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标题
- 国新办就中国森林资源状况等方面情况举行发布会
活动描述
- 国新办定于2009年11月17日(星期二)上午10时举行新闻发布会,请全国绿化委员会副主任、国家林业局局长贾治邦公布第七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结果,介绍中国森林资源状况和中国政府为发展保护森林、应对气候变化所采取的措施等方面情况,并答记者问。中国网现场直播,敬请关注!
文字内容:
- 主持人 郭卫民:
女士们、先生们,大家上午好!欢迎大家出席今天的新闻发布会。
今天我们很高兴请来了全国绿化委员会副主任、国家林业局局长贾治邦先生,向大家介绍中国森林资源状况和中国政府为发展保护森林、应对气候变化所采取的措施等方面的情况,并回答记者们的提问。
出席今天发布会的还有国家林业局副局长张建龙先生、国家林业局森林资源管理司司长汪绚女士、国家林业局新闻发言人程红先生。
下面我们先请贾治邦局长做介绍。
2009-11-17 09:49:22
- 贾治邦:
女士们、先生们,我非常高兴能与大家一块研究我们的林业问题。最近,国家林业局已经组织完成了第七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这次清查从2004年开始,到2008年结束,历时5年,动用了2万多名调查和科研人员,获取清查数据1.6亿组,涉及森林资源数量、质量、结构、分布的现状和动态,以及森林生态状况和功能效益等方方面面。
2009-11-17 09:50:41
- 贾治邦:
清查结果显示:全国森林面积1.95亿公顷,森林覆盖率20.36%,森林蓄积137.21亿立方米。人工林保存面积0.62亿公顷,蓄积19.61亿立方米,人工林面积继续保持世界首位。
2009-11-17 09:51:44
- 贾治邦:
全国森林资源第六次清查与第七次清查间隔五年内,中国森林资源呈现六个重要变化:
一是森林面积、蓄积持续增长。森林面积净增2054.30万公顷,全国森林覆盖率由18.21%提高到20.36%,上升了2.15个百分点。森林蓄积净增11.23亿立方米,年均净增2.25亿立方米,继续呈现长大于消的良好态势。
2009-11-17 09:51:58
- 贾治邦:
二是天然林面积、蓄积明显增加。天然林面积净增393.05万公顷,天然林蓄积净增6.76亿立方米。天然林保护工程区,天然林面积净增量比第六次清查多26.37%,天然林蓄积净增量是第六次清查的2.23倍。
2009-11-17 09:52:15
- 贾治邦:
三是人工林资源快速增长。人工林面积净增843.11万公顷,人工林蓄积净增4.47亿立方米。未成林造林地面积1046.18万公顷,后备森林资源呈增加趋势。
2009-11-17 09:52:29
- 贾治邦:
四是森林质量有所提高。乔木林每公顷蓄积量增加1.15立方米,每公顷年均生长量增加0.30立方米,每公顷株数增加57株,混交林比例上升9.17个百分点,有林地中公益林面积比例达到52.41%,上升15.64个百分点,森林龄组结构、树种结构和林种结构发生可喜变化。
2009-11-17 09:52:44
- 贾治邦:
五是森林采伐逐步向人工林转移。天然林采伐量下降,人工林采伐量上升,人工林采伐量占全国森林采伐量的39.44%,上升12.27个百分点,以采伐天然林为主向以采伐人工林为主的战略转移稳步推进。
2009-11-17 09:52:57
- 贾治邦:
六是个体经营面积的比例明显上升。随着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推进,有林地中个体经营的面积比例上升11.39个百分点,达到32.08%。个体经营的人工林、未成林造林地分别占全国的59.21%和68.51%。作为经营主体的农户已经成为我国林业建设的骨干力量。
2009-11-17 09:53:18
- 贾治邦:
据中国林科院依据本次清查结果和森林生态定位监测结果评估,我国森林植被总碳储量达到了78.11亿吨。森林生态系统年涵养水源量达到了4947.66亿立方米,年固土量达到了70.35亿吨,年保肥量达到了3.64亿吨,年吸收大气污染物量达到了0.32亿吨,年滞尘量达到了50.01亿吨。仅固碳释氧、涵养水源、保育土壤、净化大气环境、积累营养物质及生物多样性保护等6项生态服务功能年价值达10.01万亿元。
2009-11-17 09:53:46
- 贾治邦:
清查结果表明,我国森林资源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党中央、国务院确立的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发展战略,采取的一系列重大政策措施,实施的重点生态工程,取得了巨大成效。但是,清查结果也反映出,我国森林资源保护和发展依然面临着以下突出问题:
2009-11-17 09:54:55
- 贾治邦:
一是森林资源总量不足。我国森林覆盖率只有全球平均水平的2/3,排在世界第139 位。人均森林面积0.145公顷,不足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4;人均森林蓄积量10.151立方米,只有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7。
2009-11-17 09:55:12
- 贾治邦:
二是森林资源质量不高。乔木林每公顷蓄积量85.88立方米,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78%,平均胸径仅13.3厘米,人工乔木林每公顷蓄积量仅49.01立方米。
2009-11-17 09:55:46
- 贾治邦:
三是林地保护管理压力增加。第七次清查林地转为非林地的面积虽比第六次清查有所减少,但依然有831.73万公顷,其中有林地转为非林地面积377.00万公顷,征占用林地有所增加,个别地方毁林开垦现象依然存在。
2009-11-17 09:55:59
- 贾治邦:
四是营造林难度越来越大。我国现有宜林地质量好的仅占13%,质量差的占52%;全国宜林地60%分布在内蒙古和西北地区。今后全国森林覆盖率每提高1个百分点,需要付出更大的代价。
2009-11-17 09:56:28
- 贾治邦:
从总体上看,森林资源的增长依然不能满足社会对林业多样化需求的不断增加,生态问题依然是制约我国可持续发展最突出的问题之一,生态产品依然是当今社会最短缺的产品之一,生态差距依然是我国与发达国家之间的最主要差距之一。
2009-11-17 09:56:50
- 贾治邦:
为确保胡锦涛主席提出的“争取到2020年森林面积比2005年增加4000万公顷,森林蓄积量增加13亿立方米”宏伟目标的实现,我局将进一步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兴林富民为宗旨,紧紧围绕建设生态文明,加快造林绿化步伐,全面推进森林经营,加强森林资源保护,着力增加森林总量,提高森林质量,增强森林功能,为维护国家生态安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作出更大贡献。
下面,我很乐意就我国森林资源情况,回答大家所关心的问题。
2009-11-17 09:57:17
- 主持人 郭卫民:
刚才贾局长做了一个很好的介绍。我在和贾局长聊的时候也了解到,森林资源覆盖的调查五年进行一次,所以这些都是一些非常重要的数字。
下面开始提问,提问的时候报一下自己所代表的新闻机构。
2009-11-17 09:58:09
- 中央电视台记者:
中国政府关于森林资源增长的目标是到2010年全国森林覆盖率达到20%。从现在公布的结果看,这一目标已经提前实现了,请问这个结果是怎样达到的?谢谢!
2009-11-17 09:59:44
- 贾治邦:
我们国家经过努力,提前两年实现了锦涛总书记在2007年APEC会议上对世界承诺的这一目标。我们主要采取了以下几点措施:第一,党中央、国务院确立了一个非常正确的、符合我国国情的林业发展战略,就是以生态建设为主的发展战略。各地都把加快林业发展作为推动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和首要任务进行安排部署。近年来山西、重庆、河南、江西等省每年的造林面积相当于过去五六年的造林面积。
2009-11-17 10:00:17
- 贾治邦:
第二,我国实施了几个非常重要的生态建设工程。比如说我国实施最早的一个生态建设工程是1978年就开始实施的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这个实施时间最长,投资也最大。进入本世纪,我国又相继开始了退耕还林工程、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京津风沙源治理等重大工程。以退耕还林工程为例,这是截至目前世界上最宏伟、规模最大、受益人数最多、效果也最显著的工程。
2009-11-17 10:03:44
- 贾治邦:
这里有一张图纸,这张图纸是我的家乡陕西退耕还林之前与退耕还林之后的变化情况。2002年陕北全是黄的,到现在都变绿了,包括甘肃的一部分、包括山西的一部分,这个工程就是政府投资将近4000亿人民币完成的退耕还林工程。
近五年,国家对林业建设投资规模快速增长,总投资达2538亿元,平均每年投入508亿元。
2009-11-17 10:05:42
- 贾治邦:
第三,我们已经开展了29年义务植树造林活动,上至党中央首长、国家领导人,下至小学生,每年都尽这个义务。我们采取了将军领养、部长领养等这些方式发动群众尽义务。累计29年,一共有115亿人次参加了义务植树造林,每人平均5棵以上,总共植树538.5亿株。今年9月在纽约举行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有个“全球10亿棵树运动”,我跟他们讲,我们国家主席胡锦涛同志每年来义务植树,年年不误。我对他说,义务造林三棵到五棵就完成了任务。胡主席今年4月也种了5棵树。在党中央和国家领导人的带领下,全国人民义务植树尽责率逐年提高。
2009-11-17 10:11:58
- 贾治邦:
第四,我们加大了改革和保护的力度。我们现在推进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通过承包以后,广大农户把集体林由“我们的”变成“我的”,确定了农民经营林业的主体,所以农民护林、育林、造林的积极性空前提高。
基于以上几点,我们的森林覆盖率就提前达到了我们预定的目标。
2009-11-17 10:21:03
- 新京报记者:
贾局长,早上好!我有两个问题,第一,这次清查结果显示中国的木材供给能力有所增强,但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还是有差距,今后我们如何采取措施保障木材安全?第二,提出2020年增加4000万公顷森林目标,我们预计会增加多少碳汇?林业局也提到要尽快建立森林碳汇的计量标准,关于这个问题能不能具体解释一下。谢谢!
2009-11-17 10:22:11
- 贾治邦:
第一个问题我来回答,第二个关于4000万公顷的问题请张局长说,碳汇的测量我一会儿再给大家说说是如何测量的,我刚才已经说了一个数据。
关于木材供应的问题,的确,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木材需求量越来越大。目前我们一方面自己供应,一方面通过进口解决。但从长远来看,要立足国内,通过我们自己来解决。我们如何解决呢?国家林业局根据党中央、国务院的战略部署,主要采取两方面的措施解决这一问题:
2009-11-17 10:23:18
- 贾治邦:
第一,通过改革,要使林业的经营战略方针从根本上有一个转变。我国传统的森林管理和经营是从苏联那边学过来的,我常说只注重植树造林中种的环节、采伐的环节,把中间的环节忽略掉了。所以国家林业局就提出来,把森林的经营和抚育、改造现有的低产林作为永恒的主题或经营发展的一个总方针来实施。正如现在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农民把林地分到农户之后,他要把山当田耕,把树当菜种,实际上他就转变了经营战略方针。我算了一下,经过森林的经营抚育,我国的森林蓄积量必然会增加,森林的平均公顷蓄积量达到世界平均水平,就能增加50亿立方米的林木蓄积。
2009-11-17 10:25:06
- 贾治邦:
第二,战略布局上要有调整。一是充分利用南方水热资源的优势,将南方集体林区作为我国商品林发展和木材生产的重点区域,实现我国木材生产从过去的北方国有林区,向南方集体林区的战略转移。
二是由过去主要靠天然林采伐来供应商品材,转移到主要靠人工林采伐供应解决商品林的问题,实现我国木材生产由采伐天然林为主,向采伐人工林为主的战略转移。
2009-11-17 10:29:25
- 贾治邦:
第三,要抓住两个重点:一个是重视平原林网的建设和改造。平原林网的透气、透光度很好,平原的林子长得又很快,目前市场上,平原林网已经成为我们商品林供应的主要补充基地。二是对东北、内蒙古等重点国有林区采取天然林保护,使它能够休养生息,将来成为我国商品林的储备基地。
2009-11-17 10:32:12
- 贾治邦:
概括地说,布局上我们采取“两个转移”、“两个重点”,“两个转移”是从过去北方的国有林转到南方的商品林,由过去靠天然林转移到靠人工林;“两个重点”一个是平原林区,一个是东北林区。我们将采取这样的办法来解决商品林的问题。总的来讲,我们要下决心,像农业用18亿亩耕地解决了13亿人口的吃粮问题一样,用45亿亩林地自己解决我们国家的木材供应问题。
2009-11-17 10:34:36
- 张建龙:
这位记者提到,到2020年要增加森林面积4000万公顷,这实际上是胡锦涛总书记在2009年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上向国际郑重承诺的。就是说,我们为了应对气候变化,为了实现节能减排,我们中国要到2020年,使森林面积在2005年的基础上增加4000万公顷,森林蓄积量增加13亿立方米。这个承诺充分体现了我国政府应对气候变化的高度责任感。为了实现总书记提出的4000万公顷森林面积和13亿立方米森林蓄积量的目标,我们国家林业局党组高度重视,专门组织了专家进行深入调查和充分论证,制定了《应对气候变化林业行动计划》。这个行动计划,我们在11月6日向社会公布了,包括9大重点领域,22项主要行动和7个保障措施。概括起来重点有三个方面:
2009-11-17 10:36:35
- 张建龙:
第一,进一步加大植树造林的力度,要增加森林覆盖率。贾局长刚才说了我们继续抓好几大工程,同时我们也提出来要实施“身边增绿”工程。“身边增绿”工程就是围绕村屯,围绕路旁、渠旁和农田林网,这就是传统讲的“四旁”植树,因为这个潜力是非常大的。我国有这么多的高速公路、公路、铁路,有这么多的河流,河岸的两侧,有相当一部分农田需要搞农田防护林网。这些又是优质林地,和老百姓的切身利益紧密相关,还是一个很好的吸收二氧化碳的地方,因为这些地方是我们农村碳排放比较多的地区,所以这些地区的植树造林对减少碳排放是非常重要的。
另外,我们搞森林城市的创建,媒体都很清楚了。我们通过森林城市的创建,一方面给城市居民提供好的居住环境,另一方面也是增加森林覆盖率的一个很好的措施。
2009-11-17 10:43:05
- 张建龙:
第二,要加强森林的经营,加大森林抚育力度,提高森林质量,完成森林蓄积量从2005年到2020年增加13亿立方米的目标;加大森林的经营,提高森林的质量,增加森林的蓄积量。刚才我们贾局长说了,我国的森林质量不高,森林蓄积量每公顷平均蓄积量远远低于世界每公顷平均蓄积量,指的是我们的仅占世界每公顷平均蓄积量78%,我国9亿亩人工林的平均每公顷蓄积量不到世界的50%。我国人工林森林蓄积量每公顷只有49立方米,也就是一亩地只有3点几个立方米。如果我们重点加大人工林的抚育,每亩增加一个立方米,就能够达到9亿立方米,所以这个潜力是很大的。增加森林抚育提高森林质量,完成总书记提出的13亿立方米的目标,是没有什么问题的。
2009-11-17 10:47:58
- 张建龙:
第三,我们要进一步加大森林保护的力度,一定要对乱占林地、乱采林木的行为进行严厉打击,防止林地的流失,这是一条很重要的措施。当然,要实现到2020年增加4000万公顷森林面积的目标,也绝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刚才贾局长讲了,通过这么多年的植树造林,通过这次清查,剩下的宜林地,立地条件很差,造林的成本、难度大大增加,就需要更多的资源和支持,也需要社会各界的支持,包括媒体的支持,形成全社会的氛围。我们一定能够实现总书记提出的这一目标。谢谢大家!
碳汇问题,贾局长研究多年了,是专家中的专家。
2009-11-17 10:51:54
- 凤凰卫视记者:
请问贾局长,现在大家知道中美峰会正在大会堂举行,节能环保议题是一个重点议题,我不知道这个适不适合问林业局。我们昨天在采访美国商务部部长骆家辉的时候,骆家辉非常明确地指出,在节能减排这个问题上,美国希望中美合作,但中方一直说要区别对待。骆家辉指出,100年之后,地球的破坏是不会分发达国家破坏的还是发展中国家破坏的。请问贾局长,您对他这段话是怎么回应的?另外刚才《新京报》记者提出的碳汇测量,您还没有回答。谢谢。
2009-11-17 10:53:57
- 贾治邦:
第一,我觉得应对气候,我们国家和我自己都主张,应该采取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地球的沉重负担,人类没有办法,它是不断的,正因为这样,我们是共同的,美国商务部部长说得对,我们应该有共同的责任。第二,我们应该是有区别的,因为过去发达国家在工业化的时候没提出节能减排,随意排放。现在发展中国家要发展工业,要解决温饱问题,当然与发达国家就应当有区别,它应该把技术资金转移到欠发达的国家。当然这两个问题都很重要,都应该应对,所以应该采取共同的有区别的战略来应对气候变化。
2009-11-17 10:54:58
- 贾治邦:
第二个问题,关于森林的生态功能和生态价值,应该说现在世界各国和中国一些省市及有关专家都开始重视这个问题。比如说日本,在1972年就首次公布了森林生态价值量,到2002年已公布了三次。我国北京、河南等省市也公布了各自的森林生态价值。但这个问题很复杂,计算方法,大家都不一样。比如有的用代替法,所谓代替法就是森林的涵养水源量折算成占一个水库的水源量是多少。还有计算的项目不同,日本公布的是7个项目;我们只测算了6个方面的服务功能。今天我们公布的森林生态服务功能价值量10万亿只是这6个方面的服务功能。
2009-11-17 10:59:05
- 贾治邦:
还有两种办法,一种是密度法,一种是面积法。密度法是用木质纤维的碳密度来测算它的含碳量。我们还用了面积法,而国外用密度法的多。中国的树种有几千种,日本的树种要少得多,它当然好计算,所以我觉得问题很复杂。今天公布这个数字,也可能会引起各个方面的讨论。因为我们也是初步的,初步探索,我自己认为公布的10万亿这个数还是少的,我公布的是保守的,数量还是小的。
“说数量小”,我有两个理由,一个是和日本比,我们国家的森林面积,我刚才说了1.95亿公顷,而日本只有2500万公顷。第二,它公布的数据是7个方面的功能,我们是6个方面的功能。它公布2010年的价值量是5万亿人民币,我们才公布了10万亿,如果按照日本那个数推的话,那我的数字就小多了,所以我说我的数字还是非常保守的。
2009-11-17 11:05:13
- 贾治邦:
今天公布这个数字,也可能这个数字公布出去会有争论,但我觉得是有意义的探索,为什么呢?因为我觉得对森林生态价值量的公布,能够提高人们对生态文明的意识,来保护森林、保护湿地,维护生物多样性,维护我们繁衍生息的共同家园。但是我还要说一点,虽然是探索的,但还是有根据的,我不是在这儿胡说,我们经过了50个生态定位站的监测,又经过286个观测点的观测;我们经过了一系列的测算,采用了密度法、面积法等方法,进行了综合测算,最后公布的测算结果是比较保守的数字。
2009-11-17 11:11:15
- 路透社记者:
首先有一个现象,在中国有很多人工林,都是单一的树种,虽然它们可以吸收碳汇,但这对环境并不是特别好,不管是对动植物方面,以及对于环境方面,特别是对病虫害方面,它的抵御能力都是比较低的。中国政府采取什么样的措施解决这个问题?是不是有一些计划,建议种多种树种混合的人工林。
第二个问题,尽管中国有很大的植树造林面积,有很多这样的计划,但我们到内蒙、宁夏这些地区看,特别是到一些干旱沙漠地区看,有很多树苗刚种下去之后就死掉了。林业局方面有没有项目来检查那些刚刚种下的树苗的生长情况,有一些过早夭折的树苗有没有计算在中国植树造林的面积之内,这方面有什么样的措施?
2009-11-17 11:14:27
- 贾治邦:
关于人工林单一的问题,中国的确有这个问题,但我们正在采取措施,要调整人工林的结构。当然,一块50亩的地,我们种桉树就种桉树。在大的区域面积,块与块之间要进行调整,便于农民耕种。你提的非常有道理,我们已经有想法、有措施。
2009-11-17 11:16:16
- 贾治邦:
第二个问题,你提到在我国北方地区有一些种的林子死掉了,而且死掉的很多,的确有这个问题。这个问题我们正在调查研究,争取解决这个问题,一是要加大科技的支撑力度。过去死亡率高就是那个树不能在那儿种,抗逆性差,我们要采取“适地适树”的原则,过去传统的树种在那里种,它的成活率就高。二是管理和经营的制度要变革,现在在北方主要是采用专业化的种树队伍,挖大坑、植大苗,而且办法是你先种,第一年我给你20%的钱,三年保证存活,之后我全部兑现你植树造林的钱。过去有这个问题,现在成活率逐年提高。我们现在正在引进和推广40多项科研技术,我相信采取一系列的措施之后,北方地区植树造林的成活率会越来越高、越来越好。这个情况不影响我公布的数据,当年死亡的树都不在我公布的统计里,不要怀疑这个数,谢谢。
2009-11-17 11:17:02
- 中国气象报记者:
2008年底我国森林覆盖率已经达到了20.36%,提前两年实现了这个目标。请问提前两年实现这一目标,对即将举行的哥本哈根全球气候大会,能否为中国争取更多的话语权?谢谢。
2009-11-17 11:21:33
- 贾治邦:
你提的问题很好。森林植被、森林资源的增长,毫无疑问,对我们应对气候变化,增强在国际上的话语权,体现我们是一个负责任的大国,有很大的说服力。我们国家的森林持续增长,特别是人工林已经居世界首位。
2009-11-17 11:22:14
- 贾治邦:
在国际应对气候变化的过程中,实际上有两条重要的措施,第一条是工业的减排,叫做直接减排;第二条是森林碳汇,叫做间接减排。正因为这样,我国森林的增长,抵消了亚太地区国家森林的减少,整体上亚太地区的森林还是增长的。所以锦涛主席在2007年APEC会上,提出的建立亚太地区森林可持续经营管理网络,被国际社会公认为是一个最好的森林气候应对方案,对增强我国的对外话语权和树立我国的形象都起着积极的作用。
2009-11-17 11:24:34
- 主持人 郭卫民:
贾局长,还有什么要说的吗?
2009-11-17 11:27:05
- 贾治邦:
非常感谢大家对林业的重视和宣传,对生态建设的重视和宣传,我邀请大家到林业局作客。谢谢!
2009-11-17 11:27:16
- 主持人 郭卫民:
今天的发布会很生动,也使我们了解到很多新的情况。刚才由路透社记者提问,我想到,我们要和林业局新闻办公室加强联系,明年合适的时间组织一些这样的采访,到我们植树造林、比较感兴趣的地区去采访。
谢谢大家出席今天的发布会,今天的发布会到此结束。再见。
2009-11-17 11:28:26
图片内容:
- 发布会现场记者陆续到达
- 中国网做好直播准备工作
- 卫星资料对比图
- 国新办新闻局局长郭卫民主持本次发布会
- 全国绿化委员会副主任、国家林业局局长贾治邦介绍情况
- 国家林业局副局长张建龙
- 国家林业局森林资源管理司司长汪绚
- 国家林业局新闻发言人程红
- 中央电视台记者提问
- 现场众多媒体摄像机
- 贾治邦局长展示图片回答记者提问
- 新京报记者提问
- 发布会主席台
- 张建龙副局长回答记者提问
- 现场记者
- 凤凰卫视记者提问
- 贾治邦局长回答凤凰卫视记者提问
- 路透社记者提问
- 现场校对
- 气象报记者提问
数据地址:
相关新闻:
- 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存潜力:有0.57亿公顷宜林荒山地
- 李克强:保护生态环境 促进结构调整
- 中国人工造林速度世界第一 明年森林覆盖达20% 实录
- 国家林业局发布《应对气候变化林业行动计划》
- 国家林业局官员:中国积极推进碳汇林业建设
图片大图:
-
发布会现场记者陆续到达
中国网 杨佳
-
中国网做好直播准备工作
中国网 杨佳
-
卫星资料对比图
中国网 杨佳
-
国新办新闻局局长郭卫民主持本次发布会
中国网 杨佳
-
全国绿化委员会副主任、国家林业局局长贾治邦介绍情况
中国网 杨佳
-
国家林业局副局长张建龙
中国网 杨佳
-
国家林业局森林资源管理司司长汪绚
中国网 杨佳
-
国家林业局新闻发言人程红
中国网 杨佳
-
中央电视台记者提问
中国网 杨佳
-
现场众多媒体摄像机
中国网 杨佳
-
贾治邦局长展示图片回答记者提问
中国网 杨佳
-
新京报记者提问
中国网 杨佳
-
发布会主席台
中国网 杨佳
-
张建龙副局长回答记者提问
中国网 杨佳
-
现场记者
中国网 杨佳
-
凤凰卫视记者提问
中国网 杨佳
-
贾治邦局长回答凤凰卫视记者提问
中国网 杨佳
-
路透社记者提问
中国网 杨佳
-
现场校对
中国网 杨佳
-
气象报记者提问
中国网 杨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