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直播 文字实录 图片实录 返回直播页

社科院2010年发展和改革蓝皮书发布会

   中国社会科学院定于2010年11月18日9:00在社科文献出版社蓝厅会议室召开《中国经济发展和体制改革报告(No.3)-金融危机考验中国模式》首发式和座谈会。中国网进行现场直播,敬请关注! 文字实录 图片实录 返回直播页

图片实录 更多

相关新闻

相关专题

相关站点

活动标题

  • 社科院2010年《发展和改革蓝皮书》发布会

活动描述

  • 中国社会科学院定于2010年11月18日9:00在社科文献出版社蓝厅会议室召开《中国经济发展和体制改革报告(No.3)-金融危机考验中国模式》首发式和座谈会。中国网进行现场直播,敬请关注!

文字内容:

  • 周丽:

    大家早上好!我是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周美,首先由我介绍今天到场的嘉宾:全国人大常委、中国社科院学部主席团代主席、经济学部主任陈佳贵;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周淑莲;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李京文;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张卓元;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裴长洪;国家税务总局税科所刘佐;商务部政策研究室于培伟;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何德旭;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邹平座;南开大学虚拟经济研究中心李宝伟;北京师范大学沈越教授;北京邮电大学逄金玉;中央财经大学欧阳日辉;中央财经大学曹元。

    下面有请中央财经大学孙保文处长介绍2010年《发展和改革蓝皮书》发布和编写情况。

    2010-11-18 09:00:00

  • 主持人:

    非常感谢大家在百忙之中参加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和中央财经大学共同举办的2010年《发展和改革蓝皮书》发布暨座谈会!

    这本蓝皮书是在邹老师的带领下做的第三本书,这本书的主题是《金融危机考验中国模式》。这本书主要是在邹老师的带领下及在座的各位专家的大力帮助下完成的一本著作。

    多年来,邹老师一直对改革开放情有独钟,对未来也有所展望,所以今天请各位专家来,一个是把这本书奉献给大家,另外也想听听大家的建议和意见,以便我们在做第四部的时候更加完善的编写,非常感谢大家!

    2010-11-18 09:05:10

  • 邹东涛:

    这个会一共筹备了四天,非常感谢各位专家、学者、记者的到来!作为这本书的主编先跟各位做个汇报。

    我在出版社工作这些年以来,皮书不仅是出版社的品牌也是社科院的品牌,我自己参与了三本蓝皮书。

    08年出版了《中国改革开放30年》蓝皮书,这本蓝皮书做完之后开了第一次系列蓝皮书会议。09年年纪念共和国60周年组织编撰了一本书《中国道路与中国模式》,在社科院报告厅举办了中国道路与中国模式理论研讨会。今天,我将以“沧海横流,方凸显中国模式——全球金融危机对中国的考验和提升”为题向大家做汇报。

    2010-11-18 09:08:08

  • 邹东涛:

    08年9月15日次贷风暴刮倒了雷曼兄弟公司,随后纽约华尔街金融蝴蝶翅膀的煽动,霎那间就不可遏制地在五洲四洋掀起狂飙,把全世界人民拖向了灾难的深渊,犹如金融海啸。而当日历走到北京时间2010年9月15日,我正好完成对本书《金融危机考验中国模式》的全部修订统稿,回收世界和中国反危机两年的历程,思考着为本书写序,我又想了很多很多,而思维的聚焦点则集中在“中国模式”的层面。

    有着五千年文明和智慧的中国,自金融危机伊始就保持着高度的冷静。《孟子》有名言:“穷则独善其身,达责兼善天下。”全球金融危机的到来,中国不可能在桃花源中“独善其身”,但可以“力善其身”,既首先尽最大努力把自己的事情做好。这次金融危机虽然带来了巨大危害,但更给中国带来了巨大基于,即中国因祸得福。考验中国模式,锤炼中国模式,提升中国模式。事实证明,这个预期是正确的,两年多的金融危机,大大提升了中国在世界经济中的比较地位,大大强化了中国在世界十五中的话语权。中国人民觉得腰杆更硬了,三资更亮了。中国模式,风景这边独好。

    现在,在国内外都有不少人把“模式”和中国“模式”之说归于外国人,这是不正确的。实际上,在中国,“模式”之说最早流行于20世纪70年代末,我清楚的记得当时经常发一些内部参考文件,中国陆续派代表段到苏联、东欧考察“南斯拉夫模式”、“罗马尼亚模式”、“匈牙利模式”等。我当时我讲课也介绍过“苏联、东欧模式”的课。在实践上“中国模式”则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一些地方的改革开放率先取得了巨大成就被学术界官名以“模式”之称,如温州模式、苏南模式、珠江模式、长治模式、大邱庄模式、华西村模式、横店模式、西街村模式等。92年中共十四大正式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之后,学术界开始对“洋格鲁萨克逊模式”、“莱茵模式”等进行比较分析,试图能够找到可供中国参阅和借鉴的内容以资学习。1992年秋,党的十四大第一次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后,我立即主编出版了《世界市场经济模式丛书》。

    2010-11-18 09:11:20

  • 邹东涛:

    而国外所乘的“中国模式”则是西方媒体对中国评头品足的炒作,在某种程度上是某种国外人堆中国贬义和亵渎的解读。尽管中国与苏联、东欧有过分道扬镳的对立历史,但西方舆论把中国、苏联、东欧各社会主义国家都看做“同类模式”,这个同类模式的基本内涵无非是共产党、极权、独裁、公有制等。当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后,西方舆论认为这是历史的必然,是老天的惩罚。西方某些政治家兴奋地语言,下一个解体的必然是中国,中国模式成了“中国威胁论”,然而他们没有等到这一天,中国越来越强大。

    为什么产生这些奇谈怪论?我分析,170多年来,西方列强习惯于侵略欺负中国这个东亚病夫。中国突然变得强大了,某些媒体和人士心理觉得酸溜溜的,但也不要计较、不要害怕。经过近几年国内外事件水域火的洗礼和喜与悲的交织,中国模式赢得了考验,得到了世界上越来越多人的理解和赞扬。但周围模式到底应该叫什么还存在争议,如中国道路、中国案例、中国经验、中国特色或者中华体系等。一些政界和学界人士心里一直不踏实,主张慎延伸至不题“中国模式”,其主要依据一是认为这种还没有定型,二是认为中国模式甚至有夸张过分的程度。

    为此,在本书《绪论》中则阐述了这一问题:

    基本问题之一:中国模式存在吗?经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六十多年曲折探索,特别是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成功实践,已经初步形成了与世界上其他国家和地区不同的中国模式。作为中国模式发祥地和实践者的中国人民,不应该、也没有必要讳谈中国模式,而应该坦坦荡荡地承认它,踏踏实实地研究它。

    基本问题之二:中国模式是什么?中国模式是在中国这片国土上,基于中国的历史、文化和现实国情,汲取国外的发展经验和优秀文化,反复地试验、修正和完善,逐步形成能够推进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发展、综合国力不但增强社会长期稳定和谐、人民普遍幸福的一整套改革开放发展的理论体系、制度构架和智利模式。

    2010-11-18 09:15:00

  • 邹东涛:

    基本问题之三:中国模式的理论基础是什么?“论恒”的思想理论基础是“民本社会主义”,即“民本”基础上的“社会”,“社会”保护和服务下的“民本”。“民本”包含着三个主要内容:民生、民权和民主。民生是民本的基础,“民生是纲,纲举目张”。民权、民主则深深构筑在民生的基础上。我不赞同民主社会主义之说,因为民主社会早在东欧、欧洲几十年前有特定的解释,我认为中国从五千年文化承载着丰富的民本思想。

    基本问题之四:中国模式的合理内河是什么?在民本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下,坚持政府与市场有机结合的调控模式,坚持集中力量办大使的制度模式,坚持充满活力的混合经济模式,坚持经济、社会、文化、环境相协调的科学发展模式。中国模式奠基于中国,同时又以博大的胸怀包容、吸纳全世界的思想文化精华,广泛借鉴着各国各地区积累的丰富成功经验。中国不向世界上任何国家和地区输出中国模式,主张各国都创造符合本国国情的模式。

    基本问题之五:中国模式能够走多远?这决不能由智者的先验定位,而必须由人民的选择来定位,人民能够接受和支持它多久,它就能走多远。未来学家约翰耐斯比特在《中国大趋势》中总结出中国发展的大趋势——中国在创造一个崭新的社会、经济和政治体制,它的新型经济模式已经把中国提升到了世界经济的领导地位。而它的政治模式也许可以证明资本主义这一所谓的“历史之终结”只不过是人类历史道路的一个阶段而已。约翰耐斯比特坚定地相信,中国模式将会以令人难以置信的力量影响整个世界。

    希望各位对本书提出建议意见和批评意见!

    2010-11-18 09:19:20

  • 主持人:

    非常感谢邹老师对这本书的情况的介绍!同时也对中国模式的基本问题进行了论述。

    下面,有请全国人大常委、中国社科院学部主席团代主席、经济学部陈佳贵主任给我们讲话!

    2010-11-18 09:21:30

  • 陈佳贵:

    各位专家、学者,大家上午好!在这次金融危机冲击下世界经济、中国经济都受到了很大的伤害,但中国经济还是保持了高速增长,而且取得了很大的成绩,09年最困难的时候我们还保持了9.1%的增长速度,今年预计可能会在10%左右,甚至超过10%,当然人均设备还很低,就经济总量来讲已经跃居世界第二。

    当然,我们在这个金融危机过程中也付出了许多代价,我们在金融危机之前就强调要把经济拉动从过度依靠投资出口转向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但是在2009年投资拉动经济的比重进一步提升,达92%点几。一些落后的产能本来应该被淘汰,但为了刺激经济增长,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实际上又把那些落后产能保护了一下,比如出口有的不赚钱了,本来不赚钱就应该淘汰了,但又出台了注入出口退税等等措施,实际上又保护了一下。又比如讲,加剧了流动过剩,2009年原来的预期贷款目标是5万亿,5万亿已经适度宽松的原则下制定的预期目标,但最终的结果接近翻了一番。今年,如果考虑到表外贷款等等因素,加起来有可能还是要达到7%点几,跟正常的流动性投放增加了不少,所以通货预期也就加强了,大家也看到目前的CPI涨的很厉害,10月份到了4.4%啊,国务院又要出台一些措施管物价了,管物价当然有好的一面,但也会带来一些负面的因素。

    2010-11-18 09:25:00

  • 陈佳贵:

    潜在的金融风险和财政风险也进一步积聚,这几年的贷款占相当比重的都是长期贷款,这种长期贷款以后能不能还?能还多少?很难讲,尤其地方上的融资平台融资规模很大,对有些机构的预测,现在就可以断定有一部分是肯定还不了,这个占比有多大?现在还很难讲。另外,深化改革的任务更加艰巨和复杂。

    我认为这些都是应对金融危机取得一些成绩的同时所付出的代价,正因为如此中国经济的发展,中国应对世界金融危机的经验也就成了国外关注中国模式的热点话题,有赞扬的、也有批评的。但是不管怎么样,成绩是肯定的,但是要提出些问题。

    邹东涛同志写的2010年《发展和改革蓝皮书》,主题是《金融危机考验中国模式》,在上一本蓝皮书的基础上对中国在新形势下如何成功应对金融危机的经验做了系统的梳理,应该讲他这本书为我们进一步深化研究相关问题提供了重要参考价值。刚才他也讲到了,在上一本书发表的时候,专家、学者也对模式的提法提出了不同的意见,不少人不同意用“中国模式”这个词,是不是模式?是模式别人也要学习,别人也要走你的道路,现在有多少人会学习?他们都提出了不同的看法。很多人提出用“中国经验”、“中国道路”等等来代替,但这次也依然用了这个词,这也是通过坚持下来的一家之言。

    2010-11-18 09:33:24

  • 陈佳贵:

    中国改革开放30年,我们讲不能用什么样的词简单概括,一个事实是中国改革开放30年来确实取得了伟大的成绩。在这次金融危机中又率先实现了经济复苏,这里面肯定有很多值得我们研究、探讨的问题,甚至一些规律性问题。因为除了资源配置、文化传统之外,也应该说有体制方面的原因。比如我们实行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以公有制为主题、多种所有制并存的经济制度。在宏观调控方面,我们采取的是市场在资源配置方面的基础作用,同时也有政府的干预。另外,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这也是我们的优势。其中“集中力量办大事”,这在其它国家也是办不到的。

    之前几个月我们到四川考察灾后重建,几个重灾区我们都去了,都江堰、映秀、北川,全去了,那里建设基本已经完成了,就是说原来的三项任务有两项已经完成了,实际上真正建设只搞了一年,因为第一年发生地震后是救灾的问题,之后的重建得有个规划问题,所以集中建设只用了一年时间,现在的工作只是把恢复生态原貌,也建了一些新的设施。其中山东每个市要承包一些工程,广东也是这样,广东省把需要承担的任务分到各个市,各个市来承担一些具体的项目,所以很快就完成了灾后重建,而且形成了一个“崭新的灾区”。当然这也是“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一个方面。

    这是制度方面,除了制度方面也有一些战略政策,比如说这次应对金融危机,如果不及时调整宏观调控政策就可能恢复的没有那么快。这本邹东涛同志主编的蓝皮书,在原来的基础上又更进一步完善了,对一些问题的梳理进一步有逻辑性了,而且应该说它不是由一个单位完成的,除了学者以外,还有政府部门、有高校、有企业大家协同完成的,总结中国应对金融危机的经验、教训,同时也分析了美国、欧洲、东盟、日本等一些国家应对金融危机的措施及实施效果。

    2010-11-18 09:38:46

  • 陈佳贵:

    目前,对这次金融危机是不是已经过去了?也有不同意见,是不是会出现二次探底?也有很多讨论,在这个时候总结中国应对这次金融危机的经验教训,不仅丰富了我国改革开放的经验,同时也是我国发展的理论体现,而且对国际社会应对金融危机也有借鉴意义。从明年开始,我们要实施“十二·五”规划,未来中国的发展也面临着新的挑战,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十二·五”规划的建议中,对这些问题都进行了分析,主要的重要任务就是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以结构调整为主要方向,要更加重视科学发展和创新,要更加关注民生、关注社会就业,要更加重视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环境,更加重视深化改革开放,把它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三大重点。

    虽然这本书是在“十二·五”规划之前出的,但书中对相关内容都有些涉及,我希望这本书坚持做下去,对理论界和经济发展都是很有意义的。我的发言就到这里,谢谢大家!

    2010-11-18 09:42:03

  • 主持人:

    下面有请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周淑莲研究员发言。

    2010-11-18 09:45:23

  • 周淑莲:

    很高兴参加这次座谈会!邹东涛同志去年出版了第二号发展和改革蓝皮书,今年又出版了第三号发展和改革蓝皮书。

    我感觉这是一本很有特色、内容丰富、观点鲜明,理论、实践很有意义的一本著作。“中国模式”是大家关心而又众说纷纭的一个问题,这次金融危机显示了“中国模式”的优越性,这本书分析了中国应对危机的对策,满足了读者在这方面的需要。而且在内容、题例上都很丰富。这本书还提供了相当全面的资料,可以帮助读者了解中国改革开放的发展状况和应对金融危机的情况。

    这本书还有一个特点,不是照抄照搬文件或国家领导报告中的话,而是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自己的语言,体现了作者都是用了功夫认真调查研究后取得的成果。

    下面,我对“中国模式”这个问题谈点看法。这个问题争论非常激烈,什么是模式?什么是中国模式?为什么要研究中国模式?如何研究和评价中国模式?都有不同的意见,从这本书来看,作者进行了逐一梳理和研究,这也是这本书的一个优点。我认为在众说纷纭当中这本书立场鲜明,客观、中立、明确。我认为在“中国模式”内容方面还是很有启发:第一,他认为要踏踏实实的研究“中国模式”的优点,同时也要研究它的缺点,非常全面;第二,中国模式是在中国这片国土上,基于中国的历史、文化和现实国情,汲取国外的发展经验和优秀文化,反复地试验、修正和完善,逐步形成能够推进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发展、综合国力不但增强社会长期稳定和谐、人民普遍幸福的一整套改革开放发展的理论体系、制度构架和治理模式。第三,他认为“中国模式”的理论基础是民本社会主义,这个提法很大胆也很有新意,当然这里面也有些问题,比如说民本社会主义和其它社会主义的流派有什么区别?为什么要提出民本社会主义?第四,中国模式奠基于中国,同时又以博大的胸怀包容、吸纳全世界的思想文化精华,广泛借鉴着各国各地区积累的丰富成功经验。我认为这是正确的。第五,中国模式能够走多远?这决不能由智者的先验定位,而必须由人民的选择来定位,人民能够接受和支持它多久,它就能走多远。这个回答我认为既机智又灵活。

    2010-11-18 09:46:33

  • 周淑莲:

    书中还指出了一些问题和缺陷,包括这些年出现的圈地、造城,及一些企业领导和职工收入差距成倍的情况,最终必然会出现一些问题,书中都讲到了,甚至可能使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和现代化经验难以持续。这些论断有很多事实根据,可以承认,但是书中提出的这些优势也隐含着问题和危机,例如有些政府该管的没有管、有些不该管的管了,导致腐败严重,败坏了政府官风和民风,这本书注意到了也提出相关的问题,我认为这是很可贵的。

    我看到另外一本杂志上讲到,由六个因素构成的“中国模式”基本框架已经落地,这六个因素其中就包括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基本政策制度,以公有制为主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等,这些说的都很对,也都有事实可依据,所以我很难做什么评论。第七章将国有经济、私有经济的关系问题做了研究,有些结论认为我国国有体制改革已经基本完成了,但书中认为国有经济的改革还任重道远,这些问题都值得深入研究。前些时候我在报纸上看到,有的人提出不仅国进民退还是国退民进,“进”是关键,这是我国现行体制下由于政企分开的问题尚未解决,如果弄的不好国有企业可能变成官僚资本,私营企业也可能变成官僚资本。这本书提出的意见我觉得很值得重视,也是研究“中国模式”很重要的问题。

    我觉得还中还有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涉及到如何研究“中国模式”,涉及到如何理解“中国模式”的内涵。“中国模式”和“中国道路”不懂得路径的设置,在前提和内容上“中国模式”和“中国道路”采取相同的方式,这种说法好象也值得商榷,因为“中国道路”、“中国模式”也可以从文章中来考察,到底什么是“中国模式”?为什么要研究“中国模式”?研究“中国模式”主要要解释什么问题?我建议继续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模式,另外还有中国的政治体制模式,不可否认经济问题和政治体制模式也有关联,我认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有这个条件研究这个问题,而且我们出版社也出了很多政治体制方面的书,希望能够在这些方面进行研究,使中国“中国模式”概念进一步得到发展。

    我就讲这些,谢谢大家!

    2010-11-18 09:50:16

  • 李京文:

    各位专家、各位学者,大家上午好!

    今天来参加邹东涛为首编制的2010年《发展和改革蓝皮书》发布会非常高兴!从初步的阅读来看,我觉得这本书很有特色,现在我们国家出版的蓝皮书也很多了,从第一本经济蓝皮书到现在为止出版的皮书系列已经很丰富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发展和改革蓝皮书很有特色,对我们分析中国经济和世界经济都很有价值。

    我觉得这本蓝皮书有几个特点可以分析:第一,把中国经济和世界经济紧密联系在一起,不是独立的研究中国模式和世界发展,而在发展中检验中国发展的模式,我觉得很生动且具有说服力。第二,全面的考察中国发展情况,把中国本身的一些内部条件联合起来研究,分析了这些表现的原因及造成的后果。所以我觉得这本书说法很新,研究方法也很全面。

    当然了,这本书我觉得还有点遗憾的是,这本书对过去的历史研究比较充分,我觉得这本书在展望方面、定性的分析最后的发展趋势方面还是有的,但定量的分析有欠缺了一点,如果今后能够把定性和定量的研究结合起来可能就会更加生动、更加具有指导意义,也可能我看的不够细致,我只是有这么一个初步感觉,供邹教授和各位参考。

    我想这本蓝皮书以动态的形式研究了中国模式这个核心问题,有助于我们提高对中国经济的认识和世界解决的关系有了更深的认识,借此机会对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表示祝贺!而且希望在金融危机过程中或者后危机过程中的表现多分析,对经济研究和经济运行的操作提出指导意见,为我们中国经济的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谢谢大家!

    2010-11-18 09:57:18

  • 张卓元:

    首先祝贺2010年《发展和改革蓝皮书》的出版!

    下面非常简单的讲一下对“中国模式”的看法。是不是存在“中国模式”现在理论界有很多争议,我个人认为这个问题还处在研究和探索的过程中,而研究和探索是很有意义的,包括这本书的出版。我的想法是,因为中国从中国经济方面来说,经济应该说还处在十字路口上,中国经济怎么样能够持续增长,走向现代化,进入高速路?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我个人有这么一个想法,“中国模式”要真正成为独立的模式或者按照过去邓小平说的,一个成型的、成熟的东西,现在主要还不是理论论证,而且还要看实践的发展,我现在看有两个标志,一个是看转变方式,能不能转过去?第二,能不能跳出中等收入的限制,进入高收入国家行列,也就是说达到人均11906美元,这是世行的一个标准。因为过去像拉丁美洲,拉丁美洲1980年的时候,很多国家最高达到7000美元,但到现在为止好象拉美没有一个国家进入了高速路的,而都在中等收入线左右。

    我想,中国经济现在处在十字路口上,要实现再平衡,现在看来,如果我们真正实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真正能够跳出中等收入进入高收入国家行列,应该说基本实现现代化的说法就能站得住脚了。

    2010-11-18 10:05:38

  • 张卓元:

    中国经济的转型,包括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除了“十七大”报告提出的三个转变,我想根据现在的情况来看还要加上生态环境不但总体改善,而是总体改善局部也改善,真正做到人人共享发展成果,这是很重要的。现在的问题在于,中国经济的转型、发展方式的转变,碰到的困难很大,包括“十七大”以及十七届五中全会,中央关于“十二·五”规划的建议,这个文件我认为讲的都是对的、都很好,但是现在最大的问题是落实不下去,主要是受到一些既得利益群众的阻挠,有的时候说的一套做的时候并不能完成按照说的去做。

    目前来看,实现经济的转型、再平衡,困难重重。怎么转呢?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最主要的是要推动改革,但现在无论是政府改革、国企改革、垄断行业的改革都很难,我们已经错过了06、07年最好的时机了,大家也知道现在通胀问题发展的比较突出了,但中国要把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进行转变,现在看也很困难,保增长还是要放在第一位,这样转方式、调结构都很难。转方式也好、调结构也好,从现在人均4000美元,中等偏上了,怎样走上高速路国家,还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

    如果我们以后经济的发展比较均衡了,把过去全力促进经济发展带来的一系列问题,比如说使社会问题得以很好的解决,实现社会经济再平衡,为什么中国到现在为止相当程度还类似于东亚模式,而东亚模式日本等四小龙现在还进入了高速路国家,而我们并没有达到,我觉得能够到达这种程度“中国模式”也可能能够站的住脚,这是我一点粗浅的想法,谢谢!

    2010-11-18 10:11:37

  • 裴长洪:

    首先祝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2010年《发展和改革蓝皮书》!

    这本书我翻了两篇,有点启发,佐大裴(音)提出了这样的观点,他说如果按照我们的经济总量来算,在100多年前鸦片战争的时期,中国要折算GDP是高于英国,但中国被英国击败了,在19世纪中期的时候我们的GDP并不低,比那些西方列强都要高,我不知道他算的有没有依据,但在军事上我们是屡战屡败,现在我们的经济总量可以排第二,但军事实力是远远不够的,按这方面来讲我们的经济安全是非常的不足,所以他提出来要大力发展军事工业,这是他这篇文章提出的观点。

    他这个观点对“中国模式”的探讨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实际上所谓“中国模式”实际上首先是什么是我们的国家目标?日本按照邓小平在80年代初期讲的,我们的战略目标分三步走,第三步到21世纪中期我们的目标建设成中等收入发达国家水平,如果是这样一个国家目标,刚才张老师讲的,方式转了,中等线被突破了,这样一个目标。如果按大裴讲的观点恐怕就不仅仅是这个了,我们的目标是能够成为引领世界潮流的大国,我记得两年前中央电视台编了一套节目叫《大国崛起》,但现在的潮流是在美国引领的,这个我们不得不承认,实际上某些东西我们还是跟人家学的。

    2010-11-18 10:16:03

  • 裴长洪:

    所以“中国模式”的问题,我个人的看法,实际上它牵扯到究竟中国的国家目标是什么这样一个非常重大的问题。但不管怎么说我赞成邹东涛的提法,对于“中国模式”的东西肯定是存在的,现在大概还处于初期,因为首先中国60年来的发展挑战了美国这样一个经济制度、价值观念及所有他崇尚的东西对世界各国的影响,世界各国认为不一定像美国这样,像中国一样也可以发展。但能不能引领世界潮流?这还值得期待,所以我认为“中国模式”取决于中国的国家目标是什么?邓小平说了三步走,及党代会说到了2020年达到什么样的目标,但还没有说的更远,要实现成什么样。中国是不是要成为引领世界潮流的大国,如果要这样经济大国远远不够,还要有文化实力、军事实力等。

    这本书不仅仅是一部分了,还占的不少,金融危机在这样一个体制下对政府管理水平、竞争力的检验,好象更多的是应对金融危机怎么做的,这就使这本书的内容和所要达到的目标有点偏离,如果说这本书更主要的从检验这样的经济制度、企业的管理体制及企业竞争力,首先考验的是企业有没有应对危机的能力,第二是政府管理水平,第三在应对危机中有什么新的经验,企业也好、政府也好有没有与时俱进的一些经验,这些东西就相对弱一些,所以使得政治安排和主题所要达到的目标有一些偏离,我觉得今后还可以继续在这方面加以完善,谢谢!

    2010-11-18 10:21:49

  • 刘佐: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大家好!非常高兴参加这次座谈会,首先热烈祝贺邹东涛教授主编的这本著作的出版!

    邹东涛教授能够组织这么多的专家、学者,就这么一个专题进行研究,能够拿出这样的成果,我认为本身这件事情就很有意义,而且我相信以专家们的视角和功底会有很多的深度和有价值的东西供我们学习参考和借鉴。而且我希望在邹东涛教授的领导下,出版社、专家、学者能够推出更多、更好的研究成果,对我们国家的经济发展作出新的贡献,这也是我的一点希望。

    作为本人来说,我是这本书的作者之一,负责写其中的税收部分,这个问题是个比较敏感的问题,也不是特别的好写,而且跟国家相关部门又有非常密切的联系,但这种联系用定量或者定性的方面又不能很清晰的界定出来,所以很多方面是根据自己的经验来编写的,不一定对,请各位批评指正。

    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方面,税务部门方面,把税制改革穿插其中,近年来的税制改革是根据经济发展的情况和准备工作成熟的水平分布实施、逐项出台。比如说企业所得税两法合并是经过十多年的努力,在2007年通过立法,08年1月1日实施的,但正好08年遇到了金融危机,所以这项税制措施对国家应对金融危机明显的起到了一定作用,而且是走在了前头。另外作为应对金融危机出台的税制调整也有,有利于促进国家的经济,进而促进企业的发展,脱离金融危机的影响。

    希望在各位专家、学者的支持关心下能够把我国的税收政策进一步的完善,更好的为国家经济发展和民生的改善服务,谢谢大家!

    2010-11-18 10:29:19

  • 邹平座:

    谢谢各位老师、各位同仁给我这个机会负责这本书的编写。

    第一,民本是科学的民本,科学也必须是民本的科学,就是说中国共产党所走的道路可能是侧重于科学的。为什么这两个词在中国经济发展中非常重要?美国的两次大危机都是为了重视民本,这两次危机分别是33年和07年爆发的,都是跟民法和科学相关的。所以总体上来讲,中国共产党的科学性在不断加强,我认为这是中国在往科学的道路上前进。

    第二,我想解释一下,我在这本书里第435页写了一篇文章,这篇文章前面有一篇新华社特约评论员的文章,提到了对金融危机的思考和中国的应对方式。这一轮大危机实际上对西方主流经济学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也为新的经济学提出了一种呼唤。另外我在这本书提出了将来可能要建立一个货币单位,建立世界中央银行的目标,因为IMF是以美元为基础建立起来的,如果按照他的体制发展永远难以摆脱美国的控制,现在很多人还想在这条路上继续的迈进,继续加强IMF的控制权,但这需要漫长的过程,需要在战略和技术上进行研究。另外,这篇文章提出了中国要建立北京、上海、香港三个铁三角经济中心、文化中心。

    2010-11-18 10:34:56

  • 邹平座:

    第三,关于当前的货币政策和风险问题。当前的货币政策决定了一个研究成果,叫紧缩性陷井,我研究了五个模型:一、经济发展到21世纪初由于资源的分配失衡了,实际上资源价格上升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过程,但04年美国的政府官员格林斯潘进行紧缩政策,连续14次调高利率,每次调高0.25,总计3.5个百分点,这就是一个紧缩陷井,因为紧缩以后,如果货币的有效供给下降的话物价会上升,关键看供给和需求的大小,如果国家的政策使货币的供给弹性增长可能会使国家走向平稳,甚至下降。后来美国供给下降以后不停的调整他的利率,一直调到次贷危机发生,现在看他是在倒过来在抽自己的嘴巴。二、市场资源时效性的紧缩性限令,表面看都是实体经济的泡沫,但实体经济并没有真正得到支持,包括07年底和目前采取的一些政策都可能使中国出现紧缩性的陷井?所以我们要把总供给管理作为重心来管,现在既有紧缩性陷阱又面临着通货膨胀的压力,这两个问题怎么解决呢?就是要通过供给管理方式使经济的质量提高,起到水涨船高的作用,这样既利于达到经济增长的目标,同时也能解决好能不能实现转变方式的目标、能不能实现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目标。

    第四,全球的货币竞争问题,从总体上来讲,美国发动的这场货币战争,表面上看是贸易上的竞争或者资本上的竞争,但认真的分析可以看出美国是发动了一场资源战争,为什么这么说呢?美国把央企把利率定为零,通胀定为20%以上,实际上是通过市场机制启动了美国在全球对资源的收购。但目前大家对这点还没有很明确的认识,但中国目前的外汇改革力度很大。

    另外,我认为中国也应该把这些美元尽量的用到民间,放开民间市场,让中国的民间进行风险管理,实现对全球的资源收购,最终超过美国的策略,这样在竞争中我们可能会取得胜利。

    谢谢大家!

    2010-11-18 10:39:09

  • 沈越:

    我也不祝贺邹东涛教授了,因为我也是作者之一,有点自吹自擂之嫌,当然这本书能够出版跟邹东涛教授的努力有必然的关系。

    邹东涛教授给我出的题目是什么呢?“金融危机挑战基本经济制度”,挑战性非常强,我看了很多文献、思考了很久,可能在金融危机以后,尤其是我们的救市措施出台以后,关于国进民退的讨论很热烈,梳理了一下文献我概括了一下,已有的观点有这么四个:一种叫做国进民退现象的赞成派,始作俑者是最积极的;第二种观点叫做反对派,说认为国进民退是无中生有,统计数据不支持,当然其中引用的数据都是截止到07年的,而当时金融危机还没有到来;第三,有限的国进民退,认为国进民退现象出现了,但只是局部的、暂时的,是我们为了应对金融危机而不得不采取的权宜之计,所以随着扩张性政策的退出这一现象就会自然消失;第四,我们把它称之为观望派,觉得不能一概而论,要具体情况做具体分析;然后我在这篇文章里提出了,应该叫做第五种观点,国进民退的现象有,这是和我们基本经济制度没有与时俱进有关,我很感谢周淑莲老师,他把我这一章仔仔细细的读了,而且您刚才的评价对我启发也很大。

    2010-11-18 10:46:41

  • 沈越:

    我的一个基本观点认为,我们在面对金融危机的冲击情况下,政府及时出台了大规模的救市措施,从形式上看导致了国进民退,一方面由于不得不为的、过快过急、过大的措施有它的负效应,刚才这点陈佳贵老师和张卓元老师在发言中讲了,这是一个浅层次的原因。第二个原因,尽管我们用行政办法来调整的时候提出了企业规模、企业节能减排的指标,他给民营企业、给地方国有企业提供的信息是什么呢?我尽快做大做强,尽快提高我的产能能力和技术水平,我把河北钢铁做的比宝钢还要大,看你的行政手段是采我还是采宝钢,于是就导致了出现猫捉老鼠的现象,我们的产能越调越大。第三,我们的救市资金,无论是财政资金还是信贷资金,在现有基本制度的安排下只可能给国有企业,或者说大部分给国有企业,因为如果像美国那样援助通用、援助克莱斯勒,可能就跟腐败联系到一块了,只能给国有企业,但在市场情况不好的情况下,流到房地产就催生了“地王”的出现,当然,这样做民营企业就进一步的萎缩。

    最近十年来我们的基本经济制度丧失了改革开放之初20年我们与时俱进的秉性,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制度有一个基本的特点,跟我们中国模式也有关系,西方模式,社会主义的经济模式有一个基本的特点,就是人为设置的模式,我们是先有理论后有实践,因为社会主义模式本身就来自于马克思的一个设计,实际上没有社会主义,随着社会主义从理论到了实践,理论和实践就会有冲突,于是乎就必须根据实践来修正我们的理论,所以一部社会主义经济史也就是一部改革史,但在这个问题上从来就是两种关键,一种是教条主义观点,一条是实事求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是用实践修正理论,而不是用理论来修正实践。反是第一种教训主义,社会主义就完蛋,凡是实事求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社会主义有前进。

    2010-11-18 10:52:42

  • 沈越:

    我国的改革开放实际上就是与时俱进的,我们的基本出发点是什么?一大二公,这样有可能改革吗?不可能有改革,于是我们把民营企业作为一个补充,后来发现民营企业实践的很好,我们加了两个字“有益补充”,后来发展到多种所有制并存,现在的体制是公有制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这个共同发展就比并存又进了一步步,并存讲的是什么?你发展起来我不限制你,承认这个限制,按照当年江泽民同志所说的两手入,既要鼓励国有、又要鼓励民营。这样一个基本的经济制度到金融危机已经整整十几年了,中国的经济发展实际上所有制结构已经发生了变化,民营经济和国有经济的地位实际上是不平衡的,而我们的现实的历史是什么呢?早年国有经济不能适应市场,我们在基本经济制度上给国有经济以适当的保证,当国有企业适应市场以后我们把国有经济的保护门槛降低,正是由于中国采取了这么一个渐进式的改革方式,使我们在转型过程中形成了两个增长动力,一个是民营、外资,再一个是传统国有经济虽然效益不高,但仍然在增长,这两个增长加在一起所以就把经济带动发展起来了。

    但是,面对国有经济和民营经济不平等的地位,到了2000年以后这个情况扩是发展状况,国有经济状况有所改善,表现在什么地方?一个是我们的战略布局调整,国有经济甩掉了亏损的包袱,凡是亏损的企业我通过减员增效、下岗分流、有所为有所不为,这一步把这个包袱甩掉了。另外使国有企业集中到了垄断性行业和资源性行业。再加上,尤其是国资委建立以后,国有企业的资本意识大大增强,国有经济的实力比90年代增强了。在这个背景下,我们的基本经济制度就应该与时俱进,应该作出相应的调整,但是我们没有调整,没有调整的原因我概括为两条,一条是重发展、轻改革,重政策调整、轻制度创新,出现了问题就想通过政策来进行调整,实际上有一些东西是政策没办法调整的,刚才张卓元老师发言对我很有启示,很多东西下不去,很好的都是说一套做一套,他也不是不想做,而是我们这个制度安排是有问题的。

    2010-11-18 10:59:07

  • 沈越:

    所以说,我提出了一个观点,我们的基本经济制度还要与时俱进,根据现有的国有经济和民营经济的实力,对国有经济基本制度进行与时俱进的调整。

    我附带再说一句,看起来这个政策很好,05年非公有经济的36条,落实了多少?没有落实,今年又出台了新36条,如果在现在这个制度框架下,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制度不与时俱进,我对这个新36条能在多大程度上得以实施持怀疑态度。要在国有经济基本制度进行与时俱进的调整,鼓励它进行改革,进一步推动国有经济的改革。

    最后再讲一句,如果说这本书有点不足的,第四本的时候可以改进的,就是有一些篇章,我也没有仔细看,翻了一下,主要是以介绍金融危机的过程和金融危机的应对措施,没有完全落脚在考验中国模式上面,如果再出第四本、第五本的时候能有所改进,当然更好。

    2010-11-18 11:04:47

  • 李宝伟:

    感谢邹东涛教授能给我们提供这样一个机会和平台,作为作者之一能够看到这本书的出版我们是非常欣慰和高兴的。

    正如刚才几位讲的一样,对问题的研究和理论研究上的发展都是我们现在迫切想要做的事情,所以这个平台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机会,能够对我们以后的研究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在这个研究过程中,我们关注了十年的国际金融货币体系的问题和金融危机本身的问题,在理论上我们也探讨了很多这方面的问题。

    十年前关注的是拉美的债务危机、日本的泡沫危机,以及在美国曾经发生过的若干次的股票市场危机,这些变化引起了我们的关注,有一段时间的研究还是比较迷茫的,但此后刘俊名教授的研究思路就比较清楚了,刘老师在06年的时候已经关注到了美元危机本身的问题,所以前后的一段时间里跟您的观点很类似,提出了关于人民币的国际化问题和走向问题。

    在这个过程中发现美国很多学者也做过类似研究,有一位美国学者做的是美国的金融化研究,他们也关注到美国经济在2000年以后所谓的金融创新和金融证券化、衍生化发展过程中的变化,对今后美国的金融安全、金融稳定和全球的金融稳定问题都做了研究和探讨。就是说国外学者也意识到这个问题,国内学者当时也在做这个问题的研究。

    这次金融危机之后给我们提出了这样的要求,中国学者特别是青年学者,在今后一段时间里能否跟进经济学界的老先生们,在这个过程中较快的作出青年学者新的研究推进。

    最后,再次感谢邹东涛教授提供的这个平台,希望您的蓝皮书能够继续做的更好,希望邹教授带领团队,特别是青年研究者们继续参与其中,谢谢!

    2010-11-18 11:08:40

  • 逄金玉:

    原来我在社科院研究生院当学生的时候,邹院长就是我们的老师,现在在他指导下编写这本书很荣幸,其他几位老师也是我在社科院的导师。

    这本书我参与了第六章,完稿已经几个月了,但最近我一直在关注国际金融市场、国内的金融改革、金融政策等等,金融危机后虽然没有产生第二波的探底,但实际上金融市场一直没有屏蔽过,次贷危机后又引发了迪拜危机、希腊危机,以及最近几天媒体报道的爱尔兰债务方面的危机。08年的危机是比较大的,这也说明一个问题,以后的国际金融市场动荡是不可避免的,也许国际金融市场的振荡或者动荡会常态化,中国躲过了第一次金融危机,今后怎样面对金融市场的动荡?我觉得这是一个很大的课题,值得我们深刻研究。

    除迪拜、希腊以及最近的爱尔兰以外,我们也发现在08年以后也出现了一些其他的现象,像最近半年大家所了解的汇率战,这也是中国面临的一个挑战,国际间汇率的纠纷,或者叫战争。还有国际市场的大宗商品在国际流动性过剩的情况下,国际市场的大宗商品价格也在持续上涨,对通货膨胀有比较大的推动作用。

    第二方面我想谈谈,为了抵御国际金融危机我们国家提出了宽松货币政策,但我觉得宽松货币政策到一定时期要退出了,因为它很容易产生一系列后果,比如说很多观众都关注M2发放的余额超过GDP比例,达到了43万亿,但央行货币研究局也有这个答复,说一个是流量、一个是存量,不能减的太低,但我们研究发现M2发放的数额仍然可以达到28万亿。目前刚刚公布的CPI指标4.4%,现在通胀的预期很强烈。通货膨胀的产生对我国民众的影响都很不利,我想宽松货币政策的退出应该是我们考虑的问题。

    2010-11-18 11:13:15

  • 逄金玉:

    第三,银行、资本市场的改革还应该有进一步的推进和加强。金融危机暴露了一个很大的问题,是不是银行大到不可倒闭的地步?如果大到不可倒闭的地步就会形成一种现象,就是对政府的绑架,我想华尔街或者美国的花旗银行这些机构的力量非常强大,但金融危机中已经暴露了其对美国政府的制约性和影响力,我想中国在这方面应该吸取教训,在金融垄断方面还应该加强研究。金融的微观管制方面,我认为利率的市场化还应该推进,现在是负利率,负利率直接影响老百姓的生活,不过我们好象不太关心这方面的事情,实际上这已经影响了老百姓的收益,再加上通货膨胀,这暴露出我们在这方面还是有一定的缺失和不足。

    资本市场方面,关心股票市场的同志也知道最近的股票市场大起大落、暴涨暴跌,其中有一方面是机构投资者的作用,前一阵的暴跌说有可能出台印花税,但这纯粹是一种借口,商品期货跟印花税是没有任何关系的,现在的机构投资者或者热钱在资本市场的炒作应该说是愈演愈烈了,如果说他们炒作一些小的股票会受到监管部门的查出,但他们如果炒作中石油、中石化这些大的股票我们是不是就不去管了呢?

    金融体制不单单是一个金融问题,它涉及到各个方面,包括国民收入的分配,能够跟各位专家一起参加这本书的写作十分高兴,也能从别的专家那里学到很多东西,也能从不同领域思考金融本身的问题。在此也感谢邹教授邀请我参加这本书的写作,谢谢!

    2010-11-18 11:17:23

  • 李研芬(音):

    各位老师好!刚才邹老师突然跟我说要做一个发言,所以没有任何准备,就简短的说两句,主要是向各位老师、专家学习。

    邹老师是发展和改革蓝皮书的第三本,主要是对现代现实情况进行总结,把握了一些热点紧跟着对中国现实发展过程中的一些优势、劣势或者取得的一些成就进行总结,以前的两本书影响力应该说是非常大的,这本书从内容的情况来说,深度在前两本的基础上也有进一步的改进。

    我们说它是紧跟着时代的脉络的理论总结,比如说2010年《发展和改革蓝皮书》的第八章,我参与了第八章的协作,金融危机对中国来说也有一定的影响,主要是表现在实体经济方面,因为中国的金融市场开放是非常有限的,对中国的实体经济主要有两个方面:一个是对中国国内市场的影响,因为中国走的是工业化发展道路,产业结构的不合理导致了一定的失调现象,这样在遇到金融危机的时候它的劣势就表现尤为明显。第二,在出口方面,金融危机对对国内出口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政府最开始出台了4万亿投资计划,之后10大产业振兴计划的出台,这两个救市方式主要是保增长,对应对金融危机暂时性的措施,但仅仅靠保增长还是不行的,要从根本上转变中国的经济发展模式,所以紧跟着发布了发展战略性信息产业,就是说从过去的保增长的基础上转向了调结构,希望中国走向低碳经济发展之路,通过这三大连续性措施的出台保证中国长期可持续形式的发展。

    所以可以看出,中国政策的脉络是跟着国际、国内的环境调整,我们的研究主要也是围绕着国际环境、国内环境的变化进行的。发展和改革蓝皮书理论的跟踪主要也是根据现实生活中中国内外部的环境作出的。我也希望邹老师的第四本书也能像前三本一样,抓住一些时代脉络进行一些分析,对中国的经济发展进行把脉,为中国的经济发展作出一些贡献。

    谢谢!

    2010-11-18 11:25:04

  • 主持人:

    最后,请邹东涛老师做总结发言!

    2010-11-18 11:26:03

  • 邹东涛:

    首先感谢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各位同学和媒体界的朋友,在百忙中到这儿来参加2010年《发展和改革蓝皮书》发布暨座谈会!

    2010年《发展和改革蓝皮书》的出版是各方面共同努力的结果,首先,感谢大家在这个过程中给予了充分的支持和肯定;第二感谢各位在百忙中参与了这本书的写作;第三感谢出版社的支持,尤其是财经编辑部,由于我在出版社工作,有那么一点小特权,要求比较严、比较紧,因此从交稿到出稿一般不到20天就出来了,极为高速,安排了8个编辑同时进行,日夜编排;第四要感谢中央财经大学中国发展和改革研究院的大力支持;第五感谢欧阳日辉,他是我的学生,很支持我这项工作,他也是社科院所有老师的导师,以欧阳日辉为首的一批同学对2010年《发展和改革蓝皮书》的出版都有相应的支持,在此向各位表示衷心的感谢!

    当2010年《发展和改革蓝皮书》发布暨座谈会要落下帷幕的时候,大家很关注我下一步做什么,因为我的三本书都很重视高端理论,而且这些高端理论跟政治联系在一起,很不好把握,第四本是什么?现在预告一下我们所做的准备,发展和改革蓝皮书(NO.4)《中共九十年:经济建设之路与大国治理之道》,因为2011年是中国共产党建设九十周年。

    2010-11-18 11:31:11

  • 裴长洪:

    但这里有个问题,中共九十年有一半时间是在建立政权。

    2010-11-18 11:31:35

  • 邹东涛:

    对,所以很难写。

    2010-11-18 11:31:40

  • 沈越:

    具体的内容能介绍一下吗?

    2010-11-18 11:32:33

  • 裴长洪:

    我给你提个建议,中共建设之前根据地也有一些经济建设,经济室搞研究的有过这类研究,你可以到我们那找一两个记者。

    2010-11-18 11:33:03

  • 邹东涛:

    肯定、肯定,到时拜托裴所长多多支持一下。

    2010-11-18 11:33:12

  • 裴长洪:

    陕甘宁、苏区等地区都有经济建设。

    2010-11-18 11:33:56

  • 邹东涛:

    对,我们蓝皮书主要定位于经济研究,所以我觉得这本书比前几本更难写。裴所长马上表态的大力支持,非常感谢!

    我们的2010年《发展和改革蓝皮书》发布暨座谈会就到这里,谢谢大家!

    2010-11-18 11:35:39

图片内容:

相关新闻:

图片大图:

  • 社科院2010年《发展和改革蓝皮书》发布会现场

    中国网 张翼

  • 社科院2010年《发展和改革蓝皮书》发布会现场

    中国网 张翼

  •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总编辑 邹东涛

    中国网 张翼

  •  南开大学虚拟经济研究中心 李宝伟

    中国网 张翼

  •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 李京文

    中国网 张翼

  • 国家税务总局税科所 刘佐

    中国网 张翼

  • 北京邮电大学 逢金玉

    中国网 张翼

  •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 裴长洪

    中国网 张翼

  • 全国人大常委、中国社科院学部主席、团代主席、经济学部主任 陈佳贵

    中国网 张翼

  • 北京师范大学 沈越

    中国网 张翼

  •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 张卓元

    中国网 张翼

  • 中央财经大学  孙保文

    中国网 张翼

  •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 周淑莲

    中国网 张翼

  • 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 邹平座

    中国网 张翼

文字实录  正序 倒序 刷新

全文 打印 合并称谓 显示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