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智库中国 > 领军人物

曾培炎:亚洲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势在必行

发布时间: 2014-10-28 09:57:52    来源: 《博鳌观察》    作者: 曾培炎    责任编辑: 张林

曾培炎 博鳌亚洲论坛副理事长,前国务院副总理

推动“亚洲基础设施合作倡议”,首先需要开展亚洲各经济体之间的基础设施规划的交流与合作、把各自基础设施开发规划和推动地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的目标紧密结合起来;其次需要建立一个专门的多边金融机构或基金,作为亚洲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融资平台,解决融资缺口问题。

当前,世界经济呈现企稳回升态势,增长势头不断加强。但应当看到的是,经济运行中出现的积极变化,是各国政府近年来采取的一系列反危机刺激措施所取得的阶段性效果,而造成这场危机的机构性问题还远未解决。这种治标不治本的做法,给世界经济复苏蒙上了一层不稳定和不确定的阴影。

亚洲新兴经济体已日益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据统计,亚洲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已达到一半左右。尽管如此,亚洲各国也同样面临着保增长与调结构的两难困境:一方面,亚洲必须加快进行经济结构调整,否则经济复苏经济增长将无法持续;另一方面,如果没有稳健的经济增长作基础,结构改革将举步维艰。面对这样的困境,越来越多的亚洲发展中经济体开始敏锐地寻找保增长和调结构这两大难题的交汇点。

这个交汇点究竟是什么?答案是扩大投资和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以泰国为例,泰国政府计划以港口、轨道系统和公路网建设来加强基础设施,改变目前物流基础设施的短板。印尼政府也计划在2013年把公共开支比例提高到GDP支出的15%。菲律宾政府计划在2013年把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投入提高到19%。2012年8月在柬埔寨举行的第44届东盟经济部长系列会上,东盟国家还呼吁中国在2013年加大对亚洲经济互联互通方面的贡献,希望更多的中国企业参与东盟和中国的互联互通建设。印尼总统苏西洛在发言中表示,印尼已把基础设施建设作为优先事务。

在后金融危机时代,全球市场需求放缓,而且将持续相当一段时间,亚洲经济增长不可能像过去那样指望外部经济的推动,必须主要依靠内生动力实现自身增长。通过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扩大内需,形成一些新经济增长点,同时也会对过去快速发展造成的短板进行修补。基础设施的改善,还会推动结构的调整,带动部分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在这个前提下,经济结构调整、经济平稳增长和就业人群保障,都将得到较为妥善的解决。这是亚洲经济的必然选择。

一项经济学研究显示,基础设施投资会产生“乘数效应”,即每投1美元基础设施投资,就能拉动3-4美元其他产业投资的需求。同样,如果亚洲在基础设施领域投资10亿美元的话,亚洲地区就能够创造出1.8万个就业机会。过去几十年,亚洲经济主要依靠出口拉动型经济快速增长,外向型经济令亚洲地区比较薄弱的基础设施承担了超负荷的任务,存在很多潜在的危险。当经济得到快速增长,多元的经济社会架构形成时,这些基础设施已经不堪重负。亚洲开发银行预测,2010年至2020年这10年间,亚洲地区需要投入8万亿美元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才能支撑目前经济增长的水平。由此可见,亚洲地区基础设施融资的需求相当巨大。不少亚洲新兴经济体的财政状况相对良好、外汇储备较充裕、居民储蓄较高,具备开发投资基础设施的实力。也有一些亚洲发展中国家表示,势单力薄、力不从心,在基础设施上扩大投资的条件还欠缺,希望借助地区周边的力量。

现实是,巨大的市场需求已经出现,亚洲从各种要素条件上也具备了开发潜力,关键就看怎么着手合作开展工作。

中国发展的经验表明,基础设施必须先行,而且先行的基础设施只有联网成片,效益功能才能实现最大化。中国各省份内部的路网电网的建设并实现互通互联,大大惠及中国各地区的经济发展。亚洲地区也一样,尽管有些经济体内部投资环境有所改善,但亚洲国家和地区之间的互通互联却不尽如人意,这需要基础设施的跟进,从而进一步释放亚洲经济的内部潜能,这在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尤其重要。这并不是全新的尝试,其他国家和地区已经有很多成功的经验。

从中国和亚洲其他新兴经济体的实践中可以看出,基础设施的投资和建设要利用政府的主导力量,把整个社会,包括各国财力雄厚的企业和个体调动起来,参与基础设施建设。所有的投资行为需按照市场化原则加以运作,同时也要兼顾基础设施本身的公益性职能。这种操作路径现实可行,是亚洲各个经济体发展基础设施的一个方向。为此,我在今年博鳌亚洲论坛期间慎重地提出“亚洲基础设施合作倡议”。推动这一倡议,需要从以下两方面开展工作:

第一,开展亚洲各经济体之间基础设施规划的交流与合作,把各自基础设施开发规划和推动地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的目标紧密结合起来。我们应该主动把各自进行的基础设施开发建设作为总体规划来考虑,各经济体之间有必要就跨国、跨区域、跨流域的基础设施的网络化进行一些共同愿景的探讨与交流,可按各专业领域逐项形成共识或规划,并据此制定各经济体相应的中长期规划与安排,促进亚洲区域经济、文化、人员,在更开放更顺畅的基础设施网络自由流动。较易形成共识的领域包括电力、铁路、公路、通信、部分水利工程等。

第二,建立一个专门的多边金融机构或基金,作为亚洲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融资平台,解决融资缺口问题。亚洲开发银行长期来为本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了有力的金融支持,但是亚行并不是专门服务于基础设施投融资的金融机构,它有更广泛的发展目标和任务,特别是在消除地区贫困方面,亚行发挥着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今后一段时期,是亚洲地区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推动结构调整、实现经济增长的最佳时期和最佳选择。需要成立一个专门服务于本地区的基础设施投融资需求的多边金融机构。

多边金融机构是一个完全开放的平台。亚洲区域内各国政府参与开发的同时,也对区域内外私人资本敞开大门。作为一个专项的投融资平台,需要以商业化运作为主,但在追求盈利性同时也应该确保所投项目的公益性。同时,机构由独立的专业人士管理,专注于亚洲区域内最具全局性的、涉及重大民生利益的基础设施项目,通过金融手段和投融资业务,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高效而可靠的中长期金融支持,促进亚洲各国交通、能源、电信、市政建设、生态环保、农田水利等项目建设。

博鳌亚洲论坛去年在印度举办的亚洲金融合作会议上,与会各方已就通过多边和双边金融合作加强基础设施开发的问题形成了一些共识,也提出了不少建设性的观点和建议。希望“亚洲基础设施合作倡议”得到更多方面的认同,尽快转化为各国精诚合作的实际行动,把这项十分复杂而又势在必行的工作推动下去,落实下去,为亚洲经济发展更美好的明天作出贡献。

评 论

《博鳌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