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特效不请外援 陆川:曾感觉自己像骗子[组图]
中国网 china.com.cn 时间: 2009-04-22 发表评论>>

还原真实的战争场面

   

初识陆川

  习惯在言语间夹杂英文单词的陆川会让人误以为他是个“海归”派。事实上,陆川的经历大抵可以用8个字来概括——北京长大、南京上学。南京之于陆川有着特殊的含义,他在那里生活了4年,听到了太多关于南京大屠杀的故事。还在读军校的时候,陆川每周会看两三次露天电影,“那些电影很烂,当时我就想,有朝一日,我一定要拍出一些片中人物哭,观众也跟着哭的作品。”时隔多年,陆川做到了。

  《南京!南京!》首映时,有观众看到中国军人临死前喊出“中国不会亡!中国万岁!”时,落泪了。能让观众从电影院里走出来却半晌不语的场面,多少年都不曾见过了。

  硬件篇

  《南京!南京!》今日上映。为了这部电影,陆川耗费了4年多的时间。当他把被迫独当编剧、艰难筹备资金、像“骗子”一样建组等有关影片“硬件”的往事娓娓道来时,我能感受到,对这部影片,他完全有理由“舍不得剪”。

  动机和剧本

  只说“拉贝”是不够的

  “真正想拍这部电影是拍《可可西里》的时候。当时在戈壁滩上,说起下部戏拍什么,我就说拍南京大屠杀吧。”

  陆川今年38岁了,从2005年《南京!南京!》筹拍到上映,陆川用了4年的时间。

  1989年到1993年,是陆川在南京念大学的4年。这4年中,陆川3次参观了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有一年暑假,我弟弟来看我。我带他去纪念馆,印象很深,他看了一半跑出去,站在墙边哭。因为纪念馆陈列的很多展品的确是一个孩子在情感上很难接受的,每个人都会被触动,包括我。”

  “真正想拍这部电影是拍《可可西里》的时候。当时在戈壁滩上,说起下部戏拍什么,我就说拍南京大屠杀吧,当时只是设想。”拍完《可可西里》后,一个关于南京大屠杀的剧本放在了陆川的面前,“当时美国投资方来找我,给我一个根据《拉贝日记》改编的剧本……在搜集资料的那段日子里,我渐渐不太想拍《拉贝日记》了。我觉得一个中国导演去拍南京大屠杀,不能把故事浓缩成一个德国好人拯救中国难民,因为南京大屠杀的受难者是中国人,这道伤疤到今天还留在我们民族的身体上,隐隐作痛。如果只是归结到一个外国人对一群中国人的拯救上,就把这个主题给简化了。所以我觉得必须从日本士兵,还有中国芸芸众生,尤其从某个受难者的角度,仔细审视屠杀和战争带来的创伤,这才是我们的责任。”

  没人帮就自己当编剧

  “我讲了这个剧本,老板就被感染了,很快把100万元现金搁进我的车后箱,这让我既感慨又恍惚。”

  陆川曾想找一个人做联合编剧,但对方说:“南京大屠杀已被表现过很多次了,很难做出新鲜感。”于是,陆川自己做编剧。

  投资上第一个100万元来得很突然。一个老板朋友叫陆川去家里喝茶,“我讲了剧本,老板被感染了,很快把100万元现金搁进我的车后箱,这让我既感慨又恍惚。”

  陆川笑言,许可证下来之前,感觉自己特像一个骗子:租了地方做公司,布置成作战指挥部的样子……没想到接下来遭遇了“未过审立项”、“资金不到位”等一系列挫折。

  “无数的人在推动这件事情往前走。”陆川相信一个朋友的话,只要你能坚持,别人看到你在坚持,就有人来帮助你、保护你。

  《南京!南京!》时长120分钟,陆川说当初的版本还要长,他舍不得剪。“我请了王朔来看,他一直是个冷静的观影者。他的建议给了我思维的推动,‘把前面剪去一半,就是世界名片’——他认为前半部分没有超越南京大屠杀作品的固有模式。”

1   2   下一页  


责任编辑: 杨楠文章来源: 国际在线论坛  
[推荐] [收藏] [打印] [ ] [关闭]

进入论坛网友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