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直播 文字实录 图片实录 返回直播页

中国气象局2010年11月份新闻发布会

   中国气象局定于11月1日(周一)14:30,在中国气象局科技大楼一楼多功能厅召开11月份例行新闻发布会。中国网现场直播,敬请关注! 文字实录 图片实录 返回直播页

直播摘要

图片实录 更多

相关新闻

相关专题

相关站点

活动标题

  • 中国气象局2010年11月份新闻发布会

活动描述

  • 11月1日(周一)14:30,在中国气象局科技大楼一楼多功能厅召开11月份例行新闻发布会,敬请参加,中国网现场直播,敬请关注!

文字内容:

  • 主持人 于新文:

    各位朋友,大家下午好!中国气象局十一月新闻发布会现在开始!今天发布会的新闻发言人是中国气象局应急减灾与公共服务司的陈振林司长。另外,发布会也邀请到了国家气候中心首席专家王永光,国家气候中心首席专家叶殿秀,国家气象中心首席预报员王秀文。

    2010-11-01 14:29:02

  • 主持人 于新文:

    今天的新闻发布会主要有四方面内容:

    一是向各位汇报一下中国气象局在上海世博会的参展和服务情况。

    二是广州亚运会的气象服务保障情况。

    三是回顾一下十月份天气气候的主要事件,包括海南的强降雨、超强台风“鲇鱼”,以及我们所做的工作。

    四是对十一月上旬的全国天气趋势预测进行介绍。

    下面请陈司长做具体介绍。

    2010-11-01 14:40:01

  • 陈振林:

    大家下午好!首先回顾一下世博会气象服务保障情况。

    2010年10月31日,持续184天、创下7308万人次记录的成功、精彩、难忘的2010年上海世博会完美闭幕。作为世博园区内唯一的国际组织自建馆,也是气象主题第一次直接独立参展世界博览会,更是世博会159年历史上出现的首个独立气象展馆,世界气象馆被国际展览局授予“上海世博会评委会特别奖”,这是上海世博会唯一的一个“评委会特别奖”,也是世博会历史上被评出的第一个“评委会特别奖”。

    两年世博气象参展筹办工作的磨炼考验,184天气象保障、参展运营实战的历练检验,气象人集全部门之力,以精彩、难忘的气象服务和参展工作,在上海世博会成功诠释了“城市让生活更美好,气象让世博更精彩”的主题,在159年世博会的历史长卷上首次留下了气象篇章。

    2010-11-01 14:40:51

  • 陈振林:

    (一)世界气象馆建设和运营情况

    世界气象馆由世界气象组织(WMO)与中国气象局(CMA)联合建设,并邀请欧洲卫星气象组织(EUMETSAT)、地球观测组织(GEO))联合参展。上海市气象局作为主要承建单位,以“参展中有服务,服务中有展示”的全新理念贯穿展馆的建设和布展之中。

    1、高质量完成场馆设计、建设和布展任务

    世界气象馆是气象部门第一次参展世界博览会,创意设计、展馆建设和布展策划等方面都存在很大挑战。参展工作团队在中国气象局的有力领导下,在上海市委、市政府的大力帮助下,克服了世界气象馆异型建筑设计,施工工艺要求高、工期紧等种种困难,高质量完成任务,成为参加世博会试运行的展馆之一。展馆“云中水滴”的创意造型设计得到社会广泛关注,并被列入世博园区一日游最佳场馆。世界气象馆自开馆以来,运营情况良好,多次列入园区前十名的热门场馆序列。此外,为加强展馆的互动性,还增加了世博气象台主持人现场播报秀的场次以及增设世博气象台互动环节。

    2010-11-01 14:46:54

  • 陈振林:

    2、世界气象馆的关注度、美誉度不断提升,吸引力、影响力与日俱增

    世界气象馆累计参观人数达到815852人,共接待包括党和国家领导人、中央各部委和各省部级领导、国外政要、社会名人在内的重要嘉宾4400余人。其中,美国、加拿大、芬兰、新西兰等近20个国家的气象局长也赴世界气象馆进行了参观。回良玉副总理对世界气象馆别具风格的展馆外形和生动活泼的体验内容表示了赞赏。国际展览局(BIE)主席蓝峰、秘书长洛塞泰斯、名誉主席吴建民等9名专家组成的国际评奖委员会对世界气象馆给予高度评价。世界气象组织两次对中国气象局对于世界气象馆的贡献表示感谢,并在世界气象组织执委会届会上向上海市气象局颁发WMO“杰出贡献奖”证书。

    2010-11-01 14:47:18

  • 陈振林:

    3、气象参展活动丰富多彩,进一步扩大了气象参展的影响

    5月9日世界气象馆荣誉日,国务院副总理回良玉,上海市委书记俞正声,市长韩正,世界气象组织主席亚历山大.别得里茨基、世界气象组织秘书长米歇尔.雅罗和近20个国家的气象局长出席活动。当日下午,世界气象主持人专场秀在世博园大洋洲广场举行,来自五大洲的32名中外气象节目主持人轮番登场演出,吸引了众多参观者驻足观看。7月3日,环境保护部、中国气象局、国家能源局、上海世博局等共同举办了“环境变化与城市责任”主题论坛,中国气象局局长郑国光在主题论坛的报告引起各界高度关注,受到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在世博期间,在中国气象局局领导的率领下,气象中心、气候中心、探测中心、公共气象服务中心、气科院等一批国家级气象业务科研单位牵头承办了每月的世界气象馆主题日活动,分别是6月“新能源让城市更美好”、7月“城市生活与气象风险”、8月“观云测天的眼睛”、9月“气象服务使您的生活更精彩”和10月“天气预报,天天关爱在身边”,进一步提升了世界气象馆知名度,扩大了气象参展工作的影响。

    2010-11-01 14:47:29

  • 陈振林:

    (二)上海世博会气象保障服务情况

    1、圆满完成世博会开幕式、中国馆日、高峰论坛及闭幕式等重大活动气象保障服务

    (1)充分调研需求,制定全程跟踪的服务方案。通过调研,对应活动7个环节和3类人群不同需要,分析17类气象要素不同影响,与开幕式导演团队共同制定了包括33种调整动作和58类取消动作的针对性、标准化、可操作的嵌入式服务产品及活动调整序列,为嘉宾室内外转场、焰火燃放、音乐喷泉、灯光表演、LED灯球、旗船表演等受气象因素影响较大的活动提供了切实有效的气象保障服务。

    2010-11-01 14:47:44

  • 陈振林:

    (2)准确预报开幕庆典和中国馆日期间天气,保证各项活动按既定方案进行。2010年4月24日开始预测4月30日开幕庆典及5月1日开园仪式期间气象条件总体上有利于开幕庆典和开园仪式的举行,并稳定保持此预报结论。提前4天精细化预报针对开幕庆典项目的各气象要素,包括江面、10米、30米、50米、70米的风向风速、云量、云底高度、能见度、温度、体感温度、相对湿度、大气扩散条件、雷电、紫外线等十几种要素预报。开幕庆典当日08时预报庆典广场室外演出关键时段21:30-22:00时,天气现象为晴到多云,地面/江面风向为东南风、风速4米/秒,100米高度风为东南风向、风速6米/秒,温度17°C,相对湿度为60%,与实况一致,预报准确、及时。针对中国国家馆日当存在可能影响上海的弱降水过程,9月25日,上海市气象局局发布第一份关于国家馆日的重要气象信息市领导专报,从9月30日开始提供逐3小时精细化天气预报,到10月1日6时30分的会商基本排除了馆日期间降水的可能性,并提供了园区逐小时精细化天气预报。10月1日,园区没有出现降水,天气舒适,整个过程预报基本准确,逐步精细。

    2010-11-01 14:47:57

  • 陈振林:

    (3)针对活动特点,开展精细、贴身、互动的现场服务。针对开幕庆典各项活动提供精细的服务提示,上海市气象局提出了4点建议:①考虑到当时江边气温在17度左右,庆典广场距离喷泉表演在20-30米,人体感觉偏凉,29日的开幕庆典专题报告建议为部分有需要的嘉宾准备保暖物品;②为防止风造成的水雾打湿庆典广场的观演嘉宾,喷泉喷射角度做略微北倾(倾向黄浦江面)的调整;③根据实际的风力和风向,建议室外活动导演团队调整LED灯球的抛洒时间和地点;④根据园区现场风力较弱的实况信息,建议适当减少焰火燃放数量或者提高高空焰火的燃放比例。这些建议均被采纳,并取得良好效果。

    2010-11-01 14:48:10

  • 陈振林:

    (4)针对气象条件有利于高峰论坛及闭幕式举行,开展逼近式跟踪服务。10月22日,准确预测“10月31日本市受高气压系统控制,以多云到晴天气为主”,气象条件总体有利于高峰论坛暨闭幕式各项活动正常进行,随后根据最新天气形势,逐日发布服务专报,开展逼近式跟踪服务。为了做好高峰论坛及闭幕式的服务保障工作,10月29日,中国气象局进入世博气象服务特别工作状态。29日14时起,长三角气象部门启动了探空加密观测;30日,江苏、浙江的移动风廓线仪到达指定位置开展移动观测;31日,长三角地区自动气象站开始加密观测。中国气象局先后组织开展两次世博闭幕式全国天气专题会商。上海市气象局也加强精细化气象要素预报,提供逐小时的人体舒适度,紫外线、云底高度、江面风、不同高度的风的预报,并提醒昼夜温差大,尤其是园区江边晚间活动时,体感偏冷,建议活动组织方为嘉宾适当准备御冷用品,提供人性化气象服务。

    2010-11-01 14:48:21

  • 陈振林:

    2、为世博会期间园区及城市运行提供气象服务

    (1)围绕管理部门、参展方和游客的不同需求,创新服务方式,多手段提供气象信息。每天面向城市管理层、世博会五大指挥部及工作组、园区管理部门(100多个用户)发送《重要气象信息市领导专报》、《世博专题气象报告》、《今日天气早报》、《明日及一周天气关注》、《开园气象报告》、《闭园气象报告》、《巡游活动气象报告》等各类专报1604期。建立了天气预报、预警手机短信服务群,涵盖世博园区运行指挥中心及各片区管理人员,发送对象超过2000名。为参展方和游客提供个性化服务,主动与世博园区热门场馆以及极易受气象灾害影响场馆进行沟通,并开通了参展方专用的英文气象服务网页,通过传真、e-mail、手机短信、热线电话等方式为参展方提供个性化的气象服务。与联合国馆、美国馆、澳大利亚馆等30多家展馆建立起沟通服务渠道,并且每天通过e-mail向32个展馆发送英文天气预报。建立高效的世博气象服务信息发布机制,重要世博服务产品直接送达主要领导,强对流天气内部通报、预警信号发布迅速、高效,确保重要用户45秒内收到手机短信,2分钟内收到传真。

    2010-11-01 14:48:32

  • 陈振林:

    (2)积极开展公众出行、游园人体健康相关的气象服务。开展了呼吸道疾病、细菌性食物中毒、花粉等过敏性等气象条件预报,高温中暑、体感舒适度、紫外线伤害指数等预报服务,开展了世博园区客流、中暑、腹泻、外伤人数预测,用于指导园区防暑工作,同时加强了城市雾霾和空气质量气象条件预报服务。综合利用电视、园区广播、网络、手机短信、电子显示屏及由原上海南市发电厂165米高的烟囱改建而成的巨型温度计造型世博气象信号塔及时向社会公众发布各类气象预报预警服务信息。温家宝总理在上海世博会高峰论坛主旨演讲中也特别指出世博会鲜明弘扬了绿色、环保、低碳等发展的新理念,而象征工业文明的165米高的大烟囱被改装为气象信号塔就是其中之一。自世博会开园以来,世博园区发布各类预警信号72次,气象信息成为首批纳入世博园区手机短信小区发布的3类信息之一,日均发布20-25万人次。

    2010-11-01 14:48:46

  • 陈振林:

    (3)开展精细化气象服务,保障园区活动顺利进行。园区最关心天气的部门之一是活动部,每天大量的室外演出和各种活动都需要合适的天气条件。为此,世博园区运行指挥中心气象席位密切跟踪天气,开展精细化气象服务。在天气条件不理想的情况下,抓住阴雨天气的间隙,建议活动部适时举行活动,取得较好的服务效果。根据气象预报,园区管理部门已调整各类活动800余场次。根据园区雷电、大风、暴雨等预警信号实施预案,采取关闭高架步道、停运充电公交及越江轮渡等安全联动措施。根据园区高温热浪预警,实施多套参观者防暑降温措施。

    2010-11-01 14:49:04

  • 陈振林:

    (4)开展气象条件对城市运行体征各要素的相关性分析,为领导决策提供技术支持和依据。和建交委等部门合作分析了气象条件对城市面供水、供电、供气、垃圾处理、公园游客量、交通出行方式及世博客流量等的影响,运用相关分析法研究了世博会期间上海城市运行各类体征要素与温度、湿度、降水量和日照等气象条件的相关性,为领导决策提供技术支持和可靠依据。挑选相关性最好的气象要素作为预报因子,建立了日供水量、日供电最大负荷的简易预测模型。根据日常天气预报结论,提供中心城区日供水量、日供电最大负荷的预测,为供水部门、电力部门提供客观、定量的预报产品。

    2010-11-01 14:49:15

  • 陈振林:

    (5)加强短临天气监测预警,开展极端天气内部通报,保障世博会安全运行。为抓住极端天气可能发生的蛛丝马迹,早通报、早会商、早准备、早应对,全力以赴把气象灾害对世博期间城市运行的影响降低到最小限度。上海市气象局与防汛指挥部、世博园区指挥中心先后进行了多次协商,确定了极端天气内部预通报的技术标准、提前时效和发布方式等。上海市气象局为适应极端天气内部预通报机制的新需求,以健全技术指标和业务流程编制了《上海市气象局强对流天气部门内部预通报规定》,制定了强对流天气内部预通报标准,建立了一套较为快速有效的极端天气内部预通报流程。

    2010-11-01 14:49:25

  • 陈振林:

    (6)开展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及时查找安全隐患。高度重视世博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工作,组织灾害评估专家和相关技术人员成立世博气象灾害风险评估技术组,专门开展世博会期间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工作。制定了风险评估的技术规范,从气象灾害风险源识别、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对策和建议等方面出发,先后完成了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初始报告、更新报告,针对重点部位进行了专项风险评估,共完成了《上海世博会气象灾害风险初始评估报告》、《上海世博会恶劣天气风险评估报告》、《世博轴阳光谷气象灾害安全评估报告》、《上海世博会开幕式恶劣天气风险评估报告》等风险评估报告,为相关部门及时整改提供依据。

    2010-11-01 14:49:39

  • 陈振林:

    (7)积极做好世博园区雷电灾害防御工作。在2010年4月17日世博园区防雷大检查的基础上, 6月17日,组织14个组共60人对世博园区浦西世博轴及高架人行平台、江南广场、出入口广场、停车场、主要场馆及配套设施等7个大项40余幢建筑进行了检测,保质保量地完成了世博园浦西片区的防雷检测任务。7月进入了高温、台风、暴雨、雷电等恶劣天气的频发期,上海市气象局与世博局进行了多次会谈,共同制定了《世博园区应对雷电灾害应急预案》,并由世博局正式下发执行。

    2010-11-01 14:49:47

  • 陈振林:

    二、广州亚运会气象保障服务筹备情况

    第16届亚州运动会及亚残运会将于2010年11月12-27日和12月12-19日在广州及周边协办城市举行。亚运会期间的赛事安排、比赛成绩、交通出行、参观游览等都与天气密切相关,为了实现“奥运标准,周到服务”的广州亚运气象服务理念,做好高质量、高水平的亚运气象服务是关键环节之一。

    2010-11-01 14:50:14

  • 陈振林:

    (一)广州亚运会气象保障服务筹备情况

    2004年7月1日,广州申办2010年亚运会成功后,中国气象局对此非常重视,积极组织筹划,广东省气象局组织广州及汕尾的气象部门,开展了一系列提升亚运气象服务综合能力的建设和相关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工作。同时,紧密结合各方面对亚运气象服务提出的需求,学习和借鉴多哈等城市亚运气象服务工作的经验,参考《北京2008年奥运会及残奥会气象服务实施方案》,组织制定了《广州2010亚运会和亚残运会气象服务实施方案》。广州市气象局也以“奥运标准、周到服务”的亚运气象服务理念为指导,全面完成了亚运气象保障服务的各项筹备工作,实现了“七个到位”:

    2010-11-01 14:50:25

  • 陈振林:

    一是思想认识到位。广州市气象部门高度重视亚运气象服务工作,树立“一切为了亚运”的工作思路,化压力为动力,确保圆满完成各项工作任务。

    二是组织机构到位。2008年成立了以中国气象局局长郑国光为组长的亚运气象服务领导小组,并召开3次领导小组会议,研究、协调、解决相关问题。成立了广州亚运气象服务中心,下设11个部、7个现场服务团队和3个协办城市服务中心。编制并下发《广州2010亚运会及亚残运会气象服务实施方案》及一系列配套方案,将亚运气象服务的各项任务明确到单位,落实到岗位。

    2010-11-01 14:50:38

  • 陈振林:

    三是人员落实到位。组建了162人的亚运气象服务一线队伍,其中从国家气象中心、北京、香港天文台、青岛、广西、海南、湖南、福建、江西等兄弟气象部门借调外援专家11名,从广东省内其他地市气象局借调了21名气象预报服务专家。

    四是监测装备到位。气象部门的2颗卫星、2部高性能计算机、2个暑热压力指数仪、3个大型海洋气象浮标、5架飞机、9个大气成分站、11辆气象应急车、15部风廓线雷达、16部多普勒天气雷达、17个大气电场仪、40个闪电定位仪、41个能见度仪、445个国家气象站、6073个自动气象站全部规模化集结到位,将全方位监测亚运期间各种气象要素。

    2010-11-01 14:50:48

  • 陈振林:

    五是预报预警技术到位。根据亚运气象服务需求研发引进的短时临近预报(SWAN)、亚运精细预报(AFIS)等先进预报预警业务系统,已经开始逐小时提供精细到每个场馆的逐3小时预报,实现了高影响天气信息快速发布。

    六是各项措施到位。陆续送出了气象惠民大礼包:广州气象频道正式开播,滚动播出天气预报预警信息和防御指引;亚运气象信息服务中英文网站上线,在飞机场、火车站、亚运城等地安装气象显示屏,充分利用地铁电视等媒介提供最新气象信息,编制亚运气象手册,启动了天气小羊羊便捷气象服务,推出12121免费天气咨询热线等。

    2010-11-01 14:51:03

  • 陈振林:

    七是应急保障到位。制定了《广州2010年亚运会和亚残运会气象服务应急预案》、《广州亚运会开幕式气象风险应急预案》等应急预案。已经开展了一次综合演练、一次应急演练和一次灰霾应急演练。协调全省11部移动应急车随时待命,做好亚运会气象应急响应各项准备。

    2010-11-01 14:52:30

  • 陈振林:

    (二)开幕式气象服务筹备情况

    亚运会开幕式是亚运气象保障服务的重中之重,为最大程度地降低气象风险对开幕式可能造成的影响,确保庆典活动顺利举办、万无一失,广州市气象局进行了周密的部署筹备,落实了五项应对措施:

    一是制定了开幕式气象风险应急预案。针对可能出现的高影响天气,广州市气象局制定并向亚组委提交了的《广州亚运会气象风险应急预案》。

    二是做好开闭幕式人工消减雨作业准备。成立了亚运会开闭幕式人工消减雨工作领导小组,建成了基于WebGIS技术的人工消雨指挥系统,制定了人工消减雨作业方案。

    三是加强了开幕式场地的气象监测。形成了由海心沙现场气象观测、珠江沿岸气象观测、电视塔立体观测组成的表演核心区的的开幕式场地气象监测网。

    2010-11-01 14:56:02

  • 陈振林:

    四是为开幕式汇报演出提供气象服务保障。在9月30日和10月7日的两场开幕式汇报演出中,广州市气象局抓住重要的演练机会,认真部署各项服务保障工作,气象服务取得了较好效果。

    五是邀请各方专家研究会商开幕式天气。努力做到更准确预报、更提前预警。

    2010-11-01 14:56:11

  • 陈振林:

    (三)亚运会彩排期间天气趋势

    2010年11月1日-10日,广州亚运会开幕式将进行2次预演和3次彩排。预计2-4日,广州以晴或多云天气为主,气温平稳,白天气温在24℃左右,对彩排活动有利;5-6日,有微弱降水,对户外彩排项目可能有影响;7-10日,冷空气影响下出现较强偏北风,将对烟花表演、珠江巡游带来影响。建议组织方提前做好相关预案,并密切关注最新的短期(时)天气预报。同时,广州已于2010年10月26日入秋,昼夜温差逐步加大,户外活动需及时增减衣物。

    2010-11-01 14:56:27

  • 陈振林:

    三、10月海南强降雨天气气候特征

    海南省5月份入汛以来至9月份,降水持续偏少,致使干旱发展迅速。9月30日以后,海南省出现了两次持续性较强降雨天气过程,主要时段在9月30日20时至10月10日08时、10月12日20时至19日08时,主要影响区域均集中在海南省东半部地区,9月30日以后海南全省的累计平均降水量为历史同期平均降水量的5倍多,突破了历史极值,致使海南省迅速由旱转涝。

    2010-11-01 14:56:38

  • 陈振林:

    (一)强降雨特点

    2010年9月30日至10月19日,海南省连续出现两次大范围持续性强降雨天气,具有累计雨量大、降雨强度大、持续时间长、灾害损失重等特点。

    一是累积雨量大。9月30日至10月18日,海南累计降雨量呈明显的自东向西阶梯状减小分布,全省累计平均降水量达1008.9毫米,为常年同期(177.8毫米)的5倍多,为历史同期最多,其中海南东北部地区降水量较常年同期偏多8倍左右。海南东北部10个市县两次强降雨过程累计雨量均超过当地年降雨量的一半,其中琼海、文昌和万宁累计降雨量接近年降雨量。

    2010-11-01 14:56:52

  • 陈振林:

    第一次强降雨天气过程(9月30日20时至10月10日08时)海南全省平均过程降水量达648.3毫米,是常年同期(93.1毫米)的6倍多,为历史同期最多值,也突破了历史以来大暴雨过程平均雨量最高记录。琼海(1476.2毫米)、文昌(1408.2毫米)、万宁(1187.2毫米)、陵水(948.9毫米)、海口(802.6毫米)连续降水量突破历史极值,定安(837.9毫米)、保亭(670.0毫米)连续降水量达到极端事件标准。其中琼海、文昌、万宁、陵水连续降雨量均超百年一遇标准,万宁和文昌达到或超过200年一遇标准。

    第二次降雨天气过程(10月12日20时至10月19日08时),海南省共有51个乡镇过程雨量超过500毫米,集中分布在东半部地区,其中23个乡镇过程雨量达600毫米以上,琼中县南方农场过程雨量最大,为925.0毫米(图4),澄迈连续降雨量(697.5毫米)达到极端事件标准。

    2010-11-01 14:57:04

  • 陈振林:

    二是降雨强度大。2010年9月30日至10月19日,海南多站日降水量突破历史极值。10月5日08时至6日08时,琼海(701.9毫米)、万宁(392.2毫米)、文昌(297.2毫米)日降水量突破历史极值;7日08时至8日08时,文昌日降水量(348.6毫米)再次突破历史极值。另外,琼海市博鳌镇10月5日出现最大日降雨量,达到881.8毫米。

    2010-11-01 14:57:15

  • 陈振林:

    三是降水持续时间长。2010年10月1日至18日,海南省各站平均暴雨日数为6.6天,较常年同期(1.1天)明显偏多,为1961年以来历史同期最大值。两次暴雨天气过程间隔之短(中间仅有10日~12日3天为阵雨天气),大暴雨持续日数之多(18天内,部分站点大暴雨日数高达15天),为历史罕见。其中,9月30日20时至10月10日08时期间,海南东部大暴雨天气持续9天,突破1951年有气象记录以来最长连续大暴雨天数。第二次大暴雨天气过程从13日开始,大暴雨过程持续时间达6天。

    2010-11-01 14:57:27

  • 陈振林:

    四是灾情损失重。第一次强降雨天气过程造成江河洪水泛滥,大量农田被淹,3个城市、1160个村庄浸水,40多万人被洪水围困,多处发生山体滑坡等次生灾害,水利、交通、通讯、供电、市政等基础设施都遭受较为严重的破坏,水产养殖和农业种植业遭受严重损失。第二次强降雨天气过程造成全省17个市县共181个乡镇受灾,受灾人口208.41万人,农作物受灾面积74.95千公顷,倒塌房屋1416间,转移人口15.86万人。

    2010-11-01 14:57:35

  • 陈振林:

    (二)成因分析

    造成海南的两次强降雨天气过程的主要触发机制是相似的,主要是由热带低压系统和冷空气活动联袂“演绎”的。

    5月至9月期间,西太平洋热带地区对流活动总体偏弱,台风活动显著偏少。同时,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强度明显偏强,范围异常偏大,受此海洋大气环流异常的影响,海南地区前期呈现温高雨少的气候特征。从9月末开始,西太平洋热带、副热带地区的海洋大气运动出现突然调整,西太平洋热带辐合带明显北抬,使得南海北部热带对流活动进入活跃阶段。同时,受冷空气南下活动影响,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迅速减弱,撤出海南及其邻近区域,海南附近被一稳定少变的热带低压系统控制,从而导致海南出现持续性强降水天气过程。总体来讲,海南持续性强降水的形成与热带辐合对流系统、副热带高压、热带低压及北方南下冷空气的整体配置有密切关系。

    2010-11-01 14:57:46

  • 陈振林:

    以海南省第一次强降水天气过程为例。第一次强降雨过程可分为三个时段:9月30日至10月2日,在中心位于南海中部的热带低气压系统外围云系的影响下,海南东部、中南部等地出现了强降水,且主要以大到暴雨为主;3日至5日,北方南下弱冷空气与中心位于越南东部的热带低压系统外围云系共同作用,偏东气流和偏南气流强烈辐合,造成海南大部分地区的降水进一步加强;5日至9日,在南海附近新的热带低压系统影响下,海南中东部出现强降水,主要以暴雨到大暴雨为主。

    2010-11-01 14:57:57

  • 陈振林:

    四、今年第13号超强台风“鲇鱼”概况和影响分析

    今年10月,在西北太平洋和南海有两个热带气旋生成,分别是今年第13号超强台风“鲇鱼”(MEGI,名字来源:韩国,含义:一种鱼)和今年第14号强台风“暹芭”(名字来源于泰国,其含义为热带花),其中“鲇鱼”登陆我国,并给福建、台湾、浙江等地带来严重影响。

    2010-11-01 14:58:08

  • 陈振林:

    (一)“鲇鱼”发生发展概况

    今年第13号热带风暴“鲇鱼”于10月13日20时在菲律宾东部洋面上生成,14日加强为强热带风暴,15日发展为台风,16日加强为强台风,17日加强为超强台风(最强时中心附近风力超过17级,风速达72米/秒)。18日中午“鲇鱼”在菲律宾吕宋岛沿海登陆,登陆时为超强台风(中心附近风力超过17级,风速达68米/秒),18日20时超强台风“鲇鱼”在菲律宾吕宋岛北部减弱为强台风后于22时前后进入南海东部海面,19日“鲇鱼”在南海再次加强为超强台风(近中心附近风力16级,风速52米/秒),21日9时又减弱为强台风,22日21时减弱为台风。

    10月23日12时55分,“鲇鱼”在福建省漳浦县沿海登陆,登陆时强度为台风量级,中心附近最大风力有13级(风速38米/秒)。“鲇鱼”登陆后向偏北方向缓慢移动,强度快速减弱,23日下午至夜间在福建境内先后减弱为强热带风暴、热带风暴和热带低压,中央气象台于10月24日2时对其停止编号。

    2010-11-01 14:58:20

  • 陈振林:

    (二)“鲇鱼”的特点

    “鲇鱼”是近20年以来西北太平洋和南海出现的最强台风,同时也是今年全球范围内所生成的最强台风,还是1949年以来秋季登陆福建强度最强、最晚的台风,具有发展变化快、强度强、生命长、登陆晚、路径曲折多变等特点。

    2010-11-01 14:58:55

  • 陈振林:

    发展变化快。“鲇鱼”10月13日20时开始编号,其强度经过3天半的时间即完成“热带风暴-强热带风暴-台风-强台风-超强台风”的“五级跳”,23日登陆后又迅速减弱。

    强度强。“鲇鱼”鼎盛时中心附近最大风力达17级以上(72米/秒),登陆菲律宾吕宋岛沿海时仍有17级以上(68米/秒),在福建漳浦县沿海再次登陆时仍达到台风强度(13级,38米/秒),是登陆福建强度最强的秋季台风。

    2010-11-01 14:59:06

  • 陈振林:

    生命长。历史同期的台风平均寿命在8~9天,而“鲇鱼”的生命史在10天以上,是同期生命史最长的台风之一。

    登陆晚。自有记录以来,10月中下旬共有18个热带风暴强度及以上的热带气旋在我国登陆,“鲇鱼”是历史同期登陆福建最晚的台风。

    2010-11-01 14:59:16

  • 陈振林:

    路径曲折多变。“鲇鱼”路径复杂曲折,在西太平洋形成初期先是西行为主,进入南海后缓慢少动,甚至出现停滞,然后几乎呈90度转向偏北方向移动,经历了“西偏南-西北-徘徊少动-偏北-北偏东-偏北-北偏东-北偏西”的多次移动方向的转变,实属罕见。

    2010-11-01 15:01:16

  • 陈振林:

    (三)影响分析

    受“鲇鱼”影响,自19日起广东、福建、浙江沿海的风力开始加大,21日至23日粤闽沿海的风力加大到8~10级,阵风11~12级。23日在“鲇鱼”登陆前后福建沿海风力达到12~13级,其中福建漳浦红屿和厦门外海浮标站的瞬间风力达到14级,风速分别达到41.9米/秒和45.2米/秒。22日8时至24日14时,福建东部、浙江东部和北部、上海等地部分地区降雨50~90毫米,福建东南部沿海降雨100~250毫米,福建厦门、漳州等地局地达260~310毫米,福建长泰县陈巷镇山重村24小时降雨量达到290毫米。期间,台湾东北部出现大暴雨或特大暴雨,累计降雨量普遍超过500毫米,局地超过1000毫米,其中21日00时至23日23时,宜兰县苏澳累计降雨量达到1195毫米。

    2010-11-01 15:01:23

  • 陈振林:

    “鲇鱼”带来的大风和强降雨给福建、台湾、浙江和广东等地交通运输、农业生产、近海养殖及渔业、群众生产生活等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其中福建、台湾受灾严重。据初步统计,福建共有15个县市区、121个乡镇、64.79万人受灾,房屋倒塌0.05万间;紧急转移31.32万人;农作物受灾26.19千公顷,并有两千渔船毁损,直接经济损失15.96亿元。据媒体报道,台风“鲇鱼”导致台湾暴雨成灾、道路塌方以及泥石流已致的数十人死亡或失踪,数百人受困;大陆在台湾的旅游团也受到严重影响。

    2010-11-01 15:01:40

  • 陈振林:

    (四)成因分析

    “鲇鱼”成为今年全球范围内最强的台风,得益于三个有利条件:一是低层有弱冷空气的气流辐合,高层气流的流出较强,这样导致“鲇鱼”上下层气流的配合比较好;二是在“鲇鱼”东边的菲律宾吕宋岛附近海域和我国南海东部海域的海温都比较高,有利于它的加强;三是在“鲇鱼”生成后,其西侧一个对流云团残余环流合并加入,使其进一步加强。

    此外,从历史统计来看,一般在深秋季节形成并进入南海的台风常以西行或西北行为主,少数台风可在广东西部至海南一带沿海登陆,多数台风是西行至越南沿海登陆或在南海减弱消失。“鲇鱼”台风进入南海后,先西行后北上,这种异常的路径实属罕见。究其原因:

    2010-11-01 15:02:12

  • 陈振林:

    一是今年夏季以来,热带太平洋处于厄尔尼诺(El Nino)向拉尼娜(La Nina)状态转换,导致南海地区南风气流维持,在其引导下“鲇鱼”进入南海后向偏北方向移动。与此同时,受北方较强冷空气南下的影响,造成“鲇鱼”北进速度缓慢。

    二是“鲇鱼”活动期间,正值大气环流从秋季向冬季过渡的调整时期,同时有副热带高压、西风带系统和南半球越赤道气流等多个大尺度环流系统相互影响、相互制约,造成了“鲇鱼”路径出现异常的拐点,成为移动路径多变的台风。

    2010-11-01 15:02:29

  • 陈振林:

    正是因为上述原因,增加了“鲇鱼”台风预报难度,气象部门及时根据滚动监测情况对其强度和移动路径预报进行了调整。目前台风活动季节还未结束,沿海各地需密切关注热带风暴活动动态,继续做好今年后期台风灾害的防御工作。气象部门也将认真做好预报预警服务工作。

    2010-11-01 15:02:54

  • 陈振林:

    (四)常年11-12月热带气旋活动气候特点

    今年1到10月,在西北太平洋和南海海域共有14个热带气旋(不包括热带低压,下同)生成,生成数较常年同期(22.9个)偏少8.9个;今年已有7个登陆我国,登陆数较常年同期(6.6个)偏多0.4个。

    常年11-12月(1949-2009年),西北太平洋和南海平均每年有3.85个热带气旋生成,其中有0.21个登陆我国沿海地区。具体而言,11月份,平均有2.55个台风生成,登陆为0.18个;12月份,平均有1.3个台风生成,登陆0.03个。

    根据历史上(1949-2009年)11-12月登陆我国的台风情况分析,可以看出:在1949-2009年期间,11-12月登陆我国的热带气旋共有17个,其峰值强度以强台风或超强台风居多,达13个,但登陆时强度以热带风暴或强热带风暴居多,其中登陆时强度最强的为1952年11月13日登陆我国台湾的5229号超强台风Bess,其登陆时风力达14级(45米/秒),为强台风;登陆地点集中在海南、广东和台湾三省,最多为海南,达8个,广东次之,达5个,台湾4个;登陆我国时间最晚的热带气旋为2004年12月4日登陆我国台湾的0248号强台风“南玛都”,其登陆台湾时风力达10级(28米/秒),为强热带风暴;另外,11月份登陆我国最晚的为1952年11月27日登陆我国台湾的5231号强台风Della,但该台风登陆时风力仅有7级(15米/秒),为热带低压。

    2010-11-01 15:03:06

  • 陈振林:

    五、今年10月以来冷空气天气气候特征

    (一)冷空气特点

    活动较频繁。10月,共有3次冷空气过程影响我国。第一次过程为10月5-10日,主要影响我国北方地区,东北地区西北部及新疆北部、甘肃北部、内蒙古大部等地都出现了8~15℃的降温;第二次过程为10月13-17日,主要影响我国东北地区,东北地区西部及内蒙古东部等地出现了8℃以上的降温;第三次过程为10月21-26日,影响范围大,长江中下游及其以北地区普遍出现6℃以上的降温。

    2010-11-01 15:03:22

  • 陈振林:

    降温幅度大。10月19-25日,我国大部地区的过程最大降温幅度有6~10℃,西北地区东部、内蒙古、东北、华北地区北部等地最大降温幅度达10~14℃,内蒙古中部和东北地区局部地区最大降温幅度达17~20℃。

    极端气温低。10月以来,我国北方大部地区的极端最低气温低于0 ℃,其中东北地区中部和北部,以及内蒙古中部和东部、青海大部等地的极端最低气温在零下8 ℃ 以下,大部地区发生霜冻,部分地区出现今冬首场雪。

    2010-11-01 15:03:51

  • 陈振林:

    (二)10月下旬入秋以来最强冷空气特点和影响

    10月21日至26日,今年入秋以来最强冷空气自西向东、自北向南先后影响我国大部地区,此次强冷空气具有势力强、影响范围广、降温剧烈等特点。

    受其影响,我国大部地区的过程最大降温幅度有6~10℃,西北地区东部、内蒙古、东北、华北地区北部等地最大降温幅度达10~14℃,内蒙古中部和东北地区局地最大降温幅度达17~20℃;我国大部地区出现了4~6级西北风,新疆风口风力达到9~10级,“三十里”和“百里”风区瞬间最大风力有12级;东部和南部海区也出现7~8级,阵风9~10级的大风。

    2010-11-01 15:04:03

  • 陈振林:

    经综合分析,此次强冷空气过程是近5年同期最强的一次冷空气过程。但其强度和影响均不及2002年10月下旬出现的强冷空气过程。以北京为例,2002年的强冷空气造成北京10月27日出现了零下3.4℃的最低气温,而受这次强冷空气影响,北京2010年10月27日最低气温为零下0.2℃,高于2002年10月27日的最低气温。

    常年10月份是由秋季向冬季过渡的季节,冷空气活动频繁,并且势力逐渐加强。根据多年的统计资料分析,10月份我国发生强冷空气强度以上的冷空气过程平均每年2~3次,因此10月份出现强冷空气过程属于正常天气现象。

    2010-11-01 15:04:16

  • 陈振林:

    (三)常年11月份冷空气活动气候特点

    一般每年11月,冬季风开始建立,北方冷空气频繁影响我国大部分地区,易造成急剧降温和大风的天气过程。

    从常年同期情况来看,11月影响我国的冷空气过程平均有3次(最多有5次,发生在1966年、1979年和2002年;最少1次,发生在1998年)。

    从发生概率来看,11月冷空气发生时段主要有4个阶段,分别在11月上旬前期、中旬前期、中旬后期至下旬前期、下旬中后期。

    2010-11-01 15:04:28

  • 陈振林:

    六、气象服务情况介绍

    10月以来,我国北方冷空气活动频繁,北方和中东部地区普遍经历降温,东北北部及内蒙古东部、青海等地出现霜冻、初雪;海南遭受暴雨洪涝灾害;超强台风“鲇鱼”登陆我国。各级气象部门认真贯彻落实中央领导同志重要指示精神,周密部署,扎实工作,全力以赴做好各项气象服务工作。

    2010-11-01 15:05:07

  • 陈振林:

    一是加强领导,深入指导气象服务工作。中国气象局高度重视,严密监测强降雨、台风、冷空气等灾害性天气过程动态,上下联动,全力做好灾害性天气预报预警服务。各级气象部门加强值班值守,领导干部靠前指挥,周密部署,为做好各项预报服务工作提供了有力的保障。针对罕见海南暴雨,中国气象局多次通过远程视频天气会商对海南省气象局的预报服务工作进行指导,派出工作组赴海南指导强降水预报预警服务工作。10月18日,中国气象局传达了国务院副总理回良玉关于加强超强台风“鲇鱼”监测预报预警工作的重要批示精神,要求各相关气象部门全力以赴做好台风“鲇鱼”监测、预报预警服务工作。10月21日,中国气象局副局长沈晓农率领工作组抵达广州,指导 “鲇鱼”应对工作。

    2010-11-01 15:05:49

  • 陈振林:

    二是及早部署,迅速启动应急响应。中国气象局及时印发通知,要求有关单位加强值班值守,做好暴雨、台风、冷空气等灾害性天气的气象预报预警服务工作。海南省气象局积极应对强降雨天气过程,共启动重大气象灾害应急响应I级2次、Ⅱ级3次、Ⅲ级4次、Ⅳ级3次。为有效应对超强台风“鲇鱼”,10月19日8时30分中国气象局启动了重大气象灾害Ⅲ级应急响应,20日提升至II级应急响应。海南、广东、福建省气象部门也相继启动了台风Ⅲ级和Ⅱ级应急响应。

    2010-11-01 15:06:07

  • 陈振林:

    三是及时准备,强化监测预报预警工作。各级气象部门加强业务值班,加密夜间监测预报,充分利用各种现代气象监测设备和预报方法,对暴雨、台风、冷空气的动向及影响进行滚动监测预警。中央气象台强化早间会商,组织召开加密会商,协调相关省(区、市)气象部门做好强降雨、台风、冷空气的预报预警服务工作。10月,中央气象台共发布暴雨、台风预警32期,其中蓝色预警11期、黄色预警6期、橙色预警8期,红色预警7期。海南、广东、福建省气象部门也相继加密观测会商,及时发布暴雨、台风预警信号200余次。国家气象中心、福建、广东等省气象部门充分利用气象卫星、雷达,自动气象站、海洋浮标站等气象现代化设备,密切监视台风“鲇鱼”的移动发展动向。10月19日2时和20日2时分别启动了周边地区的23个高空气象加密观测和风云二号气象卫星加密观测;10月19日8时起,中央气象台对台风实行每小时定位。同时,中央气象台和广东、福建等省气象台多次举行台风专题会商,及时滚动更新台风移动路径、强度及其风雨影响预报。

    2010-11-01 15:06:20

  • 陈振林:

    四是全力以赴,提供优质决策气象服务。中国气象局向党中央、国务院、有关部门制作报送《重大气象服务专报》、《气象灾害预警服务快报》和《中国气象局值班信息》等决策气象服务材料80余期。福建、广东、海南、浙江等地各级气象部门也在第一时间向当地政府和有关部门报送决策气象服务材料400余期,并积极参与各项防洪防台工作的决策部署。海南省气象局连续给省三防致电,提醒国庆期间海南将有持续性暴雨天气,须注意水库安全防范和主要流域防洪工作,同时通过预警决策短信平台给省领导、各厅局级单位相关责任人、中小学校及中小水库责任人发送强降水预报预警信息,提请有关部门做好船只回港避风,做好局地洪涝和地质灾害的防御工作。

    2010-11-01 15:06:32

  • 陈振林:

    五是以人为本,全力做好公众气象服务。各级气象部门及时通过电视台、电台、报纸、网络、电话、传真、手机短信、电子显示屏等渠道发布了灾害性天气预报预警信息,全方位对公众及专业用户进行气象服务,并制作了多期专题电视节目报道最新暴雨、台风预报及影响消息,提醒公众做好防御。通过中央电视台、新华社电视台、中国气象频道等电视频道和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等广播频道制作、气象服务节目1300多档(次),气象服务直播连线100余次。中国气象频道派出四路特别报道小组对台风现场报道,并与中央电视台进行现场连线,解读风雨影响。中国气象局副局长许小峰接受《焦点访谈》专访,对今年入秋以来冷空气进行详细解读。中国天气网上线了《49年来最强暴雨袭击海南》、《2010年第13号超强台风“鲇鱼”》和《今年下半年首次寒潮影响我国》专题,访问量超过400万人次。广东、福建和海南省气象部门向社会公众发布台风预警短信约3亿人次。

    2010-11-01 15:12:45

  • 陈振林:

    七、未来十天天气趋势预报

    预计11月上旬,影响我国的冷空气活动偏东偏北,华北地区东部、东北地区多风、冷暖变化较大。全国大部分地区气温基本与常年同期持平或略偏高,其中新疆、华北地区西部等地的局部地区气温偏高2℃左右。新疆西部、西南地区东部、华南沿海雨水较多,我国其余大部分地区雨水较少;其中江淮、江南、华南地区北部多是风和日丽的天气。具体预报如下:

    1、东北地区和华北东部天气多变

    预计未来10天,影响我国的冷空气势力偏东偏北,且较为频繁,东北地区、华北东部天气阴晴交替,多风,气温多起伏。11月1-2、4-8日,先后有两股冷空气影响上述地区,其中4-8日,东北地区和华北两地局部将有1-5毫米的降水。

    2010-11-01 15:12:55

  • 陈振林:

    2、新疆、华北地区西部气温明显偏高

    11月7日以前,新疆、华北地区西部以晴或多云天气为主,风力不大,气温回升,平均气温较常年同期偏高2℃左右;之后,将有冷空气自西向东影响西北、华北等地,气温将呈下降趋势。

    2010-11-01 15:13:40

  • 陈振林:

    3、江淮、江南、华南等地以晴或多云天气为主

    11月8日以前,江淮、江南、华南等地以晴或多云天气为主,基本无雨;之后,南方地区将可能出现一次阴雨天气过程。

    4、西南地区、华南沿海雨水较多

    11月1-2日和4-8日,西南地区将出现两次降水过程,其中1-2日,四川南部等地的局部地区有15-30毫米的降水;4-8日,西南地区东部有5-25毫米降雨。此外,4-8日,华南沿海有5-25毫米降雨,其中海南部分地区降雨量有30-60毫米,局部地区降雨量有100-160毫米。

    2010-11-01 15:14:40

  • 陈振林:

    八、关注与建议

    进入11月,冷空气活动增多、势力进一步增强,须密切关注气温下降对身体健康造成的危害;江淮和长江中下游地区需防范初霜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中东部大部地区则需注意大雾对道路交通的不利影响。

    关注冷空气对生产生活的影响。11月份,冷空气强度明显加强。各地需加强防御强降温和大风天气对生产生活可能带来的影响。公众须根据天气变化适时地添衣保暖,预防感冒和心脑血管疾病。华北、黄淮、江淮等地要防范低温霜冻、寒潮天气对农业的危害。

    2010-11-01 15:14:51

  • 陈振林:

    北方大部地区需防范降雪对道路交通的影响。 11月是晚秋初冬过渡季节,北方很多城市逐步入冬,并逐渐出现降雪,将对道路交通产生一定影响。同时,新疆东北部、内蒙古东部和青海南部等地牧区需注意防御雪灾,并要做好牲畜的防风防寒工作。

    中东部地区须防范雾霾天气对交通和健康的影响。11月,中东部地区已进入雾霾天气的多发季节。各地须防范因能见度降低、空气污染物增多,对道路交通、人体健康造成的不利影响。

    2010-11-01 15:15:03

  • 陈振林:

    西南地区需防范阴雨天气对农业的不利影响。11月上旬,西南地区阴雨天气较多,对油菜移栽、冬小麦播种出苗有一定不利影响。土壤过湿的地区要注意清沟理墒,排湿降渍,抓住降水时机,加强库塘蓄水。

    江南华南天气对晚稻收晒有利。8日以前,江淮、江南、华南等地以晴或多云为主,气温偏高,对晚稻收获晾晒有利。

    东北林区须继续加强防御林火的安全工作。11月风干物燥,林区发生火灾的可能性大,各地要注意做好防火、用火安全工作。

    2010-11-01 15:15:20

  • 主持人 于新文:

    谢谢陈司长,下面有没有提问?如果没有,我们今天的新闻发布会就到这里,谢谢各位!(完)

    2010-11-01 15:19:32

图片内容:

相关新闻:

图片大图:

  • 中国气象局2010年11月份新闻发布会

    中国网 张琳

  • 中国气象局办公室主任、新闻发言人于新文主持发布会

    中国网 张琳

  • 中国气象局2010年11月份新闻发布会

    中国网 张琳

  • 中国气象局应急减灾与公共服务司司长陈振林发言

    中国网 张琳

  • 中国气象局应急减灾与公共服务司司长陈振林

    中国网 张琳

  • 中国气象局办公室主任、新闻发言人于新文

    中国网 张琳

  • 中国气象局2010年11月份新闻发布会

    中国网 张琳

  • 中国气象局应急减灾与公共服务司司长陈振林会后接受采访

    中国网 张琳

文字实录 查看全文  正序 倒序 刷新

打印 合并称谓 显示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