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着北京胡同百姓生活的“公共厕所”,随着旧城的改造已越来越少见了。
Δ 需要和习惯 Δ
但老式的居民楼无论怎样改造,有一个问题不易解决,就是卫生间的面积太小。很多家庭的卫生间面积只有4平方米左右。因此多数家庭只能使用简单的淋浴,很少使用浴盆。即便是90年代以后建造的新住宅楼,卫生间的面积逐渐有所扩大,一般在5、6平方米左右,真正使用浴盆的人也不多。很多人认为淋浴方便、快捷,而且更加卫生。浴盆虽然舒适,但清洁起来太过麻烦。楼菲也说,她家的浴盆的使用率比起淋浴间来要少很多。
过去由于条件所限,对中国北方的人来说,洗澡虽然是生活必需的事,但也是一件比较奢侈和麻烦的事。那时的人们大多是在公共浴池洗澡。公共浴池里有淋浴和盆溏两种,多数人是洗淋浴,70年代淋浴的价格是每次0.26元人民币,浴室给客人提供的只有肥皂、毛巾和一双公用拖鞋。那时一些企业会在每个季度发放给职工一定数量的洗澡票,作为劳保福利待遇。但很多家庭需要把这些澡票分摊到全家人的头上,所以每个人能使用的数量就很有限了。条件稍好的企事业单位常建有内部职工浴室,供本单位职工免费使用,职工家属使用则需象征性地收取少量费用。很多职工浴室并不是每天开放,常见的是隔天男女轮换使用。
在这样的条件下,多数人形成的习惯是每周甚至每两周洗一次澡。夏季也只是每天在家里擦一擦了事。很多人在家里安装了热水器之后,也并没有马上改变原有的生活习惯。最重要的原因是在公共浴室和职工浴室里洗澡,可以想洗多久就洗多久,不用考虑用水、用煤气多少的问题。而在家里就不同了,省水、省煤气就是省钱,省钱的代价是不够舒服。
当生活真正富裕起来之后,人们对洗澡费用的计较就自然地、悄悄地消失了。现在每天睡前洗澡已经成为大多数都市人的生活习惯。有很多人还形成了在每天早晨也要洗澡的习惯,这样不仅精神状态好,也能保证头发有型、漂亮。
走进任何一个家庭的卫生间,看到最多的是各种各样的洗浴用品,常常家庭成员会使用不同的沐浴液和洗发香波。其原因不仅是喜好不同,更主要的是各自的需要不同。娄菲解释说,每个人的发质和皮肤都会有不同的特质,因此适合使用不同的用品,这没有什么奇怪的。
但如果时间倒退30年,看到的就会是另外一番情景。那时中国人使用的东西很简单,洗衣服用肥皂,洗澡洗头用香皂。有的人为省钱,洗澡也用肥皂,还说是因为肥皂能去油,洗得干净。记得到70年代初期,市场上有了一种洗发膏,纸袋的小包装,膏体呈蛋黄色,有一种柠檬的香味。那时用这种洗发膏洗头发,也算是很奢侈的了。
现在市场上的洗浴用品,早已不仅是清洁这一项功能,而人们的选择也比过去挑剔了许多。比如冬季里人们会更多选用具有保湿、滋润功能的沐浴液,以防止皮肤干燥;营养发质、促进头发生长的洗发液、能修复因烫发、染发而受损的头发的润发露最受妇女们的欢迎等等。针对人们多层面的的需求,市场上诸如此类的产品种类和品牌都很多。
虽然现在大多数人家的卫生间都有了洗浴设备,但也有人喜欢在公共浴室里享受一番。现在公共浴室除了普通的淋浴和盆浴之外,还有增加了桑拿浴、温泉浴、药浴等,并且开设为客人进行按摩、理发、修脚等多种服务。当然,价格也与过去有了天壤之别。
文:侯若虹 图: 冯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