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直播 文字实录 图片实录 返回直播页

2010中印发展论坛(下)

   由中国外文出版发行事业局主办、其下属国家重点新闻网站中国网、中国发展门户网承办的中印发展论坛,于2010年3月30日在北京好苑建国饭店举行,主题是“发展中的中印关系”。中国网现场直播,敬请关注。 文字实录 图片实录 返回直播页

图片实录 更多

相关新闻

相关专题

相关站点

活动标题

  • 2010中印发展论坛(下)

活动描述

  • 由中国外文出版发行事业局主办、其下属国家重点新闻网站中国网、中国发展门户网承办的中印发展论坛,于2010年3月30日在北京好苑建国饭店举行,主题是“发展中的中印关系”。中国网现场直播,敬请关注。

文字内容:

  • 主持人 王刚毅:

    女士们、先生们,各位来宾,下午的论坛马上就要开始。

    感谢各位嘉宾继续参加中印发展论坛下午的会议。今天下午的主题有两个,第一个是中印经济交流与利益互惠,第二个是中印的相互理解与媒体责任。今天下午我们讨论的最后一个环节,有一个问答互动,届时我们将请中方和印方分别三位代表坐到台上,大家一起进行问答互动。

    2010-03-30 13:37:02

  • 主持人 王刚毅:

    我们都知道,中印两国在1950年4月份建交以后,两国就正式启动了经济和贸易的互访,1951年正式开始。在初期的很长一段时间内,双方的经济交流和贸易发展比较缓慢,规模也不大。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两国的经贸关系经历了迅猛发展,目前中国是印度的第二大贸易伙伴,而印度是中国的第十大贸易伙伴。今天下午我们论坛的主题就是从两个国家之间的经济交流与利益互惠开始,首先我们有请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电子分会常务副会长龚晓峰先生。

    2010-03-30 13:40:45

  • 龚晓峰:

    女士们、先生们,下午好。我今天下午演讲的题目是“中印IT产业合作前景”。

    大家知道,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中国、印度的经济增长远远高于世界GDP的平均增长,两个国家都被誉为“金砖四国”的重要成员。二十一世纪八十年代中国GDP平均增长9.1%,九十年代中国GDP平均增长10.3%;印度八十年代平均增长5.9%,九十年代平均增长5.5%。

    2010-03-30 13:41:33

  • 龚晓峰:

    中国对印度非金融类直接投资流量与存量表(图),从这个表可以看出,到2009年9月底,中国企业对于印度非金融类直接投资金额2.5亿美元,主要领域在电子、通信、机械等等;到2009年10月底,印度企业在华累计实际投资33亿美元,主要领域包括软件、冶金、电器、医药等等。

    下面的表是中国企业对印度投资的情况,主要集中在电子信息、钢铁、工程建设三大领域。

    2010-03-30 13:42:44

  • 龚晓峰:

    再下面的表是中国主要IT企业对印度的直接投资概况,大家看到,这四个企业都是中国乃至世界比较有名的企业,中兴通讯、华为公司、联想集团、腾讯公司,还有其他的企业,我不一一说了。华为公司99年进入印度,2001年在印度成立华为印度研发中心,2010年到2011年,印度本地直接雇员将达到6000到10000人的规模,其中本地化率将达到95%。设在班加罗尔的华为公司是华为在海外最大的软件研发中心,2008年华为在印度销售额突破了13亿美元。中兴通讯2008年在印度的营业收入也突破了10亿美元,占全球营业收入的10%。从2006年到2008年,中印贸易额翻了一倍,超过500亿美元。

    2010-03-30 13:43:32

  • 龚晓峰:

    中国对印度的进口情况,2001年到2009年,以及中国对印度的出口情况,时间关系我不一一念数字了。这几年,中国很多企业参加了在印度举办的各种展览会,比如说我们在孟买有展览会,在班加罗尔有展览会,在新德里有展览会,中国企业非常踊跃地到印度参加印度举办的各类展览会,有的是国际性的展览会。这些展览会的主要产品,印度的客商对中国感兴趣的电子产品主要包括电子元器件、移动通信手机、卫星接受器、个人电脑、PDA、笔记本电脑、办公自动化产品、数码影印产品、Mp3、Mp4等消费类电子产品。前两天一个代表团回来了,在印度一个展览会,中国的企业占到了将近三分之二。

    2010-03-30 13:45:36

  • 龚晓峰:

    中国软件产业这些年发展非常快。到2009年,中国的软件产业达到了9513亿人民币,2000年的时候只有593亿人民币。中国软件产业的收入结构情况:软件技术服务占22.4%,嵌入式系统软件占17.6%,IC设计占2.3%,系统集成占23.2%,纯软件产品占34.6%。中国软件出口到2009年达到了185亿美元,2000年的时候这个数字只有4亿美元。但是印度的软件出口更快,印度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软件出口国。我记得1998年的时候,当时印度政府出台了108条政策,就是“信息技术超级大国计划”,当时这108条最大的一个目的,主要是使印度的软件出口(2008-2009财年)出口500亿美元,我非常高兴地看到印度这个目标基本上实现了,到470亿美元,印度软件出口非常值得我们学习,做得非常好。中国在2000年的时候也制定了18号文件,也是关于软件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政策的。我们的软件出口这几年的发展也是比较快的,但是和印度比较起来,差距还是比较大的。我们的软件出口跟印度比较:印度软件企业主要的问题,我们分析,他们也存在着人才短缺的问题;第二大问题是雇员流失;第三个是通讯基础设施相对比较弱一些。从总体规模来讲,中国的出口比较小,但是中国内需市场比较大,所以两个国家软件产业总体规模相差不是很大。

    2010-03-30 13:47:44

  • 龚晓峰:

    中国、印度两国在软件出口外包的差距有拉大的趋势,特别是中国在质量体系方面跟印度比差得比较大。比如说中国三十家大型软件公司中只有6家达到了CMM5级或者4级,而印度前30家大型软件公司全部达到了CMM5级或者4级,CMM是质量认证的标准,这是国际化非常重要的一个保证,的这方面我们还要向印度多学习。

    印度软件人才的供给能力相对中国来讲也要强一些,大家看到,我们2008年180万,印度是224万,人才角度来讲,我们差了44万。

    2010-03-30 13:50:27

  • 龚晓峰:

    印度软件人才的供给能力相对中国来讲也要强一些。大家看到,我们2008年是180万,印度是224万,人才角度来讲,我们差了44万。胡锦涛主席在2006年11月22日在新德里印度科学宫演讲,他指出鼓励和支持两国企业在信息技术领域开展合作,实现优势互补,培育两国合作的新增长点。温家宝总理也指出,印度优势在软件业,而中国是硬件业,两国都为拥有众多人才引以自豪,全世界IT业市场在不断拓展,我深信如果中印两国携起手来,就一定能够在IT业界开辟一条新的道路,当那一天到来时,将意味着IT业亚洲世纪的到来。这是2005年4月10日访问印度班加罗尔讲的话。

    2010-03-30 13:51:45

  • 龚晓峰:

    我个人认为,中国印度IT产业合作的前景还是非常广阔的,中国印度软件与硬件产业互补性非常强。2009年,中国规模以上的电子信息制造业实现收入51305亿人民币,软件收入9513亿,刚才已经指出了,软件业相对比较落后。印度2008年到2009年财年电子信息产值36822亿卢比,其中硬件9469亿卢比,我粗略算了一下,整个信息产业产值大概是5580亿人民币,按1:6.6算,以现代汇率为准。软件大概是4144亿,包括国内市场,包括出口,大概是中国的一半,但是硬件如果是9469亿卢比的话,大概是人民币1400多亿,只有中国的不到3%,也就是说中国和印度在硬件方面的合作空间还是非常大的,从我们参加各类展览会能看得出来,印度对中国的硬件市场,包括元器件、配件这方面的需求量是非常大的。

    中国还有“两化融合”——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的战略实施,也为中印的合作提供了巨大的空间。两化融合,大家知道就是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其中软件支持是非常重要的,特别是工业软件,行业应用的解决方案,将为我们软件带来很大的合作空间。

    2010-03-30 13:53:54

  • 龚晓峰:

    印度InforSense公司、TATA、Vpro 等软件公司 已经在中国多年了,有非常好的成功合作的案例和丰富的经验,特别是开拓中国市场合作的经验,能够为中国的“两化融合”提供嵌入式的软件,在各行各业中应用,也成立了一些合资公司。中印还可以共同推动IT培训、教育,共同培养软件人才,特别是帮助中国培养国际化程度更高的人才,这方面印度有很多经验。印度IT教育与培训体系比较完善,形成了高等教育、信息技术学院和职业技术学院互补,与产业互动的软件人才培养体系。中国软件人才结构不够合理,两端的人才,高端这一块,包括职业技工这一块相对欠缺,特别是高端这一块,称为企业的发展瓶颈。中国软件人才供给渠道相对单一,主要依靠正规学校和一些科研院所的学历教育,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还也很大的缺口,虽然这些年发展比较快。印度IT职业教育培训机构进入中国多年,咱们有一些公司和地方政府也有比较好的合作基础,印度IT培训机构可以帮助中国培训在工业领域实际操作能力比较强的软件人才。

    2010-03-30 13:56:21

  • 龚晓峰:

    两个国家还可以加强行业协会联络,共同搭建合作平台,特别是IT产业发展的,比如说印度的NASCOM,是由最初的38个会员发展到目前1200多个,在维护印度软件公司团体利益、推动产业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中国IT领域商会也可以学习印度的经验,继续发挥政策推动、政府支持、行业咨询协调作用,为中国的IT产业做贡献。还可以帮助两国行业主管部门和企业在信息分享、技术合作、人才交流等方面深化合作,实现两国行业的共同发展。还可以共同搭建展会、论坛等平台,帮助中小企业参加国内外展会、展销活动,帮助两国企业了解和开拓对方的市场,帮助有条件的企业走出去。

    中国这几年有很多博览会、展览会,我在这里也借这个平台,希望印度的企业都来中国参加我们的博览会、展览会,比如说我们在深圳有高交会,每年一次,从99年开始到今天,在北京还有科技博览会,在厦门9月8日有投资贸易洽谈会,在南京还有软件博览会,在大连还有软件交易会,北京还有软件博览会,所以我希望,印度的企业也都到中国,多看看,多走走。谢谢各位。

    2010-03-30 14:03:00

  • 主持人 王刚毅:

    感谢龚晓峰副会长的精彩发言,他以众多的数字、政策的解读,给我们展示一幅中国和印度IT产业行业之间、企业之间的合作现状,以及在今后发展的一些潜力。实际上IT行业在整个中印两国之间的经济交流和贸易往来方面只是一个部分,多年以来,印度驻华使馆在促进两国经济交往和贸易全面发展的过程当中发挥了非常积极的作用,下面我们就有请印度驻华大使馆经济与商务处的一秘高志远先生来发言。

    2010-03-30 14:04:18

  • 高志远:

    尊敬的王刚毅先生,尊敬的各位来宾,各位女士们、先生们,大家下午好。中国和印度两国之间的经济关系跟过去比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些变化的一个很重要的部分就是经济方面的变化,中国已经成为印度最大的贸易伙伴,2008年的贸易额即使在进入金融危机的情况下仍然达到了430亿左右,今年前几个月已经达到了90亿,两个国家之间现在已经能够估计2010年两国贸易的目标,印度和中国的公司在全球市场上也有密切合作,很多的印度IT公司在中国有很多投资,还有在金融、证券交易中发挥了作用。印度银行在中国公司有投资,而且有各种各样的牌照可以进行人民币的交易活动。中国的公司也在印度有很多的投资,基础设施建设是一个很重要的贡献,很多印度的项目都是几百万、上十亿、上百亿的大项目,都给予了中国的公司,两国之间的贸易额是非常巨大的。我们感觉两个国家都能在今年达到600亿美元的贸易额,经济的合作也面临着很多的挑战,特别是最近几年,从表面上看,两个国家之间有贸易的逆差,特别是对于印度的逆差,使得印度感觉到了对于中国贸易的一些误解,特别是对于中国市场准入等方面的误解。在印度有很多制造业、建筑业等等有很多发展,但是很难进入中国市场,印度国内的需求也是非常大的,而且印度对中国的原材料成本也在不断上升。然而,很多印度的产品无法进入到中国来,而且也无法完全打开中国的大门。如何能够解决印度这些公司进入中国的问题,因为问题很复杂,所以没有简单的答案,两个国家之间所面临的问题是非常复杂的,简单的答案是无法解决这个问题的。

    2010-03-30 14:05:15

  • 高志远:

    印度不应该等待问题的解决,而应该更加主动,比如说更多地与中国进行接触,来推动对于复杂产品的贸易、关税的问题能够更加方便地解决。有一些印度公司,比如说钢材行业,应该更加积极地介入到中国采购招标当中,很多印度本地公司,比如一些技术公司和知识企业也应该更多地参与到中国的国家建设当中。今天有很多印度的IT公司在中国有很好的发展,印度的IT公司在签证方面、税法等方面也有他们的忧虑。印度的IT公司有很多人才在国际的大公司工作,特别是我感觉,印度很多专家人才也有机会,也应该能够进入中国的很多国有企业来工作。我们认为,这对中国和印度应该是合作共赢的。印度进入中国的企业,也应该从中国快速的发展中分一杯羹。他们的挑战就是,如果中国和印度的银行能够建立起好的关系,将能够大幅度减少两个国家企业之间经商的成本。现在有很多中国的银行在印度有分行,我们看中印两国未来的发展有很大的潜力,如果双方能够合作起来,将共同促进两国之间经济的发展,包括扩大贸易。比如说医药行业,印度很多医药公司也希望能够进入中国的市场,他们所面临的问题,比如他们的一些配方或者药品,进入中国市场需要很烦琐的注册手续等等问题,都需要我们未来共同探讨。

    2010-03-30 14:08:47

  • 高志远:

    在过去几年,印度也希望推动一些水果、蔬菜,还有猪肉等等进入中国市场,但是也是非常缓慢的。过去4到5年,我们进行了很多探讨,只有4到5种产品进入了中国市场,中国政府也在关注这个问题,希望有更多的印度水果、蔬菜能够进入中国的市场。然而,印度市场对于中国的产品却是敞开大门的,我们希望能够建立在商业合作方面一个新的关系,能够使双方的国家有更加开放的胸怀,来迎接两国之间的贸易发展。如果中国和印度能够各自发挥比较优势,我们非常欢迎中国的工程企业在印度做项目,但是我们希望,中国在印度做项目的时候考虑到本地的情况,和谐地完成我们的项目。我鼓励中国和印度两个国家有更多的贸易发展,但是希望两国特别是商业界有更和谐的合作关系。

    印度方面,我们希望中国的决策者越来越认识到印度市场对于中国的产品和服务所展示的非常慷慨的胸怀。我们只有共同合作,才能够发展得更快。如果想要达到共同的合作,我们应该更多地相互接触、相互了解。非常感谢大家听我的发言。

    2010-03-30 14:11:47

  • 主持人 王刚毅:

    感谢高先生的发言,在他的发言中我有两个比较深刻的印象,第一,在一线,在印度驻华使馆,每天处理大量的中国企业和印度企业之间的关系,他肯定有很多成功的案例,也有很多需要我们双方都进一步努力去解决的问题。所以,在他的发言当中有一个很重要的特色,就是提出了很多具体的问题和具体需要努力的方向。但是我印象更为深刻的就是,像他的中文名字所反映的那样“高、志、远”,他的眼界是比较高的,同时有志于两国经贸关系进一步发展。所以,我觉得我们应该以掌声对他的发言再一次表示欢迎。

    2010-03-30 14:13:43

  • 主持人 王刚毅:

    中印两国人民直接交往有很多很长的历史,但是近期以来这种交往还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也有进一步扩大的需要,但是不管我们人与人之间的直接交往达到了一种什么样的程度,媒体在任何时候都扮演着一个非常独特而重大的角色,他的责任也十分的重大。两国的媒体,我想应该担负起一定的社会责任,用客观、公正的态度来报道对方。下面,我们就进入今天下午论坛的第二个主题讨论:中印相互理解与媒体的责任。首先,请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副总编辑马为公先生发言。

    2010-03-30 14:28:52

  • 马为公:

    尊敬的各位来宾,我来自中国语种最多的媒体,61种语言对世界传播中国信息的媒体,它叫做CRI(China Radio International)。我很高兴拥有这样一个机会和各位来交流我们媒体应该在两国交流中间发挥什么样的作用。大家可能都知道有一本书,美国作家叫托马斯·弗里德曼写的一本书,叫《世界是平的》,这本书我读过,对他的观点我不是完全赞同,我倒是赞同翻译者说的一句话,译者在后面有一个叫“译后感”,就是翻译以后写了一个最后的翻译后的感想,他说我觉得世界还不平,是崎岖的,像山路一样。但是这本书不管它的观点怎么样,中国人从这本书里听到了一个名字,叫“班加罗尔”,因为这本书里用了大量的篇幅谈到了班加罗尔,印度这个软件城市,有人把它称作“印度硅谷”的地方。大家想一想,当我们知道班加罗尔的时候,只有冠上了硅谷的名字,人们才知道它是干什么的,它是什么样的地方。

    2010-03-30 14:30:19

  • 马为公:

    我们中国人,我认为,在几十年来了解印度通过什么呢?几十年前是通过美丽的印度电影来了解印度,电影里的歌舞很多人很喜欢。

    今天中国人了解印度是通过什么呢?我认为主要是通过传媒,像我们这样的人所做的事情,就是在不同语言之间、不同民族之间去搭一个桥梁,这就是我们今天中国人了解印度只要通过大媒体,大多数至少是这样。因为毕竟有机会到印度亲眼看一看的人很少。我在世界走了近五十个国家,但是我遗憾的是还没有去过印度,还有很多很多的中国人可能还没有去过印度。那么,我们了解印度还是通过电影、文学作品,通过媒体,大家想想媒体多么重要。

    2010-03-30 14:32:59

  • 马为公:

    但是遗憾的是,我们直接从印度媒体看到的信息有多少呢?我们中国的媒体又报道了多少关于印度的信息呢?我们看到了大量的有关印度的报道来自什么地方呢?CNN、BBC等等,就是这些媒体。西方国家的主流媒体,应该说是世界信息传播中间的主流,但是我们看到了一个现象,就是对中国、对印度这样的人口大国,对中国和印度这样的发展中的大国、人口大国,西方媒体关注的不是班加罗尔的软件业发展得如何,不是印度的经济发展又有了什么样的新的奇迹发生,印度的国民生活又有什么样的改善,他们一定是关注恐怖袭击事件,他们一定关注着哪个地方发生了什么问题,哪里又有了灾难。因此,如果把西方媒体有关中国的信息或者把西方媒体有关印度的信息集中起来看,My god!你会吓一跳,这个国家怎么啦了,怎么这么多问题。但是我们知道这是一个国家的一部分,即便是事实,因此我认为对一个国家,媒体去反映一个国家的时候,应该是全面、客观和公正的,这也就是刚才主持人说到的,我们要谈一谈媒体应不应该有的社会责任。

    2010-03-30 14:33:43

  • 马为公:

    今天上午我听到Karan Thapar先生有一个精彩的发言,他是我们新闻媒体的,是电视台的主席,我很尊重这位先生的发言,他特别谈到了,他说我希望离开的北京,我带走的印象不仅是北京美丽的建筑,更希望对中国有关他不理解的中国问题能够有一些答案。我可以坦白地告诉你,你一定会失望,Why?为什么?因为你在这儿时间太短了,你第一次来北京只呆几天,用几天的时间想了解一个很复杂的中国,不是很容易的。因此,你带的印象一定是美丽的北京城和带回你脑子里存在的问题。但是没关系,你一定要再来,我希望你有机会去看我的电台和我面对面交流,这是我想谈的第一个观点。

    2010-03-30 14:35:12

  • 马为公:

    下面,我想谈我的电台,我所从事的这个行业,我不是学印语的,我非常遗憾的是,今天我在这儿没有听到印第语,因为我电台有五十年的印地语广播,因为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的历史有六十年了,今天这个电台有61个语种,其中有10个语种是近十年来才增加的。大家都知道BBC、VOA都在减少他们的语种,我们在增加,为什么?我们没有病,我们一定在想为什么要增加语言,我们认为,语言是沟通的桥梁,而通过我们熟悉的语言,我们叫做母语去沟通,又是最好的桥梁。我们和印度朋友去沟通,大家都在讲英语,如果我们都在印地语,肯定很棒。我是讲阿拉伯语的,但是我不会讲印地语,我希望至少能会几句,能和印度朋友有更好的沟通。因此,语言是我们沟通的重要的工具,没有这种语言的沟通,难以达到我们相互之间更好的理解,甚至于你生活在中国很长时间,你也有很多地方没有去过。看到北京,它不是中国,它是北京,在中国依然有贫困,依然有非常遥远的沙漠地区,生活很贫困的人民,这些综合起来才是一个完整的中国。因此,我们这么多年来所做的一件事,去年的时候我们使馆的朋友,印度驻华使馆的朋友也参加了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印地语开播五十周年的庆典。我们请了不少朋友,好象我印象中周刚大使和夫人也出席了我们的活动。但是中国人有一点很重要,我们中国人认死理,而且特讲历史,比如说中国是有悠久文化历史的,今天早上很多朋友,包括周局长在演讲中间谈到中华文明,谈到两河流域、美索不达米亚平原的文明,谈到恒河流域的文明,谈到这些的时候,我们是应该引以为骄傲的,这些东西是不能忘记的。去年做了一件事,我们用了网络媒体做了一次评选活动,在中国人中间去评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年了,你认为你印象最深的和你评选的十个国际友人,大家想想十个国际友人评选下来就有一位印度人,他叫柯棣华,所有的朋友都知道柯棣华在中国人民心目中的份量。我们把柯棣华先生的两个妹妹,80多岁了,从印度的孟买请到了北京,我们还把她们送到了大连见到了柯棣华先生现在90多岁的遗孀,让她们见了面,我们授给她们一个柯棣华的纪念章和奖牌。我们为什么做这个事?我们也想让中国人知道,我们有了今天的成就,中国离不开世界,离不开世界上的许许多多的友人,我想也包括印度朋友在内。

    2010-03-30 14:36:30

  • 马为公:

    所以,我认为我们记住历史,不是一件坏事,我们讲友谊,是一件好事,中国和印度之间有许许多多感人的故事,我们为什么要去忘掉它?我过几天要到日本去,我连续几年参加了一个叫中国媒体和日本媒体中间的对话的活动,我发现我们在对话一开始的时候就吵起来了,我们的观点很不一样。但是到去年我们发现我们坐在一起没有话说了,为什么?因为大家彼此都开始了解了,但是4月4日我又要去日本东京,我相信今年我们有新的话题,因为我们两个国家又发生了许许多多的事情,与去年不同了。所以,我参加过中日对话,我也希望有一天能够参加中印对话,而这个对话是媒体间的对话,我们认为媒体是承担着很沉重的社会责任的,对中国印度关系的发展我们有责任,我们报道什么,如何去报道。因此,我们有必要和朋友间、和我们的同行间进行沟通与交流。希望大家记住我的这个愿望。谢谢!

    2010-03-30 14:41:07

  • 主持人 王刚毅:

    语言很重要,我首先要感谢马为公先生没有用他第一外语阿文给我们做演讲,语言非常重要,因为尽管你说同一种语言,比如说我们说同一种英语,我们也可能说的是不同的语言。因为语言本身不只是语言,语言是一种符号,它后面所展示的是多年的文化、上千年的文化,是一种文明,是一种思维习惯,是理念。所以说同样的语言,就要研究相互之间的文化,要研究文化的共同点,更要研究文化的不同点,彼此相互尊重,才能最后达到说一种语言这种目的。马总刚才说他希望并期待着和印度媒体进行对话,我很欣慰地告诉您,您不用期待,已经开始了,就在现在,就在这儿。所以,下面我们欢迎印度媒体的一位朋友来给我们作演讲,她是知名的节目主持人、资深的记者、CNN-IBN副主编S.S.Haidar女士。

    2010-03-30 14:44:09

  • S.S.Haidar:

    有的时候我在想,如果马先生愿意跟我们进行对话的话,我们非常高兴听到刚才他所作的讲话。我们今天一直在以各种方式来讲现在的发展,中国和印度之间的相互之处,中国媒体和印度媒体的相似之处。我们经常会说正在崛起的亚洲之龙。我们两个国家都是多样化的,多样化是非常真实的现象。我们是一个大家庭,其实在一个大家庭中也是有不同意见的,我们也是两个人口最多的国家,我们今天来到这里,我们发现双方之间还有另外一个共同之处,也就是说中国和印度的媒体界也是增长最快的产业之一。如果跟西方或者欧洲进行比较,只有中印的媒体业在不断地增长,不管是发行量还是营业额都是非常多的,去年收入最多的媒体中有三个是印度的,两个在中国。

    2010-03-30 14:46:30

  • S.S.Haidar:

    媒体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我们也需要正视我们自己的责任。今天的会议,我们需要培养共识,而不是去伤害我们两个伟大国家之间的共识。在这里有个好消息,对于培养双边关系来说,现在正是大好时光,我们自从中印建立起外交关系之后,我们双方都获得了新生。我来自达玛拉(音),那是印度的一个南部省份,在六十年代的时候,在我们所在的州,夫妻必须重新结婚,因为我们把我们的独立视为一种新的重生。我们现在在一个非常重要的历史时刻,今天早上也有很多人讲过双边贸易的问题,也讲了文化联系的问题,还有两国之间的交往问题。但是我们现在也可以看到在过去几个月中,自从哥本哈根12月会议之后,我们也在讲气候变化的问题,当时温家宝总理也参加了哥本哈根会议。大家都知道,我们将会在墨西哥进行下一轮气候变化的谈判,在这个时期,中印关系会发挥重要的作用。当然在中国和印度之间有地缘政治的问题。与此同时我们有着共同的立场,尤其是我们现在这些新的顾虑,比如说恐怖主义的问题怎么处理,或者是其他的问题,这两个国家在处理这些问题时都担负着重要的责任。

    2010-03-30 14:48:22

  • S.S.Haidar:

    刚才大使周刚也讲到这个问题,事实上在政治上我们立场一直非常坚定,关于台湾的问题,我们都认为台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部分。所以,考虑到所有这些问题,我们应该非常乐观地认为,2010年中印之间的关系会更好。我们看到今天大家讲了很多六十年代“中印是兄弟”这样的口号,我们可以看到双方都有新的发展,新的贸易和经济的发展。但是坦诚地说,我们哥本哈根的同事和其他的人也说,虽然我们有很多的共识,在2009年的时候我们的确看到了中印之间分歧的一个新的变化,我们报告了在边界冲突上的问题,还有对于中国访印公民签证的限制等等,还有关于达赖喇嘛访问台湾等方面的报告。我想说,他们并不是政府之间的一些热点,而是双方媒体之间的一些热点。在电视和媒体中,也是由于最近电视节目需要收视率、新闻需要炒作的特点,其中一部分从业人员只是关注他们的收视率,还有另一个问题,这是恶意的吗?关于新闻的星期日效应,一到星期日的时候,人们就会讲中印和巴印之间的边境冲突,因为有了这样的新闻,人们就可以进行讨论、争论。但是我们也不能忽视,我们双方之间在历史上存在的一些不信任的现象,在多年中我们没有战争,我们一直有着睦邻友好关系。

    2010-03-30 14:50:56

  • S.S.Haidar:

    刚才马先生也说了,我们人与人之间的交往率比较低,尤其是没有足够的印度人访问中国,没有足够的中国人访问印度。所以,就会产生双方之间的误解。我现在想要提出几点建议,在今天讨论的时候我们应该提一些建议,在未来应该怎么做。首先,马先生刚才说媒体和媒体之间的关系,我们必须更加严正地对待媒体的关系,因为它是双方关系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因为我们是用不同的语言进行操作的,我们也没有一个共同的语言,除非你们一起说英文。第二,我们的人民对于对方的了解都是来自于大众传媒,所以媒体和媒体之间的关系就等于是两国之间的国家关系。我们需要让更多的媒体组织来报道对方国家的新闻。我们有一个20个妇女组成的访问团,她们很多人说这个经历让我的眼界大开。我们希望以后双方能够推动更多的互访,除了北京之外,还有去其他的地方,这是我想说的一个重点之一,这是一个比较新的想法。我们还有一个想法,在对方国家开设一个办事处,可以通过这个国家的眼睛去看待这个国家,要通过媒体机构来建立起这样一种关系,我们有一个CNN-IBN,在巴基斯坦有一个新闻频道,我们做一个资源分享,他们用我们的资源,我们也用他们的资源。总体来说,这种方法非常可行,我们可以讨论哪些信息在这个国家是重要的,对这个国家对这个新闻他们的看法是什么样的。所以,我们可以非常开心地在不同的论坛上进行讨论,这样可以在各个公司之间建立起一种协同关系,我们可以有新的联盟。

    2010-03-30 14:52:24

  • S.S.Haidar:

    第四,一定要了解现在新的事件已经跟过去不一样了,我们没有足够的时间让这个事件慢慢地被澄清,现在如果有什么新闻出现的话,我们可以立刻进行澄清。我们现在有24小时的交稿期限,我们需要知道在中国有什么事情发生,有什么事情没有发生,或者有些事情发生了没有被重视到。我们双方必须认识到这一点,我们也必须认识到在我早上起来的时候可以看到中国杂志的一些文章的列表,我相信中国的同事这会这么做,双方的政府也会这么做。这是我今天想提的一些建议,我们可以澄清以后,再往前前进一步,我也希望印度将会是马先生访问的第51个国家,你的确应该访问一下印度,我也希望大部分人在未来可以参观新德里,2010年希望都是我们的新年代。谢谢大家!

    2010-03-30 14:54:55

  • 主持人 王刚毅:

    感谢Haidar女士,作为同行,你的很多困扰、理念我是深感其中。Haidar女士不仅仅提出了我们现在所面临的问题,更可贵的是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具体建议。我相信这些建议会在我们同行当中引起广泛的共鸣,我希望能够在这个会议结束之后,把你所提出的建议,以及中国同行提的建议,具体落实到我们行动当中去。在茶歇之前,再请我们一位媒体同行,他是来自于新华社国际部主办的在国际报道方面一个比较权威的期刊——《环球》杂志的执行总编胡俊凯。

    2010-03-30 14:55:57

  • 胡俊凯:

    各位下午好,刚才一位美丽的印度女主持人和中国的帅哥老马都发表了精彩的演讲,对我启发非常大。我想就“后危机时代”新兴国家媒体的责任谈点自己的看法。

    大家都知道,金融危机逐渐过去,当我们回过头来重新审视这场危机的时候,大家都会发现中国和印度应对这场危机的时候表现得非常出色。发达经济体一片愁云淡雾的时候,2009年中国和印度都分别取得了8.7%和7%左右的增长速度,这是相当了不起的。这种从容的应对,我觉得是根源于这么十年来中国和印度致力于发展,把加快发展当成一个国家战略来实施,这样一个大的背景。也正是因为数年来中国和印度都抓住了这个发展的主题,才使得这两个国家成为当今世界最为耀眼的两个新的经济体。

    我们看到,无论是在危机的应对当中还是在过去数年两国经济发展当中,媒体都发挥了非常大的作用。以中国为例,包括《瞭望》周刊,我纠正王总的说法,《环球》杂志是《瞭望》周刊主办的,包括《瞭望》周刊、《环球》杂志在内,中国的主流媒体数十年来把推动发展作为肩负的责任。因此,在这个过程当中发挥了非常大的推动作用。

    2010-03-30 14:56:59

  • 胡俊凯:

    《瞭望》也好,《环球》也好,包括马为公的国际电台也好,三十年来一直担负着提供中国人最需要的全球资讯这么一个责任,不间断地向中国受众提供着包括印度在内的世界各国的发展经验和教训,也提供来自全球的新的观点、新的理论、新的思潮,介绍世界各个领域的新趋势、新动向。在危机发生的过程当中,中国的主流媒体也是及时地报道和分析各个国家应对危机采取的措施,为决策当局正确的决策提供了大量的可咨参考的信息。因此在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的进程当中,在应对金融危机的过程当中,中国的媒体发挥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

    2010-03-30 14:59:12

  • 胡俊凯:

    在“后危机时代”,我们面临的形势更加复杂。有三点值得注意:

    第一,世界各大经济体都面临着一个共同的两难困境,一方面,应对危机的经济刺激计划,造成了国家财政赤字大幅增加,并形成了普遍的通胀预期。另一方面,各个国家失业人数居高不下,消费依然不振,各国经济刺激计划是进还是退,颇费思量,世界经济二次探底的可能性不是不存在的,这是一个方面。

    第二,对于中印等新兴国家而言,在危机中采取的积极应对措施,虽然有效地控制了危机的蔓延,但是在新兴国家内部固有的深层次的经济问题并没有得到解决,无论是从发展质量还是从人均水平来看,中国与发达国家都仍有相当大的差距。中印都是发展中国家,“发展中”三个字就意味着困难与挑战将如影随形地伴随着发展的全部过程。在中国,收入分配、就业、住房、医疗、教育、贫富差距、环境保护等等都是迫切需要解决的大问题。在印度同样也面临着贫困、不平等、基础设施落后、效率不高等大量社会经济问题,亟待解决,这是后危机时代形势复杂的第二个方面。

    2010-03-30 15:01:58

  • 胡俊凯:

    第三,对于中印等新兴国家的崛起,特别是在金融危机引发的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发生新变动的时候,这个并不是世界上所有的人都乐于看见的,或者出于对新兴国家迅速发展的不适应,或者是出于对权力中心旁落的无谓担心,或者是对出于新兴国家崛起后对外政策的忧虑,或者出于其他什么原因,世界上有些势力总是企图将中印等新兴国家从快速发展的轨道上拉下来。一些西方的媒体担负了马前卒的角色,他们凭借强大的传播能力,把持着国际舆论的话语权,或褒或贬,为中印的发展制造了不少陷阱。这几年常用中印两国地缘政治的特点和历史上的恩怨,来渲染中印之间的分歧和矛盾,炒作所谓“龙象之争”。后危机时代的复杂形势,意味着推动发展仍然应当是中印两国主流媒体肩上应负的责任。抛开这些亟待解决的问题,纠缠一些子虚乌有的假的命题、假的新闻,渲染和炒作和中印之间的矛盾和冲突,不仅正掉进西方势力为中印设置的陷阱,对两国关系和各自的发展没有任何好处,时间长了,也必然会失去媒体在本国受众中的公信力。

    2010-03-30 15:03:26

  • 胡俊凯:

    我赞同辛格总理所说的有足够的空间供印度和中国成长。我也非常赞成中国印度经济文化促进会主席所说的,在加快发展的进程中,两国都需要和其他国家保持友好关系,中印两国领导人都清楚,任何冲突都会有损两国的经济发展目标。在人才、资源、资金、技术等各种要素全球配置的全球化背景中,竞争是不可避免的,这也是舆论操作的重点。但是竞争并不影响合作,事实上据印度统计,中印之间的贸易额从2001年14亿美元增长到去年的500亿美元,良性的竞争是有利于两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质量和提高两国国际竞争力的,何况中印两国的经济本身就有着很强的互补性,有许多可以互相借鉴的经验,改善和加强两国关系,媒体交流应当先行一步,我非常赞同中印两位媒体人士的演讲。中印之间目前存在的一个很大问题还是两国民众互相不了解,这是各种猜疑存在的主要原因。因此,从媒体责任的角度,当务之急就是通过客观、公正、冷静的报道,像自己的国民介绍对方国家的实际情况,包括基本国情、发展态势、战略重点、利益关切等等。同时,中印两国媒体应进一步加强交流和合作,了解彼此的报道理念和运作的特点,在此基础上共同来承担推动新兴国家进一步发展的历史责任。

    去年底,《环球》杂志和印度的期刊、俄罗斯的期刊,还有埃及的期刊,开始第一次以新兴声音为命题的国际新闻评选,这个评选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今后我们还会继续加强同印度媒体的合作和交流,共同来推动两国关系的发展。谢谢!

    2010-03-30 15:04:36

  • 主持人 王刚毅:

    谢谢胡总的发言,与前面两位媒体的发言相同点不说了,有一个不同点,他讲了“后危机时代”,而且他在发言当中把经济的发展和媒体的社会责任更好地结合在一起,给我们耳目一新的感觉。接下来我们先有一个15分钟的茶歇。

    2010-03-30 15:05:44

  • 主持人 王刚毅:

    欢迎大家回来继续我们话题的讨论。首先,欢迎印度同行,印度报业托拉斯驻华代表处记者Kjm Varma先生发言。

    2010-03-30 15:07:19

  • Kjm Varma:

    女士们、先生们,大家下午好!我下午的发言估计会让大家睡着,我来自印度报业托拉斯PTI(Press Trust of India),我们是印度一家新闻媒体,是由印度媒体委托和一些主要的媒体,包括报纸、杂志组成的报业托拉斯。今天印度的媒体只有我们一家托拉斯,没有其他替代,我们是我们国家最主要的报业托拉斯,处于权威的地位。

    2010-03-30 15:25:32

  • Kjm Varma:

    我们新闻社负责媒体的各种活动,我们现在编辑得越来越少,报道得越来越多。我想强调的是,一个月前,我曾经来过一次中国,进行新闻报道。我认识到印度媒体方面的问题可能为时尚早,因为只在中国呆了一个月。

    我想从印度媒体角度来看非常重要的三点,有一些资深的媒体专家在这里,总体来说,给我印象最深的一点,就是Karan Thapar先生所讲的,在中国,我们对巴基斯坦了解得更多,这是我完全赞同的一点。我在巴基斯坦工作过七年左右的时间,然后再来到报业托拉斯,我们报业托拉斯非常了解巴基斯坦,主要是因为以前巴基斯坦是我们的对手,也有可能是另外的原因。在巴基斯坦工作七年之后,我回到印度之后,我的感觉就是对于巴基斯坦的首都伊斯兰堡对印度记者的开放程度让我感到非常惊讶。印度媒体与其他国家的媒体没有什么不一样,他们为什么愿意和我们进行这么多的交流?这些交流使得我们有时间也有基础来完整地向印度和印度媒体来报道巴基斯坦和介绍巴基斯坦的情况。

    2010-03-30 15:28:21

  • Kjm Varma:

    我拜访中国驻印度大使并获得签证的时候,我跟他讲我们是不是能够全面了解中国,取决于你们是不是对我们开放。我们现在有两到三个记者驻在北京,但中国外长向我们介绍的情况不仅仅是这些情况,我们需要更多机会亲身了解中国的情况,包括中国的媒体,也许有一些我的朋友,像他们那样到中国各地采访,采集中国的信息。为什么我选择讲巴基斯坦的事情?印度媒体的一个观点就是,我们需要对中国进行开放的了解、开放的报道,这对我们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中国的媒体如何报道印度?我们在印度也没有看到很多的中国的媒体朋友。当然,随着我们进一步的交流,在了解过程中我们会看到有很多中文媒体,但是没有什么英文的媒体在印度进行报道。在印度,一些关于中国的报道,不能只是10%的GDP增长等等,这是不够的。中国比巴基斯坦要复杂得多,而且要广阔得多,有更多的事情可以报道。因为十九世纪的中国或者是上世纪五十年代的中国,或者上世纪八十年代的中国,差异是天翻地覆的。在中国这个国家,不仅经济在增长,中国社会的变革、政治的变化,在13亿人口的社会当中所有的变化,我认为对印度来说都是相当重要的。

    2010-03-30 15:31:03

  • Kjm Varma:

    我简短谈谈我个人的看法。首先,印度的媒体其实在电视、平面媒体上都没有过多报道中国的故事。所以,我的第一个恳请或者是希望,因为今天也有外交部的官员在场,我认为有必要与我们常驻中国的印度媒体的人士更好地进行沟通,否则印度的媒体或者印度的民众仅仅从印度本国的媒体或者本国的智库所呈现出的中国的图景来了解中国,这样就显得很悲哀和可惜。比如有中国的学者终身都投入到关于梵语的研究,今天早上一位学者说到两个印度古代史诗《罗摩衍那》和《摩诃婆罗多》,但是他的故事就没有在印度得到广泛的报道。所以,像这样一位学者,这样有勇气终身投入到推动两国人民之间的沟通事业,但是他的故事在印度国内却鲜有人知,我觉得这是很悲哀的事情。

    2010-03-30 15:32:56

  • Kjm Varma:

    另外,印度的媒体应该更加开放,中国的媒体也是这样。刚才我已经说了,中国除了GDP之外,其实还有许多故事值得报道。前几天我刚去了人民大会堂,是去报道中国的“两会”,也是我第一次去人民大会堂,我当时感到很骄傲、很自豪,因为在人民大会堂发生了很多历史的故事。当时温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了社会公正,提到了中国贫富差距不断扩大,还提到了人们对反腐败的关注,以及政府对这些问题是怎么看的,要怎么做,这些恰恰是印度媒体应该大篇幅报道的故事,应该关注的故事。因为它与我们中国社会结构中种种变革的洪流是紧密相关的,我想在座的许多印度朋友可能都不知道这件事情。

    2010-03-30 15:37:59

  • Kjm Varma:

    我感谢刚才有朋友提到这一点,如果这种无知、这种误解仍然存在,它对我们两国的关系会造成什么伤害?我们知道,去年印度有一个智库的报告,提到了把印度“巴尔干化”,这个问题去年一直都是挥之不去的有争议的话题。你们如果知道印度的话,印度这个国家有25种常用语言,在印度有着全球第二多的穆斯林人口,1.6亿,比巴基斯坦还要多。在印度虽然语言不一样,但是大家沟通起来没有问题,像我和我的妻子,我们来自印度不同的区域,但是我们两个之间的交流是没有区别的。在印度有点像一种联合的民主政体,至少在过去六十年当中是这样。就有一个人,他写了印度像巴尔干地区的言论,我觉得他是不是要对自己这种评论要三思,因为他忽视了印度的一切现实。所以,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印度也是一个很大的故事,中国媒体现在的眼光可能也需要好一些。

    2010-03-30 15:39:31

  • Kjm Varma:

    同样,像我们边境的问题,这些问题对我们来说也是很重要的,我们很关注,特别是媒体,如果你要报道这样边境的争端或者什么样的问题,也应该有学术界的支持和智慧。中国其实也不是一种突发新闻,大家不要老把与中国相关的故事变成一种突发新闻的视角来报到。我也恳请印度的媒体同仁,你们报道的时候还是要更加公平、更加公允,不要仅仅从一种炒作角度来进行报道。

    2010-03-30 15:42:33

  • 主持人 王刚毅:

    感谢我的同行Kjm Varma先生的发言,尽管他在中国的时间不长,正像他在演讲当中提到的,作为一个在前方作战的“战士”,新闻领域里面的战士,他的感受和后方将军们的感受肯定是不一样的,但愿这种感受随着时间的推移能够逐渐弥合,形成一种共识。凡是做过记者的,都会清楚地知道,当你在前方报道一个事件、一个地区甚至一个国家的时候,很多的情况之下,你是身不由己的,因为后方决定登什么和不登什么,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将军们来决定的,但这不是说明我们没有我们自己发挥余地的机会。实际上我们的责任之一就是能够真实、客观、全面地报道。我非常感谢刚才Kjm Varma先生的真诚和坦率,实际上在中国的媒体报道当中,对印度的报道也存在着很多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这一点我希望我们在下一个环节交流当中能做进一步探讨。

    在当今的传媒界当中,发展最快的就是我们的网络媒体,网络媒体在推进整个社会、经济、政治全面发展的过程当中,发挥着非常独特的作用,而且这种作用会越来越大。当我们在讨论媒体之间合作的时候,如果我们不讨论网络媒体之间的合作,那是不可饶恕的。下面请中国网执行总裁李家明先生发言。

    2010-03-30 15:43:12

  • 李家明:

    女士们、先生们,新闻媒体的朋友们,大家下午好!在这春暖花开的季节里,中印两国媒体和企业的代表会聚北京,共同探讨发展中的中印关系。我作为主办方的代表感到非常高兴,孔子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这句话最能代表我和我同事们的心情。

    2010-03-30 15:45:41

  • 李家明:

    众所周知,当今时代,一个非常重要的特征就是全球化,《纽约时报》的知名专栏作家托马斯·弗里德曼在《世界是平的》这本书中对全球化做出了非常明确的阐述,弗里德曼归纳推动全球化的时代因素,其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就是互联网产业的飞速发展。互联网的普及和应用不仅带动了IT产业链的发展,还催生了新的媒体形态——网络媒体的出现。中国自1994年接入国际互联网以来,互联网产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无论是基础设施、网民人数和技术应用都已跻身世界前列。网络媒体更如雨后春笋不断涌现。截止2009年底,中国已有网站323万个,向中国的3.84亿网民和全世界互联网用户提供广泛的信息服务,其中有新浪、搜狐、网易等大型门户网站,也有像新华网、人民网、中国网这样的专业新闻网站,还有央视网、优酷网等视频网站。同中国一样,印度也是一个互联网产业在全球领先的国家,早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印度的互联网产业已经起步,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大量的高端人才,涌现出了Infosys等一大批杰出的企业。印度本来就是一个媒体发达的国家,拥有印度报业托拉斯、《印度人报》、《印度时报》、《先锋报》、《德干先驱报》等众多有影响力的媒体。互联网的出现,又使印度媒体的覆盖面和影响力得到了极大的拓展和提升。

    2010-03-30 15:46:42

  • 李家明:

    女士们、先生们,人类社会跨入二十一世纪,中国和印度两个文明古国通过不同的方式和不同的道路,正在影响和改变着世界的政治和经济格局,共同迎接亚洲时代的来临。在这样一个历史节点中,中印两国媒体有责任加强合作,为增进两国人民的友谊、促进文化交流、推动经贸合作发挥更大的作用。我认为,网络媒体在增进了解、推动合作方面有三个优势:

    2010-03-30 15:53:54

  • 李家明:

    第一是两国和两国人民之间业已存在的传统友谊。中国和印度同为亚洲的文明古国,两国人民的交往自秦汉时期,也就是两千年前已经开始了,唐朝僧人玄奘西天取经的故事家喻户晓,成为两国文化交流史上的美谈。印度大诗人泰戈尔的优美诗篇打动了无数中国青年的心,由两国老一辈政治家共同倡导的“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已经成为被广泛接受的国际关系准则。正是这种深厚的传统友谊,使得两国人民有了相互了解和交流的愿望,而两国通讯服务功能恰好成为达成这一美好愿望的桥梁和平台。

    2010-03-30 15:54:33

  • 李家明:

    第二是全球化背景下两国经济发展与合作的需求。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经济快速发展,综合国力大幅提升。2009年,中国经济增长率为8.7%,尽管成绩斐然,但仍然面临巨大的压力和挑战,如经济结构不尽合理,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亟待提高,能源消耗压力增大,环境保护任务艰巨等。印度自1991年开始推行新经济政策,经济发展迅速。特别是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印度进一步推行市场化和全球化战略,经济一直保持高速发展的势头,2009年同比增长6.4%。印度发达的IT产业、宽松的金融政策、大量高端科技人才的储备、相对完善的法律制度都值得中国学习和借鉴。

    当然,印度也同中国一样,面临能源和控制通货膨胀等诸多问题和挑战。加强合作,应对挑战,就势必要求两国政府、企业、学术界及民间开展广泛深入多层次的信息交流,而这种信息交流恰好为网络媒体提供了大展身手的舞台。

    2010-03-30 15:55:46

  • 李家明:

    第三是网络媒体自身的特点:海量、即时、互动和多媒体。相对于传统媒体,网络媒体的海量、即时、互动和集文字、图片、音视频于一体的特点,更利于信息大规模地快速流动,也更符合中印两个人口大国之间信息交流的需求。中国目前有2.33亿移动互联网用户,伴随着3G网络的普及,移动网络的应用会更加广泛,越来越多的人会选择通过手机或媒体阅读器上网浏览信息,从而进一步拓宽了网络媒体的覆盖面。

    2010-03-30 15:57:24

  • 李家明:

    中国网是国务院新闻办领导、中国外文出版发行事业局管理的国家重点新闻网站,用中文、英文、法文、德文、日文、西班牙文、阿拉伯文、俄文、韩文和世界语十个语种发布新闻信息,其读者分布在世界200多个国家和地区。中国网力求通过精心整合的即时新闻、翔实的背景资料和网上独家的深度报道,向世界及时全面地介绍中国,并竭诚为中国和世界各国的访问者提供迅捷和权威的信息服务。中国网真诚地希望通过本次论坛,与印度媒体界的朋友进行深入交流,互相学习,取长补短,我们愿意与印度媒体一道共同关注中印发展的大局,介绍两国悠久的文化和灿烂的文明,促进双方经贸往来和传统友谊,为两国和平发展和共同繁荣做出应有的贡献。

    谢谢大家!

    2010-03-30 15:58:34

  • 主持人 王刚毅:

    谢谢家明执行总裁。下面我们有请印度《商业标准报》高级副总编辑、专栏作家Bhupesh Bhandari发言。

    2010-03-30 15:59:39

  • Bhupesh Bhandari:

    女士们、先生们,在座的各位可能听过丹耶士·帕利瓦(音)这个人,他是哈尔曼国际(音)的CEO和总裁以及董事会主席,也是在美国收入最高的一位CEO,大家可能听到的更多的是拉克什米·米塔尔(音)或者阿班尼兄弟(音)或者拉堂-塔塔等等这样的印度人,他们的名声可能更大。刚才我提到这位CEO,他自己在1952年生于印度的阿格拉地区,他非常努力成为现在的成功人士,而且他是在印度的科技学院进行学习,过去是在造纸行业。

    现在世界在做投资选择的时候,常常把印度和中国摆在一起。在中印两国,我们的市场份额、人力资源等方面都各有优势,所以当他们进行中印投资选择的时候,有人选择了中国,有人选择了印度,但是问题恰恰是不应该在两国之间做选择,而是要选择中国和印度。我刚才提到的这位CEO,他说如果没有合作的话,任何的企业都不能忽视在印度和中国的长期商机。像ABB电视集团就是听取了他的意见,在中印这两个发展最迅速的市场当中站住了脚跟,帕利瓦这样一个人,生产汽车新的音像系统,而这些生产是在中国进行的,这是一个非常轰动的事情,他的产品现在进入市场上有六个月,非常受欢迎。

    2010-03-30 15:59:57

  • Bhupesh Bhandari:

    中国和印度可以改变世界的趋势,我们现在有各种各样的优势,首先我们有非常好的知识分子群体,我到美国或者到其他地方就可以看到,有很多中国和印度籍的科学家,现在这个势头是不可阻止的。我们年轻人也是非常愿意去冒险的,我们也有非常大的消费者群体。亚洲过去曾经是不参与到世界事务中的,现在中国和印度的人民需要最先进、最好的东西。

    2010-03-30 16:10:49

  • Bhupesh Bhandari:

    我们还可以生产出世界级的产品和服务,但是首先我们需要解决人们的温饱问题,其次我们也需要有一些基础设施,包括医疗、教育,以及大量人口的住房。最近我们一直相信中国是世界的“糖尿病之都”,新英格兰《医疗期刊》所说的这个事情是真的,我们就相信,现在我们要做出区别的话,就要靠中国了。我们还需要建立世界级的基础设施,对于像我们这么大的国家来说,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我们需要有自己的知识产权,我们还要确保我们的能源,我们往往购买非常贵的能源,我们几乎不可能支付得起,最好是有自己的能源来源。所以,我们两国的科学家可以共同应对所面临的问题。

    2010-03-30 16:11:35

  • Bhupesh Bhandari:

    大众电子的科学家在我们的班加罗尔就已经做出了非常便捷的心电图的仪器,只有1.1公斤,它的成本只要800美元。现在在班加罗尔的大众电子的科学家也开发出来一个只要20美元的仪器,可以帮助印度人来实现更好的视频保障。我相信中国在这样的发明中也会发挥出重要的作用。我们两国之间有很多可以进行合作的地方。印度的商学院最近在世界的商学院中排名第12,这是根据《金融时报》的排名。现在开始重视建立新兴市场的能力,这些是世界各地非常瞩目的事情。所有案例研究,目前都是关于发达国家的。现在我要讲一下打工者的问题,要给他们提供住房,怎么能够给他们提供可以支付的经济住房,这也是非常重要的。所有这些工作是大家非常关注的。所以,两国的媒体可以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我们需要强调新兴国家所面临的这些问题以及解决这些问题的能力,要确保所有这些新闻工作者有很多的素材可以去写,不管是政府的问题还是其他的问题,这些都是很好的素材。

    谢谢大家!

    2010-03-30 16:13:28

  • 主持人 王刚毅:

    感谢Bhupesh Bhandari先生的发言。在我们中印两国之间的交往过程当中,学者和智库是一支重要的力量,他们对两国关系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参考和推动的作用。中国国际问题基金会更是致力于推动中国学术界对重大国际问题的战略性综合研究,推动国外研究机构的学术交流。下面,我们有请中国国际问题研究和学术交流基金会的理事邓俊秉女士发言。

    2010-03-30 16:16:28

  • 邓俊秉:

    女士们、先生们,王刚毅主席,大家下午好!1950年4月1日,刚刚成立不久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同两年前获得独立的印度共和国建立了外交关系。60年来,中印关系走过了不平凡的道路,这是虽然有曲折,但是主流是友好合作的60年,这是日益成熟、逐步走上健康发展大道的60年。今日的中印关系,不仅为中印两国人民所重视,也为国际社会所重视,现在已经超过了双边的范畴。因此,它就有全球性和战略性的意义。

    2010-03-30 16:17:13

  • 邓俊秉:

    作为中国驻印度的前参赞,并且作为《我的祖父圣雄甘地》的翻译者——我想在这里人们可以看到在这个书中有很多关于圣雄甘地的有趣的故事,现在我想给大家谈一下我的几点看法。

    第一,中印关系发展的主流是睦邻友好合作,印度是同新中国建交最早的非社会主义国家,上世纪五十年代共同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并且在五项原则的指导下迎来了中国印度友好的春天。中印关系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初和九十年代末的时候一度遇到过困难,两国又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实现了关系正常化,并使之走向了健康发展的道路。进入二十一世纪,中印关系不断迈上新的台阶,这一点我不用赘述了,我想在座的大部分人都知道中印关系的健康发展。

    现在我也不想再重复,其他的发言人已经提到中印关系之间的特点。但是我认为,我们两个国家已经建立了一系列的对话和对话机制,来进行战略、安全和政策方面的合作伙伴关系,并且考虑到双边的顾虑和利益,不断地增进双边之间的互信。当然,刚才有一些朋友也已经提到了,经贸关系的健康发展,以及人员往来之间的健康发展,这些我也略过不谈了。

    2010-03-30 16:18:44

  • 邓俊秉:

    第二,中印友好合作和共同发展具有重大的战略性意义。在最近几年来,中印两国经济快速发展,综合国力明显增强,而国际地位和影响力也不断提高。中印有近25亿人口,占世界人口近40%。中印两个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崛起,是二十一世纪国际关系中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事。中印关系超越了双边范畴,具有全球和战略性的意义。中印两国睦邻相处,友好合作,互利共赢,符合中印两国人民的愿望,他也顺应了时代的潮流,有利于应对当前世界面临的种种挑战。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推动互利合作,建立和谐世界,中印崛起和两国睦邻友好合作的全球战略意义,是为国际社会所公认的。

    2010-03-30 16:21:55

  • 邓俊秉:

    第三,妥善处理历史遗留和发展过程中产生的新问题,推动中印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不断迈上新的台阶。两国之间历史遗留的问题主要是边境问题,我们要做些什么?唯一一个办法,只能以友好大局为重,友好协商,互谅互让,寻求双方都可以接受的解决方案。在解决之前,保持边境地区的和平与安宁,不让它妨害两国关系的发展。另一方面,至于两国关系在发展过程中产生新的问题,这也是正常的、难免的。中印两国历史文化传统不同,也具有不同的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中国和印度的战略追求也不尽一致。因此,两国在国际和地区问题上有时有不同的看法,采取不同的立场,不足为奇,在经济和贸易合作中出现经济摩擦也是常事。因此,双方应该加强对话,互相沟通,冷静对待,以妥善处理所有的这些问题,而不要被错误的舆论所误导,不受别有用心的外国势力所挑拨,努力发展积极的一面,并且抑制消极面,以求同存异。应该坚持不构成威胁和互利共赢的理念,中印应该充满信心,共同努力,加强合作,把握友好大局,大力培育友好民意,增进战略互信,不断充实和深化战略伙伴关系,打牢两国关系长期健康稳定发展的基础。展望未来,中印关系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

    2010-03-30 16:22:33

  • 邓俊秉:

    第四,大力加强两国媒体交流,积极发挥媒体作用。在如今的世界,媒体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不仅可以引导千万群众,同时也可以影响到政府的决策。近年来,两国的媒体交往有所增加,中国媒体对印度的发展成就和中印关系进行了大量积极的介绍,而印度媒体对于中国的报道也在不断地增加。但是总体来说,中印双方媒体的有关报道,不论在数量上还是在内容上都远远赶不上中印友好合作关系发展的速度,这种局面应当得到尽快的改善。双方媒体应该继续大力加强交往,增加相互了解,要尊重事实,报道力求客观、公正;要警惕西方的挑拨离间,不要做他们的义务宣传员;胸怀中印友好大局,多做有利于两国人民友谊和两国关系发展的好的事情,要为中印人民世代友好和中印关系不断迈上新的台阶做出积极的贡献。

    2010-03-30 16:24:01

  • 邓俊秉:

    最后我还想引用圣雄甘地的一句话,他曾经说,我期望有一天自由的印度和自由的中国将会共同合作,有着友谊和兄弟友情。这有利于双方各国,有利于亚洲,有利于中国,所以我个人也希望中国这条龙以及印度这头象将会在世界舞台上有更加美丽的舞蹈。谢谢大家!

    2010-03-30 16:25:17

  • 主持人 王刚毅:

    感谢邓女士的发言,基于她多年来对于中印两国之间关系的发展,基于她多年的战略的研究,从战略的高度提出了五个具体的建议,以推动中国和印度以及中印两国人民之间能够更好地去发展、更好地进行相互之间的合作。

    中央电视台是中国内地知名的一个传媒巨头,有众多的频道,我不知道现在一共有多少个频道,大概十几个吧,多得我记不清。其中第九频道是央视的英文频道,我们今天非常有幸地请到央视九套英文节目的主持人田薇女士,下面有请她发言。

    2010-03-30 16:26:06

  • 田薇:

    谢谢王社长的介绍,同时我更要祝贺中国外文出版发行事业局做了一次非常有意义的活动,我说这个话并不是客套,而是从心底里发出的。虽然今天在场的人数有限,但是各位带给中印关系产生的变化却是无穷的,因此在此祝贺。再次感谢中印名人论坛的推荐和邀请。

    女士们、先生们,今天我非常荣幸作为央视9套的一个主持人来到这里,因为我是比较年轻的,9套节目十年前刚刚开始,我们现在面对着中国大城市来播出,我们的电视也覆盖世界上其他很多地方。刚才王先生讲到了,我们是作为一个战士在媒体进行战斗。作为一个媒体记者,我理解你所提到的所谓“战士”,有些事情我们能够做到,即使作为一个一线的战士,我们能够做到很多的事情,来进行改变,改变人们的观点,以及人们对彼此之间的认识和了解。

    2010-03-30 16:27:00

  • 田薇:

    虽然中国和印度有不同的政治背景,有各自的政治体系,很多人仍然认为,如果我们讨论媒体的责任还是有意义的,中国和西方的媒体已经有很多交流,但是我们发现,中国媒体和印度媒体也需要进行讨论。前一阵子我读了一篇印度媒体的文章,文章当中提到在印度边境交流方面和中国战士之间的关系,包括中国和印度的媒体都否认了,没有出现类似的情况,那天没有出现任何边境的情况。印度媒体说,实际上是不对的,中国的反应是“我从来没有听说过这种情况”。但实际上是怎么回事呢?我确实能够理解,在今天的世界上,有很多媒体的竞争,需要炒作,需要很多吸引人眼球的事件,是媒体获取份额的方法,我们也需要在市场竞争中获胜。这里我既指中国媒体也指印度媒体,随着现在有越来越多的交流渠道,我们的观众,我们的读者比我们想象得多得多,实际上我们的报道已经不再重要了,在新一轮的竞争中,我们怎么能够在竞争中才能获取胜利,我想获胜的秘诀在于我们媒体的专业性和媒体的真实性,这也是我们唯一能够在未来的媒体竞争中取得胜利的非常重要的武器。

    虽然如此,这不是我的想法,假装现在没有任何的问题,有时候两个国家也有很多问题,比如说边界的问题,刚才还有很多人提到了贸易的问题,作为一个媒体从业者,让政府机构、商业人士、民间组织,就是两个国家的政、商、民界共同合作,进行交流,不要给任何的流言有产生的机会。以前我们讲到24小时的信息覆盖,是需要现在而不是一周之后获得信息。现在的政策决策者能够尽快地通过我们的报道了解事件的真相。

    2010-03-30 16:35:34

  • 田薇:

    前几天有一些商业界的人士跟我讲,中国和印度进行商贸合作。我感觉我有点嫉妒,因为在其他的行业当中,有共同的目标,有共同的责任,就是告诉利益相关方过去一年你们创造了什么样的价值,有一个指标,但是在媒体,没有这样的指标来衡量和评价我们做了什么样的贡献,那么我们能够做什么样的工作呢?改变人们的思想是一项非常艰难的工作,我和我的同事都同意这个说法。这比真正了解情况来进行分析,来了解人们的想法,比报道这个事件背后的原因是什么要艰难得多。在办公室里喝点咖啡,编一些让人毛骨悚然的报道简单多了,而实际采访要困难得多。但是女士们、先生们,印度的媒体朋友们,我们必须要选择前者,就是要到实地进行考察,因为两国之间的关系是非常敏感、非常重要的,我们不重视是不行的。我也鼓励我自己来做国际频道九套每天的对话节目,我曾经在报纸做专栏作家,无论是做专栏也好,还是作为电视节目的主持人也好,我也曾经主持过在中国推动印度文化的活动。在那个会议当中,我接触过很多推动中印两国之间关系的人,很多人今天现在也在这里参加我们的会议,我通过了解他们,知道在过去一年,发现我们需要了解更多的报道,需要了解印度,了解中印之间的关系。有各种不同的行业,很多印度的舞蹈演员将舞蹈带到了中国,而且很多人想要加快两国的贸易发展。有一些学者,印度的学术文化,每天都通过个人的力量架起两国相互了解的桥梁,从他们这里我了解到了很多信息,我很感动,有时候他们的努力是没有人知道的,但是他们是能够做出贡献的,包括邓女士也是一样。

    2010-03-30 16:36:20

  • 田薇:

    我会作为媒体的工作者支持两国关系的发展。作为媒体工作者我也不会忽视每天两国之间发生的事情,而不是只讲好话。我相信我的观众,我的读者,我的听众,他们比我们想象得更加聪明,他们能够知道报道中哪个是正确的,哪个是不正确的。大家可以说我是天真的,但是我准备好了要这样做,我有很多来自于大家给我的启示,不仅仅是在座的各位,还有很多其他的人,希望以后有更多的机会再进行合作。从4月份开始,我们要开始在九套搞一个全球辩论,相关的题目包括中国和很多其他相关问题,希望大家能够参与到我们的活动中。非常感谢大家。

    2010-03-30 16:40:19

  • 主持人 王刚毅:

    感谢田薇女士,多年来她从事新闻传播,在战地进行报道和采访,同时还主持她的节目。正像她自己所说,间或还给平面媒体撰写一些专栏,刚才她的想法是基于这十年来的实践,我们在座的很多不管是来自于中国的媒体工作者,还是来自于印度的媒体工作者,都会同意她的一些说法。

    我们今天顺利地完成了第二个主题的研讨,下面我们邀请几位中国方面和印度方面的人士到台上来。印度使馆经济一秘Naidu、Adani CEO Rabade、S.S.Haidar、龚晓峰、邓俊秉和田薇。

    现在进入今天下午最后一个环节,有一个问答式的互动。问答只是一个大概的表述,大家可以提问题,也可以站起来谈自己的观感,或者提具体的建议,下面就请大家举手。

    2010-03-30 16:43:02

  • 中国网王晓辉:

    我的问题是提给田薇女士和S.S.Haidar女士的,田薇女士是我喜欢了好几年的节目主持人,S.S.Haidar女士是我从昨天开始喜欢的印度节目主持人。我的问题是,作为中国和印度的两个电视媒体的代表,我们中印媒体应该从哪些方面去努力,来推动中国和印度之间的了解和传统友谊及经济的发展?谢谢你们两位。

    2010-03-30 16:45:21

  • S.S.Haidar:

    我想,怎么加强相互的交流,今天上午和下午我们都讲过了,我们必须要有相互的互访,从中国的记者到印度的记者,来到北京,坐在一起进行讨论,讨论我们之间的关系,这是最有效的方法。我想双方媒体的代表团,我个人的经验,比如说有女性代表团来到北京、上海,然后到青岛,然后到拉萨,坐青藏铁路到拉萨,媒体的朋友能够完全了解这个国家,改变他们以前对于中国的看法,我们需要旅行访问,更多地了解这个国家。我个人建议,至少在未来一年会有一方代表团组织媒体记者到其他国家进行访问,将这些出访后的经验写成报道,到下一个中印发展论坛进行交流,这是非常好的。我们希望,需要两方的记者进行交流,进行访问。我们的关系,大家可以看到,在中国就知道宝莱坞非常有名,在六十年代、七十年代,但是我们听到的歌还是六十年代、七十年代的,现代的歌很少能听到。在拉萨我会教给他们一些新的宝莱坞的歌曲,他们听了这些歌,会非常想要看到这些电影,想要了解究竟是什么情况。我们确实需要这种交流,就是人与人之间坐在一起进行交流,这才是正确的方法。

    2010-03-30 16:46:12

  • 田薇:

    我同意我的印度同事的说法。人与人交流是最重要的,媒体是由人组成的,像我这样的记者组成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感情,而且对于国家的感情都是最好的,对我们报道的事情,如果有非常清楚的了解,非常有感情,才能进行更好的报道。刚才我讲到了,要报道事实,我们不要进行美化,只是报道事实。同时我有一个比较有意思的故事,我有一个八岁的侄子,有一个小学生交换的项目,他到日本的一个家庭去,和一个非常漂亮的日本女孩成为笔友,每天写信,希望她来到北京。最后这个日本的小姑娘来到了北京,我的侄子有点紧张,给我打电话,因为到你身边了,和笔友的感觉不一样了。两个小时之后,他又给我打了电话,接触之后,感觉不错了,后来他不再给我打电话了,可能在跟小姑娘进行聊天。我觉得中印也是一样的,只有我们之间更多的了解,很多的问题就可以轻松地解决了。我非常愿意和我的印度同行见面进行交流,我看到这些印度媒体朋友时,我的想法是,我可以把他们邀请到我的节目当中来,建立这样一个平台进行交流,未来中国和印度媒体之间的交流就是非常关键的。

    2010-03-30 16:47:50

  • 外交学会曾建华:

    很高兴参加中印发展论坛,这是一个很好的开始,也是了不起的开始。我想做三点评论,然后提两点建议。今天大家谈的最多的可能有三个词,一个词就是误解,第二个词就是媒体,第三个词是交流。关于误解,我想,过去的误解是有历史原因的,由此引起相互隔绝了很长时间。但是现在的误解,我有一点觉得莫名其妙,里面很多深层次的原因可能是相互的不信任,或者相互的猜疑,或彼此不放心,更多的来自相互的竞争。我听到很多印度朋友提到中国和印度的竞争是没有办法的,因为一山难容二虎。我对他这个想法有不同的看法,因为印度和中国怎么能放在一个山上呢?如果说整个世界是个山,你把美国放在什么地方呢?所以,这个比喻本身是不太恰当的。

    2010-03-30 16:50:00

  • 外交学会曾建华:

    第二个词是媒体,中印两国高层都是有共识的:发展两国关系。毫无疑问,现在关键是两国的国民感情怎么改善的问题,怎么改善?需要加温,谁来加温?只有媒体。因为什么呢?中国和印度的人员来往实在太少了,一年才50多万。我举一个我们的邻国的例子,中国—韩国一年是600多万,每周的航班是800多个班次,我们中国和印度加起来是24亿人,才53万人的交流,实在太少了。但是一下子让这个交流马上增加很多,我觉得可能性也不是那么大,也没那么快。这就需要媒体,媒体的作用非常重要,媒体被誉为“无冕之王”。但是媒体也不是无所约束的国王,我想新闻自由应该是以不损害别人作为前提条件的。所以,在报道对方情况的时候,我想还是应该全面地、客观地报道。

    2010-03-30 16:51:50

  • 外交学会曾建华:

    第三个词是交流。我觉得我们的交流实在太少,我们是不是可以把一些问题放在一边,然后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两国关系。当然可以记住彼此的关切,先不要争论,中国为什么能够发展,刚才Rabade先生讲了,中国的发展是令人印象深刻的,但是有没有想过中国变化最主要的原因是中国不争论这些问题。曾经有人跳出来争论,但是后来还是没有争论,才有中国今天的发展。所以,中印关系的发展我想也是先发展起来,先交流起来,只要两国的交流能够起来的话,我想能形成一个潮流,可以推波助澜。这个交流除了媒体之外,我觉得青年交流非常重要,为什么?因为老一辈的怨恨可能化解起来比较困难一些,但是年轻人就不要背上老一代的包袱,所以青年交流非常重要。

    2010-03-30 16:53:25

  • 外交学会曾建华:

    最后我想提两点建议:第一个建议,建议两国政府支持成立一个媒体合作委员会,为什么说这个呢?因为我觉得双方误解太多了,需要有一个平台交换信息,通报情况,共同讨论如何处理一些突发事件或者是敏感问题的处置方式,或者核实一些事件的真相,我觉得媒体合作委员会非常重要。第二,建议媒体报道的导向是不是可以用文化和经贸合作当背景,为什么挑这两个呢?因为这两个是两国合作的最强音,拿它当背景怎么做都不过分。但是我的意思不是一定要忽略分歧,避重就轻。不是这个问题,因为我觉得媒体太敏感了,我们的受众不一定都是精英,分歧可以交给智库来解决,他们可以在关门的时候讨论任何问题,为两国政府建言献策。谢谢!

    2010-03-30 16:56:21

  • 主持人 王刚毅:

    谢谢曾先生。

    2010-03-30 16:57:12

  •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马家力:

    对中印发展论坛我做了一点微薄的工作,很愿意和大家分享我们研究工作的经验和体会。作为一个研究印度三十多年,到过印度二十多次的一个小小人物,我想对今天的会议做一点评论,特别是对上午Karan Thapar先生讲的三点期望做一点回应。Thapar先生第一次到中国来,就期待着中印在中印边界问题上、在中巴关系上和印度争取加入联合国安理会成为常任理事国这个问题上取得突破,我觉得这个希望非常好,我们希望在不久的将来能够实现这样一个突破。但是我要说,中印边界争端由来已久,我们必须遵照一种循序渐进的方式,采取一种尊重历史、尊重现状、尊重两国人民民族感情的方式来探讨解决边境问题的途径,应该遵循一种互利互认这样一种方式去解决边境问题。中巴关系问题,应该讲自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后,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调整了对南亚的政策,中国在平行地发展和印度和巴基斯坦的良好关系。中巴关系有着传统历史,但是中印关系近年来也在发展。中国作为印度和巴基斯坦的友好邻邦,我们希望印度和巴基斯坦也能够和平相处,也能够通过和平磋商的手段解决他们之间存在的问题。中国在这个问题上的表态非常明确。我可以讲一个例子,1999年印巴发生他塔吉尔冲突的时候,中国的态度非常明确,明确地告诉巴基斯坦的领导人,我们希望局势得到缓和,希望印巴双方冷静下来,通过和平方式解决冲突。到现在为止,中国对巴基斯坦和对印度的态度都是这样的。

    2010-03-30 16:57:27

  •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马家力:

    关于印度要求入常,希望得到中国支持的问题,我觉得我们在2003年,也就是我们自己第一次公开地说出来,中国理解和支持印度在联合国和联合国安理会发挥更大作用的愿望和要求,这句话其实已经明白无误地表明了中国的态度,中国不会成为印度入常的障碍。当然联合国的改革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我们不能指望一朝一夕就能解决这个问题。但是中国的态度,就是希望印度在联合国和安理会发挥更大作用的这个态度我想是不会变的。

    2010-03-30 16:59:38

  •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马家力:

    另外,我想就今天谈到的媒体交流问题谈一点看法,因为媒体交流确实非常重要,对我们学者来说也是希望媒体能够在改善中印关系、促进中印关系健康发展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这一点,我觉得台上的嘉宾也好,台下的中国的朋友和印度的朋友也好,都希望看到一个中印关系能够稳健、健康、快速地向前发展。但是这里面确实有一个问题,中印关系当中存在着疑虑,存在着误解,存在着安全赤字。我希望中印之间能够通过交流、政府之间的高层互访、民间的交流、媒体的交流,来促成这个事情。我觉得Thapar先生讲,到中国来希望有一个转变。我希望你留下一个非常良好的印象,同时也希望你对中国对改善中印关系的这种愿望有一个很好的了解。我清楚地记得这样一件事情,1999年,印度的前国防部长费尔南德斯先生曾经就中印关系发表过很极端的讲话,后来他请我吃饭,我跟他讲,我说请阁下到中国去看一看,去看一看中国在干什么,看一看中国人在想什么。其实他来了以后就非常清楚,我当时的潜台词是:中国正在搞建设,中国不会威胁其他国家,中国人都想过富裕的生活,都想发财赚钱。2003年,费尔南德斯先生到了中国以后,通过各方的工作,他亲眼所见,中国确确实实不是印度的威胁,通过这样的了解,通过他的眼睛,看到这样的基本事实,是非常好的,希望Thapar先生和更多的印度朋友能够有更多的机会到中国来了解情况。

    2010-03-30 17:00:58

  •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马家力:

    还有一点,我觉得现在非常需要注意的就是,中印双方军队之间需要加强沟通和了解。中印在过去的十年当中军方的交流和沟通正在不断地增多,这一点非常重要。我有三点建议,其实跟我们会议的主题是一样的——ABM,A就是军队对军队之间的交流,也应该加强,这个东西对于解决双边关系、安全观念、战略观念都是非常重要的。B就是B…man对B…man,M就是媒体对媒体。我想这三个方面解决好了,恐怕会对中印关系有很大的好处。

    2010-03-30 17:02:39

  •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马家力:

    最后我想提一个问题,给CNN-IBN的朋友,因为我也曾经接受过电视台的采访,我想你们对日益增加的中印军事交流是采取一种什么样的报道态度?谢谢!

    2010-03-30 17:05:48

  • S.S.Haidar:

    我们知道,双边关系当中非常重要的军事方面的交流,去年国庆的时候,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的时候,中印进行了一次联合的紧急事件的军事演习,这是2009年的事情。我觉得您说得非常正确,许多印度人,我们也认为两国的军事交流非常重要,必须不断地推进下去。去年是一次代表性的双方军事合作,去年赶上我们60年大庆的事情,我们当时双方的报道角度基本上还是能够反映这种现状的。

    2010-03-30 17:05:53

  • 人民日报国际部亚太编辑室主编:

    谢谢主持人,首先我想借这个机会向印度朋友介绍一下作为中国主流媒体的《人民日报》对印报方面所采取的一些基本原则和立场。关于中国媒体对印度的报道,至少在中国主流媒体这个层面,我们一般来说要把握这么几个原则:客观、准确、公正,从积极面、正面、友好这些角度来进行报道。在这方面可以经得住检验的,《人民日报》所有关于印度的报道,你们都可以查。不光是《人民日报》是这样,像中国新华社、中央电视台这些主流媒体,也同样是本着这样的原则和立场进行报道的。如果前方的记者包括编辑写了一些我们认为不合适的地方,首先在我们这一关就过不了,《人民日报》在印度有两位常驻记者,他们为如实报道印度的情况、增进中国人民对印度的了解、增进中国与印度的友谊做了大量的工作。我想印度方面应该会认同我这个说法。

    近年来,我发现一个现象,中国跟印度的合作关系在不断发展,有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中印之间的合作已经超出双边的范畴。比如说去年我曾经有机会两次访问非洲的苏丹,在苏丹我发现中国的商人和印度的商人合资开饭店,开得还非常成功,除了个体户这种小型私营企业层面,像比较大的油田开发、IT、电信方面,中国和印度的商人也有合作或者也有合作的意向,这是非常可喜的一个现象。请问台上的印度朋友,如何看待中国和印度在非洲乃至在其他地方进行的这种合作?谢谢!

    2010-03-30 17:08:14

  • M.V.Rabade:

    像这些合资企业也好或者是合作也好,我觉得是可行的,无论是在中或印,或者任何一个国家,两国的企业界都可以合作。对商人来说,语言其实并不是一个问题,任何两个合作伙伴只要能够走到一起,有共同的目标,都可以成为商业伙伴。我可以给大家举一个例子,你可能也经历过,你经历过苏丹这个例子,在那里中印两国的商人合作。也就是不久之前吧,我们好象有一个招标,华为好象拿到了一个10亿美元的电厂招标,像我们集团也是唯一一个亚洲集团有这种资质,到美国和欧洲竞标,去进行这样大型项目的竞标。我们这个企业是符合他们招标资质的,而且也是与中国的一个电力企业合作共同竞标的。所以,众人拾柴火焰高,之前我两次说过了,这种战略的合作伙伴关系,不仅能使两国更强大,同时也可以创造一种非常健康的商业环境,符合双方的利益,创造财富,同时也可以提升人们的生活品质。所以,我认为世界任何两个国家,只要有这种互信,互相理解,这些合作都可以实现。

    2010-03-30 17:10:44

  • 印度教徒报记者:

    我是在北京的常驻记者。我想谈谈中印两国共同的挑战,这可能也是驻外记者碰到的一些挑战,可能也导致了我们对中印两国之间的误解。现在最大一个问题就是,我们要想理解政府的一些公开信息的透明度或者可及度就比较难,比如中国政府如何看待对其他国家的关系,这些信息非常少。比如驻华的媒体,中国的媒体有许多都是有政府的背景,有时候有人就会质疑,是不是这些媒体的声音就是政府的声音?请各位专家解释一下,这种驻外的记者,您觉得是不是有一些自由方面的限制,比如在主流媒体当中就一些自由问题的讨论方面会不会有限制和局限?

    2010-03-30 17:12:50

  • 田薇:

    经常有人觉得央视或者人民日报的声音是政府的声音,政府的喉舌,我觉得这样的判断有些武断。如果长远来看,看我们过去的状态和现在的状态,我们的发展和变化,你可能就会得出不一样的结论。您刚才问过我怎样解释这个问题,我是一个媒体工作者,我希望官员或者是两国的政府、团体与媒体人士进行沟通,这样就可以把一些谣传扼杀在摇篮当中。作为媒体,因为现在普通人的信息渠道非常丰富了,不仅限于几个媒体,这和过去是很不一样的。如果你们能够准确地把这些事实提供给他们,他们可以凭借自己分析的能力得出自己的结论。我赞同你的某些意见,但是双方还是要有更多的互相了解。

    2010-03-30 17:14:14

  • 印度代表高兴:

    我主要是代表学生。我们去年在北大举办了一个叫做印度和中国大学生论坛,请了印度的三十多个学生,每个房间一个中国学生、一个印度学生一起住,然后在北京旅游了一天,讨论了所有话题,讨论的报告送给了温家宝总理。我们希望这个论坛能够再次主办,下次论坛我们想在印度办。这是第一。

    我想提一些问题,作为一个学生,中国人认为印度是一个可以说英文的国家,但是这个数字没有准确的,到底多少人说英文,看英文的媒体或者英文的报纸?印度是一个大国,有不少语言。我自己观察去年的媒体报道,我以印地语为母语,我的学生都有印度的名字,他们都非常期待以后能够跟印度媒体合作,在印度企业工作,有机会去印度实习。但是因为现在不确定性很大,他们同时会申请签证到其他的国家,他们很顺利地会拿到其他国家的签证,所以我认识的北大和其他大学的学生都放弃去印度的机会。我为什么在这个现场告诉大家这个例子?我们都认为著名的Thapar先生这次访问北京可以改变他对中国的想法,是在某一个程度上,但是我认为我接触的中国青年和领导都在美国有不少的印度朋友,对印度有一个概念,我很难改变他对印度的态度。

    2010-03-30 17:15:28

  • 印度代表高兴:

    第二,我会说中文,可以交很多朋友,但是我想告诉各位媒体代表,用中文看中国网民发的帖和论文是一个很痛苦的事情,我认为全是垃圾,应该都扫掉重新写。

    第三,最关键的是我想问一下,我们下一代对中国和印度进行研究的学生,非常年轻的80、90以后的,这样的论坛能不能办在北大、北外、人大,能不能让更多的学生参加,他们对印度有一个看法,他们想知道以后的印度会怎么样,过去的印度,历史书都可以告诉我们。印度对中国有一个概念,是没错的,但是印度人大部分人对目前中国的发展,各方面的情况不了解。印度大部分人认为是不是中国没有农民了,都城市化了?所以我希望印度媒体和中国媒体开展这方面的合作,最关键的是印度有印度的媒体和各种语言的媒体,他们非常有实力,影响印度人对其他国家的思维,以后的交流中能不能请到各种各样的媒体参加我们的交流。

    2010-03-30 17:17:38

  • 印度代表高兴:

    最后我总结一下,我希望中印两国在国际舞台上,我特别希望目前阿富汗的状态下,印度媒体和中国媒体能够一起讨论以后的发展,我们主要是被西方的媒体主导着。所以,中国印度目前有最好的机会,抓住这个最好的时机,抓住目前的国际局势,包括哥本哈根会议结束以后。我认为中国没有足够地宣传中国对印度的立场,我希望我们有更多的机会改变下一代人以后对我们的看法。二十个学生在北大学印地文,他们读完本科以后准备去美国,他们都是中国南方来的,家庭背景很好,但是为什么不能选择印度做研究呢?因为他们不能确定以后的工作,中国家庭非常重视孩子以后的就业、事业,在中国任何大学都能够听到就业的问题,中国经济这么好,但是青年人有一个非常不确定的情况。印度人对印度未来的发展还不能确定往哪个方向走。西方人讨论我们国家的事情和我们自己看有一个矛盾的地方,印度媒体有责任说清楚这些事。谢谢大家!

    2010-03-30 17:20:08

  • 中国网和中国发展门户网记者:

    请教邓俊秉教授一个问题,在您的丈夫周刚先生担任中国驻印度大使期间,您与当时的印度总统纳拉亚南先生的夫人乌莎结成了好友,成就了一段佳话。我想请教您,中国和印度在历史宗教信仰、生活习惯各方面都有一些差异,您是怎样跨越这样的文化差异,真心地交到了印度的好友的?谢谢!

    2010-03-30 17:24:24

  • 邓俊秉:

    这是一个非常好的问题,根据我自己个人的感觉,这是非常令人感动的友谊。我当时跟印度总统的夫人以及印度总统成为了非常好的朋友,我依然非常想念他们,因为他们现在都已经过世了。为什么我如此地重视友谊?是因为我自己个人的经历,我也是在那些年中与这两个非常高端的人形成了非常好的友谊,友谊可以超越一切,友谊是永恒不灭的。如果我们真正地相信友谊,我们真正地去分享友谊的好的成果,我们将会不遗余力地去推动我们的友谊,以一种宏观的角度去推动人与人之间、两国之间、人民之间的关系。我没有太多的时间非常具体地跟你说这些非常令人感动的故事,但是直到今日,我们还是可以跟前三个印度驻中国大使有非常深厚的友谊,以及圣雄甘地的三个孙辈的后代也跟我们有非常好的友谊。

    2010-03-30 17:25:43

  • 印度代表:

    我今天要说的有三点,第一,对这里的媒体朋友说的,来到印度的这些人有的是外交人员,有的是商人,或者是来自中方官员。我们每天在印度,在报纸上都去报道这些故事、新闻,我一直坚持读《中国日报》,并且我也一直在收看田薇女士的对话节目。我们的总理曾经来到中国进行双边交流,而在中印两国之间的报道却并没有达到应该达到的程度。我们将会继续关注这一点。

    第二,关于商界的人,尤其银行业的人,现在有两个印度的银行在中国有了分支,我们也可以使用这样的平台,可以跟中国的商务部以及中国的银行商讨在印度开设中国的银行,这样商界的人士也可以由此得到很多的会议,这样可以减少时间和金钱上的损失。

    第三,我们一直在说印度入联合国安理会,我们希望印度能够在联合国安理会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尤其是以什么样的身份来发挥作用,我们支持中国成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一。但是现在由于安理会的意见不一致,这一点还非常不确定。所以第四点我要问田薇女士。谢谢大家。

    2010-03-30 17:26:48

  • 田薇:

    非常感谢,我不确定关于中国媒体的问题,我不是一个决策者,我只是一个战士而已。但是我也听出来了,你在印度看到很多关于中国的报道,但是中国在对印度的报道上并没有同样大的幅度,我还要复查这个情况是不是真的。我现在要讲的是,到底是报道的数量是最重要的,还是报道的质量是最重要的,还是报道的影响力是最重要的,是报道中的事实是最重要的,还是说炒作或者渲染、或者报道中的扭曲是最重要的。我非常尊敬我的印度同事,我知道在一个新兴的发展中国家工作有很多困难,因为我们还有很多的习俗、习惯和历史,但是双方的媒体需要更加努力地去找到更多的事实。我不知道我是否能够充分回答你的问题,但是我只能回答我能够回答的这部分。

    2010-03-30 17:27:01

  • 中国网记者:

    我有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请问龚晓峰副会长,现在对于中国与印度经济之间的互补性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从商品结构或者从产业结构来看,认为经济互补性是很弱的。但是另外一种说法也是从这个角度来说,产业互补性又是很强的。您是怎么看待这个问题的?第二个问题,请问高志远先生,对于中印两国之间的贸易额在逐年增加,但是在贸易额增加的同时,贸易摩擦也在不断增加,您是怎么看待这个贸易摩擦的,这个贸易摩擦是不是会成为中印经济发展的一个巨大障碍?同时对于中印两国的媒体在报道贸易摩擦的过程中,您有一些什么样的建议和忠告?谢谢!

    2010-03-30 17:28:17

  • 龚晓峰:

    谢谢你的问题,其实我在我的演讲当中已经非常明确地表明了我的态度,也用很多数据说明中印在经贸方面有很大的互补性、很强的互补性,大量的数据,由于时间关系我没有一一讲,但是观点、数据是非常明确的,数据很多。特别在IT方面,我们软件跟他们比起来,我们差距比较大,特别是我们软件出口、软件国际化的程度,要向他们学习,需要加强这方面的合作。但是他们在硬件方面,硬件制造业方面跟我们比起来相对比较弱一些,比如说微机的普及率只有中国的十分之一,这方面的需求非常大。经济还有别的方面的互补性。其实前面讲了很多两国关系的问题,这一点我是外行,但是从我的感觉,印度的朋友跟我们的合作非常愉快,我只有不少印度的朋友,我没有感觉到有隔阂,非常开心,相信我们的合作会更开心。这个更开心建立在两个方面,第一是互相信任,第二是互相获利,两者缺一不可。谢谢。

    2010-03-30 17:28:36

  • 高志远:

    我回答您的问题之前,我要对您刚才说的话做一个评论。过去两年中,我一直在跟中国人行进行接触,上一个周四,我们跟工行进行了会见,工行行长访问了孟买,可能很快就要实现我们的计划了。在未来,希望有更多的中国银行能够来到到印度。

    关于中印之间的贸易关系问题,这要看怎么看待贸易摩擦的,贸易摩擦是非常常见的事情,所以这并不是什么问题,我们有更多的互动,就会有更多的争端,有了更多的争端,就有更多的调查,比如说反倾销调查等等,这些都是根据法律进行的,他们并不是针对中国或者针对印度的一些主观臆断的做法,这有世贸组织的固定的程序。

    如果最后的调查结果具有决定性的话,我们就可以执行相关的程序。在很多情况下都是这样的,比如说印度对于中国的贸易摩擦,50%-60%的贸易摩擦都是两边最终妥协的,几乎没有任何的案件是诉诸于反倾销的最后程序。而贸易争端可以针对任何一个国家,并不是专门针对某些国家的,所以媒体需要做的是报道事实。你们只会看媒体的报道,调查开始的时候媒体会进行报道,但是调查结束的时候,媒体又不会进行报道了,当开始调查或者保障调查的时候,就开始报道了,但是最后证据不充分的时候,媒体又不报道了,谢谢大家。

    2010-03-30 17:28:53

  • 主持人 王刚毅:

    时间有限,只能最后问两个问题了。

    2010-03-30 17:29:21

  • 周刚:

    我本来不应该再次发言,但是我看到一位很年轻的女士给邓教授提了一个问题,我想再补充一下。我们在今天,谈论21世纪发展中的中印关系的时候,中国人有一句话,就是喝水不忘挖井人。发言者在讲话中间提到了周恩来总理和尼赫鲁总理,提到了拉吉夫·甘地总理,我还要重提和强调一个伟大的名字,就是刚才邓教授所讲的印度前总统,已故总统纳拉亚南,我是在1998年4月底抵达印度利辛,二十天以后,印度进行了核实验,印度报纸报道说印度用五声炮响欢迎了中国新大使的到来。在当时的情况之下,按照印度外交部的规定,有三个新到的大使在一起,印度总统才能安排递交国书,可是在我前面,只有白俄罗斯大使一家,我是第二家,我们就等着,第三位一直不来。我就递交不了国书,不能正式开展活。在这个敏感的时刻,很容易被误解为是印方的一个不友好的政治姿态。但是在这时候,印方打破惯例,安排我和白俄罗斯大使一起递交国书。在递交国书的时候,纳拉亚南总统向我明确表示,大家可以想像当时中印关系的气氛,纳拉总统说他不认为中国是印度的威胁,他一直认为,中国革命的成功是对印度的支持,他主张在两国共同倡导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恢复和发展两国的关系。他的夫人尽管是初次见面,紧紧地拉着邓教授的手,非常亲切地回忆她在中国两年的美好日子,因为正是纳拉亚南总统在1976年中印恢复互派大使的时候印度的首任驻华大使,她有一句话没有说出来,就是总统和她非常希望再次访问中国,因为当时的气氛不允许,但是我们深深地感到,老总统夫妇对中国人民的深厚的情谊和作为政治家的远见卓识。

    2010-03-30 17:29:38

  • 周刚:

    第二,正是在老总统提出来的在中印互不构成威胁,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恢复发展两国关系的看法之后,中印两国外交部经过谈判,最后就这个问题达成了共识,成为中印关系转换的起点。2004年6月,在北京,中国人民外交学会举办纪念中印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五十周年,印度已经离任的总统纳拉亚南作为首席贵宾,和他的夫人不远万里来到中国参加这个盛会,当时他已经84岁的高龄,夫人身体非常不好,除了老总统她认识之外,别人几乎都不认识,甚至连我都认不出来。在这种情况之下,外交学会专门让我和邓教授全程陪同他们两位,让我专门到上海机场迎接他,他一见到我就拥抱,说有你来了,我这次访问就一切感到放心。他在纪念大会上发表了十分热情洋溢的讲话,高度赞扬了两国共同倡导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国际意义,他到杭州参加访问的时候,由于年事已高,不良于行,到六和塔参观的时候,电梯只能到一定的高度,在这种情况下,是我们陪同的警卫局的四位身强力壮高大的小伙子把他们夫妇两个抬上去的。之后老总统亲切慰问这四位小伙子,感谢这些年轻的小伙子,通过他推进中印人民的友谊。

    2010-03-30 17:30:09

  • 周刚:

    所以在这里,我多占用这个机会,把我了解的和亲历的情况向各位介绍,介绍突出两点,一个是为了中印关系的发展,中印两国领导人,包括印度领导人做出了重大的贡献,我们不会忘记纳拉亚南总统,他和他的夫人做出的真诚的努力,他们永远活在中国人民的心里,因此我们应该继承他们的传统,发扬这种精神,共同在21世纪把中印关系推向新的高度。谢谢大家。

    2010-03-30 17:30:23

  • 主持人 王刚毅:

    非常感谢,现在已经有一个多小时时间来做Q&A,我发现我自己从主席变成了主站。在正式结束之前,我还想利用作为主席的特权讲几句话我自己的看法。第一,我感觉到今天下午整个议程都进行得非常成功,我们进行了广泛的、开放式的、深入的、甚至是非常感性的、动人的讨论和交流,以及相互之间的互动。涉及到的问题尽管不是太多,但是所有的这些问题都是最重要的。通过我们的交流,我相信我们大家增长了共识,加深了理解。第二,今天的会议时间太短,所以只能是一个开始,我们今后要做的工作还非常之多,我相信这也是我们在座各位的一个共同的愿望。第三,要想开始的话,每一个在座的人都应该成为一个行动者,而不是一个说教者,我希望我们从现在开始,从这里开始,从我们开始。

    一天的会议下来以后,我们在精神上、在思想上得到了一些很富有营养的启迪,当然我们也需要喂饱我们的肚子,原来我们的晚饭定在了17点钟,现在已经过去了半个小时,希望大家既有精神上、思想上的相互之间的交流和满足,也能够继续享受一会儿美味佳肴。再次感谢大家。谢谢!

    2010-03-30 17:32:44

图片内容:

视频地址:

mms://wmv.china.com.cn/dianbo/zhibo/2010/20100330-zylt-pm.wmv

相关新闻:

图片大图:

  • 2010中印发展论坛3月30日在北京举行

    中国网 杨楠

  • 会议由中国外文出版发行事业局副总编辑、北京周报社社长兼总编辑王刚毅主持

    中国网 杨佳

  • 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电子分会常务副会长龚晓峰

    中国网 杨佳

  • 印度驻中国大使馆经济与商务处一秘高志远

    中国网 杨佳

  • 中国有色金属建设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秦军满

    中国网 杨佳

  • 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副总编辑马为公

    中国网 杨佳

  • CNN-IBN副主编、知名节目主持人S.S.Haidar

    中国网 杨楠

  • 新华社《环球》杂志执行总编胡俊凯

    中国网 杨佳

  • 印度报业托拉斯资深记者 KJM Varma

    中国网 杨佳

  • 中印发展论坛现场

    中国网 杨佳

  • 中印发展论坛现场

    中国网 杨佳

  • 中国网执行总裁李家明

    中国网 杨佳

  • 印度《商业标准报》高级副总编Bhupesh Bhandari

    中国网 杨佳

  •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基金会理事邓俊秉

    中国网 杨佳

  • 中印发展论坛现场

    中国网 杨佳

  • 央视9套节目主持人田薇

    中国网 杨佳

  • 中国网互联网新闻中心副主任王晓辉发言

    中国网 杨楠

  • 外交学会曾建华发言

    中国网 杨楠

  • 印度代表发言

    中国网 杨楠

  •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研究员马加力发言

    中国网 杨楠

  • 北京外国语大学留学生、印度专家B.Singh发言

    中国网 杨楠

  • 中印发展论坛现场

    中国网 杨佳

  • 中国发展门户网记者提问

    中国网 杨楠

  • 印度代表发言

    中国网 杨楠

  • 工信部中国贸促会电子分会常务副会长龚晓峰发言

    中国网 杨楠

  • 印度驻中国大使馆经济与商务处一秘高志远发言

    中国网 杨楠

  • 中国前驻印大使、中印名人论坛秘书长周刚发言

    中国网 杨楠

  • 中国网记者提问

    中国网 杨楠

文字实录  正序 倒序 刷新

全文 打印 合并称谓 显示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