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智库中国 > 领军人物

于今:中国智库的本土发展与巨大机遇

发布时间: 2015-12-16 09:21:07    来源: 中国网    作者: 于今    责任编辑: 毅鸥

 

中国智库发展的历史机遇

2015年1月,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出台了《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意见》,对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重大意义、指导思想、基本原则、总体目标和基本任务作出详细阐释,并提出了一系列改革举措和政策措施。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个关于推动发展智库的纲领性文件,为各级政府部门推进新型智库建设指明了根本方向、提供了广阔空间。11月9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18次会议通过了《国家高端智库建设试点工作方案》,强调紧紧围绕“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以服务党和政府决策为宗旨,以政策研究咨询为主攻方向,以完善组织形式和管理方式为重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重点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开展前瞻性、针对性、储备性政策研究,是时代赋予智库的重大使命。

十八大以来的重要文献表明,中国智库在政府决策过程中逐渐发挥着越来越大的影响力。

1、智库作为现代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体现

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指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是中国政府首次提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概念。“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概念是全面有效协调社会关系的概念,涉及到如何进行更好的权力配置、提高政府自身的执政水平。治理不同于统治,就主体而言,后者的主体是单一的,是政府或其他国家权力;而治理的主体是多元的。具体来说,治理就是要实现多元利益主体的利益均衡,处理好多元利益主体的关系,充分发挥国家政权机关、政协组织、党派团体、社会组织以及广大群众等多元利益主体参与治理的积极性,从而构建“程序合理、环节完整的协商民主体系”。国家治理是一个全面系统的工程,国家权力向社会回归,国家观念向社会观念转变,公民社会逐渐完善,公民参与意识增强,形成平面化、网络化的社会组织体系,利益主体之间相互平等、彼此依赖。这样的治理格局为智库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智库将成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力量。

2、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建设,为智库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

有关“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精神,我们在十八大以来的重要文献中可以领会到。首先,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是与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体现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优越性相一致的。在“丰富民主形式”这一点上,智库的存在与发展正逢其时。其次,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协商民主制度和基层民主制度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提供了空间与宏观制度保障,体现出了民主政府的性质与色彩。智库不仅辅助决策,还要对现有政策提出质疑和修正。智库要真正成为一个产业,不仅要决策机构的重视和高质量的研究成果,还要有有利于智库发展的宏观智库环境。十八届三中全会对一系列民主政治制度的完善,对智库的发展意义重大。最后,建立健全决策咨询制度,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提供了微观智库保障。通过什么样的渠道影响政府决策和公民,对智库发展至关重要。当前智库尤其是民间智库很难将其研究成果和政策建议直接送至党政决策部门,也难以进入主流媒体发挥引导社会舆论的作用。在2013年中国智库国际学术研讨会上,有学者提出,当前事业单位面临着重大变革,要建立统一的市场才能有智库间公平的竞争,而现在智库的市场不是统一的。智库要从市场角度在市场标准不统一的情况下,按事业和产业进一步区分,要正确区分公益非营利性智库事业和经营性智库产业的不同性质和任务。这对于推动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发展,十分重要。智库要突出中国特色必须将智库建设和研究与我国的民主集中制、协商民主制度、跨部门协调机制、以及地方政府政策实验等模式紧密结合起来,只有将我国智库置于转型期中国政策决策体系的宏观背景中,才能凸显中国智库特色。

3、加强对外话语体系建设,为智库发展拓展国际空间

十八大以来的重要文献指出,“坚持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市场运作、社会参与,扩大对外文化交流,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和对外话语体系建设,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对外传播能力和话语体系建设,提升我国智库的国际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深化国际交流合作机制改革需要政府、社会和民间共同发挥作用,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从国际经验来看,智库外交是强调国际传播能力和对外话语体系建设的重要力量。智库成员往往是高级知识分子和政商界知名人士,他们大多数人具有独立性、有自主判断能力,并且人脉广泛,对外有较强的说服力和影响力。因此,智轨外交是一种高层次的人际传播方式,是对外传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是政策研究机构,又是对外宣传机构之间业务交流和政策协调的平台,更是对外传播价值观念和政策主张的交流使者,在对外传播过程中发挥着积极与独特的作用。《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意见》提出,“建立与国际知名智库交流合作机制,开展国际合作项目研究,积极参与国际智库平台对话。”推进和实现“一带一路”倡议、“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智库可以提供智力支持与合作平台,发挥芯片的作用。有了外部智囊团的帮助,基础就在于要建立起不同主体创新环境的配适,使得战略更为明晰、决策更为明智、执行更有效率。智库产业体系就是在扮演这样的角色,让顶层设计、创新人才、技术研发、高端产业和市场资本都聚集同一个平台中,并发挥协同作用。智库产业也可以理解为“智库+” 即智库+政府决策、+高端人才、+高端产业、+金融市场、+科研咨询,由此形成政府政策开放带动、参政议政的高端人才聚集推动、高端产业集聚拉动、金融市场融合互动、科研咨询创新驱动为核心产生的全智能产业链条。一是智库产业以合作先行,将国内领先智库机构与一路一带国家智库进行对接,建立我国智库主导的多个高端国际合作对话沟通机制,深入分析一带一路所在国的产业政策、经济结构、技术能力、资源禀赋,从而合理规划产业合作方式,提升产能合作效率,加快产业的区域转移和合作。同时,通过跨国智库网络建构有利于“一带一路”倡议的国际话语体系。二是智库产业参与产能转移过程,优化产能合作与分工协同。构建跨国家区域智库产业园区,促进合作产能的落地建设和发展,加速区域间协同分工的产生,促成区域一体化的形成。三是以智库产业合作为枢纽, 将各国政治、文化、经济等研究机构融合在一起,相互交流,相互影响,为经济合作提供软支撑,使得智库成为我国与沿线国政策协调、人员流动、信息沟通和社会文化交流的“智能载体”。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评 论

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