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播首页 文字实录 图片实录English

“中国当代文学”集体采访

   8月6日(周三)下午14时30分,新闻中心将邀请铁凝、王蒙在新闻发布2厅举办“中国当代文学”集体专题采访。中国网现场直播,敬请关注! 文字实录 图片实录 返回直播

直播摘要

图片实录 更多

相关新闻

相关专题

相关站点

活动标题

  • “中国当代文学”集体采访

活动描述

  • 8月6日(周三)下午14时30分,新闻中心将邀请铁凝、王蒙在新闻发布2厅举办“中国当代文学”集体专题采访。中国网现场直播,敬请关注!

文字内容:

  • 主持人 祝寿臣(2008北京国际新闻中心副主任):

    各位记者朋友,大家下午好。我是2008北京国际新闻中心副主任祝寿臣,欢迎各位前来采访。

    今天,我们很高兴的邀请到两位大家非常熟悉的嘉宾,围绕着“中国当代文学”这一主题接受大家的集体采访。现在我把主席台上的两位嘉宾介绍给大家,当代著名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主席铁凝女士;当代著名作家、前任文化部部长王蒙先生。

    下面请两位嘉宾为大家简单介绍一下有关情况。请铁凝女士开始。

    2008-08-06 14:27:27

  • 铁凝:

    刚才在休息室,我和王蒙老师互相推让,应该女士优先,否则显得我很没教养,我说那是西方的文化。但是换一个角度,从东方的传统来讲,年幼的人让年长的人先说也是一个教养。现在可能按西方的规矩,我变得没教养了,但是主持人让我先说,我就简要做一下自我介绍。规定是不超过3分钟,我想完全用不了那么长,在座也有一些熟悉的媒体朋友的面孔。再次说一下我的姓名,铁凝,是一个作家,出生在北京。作为北京市民,从这个角度来说,我愿意对今天境外媒体记者说一声:“我作为一个北京市民,欢迎你们在奥运之前来到北京。”

    我写作的题材短篇小说、长篇小说、中篇小说,也有写散文和电影剧本。我的写作是从上世纪70年代后期开始的,可以说和中国的改革开放同步。幸运的是,我觉得我这一代作家还是幸运的,在我写作开始和有了一点成绩的时候,得到了文学界和读者的认同,包括得到了一些文学前辈的鼓励。记得80年代我的一个短篇小说获奖的时候,我身边的王蒙先生,他在授奖大会宾馆的走廊看见我突然说:“铁凝,我告诉你,我很喜欢你的某某一篇小说”,当时我很吃惊也很兴奋,但几乎无法对答,因为很意外,也没有想到他对我说这样的话。

    更多的时间我生活在河北省,现在因为工作关系又回到北京,我现在供职于中国作家协会。年龄,我跟有些人一样有虚荣心,不太愿意报告,但是信息时代几乎不能隐瞒,我出生于1957年。我知道今天的主题是“中国当代文学”,我很愿意就我所了解的内容告诉给大家。

    2008-08-06 14:30:58

  • 祝寿臣:

    下面请王蒙先生介绍情况。

    2008-08-06 14:34:43

  • 王蒙:

    大家好。最近有些记者或者年轻同行喜欢问我一个问题:“你是不是快或者该江郎才尽了?”因为我都74岁了,我很勇于说出我的年龄,好冒充老资格之类的。这74年中我见证了中国太多的变化,包括文学的太多的变化。这个变化,以至于到现在非常难概括中国的文学了。很难找到一个国家有这么多的文学杂志,而且在网上也有那么多的文学作品。所以有时候我也眼花缭乱,但是说法很不一样,有的表示很痛心疾首,就是说现在的文学不成样子。有的说现在的文学很好、很开放、很自由、很热闹,也有人说特别好的。也有认为特别好的作品,但是在市场上并不成功。而在市场上成功的作品,有时候又让有些文学专家挺生气。读者对作家也有各种各样的不满。比如说我常常开玩笑,我说中国作家有两项“原罪”:第一项原罪是现代的作家没有谁敢说自己是当今的鲁迅,你找不着,你瞅谁的模样都不像鲁迅;第二项原罪是我们境内的文学作家没有人得到过诺贝尔文学奖。似乎有这两项原罪,中国作家有点对不起读者。

    2008-08-06 14:35:14

  • 王蒙:

    可是我看你们提的问题都是轻飘飘的问题,所以我故意先给自己提两个难题。我见证了中国的所有的这些变化,包括中国文学的变化,我仍然怀着一种乐观的信心。至于有人问我:“你是不是很恐惧?年岁越来越大了,你的写作的资源将要枯竭,你的写作的热情将要冷却。”我的回答是:“明年吧,明年我会非常恐惧,非常枯竭,但还不是2008年。”我就说到这儿。

    2008-08-06 14:36:38

  • 祝寿臣:

    谢谢王部长的介绍。下面是记者提问时间,希望每位记者提问时首先报一下媒体名称。为了给更多记者提问的机会,每位原则上只提一个问题。现在开始提问。

    2008-08-06 14:37:39

  • 新华社记者:

    请问两位,当今80后、90后作家的出现对当代文学的影响,能否谈一下这一点?谢谢。

    2008-08-06 14:37:58

  • 王蒙:

    80后、90后已经是完全新的一代了。这在中国文化里似乎有吹牛的意思,在世界文化里丝毫不含这个意思。因为我比较大的孙子就是80后,我愿意讲一个故事。在我的大孙子14岁的时候,我对他进行了一点儿教育,我说:“我14岁的时候已经是一个革命者,我那时候参加了还处在地下的中国共产党,我已经从事革命了。而你现在只知道玩电脑游戏,你应该很好的成长起来。”他立刻就给我一个回答,他说:“那是因为你当时没有玩具,你连玩具都没有,你不去革命,你还能干什么?”有点道理,这说明了两个问题:第一,时代已经不一样了,现在的少年、新人,和我当时所关心的事情、吸引我的事情已经不一样了;第二,我希望全世界所有的国家,注意给儿童和少年提供足够的玩具。一个不能够给儿童和少年提供足够的玩具的国家,那么这个国家的年轻人就有权利选择革命,推翻这个反动的不能够满足儿童、青年、少年需要的破国家。

    2008-08-06 14:40:08

  • 铁凝:

    我想到的第一个词是“后生可畏”。我觉得80后、90后这一代的作家,我拿他们的起步跟我自己比,我觉得他们在知识的储备、他们的生活环境、写作环境、整个中国大的社会背景、艺术起点,比我当时要高得多。他们能够真诚地对待自己的内心,贴近青春的这种写作,他们能够赢得当代那么多年轻的读者的爱,我觉得也是让我羡慕的。他们给中国当代文坛带来了什么呢?我想六个字,可能不准确,但是我的确这么想,“色彩、动感、活力”。我还想到,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心事,可能80后、90后这些作者所写的心事儿不是我们的心事,所以他们的心事是不重要的,我想不能这样认为。我最近高兴得看到一些80后的作家,他们自己开始不满意自己了,他们自己要做写作的调整,他们对自己现有的写作状态不满意。比如张悦然提出对自己作品的反省。我觉得在不同的阶段他们自己会做自己的调整的,也许不用更多的其他年龄的作家多嘴多舌,我对他们有足够的信心。

    2008-08-06 14:41:35

  • 俄罗斯阿尔法记者:

    请问王蒙先生,您在1979年发表在《当代杂志》第三期的中篇小说《布礼》,以及同时期的一大批优秀作品,激荡了整整一代人的心灵,吹响了他们人生的号角。任何时代都需要属于自己的伟大作品,请教王蒙先生,您和您的中国同仁什么时候能够再现中国当代文学的辉煌?谢谢。

    2008-08-06 14:43:37

  • 王蒙:

    这里有一个很大的问题,中国文学当中曾经有一个主题,有一个根本的题材,而是它的主角就是革命。因为中国经历了这么一场非常艰巨的,也是非常热烈的、非常残酷的一场革命的战争。但是目前我们面临着的是新的情况,这种革命的文学,我称它为“雄辩的文学”,它往往有很大的煽动性,有高屋建瓴、势如破竹的性质。它有时候能够成为社会和世界的审判官,它能够做出极其严厉的,也是富有说服力的对人生的判断。

    但是我们今天,包括刚才说的80后、90后,我们处在不同的境遇,不同的语境。我们很难设想,在今天我们一个作家,以一个审判官,以一个号手,以一个吹响冲锋号的人的姿态,来出现在我们的文学领域里面。因此,我们今天所向往的伟大的文学,应该是什么样的文学?我觉得这还值得我们做很深入的讨论。在革命之前和在革命之中,文学是什么样子的,我们已经有许多许多的印象。那么在革命取得了成功,社会进入了经济发展,社会进步,这样一种比较渐进的过程中的时候,我们应该向文学期待什么?文学应该向人民献出什么,是不是献出同样的审判和号角,还是献出我们的一份亲和,成为广大读者的良师益友。我觉得这个问题在全世界都没有解决,一个大的变革以后,作家应该怎么样继续往前走。

    2008-08-06 14:45:25

  • 王蒙:

    我愿意举一个例子,一位南非著名的诺贝尔奖得主纳丁·戈迪默,她有很高的威信,她鼓动南非的人民反抗种族主义的政权。她的目的达到了,她年岁也大了,现在相反变得比较沉默了。而且前不久,强盗洗劫了她的家,由于她拒绝交出结婚戒指,被强盗殴打了一顿。我很替她发愁,她年岁很大了,我希望她平安幸福,安度晚年。

    2008-08-06 14:48:32

  • 央视网记者:

    请问两位作家,近年来随着网络社区的兴起,网络文学得到了迅猛发展,很多年轻人通过互联网参与或者关注网络文学。与此同时,一些传统作家也通过开博客或在网络上连载作品,请问两位作家如何看待网络文学对传统文学的冲击?怎么看待网络时代的阅读?你们对年轻读者有一些什么忠告呢?

    2008-08-06 14:51:10

  • 铁凝:

    据我不太准确的记忆,网络文学从开始到今天大概有十年左右的时间。截至到今天,中国的文学网站大概是5000家左右,数字是冷漠的,但是有时候数字也很有力量。我本人也曾经担任过一届网络原创文学大赛的评委,我首先感觉到它对传统文学最突出的一个冲击是它颠覆了传统写作的话语霸权。网络文学的兴起,使有写作欲望的人心态更自由、更平等,它的匿名性也使写作的人和愿意写作的人,他的情感和心境更放松,在这样一种情感的支配下,他们流淌出在书面写作很难看到的一些非常鲜活的语言,有些时候也能够震撼我这样的传统意义上的纸面写作者。我想网络文学的兴起还是给中国人的生活带来了非常丰富的变化,丰富了中国人的生活,也使文学变得是多元、共生的存在了。这是悠长的,不是你想不想让它存在的,是势不可当的,而且今后的影响还会更大,是这样的现状。

    2008-08-06 14:51:42

  • 铁凝:

    我个人认为它和传统写作是并行的,我个人并没有觉得他给传统纸面写作,带来致命的打击和实质上的威胁。我同时也想对现在的网络写作发表一点儿个人的感想。因为网络写作的自由,在它有种种好处的同时,可能也有它负面的影响,它还是有良莠不齐的现象存在。毕竟文学还是有自身的规律和标准,不是写成字的都是文学。这也是我的一个看法。

    2008-08-06 14:52:50

  • 王蒙:

    网络文学和传统的纸面文学,有的是互相促进的。我就有这个经验,网上一热闹,我新出的书一般就比不热闹销售的好。有时候网络上出现大量的盗版,现在我也懒得打官司,因为它客观上起着促销的作用,很少人因为看了网络就不买我的书了。也有井水不犯河水的一面,网络相对是年轻人,有时候网络上撒撒野,有时候跟着哄一下。它和冠冕堂皇印出来的一本书,它的受众、它的风格都不完全一样,互相也不打架。

    还有一些网络的写手的作品不断地出版,而且获得了相当的成功。或者也还有一些作家自己也开了博客,也在网络上大力的扩展自己的作品的影响。到现在为止,纸面上的很多作品质量非常差,网络上的作品也有很多质量非常差。大量的质量差的作品涌现出来,这也是文学民主必须付出的一个代价。但是现在还没有很大的矛盾,我也从来没有说认为网络会威胁哪个正儿八经的作家。

    2008-08-06 14:53:45

  • 中国文化报社记者:

    请问铁凝主席,抗震救灾和奥运是目前比较热门的文学题材,但是大家都知道像这样的文学题材虽然很有现实意义,但是创作起来很难,你觉得创作这样的题材应该把握什么样的原则,才能使创作出来的作品成为传世的作品而不是应景的作品?

    第二个问题,刚才提到80后的问题,王蒙老师曾经介绍过有争议的80后作家进入作协,很多人说你对年轻作家很宽容,但是你最近说80后作家躲避历史,又有人说你对80后作家不是很宽容,你觉得对这些青年作家应该宽容一些还是严格一些?

    2008-08-06 14:55:41

  • 铁凝:

    你问的这个问题其实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其实不是个简单的问题,问的非常好。我不一定能够完全回答好你的问题。因为我最近和一些同行也一直在想,无论是奥运还是抗震,最近都出了一批作品。我特别想说一下奥运题材,我所看到的女作家徐坤的《八月狂想曲》,还有北京市作家曾哲的《觉建筑》,曾哲的作品是纪实的,它纪录了鸟巢的工程。徐坤有一次在作协开会的时候提到,她最初写奥运题材作品的最初困境,她觉得有点像命题作文,作为一个作家她不习惯,这样的大事觉得很难写,她觉得距离如此之近,但又如此难以把握。你可以找来徐坤《八月狂想曲》谈的她写感想,你可以了解到一个当代一位女作家,她创作这部大概有40万字的这样一个长篇的,关于奥运的虚构文学,她是怎么样从一开始的矛盾和障碍,最后怎么完成的。

    2008-08-06 14:56:57

  • 铁凝:

    关于抗震题材,我想到了1976年唐山大地震,报告文学作家钱刚是在那场地震发生了很多年以后,他经过了长期的积淀和沉思之后,拿出了一份非常有份量的长篇报告文学。无论对奥运或者对抗震,作家们在灾难来临的时候,亲自到达灾难的现场,他们的心灵所受到的震撼、感动,在那个时候有感而发写出来的那些诗篇、散文和报告文学。我觉得不应该脱离当时的情景看待他们那时候的作品,我想在艺术价值上也许不是一流的,但是他们的情感的真实,我认为足以让文学界感到它的那种特别宝贵。

    我也知道现在有很多作家在现场写出了一些作品以后,还第二次、第三次深入灾区,为今后沉淀更深刻、更丰富获得第一手资料,直接的或者间接的做长期的准备,他们不会是一时冲动。据我所知有好几位作家,在地震发生后十天左右,前往汶川的作家采访团,有些作家已经回来了,但是有一位部队的作家他坚持不回来,他觉得创作的内容不够,所以他还在那儿,所以每个作家的情况不同。我个人认为,说不定几年以后,当这场中国人经历的特大灾难离我们越来越远的时候,也许会有非常有份量的能够震撼人心的文学作品出现。

    2008-08-06 15:00:27

  • 王蒙:

    因为宽容就不能说谁的作品有什么特色或者有什么不足,这是不可思议的。而且躲避历史,是不是就是百分之百的贬义?这起码是可以讨论的。有人说,我的作品里历史太多了,影响了我的作品的销路。至于因为哪个岁数比较小的作家有过什么缺点就不能够入会,这更是另外的问题,这两个问题没法放一块儿来比较,不在一个平面上。

    2008-08-06 15:03:29

  • 大众报业:

    请问两位老师一个问题,我们都知道作家是一个圈子,作协是一个组织作家的组织,但是现在有很多现象,很多新兴作家表现出对作协的反叛,有很多作家包括80后、90后表示拒绝参加作协,你怎么看作协影响力的变化?或者你怎么评价这种现象?

    2008-08-06 15:04:49

  • 铁凝:

    你刚才说的这些现象我认为非常正常,这正是中国社会生活的多样化。人可以有多种多样的选择,不加入作协也可以是非常优秀的作家,也没有听说哪个不加入作家协会的作家的作品会不受读者欢迎或不被发表。但中国作家协会也在发展,1978年的时候有一个数字,大概当时的会员大概是1780多名,到现在前一个月刚刚有一批新会员入会,现在的数字可能是8522位会员。这说明中国作家协会也在发展,中国作家协会也还是靠了它的三大功能:团结、协调、为会员服务,来吸引一些想加入这个协会的人。但同时,有很多作家不加入中国作家协会,也是他们很正常的、很自然的选择,我同样也非常喜欢一些不是中国作家协会的优秀作家好的作品,他们当中有的也是我个人的朋友。

    2008-08-06 15:05:46

  • 王蒙:

    各式各样的情况,80后、90后也有加入作家协会的,像张悦然、郭敬明,也都是比较有名的年轻一代同行。也有不加入作协的,有年岁比较大的作家退出了作家协会,还有退出了某一个作协,又保留了另一个作协的会籍的。这说明我们的生活方式,包括组织起来的方式,有各种各样的变化和选择的可能,好象也没有出现什么很异样的事情。所以,随便吧。

    2008-08-06 15:06:50

  • 中国青年报记者:

    就抗震文学的问题继续问一下,我们知道汶川地震以后山东一位作家王兆山先生写了一首词,他提到,面对党疼国爱和民族大爱,他化身为一个遇难者,他觉得纵做鬼也幸福。他提了一个愿望,希望坟前能够看奥运会,看奥运,同欢呼。这在社会上已经有很多批评,因为他本人是山东省作协的副主席,这个批评有的也是针对作协,认为现在作协官员在歌颂之余,已经脱离了生活、脱离了群众,不知道您作为作协主席怎么看待这个事件?

    2008-08-06 15:08:23

  • 铁凝:

    我非常愿意回答这个问题,也非常高兴你给了我这个机会。你刚才提到的这首词我也读过了,而且在网上看到了众多网民网友的评论。作为一个文学工作者,他如何写作,一方面是他个人的事情、是他的自由,他有写作和创作的自由;但是另一方面,作为一个作家,还是应该有遵从起码的社会公德,还是要有道德良心的。我想在熟悉、认识王兆山的一些朋友那里,我听到对他的评价是,“这位文学工作者对人是很好、很热情的,对写作也持一种积极的态度。”但是他的这首词面对我们国家、我们的人民遭受了这样大的苦难,心灵和生命都遭受重创的时候,用这样的文字做出这样的情感的表达,无论如何是不妥的,是让人遗憾的。而我今天其实更想做的一件事是,有一天我如果能够见到王兆山,我不是要把今天的这番话告诉媒体,而是非常想当面的直接告诉给他本人。

    2008-08-06 15:11:29

  • 王蒙:

    我在网上看到了张颐武教授有一些与众不同的说法,他说主要是这个词写的比较差,平仄、用词、虚实都不对,不应该发表,《齐鲁晚报》的总编应该适当的有所认识。这个说法也别开生面,让人听了以后甚至还稍稍轻松了一点儿。

    2008-08-06 15:13:02

  • 铁凝:

    张颐武的这个论断我没看见,但是如果他是调侃的话,我就不太清楚了。但是我宁愿认为他是个调侃,如果真是这样的话,我自己倒有一个去年的亲历。如果张颐武是认真的话,我也要替媒体说句话了。还不能完全把责任推给媒体,这肯定是我拙笨的一面,我不懂你的幽默或者我假装不懂。去年发生一件事,我给《美文》的一个题词当中写错了一个字“风华正茂”,“茂”字我多写了一点,有些读者看到了,要编辑部承担责任,我给编辑部打电话,怎么能让编辑部来承担这个责任呢?这个字是我写的,不是编辑代我写的。这件事也使我认识到,责任该是谁的,应该就是谁的,虽然是一“点”之差,但是作为公众人物,真是差一点都不行啊!

    2008-08-06 15:14:07

  • 光明日报记者:

    奥运会是文学交流的盛会,也是展示中国的大舞台、大窗口,就中国当代文学而言,请问如何更好地让世界了解当代中国,推进文化交流?关于奥运题材,中国作协和北京作协有没有组织一批作家创作奥运题材作品?能否透露一下二位的近期创作计划?

    2008-08-06 15:15:52

  • 王蒙:

    奥运题材我不是非常了解。现在中国的文学和世界各国的交流、互动基本上还是正常的。有许多作家的作品都翻译到了国外去,有的也还得到了奖项,出版,畅销,还有其他的情况比如有些留学生在国外,用他所在的国家的语言文字创作了一些新的作品,也受到了该种语言读者的欢迎。至于说通过奥运会肯定能够加强来自各个角落的人士对中国的兴趣,太直接的恐怕不一定有那么大的作用吧,就像说“由于刘翔跑的快,中国的小说就能多卖几万册”,不一定有那么直接的作用。互相熟悉一点儿,兴趣增加一点儿,当然是好事儿。至于其他奥运方面的文学的事儿,我不参与这方面的工作,我个人已经被约写了很多有关奥运的评论,但不是文学评论,是时政评论。暂时我个人还没有为奥运写诗、写小说或者写歌词的计划。是不是看着看着电视能来灵感,来一篇,我也不敢保证没有。

    2008-08-06 15:16:56

  • 铁凝:

    在作家有兴趣、自愿的基础上,中国作家协会愿意对他们的采访、写作提供方方面面的支持,中国作协做了这样一些工作。现在有一些作家,还有一位女作家孙晶岩,她对奥运报告文学进行了长期的采访,大概采访了四年之久。还有其他省份的作家,比如说第一次代表中国出席奥运会的运动员刘长春,刘长春的后人在写他的前辈当时的那段历史,这也是很有意思的尝试。有一些这样的写作。

    我近期在写一些短篇小说,在为一个新的长篇做准备,我比较笨,我写的会比较慢。和奥运没有关系。

    2008-08-06 15:19:51

  • 中国图书商报记者:

    请问铁凝主席,我们报社的编辑都是你的粉丝,他们非常推崇你的《笨花》,我代表他们集体向您提问。刚刚公布的第五次全民阅读调查报告数据提供:去年我国共出版了24万种图书,在大众图书中,文学图书受读者的欢迎仍然排在第一位,这是可喜的现象,在这么多的文学作品当中,反映当代人主流精神风貌的作品屈指可数。刚才我们拿到新闻中心给我们提供的发展综述,这里例举的大量的优秀作品,除了纪事文学和反腐文学之外,这样反映主流精神风貌的纯文学作品一部也没有。

    请问,中国作家协会在今后,引导作家关注反映当代中国人主流精神风貌的这样的文学作品方面,特别是我们今年是改革开放30周年,中国作协会不会有一个统一的、全盘的支持的方案?谢谢您。

    2008-08-06 15:21:33

  • 铁凝:

    我都不敢说谢谢你的提问,好象因为你是我的粉丝,我才如此感谢你。但是你提的问题如此巨大,实际上一大批中国当代作家一直在关注变革中的中国和变革中生活在中国的中国人的内心世界和精神风貌。比如说80年代开始一批好的文学作品,我前几天还在看,把蒋子龙的《乔厂长上任记》笼统、粗略的划为改革文学是否贴切?真的未必。难道说,那样一批作品不也是非常及时的、准确的、生动的反映了当代中国人的精神风貌吗。

    当然,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商品经济的发展,商品经济最重要的一个推动力就是利润,经济全球化的背景除了给文学、给我们的生存带来了多种可能性,给个人实现自我带来了多种可能性,这些正面的影响之外,当然也有负面影响,可能就是有些作家可能会有一些浮躁的心情,比较急功近利,他会下意识的随着市场的需要来结构自己的作品,所以这是一个矛盾,这也可能是全球性的矛盾。去年我在俄罗斯参加俄罗斯书展,见到莫斯科作家协会主席,她是一位俄罗斯诗人,我们当时讨论过这个问题,她说俄罗斯也有这样的现状。一方面读者非常急迫,读者要很快的读到文学作品,市场也要求作家要出手快,出版社也要求作品要快速供应出来。其实文学是一件慢的事情,精品本身又要作家出手慢。所以这是一个矛盾。

    2008-08-06 15:23:05

  • 铁凝:

    而有些作家也意识到这样一个矛盾,也在调整自己,中国作家协会基于这一点,还是鼓励和倡导更多的作家要耐得住寂寞。我想用过世的一位已经过世的老作家汪曾祺先生的话,“中国当代文学应该有更多的谦虚之心和耐烦之心”。有这样两种心态的保证,我也希望我们的读者稍有耐心,可能有的作家正在酝酿真正反映当代变革中的中国的精神风貌的好作品。而我心中的这种理想是什么呢?它必定是应该能够生动的传达出一个民族最有活力的呼吸,能够表现出一个时代最本质的、最生动的情绪,能够表现出一个作家所处的时代的那个民族非常非常高的想象力,能够准确的表达出思想的表情,而不是思想本身。如果你同意我这样的看法,这样的文学确实是要耐得住寂寞和耐得住时间的磨炼才能产生出来。其实也有一大批作家,他们一直不惧写作的难度、坚持精神的高度,我也可以列举出很多,比如史铁生、韩少功。史铁生的《我的丁一之旅》,这书可能不是畅销书,但探讨了人的灵魂、内心、心灵的走向,怎么样保持心灵的高贵,这些问题从史铁生最初写作到现在一直在探索。还有韩少功的一些作品,去年王安忆的作品,一批优秀的作家的作品都涉及了你刚才提到的命题。不知道我的回答是否让你满意。

    2008-08-06 15:52:21

  • 广州日报体育部记者:

    请问两位老师在奥运期间有什么计划?虽然文学是比较薄弱的一个东西,但是我想王老师您身体也比较健壮,铁老师也是身材非常优美的女士,平时在体育方面会不会有一些自己的心得?

    2008-08-06 15:56:54

  • 王蒙:

    我很喜欢体育,我为什么晒的比较黑,因为我一直在北戴河游泳,我现在每天还可以游泳一千米。我很喜欢体育,因为我找不着别的领域能像体育这样,能够比较好的体现“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要到裁军、原子能核查、WTO那些地方,你提“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显得你太善良、太天真了,可是体育能够做到“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由于年龄的关系,我知道看赛事是非常苦的,所以我准备主要是看电视,我每天在电视上看赛事所花的时间不会少于5小时。

    2008-08-06 15:57:31

  • 铁凝:

    很惭愧我没有什么象样的体育锻炼,我也没去北戴河游泳。刚才王蒙老师私底下跟我说:“我也不敢说有什么体育锻炼”,他如果说“我刚从北戴河游泳回来”,他就怕媒体说“你当然能去北戴河,不是所有人都能去的呀!”我有一个成本最低的锻炼就是走路,有可能的话我每天走一万步,这对于我的身体确实有好处,而且我在走路的时候想事情,脑子更不糊涂,这不是做广告,因为它最简便,只要有路、有腿就可以走。而且现在北京的空气一天比一天好,也很适合我们走路,每天一万步,肯定有好处。谢谢。

    2008-08-06 15:57:48

  • 记者:

    请问两位老师,现在很多文学作品被拍成影视作品,影视作品的表现形式非常生动,有时候甚至是一部电视剧热播之后,在市面上看到它的文学书籍。影视作品会不会影响人们的阅读习惯,会不会把人们从文字时代带入一个视觉时代呢?

    2008-08-06 15:58:03

  • 王蒙:

    影视作品有它比较容易接受的特点,这是文字作品所不能比拟的。显然一些影视剧的结构,一些手法,也在影响着写作,我可以举很多例子,但是我不举,因为很多作家不愿意自己的作品受了某影视作品,尤其是受了好莱坞作品的影响,一般作家都不爱承认,所以我就假装看不出来好了。

    但是文学作品毕竟能够更深入,更能够多启发人的想象与思辨。所以只要语言存在、只要文字存在,文学就永远不会被影视作品赶到角落里去,那都是故作惊人之词。

    2008-08-06 15:58:19

  • 澳门日报记者:

    我问一个不是很巨大,但是和奥运有关系的题目。都说作家是最有想象力的一群人,要是让你们两位设计后天晚上开幕式的点火仪式,请你们两位给我们一个设计,如果让你定点火仪式怎么点,你们两位会怎么设计?

    2008-08-06 15:58:40

  • 王蒙:

    我要是有那方面的想象力,我就和张艺谋竞争去了,我相信那比我写一部小说的影响还大,我还真是缺少那方面的想象力。而且还真有人问我,我想的主意都馊极了,我说中国人喜欢舞狮子,从狮子嘴里吐出一个球来,然后就着了,后来他说,你这个很拙笨。这说明有想象力,并不是什么事都有想象力,有很多事儿不光是想象力的问题,整个的智力水平都非常之差。

    2008-08-06 15:58:58

  • 铁凝:

    我先用恩格斯的话鼓舞一下自己的,恩格斯说“任何人在自己的专业之外至多懂一半”,我连这一半都不懂,我完全同意王蒙老师,我在这方面毫无想象力,突然就空白了。但是我觉得你的提问特别有趣,给我带来特别多的快乐,我准备今天晚上走一万步的时候我想这个事情,或者我们再约一次,我告诉你,我想出来什么,什么方式。

    2008-08-06 15:59:09

  • 记者:

    在《读书》杂志上前不久曾经有一个大的争论,说中国整个体系当中对于人文是有一些缺乏,比如说哲学方面,请问你对此有何评论?

    2008-08-06 15:59:28

  • 王蒙:

    这个问题倒是比开幕式怎么样点火的问题更接近一点儿。我觉得现在人们对于哲学的兴趣、讨论和争论都在增加,这是一个好的现象。《读书》杂志也经常发表一些和哲学有关的文章和著作,而且类似《读书》杂志这样的东西还很多,尤其是各个综合大学的学报,中国毕竟是在春秋战国时代非常讲哲学的一个民族、国家。我希望中国有伟大的哲学家出现,我有时候也不揣冒昧的参与一点儿哲学的话题。感谢您对于《读书》杂志和中国哲学的兴趣。

    2008-08-06 15:59:47

  • 祝寿臣:

    由于时间关系,今天的集体采访到此结束,谢谢两位嘉宾,谢谢媒体记者。

    2008-08-06 16:00:03

图片内容:

视频地址:

mms://wmv.china.com.cn/dianbo/zhibo/2008/080806b.wmv

相关新闻:

1   2     lastpage


文字实录 全文 [打印] 升序 降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