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标题
- 第五届中国经济增长与周期论坛
活动描述
- 第五届中国经济增长与周期论坛定于2011年6月11日上午9时在北京会议中心9号楼三层多功能厅召开。本次论坛主题为“后危机时代的中国经济可持续繁荣”。会议邀请国内研究机构、高等院校、政府部门以及包括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国际机构和国外高校的著名专家和学者与会,并将首次发布“中国城市生活质量指数统计报告”。中国网现场直播,敬请关注!
文字内容:
- 主持人:
各位嘉宾、各位先生、各位女士,早上好!第五届中国经济增长与周期论坛现在开幕。
今年论坛的主题是后危机时代中国经济可持续繁荣,同时从本届论坛开始,我们将发布中国城市生活质量指数,通过对中国经济可持续繁荣的研讨和生活质量指数的发布,我们希望能够促进中国经济在可持续发展的同时实现生活质量的提高,既保持较高的经济增长速度,又能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
大会第一项,下面由我介绍部分与会嘉宾: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全国政协委员、论坛主席刘树成研究员,全国人大常委财经委副主任、中国税务专家郝如玉教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副局长许宪春研究员,著名经济学家、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张卓元研究员,著名经济学家、原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员、常务副院长林兆木研究员,著名经济学家、中国人民大学胡乃武教授,著名经济学家、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杨圣明,著名经济学家、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张曙光研究员,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经济系教授、布鲁金斯学会兼职高级研究员、哥伦比亚大学全球化与可持续性发展研究中心东亚项目主任胡永泰先生,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对外经济研究所所长张燕生研究员,厦门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厦门大学宏观经济研究中心主任、福建省政府顾问李文溥教授,南京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沈坤荣教授,北京大学国民经济核算与经济增长研究中心主任蔡志洲教授。
2011-06-11 08:01:19
- 主持人:
河北大学经济学院院长顾六宝教授,湖南大学经贸学院陈乐一教授,宁波大学商学院陈昆亭教授,人民日报理论部部位委员、经济社会史主编马宏伟博士,中国改革杂志袁绪程总编辑,中国经济出版社的毛增余副社长,经济研究杂志编辑部主任王诚研究员。
来自东道主的专家和学者有: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校长王稼琼教授,中国社科院经济所副所长张平研究员,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经济学动态主编杨春学研究员,香港经济导报社总编郑光兴先生,北京市政府顾问、政协委员、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文魁教授,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副校长丁立宏教授,社科院宏观研究室主任张小晶研究员。另外还有来自近百名全国高校研究部门和经济结构的专家学者,由于时间关系,我们在此不一一介绍。
2011-06-11 08:28:16
- 主持人:
另外,还有来自中国社科院、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和其他高校的研究生以及来自十多个国家的留学生研究生,参加本次论坛的新闻单位有70余家、100余名领导和记者,他们是新华社、经济通通讯社、中国新闻社、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人民广播电台经济之声、北京电视台、上海文广新闻传播集团、香港电视、香港有线电视、香港无线电视、香港商业电台、澳门澳亚卫视,中国网、人民网、新华网、新浪网、腾讯网、雅虎网、光明网、千龙网、网易、网易财经频道、网易新闻中心、香港经济中心、凤凰网、中证网、中国广播电台、中国广播网、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中青网、中国社会新闻网、中国新闻视线网、财经、产经新闻网、环球网、环球文化网、中国经济网、贸讯网、中国商业新闻网、航空卫视。
平面媒体有:香港大公报、香港文汇报、香港南华早报、香港商报、香港经济日报、澳门日报、新华社瞭望周刊、经济参考、第一财经日报、中国证券报、求是小康杂志、证券市场周刊、财经杂志、21世纪经济报道、每日经济新闻、金融时报、上海证券报、中国日报、中国商报、中国贸易报、中国消费者报、中国社会科学杂志、中国社会科学报、中国冶金报、人民日报、中国改革报、经济日报、经济纵横杂志、新京报、新华日报、北京晚报、北京晨报、北京周报、北京青年报、投资者报、读者报、南方周报(北京站)、俄中商报。
来自国外的媒体有:彭博社、道琼斯金融通讯社、路透社。
另外,本次会议由中国网、中证网全程直播。对于与会的各位专家和新闻媒体我们表示热烈欢迎。
2011-06-11 08:42:06
- 主持人:
下面进入大会第二项,由东道主,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校长王稼琼教授致辞。
2011-06-11 08:47:21
- 王稼琼:
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早上好!由首都经贸大学、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香港经济导报联合举办的第五届中国经济增长与周期论坛,今天在这里隆重举行。我们院借此机会衷心地感谢各位嘉宾牺牲周末的休息时间参加今天的论坛,你们的到来使我们感到无限的欣慰。
2011年是“十二五”的开局之年,我国发展面临的形势依然极其复杂,国际金融危机后世界经济复苏缓慢,发达经济体经济增长乏力,失业率居高难下,国家主权债务危机隐患依然未除,全球流动性继续泛滥,国际大宗商品的价格和主要货币的汇率加剧波动,新兴市场资产泡沫和通胀压力不断加大。在我们国家经济运行当中的长期问题和短期问题相互交织,体制性的矛盾和结构性的矛盾叠加在一起,宏观调控的难度不断加大,复杂的形势提出了严峻的思考,需要我们深入的思考,全面正确地研判形势。
本届论坛邀请了来自国内外的研究机构、国际组织、政府部门、高等院校研究宏观经济的著名专家和学者与会,将围绕后危机时代中国经济可持续繁荣为主题,对我国当前的内外经济环境、短期经济波动,尤其是未来如何实现经济的成功转型,实现经济的可持续繁荣进行充分的讨论。
2011-06-11 08:48:14
- 王稼琼:
围绕经济增长这个世界各国永恒的主题,我们首都经贸大学联合社科院经济研究所共同成立了中国经济增长与周期研究中心,中国经济增长与周期高峰论坛是这个中心每年开展的系列活动之一。从本届开始,研究中心还将同时发布中国的城市生活质量指数,并对提高城市生活质量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这必将对提高我国居民生活质量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我们首都经贸大学愿意搭建这样的平台,为研讨学术、结交朋友、集思广益,为政府出谋划策,帮企业谋划大局,为投资者引领方向作出我们的贡献。这次论坛已经成功举办了四届,在学术界、政府部门和企业界均产生了广泛的和重要的影响,我衷心地希望论坛越办越好,影响越来越大。
最后,祝本次论坛圆满成功,祝各位与会记者身体健康、事业进步。谢谢大家!
2011-06-11 08:50:58
- 主持人:
谢谢王校长的致辞。下面请全国人大常委、财经委副主任、中国税务专家郝如玉致辞。
2011-06-11 08:51:58
- 郝如玉:
尊敬的论坛组委会,各位来宾,尊敬的各位专家、学者,大家上午好!很高兴再次参加这个会议,在此向第五届中国经济增长与周期论坛的召开,特别是中国城市生活质量指数的发布表示热烈的祝贺,这次是我第二次应邀参加论坛,论坛已经举办了四届,并且在国内的经济领域产生了越来越重要的影响。每一届论坛不仅聚集了国内研究宏观经济的著名学者,还有老一代的著名经济学家,以及来自国外的外国专家学者。每年就中国经济增长和宏观经济运行的状况、未来走势以及宏观经济政策效应等问题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探讨和交流,这是一件非常重要、非常有意义的事情。
经济增长是经济研究者和经济政策制定者永远关注的问题,而经济增长中的周期波动是客观规律,认识这一规律是我们科学决策的基础。2011年是我国“十二五”开局之年,但我们发展面临的内外形势依然极其复杂,需要专家学者深入思考,全面正确判断形势。在这个形势下,召开这种会议并发布中国城市生活质量指数,更彰显了本次论坛的重要性。
2011-06-11 08:52:13
- 郝如玉:
我注意到论坛每一年的主题和研究成果,2007年第一届论坛的主题是金融发展、宏观稳定与经济增长,2008年第二届论坛的主题是中国经济周期与物价稳定,2009年第三届论坛主题是世界经济动荡与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政策选择,2010年的主题是中国经济增长路径的转换与政策选择,今年的主题是后危机时代中国经济可持续繁荣。我们可以看出,我们每一届论坛的主题都抓住了中国经济的脉搏,所研究的问题具有很强烈的现实性。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每一次论坛对宏观经济形势的判断都很有前瞻性,也很准确。
例如2007年6月论坛提出了,2007年是中国经济的波峰年,2008年将是中国经济下行的拐点,在2008年经济恐慌的气氛中,你们又提出了2009年中国经济将完成筑底,2010年中国经济将进入新一轮扩张阶段的正确预测,并且提出了很多好的政策建议。今年你们又发布了中国城市生活质量指数,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突破。对于改善中国经济运行质量和提高中国经济增长质量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希望我们的论坛越办越好,不仅成为经济增长与经济周期的权威学术性组织,还要成为一个给政府机构提供决策参考的智囊团。
2011-06-11 08:54:02
- 郝如玉:
作为税务专家,我简单向大家汇报一下个人所得税修订的进展。国务院在4月份已经向全国人大报清了个人所得税法修订的草案,现在在4月底已经完成了一审。6月底的日程还没有出来,不知是否能进入二审,如果二审过不了还会进入三审。当然,作为我的希望来说,当然是越快越好,希望二审能够通过这一草案。
对于个人所得税,这次全国的民众对此给予了史无前例的关注度和参与度,一个多月的时间全国人大网站接到了20万条的意见和建议,20万条的意见是8万多网民提出的。我个人也接到了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税务系青年教师做的课题,关于个人所得税修改的建议。我还收到了中国税务信息网8万名税官,都是税务人员,看到了他们的跟贴,也在网上进行了热烈的讨论。我还接到了原来国家税务总局的常务副局长、中国社会学会会长杨崇春同志的建议,都说明了广大民众对个人所得税的关注。
2011-06-11 08:56:20
- 郝如玉:
我觉得个人所得税,国务院提出的方案是一个非常好的方案,我们说它好,第一是它减税的数额是比较巨大的,按照国务院方案减税已经达到了1千多亿,这在税收直接对个人的减税上还从来没有这么大的减税,所以是惠及百姓,特别是惠及中低收入者,这是政府的一个决心。第二是这次方案提出的非常科学,前几次个人所得税的修订都局限在起征点,而这次个人所得税法的修订,它把税率和级距列入了调整的范围,这样就更科学。另外对个体工商业户进行了减税,我觉得这个非常好,这是对生产力的一种促进。
社会上现在关注的比较多的问题是起征点,作为税务专家我觉得首先应该关心减税的多少,也就是国家拿出多大的蛋糕来分,是拿100亿还是拿500亿,还是拿1000亿,这是最重要的。第二是怎么科学地分,都分给什么人、谁拿多少。就按照现行的政策,我们要调节贫富差距,那就是中低收入者多分一些蛋糕,高收入者少分一些,甚至是往里再添一些。虽然我们更多应该关心蛋糕多大,而不是关注怎么分。而起征点的减税只是很小的一个方面,减税的办法特别多,税率是最重要的减税办法,税率级距调整也是减税的办法,减免税的优惠也是减税的办法,关键是看国家拿出多少钱,关键是看减的科学不科学,我希望它尽早通过,人民尽快享受到1000多亿减税的成果。
最后,预祝本次论坛圆满,祝中国经济增长与周期论坛越办越好。谢谢论坛主席刘树成研究员和张连城教授。谢谢大家!
2011-06-11 08:58:34
- 主持人:
下面请香港经济导报社总编辑郑光兴先生致辞。
2011-06-11 09:04:28
- 郑光兴:
感谢所有与会的专家、学者和嘉宾参加第五届经济增长和周期的论坛,今年是在同样6月份的时间又举办这样的论坛,无论是规模、影响以及话题,一定会比往届更加精彩,同时感谢来自各地的新闻界的朋友参加今天的论坛,我觉得经济可持续的发展,这是经济学里面的一个永恒话题。尤其是在经历了全球经济危机、金融危机以及中国经济目前所处的关键节点上,我相信各位专家一定会给大家奉献非常精彩、非常火辣,就像6月份的天气一样,奉献出思想的火花。
预祝大会取得圆满成功,谢谢大家!
2011-06-11 09:04:50
- 主持人:
大会第三项,现在进入大会发言阶段。首先请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副局长许宪春研究员发言,他发言的题目是当前宏观经济形势分析。
2011-06-11 09:06:17
- 许宪春:
感谢张院长,非常高兴参加第五届中国经济增长与周期论坛,非常感谢会议的主办方给我这个机会与大家交流。在正式发言之前,我提一点请求,刚才张院长介绍了有很多媒体参加今天的论坛,我有一个请求就是后面的发言你们可以去报道,我的发言内容就不要报道了,拜托大家。
我发言的题目是当前宏观经济形势分析,我想谈四点内容,第一点是经济增长形势分析,二是通货膨胀形势分析,三是经济增长趋势判断,四是通货膨胀趋势判断。(略)
2011-06-11 09:11:13
- 主持人:
市场经济越发展,宏观经济形势对居民的生活影响就越大,我们始终不能忘记的是1998年经济处于低谷的时候,我们曾经有2000多万工人下岗,到了2008年我们又有2000多万农民工回乡,同时又1000多万城市职工失业,我们更不能忘记的是1994年中国的CPI曾经高达24.1%,对当时的经济产生了一个恐慌性的影响。刚才许局长的分析,给我们吃了一个定心丸,他对我们中国今年宏观经济形势的发展,特别是通货膨胀形势得出了一个价格整体形势可控的结论。对于他的发言,我们表示热烈的谢意。
下面请中国经济增长与周期论坛主席、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全国政协委员刘树成研究员发言。他发言的题目和许局长的题目是一致的,许局长讲的是短期,刘主席讲的是长期,题目是《2011年和“十二五”期间中国经济走势分析》。
2011-06-11 09:18:12
- 刘树成:
中国经济增长与周期论坛进入了第五届,这是大家共同努力的结果。
从日常来说,首先要感谢首都经贸大学,他们为这个论坛的工作做了大量的准备,既包括这个会议,也包括平常的准备,每次我们开会,经贸大学的王文举副校长,还有原来的老校长文魁,还有郝如玉都前来参加指导,我表示感谢。从筹备工作的角度,我们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也付出了一定的努力,国家统计局许宪春局长也每次到会指导,我们也非常感谢,他为我们带来最新的经济数据和动态。还有参加这个论坛的许多著名专家,平常也见到大家,大家都说每年要开这个形势会议、研讨会都很多,但我们这个会议一定要参加。大家都是在百忙之中抽身来参加会议,也向各位专家学者表示感谢。还有就是每次都有大量的媒体前来参加报道,对此也非常感谢。
2011-06-11 09:26:40
- 刘树成:
下面我就这个题目进行简要的发言,我有1万字的论文已经交给会议方了,我在这里就简单点一下题。
我们论坛是从2007年开始的,现在已经进入第五年了,经济运行的态势我概括为四个方面的变化,刚才许局长也讲到了,我再往前提一下,提到2007年,这样很多事情说起来更好有对比。
四个阶段的变化,从2007年的高位偏快,还不好说它“过热”,从高位偏快转为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大幅下滑”,随后转向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恢复性大幅回升”,第四个阶段是又进一步转向新一轮合理的“适度增长区间”,而不是转向滞胀,而是转向了新一度合理的转向适度增长区间。
具体来说,2011年和“十二五”时期,我国经济走势可能会呈现以下六大特点,有的稍微多说两句,有的点一下题。首先是第一个特点,从经济周期关注的态势,2011年和“十二五”时期,我国经济将在新一轮的周期有增长的趋势。这个图是从1990年到2010年,从1991年进入回升,现在已经进入到第五个周期了,特征是“2+7=9”的周期,在前面的几个周期中,我们可以简单概括为“2+3=5”的周期,是一两年回升不了,一般是两三年有一个回调。从第九轮周期开始我们就进入了一个中成的周期,第九轮周期是“2+7=9”,回升期和过去的发展周期是一样,还是短短的两年,但回落期比较平稳,再加上应对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每年回落比较平稳。到进入第十个周期的时候,这就出现了建国以来的最好的经济周期运行轨迹就是“8+2=10”,8年在上升通道内平稳运行,后两年是国内的周期调整与应对金融危机叠加起来又回落了两年,因此是10年的周期特征。到2010年回升到10.3%,这就进入了现在所处的第11个周期。这样第11轮周期如果宏观调控把握得好,有可能延续第九和第十轮周期的长度,走出一个十年左右的中成周期。这样我们2011年到2015年的周期,我们经济周期会允许在适度增长的区间。
2011-06-11 09:38:30
- 刘树成:
从季度来看,刚才许局长从2008年说起,我也往前延伸一下,从2007年开始说,这样四个阶段看得就比较清楚。我这个数据与许局长的数据略有不同,因为我这个数据是按国家统计局公布的累计的数,我们从2009年开始重新计算,我这个数不是权威数据,只是为了看一下这四个阶段。
2007年一季度到四季度,刚才讲到在高位运行,显然是偏快的,平均14%,全年是14.2%。从2008年到2009年第一季度是大幅下滑,一直下滑到2009年的一季度6.6%。第三个阶段从2009年第二季度在全世界我们率先复苏,呈现了一个恢复性的大幅回升。回升到2010年一季度的11.9%。现在我们关键就是在第四阶段上平稳地回落,运行在9.7%、9.6%、9.8%,比较平稳。工业生产在13%的工业增长上已经是十几个月了。一般的经验是说工业生产增长率高于GDP的4个百分点就比较正常,我们看也正好是4个百分点。这样由此中国经济运行已经由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时候的大幅下滑和其后大幅回升的非常状态,一个“V”字型的非常状态向适度增长的区间进行转换。
2011-06-11 09:41:54
- 刘树成:
第二个特点,从“十二五”的前一年,经济增长率的位置起点较高。2011年和“十二五”时期,虽然进入了一个新的周期适度增长区间,但继续增长的空间不大。宏观调控的侧重点是使经济走稳,主要是防止经济从偏快转向过热。这是我的个人不同看法。
从1990年的年度增长波动,1991—1995年是“八五”时期,1990年是8.3%,正好是80年代高速增长的调整。这样当进入“八五”的时候,上升空间就比较大。因此我们看到回升是9.2%,高峰是14.2%。到了“九五”,是1995年的10.9%,这正好是在软着陆中回落。所以在“九五”时期,1996年到2000年是增长回落期当中,不是增长的上升。进入“十五”的时候,从2001年—2005年是最好的回升轨迹,在基年是8.4%,有一个跳升的头,然后慢慢拉出了缓慢回升的轨迹。从2006—2010年,2005年正好上到11.3%的高位,给“十一五”的上升空间没有太大,但“十一五”头两年还是上去了,这样就有点偏快了。到2007年上到14.2%,随后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又降下来。当面对“十二五”的时候,我们去年是10.3%这样的高位,上一周期的低谷也是9.2%,这么高的低谷,这样在10.3%的基点的角度上,我们进入“十二五”或者是新的周期上升空间就不是很大。我们的经济要主要应对从偏快转向过热,这恐怕还是主要的一个把握点,特别是今年和明年“十二五”要开局,各地的热情很高,虽然今年前四个月新投资的项目展开的还不是很多,但整个“十二五”一般是从五年计划第二个年份比较大规模的展开,再加上各地换届,从中央一直到地方换届,这一般也是一个加快或者上升的趋势。所以从这些角度,还是要关注防止由偏快转向过热。
2011-06-11 09:43:31
- 刘树成:
今年以来,从月份上,许局长也介绍了一些情况,GDP的记录和工业的速度。另外大家也比较关注PMI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最近两个月也略微有一点回落。进入今年以后的这前四个月,刚才讲的这四个阶段里,进入到第四个阶段是正常平稳的回落过程。我们看到这个平稳回落的过程,也被一些媒体和业内人士解读为中国经济已经处于滞胀状态或者是面临滞胀的风险、将陷入硬着陆,经济增长率将降到8%以下,比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9.2%还要低,甚至说中国经济在三年内发生银行危机,我个人认为这些解读是不符合中国国情的,特别是不符合研究周期以来中国基本的态势变化。这是我个人的意见看法。
2011-06-11 09:48:02
- 刘树成:
第三个特点是从宏观调控的主要任务来看,2011年重在稳定物价总水平,这是作为调控的首要任务。宏观调控关注的侧重点。从首要任务来看是稳定物价,稳物价和稳增长是相辅相成的。
(图)这个图比许局长的图再往前一些年份,从2006年、2007年、2008年来看,2008年年初CPI上升到8.7%,当时眼看有可能冲出10%,这就是应对亚洲金融危机以来,我们已经十几年出现这么高的通胀了,因此在2007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时候,当时大家都记得提出的“双防”,即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防止物价由结构性上涨转为全面的通货膨胀,“双防”刚一提出来,货币政策一从紧,马上遇到了美国次贷危机的冲击,这样物价也就跟着下来了。2009年是在低位的水平上,2010年后半年开始上升,一直到今年的态势。去年12月份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宏观调控最紧迫的任务。当时还没有用“首要任务”,用的是“最紧迫的任务”,所以要把稳定价格总水平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今年3月5日总理做政府工作报告的时候,提出当前物价上涨较快,通胀预期增强,这个问题涉及民生、关系全局、影响稳定。要把稳定物价水平作为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这时候把“最紧迫的任务”上升到“首要任务”。“十二五”规划纲要中也提出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
2011-06-11 09:51:57
- 刘树成:
第四是从宏观调控的政策组合来看,积极的财政政策与稳健的货币政策相搭配,这是这次的特点。
我们回到90年代以来经济增长的波动曲线图来看,从9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宏观调控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已经有六次的搭组,第一次搭组是应对1992年和1993年上半年的经济过热采取了双紧,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都是适度从紧。到1998年应对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软着陆我们基本成功,这种政策下成了“一松、一中”,财政政策变成了积极的,货币政策变成了稳健的。进入新世纪以后,连续的经济增长率的回升,到了2004年又有一个转换,变成了双中性,特别是财政政策由积极的变为了稳健的,货币政策没有动,还是稳健的。在2007年提出“双防”的情况下,宏观调控政策的组合又发生了变化,一个是中性的,另一个是紧的。财政政策还是稳健没有动,而货币政策从稳健变成了从紧。这样一下子货币紧缩的力度就相当大了。到了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又迅速提出了方向变成了“双松”,财政政策变成了积极的,货币政策变成了适度宽松。到了去年底,2010年中央经济工作会又做了一个调整,变成一松一中的搭配,财政政策不动,还是积极的。货币政策就变成了稳健的。
从这六次的搭配来看,我们可以得到很多的启发,但其中有一点是在已采取往趋松的方向走的时候,这个社会舆论的反映和政策反映往趋紧的方向走的时候,二者是不对称的。你往趋松上走,你现在是从紧,往稳健上走,这是趋送,从稳健往积极上走也是趋松。这个时候一般来说,社会舆论都是比较支持的。当然也有不同的声音,但总的来说是比较支持的。而当你趋紧的时候,你从积极往稳健上走就趋紧了。从稳健往从紧上走,这种情况下,往往半年以后社会上就会较劲,所以向上和向下两种政策执行半年以后,社会舆论的反映是不对称的。这是我个人的看法。
比如说,在1993年实行“双紧”的时候,2004年宏观调控财政政策从积极往稳健上走是趋紧,2007年货币政策从稳健往从紧上走,这就是趋紧了。这一次货币上从适度宽松往稳健上走,这都是往趋紧上走。所以现在的稳健货币政策不是紧缩性的,但它是从上一季度适度宽松过来的,所以大家感到紧。两种方向社会舆论的反映具有不对称性。
2011-06-11 09:55:09
- 刘树成:
第五,从潜在经济增长率来看,“十二五”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的背景下,适度经济增长区间可以把握在8%-10%,潜在经济增长率的中线可以保持在9%。
前一段时间,根据我们经济所宏观组课题组的一个测算,用HP滤波作为经济增长率1979—2009年,实际GDP的增长率,用HP滤波法简单一做,正好前三十年是8%—12%的区间。我们可以把这三十年的适度区间是8—12%,中间是9.8%。在“十二五”时期以科学发展为主题,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主线的背景下,我们可以说在新的一轮周期可以适度增长周期的上线,从把握的角度来说,最好能够下调两个百分点,这是一种可能性。
适度区间就是8%—10%,潜在中线是可以把握在9%。我看这次论文的目录也有专家论述潜在增长率,可能大家会有不同的意见,大家都可以讨论。
但有一个含义是当实际经济增长率高出10%时,就要实行适度的紧缩性宏观调控政策。当实际经济增率低于8%时,就要实行适度的扩张性宏观调控政策。就可以从季度或者是年度的来把握。
2011-06-11 09:58:50
- 刘树成:
最后,从经济增长动力看,“十二五”时期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城镇化的推进、产业结构的调整三大方面,产业结构升级调整是重大的推动力。这一方面也有专家学者会讲到,所以在此我就不多重复了。
从人均国民总收入来看,从世界银行数据库里得到的材料,1962年我们人均70美元,到1998年进入了中低收入组是人均790美元,跨世纪的时候我们超过人均1000美元,“十一五”是从1700美元到了4000美元,“十二五”时期,我们初步算是4400—6000美元。这是最少的。今年预计世界银行会把中方收入组的门槛上升到4200美元,如果我们今年算下来是4400美元,我们就可以到中高收入组,这是重大的历史性变化。
城镇化率,(图)红线表示1949年以来,绿线表示农村的人口比重,我们看到“十二五”将会过半,这次国家统计局统计的最新数据,2010年城镇人口是49.68,差一点没有放到50。因此对应的农村是50.32,所以城镇人口过半的已经进入到“十二五”期间了。
产业结构的调整,我们就不细说了,大概有9个方面(图)。
以上是我的个人研究,有不对之处请大家批评指正。谢谢!
2011-06-11 10:04:13
- 主持人:
刘树成研究员是我国最早研究经济周期的专家,它的发言认为,在“十二五”期间,中国经济将进入一个新的扩张期,主要是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并且对中国过去几年的宏观经济政策做了一个简单的评述。假如我们能够按照中国经济运行周期的规律来制定宏观调控政策,就可以避免像过去那样政策的盲目性、滞后性,这两种情况在过去一些年份都是比较严重的。
下面有请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前驻华代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现任亚太部主任助理阿罗拉·维韦克发言,他发言的题目是亚太地区经济展望与政策挑战。阿罗拉·维韦克先生是我们的老朋友,2009年曾经以驻华首席代表的身份发言,今年他换了一个身份。我们对他的发言表示感谢!
2011-06-11 10:06:06
- 阿罗拉·维韦克:
非常感谢首都经贸大学以及中国社会科学院对我的介绍,我非常荣幸地能够再次来到中国。两年前我在这个论坛上演讲,当时我们有一个很深入的讨论,我们和在场的嘉宾都进行很深入的讨论,我非常高兴能够回到这里。
下面我要讲到亚太地区的经济前景以及全球的经济前景、中国的经济前景,大家可能会觉得为什么讲亚太地区和全球,我们今天的主题是中国经济,但我想在座的很多专家讲到中国经济会比我讲的更好,但亚太经济和全球经济对于中国来说越来越重要,同时中国的经济发展对于全社会的经济也非常重要,所以说我认为亚太经济和全球经济的前景对于中国经济的讨论是相关的。
下面我讲讲全球的经济前景,全球经济的展望,还会讲到亚太地区的前景,然后讲中国经济的前景。亚洲的发展是非常强劲的,在过去几年都是这样,但我们已经看到过高信贷的增长、投资的增长对于亚太经济政策制定者来说,一定要注意这一点。我们看到2011年中期之后的前景,在亚洲要重新平衡发展,同时要依赖国内的需求,而不是过于依赖出口。同时亚太地区也要注重包容性的增长,从而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
2011-06-11 10:07:11
- 阿罗拉·维韦克:
下面我们看看这张图表,全球的复苏在不断进行,展望比六个月前好多了,六个月前担心美国的复苏,有可能会造成二次触底,这些担心已经消失了,但在全球经济复苏当中也有很多挑战。在2010年第二季度的时候,全球经济有一些下降,大家可以看到左边这张图的黄线,这个放缓是暂时的,它在2011年的第二季度会回升。全球经济在2011年增长大概是5.4%,这是一个预期的数字。主要一点是全球经济的增长在5%左右和中国的数字是有比较大的差别。因为全球的经济发展速度是非常不平等的,像发达国家欧盟、美国这些国家,他们的经济增长今年大概是2.5%,在美国大概是2.8%,明年大概是2.9。欧盟大概是1.5%,因为日本受地震影响可能会下滑。而新兴国家当中,2012年将是1.5%,亚太地区也是非常强劲的。所以在新兴市场当中看到非常强劲的增长。但在发达国家中,这个经济增长是比较弱的。有一些主要的地区,它的政府在阻碍全球的经济复苏。
2011-06-11 10:08:35
- 阿罗拉·维韦克:
第一是失业,在美国是9%—10%,欧洲也是如此。在这些国家,就业是非常重要的。它们主要的经济拉动力,消费作为美国的一个拉动力,对于美国、全球的经济来说,就业是非常重要的。而美国的失业状况不容乐观。
第二是公众的占有物比例是比较高的。所以,政府需要为很多赤字提供帮助。政府的赤字太多的话,可能会影响私有部门的经济活动,所以它会影响私有活动的投资。对于欧洲来说,欧洲的银行体系依然很弱,有很多银行并没有足够的资本。比如说根据巴塞尔原则,银行应该至少有8%的资本。但很多银行根本就达不到这一点,所以他们贷款的能力或者是维持经济持续发展的能力都非常弱。但是,鉴于这方面的原因,所以全球经济还是非常弱的,但是也出现了一些新的挑战,第一是产品价格,特别是石油价格,大家可以看到左边的图红线一直在上升,这主要是由于中东、北非的动荡,比如说利比亚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石油的出口,所以就会影响油价。但它并不会在太大程度上影响全球经济的发展。我认为,虽然油价现在上涨并不好,但世界经济还是能够解决这一问题的,如果油价继续上升的话可能就会产生问题。所以我要强调的是它对我们经济的进一步复苏是有一定风险的,我们必须确保油价不要再继续上升,另外是新兴市场增长非常快,刚才提到发达国家发展特别慢,新兴市场发展非常快。很多新兴市场实际上比我们潜在的预计增长速度还要快。这些快速增长的数字要比我们之前的预期还要高,在亚洲地区特别明显,因为亚洲是世界增长最快的地区。
2011-06-11 10:10:31
- 阿罗拉·维韦克:
我们看看亚洲地区,亚洲的经济形势是非常好的,亚洲依然在领导全球的经济复苏。中国也在领导亚洲的经济复苏,也就是说是中国在领导全球的经济复苏。我们希望这样的增长在亚洲地区,在2011、2012年依然保持强劲的增长势头,平均能够达到8%的GDP增长速度,但亚洲增长速度也放缓了不少,大家可以看到左边的图,黄色表示的这些国家是增长比较快的国家,主要是中国和印度。但还有一些国家在很大程度上是依赖于内需,这些国家增长的势头都是非常大的。第一是中国,第二是印度,第三是印度尼西亚。这些国家的内需很大,因为人口非常多。2011年中国的经济增长应该会达到9%以上,印度会慢一些,可能是8%,其他国家甚至会更慢一些。
经济增长有两个特点:第一是私有投资,我认为在中国和在亚洲地区,私有部门的投资应该会进一步增加。他们在基础设施方面的投资应该进一步加大。大家都知道,在经济危机期间,私有投资并不是特别多,因为他们会担心经济复苏的情况,2010、2011年年之后,他们发现这方面的需求是非常大的,所以在亚洲地区这方面的需求还是非常大。
2011-06-11 10:12:34
- 阿罗拉·维韦克:
第二是出口。出口依然会为这些国家的经济增长带来非常重要的贡献。在2011、2012年,出口对GDP的贡献应该高于经济危机之前,后面我还会继续讲到。
我们再看看亚洲以及全球经济增长的特点,可以看到中国已经成为非常重要的一个经济增长国家。
关于商品的生产,对于像澳大利亚、新西兰、印度尼西亚、菲律宾、南非、巴西等国家,对他们来说,中国的需求是非常重要的,因为中国的需求可以帮助他们促进增长,特别是原材料的增长。中国对产品外需的需求远远要大于中国内部的需求,可以看到中国会进口很多采矿石应用于钢铁的生产,我几个星期之前访问过澳大利亚,他们把一艘船装满了矿石,从悉尼到上海,他们会拿回2500个平板电视,但现在他们只能拿会2000个平板电视。也就是说,这些国家从中国经济发展当中受益是非常多的。
2011-06-11 10:13:56
- 阿罗拉·维韦克:
在过去的两到三年的时间里,中国的外商直接投资的情况和中国银行贷款,中国向世界其他国家银行的贷款,比如说对亚洲的贷款以及其他银行的贷款都在增加。我们都知道,苹果是来自世界各地,但是这个出口是中国来做的,中国是全球供应链的中心,这也使得其他国家受益,包括一些穷国本国根本无法生产电子产品或者是计算机,但他们可以生产一些元器件,比如说他们可以生产电缆,这些元器件可以用于中国电器的组装,比如说进行电脑组装。我们可以看到这样的作用对帮助穷国非常重要,作用也是非常大的。同时对中国的基础设施、中国的经济刺激计划,在很大程度上也促进了其他国家对中国的出口。中国的这些需求,在供应链中的作用、对商品的需求等等,都对整个地区全球经济的增长带来了非常重大的贡献。
2011-06-11 10:15:33
- 阿罗拉·维韦克:
我们再看看亚洲,虽然整个形势非常好,但也存在一定的挑战。亚洲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出口实现自己的经济发展,看一下未来美国和欧洲,当他们完全从危机中恢复过来之后,他们不可能像危机之前从其他国家进口那么多的商品。所以我们在很大程度上如果依赖出口实现经济增长的话,长期是不可行的。同时根据中国的“十二五”计划,中国确实也要促进内需,我想这点也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对这个计划的实施以及对亚洲其他国家这样的计划的实施,对扩大内需的计划的实施确实是很大的挑战,因为中国和欧洲的问题是不一样的,在那些国家很多人都失业、很多人都没有工作,在2008年有这样的恐慌。在亚洲地区就业情况还是非常好的。但在很多国家就业是非常脆弱的关系,他们并没有社会保险,也并没有很好地保护,这些脆弱的事业在亚洲地区和中国所占比例非常大,所以我们的挑战是要保证所有的人都能够分享到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亚洲地区是一个很大的挑战,我想对中国也是一个非常大的挑战。
在这一轮的经济发展当中,可以看到亚洲地区、中国的经济增长非常快,可以看到油价增长的风险。还有就是资本流,这对亚洲国家来说并不是特别大的问题。我们知道五年之前,这里的资本流并不是特别大,在2010年后就有越来越多的一些资本流入中国,流入亚洲地区,所以可能就会导致这里的经济出现一些问题。比如说美国和拉丁美洲国家遇到这样的问题,一个是油价上升、另一个是资本流入。
2011-06-11 10:17:44
- 阿罗拉·维韦克:
我们再看看日本地震,今年日本地震的破坏规模要比1995年地震的破坏规模大两倍,同时日本的地震也对亚洲其他国家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因为它可能会影响整个供应链,大家从右边的图可以看到,有一些生产依赖于日本元器件的进口、出口,所以像马来西亚、新加坡这些国家会受地震很大的影响,对中国虽然有一些影响,但并不像对其他国家影响那么大。
我们再看看“过热”,从短期来看,这是亚洲国家需要关注的。事实就是从2009年以来,亚洲地区的通货膨胀急剧上升,主要是能源价格上涨、食物价格急剧上升。在右边的图可以看到,通货膨胀也已经导致了油价的通货膨胀。同时,通货膨胀的预期也在增加。各个国家的货币政策也是有很大的挑战,可以看到对很多汇率都有很大的影响,我们可以看到对一些国家来说银行贷款已经出现了一些问题。所以,我们可能需要对货币政策进行收紧。
2011-06-11 10:19:24
- 阿罗拉·维韦克:
我们应该采取积极适度的货币政策,主要是体现在信贷方面,信贷可能会导致资产价格上涨。我要说的是信贷增长,它在很多情况下都是非常高的,比如说香港、中国大陆都是如此。在说到中国实际人均,实际上从2005—2010年人均信贷量已经增加了一倍。从历史上来讲这是非常快的速度,因为并不是中国出现这样的情况,其他的新兴国家也出现了这样的情况,像巴西、土耳其也是如此。但是这样的增长速度还是非常快的。
在中国的信贷增长,大家会看到银行通过其他的渠道进行贷款。我想,官方已经表达了对这些问题的担忧,我认为他们的担忧是非常正确的。这确实是一个风险。因为它不在货币控制范围之内,在很多国家,特别是在西方,当信贷不在货币政策控制之内就会出现问题。中国在三个方面是比较积极的,第一,官方已经很好地认识到风险,并不像美国等其他国家,它们是突然出现次债问题,官方在此之前并没有看到。而中国的官方已经很清楚地认识到这个问题,这是非常重要的。第二,和很多其他国家的银行不一样,中国的银行具有健康的资本情况,具有充足的资本充足率,有40%—50%,会消化掉突然的冲击。第三,中国的家庭贷款都是非常少的,特别是和其他国家相比中国的家庭贷款都比较低。也就是说,对银行来说这并不是很大的问题,因为中国的家庭银行贷款非常少。我们都知道,由于高信贷的问题,导致房地产价格的上涨,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在这里,我并不想对这些问题具体讲。我想讲讲资本流入,这特别是在2010年10月、11月都是比较多的,而且都是在下降,不但是在印度、印度尼西亚是这样,中国也是如此。
2011-06-11 10:20:31
- 阿罗拉·维韦克:
我想说亚洲的通货膨胀压力并不是资本流入所导致的,资本流入是一个问题,它从2010年10月已经开始下降了。在2010年后我们才出现了过热的问题,也就是说现在的过热并不是资本流入导致的,是由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所导致的,这些都是我们政策的挑战。所以首先我说到我们应该收紧货币政策,因为我们的利率相对比较低,第二是应该对财政刺激政策进行收回,同时应该更好地注重汇率问题,应该使汇率升值,这一点能够帮助我们减少在很大程度上依赖出口的情况。我们还应该进一步加强社会保险,比如说养老金,亚洲地区在这个方面和其他国家相比来说还是做的不够。
最后我总结一下,亚洲的经济增长前景依然非常强劲,现在已经出现了一些“过热”的压力。亚洲地区国家,特别是中国都出现了这样的问题。同时我们需要一系列的组合,而不是单一政策,包括收紧货币政策、收紧财政政策以及采取人民币升值的措施。我们还要防止过热的风险,我们的经济不要出现另一个不好的循环,对于决策者来说,我们应该保证增长平衡,而不是过度依赖进出口,我们应该调整经济增长的结构、更多调整内需。中国政府已经做到这一点。谢谢大家!
2011-06-11 10:25:18
- 主持人:
谢谢阿罗拉·维韦克先生。阿罗拉·维韦克先生认为现在已经进入了全球经济复苏阶段,但是发达国家和新兴市场国家还存在不平衡,另外,现在全球化还存在很多问题,例如失业率、公债、金融体系、通货膨胀问题,在当前的形势下,全社会的经济政策都必须进行调整。他的建议对于我们开阔视野,对我们中国政策调整具有借鉴意义。感谢他的发言。
下面有请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经济系教授、布鲁金斯学会兼职高级研究员、哥伦比亚大学全球化与可持续性发展研究中心东亚项目主任胡永泰先生发言,他发言的题目是中国如何避免中等收入陷阱。
2011-06-11 10:25:25
- 胡永泰:
早上好!我非常感谢组委会让我参与到这个项目当中,同时我也有这个机会来给大家讲一讲,很多亚洲国家、拉丁美洲国家失败的例子,同时我也会讲到中国可以借鉴的经验。
当我们讲到中等收入陷阱的时候,我们确定什么是高收入、什么是低收入,当我们讲到中等收入陷阱的时候,最好的测量方式不是收入水平是怎样,最好的是离这个国家最佳的绩效有多远。我们需要一个追赶指数,这是一个比例。人均GDP减去美国人均GDP以外,美国自从20世纪末之后,它是全球经济的引擎,现在也是全球经济的领导者。我们看麦德森(音)的研究报告,他研究了132个国家,自从五六十年代一直到2008年,我们会讲很多国家在欧盟投资,在欧洲或者是美国投资,另外一些国家是比较富裕,另一些国家是比较贫穷的,这些国家在拉丁美洲,我们应该如何界定西方的国家,如何界定富裕和贫穷的国家。如果这个比例是大于54%,大就是富国,如果小于20%就是贫国,如果是中间的话就是中等收入的国家。
2011-06-11 10:26:08
- 胡永泰:
对于中国来说,另外一些大的国家是这么做的,你不会借鉴像香港、吉隆坡这些小的地方,我们会着重大的地区。所以说我选择了最大的五个经济体,比如说德国、日本,还有墨西哥、巴西这些国家。对于这些国家来说,我选择其中最大的10个经济体,这10个最大的经济体也意味着10个人口最多的。在大多数的情况下,经济体的规模和人口的规模是相互依赖的。下面我们看看5个最富的大国。
(图)西欧,我们看到在1960年的时候,西欧国家大概有70%,中间的数字会有所波动,但他们和美国还是有一定的差距。尤其是你会问,为什么只是70%呢?这是因为他们的生产率和美国的生产率差不多,但他们人均GDP比美国低一些,这是因为欧洲人民比美国人民工作时间少一些。同时欧洲的人数和整个美国的人数差不多。所以,欧洲的人均GDP比美国的人均GDP稍微低一些。所以只有70%。
2011-06-11 10:28:38
- 胡永泰:
下面我们看看拉丁美洲,这条黄线表示智利,智利开始是40%,这是因为后来它比较失败,所以现在智利就是40%。智利的经济并不是一个奇迹,因为政策不是很好。这些富国是70%,他们是比较平稳的。拉丁美洲大概是30%。我们只有在亚洲看到不太一样的地方,(图)这是亚洲十个发展中国家,蓝线表示马来西亚,下面这条线是泰国,这两个国家表现非常不错。但是,他们从12%—30%,如果我们问一下马来西亚和泰国在什么地方?他们是在拉丁美洲之前的位置,他们和拉丁美洲的情况差不多。蓝线表示中国,中国在1979年的时候超过了印度、超过菲律宾、超过印度尼西亚,所以在2005年的时候,中国大概达到了20%,中国是一个中等收入的国家。
现在的问题是我们是否应该受到马来西亚经济良好的表现影响呢?你们应该把马来西亚和台湾、南韩、日本相比较,台湾和韩国从1960年开始,他们没有马来西亚的表现好,但他们现在的数据是马来西亚的两倍。但不同的是什么地方呢?黄线表示马来西亚,它是往上涨,然后又平衡,后来因为新的政策上涨了,后来又平衡了。而韩国、台湾他们一直是上涨的,他们可以面临这些困难,他们可以一直向上涨。而马来西亚上涨比较缓慢,我们会讲到日本的灾难,日本现在处于何方呢?日本现在是72%。这就是西欧的平均水平,而日本比一些西欧的国家老龄化要严重一些。而日本的生产力和西欧差不多,所以日本的情况是非常特殊的,它大概不到70%。
2011-06-11 10:30:12
- 胡永泰:
为什么马来西亚有如此差的表现?马来西亚上涨,又平稳了,然后又上涨,又缓慢增长。为什么呢?如果大家看大多数国家的收入,会发现中等收入的国家在20世纪60年代的时候,20%的国家都上涨了,31%的国家下降了,47%的国家还在原地不动。下面看看贫穷的国家,4%的低收入的国家上涨了,90%的贫穷国家依然是原地不动,依然是非常贫穷的。这意味着像台湾、日本、韩国这些国家,他们是失败者,为什么?第一个假设,他们总是重复同样的政策,同样的政策并不是总是有效的。一个国家外部条件改变,挑战也会改变。如果总是同样的政策应对不同的挑战,那么这个国家就会待在原地不动,就会停止增长。我们在不同阶段应对不同的挑战,马来西亚现在应对的挑战是它可以面对这些挑战,但如果面临新的挑战,它就走入这样的陷阱。
2011-06-11 10:32:27
- 胡永泰:
马来西亚的经济政策是怎样的呢?马来西亚的政策是注重重新分配,重新分配财富,对于马来西亚人种重新分配财富,马来西亚的财富占30%,在1970年的时候,财富的分配,马来西亚人种10%、华裔是30%,另外英国人种是60%,所以政府的作用是增加马来西亚人种财富的分配。而政府做了什么呢?一些企业必须把财富转给马来西亚人种。比如说中国的一个公司,必须把30%的财富上交给政府,政府就把这个财富转交给马来西亚人种。所以马来西亚政府对中国企业可以收税30%。也许你会想,在这种情况下,没有任何一个公司、没有任何一个企业、没有任何一个经济体可以增长。比如说在1970年,40%的学校学生是马来西亚人种,60%是华裔,而现在80%是马来西亚人种,而20%是华裔人种。在1970年的时候,学校的主任是马来西亚人种,马来西亚学校的主任百分之一百是马来西亚人,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你会认为这个国家的经济肯定会缓慢增长,但这个国家依然在上世纪70年代、90年代的时候一直强劲地增长。你可以看1987年到1997年,它像中国一样强劲增长。但在2001年以后有非常巨大的变化,马来西亚的增长在4.5%,这是怎么发生的呢?以前它和中国的经济增长差不多,但后来放缓了,这是为什么呢?外国投资,华人的进入,比如说在香格里拉酒店已经离开了马来西亚,已经是香港的一个上市公司。如果大家看马来西亚的学校,华裔的教授去哪儿了呢?他们到了新加坡、澳大利亚。但是这种情况表现还算不错。这是因为马来西亚是低附加值的制造业,它不需要太聪明的人。如果你需要工程师,外国的投资会促进工程师的成长。在2001年的时候,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之后,中国可以进入美国的市场。以前这些外国投资进入的地点是马来西亚,现在进入到中国了,进入到越南、印度,还有另外一些其他的国家,在马来西亚发生的情况就是国内的资本逃逸了,但外国的资本还是进入了,所以国内的增长还是比较可行的。但他们在2001年之后,马来西亚外国直接投资改变了方向,他们转到了其他的国家。主要的原因是马来西亚有中等收入陷阱的原因,它有种族歧视,有30%的税收,它的经济就不会增长了。
2011-06-11 10:33:46
- 胡永泰:
中国如何借鉴马来西亚的经验和防止它们的错误呢?中国如何防止中等收入陷阱呢?当这个电脑停止工作的时候,硬件就不工作了,那意味着一个国家因为硬件的失败,同时也因为软件的失败,整个国家也会失败。同时也会因为电源的失去也会造成失败。硬件的失败就是政策的失败,软件的失败是人力资本的失败。而硬件失败,我们可以进行一个比喻,它就像车一样,车的引擎不动了,软件的失败就意味着车内部的零部件有损坏。如果一个国家失去电源,会有两种停电的情况,第一种停电是水短缺,如果水短缺了,中国不可能实现经济增长。第二种停电是外国阻止中国得到新的科学技术和设备。这就像在一辆车的前面撞到了一块石头。就像硬件、软件有问题,我们没有充分利用人力资源。就像很多中东国家永远都不会富有,因为他们不会让女性接受教育。如果你歧视一半的人口,那你就相当于失去了一半的大脑,你的国家不会有充分的竞争力。而马来西亚歧视华人,他们的国家也就失去了50%的大脑,所以马来西亚不能和中国进行有效的竞争。
中国也没有充分利用人力资源,第一是我们歧视农村居民,我们不允许自然的工业化,工业化会给农村的孩子更好的教育,我们会给他更好的健康。我想对农村居民的歧视,它实际上使得我们不能充分利用人力资源。第二是对私有企业家的歧视,也就是说私有企业家无法获得国有企业的待遇,这也会伤害中国经济的发展,我把它称之为硬件的伤害。第二种失败,中国不应该重复马来西亚的道路。也就是说,对于一个小国家来说可能没问题,但对于大的国家就不行了。比如说台湾和韩国已经都很富有了,因为他们通过投资扩大出口,他们可以大量进口,但对于中国来说情况就不一样了。在早期的时候可以依赖出口促进发展,但我们不能永远依赖出口促进发展,因为总有一点市场会饱和的。有人说因为出口不能使经济持续发展,我们就刺激消费实现经济增长。实际上并没有使刺激消费实现经济增长,因为GNP它等于消费加上投资。
2011-06-11 10:35:51
- 胡永泰:
为什么我们的消费增加,如果消费增加,GNP就会增加,实际上这是错误的看法。我们有了GNP之后,我们会知道多少是用来消费,有多少用来决定下一步输出是多少,那就会知道有多少是自己吃掉、多少是用于消费。消费是收入的结果,特别是在经济萧条的时候,这个措施是不行的。通过消费拉动经济增长,可能是中国不得已而为之的一种方法。实际上,我们投资是经济增长的渠道,我们不能紧紧依靠经济出口的投资,我们应该是用于城市化的进程,这也是经济增长的引擎,有一半的人口是生活在农村。由于有这么大量的人口,但我国可供耕地的土地很少,中国是一个“工厂”的社会,很多人被城市化。我们应该实现非泡沫的城市化,如何实现?最重要的是我们应该允许先进入城市的人能够买得起房子。但现在中国的银行并不为新进入城市农民工贷款,他们给已经有房子的人贷款,这样那些人就可以买第二套房子。但还没有房子的农民工来说,银行不给他们贷款,这样我们就需要私有的金融机构,因为这样只有,私有的金融机构才愿意给农民工贷款。同时我们应该取消户口制度,这样就能使很多人更容易进入城市,我们不希望成为孟买、雅加达,不希望有那样的贫民窟。但世界上有带贫民区的城市,就是香港和新加坡。为什么他们能够做到这一点呢?就是他们做了很多低成本的廉租房,所以在香港和新加坡并没有有贫民窟的地方。建筑本身并不贵,关键是土地,在香港和新加坡,土地归政府所有,我们可以很便宜地盖房子让居民住进去。
2011-06-11 10:45:43
- 胡永泰:
马来西亚还有一个错误就是软件方面的错误,软件方面的故障,因为一个国家大的问题是,我们可以看到中国现在最贫穷的地区,一百年前就是贫穷的地区,两百年前也是贫穷的地区,也就是说,贫穷的地方永远是贫穷的地区,我们如何保证贫穷地区的人民变得富有,有一个非常简单的办法就是让贫穷地区的人民离开那个地方。而不离开怎么办呢?唯一的一个方法就是提高生产率。如何提高生产率?这也是我们应该学习的地方。我们应该学习其他国家这方面的经验,有一些国家当地的大学发现了新的科学,从而提高农业的生产率。也就是说,我们要引入一个新市场、新产品,一方面我们要增加农产品的供应,同时也要增加农产品的需求。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科学。在中国的这些大学,应该成为经济增长的引擎,应该帮助开发一些新的农产品类型,也就是说,我们需要大学、企业、政府连起手来,这也是我所说的“三个代表”。
中国政府还应该更加注意电源方面的故障,我们不能因为世界其他地方不允许你增长,你就不增长。当我们参加哥本哈根会议的时候,当我们读外国报纸的时候,他们都抱怨中国没有承诺哥本哈根会议的目标,这里的问题是真的就应该批评中国吗?在这个会议上中国并没有派出代表,而其他的国家代表在讨论,中国的代表离开了会场。如果中国的代表在会场的话,这就很正常,如果你不在会场,就会很不正常。但中国同意了哥本哈根的协议,而奥巴马说“不”,因为美国的国会并没有授权奥巴马在哥本哈根作出任何承诺。如果温家宝在会场说“我同意”,奥巴马肯定会说“我不同意”。你们可能会说中国救了美国。因为中国说“不”,美国就不必要说“不”,所以这也是中国为什么被批评的原因,但中国并没有完全作出回应。
2011-06-11 10:46:00
- 胡永泰:
我们必须清楚世界其他地方或者是外部都是怎样讲贸易平衡问题。我们看看纽约时报,它经常说中国的出口偷走了美国的工作。现在说的更严重,他们说中国的出口使得美国金融市场爆炸了,因为中国的钱进去了,就产生了美国的经济泡沫。当然这也是世界上的第一次,我们会说是由于贸易平衡导致经济泡沫。更为重要的一点是如果我们看看它们所使用的语言,他们说美国是一个“鸦片瘾君子”,就是说美国人非常喜欢消费。这些都说明了世界其他地方的态度,比如说世界上贸易保护主义非常强,不仅仅是贸易平衡的问题,同时也是全球气候变化的原因。所以我们在考虑这些问题的时候,当然并不是说中国没有朋友,我们看看东南亚、非洲,中国在这里有很多朋友,但涉及到全球问题的时候,中国会与世界产生冲突,比如说联合国的改革,中国并不积极支持联合国改革,因为中国不希望印度、日本成为联合国常任理事国。再看看全球其他的问题,韩国问题、伊朗问题等等,中国从进入WTO以来,中国并没有防卫WTO的体系,因为中国让印度、巴西来负责。中国、巴西、印度,他们并没有让多哈议论继续下去,如果多哈成功的话,印度和巴西可能会降低他们的制造关税,这样就会有很多来自中国的产品进入那些国家,而不是说来自欧洲的产品进入那些国家。对于中国来说,也是发展中世界自然的领导,一直都是一个“大哥”,中国应该积极防护WTO的体系,这对中国来说是好的。
2011-06-11 10:46:25
- 胡永泰:
我们必须认识到在中国说到和谐社会的时候,也就是“太国内”了,如果中国以外没有和谐世界的话,中国内部是无法实现和谐社会的。因为外部世界会阻止中国实现和谐社会,我们必须把这样的概念变成国际化的概念,而不仅仅是提到和谐社会,应该更多提到和谐世界。
我想这也是中国所要面临的电源故障的问题。从中国的角度来讲,我们在这里有三个支柱(硬件、软件、电源),对中国来说最大的挑战是电源方面的故障。非常感谢!
2011-06-11 10:46:49
- 主持人:
胡永泰先生提到了中等陷井,并且对如何避免进入中等收入陷阱提出了一些有益的看法,我们对他的发言表示感谢。
2011-06-11 10:47:12
- 主持人:
根据议程有请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学部委员张卓元,他演讲的主题是新一轮通胀的成因及治理之策,大家欢迎。
2011-06-11 11:09:58
- 张卓元:
各位专家、各位同志,我发言的题目是《我国新一轮通胀的成因及治理之策》。
我想讲三个问题,第一个问题,2011年物价总水平上涨率控制在4%左右难度很大。2011年前四个月CPI上涨率是5.1%,其中新涨价的因素达到2.3个百分点,按照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的计算,2011年全年翘尾的因素是2.67个百分点,统计局的许局长说是2.5个百分点,差不太多,宏观院稍高一点,国家发改委价格司的数字还要偏低一点。这就意味着从5月份开始,即使不再有新涨价的因素加入,全年CPI上涨率还会达到近5%。从现在的情况看,5月份的CPI仍然将在5%以上,6月份因为翘尾因素最高,根据宏观院的预测,6月份翘尾因素会达到4个百分点,因此有可能达到高峰期。今年国际市场大宗商品价格还在高一位的水平,原油的价格仍然维持在100美元/桶,粮食价格高企。国内因为气候异常,大家对粮食涨价的预期也比较强,近来猪肉、鸡蛋价格两位数增长,水电、天然气的涨价压力也不少,最近日化产品也涨价。总之,今年到现在为止,物价上涨的压力不小。
2011-06-11 11:10:23
- 张卓元:
今年各地大干快上的劲头还很足,第一季度从已公告的GDP的增数,有16个省市公告,除了北京是8.6%、海南10%,其余四个省份是10%以上,其中有10个省市在12%以上,平均是12%,还显现一定的过热状态。第二季度起,因为电力供应不足,工业增速有所下降。比如四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3.4%,比一季度的14.4%降了1个百分点。有人提出是不是紧缩的过分了。在各个方面都全力争取GDP增速第一的大环境下,2011年第一季度的GDP估计不会大幅度下滑,不会低于9%。这就必然使中国的通胀压力很难有效缓解。CPI的涨幅有可能达到5%左右,当然也要看到今年CPI的涨幅也不会太高,估计不太可能达到6或者是6以上,除了个别月份以外。因为政府知道,CPI太高会影响稳定,政府会千方百计加以抑制,比如说加大财政补贴的力度或进行行政干预等等。
2011-06-11 11:12:46
- 张卓元:
第二,我国新一轮通胀的成因。目前对我国新一轮通胀的成因有不同看法,有的经济学家认为主要是输入型的,我认为这一说法值得研究。现在看来,我国所谓新一轮大致是从2010年7月份算起,因为那个月CPI超过3%,通货膨胀和物价上涨主要不是输入型的,而是2007年以来和2009年加强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过快,信贷投放过度造成的,集中表现为货币太多、流动性的过分充裕。前不久国家统计局公布,全球油价、粮价、资源价格的上升对中国消费物价的影响预计在30—40%之间。这就说明中国新一轮的通胀主要不是输入型的,而且国际市场大宗商品价格这几年这么大幅度上涨,在一定程度上是同我国多年来粗放扩张、需求过旺,推高了原油、铁矿石、铜、植物油价格上涨有关系。拉丁美洲有一位银行家说,美国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和中国的能源需求共同导致了全球的通胀。美国标准普尔评级公司一位分析师也说,在新兴经济体中,我们考虑到中国的经济规模和陡峭的增长轨迹,在推动大宗商品价格上涨方面发挥的作用比任何其他国家都要大得多。这就说明国际市场大宗商品价格的上涨和中国是有关系的。
2011-06-11 11:14:04
- 张卓元:
再看货币,从2003年到2010年人民币贷款规模七年增长了32万亿元,2010年为2003年的三倍。M2在2004年—2010年六年增长了1.85倍,M1也是同样,也是年均增速接近19%,以上M2和M1年均增速均超过了年GDP增速和CPI的上涨率。这六年GDP的增速是11%,CPI的增速是2.9%,两项加起来就是13.9%,M1和M2的平均增速是19%,差距有5个多百分点,这就造成了流动性的过分充裕。需要指出的是在这六年中,2009年和2010年的M2和M1的增速最高,2009年M2的增速是27.7%,M1的增速是32.4%;2010年M2的增速是19.7%,M1的增速是21.2%,更是大大超过了GDP的增速加CPI上涨率。因此从2010年7月份开始,CPI的上涨率一直在3%以上,这是通货膨胀释放和抬头的根源所在,是2007、2008年通胀的继续发展。2009年和2010年天量的货币投放原以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袭击,现在回过头来看,我个人感觉是否我们的反应有点过头,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代价是否过大。2008年的国际金融危机对世界伤害不小,特别是对发达国家伤害很大,失业率居高不下。还有欧元区的主权债务危机还在发展。但总的来看,并不像有的人估计的那样严重,经济衰退并不那么突出。
2011-06-11 11:18:40
- 张卓元:
最近《中国统计摘要》2011年材料表明,从全国来看,2011年整个世界经济增长率2.8%,只是2009年是负增长,而且负增长也只收缩了0.6个百分点,其中美国和欧元区也是2009年一年负增长。2010年在全球新兴经济体的带动下强劲反弹,经济增长率达到了4.8%,发达经济体,包括美国、欧元区和日本也实现了正增长。IMF估计2011年全球经济增长可能4%左右。最近我看世行的估计,今年全球经济估计增长3.2%。我们要抓住发达国家陷入危机的机遇,发展自己是对的,但是否为了应对危机袭击,没有必要下太大的猛药。天量的贷款和投资在中国4万亿元投资带动刺激计划下,各个地区大举投资跟进。所以2009年和2010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分别达到22.46万亿元和27.8万亿元,分别占当年GDP的65.9%和69.8%,占比太高,高的令人难以置信。这就是这两年强化了粗放扩张、恶化了经济结构,特别是最终消费和居民消费的比例在2010年降到最低点,同时形成了强大的通货膨胀压力。因为这一轮通胀是比较长时期货币供应过多的结果,也包括产品成本增加积累的结果,还受到国际市场大宗商品市场价格上涨的影响,这次通胀要延续一段时间。尽管前两年中国高房价释放了相当一部分通货膨胀的压力,但是这里只有少部分进入了CPI,但是CPI上涨4%到6%可能要持续两三年,才能够使经济持续到比较均衡的状态。
2011-06-11 11:22:59
- 张卓元:
第三,如何应对这一轮通胀,我考虑有三点:
一是要重视通货膨胀问题,这一轮通货膨胀的袭击,政府对此非常重视。我记得2007年、2008年出现通货膨胀的时候,2008年2月份CPI曾经达到8.7%。但那次政府一直持不承认的态度,只是承认出现了物价的结构性上涨,而不承认出现通货膨胀。当时提出的是防止通货膨胀,而不是治理通货膨胀。这次与上次不同,政府比较早承认通货膨胀,提出要抑制通货膨胀,确认控制物价上涨是宏观调控的主要任务。但并不是各级政府和各方面都对治理通货膨胀问题有足够的重视,不少的地方仍然热衷于争投资、上项目,要求放松宏观经济政策,对通胀的危害认识不足,致使对治理通胀的资源价格,不利于转方式和调结构。通货膨胀同普遍提高居民的收入水平背道而驰,因此通货膨胀实际是政府对居民的一种征税,降低居民的实际收入,而且通货膨胀使得低收入者受损最大,因为低收入者的恩格尔系数比较高,而中国每一次出现通货膨胀首当其冲的是食品的价格大幅上涨,从而大大加大低收入者群体的负担。因此通货膨胀必然带来收入差距的扩大,从而与现阶段我们提出要缩小收入差距的迫切要求相背离,正因为这样通货膨胀如果不能够加以治理或者是任其恶性发展,必然是民怨加重,甚至危及社会稳定,因此必须高度重视通货膨胀问题,不能掉以轻心。
2011-06-11 11:23:04
- 张卓元:
二是要调整负利率的政策,进入新世纪以后,我国多数时段都是实行负利率政策,2010年2月份起到现在已经16个月,一直是负利率,而且现在还看不到终结点。负利率不利于宏观经济的正常运行,这是经济学的常识。外国的著名宏观经济学家反复讲到这一点,负利率同样等于向普通的老百姓征税,中低收入者是负利率的最大受害者。比如说房地产商,往往都靠低利率贷款发大财,为什么政府会热衷于维持负利率?最重要的原因,我认为是负利率使资金的成本低,有利于经济的粗放扩张,有利于短期GDP的快速增长。通货膨胀往往造成负利率,而负利率又带来对资金的需求过旺,不利于通胀的治理。因此,如果真的是要把治理通胀和物价过快上涨作为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就要改变负利率的政策,尽快使实际利率转为正值。上世纪80年代、90年代中国出现通货膨胀的时候,曾经实行银行储蓄存款保值贴补的政策,并且取得了成效。这也说明负利率是不利于治理通胀的,负利率还带来居民储蓄存款的搬家。比如4月份居民储蓄存款一下少了4千多亿,这也表明了老百姓对负利率政策的不满,也说明负利率政策到了该调整的时候。
2011-06-11 11:25:02
- 张卓元:
三是要保农业、保粮食,在中国通货膨胀治理、稳定物价水平,最直接、最重要的是要保农业、保粮食。建国以来,包括改革开放以来,历次的通货膨胀和价格大幅度上涨都是从食品价格上涨带动的,这次也不例外,比如2010年CPI上涨3.3%,其中食品价格上涨7.2%,2011年1到4月份,CPI价格上涨5.1%,其中食品价格上涨从一月到四月每个月都在两位数以上,所以稳定物价首先是要稳定农产品特别是粮食的价格,保障农产品特别是粮食的供应,中央一再说“三农”是各项工作重中之重,但是这个需要很好地落实。现在中国粮食和其他农产品生产并不充裕,粮食是紧平衡,大豆三分之二以上要靠进口,植物油也要大量进口、棉花也要大量进口,而目前国内种粮食和其他农产品的回报率太低,影响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比如农业部的资料,2009年粮食每亩的总成本是600块钱,净利润只有190块钱,而目前农民外出务工月工资1600多块钱,农民从事粮食生产的机会成本越来越大,很多发达国家都对农业进行高补贴,我想中国也要逐步增加对种粮从事农业的补贴,财政支出用于“三农”的部分还需要大幅度增加。关于这方面,我过去写过一些文章,这里我不想重复。
我的发言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2011-06-11 11:28:16
- 主持人:
非常感谢。下面有请林兆木教授演讲,他的题目是《实施十二五规划的几个重大问题》。
2011-06-11 11:31:46
- 林兆木:
各位专家、各位同志、各位朋友,上午好。“十二五”规划我认为最大的亮点就是根据国内形势的变化和国内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矛盾确定了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但我认为在现有的结构、体制和利益格局之下,实施“十二五”规划最大的难点也在于贯彻这个主题和主线。所以规划制定之后,在实施过程中需要研究,为了贯彻这一条主题主线,我们需要关注和解决哪些重大的问题。
根据我的研究,我认为有三个问题,第一,保持宏观经济的稳定;第二,对投资和消费重大经济关系和经济结构进行重大调整;第三,加大经济体制改革和其他方面改革的力度。
我提供给会议方内部研究报告,主要是围绕第一个问题讲,也就是保持宏观经济的稳定,也稍微涉及到调整投资和消费的关系,其他方面的关系由于篇幅的关系没有讲。已经有了一个书面报告,下面我就遵守会议规定的15分钟的发言时间,我讲以下几个要点:
2011-06-11 11:32:12
- 林兆木:
“十二五”前期保持宏观经济稳定,最主要的问题是抑制通货膨胀。从过去我们实施五年规划的实践经验来看,经济发展不是线性的,而是有曲折起伏的。对“十二五”时期来说,可能也是如此。“十二五”时期面临的国际环境更加错综复杂,不确定因素增多,同时随着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的程度不断加深,国际经济贸易、金融以及能源、粮食供求和价格的变动对我国经济的影响越来越大。从国内来看,“十二五”前期主要是面临通货膨胀的威胁。同时也因为过度投资、产能过剩,导致在“十二五”末期就是在2013年以后或者是下半年以后,由于前期的冲击过大,导致了经济速度的下滑以及经济紧缩的趋势。有人可能不理解,现在不是抑制通胀嘛,怎么会通缩呢?我认为这个问题是转化的。我们在1994年、1995年的时候,当时主要是应对通货膨胀,1997、1998年之后,亚洲金融危机和国内需求不足,马上转化为产能严重过剩,一下就导致通货紧缩。所以我认为“十二五”面临复杂的问题,同时我觉得还有防范金融风险、保证能源安全等问题,这是在“十二五”要更好地应对。
2011-06-11 11:33:41
- 林兆木:
“十二五”前期如何应对通货膨胀的问题,刚才张卓元教授做了很多分析,他的许多观点我都表示赞成。我做一些补充,主要是结合“十二五”时期。我认为“十二五”时期,还是面临输入型通胀的危险。最主要的是除了目前的预测,今年的油价下半年可能会回升,目前虽然有一些回调,但根据国际上的许多预测,今年下半年会有所回升,会在110—220美元/桶之间振荡。从中长期来看,2015年以前国际油价可能会继续走高,这主要是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部分石油开发项目延误,2011年到2013年期间,石油产能的增量可能出现下降。随着全球经济的复苏,特别是包括我国在内的新兴经济体增长势头强劲,全球石油需求将会继续增加,由于美元长期贬值趋势,也会继续推高国际石油价格。
2011-06-11 11:37:23
- 林兆木:
从国内的因素来看,我觉得成本推动是“十二五”时期通货膨胀的一个显著特点,包括劳动力成本上升,多年来这方面的欠帐比较多,集中到现在要进行偿还。资源成本的上升,现在也到了需要调整价格和税费的时候。融资成本的上升,随着利率政策的调整,“十二五”规划中也提出要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要继续推进汇率改革,这也会使得融资成本上升。
2011-06-11 11:39:01
- 林兆木:
这两年为了应对危机,我们的信贷规模和货币投放大幅度增加,2009年—2010年贷款规模增长57.9%,而按现价计算的GDP这两年增长32.2%,贷款规模增长比现价GDP增长高出25.7个百分点。广义货币M2在2002年是18.5万亿元,到了2010年上升到72.6万亿,增长了三倍。占GDP的比重由154%增长到182%。这种情况将会对“十二五”前期的通胀产生很大的滞后影响。这几年M2广义货币供应量的急剧增加,我认为有几个原因,第一是经济高速发展,市场化、国际化进程加快,土地和房地产大量进入交易市场,地价、房价上涨过快,也需要更多的货币来交换。第二是货币政策宽松,过多的货币导致商品劳务和资产价格的上涨,而价格上涨又要求更多的货币作为交换媒介,两者互为因果,互为推动。第三,我国现行的外汇结售汇体制,使得央行外汇储备的继续增加,被动投放基础货币。我再讲一个数字,国家外汇储备2002年年底的时候才2864亿美元,而今年一季度增加到30447亿美元,也就是八年又一个季度增加了27600亿美元,为了这些外汇占款,中央银行投放了19万亿人民币。央行通过发行央票等很多措施回收流动性,但实际上也很难完全吸收。这也是归结货币信贷过量投放引起“十二五”前期通货膨胀的一个重要原因。这几个原因我觉得比较复杂的一是输入型通货膨胀,我们不掌握主动权;二是各种成本要素的推动,正是因为多年的欠债,现在到了偿还期,刚性很强,同时食品、能源等需求弹性较少,因为工资、粮食价格都会加入所有商品的成本,所以“十二五”时期抑制通胀尤其要防止工资投入价、农产品价格和工业品价格、上游产品价格和下游产品价格互相推动、轮番上涨的形势。
2011-06-11 11:39:52
- 林兆木:
关于产能过剩问题。主要由于这些年的高投资引起的,我们这几年的投资率异常高,上个世纪90年代,投资率平均为37.8%,这已经很高了。但2003—2010年,连续八年上升到40%以上,去年达到了历史顶点为48.6%。最终消费率上世纪九十年代平均是60%,2007年到2010年持续下降,降到了50%以下。2010年降到了47.4%。其中居民消费率90年代平均是45.6%,2005年-2010年连续六年降到40%以下,2008年、2009年都是35.1%,去年降到了33.8%这样一个历史的低点。投资和消费严重的失衡,实际上意味着这一轮的增长主要是依靠投资和重化工业来带动,前几年还要靠出口带动,出口因为国际金融危机受阻的时候,又通过提高投资率来弥补这个缺口,这就使得投资和消费进一步失衡。我认为这是导致未来产能过剩的一个很重要的和可能引起经济下滑的因素。美国一个经济学家讲了一段话,他来中国考察认为,中国内部到处充斥着基础设施和不动产的过量投资,任何国家都不可能把拥有足够的发展速度,再将50%的GDP进行投资的情况下,最终遭受巨大的产能过剩和令人忧心的不良贷款问题。
2011-06-11 11:42:40
- 林兆木:
我觉得“十二五”前期,刚才张老师也讲到一个数字,最近两年从历史规律,凡是党政领导班子换届的时候,从80年代以来,速度都在两位数以上,我觉得这次势头更猛。根据各地公布的“十二五”规划的预期目标,全国是7%,而对各省、市、自治区“十二五”时期的预期增长目标是24个省市在10%以上,其中有13个要求五年翻一番或者是力争五年翻一番。根据有的专家对各省市的加权平均大概是在10.5%,超过国家预计的7%的50%,这个高增长又是主要是投资带动,所以这一轮的投资势头还再继续往前发展。这种情况就意味着可能在“十二五”后期,因为产能过剩导致经济下滑,同时贷款问题也会暴露。
关于金融不良贷款问题,最主要是金融有一个“潮水效应”,日本经济根据他们的研究,认为不良贷款问题在经济繁荣时期看不出来,一般经济下滑、水落石出就看出来了。因为大的银行不能倒,这次国际金融危机证明了。但中小银行是首当其冲,刚才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专家讲到,我国居民贷款比例非常小,我赞成这个观点。我们国家不太可能发生美国的次贷危机。但我们要看到另一方面的问题很大,就是贷给地方政府主导的投资项目和政府主导的投资项目。这有深刻的体制原因,一方面是重化工业项目、基础设施项目,投资规模大,对GDP和税收规模贡献大,所以成为了地方政府和政府部门投资项目的首选。另一方面,因为这种贷款项目是长期的,短时间不良贷款只要能够付息,不良贷款从银行的五级不良贷款中反映不出来,但从中长期来看这个问题很难说,因为这种项目从我国的历史经验来看,国家有关部门对1958年以后到90年代中期,我国很多投资项目做了分析,其中三分之一从建成之日起一直是亏损。所以对政府部门和地方政府主导这么多的投资项目,效益如何,目前很难评估,这就隐藏了很大的风险。
2011-06-11 11:45:31
- 林兆木:
关于能源安全,我觉得这是一个新的问题,过去能源只是支持经济增长的一个支柱,而现在的能源价格、能源供求越来越成为关系整个经济安全和宏观经济的重大问题。第一是能源需求大,增长速度快。第二是能源,特别是石油50%以上是依靠进口。据预测到2015年,很可能石油消耗量会达到6亿吨,国内的产量大概是2亿吨多一点儿,这是稳定的。到“十二五”末期,我们很可能进口10亿吨的原油。刚才也讲到整个供应形势的不确定,能源供求还受很多地缘政治的影响。我在材料中也讲到一个数字,值得我们警惕。2006年当时担任美国国务卿的赖斯,让美国国务院研究一个课题“中国崛起的障碍有哪些”,他们提出的六个问题,其中一个是中国能源。这是对国外的依存度越来越高,而且中国的军事力量,特别是海军,不足以保障供应地区和海上安全。对这个问题来说,我们根据国内的发展势头和根据工信部的预测,我们很可能到2015年的时候,现在每辆小汽车的耗油大概是1.8吨。光按小汽车的增长,据工信部的预测我国2015年我国汽车的保有量将达到1.5亿辆,2010年汽车拥有想是7897万辆,去年消耗成品油是1.59亿吨,按每辆车成品油消耗2吨来计算,按照“十二五”期间,每辆车耗油量下降5%。光小汽车消耗成品油就是2.34亿吨。按照每吨成品油平均需要1.8吨原油计算,也就是说光这一项就要4亿吨原油。“十二五”末期原油6亿吨,如果不加以对产业结构调整、消费结构的引导,很可能还会突破。
2011-06-11 11:48:28
- 林兆木:
我得出的结论是对投资消费解决这四个问题,关键是适当降低投资率、适当降低经济增长率,我的建议是从去年的10.3%,每年降低一个百分点,到“十二五”末期经济增长率在7%—8%之间,如果这样做的话,就会解决上述存在的问题,既能防止通胀,又能抑制产能过剩,又能防范金融风险,还能减少能源方面的安全问题。谢谢大家!
2011-06-11 11:51:11
- 主持人:
感谢林老师的精彩讲演,因为他讲的这个非常有意义,先是有通胀的压力,后面是经济有衰退的可能。这是值得大家深入思考的。下面有请胡乃武教授讲2011年通货膨胀走势与治理对策。
2011-06-11 11:53:53
- 胡乃武:
各位专家、学者,各位同志,大家上午好,我的发言题目是《2011年中国通货膨胀的走势与治理对策》。主要讲三个问题:第一,当前我国通货膨胀的主要原因;第二,2011年通货膨胀的走势;第三,治理通货膨胀的对策建议。
一,当前我国通货膨胀的主要原因。
当前我国通货膨胀的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流动性过剩。造成流动性过剩的主要原因是外汇占款,根据中央银行发布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4月份外汇占款余额为24万亿元,比上月增加了3017亿元,1至4月份新增外汇占款达到14348亿元。巨大的外汇占款大大增加了国内货币的流动性,从而加大了通货膨胀压力。 第二,成本的过快上涨。国内生产要素成本的上升是通货膨胀形成的重要原因,无论是人工成本、土地价格,还是原材料价格上涨趋势明显。据国家统计局2010年统计公报,全国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了9.6%。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了5.5%。2011年原材料、燃料等成本上升趋势更加明显。此外,2011年劳动工资将会持续上涨,加上利率上调,都会使企业的成本上升,从而推动了物价总水平的上升。第三,输入型价格的上涨。2011年,国际原油价格突破100美元大关,金属矿和粮食价格的上涨幅度都达到10%左右。西方国家实施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加剧了流动性过剩,再加上世界经济持续缓慢复苏和大宗商品存在供需缺口,都推动了物价水平的上涨。
2011-06-11 11:54:15
- 胡乃武:
二,2011年我国通货膨胀的走势。
2011年我国将存在温和的通货膨胀,全年通胀率预计为4%—5%,通胀的高点将出现在第二季度,之后将在略有下降的基础上趋于稳定,前年将呈现“前高后稳”的态势,但也存在以下几个不确定性:
第一,2011年物价上涨仍有较大的过剩的流动性基础,流动性回收能否实现预期目标存在不确定性。首先,长期的高速货币发行导致目前累积的流动性存量较大,只要2011年M2的增速达到14%以上,我国的经济货币化率(M2/GDP)就将再创历史新高。根据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研究所预测2011年M2增速将有可能达到16.9%,因此流动性过剩问题仍难以得到明显的缓解。其次,2010年中长期贷款占比较高,导致2011年的信贷规模惯性较大,贷款仍将保持高速增长。其次,热钱的流入和贸易顺差的持续高位运行将使外汇占款比重依然较大,从而将部分抵消掉紧缩性货币政策的效应。最后,地方政府的投资冲动也将倒逼中央银行增大货币发行。
2011-06-11 11:56:23
- 胡乃武:
第二,2011年我国农产品价格可能将进一步上涨。首先,部分粮食主产区出现大面积干旱,2011年要实现粮食连续8年增产难度较大。其次,全球自然灾害频发和美元贬值压力将会导致国际农产品价格持续上涨。从而就会给我国农产品价格带来较强的输入型价格上涨的压力。再次,2011年我国“民工荒”现象加剧,农民工工资将进一步上涨,由此会推动农产品价格的上涨。此外,在流动性过剩的背景下,“新国八条”等政策的出台将会使大量闲散资金由房地产市场流入农产品市场,进而推动2011年的农产品价格的上升。最后,2011年我国继续上调稻谷和小麦等农产品的最低收购价格,虽然这有利于提高农民的生产粮食积极性、增加农民收入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但是会进一步推动已经持续上涨的粮食价格。
第三,受发达国家持续实施量化宽松政策以及2011年全球经济超预期反弹等因素的影响,包括石油、农产品和基础原材料在内的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将进一步升高,从而会加大我国输入型通货膨胀的压力。
总的来说,由于我国实体经济运行状况基本上是良好的,宏观调控政策的基调已回归稳健。因此,2011年会发生温和的通货膨胀,根据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研究所的预测,2011年全年的通货膨胀率为4.6%,2012年为3.3%。
2011-06-11 11:57:30
- 胡乃武:
三,治理通货膨胀的对策建议,主要有以下六个方面:
第一,2011年全年尤其是上半年应实施稳健偏紧的货币政策,着力回收过剩的流动性,积极应对当前的通货膨胀;采取有效措施防止M2全年增速超过16%的预期目标;动态调整存款准备金率,力争全年新增信贷规模控制在7万亿元之内;适度加快人民币升值进程,2011年升值幅度可达到3.5%。
第二,加强通货膨胀预期的宏观管理。从治理流动性过剩导致的各种后遗症出发,实施稳健偏紧的货币政策,为防止经济泡沫的蔓延创造良好的货币环境。同时,货币管理与信贷监管应延伸到银行的表外业务和民间融资活动。
第三,加强通货膨胀预期的微观管理。一方面,应当对涨价敏感的低收入人群进行利益补偿,建立特殊人群价格补贴机制;另一方面,加快市场秩序的治理,防止各种游资利用居民对物价上涨的恐慌心理进行投机活动。此外,还应对新闻媒体进行管理,切断物价上涨的“新闻效应”和“传染效应”的形成渠道。
2011-06-11 12:00:55
- 胡乃武:
第四,加强输入型通货膨胀的管理。一是通过降低进口关税,加大进口力度,以平抑本国短缺商品的价格;二是可以适度进行人民币升值,以对冲国际价格的上涨;三是强化对国外游资的管理,特别是针对特殊行业国际游资存在的新方式进行有效的管理。
第五,加大供给管理的力度。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加大支农力度,增强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进一步加强和巩固农业的基础地位,确保粮食安全;二是健全关键物资的储备制度;三是控制部分价格敏感性产品的出口。
第六,强化政府对货币政策和投资政策的管理。一是改变货币政策“政出多门”的状况;二是约束和防止地方政府投资冲动带来的信贷倒逼。
谢谢大家!
2011-06-11 12:02:08
- 主持人:
非常高兴能够听到前辈老专家进行讲解,都很精彩,其中提到很有意义的命题。比如说中国老说输入型通货膨胀,现在中国如何看待这个问题很重要,中国已经不是小国模型能够解决的,中国已经是一个大国,它不仅仅是一个价格接受者,而且是一个价格互动者。所以在很多的研究中说到,输入型通货膨胀基本上采用了很多小国模型的思维,我只是接受者,其实中国和它们是互动者,是大国模型。我觉得这些都是非常有意思的。
讲到了高通货膨胀宏观政策,比如说负利率的问题,它对社会福利的分配具有绝对的扭曲性,这是我觉得现在讨论宏观政策必须要考虑社会福利效果,否则我们就没有基准说宏观政策是好是坏。林老师给我们讲的更为精彩的东西是每一次从周期波动来讲,过热都会导致一个产能过剩,而后就是一个严重的产能收缩,导致了通货紧缩,特别是中国。整个美国的“去工业化”过程是石油危机的产物,中国现在过度的产能,在现在这么脆弱的能源价格冲击下,以后是什么样的情景?确实令人担忧,所以主动调整是我们的必然之路。我觉得这些都是非常精彩的观点。胡老师也讲了一系列的治理政策,使得我们对未来的通货膨胀和经济成长有一个深刻的了解。
接下来是大会的重要主题,就是中国城市生活质量指数发布会,有请张连城教授发布。
2011-06-11 12:03:10
- 张连城:
中国经济增长与周期研究中心组织了数十名专家和学者,利用几个月的时间进行调查和研究,对30个省会城市的生活质量作了评估,我代表中国经济增长与周期研究中心把我们的调查报告和调查结果向大家作一汇报,我们汇报的题目是中国经济高速发展背后的“两大反差”。
我们为什么要做这件事情?经过30多年的经济发展,中国经济平均每年以9.8%的速度增长,另外人均GDP也以每年9.2%的速度递增。经济的高速增长使中国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我国经济快速增长30多年以后的今天,现在人们开始普遍关注生活质量提高的问题,所以在此背景下我们进行了调查和研究。调查和研究的目的:一是为了对我国城市居民生活质量有一个基本判断;二是为了提高我国经济运行质量和经济增长质量;三是为了提高中国人的生活质量。
我们的质量指标体系包括主观指标和客观指标两大体系,还包括由主观指标体系和客观指标体系加权形成的总指数。另外还有六个分指数体系。
在设计生活质量指数体系的时候,我们参考了欧洲及其他国家的生活质量调查指标,例如欧洲的生活指标,把生活标准、邻里质量、公共服务、主观福利、社会资本、健康、人力资本等指标进行评价,还有其他国家的质量标准的评价,我们也进行了参考。以上是我汇报的第一个问题。
2011-06-11 12:04:48
- 张连城:
第二个问题,中国城市生活质量主观满意度指数。
首先,在中国城市生活质量主观满意度指数方面,我们主要设计了几个指标:收入现状满意度、收入预期满意度、生活成本满意度、医疗保障满意度、生活环境满意度、生活节奏满意度、生活便利满意度。基本上概括了人们的收入、生活成本、城市的宜居性等多个方面,所以我们觉得这些指标基本上能够概括人们对自己所在城市生活质量的主观感受。需要说明的是第一个指标和第二个指标都是描写人们收入的水平,所以把它合成了生活水平满意度指数,这样中国城市生活质量的主观指标体系就由六个主观指数所构成。
对六个主观指数进行了答案赋值,很满意是100分,满意是75分,一般50分,不满意是25分,很不满意是0分。
根据我们所设计的指标体系,拨打了近7万个电话,最后获得了6409个有效样本。我们对拉萨市也进行了抽象调查,并得出了主观评价结果,但由于我们缺乏拉萨市客观指标的相关数据,所以这次没有进行总体排名。
2011-06-11 12:07:39
- 张连城:
通过我们主观调查得出的结果,排在前十名的城市依次是海口、兰州、杭州、济南、银川、合肥、成都、重庆、西宁、长春。排在后五名的是昆明、太原、南昌、呼和浩特、武汉。最高得分55.08,最低得分是44.52,平均值49.71。按照我们给予的答案赋值标准,50分为一般,平均值是49.71,就是说城市生活主观满意度处在一般水平,在经济高速增长30年,人们对生活质量的满意度是处在一般的水平。
城市生活质量主观满意度的地区分布(图),并不像大家想象的东部地区城市满意度高、西部地区城市满意度低,绿色表示前十名城市,蓝色的是中间的十个城市,红色的是排在后面的十个城市。西部地区排在前十名的城市就有五六个,比东部沿海地区的主观满意度还要高。
2011-06-11 12:09:31
- 张连城:
第三个问题,中国城市生活质量客观指数,把它称之为社会经济数据指数。
对于这个指数,我们的设计主要是参考了欧洲生活质量调查指标体系以及中国国家统计局居民生活质量指标。客观指标体系分为两个等级,一级指标的设计保持了与主观指标相一致的口径,以便于总指数的计算。
中国城市生活质量客观指标体系一共包括六个客观指数,即生活水平指数,有两个二级指标构成。生活改善指数,有五个二级指标构成。生活成本指数主要房价和通胀率。生活便利指数也有五个分指数构成。人力资本指数有八个二级指数构成。生态环境指数有三个分指数构成。像里面的恩格尔系数、房屋销售价格和通胀率,取值越高,说明它对城市生活质量的影响越差,是负影响。
在计算方法上,首先我们采用了因子分析法计算30个城市生活质量二级指标的因子得分,将二级指标求平均得到一级指标的因子得分。然后根据一级指标的因子得分计算生活质量客观指数,目的是使主客观指数对接。最后我们再用功效系数法进行了调整。
中国城市生活质量客观指数的排序,前十名的城市是广州、上海、南京、呼和浩特、银川、石家庄、北京、福州、沈阳、合肥。排在后五名的是哈尔滨、海口、兰州、西宁、乌鲁木齐。在30个省会城市当中只有西宁和乌鲁木齐的分数低于50分,其他城市的分数都高于50分,最高是广州75.07,最低是乌鲁木齐49.40,平均值是57.67,在一般和满意之间。
中国城市生活质量客观指数地区分布(图),绿色的柱状图大多都分布在东部地区,而西部地区是以红色的柱状图为多,就是后十名。这反映了客观指数和主观的满意度形成了一个反差。
2011-06-11 12:10:59
- 张连城:
第四个问题,中国生活质量指数的总指数。
总指数的设计分别给主观指数和客观指数各自40%和60%的权重加权得出每个城市在每个指标的得分情况。同时分别将生活质量客观指数和主观指数进行平均,得到中国城市生活质量总指数。城市生活质量的总指数体系包括五个分指数,这五个分指数分别是居民生活水平分指数、居民生活改善分指数、居民生活成本分指数、居民生活便利分指数、居民生活环境分指数。需要说明的是,在我们的客观指数里有一个人力资本指数,主观指数里面有一个生活节奏满意度指数,这两个指数不能对接,所以我们在加总分的时候没有加在一起。但是在计算分指数的时候,虽然我们没有采用,但我们在分析原因的时候,考虑到了这两个因素。另外在明年的城市生活质量调查的时候,我们考虑到人力资本指数不仅有客观指数,也要有一个主观指标的调查。
总指数的排名和客观指数的排名比较接近,排在前五名的是广州、上海、银川、呼和浩特。北京排在第八。排在后五名的是哈尔滨、武汉、太原、西宁、乌鲁木齐,除去乌鲁木齐低于50分以外,其他的29个城市都高于50分,总指数的平均值是54.49分,依然是在一般和满意之间,一般是50分,满意是75分,一般满意,还靠近一般,还不是靠近满意。
从总指数的地区分布来看(图),这也和客观指数的分布情况差不多。绿色的柱状图在东部地区比较多,在中西部地区就比较少。主要是客观指数给予了60%的权重。
2011-06-11 12:16:52
- 张连城:
第五个问题,中国城市生活质量分指数说明。
生活水平分指数,广州排名第一,上海其次,然后是福州、北京、杭州,这是生活水平最高的五个城市。生活水平最低的是兰州、西安、重庆、乌鲁木齐、西宁。这是主观、客观加权后的总指数。最高是广州69.06,最低西宁45.31,平均值52.08。
生活改善分指数,排在前五名的是呼和浩特69.81,然后是银川、长春、沈阳、南京。排在后五位的是南宁、武汉、长沙、乌鲁木齐、昆明。北京在第八名。平均值是57.95,最高是69.81,最低昆明是43.19。
生活成本分指数,指数值越高,说明生活成本越低。指数越低,说明生产成本越高。广州的生活成本最低,乌鲁木齐的生活成本最高。北京的生活成本在第25位。北京的生活成本相当高。平均值是50.05。
生活便利分指数,排在前五名的是银川、石家庄、济南、合肥、呼和浩特。排在第一的是银川,我们分析一下为什么银川人感到生活便利,客观指数也显示它的便利,从主观角度上讲,可能银川那个城市比较小,骑着自行车10分钟可能就能兜一圈。海口是生活最不便利的城市,北京的生活便利程度应当是在第6位,上海在第22位,平均值是59.15,低于50分的有南宁、重庆、海口。
生活环境分指数,生活环境分指数排在前五名的是南宁、广州、上海、海口、南京,生活环境改善程度比较高。排在后五名的天津、哈尔滨、太原、呼和浩特、武汉。平均值53.16。北京排在第19位。
这是我们对客观指数、主观指数、总指数和几个分指数的分析。
2011-06-11 12:18:58
- 张连城:
最后我们还做了交叉分析,得到出了几个有意思的结果:第一,性别对生活质量的满意程度无显著差异;第二,退休女性的满意程度显著高于在职女性;第三,退休男性的满意程度显著低于在职男性;第四,外地户口受访者满意程度高于本地受访者;第五,不在职的受访者满意程度显著高于在职受访者;第六,各方面满意程度随着受访者学历层次的提高而降低。
2011-06-11 12:22:29
- 张连城:
最后我讲几点启示:第一,城市居民生活质量与期望值存在差距;第二,通胀率高,高房价、社保水平低、生活节奏快是致使主观满意度偏低的关键因素;第三,东部城市生活质量客观指数总体高于西部城市,但生活质量主观指数略低于西部城市;第四,快速的经济增长并没有必然带来人们生活质量主观满意度的提高;第五,在继续保持经济稳定快速增长的同时,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包括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收入分配方式的转变,包括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提高经济运行质量,提高经济增长质量,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可能是我们今后最重要的任务,因为毕竟保持经济高速稳定增长不是我们的最终目的,我们的最终目的是提高人们的福利水平。也只有如此,才能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这是我们中国经济增长与周期研究中心的调查结果,这种调查我们将年复一年地做下去,而且要逐步完善。在座的各位希望得到这个资料,也希望根据这个资料进行进一步的分析。
如果有问题,我们几位设计指标体系的专家,还有从事这些方面工作的几个专家,愿意回答各位记者和在座各位专家的问题。
2011-06-11 12:23:23
- 张连城:
请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统计学院院长纪宏教授,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宏观经济室副主任袁富华研究员,请社科院经济所副所长张平研究员上台。
2011-06-11 12:27:48
- 香港大公报记者:
我看同样的排名,有的城市在前五名、后五名分别出现,这是什么原因?您提到高速经济增长并没有带来生活满意度的提高,能否详细谈一下?谢谢。
2011-06-11 12:28:13
- 纪宏:
我是搞统计学的,我觉得分析到数据再往后延伸不是我的长项。刚才那位先生说排名是连续出现,我不知道你有没有看清楚,这是主客观,既有主观的数据,又有客观的数据,又有五项分指数的数据,所以有的城市会连续出现。这是第一个问题。
对于第二个问题,经济增长并没有带来主观感受的提高。这我们数据所反映的一个结果,背后的原因分析我不是特别在行。我感觉主观的满意度、幸福感是人们刻画的,是理想状态的幸福感,比如在座的学生最满意的就是赶紧拿到学位,今天没有达到,那今天他就是不满意。我昨天做了一个梦,我要和香港大学教授相比,年薪要达到100万,我现在要挣50万我就是一般,挣25万是不满意。所以我现在的状态是不满意到最不满意之间。也就是说它是一个理想状态,根据国际调查的惯例来看,一般能够达到70%、60%以上是很好了,因为是按照自己理想状态达到满意,我们各个国家调查能够达到60%、70%就不错了。另一个是主观感受一般低于客观指标。
2011-06-11 12:28:33
- 嘉宾:
我们是西方经济学的基本原理,欲望的经济增长速度比经济增长速度更快。
2011-06-11 12:30:04
- 北京晨报记者:
我看成是生活质量指数排序里,北京是第七名,远远落后与上海和广州。都是超大型城市,像这种生产节奏比较快,堵车严重,高房价都是大城市的通病。我想了解一下,导致北京远远落后于上海、广州的深层次的原因是什么?
2011-06-11 12:30:52
- 主持人:
现在还没有特别详尽的分析,以后需要数据的连续累积,才能找到形成的原因。按照刚才张连城教授讲演的各分项进行理解。比如说,北京的环境现在明显落后于上海,这是从分项可以看得很清楚。在主观感受上,这一方面也是很强。说句不好意思的话,因为这个调查是我们打了7万多个电话,仅仅在6月份才能够完成最后的统一算数,所以深度报告我们将在会后推出,分发给大家。
感谢这次的讲演,没有提问的时间了。
2011-06-11 12:31:21
- 主持人:
下午会议现在开始。第一位发言的是中国社会科学院财贸经济研究所学部委员杨圣明教授,他发言的题目是当前世界经济走势分析。
2011-06-11 14:05:21
- 杨圣明:
各位老师、各位同学,我的发言题目是当前世界经济走势分析。有三个方面:
一,回顾二三百年来的历史。这二三百年是世界经济发生巨大变化的200多年,我把它划分为五个阶段,这五个阶段跌宕起伏。
第一个阶段,从美国建国开始,1800—1870年,这近一百年的时间里,经济处于低速、缓慢上升。在1825年第一次发生金融危机之后,每隔七八年最多十年左右就发生一次经济危机。所以这是经济发展比较慢的重要原因。在当时的西方国家还都有各自的政治任务,顾不得更多的发展经济。像美国那时候还不统一,南北不一样,它要为国家的统一而努力。德国当时也是这样,分的小国有几十个,他们是为国家统一而努力的。马克思在《资本论》中,经济危机从1830年之后,几十年陆续不断。马克思《资本论》对这个分析得很透彻。所以,这一段虽然有蒸汽机的发明,英国的经济规模发展很快,但没有形成世界经济,世界经济规模是低速、缓慢地增长。在1870年以前,这是世界经济的第一个阶段。
2011-06-11 14:05:38
- 杨圣明:
第二个阶段是从1870,所谓自由资本主义转向帝国主义,列宁在《资本主义论》里论述的1871—1913年期间,这是西方国家主要的发展时期。从科技来说,最根本的原因是发明了电,由蒸汽时代到了电力时代,也就是现在的电灯、电话、电报都在一八八几年、一八九几年被发明出来。在1870年的时候,世界上第一辆汽车发明出来了。我在法国汽车博物馆看到了这辆汽车,那时候的汽车还不如我们现在的三轮车好看。但不管如何,汽车已经发明了,钢铁也生产了,这个时候由于电力的发展、电力的出现,经济的动力根本改观,使得经济出现了大发展的时期,这个时期大约有40年的时间。这40年是世界经济发展史上值得大书特书的。
2011-06-11 14:06:08
- 杨圣明:
第三个阶段是倒退、停止的时期。从1914年爆发第一次世界大战到1945年,三十年的时间,20世纪前半世纪,主要有三件大事,使世界经济基本上没有发展。两次世界大战,一次全球的世界大危机。第一次世界大战是1914年—1918年,有四年的战争期。第二次世界大战是1929年到1933年四年的大危机。第三次是从1938年或者中国说是从1937年开始到1945年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就是在20世纪的上半期,这三个大事,使世界的经济基本上停留在到处到1900年的水平。1945年时候的经济,我们有数据,从国际贸易的规模来说,1950年的经济贸易规模和1900年的经济贸易规模是一样,有500多亿美元。那时候经济有发展的话,也是军事工业,如果说有发展,也是苏联在30年代有一些发展。大家知道苏联的经济发展是在30年代。在这一阶段经济处于停止、倒退的阶段。
2011-06-11 14:06:20
- 杨圣明:
第四阶段是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这一时期是由于电子计算机的出现,电器时代变成了电子时代。在二战结束之后不久,就出现了所谓的电子计算机,这一电子计算机的出现、电子的出现带动了很多产业。包括现在的手机、家用电器,各种自动化的东西都是靠电子时代。这个时代出现了一批新型的白色家电产业,比如洗衣机、电视机、电冰箱、好的汽车等等。这些产业走在前列的像日本、德国,日本和德国虽然是战败国,他们在1946年结束战争的时候是一片废墟,特别是德国被破坏的一片废墟。因为在它的本土上进行了残酷的战争。他们在这一阶段上恢复得很快,产业都很快发展。美国发展也很快。再加上社会主义阵营,苏联、中国也出来了。在这个时候经济发展很快,从1947年、1948年一直到1973年世界石油危机引起了滞胀,所以凯恩斯学说不适用。如果说前面的发展是凯恩斯学说的胜利,那么在这一阶段上,凯恩斯学说被受到质疑。石油危机出来之后,以及所引起的滞胀,这就又是经济的一个转向。第二次高速增长,从1947年到1973年,这是很大、很快的发展,但时间不长,后面被石油危机打破之后,世界经济进入了一个大调整、大动荡、重新改组的时期。这一时期发生的事情很多,新自由主义全球的扩张,在80年代初有撒切尔夫人和里根总统。在这个基础上,苏联解体、社会主义阵营没有了,后来就是日本的停滞。总体上在这一阶段是大动荡、大分化、大改组。这一阶段不能说经济没有前进,但前进得比较缓慢。
2011-06-11 14:06:30
- 杨圣明:
到现在我认为这个阶段快结束了,我认为2008年发生的经济危机向人们展示了一个问题,展示为新的历史的转折点。就是发达国家经济势力当然还会前进,但真要出现新的世界经济的领头羊、一个真正的世界银行的力量,这就是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国家。因为这个时候尽管日本停滞了,尽管苏联也停滞了,但中国的经济出来了,中国的经济改革成功了。印度也比以前好了,像巴西、南美这些国家也接受了以前的经验教训,它们的经济也正在端正方向。从我们现在的形势来说,不能说西方发达国家不行了,美国可能还有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但是现在来说,我认为现在处在世界经济第三个比较快发展时期是“文艺时期”的后期,新的快速发展时期快要到了。说到这儿之后,我们再说说为什么,有以下几条理由:
2011-06-11 14:12:24
- 杨圣明:
第一,过去所有的两次半的增长或者是三次的增长,它还限于发达国家范围之内,仅仅占世界人口的15%,在现在的70亿里面,它不超过10亿,这样才占全世界15%的人口。85%的人口都是处于发展中国家,甚至是最不发达国家。像中国、印度、巴西,还有比较大的国家,比如印度尼西亚、巴基斯坦,这些国家现在也出现了好的发展时期,这些国家和新兴国家都明确一个道理,只有发展才能解决问题,不发展就解决不了问题。现在北非都知道这个问题,经济不发展,大批人失业,老百姓没有饭吃,青年人没有就业的地方,20%的失业率的社会能稳定吗?这种社会怎么前进呢?只有靠发展。中国如果没有这三十年的发展,至今也稳定不了。所以,现在世界已经看到了大发展才能解决我们的根本问题,年轻人也看得越来越清楚。这次领头发展的不是西方发达国家,是发展中国家的新兴国家,而且这些国家占世界人口的85%,所以这一次的发展就像汇丰银行所说的那样。我给大家念一段汇丰银行的预期,他们说有史以来最盛大的全球繁荣刚刚拉开畜牧,在今后40年里,随着亚洲、中东、拉丁美洲等新兴国家全速前进、全球经济增长将会进一步加快,到2050年,全球经济产出将再增加两倍。中国和美国将主导未来全球的大繁荣。具体的数据,我就不说了。汇丰银行的预计,我是比较赞同的。
2011-06-11 14:12:36
- 杨圣明:
第二,这次科技发展、科技革命不是单向的革命,科技革命已经出现了很多,比如说转基因工程、生命工程,这些过去绝对没有,生命科学现在会带动很多产业,比如说我们的新能源,我们现在觉得石油、煤炭会产生污染,但我觉得新能源不会太长时间就能够出来。比如说海洋经济,我们现在的科学技术不是某一项,不是像过去的电子,而是涉及到多学科、多领域,高科技层出不穷,这是预示着新的产业革命的到来。
2011-06-11 14:16:23
- 杨圣明:
第三,这次经济发展是把人、社会、自然和谐作为重要目标,过去的发展是不太注意自然环境。我们不要认为我们现在不注意,在西方发达国家搞工业化的时候,比如说在英国的蒸汽机革命的时候,那时候他们造成的污染比我们现在还要严重,为什么有一个电影是《雾都》,并不是因为那里成天有雾,当时的伦敦比现在的北京的环境还严重,那是因为他们烧煤、用蒸汽机破坏环境,包括美国、日本都经历过严重污染的时期。这次经济发展,我们一开始就注意这个问题,我们已经开始“边发展,边治理”,就不会出现他们几百年前的情况,我们从1996年才真正开始发展,而西方国家已经发展了三四百年了。所以我对这次经济进入一个新的快速发展时期比较乐观。
谢谢大家!
2011-06-11 14:16:34
- 主持人:
谢谢杨老师,杨老师从古到今深刻分析了中国经济的特征,鉴于世界经济与中国经济越来越具有同步性,所以研究世界经济是非常重要的。
下一位发言嘉宾是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张曙光教授,他的发言题目是保障性住房的乱象及其治理。
2011-06-11 14:21:24
- 张曙光:
大家下午好!我就这一主题讲五个问题:第一个问题,为什么要讲这个问题。大家知道政府在今年“两会”提出了今年要盖1000万套保障性住房,“十二五”要盖3600万套保障性住房。消息一提出,“两会”代表欢呼雀跃,各大媒体也热烈拥护。但听到这个消息以后,我既喜又忧,喜什么?喜的是我们政府终于把保障性住房作为政府的共嫩和责任承担起来了。这说明我国住房政策的重大调整。忧什么?有三个问题,一是要不要盖1000万套、3600万套的保障性住房。我接下来会说明“不需要”。二是如果盖1000万套,政府有没有这个力量?我觉得是没有,钱拿不出来。三是怎么盖,这也是问题。所以我对此比较忧虑。
2011-06-11 14:21:45
- 张曙光:
第二个问题,保障性住房制度和乱象。保障性住房制度确实包括很多内容,比如说保障房的范围、保障房的标准、保障的方式,是提供实物住房体是提供补贴,还有保障房的提供和供应,保障房的安排、保障房的建设和运营、保障房的监管、保障房的进入和退出等一系列制度。在这些问题上表现得相当混乱,一是政府现在这套做法是混乱的。我们现在保障房有五类:经济适用房、两限房、公共所有房、廉租房、公租房。经济适用房是1998年房改之后出台的政策,当时的政策明确规定经济适用房是除了低收入和高收入阶层之外享有的,也就是中等收入者享用的,那就不是经济适用房。到2003年才把经济适用房作为保障房提出来,到2006年才明确规定经济适用房是作为低收入群体的保障性住房。但实际结果,我们的经济适用房现在大部分是政府官员、中收入阶层享用的。经济适用房居然有200平方米、300平方米的面积,我认识一个朋友在北京买了300平方米的经济适用房。经济适用房现在成为投机的一个很重要的机会,它和商品房的差价很大,所以人们作为投资的对象,如果能弄到经济适用房,那就大赚了。所以我们可以看到保障性住房从公平的目标出发变成扩大不平等,所以我说它是混乱的。公租房,现在要盖1000万套公租房,深圳有规定,公租房不仅作为保障房,而且也给引进高层次的人才保障房。现在是保障房还是不是保障房?我觉得政策基本的方面都是混乱的。而且混乱非常重要的一个表现是政府一方面提出要盖保障性住房,另一方面又不承认现在大量的廉租房的合法性。我觉得这个矛盾是现在最重要的事情。
2011-06-11 14:22:31
- 张曙光:
我们过去没有保障房一说,只是1998年以后才有了保障房这一说。为什么呢?大家看到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经济发展很快,尤其是沿海城市发展很快,所以大量人口涌进城市。大量人口涌进城市之后,深圳原来多少人,现在多少人,大量人涌进城市以后,政府并没有提供保障房,而是当地的老百姓提供了大量的保障房,因为人进去了,要住的地方,这个时候有市场需求就有市场供给。保障房中两个最重要的方式,一个是城中村,另一个是小产权房,两者有重合。大家想想,城中村,深圳最有代表性,深圳的城中村占地面积93平方公里,深圳公布的是235平方公里,大家可以想深圳的城中村里保障房是多少呢?保障房是35万套,1.06亿平方米,住了500万人。深圳的秘密在什么地方?就在城中村。而我去城中村考察过,一层是商业店铺,二层是店铺自己住,三层以上全部出租,政府开始不准盖,原来都一个小院,两三层小楼,就是南方的那种住宅。进去以后,老百姓盖了四五层,政府发现以后不准盖,不准盖盖到七八成,抢建,政府不承认,一下盖到十几层,现在一下盖到十五层的都有。一层的商业店铺,我去考察的时候,一室一厅出租600元/月,隔一条街,那边是公家的出租房,能够出租两三千块钱,大家能够知道这个差距。还有就是小产权房,前几年据国土资源部统计66亿平方米,全国的大产权房120亿平方米,占了三分之一。现在的状况是,一方面市场提供的,政府不承认。另一方面,政府又要提供。所以我那天讲了这个事情之后,我问任志强,如果承认了城中村和小产权房,把它作为保障性住房用的话,还要不要盖1000万平方米。任志强说,200万平方米就够了。所以我的第一个质疑就是从这儿来的。
2011-06-11 14:29:07
- 张曙光:
我觉得现在我们政府的收入太多,提供的服务不周。政府提供的服务很重要的一条是要保护产权,大家可以看到现在拆迁是保护产权吗?那是侵犯产权。为什么出现唐富珍事件以及最近的江西事件,我想就是政府没有提供相应的服务。不相称很重要的原因,我可以说一个数据,大家可以想想,2009年全国税收平均每个人是6200元,而当年农民人均纯收入是5159元,人均纳税额超过了农民的收入。但政府还认为他的收入不够,税务局的局长还说现在政府的收入满足不了政府的需求,要随着经济的增长增加政府的收入。大家想想,如果是这样,我们如何完成“十二五”提出的要提高两个比例的目标。我看要完成这个目标,很难。
2011-06-11 14:29:31
- 张曙光:
第二个标准,我们说保障房,住房本身是一个私人产品。但是随着现代经济的发展,政府要提供公平,要维护社会稳定,保障房又具有公平和稳定的职能,因而变成一个不完全是私人产品,也不完全是纯公共产品。这类东西如何提供标准呢?当市场不能满足需求的时候,政府进行补充。现在政府似乎是要垄断保障房。
我觉得用以上两个标准判断保障房的问题,我认为政府是要与民争利。为什么这么说呢?政府在保障性住房问题上与老百姓争利有三种方式。大家知道北京唐家岭是在上地产业区的中心,这个村只有3000个村民,但现在住了多少人呢?住了5万人,全部都是北漂,80%都是大学生。我去考察过那个地方,居住条件不好,但不管怎么样,所有的居住者都有宽带。政府现在要拆迁,要进行改造,建立北漂的公寓。政府和村民谈判,原来只承认一层。我那天去的时候,正好是村民上访。村民那天到村政府签名上访,最后谈判政府是承认四层。结果不知道是怎样了。这个村已经租到5万、盖七八层的有的是,政府不和租户打交道,似乎那些住户的租房的权利始终不在政府考虑之内。大学生知道政府要拆迁,就往远处迁。所以这是解决不了问题的,这儿拆了,远处又有了。所以政府如何不按实际补偿?为何不按盖了七八层的补偿?先进入了,有先占的权利,这是产权原则。政府为什么不承认?我觉得这就是政府与民争利的一方面。我不承认你那么多,我消减调一半就赚了。二是这个地方的地价很高。深圳也是城中村,在政府旁边的一个村,那是城中村,政府要拿土地出让金,这是政府与民争利。三是原来说拆唐家岭要盖北漂公寓。后来又有另外一个说法,写《蚁族》的作者有一次开会和我聊起了这个事儿,说政府把这儿拆了以后,卖给五矿公司卖商品房。前几天我见到任志强之后,我问这个事情,任志强说现在还没有定,也不是五矿公司一家,到底拆了之后是盖商品房还是保障房,现在还正在扯皮。我想盖了这些房子之后,如果是商品房,大家看建筑业、房地产业的税收又是很大的一笔。所以地方政府与民争利,这三条都是与民争利的途径。
2011-06-11 14:38:36
- 张曙光:
最后一个问题讲一下怎么来解决这些问题。概括起来就是要斩断争利之首,壮大让利之心,共有四条办法。第一个办法,政府融资,政府供给。主要指国有房地产企业从事保障房的建设,承担政府的责任。到现在我们的国有房地产业,没有一家政府给他下达命令给我盖多少。因为可能有利的地方,有的国有房地产业跃跃欲试,但最后都没有落实。如果是国有企业、房地产企业是政府融资,政府供给,你不要赚利润。这是很清楚的,但这个问题没有解决,没有规定。第二个办法是政府融资、市场供给。政府融资,1000万套,匡算下来需要1.4万亿投资,政府的资金从哪儿来?现在规定很明确的一条是土地出让金的10%要用于保障性住房的建设。要用于住房建设,2009年是1.5%,大家可以算算是多少,能否解决。第三个办法是政府规划、市场融资、市场供给。现在政府想引进民间资金,土地按什么价格,经营的时候,土地房租给补多少,现在也没有落实这条办法。第四个办法是承认市场供给的合法性,政府承认廉租房、城中村的合法性,按保障性住房,最近收多少,给补贴多少,这个问题完全可以解决,但现在政府依然不承认它的合法性。所以到现在,我觉得非常大的一个问题,我们现在仍然是在无解之中。谢谢大家!
2011-06-11 14:39:47
- 主持人:
感谢张曙光老师,他从保障性住房的角度提出了一个深刻而尖锐的问题,在改善城乡居民生活质量方面政府应该做些什么,应该怎样有所为、有所不为。
今天论坛有两个主题,一个主题是后危机时代中国经济可持续繁荣,第二个主题是中国城市生活质量指数发布,上午我们完成了一个主题。下面是主题发言,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所经济增长理论室副研究员袁富华教授,他发言的题目是后危机时代的中国潜在经济增长与路径转换展望。
2011-06-11 14:40:38
- 袁富华:
各位老师,下午好!这次我主要是把课题组前期做的研究向大家汇报一下,上午以及刚才几位老前辈的发言都很精彩,说的都是短期的问题,下面我说说中国的长期问题如何细节。后危机时代的中国潜在经济增长与路径转换展望,我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汇报一下结果,面向未来的中国潜在增长率估计;第二部分是中国长期增长路径转换问题;第三部分是一个推论,中国长期增长机制。
2011-06-11 14:47:25
- 袁富华:
一,中国长期增长率。我们对此进行了归纳,中国长期增长方程结构:要素弹性逆转问题。什么叫做要素弹性逆转呢?我们归纳了一个命题,中国或发展中国家长期增长过程中,随着产出中要素份额的变化,产出/资本弹性(α)降低,产出/劳动弹性(1-α)升高的变化。要素逆转发生的原因是中国或者是发展中国家在长期增长中由于增长目标的变化,包括民生的改善,劳动要素报酬的增加。
我们看这个图,这是中国过去以及未来增长曲线图,中国经济发展不同阶段要素弹性的对比,红色的曲线是我们的长期增长率曲线,沿着这条曲线,我们的经济发展阶段经历了工业化阶段、城市化发展加速阶段以及到城市化成熟阶段的过渡。到工业化阶段,由于增长动力主要是来源于要素驱动,主要是资本驱动。所以在这个过程当中,劳动份额比较低,产出的劳动弹性,我们经验估计是小于0.4%。沿着工业化进一步发展,到城市化发展阶段,也就是说城市化加速阶段、成熟化阶段,随着增长目标的转换,产出的劳动弹性会逐渐增大,由目前的0.4增长到0.5、0.6、0.7。为了支持这个规律,有一些统计的数据。统计规律产出的劳动弹性,经济学家为什么倾向于采用某些弹性,美国经济学家在进行劳动估算的时候,倾向于0.7。欧洲的是0.6%。中国的是0.4。下面这张表可以提供直观的数据支撑,中国是1978年到目前劳动份额比较稳定,根据张车伟先生的估计,是在0.4左右,这就是我们的陈述的理由。美国大概是在1860—1920年,英国是1850—1924年,日本是1900—1960年。美国一直比较稳定,维持在0.7-0.8,英国是维持在0.6-0.7,日本在0.7左右,加拿大趋势比较明显,它的劳动弹性是不断往上上升的,从目前的0.5左右上升到0.7左右。
2011-06-11 14:47:45
- 袁富华:
未来中国生产方程的参数变化问题,要素分配比例变化牵引要素弹性沿着长期增长曲线滑动。红线指的中国长期增长率曲线,沿着这个红线中国经历了工业化过程,到目前的城市化加速以及到城市化成熟。在这个过程当中,增长的福利函数会发生变化,目标函数会发生变化,随着对民生的重视,劳动报酬会增加,产出的劳动弹性由目前的0.4会逆转,会提高,由目前经验的0.4回到预期的大于0.4,这是我们最重要的一个结论。
中国长期增长的另一关键问题是后危机时代再平衡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关于减排问题。大家都很熟悉减排目标,为了促进增长方式转型,国家制定的目标是2020年单位GDP碳排放比2005年减少40%—45%的目标。这个图是单位GDP能源消耗、碳排的国际对比,粗黑线表示中国目前单位GDP能源消耗状况。这个线是世界平均水平,如果按照目前的减排目标严格实施下去,十年之后,我们的预期是中国单独GDP能耗大概接近于世界的平均水平,这个压力是相当大的。
2011-06-11 14:53:39
- 袁富华:
综合我们的方程结构、参数结构、减排目标以及其他的因素分析,我们看中国的长期增长的基本情景(图),这一列是潜在的劳动供给,这一列是单位GDP碳排,我们自己预测此后的十年。然后我们接着看最后一排是潜在的技术增长速度。沿着这个增长曲线,潜在的资本增长在未来五年比较高,以后会逐渐减速。潜在的劳动供给会出现拐点,潜在的技术进步会呈现曲线的增长。我们做一个基准预测,趋势预测是未来五年中国的潜在增长率比较高,大概在8.5%—9.5%左右,未来的十年平均是8%—9%,未来20年,以后的10年的速度比较低一些大概在7%左右。
我们再看情景分析,我们为什么对资本增长、劳动力供给增长、技术进步增长进行情景设置呢?这就是现在所讲的,中国长期的增长路径问题。中国长期增长中资本积累问题。我们根据发达国家的经验以及发展中国家的经验,我们总结出了第二个规律,就是投资“依趋势增长和拐点”命题。这正好为上午老前辈提到的短期经济波动投资是高是低提出了一个理论依据。从长期趋势来看,投资,或者是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出现这样的一种状况,城市化加速时期的对数线性增长与城市成熟时期的下降。发生的原因是投资依趋势增长和拐点之所以发生,是因为城市化加速时期,资本深化及由此导致的生产率提高的内在要求。世界资本主义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着这个规律。
2011-06-11 14:53:49
- 袁富华:
下面用一些图表进行印证,中国长期资本投入增长率,我们先看第一个图表,这个图表表示的是1820—1992年的发达资本主义增长历史,上升的蓝色区域是发生在几乎所有的资本主义国家城市化加速时期的投资增长状况。所谓城市化加速定义的是30%—70%的区间。过了70%,我们就认为城市化加速完成了,城市化成熟了。在这阶段出现了投资加速上升,此后出现拐点。
我们看第二个图,在城市化加速过程中,由于投资出现了已需的增长和拐点,就导致了劳动生产率出现了依趋势增长和拐点这样的状况。把这个图放大,我们看看典型的案例日本。日本在1955—1998年,日本这40多年的增长历史。我们看典型的投资依趋势增长和拐点,这个表是分阶段日本投资增长速度,从1953—1970年,战后日本投资加速,全社会的固定资本形成增长率接近15%,相应的明年投资和政府公共投资都以14%到15%的速度增长。但是,过了1970年以后,日本的快速成长一完成,投资出现了拐点。1971到目前为止,投资的增长率不到4%。这就是日本的一个典型例证,投资依趋势增长和拐点在城市化加速时期的规律。
我把那个表做到这个图上,呈现出这样的状况,蓝色区域是城市化加速时期,这个是投资的限性趋势非常明显,拐点非常明显。
2011-06-11 14:54:01
- 袁富华:
我们再看看这张图,不但投资出现了依趋势增长和拐点的问题,而且投资结构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在蓝区是城市化加速期,这个虚线是住宅投资比例,会出现比较高位,城市化结束之后急剧下降。企业设备投资者在完成城市化加速之后会继续升高。
我们看看中国,改革开放时期中国投资依趋势增长的问题,拐点可以预期,但是没有出现,因此我们叫中国投资的依趋势增长。这个图标的是中国全社会固定资本形成趋势,1978—2009年这些年之间的情况,平均年增长率是11%。其中蓝区标的是中国1994年以来,中国进入城市化加速时期以来非常明显的依趋势增长的问题。
中国投资结构问题,我们看这个是代表着中国资本“失意化”一个非常重要的两个指标,一个建筑工程投资,一个是设备工具戏剧购置投资,都是依趋势增长非常明显。蓝区是进入城市化加速期。投资比例的变化,包括制造业,这个黑线表示制造业,红实线表示服务业,红虚线表示房地产业。在新增投资里制造业的比例出现了下降,服务业出现了上升,上升的主要原因在1998年以来是由房地产增加。这个图和发达国家对比,在发生投资依趋势增长和拐点之中,城市化率达到70%,服务业的固定资产投资比重会占到70%甚至更高,这是国际经验。
2011-06-11 15:09:18
- 袁富华:
中国长期增长路径转换中第二大问题是人口红利。上一个图是第一个人口红利,下面这个图是第二个人口红利。第一个人口红利是1982—2005年,中国劳动年龄人口供给趋势。蓝区表示,大概在2005年中国劳动年龄人口供给会出现严重下降,第一次人口红利消失。第二个人口红利以主要储蓄者比率,就是说年龄在35—54岁之间的劳动人口占16和54岁之间的比例,这个人口比例下降是在第一次人口红利消失10到20年,大概是在2025年到2030年左右消失,这样它的叠加效应对中国未来的打击会影响非常大。所以我们考虑的是人口转化问题。
我们再可看中国长期增长路径转化第三个大问题是技术进步。我们是用尔曼滤波,不考虑环境因素的生产函数TFP变动趋势,就是技术进步。长期以来,中国的技术进步了,都是在2%左右晃荡,一直到2002年之后,产生了速度比较慢的但是比较显著的增长,这就是中国未来的TFP改变趋势,就是技术进步趋势。
这是根据前面的机制,我们推算出中国的潜在增长。
2011-06-11 15:09:30
- 袁富华:
下面我们根据前面的论述,我们看看中国长期增长机制问题。压缩的中国工业化、城市化过程,我们认为要理解生产者、政府和其他各个单位必须理解中国工业化、城市化的背景,这个背景就是所谓的压缩的中国工业化、城市化过程。这个过程是指发达国家200年工业化、成为化历程,在中国被压缩在几十年里改变。所以增长曲线、效率曲线、行为曲线完全是变形的,都是可以理解的。下面第二个特征,压缩的工业化、城市化过程,决定了中国长期增长行为特征,行为特征主要指经济主体行为与发达国家的差异和增长函数特征。
我们再看在这个背景之下中国长期增长机制,第一是由工业化阶段的要素驱动转向快速城市化过程的集聚效应驱动。由于中国的城市化是被压缩在几十年内实现的,所以它的急剧效应会非常大,报酬递增也是非常明显,这是重要的动力之一。第二个机制是由工业化阶段的“干中学”技术进步转向“自主创新”的驱动。第三个机制是蕴含与增长目标转换所引致的增长环境、大陆产生的可持续增长的动力。谢谢各位老师!
2011-06-11 15:09:43
- 主持人:
袁富华是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经济增长室的副主任,他们的课题组搞经济增长潜在增长率和转换路径分析,搞了很长时间,所以这个成果对大家来说都非常重要的,对长期中国如何发展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研究成果。
下面有请国家发改委对外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张燕生老师为我们演讲,他演讲的题目是中国对外经济发展前景。
2011-06-11 15:09:51
- 张燕生:
非常感谢,感谢主持方,也感谢主席,感谢大家,能够给我一个机会把最近研究的心得对各位做一汇报,我今天的题目是中国对外经济发展的前景,副标题是培养新竞争优势的宏观困境。这个宏观困境是在今年一次国际会议上,有一个美国专家说,如果中美之间竞争,输的肯定是中国。我一直在想,如果中美之间竞争,输的一定是中国,为什么?我们知道日美之间曾经发生过竞争,也就是1985—1995年的摩擦。我们发现日本和美国的GDP,无论是总量还是人均,它都经历了从85到95的迅速趋同,甚至人均GDP在1995年,美国是日本的1.5倍,但后来迅速拉开距离。我们会发现,最终的结果确实日本是全面输了。在想日美的较量中,日本人输在哪儿?我们知道日美的摩擦和竞争的背景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也就是我们讲的滞胀,在滞胀过程中,我们知道经济的基本面,日本是比较好的,美国是比较差的,我们会发现欧洲走出滞胀是通过治理通货膨胀入手的。也就是说我们在八十年代叫里根经济学,或者叫供给学派、供给管理政策的组合。这一套治理从供给端进行结构调整,所付出的代价是财政赤字飙升,为了财政赤字飙升融资提高的利率,利率的提高导致了1980—1985年连续五年的美元升值,最后在1985恩年导致美国经常项目赤字飙升和财政赤字飙升,“双赤字”的压力是美国供给端的改革改不下去。后来出现了花园广场协议和日元大幅度飙升。日元大幅度飙升使日本面临着如何应对泡沫经济和如何化解产业二元结构困境。到1990年,日本陷入了长达20年停滞,而美国迎来IT革命和新经济繁荣。
2011-06-11 15:10:14
- 张燕生:
这里会涉及到一个问题,如何看日本的20年的停滞。我们会发现无论是美国学者还是日本学者,还是中国学者,普遍认为日本输是输在泡沫经济应对不当。但我的问题是为什么同样是应对泡沫经济不当,也就是美国应对2001年IT泡沫和2008年金融房地产泡沫不当,造成了一场几十年一遇的国际金融危机,美国人会输吗?不会。为什么?也就是说当前美国短期复苏的的手段是扩大出口和量化宽松,长期的手段就是回归实体经济的结构调整,美国的结构调整估计至少需要十年,这涉及到同样的问题。谁来为美国中长期结构调整买单?
2011-06-11 15:10:35
- 张燕生:
这里就会涉及到当前讲的全球失衡,也就是美中经济安全评估委员会所表示的一个观点,这场危机的根源是在于失衡。失衡的责任,中国人和美国人各自应当承担一半的责任,中国人要为全球失衡买单。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会涉及到中国下一步的外经贸赶超前景还会乐观吗?这就会涉及到今天和80年代的日本,我们与它们有什么不同。我想有三点不同:一是当前全球经济面对总有效需求不足,更像1933年,但与当时大萧条不同是因为凯恩斯主义失灵,失灵的标志是当前美日欧所采取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都已经使用到极限。下一步还能做什么?因此现在无论是量化宽松还是扩大出口,只会对外转嫁危机而不能解决问题。如何走出当前全球宏观经济的困境?无论是理论还是政策,我们现在的选择很少。二是当前全球扩大了全球失衡,如果我们假设中国人为全球失衡买单,中国的顺差大幅度减少,它的结果也是中国竞争对手的顺差大幅度增加,全球失衡依旧。怎么走出全球失衡的困境?三是现在能否像80年代那样采取里根经济学和供给学派的观点?我说,不能。原因很简单,当前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很难承担牺牲公平追求效率的政治代价。这样以来,我们会发现当前的宏观经济环境,无论是政策还是理论都面临着挑战。
2011-06-11 15:10:51
- 张燕生:
另一方面,有一些美国学者提出,中美发展模式的调整,也就是中国扩大进口,美国扩大出口。我们说这样能否走出全球的宏观困境呢?我个人说,很难。难就难在美国并不是要扩大出口的问题,而是美国应当调整低储蓄、高碳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应该调整过度以来金融的产业结构,应当调整全球化、美国化的价值取向。我们说美国会发生这种调整吗?不会。很可能的结果是美国人生病,中国人吃药。根据这种理论,中国应该进行什么样的调整呢?也就是中国要进行全球经济的再平衡,要为此承担责任。剩下的议题就是包括人民币汇率升值、自主创新、政府采购、知识产权保护、产业政策的调整和国有企业的重组等等,都成为当前中国和世界主要国家目前争论很大的问题。我的问题是所有这些东西如果中国进行了调整,它的结果会是什么?前面很多专家都讲到,确实目前中国面临着调整,无论是阶段还是竞争优势,都面临着很大的调整压力。
2011-06-11 15:11:00
- 张燕生:
目前从国际上来讲,对中国还有一个质疑,中国的外汇储备已经高达3万亿美金,中国人民币为什么不升值,中国为什么不扩大进口,为什么不转变外向型的战略,我们的结论是无论是人民币升值还是扩大进口,实际上都很难解决当前中国经济和全球经济失衡问题。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应该怎么办?我个人觉得,中国确实到了要调整外向型经济发展模式的时代。
对中国来讲,我们自身的调整会涉及到一个比较重要的问题,就是外经贸的发展模式如何处理好“领孩子”和“养孩子”之间的关系,也就是如何处理好招商引资和培育内生性增长因素两者之间的关系,从而调整我们的战略。
2011-06-11 15:21:23
- 张燕生:
从下一步的角度来讲,我觉得中国的对外经济贸易调整有几个主要的大方向:一是如何解决中国走向大国经济的重要问题——定价权。我们知道一个大国应当是价格的决定者,而不是价格的追随者,应该是规则的参与者和决定者,而不是规则的接受者,应当是国际重大问题责任逆周期的调节者而不是顺周期的接受者。中国在这个方面还是有相当大的差距,以我们铁矿石的进口为例,我们会发现虽然我们是铁矿石对外依存程度最高的国家,但铁矿石的定价机制却从长期合同价格变成了季度定价到月度定价,最后到现货定价,最后完全成为风险的裸露者,我觉得在这方面我们的经验教训是很多的。
下一个问题中国走向大国经济,也就是下一步如何提高我们的金融实力和金融定位,我们会发现在全球化有三大生产网络,我们会发现在三大生产网络中东亚是在全球金融体系中最弱,而中国是在整个全球化分工中,我们金融的实力、配置的效力是最弱的。也就是说到去年,我们超过4万亿美金的对外金融资产,股权投资只占7.5,而北美只有我们10+3的对外金融资产,股权金融的比重高达71%。因此从这个角度来讲,对于中国如何迈过金融开放、金融市场化和金融深化的坎儿,对于中国下一步走向大国经济是一个严峻的挑战。
2011-06-11 15:21:34
- 张燕生:
对中国来讲,下一步要想成为大国经济,就必须从模仿走向创新。在这个方面,我们会发现从全球的创新和研发的产业链是高度集中在大三角地区,也就是美、日、欧。而且我们研究所的研究也表明,目前中国规模以上的工业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很弱,我们的创新环境对企业的自主创新社会的支撑很弱,招商引资所带来的直接技术外溢效果很弱。在这种情况下,如何解决中国从模仿走向创新、从代工走向自主生产、从低价竞争走向差异化竞争的转变,对我们来讲是非常不容乐观的挑战。
中国未来走向大国经济中如何真正像一个世界大国那样承担世界责任,我觉得这个问题对于中国下一步也是一个严峻挑战,无论是全球的公共产品的提供,还是国际贸易金融和货币体制改革中间的参与,还是对全球化中间强调发展主题的转变,我觉得对于中国来讲都是一个很大的转变。中国下一步走向大国经济一定是一个独立自主的大国经济,这对我们来讲是严峻的挑战。
2011-06-11 15:21:45
- 张燕生:
大家知道前一段时间,阿联酋一个核电订单200亿美金的设备和200亿美金的维护,最后全球招标,韩国电力公司胜出。我始终在反思,为什么韩国电力公司在核电设备远远胜于中国的核电工业。为什么?论基础、论条件,我们都要好得多。我们有核弹,我们有核潜艇,但我们会发现,我们在第三代核电的竞争中,我们实际上是没有取胜的,为什么?我觉得这个方面是值得反思,也就是我们缺少了一种独立自主、奋发图强的精神。
中国走向大国经济,它一定是要推动经济全球化、经济国际化的战略。在“十二五”时期,我们中国将会实施扩大内需的战略和城镇化战略。扩大内需和城镇化战略都将是以中国市场需求为基础的一个内向趋向的战略,如何解决扩大内需战略和城镇化战略与国际经济化战略之间的对接,对我们下一步是一个很大的挑战。未来的三十年,也就是中国在人才的国际化、资本的国际化、产业的国际化和市场的国际化中,我们将会一步步地打造在周边和全球的生产组装基地,打造我们对外营销的渠道和网络,而且会积极推动人民币走出去、银行走出去和资本走出去,所有的国际化进程在30年能不能够逐步建立起中国自己的全球生产体系,关键就取决于人才。谢谢大家!
2011-06-11 15:21:55
- 主持人:
张老师的思考非常深刻,从一个全新的角度为我们阐释了中国经济发展中的外部环境和中国未来选择的问题,谢谢张老师。
下一位发言是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院长杨瑞龙教授,他的发言题目是农民工工资上涨的宏观经济效应分析。
2011-06-11 15:22:06
- 杨瑞龙:
谢谢大会给我这个发言机会。我今天谈的问题是有关农民工工资上涨所产生的宏观经济效应。大家知道从2004年以来,我们中国出现了一个新的名词——民工荒,这是我们以前没有想到的,我们总觉得中国人很多很多,用不完,但2004年出现了民工荒。到金融危机之后,民工荒有愈演愈烈的趋势。农民工工资在这几年里前所未有地明显的提升,我今天讲两个问题,一是由民工荒引起的农民工工资上涨是短期现象还是长期趋势,二是这种农民工工资上涨对我国宏观经济到底会产生什么样的长远影响。
大家知道,我们的判断是中国第一代劳动力市场出现了结构性拐点的变化,实际上由总体过程向结果性过程转变,它宣告了中国第一代劳动力市场的机制发生了深刻的变革。这次工资上涨,实际上从大的背景来讲,我们的人口结构发生了变化,这张图形看得非常清楚,红线表示我们的总抚养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从2010年开始逐渐上升,劳动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在不断的下降,这是总背景。在这种背景下出现了民工荒,我们认为本轮民工荒引发的工资上涨有很多因素,有人口因素、周期因素、政策因素、结构因素等造成。它反映的是农民工工资形成机制已经发生了深刻变革。
2011-06-11 15:40:44
- 杨瑞龙:
我们知道,原来的时候,如果大家熟悉刘易斯的二元经济结构理论的话,大家比较清楚当农村存在争议人口的话,工业部门的投资增加引发对劳动需求的增长,不会引起工资上涨。这就有一个保留工资的问题,农民的保留工资主要有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所谓的务农收入,这是生存工资。第二部分是转移成本。由此形成的保留工资,这几年发生了比较大的变化。第一个变化是由于我们实行推行新农村政策,农村改革,粮食产量提高引发了收入增加,转变为农民收入。主要是通过农业税的豁免、清除统筹提留、粮食价格补贴等等,如果学生家在农村的话,这几年的农民的务农收入有比较明显的增加。
2011-06-11 15:41:04
- 杨瑞龙:
另外是转移成本,农民到城市里打工的代价这几年上涨很大,主要是由于资源价格不断上涨,生活消费品价格不断上涨,这两类价格的上涨使得农民到城里维持生存的代价越来越高。这两者加起来,构成了保留工资。很显然,这个保留工资从2004年以来上升得比较快,这样就构成了农民工的基础工资上升了。有的人说这样上升,只要农村有剩余人口,不可能引发工资上涨。我们确实发现目前的农村剩余人口比较多,还没有到拐点。农村还有大量的剩余人口,但是由于中国特别的土地制度、户籍制度,再加上中国农村家庭分工模式,导致了即使是在农村存在剩余人口的条件下,也不会阻碍工资上涨。因为现在农村里主要是有一个妇女带着几个小孩,有一个老人,耕种农田,男劳动力以及青年劳动力到城里打工。因此农村里尽管存在剩余人口,但是以一个基本家庭完整为条件的,你现在随着城市里面对劳动需求增加,你还要把劳动力转移出去的话,就存在农村家庭解体的问题。如果整个农村家庭项城市转移,除非要提高工资。除了这个因素之外,还有一个因素是随着中国制造业国际地位的确立,创造业对劳动力需求持续增长,劳动力供给会由总量过剩转向结构性过剩,为了工业化进程加快,会进一步推动工资上涨。还有一个是随着中国重化工阶段和加工贸易化阶段到达顶点,在全球化日益加深的条件下,过去长期被压抑的中国制造业工资水平存在回补趋势。这是两个次要因素,再加上前面两个主要因素,由此看到,2004年出现的“民工荒”是引发的农民工工资上涨,也就是低端劳动力工资上涨将是长期趋势,这反映了农民工工资的趋势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这种变革开始由市场起作用,农民工从一个纯粹的被动的工资接受者开始逐渐演化成在工资形成当中具有要价权、谈判权,从而使农民工的工资形成了一个市场因素。这种是长期趋势,所以这是我们一个大的判断。回到第一个问题,本轮工资上涨不是短期现象,是一个长期趋势。中国同时进入了工资不断上涨的一个新的经济发展阶段。
2011-06-11 15:41:19
- 杨瑞龙:
第二个问题要回答的是这样的工资上涨到底对中国产生什么样的后果。我们知道长期以来,我们引以自豪,中国为什么这几年发展?是因为国际化红利、全球化红利、人口红利,特别是大量的剩余人口,剩余人口利用高积累,同时利用全球化的红利,适应外国的资本、技术和管理,接受我们的廉价劳动力,制造廉价产品,大规模推向国外,实现了全球化红利。因此,中国所有的未来增长都在廉价劳动力上。这次工资上涨,有人会说,中国可能会没有竞争力在看来,本轮工资上涨未必是一件坏事,因为中国的增长是以投资拉动性和政府推动型的增长,这种增长换来了30年GDP的连续10%左右的增长,但又出现了很多问题。最大的问题是结构问题。为什么现在讲发展上的转换呢,因为随着这样的增长,我们的结构问题越来越严重,包括收入分配结构两级分化,经济结构严重扭曲、产能过剩。在这种经济条件下导致对环境的严重破坏以及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所有的问题多会进入结构问题。中国未来发展的最大问题就是结构,但我们在十多年前就清楚知道结构问题是很重要的,但结构问题始终扭不过来,为什么呢?用通俗地话来讲,缺乏抓手,没有抓手。政府一天到晚都在讲调结构,发改委越调结构调得越厉害就越坏,于是把资源掌握在政府手里的时候,我们发现政府在调结构的时候,常常是“有心插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现在干成功的事情大部分都不是发改委干成的,都是市场干成的。当然发改委也很重要。关键的是定位问题。我想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需要一个机制调整机制,而本轮工资长的话恰恰为我们来咨询经济发展方式转换和结构调整提供了一个抓手。为什么呢?
2011-06-11 15:41:31
- 杨瑞龙:
我们认为工资形成机制的变革将带来中国收入分配格局的变化,从而启动中国市场化的收入倍增变化,并加速中国收入消费升级的台阶效应的到来。这种变革必将改变中国工资占GDP比重过低和消费启动大大落后于同类国家的局面。从而加速推进中国消费升级和产业升级。消费上不去的根本原因在于分配格局,分配格局靠政府来解决是有作用的,但归根到底还是要借助市场因素,本轮农民工工资的上涨引发的劳动要素价格的上涨,恰恰为提高劳动收入在初次分配当中提供了一个市场化的条件。所以,我想本轮工资上涨有助于缩小收入分配差异。而且这样的差异会导致收入分配增加,而且它会为经济结构调整提供需求的因素。当我们到2012年人均GDP将不如4000美元大关,按照一般的消费层来看,中国也步入服务业需求加速的阶段。而农民工工资形成机制的变革无疑将使上述台阶效应变化。
2011-06-11 15:41:44
- 杨瑞龙:
工资形成机制变革将加速推行中国产业在居于上的梯度转移,并使中国产业在加速性梯度转移中实现产业升级,克服以往行政化产业转移带来的各种问题。我们知道这30年,东部和中西部之间差距越来越大,这样是不可能长期维系的,我们要消除结构差异。本轮工资上涨恰恰为区域差异的缩小提供机会。因为首先工资上涨是在东部地区,随着东部地区的工资上涨,我们发现中西部地区的工资差异、中西部地区单位劳动成本的把以表现得越来越明显。因此,在东部生存的那些所谓的劳动密集产业,随着这一轮低碳劳动力上涨,要么结构升级,要么转移,要么向周边国家转移,国内还有很多地方,有中西部地区。这几年中西部地区的投资资本引入越来越快。我们测算了2009年、2010年外资的引入,结果我们发现这两年在中西部地区的引资增长率远高长期占有优势的东部地区,像江苏、上海、山东,这几年引资的增速明显降缓,而重庆、河南、四川这些地方引资速度明显增加,综合因素有很多,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就是劳动成本的差异化所导致的产业转移。这样一种由工资上升引发的产业转移,有助于消除长期以来的区域经济差异的索要。
2011-06-11 15:41:55
- 杨瑞龙:
我们看这张表,这几年多个行业代表性企业纷纷登陆内陆,像富士康、TCL、美的、格力、海尔、惠普按等等这样的制造业都在向东西部地区分布,这个是和公司有关系的。第二个判断,本轮工资上涨是有助于区域经济差异的缩小。
长期来看,低劳动力成本会严重制约产业结构升级。长期的低少数成本,昨天买个机器,有个订单,用点廉价劳动力,主张挣钱,我凭什么搞技术、搞发明,那是很有风险的。所以企业提升产业的积极性是不够的,如果我们回忆一下,六七十年代的世界石油危机,从今天来看,美国人要感谢这场石油危机,如果当时没有这场石油危机的话,美国产业不可能转移,因为有了这个石油危机,导致美国的产业结构就发生了外力空架的转型,而这种转型导致一种新技术,就是所谓的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新技术,不能不说这与石油危机对外部冲击有一定关系。这一次我们中国的产业升级,除了由于收入增加产生市场需求因素之外,还有内在的压力和动力,这就是劳动成本的上升。劳动成本的上升会导致我们的企业用资本替代劳动,而资本替代劳动过程就是传统产业或者是产业升级的过程。我们长期来看,中国的世界工厂一直是同产的,那种技术驱动、生产驱动从总体上来看都是产业的末梢,我们要产业升级,这次劳动成本上升的话是有价值的。同时,公司形成机制的变革有利于增加居民收入,增加了农民工进城工作的机会,将进一步推进我国城市化进程,城市化水平和城市居民消费水平正相关。而目前农村居民消费水平仍然大大低于城市居民消费水平,更多的农民工进入城市,成为城市人口,将大幅度提高整体居民消费水平,从而会提升城市化水平,这方面我们有很多数据证明。
2011-06-11 15:42:06
- 杨瑞龙:
本轮工资上涨对中国有利有弊,但机遇大于挑战。为什么呢?因为它给了我们市场化的引资,就像药引子一样,药引子是什么呢?就是工资上涨,这个引的什么呢?引的经济结构调整。所以我们没有把工资上涨看得这么悲观,如果我们应用得好,我们就可能会为未来经济结构调整转型提供非常好。这样我们的经济发展方式转换,不仅仅是政府的一厢情愿,而是反映市场的内在需求和内在要求。所以,我认为中国从此进入了市场驱动型的经济结构调整的新阶段。
以上是我的简单发言,简单地说,本轮农民工工资上涨是一个长期现象,中国从此进入了工资上扬的新的发展阶段。这样的工资上涨会产生经济结构调整的市场化引资和市场化机制。谢谢大家!
2011-06-11 15:42:32
- 主持人:
杨教授分析了农民工工资所带来的利的方面,我觉得除了经济结构调整、产业结构升级、产业转移,还有一个更大的实惠就是工资收入上涨了,生活水平会提高,生活质量会提高。谢谢杨教授。
下一位发言的是北京师范大学经济资源管理学院院长李晓西教授,发言题目是经济周期理论的比较研究。
2011-06-11 15:44:50
- 李晓西:
大家下午好!我想谈谈关于世界经济周期的问题,随着全球化的发展,随着中国融入全球化,世界经济到底有没有这个周期?我觉得还值得研究一下。重点谈三个方面,一是世界经济周期是否存在?二是世界经济周期的特征;三是世界经济周期的协动性和传导机制。
我们看几张图,东南亚几个国家的经济波动,从1973—2009年,根据世行的资料整理,从这个图上可以看出,世界区域性的国家有这样的经济周期,大体上看到他们的波动是有相同、近似之处。我们再看东亚太平洋地区和世界经济波动图,也可以看出我们在上世纪70年代到现在,还是越来越近似。我们可以看到这个图,感到有一些相似。有人做了几十个国家的GDP,把这些重要国家汇总起来之后,我们可以发现可以找到世界的基本GDP的增长图。从这个图里可以看出有几十个国家,大体上都能够围绕这个图波动。我们还是存在这样的世界经济周期。
2011-06-11 15:45:02
- 李晓西:
这些图反映了几个事实,一是世界范围内的经济波动,二是经济周期波动还是在一个正值的范围内,出现负值的很少,这些经济体都围绕着平均增长率上下波动。我们也可以看到经济周期总体来看,它的扩张期变得越来越长,衰退期相对变短。衰退期变得短了一些,扩张的时候比较长。按照从低点来看世界经济周期,有三个明显的年份,1975、1982、1991、2001、2009年,相应的长度是七年、九年、十年、八年。世界经济周期,并不是全世界的国家都是同步的,而是全世界几个主要的国家构成了经济周期波动主体,我们现在画的这个线是世界经济的主周期,而不是把所有的国家都能够画在内。
世界经济周期的特征,同步性。涉及到宏观经济变量之间的相关度比较高。周期中金融市场的相关性和同步性更强一些。(图)同步性用了高收入国家和低收入国家进行比较,高收入国家是黄线,中低收入国家是蓝线,我们也可以从图上看到有同步的感觉,但也不是完全吻合。这张图是世界、北美、欧盟和亚太地区的经济周期波动比较,也是有统计数据的支持,实际GDP的增长从40年来看也有同步性。我们在40年以前考虑经济周期的时候不太好考虑,因为当时两个所谓的平行世界,社会主义国家和资本主义国家。而40年以后好比较,是由于全球化,这样我们越来越多的东西就有同步性了。
2011-06-11 15:45:25
- 李晓西:
各国经济的相关度现在看来也比较高,包括产出的总量、产出的增长率、消费、投资、就业很多都有相关性。很多国家的生存指数的变动在一定时期波动有高度相关性,有着重要的影响。下面是一些相关系数的分析,我们从这张表上可以看到欧美国家对世界经济周期影响比较大的,欧盟与世界之间的关系都在0.9%以上,像北美会低一些。欧美这些国家可以看成是促成我国世界周期的主要成分国,它影响着世界周期变化的趋势。
2011-06-11 15:46:36
- 李晓西:
金融市场的相关性和同步性增强,特别是欧洲、美洲、亚洲、非洲。表现形式之一是证券变化,现在大家看到证券变化经常是全世界同步变,而且证券价格波波动的波峰通常会领先于产生的波峰,也就是它的影响首先反映出来了。还有国家以前的利率波动的波峰通常也高于产生的高峰,也就是利率的同步性也高于产生的共同性。
再谈谈协动性和传导机制。所谓的协动性是各国在周期循环阶段的方向和拨付有一致性。很多地方都搞了区域经济一体化,还有区域的开放度,国家间的贸易关系,国际政策协调,像中国的财政政策和金融政策参加世界经济协调,现在已经不是小事情了,最初参加国际经济协调我们会强调我们的主权,所以我们国内的政策不能和你别的国家去协调,但近几年来协调已经形成了大的趋势。我们除了有20国的金融这种协调之外,财政上的协调曾经做过世界银行的课题。财政上的协调相当多,有这样几个国家、那样几个国家,双边、多边的有很多。现在财政政策的协调和金融政策的协调在全世界已经形成风气。一国的国内政策也可以和别的国家的国内政策进行相关的协调。还有市场经济全球普及化,当大家都觉得能搞市场经济的时候,这种普及化会提高。还有通讯技术,使得信息的传导,包括证券市场现在24小时不敢,通讯技术起到相当大的作用。
我们有同学到意大利去,我们马上就能够知道他们正在往罗马方向走,这种同步性在以前都觉得不可想象,就是因为手机全球通。这样的东西造成了世界经济周期协动性,这种协同性更多的是从经济上讲的,而同步性更多的是从统计学角度讲的。
2011-06-11 15:46:49
- 李晓西:
传导机制。最主要的是商品贸易和国际金融。一个国家和一个国家贸易的传导性,一个是贸易量的大小,另一个是双方贸易产业结构的相似性,相似性就容易同步走。互补性,会涉及到贸易量,贸易量的大小意味着互补。我们讲到从澳洲进矿石,我们的金矿有影响,在贸易大小里互补性就会包含进去了,这就是贸易结构的相似性。而这些东西都会决定你在贸易渠道传导中的影响。中美之所以现在讨论这么热烈,就是因为我们这边的出口造成了美国人感到产生了逆差。但大家可以看看哈佛大学著名教授曼昆说到,实际上造成美国逆差的最主要的原因不是中国,失业也不是从中国找原因。我们对贸易可以进一步分析,我最近搞了一个“关于逆差问题怎么看”,顺差和逆差对于一个国家产生最重要的影响,但大家也觉得如果全球加起来,就没有顺差和逆差一说。全球的贸易对全球的经济没有作用,或者说进口也多、出口也多,如果说逆差是零,也没有作用。或者说你的贸易进来的产品都是资本品,你出口的都是奢侈品,逆差反映不反映出来也没有关系。这值得我们研究。但全球为什么不愿意放弃用逆差衡量贸易对经济的影响呢?这个很值得研究,最近我也写了东西进行研究。
2011-06-11 15:49:01
- 李晓西:
国际投资,我想特点强调跨国公司,跨国公司形成了全球化的重要纽带。无论是东道国还是输入国,它对世界经济周期形成了重大影响,跨国公司的力量在全世界的产出中所占比重非常高。短期资本的国际流动,短期资本利用汇差、利差赚取差价,包括还有资本市场。这样资金的流动在一个时期会对我们的进出口有影响,投资和消费行为有影响,一个国家对外需求也有影响,从而会影响一个国家的经济实体等等。我想我们的经济周期就是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形成,而且这个世界经济周期越来越反作用于各国的经济,使得我们不得不研究这个全球经济整个周期性发展和我们国内自己的经济和全球经济周期之间的关系。谢谢大家!
2011-06-11 15:58:16
- 主持人:
谢谢李晓西教授,他从经济周期的形成机理和世界经济周期的传导机制以及同步性的角度探讨了经济折价的问题。也为各个国家如何进行政策协调提供了理论依据。
下一位演讲嘉宾是厦门大学教授、福建省政府经济顾问、宏观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李文溥教授,他的演讲题目是制造业劳动报酬水平与产业竞争力变动趋势探析。
2011-06-11 15:58:56
- 李文溥:
谢谢会议主办方给我这个机会,我要在这里报告的是最近我们的一个研究,这是一个很小的题目,关于制造业劳动报酬水平。这个问题这些年来讨论得比较多,包括刚才杨瑞龙教授也涉及到这个问题。我在这里作报告中的问题是我们后续的研究,去年我们做了一个研究,去年做的研究主要是探讨制造业劳动力国际竞争力的比较,我们去年做了一个结果比较,中国制造业劳动力成本即使是跟发展中国家,跟我们竞争的这些国家相比,我们劳动工资水平按照单位产品的劳动工资水平,也是非常之低的。我们算了一下,在中国主要出口的三大市场(欧洲、美国、日本),我们主要的出口产品的份额,按照出口产品的份额又计算了在这三大市场上主要和中国竞争的对手,他们的产品成本、劳动工资状态,结果发现了一个很有趣的现象,我们主要的竞争对手,他们的平均工资水平是我们的1.5倍。我们当时的结论是,中国现在如果把制造业的劳动工资水准立即提高50%,也不影响中国的产品国际竞争力。国内对此问题还谈了很多问题,国内主要是以出口产品为比较的。
2011-06-11 16:00:50
- 李文溥:
我们再看中国整个制造业劳动成本是怎样的水平,现在都在讲制造业劳动力成本的上升对企业利润率的影响,劳动力成本成本上升对中国的贸易竞争力的影响又是怎么样的。今天主要讲这三个问题。
为什么会进行这个问题的研究?大家知道“十二五”规划中提到“两个同步”,事实上两个同步这些年来都没有做到。我们发现制造业的就业占城镇就业的30%,创造的GDP大概是32%,出口占85%。占制造业的平均工资水平,按我们计算它是国民经济19个行业中最低的部门。关于制造业的问题,长期以来我们总是担心如果制造业的水平提高,中国制造业的竞争力将失去。我们查了一些文献,对于这个方面都有一些研究,我们的研究发现主要有这样的看法,这种研究必须非常及时,此前的研究,最早是到2004年、2006年,而且比较不太充分,我们的比较是尽量延伸到2008年、2009年。不同行业的劳动力成本的变化趋势是不一样。劳动力成本变化对产业利润率、产业国际贸易竞争力的静态、动态影响。
2011-06-11 16:01:06
- 李文溥:
我们测算的劳动力成本,用的是广义的劳动力成本。不仅包括工资,而且按照劳动人事部规定的所谓劳工培训费用、劳保费用等包括在内。劳动生产率是制造业增加值与从业人员连平均数的比值计算的。论文中有数据,我就不展开了。
算出一个结果令人惊讶,我们国家这十年来劳动生产率的增长远远快于劳动报酬增长。按照我们这样计算,计算的结果发现一个问题,单位产出的劳动力成本实际上是在下降的。大概2009年我们单位产出劳动力成本只相当于1999年的89%。也就是说,如果按单位成本的劳动力成本来算,中国的劳动工资水平没有上升,而是下降的,降了10%。单位劳动力成本计算的方法,我们采取的是国际上通用的ULC指标。为了进行国际比较,我们比较了两类国家,一类是发达国家,我们的投资来源地和产品出口地。另一类是和我们竞争的发展中国家,这两类比较,一个很有趣的现象,这里列了一个表,我们看主要结论,第一,和FDI主要来源地及主要贸易伙伴国相比,我国制造业单位产出劳动力成本具有绝对优势。我们国家的制造业ULC是美国的30.35%,日本的31.73%,德国的19.24,英国的25.79%。其中最高是台湾地区的53.98%。也就是说大概在四分之一、五分之一和三分之一,最多的是在一半左右。这是和发达国家相比的。第二,和我们有竞争关系的发展中国家相比,和出口产品的竞争国家相比,比完之后结果我们的优势更大,我们的ULC是巴西的13.74%,墨西哥的30.85%,印度的30.27%,印度尼西亚的78.21%,菲律宾的14.44%,泰国的62.84%,都比他们低得多。我们的绝对水平还是具有非常大的优势。
但是还有一个很有趣的现象,我们单位产出劳动力成本不但有优势,而且是人家在上升的同时,我们在逐年下降。比较了2002—2008年,中国ULC每年下降1.18个百分点,我们所列的其他国家基本上是上升的,人家的单位劳动力成本上升的时候,我们是在每年下降1个百分点。这和世界上发达国家比是这样的,与发展中国家比也是一样的,我们的趋势完全相同。
2011-06-11 16:10:25
- 李文溥:
因为整个制造业不说明什么态度问题,其可以分行业比较。我们比较1999年到2009年我国的劳动密集型制造业的单位产出劳动力成本,这样我们可以发现,即使是在现在呼声最高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来看,我们会发现单位劳动力成本上升和下降的行业是一半对一半。也就是说有一半的单位劳动力产业成本略有上升的趋势,但也有一半是在下降当中。资本密集型的情况,单位劳动力成本基本上是下降的。到目前为止,我们可以发现,目前单位劳动力成本最高的行业是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最低的行业是有色金属冶炼及延压加工业,前者属于劳动密集型,后者属于资本密集型。总的来看,我国资本密集型行业的ULC要低于劳动密集型行业。增速刚才已经说过了,我在这里就不说了。
现在讲到第三个问题,劳动力成本上升对企业利润率的影响,我们应该可以这样说,总体上是静态影响比较大,我们算了一下,如果人均劳动报酬提高10%,那劳动密集型行业的利润率最少下降8.6%,最大会下降30%。资本密集型行业的利润率下降会比较弱一些,大概会下降3.8%到17.6%之间。但我们会发现,同样的提高10%,按不同年份去算的话,我们可以发现劳动报酬上升对利润率的影响是逐年下降的。比如说在文化体育用品行业,我们可以发现劳动报酬如果在2006年提高10%,利润率下降41%。到2009年,这个下降幅度只剩下29.7%,也就是说随着时间的增长,行业内部消化这个的能力在提高。我们可以发现这个随着说从静态看很有影响,因为这样的影响,10%会影响利润率到8%—30%,这个影响是非常大的。但我们对行业动态计算的结果会发现一个情况,提高劳动报酬,到现在为止,我们没有发现导致企业利润总额和利润率的下降,相反我们发现利润总额和利润总额都在随着劳动报酬的增长,不但是增长,而且是更快增长。可以从我的论文中看有关的数据。
2011-06-11 16:10:57
- 李文溥:
劳动力成本上升对制造业国际贸易竞争力的影响状况,我们主要借鉴外贸中的TC指数计算,大家知道现在制造业的编码和国际贸易的编码有所不同,我们借鉴了余淼杰先生的研究,按照他的分类,这样比较容易被大家接受,按照他的分类进行了一个近似的分类,这个近似分类的结果计算出来,我们发现一个很有趣的现象,这十年来劳动密集型行业的TC指数基本上是正增长的,也就是说劳动力成本这十年来每年大概提高10%的工资水平,但这个工资水平的10%并没有导致劳动密集型行业的TC指数下降,相反它是正增长的。资本密集型行业,虽然说劳动的工资比重比较小,但是资本密集型行业的TC指数出现了有的上升、有的下降,行业数各占50%。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提高劳动力报酬不仅没有削弱劳动密集型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相反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其国际贸易竞争力。
这些研究不是很复杂,说句实话,我们做的是很苦的活儿,就是把一个个数据算出来。算出来的结果,我们得出了几个结论:第一,我国制造业单位产出劳动力成本(ULC)到现在为止仍然是下降的,主要的原因不在于工资,而在于劳动生产率。由于这些年我们的劳动生产率的提高速度大大超过劳动报酬的增长速度,这样就造成了劳动报酬占产业附加值的比重持续下降的趋势。我们通过国际比较发现,我们国家制造业的相对单位产出劳动力成本(RUIC)不仅具有绝对优势,而且这个优势相对强化当中。也就是说,这些年来人家涨工资比我们的幅度涨得更快,我们的劳动力增长率在提,但是我们比它提得快。
2011-06-11 16:13:04
- 李文溥:
第二,如果分行业来看,国内讲的很多都是劳动密集型产业怎么活不下去了,我有点奇怪,我觉得为什么它吼的和我找到的数据是不太一样的,我发现分行业当中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中的ULC及其增速都大于资本密集型行业。也就是说,劳动密集型行业的单位劳动力成本是在下降的,比资本密集型下降还要快。
第三,静态看,虽然我们应当承认劳动报酬变化对企业利润率有较大影响,但我们发现程度是逐年减弱的。就现实情况来看,按现实的现有数据来看,我们发现劳动报酬对企业利润率的动态影响是相反的。也就是说,从长期看,合理的、逐步的提高,如果你要提高三倍工资,那就是另外一回事。我们说合理的、逐步的提高劳动报酬,不会影响对企业制造业的利润率和企业的利润总额带来消极影响,反而我认为从既有的数据证明它是促进企业利润总额增长和利润率提高。
2011-06-11 16:13:17
- 李文溥:
第四,劳动报酬与制造业国际贸易竞争力之间的关系并不像有些人所说的此消彼涨的关系,好象一涨工资,国际劳动竞争力就下来了,至少到现在为止我们没有看到密切的关系,到目前我们发现国际贸易竞争力的上升和下降有很多因素影响,劳动报酬仅仅是其中的因素之一,我们不能把这个仅仅归到劳动报酬上。我讲的这些东西或者是我们做这个研究,实际上无非是想说一句话。中国还是可以考虑适当提高劳动报酬,它的劳动报酬在国际水平来说也够低了。
谢谢大家!
2011-06-11 16:13:29
- 主持人:
李老师的研究成果对我们来说是非常有启发意义,劳动报酬的上升,长期以来我们知道制造业对中国经济增长力的贡献,特别是出口的贡献,我们一直觉得是建立在低工资的基础上,但是今天李教授的研究成果表明,制造业工资水平的上升并不会影响出口竞争力,也不会影响企业的利润。所以我觉得今天杨教授和李教授的两个结论,对大会的主题和未来中国城市生活质量指数改善非常具有乐观意义。
今天下午上半场的发言到此结束。
2011-06-11 16:13:38
- 主持人:
接下来有请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主任李建伟教授发言,他的发言题目是我国经济运行的基本体征及其未来发展趋势。大家欢迎。
2011-06-11 16:13:55
- 李建伟:
各位朋友、各位专家,大家下午好!上午和下午的几位专家都对当前经济运行、物价问题作了非常精彩的发言,上午张平副所长作了非常精彩的总结,说我们现在要有一个大国的心态,包括做形势分析、物价分析也应该从大国的心态做分析。
我想从四个方面谈谈我个人对这个问题的看法,第一,到底怎么看当前中国经济运行的态势;第二,物价是大家当前关注的重点,上午大家都谈到输入型因素、工资上涨、获利因素,这些因素对物价上涨到底起了多大的作用;第三,分析中国下一步经济走势之前,需要对未来国内外发展环境,特别是美国的经济增长是怎样的情况,作一个简单的分析;第四,向大家汇报我们作的一个预测下一步我国经济增长和物价走势的状态。如果有时间的话,也可以把我们最近的研究成果,应对物价上涨的政策性措施的结论性的内容向大家介绍一下。
2011-06-11 16:31:54
- 李建伟:
第一,到底怎么看当前经济增速的回调。一个基本的结论是,我国现在经济增长是稳中趋降的态势,也就是说无论是趋稳还是能否下降,仅仅从2009年、2010年上半年,在扩张性刺激下的反弹向正常的回调轨道回归。(图)GDP的实际增速及其中长期趋势值,红线表示的是趋势,就像刘树成老师所说的潜在增长率。大家可以看到,这个“深坑”是美国人挖的,挖了深坑之后,在国内空前扩张的政策拉动下出现了迅速回升,现在仅仅是回到了正常的回调轨道。下一步的增长压力,从周期波动来说,压力是趋于较大,特别是中期波动,这对短期经济影响是比较大的,正在回调。所以我们有一个基本判断,下一步经济增长回调,这是一个正常现象。
回调,如果从需求角度做分析,今天上午许宪春局长作了分析,我们也有一个基本需求,从三大需求角度来说,投资在回调,出口增速也在回调,消费也在回调。出口方面,现在对我们的经济增长贡献是很大的,如果从净出口角度来看是低于去年。但要看外需拉动,主要是看出口本身的增速。虽然我们的出口增速是下降的,但它本身对经济拉动是比较大的,否则也会出现2009年那样的深度回调。
2011-06-11 16:32:09
- 李建伟:
我想侧重讲对物价上涨的分析,这也是论坛的主题。从2011年一季度以来,物价涨幅不断提高。这个提高和前几轮物价上涨对比有几个新特点,一是2004年、2008年是由食品价格拉动的,是结构性上涨。这一轮食品价格还是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非食品类价格也在上涨,逐渐走向全面通货膨胀的格局。二是蔬菜、水果季节性比较强的农副产品的价格,过去进入旺季之后有回调,但这次季节性回调的幅度在弱化。三是过去食品价格涨幅比较高,但整个物价涨幅不是很高,很重要的是靠非食品价格,或者是工业品出让价格的涨幅回调幅度比较大进行抵消。从2008年8月份以后出现一个新的特点,上游产品价格涨幅不是很大的时候,中下游产品价格在上调,这说明中下游消化吸收上游产品的作用在弱化。
大家都说物价上涨有几个方面的因素,我们归类为五个方面:交易性货币供给、实际需求、工资上涨、劳动生产率提高、输入型成本推动。这些因素对这一轮物价上涨到底起到多大的作用?我们进行了一个测算。总的来说,从上游,包括原材料、燃料、动力核心价格指数,一直到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推动物价上涨的因素主要是输入型因素,交易性货币供给提高,以及工资上涨,刚才李文溥教授分析了现在劳动生产率的问题,实际上他的分析结论与我们做物价分析的结果是一致的,也就是说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是这些年物价没有出现大幅度上涨的一个重要因素。总的来看,输入型因素对上游产品像原材料、燃料、动力核心价格指数、采掘业指数,向原材料价格指数然后再向加工工业向生活资料,最后到CPI,影响逐步递减,这个递减的过程是在各个生产环节中,上游产品,输入型的因素被大幅度消化了。
2011-06-11 16:39:43
- 李建伟:
工资方面是推动上涨很重要的因素,大家可以看到对上游产业带来,平均从2010年一季度以来拉动了8.3个百分点。后面包括对生产资料的拉动幅度也很高,对生活资料,包括对CPI的拉动都非常高。但是,跟劳动生产率的上升相比,如果两者合起来的话,这些因素是相对我们整个劳动力成本来说还是下降的。
关于出口几个问题,因为前些年国外说我们输出是通货紧缩,最近又说我们输出是通货膨胀,我们也需要为了回应这个问题,也是我们做物价分析的重要目的。分析完之后,大家可以看到输入型的价格因素也是出口价格上涨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是不是输入型的所有价格都转移到出口价格里,没有。因为我们输入价格这期特别是幸福价格这块的涨幅远远高于我们的出口价格,输入型以后大部分都被国内各个生产环节吸收掉的,只是一部分转到了出口价格里面。如果说我们出口价格上涨,输出通货膨胀,那仅仅是从国外进口的通货膨胀因素又有一小部分送回去了。这是关于物价上涨的因素分析。
2011-06-11 16:39:54
- 李建伟:
下一步我们发展环节会怎么样,直接决定下一步中国经济增长的趋势。如果说美国经济不好,我们中国的经济也不会好到哪里去。特别是美、欧、日的经济状况,特别是它们的进口,因为它们的进口决定了新兴国家的出口,也决定了中国出口增长速度。而中国出口增长速度对经济影响是非常之大的一个因素。
我们做了一个预测分析,美国的增长情况会是什么样的情况?因为我做的PPT很多,不可能都讲到,我就把我们对美国经济的预测说一说。我们有一个预测的结果,美国经济今年肯定是回落的,基本上在政策保持比较宽松的情况下,包括量化宽松政策会延续到今年年底,今年美国的经济增长速度大概是1.9亿,2009年以后他们恢复了比较快的增长,到2015年,平均增幅大概会是2.7%左右,这就是比较乐观一些。如果改变一些预测条件,他们可能就不会那么乐观,但也不会再出现像2009年的情况。很重要的一个因素,下一步美元的走势,因为前一段时间,本拉登被他们灭了之后,美元出现了短期的升值,但这仅仅是短期的现象。大家从这张图可以看到地美元的升值和美国的经济增长状况是密切相关的,只有在美国经济保持非常好的经济增长趋势下,美元才会是一个升值的趋势。这是名义美元汇率指数。如果今年美国经济仍然是回调的趋势,它的美元总的来说是不会升值的。我们在模型中也做了预测,他们这种弱势美元会保持到2012年四季度,从2012年四季度以后,随着美国经济恢复上升,美元会出现一个升值的趋势。这是因为美元汇率的问题,对国际市场大宗产品价格的影响是一个主要因素。所以这方面也会影响到我们净出口价格,从而会影响到中国物价上涨幅度的问题。
2011-06-11 16:44:44
- 李建伟:
在这个前提下,我们对中国的经济发展前景做了一个基本的预测,预测基本条件,美国经济保持适度增长,国内的宏观调控政策要保持相对稳定。基本情况是今年的经济增长幅度要回调到9.7%。一季度9.7%这个回调是什么意思?二季度和三季度的经济增速肯定会下降。到前三季度累计增速是9.4—9.5,四季度后开始回升。这也是跟我们的出口和国外的经济状况密切相关。大家看到在2013年那个时候我们还有一个回调,这个回调大概是经济增长幅度要回调到9%,随后经济恢复到较快的增长状态。
整个来看,2012年到2015年,我们的GDP增速大概还能保持在9.9%左右,这个结论在近期国内一些媒体的炒作中,说经济要调到8%甚至是8%以下,与这些是不一样的,因为经济的回调是正常的回调,不能说一回调就要跑到“沟”里去,增速一回生就要“过热”,我觉得这种看法不太科学。
2011-06-11 16:44:55
- 李建伟:
下一步物价会怎么走?首先我们看看进口的价格。整个进口价格在今年二季度以后还会回升,这与中国经济增长,与美、欧、日、全球的经济复苏是有关的。虽然说近期国际上大宗产品价格在回落,一旦全球经济出现复苏的时候,或者是回升势头比较猛的时候,国际大宗产品价格还会涨,我们输入型的通货膨胀还会进一步加大。特别是初级产品,初级产品的价格在2012年会上涨到比较高的水平,进口价格反映了国际市场中的大宗产品价格水平。
在这种情况下,下一步中国的物价会怎么走?总体来说,我们预测今年二季度或者是三季度物价水平可能是比较平稳,但从四季度开始还会上升,全年在5.3%左右。这种上升,一个是食品价格涨幅回落的可能性不大,而非食品价格在输入型因素以及工资上涨、交易性货币因素提高的推动下会有比较大的涨幅,我们预计今年非食品价格会涨到3%以上。过去我们说超过3%的情况不是很大。
到2012年三季度,这是本轮物价上涨或者是通货膨胀的高点。我们预计到2012年三季度,CPI的涨幅会达到7.1%,随后会出现回调。当然,上午林兆木老师也说过,经过一轮上涨以后,后面肯定会有紧缩,也确实如此。一旦2012年三季度以后,物价会出现一个迅速的回调,从2013年开始,我们的物价接近紧缩的边缘。
2011-06-11 16:45:05
- 李建伟:
还有一个比较重要的现象,下一步我们农业品出厂价格指数,2012年三季度之后也会回调,但不可能像过去那样出现一个负增长,下一步会保持4%—5%的增长幅度。
我们的物价上涨是不是可控?我们也做了一些分析,基本结论是这一轮的物价上涨还是可控的。要采取什么样的措施控制物价上涨幅度?我们做了很多情景分析,因为有三大因素,针对推动物价上涨的三大因素:工资上涨、输入型因素、交易性货币因素。工资上涨,大家都分析说这是一个好事情,不仅是改善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同时城镇居民以及在座的各位也需要提高工资改善生活水平、改善生活质量。工资上涨方面,对未来物价的因素影响,要想消除它,要通过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对消。这方面不在我们考虑范围之内,我们考虑的主要是如何控制货币性因素以及输入型价格因素,这两个因素对下一步物价上涨的推动作用。
2011-06-11 16:50:19
- 李建伟:
货币性因素就是要提息,通过提息可以控制物价上涨的因素。进口价格或者是输入型价格因素如何调控,就要靠人民币升值。人民币升值可以有多种方式,一个是通过一次性升值,另一个是渐进性升值。人民币升值意味着美元贬值,或者是美元、欧元、日元相对贬值。同时人民币升值也会控制进口数量增幅提高,进口数量增幅提高以后对国际市场价格又有一个推动作用。我们经过分析表明,如果人民币升级以后,我们按美元计算的进口价格不是降而是升,对降低国内输入型的物价上涨的作用体现在哪儿呢?仅仅体现在按人民币计价的进口价格。因为人民币一升值以后,按人民币计价的进口价格会下降。所以,我们模拟分析,通过人民币升值的办法,对抑制输入型的物价上涨也是有效的,但不同的方式对经济增长产生的负面效应以及对物价上涨的抑制作用是不一样的,一次性升值只是短期有效,只有渐进式的升值才会对抑制长期物价上涨有用。
所以我们最后有一个基本的结论,抑制物价上涨和稳定经济增长这两个方面都必须要监控,要选择一个比较好的方案,我们要让人民币小幅度升值的同时,也小幅度地提高存贷款利率。这样经济增长受的损害会小一些,同时对抑制物价上涨也比较有效。
谢谢大家!
2011-06-11 16:56:08
- 主持人:
下一位演讲者是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分党委书记沈越教授,他演讲的题目是后危机政策反思。
2011-06-11 16:56:19
- 沈越:
我大概讲几个观点,第一,对反危机措施的效果评价;第二,规模偏大、实施过激措施的消极后果;第三,几种貌似正确的说法;第四,对凯恩斯主义的反思;第五,几点评戏。
关于第一个问题,反危机措施效果评价。我的基本看法是,自2008年9月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世界各国纷纷出台了史无前例的大规模救市措施,应该说成效是巨大的。避免是规模远大于1930年危机,但消极效果却小于那一轮危机的结果。在这个过程中,新兴工业国由于实体经济存在巨大的经济增长空间,所以说通过干预性的政策,把潜在的增长能力调动出来,所以措施的效果比发达国家更有效。发达经济体表现不尽如人意,但是我个人的基本判断,美国的经济恢复比较扎实,而且代时比较明显,它的失业率比较高,在9%左右徘徊。我认为这是目前美国经济结构条件下正常的自然失业率,如果没有新的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美国的失业率不会有太大幅度的下降。
2011-06-11 17:02:59
- 沈越:
欧盟虽然现在受到主权债务危机的困扰,但这一个困扰不是来自于危机,而是来自于欧洲的社会模式,花钱太多,如果说美国的金融危机是不该买子的人、不该买大房子的人,买了房子、住了大房子,使个人消费过多。而欧洲的危机是公共消费过多。而公共消费过多是主权债务危机的主要根源。危机对欧洲来讲,是有助于促使它改革社会模式。发达经济体与新兴经济体之间,在经济恢复过程中一度出现了冰火两重天的失衡状态,但这种失衡状态给这次危机的短期冲击和恢复关系不大,这一种两重天的状态实际上是发达经济体和新兴经济体长期在世界经济结构中的演进趋势。所以我的基本看法是金融危机及其影响已经渐行渐远。
2011-06-11 17:03:16
- 沈越:
我们现在要想讨论危机措施的后遗症,我基本上的看法是我们反映过度、规模偏大、实施过激措施消极后果。资产泡沫形成,尤其是房地产泡沫。在最近两年,中国房地产泡沫的形成从一定意义上讲有一定意义上讲有点类似于周小川讲的“池子”,货币超量发行就装到这个池子里,当我们打压房价的时候,超压的货币就在物价上表现出来。由于我们没有更多地采取市场化的方式调整过剩产能,而是通过行政的办法调整产能。所以在十大振兴产业规划中,使我们的产能过剩问题更加突出,结构调整更加困难。同时,由于我们应对危机的很多做法是行政性的,行政性的做法抑制了市场机制的作用,强化了政府行政干预的职能。与此同时还有一个负产品,干预措施强化了国有经济和民营经济的不平等地位,不利于国有经济的进一步改革。比如说我们增发的货币是通过信贷计划的方式,信贷方式说得具体点就是信贷员到国有企业去点单,所以资金一宽松是先松国有经济,资金一紧首先紧的是民营经济。这一措施加剧了国民收入分配结构不合理状况,使国民收入进一步向政府、资本倾斜。这一点我很赞成今天上午张卓元老师的看法。
2011-06-11 17:03:29
- 沈越:
对于这个问题,我梳理了一下有几种看法貌似是正确的,第一是外因论,中国为什么要采取这么过激、过大的干预措施,是被动的,是被美国人“绑架”了。还有一个看法,我们应对这么大规模的金融危机,没有经验,所以有操之过急的地方。还有一种说法是为了应对危机,不得不付出的成本,所谓的成本论。另一个说法是在危机来临的时候,采取措施的后果不可知论。一个比较典型的说法是输入论。我们的问题流动性过剩,通货膨胀的问题主要是由于美国的量化宽松政策所导致的。当然,以上的说法有一定的道理,但都没有注意到核心问题。我对核心问题的看法是,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我们的增长观念和增长方式、传统的经济增长的政绩观没有得到改造,金融危机不过是为这些观念和体制提供了做政绩的平台。
2011-06-11 17:03:42
- 沈越:
比较一下危机的原创国美国和我们被认为是输入型的刺激差异,首先我们刺激经济计划规模超过了美国。我引用欧盟联合国的一个数据,我们2008年承诺2年内实施4万亿元刺激措施,占GDP比重13.3%。而美国奥巴马和小布什政府的刺激规模仅占美国GDP的比重6.8%。量化宽松政策,我觉得我们的新增信贷计划实际上也是一个量化宽松计划,当然我们这个量化宽松计划可能和美国的量化宽松计划有点不一样。我们有两个特点,第一,我们有一部分量化宽松是直接注入基础设施,比如说搞的“铁公基”建设,这点和美国不一样。还有我们的量化宽松政策直接注入国有企业,这一点也和美国不同。
2011-06-11 17:03:51
- 沈越:
2008年9月以来,美国两次货币量化宽松政策向美国多投放货币1.6万亿美元,折合人民币不到11万亿元。我们的新增货币量,从2008年底到2011年5月,中国新增人民币贷款已超过23万亿元,今天上午胡乃武老师提出了一个数据,他讲的是存量,我在这儿讲增量。如果考虑危机以来新增外汇储备,从2008年9月不到2万亿,到现在超过3万亿的外汇储备,我们人民币占款增量是1万多亿美元,就这一轮危机我们新增的货币量有30万亿。
2008年最后两个月我们新增贷款2万亿。2009年近10万亿。2010年新增贷款近8万亿。2011年1-5月新增贷款已经超过3.7万亿,考虑到目前信贷资金偏紧的现状,今年投放量将会突破年初计划,年初是7.5万亿的计划,规模可能会超过去年。
2011-06-11 17:04:03
- 沈越: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况呢?我觉得通过这个事情需要对凯恩斯主义进行一些反思。我的基本看法是,凯恩斯主义的理论和经济政策,既是危机的消除者,又是下一轮危机的制造者。所以我们在学习和使用凯恩斯主义的经济理论和经济政策的时候,应该审慎行事。我们知道罗斯福新政和凯恩斯革命消除了30年代大危机,但是战后的凯恩斯主义的盛行又导致了发达国家70年代的滞胀。70年代以后的滞胀以后的经济自由主义促成了市场的创新、技术的创新,于是美国有了长达近10年的新经济的增长。这一次危机来临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有两个来源:一是从微观上讲,是华尔街资本市场上的过度创新,金融衍生品。另一个是凯恩斯主义,就是格林斯潘的神话,为了主持2000年以后网络泡沫、科技泡沫的破灭,要维持格林斯潘神话,大幅度地减息,生成了泡沫。
这里有一个十年间美联储联邦基金利率变化示意图,(图)左边的利率下调实际上是为华尔街注水,生成泡沫。随着房地产泡沫的形成,物价上涨,通货膨胀压力加大,又不得不提高利率的时候,在图上这条线,美联储用自己的手把泡沫戳破。当危机出现的时候,常规的利率政策就不起作用了。
2011-06-11 17:09:31
- 沈越:
我们现在经济的特点是货币超发已成为现代经济的一种常态,无论是正常增长还是应对危机时期,应对危机的措施又为下一次危机埋下隐患。总结这一轮应对危机的经验教训应该对凯恩斯主义的有效性和适用性进行论证反思。
最后我再谈几点看法,第一,中国经济依靠需求扩张、超发货币拉动的资源、资产重新定价而引发的经济增长方式主要是数量与规模的扩张,其技术与制度创新含量较低。这种增长模式弊端不少,亟待转型。当然另一方面,因为中国工业化、城市化水平不高,数量扩张型增长方式还有空间。如果没有空间,我们这套措施就彻底不行了。再加上强政府模式下各级政府追求GDP的政绩观,又决定了这种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将是长期、艰巨任务。要做到这一点要加快改革,尤其是要转变政府行为方式,包括宏观调控方式,改革现有的金融体制和国有企业。
谢谢大家!
2011-06-11 17:09:47
- 主持人:
下面我们请北京大学国民经济核算与经济增长研究中心主任蔡志洲教授演讲,他演讲的题目是从最终需求看中国经济增长。大家欢迎。
2011-06-11 17:09:56
- 蔡志洲:
刚才沈老师讲到经济政绩观的问题,我觉得讲得很好。我这篇文章也是接着这个观点,从改革开放开始,邓小平首先以GDP翻两番为目标,提出了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数量标准。在此之后,中国以年均10%左右的速度保持了长达30年的经济高速增长,这使得我们会议的主办方能够连续五年在优雅、辉煌的环境里为我们举办这样的盛会,这是在30年前不可想象的。所以我讲的是长周期。对中国经济高速增长有很多经验可以总结,从生产领域看,主要是通过经济体制改革调动生产者的积极性和合理配置资源,而从需求领域看,以发展出口带动外向型经济,增加积累、扩大投资,改善人民生活和消费。从投入产出表考察,整个国民经济的活动,刚才国务院发展中心的老师对这个问题已经说过了,我们的最终需求是三个方面,就是最终消费、投资、出口。从2000年到2009年,我国按现价计算的GDP,最终消费支出、资本形成总额和货物出口的年均增长率分别是14.9%、11.6%、18.8%和19.1%。也就是说,消费增长最慢,GDP增长第二,第三是投资,第四是出口,这是从慢的角度来排序的。而从今年一季度的数据来看,GDP达到的9.7%,出口增长26.5%、固定资产投资2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同比增长16.3%,这个速度也是日此,消费增长最慢、固定资产投资稍快、出口增长最快。
2011-06-11 17:11:48
- 蔡志洲:
对发展中国家来说,要实现经济起飞和保持后来的高速发展,增加积累和扩大投资具有重要意义,因为只有扩大投资才能够实现由简单再生产向扩大再生产的转化,实现加速增长。在座的同学可能不知道什么叫“简单再生产”,我们年纪稍微大一点儿的人知道,在文革之前或者是改革开放之前,中国就是“简单再生产”。对于落后的封闭经济来说,靠自身积累取得超常规发展是非常困难的,因此发展外向型经济就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所以,外向型经济会发展得最快。
在过去二十年最终增长的优先顺序中,外向型经济是首选,其次是投资,深圳、上海、北京,我们在过去研究的时候,宁波有一段时间80、90年代经济增长非常快,这些增长都是投资出来的,而不是消费出来的。所以地方发展较慢的地区有投资冲动,这是有理由的。如果从目前情况来看,如果不改变经济增长方式,想保持继续高增长,要通过不断扩大出口和增加投资。这就意味着在GDP和最终需求总量增长率不变的情况下,消费的增长率是递减的,换句话说,要保持既定的消费增长,就必须有更高的出口投资和经济增长率。
2011-06-11 17:18:21
- 蔡志洲:
但经过三十年的发展,中国经济总量和对外经济已经发展到相当大的规模,GDP占全球的比重已经达到8%以上,出口占全球比重达到10%以上。中国对世界经济的贡献和依赖性都在增加,这也是近几年来所谓输入型通货膨胀对我国经济影响越来越大的重要原因。全球危机时,我们采取的是扩大投资的措施对冲外部环境变化所带来的冲击,但所带来的负作用是明显的。即使不发生危机,由于我们采取的鼓励出口政策,使我们经常项目下长期存在着大额顺差,导致外汇储备大量增加,在国内形成大量外汇占款,在国外形成大量金融资产,总体的金融风险在不断增加。很多出口在昨天来看是赚了一点小钱,今天看来是根本没有效益,甚至是亏本的。所以说中国的出口不能再这样扩张了,投资拉动的经济增长效率在降低。
2011-06-11 17:18:32
- 蔡志洲:
在众多的投资中,有些会形成未来的公共消费和私人消费,有些改善了当地的环境和生产能力,但也有相当大一部分是重复建设,很可能在将来形成闲置甚至浪费,如果这些浪费发生,事实上已经发生,那我们今天创造的GDP,在将来看来很可能是无效投入,那样的增长也是没有意义的。因为你在生产垃圾,生产垃圾的10%有什么意义啊!经过30年的高速增长,中国现在的GDP总量已经达到了当年的20倍以上,邓小平提出的GDP翻两番目标,开始要翻两番,后来再翻两番,两次翻两番也就是2的4次方,就是16倍,现在已经到了20倍了,无论从哪个时间段看,已经或者是提前实现,但和全面小康要求达到的人民生活水平也有差距,无论从改善人民生活的要求看,还是经济增长的要求看,还是从建设和谐社会的角度看,都需要居民消费有一个较大的提升,但返过来说,环境资源等对发展的约束确在明显增加。
2011-06-11 17:18:42
- 蔡志洲:
改革开放以来,GDP指标一直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或者是主要目标,从邓小平一直到现在都是如此。由于中国人均发展水平仍然不高,同时面临着巨大的就业压力,适度的经济增长仍然是需要的。但从现在的情况看,由于各方面条件的约束以及经济发展、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我们可以适当放低、放慢经济增长,我国“十二五”规划,提出年均增长率达到7%,同时还要求居民收入的改善不低于经济增长,这种调整是积极的。但是也对我国经济发展提出了艰巨的任务,这事实上是要求在经济增长率下调的情况下,居民收入和消费的实际增长仍然保持不变,这就要求我们的经济发展更加均衡、更加有效率,这不是短期的宏观财政和货币政策能解决的,它要依靠制度创新来转变生产方式。而从最终需求来说,这就需要我们调整通过传统的扩大出口、扩大投资实现GDP扩张的做法,而要结合本世纪,全面实现小康的目标,把保持居民收入和消费水平的增长作为更重要的发展目标。同时通过制度创新、技术创新来提高经济增长的效率。
2011-06-11 17:21:39
- 蔡志洲:
从考核指标以及地方考核指标来看,对GDP考核,应该更加重视结构改善。统计局朱之鑫局长讲过一个故事,统计局有一个考察团到巴黎访问,问巴黎市市长,你们巴黎的GDP到底有多少?巴黎市长说,我们没有GDP,我们不知道GDP。因为它没必要算GDP,你要当市长,你对老百姓说什么?改善就业、控制物价,怎样改善教育、怎样改善医疗,GDP和老百姓根本没有关系。那你讲什么GDP呢?中国为什么要讲GDP,我们要追溯到邓小平,因为当时大家不做事,要赶快搞GDP。现在还搞什么?巴黎都不搞GDP,中国搞什么GDP呢。从长期看,GDP是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就是说GDP增长了,居民收入可以不增长,但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长却是GDP增长充分的必要条件。你要长期改善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必须要干GDP。所以从最终需求角度来讲,我们经济增长的优先顺序应该调过来,即消费投资出口,按这个来考核政府的政绩,重点要看改善民生,人民的收入和消费水平是否提高。怎么做呢?有了正确的政策导向,制定政策就会有合理的原则或者是明确的方向。比方说,前一段时间说要降房价,怎么降呢?经济学家提出了很多,结果政府想了一个好办法,限购。经济学家怎么想不出来?你只要目标正确,政府在制定政策的时候是有充分智慧的。从优化的观点来说,就是要以较低的出口、投资和GDP增长率,获得较高的消费增长率,而我们的制度、创新,政府职能的转变和宏观调控,尤其是国民经济核算的发展,也应该服务于这个目标。谢谢大家!
2011-06-11 17:24:27
- 主持人:
蔡志洲教授讨论了中国一直面临的困境,我们的消费力一直很低,投资率一直很高,这个问题一直没有得到解决,蔡教授提出了他的看法。
下面我们有请宁波大学商学院陈昆亭教授做报告,他的题目是内生信贷的金融经济周期模型分析。大家欢迎。
2011-06-11 17:24:58
- 陈昆亭:
首先感谢会议主办方给我提供这样好的机会,向这么多精彩的思想进行学习。内生信贷的金融经济周期模型是一系列我在做经济周期理论学研究中的一个新的发展部分,这也是我最近四五个月做出的成就,今天到这里来汇报、交流,希望大家多多批评、提出意见。
首先,对背景进行简单介绍,周期理论,有很多派别,最早我做实际商业周期理论,大家知道实际周期理论对解释经济是有局限性的,在90年代之后,实际周期理论跟凯恩斯主义学派的理论都产生了一些融合。我个人偏向于把它理解为一般的广义周期理论。但到了广义周期理论一度被认为是比较完美了,似乎已经可以解释很多东西,几乎黄金学的种类现象都可以解释了。但没想到,一个是90年代的金融危机,还有就是这次的危机,对主流的经济周期理论的方向提出了新的挑战。于是就引起了相关方面的很多反思,人们就开始考虑主流框架还有哪些不完美的地方。在这样的背景基础上,从90年代开始到现在,提出了一种新的思想,随着金融市场因素对整个经济的影响力度逐渐加强,已经成为一个不可回避的事实,就是金融市场因素不能不被考虑了。而实际周期的理论和凯恩斯的理论都没有把金融市场的理论纳入到主流框架下考虑,基本的原因是原来依据比较重MM定律,金融因素没有影响,但有没有影响呢?包括最近一二十年有很多的讨论。这里我们提出起码有三个因素是最近一直在框架内考虑得比较多,金融冲击、金融市场摩擦、金融中介与信贷政策。
2011-06-11 17:25:17
- 陈昆亭:
1990年亚洲金融危机之后,以Bemanke 和Gertler为代表的把信贷约束机制引入到DSGE模型中,进行讨论和研究信贷包括金融因素如何影响实体经济,应当警惕经济的波动。(图)在这些文献之中,可以分为两派,一个是基于Bemanke和Gertler他们的框架,还有一个是Kiyotaki和Moore,这两个其实都是把信贷约束的方程引入到DSGE模型框架,但是引入的机制略有不同,路径本质都是一样的。基本思想很简单,实际上市场中的信贷行为是受到资本价格波动的影响,市场经济的波动就会引起资本价格的波动,信贷是需要进行抵押的,我们讲企业行为的信贷行为受到抵押的约束,抵押品就是资本品价格会影响企业的会用做DR的分母,是这样的一个约束系数,分母多会受到资本品价格波动的影响。通过这样的一种机制影响了信贷的波动行为,信贷的波动行为最终影响到整个经济。但实际上这种思想提出来之后,一度被认为理论上非常成功,也解释得很完美,但实证发现,似乎这种机制真正解释实际经济的效果比较差,在比较合理的参数范围内,不能不得出跟实际经济波动比较接近的机制。2007年金融危机之后,关于金融市场摩擦等方面的影响,又进入了一个框架事业,最新的研究就是我现在所提出的四篇文章(图),是当前最权威,也是最完美的。最新的研究和以前有所不懂,最新的发展不再把信贷约束作为约束条件,外生地形式影响到均衡框架。而是把银行中介作为独立的部门引入到动态一般均衡框架,这是最新的贡献,也是最新发展的动向。
2011-06-11 17:29:25
- 陈昆亭:
我们的研究思想,一是提出这个问题,我们把这类研究统称为金融经济周期模型,我们考虑这种模型到底怎么样,效果能不能在解释中国经济方面有好的效果,或者是基于中国的实际体制、实际情况,应该做怎样的修正和改进,才能够比较好的解释中国经济,这是我们一系列的研究目标。二是金融市场的因素,因素有三个方面,市场摩擦、金融冲击、金融中介,它们是如何影响实体经济的,金融市场因素影响实体经济的内在机制,这也是我们关心和研究的问题。
2011-06-11 17:34:22
- 陈昆亭:
我们建立类似于比较前沿的研究方法,建立金融经济周期的模型,不可能很好地展开,我们会简单编出模型框架,家庭部门,这个框架非常简单,我们还是一个初步的研究,有家庭消费、劳动,有约束条件,其中St表示私人部门的储蓄行为,这里有两个部分的劳动。把银行部门引入之后一个重要的区别就是把劳动也分为两个部分,一个是生产行为的劳动,另一个是银行金融市场的劳动。
有一个新的创新,把银行中介部门独立引进来,独立考虑银行中介或者是金融部门的优化行为,分别表示了贷款的利率、储蓄的利率、贷款的量、储蓄的量,银行经营的成本,一个是资本的成本,一个是劳动的成本。我们引入流动性生成的函数,生成的量就假定金融市场中实际流动性会约束一个因素的影响,资本、劳动、超额的准备金之外的部分。这个函数最早是由卢卡斯(音)提出来,我们也引用了这种框架,使用这种模型。这是超额储备,另一个是准备金率。最近我们国家在调节货币政策的时候,我们也注意到准备金率使用很多,我们自己也发现有不少学者开始研究准备金率政策的行为。
2011-06-11 17:34:34
- 陈昆亭:
生产部门,这是和传统的比较近似,这也以至于Bemanke和Gertler他们的模型。
我们基本上得出几的模型结论,超额准备金率与利差呈负相关,法定准备金率与利差呈正向关系,货币创新使利差缩小。货币政策用三种行为描述,一个是法定准备金率、一个是货币创新,再有就是利率。我们考察几种手段的效果,这个模型可以得到这样的结论,后面我们会检验这些结论,在长期稳态的时候,超额准备金率与利差正相关,法定准备金率与利差负相关。准备金率上升,会导致贷款与存款比率下降。货币创新增加,贷款与存款比例上升。在这样的一个条件下,稳态解存在唯一,且货币增长与通胀呈正相关关系。
下面我们从实证来看,从1996年第一季度到2001年一季度,我们发现金融机构准备金率的实际变化趋势(图),上面这个是利率,因为量基不同,我们把它5倍之后,放在一个图上,确实有反交叉的关系。从这样一个实际关系来验证了前面关于模型得出的结论,准备金率和利差关系是正确的,相互是支持的。
2011-06-11 17:39:05
- 陈昆亭:
实际关系2,(图)分别是准备金率、利率、货币创新增长率,这里有点矛盾。我们当时发现这个的时候感到很头疼,这个怎么弄啊?准备金率和货币大概趋势好象是一致的,而准备金率和货币创新这两个行为从手段上是矛盾的,一个是用于资本金增长的,一个是抑制增长的。但是实际上我们发现在中长期来看是一致的,我们感觉这样不可思议。最后的模型也可以解释为什么这样做。
实际关系2,(图)货币创新率的贷存比,中长期关系和我们的模型结论也是一致的。
实际关系4,(图)这是基准利率大概的变化情况。
模型,我们可以得到一个冲击反映,这是假定一个单一的技术冲击会产生出这样一个绕动的曲线,这个是跟传统的RBC这种模型的曲线有很大的不同,就是一个外生的冲击绕动,会非常光滑从这边直接衰减过来。但我们引入银行中介之后,我们发现有内生的信贷存在。
2011-06-11 17:39:19
- 陈昆亭:
(图)这是我们做的信贷约束机制下模型冲击反应试验,这是非常光滑地衰减下来,也有很大的不同。
组合冲击反应(图),红色表示单一货币冲击,1%的货币供应的增加会导致向上的波动,单一准备金率的波动正好是相反的,而且对称的情况这么完美。我们还做了组合的冲击,就是让一个货币和准备金率组合冲击,我们就找到了实际中为什么我们国家准备金率和货币机制创新老是在中长期是一致的,其实这样是好的,能够起到稳定经济的作用。我们是按照1:1的比例,如果比例完美的话,能够让这个波动变得更小。
实际经济中序列(图),1992年一季度到2011年一季度的实际关系,包括名义GDP。
实际金融变量序列(图),我们做了实际的M1,这是表示贷款利率,这个参数表示准备金率,这是平面指数通胀,这是实际关系。我们下面也会对这些东西进行滤波,我们发现M1的增长率会变成图示的样子。我们的滤波和前面专家所做的分析有所不同,我们想把稍微中长的趋势都滤掉,剩下最短的纯粹是政策因素影响的因素,这样显得波稍微多一些。我们也可以清楚地看到外生的冲击造成的很大的波。
GDP增长率通胀后的滤波结果(图)。
2011-06-11 17:46:40
- 陈昆亭:
还做了一些比较研究,考虑无规则政策模型波形特征(图),考虑了一些试验,首先假定货币银行当局执行的是没有规则性的政策,我们把准备金率,货币增长供给率、利率的原始数据滤波之后,作为原波,作为一种绕动带到均衡框架之中,得到的绕动模型的预测结果就是这样的图示,和下面实际的波进行比较,在最近阶段有类似的波形特征,但在前期有很大的不同,这个研究也是在进行之中,以后也希望能够慢慢逐步更好地解释。
我们还做了一个模型,假定是有规则的,我们专门有一部分的研究是找出为了实际的规则的一些参数,把假定货币政策执行的过程中是有内在规则的存在,在这样的情况下,利率不能按照假定的内生,按照规则来进行决定。我们仍然假定货币供给和准备金率是外生的绕动,这样带来的模型波和实际对比,我们会发现这一阶段的模型有点像,当然这不能说明它就是这样,我们只是简单做了一个比较。在后面的阶段有比较大的差异。但我们发现,这种有规则情况下得到的总体波动幅度标准差,这是周期理论常常用来比较的重要统计特征,这个量非常小、非常完美,比实际中的标准差要小,小一个数量级。上面的模型是无规则的模型,得到的标准差的值要比实际的大一个数量级。我们发现两种情况下都不太准确,我们就考虑做一个组合混合的政策特征,混合情况下得到的标准差的值基本上跟实际中近似很多,这样的波形三大统计特征和实际都比较接近。
这是我们所做的研究,欢迎指正。谢谢大家!
2011-06-11 17:46:53
- 主持人:
陈教授是第一次登上我们论坛的舞台,所以把他安排在最后一位,做最学术化、最艰难的问题来探讨他的很多计量结果很有趣,如何解释这些东西呢,大家可以和他讨论。我们把他安排在最后是非常正确的,如果大家想偷懒是办不到的。
下面我简单做总结,中国经济到目前为止都没有走向或者是尚未形成自我维持的增长和运行,总体来说仍然受政府政策的支配,如果做一个不恰当的比喻,我们说中国的股市是政策市,那中国的经济只有可能是政策经济?如果是这样的话,那就意味着经济学家搞宏观经济的分析、预测,实际上我们仅仅是在猜测政府政策未来会发生什么变化,我们在猜测中国经济未来走势是什么样的。今天我们讨论的很多问题,实际上相当于我们在讨论中国政府应对金融危机的政策所带来的各种各样的影响。这让我想到一个事情,如果政府的政策存在不良影响,就使得我们宏观经济学家有事可做,也使得我们这个论坛每年都会有新的论题,也是我们的论坛能够不断生存下去、不断发展、不断创新的基础,假如政府的政策完全正确,那我们就没事儿干了。
最后,我代表会议组感谢所有参加开会的人们,特别要感谢一直坚守到现在。
(结束)
2011-06-11 17:47:10
图片内容:
- 第五届中国经济增长与周期论坛即将开幕
- 嘉宾入场
- 第五届中国经济增长与周期论坛现场
-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校长 王稼琼致辞
- 全国人大常委、财经委员会副主任 郝如玉致辞
- 香港经济导报社总编 郑光兴 致辞
-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副局长 许宪春发言
- 论坛主席、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刘树成发言
-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亚太部主任助理、前驻华首席代表阿罗拉·维韦克
- 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经济系教授 胡永泰 发言
- 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学部委员 张卓元 发言
- 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常务副院长 林兆木
-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 胡乃武发言
-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经济学院院长 张连成 发布中国城市生活质量指数
- 中国城市生活质量指数发布并回答记者提问
- 北京晨报记者现场提问
-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统计学院院长纪宏回答香港大公报记者提问
- 中国社会科学院财贸经济研究所学部委员 杨圣明发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 张曙光发言
- 中国社科院经济所经济增长理论室副研究员 袁富华
- 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对外经济研究所所长 张燕生
-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院长 杨瑞龙
- 北京师范大学经济资源管理学院院长 李晓西
- 厦门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 李文溥
-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主任 李建伟
- 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分党委书记 沈越
- 北京大学国民经济核算与经济增长研究中心副主任 蔡志洲
- 宁波大学商学院教授 陈昆亭
相关新闻:
- 中国已准备好依托发展旅游作为经济增长的突破口
- 标普首席经济学家:中国经济发展面临三大挑战
- 中国再次成为达沃斯论坛的焦点
- 成渝经济区获批准 中国经济增长第4极将启动
- 北大副校长:警惕中国进入“中等收入陷阱”
- 中国面临通胀和增长乏力双重风险
- 货币政策与楼市“变数”
- 外媒综述:旱灾加电荒很可能威胁到中国经济增长
图片大图:
-
第五届中国经济增长与周期论坛即将开幕
中国网 杨丹
-
嘉宾入场
与会嘉宾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胡乃武、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学部委员张卓元等已经入场。中国网 杨丹
-
第五届中国经济增长与周期论坛现场
中国网 杨丹
-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校长 王稼琼致辞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校长 王稼琼。中国网 杨丹
-
全国人大常委、财经委员会副主任 郝如玉致辞
中国网 杨丹
-
香港经济导报社总编 郑光兴 致辞
中国网 杨丹
-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副局长 许宪春发言
中国网 杨丹
-
论坛主席、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刘树成发言
中国网 杨丹
-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亚太部主任助理、前驻华首席代表阿罗拉·维韦克
中国网 杨丹
-
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经济系教授 胡永泰 发言
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经济系教授、布鲁金斯学会兼职高级研究员、哥伦比亚大学全球化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东亚项目主任 胡永泰。中国网 杨丹
-
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学部委员 张卓元 发言
中国网 杨丹
-
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常务副院长 林兆木
中国网 杨丹
-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 胡乃武发言
中国网 杨丹
-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经济学院院长 张连成 发布中国城市生活质量指数
中国网 杨丹
-
中国城市生活质量指数发布并回答记者提问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统计学院院长纪宏,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张连成,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宏观经济室副主任袁富华研究员就所发布的中国城市生活质量指数共同回答现场提问。社科院经济所副所长张平研究员主持。中国网 杨丹
-
北京晨报记者现场提问
中国网 杨丹
-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统计学院院长纪宏回答香港大公报记者提问
中国网 杨丹
-
中国社会科学院财贸经济研究所学部委员 杨圣明发言
中国网 杨丹
-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 张曙光发言
中国网 杨丹
-
中国社科院经济所经济增长理论室副研究员 袁富华
中国社科院经济所经济增长理论室副研究员袁富华解读后危机时代的中国潜在经济增长与路径转换展望。中国网 杨丹
-
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对外经济研究所所长 张燕生
中国网 杨丹
-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院长 杨瑞龙
中国网 杨丹
-
北京师范大学经济资源管理学院院长 李晓西
中国网 杨丹
-
厦门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 李文溥
中国网 杨丹
-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主任 李建伟
中国网 杨丹
-
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分党委书记 沈越
中国网 杨丹
-
北京大学国民经济核算与经济增长研究中心副主任 蔡志洲
中国网 杨丹
-
宁波大学商学院教授 陈昆亭
中国网 杨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