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标题
- 国新办就气候变化第四次评估报告最新进展等举行发布会
活动描述
- 2007年2月6日(星期二)上午10时,请中国气象局局长、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第一工作组联合主席秦大河介绍中国的气象状况和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第四次评估报告最新进展等方面情况,并答记者问。中国网进行现场直播,敬请关注!
文字内容:
- 华清:
女士们、先生们,上午好。全球气候变化,特别是全球变暖问题已引起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近日,在法国巴黎召开的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的相关会议,也受到了媒体的关注,所以今天我们特地请来中国气象局局长,也是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第一工作组联合主席秦大河先生,向各位介绍中国气象工作状况和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第四次评估报告的最新进展情况,并回答各位记者感兴趣的问题。
出席今天发布会的还有中国气象局副局长郑国光先生。秦大河先生长期从事冰冻圈与全球变化研究,多次参加主持南北极、青藏高原和中国西部地区的科学考察和研究,取得了许多创新型成果,是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现在我们先请秦大河先生简要介绍情况。
2007-02-06 09:55:29 - 秦大河:
女士们、先生们:上午好!很高兴和各位新闻界的朋友们见面,谈谈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第一工作组第四次工作报告情况和气象工作新进展情况。我希望我的讲话更加通俗一些,但是我不得不告诉大家,气候变化从科学上讲是当代科学最前沿的部分,应用方面也和生活息息相关,所以我尽量避免使用科学术语。
关于第四次评估报告第一工作组的情况,IPCC是世界气象组织和联合国环境署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联合组成的一个政府间的专业机构,重点是对气候变化的科学认识、影响和适应减缓的方面进行方面进行对策评估,迄今为止已经三次了。2月2日上午在巴黎我们举行了新闻发布会,这是第四次评估报告第一工作组的最新成果,新闻界的同志都进行了采访。
2007-02-06 09:56:57 - 秦大河:
第一工作组主要负责气候变化的科学评估,因而是气候变化领域里的一个特色。我们的题目叫做《气候变化2007:自然科学基础》。我很荣幸和美国的科学家苏姗·所罗门博士共同担任联合主席,我们还请澳大利亚马丁·马尼和中国的陈振林先生负责技术支撑组的工作。
2007-02-06 09:57:21 - 秦大河:
主要谈几个方面的问题。这个报告有如下几个内容,第一,我们对气候变化的驱动因子进行了探讨,可以看到,这三个图标,一个是甲烷,一个是二氧化碳,一个是氧化亚氮,自从1750年迅速增加,后坐标是万年尺度,可以看到近期二百多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副图可以和在IPCC和WMO的网页上很轻松地拿到。
2007-02-06 09:58:36 - 秦大河:
是什么原因驱动了气候变暖呢?第四次评估报告一个新进展认为,自2001年的第三次评估报告结束以来,我们对人类活动对全球升温、辐射影响的净值给了一个定量标准,每平方米1.6瓦,有一个不确定值在正的0.6至正2.4之间变动,科学上有一定的不确定性,所以我们给出了一个区间。这幅图描绘了二氧化碳、甲烷乃至于太阳辐射等的变化,你们可以从网页上拿到这幅图。最下面的这一点,就是正值和负值抵消,大约是1.6。
2007-02-06 09:59:11 - 秦大河:
我们观测到了什么样的变化?当然,我们观测气候变化的话,除了温度,除了降水之外,还有其他气候系统的代用指标。在图上比较了全球平均气温,在横坐标代表1850年到2006年,1850年以来,世界上有了正式的气象实测资料,在上个世纪的四十到六十年代是一个升温过程,到八十年代还有个升温过程,可以看到全球海平面在逐渐升高,而且北半球大部分积雪的面积在逐渐缩减,这三方面反映了全球变暖的趋势。所以我们认为,当今气候变化的直接观测支持了我们的论点,温度、海平面上升和积雪,给出了1906到2005年这一百年全球地表增温。我们在一些方面还没有看到明显的变化,比如说龙卷风,比如说冰雹、南极海冰、闪电、沙尘暴等等并没有呈规律性的变化。
2007-02-06 09:59:48 - 秦大河:
这次评估报告的一个新的论点,对古气候的气候代用指标进行了研究,可以说集全世界最优秀的科学家和他们的研究成果,给出在十二万五千年之前,北极的地区的温度比现在要高3到5度,南北极冰盖的退缩使海平面上升4-6米,在十二万五千年以前是这样的数值。
第三,对气候变化的认知和归因,我们怎么样看待气候变化呢?我们认为,最近50年全球平均温度是升高的,这个升高很可能是由于观测到的人为温室气体增加导致的。很可能是由不同的概率上的一些规定,我们对全球各个大洲,除了南极洲之外,看图,红颜色是因为有了人为活动导致温度增加,而蓝颜色就是忽略人为活动的变化。
2007-02-06 10:08:00 - 秦大河:
下面是全球陆地和全球海洋的平均温度的图。对于未来,我们做了预估,和第三次评估报告相比这次的第四次评估报告使用模式更多,模式运转的时间更长,而且发展中国家的模式也被列入,比如中国的模式也加入其中。我们预计到本世纪末,全球地表的平均增温1.1到6.4℃,相应海平面相应上升0.18-0.59米,这是基于不同的经济社会等情景下发生的。
2007-02-06 10:09:27 - 秦大河:
我们工作组的科学家认为最好的一个图,不同的排放气候社会经济情景,未来气候变化的预估,目前变暖和区域尺度的预估能力可靠,这些方面比第三次评估报告更加可靠一些。这张图左边给出了温度,中间这幅是2020到2029年,右边是2090到2099年,根据海洋大气模式地表预估结果,在IPCC和WMO的网页上都可以查到这组图,而且我们对未来的降水里,红颜色代表干旱,蓝颜色代表降水量增加,中低纬地区区域干旱,而中高纬地区降水量增加,这是预估。现在的模式表明,在1.9到4.6度的全球平均增暖,如果持续千年,会导致北半球格陵兰冰盖部分消失和完全消失,造成的最大幅度7米海平面的上升。
2007-02-06 10:09:54 - 秦大河:
中国参与IPCC的情况,我很荣幸被遴选成为IPCC第四次评估报告第一工作组联合主席。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中国科学家作为发展中国家的科学家代表,参加第四次评估报告的人数有了增加。第一次评估报告在八十年代只有九位中国专家参加,现在有二十八位中国专家参加。中国气象局是中国在IPCC活动当中的授权牵头单位,组织中国科学家参加编审和评审,承担办公室任务。我们也是国家气候委员会的挂靠单位,通过这个单位协调全国的科技力量做这方面的工作,而且我们组织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为政府的决策提供一些决策的科学依据等等,我们还举办了一系列的国际学术会议、国内学术会议,来支持和协调气候变化科学问题。
2007-02-06 10:11:09 - 秦大河:
中国气象局是世界气象组织的一个组成单位,也是全球地球观测组织的组成单位。我本人是世界气象组织的中国常任代表,我左边这位郑国光同志是全球地球观测组织的四位联合主席之一。我们与很多国家和地区都有合作关系。我们积极开展科研工作,还有专门的经费,牵头开展了一些国际项目等等。我们也把气候变化的工作纳入了国家和部门的发展战略规划,比如说去年元月份,国务院3号文件是《国务院关于加快气象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6]3号),国家第十一个五年计划的纲要,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和气象事业发展的“十一五”规划等等里面都将气候变化纳入战略和计划当中。
2007-02-06 10:12:06 - 秦大河:
为了推进三个文件的落实,中国气象局——中国气象的一个最大的实体单位,对自身的业务进行了改革。这个比较复杂,也比较专业。简单说,我们叫做“多轨道、集约化、研究型、开放式”,把天气气候、气候变化和国家经济社会和为人民、国家减轻自然灾害联系在一起,既为中国人民服务,也为世界气象组织,进而为世界人民服务。我们现在有一系列的观测资料,这是进行气候变化非常重要的科学依据。
2007-02-06 10:13:34 - 秦大河:
中国政府非常重视气候变化问题,胡锦涛主席谈到气候变化不仅仅是环境问题,也是发展问题,归根到底是发展问题,而气候变化过去是科学问题,现在是现实问题,比如说预警、避险、应急保险等等,都跟气候变化工作有关系。中国气象局作为一个科技型、基础型、社会工艺型单位,要落实社会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推动国际合作,为国家制定应对气候变化对策,我们主要提供科学和技术支撑,从而为适应和减缓气候变化对全人类社会的影响,对国家安全保证作出更大的贡献。
我希望我的介绍不至于太专业化,谢谢大家。
2007-02-06 10:14:55 - 华清:
下面请各位记者提问,像往常一样,报一下所代表的新闻机构。
2007-02-06 10:15:38 - 德国法兰克福汇报:
根据这次IPCC报告的结论,以及中国科学家在研究中所得出的结论,您会对中国政府在气候变化方面提出怎样的建议?
2007-02-06 10:15:58 - 秦大河:
谢谢这位德国记者提出问题。就像刚才我介绍的,我作为IPCC的联合主席和一名科学家,在国内我同时作为中国气象局的主要行政负责人,我们从IPCC第一工作组的科学结论当中得出了一些结论,其中最主要的是以下几项:第一,上个世纪中期以来,这段时期的气候变暖已经成为公认的事实,它对我们必然是有影响的。如何适应这种变化?如何减缓这个变化?我认为是我们科学家应该对政府提建议的重要方面。我个人认为,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在气候变化的研究方面还应当做更多的工作,比如说我会向我国政府建议,在国家的“十一五”规划当中,在中长期的规划当中,以及在我们气象科技发展规划当中,应当适当地加强气候变化研究的投入,这是第一条建议。
2007-02-06 10:16:30 - 秦大河:
第二条建议,我们中国在对气候系统的观测方面需要进一步加强。我们目前的台站分布并不均匀,东部比较密,西部地区比较稀疏,而且我们的观测主要限于大气圈,而对于其他圈子,比如水圈、生物圈、冰雪圈和岩石圈也应该进行监测,中国政府应当给予更多的投入,使我们在这方面的观测更全面,以便拿到更精确的资料,为应对气候变化得到更好的资料。
2007-02-06 10:17:57 - 秦大河:
第三条建议,我们会把这个科学结论以某种形式正式向各级政府进行表述,我们也希望它能够成为国家应对气候变化策略的科技支撑。
最后一点是宣传方面,宣传气候变化可能带来的一些影响,向公众、向社会、向决策者进行宣传,我认为是我们科技工作者,同时也是中国政府义不容辞的职责,我们将尽我们最大的努力。
2007-02-06 10:18:21 - 中央电视台记者:
请问秦局长,全球气候变化会对中国产生哪些具体的影响?现在北京近一段时间日平均气温突破了历史最高值,还有去年的时候,我国东南沿海遭遇了五十年不遇的超强台风,像这样极端的气候事件是否和全球气候变化有直接的关系?谢谢。
2007-02-06 10:18:45 - 秦大河:
谢谢你的提问。首先我要表述一个科学概念,我们只有一个地球,我们都生活在这个地球上,而且我们都被大气圈所覆盖,而大气圈是运动状态的,而且它们是相互影响的。所以这种全球变化或者全球变暖,总体上来讲是影响到我们这个地球村的每一个公民,每一个国家,每一个家庭。您谈到今年北京的暖冬现象,我作为气象局局长可以告诉你,到二月底我们才能进行统一的发布,但是今年看起来冬天确实比较暖,北京的最低温度,白天都在零度以上,最近达到了零上九度、十度,显然这和全球变暖有一定的关联。谈到一些灾害性的天气,比如说干旱,比如台风,在我们亚洲地区叫台风,在印度洋地区叫旋风,在大西洋、美国叫飓风。从研究的结果来看,这种全球变暖,对于这种极端天气事件是有一定影响的,它会使一些极端天气事件,比如高温、干旱、飓风的频数和强度都发生一些改变。所以去年在中国发生了几次大的台风,造成了一定生命财产的损失,这种情况在某种程度上往往和全球气候变化联系在一起。
2007-02-06 10:19:34 - 美联社记者:
刚才您提到中国要在观测、研究以及提高公众意识等方面作出更多的努力,我想提另外一点,现在中国已经是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温室气体排放国,温室气体的排放直接造成了全球变暖,鉴于这样的情况,中国为什么不立即采取一些具有约束性的排放限制,并且在这方面加强对温室气体排放的控制?谢谢。
2007-02-06 10:21:52 - 秦大河:
谢谢美联社记者提出这个问题。我有一个资料,根据《中国气候变化初始国家信息通报》,以及1994年中国温室气体人均排放是0.6吨碳,还有一个估算是2000年的结果,排放量总量在美国之后居于世界第二,但是人均排放是0.65吨碳当量,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61%,相当于经济合作发展组织OECD国家人均排放量的0.21。
2007-02-06 10:22:33 - 秦大河:
我刚才谈到了,我们第一工作组是气候变化自然科学基础工作,所以,我谈得更多的是加强研究,加强观测,这和我的本职工作更有关系。你问我为什么不更多地关心排放量的约束,作为一个地球村的公民,作为一个科学家,我实际上是很关心的,我也注意到了。我可以谈谈我的感想。
2007-02-06 10:26:37 - 秦大河:
早上6点半的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新闻联播谈到中国总理温家宝先生在吉林省视察工作,他到了一个油田,登上了钻塔,发表了一番讲话。有一句话我印象特别深,他说:“我们确实很需要石油,但是我们首先要节能降耗。”足见他对这件事情观察得多么细致。我也从我的工作当中了解到,比如说中国政府制定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当中有一条指标,要求各地的能源消费强度要比“十五”期末下降20%,平均每年4%。
2007-02-06 10:28:09 - 秦大河:
这是一个雄心勃勃而又非常艰巨的目标,能不能实现呢?我可以告诉你,我参加过国务院的会议,温总理非常严肃,要求各省级要落实这个20%的指标。我想,政府对这方面还是有很迫切的要求的。我认为,中国将落实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基本国策,发展循环经济,保护生态环境,特别是在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方面,利用清洁能源方面有一些举措。我所在的中国气象局有专门的机构承担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关于风能发电、风场探测的一些相关工作。这个单位就设在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目的就是发展清洁能源,主要是风电的基本观测,为风电场设计提供科学依据。
2007-02-06 10:33:05 - 秦大河:
第三个例子,在2001年,IPCC第三次评估报告结束时,我们曾经组织科学家给中国国务院领导做了一次报告,叫做《气候变化的事实、影响和对策》,已经过去五、六年了。第四次评估报告第一工作组的工作已经结束,我们这两天正在组织中国气象局有关业务单位全力以赴把结果整理出来,既要向全社会宣传,也要向决策者包括国务院领导进行宣传,相信我们科学家会尽最大的努力,向决策者,向公众进行宣传和汇报气候变化的正面和负面的影响,并提出我们的建议。
2007-02-06 10:35:21 - 美国彭博新闻社记者:
中国农业界有一种说法,每过两三年就有一次大灾。中国粮食连续三年增产,但是今年前景好象不是非常乐观,包括去年秋天在小麦的主产区出现一些干旱和高温的天气,今年积雪的覆盖率也不是很高,而且吉林的玉米产区现在降水量也少。你们对气候对中国农业的影响有什么看法?
2007-02-06 10:36:19 - 秦大河:
谢谢你的问题。你谈了两个方面的问题,一个是天气,一个是气候。这个我必须澄清一下,我们今天主要是谈气候,你问的实际上是去年的天气情况,它和农业的关系。中国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国,我个人的看法,我们到现在也没有摆脱靠天吃饭的局面。中国也是一个自然灾害频繁的国家,为了最大限度地减轻自然灾害给农业带来的负面影响,中国气象局,无论是国家气象中心还是国家气候中心,都为中国的农业天气预报和短期气候预测做了很多工作。
2007-02-06 10:37:17 - 秦大河:
关于农业粮食产量,您谈到了这个地区有旱灾,某个地区有涝灾,造成了农业减产,我相信都是有根据的。但是从我们的报告当中听到的,中国粮食产量的总量是连续三年增加的。比如说去年四川、重庆大旱,这毫无疑问会造成农业减产。但是作为中国气象局,我们也进行短期气候预测,包括到来年4月份汛期气候预测,到秋天的时候是预报今冬明春的天气。从中国国家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对2006年汛期气候预测的结果来看,还是比较准确的。但是我必须声明,这种短期气候预测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比较准确算是比较好的成绩了。但是我们对天气预报的准确率是比较好的,比如去年强台风及旱情的预报,灾害性天气的预报和预警。我们有中央气象台,各省级气象台,以及市县气象台,分级负责对本行政区域的短期天气进行预报,并进行评估和服务,这方面取得了比较好的成绩。我们之所以和农业有非常好的合作关系,是与我们气象服务有关系的。
2007-02-06 10:38:22 - 秦大河:
中国气象局有一个天气广播系统,每天晚上新闻联播结束之后,中国气象局中央气象台通过华丰影视,通过中央电视台第一频道向全国播送24小时、48小时的天气预报,我可以告诉你,这是中国收视率最高的一个节目,因此也是世界上收视率最高的节目,因为中国的人口最多。而且我们的影视,通过凤凰卫视播报北美、欧洲、亚洲的四百多个城市的天气预报,也同时在做服务。你提的这个问题,我们中央气象台的台长也在,国家气候中心的主任也在,对他们都是一个激励。今后他们会对今后的天气预报、短期气候预测和农业的关系更加重视,作出更好的服务。谢谢。
2007-02-06 10:47:09 - 新华社记者:
我有两个问题。第一,去年夏天川东盆地高温干旱,现在长江的水位偏低,以及今年的暖冬,这是不是和全球变暖有关系?第二,您刚才也提到了,咱们国家制定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时候强调了可持续发展战略以及经济发展机制,十三亿人既是生产者又是消费者,他们的生活习惯于使用煤炭、电、化工燃料方面,他们的习惯如何改变?他们作为地球村的一员,为减缓气候变暖能够发挥什么作用?请您进行点评,谢谢。
2007-02-06 10:49:17 - 秦大河:
关于2006年我国川东盆地干旱高温以及长江中上游地区降水量减少,长江水位低,这是一个事实。实际上盆地东部的伏旱还有年代的特点,符合大气环流的基本特点。但是我要强调,去年川东大旱在全球大背景下出现,背景是全球变暖,气候系统的因子出现了一些异常,像青藏高原去年春天的积雪非常少,环流形势发生变异,我国从副热带地区得到的热带、副热带的水气减少等等,导致这样的结果。这是在全球变暖的大背景下形成的,自然导致长江水位的降低。这里面有很多的问题,我们有一些材料,会后可以索取。
2007-02-06 10:50:12 - 秦大河:
第二个问题,你谈到中国企业的能源消费特点,实际上就是中国能源消费的基本结构。中国现在主要的能源,据我知道,69%还是煤炭,而煤炭的确不是很清洁的能源。就中国的这种经济状态,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作为一个经济快速发展、人口众多的国家,要想彻底改变能源结构,使用清洁能源,需要花很多的钱。有几个东西的制约,一是技术,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我们清洁能源的技术水平和西方科技发达国家比还有差距,比如欧洲的一些国家,比如说美国、日本这方面的生产确实比中国要好,中国要赶上他们,需要一定的时间。第二,我们可以买,经济上的制约也很大。你提的这个问题,是将来必然的发展目标,发展经济,改善能源结构,最大限度地使用清洁能源。当然,中国目前的资源还有潜力可挖。刚才这位美联社记者提问的时候我也谈到了,我们的能源消耗要减少20%,说明我们还有潜力可挖,但是这种潜力挖完之后,肯定是要采用一些清洁技术,那时候我们是非走这条路不可,只是时间的问题。所以你的问题,我的回答就一句话,发展是第一要务,发展是硬道理,而且要又好又快地发展,才能够稳步地解决这方面的问题,这也是和中国政府最近几年的政策是一致的。谢谢。
2007-02-06 10:54:29 - 路透社记者:
我的问题也是关于温室气体排放的。我们现在所能拿到的关于中国温室气体排放,特别是二氧化碳排放量的最新数据是2001年的,您能否给我们介绍一下最新几年的二氧化碳气体排放的估计数字,有关2010年二氧化碳排放的预计情况?根据预计,中国是不是会超过美国成为最大的排放国?还有,中国什么时候会对全国的温室气体排放进行全面的核查和审计?因为我们知道,如果没有对全国的温室气体排放状况进行全面的评估和了解的话,是不可能对温室气体的排放以及全球气候变化作出有效应对的。
2007-02-06 10:57:47 - 秦大河:
谢谢你提出这样的问题。我刚才给出了一个数字,就是到2000年中国化石燃料推算出来的结果,很遗憾我手头没有最近几年的资料。我想,你可以通过其他一些杂志查到这些东西。因为根据《京都议定书》,中国属于非附件1国家,没有必要每年通报排放清单。这个状况一直持续到2012年。
关于未来中国排放的前景,我们第一工作组不做排放情景的预估,我们是预估未来气候变化,包括降水、温度未来的变化。要让我谈一谈未来中国的情况,我刚才已经介绍了,中国政府已经在采取一些措施,你驻中国时间长,应该知道中国在第十一个五年计划期间节能降耗的硬指标。
2007-02-06 11:00:50 - 秦大河:
我这里有几个资料可供你参考,比如中国在调整经济结构、推动技术进步、提高能源使用效率方面有一个数据,中国万元GDP的能耗从1990年的2.68吨标准煤下降到2005年的1.43吨标准煤,按照2000年的可比价格年均降低4%左右。按照环比法计算,1991年到2005年的15年中,中国累计节约和少用能源达到8亿吨标准煤,相当于减少了二氧化碳排放18亿吨。
2007-02-06 11:03:26 - 秦大河:
中国发展低碳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改善能源结构,比如中国加强了水能、核能、煤成气的开发和利用,也支持农村边远地区和条件合适地区开发生物质能、太阳能、地热、风能,使优质清洁能源的比重在逐年增加。
2007-02-06 11:04:05 - 秦大河:
中国大力开展植树造林、加强生态环境的保护,森林覆盖率近年来有了增加。另外,中国实施了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还草、草原建设、自然保护区建设等生态建设和保护措施,所以我们估计,1980年到2005年,中国造林活动累计净的碳吸收大概是30.6亿吨二氧化碳。
2007-02-06 11:05:20 - 秦大河:
我给你提供的这个数据,可能不足以回答你让我预估的问题——到哪一年中国的碳排放达到多少吨,但是我给了你一个情景,这的确不是我的特长。二氧化碳确实是重要的温室气体,它在大气中的存活期大约是30年到3000年,也意味着我们现在的全球变暖由来已久,我们的排放将要持续一段时间,都会给地球带来一些负面的影响,我们必须考虑到它的影响,必须采取行动。
2007-02-06 11:06:42 - 中国日报记者:
向郑国光副局长请教一个问题,迄今为止中国发射的所有卫星中大约有十分之一是气象卫星;另外到目前为止,中国建设的新一代气象雷达有118部,比一些发达国家还要多。我想问一下,我们国家在气象卫星和天气雷达方面为什么有这么大的投入?它们对天气系统的观测和气象变化的研究能起什么样的作用?今年在天气雷达和气象卫星发射方面会不会有新的进展?谢谢。
2007-02-06 11:09:12 - 郑国光:
大家知道,中国是气象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每年气象灾害所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包括气象的衍生灾害,是2000亿-3000亿元人民币,大概占国民经济总值的2%-5%。中国政府一贯重视气象防灾减灾工作,加大对气象现代化的投入。从1970年开始,中国政府就支持发展气象卫星,从1999年开始建设中国的新一代的天气雷达网。
2007-02-06 11:10:13 - 郑国光:
中国的气象卫星不仅为中国的气象防灾减灾,也为世界的气象防灾减灾作出了很大的贡献。中国对天气雷达网的投入是非常大的,一部雷达大概投入三千万人民币左右,新一代的天气雷达网有158部雷达。可以看出,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政府拿出这么大的投入来支持防灾减灾的天气雷达网建设是不容易的,说明中国政府对气象防灾减灾工作的高度重视。
今年按照计划,我们将发射新一代的极轨气象卫星,这个极轨气象卫星的观测分辨率和观测能力将有很大的提高。今年国家还要加大对新一代天气雷达的投入,就是说今年很可能将完成158部的雷达网建设。这些卫星的运行和天气雷达网的建设,将大大提高中国对突发性天气灾害的预测和预警能力。这是中国政府对防灾减灾的一个重大贡献,也是对世界气象防灾的一个重大贡献。
2007-02-06 11:15:19 - 华清:
我先做一个预告,本周四和下周二上午也有两场新闻发布会,分别介绍知识产权保护和反腐败工作,欢迎参加下两次的发布会。今天的发布会到此结束,谢谢秦大河局长和郑国光局长。
2007-02-06 11:17:57
图片内容:
- 发布会相关资料
- 发布会会场
- 中国气象网也参与本次发布会直播
- 与会的外国记者
- 电视台记者采访中国网直播工作人员
- 关注中国气象变化的国外记者
- 与会嘉宾入场
- 中国气象局副局长郑国光出席本次发布会
- 中国气象局局长秦大河出席本次发布会
- 气候变化第四次评估报告最新进展倍受媒体关注
- 德国法兰克福汇报记者提问
- 中央电视台记者提问
- 中国气象局局长、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第一工作组联合主席秦大河回答记者提问
- 与会记者
- 美联社记者提问
- 国新办就气候变化第四次评估报告最新进展等举行发布会
- 美国彭博新闻社记者提问
- 中国网编辑与气象局工作人员认真校对直播文字
- 新华社记者提问
- 中国网对本次发布会现场直播
- 路透社记者关注中国温室气体排放情况
- 中国日报记者提问
- 国新办新闻局副局长华清主持本次发布会
- 中国气象局副局长郑国光回答提问
- 中国气象局局长、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第一工作组联合主席秦大河回答记者提问
- 发布会结束中国气象局局长秦大河给各位记者分发名片
视频地址:
数据地址:
网友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