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尊敬的胡院长,各位同事和媒体的朋友们,大家下午好。今天非常荣幸地请到了国家“十三五”发展规划专家委员会成员,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院长胡鞍钢先生,莅临中国网,作《见智》的首场演讲活动。
今年10月份即将召开十八届五中全会,将审议有关关于“十三五”规划的建议。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一个时间节点,整个“十三五”规划要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样一个战略目标来进行规划。我们国家有一个大的战略安排,就是在“两个百年”的时间节点上,正好“十三五”处在“第一个百年”,2021年建党100年的时候,所以说“十三五”时期在整个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历史阶段扮演了一个决定性的、很关键的作用。胡院长所领导的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对整个“十三五”规划做了富有成效的研究,为我们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了决策性的参考。我们现在隆重地请胡院长就《“十三五”大战略》向大家作演讲。
胡鞍钢:首先介绍一下《“十三五”大战略》这本书,这本书是我们的新作,两个礼拜之前由浙江人民出版社正式出版,现在当当网上都有。这本书是我第四次研究“2020中国”了。为什么会有四次呢?
党中央研究“2020中国”,到目前已经有三次。首先是2002年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总目标,我们主要研究全国各地如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第二次是2006年10月,有关部门委托我们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成目标的研究,主要是为党的十七大报告服务,为此我们做了背景研究《2020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年11月版)。党的十七大报告又进一步对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进行了更深入的设计。第三次是党的十八大正式提出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此之前,2012年4月我们已经提交了一个很重要的报告,题目即为《2020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清华大学出版社,2014年9月版)。最近的一次,也就是第四次我们的研究《“十三五”大战略》,是依据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的基本思路撰写的。我本人也作为国家发展规划专家委员会成员,对2020年目标作更全面、更专业和深度的研究和分析。这本书是我们这个团队的集体成果。
如果我们去理解“2020中国”这个发展目标,必须首先了解中国的一些决策机制。中国有一个非常好的决策机制就是对国家发展目标的提出会持续性、连续性多次设计。中国不会像其他西方国家如美国,政党一轮替、领导人一轮替,它的目标就全变了。党的十六大、十七大、十八大的总目标始终是一致的就是实现“第一个一百年”目标。它的设计有自身的历史逻辑,从这点看,中国的政治决策机制有着独特的优势。
中国的五年规划是怎么设计的?在我们这本书里作了简单的介绍,大体分为四个阶段,可能会有具体的详细步骤十几个。
第一个阶段主要是党的全国代表大会决策。党十八大报告本身就为设计2020年目标提供了一个大纲式的设计,它既是“十三五”规划的指导思想,又是“十三五”规划的主题主线,还涉及到“十三五”的主要目标,有定性的,有定量的目标。
第二个阶段就是十八届五中全会决策。今年10月份党中央就要提出关于“十三五”规划的建议,这个建议我们把它称之为“十三五”规划的详细大纲,它实际上是一个十八大报告大纲的演替、演化,大约在1万字左右,但是这个详细大纲已经经过了多方的、上上下下多次的酝酿和讨论,这个决策过程是我今天不详细介绍了。
第三个阶段是国务院决策。在党中央公布这个《建议》之后,国务院会委托国家发改委以及国家发展规划专家委员会来写成我们说的“十三五”规划纲要草案,再次征求各方面的意见,为第四步做好准备,即明年3月5日召开全国人大会议之前。
第四个阶段就是全国人大决策。正式审查讨论修改“十三五”规划纲要,大会还将通过表决方式通过关于“十三五”规划纲要的决议,随后正式公布。
在此之前,全国人大专门委员会或者全国政协专门委员会其实都早已经从前面的调查研究、专题研究、讨论介入进去。这种体制安排和西方不一样,像奥巴马总统提出一个议案,在此之前,他也没有和国会协商,所以就会出现一个“否决机制”,他提出的议案国会否决;国会又分为参议院、众议院,国会内部又分为民主党、共和党,也会出现民主党提出的议案共和党否决。
但是中国则不同,通过协商沟通达到共识。它实际上是从不同的视角调查研究,我们一般把它称之为民主与集中制,就是先民主、后集中、再民主、再集中;从征求意见的角度来看,就是先征求意见,意见是发散的,再集中以后就变成了共识,再征求意见,中间一直有很多的成果。
事实上,像党的十八大报告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研究和设计,客观地说是从2011年就开始了,这就是为什么前面我们会提供这样的一本书,这与和其中都是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