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标题
- 公共外交国际论坛(2010)暨第三届外交官论坛
活动描述
- 公共外交国际论坛(2010)暨第三届外交官论坛将于2010年9月11日上午9:00在北京亮马河大厦会议中心三层紫金大厅举行开幕式和主旨发言。中国网现场直播,敬请关注!
文字内容:
- 陈雨露:
尊敬的郑万通副主席,各位领导,各位贵宾,各位代表,现在我们举行北京外国语大学公共外交国际论坛(2010)暨第三届外交官论坛开幕仪式。
我是北京外国语大学校长陈雨露。首先,我非常荣幸的向大家介绍出席本次论坛的各位领导和嘉宾,他们是:全国政协副主席郑万通同志,全国人大常委、全国人大外事委员会主任委员、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名誉院长李肇星同志,全国政协常委、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主任委员、北京外国语大学公共外交研究中心名誉主任赵启正同志,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会长章新胜同志,原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熊光楷上将,中国宋庆龄基金会副主席吉佩定同志,中国日报总编辑朱灵同志,北京大学资深教授、哲学家、北京外国语大学中文学院名誉院长汤一介先生,挪威科学与文学院院士、中国人民的老朋友约翰·加尔通同志,北京外国语大学党委书记杨学义同志。前来参加此次论坛的还有外交界、企业界、学术界、文化艺术界和青年团体的各位领导、中外嘉宾和代表。让我们对各位贵宾和朋友的光临表示最热烈的欢迎。
2010-09-11 09:16:13
- 陈雨露:
进入新世纪以来,公共外交日益受到广泛的关注和高度重视,公共外交的开展不仅关乎中国的国际形象,也是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理想和和谐世界建设的客观要求。为此,北京外国语大学决定正式成立公共外交研究中心,并于今天隆重举行公共外交国际论坛暨第三届外交官论坛。现在,我们首先有请北京外国语大学党委书记杨学义同志致论坛欢迎辞。
2010-09-11 09:23:08
- 杨学义: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嘉宾,女士们,先生们,金秋九月、鲜花争艳、丹桂飘香,我们集聚亮马河畔共话公共外交论新型外交话题,在此,我谨代表北京外国语大学对公共外交国际论坛的召开表示最热烈的祝贺,对各位领导、嘉宾的到来表示最热烈的欢迎!
当前,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不断提升以及国家利益的拓展和延伸,中国外交面临着新的挑战,中国作为大国频繁参与全球事物,迫切需要在国际舞台上拥有更多的话语权。一方面,在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建立过程中,中国的政府外交需要发挥积极的作用。另一方面,相对于政府传统外交而言,公共外交正面向社会公众,渗透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成为各国政府提升软实力、维护良好国际形象的重要舞台。
2010-09-11 09:24:06
- 杨学义:
在与西方发达国家掌握主流话语权的当下,要把中国介绍给世界,向世界人民阐释一个真实的中国、一个开放的中国、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中国、一个尊重世界多元文化的中国,更需要在公共外交领域拥有更多的话语权,让世界及时、准确、全面的听到中国的声音。在全球化和信息化的今天,公共外交正日益成为我国外交工作的拓展方向,越来越受到广泛的关注和高度重视,2009年7月,胡锦涛主席在第十一次驻外使节会议上强调要加强公共外交和人文外交,开展多种形式的对外交流活动,扎实传播中华永久文化。公共外交承担着向世界说明中国,帮助外国民众客观、公正了解中国的重要性使命。
当前,在媒体、非政府组织以及社会公共舆论的影响力,增强的背景下,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交融、交锋更加频繁,“西强我弱”的国际舆论格局还没有根本改变。中国的公共外交还处在起步阶段。如拉萨“3.14”事件、新疆“7.5”事件刚发生时,西方媒体和民众对中国的误解等等,如何利用外国人听得懂的语言,容易接受的形式,有效开展公共外交,仍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语言,是交通的桥梁,理解的纽带,开展公共外交,离不开外语的支撑。北京外国语大学是国家“211”工程建设的重点大学,已经开设了49种外语,享有“外交家摇篮”的美誉。在近70年的发展历程中,北外始终将自身发展与国家利益、民族命运紧紧结合,充分利用多语种优势,区域研究优势和中小国际规则的复合型人才培养优势,积极参与公共外交,把中国介绍给世界。
2010-09-11 09:27:27
- 杨学义:
2008年,北京奥运会多语言服务中心以及18所海外孔子学院的建立,即是北外参与的重大公共外交活动。未来10年,北外新开设的语种将大幅增加,为在更广的领域开展公共外交提供语言支持。8月26日,北京外国语大学以卓越的前瞻性眼光,在国内率先成立了公共外交研究中心,这不仅仅是北外自身战略发展的需要,更是为响应国家加强公共外交和人文外交的战略需要,必将为推动我国公共外交研究向纵深发展,为政府公共外交实践提供智力支持,为公众参与公共外交活动发挥更深远的影响和更大的积极作用。
2010-09-11 09:29:29
- 杨学义:
“赤心事上、忧国如家”这是韩愈的名言,今天举办的公共外交论坛,既是北外公共外交研究中心为推进公共外交事业的深入研讨,而举办的一项重要学术活动。旨在全球背景下共同探索公共外交的新思路、新内涵、新方式,相信与会的各位嘉宾一起奉献精彩之言、智慧之言、卓见之言,为多层次、多领域、全方位推进中国的公共外交事业作出新的贡献。
同志们,朋友们,花朵有个希望,希望天空给它阳光;白云有个希望,希望带它一起飞翔;蜜蜂有一个希望,希望四季都有花香;我也有一个希望,希望今天的论坛畅所欲言,顺顺当当。祝大家永远健康。谢谢各位。
2010-09-11 09:30:55
- 陈雨露:
谢谢杨书记热情洋溢的欢迎致辞。各位代表,教育不仅肩负着培养和造就公共外交人才的战略使命,而且教育国际交流在加强与各国间的人文交流、推动公共事业的发展当中发挥着及其特殊的作用。现在,我们有请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会长、原教育部副部长、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执行委员会主席章新胜同志讲话,大家欢迎。
2010-09-11 09:33:10
- 章新胜:
尊敬的郑万通副主席、尊敬的李肇星主席、尊敬的赵启正主任,各位领导、各位外交界的老前辈、各位同仁,大家早上好。今天我非常高兴能够有机会参加北京外国语大学公共外交国际论坛暨第三届外交官论坛与中国公共外交战线上的各位领导和各位同仁围绕着沟通、参与、责任和行动这个主题共同切磋、交流、共话 中国公共外交事业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以及教育如何为公共外交事业的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作出自己的一份贡献。
如果说当年清华大学被誉为工程师的摇篮,那北京外国语大学则被誉为“外交官的摇篮”,在培养外交外事人才参与公共外交活动方面作出了突出的贡献。现有中国驻外166位大使里面有96位毕业于北外,北外为公共外交事业所作出的突出贡献或者叫大众外交事业,当然也有一些专业上的不同概念,不过这个边界不一定太清晰,可以从两个典型的案例来体现。
第一,2008年北京奥运会提供全面的多语言服务,专门成立了北京奥运多语言服务中心,现在又转型为北京世界城市多语言服务中心,服务于北京市建设成世界级城市的需要,也是大众外交和公共外交的需要。在顺应全球学汉语的热潮越来越加深的世界趋势,北京外国语大学在承办海外孔子学院方面走在全国的最先,发挥了它培养外交人才,包括公共外交人才以及多语种、小语种教学的优势已经承办了18家海外孔子学院,在全国高校当中是最多的,所办的质量和效果也是十分凸显的。
2010-09-11 09:34:08
- 章新胜:
今天刚刚陈校长又宣布了,北京外国语大学又率先成立了公共外交问题研究机构,就是公共外交研究中心,而且请赵启正同志担任主任。我想,在这方面无论在教学、科研、人才培养方面北京外国语大学在外交特别在公共外交领域所突出的领域和成绩是足见一斑。随着中国的迅速发展,国际格局和国际形势的变化,公共外交的影响力和作用力越来越突然,它的重要性越来越凸显,我想这是随着日益加速的经济全球化,人类进入知识社会、进入舆论时代、进入信息时代、进入生态文明时代,这是息息不可分的,和我们面临的机遇以及当前国际国内面临的种种挑战是紧密的结合在一起的。
2010-09-11 09:36:59
- 章新胜:
教育外事工作或者教育外事工作对于民间外交、大众外交包括公共外交,能作出一点贡献,多年来也是得益于外交部、得益于驻外各个大使馆,各位在座的外交界的老前辈和公共外交相关的领域关心、指导、帮助密切可分的。今年7月举行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和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改革和发展纲要》,已经为未来10年教育发展规划了蓝图。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在全教会上都作了重要的讲话,明确要全面推进教育优先发展、科学发展,由人力资源大国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由教育大国建设成为教育的强国的明确要求。对我国教育改革发展面临的形势、任务进行了深刻的阐述和全面的部署,这为教育和公共外交服务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教育可以为公共外交事业培养大批的专业人才,通过积极开展学术研究、政策研究,为公共外交提供智库和智力支持。当然,教育本身在一个领域的也体现出公共外交以及大众外交,那么教育人文交流为公共外交也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增进各国人民的理解、友谊方面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因为,无论任何的交流、任何的合作、任何的外交,说到底最后都是国与国、人与人的交流,是思想的交流和碰撞,是心灵的沟通,是不同利益的碰撞和找到利益的会合点来解决问题。特别是我们在和平的时代,一切还是要依靠外交,特别是公众外交和大众外交,越来越发挥着它日益重要的作用。
2010-09-11 09:37:48
- 章新胜:
而在这方面,我们教育为公共外交事业培养人才,无论是北京外国语大学、外交学院、北京大学、人民大学、上海复旦大学等全国各个院校都肩负着重要的责任。我们如何使教育能够为公共外交的人才培养、为公共外交的学术研究来作出贡献,在这方面,我想大众外交和公众外交,我们对外关系的突破首先从乒乓外交开始,这就给我们很多的启示,但是借用今天十分宝贵的时间,我想提出两个问题进行探讨。
第一,当我们要举办奥运会的时候,就遇到了西方各种敌对势力和分裂势力的各种各样的干扰,然而2008年4月19日下午法国留学生和华人华侨各界近5000多人在巴黎共和国广场举行了以支持北京奥运、反对媒体不公为主题的聚会活动,这是20多年来法国最大的华人聚会,振动了整个法国,特别是它的主流社会,引起了世界的关注。针对法国媒体对拉萨“3.14”事件和北京奥运的歪曲报道,其中留法学生李洹发表了长篇法文演讲,他富有哲理和逻辑思辨的行为,地道的法语和播音员般的圆润激昂优美的嗓音,流畅而又连珠炮式的语速,让在场的不仅中国留学生和华人入神,他们甚至怀疑这是中国人吗?然而这就是来自中国西安的一名自费留学生,他就读于法国里昂第二大学,高等商学院一名硕士生,李洹同学登上法国电视二台,与该驻北京记者就中国问题进行过针尖对麦芒的辩论,他的语言和学术功底赢得了对方的尊敬,为中国人遵守了尊严,在留学生中引起了轰动。同时,我们看到伴随着这个在德国、在英国、在意大利、在美国、在加拿大、在澳大利亚等各地中国留学生通过大众外交和公众外交,在舆论和各个方面发挥的独特的作用,包括他们利用新媒体,所有这些渠道产生了很大的作用,为此我们国家主要领导人还作出了专门的批示,这可见我们培养人才方面多一分大众外交和公众外交的支持的重要性。
2010-09-11 09:39:33
- 章新胜:
第二,再过一两天,将在天津举办的达沃斯论坛。达沃斯论坛虽然是经贸领域的一个论坛,但是可见,瑞士这个国家所产生的达沃斯论坛不仅引导了话语权,引导了世界的一定程度上的舆论。但是,是以西方的基本观点为主所引导的,它影响了议程和议题,这就比引导话语权要重要得多,我们说标准、规则、规则的参与和修订以及议程的制定的重要性。所以,我们觉得在教育人才培养、复合型人才的培养,领导型人才的培养,企业精神和创新精神的公共外交人才的培养以及学术研究方面教育显然可以发挥一定的作用。所以,我希望这次论坛,我也相信这个论坛一定会在这个方面结出丰硕的成果。谢谢大家。
2010-09-11 09:42:30
- 陈雨露:
衷心感谢章部长对公共外交重大意义的生动的阐释和对北外的良好的祝愿。公共外交是新时期中国外交面临的新任务和新要求,大力开展公共外交恰逢其时,卓有可为。现在我们有请全国人大常委、全国人大外事委员会主任委员李肇星同志讲话。大家欢迎。
2010-09-11 09:43:42
- 李肇星:
谢谢主席先生。我来参加这个论坛最高兴得是有机会见到那么多老师、老同事和年轻的朋友,我是愿意向在座的各位老师,包括我的另外一个母校北京大学老师汤一介先生,还有我在外国语学院,我还是愿意叫外国语学院,现在叫北京外国语大学,我在这儿向外国语学院的老师们表示教师节的节日的祝贺。世界上最令人羡慕和令人尊敬的职业就是老师了,人的第一个老师可能是自己的妈妈、母亲,以后的老师就是包括在座的许多老师在内的老师们了。很高兴,见到那么多老的、现在的老师和年轻的同学们。我讲的很简单,公共外交的重要性、深远的意义应该是不言自明的,因为我们党的崇高理念就是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我想外交理念就是外交为民。现在看看也只有人民才能创造历史,只有人民才能创造世界上所有美好的东西,例子太多了,刚才有人请我们喝咖啡,现在咖啡在中国变得特别高雅,好像只有高雅的人才能喝,实际上我在非洲工作多年,向当地老百姓请教,咖啡这种东西就是最早是埃塞俄比亚的种庄稼的人、放羊的人先发现。还有就是高尔夫球被认为是最有钱的人、最高雅的人才能玩儿的运动,其实最早是苏格兰那些最下层的、低层的放羊人发明的。像芭蕾舞,现在好像确实很好,好的芭蕾舞很好,其实也是当年亚平宁半岛上普普通通餐馆里的男服务员为了引人注意,用脚尖走路,慢慢就是芭蕾舞了。所以,我觉得我们永远不要忘记人民才是最大的。
由此我想到1949年10月1日下午开国大典上,当群众迎向天安门城楼,不知道谁带头,好像在新中国仪式上喊出毛主席万岁,结果好多人都喊毛主席万岁,这个时候我们的毛主席靠在栏杆上喊的是“同志们万岁”,后来有的老人回忆录说毛主席喊过“人民万岁”。我们公共外交就是一切为了人民,同时也要依靠人民去做。我们人民的利益就是要由我们祖国去维护,所以我们又要强调祖国的一切事情都是为了人民,而祖国最需要的、人民最需要的当前和今后,首先就是和平。所以,公共外交也要为维护世界和平作出努力。
2010-09-11 09:44:11
- 李肇星:
我们还有一项重要的主题就是发展,发展是硬道理,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特别要把建设作为一切工作的重点,而要建设就需要改革开放,开放就需要在全世界结交越来越多的朋友,结交越来越多的平等互利、共赢的合作伙伴,公共外交在这方面大有可为,而且事实上离开公共外交要在国际上广交朋友几乎是不可能的。所以,我认为不管从哪个方面讲公共外交都是重要的,而且真正做到一切为了人民、依靠人民,我们的公共外交也一定会给国家的事业、给全世界人民的进步事业都能作出贡献。
总而言之,我的体会是人民至上,祖国永存。为了做好工作,我也愿意和老同事、年轻的同事一起继续努力的学习,只要一息尚存就不断的学习,我觉得现在光要求孩子们天天好好学习是不够的,我觉得应该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应该率先好好学习,这样的话,你放心,孩子们会天天向上。
最后,我愿意把我的老师教导的这句话献给坐在后面年轻的朋友们,第一句是我的小学五年级老师告诉我们的,他叫赵健,现在已经不在了,他说“你们从小开始就要记住,列宁说过一个人一辈子有三大任务:第一是学习,第二是学习,第三是学习。”我还想把我在北大的老师,后来又作过北京大学校长的老师的话也告诉大家,他说:“爱因斯坦是他的老师,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成功是努力工作加上适当休息,再加上少说废话、少说空话”。我觉得挺有意思,这些话突然想起来了。
不管我们已经取得了多大成就,我们还要记住胡锦涛主席多少年前在西柏坡讲过的话,就是务必要继续谦虚谨慎、继续艰苦奋斗。最后祝我们的论坛取得成功,祝各位工作快乐、学习快乐。谢谢。
2010-09-11 09:49:30
- 陈雨露:
谢谢李部长的讲话,特别感谢李部长对母校老师们的问候和祝福,令人我们在场的各位老师都非常感动。公共外交事业的发展需要全社会的积极参与,人民政协因其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拥有丰富的社会资源和人力资源,在开展公共外交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而且已经取得了斐然成就。现在,让我们热烈鼓掌,欢迎郑万通同志讲话。
2010-09-11 09:51:15
- 郑万通:
各位嘉宾、各位朋友,很高兴应邀参加本次公共外交国际论坛,在这里,我谨向论坛的成功举办表示热烈的祝贺,向各界嘉宾和朋友们致以诚挚的问候。当今的中国,正处在全面融入国际社会的历史进程中,在全球化深入发展的大背景下,外交的概念和范畴也不断深化和拓展,中国外交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肩负着新的时代使命。
去年7月,胡锦涛主席在第十一次驻外使节会议上提出,要“不断提高外交工作能力和水平,努力使我国在政治上更有影响力,经济上更有竞争力,形象上更有亲和力,道义上更有感召力”。他还特别强调,“要加强公共外交和人文外交,开展多种形式的对外文化交流活动,扎实传播中华优秀文化。”当前,向世界说明中国,帮助国外公众理解真实的中国,已成为中国公共外交的重要任务。
2010-09-11 09:51:49
- 郑万通:
人民政协具有深厚的社会基础和丰富的政治资源、文化资源、人才资源,在公共外交领域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人民政协融官方外交和民间外交于一体,集政治精英和社会精英于一身,是我国公共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我长期在统战政协系统工作,对外交工作不熟悉,但对人民政协的对外交往却有着切身的体验。
2010-09-11 09:52:41
- 郑万通:
人民政协从一登上外交舞台,就展现出独特的魅力,就具有浓厚的公共外交色彩。1993年八届政协的第一年,我时任中央统战部副部长,随同当时的李瑞环主席访问尼泊尔、印度、巴基斯坦。这是我国历史上首次以全国政协主席的身份出访。这次访问不仅已成为全国政协开展对外交往活动的起点,也可以称作人民政协公共外交活动的起点。此后,以这种模式为基础,全国政协各个层面的对外交往全面展开,十分活跃。第九届、十届政协十年前,我陪同李瑞环主席、贾庆林主席先后出访60多个国家,在这一过程中,我亲眼见证并深刻感受到人民政协开展公共外交所具有的独特优势和取得的巨大成绩。每次访问,政协领导人都生动地介绍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同各类组织、团体和社会各界人士广泛交往。
在此期间,人民政协还搭建了三个重要的公共外交平台。第一个平台是1994年成立的“中国宗教界和平委员会”。先后加入世界宗教和平会议、亚洲宗教和平会议,多次组织中国五大宗教团体代表人物联合出访,向全世界展示了中国宗教界团结和谐的盛况。第二个平台是1996年开始举办的“21世纪论坛”。第三个平台2001年成立的“中国经济社会理事会”。这三大平台与全国政协领导人及政协系统各个层面的对外交往活动在一起,共同构成了人民政协多边外交和公共外交的良好态势和生动格局。在这个过程中,向世界传递和宣誓了这样一些重要的理念和原则:比如,人类文明的多元性;比如,以和为贵;比如,求同存异;比如,协商民主。人民政协亦官亦民这种富有个性的交往方式,形成了很好的外交效应,也为我国的整体外交作了很好的诠释和补充。
2010-09-11 09:55:54
- 郑万通:
如今,公共外交已成为人民政协的一项重要工作内容。贾庆林主席在今年所做的常委会工作报告中,两次提出要加强人民政协的公共外交工作。本届政协外事委员会,在一大批资深外交家和热心外交事业的政协委员的共同努力下,致力于推动我国的公共外交事业,主动作为,成效显著,不仅专门成立了公共外交小组,还策划出版了《公共外交季刊》,为我国公共外交的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近年来,中国公共外交事业成绩斐然,显著提升了国家软实力、改善了国家形象。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的成功举办,海外孔子学院、中国文化中心的广泛设立,成为突出的亮点。同时我们也感到,中国的公共外交事业还处于起步阶段,理论尚不成熟,实践还很有限,基础比较薄弱,没有形成大的气候,没有产生整体性的影响力。令人欣喜的是,近一两两年,公共外交在众多有识之士的大力推动下,已逐渐成为一个热门理念,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公共外交正从分散的实践,转变为理性的思考;正从个别的行为,转变为整体的规范;正从一个部门、一个群体的意识和作为,转变为全社会的共识和国家的方针。我赞同赵启正同志的判断:改革开放三十年后,开拓公共外交已经成为中国外交的比产选择,中国进入了公共外交时代。
北京外国语大学历史悠久、声名远播,是公认的“外交官摇篮”,为共和国的外交事业作出了杰出贡献。今天,我们非常高兴地看到,北外率先建立了国内第一家公共外交研究中心,我认为,这是在准确把握国际国内发展趋势,深入挖掘自身传统优势的基础上,为中国外交事业做出的又一开创性贡献,也是中国公共外交发展进程中的一件大事。公共外交研究前景广阔、任重道远,希望这一平台能够广泛凝聚力量、充分整合资源,为公共外交提供新视角、新思路、新方法,为增强我国在世界公共外交领域的影响力,提高我们在话题设置、危机处理等方面的综合应对能力提供智力支撑。公共外交研究既要着眼当前,研究如何更好地帮助国外公众理解一个“真实的中国”,也要着眼未来,从前瞻性、战略性的角度,研究如何向世界描绘一个“未来的中国”。最后,预祝本次论坛圆满成功!谢谢大家!
2010-09-11 09:59:36
- 陈雨露:
衷心感谢万通主席对公共外交事业的关怀和殷切的希望,我们一定会利用好公共外交国际论坛这一重要平台,共同探索公共外交的新思路、新方法,推进中国公共外交事业跃上新的台阶。
各位代表,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国际交流协会会长周铁农同志一直非常关心本届论坛的召开,他专门为本届论坛题写了大会的主题词:沟通、参与、责任、行动,祝公共外交国际论坛暨第三届外交官论坛圆满成功!周铁农 2010年9月9日。
让我们向周铁农副委员长表示诚挚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2010-09-11 10:02:42
- 陈雨露:
各位领导、各位嘉宾,今年8月26号北京外国语大学成立了公共外交研究中心,旨在适应国家发展战略需要,推动中国公共外交基础理论研究,战略研究和人才的培养。今天,嘉宾云集,群贤备至,我们借此次公共外交大家庭盛会召开之际,郑重举行北京外国语大学“公共外交研究中心”的揭牌仪式,我们现在有请郑万通主席、李肇星主任、赵启正主任、章新胜会长、杨学义书记移步到台前进行揭牌仪式。有请各位领导。
(揭牌仪式)
2010-09-11 10:04:29
- 陈雨露:
感谢各位领导。大家知道,赵启正主任是中国公共外交研究的先行者和理论家,当赵部长得知北京外国语大学将举全校师生之力以公共外交研究中心这个平台为基地,展开公共外交的基础理论研究、战略研究和人才培养的工作之后,欣然的同意担任研究中心的名誉主任,我代表北外的全体师生和北外所有的校友向赵启正主任表示衷心的谢意。
现在有请北京外国语大学党委书记杨学义同志为赵启正主任颁发北京外国语大学公共研究中心名誉主任证书。有请。
(颁发证书)
2010-09-11 10:05:02
- 陈雨露:
各位领导、各位嘉宾、各位代表,现在我宣布北京外国语大学公共外交国际论坛暨第三届外交官论坛开幕仪式到此结束。大会为各位代表准备了茶歇,20分钟以后,我们将在这里进行大会的第二阶段大会主旨发言。让我们感谢郑万通主席和各位领导的光临。谢谢大家。
2010-09-11 10:05:20
- 文君:
尊敬的各位来宾,大家上午好!刚才,我们举行了公共外交国际论坛2010暨第三届外交官论坛的开幕式,现在我们进入论坛的主旨发言阶段。在主旨发言之前,请允许我向大家介绍两位刚刚莅临论坛现场的主席台就坐的嘉宾,他们是:外交部副部长傅莹同志,国家汉语国际推广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孔子学院总部总干部许琳博士。让我们对他们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在这个阶段,我们将进行大会的主旨发言。第一位发言嘉宾是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主任、北京外国语大学公共外交研究中心名誉主任赵启正同志,让我们掌声欢迎。
2010-09-11 10:05:34
- 赵启正:
刚才主席对我的介绍,那么多定语,实在是不合适,不是不敢当,而是绝对不是那个样子。原来我以为今天是以同学们为主,结果一看第一排、第二排,我觉得我原来的思想准备不够,都是元老级的人物,所以我得谦虚跟大家讨论而不是宣讲什么,还有教授们坐在这里,我是提出一些观点,和大家讨论,也许更多的是对后排的同学们,你们都是公共外交未来的主力,希望你们也参加讨论。
我把原来一个半小时的演说压缩到25分钟试试。
公共外交的事实早就有了,在中国我们公共外交的范例就是毛主席,1935年他请宋庆龄先生介绍斯诺到延安,向世界表达了中国存在着一个共产党,存在着一支为人民的抗日的红军,使世界上第一次知道他的存在,并且影响了美国两届政府的对华友好工作,也就是罗斯福和杜鲁门都找斯诺讨论过对华政策,确实发生了一定的影响,这是我们公共外交范例,只不过没有这个名词。
2010-09-11 10:37:49
- 赵启正:
今天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多数国家的外交阵容扩大了,不只是政府的外交,而且公共的外交,组成了一个整体的外交,因此声势浩大,影响显著。当然,做得最强大的和最早的就是美国。公共外交的定义各国是不一样的,所以学者们不要追求一个统一的定义,因为它和国家的实力、国家的文化传统、国家的利益和国家的处境有关,不妨我们看看美国外交的定义:由政府发起交流项目,利用电台等信息传播手段,了解、获悉和影响其他国家的舆论,减少其他国家政府和民众对美国产生的错误观念,提高美国在国外公众的影响,增进美国的国家利益的活动。他这里强调一是政府发动,二是面对外国的政府和民众,并不只对外国的民众。可以这么理解,外国政府的官员接受文化影响的时候也是外国的民众,或者说外国的公众对美国的看法会影响那个国家政府的决策,就如同我们公民对日本的看法会影响我们对日本的政策决定,一样,所以定义比较广泛。美国的公共外交最早的典型案例就是美国之音,下面我会详细介绍。每年是要用10亿美元左右投入公共外交。
2010-09-11 10:40:14
- 赵启正:
日本的定义,选自《公共外交舆论时代的外交战略》,这定义是日本外务省审议官北野充定的,我也和他见过面。他说:在国际社会中提高本国的存在感,为提升本国形象,加深外界对本国理解,以对像国民而非政府去做外交工作,包括政策发布、文化传播、对外广播等等。他说在国际社会提高本国的存在感,存在感是日本原文。什么叫存在感?在世界杯足球赛上中国的存在感就没有,在奥运会上中国的存在感就很强。在一个国际场合,这个国家不存在,还能表达什么,所以这个说法也是很值得我们深思的。日本认为,中国是相当重要的邻国,中国是日本的第一贸易大国。他们还说,对日本安全保障来说,中国的重要性是非常高的,括号里就是“非常威胁的”,我们理解美国和日本的话不一样的,美国人比较暴露和直率,日本人比较谦恭。他说,中国对日本和日本对中国的民众存在着强烈的不信任感,公共外交的任务就是消除这种不信任感,非常具体。我们就看到,各国的公共外交的定义并不相同,我们没有必要追求一个全世界通用的定义。在中国,各位学者,外国语大学也会提出定义,人民大学也会提出定义,没有关系,我们求同存异,只是促进我们公共外交就可以了。为了把目前对公共外交的各种说法大体上做一个归纳,我画了一张图,这张图就把公共外交范畴和与政府外交互补说的比较清楚。我也给日本外务省的先生们看了,他们觉得很有意思,他们觉得比文字的叙述要清楚。
2010-09-11 10:44:14
- 赵启正:
政府外交就是水平线A国政府对B国政府,这个外交主要是经过交涉、谈判,甚至于是抗议的方式,是一种非常严肃的代表国家主权的活动,以外交部为代表的。部分政府部门可以代表部分的国家主权,如商务部在WTO当中作代表,关于对外贸易方面的主权的表示,成果就是声明、公报、条约等等。这在公共外交开展政府外交不可取代和绝对重要的。
由A国到B国的公众最早的就是美国之音,这种类型,是单方向的,他们讲他们国家如何伟大,来讲他们的精神,希望大家了解美国,信任美国,并向美国学习。公共外交的目标非常之庞大,也非常之高,就不像日本人希望能够理解今天的日本大大的不是60年前的日本了,日本的公共外交的目的不一样。如果说公众能不能反过来对政府作公共外交方面的活动呢?也是可以的,就像刚才郑万通先生所讲的政治协商会议,他的代表团既有前官员,又有现官员,又有教育家,又也学者,他到了外国可以拜访外国的大臣,去表达中国。这在中国应当比较注意,一是尊重政府对公共外交主导的同时强调民众的自觉性。再举一个政府参与公共外交的例子就是孔子学院,孔子学院是政府花钱面对外国公众来讲解汉语,实际上这是中国文化,中国是什么样的人,使外国公众对中国有所了解,这是一个非常庞大的、进展很快的,并且能够很快引起世界各国注意的重大活动,这有200多个孔子学院,有200多个孔子学堂。公众对公众,原来我们叫民间外交,比如中日友协、宋庆龄基金会到外国某个基金会互相表达,我们不妨把它也放在公共外交之内,也就是说,在外交活动中有一方是公众,有公众参加的不是代表政府主权的就都算是公共外交了,这样比较好。如果一定要问,民间外交和公共外交有什么不同,也许能够找到一点不同,比如民间外交的题目可能离政府政策直接的讨论比较少,而是文化交流比较多。比如篮球队互相访问、茶道或者歌舞、或者汉语比赛、英语比赛,而不是政府的直接花钱和推动的。但是这种区分不是很重要,所以除了政府外交之外,应该都算是公共外交了。
2010-09-11 10:46:45
- 赵启正:
本国政府和本国公众是什么关系?最近,我和政协的外事委代表团去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进行访问,他们说我们国家公共外交的定义和你们不一样,本国政府对本国公众讲解外交政策就叫做公共外交。因为公共又是形容词,又是名词,可以还原成“公众”、也可以还原成“公众”,这是人家的定义。我们觉得有他们的道理,但是终归反映这个国家的国际视野弱一些的。在中国我们怎么表达呢?就是公众通过媒体或者一些非政府机构通过研究报告不断向政府提供见解,就直接给政府了,这是沟通的一种。而政府对民众的沟通,包括本国民众和外国民众的沟通可能也是通过媒体,我们外交部还有一个外交部开放日,这是什么意思?就是让大家了解外交部不是脱离民众的,这就是沟通的一种。所以,在中国本国民众和本国政府的沟通是越来越充分了。我觉得这是今后中国外交的特色之一了。所以,本国政府和本国公众的沟通也是非常重要的。
2010-09-11 10:51:29
- 赵启正:
今天到了外国语大学,我特别想说一下,刚才好几位演讲者说“加强中国的话语权”,那么加强中国的话语权之一就是中国的社会主义新创造的表达我们时代的名词变成外文的时候是非常之困难的,往往词不达意和引起误会,往往降低了我们的话语权。先讨论一下“话语权”,在今年的政协新闻发布会上,一个美国之音记者说:中国的政治协商会议不就是一个“清谈馆”吗?你们在清谈的时候有没有禁区呢?我们必须正面回答,它不是清谈馆,它是中国最重要的政治协商机构。它的表现就是有强大的话语权,一是有影响力,二是政府要回答,就是有效果。结果外国媒体出现这样的问题,这句话在中国有两个理解,权利和权力,是哪个?这样作了一个追踪,后来我请教了我的外语老师之一黄友义先生,他是国际翻译协会副主席,他告诉我,“POWER OF DISCOURSE”。怎么解释?他很认真,他又请教了北欧的外交官,包括一位外交部副部长,他说这个“POWER OF DISCOURSE”, 一个是有声音,一个是能被听进去,听进去不等于是赞成,根本不听的话就完全没有话语权,在联合国如果中国发言,不管怎么样,大家都得听,美国发言,就不出去抽烟,就得听。所以,翻译成话语权,不如翻译成话语力,软实力和硬实力也是“POWER”,那能翻译成软实权和硬实权吗?这个问题我又和日本外务省讨论了一下,他说,我们日本人管你这句话叫做“发信力”。这个日本话我又不懂了,我请教日语专家刘小勇,我最近又和驻中国的日本公使讨论“发信力”和“话语力”,所以我们今后要用话语权的时候要谨慎,因为他们是分不清楚的,软实力和硬实力都是POWER。我们中国很多词汇翻译成外文的时候不准确,意大利人有一句话“翻译就是背叛”,意大利语我也不会翻译,也不知道拼的对不对,如果翻译错的话,你们告诉我一下,并且告诉我如何发音,因为这两个音节很近。的确有一些翻译是翻译不了的,“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怎么翻译成外文?有一次我在会议上说翻译不了,有一位小伙子站起来说他可以翻,但是翻译半天没有说清楚。这是没有办法的,因为民族的背景不同。文学的翻译我们不管它,但是政治的翻译就很难。中国的龙是吉祥之物,外国的龙是怪物,查英文字典是“喷火的、蛇皮的、狮子爪的”,我们中国人自称龙的传人,我们的龙在字典上把龙和他们已经对应了,我们改不了字典,那么美国出关于中国文学论的书都画一个龙,是中国龙和外国龙的混合,我今天没有时间,这些图我们都有的,这是我们解释不同的问题。
2010-09-11 11:00:07
- 赵启正:
熊光楷上将英文特别好,他给我一个例子,他说“韬光养晦”,他收集的翻译“掩盖自己的能力,等待时机;隐藏能力,假装弱小;藏起野心,收起爪子”。我们全国最高的外语大学进入在公共外交中,突出诸位的什么优势,你说外交学院的公共外交学会比,和人民大学公共外交研究院比,我们的贡献重点在哪儿?我觉得在语言方面应该拜托各位,否则,翻译既是背叛,最后背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可就不得了。在去年还是前年的时候,我和光楷同志去美国斯坦福开了一个中美非官方高层政治对话。当时基辛格说中国一方面说和平崛起,后面又改成和平发展,这没关系,反正都是和平,结果你们军费2位数字在拓展,你们想干什么?光楷说,都是你们给翻译错了,把“韬光养晦”翻译错了,细想是人家翻译错了,还是我们翻译错了,最初这个词儿不是美国人发明的,而是中国人发明的,一定是中国错了,又引起了美国继续错下去。又如“自主创新”,美国国会正式提出提案,说自主创新是“美国技术救中国”,创新都是自主的,如果别人的创新就根本不是我们的创新,为什么加“自主”两个字。在创造中国词汇的时候一定要有如黄友义这样的人参加,否则,不顾外国人怎么理解,中国人自己理解,而外国人不理解就会引起很大的误会了,比如像“自主创新”就是独立的创新,在家里的创新,不需要外国的创新。我跟他们解释,就是我们中国人买的外国专利太多了,根据中国的社会发展、经济发展,我们需要中国人多创新,就是鼓励中国人多努力的意思,不要老依靠外国人的专利。当然,在创新当中政府要给予支持,可是这个题目是我们提出的,可能组成团队的说,也许中国人是鼓掌。都是外国人参加的,有一个美国大学的沈大为说,你们叫鼓励创新不就好了吗?我说就是鼓励创新的意思,所以我们如何的把公共外交对外做好,首先有一个表达的问题,如果表达本身不及格或者引起误会,我们公共外交不是越做越负面吗?不是越做越不通吗?
因此,我们有些外国专家说,你们在写对外报道英文稿的时候,能不能不由中国翻,直接用英文写呢?那是最好不过。但是我不太愿意在这个问题上这样强调,因为我自己外文不好,我自己做不到,要让人家做,可是为了国家的利益我们还得说一下。如果北京外国语大学培养出能够用外文直接写我们的政论,直接写表达我们主张的或者中国特点的那种文章,是不是得设立一个新的专业?当然,会外语就会翻译,这是粗浅的想法,真正的会翻译,我觉得应当有一种翻译专业,这也是黄益平经常教导我的话,他说你想促进成立翻译专业,就是精密翻译,特别是政治词汇的精密翻译。所以在这里讲这么多,是拜托大家的意思。
谢谢。
2010-09-11 11:05:05
- 文君:
感谢赵主任的精彩演讲。刚才,赵主任用生动的语言形象的为我们阐释了公共外交的几个最为基本而又重大的问题,可为深入浅出,拨云见日,让我们受益匪浅。第二位发言嘉宾是外交部副部长傅莹同志,傅部长是我国优秀的女外交官,也是我们北京外国语大学杰出的校友,傅部长在担任驻英大使期间,为中国外交事业作出了突出的贡献,她认为,公共外交要实事求是,要早说话、多说话、说明白话,现在就让我们请傅部长作主旨报告。大家欢迎。
2010-09-11 11:08:48
- 傅莹:
文君副书记、各位来宾,应邀出席这个论坛我觉得很荣幸,也很忐忑,我的同事李金章副部长让我无论如何到这儿发个言,但是我想不好该说什么,到了以后看到那么多老同事、老领导、老朋友,尤其看到梅老师,觉得有压力了。刚才赵主任讲的非常好,他在这个问题上有很多高深的研究,他讲的很多内容我都同意。
我年初回到国内,感觉国内对公共外交的研究和探讨还是相当深入的,尽管软实力建设、公共外交这些概念对我们国家来说还是一个比较新的概念。但是,可以看到,我们在政府层面、在企业、学界,大家都有这方面加强的紧迫感。刚才赵主任讲我们在这分析有不少有益的尝试,比较典型的就是孔子学院在国外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确实,进入二十一世纪,软实力在国际关系当中的作用是日益突出了,原因可能一是因为全球化,各国之间的相互依存、相互交融的角度,所以对硬实力的使用代价增加了。二是各种非政府组织、机构比较活跃,对硬实力使用的制约也增加了。三是西方世界对硬实力的使用有反思。今天好像正好是“9.11”,美国撤军期间,国际上对美国和伊拉克战争分析很多,大家基本有一个共识,就是美国军队死了4000多人,伊拉克人民恐怕是死亡六七十万,美国花了3万亿美元,2倍于整个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费用,结果实现了什么?树立起美国的民主样板,大家都认为实际上扶植了一个软弱的伊拉克,扶植了一个强硬的伊朗,这是一个得不偿失。所以在这个大的背景之下,尤其这些西方的强国在今后使用硬实力上可能会有更多的顾忌,至少在一段时间会比较谨慎。
2010-09-11 11:09:13
- 傅莹:
回顾就是在世界强国的崛起过程当中,实力的来源是有一个演进过程,最早十六世纪西班牙基本上靠海军;十八世纪法国在打仗的同时,它的软实力,比如文化和制度建设也开始发挥了影响。到了十九世纪英国,仍然主要是靠炮舰,但是英国的政治凝聚力、金融规范也在发挥作用,到法国还还一些。到了二十实际美国依靠军事、经济、科技领先取得的优势,美国的美式的文化、美式的教育和国际制度建设方面发挥的作用比较强,能不能说美国是第一个软硬实力兼备的世界强国。进入二十一世纪,就是未来的强国,可能在现在的国际环境之下,应该是一个软实力的强国。因为国际环境已经不再允许再走一条硬实力的道路了。中国应该是更加注重影响力、感召力、亲和力的国家,正像胡主席讲的一样。二十一世纪我们需要和平的时期,因为只有在一个和平的时期,才能实现我们的和平崛起。
中国的外交是以维护一个和平的环境为主要目的的,在今后可能又更前进一步,就是维护和塑造创造一个合作的环境,一个可以和中国合作的环境,中国在二十一世纪影响力上升的情况下,我们应该积极对于二十一世纪真正成为一个合作的世纪,而不是过去几个世纪充满战斗的世纪。中国在这方面应该说具备一定影响的能力。
2010-09-11 11:11:14
- 傅莹:
当然,软实力必须要有硬实力做基础,但是软实力又不直接等于硬实力,在这个过程当中,公共外加是一个甚至是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的共聚合手段。软实力严格意义上讲,用不动用军事力量来影响他人的能力。但是你要能影响他人,首先你的形象要好,在这方面,我们确实还有一段路要走。我在国外的时候感觉到,国外对中国的看法和了解还是有限的,看法还是比较片面的,基本上是在高估中国和低估中国之间徘徊,一看到中国有成绩了,成功了,就说中国要“威胁”了,看到中国有问题了,就说中国“要崩溃了”。原因比较多,我自己的体会一是国外对关于中国的信息、关于中国的文化产品相互比较少,我们出口很多电视,但是在国外的电视机上播放中国的内容还是相当少的。我们出口的书和进口的书完全不成比例,出口的电影和进口的电影也完全不成比例。欧洲人跟我讲,说欧洲人对一个国家的形象是什么时候形成的呢?基本是在厨房里面,在厨房里看电视的时候,电视上出现的形象很大程度影响了他们的看法。在电视上中国的故事、中国的形象很少,有的一些是二手的,甚至是负面的。这是我们面临一个比较大的困难。
第二,在意识形态上跟西方,国际主导的还是西方的意识形态,我们跟他们之间差异比较大。尤其由于冷战的因素,他们对我们的制度缺乏理解和认同。前两天我接受德国记者采访,他很肯定我们的成就,谈起来真是非常的钦佩。但是他说你们都改了这么多了,政治制度为什么不改?我说我们取得了这么大的成绩,我们背后没有政府、没有政策、没有政党,我们是凭空得到的成绩吗?他看不到你的背后,看不到你的背后这些东西。
2010-09-11 11:12:36
- 傅莹:
第三,可能是我们自己也要挖掘一下我们自己的责任,我们在公共外交上还是有待进一步加强,有一个怎么把中国自己的丰富的软实力的资源真正的转化为影响力。我理解今天的论坛主要是讨论这个问题。胡锦涛总书记在第十一次驻外使节会议上讲到公共外交是我们国家外交工作今后重要开拓的方向。这是中国第一次把公共外交提升到国家发展的战略的高度,外交部在这方面作了一些探索和尝试,加强了机制和体制的创新,在外交部的新闻司成立了公共外交办公室、建立了公共外交协调机制,驻外使馆作出很多努力,要做驻外国的媒体、学界和民众的工作,各个使馆都在这方面确实有不少的开拓。从整体上来看,可能我们还是存在着差距,我们一些尝试要形成一个平衡的、有体系的一套公共外交,可能还要有一个过程。从工作对象来说,我参加外交工作三十多年了,我们和政府打交道还是颇有成效的,做政界的工作、做议员的工作、做各级政府、各界政府的工作,还包括军界的工作比较有成效,沟通比较多,但是跟媒体和公众打交道缺乏经验,也缺乏传统和习惯。我觉得还是对一般的民众,非政府组织,尤其是年轻一代给予更多的投入和关注。
2010-09-11 11:22:56
- 傅莹:
如何加强公共外交,我觉得需要研究,国内出版了不少书和刊物,这方面的研究还真的比较透彻,政协外委会出版的《公共外交通讯》里有非常多好的思想和建议,很多都是可以操作的建议。当然,整体公共外交要提高,我认为要有一个过程,思想观念的认识要有一个过程。另外,能力的建设,就是个人能力的建设也要有一个过程。公共外交不是涂脂抹粉,是一种直截了当的自我介绍,就是把中国真实的情况、真实的看法说清楚了就好。最近我又去了一趟世博会,每次去世博会都特别有感想,世博会人流最高的时候60万人,低的也是20万人,世博会的餐饮甚至洗手间都经过非常精确的、科学的研究和论证。所以,现在的布局不管人流到什么程度都不会造成大规模的拥堵,可以说大型人流有效管理的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外国人到世博会看,除了感叹安排得很好以外,他最感叹的还是有效地管理。昨天晚上我陪了一个从天津回来的英国客人,他说你们中国人真了不起,他去看了一个工地,工地的材料都是每天按照需求供应,每天能够算清楚能用多少砖、钢筋、水泥,到了晚上就是正好的。他说英国算不出这笔账,外国人感觉中国人的组织管理非常好,组织管理背后他就认可你的制度。最近请欧洲人去贵州的农村,他们看了农村也是非常感触,贵州的农村还是相当贫困的,真的家徒四壁,但是温饱没有问题,大家精神面貌很好,你问农民生活怎么样?人家说好着呢,水稻田甭管是大块地还是小块地都种的非常好。他们对中国的这种制度的有效性非常佩服,当然同时也看到中国发展的不同层次、面临的不同问题。每次回来以后,接待欧洲的代表团非常多,所有的人都跟我讲,到中国人来看到的和他们听到的和想象的不是一回事。我就想,为什么一定要人到了中国才知道中国,才能看到中国的好,我们总不能去把世界上60亿人都到中国来看,才能树立起中国的国际形象。这个东西确实的是什么?可能还是一个公共外交的问题。我觉得我们可能需要更主动的、更有设计的、有针对性的利用所有的机会介绍中国,而且能学会介绍简简单单的中国和中国人,就是一个平常的中国,最基本的一种自我介绍。
2010-09-11 11:24:01
- 傅莹:
最近中宣部出了一本书《关于中国的七个问题怎么看》,写的非常好,比如中国存在很大的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差距的问题。里面讲了历史的原因、地理原因、政策发展的原因,讲的非常清楚。我觉得像这样一种介绍方式,不回避问题去介绍问题,就比较好。在这方面有一个思想上的介绍中国人的方式和手段上的策划、规划和发展的过程。
另外,应急。这是公共外交最重要的任务,每次发生大的事,或者一个企业面临大的事的时候,能不能第一时间讲清楚你的立场或者澄清,这是对公共外交最基本的检验。举一个例子,在英国的时候注意到有一次加拿大因为捕猎海豹的问题,整个电视上和报纸上头版头条都是加拿大猎杀海豹的问题,非政府组织批评的声音浪潮很高,觉得他们很残酷。第二天加拿大一个“海豹大使”,就出现在所有的电视,每个台的采访他都接受,来讲加拿大为什么要捕猎海豹,有多少人靠这个生存,如果不捕杀和控制海豹的时候又怎么样。讲的头头是道,三五分钟把话说清楚了。第三天这个消息就没有了,这个事就过去了,他及时做了一个公关的处理,并不是大家都同意了和认可了捕杀海豹的问题,不是大家赞成捕杀海豹了,但是这个事情就过去了,解决了。我们有的企业,比如外面报道说这个企业是间谍或者有什么军方背景,都报道了多少年了我们也不澄清。所以竞争对手经常拿这些问题去找客户讲你看看是这个样子。就有一点像你是很美的雕塑,有人在上面泼了一个比如蕃茄酱,他不会泼第二瓶,如果你不去抹掉的话,谁过去都可以看到这个污迹,没有人清理它,只有你自己能够清理。
2010-09-11 11:26:56
- 傅莹:
刚才赵主任讲的话语权,我们有的时候说话语权在不在我们手里的问题。有的时候我想,有时候话语权在我们的手里,就是我们用不用的问题。有的时候我们更多的责备西方的媒体,责备他们为什么不能客观的报道我们。我觉得这很难,西方的媒体就是批评,就是给你难堪的,为难你的。就像一个演出过程当中的一个报幕员,他告诉你待会儿来有一个人唱的非常糟糕。但是唱得到底好不好,要靠观众来评判,你要上去唱,你不能靠他讲说有一个歌手唱得很好,你不上台,真正面对公众的必须是我们自己,介绍我们自己。所以,当我们有这个机会的时候我们有没有条件和能力上去表演和介绍我们自己,也不见得每次都赢,也像踢足球一样,你上场可能0:3输了,但是你踢了,你存在了,你表现了,而且你有机会3:0赢他,但是如果不上场的话,那你就是输了。我觉得这里有一个行动的主动性的问题,当然能上场,这就是第三个问题——公交外交能力的建设的问题了,这就是具备自身能力的提高。
能力提高有两个方面,一是考虑点、出发点,我们在公共外交的时候有一个难点,就是现在面对的不仅仅是国内的公众,是国内和国外两个公众,这两个公众期待的不一样,如果公共外交把着眼点放在国内的公众,甚至迎合国内偏激的那一小部分公众,公共外交政策不一定好。我觉得公共外交主流、方向还是理智,是宽容的。所以,我觉得公共外交大的方向应该朝着这个方向去走。二是个人能力的问题。我自己在外面做公共外交还是有很多教训,也有一些经验,我觉得公共外交这些年做下来,尤其是应对媒体的问题,这是一个专业,不是与生俱来的能力,不是外文好了,政策熟悉了,能言善道了,就可以做好了。我觉得这是一个培训的过程,像奥巴马每一场采访和演讲之前都有非常严格的训练,训练的很苦,美国驻英国的大使一年接受采访110多次,每次采访之前要把使馆里最刺头的年轻人叫在一起,他们专门有一个摄影棚,让他们提问题,说如果你今天难不倒我,就上飞机走人,我不要你了。这是一个互相斗智的问题,媒体人在和你斗智,斗智的对方是谁?不是对方,而是镜头背后的公众,有的时候这些媒体和你唇枪舌战,你好像赢了他了,但是你有可能失去那些在后面看电视的人。所以这确实是一门专业。
2010-09-11 11:28:36
- 傅莹:
在英国的时候这个专业培训的费用特别高。我们在奥运会的时候有一个机会作这样一个培训,我们这些经过培训的人都有了很大的收益。我觉得在这方面这种类型的培训是不能少的,如果现在我接受采访或者演讲什么的话,我有机会还是要去听取一些专业的咨询意见。我在英国的老师被外语大学聘请在外语大学做培训,所有经历过他们培训的人见到我都说开窍了,等于上了一个台阶,让你意识到问题在哪儿,如何应付一些困难的问题。我觉得能力建设是一个积累的过程,中国的国际环境和我们面对的问题都是动态的,需要不断调整的。所以,我希望北京外国语大学培训项目可以做下去,而且可以越做越好,可以有更多的人收益于培训。
今天这个论坛荟萃了公共外交领域的精英,我在大家面前只能讲讲自己的一些体会,更深的见解还是相信由北京外国语大学成立的公共外交研究机构今后做的更深一些,也能够为我们提供更多的可操作的建议和意见。我相信大家的真知灼见能为我们国家的公共外交作出贡献,我也祝愿这次论坛取得成功。
谢谢大家。
2010-09-11 11:33:00
- 文君:
感谢傅部长的精彩演讲。傅部长以她特有的魅力结交中国外交立场清晰坚定,让人觉得合情合理、心服口服,既有感召力又有亲切力,而她今天的主旨演讲进一步拓展我们的视野,让我们更加深入细致的理解公共外交。接下来,让我们欢迎中国宋庆龄基金会副主席吉佩定先生。吉主任既是外交部副部长、全国人大外事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前外交官联谊会会长,作为一名老外交官他积极推动中国宋庆龄基金会开展公共外交和人文外交事业。下面,有请吉主席为我们作主旨发言。大家欢迎。
2010-09-11 11:34:38
- 吉佩定:
尊敬的赵启正主任委员,各位嘉宾、女士们、先生们,近年来,公共外交在我国总体外交当中战略地位和比重越来越突出。2006年第十一次驻外使节会议上胡锦涛总书记将公共外交提升到战略高度,今天我非常荣幸的能够代表中国宋庆龄基金会出席这一次论坛,我们能够一起分享开办公共外交新的思路,分享开展公共外交的经验,这是一个很宝贵的机会。在这里,我想代表中国宋庆龄基金会介绍如下几点情况。
2010-09-11 11:35:19
- 吉佩定:
第一,宋庆龄先生她毕生致力于人民外交工作,她是践行我国公共外交的伟大先行者和优秀的典范。宋庆龄先生是20世纪具有重要影响和崇高声誉的社会活动家,她毕生积极致力于增进国际友好、保卫世界和平、推动人类进步事业,是我国人民外交工作的卓越领导人。她在国内外有着无数的朋友,她与他们建立广泛的联系,并且为众多的国际友人追随和敬仰。她是真实报道中国的倡导者与先行者,是我国对外传播事业的开拓者和领路人,是勤勉践行公共外交的伟大典范。
宋先生投身抗日斗争救亡运动,倡导建立国际反日统一战线。在中华民族遭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时候,宋庆龄先生利用其在国际上的良好声誉,通过各种富有影响、行之有效的方式和方法积极得像世界人民宣传介绍,真实说明中国的抗日救亡运动,她把反对日本侵略与国际反帝、反法西斯斗争紧密结合起来,通过各种渠道积极的联系同情和支持中国抗战的国际友人,为我国争取最广大的同盟者,取得国际友人与宋庆龄先生为桥梁,直接或者间接的支持我国的抗日斗争。如罗斯福总统夫人,尼赫鲁、保罗·罗伯逊、高尔基、罗曼·罗兰等,斯诺、路易·艾黎、马海德、白求恩、科利华、格兰尼奇国际友人更是深受宋庆龄先生的影响,积极的帮助中国抗日救亡运动。这些都很好的公共外交的范例。
2010-09-11 11:36:02
- 吉佩定:
宋先生以保盟为基地,积极争取国际社会对华援助,1938年保卫中国同盟在香港成立,宋庆龄被推选为保盟主席,她以保盟为阵地,积极争取国际社会从道义上全面支持中国抗战,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日根据地捐助了大批的急需物资和钱财,输送医务技术人员,极大支持了战时的救亡工作和儿童保卫工作。在宋庆龄和保盟的支持下,美国、英国、加拿大、法国等许多国家的援华团体纷纷成立,并通过保盟向中国提供了重要援助。到1940年2月,这些援华的团体在宋先生的影响下达到100多个,宋先生作为新中国的和平友好使者,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积极倡导建设和平的世界,新中国成立以后,宋庆龄致力于促进中苏友好,扩大和加强和第三世界国家的友谊纽带,为新中国争取社会主义国家的有力支持作出了贡献。她积极从事国际和平运动,呼吁世界各国和平共处,让不同的经济和政治制度在和平的基础上共存。她还培育和准备在新的基础上重建同西方,特别是美国以及日本人民的联系。上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她在担任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和国家副主席期间,多次代表国家出国进行友好访问,会见来访的各国代表团,保持与国际友好人士的联系。
2010-09-11 11:39:12
- 吉佩定:
第二,我们中国宋庆龄基金会需要传承宋庆龄的事业,要积极的参与公共外交实践,中国宋庆龄基金会是在邓小平先生倡导下成立的,已经28年。它秉承宋庆龄的光辉事业,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友好合作,勤勉致力于公共外交实践,1987年为了表彰中国宋庆龄基金会对世界和平事业的特殊贡献,联合国授予我会“和平使者”的称号。作为政府外交工作的有力补充,中国宋庆龄开展的外交红涉及教育、文化、艺术、体育、医疗卫生、科技发明、公益慈善等诸多领域,目前我会已经与五大洲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政府、民间组织、华人社团建立了友好的合作关系。具体来说,中国宋庆龄基金会在公共外交的实践当中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工作:我会以传承孙中山、宋庆龄事业为纽带,密切与孙宋亲属以及孙宋友人等后代,世界各国孙宋纪念的研究机构宋庆龄基金会的联系,一是加强与世界各地孙中山、宋庆龄研究机构和宋庆龄基金会的交往,通过联席会议、主席论坛、专项活动、交流互访等形式密切交流、增强协作、形成合力。今年7月份我会联合中国福利会,上海孙中山、宋庆龄管理委员会共同组办2010年世界宋庆龄基金会主席研讨会,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亲切会见了与会代表,并参与了重要讲话。二是与孙宋的亲属以及生前的友人和后代,我会海外的理事,我们保持着密切的联系,为增进中国与各国的友好促进和谐世界的建设作出我们的贡献。我会还以青少年为和平使者,与教育的主体,致力于推进中外民众心灵的沟通和东西文明的对话。宋庆龄先生曾经指出,儿童将是通向世界的桥梁,儿童以共同的语言要求和平、友谊和健康成长。中国宋庆龄基金会与青少年学生为和平使者和交流主体,通过多种渠道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不断的加强与国外知名团体的合作,开展文化、教育、艺术交流,成功的开展中日韩国际探险夏令营、中国匈牙利、中国法国小使者互访等品牌项目。组织海外选手参加CCTV歌手大奖赛等。我会以开展公益慈善项目为载体和平台,密切与国际组织建立友好合作关系,建立与国外企业知名人士的联系,作为国内最早成立的基金会之一,中国宋庆龄基金会充分发挥优势,在扶贫、助教、科学普及、文化艺术、体育卫生等诸多领域,与联合国儿童基金会、联合国教科文卫组织、世界卫生组织、国际计划等十多个国际组织开展了具有成效的项目合作。
2010-09-11 11:47:27
- 吉佩定:
去年,我会还与美国MBA球星科比及其家属设立了科比基金会,推动中美青少年交流,培养中国青少年的篮球人才。与世界500强企业合作在医疗、卫生、文化等诸多领域实施公共项目,我会邀请知名人士来访,营造舆论氛围,向世界正式介绍中国,邀请各国的前政要和夫人、工商界、文化界、科技界具有重要影响的人物,以及国际机构负责人来华,接待各个国家政要、名流。其中包括日本前首相福田康复、美国前总统布什夫人、法国前总统夫人、微软公司总裁比尔盖茨等。通过与他们的交往与沟通,准确的传递了中国的真实情况,传播了中国当前的对外政策。
第三,中国宋庆龄基金会在新的历史情况之下,要进一步挖掘自身的优势,在我国公共外交当中发挥着突出作用。在新的历史时期,宋庆龄基金会要围绕开展公共外交进一步加强我们的工作。一是继续高举孙中山、宋庆龄的旗帜,集中力量做好特色外交。孙中山、宋庆龄的伟大精神具有独特的凝聚力和号召力,是我会最珍贵的财富资源和独特优势。我会将继续深入研究挖掘深受精神的内涵和意义。二是要整合多方资源开拓交流合作,提高交流的层次。我会的领导和顾问以及理事长当中,有许多曾经在外交战线工作,在其他部门工作,我会有着外交经验等丰富的人脉资源,中国宋庆龄基金会作为人民团体和公益机构具有双重的属性,这种双重的属性赋予我会在促进国际友好交流、开展公益事业方面能够互为载体和平台。我会要利用这一的得天独厚的条件,积极促进文化、教育、社会各个层面的文化交流在公共外交方面作出一些工作。
2010-09-11 11:50:16
- 吉佩定:
最后,我们要加强公共外交成果的研究,提升对外交往的能力和水平,公共外交是依靠国内外的公众以及社会各阶层广泛参与基础性的外交工作,公共外交作为对外交往的形态已经有几十年乃至几百年的历史,在我国的对外交往历史当中有着很好的公共外交传统和范例。近几年来,我们又创造跟积累了许多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公共外交的方式方法与实践经验,我们要认真的予以学习、研究和总结。宋庆龄基金会要发挥自身的优势,要进一步提高公共外交的成效,为外交对外交往作出新得更大的贡献。
最后,我再一次代表中国宋庆龄基金会祝愿公共外交国际论坛2010暨第三届外交官论坛取得圆满的成功。
谢谢大家!
2010-09-11 11:51:38
- 文君:
感谢吉主席的讲话,让我们对新时期开展公共外交和人文外交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有了更深的认识,让我们了解了宋庆龄基金会长期以来在我国公共外交领域所作出的贡献。世界的舞台不能没有中国的声音,向世界说明中国,更需要媒体发挥独特的作用,中国日报作为我国创办的第一份也是唯一一份全国性英文日报,是我国对外传播的重要窗口,它所主办的北京东京论坛更被视为中国公共外交的成功范例。下面,有请中国日报总编辑朱灵先生为我们带来精彩的发言。大家欢迎。
2010-09-11 11:52:03
- 朱灵:
谢谢主持人。尊敬的各位来宾,各位老师,梅仁毅老师,女士们,先生们,大家上午好。首先,我代表中国日报社借用公共外交国际论坛暨第三届外交官论坛对我的母校—北京外国语大学,刚刚成立的公共外交研究中心表示热烈的祝贺!
2010-09-11 11:52:51
- 朱灵:
今天,很高兴能与各位嘉宾共聚一堂,总结近年来具有中国特色的公共外交理论与实践,探讨中国公共外交发展的目标、方向和体制机制建设的新思路、新方法,以迎接中国公共外交事业在复杂、严峻、多变的国际背景下多层次、多领域、全方位的推进和发展。今天在座的赵启正主任是中国公共外交的开拓者,他对公共外交作过一个经典的如下定义:公共外交和政府外交组成国家的整体外交,参与公共外交的各方从各种角度表达本国国情,说明国家政策,表现本国文化,介绍外国公众对本国有兴趣之处以及解释外国对本国的不解之处。中国公共外交的基本任务是向世界说明中国,帮助国外公众理解真实的中国。从启正先生的定义中不难看出,媒体天然承载公共外交的使命。在各国的公共外交格局中,媒体从来都是一支强大的力量,美国之音是典型一例,刚才启正先生又阐述,他为美国树立形象、讲述美国故事、传播美国价值观,不遗余力的贬低、诋毁对手,为美国赢得冷战,为美国长期维护其制定国际政治、国际经济规则的话语权立下了汗马功劳。我并不推崇美国之音的做法,我只是以此说明美国在推行公共外交时对媒体手段的重视。“公共外交”作为一个术语,最早出现于1965年,是由美国前任驻刚果大使,后出任美国塔弗兹大学弗莱舍法学院系主任埃古利恩先生提出的,他认为公共外交包含超越传统外交的国际关系,政府对其他国家舆论的开发,外交使者与国外记者的联络。公共外交按其定义,媒体在公共外交中处于中心地位。在全球化和信息化的时代,信息就是软实力,媒体作为软实力的载体潜移默化的发挥影响力,与公共外交润物细无声的效果相得益彰。中国主流新闻媒体有意识的、自觉的在公共外交中发挥独特的作用还是近几年的事情。
从1979年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这种作用逐渐的彰显,随着中国国家实力不断提升,中国主流新闻媒体努力加强国际能力传播建设,提升公共外交中的作用也越来越明显。公共外交被视为一条通过对话获取外国公众信任和理解的有效途径,从一定意义上说,公共外交的核心理念是对话,通过理性、包容、平等的持续对话,通过思想的碰撞、智慧交流,与外国公众达成真诚的理解和持久的共识。
2010-09-11 11:53:09
- 朱灵:
实现人与人的互相、心与心的交流,媒体人的本身就是公共外交政策。而媒体出面组织专题的论坛则是媒体公共外交的一种特定表现形式,在某些特定的背景下可以起到政府外交起不到的作用,从而成为政府外交的重要补充。
中国日报在对日公共外交中就扮演了这样一个角色,中国日报在中央外宣办、外交部的指导和支持下,近年来为发展中日关系、促进中日友好搭建了一个被两国朝野视为最重要的公共外交平台,这就是一年一度的北京东京论坛。五年来,六届论坛的选题形式等日臻完善,越来越多受到日本政府和各界人士的称赞。2006年8月我们在东京举办第二届论坛,当时正逢中日关系“寒冬期”,两国首脑停止互访,两国民众的感情联系冷若冰霜,那时正好是小泉政府行将结束前期,时间非常的敏感。中日双方均对通过论坛向对方传递信息抱有期望,中国代表团多位代表包括赵启正先生在发言中阐释了我对日基本方针政策,在严肃指出日方的某些做法,给当时的中日关系造成政治困难的同时,强调中国政府高度重视中日关系,指出我们以主办论坛的方式认真讨论中日关系,目的就是要寻求解决办法,一步一步地推动中日关系沿着友好合作的方向前进。该次论坛邀请了时任我驻日大使王毅和日本内阁长官,接替小泉出任日本首相的热门人选安倍晋三同台发表讲话,王毅阐述了中国政府的对日政策,强调改善中日关系已成为当前两国人民的共同呼声,建议双方努力推动两国关系尽快走出僵局。王毅特别表示,如果日方对克服当前困难作出明智决断和明智判断,中方将予以善意回应。王大使向日方释放了改善两国关系的积极信号。安倍表示,他极为重视日中关系,视之日本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改善日中关系现状必须建立在均有相互正确认识的基础上,安倍提出希望日中双方首脑直接会谈,至此双方都发出了明确的信号,并收到了对方的积极回应。当年10月,安倍在担任日本首相不久,应中国政府的要求进行了后来被称之为“破冰之旅”的访华。中日关系实现了两国民众翘首企盼的转还,如果中日双方有识之士都在为打破坚冰而努力建造一艘破冰船的话,那么北京东京论坛为这艘破冰船增添了动力。
2010-09-11 12:10:06
- 朱灵:
第二届论坛举办的成功在于举办时机选择的好,信号发出的,使我拓展对日多层次、多形势外交的成功尝试,也是中国日报作为中国主流媒体在公共外交中发挥积极作用并取得显著效果的突出一例。中国日报社已举办了六届东京论坛,由于多加中外媒体和网站的报道在座各位有所闻,国务委员戴秉国连续三年尾论坛发来致辞,称赞论坛国际影响力和知名度稳步提升,成为中日间最重要的公共交流平台。最新一届北京东京论坛于2周前在东京举办,本届论坛参会嘉宾规格更高,讨论内容更丰富、互动性强,与会内外的公共外交非常活跃,时效明显,论坛的开会人数达到了创记录的2000多人,不少日本民众买票参与,论坛的影响力可见一斑。
北京东京论坛这一公共外交平台获得中日两国政府和民间的认可程度一年高过一年,可见由媒体发挥主要组织作用的公共外交平台在公共外交领域大有可为。作为更加日常的公共外交努力,我们正在世界范围内扩大中国日报的影响力,通过中国日报报系和中国日报英文网站等新媒体,把中国的声音传出去,可以说我们每一天都在做公共外交的工作。全天后无疆界的发生中国的声音,以这种恒定的频率维持公共外交的力度是媒体先天的优势,也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在中国,成功的公共外交实力还不多,公共外交中亟待改进和加强的地方很多,但对于正在迅速崛起,经济总量已超过日本跃居世界第二位的中国,开展公共外交,开展为公共外交的探索与研究,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重要和迫切。新闻媒体从理念上认同了公共外交的使命之后,更需要在实践层面认真探讨如何把今后的工作做得更好。进出新世纪以来,中国逐步走向世界舞台中心,公共外交日益受到广泛的关注和高度重视。公共外交与政府外交互补,中国外交两翼起飞。从正义上来说今天的论坛很有意义,它为丰富公共外交的内涵,推动公共外交研究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最后,祝本次论坛圆满成功,卓有成效!
谢谢大家!
2010-09-11 12:11:34
- 文君:
感谢朱总编的讲话,让我们媒体在中国公共外交中的特殊作用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本次论坛我们也特设主题为“中国声音与中国形象”的媒体分论坛,下午时段大家可以就这一话题进行深入的探讨。接下来发言的嘉宾是中国国际战略研究基金会名誉会长、原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上将熊光楷先生。熊会长对中国的对外战略方针和大外交政策有着不同的视野和深刻的见解。下面我们请熊会长作主旨发言,大家欢迎。
2010-09-11 12:14:04
- 熊光楷:
非常高兴能应邀在北外这个讲台上讲话。
首先,我当兵半个多世纪,是一介武夫,怎么来到这么一个讲文化的公共外交的论坛上来。我要讲一个秘密,我们知道电视节目当中有一个非常有名的节目叫《编辑部的故事》,我相信将来还会有一个新的引起中外同志们注意的,特别引今天到会的同志们注意的“公共外交编辑部的故事”。这个“编辑部”是赵启正同志当总编辑,鄙人是编辑之一。如果念念“编辑部”的名单话就可以发现,大概全国没有这样一个编辑部来自于这么多方面、有这么高层次,这是赵启正同志发动公共外交旋风中间形成的一个“编辑部”。我作为“编辑部”的成员,我今天到这个会场上来,因为我们“编辑部”的总编辑很荣幸的担任中国第一个公共外交研究中心的成立第一任名誉主任,我跟随他走,希望在他的影响下,在大家的努力下,在我们国家特别是外交部傅莹部长的支持下,我们中国公共外交事业更加的辉煌。
第二,我今天要讲的意思就有几句话,我把稿子交给文君同志了,我就不再念了。我讲的题目是“积极推进公共外交,加强国家软实力建设”,主要讲三个问题:一是重视公共外交的战略地位。二是拓展公共外交的视野。三是加强对公共外交的引导。具体内容我就不讲了。
2010-09-11 12:14:33
- 熊光楷:
第三,着重对加强公共外交的引导问题讲一些感受,当前情况下在公共外交中间,特别要注意贯彻十一届会议上提出的坚持韬光养晦,积极有所作为的方针。我特别想了一下“韬光养晦、有所作为”是小平同志提出的,不是一个策略,不是一个权宜之计,是我们的外交战略方针。当然公共外交也要贯彻。去年加了几个字叫“坚持韬光养晦、积极有所作为,中国更加强劲了”,在这个情况下加这几个字非常有意义,在公共外交中一样要贯彻这样的方针。在这种情况下坚持很不容易,有的人可能已经飘飘然,这时候可能就做不到应有的积极的有所作为。最近我和傅莹同志的朋友,他管欧洲工作,是欧盟的前主席,也当了意大利总普罗迪提出,从他的讲话当中感觉当前存在三个倾向,这三个是有关系的,中国发烧并不好,把中国炒热也不好,当然有的人是别有用心的,我们内部可能也有一些人头脑发热,这时候要防止我们有些人被别人利用,在这种情况下,本来我们坚持和平发展的道路可能被曲解为中国形成对外界的威胁,这就不能非常有力的维护好、利用好我们的战略体系。谢谢大家。
2010-09-11 12:15:31
- 文君:
感谢熊光楷会长的讲话。近年来随着我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国际地位大幅提升,汉语不断的升温,为孔子学院为龙头的国际汉语推广在全球范围内实现跨越式的发展,成为中国公共外交又一瞩目的成功案例。下面我们请国家汉办主任、孔子学院总部总干事许琳女士为我们作主旨发言。
2010-09-11 12:16:40
- 许琳:
大家中午好!非常感谢陈雨露校长邀请我参加今天的盛会,此刻我的内心充满了敬畏。在座的各位都是公共外交领域的专家,而我们的孔子学院这几年只是做了一些实践性较强的公共外交方面的工作,所以我们应该说没有什么理论,只是说走起来了,正在走。借此机会向大家汇报一下我们的一些简要情况,张部长是领导我们的老部长,特别是在孔子学院发展方面给予开创性的见解和指导。赵主任和熊光楷上将都是孔子学院总部的高级顾问,我也得打这个牌子,要不然刚才你说你是编辑部的,我稍微有一些郁闷,我早就聘你们作为我们高级顾问了,而且你们也为我们作了很多的事情,再次表示感谢!
2010-09-11 12:16:56
- 许琳:
孔子学院的宗旨是增进世界人民对中国语言和文化的了解,发展中国与外国的友好关系,促进世界多元文化的发展,为构建和谐世界贡献力量。这是我们的章程上讲的。我们主要的任务是面向社会各界人士,开展汉语教学,培训汉语教师,开展汉语考试和汉语教师资格认证业务,提供中国教育、文化、经济及社会等信息咨询,开展当代中国研究等等。我们的办学模式是孔子学院要采取国内外高校合作,国内外中学合作,外国的社团与中国的高校和中学合作,外国的政府和我们的地方政府进行合作。比如说美国的北凯罗来纳州和山东省教育厅合作,芝加哥市和上海市的合作,是这样的政府行为。其中,中外高校合作的模式占绝大多数,国内目前有170多所高校参与了孔子学院的合作办学,在管理机制方面,我们实行了各国孔子学院理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理事会由中外双方合作单位共同组成,双方共同筹措和管理办学资金,中外投入的比例为1:1,我在此特别要说明一点,我们的有些媒体也不加分析,就是帮助美国人来误传一个信息,比如说一所孔子学院要给300万美元,这是绝对没有的事情。我们孔子学院启动费是15万美元给对方,给我们开辟一些场地,因为这些场地是要体现中国文化特色的,要做一些装修,在每年的运作当中是外国出一块钱,我们出一块钱,平均来说是我们每年出大概20万美元。到目前为止,特别是发达国家出的资金实际的资金变现计算的话比我们多得多,所以从来没有说一所学校300万美元的,绝对不可以有这样的数字。
2010-09-11 12:18:30
- 许琳:
目前的发展现状是什么?我们从2004年6月胡锦涛总书记在乌兹别克斯坦塔什干孔子学院见证了这个签字之后,到现在已经在9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300多所孔子学院和300多个孔子课堂,孔子课堂主要在中学举办,孔子学院都是在大学举办。我们派出汉语教师和志愿者上万人,目前汉语教师志愿者主要是大学应届毕业生和在读的研究生组成的,现在在外国工作的还有7000多人。这和五年前全世界只有69名中国派出的汉语教师相比的确是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在派出教师的基础上,我们设立了各类汉语课程2万多班次,什么样的课都有,有中级的、初级的,也有旅游、商务、政治、经济的,注册学院目前已经达到50万人,应该说全世界最大的一所大学,已经超过法语在全世界40万人的规模。像孔子学院赠送的各类图书120多万册,已经达到生均教材4册,现在歌德学院、法语联盟,我们统计他们生均6册书,我们还差2册。举办的各类文化活动达到上万场次,参加的人数达到500多万人。孔子学院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热烈欢迎,得到国际舆论的广泛欢迎,探索出一条既符合国际惯例又独具中国特色的语言文化传播的道路,成为中华文化走出去和中国公共外交的响亮的品牌。今年1月-8月,我们国家汉办已经接待外国大学校长3000多人,光我自己就接待了622位多位校长。外国的师生访问孔子学院总部1-8月份达到17500人。
总结五年来的发展经验:第一,政府支持、民间运作。孔子学院总部理事会是由刘延东国务委员担任,这是职务性的,每届都由国务院分管教育的领导来担任的,由教育部、外交部、商务部、文化部、国家出版总署、财政部和发改委等等十一个部委的负责同志担任常务理事。另外我们还有十位来自五大洲的外国大学校长和五名中方大学校长担任,理事是两年轮换制,应该说和英国文化委员会相比,法语联盟、歌德学院,这些国际著名语言推广机构相比,我们在理事会的建制方面比他们更具特色,他们的理事会没有人外国人做理事,这的确说我们中国的确是开放的、包容的胸襟真的征求他们的意见,如果他们不同意的话,我们很多决策还是不能决定的。这是在机制上是政府支持的,但是在运作上的确是民间运作,刚才说了有160多所高校参与了与国外大学的合作办学。应该说这是第一次中国成建制、有计划、有组织的“走出去”,而且深入各国的社区,去传播我们的语言文化。
2010-09-11 12:26:25
- 许琳:
第二,解放思想、强抓了机遇,谋发展。面对全球急剧增长的汉语热,以便有人批评我们,我们还是加速了孔子学院的布点。我们感觉到心里踏实的不是孔子学院一家来做这个事情,而是全国1000的所高校和30多个省市自治区的教育厅局在支持我们办,所以中国最不缺的就是人。我们不是说盖大楼,建校舍来建孔子学院,而是把孔子学院建立在各个大学里面,每所大学可能会给我们提供一栋楼,也可能会提供一层楼,也可能只提供二三百平米的地方作为办公室,公共教室免费提供给我们使用。不管怎么样,我们根据外国的需要把孔子学院及时的办到那个地方。但是,只要我们也了老师,我们就有了中国读本,我们只要有了教材,只要有了学生,就有了中国的影响,我们是这样认识这个问题的。
到目前为止还有50多个国家、260多个机构要求申办孔子学院,因为舆论的压力我们对孔子学院申办批准的速度还是放慢了,尽可能的控制了。
第三,孔子学院定位明确,办学特色突出。孔子学院坚持汉语教学和传播中华文化并重,在教授语言的同时,积极开展中医、武术、烹饪、书法等文化活动,较好地适应了各国汉语学习者多样化的需求。我们严格遵守所在国的法律法规,尊重当地文化传统和社会习俗,已经成为了当地的汉语教学资源支持中心,还有各类汉语考试的中心,还有传播中华文化和当代中国信息的中心。
第四,创新了发展模式,坚持了内升式的成长。孔子学院已经采取了国内外高校联合办学的主要模式,以外方为主运作,入乡随俗,扎根当地,平等合作,互利共赢。在规章制度方面,我们统一名称、统一标识、统一管理,同时调动外方积极性尊重各国首创精神,不强加于人,从来不对各个孔子学院指手划脚,而是充分尊重各国的需要。课程设置,有统有分,既有总部统一提供的教材和考试,又有各地自编教材和考试,现在外方举办机构,包括学校也好、教育厅也好,都把孔子学院作为了自身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不是中方的事情。
第五,转变观念。特别在培养高校的教师和志愿者方面实施了六大转变,也就是说,要从过去的计划经济模式向市场运作的模式转变。
2010-09-11 12:28:23
- 许琳:
应该说,孔子学院的建设我们感觉这些年受益最大的还是国内自己,我们的170多所院校,包括十多个教育厅参与了这项工作单位都越来越充分的认识到,特别是北京外国语大学建了16所孔子学院,大家充分的认识到对我们国内特别大学的开放和改革起到特别大的推动作用。几年来,我们派出1.7万骨干和教授走出国门,到117个国家,老师们到了那儿前两个月都是哭鼻子的,因为女孩子在这里占了80%,男教师只有20%不到的比例,前两个月因为不适应当地的生活和环境以及习惯,到后面要回来的两个月也是哭鼻子的,因为大家难舍难分,外国人非常要求我们的老师继续留下来工作。
老师们回来之后,都充分的向我们反映了他们的成长经历,认为是脱胎换骨的改变。原来孔子学院原来墙内开花墙内香,现在在墙外开花也墙外香。由此感谢各部门、各地方的大力支持,教育部、财政部、国侨办、外交部、发改委、商务部、文化部、广电总局、新闻出版总署、国务院新闻办、国家语委、国际广播电台等等,孔子学院都是在在这些部门协助下成功发展到今天的。
2010-09-11 12:30:43
- 许琳:
当然总结经验的同时,我们也清醒的看到孔子学院面临的问题,主要是两大问题:一是如何跨越中外文化差异的问题。目前,国际汉语教育应该说基础还是比较薄弱,能力也是非常有限,表面看上去是教师的素质、教材的质量和教学的方法,不适应外国需要的我们所谓的“三教”问题。但是从深层次上看,这是一个中西文化差异和话语体系转换的问题。跨越这种文化差异,我们感到不仅是中国的责任,也是全世界共同的责任。因为汉语是一座桥,不仅需要中华文化走向世界,也需要世界各国文化接纳中国文化。
但是,刚才傅部长讲的内容和赵主任讲的意思,中华文化的精粹是什么?中华文化“走出去”的路径是什么?怎样才能做到让各国人民真正了解中华文化,西学东渐已经四百多年,东学西渐有没有可能?需要多少年?在这些理论问题上,我们都没有解决。我们汉办孔子学院老说就像现在外国的二十四小小时开店,我可以做到全程服务,但是我不能做到前店后厂,我们还是需要全国各个地方人支持,就是生产产品,我们上架去销售和卖可以。比如我们经常碰到外国人问我们这样的问题:“能不能用一两句话说清楚中国的魅力在哪里?中华文化的特点是什么?”我们7000的个老师经常被问到这个问题,问到这个问题的时候大家没有话说,就不会说了,中国的魅力在哪里?中华文化的特点是什么?我老说我们是五千多年,你们才多少年,但是应该可以说清楚,比如美国有流行文化,前一段时期美国兄弟会会长访问我们,他们提出美国友好莱坞、华尔街、高等教育、硅谷和美国的CNN这五大项是他们的流行文化,影响力非常强大,我们中国有哪些品牌?我们不能永远说中餐、中医药、中国武术,中餐可能永远流行文化,但是其他还有哪几种我们的永远流行文化你们在座的专家应该告诉我们,我们是前面打仗的,后面的理论和战法还真的需要你们支持。
2010-09-11 12:31:25
- 许琳:
另外,如何提升中国的话语权也好或者叫话语力的问题。众所周知,今年8月份,中国GDP的总量超过了日本成为了世界第二位。我们经常被人问到,我们GDP总量占了第二位了,汉语应该占第几位?能不能这样提?目前说西班牙语、学西班牙语的人有4.2亿,学法语、说法语的有2.2亿,但是本土之外学习汉语的人只有4000万,和中国的大国地位、大国形象、大国责任是不是匹配,我认为是严重的不匹配。中华文化的国际地位究竟应该达到什么样的程度?中国话语力也好,汉语在这当中是一个什么作用。比如新加坡发展很成功,话语力也很有分量,但是他是用英语来表述,用英语来向世界说明他自己的,就是说他们的官方语言是英语。中国应该怎么办?中国我们表达自己的观点必须老用英语吗?什么时候能够让外国人到中国来的时候,带着汉语翻译,而不是我们老是带着英语翻译呢?有没有这种必要呢?所以,我们寄希望于在座的思想家、学问家、外交家和政治家给出答案和选择。
谢谢大家。
2010-09-11 12:32:07
- 文君:
感谢许主任,让我们共同期待汉语和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发挥越来越大的影响力。下面主旨发言最后一位嘉宾是约翰·加尔通先生,他是挪威科学与文学院院士,他是和平研究北欧学派的领衔代表,近半个世纪来,一直致力于推动国际和平运动,被誉为“国际和平学之父”,让我们一起了解他对公共外交和和平的阐释。大家欢迎。
2010-09-11 12:32:35
- 约翰·加尔通:
女士们,先生们,很荣幸能够站在这儿作主旨发言,今天我也想来谈谈中国的国际形象。很感谢北京外国语大学邀请我参加这次论坛。我认识中国已经长达四十年之久,我也一直很想把中国介绍给世界。世界究竟想了解什么样的中国呢?我很抱歉的告诉大家世界并不是想了解中国的厨艺、中国的武术和中药,虽然这些都是非常棒的文化,但这并不是中国文化的精粹。我想世界需要了解中国三个方面:如何在三十年来介绍三百年的西方文化,你们究竟是怎么做到的?我们能学会吗?为什么你们经常改变你们的政策,五年、十年就换一次,为什么呢?1949年新中国才刚刚成立,接着就是大跃进,然后又是文化大革命。然后邓小平先生作了两个重大的改变,他规划了深圳特区,并邀请外国企业进入中国在特区周围的城市进行展销,带来了丰硕的经济成果。接着,似乎又有一段时间的停滞,然后中国的经济又大踏步的向前发展。然后是十七大上胡锦涛总书记提出了中国振兴经济计划,但是中国又有三大挑战。中国的政策变化实在太快了。这就意味着2016年中国又要有一次变化,我也有我自己的猜测。中国为什么变化如此之快呢?因为变化就是中国的潮流。不管什么事情都存在着矛盾,你需要仔细的倾听这些内在的矛盾才能够很好的掌握这些变化。阴阳是道家的,而善于倾听的智慧是来自孔子,而对于人民的灵感则来自于佛教,我想这是中国文明的三个核心。这也带来了中国强大的竞争力。
2010-09-11 12:33:48
- 约翰·加尔通:
世界人民想了解中国的第三方面是,他们想知道中国究竟是资本主义还是社会主义,在西方这绝对是一个非常好的问题,西方人很想把问题搞清楚,到底是哪一面,就像美国对苏联,一个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一个是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他们差点就为此打了核战争。有人说,中国有能力做好这两样。如果我们能够做好这两样的话,中国就有特殊的竞争力,正如邓小平所说要多种市场力共同发展作用。但这也很可能造成失衡,在某些方面就可能会有所欠缺。就像胡总书记指出的中国有三个不平衡,一个是东西差距,还有就是城乡差距,而中国的目标是建设和谐社会。所以,中国现在面临的任务就是尽快要诊断出这些差距存在的原因,尽快解决他们。这也是我们在挪威、在中国,包括在美国一直研究的问题。我认为,公共外交就是为了人民,由人民进行的,你必须以可以理解的方式向世界介绍中国,中国在这方面过去做得并不太好。你们想要以西方国家介绍自己的方式介绍中国,那如果西方国家不了解中国,他们会怎么做呢?他们会以什么样的方式进行批判,西方很注重经济,中国过去一直以两位数经济增长力发展着,深圳的经济增长率保持在25%,但是在西方社会也很注重人权和民主。他们并不是想要批评中国,只是想更好的了解中国,他们讨论人权,人权在西方是非常重要的一项标准。但是在美国他们讲的主要是社会的人权,而不是经济和政治的人权。
2010-09-11 12:35:26
- 约翰·加尔通:
中国在40年里把4亿中国人成功脱贫,这是历史上前所未见的,只是中国不善于介绍自己,所以西方国家虽然想了解中国,但是他们发现的是一些弊端。当然中国也很了解这一现实。西方人是在说中国的人权,但是中国也在研究自己各方面的失衡。中国是想以西方的方式介绍自己,只是西方人并没有理解这种方式。中国扮演的角色会越来越强大。我们做了很多方面的研究,包括这些方面各国的冲突和美国最近的衰落,以及中国不断的崛起。
今天我想跟大家主要说的是,我想看到的中国并不仅仅是从CCTV-9看到的,因为那是以英语介绍中国,我希望中国能够有更好的平台,一个全球性多角度的平台来介绍自己,不是像BBC或者CNN那样完全美式的,我们要以中国的方式来介绍中国。我很荣幸今天能够见到中国日报的主编,我也经常看中国日报,但是有时候我会发现对他们的词语并不太理解,我也希望中国谈的不仅仅是中国的和谐,也有世界的和谐。我想有了中国文化的三个精髓——“三法”,我们能够更好的了解中国,我们理解为什么世界政策应该以西方的角度在像达沃斯这样的论坛上进行探讨,我希望我们能够从更多的角度在更广阔的舞台上,比如在香港和新加坡来讨论这些问题,我也希望能够有更多的人参与到对话中。俄罗斯正在准备召开另一项类似的论坛,我希望中国不仅仅是一味的从政治和其他的角度宣传自己,而是要以中国特有的方式,不是像西方国家那样向世界更好的介绍自己。
2010-09-11 12:38:18
- 约翰·加尔通:
我们看看日本经济,因为受到美国的压力,以及他们自己想要美国化的压力,所以他们的经济最近十年一蹶不振。所以我们尽管要向全世界开放,但是一定要保持自己的特色。我以前拿着毛主席的红宝书想从上面看这句话是道家的,这句话是孔家的,这句话是佛教的,我也是这么来看邓小平的发言,我也是这么来分析胡主席长达5小时的发言,这并不是因为他们是道德经的专家,而是因为这是中国文化的精髓,是每个中国人的底蕴。我的夫人是日本人,我们俩就我们自己的经历写了一本书,叫做《向中国人学习》,我觉得这也算是公共外交,是两个人的公共外交。为了人民,也是为了建立更好的联系化桥梁。谢谢。
2010-09-11 12:57:47
- 文君:
感谢约翰·加尔通先生的发言。尊敬的各位来宾、亲爱的朋友们,刚才七位主旨发言嘉宾以渊博的学识、宽阔的视野、生动的语言,从各自研究与工作的领域分别阐释了公共外交的理论与实践。我想各位的发言都充分展示了本次公共外交论坛的主题:“沟通、参与、责任、行动”,一方面加深我们对公共外交的认识与理解,同时又引发了我们对公共外交的进一步思考,让我们意犹未尽。希望大家在下午的分论坛上畅所欲言,热烈讨论,本次论坛的主旨发言到此结束。让我们用热烈的掌声感谢七位嘉宾的精彩发言。同时将掌声献给我们每一位参会者、工作者。
2010-09-11 12:58:40
图片内容:
- 会前现场
- 中国网做好直播准备
- 主持人北京外国语大学校长陈雨露
- 全国政协副主席郑万通
- 全国人大常委、全国人大外事委员会主任委员、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名誉院长李肇星
- 全国政协常委、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主任委员、北京外国语大学公共外交研究中心名誉主任赵启正
- 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会长章新胜
- 原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熊光楷上将
- 中国宋庆龄基金会副主席吉佩定
- 中国日报总编辑朱灵
- 北京大学资深教授、哲学家、北京外国语大学中文学院名誉院长汤一介
- 挪威科学与文学院院士、中国人民的老朋友约翰·加尔通
- 北京外国语大学党委书记杨学义
- 中国外文局副局长、总编辑黄友义
- 全国政协办公厅外事局局长夏纪慧
- 主席台全景
- 北京外国语大学党委书记杨学义同志致论坛欢迎辞
- 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会长、原教育部副部长、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执行委员会主席章新胜同志讲话
- 全国人大常委、全国人大外事委员会主任委员、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名誉院长李肇星同志致辞
- 全国政协副主席郑万通致辞
- 与会领导为北京外国语大学“公共外交研究中心”揭牌
- 北京外国语大学党委书记杨学义同志为赵启正主任颁发北京外国语大学公共研究中心名誉主任证书
- 大会主旨发言主持人北京外国语大学党委副书记文君
- 全国政协常委、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主任委员、北京外国语大学公共外交研究中心名誉主任赵启正作主旨发言
- 外交部副部长傅莹
- 国家汉语国际推广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孔子学院总部总干部许琳博士
- 外交部副部长傅莹作主旨发言
- 中国宋庆龄基金会副主席吉佩定作主旨发言
- 《中国日报》总编辑朱灵作主旨发言
- 原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熊光楷上将作主旨发言
- 国家汉语国际推广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孔子学院总部总干部许琳博士作主旨发言
- 挪威科学与文学院院士、中国人民的老朋友约翰·加尔通作主旨发言
- 论坛全景
视频地址:
- mms://wmv3.china.com.cn/live3?cccode=cc1291
数据地址:
- http://webcast.china.com.cn/webcast/created/7485/152_1_0101_desc.htm
相关新闻:
图片大图:
-
会前现场
中国网 王锐
-
中国网做好直播准备
中国网 王锐
-
主持人北京外国语大学校长陈雨露
中国网 王锐
-
全国政协副主席郑万通
中国网 王锐
-
全国人大常委、全国人大外事委员会主任委员、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名誉院长李肇星
中国网 王锐
-
全国政协常委、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主任委员、北京外国语大学公共外交研究中心名誉主任赵启正
中国网 王锐
-
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会长章新胜
中国网 王锐
-
原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熊光楷上将
中国网 王锐
-
中国宋庆龄基金会副主席吉佩定
中国网 王锐
-
中国日报总编辑朱灵
中国网 王锐
-
北京大学资深教授、哲学家、北京外国语大学中文学院名誉院长汤一介
中国网 王锐
-
挪威科学与文学院院士、中国人民的老朋友约翰·加尔通
中国网 王锐
-
北京外国语大学党委书记杨学义
中国网 王锐
-
中国外文局副局长、总编辑黄友义
中国网 王锐
-
全国政协办公厅外事局局长夏纪慧
中国网 王锐
-
主席台全景
中国网 王锐
-
北京外国语大学党委书记杨学义同志致论坛欢迎辞
中国网 王锐
-
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会长、原教育部副部长、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执行委员会主席章新胜同志讲话
中国网 王锐
-
全国人大常委、全国人大外事委员会主任委员、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名誉院长李肇星同志致辞
中国网 王锐
-
全国政协副主席郑万通致辞
中国网 王锐
-
与会领导为北京外国语大学“公共外交研究中心”揭牌
中国网 王锐
-
北京外国语大学党委书记杨学义同志为赵启正主任颁发北京外国语大学公共研究中心名誉主任证书
中国网 王锐
-
大会主旨发言主持人北京外国语大学党委副书记文君
中国网 王锐
-
全国政协常委、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主任委员、北京外国语大学公共外交研究中心名誉主任赵启正作主旨发言
中国网 王锐
-
外交部副部长傅莹
中国网 王锐
-
国家汉语国际推广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孔子学院总部总干部许琳博士
中国网 王锐
-
外交部副部长傅莹作主旨发言
中国网 王锐
-
中国宋庆龄基金会副主席吉佩定作主旨发言
中国网 王锐
-
《中国日报》总编辑朱灵作主旨发言
中国网 王锐
-
原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熊光楷上将作主旨发言
中国网 王锐
-
国家汉语国际推广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孔子学院总部总干部许琳博士作主旨发言
中国网 王锐
-
挪威科学与文学院院士、中国人民的老朋友约翰·加尔通作主旨发言
中国网 王锐
-
论坛全景
中国网 王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