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标题
- 重庆市介绍直辖八年来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情况
活动描述
- 2005年2月24日(星期四)上午10时,重庆市市长王鸿举介绍重庆直辖八年来经济社会发展和对外开放,特别是三峡库区移民和建设、在西部开发中的作为、老工业基地振兴等方面情况,并答记者问。
文字内容:
- 主持人杨扬:
女士们、先生们,早上好!
今天我们请来了重庆市市长王鸿举和大家见面,向各位介绍重庆直辖八年来经济社会发展和对外开放,特别是三峡库区移民和建设、在西部开发中的作为、老工业基地振兴等多方面情况。出席今天发布会的还有重庆市人民政府常务副市长黄奇帆先生,和重庆市人民政府秘书长陈和平先生。
首先请王鸿举市长做介绍。
2005-02-24 09:57:26 - 王鸿举:
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很高兴在这里与海内外传媒界的朋友们见面。这要感谢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为我们提供了这样一个见面的机会、一个沟通的机会、一个展示重庆这座年轻直辖市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机会。
直辖八年,重庆发生了历史性巨变。面对新的战略机遇期,按照中央的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期待,我们正加速建设长江上游经济中心,致力于提升城市竞争力。
我们将长江上游经济中心的内涵概括为“三中心、两枢纽、一基地”。所谓“三中心”,就是要在长江上游形成商贸、金融、科教文化三个中心;“两枢纽”,就是要建成辐射西南,汇接全国的交通、通信两大枢纽;“一基地”,就是要建成中国西部以高新技术为基础的现代产业基地。
实现上述目标,没有一步到位的直达车,需要我们一点一滴的耕耘,也需要得到包括媒体在内的国内外朋友们的帮助和支持。
媒体的目光总是在不断选择着聚焦点。重庆,作为一座古城,积淀三千年,人文厚重;作为一座新城,直辖八年来,日新月异。精彩的重庆故事期待着媒体的目光。现在,我愿意坦诚地、负责任地讲述你们感兴趣的重庆故事。
2005-02-24 10:02:34 - 杨扬:
简短的介绍后,现在开始提问。
2005-02-24 10:03:31 - CCTV记者:
我们了解到,现在重庆市的投资很活跃,被称为中国的投资热点城市之一,最近我们在采访中也发现,重庆市确实是一个很有人气的城市,请问王市长,是什么原因促成了现在的现象?要维持现在良好的发展态势,重庆市还需要做哪些努力?同时,我们知道重庆市是老工业基地,它身上曾经肩负着西部现象、东北现象于一身,直辖八年以来,工业发展都有哪些突破?
2005-02-24 10:04:28 - 王鸿举:
请黄奇帆常务副市长回答第一个问题。
2005-02-24 10:06:11 - 黄奇帆:
重庆这几年的确成了西部的投资热地,去年投资1600亿,今年预计投资2000亿以上,重庆的投资来源12%左右是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投资,28%左右是重庆本土的内资、外资以及重庆本土企业的投资,15%左右是外地的投资和外国资本的投资,42%是银行商业贷款,2%—3%左右是资本市场的融资。
总体上说,这些资金来源都是比较规范的,内外资投资之所以对重庆特别看好,主要有六个原因:第一,重庆是中国西部的老工业基地,工业基础好,各方面的行业配套比较齐全;第二,重庆是中国西部的交通枢纽、长江上游的航运中心,交通条件好也是投资发展的一个条件;第三,重庆作为西部的大城市,尽管在西部,但称得上是西部的东部,是一个大城市,大城市二三产业综合配套条件好、生活环境好,也是投资踊跃的原因;第四,重庆有比较丰富的劳动力,并且有比较低的劳动力价格,有劳动力的比较优势;第五,重庆作为一个直辖市,又拥有8万多平方公里的土地,土地资源丰富,同时地下有大量的天然气、煤炭、稀有金属等各种矿物,资源丰富也是投资发展、工业发展的一个原因;第六,重庆有一个很好的市场空间,重庆现在每年2000亿投资本身会产生市场空间,重庆直辖以后大城市带大农村的发展本身有一个巨大的市场空间,有市场空间就有钱赚,有钱赚就有各种投资者来投资。所以,这是重庆投资增长的一些主要的原因。
2005-02-24 10:07:24 - 王鸿举:
正像黄市长刚才介绍的,12%的投资是国有性质的资金,其他都是民间资金。民间资金的特点是哪儿赚钱去哪儿。重庆是一个种瓜能够得瓜、种豆能够得豆的热土。
2005-02-24 10:12:19 - CNN记者:
王市长,我上一次采访你的时候,问到你有关重庆的形象问题,比如说问到棒棒军的问题。我现在想问,好象重庆现在正在努力寻找探索一个新的标志形象,如果棒棒军是重庆以前的形象,那么新重庆应该是一个什么样的标志?
2005-02-24 10:13:32 - 王鸿举:
棒棒军是重庆的现象之一,在过去也不完全是重庆的形象,应该说重庆的形象还是重庆的人。重庆因为是一个移民城市,是一个老工业城市,是一个地处南北之交,而且在长江之滨的城市,所以重庆人还是最能代表重庆形象的,他们兼有北方人的豪放和南方人的灵秀,我认为最可爱、最能代表重庆的还是重庆人。
联系刚才的一个问题,为什么资金涌入重庆比较多?可能也与我们重庆的人有关系,重庆人非常热情开朗,非常看中集体荣誉感。我们每年要选择十个在过去一年中为重庆的形象增光添彩的人,我们称之为增光贡献奖,奖品是2万块钱。产生的办法是媒体通过群众剪报的方式评选,今年刚刚结束了去年的这项工作,参与投标的民众有215万人,我和内地的一些同行市长交换过意见,他们都羡慕和惊叹。
2005-02-24 10:15:01 - 《澳门日报》记者:
王市长您好,最近几年来重庆在经济建设和对外交往方面都有很大的发展,重庆和澳门特区的合作也有了很大的发展,澳门特区行政长官何厚铧先生曾经亲自率领一个大的代表团访问过重庆,同重庆签署了一批合作协议,渝澳大桥也已经建成。据我了解,何厚铧先生亲自率团访问过的内地省市中,重庆是最早的一个,也是内地省份当中仅有的几个之一。王市长能不能介绍一下重庆和澳门方面的合作关系,特别是在“9+2”协议签署以后,两地合作方面还会有什么新的发展?第二个问题,非常高兴亚太城市市长峰会第一次在重庆举办,是不是邀请了澳门、香港这类的城市参加?谢谢。
2005-02-24 10:17:15 - 王鸿举:
澳门和重庆历来是好朋友,我们之间的经贸交往和其他各个方面的联系早已有之,何特首率团访问重庆之后,我们的关系迅速发展。2003年,我们的市委书记黄镇东先生曾经率团访问澳门,去年我也带了一个庞大的代表团到了澳门,彼此之间高层来往的密切,为企业之间的交流提供了条件。举例来说,去年我们与澳门之间的经贸往来用美元计算,和2003年相比,增加了2.2倍。我们不在“9+2”的框架之中,我们和澳门签署了一个“1+8”的合作协议,所谓“1”就是一个总体的意愿、意向、发展的目标,所谓“8”就是八个方面,包括科技、文化、劳务、经贸、企业之间的合作等八个方面我们都作了全面的安排,这些安排正在得到全面的推进。这是我对你第一个问题的回答。
第二个问题,我们今年10月份将有幸作为中国的第一个城市,也是亚洲的第一个城市主办第五届亚太城市市长峰会,我们正在发出邀请,香港和澳门的邀请信都是我亲自带去的,我们当然非常希望这两个兄弟城市都能够如期来到重庆,和所有与会的,来自亚洲太平洋地区的市长们和来自内地的市长们共同探讨我们大家关心的问题。
2005-02-24 10:19:52 - 凤凰卫视记者:
请问王市长,我们看到一个数字是目前农村的剩余劳动力还有315万人,65万人还没有脱贫,在这一年中政府会做一些什么以安置剩余劳动力,帮助这些贫困人口脱贫?谢谢。
2005-02-24 10:25:12 - 王鸿举:
帮助农民脱贫是我们重庆市建市以来始终放在第一位的重要任务,怎样帮助农民脱贫呢?最根本的是提高农业的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业的劳动生产率有两个主要的途径:第一是增加农业的产出,提高质量,进而增加农民收入,这个年年都有表现,年年都有进步;第二是让更多的农民进入第二、第三产业,每减少一个农民,换句话说每产生一个新型工人,对于还在农村的农民来说就有一个农民的劳动生产率翻了一番。重庆农村有1133万劳动力,直辖以来,已经有280万农民进入了第二、第三产业,现在正以每年40—42万人的速度在变化着,就是每年都有这么多农民从耕地上解放出来,进入第二、第三产业。我们将始终提供政策方面的支持,提供培训方面的支持,提供工作上的服务,让这个势头能够保持下去。现在仍然附着在耕地上的农村劳动力,在1133万当中只有460万人,最终农村需要多少劳动力才是合适的?随着我们农村机械化程度的提高、科学种田水平的提高和变化,这个数字应该说是波动的。目前,仍然按照每年40—42万人转移的速度是合适的。我们提了一个百万人的工程,正在向再输出100万人的方向努力,这是我们正在做的工作。
2005-02-24 10:29:07 - 王鸿举:
第二,关于农村扶贫。八年前直辖之初,我们曾经精确到户的做过一次人口普查,那时的绝对贫困人口是366万,到去年底,我们的统计数是65万人,就是说已经解决了301万人的贫困问题,这个成效是直辖以来各个方面所取得成效中特别引人注目或者说令人欣慰的。对这部分人我们采取了多种措施予以保障,包括他们基本生活的保证,发生灾害后的保证,确保他们的孩子至少念完初中,有条件、有能力念高中、念大学的,都能够得到政府和社会的资助,采取这样一些办法来帮助他们。当然,在饮水的问题上、道路修建的问题上,在其他各个方面我们的投入量都比较大,去年通过政府给农民发放的各种各样的补助和政策性的经费,就是不经过基层干部,直接到农民帐户的一共是14亿。
2005-02-24 10:32:24 - 《中国日报》记者:
我有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关于三峡库区移民的问题。我们知道,重庆承担了三峡库区85%以上的移民,这也是一个非常大的任务,这些移民搬到新的地方去,他们可能有更大更好的房子住,这些人到底在新的环境里能不能过得更好,或者能不能工作得更好,这一直都是外界比较关心的一个话题。我们知道涪陵榨菜是比较有名的,有一个报道说有的人把种子搬到新的地方去种,但是发现它长不大,像这种问题应该有很多。我想问,重庆市政府在以前或者今后在帮助移民搬得出去,而且帮助他们在生活、工作上有哪些计划?
第二个问题,关于文物保护,我们知道重庆的文物资源非常丰富,有关部门也在争分夺秒地抢救和保护这些文物,我想问这些工作的进展状况如何?比如说张飞庙的整体搬迁,还有巫溪大昌古镇保护的进展如何?文物保护目前面临的最大困难是什么?
2005-02-24 10:37:09 - 王鸿举:
三峡移民我们的总计划量是107万,到去年底已经移民81万,81万人当中,向长江沿岸、向中国东部迁移的有12万,这是大数。大量的人仍然留在库区、留在重庆,如何使他们的生活能够有基本的保障,能够使他们的生活质量一年比一年提高是我们又一个重要任务。应该说,前些年比较多的精力确实主要放在动员移民,和为他们的新居所在的新城市搞基础设施方面,如何发展这个地方的产业?现在已经比以前更加突出地摆在我们面前,是一个严峻的挑战。我们现在已经从几个方面努力,正在提高他们的就业率,繁荣这个地方的经济,也就是这位记者所关心的,使他们的生活得到基本保障。
我们有很多相配套的文件和政策,比如说旅游方面,农副土特产品加工方面,比如说这个片区天然气资源、盐资源比较丰富,交通条件也比较好,所以有天然气化工、盐化工那样一些项目性的安排基金,国家每年安排5个亿的资金予以扶持。现在我们已经开始享受每年几个亿的扶持资金,就是在长江三峡发电以后属于地方税务的部分,重庆占整个三峡移民库区的84.33%,按照这样的比例给我们分税。
还有后期扶持基金,例如原来所在的地方可能已经是一个商场,是比较有人气的地方,搬迁的地方房子固然好,但新的商业氛围还没有形成,没有原来那么好的生意,在这个阶段他需要帮助,这个帮助就有后期扶持资金。包括这样一些资金的安排,正在努力发展这个地方的产业,大量地制造、新增就业机会,在这项工作当中我们得到了全国各地的帮助,他们响应国务院的号召,把三峡工程视为己任,把当地好的民营企业推荐介绍到库区来,现在库区的发展出现了新的气象,产业就业是第一位的。
2005-02-24 10:46:14 - 王鸿举:
第二是教育,我们正在做一个计划,今年将开始起步,要在这个片区,在移民子弟中不仅仅普及九年制教育,还要让他们都能享受到高中段的教育。高中段的教育在全重庆市去年已经是初中毕业生的80.5%,但在库区,因为种种历史的原因,初中毕业生能够升入高中的只有36%,我们已经和国家教委和三峡建设委员会办公室取得联系,得到了他们的支持,我们今年开始起步,让这里的孩子都能够确保接受高中阶段的教育。在高中阶段的教育当中,一半或者是一半以上是中等专业职业学校的教育,不是普通高中的教育。
第三,进一步改善这里的基础设施,为民营资金更多地流入这个地方创造条件。
2005-02-24 10:54:28 - 王鸿举:
关于文物保护的问题。到目前为止,在重庆范围内国家已经投入3.1亿人民币,用于文物的勘探、发掘、保护,包括你刚才提到的张飞庙,张飞庙已经完成了修旧如旧,虽然搬迁了,海拔提高了,但是每块砖都是过去的,不知道的人看不出是搬过家的,这是在文物专家的帮助之下进行的。所有的文物政府都持负责任的态度予以了及时的必须的抢救。我们市财政投入了6亿多资金,修了三峡博物馆,将所有抢救来的文物加以有效的研究、展示、保护,发挥它的作用。
2005-02-24 10:56:59 - 国际文传电讯社记者:
刚才说重庆能源方面比较丰富,特别是天然气、煤炭,能不能介绍一下能源现在的情况和未来的发展计划?
2005-02-24 10:59:31 - 黄奇帆:
重庆是我们国家具有比较丰富能源资源的一个直辖市,现在天然气的蕴藏量有2万多亿立方,已经探明的可开采的储量是6000亿方,每年实际生产50亿方。中国天然气总公司在重庆主要承担着天然气的生产任务,市政府有一个工作计划,就是到2010年前后,重庆能够生产150亿方左右的天然气。我们目前生产的50亿方天然气,重庆本土使用30亿方,20亿方输送到四川省,给四川省、给西南地区使用。下一步我们估计,重庆市到2010年如果生产能力达到150亿方的话,重庆本土的天然气的消耗、使用量预计在100亿方,有50亿方输送到外部去。最近天然气总公司建成了从重庆到武汉的天然气管道,这根管道今后每年将能输送20亿方以上的天然气到湖北等中国的中部地区。
2005-02-24 11:00:18 - 黄奇帆:
第二,重庆也是中国煤炭资源比较多的一个城市,我们现在一年能生产3000万吨煤炭,重庆本土使用2000万吨,有1000万吨输出到周边省市。最近,整个国家煤电油运紧张,煤炭供应也比较紧张,特别是电煤的供应比较紧张,所以我们也有计划在今后的六七年中,将重庆的煤炭生产能力再提升1000万—1500万吨。我们预计到2010年,重庆本土将要使用的煤炭总量约3000万吨,能保持三分之一的量,也就是说1500万吨左右,继续供应全国各地。这是煤炭方面的情况。
第三,重庆也是中国水电资源比较丰富的城市,同时作为老工业基地,火力发电也需要进一步的发展,我们已经上报国家发改委和有关部门,在今后十年左右的时间里,兴建1000万千瓦的发电装机,其中有700万千瓦是火电,300万千瓦是水电。这些装机目前已经有700多万千瓦的项目为国家发改委正式批准,已经在去年和今年开始正式的建设,预计10年左右的时间,能使这些电力项目竣工完成。
总体上说,重庆的电力、煤炭、天然气资源比较丰富,是能够为重庆的国民经济发展予以重要的支撑的。
2005-02-24 11:02:59 - 王鸿举:
我想就刚才这位先生的提问再做一点补充。我理解你刚才提问的意思,就能源现在和将来对重庆发展的关系,我想补充两个数据和情况:
第一个情况,确实现在重庆进入了一个对能源的需求高速增长的发展阶段,去年我们的电力增长是15%,天然气供应的增长是16%,而且这种需求的增长将会在可以预见的今后几年持续。因为不仅是工业需要它,商业现在用电量的增长是第一位的,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用电量的增长是第二位,工业增长第三。
第二个情况,按照新的科学发展观,我们正在致力于不断地减少能耗,提高技术水平,这里也有数据,2000年的时候,重庆每一万人工业增加值所消耗的标准煤炭是4.5吨,2003年下降到3.8吨。我们希望随着技术更多地引入,这个速度还要快一点。
另外,我想借这个机会说一个事情,为了解决包括能源供应在内的市长们都非常关心的问题,我们今年申办而且获准主办亚太城市市长峰会,这次市长峰会的主题是“城市·人·自然”,这个会上将就包括你提到的问题在内的一些问题进行深入地探讨、交换意见、交流经验,我相信是有裨益的。
2005-02-24 11:06:07 - 《经济日报》记者:
请问王市长,现在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生态环境的问题越来越受到国人的高度关注和重视,我想问,作为长江上游最大的工业城市,重庆在保护生态环境以及保护长江水质方面都做了哪些工作?谢谢。
2005-02-24 11:11:15 - 王鸿举:
重庆市高度重视自己的生态环境保护,中央也给了我们很大的帮助,在这种帮助之下,直辖以来到现在,我们用于环境保护方面的非市场、纯粹政府的投入已经超过200亿。我们主要的工作放在这样几个方面:
第一,大规模地绿化国土,到现在已经增加了绿化面积1200万亩,这意味着在我们的森林覆盖率提高了10个百分点。即使不再新栽树,五年后,我们的森林覆盖率将从现在的27%增加到37%。当然还会每年栽树,这样使土地的侵蚀系数每年减少29%,每年进入长江的泥沙将因此减少1100万吨。
2005-02-24 11:11:56 - 王鸿举:
第二,我们从无到有,抓紧建设了17座污水处理厂,现在,长江和长江的主要支流,在重庆是嘉陵江和乌江,沿岸所有县以上的城镇所在地都已经建了污水处理厂,最后的两座现在正在调试,将在这个月底投入使用,一旦投入使用,重庆的生活污水处理率将达到72%。这个数字固然是很不够的,但是在国内城市中,包括长江沿线的城市中是领先的。
我们还建设了13座大型、现代化、无公害的垃圾处理厂,现在大部分都已经投入使用,使城市生活垃圾的无公害化处理达到了90%。我们还在努力开展现在工厂当中虽然按照低标准已经达标,但实际上仍然在污染环境的企业的整治,分成两个部分,一部分是搬迁,因为在城市里,已经没有相应的土地使它技改,只能搬迁才能实现技改,这部分企业要搬出去,一共是29户,去年一年搬了11户。另外是整治,低标准变成高标准,对周围的居民、对生态不构成破坏性影响的有27个,去年我们就完成了27个,随着时间的推移,标准还会不断提高。
2005-02-24 11:13:41 - 王鸿举:
第三,净空工程、碧水工程、青山工程。现在在主城区,居民、企业都不允许再用燃煤,政府给以补贴,改烧清洁能源,主要是天然气。为了环境,我们忍痛把在主城区的四座低水平的火力发电厂砍掉了。我们城市以前野蛮装卸、建设工地的粗俗管理,运输车辆的一路抛洒,都为城市的空气质量增加了麻烦,为此我们立法,采取非常严格的措施来解决这个问题,已经收到了初步的成效。我们将继续、不断地努力改变我们的生态,因为这不光是3100万重庆人的生活质量问题,还关系到中华民族,关系到整个长江流域人民的生活质量。所以,请放心,我们已经做了,我们还将继续做。
2005-02-24 11:17:19 - 《中国经济时报》记者:
第一个问题,请问王市长,重庆直辖开始,王市长就进入了重庆的领导班子,八年来,重庆换了三套班子,如果对三个班子做评价的话,王市长应该是最有发言权的,您觉得这三个班子干得最漂亮的是什么?您作为重庆的市长,您对自己最满意的是什么?最不满意的是什么?重庆发展最大的瓶颈是什么?
第二个问题,请教黄副市长,虽然重庆在工业上的成就是比较突出的,但是我一直认为重庆作为山城,环境是个瓶颈。因为冬天重庆市的天空不太干净,春节这一个星期,重庆每天的空气质量都是良好的,对这个现象您如何解释?
2005-02-24 11:20:34 - 王鸿举:
1997年重庆直辖的时候,就开始了政府的工作,那时候我是重庆市政府的常务副市长,现在已经是第三茬人了,我认为这几届班子都干得不错。张德邻、蒲海清那一段,百事待举,中央对重庆有了方向性的要求,直辖之后重庆有了发展的机遇,各个方面的积极性开始调动起来。但是,确实矛盾很多,比如说工业企业70%的亏损,在房地产的建设中,不是现在这样一点欠帐,那时候欠付之多、金融秩序之乱是后来人很难想象的,他们做了起步性的工作,做得非常努力、非常艰苦,也很有成就。
在贺国强、包叙定同志那个阶段,他们很好地解决了进一步调动大家积极性的问题和班子团结的问题,还有在直辖之初狂欢性的情绪过去之后,如何使大家的积极性进一步调动起来,还有理顺、调整,根据西部大开发的需要,根据当时的经济发展形势,进一步提出发展思路的问题,使重庆开始冷却的人气又重新开始旺盛起来,我认为是很了不起的。也是那个时候摆脱了亏损的局面,使直辖之初的问题开始得到了解决。
从黄镇东开始,继续了心齐、气顺、劲足、风正的局面,我刚才说到的200多万人参与投票,我作为市长是真的为此高兴。重庆最可宝贵的就是我们这点人气,就是承认落后、不甘落后,为了自己的家乡,为了父老乡亲,大家奋发努力。
2005-02-24 11:25:58 - 王鸿举:
要说什么事情不满意,或者感到什么事情问题最大?我这样看,直辖之前的重庆是一个计划单列市,直辖使我们升格了,但是不等于我们每一个人的水平都随之升格,这是需要在实践当中不断地磨炼,是在发展当中、在爬坡上坎当中来增加自己的体力,我们增加了,但是还不够。
要说解决重庆未来的问题,可能最大的挑战,正像刚才有一位记者提到的,不在城市这块,而在农村。我们毕竟是典型的西部的二元结构的直辖市,这和京津沪老大哥大不相同,如何让我们的农民有比较均等的机会,能够发家致富,能够提高自己,能够使自己得到自由的发展,如何进一步在发展的过程中得到法制的保护,得到权力的维护,得到教育的机会,得到相应的服务,这可能是我们工作量最大的一摊子事情,需要系统地去做。我们已经做了一些事情,我们正在安排做一些新的事情,我们将来还会做很多事情,这是一个过程。
2005-02-24 11:28:20 - 黄奇帆:
第二个问题,刚才问到重庆空气质量的问题,过去几十年,重庆作为一个山城、一个雾都,空气质量排名在全国一直比较落后。原因有几方面:一个是地理的原因,它是一个山城、盆地,不像沿海地区经常有比较大的风能够洗涤空气;第二,它是个江城,有比较多的大雾天;第三,它是个老工业基地,在比较落后的时候,老工业基地有比较多的污染;第四,居民的燃煤问题,由于生活水平低,燃煤方式不是非常干净。由此种种,形成了空气质量的问题。
在直辖以后,特别是在贺书记、包市长以后,提出了重庆市的净空工程,市政府采取了四方面的措施,持之以恒,已经坚持了四、五年的时间,第一是工厂搬迁,工厂的污染物、粉尘排放方面的治理;第二,城市老百姓的燃煤基本改造成为燃烧天然气;第三,城市里的6000多辆公交车和6000多辆出租车大部分由烧汽油改成烧天然气,这也是很重要的一个措施;第四,治理建筑垃圾的运输,治理主城区周围的采石场,我们已关闭了1400多个采石场。由于这些措施,重庆人为的、社会环境中的污染物应该说大幅度地下降了。
当然,山城、江城、雾都地理位置形成的特点还是客观存在的。2001年我刚到重庆的时候,重庆三分之一的天是下雨天,有三分之一的天是雾天,剩下的三分之一,如果是晴天的话,也是灰蒙蒙的。但是,最近这两年,三分之一的晴天基本能看到阳光、白云。总的感觉,我们现在经过四五年的治理比以前好多了,但水平还不够,还要继续努力,争取只要是晴天,就是阳光、白云、蓝天。
2005-02-24 11:29:58 - 杨扬:
今天的新闻发布会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2005-02-24 11:35:08
图片内容:
- 会前现场
- 摄像记者准备就绪
- 记者领取资料
-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一局副局长杨扬主持本次发布会
- 中央电视台记者首先提问
- CNN记者提问
- 重庆市市长王鸿举
- 现场翻译
- 《澳门日报》记者提问
- 凤凰卫视记者提问
- 重庆市市长王鸿举回答记者提问
- 重庆市人民政府秘书长陈和平先生
- 重庆市人民政府常务副市长黄奇帆先生
- 《中国日报》记者提问
- 国际文传电讯社记者提问
- 现场记者踊跃举手提问
- 《经济日报》记者提问
- 中国经济时报记者最后一个提问
- 发布会结束
视频地址:
rtsp://vod.china.com.cn/Archive/scio/20050224.rm
数据地址:
网友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