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标题
- 社科院举办《工业化蓝皮书》发布暨中国工业化进程研讨会
活动描述
- 2007年8月9日上午9:30,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学部、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和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第一报告厅举办《工业化蓝皮书》发布暨中国工业化进程学术研讨会。中国网进行现场直播,敬请关注!
文字内容:
- 中国网:
今天的发布会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社长谢寿光主持。
2007-08-09 09:27:33 - 谢寿光 :
尊敬的佳贵院长,尊敬的世锦主任,各位领导、各位专家,新闻界的朋友们,女士们、先生们,大家早上好!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学部、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联合举办的首部《工业蓝皮书》发布会暨中国工业化进程学术研讨会现在开始。
2007-08-09 09:30:32 - 谢寿光 :
在会议正式进行议程之前,我先介绍出席今天会议的领导和专家:
全国人大常委、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经济学部主任陈佳贵研究员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刘世锦研究员
国务院政策研究室宏观司副司长郭克莎研究员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所长吕政研究员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副所长金碚研究员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党委书记、副所长王延中研究员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副校长郑海航教授
中国人民大学MBA中心主任刘刚教授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副所长李维民研究员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学部工作室主任本课题的主要执行者黄群慧研究员
其他专家就不再一一介绍了。
2007-08-09 09:31:03 - 谢寿光 :
当前,在全国上下都在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在6月25日中央党校的重要讲话精神的时候,坚持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成了当下中国最大的热点和时代主题。中国社会科学院作为党中央、国务院的思想库和智囊团,适时推出中国工业化进程的研究报告,对中国从1995年-2005年这十年期间,各个省域的工业化发展水平进行评价与研究,应当说这项成果对我们正在进行全国各地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意义是非常重大的。这项成果的推出,相信对我们广大新闻媒体也会有很大的吸引力。
所以,我们今天在这个时候召开首部《工业化蓝皮书》,也是中国工业化进程评价研究的一项成果的发布。我们首先有请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经济学部主任陈佳贵研究员讲话,大家欢迎!
2007-08-09 09:31:41 - 陈佳贵:
各位专家学者、各位新闻界的朋友们,今天,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学部、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和社科文献出版社等单位,在这里召开中国工业化进程报告皮书的发布会,和中国工业化和工业现代化的学术研讨会。我首先对大家参加这次会议表示衷心的感谢!
2007-08-09 09:33:49 - 陈佳贵:
本书是由我主持的中国社会科学院2007年院重大科技领域研究的一个最终成果,课题组成员包括了王延中研究员、黄群慧研究员、郑海航博士等同志。课题组组成后,经过两年多的研究,形成了一个总报告和十多个份报告。课题组成员先后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经济学动态、改革等重要刊物发表了一系列阶段性的研究成果。课题组提出的中国的基本经济国情已经从农业大国转为工业大国这一学术观点,和工业化水平的评价,以及对我国各个省及区域的工业化水平的系统评价,应该说都是具有开创性的工作。
2007-08-09 09:34:41 - 陈佳贵:
课题组成员发表于《中国社会科学》2005年第4期的“工业发展”、“国情变化”、“经济现代化战略”、“中国成为工业大国的国际威信”,发表在《经济研究》2006年第6期的“中国地区性工业化进程综合评价和分析”,在学术界和社会上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转载、引用率也很高,也引发了一些学术讨论文章。其中“工业发展”、“国情变化”、“经济现代化战略”,“中国成为工业大国的国际威信”,最近又获得第十二届经济科学奖。
2007-08-09 09:37:27 - 陈佳贵:
工业化与工业现代化问题是我国经济发展和现代化进程的核心,意义十分重大。自从2002年开始,我们在中国社会科学院重大课题经费的支持下,对中国工业化与工业现代化问题进行了系统研究。2004年,我们出版了关注中国工业现代化研究,这是国内第一本对中国工业现代化问题进行系统研究的理论性著作,在学术界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并获得了中国社会科学院第五届优秀科学成果奖。
2007-08-09 09:41:07 - 陈佳贵:
今天发布的这本书,是有关工业化和工业现代化问题的第二本著作,对我国工业化进程分地区进行了系统的分析与评价。考虑到工业化和工业现代化问题的重大意义,我们计划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合作出版《工业化蓝皮书》,每年从不同角度出版一本有关我国工业化和工业现代化发展状况的报告。通过我们系统连续的研究,全面反映中国工业化和工业现代化的进程。
2007-08-09 09:41:43 - 陈佳贵:
实际上在我们过去的两年多的研究中,我们已经分地区、分行业,对我国工业现代化的水平进行了系统、定量的评价。但由于本书的逻辑体系和内容的限制,我们没有把这一部分内容放在这本书中,也就是说初稿已经形成,但是我们没有把这部分内容放在这本书中。这些研究将分别构成以后以及明年《工业化蓝皮书》系列研究报告的内容,明年我们就准备出一本中国分行业的工业现代化水平评价的蓝皮书。
2007-08-09 09:43:35 - 陈佳贵:
本书在写作过程中,参阅了大量的中外文献,再次向这些文献的作者表示感谢。在本课题的研究过程当中,还得到了一些实际工作部门的支持,社科文献出版社为本书的出版也做了不少工作,这里一并表示感谢。我们的研究仅仅是初步的,我们的研究深度还有待于加大,我们的一些研究结论、建议可能还不准确,希望大家来批评讨论指正。谢谢大家!
2007-08-09 09:44:20 - 谢寿光 :
感谢佳贵院长的讲话,也感谢佳贵院长亲自主持这个课题,在我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以皮书的形式出版。皮书现在成了我们中国社会科学院以及中央有关部委和高校重大科研成果连续性发布的一个重要的方式。《工业化蓝皮书》的出版,这是首部,也给我们的皮书系列增添了一份有相当重大价值的产品,我们也希望我们能够继续得到院领导和佳贵的支持,和工经所黄群慧研究员密切合作。
下面,有请这本蓝皮书的主要作者之一黄群慧教授对这本《工业化蓝皮书》的报告给新闻媒体做个介绍,大家欢迎!
2007-08-09 09:44:57 - 黄群慧:
谢谢各位领导、谢谢各位专家,也谢谢各位新闻媒体的朋友,非常感谢大家能抽出宝贵的时间参加我们这本蓝皮书的发布会。下面,我大概花半个小时的时间,给大家汇报一下我们这本书的一些核心观点。我这里给大家汇报的内容叫做《中国工业化进程报告——1995-2005年中国省域工业化水平评价与研究》,这是我们整个课题组两年时间的一个集体的成果。
2007-08-09 09:45:57 - 黄群慧:
我汇报的提纲有这么几个内容,一是中国工业化取得的巨大成就;二是评价工业化水平的方法;三是中国工业化水平的评价结果;四是中国工业化进程的特征分析;五是中国工业化进程的经验、问题与战略。因为内容比较多,时间比较紧,可能我们说的比较快一点,有些问题不太清楚,后面我们专家会有发言,会留一些时间给大家提问。
2007-08-09 09:46:30 - 黄群慧:
一,工业化的巨大成就。我国经济发展到现在,已经是举世瞩目。我们把工业化取得的巨大成就归纳了五个方面:
一是经济高速增长,整体经济实力显著增强。我们一般从整体的经济实力,按人均GDP和经济总量来衡量。这些年来,伴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的推进,整体的经济实力已经取得了非常明显的增强,经济高速发展。
2007-08-09 09:46:54 - 黄群慧:
二是经济结构持续优化,产业结构不断升级。因为一个工业化的推进,不仅反映到一个经济的总量上,更重要的反映到三次产业结构的变化。改革开放以来,第一产业产值和就业比从1978年的27.9和70.5%已经下降到2005年的12.6%和44.8%。第三产业产值和就业比从1978年的24.2%和12.2%分别上升到39.9%和31.4%。反映了这种结构的高级化的程度。
三是工业发展迅速,具备了庞大的工业生产能力。到2000年以后,中国就已经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工业生产大国,主要的工业产品的产量都居世界前列,这都是工业化取得的巨大成就。
2007-08-09 09:47:51 - 黄群慧:
四是吸引了大量外资,成为世界贸易大国。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进程和工业化进程的推进,成本低廉的劳动力能够很好配套生产能力,使我国成为世界贸易大国和吸引外资的大国。尤其是我们贸易大国,贸易大国不仅仅是我们一般意义上的贸易大国,尤其在贸易产品里90%是工业制成品,所以我国是名副其实的工业贸易大国。
五是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城市化水平不断提升。随着工业化的推进,人均收入逐渐提高,恩格尔系数逐渐下降。伴随着工业化进程的推进,产业结构的转换、城市化水平也不断提高。这里有很多具体的数据来说明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改善和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这些都是由于工业化进程的推进而产生的一些结果。
2007-08-09 09:48:24 - 黄群慧:
归纳这五方面的巨大成就,只是定性上的一个表达,我们自然而然关注的一个问题,也是长期以来学术界一直关注的问题是:到底我们工业化进程到了什么程度,到底我们工业化的水平发展到什么进程?所以需要有一些非常科学的、定量的表达。当然,到了二十一世纪以来,一般的学者都认为我们的工业化进入到中期阶段。一般把工业化分成初期、中期和后期的话,进入二十一世纪以后,一般都认为到了中期阶段,但是具体是什么样子,学术界虽然有各种单独的研究,但是真正系统全面的评价,迄今为止还很少。
2007-08-09 09:50:40 - 黄群慧:
我们选了一系列的指标进行了这方面的研究,这是我们选择的五个方面的指标,就是有关评价工业化水平的具体的指标,一共是五个方面:一个是人均GDP的水平;一个是三次产业结构,包括产值结构;一个是制造业增加值占总商品增加值的比重;一个是人口的城市化率;一个是第一产业就业人员占比。通过这五方面来反映一个国家和地区的工业化水平,一般来说这五方面是反映得比较全面的。
2007-08-09 09:51:58 - 黄群慧:
由于在不同的阶段会有不同的标准值,一个国家、一个地区达到什么阶段会有具体的标准值,这个表详细分析了在不同阶段会有不同的标准值,我们划分了五个方面的阶段,一个是前工业化阶段,也就是一个国家还没有进入到工业化进程的阶段,再一个是工业化的实践阶段,分为三个阶段:工业化初期、中期和后期。如果实现了工业化到了后工业化阶段,为了详细研究,我们在工业化初期、中期、后期又分为工业化实现阶段,第三个时期又细分为工业化中期的前半阶段和后半阶段,工业化后期的前半阶段、后半阶段,实际上把这三个时期又划分了六个阶段。但是这些标准值都是根据世界各国工业化的历程来归纳和总结的。
2007-08-09 09:53:26 - 黄群慧:
根据这些标志值,我们需要把这五方面的指标进行综合评价,因为我们要反映一个国家和地区的具体工业化水平,需要用一些数量方法来处理,根据这些衡量工业化水平的指标体系和相应的标志值。我们选用的加权合成法构造了一个计算反映一国或者地区规划水平和进程的综合指数,然后再用多元统计的方法,对结果进行检验。为了准确反映各个阶段的特征,我们又选择了阶段阈值法进行指标的无量刚化。具体的指标都是具体的美元折算,产值,包括城市化率比例,这些都是有具体的单位,但是我们要转化成一种系数,转化成一种分值,需要进行无量刚化。
2007-08-09 09:56:31 - 黄群慧:
最后我们通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工业化综合指数的0到100,0到100怎么具体分这些阶段,一般来说0到33分,这是一个工业化初期的阶段,如果是0分,就是前工业化,还没有开始工业化阶段,0到33分是工业化初期。工业化中期是33分到66分,而工业化后期是66分到99分,如果得到100分,就到了后工业化阶段。在工业化初期、中期和后期,如果0到33或者33到66、66到99,这些中间值可以划分,又分为工业化初期的前半阶段、后半阶段、工业化中期的前半阶段和后半阶段,工业化后期的前半阶段和后半阶段,这个我们可以划表格,通过表格来具体反映。
2007-08-09 09:58:16 - 黄群慧:
我们测量的对象主要是针对中国整体国家的工业化进程,因为我们是测量地区的工业化水平,所以我们分了这么几块:东部、中部和西部,以及东北三省。经济区分为七大经济区:环渤海经济圈、珠三角经济区、长三角经济区、中部六省综合经济区,西部又分成大西南经济区和大西北经济区,还有东三省经济区。每个地方包括的省区后面有一个表,专门对应的东部十个省市是怎么划分,这就是我们具体的评价对象。
2007-08-09 09:58:24 - 黄群慧:
经过详细的评价,最后的结果是,因为选了三个时间点,第一个时间点是1995年,第二个时间点是2000年,第三个时间点是2005年。通过这三个时间的比较,我们也可以看出我国的工业化进程的特征,这三个表详细地把全国的水平和四大经济板块、七大经济区域以及三十一个省市区的每个工业化水平都详细归纳进去了,这个表里是1995年的水平。括号后面是各自的分值,分值对应的是相应的所处的阶段,比如上海是29分,到了工业化后期的后半阶段。北京、天津属于工业化后期的前半阶段,工业化中期、工业化初期,后面有一个图会把这些表示的清楚,我不展开谈这些表。
2007-08-09 09:59:46 - 黄群慧:
2000年,整个进程往前推进,上海、北京、天津已经都到了后半阶段,其实上海到这个阶段已经快接近满分了,长三角地区、广东到了工业化中期的后半阶段,像浙江、江苏、辽宁、福建得分是工业化中期前半阶段,大部分省区还是在工业化初期,分为前半阶段和后半阶段,西藏是0分,它属于前工业化阶段。到了2005年,上海、北京已经到了后工业化阶段,而天津、广东已经进入了工业化后期,大部分省区还在工业化初期阶段。
2007-08-09 10:01:06 - 黄群慧:
为了清楚地反映它的水平,我们可以按一个地图来反映,中国地区工业化水平和1995年版图,如果用不同的颜色来标志不同的阶段,这就不用再细分为工业化初期、前期、中期的前半阶段和后半阶段,但是把它分为五个阶段,基本95年的版图大部分是绿色,属于工业化前期,而且有小的部分是黄色,有一部分是蓝色。黄色代表工业化后期,上海、北京、天津三个地区进行了工业化后期。辽宁、广东、江苏三省是蓝色的领域,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浙江、山西等23个省区仍处于工业化前期阶段,就是整个绿色的区域为工业化前期。西藏仍然属于前工业化阶段,还没有开始它的工业化历程,这是我们95年的版图。
2007-08-09 10:02:42 - 黄群慧:
单独看95年的版图可能觉得很枯燥,因为它没有很多变化,大部分还处于工业化前期。到2000年,版图就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上海、北京、天津仍处于工业化后期,相当于工业化后期又增加了一个城市,三个黄色。蓝色的区域,广东、浙江、江苏、辽宁、福建五个省进入了工业化中期阶段,这个区域扩大了,相应的绿色区域在缩小,蓝色区域扩大了。山东、黑龙江、湖北等22个省市区仍然处于工业化前期阶段,这里又增加了一个“重庆”,本来是21个,因为在95年的时候没有重庆,这里单独列出重庆以后,山东、黑龙江、湖北等22个省区仍处于工业化前期,西藏仍然没有太大变化。
2007-08-09 10:03:26 - 黄群慧:
到2000年,版图已经有所变化,仍然变化不大,而真正工业化快速推进是2000年到2005年这个“十五”期间。我们可以看看2005年版图,就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基本上是五个颜色的区域在中国版图上都存在了,因为上海、北京两个城市已经进入所谓的后工业化阶段,成为红色的阶段。黄色的阶段也增加了,进入工业化后期的天津、广东、浙江、江苏、山东,这五个省市都进入了工业化后期阶段。蓝色的区域是辽宁、福建、山西、吉林、内蒙、河北、湖北、黑龙江、宁夏和重庆十个省区,进入了中期阶段。绿色的区域变得越来越小,但是占的比例还是比较大,一共有13个省区,陕西、青海、河南、湖南、安徽、江西、新疆、四川、甘肃、云南、广西、海南和贵州13个省区还处于工业化前期阶段。西藏仍然没有太大的变化,还是前工业化阶段。这就可以看出来2005年的版图应该变得比较丰富多彩。如果我们对应三个度年来看,这种变化比较突出。95年大部分是绿色区域,到了2005年就变得非常丰富多彩,因为我们这种差距拉开得越来越大,有到后工业化阶段的两个地区,也有像西藏还没有进入工业化前期的地区。这是整个的版图分析。
2007-08-09 10:03:39 - 黄群慧:
如果我们进一步按照区域来分析,可以分析得更为详细,这是我们工业化1995年东部地区的情况(见图),东部进入工业化后期的上海、北京、天津,中期江苏、广东这两个地区,河北、山东、浙江、福建、海南是前期阶段。中部95年都是工业化前期阶段,所以基本都是绿色的区域,没有变化。而到了西部,西部11省区都是绿色的,都是工业化前期;西藏单独是一个白色的。工业化95年,东北除了辽宁进入中期以外,其他两个地区是绿色的,是前期阶段。到了2000年,东部发生了变化,北京、上海、天津三个地区进入了工业化后期,江苏、浙江、广东、福建进入了工业化中期。山东、河北、海南还属于工业化前期(2000年)。中部95年到2000年并没有质的飞跃,没有阶段的跳进,中部这六省还是处于工业化前期阶段。西部整个还是没有大变化,西部11省区包括西藏还是前工业化阶段。东北还没有变化,95年到2000年没有太大变化,辽宁处于中期,吉林、黑龙江处于前期。工业化到了2005年,东部来算,东部变化比较大,北京、上海已经进入红色的区域,而工业化后期的天津、山东、江苏、浙江、广东这五个省市区进入了工业化后期。河北和福建也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到2005年,中部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不仅仅是绿色的了,山西、湖北进入了工业化中期阶段,出现了两个蓝色的区域,其他四个省还是工业化前期。西部的变化不都是在绿色区域,而是有内蒙和重庆进入了工业化的中期阶段,其他的九个省区还是工业化的前期阶段,西藏没有变化。
2007-08-09 10:05:35 - 黄群慧:
这是四大区域的版图情况,还有东北,东北是工业化中期阶段,辽宁、吉林、黑龙江都进入了中期,以前除了辽宁以外,吉林、黑龙江是前期,现在都变成蓝色的区域。
2007-08-09 10:06:56 - 黄群慧:
这是我们评价的结果在地图上直观的反映,作为我们整个国家,到了2005年,工业化水平指数达到了50,意味着什么?应该说到了2005年,工业化综合指数到了50,表明中国刚刚进入工业化中期的后半阶段。这与大多数学者分析判断“十五”期末我国的工业化大致处于中期第二阶段,或重化工业化阶段中的高加工度化时期——基本吻合。指标是综合的,得分是具体的,相对又比较精确。如果说95年中国工业化水平综合指数为18,表明中国还处于工业化初期,但已经进入初期的后半阶段,到2000年,中国的工业化水平综合指数达到了26。这表明了1995到2000年的整个“九五”期间,中国处于工业化初期的后半阶段。到2005年,中国的工业化水平综合指数是50,这意味着工业化进程进入中期阶段。也就是说,“十五”期间,中国工业化进入了高速增长阶段,工业化水平综合指数年均增长接近5,就是说这是一个非常高速的阶段。
2007-08-09 10:07:49 - 黄群慧:
如果单独算一算,如果进入33分是代表中国的工业化进入中期阶段,2002年是中国得33分的一个年度,应该是中国工业化从初期步入工业化中期的转折点。这一点,与大多数学者研究认为,世纪之交是中国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的判断基本相同。因为这些判断,一般说世纪之交是2000年,因为我们这里含的指标是五大方面的指标,尤其把城市化率以及第一产业就业人员,还有非农就业人员,这些比较落后的指标,也包括进去,相当于我们与一般判断2000年进入的话晚一到两年。如果我们从静态的分析,如果由一个趋势外推的话,未来中国如果能够保持“十五”期间我国工业化水平综合指数的年均增长速度4-5,到2015-2018年,再经过10-13年的加速工业化进程,我国工业化水平的综合指数将达到100,中国工业化将基本实现。这与我们到2020年长期的现代化战略目标要求是基本吻合的。即使按照“九五”和“十五”整个10年间我国工业化水平综合指数年均增长速度3.2推算的话,到2021年,我国的工业化水平综合指数也将达到100,中国将实现工业化。
2007-08-09 10:09:20 - 黄群慧:
从这个板块和经济区域来计算,到2005年东部的工业化水平综合指数已经达到了78,进入了工业化后期的前半阶段,东北地区工业化水平综合指数为45,进入工业化中期前半阶段,而中部和西部的工业化水平指数为30和25,还处于工业化初期的后半阶段。长三角地区和珠三角地区都已经进入了工业化后期的后半阶段,领先于全国水平整整一个时期。环渤海地区也进入工业化的后期阶段。我们的评价分析清楚地量化了各个区域的工业化水平的差异。后面我们有一个专门的表(见图),看出来各个区域的具体分数值。
2007-08-09 10:12:12 - 黄群慧:
从地区工业化进程看,如果我们按照2005年这一个时间截面看,我国大陆版图内包括了工业化进程的所有阶段,表明我国地区工业化进程的落差巨大,不仅有处于后工业化阶段的上海、北京,还有处于前工业化阶段的西藏。如果在一年之内人们有机会从西部到东部游历中国各个地区,就可以体验到一个国家或者一个地区往往需要上百年时间演进的整个工业化进程。
2007-08-09 10:13:15 - 黄群慧:
这是处于工业化不同阶段的不同省市区的社会经济主要指标(见图),前工业化阶段的,处于工业化初期、工业化中期、工业化后期以及后工业化阶段,这里可以看出来它的GDP的比例和人口、占地面积。如果按照上海、北京两个城市来看,3000多万人已经进入了后工业化阶段,还有200多万人还没有开始自己的工业化进程,中间绝大部分人口还是工业化初期,3亿多人口属于工业化中期,3亿多人口属于工业化后期,包括土地面积,这里都有具体的计算。
2007-08-09 10:14:13 - 黄群慧:
从比较先进的角度来看,到2005年,全国有上海、北京、天津、广东、浙江、江苏、山东等7个省市已经达到工业化后期阶段。其中上海、北京已经率先实现了工业化,进入后工业化社会。上海约在2000年实现了工业化,北京在2004年实现了工业化,天津到2006年也实现了工业化,而广东、浙江、江苏将在2010-2012年前后实现工业化,山东也将在2015年前后实现工业化,这些省份都将率先实现工业化。
2007-08-09 10:15:18 - 黄群慧:
如果我们不考虑美元币值的变化,可以说,上海比日本晚16年、比香港晚13年、比新加坡晚11年、比台湾晚8年、比韩国晚4年实现了工业化,进入发达地区行列。北京比日本晚20年、比香港晚17年、比新加坡晚15年、比台湾晚12年、比韩国晚8年实现了工业化,进入发达地区。而天津比日本晚22年、比香港晚19年、比新加坡晚17年、比台湾晚1年、比韩国晚10年实现了工业化、进入发达地区行列。或者说,上海在2000年、北京和天津在2004年和2006年都已经达到了日本上世纪80年代、“四小龙”的上世纪90年代的发展水平。近些年,亚洲金融危机后,“四小龙”的经济受到影响,到2005年,新加坡、香港、韩国和台湾的人均GDP分别为25176美元、24581美元、14649美元和13926美元。如果按照汇率—平价法折算,现在上海与北京的发展水平基本接近韩国和台湾的水平。
以上是对我国工业化水平提出来的判断要点。
2007-08-09 10:16:22 - 黄群慧:
中国工业化进程的特征:
第一,1995-2005年的10年间,中国全国和绝大部分地区都处于快速工业化时期,相对于“九五”期间,“十五”期间则是大幅度的加速工业化时期。东部地区的工业化速度依然远远大于其他地区,中国地区之间工业化进程的差距继续加大。广东是“九五”以及1995-2005年这十年间工业化速度最快的地区;而山东、江苏并列成为“十五”期间工业化速度最快的地区,江苏则是“十五”比“九五”工业化加速趋势最为明显地区。整个“九五”和“十五”期间,虽然落后地区的工业化进程也在快速推进,但总体上仍低于先进地区的工业化推进速度,先进地区与落后地区、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的工业化水平的差距不是在缩小,而是在进一步扩大。从这个意义上说,缩小东西部地区之间差异的任务还是任重而道远的。
2007-08-09 10:17:41 - 黄群慧:
从理论上说,缩小地区差距需要经过三个阶段,首先是缩小经济发展的增长速度的差距阶段。在该阶段,东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继续扩大,但扩大的程度会逐步降低;第二阶段是东西部地区同速增长阶段,该阶段东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会保持不变,不会继续扩大;第三阶段是西部地区发展速度超过东部地区的经济发展速度,该阶段才是真正的东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
2007-08-09 10:18:58 - 黄群慧:
(见图)这个是按照分值来算的差距,可以看出,1995年的差距是41.6,排在前十位的省市区的平均工业化综合指数和排名后10位的省市区的平均工业化总数指数差距是41.6,到2000年这个差距是49.8,到了2005年这个差距是57.2。虽然工业化综合指数都在提高,但是差距确实是在不断扩大。
2007-08-09 10:19:38 - 黄群慧:
第二,在整个中国快速工业化进程中,各个地区都在向着工业化高级阶段发展。由于各个地区工业化起点和发展速度不同,使得处于不同工业化时期的地区数量发生不断的变化。1995年到2005年这十年间,处于工业化不同阶段的中国各地区的数量分布形状,一个形象的表述是,从金字塔向橄榄形的发展过程。因为我们按照大体的形状来看,95年工业化后期的三个,工业化中期的三个,工业化初期的二十三个,前工业化阶段一个;而到2000年,从一个到扣的碟形变成一个金字塔形,如果我们忽略前工业化阶段,就是从中间到下面越来越大。而到05年变成橄榄形,两头小,中间大。是这样一个形象的比喻。
2007-08-09 10:20:08 - 黄群慧:
第三,1995-2005年,中国工业化进程的推进主要得益于工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从具体的“九五”时期和“十五”时期来看,在“九五”时期,三次产业结构的升级是推动中国工业化进程的最主要因素;“十五”期间,工业结构升级代替产业结构调整成为我国及其绝大部分地区工业化推进的主要动力。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十五”期间中国的经济增长开始从以工业数量扩张为主逐步转向工业质量提高为主。
2007-08-09 10:21:35 - 黄群慧:
第四,中国的工业化进程长期、普遍表现出工业化与人均收入水平、城市化、就业结构相背离的结构特点,在工业化指数上的体现就是人均收入、城市化率、就业结构等分指标的得分与综合得分之间的偏离,这与中国的独特的国情和工业化战略有关。我们如果按照工业化的总体得分衡量,假如说到一个阶段得了30分,说明已经到了一个什么阶段。但是要单独看各个指标差别非常大,有的可能得了40分,有的可能只得了10多分,这些不吻合表明我们整个工业化进程有些指标非常超前,有些指标非常落后,并不是齐步往前发展的,所以有这么一个背离的特点。这又不符合工业化的一般形式,这种特点导致了衡量中国地区工业化进程的复杂性。这种普遍背离的规律使中国的地区工业化有别于学者们归纳的工业化一般形式。谈中国的工业化与国外一般形式来对应的话很肯定。当然,如果用国外方法评价的话,也有它相应的不适应性,但是只能决定了我们必须用一些综合的方法来评价。
这是我们谈的这四个工业化进程的特点。
2007-08-09 10:22:26 - 黄群慧:
工业化发展到现在,中国有什么样的经验?我们归结了四个方面的经验:
一是建设和谐稳定的发展环境,保持工业化进程的连续性。工业化进程一旦起步,往往有一个自我演进的过程,除非被特殊的原因被打断,如果发展环境比较稳定,工业化进程是连续的,我们保持稳定的发展环境,是一个关键方面,起码为工业化进程创造了一个大的环境。
二是遵循产业结构的演进规律,促进工业化进程的高级化。
2007-08-09 10:24:53 - 黄群慧:
三是坚持“内外双源”发展,构建全面的工业化动力机制。一般我国的工业化类型如果从推进工业化动力来说,至少有内源性工业化和外源性工业化。内源性工业化是靠自我发展演进的工业化进程,我们采用的改革开放,改革赋予了地区内部的动力,而开放又吸引了外部的推动力,所以是内外双源发展。而且不同的地区、不同的省区,模式是不一样的。比如浙江省,有人认为浙江是内源性的发展,广东因为在沿海开放边缘,就是一个外源性的发展。中国地区比较大,是内外双源发展,构建全面的工业化动力机制。
四是尊重地方发展经济的创造性,探索正确的区域工业化模式。改革开放以来,比较有名的浙江温州模式、苏南模式,包括珠江三角洲模式,各个地方在工业化进程中创造了自己的模式,应该发展地方的创造性,允许各个地区探索自己的工业化模式。应该说中国地区这么大,而且区域差异非常大,所以这是尊重各个地方发展经济的创造性,应该是我国整体工业化水平提高的一个重要方面。
2007-08-09 10:25:48 - 黄群慧:
推进中国工业化进程也面临很多问题,这些问题现在学者论述得也非常充分,我这里简单归纳这么几个方面:
对中国进入工业化中期以后的基本经济国情变化还缺少深入系统的研究,新型工业化道路下适合自己国情的工业现代化战略还有待探索。经济增长方式亟待转变。现在提到科学发展观,包括建设和谐社会都是这个角度。经济增长方式亟待转变,经济增长的集约化程度还低。工业化的技术来源过多依赖国外,产业技术的自主创新能力薄弱,大中型工业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亟待提升。资源环境约束与工业化加速推进的矛盾突出,中国工业可持续发展还任重道远。劳动就业形势严峻,不断增大的就业压力严重制约着中国的工业化进程。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东西部地区间经济发展差距不断扩大。产业结构协调性较差,工业产业升级压力比较大。大企业与小企业之间的分工与协作关系比较弱,低水平重复建设、总体产能过剩、单个企业规模小等问题表明我国工业产业组织合理化程度比较低。在扩大开放条件下提高国际产业分工地位面临巨大的外部压力。
2007-08-09 10:27:40 - 黄群慧:
中国工业化的战略选择,具体归纳了几个方面:
要科学认识和把握我国基本经济国情变化,明确未来经济现代化战略的核心任务。在经济增长战略方面,要切实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发展重化工业也要坚持新型工业化道路。在技术进步创新战略方面,要围绕提高我国工业国际竞争力,培育自主创新能力。在产业发展战略方面,重新定位三次产业的使命,加快第三产业发展。第三产业的发展一方面能够为我们的制造业提供服务,另一方面吸引就业。第二产业本身以工业反哺农业,也能促进农业的现代化程度。
2007-08-09 10:29:16 - 黄群慧:
在区域发展战略方面,一方面要科学合理定位,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另一方面要鼓励各个地区探索自己的工业化模式。在经济体制改革战略方面,要坚定不移地继续深化市场化改革。在对外开放战略方面,要积极面对国际产业转移,制定科学合理的外资利用战略,提高我国在重大战略性产业上的控制力和竞争力。
以上就是我给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学者以及各位新闻媒体朋友们汇报的主要的研究内容,因为内容比较多,我介绍得比较快,可能有不到位的地方,希望各位专家给予批评补充。
2007-08-09 10:30:17 - 谢寿光 :
感谢黄群慧研究员对这项重大的研究课题做了简明扼要的报告,内容非常丰富,有待于我们进一步深入研究以后加以出版和使用。下面,有请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刘世锦研究员发言。
2007-08-09 10:31:08 - 刘世锦:
说点体会,这本书事先也没有拜读,之前我翻了一下,听了黄群慧研究员的介绍以后,感到我们这项成果,确实内容很丰富,信息量很大,有不少新的观点,很有意思的一些观点,以后有机会再深入学习。
简单来讲,这个研究成果还是有一些特点的。
2007-08-09 10:31:31 - 刘世锦:
第一,方法。对工业化发展水平到底如何评价,从学术界来讲有不少说法,有一些是权威的,有些是非权威的,怎么对中国目前这个阶段的工业化水平进行评价,我觉得这个课题做了非常好的探索。实际上把握一些不同的指标,如果我们从一个单项的指标来看,就很难界定我们每一个地区真实的、全面的工业化发展水平。在考虑诸多因素的基础之上,形成的一个综合系数,这个是相当有新意的。这可能对我们这样一个大国,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经济发展非常不平衡的环境来讲,这样一种评价方法特别有意义。
第二,区域的划分。四大板块、七个区域,三十个省市自治区,这个划分的合理性还是比较强的。如果我们仅仅从行政区划来划分,有的时候是不得已而为之的一个做法。这种划分考虑了经济发展的内在联系,这样一种划分和评价方法是很有意义的。
2007-08-09 10:32:10 - 刘世锦:
第三,对中国不同区域、不同省份的工业化发展水平的评价都有不同的看法。实际上把大家感觉到的一些东西细化了,用一个具体的指标,设定一个分值,某一个地区在某个方面达到什么样的水平。通过这个方式,可能对中国总体上的工业化发展水平,对不同的大的板块、大的区域,到具体的省、市、自治区。如果我们再进一步深入的话,一个省内部分不同的区域,都可以进行更进一步的划分。
第四,探讨中国过去、现在和将来,工业化发展过程中的一些看法或者是一些理论观点,包括对发展过程当中存在的问题和下一步发展的选择,讲到了一些要点,我觉得这些问题都相当重要。
2007-08-09 10:33:58 - 刘世锦:
总的来讲,我觉得这个研究成果应该说也是下了很大的功夫,无论从数据上、方法上还是理论观点上,应该可以做这样的评价:是我国目前工业化问题研究的一个高水平的报告。所以我本人在这方面应该对这个研究成果认真学习,我们共同努力把这方面做得更加完善。
在这个基础之上,我想到了几个问题,需要进一步考虑。
2007-08-09 10:35:31 - 刘世锦:
第一,区域的、专业化的水平问题。随着市场化和国际化的推进,就一个地区来讲,实际上分工的程度是在深化的,这种分工既表现在产业之间,也表现在产业内部。这个特点可能在中国不同区域之间的变化也是相当明显的。不仅仅是从一个国家内部,从整个国际上来讲,近些年来,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WTO规则的推广,国际范围之内,不同国家之间的专业化分工水平实际上是在加快,像美国的航空航天、电子信息领域,美国的强势是比较明显的。像汽车工业,包括东亚国家在往上走。上个月我到英国学习了两个月,有一个明显的感觉,英国已经没有多少制造业,所以他们天很蓝,空气很新鲜。他们的教育、教育产业化非常明显,中国很多小孩在那儿读书,英国把教育作为一个产业,是在全球范围之内的分工,包括分工的数据,特别是包括区域之间所谓贸易结构,这是一个问题。
2007-08-09 10:36:11 - 刘世锦:
第二,发展模式问题。刚才黄群慧研究员也讲到这个问题,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工业化的进程在不同地区是不同的,在不同的地区也有不同的发展模式,我们有所谓的温州模式、苏南模式、珠江三角洲的模式等等。这是一些说法。从经济学分析的角度来讲,一是从需求的因素来看,有外向型的需求,中国沿海地区基本上都是外向型的。最近一些年,中国西部都是资源推动型,特别是资源比较丰富的地区,整个经济上来很快,比如像山西、内蒙,非常明显。从所有制角度来看,民营企业比较明显,广东、浙江往上走;在山东,民营企业也在往上走;东北地区也有这个特征。中国31个省、市、自治区差异非常大,在这样一个范围之内,我们的发展模式相当多。我曾经说过,世界上什么好的发展模式放到中国来,就不能说是好的发展模式,其实中国对各种各样的发展模式包容性非常强,
2007-08-09 10:39:32 - 刘世锦:
第三,不同地区继续推进工业化可持续性的问题。不同地区处在不同发展阶段,只有北京、上海到了后工业化阶段,但是后工业化阶段以后还要继续发展,其他的还没有完全工业化。下一步发展可持续性到底怎么样,什么叫做可持续性?就是你的需求、增长的动力在什么地方。不同的地区实际上都面临这样的问题。最近一段时间,大家比较追捧资源,说什么地方有资源,这个地区就能发展起来。
2007-08-09 10:41:15 - 刘世锦:
第四,增长方式或者是发展模式的转变问题。包括资源的约束,包括创新能力的问题,包括环境的问题,包括外向型经济的问题等等,我们不同地区下一步转变发展模式,它所面临的问题有共性问题,但是一定也有特性问题。自己所面临的转变增长方式主要的难点,不同地区会在什么地方,应该有一些什么样的战略性的举措?这些问题都需要进一步研究。
2007-08-09 10:41:55 - 刘世锦:
这里我想顺便说一下,讲中国不同的区域,我刚才看那个图,西藏现在还是前工业化阶段,如果按照某种指标,可能几十年以后还是这样。你期望西藏的发展水平别说与上海,就是与中部,甚至像西南地区一样达到同样的水平,也很难。我们现在看美国,美国西部地区也是相当荒漠的,就从地理形态上来看,某个地区的发展受各种条件的影响,现在不一定达到了所谓工业化水平。关键问题是,所谓工业化是针对人来讲的,中国现在的区域发展之间有差距,更重要的路线,是通过发展更快的地区给欠发达地区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看这个地区的发展水平最后是看人均收入水平、地区的专业化水平。我国将来有些地区可能就是搞农业,某个地区就是搞工业,某个地区可能就是专门搞服务业。区域发展差距之间,可以通过人员的流动,最后达到人均收入水平基本比较平衡。这可能是工业化所谓现代化的一个真实含义。
总的来讲,我觉得这个成果还是很不错的,对有些内容我们下一步还要认真学习、消化、吸收。
2007-08-09 10:42:38 - 谢寿光 :
感谢刘世锦副主任对这项成果的高度评价。下面,请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工业研究所所长吕政研究员发言。
2007-08-09 10:46:01 - 吕政:
我就谈几点体会。这个课题的成果有几个特点:第一,很深入。研究了省域工业化的水平。第二,依据各省的数据作为支撑,很有说服力。第三,评价很符合各个地区的发展实际。
2007-08-09 10:46:21 - 吕政:
省域工业化水平下一步如何来推进各个地区工业化的进程,要研究工业化进程的一般规律,比如说一是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二是产业结构的升级,三是城镇化水平的提高,这是世界各国判断和评价工业化进程的三个最主要的指标。现在需要研究中国工业化的特殊规律,这种特殊规律,我在设想,中国的工业化和将来实现工业化应当有这样四个问题:
2007-08-09 10:46:48 - 吕政:
第一,资源节约性的工业化。中国人口多,资源禀赋,特别是人均占有的资源禀赋少,我们最终的消费模式不可能以美国的人均消费资源来作为我们的目标模式。据说美国人均消费10吨标准煤,我们是不可能的事情。日本是最节约的,也有人均4.6吨标准煤,即使达到日本的水平,在人口14亿、15亿的情况下,我们也仍然要消费60亿吨的标准煤,接近现在的3倍。所以我们必须要探讨既要实现工业化,又要受到资源约束条件的制约。因此,我们的工业化必须是资源节约性的工业化。在这种条件下就要讨论,到底是汽车的普及率应该达到什么样的水平?我认为首要的还是发展省级的和城市的轨道公路交通为主导,而不是一定要追求GDP的增长来发展汽车工业一定要达到与发达国家人均汽车普及水平作为我们的目标。包括人员的消费模式,都需要认真研究。
2007-08-09 10:47:28 - 吕政:
第二,适度城镇的工业化。中国的人口,比如说城市人口占70%,农村人口占30%,有没有这种可能?现在统计的所谓的40%的城镇人口,实际上是不完全真实的。中国的土地少,可能就需要劳动密集精耕细作来保持中国粮食、农副产品的供应,很难采取美国那种大农业的方式。在这种情况下,城镇化不可能完全与西方工业化国家以70%以上全部转为真正的城镇人口,甚至农业人口降到5%以下,非农业人口达到95%。中国人口多,耕地少,所以只能是适度城镇的工业化。
2007-08-09 10:50:14 - 吕政:
第三,生产要素的集中化、专业化与区域协调发展的关系。如果从提高工业生产要素的配置效率来看,应当说集中化是最有利的,不是所有地区都要办工业,钢铁就是建在运输交通比较好的地方。石油、化学工业,一个地方能够集中一些大的石化基地,能够集中一亿吨、两亿吨,全国几个地方有大石化基地就可以了,这样中国环境也容易治理,而且有利于发展循环经济,不存在所谓在石化生产过程中的废料能够实现减料化。这就是生产必须要遵循生产要素集中化的趋势。
2007-08-09 10:51:15 - 吕政:
与此同时,要发挥各个地区的比较优势,形成专业化的生产基地,这个地方能干什么就干什么,不能干的,没有比较优势的,就不要干,就要放弃。这样把集中化和专业化结合起来,和区域协调发展是有一定矛盾的,这个地方要办工业,凭什么我这个地方就不能办工业?从提高全国宏观资源配置要素来考虑,你这个地方就不应当再办工业。在这种情况下,在资源配置上,区域的空间配置还应当遵循效率第一、效率优先的原则,不要到处干工业。要实现协调发展就需要解决这样一个问题,生产工业的集中和生产要素的集中,经济发展的集中化,而享受的社会事业的均衡化,这个地方讲究效率,有更多的剩余产品,另外一个地方也能够得到平等的教育、文化、医疗,生产的集中化和社会事业的均衡化要统一起来、协调起来,通过这个地方创造更多的剩余产品,中央通过增加财政税收,来增加更多的转移支付,生产的集中化和社会事业的均等化是不矛盾的,有利于社会事业的均衡化。
2007-08-09 10:52:07 - 吕政:
第四,要研究特殊性。中国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多层次性,表现在产业结构的多层次性,它不可能像美国、英国和日本这样的发达国家最终资源密集型产业逐步都转移出去,主要是搞技术密集型的,劳动密集型的也转移出去,最后是以服务业为主导,服务业少则占到65%,多的超过70%。中国这种特殊性在于既要干资源密集型的,也要提高技术密集型附加价值高的产业比重,还要继续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同时服务业的比重要提高。这种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和地区发展的不平衡性,决定了我国产业结构的多层次性,劳动资源密集、技术密集和一般的服务业、生产性服务业以及知识密集型的服务业,这样多重的产业结构并存可能是中国未来长期内存在的,而不可能完全发展到以服务业为主体。
所以,我觉得研究中国工业化进程,今后的问题是需要探讨中国工业化进程的特殊性。
2007-08-09 10:53:44 - 谢寿光 :
感谢吕政所长讲话。下面有请国务院政策研究室宏观司副司长郭克莎研究员发言。
2007-08-09 10:55:31 - 郭克莎:
很高兴来参加这个会,一看都是我们工经所的老领导,感到很亲切,有回家的感觉。刚才黄群慧研究员做了一个比较系统的介绍,刘主任、吕所长也都谈得很好。我就简单介绍一下。
2007-08-09 10:55:50 - 郭克莎:
第一,工业化的含义。工业化在我们发展中国家的含义不能指工业,而是整个经济的,你看评价工业化水平用的第一个指标是GDP,就是人均收入的水平。因为最早研究工业化问题是在发展中国家开始的。工业化也是产业化,最早的工业化是非农化,就是除了农业之外的产业发展,以工业,包括服务业,就是产业化。工业化实际上也是非农化。有一次一个地方开工业化的会,搞第三产业的人认为跟他没有关系,实际上工业化过程中,不但是工业比重的上升,也包括服务业。我们国家现在最重要的是“三化”——工业化、市场化、国际化,工业化相当于发展,市场化就是改革,国际化就是开放。发展、改革、开放就是我们文件上说的“三化”。工业化是必然使资源向城镇集聚的过程,工业化当然就是城市化。新闻界的朋友要看到这个问题,工业化不是工业的发展,而是整个经济的发展。研究工业化,别看黄群慧研究员介绍的时候有点枯燥,但是这个东西既有重要的学术意义,也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学术意义不要说了,因为很枯燥,就是学术意义强的表现。
2007-08-09 10:56:21 - 郭克莎:
第二,工业化的意义。研究工业化和对工业化水平的评价有什么作用?从国家来说,这个国家知道经济发展处于什么阶段,工业化阶段就是经济发展阶段,经济发展处于什么阶段就应该制定什么战略,应该制定什么样的发展规划。这个非常重要。从区域来说,从各个省来说,为什么他们现在越来越重视工业化?因为他们必须弄清楚它的工业化处于什么水平,经济发展处于什么水平,才能知道它要发展什么产业,产业结构调整往哪个方向调整。包括十五大提出的信息工业化,实际上都应该理解为整个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而不是简单的工业发展方式的转变。
2007-08-09 10:58:43 - 郭克莎:
为什么工业化后来理解为工业比重的上升,实际上这个过程中,工业化有几个阶段,工业化前、初期、中期、后期,真正比重的上升,超过服务业的时候是在中期阶段,到后期,服务业比重一起上升了。但是这个时候照样是工业化阶段,这个时候工业比重又回升,因为在工业化之前,服务业比重是最高的,在工业化加快过程中,工业化比重上升得很快,上升的速度超过服务业,整个非农产业都上升,但工业上升快于服务业。工业化有很多前提条件,它的前提条件就是商业化为基础,要比工业化水平,不是比工业的水平,而是比非农产业,就是把非农产业加起来来比,这个比重高,说明你的工业化水平高,因为你发展水平高。
2007-08-09 11:00:54 - 郭克莎:
为什么工业化比重会上升得快?为什么我们现在很多地区想到要加快发展工业?因为一个地区在发展水平比较低的情况下,要加快发展,要赶超,必须有比别人更高的速度。人家增长10,你要增长12,才能赶超。如果人家10,你还是10,差距照样。如果人家是10,你8,差距还在扩大。差距要缩小,你速度就要高。速度高怎么办?只能以产业化或者工业产业作为依托,因为这些产业可以利用外部的市场。在经济水平不高的时候,收入水平比较低,需求比较低,本地市场不发达,你必须利用外地市场,才能够使你的增长速度超过平均水平,如果你不利用外地的市场,不利用外地的需求,你的增长速度显然不能超过平均水平。这是一个逻辑,所谓工业化,所有国家都要经过。刚才刘主任说了,一个地方可以发展农业,发展资源产业,但是它必须以产品的形式,要产业化,卖到外面去。必须依靠外地的市场,也同样要产业化。知道全国发展水平以后,对确定自己应该发展什么产业意义非常大。
2007-08-09 11:02:02 - 郭克莎:
第三,评价。在此之前我读过陈院长的文章,因为他们发表在社会哲学的文章都得了奖,我研究工业化时间比较长,但是从深化、细化角度来讲,比我的水平高很多。我第一次写工业化文章的时候,得了社科院发明奖。我认为他们这个报告可以申报一等奖,因为他们深化了、细化了,特别是对很多省作出工业化的评价,当然最重要的是这个评价的方法,因为工业化的分析一直有很多人研究,但是结论差别还是很大的。现在发展、改革、开放变成“三化”,我认为《工业化蓝皮书》是一个很不错的皮书。下一步怎么办,因为蓝皮书每年要出一本的。
2007-08-09 11:03:32 - 郭克莎:
下一步要做的,也关系到它的意义。现在很多地区都要推进工业化,包括发达地区是不是要进入后工业化。今年北京服务业增长就特别快,北京应该说可以达到发达国家水平了。要研究工业化战略怎么推进,还要研究工业化、市场化、国际化的关系,还有城镇化,没有改革开放的政策,现代的工业化就不能走向新型工业化,很多地区还搞三高或者二高工业。
由于时间关系,我就简单说这些,谢谢大家!
2007-08-09 11:05:16 - 金碚:
感谢郭司长。下面,有请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副所长金碚研究员发言。
2007-08-09 11:06:26 - 金碚:
这个蓝皮书前两天我就看过,一些章节都仔细看了,非常受启发,确实用了一个很有内在逻辑性的方法来评价中国省域工业化的水平,看了以后受到很多启发,有很多话题可以说。由于时间关系,我想说两个问题。
2007-08-09 11:07:01 - 金碚:
第一个问题,中国工业化多长时间,为什么要工业化?其实大家都知道,最早的工业化里的结构很简单。为什么要工业化?因为随着经济的发展,农业的需求弹性非常小,工业,特别是制造业的需求弹性比较高,工业发展可以是迂回生产方式,产业链条可以拉得很长,需求弹性可以很高,所以导致了必然的工业,特别是制造业在工业结构里面的比重越来越高。它的逻辑起点,是对工业产品的需求在拉动着工业化的进程,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中国工业化会有多长?我个人的看法是中国工业化的历程会非常的长,绝不是十年、二十年的过程。
2007-08-09 11:07:44 - 金碚:
为什么?因为中国对工业化的需求非常巨大。今天大家讨论要不要重化工业,或者说重化工业它的特点决定了它一定会对资源有压力,对环境有压力,会消耗资源,会破坏环境。问题是资源问题和环境问题是中国很重大的问题,问题是你要解决中国的资源和环境问题靠什么,我觉得主要还靠重化工业,中国第一大问题是水,没有水怎么解决问题。中国要解决资源问题,资源问题怎么解决?无论是找资源也好,节约资源也好,都离不开重化工业的发展。再比如中国这么大的国土,其实真正能用的土地在现有的技术条件下不太多,比美国少得多,尽管我国的国土面积跟美国差不多,但是在现有的工业经济条件下,中国可以使用的土地比美国少得多。但是土地不是说它天生就有用或没有用,它取决于工业水平,工业水平提高的时候,很多现在没有用的土地将来是可以有用的,连沙漠都可以有用,连戈壁滩都可以有用。
2007-08-09 11:09:08 - 金碚:
中国这么大,要解决交通的问题。中国这个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对于工业的需求是极其巨大的。我最近也在研究这个问题,中国最重大的经济社会问题都要依赖于重化工业的高度发展,否则就没有出路。资源问题也好,环境问题也好,要是没有强大的重工业,环境问题怎么解决?不发展就解决了吗?不可能。评价中国重化工业的进程,应该从需求层面来看,不能从静态来看现在怎么样,比重是多少,产生了问题以后就觉得重化工业不好,要通过不发展工业来发展第三产业,中国走不了这个路。
2007-08-09 11:11:01 - 金碚:
第二个问题,重化工业走到一定的程度,比如走到80分、90分、100分以后,我的看法还是会有很长的工业化过程,中国很多问题都要靠这个,中国必须走这条路。第二个问题跟这个评价有关系,省域,按行政区域来考虑我国工业化的水平,其实用数据来讲就是最好的办法,但是数据和现实的经济工业化水平是有差距的,用数据来表现一个东西,能够把这个东西表现出来70%、80%就很了不起了。现实客观的、百分之百的用数字表示,比如讲省域经济,我们用省来划分,如果我们划分的方式有所改变的话,我们的评价数据就会有巨大改变。比如说广东,广东已经是工业化后期了,但是广东省域还有很多很多地方,是因为数据一算出来以后,算出广东是什么样的水平,但实际上广东落后山区工业化前期都有。所以,这个工业化数据表现出来是很好,但是中国一个省区就很大,如果这个评价指数再深入到不要以省为单位,如果以市,甚至以县为单位的话,就会出现另外一个局面,也许从数据上来反映出现好多后工业化以后的地区,范围缩小了。
2007-08-09 11:14:02 - 金碚:
从数据里面得到一个启示,中国到什么时候,可以真正跃过工业化后期?我觉得它本身也取决于工业的高度现代化。作为一个地区,什么时候第三产业才能够真正发展?实际上并不是大家想像的那样,把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的生产能力调下去,然后把第三产业发展起来,这个过程不是这样。这个过程是什么样呢?过程是工业巨大的发展,包括第一产业、第二产业高度的现代化以后,从工业、农业中间分解出很多的环节,这个产业就成了第三产业。比如工厂过去有运输队,运输按照现在的统计来说是统计在工业里的,但是这个运输将来会分解出来,成为物流产业,不是说不搞工业了去搞物流产业,而是从工业中不断地分解。真正的现代第三产业的发展,相当大的一部分是从工业中间分解出来的,如果工业不高度发达没有东西可以分解,没有这些东西就不可能发展经济。第三产业是个分工的结果,分工的源头是在工业。严格来讲,一个钢铁企业里面去分解,大部分都是服务业。跟过去不一样,过去大部分人在生产第一线,那是工业制造。现在钢铁企业有多少人开机器?大部分人都是后勤服务,搞设计或者搞营销,或者搞运输,或者搞咨询,或者市场调研,这些东西在实体层面上都是第三产业。所以,工业化的发展,它的后期是什么状况?应该进行深入的讨论。
2007-08-09 11:16:31 - 金碚:
上海现在是后工业时期,但是上海内部的争论也是比较大的,一种意见认为上海应该少发展重工业,重工业应该逐步减少,然后发展第三产业。第二种意见说,不能少发展重工业,重工业还得发展,在重工业发展的基础上,才能够发展更多的第三产业。他们认为上海的第三产业的发展空间比北京少得多,这是体制导致的。意思是工业化的路径是在需求的拉动,拉动到什么时候会对第三产业形成巨大的需求。而第三产业里面有两大块,一块是为生产服务,为生产服务就是为工业服务,如果工业没有了,就没有什么服务了。当然可以为世界服务,总要有一个服务对象。中国什么时候第三产业可以服务世界就好了,我们现在基本上还是服务中国。第二个方面是为生活服务,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生活服务这一块也会提高。我们国家跟体制有很大的关系,真正国外的第三产业最重的是卫生和教育,卫生和教育在他们GDP中会占有很大的份额,那是为人服务的服务业。
2007-08-09 11:19:36 - 金碚:
所以,我认为中国工业化的历程还会很长。评价现阶段,为我们研究中国工业化的实体层面到底是什么样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切入点,否则看不清楚中国到底是什么样。所以他们这个研究报告非常好,能够深入探讨中国工业化的一些实体层面的问题。据了解,他们也会在工业化的研究基础上,继续研究工业现代化,然后在省域这个层面再深入更实体的层面。
2007-08-09 11:21:43 - 谢寿光 :
感谢金碚所长。最后请中国人民大学MBA中心主任刘刚教授发言。
2007-08-09 11:22:56 - 刘刚:
参加这个研讨会使我学到了很多东西,特别是看了《工业化蓝皮书》,学了很多东西,给我最大的冲击。我觉得这个蓝皮书事实上是从空间和时间两个层面对中国工业化的问题做了一个非常系统的梳理。
从空间的角度而言,研究工业化步伐艰难。学者中很多人都在研究这个问题,但原来的研究更多的是从整个中国的工业化进程,或者只是研究某个局部区域,或者某个局部的省份、城市,而这个报告是从七大区域,从三十一个省市区的角度,来思考整个中国工业化的进程。所以,我觉得对于分类指导不同区域的工业化的发展是非常有帮助的。
2007-08-09 11:23:53 - 刘刚:
从时间的角度而言,它做了十年的时间序列分析,1995年、2000年、2005年,这十年对中国工业化进程而言是非常关键的十年。研究这十年,对于未来工业化的走向是非常有帮助的。所以,从这个角度而言,我感觉整个课题的研究是非常有意义的。
2007-08-09 11:25:51 - 刘刚:
第二,整个课题的指标体系。我感觉整个指标体系的设置,非常突出地体现了综合性的原则。五大指标体系,对于系统地评价中国的工业化进程是非常有帮助的,特别是有一些指标反映了中国工业化进程的现象。比如第五个指标,第一产业就业的占比,刚才各位专家都谈到了,如果仅仅拿第二产业就业占比来看,对于综合反映工业化带来的服务业的发展是不利的,所以采用了一种方法,也就是说工业和第二产业、第三产业之外的第一产业的占比,所以对于综合反映整个工业化的进程是有帮助的。特别是刚才各位专家学者说到了,中国整个服务业的比重是偏低的,这样一来可以避免仅仅拿第二产业就业占比所带来的偏差。
2007-08-09 11:26:31 - 刘刚:
另外,关于这个指标体系是否考虑增加一些指标。因为大家也谈到了一些概念,比如说新兴工业化道路,或者也可以谈工业现代化问题。我看了整个评价指标之后,事实上这些指标更多的是一些关注数量的指标,所有的这五个指标更多的是从数量的角度去关注问题,能不能增加某个指标来思考整个工业化增长的指标问题。刚才谈到2005年工业化进程的时候,比如说内蒙、宁夏,都反映已经进入了工业化后期,其中有一项指标谈的是制造业增加值占整个总商品增加值的比例。而事实上,制造业排除了很大的一块,是采掘业的比例。而我们看到内蒙之所以能够有这么大的发展,实际上得益于它的采掘业规模很大,它的煤炭、石油的资源。
2007-08-09 11:33:50 - 刘刚:
从这个角度而言,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形?人均GDP指标这里占的权重是非常大的,而人均GDP是跟数量的指标相关的,可能没有太多反映质量的指标,包括三资产业的产资比。是否可以增加一些反映工业增长质量指标?比如说绿色GDP的水平,GDP的能耗,单位GDP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类似这样的指标;或者反映工业化质量的其他一些指标,比如说设备的应用水平、固定资产的配置水平。甚至可以再思考工业化内部的结构问题,比如说信息工业占整个工业的比重,这样一来可能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整个工业化进程的质量,特别是现在有一些省份数据已经达到了100。所有这100之间有什么区别,怎么凸显这100里面的区别?如果有这么一个权重指标以后,是否能够更进一步地细化,对于所谓进入后工业化进程之后的研究可能更有利。
2007-08-09 11:34:12 - 谢寿光 :
感谢刘刚教授的发言。今天发布会和研讨会的议程全部完毕。今天发言的专家都是我们国家这方面的研究学者,所以质量非常高。我给黄群慧研究员提一些建议,我们下一次的发布会可以不用这样的方式来开,用很短的时间发布书的情况,把更多的时间用来研讨,因为这个课题大家在发言过程中都要讨论,因为时间比较紧,所以我们应该把时间用来研讨。
从今天的会议可以看出:第一,这是一个高质量的研究报告;第二,这是一个普遍关心的重大的课题,它有进一步研究的价值;第三,我作为一个出版者,希望我们这本蓝皮书能越出越好。今天的会议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2007-08-09 11:36:33
图片内容:
- 社科院举办《工业化蓝皮书》发布暨中国工业化进程研讨会
- 《工业化蓝皮书》
- 中国网对本次发布会现场直播
- 《工业化蓝皮书》发布暨中国工业化进程研讨会现场
- 研讨会现场
-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学部工作室主任本课题的主要执行者黄群慧发言
-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副所长李维民研究员
- 中国人民大学MBA中心主任刘刚教授
-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党委书记、副所长王延中研究员
-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副所长金碚研究员
-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所长吕政研究员
- 国务院政策研究室宏观司副司长郭克莎研究员发言
-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刘世锦研究员发言
- 全国人大常委、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经济学部主任陈佳贵发言
-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社长谢寿光主持本次发布会
视频地址:
数据地址:
网友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