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全国政协委员、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李稻葵文章
首先,人民币基本维系强势货币的态势。
未来几年,人民币相对主要货币的汇率应该仍然处在一个升值的态势之中。人民币对美元目前虽然贬值比较快,但从总体上讲,未来3到5年,人民币升值的基本态势还有可能持续下去。
中国在未来若干年内仍然会是高储蓄率国家,而这些储蓄不能被本国投资所消化,还将继续表现为经常账户的顺差。也就是说,中国与世界经济的基本格局仍将是中国出口大量产品带来外汇,而这种外汇实际上是中国居民对全世界的债权,是中国百姓的对外储蓄。在这个格局下,人民币仍然会有升值压力。
其次,中国金融大踏步国际化。
金融国际化最基本的表现是资金的跨境流动将逐步放开。尽管在宏观上决策当局会十分地谨慎,可是基本趋势是不容置疑的,那就是中国的机构和百姓将更自由地将自己的资产配置到世界各地。
同时,国外资产也会大量地布局于中国经济。国外的很多投资者,包括养老基金,从长远来看是看好中国经济的。从风险对冲的角度,它们也将会把大量的资产配置到中国境内。这就在资本市场上形成了双向流动,对中国的金融机构而言,这也是一个重要的商机。中国的金融机构一方面要做好帮助国内居民投资走出去的工作,同时也要帮助境外投资者来中国投资。
第三,短期利率下行,利差下降,固定收益产品长期化。
当前中国金融领域一个令人担忧的问题是,大量的长期投资项目,包括基础设施投资项目,依赖短期融资,这就使得中国的长期债券市场几乎是空白,人为提高了短期贷款的需求,从而抬高了短期存贷款利率。整个固定收益产品的收益率曲线是短高长低。
这一现象对实体经济的发展是不利的,决策者正在采取各种措施解决这一问题,包括逐步扩大发行由政府担保的各种长期债券。未来3到5年,长期债券将得到长足发展。伴随这一趋势,短期利率将会逐步下行,利差也会下降,转而将出现长期债券产品。
第四,资产证券化和直接融资扩大化。
中国经济当前的一个弊病是金融资产最主要的形式是银行的贷款存量,而这些存量仍存在于银行内部,没有形成一个流动机制。各个银行手中持有总体上讲效益不错的产品,如何将这些产品流动起来,还存在一层窗户纸,那就是产品的信息缺乏透明化。这需要一系列基础制度设施,比如说信用评级、担保和保险以及交易平台。
这些基础设施的建设已经提上了议事日程,一旦发展起来,大量沉淀于金融机构的资产将会被激活,从而在市场上进行交易。这个趋势和投资者绕过银行面向资金拥有者直接融资是完全一致的。未来债券市场将会大规模发展,很多企业和机构将会直接面向市场发债,债券市场规模将会大幅度超越股市的发展规模。
第五,金融机构和金融产品的多元化。
当今,中国金融产品已经不断多元化,各种信托产品层出不穷,期货、期权等衍生性金融产品也在不断推出,与此相关的是各种金融机构像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担保、信托、保险、对冲基金、私募基金等层出不穷。
这一发展趋势的最终结果是,中国金融市场的投资者将有更多的金融工具可供选择,他们能够根据自己的需要和风险承担程度来更加精准地制定投资策略。比如当前高净值人群会更多地将资产配置给私募或跨境的投资机构,包括对冲基金这样追求相对平稳但可持续回报的投资产品。
第六,金融交易平台为王。
金融交易平台不断丰富,将不断超越股市、债市等传统交易平台。各种各样交易非标准金融产品的平台将会不断推出,比如信托产品的公开交易,众筹、P2P、未到期信托产品的交易,各种互联网上的交易平台将不断出现。一个发展趋势是,这些交易平台互相之间将展开激烈竞争。谁能成为重要的交易平台,比如债券、众筹、衍生产品或信托产品的交易平台,谁就能掌握一定的定价权。平台的竞争将会比具体金融产品、金融机构之间的竞争更为惨烈。
(作者为全国政协委员、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主任)
评 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