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直播 文字实录 图片实录 返回直播页

中国气象局2011年12月份例行新闻发布会

   中国气象局定于12月1日(周三)下午15:00在中国气象局科技大楼一楼多功能厅举行12月例行新闻发布会。中国网现场直播,敬请关注! 文字实录 图片实录 返回直播页

直播摘要

图片实录 更多

相关新闻

相关专题

相关站点

活动标题

  • 中国气象局2011年12月份例行新闻发布会

活动描述

  • 中国气象局定于12月1日(周三)下午15:00在中国气象局科技大楼一楼多功能厅举行12月例行新闻发布会。中国网现场直播,敬请关注!

文字内容:

  • 余勇:

    各位媒体朋友们,大家下午好。欢迎大家前来参加中国气象局2011年12月份新闻发布会。首先我介绍一下出席今天新闻发布会的领导和专家,他们是:中国气象局应急减灾与公共服务司司长、新闻发言人陈振林先生,国家气候中心主任宋连春先生,国家气象中心天气预报室正研级高工王秀文女士,国家气候中心气候与气候变化服务室首席艾婉秀女士,中国气象科学院大气成分研究所副所长王亚强先生。

    今天我们新闻发布会主要涉及到四个方面内容,一是介绍IPCC《管理极端事件和灾害风险推进气候变化适应特别报告》决策摘要。二是11月份全国天气气候特征和主要天气气候事件回顾。三是未来10天我国天气气候展望及相关气象服务提示。四是2011年国内外十大天气气候事件备选事件的介绍。大家知道11月14号到18号,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第一次联席会议在乌干达首都召开,本次会议审议接受IPCC《管理极端事件和灾害风险推进气候变化适应特别报告》决策者摘要,并接受了该报告的全文。我们现在首先请宋连春主任介绍一下IPCC《管理极端事件和灾害风险推进气候变化适应特别报告》决策者摘要。

    2011-12-01 15:23:39

  • 宋连春:

    谢谢主持人。各位朋友,大家下午好。

    下面我向大家介绍一下IPCC刚刚发布的关于极端事件报告的有关情况。应该说这个报告是IPCC第一工作组、第二工作组联合发布的,是在11月18号在乌干达通过了各个国家的政治评审。这个报告来自62个国家、220位作者和编审,经过了两年半的时间完成,共九章,其中有四位作者来自中国。它阐述了灾害风险管理和适应方面的专业知识,为在气候变化背景下如何降低和管理极端事件和灾害风险提供信息。

    这个报告有三个特征:第一,报告以灾害风险管理和气候变化适应为主线,对极端事件的有关大气物理、大气化学、自然地理与经济地理、风险管理应对措施和成果进行了集成评估。第二,采用了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当中的定性和定量的不确定性的评估方法,对报告所做的重要结论的可信度进行了分析,不仅仅得出了一个结论,而且提供了这个结论的可信度。应该说这个报告客观地反映了人类对极端气候事件的认识和理解水平。第三,讨论了在气候变化背景下,气候极端事件和关键的致灾因素的变化,对不同层面的风险分担和转移机制进行了评估,并且提出了一些供各国政府进行减灾管理的可选择性的一些措施。

    2011-12-01 15:23:55

  • 宋连春:

    大家知道极端事件所造成的灾害,主要取决于三个方面:第一是关于这个事件本身的性质和严重程度。比如说台风,台风的强度决定了我们重要的致灾因子。第二就是脆弱性。不同的地区,不同的行业,不同的人群,遭受到的极端事件不利影响的趋势。第三,暴露度。主要指的是社会经济的背景,包括了我们的人口、民生、基础设施、经济总量等等。这个报告指出来,极端事件发生的频率以及它的严重程度和脆弱性、暴露程度可能会导致灾害风险的增加。

    报告的主要发现如下:

    (1)观测到的极端事件变化和灾害损失

    1950年以来的观测证据表明,一些极端事件发生了变化。在全球尺度上,冷昼和冷夜数量很可能减少,暖昼和暖夜数量很可能增加。某些地区的强降水事件可能增加。欧洲南部和非洲西部干旱强度更强、持续更长(中等信度)。热带气旋的强度、频率和持续时间存在长期增加趋势(低信度)。

    与天气和气候灾害有关的经济损失增加,但存在很大的空间和年际变化。在发达国家,与天气、气候和地球物理事件相关的灾害经济损失更高,包括保险覆盖的损失。在发展中国家,死亡率更高,占GDP比重的经济损失更大(高信度)。1970年至2008年期间,95%以上由自然灾害造成的死亡发生在发展中国家。

    (2)未来极端气候事件变化和灾害损失

    在全球尺度上,21世纪末全球极端高温事件将增加,极端低温事件将减少(几乎确定)。大多数陆地区域的热浪持续时间、发生频率和/或强度很可能将增加。全球许多地区的强降水事件发生频率或强降水占总雨量的比例可能增加。热带气旋的最大平均风速将可能增加。热带气旋的数量可能减少或基本保持不变。

    未来极端事件对高影响行业(如水利、农业和粮食安全、林业、健康和旅游业)将有更大的影响。暴露度的增加将导致热带气旋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增加(高信度)。

    2011-12-01 15:24:14

  • 宋连春:

    (3)灾害风险管理

    有效的灾害风险管理一般涉及一系列行动组合,包括改善基础设施以及增强能力建设(高信度)。将灾害风险管理与适应气候变化紧密地融为一体,并纳入当地、国家和国际发展政策和行动,可在所有层面带来效益(一致性高,证据量中等)。灾后恢复和重建为降低未来的天气和气候灾害风险提供了机会(证据确凿,一致性高)。从管理和技术的逐步提高到转型变革的各项行动,对于降低极端气候风险至关重要(证据确凿,一致性高)。整合当地知识和其他科技知识,将有助于社区降低风险并适应气候变化(证据确凿,一致性高)。

    为了应对极端气候事件,中国气象局做了大量的工作,特别在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和风险管理方面。编制了气象灾害的图集,正在进行气象灾害的区划,开展了主要的灾害,像台风暴雨这样一些灾害风险的评估。中国气象局在考虑建立中国气候服务系统,这样一个服务系统核心也是要加强气候风险管理和灾害风险管理,目的是要提供现代气候服务,帮助政府、部门和社会有效的利用气候信息,避免管理气候风险。

    我的介绍到这里。谢谢大家。

    2011-12-01 15:24:34

  • 余勇:

    谢谢。下面请陈振林司长介绍有关情况。

    2011-12-01 15:25:06

  • 陈振林:

    我介绍一下过去11月份全国天气气候的情况以及12月上旬天气展望,最后还有十大天气气候事件评选介绍。

    一、11月全国天气气候特征

    11月,全国平均气温为3.9℃,较常年同期(2.1℃)偏高1.8℃,为1951年以来历史同期第3高。全国大部地区气温偏高1~4℃,其中西北地区中东部、华北大部、黄淮、江淮、江汉、江南、华南大部、西南地区东部及新疆东部、内蒙古中西部等地偏高2~4℃,江西北部局地偏高4℃以上;云南西部、西藏东南部和内蒙古东北部局地偏低1~4℃。

    11月,全国平均降水量为28.3毫米,较常年同期(18.0毫米)偏多近六成(57.3%),为近20年来的最大值。其中内蒙古中部、宁夏、甘肃南部和东部、陕西西部、河南北部、福建东南部、广东东北部偏多2倍以上;江淮大部、江南北部和西部及贵州南部、广西大部、云南、四川西南部、西藏西部和东南部、新疆西南部、内蒙古西北部等地降水量偏少3~8成,局部地区偏少8成以上。

    2011-12-01 15:25:25

  • 陈振林:

    二、11月国内外重大天气气候事件

    (一)11月全国重大天气气候事件

    1. 3次冷空气过程影响我国

    11月,共有3次冷空气过程影响我国,分别出现在6日-8日,18日-20日和27日-30日。冷空气活动次数较常年同期(2.3次)略偏多,强度总体偏弱。18日-20日,较强冷空气过程主要影响我国北方和中东部大部地区,东北大部、内蒙古中东部、华北北部、黄淮东部以及江淮东部部分地区过程最大降温幅度达8℃以上,其中东北东部、内蒙古中东部的大部地区降温超过10℃。27日-30日,冷空气侵袭华南以北大部地区,西北大部、东北大部、华北、黄淮、江淮、江汉、江南、西南地区东部,降温幅度达6~14℃。

    2. 我国北方地区出现降温和雨雪天气

    11月,新疆、内蒙古、东北大部出现降温和雨雪天气。22日-23日,东北地区中南部出现明显降雪,吉林东部、辽宁中东部降水量有5~10毫米,吉林东南部、辽宁中北部部分地区有12~17毫米,辽宁开原达21毫米;期间,吉林中东部和辽宁东北部最大积雪深度有5~15厘米,辽宁清原和吉林梅河口最大积雪深度分别达22厘米和21厘米。25日-26日,吉林中东部再次出现较强降雪,东南部的部分地区降水量达8~12毫米。

    2011-12-01 15:25:44

  • 陈振林:

    3.我国南方部分地区和华西出现局地强降水,局部遭受暴雨洪涝和泥石流灾害

    11月,我国南方部分地区和华西出现局地强降水天气。福建全省平均月降水量达168.3毫米,比常年同期偏多3.1倍,为1951年以来同期最多;华西地区的陕西、甘肃、青海、宁夏等地区降水量普遍比常年同期偏多,其中,宁夏为1951年以来同期最多,其它三省为次多。湖北、重庆、云南、福建等地局部遭受暴雨洪涝和泥石流等灾害。

    4. 东北气象干旱缓解,西南部分地区气象干旱持续

    11月前期,东北大部及内蒙古东北部出现较明显的雨雪天气过程,气象干旱区大部出现降水,旱情缓解;但西南旱区由于长期降水偏少,部分地区气象干旱仍然维持。

    5. 我国中东部出现大雾天气

    11月以来,我国中东部出现大雾天气。黄淮中西部、江淮、江南北部和西部、云南南部、福建大部等地雾日数有3~7天。与常年同期比较,江苏东南部、安徽北部、湖南西南部、广西西部等地雾日数偏多1~3天。

    6.江苏、四川局地遭受风雹灾害

    11月,江苏、四川局部地区风雹灾害较重。

    2011-12-01 15:25:54

  • 陈振林:

    (二)11月国外重大天气气候事件

    1.暴雨 、洪水、 山体滑坡和泥石流

    7月底至11月下旬,泰国发生洪灾,造成900万人受灾,600多人死亡,100万公顷稻田被淹,全国77个省份中有三分之二被淹,首都曼谷依然被洪水所围。9月中旬至11月上旬,越南发生洪灾,造成100人死亡,14万栋房屋被淹没,50万居民受到洪水影响, 6900多公顷稻田被毁,约损失4400万美元。10月中旬至11月初,中美洲遭洪水袭击,淹没大量农田,数千公里公路被淹,造成25万人受灾,至少123人死亡。11月初,印尼苏门答腊省发生洪灾,造成4人死亡,51间房屋被毁,多条公路被迫中断,约5000名民众流离失所,法国南部遭暴雨袭击,造成至少3人死亡,600多人被迫疏散。 11月5日,意大利热那亚遭暴雨袭击,造成7人死亡。11月10日前后,哥伦比亚由暴雨引发多起滑坡泥石流,造成至少48人死亡,数十人下落不明,14栋房屋被毁。11月25日,斯里兰卡南部遭强降水和暴风袭击,造成至少14人死亡,30多人下落不明,1500栋住宅被毁。

    2.暴风雪

    10月底至11月初,美国东北部遭受历史同期罕见暴风雪袭击,造成至少19人遇难,航空、铁路出现大规模旅客滞留现象,300多万户居民断电。

    3.龙卷风

    11月16日前后,美国东南部多个州遭龙卷风和强风暴袭击,造成至少6人死亡,数十人受伤,导致数十栋房屋受损,数千人无电可用。

    2011-12-01 15:26:01

  • 陈振林:

    三、11月气象条件对农业生产影响分析

    冬麦区气温偏高,降水偏多或接近常年,利于冬小麦生长发育。11月,我国大部地区气温偏高1~4℃,虽然有多次冷空气过程,但北方冬麦区降温幅度和影响范围相对较小,且过程性降温利于冬小麦抗寒锻炼,利于冬小麦生长发育。

    冬麦区大部墒情适宜或底墒充足,利于冬小麦播种出苗和后期越冬。南方冬麦区降水接近常年同期,大部墒情适宜,利于冬小麦播种出苗和幼苗生长。北方冬麦区大部降水偏多2~4倍,底墒充足,利于冬小麦冬前生长分蘖和后期安全越冬。

    晚稻区大部上中旬天气较好,利于晚稻收晒和存储。11月上中旬,江南、华南晚稻区以晴到多云天气为主,气温偏高2~4℃,日照较为充足,利于晚稻成熟收晒;但华南中东部和江南东南部11月上中旬多降雨天气,对晚稻收晾和存储略有不利影响。

    华西部分地区多阴雨寡照天气,不利秋播和壮苗。11月上中旬,西北地区东南部、四川盆地东北部多阴雨天气,日照偏少,部分地区土壤过湿,四川盆地东北部局地出现渍害,秋播作物受到影响。

    雨雪、雾霾天气影响设施农业和畜牧业生产。华北、黄淮等部分地区阴雨或雾霾天气较多,日照偏少,不利于设施农业生产,对冬小麦冬前形成壮苗有一定影响。新疆北部、内蒙古东北部、东北地区多降雪,部分地区最大积雪深度为15~25厘米,局部30厘米以上,对畜牧业和设施农业生产产生不利影响。

    2011-12-01 15:26:11

  • 陈振林:

    四、未来十天天气趋势

    1. 影响我国的冷空气活动较频繁

    12月上旬,受冷空气影响,先后将有3次冷空气影响我国。

    2日,长江以南地区和云贵高原气温持续下降,东部和南部海区有7~8级、阵风9~10级偏北风。

    4日-8日,我国中东部大部分地区气温将下降4~8℃,淮河以北地区有5级左右偏北风;8日前后,东部海区有6~8级大风。

    9日-11日,中东部大部分地区气温将比常年同期偏低。

    2. 雨雪天气过程

    2日,江南、华南大部、西南等地有小到中雨。

    2日-3日,新疆北部有小到中雪,局部地区有大雪。

    4日-8日,我国将出现一次较大范围的雨雪和大风降温天气过程。新疆北部、西北地区东部、华北、东北、黄淮有小到中雪(雨),江淮、江南、华南、西南地区东部有小到中雨(雪)。

    9日-11日,西南地区东部、江淮、江南、华南地区北部将出现雨雪天气。

    2011-12-01 15:26:21

  • 陈振林:

    五、关注与建议

    (一)气象服务提示

    关注冷空气对生产生活的影响。进入12月,冷空气活动一般较11月增多。各地需防御降温和大风天气对生产生活可能带来的影响。公众需根据天气变化适时添衣保暖,预防感冒、咳嗽等呼吸道疾病。

    继续防范雾霾天气对交通和健康的影响。12月,中东部地区已进入雾霾天气多发期,雾区能见度降低、空气污染物增多,仍需注意防范雾霾天气对道路交通、人体健康造成的不利影响。

    注意防范低温雨雪冰冻天气对交通和生活的影响。 12月,在强冷空气和暖湿气流配合下,北方甚至是南方部分地区可能会出现雨雪、低温和冰冻天气,需加强防范异常天气对道路交通和生活的影响。

    继续加强森林草原火灾防御。12月,仍是风干物燥季节,极易发生火灾。各地要注意做好防火、用火安全工作,特别是继续做好森林草原的防火工作。

    2011-12-01 15:26:52

  • 陈振林:

    (二)农业生产建议

    北方冬麦区择时浇好越冬水。北方冬麦区需根据墒情、苗情加强田间管理,适时划锄,通气保墒,促进越冬作物根系生长,力争冬前形成壮苗。密切关注冷空气的降温幅度和时间,因地制宜,适时适量浇好越冬水,确保冬小麦安全越冬。

    南方农区应加强田间管理。南方冬麦区要及时划锄松土,以增温保墒,促进小麦分蘖和根系生长,以形成壮苗。长江流域油菜产区根据苗情适量施肥,促进油菜形成壮苗。西南地区东北部土壤过湿的地区注意清沟理墒,改善秋播作物根系生长环境,减轻或避免湿渍害的不利影响;同时,要做好病虫害的监测与防治。

    北方牧区与设施农业须防御冷空气影响。新疆北部、内蒙古、东北地区注意防范大风、低温和雪灾给畜牧业生产造成损失。北方温室大棚等设施农业要注意防寒保暖和透光,促进棚室内蔬菜等作物正常生长。

    2011-12-01 15:27:05

  • 陈振林:

    为广泛宣传普及气象防灾减灾和气候变化应对知识,提高全社会气象防灾减灾及适应和减缓气候变化的意识,增强公众避险、自救、互救的能力,最大限度地预防和降低气象灾害造成的损失,中国气象局定于2011年12月举办“2011年国内外十大天气气候事件”投票评选活动。由中国气象局主办,国家气候中心、公共气象服务中心、气象报社、华丰气象影视信息集团联合承办。

    11月26日,由国家气候中心组织评审专家,初选出国内15个、国外15个天气气候事件;12月1日,中国天气网“2011年度国内外十大天气气候事件公众评选”专题上线,在中国天气网和相关合作媒体同步推出;12月1日-22日,通过网络投票,由公众选出国内10个、国外10个天气气候事件;12月28日,根据投票结果评选出2011年十大国内外天气气候事件;12月30日,在中国气象局例行新闻发布会中公布国内外十大天气气候事件;中国天气网同步推出“2011年度国内外十大天气气候事件”专题。

    2011-12-01 15:27:17

  • 陈振林:

    下面简要介绍一下备选事件。国内十大事件:

    1.长江中下游地区旱涝急转

    今年1月-5月,长江中下游地区降水连续偏少,江淮、江汉、江南中部和北部偏少5~8成,出现了近60年来最重干旱。6月3日-24日,长江中下游地区出现5次强降雨过程,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江苏、浙江、上海六省一市区域平均降水量247.9毫米,较常年同期(153.2毫米)偏多62%,为近56年历史同期最多,部分地区发生洪涝及山洪地质灾害,“旱涝急转”特征凸显。

    2. 华西秋雨为36年来之最,多条江河发生罕见秋汛

    秋季,陕西、甘肃、宁夏、重庆等区域平均降水量175毫米,较常年同期(114.6毫米)偏多53%,为近36年来最多。多条江河同时发生罕见秋汛,汉江上游、嘉陵江、黄河泾渭流域发生较大或特大洪水。

    3. 雾霾天气频繁,气象预警不断,交通连连受阻

    10月-11月,中东部雾霾天气多发,局部地区能见度小于50米。河北10月连续4天内发布了11次大雾预警;北京10月大雾日数与2010年全年总数相当,连续发布了5次大雾黄色预警,创下近年来同期之最。雾霾天气给运输带来严重影响,部分高速公路关闭、航班延误或取消、船舶滞留或停航。10月7日,全国公路上有50多人因大雾造成的车祸而死亡。严重的雾霾天气引发公众对人体健康的担忧。

    4. 局地强降水致多个城市现“海景”

    5月-10月,我国部分大中城市遭受强降水袭击,深圳、杭州、武汉、北京、长沙、成都、南京、上海、广州、海口等大中城市因雨强大、雨势急,出现严重城市内涝,城市运行受到极大影响。

    5. 西南地区夏秋两季降水异常偏少,干旱严重,“水贵如油”

    2011-12-01 15:32:57

  • 陈振林:

    6月21日-9月27日,西南地区平均降水量467.9毫米,较常年同期偏少21%,为1951年以来同期第2少,其中贵州降水量为203.1毫米,为1951年以来同期最少,无雨日数为1951年以来最多。持续少雨造成夏秋两季连旱,影响深远。

    2011-12-01 15:33:13

  • 陈振林:

    6. 夏季西南等地频遭高温热浪袭击,多地刷新高温历史极值

    5月-10月全国平均高温日数10.3天,较常年同期(6.9天)偏多3.4天,为1961年以来历史同期第2多,仅次于2010年。河南中部、重庆西南部、四川东部、新疆东部及西北部等地极端日最高气温超过40℃,其中,新疆吐鲁番(47.8℃)、四川长宁(43.5℃)、贵州赤水(43.2℃)等44县达到或突破历史极值。8月12日-20日,四川叙永连续9天、贵州赤水连续7天日最高气温在40℃以上,期间均接连三次刷新历史最高气温记录。

    7. 台风“纳沙”先后袭击海南广东

    今年登陆我国最强台风“纳沙”(NESAT)于9月29日下午在海南文昌登陆,登陆时中心附近最大风力14级(42米/秒),晚上在广东徐闻再次登陆,登陆时中心附近最大风力仍有12级(35米/秒)。“纳沙”也是2006年以来登陆海南强度最强的台风。

    8. 台风“梅花”路径异常,影响沿海多省市

    台风“梅花”虽未在我国登陆,但其生命史长(达12天)、强度超强(中心最大风力达16级)、强度多变、路径异常,给浙江、上海、江苏、山东、辽宁等沿海省(市)造成较大影响。

    2011-12-01 15:34:00

  • 陈振林:

    9. 台风“尼格”搅扰海南国庆黄金周,但给西南旱区带来喜雨

    热带风暴“尼格”10月4日在海南省万宁登陆,带来大风和强降水,降水量普遍有100~300毫米,局部地区超过600毫米,造成了严重洪涝。暴雨影响了海南国庆黄金周,但却给西南旱区带来喜雨,缓解了贵州、广西的旱情。

    10. 春季我国降水偏少,风干物燥,火险等级居高不下

    2011年春季,我国降水异常偏少,全国平均降水量为1951年以来历史同期最少。风干物燥,导致宁夏固原、河北抚宁、辽宁丹东、山东莱芜、山东济南和泰安交界处、云南迪庆、广西南宁、山西晋中和阳泉交界处、山西长治壶关、陕西宜川、甘肃两当等地先后发生局部森林火灾。

    2011-12-01 15:34:10

  • 陈振林:

    11. 低温连阴雨影响贵州、广西等地春播

    3月1日-4月13日,贵州、广西、湖南等地出现4次低温阴雨天气过程,三省(区)平均阴雨日数达23天,为近11年来最多;低温日数(日平均气温≤12℃)达22天,为近15年同期最多。持续低温阴雨天气对春播、作物生长以及果树授粉等产生不利影响。

    12. 4月中旬短时强降水和雷雨大风、冰雹先后突袭广东和海南

    4月17日,广东省出现短时强降水和雷雨大风、冰雹等强对流天气,最大阵风达每秒42.5米(14级),是1994年广东省建设加密区域自动气象站以来录得的最强雷雨大风,造成18人死亡;4月18日,海南省东方市发生雷雨大风等强对流天气,导致8只渔船沉没,7人死亡。

    13. 13年来北京年降水量首次超过700毫米

    截至目前,北京年降水量达703毫米,较常年(全年567毫米)偏多23%,13年来首次超过700毫米;其中主汛期(6月-8月)降水量550.5毫米,较常年(423毫米)偏多30%,1999年以来首次超过了常年值。降水偏多对北京水库蓄水、补充地下水、地表植被生长十分有利。

    2011-12-01 15:34:49

  • 陈振林:

    14. 今年我国平均年降水量创60年来新低

    今年以来(截至11月21日),全国平均降水量544.6毫米,较常年同期(599.3毫米)偏少10.8%,为1951年以来历史同期最少。其中春季降水为1951年以来历史同期最少,夏季降水为1993年以来历史同期最少。

    15. 太阳活动日益频繁剧烈并显著影响地球

    2011年太阳处于一个活动周期的活跃上升阶段,8月和9月,分别出现进入本活动周期以来最强耀斑和最强地磁暴,11月,太阳表面出现自2005年以来最大黑子群,其面积最大时约为地球表面积的9倍左右。多次强耀斑和日冕物质抛射事件的爆发引发地球空间暴,对航空航天和通信导航定位等现代高技术系统产生了严重影响。

    2011-12-01 15:35:02

  • 陈振林:

    2011年国外十大天气气候备选事件

    1.非洲东部60年来最严重干旱夺3万儿童生命

    2011年,非洲东部发生近60年来最严重的干旱,造成饮水困难,粮食短缺,引发的饥荒使1240万人受灾,其中受灾最严重的索马里已有近3万名儿童死于饥荒。

    2.近80年来最严重龙卷风导致美国一天340人死亡

    2011年4月,美国共有875个龙卷风,突破美国历史月龙卷风个数最多记录(2003年5月,542个),造成369人丧生,其中4月27日(340人死亡)为近80多年来美国龙卷风单日死亡人数最多的一天,仅次于1925年3月18日(747人死亡)。5月22日-24日,龙卷风袭击美国中西部,造成密苏里州、俄克拉何马州和堪萨斯州至少130人死亡。

    3.连续4个月洪水使泰国900万人受灾,首都曼谷变水城

    7月底至11月上旬,泰国发生半个世纪以来最严重洪灾,造成900万人受灾,近600人死亡,100多万公顷农田被淹,首都曼谷20%的面积被洪水浸泡。此次洪灾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预计超过4000亿泰铢(约合人民币800亿元)。

    4.暴雨致巴西830人死亡,创当地自然灾害致死亡人数之最

    1月,巴西东南部持续暴雨引发洪水和泥石流,导致830人死亡,540人失踪,成为巴西史上造成死亡人数最多的一次自然灾害。

    5.强热带风暴“塔拉斯”使日本雪上加霜

    日本强震和福岛核泄漏事故给日本民众带来的阴霾还未完全消散,9月3日-10日,第12号强热带风暴“塔拉斯”袭击日本西部,造成62人死亡,46人失踪。

    2011-12-01 15:35:13

  • 陈振林:

    6.百年一遇暴雨袭击韩国首尔,强降雨引发泥石流

    7月26-28日,韩国首都首尔及周边地区普降暴雨,其中27日首尔日降水量超过300毫米,为1907年以来日降水量最多的一天。另外,强降水引发多起泥石流灾害,至少造成67人死亡,10人失踪。

    7.寒流暴雪席卷印度、韩国、日本等亚洲地区

    1月上中旬,低温寒流席卷亚洲大部地区,东北部出现-60℃低温,日本等地出现暴雪。寒冷天气导致印度至少120余人死亡;韩国全国供电紧张。

    8.强暴风雪袭击美国,约1亿美国人受影响

    2月初,一场超大规模的暴风雪袭击了美国中部、东北部以及加拿大南部,超万架次航班被取消,造成至少12人丧生,受影响人口达到1亿人。10月末,美国东北部遭受同期罕见暴雪,造成至少22人死亡,超过400万户家庭断电。

    9.能见度不足50米强沙尘暴袭击德国造成近百辆相撞

    4月8日,罕见沙尘暴袭击德国北部,能见度不足50米,导致80辆汽车连环相撞,造成至少10人死亡,近百人受伤。

    10.干旱使得英、法、美等国小麦减产严重

    4月至5月上半月,欧洲西部和不列颠群岛遭遇严重的干旱。由于持续温高少雨,英国森林火灾频发;法国遭遇数十年来最严重的干旱,导致水电产能下降,小麦收减少5%。5月,美国中部持续严重干旱,旱灾令德克萨斯州、堪萨斯州等地的小麦、棉花等农作物严重减产。

    2011-12-01 15:35:22

  • 陈振林:

    11.暴雨引发泥石流致哥伦比亚400余人死亡

    5月上中旬,哥伦比亚北部遭受暴雨袭击引发洪水和泥石流,导致至少425人死亡。

    12.罕见高温天气使秋季英国多地重回“夏天”

    10月初,英国多地遭遇高温天气,10月1日肯特郡格雷夫森德最高温度达29.9℃,突破英国10月历史最高温度记录。通常英国10月初的平均气温在15℃左右。

    13.美国密西西比河流域遭遇74年来最大洪水

    5月上中旬,美国密西西比河流域因暴雨袭击引发自1937年以来最大洪水,沿岸8个州受灾,其中密西西比州、田纳西州和肯塔基州最重。

    14.暴雨洪涝使巴基斯坦南部820万人受灾

    8月中旬至9月中旬,巴基斯坦南部多次遭强降水袭击,引发洪灾,造成至少369人死亡,820万人受灾。

    15.一年两次“拉尼娜”搅动全球气候

    继2010年7月至2011年3月的“拉尼娜”事件后,2011年9月以来赤道中东太平洋平均海表温度距平低于-0.5℃,表明赤道中东太平洋再次进入“拉尼娜”状态。拉尼娜又一次搅动了全球气候,直接导致了东南亚暴雨成灾和我国华西秋雨偏多,以及美国暴雪早早光顾,打破了美国初雪历史记录。

    2011-12-01 16:19:23

  • 余勇:

    大家知道2007年以来,每年都开展国内外十大天气气候事件的评选活动,得到了广大公众的积极参与和关注,对提高全社会防御气象灾害,适应和减缓气候变化的意识,增强公共自救能力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我们热情的欢迎,并且希望媒体朋友多关注宣传,也请社会各界和公众继续参与国内外十大天气气候事件的评选活动,并对我们今后继续做好这项活动提出更多的宝贵意见和建议。下面进入记者提问环节。请各位媒体朋友在提问前简要通报一下所在的媒体单位。

    2011-12-01 16:19:34

  •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记者:

    气候变化对中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将造成哪些影响?我国政府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气象部门在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工作中承担着什么样的职责?谢谢。

    2011-12-01 16:19:52

  • 陈振林:

    这个问题问非常好。实际上在我们刚刚发布的第二次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中,就全面评估了气候变化对我们国家自然生态、社会经济的影响。对华北地区来说,近50年气温升高,降水减少,加剧了水资源的紧张。对于华东地区来说,近50年气温上升,高温热浪事件频繁发生,而且强度也在增强。对华南地区,南海海平面平均上升的速度为每年3.9毫米。对我们国家农业来讲,总体上有利有弊,对水资源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尤其是对北方。

    谈到我们国家采取的行动,我刚才跟大家介绍了,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中国极端事件也在频繁发生,气象灾害造成损失也在逐步加大。可以说中国也是气候变化的受害者,应该说中国政府非常高度重视气候变化问题,在07年作为发展中国家,第一个制定并实施了应对气候变化的国家方案。大家知道09年中国政府也提出了到2020年我们单位GDP温室气体排放要下降40%到45%这样一个宏伟的目标。2011年在制定十二五规划当中,又进一步明确了今后五年绿色低碳发展的路线,明确了应对气候变化的任务,特别要增强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和应对极端气候事件的能力。应该说我国政府做了大量的工作。

    气象部门作为应对气候变化的基础科技部门,目前是国内IPCC的牵头单位,也是国家应对气候变化领导小组成员单位之一,也是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的办公室单位。所以为了应对气候变化,08年中国气象局就成立了国家气候变化中心,我们各个省气象局也成立了应对气候变化的相应的管理机构。作为科学技术的支撑,应该说中国气象局在气候变化观测、监测、研究和未来的预估,这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应该说为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的特别报告和它的第三次、第四次,包括第五次评估报告,中国气象科学家做了大量的贡献。现在正在进行第五次报告评选,中国气象局有10位作者入选到第五次报告的编写,这本身对气候变化就是一个很大的贡献。当然也为我们国家的气候变化的外交谈判提供科技支撑。现在正在德班谈判的代表团当中,有好几位专家是来自中国气象局的。中国气象局专门制订了中国气象局贯彻落实应对气候变化的方案,现在正在加强气候风险管理和灾害风险管理等等一系列的工作。

    2011-12-01 16:20:07

  • 农民日报记者:

    近期中央电视台频发寒潮预警,我国许多地区出现了大幅降温,包括雨雪天气。这种天气对冬季作物,对冬小麦有哪些影响?对道路有什么影响?我们需要采取什么措施?

    2011-12-01 16:20:26

  • 陈振林:

    11月有三次冷空气过程,气象台和各地气象部门都发布了降温寒潮的预警。12月,冷空气针对各行各业的影响也是令大家很关注。我们在上星期与农业部组织专家进行了会商,从目前及前期发生的情况来看,低温度对冬小麦进行抗寒锻炼是非常必要的,对冬小麦没有什么不利的影响。对农业影响大的主要是设施农业,特别是强冷空气过来带来的大风天气,还有强降雪造成的雪压,会对大棚造成损害,需要提前防范。

    降温过程也是对温棚内的蔬菜、瓜果有影响,所以提前要防风保暖的措施。对道路交通影响也比较大,像积雪过程,从29号到30号,河北省、山西、北京周边地区,局地有中到大雪。因为现在温度比较高,有一些地方很快就融化了,但是早晨气温低,有的地方就结冰了,这样对道路交通影响很大。融化过程中,路面结冰也是一个不利的影响。在这个季节还容易发生大雾,河北省今天出现了大雾,也对交通产生了不利的影响。谢谢。

    2011-12-01 16:20:53

  • 中央电视台记者:

    目前世界气候变化大会正在德班召开,世界气象组织为了应对气候变化,提出建立全球气候服务框架,能否对此做一个简单的介绍。另外,中国对此是怎样的态度?将发挥什么样的作用?

    2011-12-01 16:21:03

  • 陈振林:

    在第三次世界气象大会上,多位科学家,还有很多的政府首脑,应该说国际社会形成了共识,要建立全球气候服务框架。这次会议以后,召开了政府间委员工作会议,组成了高级别工作小组,一共有14名,这个工作组经过将近两年的努力,完成了一个报告,这个报告经过今年世界气象组织第16次气象大会审议通过,就是要提供有效的气象服务,从而避免气候风险。核心思想有两个方面,一是气候风险应该由所有的国家、所有的行业和不同的社区共同来进行系统管理。第二,他们认为现在应该建立一个新的合作机制,有助于在全球范围内来提高气候风险的管理水平。应该说中国气象局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是积极响应的,提出了建立中国气象服务系统的目标。这样也是着力加强气象风险管理和灾害风险的管理。谢谢。

    2011-12-01 16:21:29

  • 中国气象报记者:

    最近了解到在河南等多个省市连续出现了雷电天气,对老百姓的生产、生活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在冬天出现连日的冬雷是否属于正常现象?

    2011-12-01 16:21:39

  • 王秀文:

    打雷在一年四季都有可能出现,一般出现在夏天,冬天打雷很少。有的时候冬季天气太冷,暖湿气流较强,有的时候也容易出现下雪打雷。今年因为气温比常年明显偏高,加上有冷空气活动,所以就出现了打雷的现象。

    2011-12-01 16:21:53

  • 中国新闻社记者:

    11月中下旬这边出现了大雾的天气,目前这种大雾天气的发生状况是什么?未来发展趋势如何?较过去10年,今年的大雾会略多一点,这个原因是什么?

    2011-12-01 16:22:25

  • 艾婉秀:

    大雾天气大家比较关注。目前大雾已经到华南去了,这次冷空气影响比较明显,对大雾减少有帮助。大雾一般出现在冷空气的间歇期,冷空气下去以后,温度回升,在下一场冷空气来之前大雾很有可能会发生。大雾日数偏少,比近30年的平均数是偏少的,但是与最近10年来说是偏多的,跟气候变暖有一些关系的。11月的气温明显的偏高,对大雾来说影响是很显著的,总体来说有点偏热的情况有利于雾的形成。

    2011-12-01 16:22:42

  • 京华时报记者:

    我注意到中国十大天气气候备选事件中,其中13和14中提到今年我国平均降水量创60年新低,但是北京降水量13年来首次超过700毫米,造成我国降水量低的原因是什么?为什么今年北京的降水量特别多?超过700毫米是一个什么概念?和南方城市相比,700毫米算是怎样一个水平?大家比较有印象的是,今年的降水中暴雨比较多,是不是也和IPCC发的报告中提到的,就是极端天气强降水增多有关,以后这种强降水会不会比较多?

    2011-12-01 16:22:56

  • 余勇:

    你的问题内容比较多,比较广,我想请几位专家来回答,首先请艾婉秀女士先回答。

    2011-12-01 16:23:10

  • 艾婉秀:

    今年降水总体情况,刚才陈司长给大家的图也可以看出来,今年一年,包括一直到现在来说,降水到目前为止都是一个特别少的阶段,从月份来看,11个月里面,只有三个月偏多,其他的月份都是偏少的,这样一种情况也造成我们国家降水偏少。特别是今年夏季降水少,我们国家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夏季降水少也是全年降水偏少的一个原因。

    北京的降水,从近13年的情况来看,首次突破了700毫米,700毫米不能跟南方相比,北方年降水量本来要比南方少很多,它常年是567,所以能够达到700毫米还是非常不错的。这个降水对北京来说还是非常有利的。

    北京的降水在前期也可以看到,今年北京的强降水次数比较多,6月23号一次,7月10号,8月9号一次,这个强降水,大家在北京也能够感觉到这个强度还是非常厉害的。小雨日数减少,强降水日数增多的趋势还是比较明显的,这种强降水出现,不光在北京,可能在别的城市,甚至在以后这种趋势都是存在的。

    2011-12-01 16:23:31

  • 宋连春:

    我做简单的补充。现在我们计算的降水量是全国平均的年降水量,而且是截止到11月21号。算出来降水量是60年来最少的,一年当中发生两次拉尼娜事件,在拉尼娜事件背景下,中国的降水量偏少,除了海洋原因以外,跟中高纬度的环流有关系,跟青藏高原的降雪也有关系,原因还是很复杂的。北京的降水量是什么概念呢?中国气候是典型的季风气候,降水量从东南沿海往西北延伸,一年降水量最多的在广西,最少的降水量在新疆,一年年降水量8.8毫米。北京处于一个半干旱、半湿润区的范围内,年降水量是400到800毫米。

    这几年,特别是99年以来,很少有年份北京的年降水量能够超过500毫米。60年代北京降水量特别多。

    2011-12-01 16:23:45

  • 经济观察报记者:

    前一段时间南京气象局网站曾经公布了PM2.5的数据,又删掉了。各地气象部门是否有检测PM2.5的条件,在未来气象服务过程中,是否会考虑大气成分情况?第二个问题,京都议定书第二承诺期,如果第二承诺期,各国没有达成协议,未来极端气候事件怎样发展?

    2011-12-01 16:23:58

  • 宋连春:

    首先介绍一下气象部门开展空气质量预报的背景,2000年当时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和气象局决定开展大城市的空气质量预报,到正式开始启动是2001年的6月5日,在中央电视台发布47个大中城市的空气质量预报。这是两个部门共同合作开展的一项业务。从那个时候起到现在,对外公布空气质量预报,主要考虑的因子是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可吸收颗粒物,也就是PM10。但是有的城市根据情况还有适当增加,上海的臭氧,还有北方的一氧化氮。但是表现的形式,就是一个空气污染指数,包括首要污染物是什么,这三种当中哪种是首要污染物。还有空气质量等级,另外还有空气质量状况的描述,从2001年6月5日以来,双方就开始合作开展工作。

    从满足大家生活质量,社会经济发展方面的需求,包括应对气候变化的需求,中国气象局近年来也加强了大气成分的观测研究。当然大气成分,也包括沙尘暴监测网,还有其他一些要素的观测网逐步建立起来,包括了PM10、PM2.5,这些在全国目前都有站点观测,但是主要是开展科学研究。您刚才提到南京市发生的情况,因为从今年开始,官方微博,特别是在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中,大家互相传播,公众传播是一个很好的渠道。从今年开始,我们把官方微博列为我们的正式发布渠道,就像手机短信发布一样。气象部门有很严格的业务规范,官方微博我们也做了严格的业务规范,该发什么,什么时候发,都要严格遵守这个业务规范。由于PM2.5不属于这个业务范围内,所以当时采取一些措施。

    至于今后,还是看我们国家对环境空气质量整个标准体系,到今天观测、预报、研究各方面的规定规范会不断完善改进。大家也注意到环保部门也做了一些对外的发布和情况的说明,所以我们会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加强跟环保部门的合作,不断提升这方面的监测、预报、预警能力。

    第二个,目前正在德班进行紧锣密鼓的谈判,我们还是希望它能够取得进展,希望它能达成成果。

    2011-12-01 16:24:13

  • 余勇:

    目前全国各地已经陆续进入冬季,天气渐渐转为寒冷,提醒各位朋友和公众多关注天气变化,多保重身体。今天新闻发布会到此结束。谢谢各位媒体朋友。

    2011-12-01 16:24:33

图片内容:

相关新闻:

图片大图:

  • 中国气象局办公室主任、新闻发言人余勇主持发布会 

    中国网 杨楠

  • 国家气候中心主任宋连春

    中国网 杨楠

  • 中国气象局应急减灾与公共服务司司长、新闻发言人陈振林

    中国网 杨楠

  • 国家气候中心天气预报室正研高工王秀文

    中国网 杨楠

  • 国家气候中心气候与气候变化服务室首席艾婉秀

    中国网 杨楠

  • 中国气象科学院大气成分研究所副所长王亚强

    中国网 杨楠

  • 中国气象局2011年12月份例行新闻发布会

    中国网 杨楠

  • 中国气象局2011年12月份例行新闻发布会

    中国网 杨楠

  • 中国气象局2011年12月份例行新闻发布会

    中国网 杨楠

  • 中国气象局2011年12月份例行新闻发布会

    中国网 杨楠

  • 新华社记者提问

    中国网 杨楠

  • 京华时报记者提问

    中国网 杨楠

文字实录 查看全文  正序 倒序 刷新

打印 合并称谓 显示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