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持人 谢寿光:
尊敬的佳贵主席,各位领导、各位专家,新闻界的朋友们,女士们、先生们,大家早上好。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学部、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联合主办的2011年《经济蓝皮书》发布暨中国经济形势报告会现在开始。会议由我来主持。
今天出席会议的领导和嘉宾有: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主席团陈佳贵主席,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所长汪同三教授,国家发改委投资研究所张汉亚研究员,中商流通生产力促进中心资深专家陈克新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财贸经济研究所所长高培勇教授。我们对领导和专家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
2010-12-07 09:29:45
- 主持人 谢寿光:
每年的《经济蓝皮书》发布都是中国经济社会生活中的一件大事。2011年的《经济蓝皮书》是我们蓝皮书系列的第20本,多年来在中央领导、党政决策部门和学术界、新闻界的广泛关注予支持下,《经济蓝皮书》已经成为著名的学术品牌和图书品牌。在此,我代表《经济蓝皮书》出版单位——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向各级领导、向《经济蓝皮书》的主编、副主编,向参与《经济蓝皮书》编创研发的专家学者,向长期关注皮书、报道皮书、支持皮书发展的新闻媒体,向长期为我们提供直播支持的优秀合作伙伴——中国网表示诚挚的谢意。
2010-12-07 09:30:57
- 主持人 谢寿光:
2010年是中国经济企稳回升的关键一年,也是奠定经济新一轮周期的关键一年。经济主体信心回升,消费、投资、进出口三架马车保持较快增长,但是在整体经济保持高速增长的同时,我们也面临人民币升值和通货膨胀的巨大压力,面临宏观经济政策从宽松向稳健的调整。此外,如何有效抑制房价上涨势头,但又不至于影响房地产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如何保障充分就业,解决招工难和就业难之间的矛盾,应用何种举措拉动消费,刺激内需,这些问题都需要政府决策部门的官员和学者们用智慧和魄力去解决。
2010-12-07 09:31:47
- 主持人 谢寿光:
2011年是“十二五”规划的第一年,也是加快转变经济方式的重要一年。2011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无疑是我们的主要努力方向。同时,支撑中国经济较快发展的动力依然强劲。但是从国际的大环境看,世界经济显示出复苏乏力的迹象和信号,主要发达国家失业率居高不下,也就是说,国际金融危机的深层次影响还没有完全消除,世界经济还没有进入稳步增长的良好循环,我们依然面临着众多不确定因素。
2010-12-07 09:35:37
- 主持人 谢寿光:
2011年《经济蓝皮书》是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学部的领导下,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的专家为主的研创团队,联合国内各政府有关部门的专家共同完成的,它也是整个皮书系列里的第一部,新一轮的发布都会陆续在近期进行。我们也希望通过专家的研究成果,通过媒体的转换,更好地服务于社会。
现在我们有请本书的主编,著名经济学家陈佳贵教授讲话,大家欢迎。
2010-12-07 09:36:07
- 陈佳贵:
女士们、先生们,新闻界的朋友们,大家上午好!一年一度的《经济蓝皮书》今天又与大家见面了。首先,我代表经济学部向为本书的编创出版付出辛勤劳动的我院及兄弟单位的专家、学者以及社科文献出版社的同志们表示由衷的问候,向与会的各位同志表示衷心的感谢。
2010-12-07 09:37:08
- 陈佳贵:
2010年,全球经济出现了走出危机、逐渐复苏的迹象,在积极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的持续推动作用下,我国经济稳步回升,正在恢复到平稳、较快增长的轨道上,预计全年的GDP增长速度可以达到9.9%的较高增长水平。值得高度关注的是,我们目前通胀的压力在增加,特别是CPI今年下半年以来各个季度增长幅度很快,10月份已经达到了4.4%,全年1-9月份累计达到2.9%,预计11月份仍然会在较高的水平。
2010-12-07 09:43:41
- 陈佳贵:
所以,今明两年,特别是明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一定要把稳定经济增长、管好通胀预期作为主要任务。2011年不仅是“十二五”规划的第一年,也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非常重要的一年。所以,在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同时,需要重点解决长期存在以及新出现的一些“两难”问题。在我们这个《经济蓝皮书》中,对明年的经济形势的特点和指标都进行了深入分析。根据国内的预测以及判断,在保持宏观调控政策力度相对稳定的条件下,2011年我国经济仍将保持高位平稳较快增长态势,与2010年增长速度基本持平,GDP增长率预计可达10%左右,2011年CPI涨幅达到3.3%。
2010-12-07 09:44:00
- 陈佳贵:
需要注意的是,虽然我们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中冲击取得了重大成绩,但是经济回升的基础需要进一步巩固,向好势头需要进一步发展,宏观调控以稳定政策为主基调,既不要过度紧缩,也不要盲目出台“二次刺激”政策,要把工作的重点和政策的着力点,放在解决一系列深层次的问题,特别是要深化改革,要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经济长期稳定增长的机制,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2011年的经济工作,要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
2010-12-07 09:44:42
- 陈佳贵:
实际上我认为,从2009年之前,我们已经实行的是积极的财政政策。从2008年第四季度起,为了应对世界性的金融危机,我国实行了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加大了政府直接投资力度,增加了对“三农”的支出和社会保障支出。由于财政政策主要是解决结构失衡问题,因此财政政策已经决定一般都要保持较长时期。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时期,迫切需要缓和地区之间的差距、城乡之间的差距、贫富之间的差距。政府是缩小这些差距的主要力量。今年我国财政收入有大幅度增长,赤字占GDP的比重还不到3%。所以我们既有继续实行积极财政政策的必要性,又具有继续实行积极财政政策的基本条件。所以近几年,我的看法是要继续实施积极财政政策,但是财政支出的结构要进行调整,要将更多的钱用于支持“三农”,用于科技、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建设,用于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来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果。
2010-12-07 09:46:25
- 陈佳贵:
货币政策主要功能是管好总量,虽然比财政政策更具有灵活性,但是由于2009年实际执行的不是适度宽松政策,而是过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这一年发放的巨额贷款需要较长时间才能消化,货币政策调整的余地有限。今年实际执行的也不是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而是宽松的货币政策。今年四季度乃至明年也只能在这种宽松的大前提下,还进行微调。所以总的趋势是在原来过度宽松和今年宽松的基础上适度收紧。
为了应对国际经济复苏的不确定性,要改变政策的信号,我的看法是,适度宽松政策的提法要不要改变并不重要,更重要的是实际把握。因为前两年我们提出适度宽松货币政策,但是并没有真正实施。如果不改变,就必须要回到它的正确含义上来,当然也可以讲,实际上是在逐步收紧银根,是在向稳健的货币政策方向发展。
2010-12-07 09:47:34
- 陈佳贵:
不管如何发展,今明两年应当进一步来适当收紧银根。要注意宏观政策的重点、节奏和力度,要把工作的重点转移到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率上来,要进一步推进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解决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的问题,以新型战略性产业为核心,加快技术改造步伐,要从源头上来解决内需不足的问题,加快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并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以人为本”,要大力发展区域经济,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扩大就业,改善民生,保持社会稳定,要更加注重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努力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2010-12-07 09:51:38
- 陈佳贵:
2011年的《经济蓝皮书》把上面的问题都提出来了,希望得到更多的关注,来共同推进中国经济平稳较快地发展。《经济蓝皮书》不仅是一项研究成果,更重要是一个平台。我希望通过这个平台,把中国社会科学院乃至中国经济学界的研究成果展示给全世界,也希望更多的人加入到我们这个平台上来,共同将《经济蓝皮书》做得更好,更有权威,为中国经济的健康发展献计献策。谢谢大家!
2010-12-07 09:52:17
- 主持人 谢寿光:
感谢佳贵主席就当前中国经济形势的状况和未来宏观政策的调控思路和目标提出了非常有见地的建议。下面有请蓝皮书总报告的主要负责人对整个经济形势的模型预测的结果做一个报告,他就是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所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汪同三教授,大家欢迎。
2010-12-07 09:53:41
- 汪同三:
谢谢主持人,很高兴在这里向大家介绍一下中国社会科学院的课题组2011年的课题报告的主要内容。刚才陈佳贵教授已经很深刻、很精辟地把当前我们宏观经济形势和面临的问题、任务做了非常好的说明和解释。
我在陈佳贵教授刚才演讲的基础上,再向大家介绍一下课题报告的主要内容。课题报告实际上是在9月份写作完成的,10月10日我们召开了中国经济形势分析秋季座谈会,在会上,我们课题报告已经发布,今天在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的大力支持下,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就把《经济蓝皮书》发布,希望大家能够向社会传播我们的研究成果。
2010-12-07 09:55:09
- 汪同三:
虽然这个报告是三个月以前完成的,但是这个报告提出的大的框架,我觉得还是有它的意义。我们课题报告主要分为五部分:
第一部分,主要国民经济指标的预测情况。有几项大的预测,一是关于经济增长速度,刚才陈佳贵教授已经提出了,今年和明年,我国经济能够持续保持适度快速的增长,在9-10%的增长速度上。关于CPI的预测,我们在三个月以前,对于CPI的预测还是比较慎重的,但是趋势是2011年价格上涨水平会比今年有所增加,也就是说,CPI在2011年上升幅度要今年略高一点,这也是根据一些新出现的情况做出来的预测。其他各方面的预测,我就不在这里多说了,因为报告里都有。这是我们报告的第一部分,关于宏观经济指标的预测。
2010-12-07 09:57:38
- 汪同三:
第二部分,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也就是说,现在我们要注意哪些问题,特点是什么。在关于宏观经济形势分析里面,我们谈到了三个主要的问题。
第一,国际金融危机之后,我们现在内需驱动增长的模式得到进一步增强。但是在内需里面,对于投资增长的依赖特征还是比较明显的。通过这次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我们确确实实是在内外需拉动经济增长的结构方面有了很大的调整,内需对于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明显得到了增强。但是在内需里面,投资和消费两个方面,现在看来基本情况还是投资的拉动作用相对来说比较强,因为我们预测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现价增幅这两年都在20%以上,超过了GDP增长速度。所以我们要进一步落实中央提出来的扩大内需的方针,在扩大内需的工作中,要注意到怎么样进一步提高消费需求对于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对于投资需求,我们需要做的是调整好投资结构。在我们的报告里也提到了,无论是部门的投资结构还是区域的投资结构,在2010年都是有所改进的,这是我们进一步做好内需拉动经济增长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
2010-12-07 09:58:23
- 汪同三:
第二,全球经济复苏的复杂性、曲折性进一步显现,我国外贸出口面临的不确定性进一步扩大。9月份我们撰写完成这次秋季报告之后,确实国际经济环境出现了比较大的事情,这些事情进一步增强了世界经济的复杂性和曲折性,以及不确定性。有两件事情值得我们特别注意,一是继希腊的主权债务危机之后,到今年秋冬以来出现的爱尔兰国家的经济危机,这个危机是否还继续在欧洲扩展,在世界中扩展,还有待观察,但是它肯定增强了我们对世界经济复杂性和不确定性的判断。
在当前国际经济环境中的一个更重要的问题是美国提出来的所谓的第二个量化宽松政策。这个量化宽松政策到现在来看可能对世界经济产生比较大的影响。一方面,如果这个量化宽松政策能够比较有效地改善美国经济的状况,美国经济的稳定确实对于世界经济是个好消息,我们希望他们的量化宽松政策能够在这方面起到一定的作用。但是另一方面,很多经济学家分析,它的量化宽松政策有向外溢出的效应,会给世界的物价水平带来冲击,这种冲击肯定也会在某种程度上影响到中国的经济。所以,全球经济复苏的复杂性和曲折性进一步在显现,这是需要我们密切关注和认真及时采取有效应对措施,来保持我国经济的适度、快速、稳定的增长。
2010-12-07 09:59:35
- 汪同三:
第三,宏观调控政策力度是成为影响我国经济运行的重要因素之一。从2008年年底开始,我们提出来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2009年一直到2010年11月份为止,我们的宏观调控政策的表述还是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正如刚才陈佳贵教授所分析的,在实际执行过程中,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是非常宽松的货币政策。我们在秋季报告中提出来,宏观调控政策力度将成为影响我国经济运行的重要因素之一,这样一种已经执行两年的政策需要进行新的表述。
大家可能都注意到了,前几天中央政治局专门研究宏观经济问题的会议上提出来,在未来的2011年,我们应该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也就是说,对于2011年,我们宏观调控政策的导向、力度和时机的掌握都是需要根据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变化进行及时的调整。我很同意陈佳贵教授讲到的,关键不在于这个词怎么说,关键是在执行过程中如何及时掌握好它的方向、力度和时机。这是我们秋季报告的第二部分,关于宏观经济形势分析的主要内容。
2010-12-07 10:00:44
- 汪同三:
第三部分,关于通货膨胀问题。我们第三部分的标题是在管理好通货膨胀预期的前提下,适当提高政府稳定价格的目标。当时我们撰写这个报告的时候就已经已经明确地意识到,如何处理好增长、价格和稳定的关系,将成为2011年宏观经济发展和宏观调控的重要问题。现在看来,通货膨胀问题、价格上涨问题,已经越来越成为我们需要密切关注和高度重视、需要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抑制通货膨胀压力的问题。现在分析起来,现阶段造成我国价格上涨的因素主要有几个:
2010-12-07 10:05:26
- 汪同三:
一是国际性收入性价格上涨的影响,今年以来,国际市场上一些大宗商品的价格,像石油,是明显的上涨趋势。美国采取的第二次量化宽松政策,一个可能的结果也是继续促使国际市场上一些大宗商品价格的上涨,导致流动性更加宽松了。我们在年初的时候分析国内的经济问题,是我们产能过剩,为什么我们还存在着通货膨胀压力呢?在年初,输入型的通货膨胀压力是明显存在的,这个因素到现在还继续存在。
2010-12-07 10:06:45
- 汪同三:
二是我们在过去两年中,为了及时有效地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采取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在执行过程当中,有些地方也是超过了适度宽松的力度,造成我们现在货币供给、流动性比较大。2009年,我们新增贷款规模接近10万亿,今年新增贷款规模也在7、8万亿左右的水平。这样高强度的新增贷款规模的出现,必然造成我们流动性上过于宽松的状态,它会明显形成一种价格上涨的压力。这样多的流动性在经济运行中存在,他们它们必然要去寻找提高回报率的机会,会造成通货膨胀压力,不仅在中国如此,在全世界也是这样的情况。
2010-12-07 10:11:26
- 汪同三:
三是我们现在农业还是比较薄弱的。那些游资要提高自己的回报率,找到的突破口在哪里呢?就是大蒜、绿豆这类农产品上面。出现这种情况,很生动地说明我们的农业基础还是相当薄弱的,使这些需要提高回报率的游资能够在农产品上找到他们的突破口。实际上,二十一世纪以来,我们国家的宏观经济运行曾经出现过三次比较明显的通货膨胀压力。这三次比较明显的通货膨胀压力,直接的导火索都是和农业相关的。
第一次出现是2003年下半年,在非典之后,我们出现了比较明显的价格上涨压力。当时价格上涨的一个突出的表现就是食品,特别是粮食价格的上涨,究其原因,就是因为我们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期以来,粮食播种面积在逐步下降,粮食产量在逐步下降,造成二十一世纪初我们的粮食供求关系紧张而导致的食品价格的上涨,它是2003年出现通货膨胀压力的明显爆发点,2004年开始,我们在宏观调控中加大了增加粮食生产,发展农业的政策力度,比如我们从2004年开始取消了农业税,农民种粮进行直补,农民购买化肥、良种、农机具,政策给补贴,取消农业税,这些措施都是通过加强农业生产抑制通货膨胀的出现。
2010-12-07 10:13:14
- 汪同三:
第二次是在2007年下半年,那次出现通货膨胀压力的导火索是猪肉,因为猪的蓝耳病造成了猪肉价格的上涨。这一次出现通货膨胀的导火索也是在一些小宗的农产品上首先出现。所以,我们农业的薄弱状况没有得到根本改善,我们需要进一步加强农业生产,这是一个长期的任务。在我们的农业还没有真正得到加强之前,农业的薄弱会形成通货膨胀的主要因素之一。特别是2011年气候条件如何,我们的粮食生产能不能继续保持一个比较好的收成,这都会影响到2011年的农产品价格水平。
2010-12-07 10:22:07
- 汪同三:
四是劳动力成本,劳动力成本的上升也会成为通货膨胀的因素。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以来存在的一个根本性的问题和矛盾,就是我们的收入分配政策需要调整,一方面要提高居民收入水平,一方面要缩小不同阶层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在十六大的时候,我们提出来的政策是要扩大中等收入阶层,那个时候明确提出来要提高国民收入分配的关系。在十七大的时候,我们又明确地提出要“两个提高”,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要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进一步明确了如何调整收入分配政策。
在十七届五中全会中,关于制定“十二五”规划的建议又进一步提到了“两个相适应”,就是居民收入的增长要和经济增长相适应,劳动报酬的增长要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相适应,“两个相适应”是非常重要的政策尺度,如果超过了这样的尺度,比如劳动报酬的增长超过了生产率的增长,带来的必然结果就是劳动力成本提高的通货膨胀,成本推动式的通货膨胀。在我们认真落实十七大和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努力提高居民收入、提高劳动报酬的时候,要认真地落实好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来的这两个相适应,这样才能比较有地避免出现劳动力成本上升造成的通货膨胀压力。
2010-12-07 10:26:04
- 汪同三:
五是前不久中央政治局在关于讨论宏观经济问题的会议上,提出来要防止2011年出现盲目投资。如果不能认真地落实好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2011年又是“十二五”规划的第一年,各方面、各部门、各地区“大干快上”的劲头都很足,热情都是很高的,如果出现了盲目的投资,会成为非常严重的引起2011年通货膨胀的因素。这需要我们通过认真落实十七大和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使我们“十二五”规划开个好头,既保持经济适度快速增长,又避免出现明显的通货膨胀压力。这是秋季报告第三部分的内容,关于在管理好通货膨胀预期的前提下,适当提高政府稳定价格的目标。我们在9月份就提出来,政府价格控制的目标不一定得太低,可以考虑上调4%左右,一方面,能够为推动资源价格改革创造宽松的环境。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缓解人民币升值压力,改善收入分配关系。我们把2011年的通货膨胀预期指标适当提高一点,可以带来稳定宏观经济的综合效应。
2010-12-07 10:30:35
- 汪同三:
开第四部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解决经济运行中的“两难”问题。在这部分指出来,2011年宏观经济运行中会碰到“两难”问题。比如说如何处理好经济增长结构调整和抑制通货膨胀压力的关系,这应该成为下一年宏观经济工作的主要内容。应该讲,调结构和经济增长从本质上不应该是矛盾的,我们调结构的目的是什么?我们调结构的目的是为了实现更好的经济增长,实现可持续的增长,实现科学发展,所以不应该把调结构和保持经济适度快速增长对立起来,他们应该是相互促进,没有适度的经济增长,不可能调好结构,没有经济结构的及时正确的调整,也很难实现经济可持续的增长。所以在在2011年,我们一方面要十分重视抑制通货膨胀的问题,另一方面也要处理好调整经济结构和保持经济适度快速增长之间的关系。
2010-12-07 10:34:47
- 汪同三:
第五部分,关于政策建议。我们提出来的题目是宏观调控以稳为主,以结构调整为重。这一点刚才陈佳贵教授已经做了非常深刻的论述。2011年,我们在宏观调控中要采取一种稳得住的态度,不要因为出现了某些问题就采取过分的措施,也不要因为经济增长速度如果出现某种程度减缓的时候,过度地采取一些刺激措施。
秋季报告就是这样五个内容,根据当时撰写时候的考虑和撰写完以后三个月以来,就一些新问题的出现和发展向大家做一个汇报。谢谢大家。
2010-12-07 10:38:57
- 主持人 谢寿光:
感谢汪同三所长对这个研究报告作了一个解读,他的语调是比较平和的,我们也希望新的一年整个经济正如他们预测的那样能够稳健、平和地责任。
下面有请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投资研究所研究员张汉亚作报告,大家欢迎。
2010-12-07 10:39:17
- 张汉亚:
大家上午好。我分析一下咱们的投资。10月份的数据已经出来,总体来讲,经济增长和投资增长差不多,是平稳下滑的趋势,造成的原因也很多。从目前来看,到10月份的时候,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4.5%,从三季度全社会投资增长24%,农业投资增长21%。估计到后两个月,投资还是基本稳定下滑的趋势,预计今年全社会投资可能达到23.5%,城镇投资可能是增长24%,农村投资增长21%左右。这是一个估计数。
今年整体来讲,投资状况还是保持比较平稳的增长,符合中央提出的“适度增长”的概念。从投资结构方面也有改善,主要是三产的投资增长比较快,西部、中部和东北地区的投资增长比较快,对于缓解经济不平衡、改变经济不协调发展方面起到比较大的作用。今年投资增长比去年降低,去年是30%的增长,但是消费增长比较平稳,在15%以上,18%左右。进出口也是差不多的,去年GDP增长是负风险,今年可能恢复到正风险或者零左右。我们预测,今年GDP增长第四季度可以增长9%左右,全年增长10.2%左右。说到明年,明年是“十二五”第一年,国家“十二五”规划和各地方“十二五”规划都在明年开始实施。
2010-12-07 10:39:34
- 张汉亚:
我们分析,明年的投资增长有有利因素,也有不利因素。有利因素是:一方面,国家对经济增长和投资增长的关系比较明显,投资是主要的内需,“十二五”规划建议提出要保持投资的适度增长,优化投资结构。12月3日政治局会议,也是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之前的一个会议,继续提出对投资要保持增长和优化结构。应该说,中央对投资不是要往下压,而是要保持增长。所以从中央政策来讲,应该保持比较平稳的增长。第十二个五年计划提出了很多战略措施,农业发展、现代制造业发展、城镇发展等等,应该说都需要大量的投资。
2010-12-07 10:40:24
- 张汉亚:
第二方面是新农村建设要建设,自主创新也要投资,战略性新兴产业也要投资,不投资就没有新的生产能力,就没有新的产业,就没有结构调整,结构调整本身就靠投资。明年国家提出“十二五”期间七个战略性新兴产业要达到GDP的8%,明年就得启动,从这个角度来讲,新农村建设明年还要继续,包括政府投资还投入比较多。
第三方面是企业效益比较好。包括8月份的数据,中国公布企业利润都是2、5、8、11,8月份的数据,规模以上的企业实现利润比上年同期增长55%。从中央银行存款表上来看,企业存款今年也增加了2万多亿,到年底可能增加3万。企业有钱,不会发工资,也不会增加消耗,市场竞争非常激烈的情况下,企业肯定还是要投资。
2010-12-07 10:40:42
- 张汉亚:
第四方面是地方政府投资积极性仍然很高,这些年发展很快,国家搞了4万亿投资之后,各地政府也都趁机上了很多项目,“十二五”很多地方政府还要上很多新项目。地方投资“饥渴症”现在还没有解决这个问题,因为地区的经济增长靠投资,经济增长又是政绩很重要的方面,所以地方投资仍然会快速增长,这是对投资增长的促进作用。当然也有不利因素,虽然投资增长我们希望保持,但是很多客观因素也不见得让投资真正能够增长上去。
2010-12-07 10:41:40
- 张汉亚:
一是今年国家从年初开始控制新开工项目,保持在建项目,又搞了“上大压小”等等,应该说,今年新开工项目对明年有影响。一般来讲,我们建设平均周期是三年,第一年只投了10-20%,第二年是40-60%,今年到10月份为止,我们新开工的项目比去年同期减少了13136个,去年全年新开工数量是增加了87000多个。去年新上项目比较多,国家还要保已开工项目,所以投资还是保持增长。但是今年来讲,新开工项目比去年下降了1万多个,后两个月怎么样还不知道,整体上持平的话,新开工项目的增长率也会降低。从今年来讲,新开工项目减少,明年投资增长可能会有下降,去年新开工项目对今年投资主要促进作用大概达到20%多,今年新开工项目可能对明年投资增长只能达到10%,甚至更低,这样对明年投资增长会很不利。
2010-12-07 10:42:05
- 张汉亚:
二是制造业竞争热烈,企业缺乏投资热情。我们制造业属于一直生产能力过剩,现在国际经济的恢复,对我们来讲竞争更加激烈。本来国内相对来讲已经过剩了,如果国际竞争更加激烈,我们必须转回国内,增加国内的过剩。我经常碰到一些企业问,究竟现在投什么能够挣钱?他们说各个方面都不挣钱,所以有人没有办法,把钱投到房地产,投到股市。所以明年过剩会更加激烈,另外各国对我们的反倾销等等也比较多。
三是民营投资环境仍然没有得到有效改善。国家公布了新“三十六条”,但实际上落实还有困难。到现在为止,国家要求各部委出的一些配套性文件基本没有出或者出得比较少,地方上有的出了,但大部分还没有出。针对民营技术垄断性企业也好,民营融资难的问题,包括民间金融的发展,小额贷款这些发展还不是很快。所以民间借贷对于民营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的经过增长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2010-12-07 10:42:37
- 张汉亚:
刚才佳贵讲到我们过去过于宽松的货币政策,我认为从今年年初开始,一月份贷款增加15000亿之后,就开始采取了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当然我们叫稳健政策。到现在为止已经六次提高准备金率,准备金率比2008年的17.5还要高,四大银行比较高一点,股份制银行相对低一些。现在全社会存款是70万亿,一个百分点就是7000亿,一般中小企业贷款100万的话,就影响70万个企业。
实际上真正贷款难的还是中小企业,这两次提了准备金率之后,浙江一带的民间借贷利率从年率20多已经一直升到年率30,这种贷款对于中小企业来讲负担有多大?2006年我们的准备金率是8,现在我们是18。2006年我不知道是适度宽松或者是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另外,老是控制贷款规模,我们存款不断增加,但是贷款不让增加,现在全社会贷款43万亿,存款是70万亿,23万亿存贷差。刚才说了,你收紧7000亿的货币量,乘数是5的话,就是3万多亿,特别是那些效益比较好的股份制银行,存贷差很小,每次中央银行收准备金,都要把县市贷款收回来交准备金,对民营企业影响比较大。
2010-12-07 10:44:00
- 张汉亚:
四是东部沿海投资增长将继续放缓。咱们这些年投资快速增长,投资量比较大,主要是基础设施增长比较快,铁路、公路、高速公路、高铁就更不用说了,还有核电站,特别是城市地铁等等都是需要大量投资的,这些项目现在逐渐减少。上海世博会建设之后,今年1-10月份投资下降了7.4,北京奥运会之后,投资也出现低增长,北京今年1-10月份投资是增长7.4。但是基础设施投资下降了19%。北京的道路没完没了的修,我们家门口道是五年修三次,为了保持投资增长,就得找活干。上海地铁修完,基本上就没有这种投资了。实际上从整体来讲,这几年我们东部投资增长比西部投资、中部投资要低,去年东部投资增长21%,中西部投资增长34、35%。所以,东部投资整体下降,广州开亚运会还好一些,亚运会之后,明年投资就差不多要下降了。
2010-12-07 10:45:47
- 张汉亚:
五是房地产,如果房地产投资下降,调控多大,房子售不出去,开发商就没有钱买地,没有钱建新项目,就会受影响。现在房地产投资占五分之一了,房地产下降5个百分投点投资增长,全社会投资就会下降1个百分点。
整体来讲,这些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主要还是取决于中央政策。中央这些年调控政策水平越来越高,效果越来越好。如果中央认为经济可能会下滑,投资还会上去,因为从现在来看,第四季度按照现在的政策可能下到8,完全有可能。
刚才两位领导都说了通货膨胀,我们对通货膨胀计算了一下,到10月份为止的价格指数,今年积累的翘尾因素已经达到3.3%,11月份价格还要上涨,什么叫翘尾因素呢?本身价格是这样增长,到明年,即使不增长,平均增长就有一个差距。这就是经济学说的翘尾因素。近年来讲,前十个月已经达到3.3了,如果后两个月平着增长,翘尾因素也是3.3。明年我们所有物价保持今年年底水平,就比今年的水平要增长4%。实际上,我们不可能,为什么呢?我们农产品价格都竞相上涨,我们明年要改善人民生活、提高职工收入,工资肯定还要涨。工资上涨之后,企业这些年原材料价格上涨已经压力很大,人工成本再上涨,价格不让上涨他也会上涨了,所以总体上也是在上涨的。那么服务业的价格,也要继续上涨。所以明年物价指数保持在6以内就不错了,这是我的看法。
2010-12-07 10:46:22
- 张汉亚:
如何看待物价的问题,刚才汪所长说的很对,这些年都是农产品价格上涨。94、95、96农产品价格上涨,94年达到24.1%,95年是16.7%,96年下降到6%。那时候大家没有那么紧张,现在不知道为什么这样紧张,可能是媒体宣传过多了吧?96年以后农产品价格下降,大家去查统计年鉴,到2003年的时候,农产品价格和96年相比只下降了0.78%,下降了五分之一。2003年底、2004年开始上涨,到2006年恢复到96年的0.9左右,2004年比较好的大米价格是1.9元到2元/斤,2003年就降到1.2元/斤了。2006年猪肉价格低到几块钱一斤了。中国特别怪,农产品价格低,农民贫困的时候,没有人管,为什么呢?好象大家都挺高兴,价格越来越便宜,咱们吃的东西都挺好,但是农民比较惨。前些年要求消除贫困,98年的时候农村贫困户已经降到2000万了,现在又达到了4000万。
2010-12-07 10:47:01
- 陈佳贵:
调高基数了。
2010-12-07 10:49:08
- 张汉亚:
这也是一个原因吧。不管怎么说,这几次上涨就是恢复性上涨。2006年以后,国家才醒悟,不能让农产品价格一个劲儿下降,否则怎么样解决城乡二元差距呢?另外,政府是全国人民的政府,不光是城里人的政府。我们是不希望价格上涨,要保证粮食稳定,必须有人种粮食,要稳定农民,就得适当提高粮价。所以,近几年国家都在适当提高粮价,但是从整体上解决不够,所以农产品才开始轮番上涨,当然不排除个别的抬高价格,但是整体上还是恢复性增长。所以我觉得,大家也不要对物价指数这么大惊小怪,其实我查了一下,世界各国在经济快速发展中,价格都是增长比较快的。日本55年到73年,经济增长年均9%,价格上涨是6%以上。他两次提出收入倍增,国民收入倍增是靠什么?不就靠工资提吗,一方面可以依靠生产效益提,大多数是靠倍增。农产品保持高价格,像我们现在从日本进口大米大概要100来块钱一斤。其实我们国家也可以适当学学。经济快速发展,适当要有通货膨胀,大家也不要大惊小怪。那时候20%多的增长也没有像现在这样感觉了不起了。
我们这次的增长主要还是成本推动,农民收入低,土地成本上升、劳动力成本上升,过去雇工一天只要四十块钱,现在一天得80块钱。另外我觉得,现在不能老用过去经济学理论,所谓通货膨胀是一种货币现象,那个时代的理论,30年代的理论,那时候叫紧缺时期,现在是什么时期?是过剩时期,无论工业品、农业品,只要加紧生产,都会过剩。有一年姜的价格涨到25块钱一斤,第二年降到1.5元一斤。猪肉价格2006年降,2007年上升,这才叫市场经济。现在我们还是行政调节过剩。我们银行老是用通货膨胀货币理论,老是缩紧货币,缩紧货币只会对经济产生压制作用。
我就说这些,说的不对的地方,欢迎大家批评。谢谢大家。
2010-12-07 10:49:20
- 主持人 谢寿光:
感谢张汉亚研究员,他讲到了投资,也讲到了通货膨胀问题。可能大家对物价问题还是比较关心的,所以下面一位发言是有请中商流通生产力促进中心陈克新教授,就大宗商品的趋势做一个报告。大家欢迎。
2010-12-07 10:50:16
- 陈克新:
各位来宾,上午好。按照要求,我对今明两年的大宗商品市场谈几个观点。
第一,大宗商品需求很旺盛。从2010年来看,9种主要的大宗商品,煤炭、石油、矿石、谷物等等,消费量是60亿吨以上,增长15%以上。从明年来看,消费还要再上新的台阶,虽然受到整个经济放缓的影响,增幅有所回落,但是表观消费也要超过70亿吨,增长是10%以上。这是需求,在需求里面主要还是来自内需,今明两年主要还是来自内需。这是第一个观点,需求旺盛,再上新台阶。
2010-12-07 10:50:34
- 陈克新:
第二,整体供应是趋向偏紧。我们很多都是产能过剩,是加工业产能过剩。但是从资源,从全球的视角来讲,还是偏紧的状态。我们的煤炭、石油、矿石,包括谷物等等,这主要是因为前面说的需求旺盛,人口大国一起进入了“两化”时期,进入了超大规模的基本建设和超大规模的消费需求,这个需求可能会呈现加速度的态势。从资源供应来讲,特别是我们国家,包括土地、淡水、各种矿藏等等,相对来讲是人均占有量比较少的,需要大量依赖进口。全球角度来讲,各国都把资源上升到国家安全的高度加以控制,造成我们到外面买资源,包括买资源的权益经常受到各种各样的阻力,这是一个重要的因素。所以,供应是平衡偏紧的状态,这是个长期的趋势。所以今后中国增长最大的瓶颈不是市场问题,而是资源供应问题,如何从全球视角获得资源的问题。
2010-12-07 10:50:55
- 陈克新:
第三,市场价格呈现持续上涨态势。2010年,中国大宗商品价格指数(CCPI)涨幅是10%左右,矿产类涨幅最大,食用农产品涨幅也高,谷物、白糖、蔬菜、棉花等等,这些上涨的态势都是比较高的,预计2011年这些大宗商品价格还是高位运行的态势,大宗商品价格指数比上年的涨幅还是在10左右,不会少于10。这个上涨的动力,主要是来自于几个方面,一是美元贬值,导致进口成本大幅增加。石油价格今年年内就有可能见到90美元/桶,明年如果不出大的意外,还可能保持在90以上,甚至有可能见到100美元一桶。我们的铁矿石,应该会达到170美元。这都是比较高的,这是美元贬值所推动的。从谷物来讲,可能弄不好明年是价格最高的,今年还不会是价格最高,这是一个估计,这是美元贬值所导致进口成本大幅度增加,这也是我们没有办法控制的。二是国内的劳动报酬水平要逐步提高。我们大宗商品里好多都是资源类的,还有很多是高污染的产品,环保费用应该是增加的,资源占用费也是增加的。
2010-12-07 10:51:29
- 陈克新:
第四,资源进入快采。因为需求旺盛,比如说铁矿石,原来的露天矿开采现在越来越少了,就进入到埋得很深、很地下的开采,原来高频率一点的都差不多了,就要涉及到更低频率的,这些都会造成成本的上升,包括农业方面也是如此,如果现在的气候变暖,极端天气增多,我们即使努力抗灾,获得丰收,也会增加很多抗灾成本。
所以,由于这些因素,还是一个长期的趋势。当然也存在不确定因素,主要是欧元区债务危机,还有美元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是不是就此为止?我觉得不达目的誓不罢休,可能还会继续出现新的量化宽松政策出来,这些都会对整个市场,再加上地缘政治各个方面都会造成全球范围内大宗商品价格的宽幅波动,还会出现振荡。大宗商品价格是中国的制造业,以及下游产品,包括出厂价格,CCPI、PPI、CPI,是下游产品的价格,是它的成本,是中国制造业的主要原材料,它的价格保持高位运行,对明年下游传导压力还会保持高压的态势。预计明年整个物价形势还是保持比较高的水平,CPI应该还是在4以上,PPI估计在6以上。
2010-12-07 10:54:23
- 陈克新:
简单谈一点对策。政策上,还是要扩大内需。我们必须认识到,这次的物价上涨是成本推动的,用抑制需求的方法不能解决物价上涨的问题。由于我们现在毕竟还是存在着就业岗位不足,好多方面还是有产能过剩的问题。如果对需求过多打压,会造成整个经济下滑,而且对物价的原因不是对症下药,弄不好就会出现滞胀,我们还要警惕滞胀的苗头。从今年一季度到四季度以来,整个GDP增速持续下滑,物价持续上升,估计明年这个惯性还会继续存在。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我们对经济活动进行过多的打压,有可能会出现物价没有控制住,但是经济增速反而下来了。另外,由于我们物价上涨是成本推动性的,对于调控物价还是要采取尊重成本、尊重价格规律,尊重市场法则,必要进行干预是需要的,不能要慎之又慎,不要过多地使用,因为这样有可能会破坏供应基础,如果供应基础被破坏了,会引发更大的问题。我们还是要对抗成本推动型物价上涨,还是要增加收入。增加收入的方案已经提了很多了,倍增、减税等等,这些都可以考虑。
2010-12-07 10:57:50
- 陈克新:
再有一个,我们既然是成本推动型物价上涨,最主要的办法还是要千方百计地降低成本,降低流通成本和生产成本。比如说在蔬菜里面,实行农商对接,这就是很好的办法,就是在降低成本。同时,一些鲜活农产品免收过路费等等,都是降低成本。实行差别利率政策,我不主张先于欧美国家不断地加息,因为这毫无疑义地会引起流动性热钱的大举进入,它对于物价上涨是火上浇油,不能达到目的。所以还是应该使用提高存款准备金率这样数量型的工具,不要使用价格型的工具,即使在利率方面还是要实行差别利率,比如说对于农产品的生产和流通环节的贷款不仅不应该增加,还应该减少。对于买第一套房,特别是小面积住房、自住房子的贷款利息也不宜再增加,只增加买两套房、三套房以上或者买豪华别墅的房子,要不然房奴的负担会越来越重,我们本来想减轻他们的负担,如果我们千篇一律不加区别的一律都加息的话,实际上是加重了他们的负担。现在贷款买房的,一听加息就头疼,如果连续加息,他们压力会越来越重,导致这些人更加买不起房。如果不加区别地贷款利率都增加的话,运作成本、生产和流通成本按无一例外地都会增加,对于我们对抗成本推动型的物价上涨效果是不大的,甚至会起到相反的作用。
谢谢大家。
2010-12-07 10:58:26
- 主持人 谢寿光:
感谢陈克新教授对大宗商品和通胀问题的报告。最后是财贸经济所高培勇所长,他是中国著名的税制和财政问题专家,请高培勇所长作报告,大家欢迎。
2010-12-07 10:59:24
- 高培勇:
刚才陈院长、汪所长和其他专家对主要的内容都已经做了阐述,我只是打算强调另外一条,讲到2011年,宏观经济政策的调整,实际上到现在为止,尽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还没有正式召开,但已经大致敲定了,那就是稳健的货币政策加积极的财政政策。我想说的是,稳健加积极,特别是财政政策这样一种积极,它只是一种抽象的具有导向性的概念。最困难的事情,最需要关注的事情,是要在继续实施积极财政政策以及稳健货币政策的前提之下,如何把政策的内容进一步夯实,进一步细化,我觉得这可能是我们讨论明年宏观经济政策、宏观经济形势所必须着眼的地方。
2010-12-07 10:59:41
- 高培勇:
货币政策我不是十分熟悉,但讲到积极财政政策,我想先提醒各位注意,上一轮积极财政政策的实施时间,实际上是到2004年年末才终结的,从2005年才开始实施稳健的财政政策。实际上,回过头看,从2003年年末开始,积极财政政策的实施力度已经在逐步减少过程当中。所以,即便考虑2011年要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我相信一条,就是2011年的积极财政政策一定会和2008年、2009年和2010年有所不同。所以,在当前这个时候,要特别关注,在同样的积极财政政策的大方向之下,那些细微的调整是我们应该特别留意,特别去琢磨的。
2010-12-07 11:03:45
- 高培勇:
我想,这里面最关键的是两条,一条是反危机的积极财政政策实施到今天,我们已经看到它的效率进一步发挥,恐怕是越来越触及到一些深层次的改革项目。另外一方面,我们也看到这些政策的进一步实施,可能会越来越趋向于务实和审慎,而不仅仅是出于一种需要,出于一种希望,或者一种需求。所以一方面要触动深层次改革,另一方面要更加务实、更加审慎,可能在2011年会表现得极其突出。我举一个例子,比如大家都知道扩张性财政政策,扩张性财政政策是两个线索上做的事情,一是增加支出,二是要减税,增值加减税几乎是积极财政政策的全部内容,只是这两个线索可以演绎出若干个具体内容,大家关注的时候,可能并不仅仅关注增值减税之后的结果,就是财政赤字的规模究竟有多大,尽管我们现在还不能特别明确地把握这个财政赤字的规模有多大。但是我说,不要只盯着财政赤字的规模有多大,比如说2009年的时候,财政赤字是9500亿,今年财政赤字是10500亿,2011年财政赤字究竟是多大,大家自然很关注。
2010-12-07 11:05:13
- 高培勇:
但是我想,除了之外更关注的是下面细节的东西,一万亿的财政赤字可能代表五千亿的财政赤字的增加额,同时也代表五千亿的减税额,这是大家能够看到的。但是深入到这两个层面的增值和减税的时候,比如说减税,你就会看到,这个减税就不是仅仅体现在数字上了,它会涉及到一些结构性的下浮,减多少税,减怎样的税,在减税的同时,其他政府的收入项目会出现怎样的变化等等等等,都是我们所关注的。当前社会上关于减税这样一个呼声是非常强烈的,要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大家肯定寄希望于进一步减税。而请大家注意一下,关于当前中国宏观税负水平的判断,相关部门使用的口径是迥然相异的。比如说国家税务总局会发布当前的宏观税务水平是19%多一点,财政部讲宏观税负水平的时候,会说20多一点。换一个地方,比如到了其他部门,可能会说30多一些。
2010-12-07 11:06:29
- 高培勇:
很多人会不理解,共同要求减税,减税所面对的主要是宏观税负水平,而宏观税负水平在不同人眼里怎么会有那么大的差异?其实道理是非常简单的,当税务部门说宏观税负水平有多少的时候,它的分母是GDP,但是分子使用的是税收收入这样一个统计口径。当财政部说宏观税负有多少的时候,分母虽然仍然是GDP,但是他所说的就是财政收入的统计口径了。换其他部门,就会在税收收入、财政收入基础之上再做进一步的加法,比如说各种政府性基金的收入要加进来,土地出让金的收入要加进来,社会保障缴费的收入要加进来,一些已经纳入了财政专户管理的预算外收入要加进来,这七加八加,分母虽然没变,但是分子的数额是在增加的。所以,当你看到这样一种政府收入结构的时候,减税就有了颇多的讲究。比如说,可以在维持其他政府收入项目不变的条件下去单独地实施减税,但是总额不会有太大的变化。
2010-12-07 11:07:20
- 高培勇:
比如说可能表现为增税,比如环保税可能有增加,但是与此同时,其他的政府收入项目会减下去。所以当把这样一种政府收入的总体格局都纳入我们视野的时候,我特别提醒各位关注总额的变化和结构性的变化。如果大家只盯着减税的话,你很可能会发现,就税收本身而言,减税的余地不大。但是与此同时,可能其他的政府收入项目会得到相当大的压缩。其实,我们只要把口径稍微做一些调整,你会发现,可能这个宏观税负统计口径是不变的,甚至是略有增加的,但是另外一个统计口径是下去的。因此算总账很重要,看结构也很重要。这些都涉及到改革。
陈院长是人大财经委员会的委员,大家有机会请教他的时候,他就会告诉大家,明年预算外收入这个概念是要被消灭掉的,以后就不再使用了。要随着预算外收入这个概念的铲除所带来的直接影响,就是政府整个收入结构的变化,这是我想提醒各位特别注意的。特别讲总量和结构之间的关系。
2010-12-07 11:08:15
- 高培勇:
另外一条,即便是积极的财政政策,涉及到对宏观经济形势判断和影响上来,我们都同意一条,拉动内需。要拉动内需,大家都知道,肯定要触及到收入分配的问题。因为要拉动内需,不通过投入分配差距的拉近,你很难会见到实效。但是一旦触及到收入分配问题,单讲积极财政政策,可能只具有一种导向意义。当你把积极财政政策和收入分配问题绑在一起的时候,在积极财政政策项下要涉及到拉近贫富差距,这个时候,我想积极财政政策可能又具有一种要深化深层次改革的含义。所以单讲积极财政政策,是很难解读出改革这方面的内容。
2010-12-07 11:09:35
- 高培勇:
但是实际上在中国,讲到收入分配问题,不可能不出现改革,而且必须通过改革来加以实现。我也在一些场合讲过,要拉近贫富差距,我们光表决心不行,光提希望也不成,关键是如何把它落实为具体的行动。让大家也可以区分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你会发现在初次分配环节,政府实际上在拉近贫富差距方面的作为空间是狭小的。比如非国有制企业部门,政府不便干预他的工资水平,国有企业部门,政府也不能直接规定它的工资薪金水平。在这样的条件下,我们很可能就不会像曾经在计划经济年代那样直接掌控整个社会初次分配的大体格局,你所能做的只是通过规范市场分配秩序,在外围影响初次分配的格局。当你从初次分配推到再分配的时候,你会发现,调节过高收入,然后实现劫富济贫这样的目标,政府可掌握的工具和手段极其有限。当大家把希望寄托在财政收支角度上的时候,我们也发现,在调节过高收入这个焦点问题上,我们既有的财政税收制度是捉襟见肘的,是有心无力的。比如说,在调节过高收入问题上,大家肯定寄希望政府征收直接税,而不主要搞间接税来解决它。
2010-12-07 11:10:44
- 高培勇:
我在这本书当中放进一篇东西,谈到直接税问题,当寄希望于直接税的时候你又会发现,我们现在的税收征管机制和直接税的征收不对接。什么叫直接税?我说得通俗一点,当你发现某一天穿着税务制服的人和作为个人纳税人的你能够直接打交道的时候,那时候中国直接税时代才会真正到来。虽然我们大家都在说我们是纳税人,我们给国家税收作出了贡献,我不知道各位在现实生活当中和税务局有没有直接打交道,不是说完全没有,但是那个场合是极其罕见的。那说明什么呢?说明我们现在的税制格局基本上都水平间接税的阶段。税务局征税通常是隔着一个人向这个人身后的人去收钱,通过一个人向另外一个人收钱,我们大量的税收要么就通过企业交上去,企业交上去以后,通过把税收加在价格当中,再转嫁给他们。或者个人所得税的场合,通过你所在单位财务部门交上去的,财务部门交了税之后又通过扣除我们工资的办法,再把这个税收也可以理解为一种转嫁,因为它也是通过价格转过来的,你的工资标志着你提供劳动的价格,大体上是这样一种情况。
2010-12-07 11:11:30
- 高培勇:
在这样的格局条件下,你指望政府通过税收去调节收入分配,不能说没有作用,但这个作用肯定是打折扣的。因此我们所希望的调节,不说精确制导,但是也要对它的归宿有某种把握。我说我想调节某一个社会群体的收入水平,大概得保证,我征这种税大致是在落在这个收入群体之上,不能通过这个收入群体征完税以后,不知道最后这个是谁来负担的。你说调节收入分配,最后的结果会发现,我们启动改革,事情表现在税制改革上,又牵税收的征管改革。而涉及到征管改革、税制改革的时候,又牵涉到整个社会利益格局的调整,又变成了一件不那么容易办到的事情,不是局限在某个领域就可以把握和操作的事情。这样的例子,我们可以举出很多很多。再比如节能环保,也是这样的。
2010-12-07 11:14:23
- 高培勇:
在积极财政政策项下,不可能不涉及到产业结构的调整问题,而涉及到产业结构调整的问题,就不可能不考虑到当前在节能环保问题上面对的压力,那么你怎么样推动节能环保?大家说要动用一系列手段,这些手段其中就包括环保税。一提到环保税,大家说就要征税。问题就来了,一手上要实行扩张,扩张其实是要减税,另一只手要在“十二五”期间必须推进节能环保,这是一种矛盾,哪一方面更重要?或者在两者协调的过程当中,我们能走一种相对妥协或者两方面兼顾的路子,这些都是需要大家思考的。要节能环保,手中必须有凭借,你说对有利于节能环保的项目可以给予税收优惠,反过来给予税收惩罚,惩罚也好、优惠也好,我先得有这个东西,类似的事情会有很多,我不一一列举。
其实说到底,我就想强调一件事,解读和把握未来一年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松紧搭配格局,我们不能把认识仅仅停留在抽象的概念上,而要深入到它的细节和它的具体内容上。而一旦延伸到这样的层面的时候,改革问题、把握中国现实的国情问题,如何去务实、贴近现实问题,就会进入到我们的视野当中。所以,在抽象的概念和具体的内容之间,或者从我们的理论和实践之间的结合上,去把握甚至去推动未来一年的宏观经济政策的布局,可能是我们所需要的。
2010-12-07 11:14:40
- 主持人 谢寿光:
感谢高培勇所长给我们最后提供了一个把握下一年度宏观经济形势的思路和角度,有很深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从他的报告里也提出,我们有很多改革的需求,而且如何选择改革的路径和怎么样来看待改革,都提出了非常好的思路。今天我们专家的报告全部完毕,按照惯例,不集中提问,因为很多媒体已经在专家报告过程中就提问过了。谢谢大家的光临,也期盼着我们今天会议的成果、蓝皮书的成果,和我们媒体来共享,通过媒体的作用,让全社会来分享。谢谢大家,会议到此结束。
2010-12-07 11:1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