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四维 中国南亚学会顾问、前驻印度外交官
中国和印度基本国情相似性很强,人们常拿这两个国家做各种各样的比较。早先,印度被西方视为“民主的橱窗”,两国比较往往印占上风。然而,自中国改革开放以来,趋势渐变,至少在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方面,中国愈来愈居领先地位。继而,当我们进入社交媒体时代,国际事务评论家人数激增,中国民间舆论似乎出现一种小觑印度的倾向,不少人爱讲关于印度的搞笑段子,甚至有人把印度人称之为“阿三”,轻蔑之情溢于言表。
印度是个完全开放的社会,对于外来人,乍一看似乎满眼“脏乱差”。但是,如果深入进去潜心观察,得出的结论或可能更具本质的真实。印度人大多心态平和。二十多年前笔者曾在新德里学习,当时在印的中国留学生有一个共同的观察,那就是在印度住了一年或两年,几乎没见过印度人有打架的。还有一个共同的感慨:印度铁路系统的管理显然不如中国,旅客进站不用检票,普通客车不设列车员;但是,假如中国也如此管理,整个系统肯定顿时崩溃。
印度摆脱贫困仍有很长的路要走,但也并非“水深火热”。尽管印度儿童营养不良的问题仍比较突出,但自独立以来,该国从未发生过大规模饥荒。印度大城市中贫民窟问题非常明显,但这也曲折反映出印度农民工进城在许多方面还是享有一定权利的。虽然印度的全民医疗制度饱受诟病,但印度穷人确能在公立医院得到包括手术在内的免费医疗。
在印度,与贫困紧密关联的一个特殊问题是种姓制度,一些对印度略有了解的中国学者强调这是其落后的根源。其实,印度近三十多年来的“种姓政治”已经给社会带来深刻变化,所谓的“不可接触者”(或“贱民”)有了自己强有力的政党,一批低种姓出身的政治领袖在权力舞台叱咤风云。去年新上任的莫迪总理就特别强调其茶摊小贩出身的卑微背景。
如果回首历史,我们还必须承认,印度人曾经是我们的老师。中国传统的本土文化未能回答“生死问题”:儒家不事鬼神,缺乏想象力;道家炼丹求永生,缺乏说服力。而从西域传入的“轮回转世说”,使人祛除了对死亡的恐惧,树立了追求“极乐世界”的信念,从而转化为中华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
应该说,在世界民族之林中,印度文化的影响是广泛的,或者说,印度的软实力是突出的。在东南亚,源于印度的神话故事滋养了许多民族的童年。今天,宝莱坞电影不仅对整个南亚,甚至对东南亚、中东和非洲地区都有相当影响。数年前,在纽约联合国总部的书店中,笔者看到摆着两本印度人物传记,一本是关于圣雄甘地的,一本是关于特蕾莎修女的。仅就这一视角,没有另一个国家享有如此殊荣。
当然,如何看印度也有另一种极端,即笃信印度的民主制度一定能使其经济赶上和超过中国。从现有数据看,这种可能性恐怕还很遥远。
能否以平常心看外国,既是一个眼界和心胸是否宽阔的问题,同时也是一个能否实事求是审视自己的问题。“一带一路”正推动中国迅速融入世界,中国人亟须更公平地看世界,更客观地看自己。
评 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