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登顶
中午12点多,4人来到“第二台阶”,这是一个高约30米的天险,平均坡度在80度左右。正是这一天险,阻断了众多登山家前进的脚步,是从北坡登顶珠峰过程中最大的难题。
他们发现,“第二台阶”下半部分岩石上有一条裂缝,可容一人通过,从裂缝中间爬上去之后是一段高约6米的峭壁,几乎直上直下,而且光溜溜的无处下脚。消防员出身的刘连满攀爬能力最强,他试着爬了几次都未能成功,“摔得够呛,体力消耗也很大”。
王富洲说,最后还是刘连满想出了搭人梯的办法,屈银华借助刘连满的托举,在岩石上砸进两枚冰锥,穿上保险绳,并利用保险绳第一个爬上峭壁顶端。其他3人亦如法炮制,成功突破“第二台阶”。
“第二台阶”的艰险远远超过他们此前的估计,他们原本计划用9个小时登顶,可是光通过“第二台阶”就花了5个多小时。而且,刘连满在此处耗尽体力无法继续前行。屈银华则为了攀爬方便脱掉高山靴,导致脚趾全部被冻掉,连脚后跟的肉都被冻掉了。
在海拔8700米处,王富洲、屈银华和贡布将刘连满安置在一块避风的大石头旁,继续向顶峰进发。此时天色已晚,3人决定摸黑前进,根据天气预报,本轮好天气将于次日结束,他们必须赶在风雪来临之前登顶下撤,而且他们也没有携带扎营装备。
借助微弱的星光和雪光,最后冲刺走得异常艰难,找不到路线,只能用手摸索着往上走,已经很长时间没有进食,3人体力都下降得很厉害,有些地方完全是一寸一寸爬上去的,从8700米到登顶,上升100多米花了10多个小时。
登顶时间为5月25日凌晨4点20分,环顾四周,除了夜空和闪亮的星星,再也无路可走,他们这才确信已经完成了这项艰巨的使命。
不断超越
登顶珠峰4年后,王富洲完成了他的又一壮举:登顶海拔8012米的希夏邦马峰。这是最后一座有人登顶的8000米以上高峰。
随后开始的“文化大革命”,让刚刚起步的中国登山事业陷入低谷。时任国家体委主任的贺龙曾希望中国女子登山队员创造女性最早登顶珠峰的纪录,选定的时间为1966年,“物资都运到了8100米,我也到了8100米,文化大革命一开始,就停了下来”。说起当年这次半途而废的行动,王富洲至今觉得遗憾。
“文化大革命”期间,王富洲被下放至山西屯留干校劳动1年。直到林彪出事后,体育工作逐步恢复,王富洲才回到北京,参与群众体育的组织工作。
1975年,王富洲再次来到珠峰脚下,作为中国登山队的党委书记,他见证了潘多等9名队员创造历史的时刻。在此后的岁月里,中国的高山骄子们不断超越,一次次刷新历史。作为一名先行者,王富洲关注的目光从未离开,谈及西藏登山队历时14年登顶全球14座8000米以上高峰的战绩,王富洲难掩兴奋:“这是世界性的壮举!”
1989年,在王富洲及著名科学家孙鸿烈院士、刘东生院士等人共同倡议下,中国科学探险协会宣告成立。“贺老总很早就强调,要将探险活动和科学考察结合起来,一座山登上去了,这个地方的山川地貌、气候环境、矿产资源等等也要搞清楚。”
人到老年的王富洲,主要致力于科学探险活动的普及推广,虽然已是74岁高龄,虽然腿脚不便,他现在仍然坚持每天去办公室上班,他说还有很多事情要做。对于50前的那段传奇,他淡淡地说:“我只是一个幸运儿,赶上这个机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