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标题
- 中国气象局2009年11月份新闻发布会
活动描述
- 中国气象局定于11月2日14:30在中国气象局科技大楼一楼多功能厅召开例行新闻发布会。中国网现场直播,敬请关注!
文字内容:
- 中国气象局办公室主任、新闻发言人 于新文:
各位媒体界的朋友们,大家下午好!今天天气很冷,人气很旺,大家都非常关心天气情况,特别是昨天北京下了第一场雪,这场初雪又是22年以来最早的一次,所以大家也非常关心。另外今天我们还要借此机会发布一下10月份的重大天气情况、公共气象满意度调查的结果。下面请允许我介绍一下参加发布会的领导和专家。
2009-11-02 14:27:04
- 于新文:
我们今天邀请到中国气象局应急减灾与公共服务司司长、新闻发言人陈振林,国家统计局城市社会经济调查司司长魏贵祥,国家气候中心气候预测室高级工程师贾小龙,国家气象中心天气预报室首席预报员王秀文,国家气象中心农业气象中心高级工程师王纯枝。
首先我们请中国气象局应急减灾与公共服务司陈振林司长介绍一下10月份的重大气象条件回顾以及对未来天气的展望。
2009-11-02 14:33:25
- 中国气象局应急减灾与公共服务司司长 陈振林:
一、10月我国天气气候特征
2009年10月,我国主要天气气候特征:气温偏高,降水偏少。
10月,全国平均气温为11.3℃,较常年同期偏高1.6℃,为1951年以来历史同期第三高。与常年同期相比,全国大部地区气温偏高,其中华北南部、黄淮、江汉、江淮、江南西部和北部以及内蒙古西部、新疆北部等地偏高2~4℃。云南平均气温为1951年以来历史同期最高,上海、江苏、安徽、江西、山东、河南、湖北、湖南、陕西为次高。
2009-11-02 14:35:48
- 陈振林:
10月,全国平均降水量为23.8毫米,较常年同期偏少13.2毫米。与常年同期相比,华北南部、黄淮、江汉、江淮、江南、华南大部以及黑龙江大部、内蒙古大部、新疆中部、西藏东南部、云南、贵州等地偏少3~8成,其中黄淮南部、江淮、江南中部、华南东部以及内蒙古西部等地偏少8成以上;云南降水量为1951年以来同期最小,江苏为次少。此外,吉林东部、辽宁东北部、海南、青海大部、西藏西部等地降水量偏多3成至2倍。
2009-11-02 14:37:04
- 陈振林:
二、10月我国主要天气气候事件
1. 江南、华南等地气象干旱持续或发展
入秋以来,我国黄河以南大部地区降水量较常年同期偏少3~8成。长江中下游地区9~10月平均降水量98.7毫米,较常年同期(179.4毫米)偏少80.7毫米,为有气象记录以来第4少,其中湖南、湖北、江西三省区域平均降水量为62.5毫米,较常年同期(173.4毫米)偏少110.9毫米,为1951年以来同期最少。降水偏少,加之气温持续偏高,土壤水分蒸发加大,导致上述大部地区干旱发展(9月下旬、10月中旬湖南、贵州等旱区曾出现降水,干旱得到一定缓和)。目前,黄淮南部、江汉大部、江淮西部、江南中西部、华南北部及云南大部、贵州南部、西藏东南部等地存在中等程度气象干旱,其中湖北中部、江西南部、广东北部、广西西部、云南东南部等地达到重旱。
严重干旱导致江西鄱阳湖比常年提前2个月进入枯水期,省内五大河流中有四条河流出现历史最低水位,赣江万安至新干段航道出现严重堵航现象。湖南洞庭湖创历史同期最低水位,湘江长沙段多次跌破历史最低水位,湘江中下游航运交通几乎瘫痪,长沙、株洲、湘潭等沿江城市的居民的生活用水受到较大影响。广东省北江水位持续走低,部分河段和水库干涸。福建境内主要江河来水量比多年同期少40%,有多座水库干涸。
2009-11-02 14:37:21
- 陈振林:
2. 热带风暴 “芭玛”登陆海南
今年第17号热带风暴“芭玛”于9月29日上午在西北太平洋洋面上生成,10月12日9时50分在海南省万宁市北部沿海登陆,登陆时中心附近最大风力有9级(23米/秒),中心气压为992百帕。12日晚间在海南岛加强为强热带风暴,夜间移入北部湾东部海域,14日下午减弱为热带风暴,并于16时30分前后在越南北部一带沿海登陆,登陆时中心气压992百帕,中心附近最大风速9级(23米/秒。之后强度迅速减弱, 14日23时停止编号。
“芭玛”生命史历时16天,期间强度多变,且4次登陆(其中两次登陆菲律宾)。具有生命史长、路径诡异、强度变化大、登陆频繁特点。受“芭玛”影响,海南、广东西南部、广西南部出现大到暴雨天气,其中海南临高(378.4毫米)、文昌(325毫米)、澄迈(316.1毫米)、儋县(311.5毫米)等地过程降水量超过300毫米。海南西北部地区普遍出现了8~10级阵风,以昌江十月田镇32.0米/秒(11级)阵风风力为最大。
“芭玛”给海南、广东两省造成166.9万人受灾,因灾死亡5人(海南省),紧急转移安置8.5万人;直接经济损失4.3亿元。“芭玛”滞留巴士海峡附近期间,狂风暴雨造成台湾东部、北部和南部多条溪流水位暴涨,多处公路、铁路因塌方、泥石流而交通中断,马祖与台湾本岛之间海上航班停运,数千民众转移。
2009-11-02 14:38:02
- 陈振林:
3. 青海、西藏、新疆等地局部出现雪灾
10月4~12日,青海南部、新疆西部、西藏东北部及西南部、新疆西部等地出现雨雪天气过程,局部地区出现大到暴雪天气,其中西藏普兰(99.2毫米)、聂拉木(73.3毫米)、帕里(63.5毫米)等地降水量超过50毫米,部分牧业点积雪深度达30~40厘米。西藏普兰10月7日降雪量51.4毫米,青海的曲麻莱10月8日降雪量21.2毫米、托勒10月10日降雪量8.5毫米,均超过当地10月最大日降雪量历史记录。此次降雪缓解了部分地区的干旱,增加了封冻前的土壤墒情,有利于来年牧草的生长发育。但对西藏、青海等地的牧业生产和交通运输带来不利影响。
10月4~9日,西藏阿里地区普兰、革吉等6个县发生雪灾。截至13日7时统计,受灾人口1.1万人,直接经济损失580万元。
10月10日,新疆阿合奇县发生雪灾,造成6000人受灾,因灾死亡2人,冻伤2人。
2009-11-02 14:40:23
- 陈振林:
4. 10多个省(市、区)遭受强对流天气袭击
初步统计,10月份,全国有浙江、陕西、青海、江苏、云南、甘肃、海南、辽宁、广西、广东、山西、山东、河南、河北、吉林等10多个省(市、区)遭受局地暴雨、雷雨大风、冰雹、雷暴等强对流天气袭击,其中辽宁、山东、陕西等地局部地区受灾较重。
2009-11-02 14:45:53
- 陈振林:
5.我国北方和中东部出现入秋以来首次寒潮天气
10月30日至11月2日,我国北方和中东部大部地区出现强降温天气,降温幅度一般有6~10℃,局部地区降温超过20℃,淮河以北地区最低气温都低于0℃;同时,我国中东部地区出现雨雪天气,东北中南部、华北出现今年10月以来首场降雪。11月1日,北京出现1987年以来最早初雪,比常年(11月29日)提前了近一个月。据资料统计,此次降雪为历史上第三早的初雪,第一早初雪出现在1960年10月26日,第二早初雪出现在1987年10月31日,2007、2008年的初雪均出现在12月10日。
东北中南部地区也出现今年冬季第一场降雪。降雪量一般有6~10毫米,局部地区降雪量有10~25毫米。气温急剧下降,吉林部分地区降温幅度超过20℃。受强降雪和强降温影响,东北地区到北京、长春到沈阳等地运输受阻,部分线路晚点、停运。运输受阻导致菜价上涨,部分景区关闭。延吉城区树木被暴雪压断。
2009-11-02 14:46:04
- 陈振林:
10月国外也发生了暴雨洪水、低温冷冻、飓风等气候事件,就不详细介绍了。
下面我介绍一下10月农业生产气象条件分析情况:
北方地区:北方大部地区气温正常,日照充足,利于玉米、一季稻、大豆等作物收获晾晒。冬麦区大部墒情适宜,冬小麦播种出苗顺利。山东半岛秋播期间出现旱情,致使部分地区造墒播种冬小麦,月末出现明显降水,土壤墒情改善,利于冬小麦出苗生长;陕西南部土壤过湿,冬小麦播种出苗和油菜适时移栽略受影响。内蒙古东南部、辽宁西南部和河北北部10月降水稀少,但秋收作物大部已成熟收获,气象干旱对农业生产基本无影响。
南方地区:南方大部地区降水偏少,光热充足,利于一季稻成熟收晒、晚稻灌浆成熟和冬小麦、油菜播种与出苗生长。但江南、华南月内温高雨少,江南中西部和华南北部部分地区旱情发展,缺水灌溉地区的晚稻和玉米、甘蔗等旱地作物后期生长以及秋播受到影响;中旬受冷空气和第17号强热带风暴“芭玛”影响,湖南和广西等地出现降水,前期旱情得到缓解。
西南地区东部:西南地区东部月内阴雨寡照天气较多,不利于作物收晒和油菜苗期生长;四川盆地西部和贵州部分地区土壤过湿,冬小麦备耕播种和油菜移栽也受到影响。
2009-11-02 14:46:21
- 陈振林:
10月份,气象部门为全国秋收秋种提供了以下气象服务:
1.定期产品:10月1日以来,中央气象台制作发布全国定期秋收秋种气象服务产品10期。
2.决策服务产品:围绕南、北方干旱对秋收作物灌浆和秋收秋种的影响,中央气象台制作发布土壤墒情监测、干旱预报定期产品7期,不定期决策服务材料10期。
3.气象今日谈:农业气象专家做客“气象今日谈”节目3期,指导秋收秋种及相关防灾减灾工作。
4.电视会商:针对南方秋播区秋收作物收获及适宜播种期预报等,中央气象台与省级气象部门进行电视会商,发布了“2009年南方大部秋播区墒情适宜,热量条件较好,利于冬小麦、油菜播种出苗”专题报告,指导秋种生产。
2009-11-02 14:47:09
- 陈振林:
下面,我介绍一下未来十天天气趋势预报:
目前强冷空气对我国的影响将逐渐结束。预计未来10天,我国大部分地区冷暖变化较大,就平均气温而言,华北地区东部、东北地区平均气温将比常年同期偏低1℃左右,其它地区基本与常年同期持平或比常年同期偏高;南方气象干旱区雨水将呈明显增多趋势。具体预报如下:
1.4~6日我国大部无雨雪天气,气温明显回升。
4~6日,我国大部分地区基本没有雨雪天气,风力不大,各地气温将明显回升。
2.7~10日将有一股较强冷空气影响我国。
7~10日,又有一股较强冷空气将影响我国。受其影响,北方大部分地区将先后出现一次降雪和大风降温天气过程。在此期间,南方大部分地区将出现一次降雨天气过程,气温也将有不同程度的下降。持续干旱少雨的云南、广西、广东北部、湖南、江西等地将出现15~40毫米的降雨,对缓和旱区旱情有利。
2009-11-02 14:48:37
- 陈振林:
11月份,农业生产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做好秋管:11月份北方大部冬小麦处于分蘖期,是冬前形成壮苗的重要阶段。冬麦区要加强田间管理,及时松土、补肥,促进幼苗健壮生长,增加冬前有效分蘖。
2.抓紧秋种:长江流域尚未秋播的地区要积极整地播种,已出苗的地区要注意查苗、补种;西南土壤过湿的地区要注意清沟理墒,排湿降渍,确保冬小麦适时播种和油菜壮苗移栽。
3.抢收晚稻:江南和华南要及时收获成熟晚稻;同时,抓住降水时机,加强库塘蓄水,确保未成熟晚稻后期充分灌浆和秋、冬种顺利开展。
4.防御雪灾:内蒙古北部、青海东南部和新疆北部部分地区11月降水偏多,农牧业要注意防御雪灾。
2009-11-02 14:49:02
- 陈振林:
11月份,气象部门的气象服务重点有以下几方面:
1.冷空气:进入11月后,冷空气势力会进一步增强。各地要密切关注天气变化,注意防御强降温天气对生产和生活可能带来的影响。
2.干旱:预计11月份,全国大部地区降水仍然以偏少为主,华南、江南、西南部分地区的旱情可能持续发展,要继续做好防旱抗旱工作。
3.森林草原防火:11月风干物燥,极易发生火灾,各地要注意做好防火、用火安全工作,特别是继续做好森林草原的防火工作。
4.大雾天气:11月大雾天气增多,高速公路、航运部门要特别注意天气变化,确保交通安全。
10月份天气回顾以及11月天气展望就汇报到这里,谢谢!
2009-11-02 14:49:15
- 于新文:
大家知道气象工作做得好不好,天气预报做得准不准,很重要的一个指标就是老百姓满意不满意。所以围绕如何提高气象服务的公众满意度一直是我们气象工作者不懈的追求。这段时间我们国家统计局和中国气象局首次联合开展了全国公众气象服务的调查和评估工作,其目的就是要了解公众对气象服务的满意度,从而来提高和促进我们气象预报和气象服务工作的水平。
这项工作得到国家统计局的大力支持,在座的魏司长也给了很大支持。给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45800名18到65周岁的城市和农村居民进行了直接入户式访问,专门就公众对气象服务的评价、公众获取气象信息的行为习惯、公众对气象信息的需求这三方面进行了详细调查。
通过这次调查,我们进一步了解了老百姓对气象服务的满意程度以及获取信息的途径和一些需求。下面请陈振林司长向各位介绍这次调查的结果,也欢迎大家提意见。
2009-11-02 14:52:08
- 陈振林:
非常感谢魏贵祥司长和国家统计局对这项工作的大力支持。此次调查是首次由国家统计局和中国气象局联合开展,首次对城市和农村居民进行直接入户调查,也是首次作为中国气象局的常规业务来开展的。现在我来向大家介绍调查结果。
这次调查评估过程,主要是国家统计局城市社会经济调查司组织,中国气象局公共服务中心全程参与。此次调查对全国31个省(区、市)的18—65周岁的城市和农村居民进行了直接入户式访问,调查规模为45800人,其中城镇人口30500人,农村人口15300人。调查评估主要包括公众对气象服务的评价、公众获取气象服务的行为习惯和公众对气象服务的需求等三方面内容。调查结果表明,2009年公众气象服务满意率为85.6%,比去年的84.9%略有提高。
2009-11-02 14:54:56
- 陈振林:
一、公众对气象服务的评价
公众对气象服务的评价主要包括满意度评价、准确性评价和及时性评价。
1、满意度评价
(1)2009年全国公众气象服务满意率为85.6%,比2008年的84.9%略有提高。
(2)2009年公众气象服务满意率评价的地域差异明显,表现为北高南低、东高西低,各地域由高到低的顺序依次是东北、华东、华北、西北、华中、华南、西南和新疆。
(3)城乡满意率有差别,城市公众的满意率为84.5%,农村公众的满意率为87.7%。
(4)不同性别、年龄、教育程度人群的满意率变化规律稳定且一致。女性的满意度高于男性;年龄越高的公众对气象服务满意率越高;教育程度越低的受访者对气象服务的满意率越高。
(5)农村公众对林业、渔业、种植业的满意度相差不大,均在90分左右,但从事畜牧业的农村公众满意度最低(85分),可能是因语言问题影响到少数民族地区农民对服务的满意度。
2009-11-02 14:55:56
- 陈振林:
2、准确性评价
(1)2009年公众对天气预报总体准确性评价很高,对总体准确性持肯定态度比率达到95.6%,其中选择“准确”和“基本准确”的比率分别为26.0%和69.6%。
(2)不同地域公众对天气预报准确性评价存在差异,东北、华东、华中对各类天气预报的准确性评价比较稳定且排名均靠前,新疆对天气预报准确性评价最低。
(3)公众对灾害性天气预报的准确性评价低于对常规预报的评价,持肯定态度的比率分别为82.7%和90%。
(4)不同职业人群对天气预报的准确性评价比2008年明显提高。在调查的10类人员中,“离退休人员”的评价较高,“公务员”的评价较低,与2008年调查结果基本一致。但“学生”的评价排序却由2008年的第四位变成今年的最后一位;“公务员”的准确性评价近两年均排在比较靠后的位置。
(5)不同性别、年龄、教育程度的公众对准确性评价规律同与满意度评价的结论相似。女性的评价高于男性;年龄越大对准确性的评价越高;教育程度越低对准确性的评价越高。
2009-11-02 15:06:06
- 陈振林:
3、及时性评价
(1)2009年,有针对性地对城市公众和农村公众进行的气象服务及时性调查进行了区别。对城市公众调查的是对“能否及时获取暴雨、台风、沙尘、冰雹、雷雨大风等灾害性天气预警”的评价;对农村公众调查的是对“重要天气或重要农事活动时能否及时获取气象预警”的评价。
(2)绝大多数的公众气象服务的及时性表示认可。城市公众对及时性持肯定态度的比率为84.3%;农村公众对及时性持肯定态度的比率为78.2%。
(3)华东的城市和农村的及时性评价均为最高,西南的城市和农村的及时性评价均为最低,华南的城市与农村的及时性评价差别最大,城市明显高于农村。
(4)不同职业的城市公众对气象服务及时性的评价差别不大。离退休人员的及时性评价最高,公务员和学生的及时性评价低。
(5)农村公众对气象服务及时性评价的职业差别比较明显。从事渔业的农村公众持肯定态度的比例为88.2%,从事畜牧业的农村持肯定态度的比例仅为69.7%,两者相差18.5%。
这可能与从事渔业的公众获取气象服务信息的渠道较多有关。
2009-11-02 15:06:28
- 陈振林:
二、公众获取气象服务的行为习惯
主要包括公众获取气象服务信息的渠道、公众对气象部门拥有的传播渠道的知晓率、公众关注气象服务信息的时段,以及城市公众关注天气预报的目的、农村公众关注气象服务信息的发布单位。
1、公众获取气象服务信息的渠道
(1)电视是公众获取气象服务的最重要渠道,有95.3%的城市公众和97.6%的农村公众通过电视获取气象服务信息。
(2)城市公众获取气象服务信息的渠道多样化,农村公众则相对较单一。除电视外,城市公众其他获取气象服务信息的渠道排名前六位的依次是手机短信(41.8%)、报刊(32.5%)、广播(32.4%)、网络(21.1%)、手机彩信(12.6%)和电话(6.5%);农村公众其他获取气象服务信息的渠道排名前五位的依次是手机短信(36.9%)、广播(24.2%)、电话(8.6%)、报刊(7.7%)和网络(4.5%),其中农村网络用户明显低于城市。
(3)城市公众通过手机获取气象服务信息的比例显著增加。2009年,通过手机短信和彩信获取气象服务信息的比率之和为54.4%,比2008年的32.3%明显增加,并且年龄越小使用手机获取气象服务信息的比例越大。
(4)对气象服务信息关注频率越高的农村公众,从广播、手机短信获得气象信息的比例越高。
2009-11-02 15:06:51
- 陈振林:
2、对气象部门拥有的传播渠道的知晓率
(1)气象部门拥有的气象服务传播渠道主要有中国气象频道、气象声讯服务电话、中国天气网、中国兴农网、气象服务热线(400-6000-121)、中国气象报以及所在地区气象部门网站等。
(2)城市公众对气象部门拥有的传播渠道的知晓率分别为中国气象频道(42.1%)、气象声讯服务电话(37.1%)、中国天气网(28.8%)、中国气象报(26.9%)、所在地区气象部门网站(20.1%)和气象服务热线(9.4%),另有19.9%的城市公众不知道以上任何一种气象部门的传播渠道。
(3)农村公众对气象部门拥有的传播渠道的知晓率分别为气象声讯服务电话(35.5%)、中国气象频道(28.6%)、中国气象报(16.2%)、中国天气网(8.6%)、所在地区气象部门网站(6.9%)、气象服务热线(6.5%)和中国兴农网(3.3%),另有38.8%的农村公众不知道以上任何一种气象部门的传播渠道。但是对气象信息关注度高的农村公众,对各类气象服务传播渠道的知晓率还是比较高的。
2009-11-02 15:07:07
- 陈振林:
3、公众关注气象服务信息的时段
(1)2009年,公众在各时段(早间、上午、中午、下午、晚间、夜间)关注气象服务信息的比例比2008年均有显著增加。
(2)晚间是公众关注气象服务信息最主要的时段。城市与农村的比例分别达到了77.1%和83.6%。
(3)早间关注气象信息的公众明显增多。城市公众关注早间气象服务信息的比例从2008年的23.4%提高到今年的41.5%;农村公众关于早间气象服务信息的比例达到25%,仅次于早间。这说明早间是仅次于晚间的越来越重要的服务时段,应该引起更多的重视。
2009-11-02 15:07:28
- 陈振林:
4、城市公众关注天气预报的目的
(1)出行及穿衣需要是城市公众关注天气预报最主要用途。2009年,城市公众选择“出行需要”和“为衣着提供参考”比例分别为68.4%和61.5%,并且女性比例明显高于男性。
(2)城市公众对“提前做好突发天气的防御”、“安排个人活动”以及“身体健康需要”等选项的选择比例在30%左右,并且男女差别不明显,但是对于“工作需要”的选择,男性比例明显高于女性。
5、农村公众关注气象服务的信息发布单位
(1)中央气象台是农村公众日常接收气象信息最重要的发布单位。
(2)从当地气象部门接收气象服务信息的农村公众比例较低。农村公众最希望得到当地气象部门(特别是县级)的更具有针对性气象服务。
2009-11-02 15:07:52
- 陈振林:
三、公众对气象服务需求
主要包括公众关注气象服务信息的内容、公众关注气象服务产品的类型、公众关注的灾害性天气、公众对手机气象服务的需求以及公众对其他服务信息需求等。
1、公众关注气象服务信息的内容
(1)城市公众最关注气温高低、降雨降雪以及灾害性天气三类气象服务信息。关注气温高低和降雨降雪的比例分别高达84.3%和79.8%;关注风和灾害性天气的比例分别为43.8%和32.0%;关注紫外线强度、空气湿度、能见度的比例分别为23.4%、20.1%、13.8%。
(2)农村公众最为关注的是降雨降雪,比例高达86%;其次是对气温和风的关注,比例为67.9%;对灾害性天气的关注比例为64.1%;另外,农村公众对旱涝信息的关注比例达38.8%。
2009-11-02 15:08:03
- 陈振林:
2、公众关注气象服务产品的类型
(1)短期天气预报、灾害性天气预警以及天气实况是城市公众最为关注的三类气象服务产品。其中,公众对灾害性天气预警服务的关注度从2008年的34.3%明显提高至2009年的50.2%,并且城市行政级别越小,公众对灾害性天气预警关注度越高。
(2)城市公众关注的气象服务产品类型依次为0-12小时的短时临近天气预报(58.3%)、未来1-3天逐日天气预报(54.5%)、灾害性天气预报(50.2%)、天气实况(46.3%)、国内城市天气预报(38.4%)、生活健康气象指数(26.9%)、交通气象(17.1%)和未来4-10天天气预报(13.6%)。
(3)农村公众关注的气象服务产品类型依次为3天以内预报(64.8%)、灾害性天气预报(55.2%)、天气实况(53.2%)、气象干旱预报(45.6%)、节气农事活动指导(32.4%)、3天以上预报(20.5%)、生活健康气象指数(18.4%)、城市天气预报(12.2%)和交通天气预报(11%)。
2009-11-02 15:08:14
- 陈振林:
3、公众关注的灾害性天气
(1)公众对灾害性天气的整体关注度明显上升。不同地域的城市公众关注的灾害天气类型各不相同,不同行业的农村公众关注的灾害天气类型也各不相同。
(2)城市公众最关注暴雨,比例高达80.2%;其他关注的依次为大风、雷电、冰雹、道路结冰、高温热浪、连阴雨和沙尘暴,比例在46%至36%之间不等,差别不大;对台风、大雾、寒潮、桑拿天的关注比例稍低,在27%到12%之间不等。
(3)农村公众最关注连阴雨,比例为59%;对冰雹、大风、洪涝和病虫害预测的关注比例也比较高,分别为54.9%、54.6%、49.1%和48.4%;其次为雪灾、关键农事服务指导、霜冻、沙尘暴,比例在40%到33%之间不等;对寒露风、干热风、干旱的关注比例稍低,在17%到10%之间不等。
2009-11-02 15:08:28
- 陈振林:
4、公众对手机气象服务的需求
(1)城市公众希望通过手机获取气象服务需求最高的是依然是天气预报,比例为66.2%;其次是生活气象提示和灾害天气预警,比例分别为42.3%和40.8%;对灾害天气知识、气象新闻的需求比例也都接近25%;而对重大活动气象服务和气象科普的需求并不是很高,分别为12.8%和11.1%。
(2)农村公众希望通过手机获取气象服务需求最高的也是天气预报,比例为65.6%;其次是灾害性天气预警和农村灾害防御知识,比例分别为43.6%和32.3%;对气象新闻、生活气象提示的需求比例分别为22.8%和22.7%;对农产品信息的需求比例也达到22.3%;对气象科普的获取意愿相对较低。
(3)公务员通过手机了解气象信息的意愿最高,主要是对气象预报、生活气象提示、灾害天气预警三类信息的需求,均超过平均水平;其次是企业事业单位管理人员、科教文卫体等专业人员;离退休人员对手机气象服务需求最低。
2009-11-02 15:09:08
- 陈振林:
5、公众对其他气象服务的需求
(1)主要调查了生活气象提示、气象新闻、气象科普、专家讲解、气象法规和农村政策、气象现代化建设、农业气象、农产品供应和求购信息、各地市场分析、农村灾害防御知识等十项内容。
(2)城市公众最希望了解生活气象提示,比例为52.1%;其次为气象新闻,比例为45.3%;希望了解气象科普和专家讲解的比例分别为23.5%和23.3%;对气象法规、气象现代化建设、农业气象等的了解意愿偏低。
(3)农村公众最希望了解灾害防御知识,比例为57.1%;对气象法规和农村政策、气象新闻、农产品供应和采购情况的了解意愿较高,比例均在40%左右;农村公众对生活气象提示、各地农村市场分析、气象科普的需求偏低,特别是对生活气象提示的需求比城市公众低了近18%。
我们开了联合调查后,这是国家权威部门统计得到的数据,一方面对于我们提供更有针对性的服务,改善我们的产品,提高我们的服务非常有帮助。另外也是作为评估,现在气象服务要融入政府和社会,外界怎么评价、媒体怎么监督是重要的手段。今后也希望国家统计局每年都参与评估工作,加快建立公共气象服务满意度评价体系和相应国家标准,对调查数据的深入挖掘、质量控制、建立数据库都非常重要;也需要加强与高等院校的合作,加强学科建设和理论建设、加强评估业务系统建设。
这是今年的调查结果情况,我就介绍到这里。
2009-11-02 15:09:21
- 于新文:
这是最权威的发布,最权威的调查。去年我们也做了气象服务调查,特别是奥运会期间和特奥会期间也做了调查,分别是93%和96%的满意度。看来我们服务能力和水平还要不断地提高。公众的满意度达到100%,这是我们的期望。
下面请记者提问。
2009-11-02 15:09:43
- 农民日报记者:
昨天的大雪经过人工增雪后,达到这样的强度,是不是我们事先能够预料到的?以后像这种情况,有这么强度的降雪、降雨,能否及时与交通部门,如机场等加强沟通?
2009-11-02 15:09:56
- 于新文 :
人工增雪只能起到一定的作用,这次大雪主要是由天气系统突然加强造成的。按照专家意见,主要是回流天气,也就是海上水气输入,造成北京局部地区的大雪天气。
2009-11-02 15:26:56
- 陈振林:
我补充一下,北京市政府预案体系建设比较完善,在这个体系里,每次预警到有重要的灾害天气发生时,各部门都会及时联动起来。比如昨天北京市政府根据天气预报采取措施,及时启动供暖、环卫、交通等部门都提早做好了各项准备工作。
这是一场好雪,对缓解北京地区干旱很有利,这次人工增雪也是为了解决干旱的问题。
2009-11-02 15:28:01
- 第一财经日报记者:
现在甲流是属于高暴发期,有些专家指出,甲流盛行一般是在气温10摄氏度以上、多雨的天气。请问在今后一段时间内,我国哪些地区会出现这样的天气情况?
2009-11-02 15:28:22
- 陈振林:
甲流确实跟天气条件有一定关系,气象部门与卫生部门有联动机制,对于流感也有一些研究。也有专家认为气温低更利于甲流暴发,但是没有定论。
为防患于未然,包括这次寒流过程,我们与卫生部门保持会商、联动,及时向公众发布预警信息。气温剧烈起伏变化,对于体弱多病的人群来说,对疾病抵抗力肯定会下降,这时候要及时保暖,以防流感。今后随着冬季到来,气象部门会进一步加强这方面的工作,及时发布提示预警信息。
2009-11-02 15:28:50
- 记者:
在实施人工增雪之前,气象部门提前预报的降雪量是多少?而实际降雪量是多少?人工增雪的量有多少?
2009-11-02 15:29:13
- 陈振林:
人工增雪的检验机制是世界性难题,检验作业后到底增加了多少现在无法确定,专家目前也只能通过判断效果、雷达监测等手段估测。从10月31日夜间到11月1日中午,北京地区从10月31日20时开始,随着温度降低,逐步降雪,1日凌晨北京城区出现覆盖面广的首场雪。北京气象局管辖的21个监测台站显示,昨天14时降雪就结束了,全市平均降水量有15.9毫米,对缓解干旱有利。
此次增雪作业在延庆、密云、门头沟等八个高山地区作业点实施作业,北京最大降雨量出现在石景山。哪些是人工做出的贡献,哪些是天然的,无法分开,但是对增加降水量是有帮助的。
2009-11-02 15:37:21
- 于新文:
刚才问到公众满意度问题,这次调查是最权威、最全面的。我们今后会跟国家统计局形成系列化、标准化满意度的调查。总体来讲,老百姓对天气预报服务满意度还是很高的。
2009-11-02 15:37:51
- 中国气象频道记者:
我是中国气象频道记者,我们了解到,通过调查统计,公众对于气象部门最大的需求在两个点上,得到这样的信息对于我们以后工作有什么推进和帮助作用?
2009-11-02 15:38:20
- 陈振林:
调查显示,公众对于气象灾害预警、短期气象事件需求比较大,特别是灾害性预警、防御气象灾害知识需求比较迫切。各个不同年龄段群体、居住在不同地区,对于气象产品也有不同的需求。这次调查结果对于我们提供更有针对性的服务,改善我们的产品,提高我们的服务非常有帮助。
2009-11-02 15:38:55
- 于新文:
今天的新闻发布会就到这里,谢谢大家!
2009-11-02 15:39:08
图片内容:
- 中国气象局2009年11月份新闻发布会现场
- 中国网做好直播准备工作
- 中国气象局办公室主任、新闻发言人 于新文主持发布会
- 中国气象局应急减灾与公共服务司司长 陈振林介绍情况
- 国家统计局城市社会经济调查司司长 魏贵祥
- 发布会主席台
- 到场专家
- 新闻发布会现场
- 现场记者提问
- 农民日报记者提问
- 第一财经日报记者提问
- 于新文主任回答记者提问
- 凤凰卫视记者提问
- 陈振林司长回答记者提问
- 新京报记者提问
- 中国气象频道记者提问
相关新闻:
图片大图:
-
中国气象局2009年11月份新闻发布会现场
中国网 杨佳
-
中国网做好直播准备工作
中国网 杨佳
-
中国气象局办公室主任、新闻发言人 于新文主持发布会
中国网 杨佳
-
中国气象局应急减灾与公共服务司司长 陈振林介绍情况
中国网 杨佳
-
国家统计局城市社会经济调查司司长 魏贵祥
中国网 杨佳
-
发布会主席台
中国网 杨佳
-
到场专家
中国网 杨佳
-
新闻发布会现场
中国网 杨佳
-
现场记者提问
中国网 杨佳
-
农民日报记者提问
中国网 杨佳
-
第一财经日报记者提问
中国网 杨佳
-
于新文主任回答记者提问
中国网 杨佳
-
凤凰卫视记者提问
中国网 杨佳
-
陈振林司长回答记者提问
中国网 杨佳
-
新京报记者提问
中国网 杨佳
-
中国气象频道记者提问
中国网 杨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