李国平 北京大学首都发展研究院院长
9月12日,“区域协同发展论坛——京津冀一体化落地开花”智库沙龙在中国外文局举办。此次沙龙由中国网和北京大学首都发展研究院,联合中国外文局时政评论组共同举办,中国网观点中国、智库中国承办。京津冀一体化是中国城镇化发展的一个大战略,从国家层面看,是中央加强顶层设计,统筹发展的国家发展战略;从区域发展层面看,涉及到北京、天津、河北三地的区域一体化协同发展的问题。
此次沙龙主办方之一北京大学首都发展研究院院长李国平做了精彩发言。他认为,河北要作为京津冀一体化中的重要区域进行发展,并提出了建立生态特区、产业在空间上合理分工、多中心网络化发展等京津冀一体化过程中的发展方法。
李国平院长认为,京津冀三地利益格局应协同发展,而协同发展最核心的就是合作共赢。然而,现在京津冀地区,无论是人均GDP、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还是人均纯收入差距相对较大,由于这种落差的存在,需要对近年协同发展的问题及其根源进行审视。因此,北京、天津要打造世界级的城市群,就必须对其周边地区进行重点扶贫攻坚。
河北省在京津冀地区的地理意义突出。但作为京津的近邻,究竟是“大树底下不长草”还是“大树底下好乘凉”?到目前为止,恐怕更多是“大树底下不长草”。北京、天津的发展都可能对河北发展造成很直接的影响。河北省为北京的发展做出巨大贡献,在整个区域定位为农副产品的供应基地,但是,却因为京津的发展受到了很多限制。所以,在新的沿海开放大潮过程中,尽管河北是重要的沿海地区,但是却被整个沿海地区落下来,这是历史遗留的问题,一直发展至今形成巨大差距。如果不能缩小差距、不能让河北作为非常重要的区域一体化发展,其他的协同发展目标也无从谈起。因此,要从各个方面寻求解决的方案。
李国平表示,目前生态补偿机制还未建立起来。京津冀共同发展的区域应拿出一部分资金对生态进行补偿,建立生态涵养区。可以考虑建立首都生态特区、国家公园等,职能就是生态保护。并非规定一个地方如何发展,而是资源禀赋天然,若一定把京津冀地区建成工业园区与其它工业园区相比不具竞争性。因为的市场不同,一些地方要需要机会,包括大家热议的“北京首都非核心功能的转移”,在疏散的过程中北京的科研是否可以灌输给地方一些,并且跟当地资源发展结合。更下游的地区可以集中现代制造业,若把所谓的“国家行政副中心”放在承德或张家口,也是不错的选择,因为当地经济会被带动起来。所以,首都功能不仅是北京的,在这个区域,首都功能应该在京津冀区域进行优化配置,这种优化配置更多倾向于生态涵养区域,寻求这样一些新首都功能的空间再配制。
李国平强调,京津冀区域是一个共同体。如果没有共同体的概念,区域利益格局调整与协调会都会遇到苦难。作为区域的共同体就要协商对话,相互之间平等,对待事情要共同治理和参与。好比一个富人旁边都是穷人的时候,是没有安全感的,在电影中各种场合经常看到,一个屋里只有你一个富人,而其他人吃不上饭,那么当这帮人围着你的时候该怎么办。区域发展与之类似,北京要调控人口,而区域差异不缩小,大城市很难控制人口,人口涌入北京的趋势也无法扭转。只有把河北发展好了北京才能发展好,发展周边就是发展自己。
李国平提到,北京强调科技创新中心,创新中心就是要发明、发展以及应用,单靠北京是不能完全解决的。因此,应在京津冀一体化的基础上再布局,寻求合作共赢,寻求产业在空间上的合理分工。尽管北京也有很多发展的需要,但要重视怎样发展,在发展过程中对河北有利的,才是更好的发展。如果北京不发展制造业,河北、天津没有制造业,那北京就不会有研发中心了。如果把河北和天津发展好了,那么恰恰北京就有服务的市场。北京是服务业中心,周边没有经济实力、比较落后的区域服务谁,要开阔思路,寻求区域尺度上优化布局。
李国平强调区域的定位非常重要。北京“去功能化”是非常正确的,功能不能过于庞杂,但主导功能依旧要非常明确。由于区域发展不可逆,因此该如何解决人口增加这一问题?市场会自然选择,在这个过程中多中心网络化发展,可能是至关重要的。区域优势转移出去很难,所以更要考虑在北京也多中心发展,在整个范围内形成网络化大都市群,同时强调各自的发展。对于河北的发展应该给更多机会,因为河北是资源性区域,这与国家的定位也有关系。虽然今后资源性区域一定要转移,但现在国家应该在更多方面支撑河北加工业制造业的发展,这样才能实现整个区域利益协调和调整过程中总体最大化,才能缩小区域差距,同时也要促进要素流动的自由化、建立便捷的交通体系,因此,一定的政策支持是必要的。
评 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