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标题
- 中国气象局2011年1月份新闻发布会
活动描述
- 中国气象局定于12月30日(周四)14:30,在中国气象局科技大楼一楼多功能厅召开2011年1月份例行新闻发布会,中国网现场直播,敬请关注!
文字内容:
- 于新文:
各位朋友大家下午好,欢迎参加中国气象局2011年1月的新闻发布会。
还有两天就到元旦了,2010年在各位媒体朋友的大力支持下,我们圆满完成了年初西南干旱、北方强沙尘暴、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以及南方多次强降雨、上海世博会、广州亚运会等一些重大天气事件和重大气象服务保障宣传报道工作。在此,请允许我代表中国气象局向各位媒体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和诚挚的祝愿,感谢大家长期以来对气象工作的关注和支持,祝愿大家在新的一年里工作顺利,阖家欢乐,希望在新的一年里我们继续携手合作,实现共赢,共同谱写气象宣传工作新的篇章。
今天下午的新闻发布会主要有三个内容:一是请中国气象局应急减灾与公共服务司陈振林司长介绍一下12月份一些主要天气事件的情况和2011年元旦天气和1月上旬天气展望;第二,大家也很关心在全球气候背景下极端天气气侯事件的一些情况,特别是近期大家对拉尼娜事件的形成和影响都非常的关心,一会儿也请陈司长进行介绍;最后,我们将揭晓2010年国内外十大天气气侯事件评选结果。下面请陈司长介绍。
2010-12-30 14:38:19
- 陈振林:
大家下午好,我首先介绍一下今年12月份天气气侯特征和2011年元旦期间天气展望,然后介绍一下2010年国内外十大天气气侯事件的评选结果。
2010年12月,我国天气气候特征为:气温略偏高,降水偏多。
(一)气温略偏高。全国平均气温为-3.5℃,比常年同期(-3.7℃)偏高0.2℃。
东北大部及内蒙古东部、青海东部气温偏低1~4℃,全国其余大部地区气温接近常年同期或偏高,其中华北大部、黄淮、江淮、江汉大部、江南北部以及云南大部、陕西中北部、宁夏、内蒙古西部、新疆西部等地偏高1~4℃。12月上海平均气温为历史同期最高,陕西次高。
(二)降水偏多。全国平均降水量为17.2毫米,比常年同期(8.3毫米)偏多1.1倍,为1961年以来第三多。
东北、江南大部、华南中部和北部、西南东南部及内蒙古东部和西部、新疆北部、甘肃大部等地降水量较常年偏多5成至2倍,部分地区偏多2倍以上;全国其余大部地区降水量较常年偏少3~8成,其中华北西南和东北部、黄淮中西部及陕西东北部、青海南部等地偏少8成以上。12月,辽宁、上海降水量为1961年以来最多,广东为次多。
2010-12-30 14:40:33
- 陈振林:
12月全国主要天气气候事件
(一)4次冷空气过程袭击我国
12月3日至7日、9日至16日、21日至26日、28日至今相继有4次冷空气过程袭击我国,冷空气活动次数接近常年(3次)。受持续冷空气影响,12月份以来我国大部地区气温逐步下降,降温累积效应明显。北方大部地区出现低于-10 ℃的最低气温,其中东北北部及内蒙古东北部等地最低气温在-30 ℃ 以下,大部分地区发生低温冻害和雪灾。12月,影响我国的冷空气活动具有影响范围广、强度大、突破极值多、影响重的鲜明特点。
2010-12-30 14:49:16
- 陈振林:
影响范围广、强度大。 第一次冷空气过程(3日-7日)影响全国大部地区,此次冷空气过程带来的风力大、降温剧烈,黄淮中东部、江淮大部及新疆北部和西南部、内蒙古中部和西部等地最大降温幅度达8~16℃,局地超过16℃。第二次冷空气过程(9日-16日)导致从黑龙江、内蒙古到华南的广东、广西出现了罕见的初冬寒潮过程,过程最大降温普遍达12~16℃,吉林、辽宁、内蒙古部分地区过程最大降温幅度达16~20℃,局地超过20℃;南方大部地区极端最低气温降至0℃以下,江汉、江淮、江南等地极端最低气温普遍在-5℃~-2℃。第三次冷空气过程(21日-26日)影响我国中东部地区,过程最大降温幅度8~16℃,其中内蒙古北部局地超过16 ℃;正处于尾声第四次冷空气过程(28日-今)已经给江淮以北大部地区带来6~8℃降温,局地降温达10~16℃。
突破极值多。 12月3日,新疆塔城日降雪量达26.2毫米,突破当地12月历史极值(1997年12月17日的25.3毫米)。12月10日-16日,江苏、上海、安徽、浙江、福建、江西、湖南、湖北、贵州、云南、广西、广东等12省(区、市)区域平均降水量52.2毫米,是常年12月中旬降水量(8.8毫米)的6倍,为1961年以来同期最大值;吉林桦甸11日降雪量达16.6毫米,突破当地12月历史极值(1979年12月19日的16.5毫米)。12月,全国共有38个站点的日降温幅度突破历史极值,内蒙古凉城观测站日降温幅度达17.9℃,辽宁抚顺日降温幅度达18.6℃。
影响重。 冷空气过程带来的大风、剧烈降温和强降雪对农业、畜牧业、交通运输、城市供水供电供暖等造成不利影响。12月9-16日,强降温、降雪天气导致江西境内高速公路出现结冰,数条道路封闭,部分高速公路发生多起车祸。上海、杭州、南昌、长沙等机场出现航班延误,部分航班取消,造成大量旅客滞留。
2010-12-30 14:49:37
- 陈振林:
(二)华北、黄淮气象干旱发展
12月1日-27日,华北、黄淮、江淮以及陕西等地降水量比常年同期偏少5~8成,部分地区偏少8成以上;同时上述地区气温普遍比常年偏高,导致气象干旱持续发展。10月1日至12月27日,山东省平均降水量仅12.2毫米,较常年同期(68.5毫米)偏少82.2%,为1961年以来历史同期次少。目前,华北西南部、黄淮、江淮西北部和陕西北部、甘肃东北部等地有中到重度气象干旱,河南北部和山西南部局地有特旱。
2010-12-30 14:50:23
- 陈振林:
(三)川渝黔湘闽等地多大雾天气
12月,江南大部、西南东部等地大雾日数达2~6天,其中四川东南部、重庆西南部、贵州东部、湖南西部、福建中部等地达6~8天。与常年同期相比,江南南部、华南中部雾日偏多,其中贵州东部、湖南西部等地偏多2~3天。受大雾天气影响,12月13日四川成都绕城高速文家场至双流路段,能见度不足5米,导致接连发生52起追尾交通事故。
2010-12-30 14:50:34
- 陈振林:
近十年来,我国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多发重发,极端高温、暴雨发生频次和影响范围呈增加趋势;东北、华北和西南等地干旱也呈增加趋势;登陆我国的台风和强台风次数比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也有明显增加。
今年是近十年来我国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发生频率、强度及影响最大的一年,其中全年出现极端降水事件的站次数为近十年来最多,夏季高温日数为1961年以来最多,夏季平均最高气温为1961年以来最高。虽然西太平洋台风生成个数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少(与1998年持平)的一年,但台风登陆比例为有记录来最高。
2010-12-30 14:50:43
- 陈振林:
一、气候变暖导致全球极端天气气候事件显著增多
上世纪五十年代以来,全球极端天气气候事件明显增多增强。高温热浪频发,强降水事件和局部洪涝发生频率增大,风暴强度加大。尤其是上世纪七十年代以来,热带和副热带地区(特别是在非洲)的干旱更频繁、更持久、更严重,影响范围不断扩大。在许多地区的强降水事件发生频率升高的同时,全球干旱化面积从12%增加到30%。2010年,西起非洲北部、印度半岛,东到中国西南地区、中印半岛北部以及菲律宾和澳大利亚的广大地区,都出现了历史罕见的严重干旱。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全球平均每年生成10个强台风或超强台风,而到上世纪九十年代,平均每年生成强台风或超强台风数达18个。在西太平洋地区,台风日数增加了15%~30%,其中以超强台风日数的增加最为明显。
2010-12-30 14:50:55
- 陈振林:
二、我国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呈明显增多趋势
极端高温事件发生频次、强度和影响范围明显增加。 我国夏季高温日数的常年平均为6.2天,极端高温值平均为32.9℃。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我国平均高温日数明显增加,极端最高气温显著提高。2000~2009年,全国高温日数平均为8.2天,极端高温值平均为33.7℃。1971~2000年,我国平均每年有182个气象站出现极端高温,影响范围约占全国的12%。
暴雨日数持续偏多,极端强降水事件增多。 每年我国出现暴雨的站日数平均为1258站日,2000~2009年中有7年出现暴雨的站日数高于常年。其中,2007年淮河流域发生新中国成立后仅次于1954年的全流域性大洪水。2008年初夏,珠江流域和湘江上游发生严重洪涝灾害。
干旱发生频次呈增加趋势。 特别是东北、华北和西南等地,干旱增加的趋势更明显。1996年以来的15年,上述地区平均每年出现中等以上干旱的日数,较1996年前的15年分别增加了37%、16%和近10%。2006年夏季,重庆发生了特大伏旱;2009年秋季至2010年春西南地区发生了历史罕见特大干旱。
登陆台风和强台风明显增多。 本世纪以来,平均每年有8个热带气旋登陆我国,其中4个达到台风以上级别。2006年超强台风“桑美”为新中国成立以来登陆我国大陆最强的台风。2009年强台风“莫拉克”带来的强降水导致台湾南部地区发生近50年来最严重水灾。
2010-12-30 14:52:27
- 陈振林:
三、今年我国极端天气气候事件为近十年来最多
今年我国极端高温和强降水事件发生之频繁、强度之强和范围之广历史罕见。 同时,今年我国极端高温和极端降水呈同时多发的特点,明显不同于以往此消彼长的特征(1990~1999年为极端降水事件的多发阶段,极端高温事件相对较少;2000~2009年为极端高温明显的阶段,极端降水事件则相对较少)。
夏季高温日数为1961年以来最多,平均最高气温为1961年以来最高。 2010年夏季,全国平均高温日数为9.7天,较常年偏多3.5天,为1961年以来历史同期最多;全国平均极端最高气温为35.0℃,较常年偏高2.0℃,为1961年以来历史同期最高值。
极端降水事件为1961年以来最多。 全国共有97个站的日降水量突破历史极值,133个站的过程累计降水量突破历史极值,全年我国发生的极端降水事件为1961年以来最多。
台风登陆比例为有记录以来最高。 虽然西太平洋台风生成个数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少的一年,但全年有7个热带气旋在我国华南沿海登陆,登陆比例达到50%,为有记录以来最高。台风生成时间和登陆地点集中,8月底至9月初的近10天内有5个热带气旋生成,全年有5个热带气旋在福建沿海登陆。
2010-12-30 14:59:29
- 陈振林:
2011年元旦期间及1月上旬天气展望
(一)2011年“元旦”期间天气与休闲出行服务提示
2011年“元旦”期间(1日-3日),我国自西向东将出现较大范围的雨雪天气,大部分地区气温持续偏低。
雨雪强度及地区:新疆北部、青藏高原、西北地区东部、华北、黄淮、江淮、江南地区北部有小到中雪,其中新疆北部、青藏高原的部分地区有大雪,局部地区有暴雪;西南地区东部、华南地区北部和西部、江南地区南部有小到中雨(雪),其中广西北部、贵州等地的部分地区有大雨(雪)。
降温强度及地区:1日-2日,新疆北部、青藏高原气温将下降6~8℃,局部地区降温幅度可达10℃左右。
特别提示:
公众可登陆中国天气网(www.weather.com.cn)查看国家旅游局与中国气象局联合推出的《2011年元旦出游天气》专题,获取最新天气预报和旅游服务信息,合理调整生活和出行安排;注意防寒保暖,适时增添衣物,健康享受假日休闲生活;合理选择出行交通工具,降低不利天气对出行的影响;减速慢行,科学驾驶,确保行车安全。
2010-12-30 14:59:40
- 陈振林:
(二)未来十天天气预报
预计2011年1月上旬,影响我国的冷空气活动频繁,其势力较强;全国大部分地区气温较常年同期偏低,南方地区以过程性雨雪天气为主,北方部分地区将出现一次降雪天气过程。具体预报如下:
1.南方多过程性雨雪天气
预计1月上旬,南方多过程性雨雪天气,西南地区东部、江南、华南地区降水量一般有5~20毫米,其中广西北部、贵州等地的局部地区有30~40毫米,主要降水时段出现在1日-3日、5日和8日-10日。
2.全国大部地区气温偏低
1月上旬,影响我国的冷空气活动频繁,势力较强。新疆北部及我国中东部大部分地区的平均气温较常年同期偏低1~2℃,其中新疆北部、黄淮等地的局部地区气温偏低3~5℃。
3.气象干旱区
1-3日,西北地区东部、华北中南部、黄淮等气象干旱区将出现小到中雪,有利于受旱地区土壤表墒增加;之后,上述气象干旱区将基本无降水,旱情持续。
2010-12-30 14:59:52
- 陈振林:
(三)拉尼娜事件形成及其对我国冬季气候的影响
自2010年7月起,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偏冷持续时间达到5个月,综合强度达到了拉尼娜事件的标准,形成了拉尼娜事件。历史事件分析表明,拉尼娜事件有利于我国冬季风偏强,导致冬季总体气候偏冷,华北和华南偏干,可能出现阶段性极端低温事件。
注:拉尼娜事件是指赤道中、东太平洋海表面大范围持续异常偏冷现象。
2010-12-30 15:00:15
- 陈振林:
关注与建议
(一)气象服务提示
1月,冷空气活动更加频繁、势力进一步增强,须密切关注低温雨雪天气对人体健康、交通出行带来的不利影响;东部旱区须继续做好防旱抗旱的相关工作;中东部大部地区则需注意大雾对道路交通的不利影响。
关注冷空气对日常生活的影响。1月是隆冬季节,寒潮天气多发,体弱人群要注意防寒保暖,预防疾病。公众须根据天气变化适时地添衣保暖,预防感冒和心脑血管疾病。室内燃煤燃气取暖用户需注意通风换气,预防煤气中毒。
防范低温雨雪天气对生产和交通的影响。1月雨雪天气较多,气温偏低,需特别注意天气变化,提前作好春运和电煤运输的准备工作,及时做好公路、铁路、输电线路的除冰作业。北方牧区需提前做好牲畜的围栏加固和牧草储备,以防因降雪量过大,造成或加重“白灾”。
中东部地区须防范雾霾天气对交通和健康的影响。1月,中东部地区多雾霾天气,各地须防范对道路交通运输和人体健康造成的不利影响。
东部旱区须做好防旱抗旱工作。1月,华北南部、黄淮北部等气象旱区要及时查看墒情,针对偏旱的麦田利用晴暖天气午后进行培土、反复用耙耱,达到松土、弥补裂缝、增温保墒的作用,以降低越冬死苗率。
2010-12-30 15:00:28
- 陈振林:
(二)农业生产建议
北方冬麦区须抗旱防寒,培育壮苗安全越冬。 北方未形成稳定积雪覆盖的麦田要采取镇压、施肥及覆盖等措施进行保墒抗旱、防冻,以确保冬小麦安全越冬;积雪地区在雪融后,要利用晴暖天气及时进行锄划,破除板结,弥补裂缝,以增温保墒,为冬小麦安全越冬创造条件。
南方农作物区要加强田间管理,促进作物稳健生长。 南方有条件的地区可采取撒施草木灰、覆盖秸秆或薄膜等措施提高土壤温度,防御冰冻灾害;降水偏多地区要抓紧清沟理墒,降低农田土壤湿度,避免湿渍害发生。同时,要加强蔬菜和果树的管理工作。
牧区和温室大棚等设施农业须防风防寒。 温室大棚要加固棚架,并采取加厚覆盖层及棚内人工加温等措施保温增温;出现降雪地区要及时清除温室大棚棚顶积雪,防止大棚被压受损;要备足牲畜饲料,并做好圈舍加固、保暖工作。
加强病虫害的监测与防治。 各产区要积极加强冬小麦和油菜病虫的监测和防治工作。
2010-12-30 15:00:41
- 陈振林:
上面就是2010年12月份天气概况以及元旦期间和1月上旬天气展望情况,下面揭晓2010年国内外十大天气气侯事件评选结果。
2010年国内外十大天气气侯事件评选,通过网络进行,投票时间为12月1—22号,共有近4万人参与投票,其中国内事件投票23000多人,国外事件投票16000多人。经过统计,最后投票结果,国内事件前十大结果选票名称、投票比例和票数都有相应统计。国内十大天气气侯事件前三名:秋冬春特大干旱刷新西南地区气象记录、甘肃舟曲发生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新疆北部出现有气象记录以来最严重雪灾。国外十大天气气侯事件前三名:印度遭严重高温干旱,最高气温逼近50摄氏度;持续罕见寒流暴雪冻结“北半球”;近40年来最严重高温干旱引发俄罗斯森林大火。
从评选结果,公众对2010年度重大天气气侯事件认同感较强,认识深入。
2010-12-30 15:01:02
- 陈振林:
附:2010年国内外十大天气气候事件评选结果
2010年国内十大天气气候事件:
1. 秋冬春特大干旱刷新西南地区气象记录
2. 甘肃舟曲发生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
3. 新疆北部出现有气象记录以来最严重的雪灾
4. 14次强降雨轮番袭击 南方汛情严重
5. 东北、华北冬春持续低温40年来罕见
6. 10月海南出现1961年以来同期罕见强降水
7. 云贵川等地汛期频发泥石流、滑坡灾害
8. 东北初夏炎热,最高温度达40℃
9. 3月江南出现历史罕见早汛
10. 强沙尘暴横扫我国21省(市、区)
2010-12-30 15:06:56
- 陈振林:
2010年国外十大天气气候事件:
1. 印度遭严重高温干旱 最高气温逼近50℃
2. 持续罕见寒流暴雪冻结“北半球”
3. 近40年来最严重高温干旱引发俄罗斯森林大火
4. 高温热浪席卷北半球多国
5. 强风暴“辛加”横扫欧洲
6. 大范围泥石流夺乌干达百条人命
7. 严重雪崩频频肆虐亚洲中南部
8. 近81年来最严重暴雨洪涝致巴基斯坦近1800人死亡
9. 2010年全球最强台风“鲇鱼”横行东南亚
10. 巴西里约热内卢大暴雨创新纪录
2010-12-30 15:07:10
- 于新文:
下面有请记者提问。
2010-12-30 15:16:45
- 新华社记者:
我有一个问题问发言人,今年中国南方地区是否会遭遇像2008年年初那样的大范围持续雨雪冰冻灾害天气,针对近期出现的寒潮天气气象部门采取了哪些措施?
2010-12-30 15:16:52
- 陈振林:
针对近期我国出现的寒潮、暴雪天气,气象部门首先做到了严密监测、及时预警和部门联动。
最近北美地区一些地方出现了的强降雪、冰冻天气,我们气象对它的形成机理、影响做了深入分析,同时也针对我国今冬明春的天气做出预测,有可能的情况也做出提前分析。综合各方面的条件,今冬明春发生2008年那次连续4次低温雨雪冰冻灾害的可能性还是较低的。但是由于刚才提到的“拉尼娜事件”等多种因素影响,不排除出现极端强降温过程的可能性。所以,我们会密切监视天气变化,及时预警,有效地联动,把恶劣天气带来的影响和损失降到最低程度。
2010-12-30 15:17:23
- 工人日报记者:
今年极端天气事件比较多,刚才听了发布的国内十大极端天气气候事件,请问这十大事件的形成有没有一个共同的特征,这十大事件形成的原因是否有一些共同的联系?
2010-12-30 15:17:43
- 陈振林:
我们进行“国内外十大天气气候事件”的投票评选活动已经有3年了。大家知道,防灾减灾工作除了我们气象部门及时监测预警,相关部门采取防范措施之外,还有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公众意识和防护意识的提升。公众防灾意识的提升对我们预警有效地发挥有重要的影响作用。
因此我们举办“国内外十大天气气候事件”评选活动,主要目的之一就是提高公众防灾减灾意识。同时,也是回顾总结一年以来重大天气气侯事件所发生发展的规律,包括对各方面造成的影响。大家可以看到这十大事件,不管是国内的还是国外的都凸显出一个共同的特征:跟降水、温度有关系的居多,因降水引发的灾害包括一些次生灾害,带来的危害影响都是非常严重的。今年从国内、国际来看,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频繁发生的趋势还是反映了全球变暖这一背景下的特征,各方面专家借着这个机会也在做进一步的分析和研究。
2010-12-30 15:22:39
- 中国新闻社记者:
近期我国大部分地区不断出现寒潮伴雨雪天气,请专家解释一下原因。
2010-12-30 15:25:31
- 国家气候中心气候预测室 周兵:
我想从五个方面来介绍一下。
第一,在全球变暖背景下极端寒冷天气出现,这是不矛盾的。我们从气候变化的情况来看,气候变化除了气候变化以外还有气候的年和年之间的差距,
第二,面全球气候变化的特点主要表现出两个方面,一个是全球气候的变冷特征,另外一个是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增多。
第三,我们初步分析今年1—11月份全球气温包括路面海面总体是正的0.36度,是偏冷的。这也就是1998年0.37度以后,也就是1891年以来第二个暖的年份。
第四,我们分析到气候系统总体是平衡的,交替出现冷暖的情况仍然是相依为伴的。在我们极端寒冷的时候,在太平洋和大西洋上空是极端暖和的情况。最近欧洲、北美和我国境内暴风雪主要是由于大气环流系统异常造成的,这个异常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主要在中高纬度地区出现了庞大的阻塞系统,使得空气沿着西北东南方向路径灌输,二是极地冷空气的三支通道分别影响到了北美洲、欧洲和我国北方地区。三个通道在天气上还是有所变化,所以我们看到有时候有暴风雪,有时候暴风雪停了又会出现,目前控制大气环流系统是相对稳定的,所以阻塞系统的稳定有利于冷空气的发生。
第五,“拉尼娜事件”今年是最极端的,它的发展速度是1951年以来所有拉尼娜事件当中发展速度最快的一次。由于拉尼娜事件激发出来的副热带地区有环流,所以使得热带地区的异常跟中高纬度大气异常是联系在一块儿的。
2010-12-30 15:26:22
- 于新文:
我简单通俗地概括一下刚才周兵的说法,“极地冷不代表全球不冷,短冷不能说我们不可以暖,这个也是不太矛盾的。”
2010-12-30 15:38:10
- 法制日报社记者:
我有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大家平时关心的极端天气特别多与环境保护有什么关系?关系有多大。第二个问题,我们在防灾减灾这方面有没有法律制度的建设,或者我们现在做的怎么样?我们在气象法制建设方面,在防灾减灾应对方面哪些是最迫切的?
2010-12-30 15:39:21
- 陈振林:
气候系统受人类活动影响很大,现在讲的全球变暖实际上就是温室气体排放、废弃物排放,包括生态、地表的改变以及土地利用的变化都有关系,可能环境保护这个词又太窄了,跟人类活动有一定的关联。
在防灾减灾法制建设方面,我国对防灾减灾非常重视,国家出台了防灾减灾法律法规和规划。从气象方面来讲,我们主要是2000年1月份有《气象法》生效之外,针对气象灾害,去年开始有三部的法律法规出台:一是《气象灾害防御条例》,这是今年4月1号开始生效。这个法律条例针对气象灾害发生前的预报预测预警到发生之后所带来的影响做出评估,各个部门相应联动都做了比较具体的规定,包括地方政府要做什么都有具体规定,这是一个很好的法律文书,它的实行对我们气象灾害防治工作是一个很大的促进。二是《国家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国家层面对气象灾害上升到专项预案,一旦预警发生之后气象部门针对可能到来的气象灾害发出预警,应急联动,其他相关部门要采取相应联动措施。《预案》从今年1月1号开始实行以来,在今年灾害防御当中也发挥了很大作用。三是《气象灾害防御规划》,也是今年年初开始实行的,规划了未来十年从基础设施建设、防灾减灾功能措施非功能措施,包括公众意识等等做了规划,这对长期做好气象灾害防御工作指导作用非常强。
2010-12-30 15:39:59
- 中国日报社记者:
据悉,全球化干旱面积从12%上升到30%,现在山西旱情是不是与全球化旱情联动,如果是持续的话,这种旱情是不是持续的,会不会影响到一些其它地区?
2010-12-30 15:43:19
- 陈振林:
山西、河南北部以及黄淮入冬以来气温偏高,一直没有出现有效的降水,所以发生了程度比较重的气象干旱。东北、西北、西南、华北地区也呈现出干旱趋势范围增加,这应该说也是一种现象。但是目前持续的气象干旱还是跟入冬以来没有出现有效降水有关。未来1月上旬还是没有有效的降水发生,但是我们会密切关注旱情发展,准确做出预测和预报。
2010-12-30 15:43:40
- 于新文:
谢谢各位,今天的新闻发布会到此结束,提前祝大家新年快乐!(结束)
2010-12-30 15:44:19
图片内容:
发布会开始
中国气象局新闻发言人、办公室主任于新文主持此次发布会
中国气象局应急减灾与公共服务司陈振林司长
陈振林用幻灯介绍基本情况
新华社记者提问
工人日报记者提问
中国新闻社记者提问
陈振林回答记者提问
国家气候中心气候预测室周兵回答记者提问
发布会现场
于新文请记者提问
中国日报记者提问
相关新闻:
图片大图:
发布会开始
中国网 胡迪
中国气象局新闻发言人、办公室主任于新文主持此次发布会
中国网 胡迪
中国气象局应急减灾与公共服务司陈振林司长
中国网 胡迪
陈振林用幻灯介绍基本情况
中国网 胡迪
新华社记者提问
中国网 胡迪
工人日报记者提问
中国网 胡迪
中国新闻社记者提问
中国网 胡迪
陈振林回答记者提问
中国网 胡迪
国家气候中心气候预测室周兵回答记者提问
中国网 胡迪
发布会现场
中国网 胡迪
于新文请记者提问
中国网 胡迪
中国日报记者提问
中国网 胡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