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智库中国 > 领军人物

陈雨露:中国推动世界治理思想变革

发布时间: 2015-02-13 10:58:34    来源: 环球时报    作者: 陈雨露    责任编辑: 张林

陈雨露系中国人民大学校长,重阳金融研究院院长,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

2014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调研时强调,要“协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推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迈上新台阶。”

当前,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转型升级进入关键期,“四个全面”的提出,完整表述了面向中国未来发展的治国理政总体框架,清晰指明实现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动力所在。对仍处在国际金融危机后深度调整期的世界来说,“四个全面”也具有在当下全球治理思想陷入一片迷雾的时代,推动世界治理思想变革的重大意义。

冷战结束后,“历史终结论”和“文明冲突论”一度成为西方主导的治理思想主流。但金融危机爆发后,“历史终结论”和“文明冲突论”都陷入困境,西方各国疲于国内事务“救急”,无力提出新的系统性治理思想。

中国提出“四个全面”,在全球治理思想陷入迷茫之际,给出了一个占全球人口1/5的大国如何做到协同目标、手段、保障、主体四大要素,实现全国人民同心协力为梦想奋斗的回答。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中国到2020年要实现的宏伟目标。中国共产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仅要使“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还要使“人民民主不断扩大”“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特别关键的是,要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取得重大进展。可以说,这是一幅“全覆盖”的治理目标蓝图,彰显出实现“中国梦”的道路自信。

全面深化改革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具体历史实践。全面深化改革,重点在全面。只有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做到全局与局部相协调、治本与治标相结合、渐进与突破相衔接,才能形成推进改革开放的强大合力。全面深化改革,关键在深化。只有不断深化,才能与时俱进地解决前进道路上的新问题;只有不断深化,才能持续健康地实现现代化。全面深化改革,根本还在改革,改革意味着不断提高自身、迎难而上。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根本保障。现代社会是法治社会,这就要求一个国家的领导方式、执政方式要严格在法制轨道上进行。只有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真正做到“三统一”“四善于”,才能提高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实现党、国家、社会各项事务治理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在分工结构日益庞大复杂的当代社会,面对多样化利益主体如何划定边界、掌握发展航向?这就需要找到社会的“最大公约数”,也就是法治。坚持依法治国,长治久安才有根本性、全局性、长期性的制度保障。

全面从严治党是对国家治理核心力量的组织重塑。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处在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地位。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依法治国的实现,前提是全面从严治党。党的利益、人民的利益是内在统一的,全面从严治党和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也是内在统一的。作为中国发展的领导核心,在解决“四个全面”这一总的主要矛盾时,重要的是把“领导核心”建设好、发展好、发挥好。这是总抓手。只有全面从严治党,让这一领导核心始终能以人民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能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能够严守党的宗旨和章程,才能够成为实现总目标的领导力量,才能调动全体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将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依法治国落到实处。

“四个全面”从顶层设计高度回答了中国治国理政的根本思想问题,是21世纪这个“中国世纪”的治理思想内核,也是对世界治理思想的重要贡献。

评 论

环球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