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直播 文字实录 图片实录 返回直播页

2009年中国城市发展高峰论坛暨《城市蓝皮书》发布会

   中国社会科学院定于2009年6月15日(星期一)上午9:30在中国社会科学院一层学术报告厅举行“2009年中国城市发展高峰论坛暨《城市蓝皮书》发布会”。城市蓝皮书报告从宏观和微观层面全面回顾了2007~2008年度中国城市发展的总体情况和阶段特征,系统分析了金融危机背景下中国城市发展面临的问题与挑战,并从经济、社会、环境、城市建设等各个方面对2009年中国城市发展态势进行了分析与预测。中国网现场直播,敬请关注! 文字实录 图片实录 返回直播页

直播摘要

图片实录 更多

相关新闻

相关专题

相关站点

活动标题

  • 2009年中国城市发展高峰论坛暨《城市蓝皮书》发布会

活动描述

  • 中国社会科学院定于2009年6月15日(星期一)上午9:30在中国社会科学院一层学术报告厅举行“2009年中国城市发展高峰论坛暨《城市蓝皮书》发布会”。城市蓝皮书报告从宏观和微观层面全面回顾了2007~2008年度中国城市发展的总体情况和阶段特征,系统分析了金融危机背景下中国城市发展面临的问题与挑战,并从经济、社会、环境、城市建设等各个方面对2009年中国城市发展态势进行了分析与预测。中国网现场直播,敬请关注!

文字内容:

  • 范广伟: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媒体界的各位朋友,大家早上好!今天在这里举办2009年中国城市发展高峰论坛暨《城市蓝皮书》新闻发布会。

    首先请允许我介绍一下今天与会的领导和专家:中国社科院副院长、经济学部主任陈佳贵,中国建设部原总规划师陈为邦,国家行政学院政策咨询部副主任丁元竹,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国际部主任黄鹭新,国际气候组织大中华区总裁吴昌华,郑州市委政研室主任葛震远,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中心主任潘家华,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中心副主任张新平,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中心副主任魏后凯,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中心原主任牛凤瑞。

    我是社科文献出版社总编辑助理范广伟。

    2009-06-15 09:26:44

  • 范广伟:

    今年这本《城市蓝皮书》是城市中心的第二本蓝皮书。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城市发展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特别是最近几年,整个城市的发展取得了非常大的变化,使整个世界都为之震惊。但是在城市发展步伐加快的同时,城市发展也引起了一系列问题,怎样解决目前存在的问题,符合中央提出的“又好又快”的发展模式,怎么样使我们的城市不仅看起来美丽,而且更适合居住,这些问题是摆在社会科学家,研究城市问题的专家面前的艰巨任务。

    正因为如此,城市中心这两年编辑完成了《城市蓝皮书》,试图通过这样一个平台,揭示城市发展的情形,在整个社会层面上,我们的科研成果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下面我们请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经济学部主任陈佳贵讲话!

    2009-06-15 09:28:49

  • 陈佳贵:

    各位专家学者、各位新闻界的朋友们,大家早上好!今天我们在这里举行2009年中国城市发展高峰论坛暨《城市蓝皮书》发布会。在这里,我向主办单位以及为这本书的出版付出辛勤劳动的同志表示祝贺,向到会的领导、专家、学者以及新闻界的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近年来,我国城市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截止到去年年底,我国城镇化率达到45.7%。按这样来计算,我国有超过6亿的城镇人口,形成了建设城市655座,其中百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有118座,千万人口以上的超大城市有4个。城市经济社会效益不断提高,城市生产总值和人均收入连续多年保持了10%以上的增长速度。城市居民及居住条件、受教育机会以及医疗、失业和养老保险等均有大幅度改善。

    2009-06-15 09:31:09

  • 陈佳贵:

    城市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主要代表,是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核心力量,这成为政治稳定、民族进步和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当然,我们也应该看到,在城市发展当中还存在许多的矛盾和问题。比如新老城市居民有物质上的区别,按照我刚才讲的45.7,其中有一部分按统计计算,是长期生活在城市中的农民工,因此这些农民工和原来城市的居民在物质上还是有区别的。

    城市社会管理体制方面的改革长期落后于城市发展,而且自去年以来,由于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经济进入了新一轮的调整期,给城市发展也带来了许多困难。城市经济中居民收入增速出现下滑的现象,一些企业减产,甚至倒闭,城市登记失业率出现了略微上升的现象。特别是东南沿海城市,农民工回流比较多,社会不稳定因素增加。如何克服这些困难,摆脱危机,促进城市的进一步发展,是广大的城市工作者和城市研究者面临的一个重要任务。

    2009-06-15 09:36:48

  • 陈佳贵:

    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中心自2007年以来,开始主持编撰中国城市蓝皮书,从学术角度审视和评判我国城市发展状况,对推动我国城市发展起到了一定的参考、指导作用,是一项值得肯定和鼓励的工作。2009年中国城市蓝皮书将城市发展转型作为研究的主题,我认为这是非常值得探讨的问题,也是我们城市发展中面临的突出问题。

    此书的作者们为此作出了巨大努力,当然由于时间的限制,报告不可避免地也会存在一些不足,我们也希望作者继续保持谦虚、严谨、执着、创新的精神,把这项工作越做越好。希望在今天的论坛上,各位专家、学者对这本蓝皮书,对这项工作开展讨论,提出批评和建设性的意见,同时我也希望通过媒体的共同努力,使《城市蓝皮书》的研究成果得到更广泛的传播和利用,在我国城市能够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方面发挥这本书的贡献。

    谢谢大家!

    2009-06-15 09:39:07

  • 范广伟:

    谢谢陈院长的讲话,也谢谢陈院长对课题组的鼓励。下面我们请本书的副主编、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中心的单菁菁博士做主题发言。

    2009-06-15 09:40:36

  • 单菁菁:

    各位领导、专家、新闻界的朋友们大家早上好!现在我代表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中心《城市蓝皮书》课题组进行主题发言!我汇报的题目是经济增长与社会进步:中国城市发展转型态势分析与预测。

    汇报主要分为四个部分,2008年中国城市发展总体状况、主要特点,2009年中国城市发展态势分析以及推进城市发展转型的对策建议。首先,先从城镇化、城市经济、社会、环境、建设等五个方面汇报2008年中国城市发展的总体状况。

    2009-06-15 09:45:03

  • 单菁菁:

    一、城镇化继续快速推进。至2008年底,中国城镇人口突破6亿,城镇化率达到45.7%。与2000年相比,城镇人口增加1.48亿,城镇化率提高9.46百分点,年均提高3.78个百分点。

    二、城市经济进入调整期。2008年受国内外各种因素的叠加影响,中国经济增速大幅回落4.0个百分点,波动幅度之大为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以来之最,经济增速低于1997年以来我国经济增长平均水平,成为本轮经济增长周期的转折点。

    在此宏观背景下,城市经济发展主要呈现以下三个特点。一是城市经济增速总体放缓。以地区生产总值前20名为例,除天津市经济增速有所提高以外,其他城市均出现明显下滑,下滑幅度为0.5—4.8个百分点不等。

    2009-06-15 09:45:30

  • 单菁菁:

    第二个特点是不同区域间城市经济增长波动很不平衡。总体来看,东部城市经济增速回落幅度更大,普遍高于4.0百分点平均水平。与此同时,中西部城市,如武汉经济下滑0.5个百分点,重庆为1.3个百分点,成都虽然遭遇地震重大影响,经济下滑速度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0.8个百分点。

    第三个特点,在第一产业增长同时,以城市为主要载体的二、三产业增长下滑,特别是工业增长放慢成为带动经济增速整体下滑的主要原因。

    下面有一些数据,仍以GDP排名前20名的城市为例,工业增长下滑幅度分别为1.3—10.8个百分点,普遍高于该城市地区生产总值增长下滑幅度。城市工业企业利润总额增长分别下滑了7.7到134.5个百分点。城市外贸出口总额增长速度平均下滑8.5个百分点,城市土地购置面积与开发面积同比分别下降8.6和5.6个百分点,城市商品房销售面积同比下降19.7%,空置面积同比增加21.8%,其中商品住宅空置面积同比增长32.3%,城市财政收入增长分别下滑3.9—32.4个百分点。

    2009-06-15 09:46:10

  • 单菁菁:

    三、社会发展喜忧参半。既取得显著成就,也面临严峻挑战。在社会保障方面,五大保险参保人数显著增加,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增长了1753万人,基本医疗保险增加了9387万人,失业保险755万人,工伤保险1637万人,生育保障1406万人。养老、医疗社会保障事业取得明显进展,失业保险、工伤保险享有者比例仍然较低。

    在居民收入方面,2008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显著增加,比上年提高近2000元,但增长速度明显放缓,增速下滑3.8个百分点。同时受CPI以及宏观经济背景的影响,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上涨了1.6个百分点。

    2009-06-15 09:46:54

  • 单菁菁:

    在城镇就业方面,2008年城镇新增就业分别比上年分别减少180万和190万,城镇就业岗位增加是2000年以来首次出现大幅度回落。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2%,比上年提高0.2个百分点。受金融危机影响,企业破产、停产或减产裁员,农民工失业返乡和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明显突出。

    2009-06-15 09:48:09

  • 单菁菁:

    四、城市环境逐渐好转,但仍不能尽如人意。首先城市空气质量逐渐好转,全国环保重点城市优良天数比例达90.5%,比上年高1个百分点。声环境质量显著改善,城市水域功能区水质平均达标率80%以上。多数城市地下水位保持平衡,但城市内湖水富营养化现象比较严重。

    2009-06-15 09:48:49

  • 单菁菁:

    五、城市建设步伐日益加快。城市建设投资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增速比上年提高0.3个百分点。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的比重不断上升,比重提高0.4个百分点。城市市政公用设施生产运行能力明显增强。比如城镇污水日处理能力提高16.1%,污水处理率提高2.4个百分点。

    2009-06-15 09:49:32

  • 单菁菁:

    汇报的第二部分内容是2008年中国城市发展的主要特点。

    (一)深化改革,调整转型。在指导思想上,科学发展观深入贯彻落实,成为指导城市发展的核心思想。在发展战略上,中国的城市发展和改革正在由以特区、新区、园区为载体的点状带动向面状带动发展,又东部沿海地区向中部纵深发展,从单纯的体制改革向体制改革和发展方式的转变的双重发展。在城市化道路方面,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首次提出以大带小的原则,以增强综合承载力为重点,以特大城市为依托,形成辐射作用大的城市群,所以以大城市为核心的城市群一起发展。

    2009-06-15 09:50:22

  • 单菁菁:

    2008年中国城市发展特点之二是法制规范、保障转型。2008年在城市规划、城市建设、土地管理、就业管理、环境保护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新政法规,在这些新政法规的背后归纳起来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城市建设的方方面面寻求发展突破。

    2009-06-15 09:52:03

  • 单菁菁:

    城市发展的特点之三是又快又好,全面转型。一是经济由粗放增长向集约增长加快转型。能源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2008年全国单位GDP能耗下降4.6个百分点,是近几年来下降幅度最大的一年。二是发展模式由城乡分割向城乡统筹加快转型。2008年开始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标志着城乡统筹不仅仅停留在政府、政策层面,从法律上给予重新定位,城乡规划进了一体化、统筹新发展时代。同时,重庆、成都两个实验区以及苏州、杭州、广州、深圳等众多城市在建立劳动力市场一体化、外来人口管理等方面也作出了积极探索,也都推动着我国城乡统筹发展的步伐。三是发展重心由单纯注重经济增长向同时关注社会发展民生改善加快转型,2007、2008年国家推出了一系列保障社会发展和改善民生的政策,如廉租住房保障办法、经济适用房管理办法、城镇居民医疗保险试点、物权法等,社会保障覆盖面大幅增加,医疗保险取得突破进展,廉租房、经济适用房的保障力度加大。

    2009-06-15 09:52:53

  • 单菁菁:

    四是由城镇化、数量扩张向品质提升加快转型。当前主要表现为农村劳动力向城市,特别是大城市转移集中。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的以旧城改造为中心,以房地产开发为主要的大拆大建活动结束,城市功能的完善和提升成为当前城市发展的重点。大城市发展优势更加凸显,竞争能力明显增强。

    2009-06-15 09:56:35

  • 单菁菁:

    五是城市由区域间不均衡发展向相对均衡发展加快转型。从城市建设看,中西部地区的城市发展速度要明显快于东部地区,从经济发展看,2008年中西部及东北地区经济增长速度已经超过东部地区,区域间发展差距明显缩小。城市发展重心已经由东部沿海地区向中西部内陆延伸,由过去的区域间不均衡增加转为相对均衡增长。

    汇报的第三部分内容是2009年中国城市发展态势分析。态势之一是经济发展面临特殊困难,转型升级步伐加快。主要表现在外贸出口形势严峻。5月27日联合国刚刚发布了全球经济增长预测,认为2009年全球经济增长将下滑2.6%,比年初预测又下滑2.1个百分点,全球进口贸易将会出现自1982年以来的首次负增长,而我国外贸依存度高达70%左右,外需市场的萎缩将对我国出口和对我国的经济增长带来影响。

    2009-06-15 09:58:10

  • 单菁菁:

    二是工业发展面临转型。从历史数据看,我国出口与工业增速有高度同步的特征,外贸出口受阻将直接影响工业生产,特别是出口加工生产。上个月,5月份最新统计数据显示,全国各种工业企业增加值增长虽然已经呈现逐步回升趋势,但仍比上年同期回落了7.1个百分点,同时CPI同比下降了7.2%,创1996年以来的新低,表明产能过剩现象普遍存在,工业发展面临转型。

    2009-06-15 10:00:48

  • 单菁菁:

    三是消费拉动力度不足。近年来,中国城市消费虽然保持着稳定增长的态势,但是从消费结构上看,居民消费度仍然很低。由此我们认为,全球性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仍然有较大和长期的影响。2009年城市经济发展仍将面临特殊困难。但是尽管如此,改革开放30年,中国经济已经取得伟大成就,物质基础雄厚,外汇储备充足,具备较强的抗风险能力。同时,相对于发达经济体,中国在面对危机方面有重大的作用,这在去年有充分的体现。另外,中国正处在消费结构升级、快速城市化等一系列结构性变化中,经济发展的动力依然强劲。因此,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并未因国际金融危机而发生根本性逆转,城市经济出现加快转型升级步伐和调整的态势。

    2009-06-15 10:01:41

  • 单菁菁:

    城市发展态势之二是城市社会凸现压力,民生保障不断加强。2009年中国城镇就业形势将异常严峻,企业生产、收缩财政现象仍将持续,全年新增就业岗位与往年相比将大幅减少。据对五省15个企业的持续监测,自3月底,企业就业岗位减幅已经达到了5.3%,再加上我国庞大的劳动力人口存量,每年新增约1500万就业人口,今年大学毕业生将到达600万高峰。根据劳动部在3月份的统计数据,现在还有1100万农民工未实现就业。在这样的背景下,农民工失业、大学生毕业就业难问题更加突出,城镇实际失业率有可能进一步提高,有相当数量的农民工将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城镇失业人员。

    2009-06-15 10:02:42

  • 单菁菁:

    二是居民收入增长受经济影响并没有好转。三是由经济下滑引发的企业破产、就业压力加大,为拉动内需而进行的大规模投资建设等因素,可能是发展中各种历史遗留和长期积累的问题,如拆迁、失业、劳动社会保障等,在经济调整这样一个时期集中显现,社会稳定压力骤然加大。第四城乡分割现象仍然普遍存在,尤其在现在这种紧张的情况下。

    为了应对这一系列的问题,我们认为2009年中国城市社会发展将加快转型,民生保障将得到不断增强。

    2009-06-15 10:04:20

  • 单菁菁:

    城市发展态势之三是生态环境建设迎来契机,增长方式更加集约绿色。首先金融危机内将在短期内限制中国的消费增长,从事在很大程度上缓解更多的压力。但从长期来看,无论是保增长还是快速的城镇化进程,都仍将给城镇环境带来巨大压力,长远挑战不容忽视。

    其次是2009年城市生态环境建设将迎来前所未有的契机,为应对金融危机国家出台的4万亿元经济计划中,有3500亿元将直接投资生态环境建设。而其他投资项目也都将对生态环境改善起到积极作用。再加上国家层面的高度重视,2009年我国节能减排和生态建设步伐将进一步加快,经济增长将更加节约和绿色。

    2009-06-15 10:05:20

  • 单菁菁:

    城市发展态势之四是中国将迎来新一轮城市化热潮。城市建设将更加注重能力和品质的提升。回顾2008年,自然灾害、重特大生产安全事故乃至群体性事件都从不同层面考验了中国城市的抗风险能力和应急管理能力。2009年及今后一段时期,为拉动内需而进行的大规模投资建设以及相继出台的产业振兴计划,都将带动中国新一轮城市化热潮。城市密集区的发展将进一步加速,并凭借雄厚的经济实力,相对成熟的市场环境,较强的创新能力密集的人口以及具有强大购买力的消费市场,成为我国应对金融危机,扩内需、保增长的中坚力量。

    2009-06-15 10:06:59

  • 单菁菁:

    第三,农民工返乡将为内地城市产业发展提供丰富的具有相对熟练生产技能的劳动力资源供给,进一步加强城市的发展,从而对中国城市发展提升品牌产生深远影响。在此基础上,我们认为2009年及今后一段时间,城市建设将更加注重品质、能力和品牌的提升,市与市之间的合作将进一步加大。

    转型和升级是改革开放30年我国城市发展的自然结果和必然趋势。在当前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下,这一转型和升级过程将变得更加急切和紧迫,可以说今年是城市发展转型的关键时期,机遇与挑战并存。能否抓住机遇、化解危机,将直接决定着中国经济社会整体的转型发展。

    2009-06-15 10:08:56

  • 单菁菁:

    汇报的第四部分是推进中国城市发展转型的政策建议。首先是政策目标与重点,全面加快城市发展转型,是今后尤其是2009年城市工作的重点,也是政策设计的根本目标。在此基础上,我们的政策建议之一是抓住经济调整时期资源要素下降的时机,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城市竞争力。一是要加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减少城市和城市边际之间的成本及交通运输成本。二是加大信息服务设施建设,降低城市消费成本。三是加大资源供给和生态环境设施建设,保障城市有效运行。四是加强城市规划和项目监管,尤其在当前大规模投资建设情况下,这点非常重要,要确保城市安全和可持续发展。

    2009-06-15 10:10:08

  • 单菁菁:

    针对当前城市发展,我们提出的政策建议之二是推动发达城市产业升级,加快区域产业转移。一是要推动东部沿海城市产业转型和升级,二是加快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步伐,三是鼓励东部沿海产业和技术向中西部城市转移,四是积极搭建沿海与内地城市产业转移的平台。

    政策建议之三是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努力扩大就业。一是要加快新型工业化步伐。二是要推动以县域经济发展,开启新一轮农村城市化浪潮。三是要放开城市市场,允许和鼓励青年自我创业。四是鼓励农民工回乡创业。五是广泛开展职业和技能培训,加速人口技能。

    政策建议之四是改革户籍制度,推动城乡统筹。一是要加快新农村建设,二是要推动城市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向农村合理延伸。三是要消除歧视性政策,为农民工等城市新移民提供均等化的城市公共服务。四是改善户籍制度,建立城乡户籍的劳动、就业、教育和医疗和社会保障。我的汇报完毕,谢谢大家。

    2009-06-15 10:12:44

  • 范广伟:

    整个社科院的皮书系列在这样的平台上展示的主要是具体领域或者某个行业的现状和前景。通过刚才的报告我们可以清楚地了解到整个城市在2007、2008年的发展状况,特别是这份报告对2009年城市的下一步发展作出了很好的勾勒,也基本提出了有效的政策建议。今天上午会议第一部分内容到此结束,下面开始城市发展高峰论坛,会议由潘家华主任主持。

    2009-06-15 10:13:34

  • 潘家华:

    谢谢范主编。今天《城市蓝皮书》的主题报告已经向大家做了介绍,下面按照会议议程,进入下一阶段,中国城市发展高峰论坛。我们请来了国内在城市发展方面有见解的几位资深专家,今天就提出的内容、自己的观点、当前的形势做一些个人演讲。第一位演讲的是我国建设部原总规划师陈为邦教授,大家欢迎!

    2009-06-15 10:15:03

  • 陈为邦:

    陈院长、各位专家、同志们,大家早上好!非常高兴今天能够参加由中国社科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中心和社科文献出版社主办的2009年中国城市发展高峰论坛暨《城市蓝皮书》发布会,借此机会我想讲两点想法。

    第一,我希望城市蓝皮书能够尽快地成为我国城市研究的一个综合平台。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在国家进入新的历史发展机遇期以后,特别是在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以后,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在这个新的时期、新的形势下,我国城市化发展也出现了新的情况,有很多新的问题急需要研究。由于城市发展的问题非常综合,非常复杂,涉及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许多方面,这就迫切需要一个综合性的平台来反映各方面的研究成果、研究水平,并且能够从各种角度提出对我国城市发展需要解决的问题,特别是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的意见和建议。

    2009-06-15 10:15:34

  • 陈为邦:

    这样一个平台的建立,对于我国的各个省市,以及有关部门准确地认识形势、判断形势,并且做好科学决策都是非常重要的。大家都需要这个平台,但是从我个人的感觉来看,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有关部门、有关学科、有关地方是从各自的角度做了很多工作,也有很多年度的,但是都比较难以从全局的、综合的高度来建立这样一个平台,并且完成这项任务。

    我是第二次参加城市蓝皮书的会,我非常高兴地看到中国社科院很重视这个事情,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中心组织有关方面完成了这本《城市蓝皮书》,我觉得这本蓝皮书用它的高质量表明在完成这么一个任务方面是很成功的,为我们建立城市发展的研究平台迈出了关键步伐。

    2009-06-15 10:17:32

  • 陈为邦:

    首先,它是从全国的经济、社会大形势下出发,紧紧抓住城市发展本质的问题进行科学分析,具有相当的战略高度和研究深度。第二,这本书的结构十分完整,内容很丰富,全书有总报告、中国经济社会、环境、市政等八个部分。第三,提出了有关城市发展的难点、疑点问题,比如城市化区市问题,比如城市经济的分析,比如城市社会保障问题,低碳城市建设问题、生态城市问题、住房建设问题、公交发展、城市主题制度,很多是大家非常关心的重大问题。另外,这本书还有实例,不仅有总体和理论的分析,而且有常州、武汉等具体的实例。特别是这本书突出了城市发展的转型态势分析和预测,抓住了现阶段城市发展的根本性重大问题,提出了城市社会转型要关注民生、关注环保,经济发展要又好又快。所以完全可以相信,经过继续努力,《城市蓝皮书》继续提高,越办越好,就可以成为我国权威性的城市发展的综合研究的平台,为我国的城市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2009-06-15 10:19:35

  • 陈为邦:

    当然,如果要讲今年这本书什么地方需要再充实、再发展,我想讲两点。一是在城市规划方面的认识再充分一点,因为我下面要谈到城市的三大结构和空间结构问题。第二就是能不能够增加一点全国城市发展的总体资料,这样使得大家看起来既有理论问题探讨,同时还有具体的案例。

    第二方面,城市发展和转型当中需要三大结构相结合,需要更好的发挥城市规划的综合作用。这本蓝皮书重点讲了城市转型,我觉得讲的非常好。我认为城市转型本质就是城市结构的转变和提升。我国城市发展在那样增长的前提下,关键问题是结构问题。整个国家发展可能也是一个结构问题,城市结构的转型和提升关系城市发展的全局。在当前我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非常时刻,所谓的危中有机,这个机主要指结构调整,这是一个机遇。

    2009-06-15 10:21:04

  • 陈为邦:

    我想强调城市有三大结构,这三大结构都需要调整,更需要有机的整合,共同的提升。这三大结构指的是城市经济结构、城市社会结构、城市空间结构。空间结构既是经济和社会结构的反映,又深刻地影响经济社会发展。三大结构的调整不能孤立进行,不能各抓各的,应该是互相融合,事实上也分不开。比如我们在产业结构调整中,如果只是抓高新技术产业,那么就业问题怎么解决。如果只抓国有企业的发展,民营经济不加大发展,中小民营企业是我们解决就业的主要阵地,那么就业问题怎么解决。这些都是结构问题,而这种结构都在空间方面表现出来。三大结构的有机结合是城市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和持续发展的基本保证,是提高城市品质的基本保障。而城市规划的重点任务就是空间结构,就是安排土地利用和空间。

    今年是新中国建立60周年,回顾60年,成就非常伟大,经验十分丰富。这里我是从一个侧面谈谈个人对城市发展结构问题的一点点看法,不讲60年,也不讲全国,一般而论,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在很多城市,如果说在城市的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方面下的功夫是很多的话,那么是不是可以认为,在空间结构方面就显得相对不那么有力,问题也相对比较多。在三大结构中的有机结合上,问题可能更多,就是结合得不是那么好。今天我们面临的矛盾也更突出,这可能需要我们认真总结。

    2009-06-15 10:24:56

  • 陈为邦:

    在空间规划方面,我们的区域规划制度始终没有真正建立起来,城市规划前30年成就突出,但是也大起大落。改革开放以后,我们的城市规划迅速恢复、迅速发展,有利地指导了全国城市发展,成绩巨大。乡村规划的建设相对滞后,现在正在积极发展。

    现在国家对于区域协调发展非常重视,在大的方面东、中、西部的大区域协调发展非常重视,长三角和京津冀的区域规划正在试点,珠三角地区的改革发展规划正在实施,武汉城市圈和常州地区的规划,以及两型社会的试点工作都很重视,成效都很显著。

    2009-06-15 10:25:58

  • 陈为邦:

    现在有关方面开展的主题功能区规划、城乡规划以及土地利用规划都是具有空间规划的性质,问题是国家缺乏必要的协调,希望能够对这几个空间规划从国家层面上,从机制、体制到法制上进行协调。我想强调的是在城市协调工作中需要特别注意发挥好城市规划的综合职能。城市规划是城市建设和发展的龙头,是一项综合性、全局性、政治性很强的工作,是具有很强的沟通政治属性的政府职能,也是一门综合性的科学,同时又是公众参与的社会实践。统筹兼顾是城市规划的精髓。城市规划本身就要求它有高度的全局意识,正确处理当前和长远、局部和全局、需要和可能、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关系,平常和非常就是正常和灾难的关系,现代化建设和历史问题保护的关系,城市和乡村的关系,需要处理一系列的关系,所以城市规划本身是综合性的工作。

    我们讲城市发生的转型,城市规划又要为这个而服务,因此如果要讲城市规划的转型,我觉得实际就是在新的形势下,规划工作在统筹兼顾的前提下,更加注重民生,更加注重社会发展,更加注重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建设两型社会,更加注重文化、乡村,有利于城乡一体化。我想这方面的工作正在积极的展开。

    2009-06-15 10:27:34

  • 陈为邦:

    最后,我想引用温家宝总理的一段话,他说:城市规划是一项全局性、综合性、战略性的工作,涉及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各个领域,通过加强改进城市规划工作,促进城市健康发展,为人民群众创造良好的工作、生活环境。按照总理的指示把规划工作搞好,促进我国城市建设发展,把三个结构的调整升级、抓好,同时使得这三个结构能够有机融合,这是提升我们城市品质的重要途径。谢谢大家!

    2009-06-15 10:29:23

  • 潘家华:

    谢谢陈教授给我们提了非常好的建议,而且关于城市规划的内容,陈教授有非常好的见解,为我们提供了非常好的思路。

    下面我们请国家行政学院政策咨询部丁元竹副教授就他的思路为我们演讲,大家欢迎!

    2009-06-15 10:29:35

  • 丁元竹:

    尊敬的陈院长、尊敬的各位同仁,首先我非常感谢中国社科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中心邀请我参加这个会,第二方面祝贺《城市蓝皮书》的发行和出版,这确实是做了一件非常好的事情,对于推动我国城市发展和这个领域的学术研究将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我谈两点想法和思考。

    第一,希望蓝皮书能够成为破解世纪难题的阵地。第二,希望这本蓝皮书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的一个重要学术平台。

    第一点,我觉得这本蓝皮书非常好,它对破解我国面临的城乡发展的世纪难题提供了一个阵地。因为城乡问题、城市发展问题是我国的世纪难题,在我老师健在时,他也是中国社科院的研究员,他在1933年写过一篇文章《社会变迁中的都市与乡村》,在这篇文章中,他讲到乡村问题和都市问题是一直困扰着中国社会的根本性问题。

    2009-06-15 10:29:52

  • 丁元竹:

    现在我们已经走过了70多年,我们依然看到城市发展问题是我国现代化过程中的根本问题。这个问题在这么长的时间内我们一直在摸索和试图解决,但是一直面临很多的困难。所以在去年,我到成都看成都综合改革实验区,就想到城市发展问题是我国面临的世纪难题,接近100年,在我的老师之前还有很多人,像梁漱溟都在谈论这些问题,所以我把它叫做世纪难题。这个难题到现在受到两大困扰,一个是人口,另一个就是环境、资源约束问题。要突破这样一个世纪难题,确实需要好的政策,需要我们深刻的、全面的学术研究,深入探讨和分析。我看到这本蓝皮书从不同的角度,从经济、社会、政治角度谈这个问题,所以我希望这本蓝皮书能够在推动破解世纪难题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2009-06-15 10:31:35

  • 丁元竹:

    第二点,我希望这本蓝皮书能够成为推动我国经济进步,因为我们的蓝皮书主题是推动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我想在这当中成为了学术阵地。在推动经济增长和学术进步方面可以归结到两点,一点从经济增长来说,就是要坚定不移地通过自主创新和工业立国来推动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刚才的报告人已经谈到今年的城市发展面临很多问题,特别是面临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在这次国际金融危机冲击过程中我们看到我们的经济结构和经济体制和现代化道路,和城市发展在冲击中所暴露出的一系列薄弱环节,这些薄弱环节表现在产业结构、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方面。其中,社会结构中特别是就业结构和社会保障体制问题十分突出。

    2009-06-15 10:32:41

  • 丁元竹:

    大家可以看今年年初有2000多万的打工者离开城市,回到农村。这个问题背后的深层次原因是什么?实际它涉及到经济增长中的发展方式的选择,工业化过程中没有很好的、全面的解决劳动力就业问题的方法。虽然我们让他有工作做,但是没有解决他的社会保障问题,因此他在经济危机冲击的时候,这个薄弱环节就遭到冲击,他们就只能回到农村。而更深层的原因是我们的城市在过去没有很好的解决城市化问题,因此他们必须回到农村。所以我们可以从金融危机看到薄弱环节,看到这些薄弱环节,我们就需要加大力度,通过学术研究、政策研究、政策制定和实施来弥补这些薄弱环节。

    深层次的问题是我们选择什么样的工业化道路和城市化道路的问题。我想到一百多年前,美国在走向工业化道路和南美走向工业化道路的选择。1830年前后,美国和南美都面临着现代化道路的选择,美国最终走向的工业帝国,通过工业化推动城市化,通过城市化实现现代化,过去一百年走过来,当然在20世纪70年代,它在市场化道路上出现一些问题,导致了当前这场国际金融危机。但是你应该肯定在前一段时间,它在选择道路时是非常肯定的。南美选择的是贸易帝国,就是利用它的资源优势,但是它的路走得不是很顺。所以在20世纪你可以看到它没有走过来,走得不理想。

    2009-06-15 10:34:28

  • 丁元竹:

    从这种历史教训和现实中受到的金融危机冲击,我们应该坚定不移地走自己的创新。要走这条道路,一是要在推动经济增长的同时坚定不移地调整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改善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的薄弱环节。二是以此走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道路。以工业化为基础,在工业化的基础上来推进城市化和现代化,从根本上解决农村劳动力的就业和安置问题。在工业化过程中解决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在城市化过程中解决劳动力及其家庭成员的社会福利和保障问题,在扩大就业、完善社会保障的基础上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进而实现现代化。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推进城市化的进程。在这里有两个关键的东西,一个是产业结构的调整,一个是社会进步。社会进步的两个关键问题一个是社会保障体制的建设,一个是基本公共服务的供给。这是从经济结构和城市化的角度,这是我们应该弥补的。

    2009-06-15 10:37:10

  • 丁元竹:

    今天还有一个主题是社会进步,从这场金融危机中我们可以看到社会发展的薄弱环节,包括就业中的薄弱环节和社会保障中的薄弱环节、公共服务中的薄弱环节,要从这些薄弱环节推动城市化进程。我觉得可能要解决几个问题,一个是加强农村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从根本上解决他们的保障问题,从根本上把他们纳入到城市的社会保障体系中,真正解决他们的身份问题和社会保障问题。因为我们讲城市化也好,讲城市户口也好,背后的实质是福利体系和社会保障体制和公共服务体制,只要这些解决了,户籍基本制度都能够解决。

    第二,对农民工的社会保障。我们不仅要解决他们在城市中的就业、收入问题,还要解决他们在城市中的社会保障问题。今年3月份我在南方调研,南方很多同志提出,农民工的社会保障到底由谁解决?是由他在工作地区的城市来解决,还是由原来的居住地解决?显然从城市化的角度,必须由他现在正在工作的城市来解决。只有解决这个问题,才能够真正把他们纳入到城市化的过程中。当然,最近在积极推进不同社会保障体制之间的衔接,体制的建设,实际上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希望我们在这个问题上加快步伐。

    2009-06-15 10:39:10

  • 丁元竹:

    再一个,要加速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刚才报告人也讲到中国是推进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来解决农民工的城市居住问题。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涉及到很多问题,涉及到城市本身的财政资源问题,涉及到财政资源如何分配的问题,深层次的是涉及到了比如农民工打工,他在这儿交税,作为纳税人他应该享受在这个城市的基本公共服务权利。但是现实的制度和安排上没有很好解决这个问题。再比如农民工在转移就业过程中,可能也涉及到更大层次上的财政体制安排。

    所以我想蓝皮书在这方面迈出了很大的一步,也提出了这么多问题,希望下一本蓝皮书能够在这些问题上再深入的研究,研究我国的财政体制问题非常重要。比如很多城市在搞城乡一体的社会保障体制,涉及农村的基本保障,他的资金来源是由城市来提供,还是由谁来提供,是涉及到整个财政的体制问题。所以这里有很多的问题值得研究,有很多问题可以做得更出彩,我期待下一本蓝皮书能够给一个回答,能够推动我国破解世纪难题,推动我国的经济在增长过程中社会更加进步。

    谢谢大家!

    2009-06-15 10:40:42

  • 潘家华:

    谢谢丁教授。丁教授提了非常重要的问题,提到了我们现在城市化进程中间的社会结构和社会进步的问题。其中有一个非常具有中国特色的,就是农民工问题,这个问题一是具有中国特色。二是在统计上它是划分的一部分,但是在实质上,这部分还没有真正成为城市的一部分,它是我们在今后工作中应该要加以专题探讨和发展报告非常好的内容。下面我们请国际气候组织大中华区总裁吴昌华博士为我们演讲。

    2009-06-15 10:41:29

  • 吴昌华:

    非常感谢,也非常荣幸有这个机会来参加《城市蓝皮书》的发布会。之前的两位老师讲了他们的感受,我从不同的角度谈我对这个事情的看法和我所思考的问题。

    第一,首先我不是研究城市的专家,我是研究气候变化问题的。但是由于城市的重要性,气候组织作为国际机构把很大的精力和资源放在城市的解决方案当中。在这个过程当中,我负责大中华地区,我一直思索很多问题,就是城市当中的问题,我觉得非常的复杂。我今天非常高兴看到这样一个报告,这样的报告对我和我的团队来讲有很大的价值,使我们对中国的城市在这两年的发展当中,发展的趋势、面临的问题和今后的走向对我们有莫大的帮助。所以从这个角度讲,我对这个报告的发布表示祝贺和感谢。

    2009-06-15 10:42:00

  • 吴昌华:

    刚才两位老师讲过,城市的未来一个最关键的事情就是结构调整,其中包括经济社会和空间的关系。还有一个层次,这其中要实现结构调整,还有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是能源。这个城市要永远的往前走,能源在这个城市当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在今天大的国际环境之下,我们面临着三个严峻挑战:一个是由金融危机引发的经济箫条,这是我们非常大的挑战。第二是能源安全。第三是气候变化的挑战。在这个三个危机背景下,对各个的领导者,对各国的决策者,对各国的企业界和公众提出一个严重的问题,如何走出这三个障碍和挑战,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要走出这样的状况,就需要全球的经济和整个的体制实现一个根本性的变革。这个变革中要实现两个重要的目标,一个是调整我们能源结构,要尽量的减少社会经济和城市的发展中对矿石化石原料为基础的能源的需求,使我们的能源更加有效和清洁。

    第二是经济的繁荣,经济繁荣是就业等一系列社会问题,人类生活在这个世界上,需要自己的生活质量不断提高,这时实现经济繁荣是一个非常有用的目标。这两个目标能够真正的实现,能够解决我们面临的经济危机和能源的需求是密切相关的。

    2009-06-15 10:43:11

  • 吴昌华:

    从目前的形势看,有一个大的方向非常的明确,从全角度看,围绕着气候变化的问题,在今年12月份之前,新闻界很多的媒体都在关注新的国际气候变化公约的形成。在全球的范围内,虽然谈判非常的艰难,但是政治意愿和政策方向没有任何争议的余地,也就是说全球未来的发展,无论是城市,的确是低碳的方向,碳不再是一个没有节制的,可以任意排放的污染物或者气体;相反,大家必须解释排放要付出代价,是全球的一种共识。

    第二,各国的决策者在当今世界中围绕救市出台各种政策,包括中国在内,你可以明显看出一个特征,就是绿色救市。这其中非常重视的领域就是能源,你可以看到很多相似点。这里面的相似点总结出来有三条,第一是中美两国在这个过程中是非常有代表性的国家,希望在经济低迷过程中从根本上改变能源结构。第二,必须在这个过程中应对气候变化的危机。第三,在这个过程中希望建立各国围绕新能源、节能技术方面的制高点。从中美两国的救市当中可以明显看出这是大趋势。第三个趋势,城市一级不仅局限在中国,全球范围么的很多城市,不管在国家一级是否有明确政策和法律标准,在城市一级纷纷采取行动,也就是说,以城市为单位,或者以省为单位,尽量思考如何实现节能减排的效果。第四个趋势,企业界纷纷动起来,尤其是大部分的企业总部在城市中,在城市中企业如何扮演他们的角色,如何实现低碳减少,减少自己的能源消耗。

    2009-06-15 10:45:27

  • 吴昌华:

    首先金融危机的发生使整个财富缩水。即使在这个大背景下,在过去一两年中,有个趋势越来越明显,现有的资本当中纷纷走向更清洁或可替代能源领域。最后一个趋势是公众和消费者的意识在不断提高。消费者作为市场需求最主要的动力,纷纷要求市场对他们提供更清洁、更有效的产品和服务。

    这里面谈到城市的重要性。这本蓝皮书从大的宏观角度谈到了城市的发展和城市的重要,这里有几个方面我想强调一下。第一,从资源和能源的消耗讲,城市是最集中的渠道,第二城市是人口最集中的地方。尤其是中国城市化的进程越来越快,今后到这个世纪中,2050年左右,中国3/4的人口可能会住在城市中。第三是资源集中,尤其是人力资源和财力资源的集中。第四是基础设施的集中。这些集中从负面来讲,给我们带来很大挑战,它对能源、资源的消耗所产生的问题非常严重,量非常大。但是从积极的方面来讲,因为各种各样的集中,使我们在城市当中寻找出怎样使城市的发展走向更低碳、更可持续的未来会面临非常好的基础。人类资源的集中,资源的集中包括各种技术、技能、城市财政方面的集中,这些对我们解决城市面临的各种问题带来莫大的契机。

    围绕我所从事的领域,城市面临很大挑战。一个是减缓气候变化的产生,在排放方面。第二是适应,因为气候变化已经是不可争辩的事实,在气候变化不断上升,极端天气不断发生,自然灾害、疾病的不断发生,这种情况对城市的未来发展提出严峻挑战。这些挑战同时也意味着机会,尤其在金融危机的状况下,各国,尤其是主要的经济体在利用走出经济危机过程中认清绿色、低碳的未来。为了走出这种困境,地方政府纷纷出台更多的政策,使这个方向更主流化。

    2009-06-15 10:47:12

  • 吴昌华:

    第二个契机,快速的城市化。这些都是双刃剑的东西,在快速城市化的今天,如果我们能把思路调整,把问题看得更清楚,使得在快速城市化的过程中,十年、二十年之后不至于回过头来说今天做了错误决定。相反,在未来实现城市化过程,奠定稳定的低碳、高效、清洁的物质基础是非常重要的。

    第三,技术和解决方面。全球包括中国专家都在研究,围绕环境资源、碳排放问题,大部分的解决方案和技术经验都已经存在。这种情况下是一种优势,今天并不是说我们面对各种各样的问题,在城市发展过程中我们没有办法,相反我们有很多解决方案,而且在中国的很多城市当中,从全球的很多国家城市的最佳实践都会看到有解决方案,而这些方案未必是高成本、而没有收益的状况。相反,前期的投入在更长时期内是非常大的收益。

    2009-06-15 10:49:23

  • 吴昌华:

    最后,我想谈关于城市的规划问题。刚才讲过,如果大的前提我们都同意,解决应对城市化、工业化的过程中,大部分的解决方案今天都已经存在的话,我们在今后五到十年,或者十年到二十年的过程中,我们面临非常严峻的挑战和需求,也就是速度和规模化的问题。这些解决方案如何使我们能够在快速的情况下能够面对今天气候变化的挑战,这是我们都在思考的问题。

    这种情况下,可能要往下一个层次讲。如果很多政策走向激励政策,城市走向低碳,更清洁、更有效的趋势,这样的政策出台的越来越多。第二,我们说大部分的技术和解决方案都存在了。第三,从投资界的角度来讲,大家愿意往这方面投资,但是我们今天为什么没有走到这一步,在现实当中有各种各样的障碍。从气候组织来讲,希望在现实方面学习和解决问题。

    2009-06-15 10:50:32

  • 吴昌华:

    这里有一些例子,尤其是城市当中的规划问题,这也是我最近一直在探索的问题。在城市规划当中,中国城市规划的基本流程中可以发现问题所在。也就是说,在中国传统城市规划和发展过程中的一级发展、二级发展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现在国内流行传统上的规范化运作中是很少或者极其有效的程度上考虑能源、资源、环境和各种可循环角度。

    大家都知道,解决方案都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可能要思索在城市规划、城市发展规划过程中如何解决这个问题。这就要求一方面决策者提高这种意识,真正有意识解决这方面的问题,具体的操作者要善于摸索如何在这个过程中探索出一条适应中国城市未来发展规划的道路。同时,也要求企业界、投资界以及公众都朝着这个方向思索,那么城市有几个方面,城市的建设、交通,包括个人消费者的购买行为等,这里对大家提出了挑战和莫大的机会。

    最后一点,谈到大的趋势,很多的政策出台、激励方向已经非常明确。企业界也愿意积极参与这个行动,消费者也愿意积极参与,使自己的城市,自己的家园更加美好。希望在这个过程中,政府和企业、消费者能够真正携起手来,利用城市大舞台,在快速的城市化过程中,使未来的城市、未来的家园更加美好。谢谢!

    2009-06-15 10:51:04

  • 潘家华:

    吴昌华博士又提了一个新的命题“生态和低碳城市建设”。看来下一本皮书的选题已经非常多了,因为这方面也非常重要。去年汽车销售量超过800万辆,今年突破1000万辆,如果按照1个百分点,是1300万,这样随着数量的增加,城市的消费也在增加。如果在低碳方面不努力的话,不在消费中做一些努力的话,可持续发展会落不到实处。而且在这样一种国际环境的背景下,我们就会变得被动。所以这也是一个非常好的命题,就是低碳城市建设问题。下面,我们请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国际部主任黄鹭新博士演讲,大家欢迎!

    2009-06-15 10:52:07

  • 黄鹭新:

    今天非常高兴能够到中国社会科学院参加《城市蓝皮书》的发布会。我们也很荣幸,我所代理的研究室近两年的研究有一部分发表在我们的蓝皮书中间,大家可以看得到。今天上午单博士的开篇讲得非常好,给我们展现了一个时代的背景,就是我们现在正在面临一个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相结合的时代转型。在这个时代转型中,我们各自所负担的责任究竟是什么,我们要有很清楚的认识。前面三位专家都不约而同地提到了城市规划,我想现在大家对于城市规划转型提出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我是来自中国城市设计研究院,所以我对这个问题的感触非常深。我记得在1995年的时候,我在英国做访问交流时,和一个英国的规划师到威尔士的一个小镇进行规划项目的考察。这个小镇已经有一些衰败了,但是它有一些新的项目要进来。这个小镇有很多的土地还没有用,可是我发现英国的规划师根本没有去考察这个新的土地利用值怎么样,他一直在想新的项目进来以后如何在老的地块里面安插。我当时问他这个问题,因为当时是95年,中国刚刚经历了一轮非常快速的土地增长和城市发展。我说这个问题在中国很好解决,有新的项目进来可以用新的地块。但是他说:对不起,可能我们规划师头上戴的帽子和你们戴的不一样。我准备了一个PPT,我也把我现在想法和大家做一个交流。

    2009-06-15 10:52:50

  • 黄鹭新:

    刚才陈为邦总工在讲话中间提到城市规划的问题,关于土地的配置和空间形态的优化问题,我想土地配置和空间优化如果要通过城市规划来实现,首先是规划理念和方法的转变。在规划理念转变的基础上是决策制度的改变,只有通过这种改变,我们的土地配置和空间形态才有可能得到优化。今天我要讲的内容只是一个层面,我想主要讲一讲我们在蓝皮书中间的一个研究课题的内容,就是“基于社区视角的城市规划”。

    大家都提到城市规划,转型正在发生,我们以往重点主要是以经济增长为主导,以经济发展为优先,而且在决策机制上是自上而下的,在规划师的规划中间是一种所谓的理性、综合的判断和规划过程。我想我们将来经过对现实的分析以后,我们重现构建的方向应该是一种跨学科、更加融合的发展,包括刚才大家说的社会学、生态学、经济学的一种融合。我感觉到大家需要更多的交流和沟通,包括现在规划师做了很多生态、社区的探索,可能没有被企业界和其他的同行所了解。我希望今天的发布会以后,我们能有更多的平台进行互相的交流。

    2009-06-15 10:54:23

  • 黄鹭新:

    第二个发展方向是治理结构的转变,从现在自上而下的结构转变为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结合的方式。规划程序上也将会从理性、综合变得更为包容和更具有参与性。规划师的决策在这里面尤其重要,需要转变。我们现在是大规划师,将来可能从现在的大规划师走向一个协调者,一个仲裁者的角色。

    每个人对社区的理解不一样,社区这个概念最早是由德国学者提出的,他指的是一个共同体的概念,就是人与人之间形成了一个纽带关系,互相之间有共同的追求,就可以形成一个社区。后来在美国,包括西方学派都接受了这个理念,在英国“communication”翻译以后,最后才到中国,变成中国的社区概念。

    2009-06-15 10:55:28

  • 黄鹭新:

    社会概念有不同的界定,比如说现在大家指的是一个小区、聚会,但是社区概念本身可以针对社会群体,也可以是针对社会系统和社会功能,也可以针对社会地理和法定的社区。当然,它也可以指向具有共同归属感和共同认同感、参与的群体。

    中国的社区研究发展是从上个世纪初开始,由吴文藻先生进行探索,对中国的乡村社区进行了研究。我们的社会学研究就是建国以后中断,一直到改革开放以后,我们的社会学研究才得以继续,这样社区的研究才能够在这个基础上进一步的发展。

    2009-06-15 10:56:36

  • 黄鹭新:

    当然,中国的社区和西方的社区是有很大的不同。我们在研究中间也有很多的探索,比如说第一,中国的社区主要是以地理概念作为依托,而在西方更多是强调共同体的关系。另外,中国的管理体构造和西方不同,我们是自上而下的结构,西方是所谓的民主社会,它和我们不一样。第三是市场和社区的协作也不一样,中国的市场发育不健全,不像西方的市场发展了100多年。再有一个,公民社会是西方的理念,在中国,实际上政府和我们的社会融合程度还是不高的。在西方,公民社会是作为政府的对立面出现。在中国,将来要走社会发展、社区发展的道路,这二者是完全不可分的。

    2009-06-15 11:00:54

  • 黄鹭新:

    在现实的社区建设的意义和必要性不用多说,我就引用一下胡锦涛总书记的话:和谐社会的构建与每一个社区、家庭息息相关。社区是社会的基层单位,每个家庭有一个细胞,只有每一个细胞、每一个基层都和谐了,我们这个国家、这个社会才能和谐。这是一个最直接的表述。社区作为这样一个社会的基本单元,在城市里面既有服务和保障功能,也有协调功能,同时也有助于大家对社会的参与和关注。

    在这个基础之上,我们所在的这个研究室在过去两三年,基于对社会规划改革方向的追求,基于我们对现实政府和社会对我们提出的要求,我们尝试做了几个案例。其中一个是北京护国寺地区变迁中的社区案例。在这个过程中间寻找不同利益相关者的诉求,尤其要重视的是第一手数据的分析,并且建立一个研究,改善功能信息的共享。

    2009-06-15 11:01:18

  • 黄鹭新:

    第二个研究案例和生态有关,也和社区有关的,是中兴合作建设的天津生态城的项目中,我们承担了其中一个社区工作,我们对社区在将来生态城中的地位提出了自己的看法。首先它是各阶层融合的社区,同时也是中低社会阶层融合的社区。研究的亮点是充分考虑混合社区的分布、公共设施配置,同时提出了社区中间开放的形态和策略。这是在过程中间提出的如何把生态建设和社区发展结合起来的观点。

    第三个研究课题是我们在苏州市城市总体设计的过程中做的社区专题,有两部分内容,一个是对苏州市的整体做了个社区的鸟瞰,确实是边界、人口规模和社区特点和现状问题,并且写了一个宏观层面的城市社区的策略。这是由历史街区到80年代的老区恢复,到90年代大型区,以及90年代商务型住房改造以后,以及对城市农村进行了分类,同时对社区居民进行了广泛的交流。我们走进社区,采用问卷、访问等形式,对社区的基础要求,对城市规划和设计的基本要求做了一些调查,同时和他们进行交流和反馈,在很多方面都做了总结,为城市的总体规划制度提供了有利的支撑。

    2009-06-15 11:01:48

  • 黄鹭新:

    还有一个是在去年5·12以后,我们对灾区做了汇报,中间我们既对选址做了调查,同时对总体规划的方案进行了公共表达和宣传。这张PPT讲的是在选址时,在这个里面,大家知道北川是受灾最严重的县城,原址很难重建。经过我们的调查,95%的受灾地区都是愿意迁出来,这在很大程度上支持了我们选址的改建。这是总体规划阶段,我们在现场做宣传会,发放问卷,做访谈,灾民的参与热情非常高,这出乎我们的意料和想象。当时很冷,只有3度,我们搞的大屏幕进行宣传,大概两个晚上,灾民点一共只有5000居民,但是有1000多人参与了我们的宣传。所以我们认识到城市规划是可以和居民的意见进行直接的关联,可能我们之前忽视了这个工作。

    2009-06-15 11:03:22

  • 黄鹭新:

    我想做一些盘点。我们做了两、三年的工作,我们在具体的项目中遇到一些问题。比如说护国寺的案例,虽然从微观对社区尝试工作,合理有效的进行城市规划,维持、促进地区的社会网络做了一些工作,但是这个项目是我们自己资助自己,没有依托任何的项目,所以不能完整的实现,这是一个尝试。

    天津生态城是一个真实的项目,但是它也有问题,虽然它在宏观层面上对社区化发展提出了要求,但是它是一个全新的城市,没有基础的社区,原来的老社区就是几个村子,也是由于开发商建设原因需要搬迁,所以没有激励社区发展。所以就要考虑城市化和社区的关系,我们将来要继续研究。

    苏州的案例是微观和宏观两个方面考察的,但它还是以城市空间为主,对社会空间的表现不够充分。北川是配合城市规划的尝试,它起到印证和前期规划的作用。但是在过程中间和整体的规划过程的衔接还有问题,因为去年的灾后重建节奏非常快,很早规划小组就进去了。先期是很困难的进行工作,因为灾民没有安置完,所以很难开展社区的调查。这也给我们提了一个醒,就是以后在面对突发事件时,我们怎样把社区规划和城市规划结合起来。

    2009-06-15 11:04:30

  • 黄鹭新:

    展望未来,我想我们可能要做很多的工作,这种基于社区视角的城市规划任务很重,道路很遥远,我们需要对一些关键的环节做一些深入的探索,比如说怎样提高社区的自治能力。我们在社区调查中间遇到一些问题,社区老百姓觉得这是政府的事,我们没有这个能力。但其实他们没有意识到,他们自己处理能够更好的影响社区,能够更好的影响社会体制。第二是如何倡导社区重新的规划。原先的规划是以经济增长为目标,对于社区的关怀比较小,我们正在努力的推动这样的进程。第三是怎样推动社区建设和生态建设。刚才专家从生态的角度、从绿色的角度,从低碳的角度讲了很多,我们现在从研究领域有了很多的推动,从实践的角度,也有一些实践。比如北京的城市规划当中就采用了先确认城市的生态基地和承载力,然后再配置产业和居住。这是我们刚刚开始启动的的规划方法,将来可能社区的建设和生态建设相结合,这是我们的方向。

    2009-06-15 11:06:09

  • 黄鹭新:

    还有就是如何协调不同部门的工作,现在民政部门有了他们的社区规划,我们的城市规划在这个中间如何和其他部门的社区规划相融合,这需要我们有更多的平台,就是进行交流和沟通。

    我想做一个小小的广告,这本书叫《中国的城市搬迁》,它是著名的城市规划学者约翰·弗里德曼05年的著作。05年英文版发表以后,我们在寻找国内的出版商,但是最后没有能够出版,这也是因为社区比较敏感的话题。但是最终,中国城市规划自己印制了,作为内部的材料。今天我带来20本,大家感兴趣可以在单博士那里领取。这里面有一个案例,就是北京护国寺的案例,我做了光盘,大概有20份,会后大家可以在单博士那里领取。谢谢大家。

    2009-06-15 11:07:35

  • 范广伟:

    谢谢黄鹭新博士从社区的视角阐述城市规划问题,社区和村落的概念应该有它的内涵性,村落的概念应该是城市发展演变过来的。社区应该除了服务和功能以外,应该还有文化的认同、传统和历史的领域,它更多是从文化和传统历史方面来考虑这样一个规划问题,而我们现在的城市组织化进程实际上是很多新的移民组织在一起,这样新的社区就没有这样文化和传统历史的内涵在里面,所以我们的规划里面提出一个新的挑战,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值得我们进一步的探讨。

    下面请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中心副主任魏后凯教授给我们演讲。大家欢迎!

    2009-06-15 11:09:28

  • 魏后凯:

    我演讲的题目是中国城市发展的转型问题。我想从个人角度对中国城市发展的转型问题做一下分析,主要从三个方面展开。到目前为止,中国的区域经济也好、城市发展也好,已经到了一个转型升级的新阶段。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在过去的一些年后,传统的城市发展模式已经走到了尽头。传统的城市发展模式我把它归纳总结为五个方面的特点:

    2009-06-15 11:10:17

  • 魏后凯:

    第一点,中国的区域经济增长也好,城市增长也好,是一种高增长模式。比如从2007年来看,全国GDP增长13.0%,最早发布是11.4%,后来调整为11.9%,今年初调整到13.0%。但是我们把31个省市区的增长速度加起来以后,发现地区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是14.2%。假如我们把200多个地级市的增长速度进行加成以后,地级以上城市是15.3%,从市区的角度来看,增长速度是15.6%。应该说增长速度是一种高增长的,在世界上都是少见的。从去年的情况来看,全国国家统计局发布的增长速度是9.0%,但是31个省市区的增长速度是11.8%,当然这个增长速度是中西部的增长速度,东北地区的增长速度远远高于东部地区。只有中西部地区的增长速度超过沿海地区以后,我们的地区差距才有可能缩小。

    2009-06-15 11:10:49

  • 魏后凯:

    第二点,高消耗。我们的产区是依靠大量的能源、土地、原材料的消耗来实现的。

    第三点,高排放。单位GDP的能源消耗,三废的排放在世界上都是很高的。

    第四点,乱开发。过去开发区片面开发,现在一些沿海地区,比如珠江三角洲开发程度已经很高了,深圳开发程度达到40%,东莞达到38%。香港只有19%,日本是15%,巴西地区只有21%,德国斯图加特只有20%。

    2009-06-15 11:11:54

  • 魏后凯:

    第五点,不协调。从城市的角度来看,我们觉得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一,地区之间的城市发展是不协调的。比如沿海地区城市发展水平远远高于中西部。但从去年以后,由于受金融危机的影响,中西部地区的城市增长速度已经超过了沿海地区。

    二,还有城乡不协调,从去年的情况来看,我们的城乡收入差距依然比较高,城乡收入比是3.31。假如考虑到可比性的因素,城乡收入差距大约在4—6倍左右。2000年城乡收入差距只有2.79。从每百户家用电脑拥有量来看,去年城镇地区达到59.3台,比农村地区高10倍左右。

    三,用地比例不协调。城市工业用地比例偏高,居民和生态用地比例偏低。

    2009-06-15 11:12:46

  • 魏后凯:

    四,人口和土地扩张不协调。最近一些年来,中国的城镇化加快推进,更多是一种土地的城镇化。城市的土地扩张比较快,土地的城镇化远远快于人口的城镇化。从2001年—2007年,地级以上城市市辖区建成区面积增长70.1%,但是市辖区中人口只增长30%。市辖区的GDP增长3.32倍。我们的产业、我们的工业在不断的向城市地区集中,我们的城市、地区的土地在不断扩张,但是我们的人口没有相应的大规模向城市地区迁移,这就是最后一个不协调,人口与产业集聚不协调。产业的园区化速度要远远高于人口的城镇化。比如在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自改革开放以来,它的大规模集聚产业同时,并没有相应的大规模集聚人口。中西部有上千万的农民工在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打工,他们为这些地区的城镇化、工业化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他们并没有相应比例的享受到工业化、城镇化、改革开放的成果。所以我们把它叫做共建没共享有,这也是我们下一步要解决的难点问题。

    2009-06-15 11:14:39

  • 魏后凯:

    从珠江三角洲的情况来看,虽然它取得的较大的成就,引领了中国经济的增长,但是它也是一种传统的发展模式。这种传统的发展模式,我个人认为它有四个特点。第一,它是高度依赖国外市场。去年广东省的外贸依存度是140%,出口依存度高达80%。所以我们认为,外贸依存度和城市经济的发展是倒U型关系,它应该有一个合理的区间。

    第二,过去的产业竞争优势主要是依靠低成本、低工资、低价格维持竞争优势,在国际产业链中有相当一部分的产业属于产业链的低端环节。

    第三,它的自主创新能力不是太高。我们可以从科技部的数字看出,过去沿海地区年发投入和增长的速度,年发投入和企业消费收入的比重都是最低的。

    第四,缺乏品牌,大量OEM。现在中国出口50%以上是加工贸易,加工贸易比重将近60%,我们缺乏品牌。

    所以这样一种传统发展模式,它往后走,已经走到了尽头。所以从科学发展观的角度来看,未来中国城市的发展必须要走科学发展之路,必须要进行城市转型、城市升级。这是我们讲的第一点。

    2009-06-15 11:17:47

  • 魏后凯:

    第二点内容,我想谈一下中国城市发展转型的内涵。我个人认为,城市发展的转型主要是一种发展方式、发展模式的转变。也就是说,它应该从过去传统发展模式转变为一种以科学发展观为依据的科学发展模式。当然,我们也认为这种发展模式、这种城市发展转型应该是一种多元化的综合转型,应该集中在很多方面。

    第一,从增长方式来看,它应该改变过去的粗放增长的发展模式,就是刚才讲的高消耗、高排放、环境不友好的模式,应该转变为集约的发展模式,节约集约资源、节约集约土地。这是发展方式的转变。

    2009-06-15 11:20:53

  • 魏后凯:

    第二,城市发展重心由过去的主要关注经济增长转变为更加关注城市质量的提高、城市品质的改善,更加关注、更加重视社会的发展和民生的改善,这样就会促进城市经济、社会、生态的协调发展。我们要更加的关注城市的品质、质量的提高。这是第二点。

    第三,产业结构、经济结构,尤其是沿海大城市应该从产业链的低端逐步向中高端转型。至少我个人认为,上海、北京、深圳这些大城市,应该向高端转型。前段时间我在深圳时,我觉得未来深圳的发展就是高端化,依靠高端制造业和高端服务业的发展来推动深圳市产业向高端方向发展。我想我们的上海、北京也应该向高端方向发展。

    第四,城乡关系,应该从过去的城乡分割向城乡一体化方向转型,包括政策、产业结构、城市基础设施要不断向农村延伸,包括就业问题应该实现城乡一体的就业政策。

    第五,动力来源。过去更多的是依靠资源、资金的投入来驱动。从未来来看,应该更多的依靠创新。动力来源从投入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型。

    第六,从空间结构来看,应该从无序开发向有序开发转型。我们应该合理规划好城市空间,哪些地方应该开发,哪些地方不能开发,哪些地方要限制开发、禁止开发,我们应该画好明确的指向。

    2009-06-15 11:21:44

  • 魏后凯:

    第三点内容,中国城市转型与城市竞争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我个人认为,城市的竞争是区域合作的基础。过去,包括新闻界、学界一说城市竞争,好象就把它理解为一种无序的竞争,实际它也是一种良性的竞争,有竞争才有合作。但是从发展的角度来看,我个人认为中国城市的竞争应该会出现两个大的趋势:

    第一,从过去个体的竞争走向群体竞争。过去是单个城市或企业的竞争,未来应该是多个城市或产业链的竞争。

    第二,从全国的角度来看,中国经济的驱动将会从过去的单极驱动到多元化竞争。80年代的时候,中国的经济增长主要是依靠珠江三角洲来带动的,90年代以后,主要是依靠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带动的。从发展的眼光来看,中国的经济增长当时依靠少数一两个地区来支配、驱动的格局已经一去不复返了,未来中国的经济发展应该依靠更多的区域、更多的城市群进行驱动。所以从发展的眼光来看,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以外,京津冀城市群、山东半岛城市群、辽东半岛城市群、武汉都市圈、东北城市群等中西部,都有可能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这样就形成了多元化城市竞争力。

    这是我从个人角度对中国城市发展做的分析。谢谢!

    2009-06-15 11:25:24

  • 潘家华:

    谢谢魏主任,讲得非常好。我们的专题除了更进一步的阐述,应该是多元化的转型、整体的转型,从空间规模的扩张转向品质、品位的提升,这是我们的目标所在。

    今天《城市蓝皮书》的主报告有五位专家进行了发言,下面还有一些时间,在座的专家、记者有什么问题或不同意见,大家可以开展讨论。

    2009-06-15 11:28:32

  • 第一财经电视记者:

    上海双中心的建设在准备过程中应该怎样从硬件和软件方面进行准备?同时上海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的建设对于长三角地区的发展会带来怎样的影响?

    2009-06-15 11:29:09

  • 魏后凯:

    我国对上海投入了大量的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是国家的战略问题,是国家的层面问题,国家也采取了很多措施。实际上我们觉得,双中心的建设对整个长江三角洲,整个长江流域,乃至全国都应该有重要的作用。因为这是国家层面的双中心。但实际上,从过去的情况来看,包括不断的开放,这种波及效应并没有扩散得太远。浦东新区的开放对上海、长江三角洲起到很大作用,但是对长江中下游地区产生的波及效应并不是很大。所以我个人觉得,双中心的建设除了要对上海市和长江三角洲在软、硬方面加强基础设施和环境建设以外,更要注重发展上海到周边地区,尤其到中西部地区,怎么样与它们联系起来,怎么样把它的经济增长效果、改革开放的效果比较快的传递到中西部地区。中西部地区和上海怎样能够有机的联系起来,这是很重要的。谢谢!

    2009-06-15 11:30:03

  • 潘家华:

    对于这个问题我想讲三点。上海的双中心决策应该是非常英明的,时机是恰到好处的。上海有非常好的基础,无论是在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方面,基础非常牢靠。航运中心的地位也已经形成,所以有着非常好的基础,这是中央作出决策的客观条件。

    第二,这为上海的城市功能转型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契机和条件。就现在的发展来看,上海基本还是以工业为主来拉动的,金融和航运都属于服务业,如果服务业有了提高,于整个上海的经济转型是非常好的推动。

    第三,对于上海有这样一个金融和航运中心,但作为全国来讲,它是一个体系。在其他地方,北京、深圳、天津,有很多地方有城市金融服务功能,这是一个体系。航运方面,天津、广州、深圳方面也有很好的条件。在这样的情况下,上海的航运中心应该是属于全国整个航运体系中的一个领头军,应该是随着体系中起核心和关键作用的,但它也并不能够取代全国地方的分中心。

    我觉得,这样一个决策对于上海来讲是抓住契机、促进转型的机会,全国一盘棋,能够把这样一个中心建的更好。

    2009-06-15 11:32:21

  • 陈为邦:

    我想补充一点。这个问题很重要。我国现在主要是三大城市群,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三大城市群中最强的是长三角,具有经济基础、金融基础、社会基础,上海是中国最大城市,是中国最大的经济中心。而现在国际金融形势的发展和中国的发展要求它更突出,更好的发挥上海的作用。所以中央的决策是非常英明的。

    当然,这是全国的体系,大体系肯定要有龙头,这个龙头就是上海,要发挥上海的作用,而且上海也是完全有能力做好的。

    2009-06-15 11:34:16

  • 丁元竹:

    要发挥这个中心的作用,特别是要和全国形成一盘棋,可能除了硬件、软件,特别是在软件方面,它作为一个主题功能区如何进行相应体制上的配套非常关键。这个体制配套一个是不同地方政府之间的关系如何理顺,这个地方和其他地方的财政关系如何。可能产业上的扩散,特别是涉及到中西部地区,不但是产业扩散,还有财政的转移支付、财政的体制安排,所以这个非常重要。

    2009-06-15 11:36:02

  • 新京报记者:

    我想请教陈为邦教授一个问题。您现在退休了,我想问关于小产权房的问题。过去建设部不愿意说话,您能不能从学者和城市规划的角度来讲。最近小产权房的关注多起来了,最近它的解决方式是怎样的?

    2009-06-15 11:37:17

  • 陈为邦:

    很抱歉,我不太了解这个情况,我很关心,但是不太了解。

    2009-06-15 11:37:36

  • 潘家华:

    关于这个问题,资源部和建设部对这个问题已经有规范性的文件,这个文件正在进一步的深入和落实之中,对于这个问题正在研究中,不方便透露,将来可以开专题进行讨论。下面我进行一下总结,想谈一个问题。

    刚才各位专家讨论了上海的问题,在2010年上海世博会即将召开,世博会的主题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刚才几位专家所讲的转型,是要让这个城市,让我们的生活更美好。陈为邦教授所讲的规划、统筹,三大结构,实际上也是要让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丁教授所讲的农民工的问题,他们是城市的一部分,但是在体制方面我们把他们排斥在外,让城市更美好,也应该包括这部分社会弱势群体,而不只是让一小部分的人生活更美好,而应该是所有人的。吴昌华博士所讲的低碳城市,是一种品质的生活,应该也是让我们的生活更美好。

    2009-06-15 11:37:48

  • 潘家华:

    王博士所讲的城市社区问题,现在很多社区是新组建的,互相之间大家都不往来,与传统社区中的文化认同、传统意识很多不相干,我们的社区应该是让大家共建、共享,互相建立起自己的文化传统,这也是品质提升、城市让生活更美好非常关键的内容。魏教授所讲的多元化的、综合的、整体的转型就是要一种品质、品位的提升,这也是非常重要的。

    所以我们明年的皮书在发布时,我想就和世博会的主题说的一样,城市会让我们的生活更为美好。谢谢大家,今天的讨论会到此结束!

    2009-06-15 11:41:51

图片内容:

相关新闻:

图片大图:

  • 2009年中国城市发展高峰论坛暨《城市蓝皮书》发布会

    中国网 张琳

  • 中国网做好直播准备

    中国网 张琳

  • 2009年中国城市发展高峰论坛暨《城市蓝皮书》

    中国网 张琳

  • 社科文献出版社总编辑助理范广伟主持本次发布会

    中国网 张琳

  • 中国社科院副院长、经济学部主任陈佳贵

    中国网 张琳

  • 本书的副主编、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中心的单菁菁博士做主题发言

    中国网 张琳

  • 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中心主任潘家华

    中国网 张琳

  • 建设部原总规划师陈为邦教授

    中国网 张琳

  • 国家行政学院政策咨询部丁元竹副教授演讲

    中国网 张琳

  • 国际气候组织大中华区总裁吴昌华博士演讲

    中国网 张琳

  •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国际部主任黄鹭新博士演讲

    中国网 张琳

  • 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中心副主任魏后凯教授演讲

    中国网 张琳

文字实录  正序 倒序 刷新

全文 打印 合并称谓 显示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