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块儿牌子挂了28年。
70多家使馆的老外爱吃我的菜
开业时的“悦宾”,一间窄房,4张桌子,一个处理的雪花牌冰箱,一个煤球炉和十几个板凳,这就是饭馆的全部家当,连个大点的炒勺都没有,就用家里原来做饭的家什。因为郭培基当时还在内燃机厂上班,头一两个月里里外外就只有刘桂仙一人。
执照的事解决了,可在那个买啥都需要票证的时代,开饭馆所需的粮、油、蛋、菜怎么解决?最初的几个月,刘桂仙为了买到做菜用的食材,几乎跑遍了北京周边,包括河北的高碑店,天津的三河县、宝坻县等地方的集市,还有马路上,道边上,河边上,凡是卖东西的都不放过,鸡、鸭、鱼、肉、甲鱼、大虾,有什么买什么。“外国人可爱吃了,人们都好奇地问我,哪弄来这么多好吃的东西?”刘桂仙笑着说。
那个年头,中国北京开了一家私营饭馆,在国内外都是爆炸性的新闻。饭馆开业之初,仅夫妻俩接待的各国记者就有百人之多。刘桂仙和郭培基几乎是那个年代见过老外最多的人。
“为了推广饭馆,美国大使馆还做了很大贡献。”郭培基连比画带笑地对记者说,“那时候,美国人特地做了一张很大的‘名片’,上面印着从使馆区到东城区翠花胡同的地图,然后发给其他大使馆。”就这样,一传十十传百,“悦宾饭馆”的大名在北京外国人圈子里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驻北京的这100多家大使馆,没一家不来的,其中70多家使馆的老外还是我们店里的常客呢!”谈到这些年接待了多少外国客人,夫妇俩备感自豪。
至于“悦宾”的菜究竟有何过人之处,刘桂仙总结了4个字——“真材实料”。郭培基一谈起菜来就滔滔不绝:“要说咱悦宾的菜,我不敢说比别人就强,但是跟别人家的就是不一样。就拿炒肉丝来说,第一‘闻着香’,第二‘品相好’,第三,‘您大口吃,吃饱了还不腻,吃完了以后睡觉打饱嗝返出来的味儿它都是香的!’”
28年变化看今昔
今天的悦宾饭馆,4张桌子变成了20张,10平方米的平房变成了姊妹店,桌椅板凳、冰箱冰柜、厨房用具也早已换了好几拨,但不变的还是老两口忙碌的身影。
赶上了好时代,开了这中国第一家私营餐馆,刘桂仙觉得自己是幸运的,也是幸福的。
回想当年,自1980年“悦宾”开张后,不到一年,刘桂仙一家就已经是令人羡慕的“万元户”了,成为改革开放后率先富裕起来的人之一。但第一年也是最艰苦的一年。为了饭馆的开张,刘桂仙把原来住的房间都腾出来做了店面,而自己一家人不得不在房顶上搭个棚子睡觉,这样的日子持续了一年。之后的两三年,刘桂仙用赚来的钱在距离“悦宾”不远的胡同里买下了新的店面,于是姊妹店“悦仙”开张了,一直持续到今天。几年间,刘桂仙为几个孩子都买了房,自己一家也搬到了北京小汤山附近的一处宽敞、舒适的四合院里,用刘桂仙的话说,她“很知足了。”
也许有人还记得,在饭馆开业之初,“悦宾”的老招牌上曾写着“价便宜而物美 味鲜香而浓厚”这12个字,这是当年郭培基为饭馆所写的。可惜随着之后饭馆的几次翻新和装修,这幅字已经不见了。但是,在老照片中依稀可见的这12个字则永远留在了食客们的心中。如今,“悦宾”已经度过了整整28个春秋,在风雨中见证了改革开放为中国带来的翻天覆地的变化。时至今日,饭馆的生意依然不减当年,每天的客人络绎不绝,人们不禁感叹,在市场经济已经逐渐成熟、竞争愈加激烈的中国社会,一家小小的私营饭馆却能越办越红火,这本身就是一个奇迹!(记者 张东伟文 郝青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