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世锦,全国政协委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强调,“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正处在爬坡过坎的关口”。新常态下人们感受最直接的就是经济增速放缓,要正确理解新常态,首先要正确认识经济增速问题。从国际经验看,增速回落是发展规律使然。二战后,那些成功追赶型经济体,如日本、韩国、中国台湾等,在人均收入达到11000国际元(1990年G-K国际元,购买力平价指标)之后,无一例外地出现了增速放缓,由高速增长转到中速增长。2014年我国人均收入也达到了这个关键点。当前增速回落,符合国际经验所支持的发展规律。
另一方面,看一些具体的经济指标,比如重要的工业产品,都已经接近或者达到整个工业化、城市化历史来看的需求峰值。适龄劳动力总量从2012年开始已经下降,老龄化趋势也在加快。这些都意味着整个经济会出现大的转折。所以我们说,新常态下增长速度放缓并非主观选择,而是经济规律使然。
对于经济增速数字要理性看待。增长速度实际上是一个因变量,是由增长质量决定的。从国际经验看,经历较长时期高速增长的国家,在转型期容易犯速度依赖症,不愿接受增速下降的事实,采取强力刺激,往往导致矛盾进一步积累和拖延,甚至最终引发危机。在转型过程中,利用相关调控手段,平抑经济波动、防止短期过快下滑是必要的,但应坚持速度服从质量的原则。
关于转型期的经济增长质量,我们可以用就业可充分、企业可盈利、财政可增收、风险可控制、民生可改善、资源环境可持续等来衡量。在目前的情况下,速度过高会有什么问题呢?提高速度主要靠投资。现在许多地方融资平台已经负担很重了,风险相当大,再继续扩大融资规模压力很大,很可能使潜在风险成为现实风险。当然,速度过低也有问题,企业效益、财政收入、民生改善都难以承受,带来的破坏力也是灾难性的。所以我们要找到一个合理的区间,这个区间范围并不大。现阶段宏观调控的艺术,就在于能够较准确地把握好这个区间。就今年而言,7%应该说是比较合理的,有一定难度,通过努力可以实现。高一点、低一点也正常,因为政府提出的增长目标,是一个预测性的指标。
新常态是由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这是一个规律,要尊重规律,也就是适应新常态
新常态是由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是一个规律,要尊重和顺应规律,也就是要适应新常态。增长阶段的转换是一个过程,人们的认识变化也要经历一个过程。如果把增长阶段转换分为上下半场的话,前几年是上半场,一些同志对增长速度回落还不适应,还想维持过去高增长的增长模式。但是这几年的经验表明,硬撑是撑不住的,还是要顺应规律。
从去年10月开始,增长下行压力加大,进入了增长阶段转换的下半场。这一时期短期内过快下滑可能性加大。进入增长阶段转换期后,增长动力和机制转换,矛盾和风险集中显露或释放,不确定、不稳定因素较以往明显增加。在这一阶段,问题、矛盾和挑战比以往不是少了,而是多了,而且更复杂,判断和应对的难度更高了。在这一时期能够保持经济增长基本稳定,不出现大的起伏,不出不可收拾的大乱子,同时在结构调整、增长质量改善上取得实质性进展,很不容易。政府工作报告对这一点有清醒认识,指出今年可能遇到的困难比去年还要大。所以,这一两年,首先把底线守住,不出现全局性、系统性的风险,其他指标稍微难看一点问题不大。战略上以守为攻,就是稳住。守住不突破底线,就是很大的成功。
转型成功我国将迎来第二次发展的重大机遇
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了保持中高速增长和迈向中高端水平的“双中高”目标。如果说过去30多年我们抓住了第一次发展的重大机遇,这一两年转型成功,今后一二十年,我们将迎来第二次发展的重大机遇。实现成功转型的一条主线,是全面持续地提高要素生产率,使中国经济平稳转入新的可持续的增长平台。在这个过程中,政府如何作为是一个很大的问题。经济增长中的不确定性较以前加大,过去行之有效的一些工作方式,现在可能就不大管用了,需要与时俱进地探索新的工作方式,要由过去的“强政府”,转变成一个“巧政府”、聪明的政府。
全面持续提高生产率潜力很大,重要的有如下几个领域。
进一步放开基础产业领域的准入限制,加大竞争力度。重点是能源、铁路、电信等领域。这些领域总体说效率不高,放宽准入、打破垄断、鼓励竞争,提升效率大有可为。铁路建设缺少资金,放开让外部投资者进入,包括地方政府、行业外国有资本,加上民营资本,采用新的企业组织和治理结构,不仅有助于稳投资,更重要是提高投资效率。
转型升级的潜力也相当大。这里有两个重要概念,一个是“平均水平”,处在平均水平或之上的企业,持续生存和发展前景较为明朗;另一个是“最佳实践”,也就是处在行业领域位置上的标杆企业所达到的状态,其他企业将会努力缩短与最佳实践的距离,以至并驾齐驱抑或实现超越。如果说我们一半以上企业达到平均水平,有百分之二三十的企业能够离最佳实践比较近,那中国人就不会谈论去日本买马桶盖、买电饭锅的问题了。这些都不一定是重大创新,只是在现有技术、工艺和管理框架内精耕细作。
加快创新。近期的一个热点是互联网对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和改造。中国在这个领域已经成长起来一批站在前沿的创新型企业。但这仅仅是序幕,重头戏很可能出现在互联网对生产过程的改造,即产业互联网的发展上。互联网对实体经济的改造与严重过剩行业的洗牌过程不期而遇,巨大潜力催生出新的生产流程、业态和商业模式,将使中国这一轮产业重组与历史上曾经出现过的类似产业重组大不相同。另一个特点是,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市场,为“互联网+”的创新提供了独一无二的试验、推广环境。互联网与实体经济融合和改造、严重过剩行业洗牌、最大的市场规模,这三重因素叠加,将会大大提高中国“互联网+”创新的成功几率。
绿色发展也是创新的另一个重要战场。发展目标转型和激励机制建设是其中要点,也就是说,要使“绿水青山”能够变为“金山银山”。绿色发展的诸多成果,应当成为发展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可度量、可货币化、可交易;绿色发展活动,应当获得必要回报,得到绿色财政金融工具的有效支持,等等。由此派生出的技术、工艺流程、管理方法、商业模式等,都将扩展人类经济社会发展的边界,并且使创新活动直接伸展到生态资源丰富的欠发达地区。
评 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