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标题
- 国新办就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有关情况举行发布会
活动描述
- 国务院新闻办定于2012年2月2日(星期四)上午10时举行国务院新闻办新闻发布会,请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办公室主任陈锡文和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唐仁健介绍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有关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中国网现场直播,敬请关注!
文字内容:
- 主持人 郭卫民:
女士们、先生们,大家好。欢迎大家出席今天的新闻发布会。昨天新华社全文播发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见》,今天我们请到了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办公室主任陈锡文出席发布会,向大家介绍有关情况,并回答记者的提问。出席今天发布会的还有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唐仁健先生。首先请陈主任给大家介绍情况。
2012-02-02 09:51:06
- 陈锡文:
女士们、先生们,上午好!昨天新华社全文播发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见》,也就是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第9个以农业农村工作为主题的一号文件。下面,我就这个文件的相关背景和主要内容向各位作概略的介绍。
2012-02-02 09:55:18
- 陈锡文:
一、关于当前农业农村发展形势
刚刚过去的2011年,面对极端天气频繁发生、农业成本快速上升、稳定物价任务艰巨的严峻考验,党中央、国务院科学判断、果断决策,及时采取一系列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各地区各部门同心协力、奋发进取,认真贯彻中央决策部署和2011年1号文件精神,不断加大投入力度和工作强度,农业农村保持强劲发展势头,实现了“十二五”发展“开门红”。粮食生产和农民收入双双跃上新台阶,水利建设和民生改善加快实现新跨越,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同步取得新进展,是本世纪以来农业农村总体发展最好的一年。主要表现为:
2012-02-02 09:56:22
- 陈锡文:
一是农业收成好,主要农产品全面稳定增产。去年粮食产量为11424亿斤,增产494亿斤,跃上了1.1万亿斤的新台阶,实现了历史罕见的“八连增”,创造了连续5年过万亿的新纪录。去年的粮食增产有几个显著特点:(1)夏粮、早稻、秋粮季季增产。(2)稻谷、小麦、玉米全都增产,三大谷物总量首次超过1万亿斤。(3)商品粮基地贡献大,13个主产区增产448亿斤,占全国增量的90.5%,特别是东北四省区增幅全都超1成,增产280亿斤,占全国增量的56.6%。(4)主要靠科技提高单产,去年亩产达到688.8斤,亩增25.6斤,单产提高的贡献率达86%。(5)去年是在连年增产高基数上实现的继续大幅度增产,这与以往在减产后出现的恢复性大增产有很大不同。同时,其他主要农产品也全面增产。
2012-02-02 09:57:41
- 陈锡文:
二是增收势头好,农民收入全面快速增长。去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977元,增量超过千元,创历史新高,实际增长11.4%,创本世纪新高,实现改革开放以来首次连续8年较高增长。去年农民增收较快,得益于“三多三高”,即农产品产量多、价格高,农民务工人数多、工资高,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多、含金量高。令人欣喜的是,农民收入增幅在2010年超过城镇居民的基础上再次超过城镇居民,中西部地区农民收入增速普遍超过东部地区,开始显现城乡区域收入差距缩小的态势。
2012-02-02 09:59:48
- 陈锡文:
三是现代农业发展好,新农村建设全面加快推进。农业区域化布局基本形成,农田水利建设显著加强,设施农业迅猛发展,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和农业机械化水平继续提升,农业科技人员到生产第一线直接指导农民防灾减灾、使用良种良法的人数创造了多年来的新高,农业生产经营正在向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迈进。在生产发展基础上,乡村规划、环境整治逐步推开,生态家园、美丽乡村建设加快推进。
2012-02-02 10:00:29
- 陈锡文:
四是民生改善好,农村公共服务水平全面显著提高。农村水电路气房等基础设施建设继续加强,科教文卫保等社会事业发展继续提速。新农合筹资标准提高到230元,覆盖97%的农民,农村低保实现应保尽保,覆盖5300多万人,新农保试点加快推进,覆盖全国60%以上的农业县(市、旗),1亿农民领取了养老金。
2012-02-02 10:00:41
- 陈锡文:
五是农民情绪好,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和社会管理全面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不断加强,党领导的村民自治机制更加完善,党的强农惠农富农政策进一步落实,农村社会继续保持和谐稳定。农业农村的好形势,有力支撑了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有效维护了改革发展稳定大局。
2012-02-02 10:01:28
- 陈锡文:
在农业农村发展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我们清醒地认识到,越是形势好,越容易出现麻痹松懈;越是连年增产增收,越容易出现滑坡拐点。大家普遍有“三个担忧”:一是担忧农业农村发展好势头能否持续,要在高基数高水平上避免出现徘徊反复、争取百尺竿头更进一步,难度极大。二是担忧要素价格快速上升、市场频繁波动能否有效应对,要在高成本高风险下继续提高农业效益、调动农民积极性,约束极多。三是担忧刚开始显现的城乡收入差距、区域发展差距缩小的端倪能否成为发展趋势,要在高增长高要求中不断增进农民福祉、让农民更多分享发展成果,任务极重。
2012-02-02 10:02:00
- 陈锡文:
二、关于文件主题的主要考虑
中央决定,2012年继续发布关于农业农村工作 的一号文件,以“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为主题,全面部署今年和今后一个时期的“三农”工作。主要基于以下考虑。
一是从形势变化看,我们的面临的国内外经济形势更为复杂严峻,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保持社会和谐稳定,实现稳中求进,必须避免农业出现闪失,避免主要农产品供给出现问题。今年,我们还要召开党的十八大,做好“三农”工作,稳定发展农业生产,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对营造良好氛围、推动全局工作、赢得战略主动至关重要。
2012-02-02 10:02:18
- 陈锡文:
二是从发展需要看,要稳住明年农业生产,长期稳定地保障我国粮食和其他重要农产品的有效供给,靠继续增加农业水土资源已没有多少余地,必须靠提高单产。而提高单产,靠继续增加使用化肥农药,不仅效益在降低,而且破坏环境,也难以为继。同时,促进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靠政策增收、提价增收、打工增收等都是非常必要的,今后务必还要继续强化,但根本还是要靠发展生产力,通过科技进步,不断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实现增产增收、提质增收、节本增收。因此,巩固农业农村好形势要靠科技,发展农业农村好形势更要靠科技。
2012-02-02 10:02:29
- 陈锡文:
三是从工作指导上看,2004年以来8个中央1号文件,每年通过聚焦一个主题,出台一系列强农惠农富农的重大政策举措,促进了农业农村持续稳定发展,赢得了粮食生产连获丰收、农民收入连攀新高、农村民生不断改善的好局面。实践证明,中央发出关于农业农村工作的一号文件,有利于突出工作重点、明确政策指向、集中解决问题,已经成为中央指导“三农”工作的政策导向和主要信号,成为强农惠农富农政策体系的集中体现和鲜明标志,成为统一思想、凝聚力量的有力武器和重要抓手。
2012-02-02 10:02:39
- 陈锡文:
总的看,今年中央把1号文件的主题确定为“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既抓住了发展要害、回应了基层关切、兼顾了当前长远,又在保持政策连续性基础上丰富和发展了“三农”政策体系。
2012-02-02 10:02:48
- 陈锡文:
三、关于文件的主要内容:
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除序言和结语外,共有6章、23条。文件紧紧围绕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这个明年农业农村工作的中心任务,在强调多措并举、多方努力的基础上,特别突出了推动农业科技进步。
文件开头部分,在充分肯定今年“三农”工作成绩、深入分析当前困难挑战的基础上,突出了三个重点:一是“三个绝不能”的工作要求,即绝不能因为连续多年增产增收而思想麻痹,绝不能因为农村面貌有所改善而投入减弱,绝不能因为农村发展持续向好而工作松懈。二是农业科技“三是三性”的定性定位,即农业科技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支撑,是突破资源环境约束的必然选择,是加快现代农业建设的决定力量,具有显著的公共性、基础性、社会性。三是“三保三强”的总体思路,即强科技保发展、强生产保供给、强民生保稳定。
2012-02-02 10:02:56
- 陈锡文:
文件正文部分,有五个大的考虑:一是在文件框架上,重点强化“三大支撑”。围绕明年并着眼长远持续提高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在第一部分强调加大投入和工作力度、切实抓好农业生产之后,二三四部分集中讲农业科技支撑,第五部分讲基础设施支撑,第六部分讲市场流通支撑。二是在“三农”政策体系上,明确提出“三大指向”。过去一直提“支农”,后来提“支农惠农”,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科学地表述为“强农惠农”,这次一号文件又提升到“强农惠农富农”。这是重中之重战略思想的丰富发展,是以工补农、以城带乡方针的细化实化,是强化农业基础、惠及农村发展、富裕农民生活的精炼表述和精辟概括。三是在“三农”投入上,再次要求“三个持续加大”,即持续加大财政用于“三农”的支出,持续加大国家固定资产投资对农业农村投入,持续加大农业科技投入,确保增量和比例均有提高。四是在强化农技推广服务上,集中推出“三条政策”,即实现在岗农技推广人员工资收入与基层事业单位平均水平相衔接,2012年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示范县项目基本覆盖农业县(市、区、场),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条件建设项目覆盖全部乡镇。五是在新型农民培养上,主要采取“三大举措”,即进一步提高涉农学科(专业)生均拨款标准,对到农村基层工作并符合条件的高等院校毕业生实行国家补偿学费和代偿助学贷款,加快中等职业教育免费进程并落实职业技能培训补贴政策,让农村每个后备劳动力都掌握一门技能。
2012-02-02 10:03:10
- 陈锡文:
文件结尾部分,对加强和改善党对“三农”工作的领导,促进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切实保障和改善农村民生,加强和创新农村社会管理等,提出了总的要求。
下面,我们愿意回答大家提出的问题。
2012-02-02 10:03:52
- 主持人 郭卫民:
下面请大家就有关问题进行提问。
2012-02-02 10:04:05
- 中央电视台记者:
谢谢主持人。我想请问陈主任,刚才您介绍我们国家的粮食生产在去年实现历史罕见的八连增,首次跨上了1万1千亿的新台阶。在这样的情况下,为什么中央仍然强调农产品持续供给保障能力,下一步我们国家将采取哪些重大措施?第二,去年中央财政对“三农”的投入首次超过了1万亿元,在这次一号文件中也再次强调要继续加大对“三农”的投入,请问陈主任,今年的投入会不会继续超过1万亿?谢谢。
2012-02-02 10:04:36
- 陈锡文:
连续八年增产确实是非常不容易,这是在党中央、国务院政策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的基础上,广大农民群众、基层干部和农业科技人员共同努力的结果。
但农业受市场和自然两个方面的影响,要保持稳定发展非常不容易。同时,中国农业的人均占有的自然资源非常少,目前人均大概只有1.38亩的耕地,不到0.1公顷。
2012-02-02 10:05:22
- 陈锡文:
我国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条件、农业科技发展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有效灌溉面积所占比重刚刚超过50%,有将近一半的耕地是靠天收成的。农业科技进步的贡献率去年达到了53.5%,自己有很大的进步,但是和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还很大。
正是针对农业基础还不够稳固的现实,中央反复强调在任何时候都要注重解决好“三农”问题。在建设现代农业的过程中,要把解决好粮食安全问题放在首位。这些年来,中央采取的重大措施主要体现在三个大的方面:
一、不断地强化强农惠农富农的政策体系,这是促进农业发展的一个最大的动力。
2012-02-02 10:16:45
- 陈锡文:
二、要不断地加强农业的基础设施建设,改造中低产田,提高防灾抗灾能力。
三、要不断地促进农业科技进步,使得农业科技的贡献率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成为推动农业发展的持久动力。
您刚才提到,2011年中央财政的“三农”支出已经超过了1万亿元。
很多在座的女士和先生都知道,2003年中央财政对“三农”的支出才2千多亿元,到了2011年突破了1万亿元。
2012-02-02 10:17:05
- 中国新闻社记者:
去年中国粮食产量,包括玉米产量获得了创记录的可喜成绩,玉米产量达到1.9亿吨,但是政府还是通过中储粮购买了大概300—400万吨的美国玉米来补充国内的库存。请问目前的库存情况怎么样?政府有没有计划进一步来增加从美国进口玉米?中央对于今年粮食进口政策有什么趋向?第二个问题,陈主任刚才说中央一号文件去年提到了关于加强水利建设,能不能简单介绍一下具体成果,为什么今年一号文件没有把水利建设放在首位?谢谢。
2012-02-02 10:19:05
- 陈锡文:
去年的粮食中玉米产量是历史最高水平,3800多亿斤,就是刚才你说的1.9亿多吨,是历史最高水平。但是为什么还有进口?有两个原因:一、品种上需要有所调剂。二、区域之间的平衡。比如说南方地区可能都从东北运玉米,未免比通过海运进口更上算。
我想特别说明的是,超过1万亿元的对“三农”的支出,只是指中央财政。如果把地方各级财政都算在一起,大概要在25000亿元以上,去年8万亿出头的整个国家财政收入上有25000亿元用在“三农”方面。同时在国家财力不断增强的情况下,中央和地方财政对农业的支出每年都是在增加。
适量的进口玉米并不意味着国内市场上玉米供求有缺口,主要是有出有进,我们的一些玉米加工制成品,比如淀粉、酒精有相当数量的出口,消耗玉米的畜产品也有相当数量的出口,综合平衡下来,在玉米上我们还是出口大于进口。
粮食的进出口政策没有重大的调整,还是本着调节余缺,调节品种,继续保持适量的进口和出口。
2012-02-02 10:19:37
- 陈锡文:
至于水利方面,你刚才讲到去年的一号文件强调了加快推进水利的改革和发展。从去年开始,以后十年的年均要投资达到4000亿元。去年,水利建设的总投资完成了3400多亿元,也是历史最高水平。今年的投资会继续增加。至于第二个问题,为什么今年没有把水利放在文件的第一位,这很好理解,去年已经专门为水利发了一个一号文件,总不能年年放在第一位,有很多工作要做。
2012-02-02 10:22:51
- 路透社记者:
我一共有三个问题:第一,中国的转基因生产的大米和玉米会不会大量地投入商品化使用?第二,中国是否担心在农业领域会出现用工荒的问题?第三,最近似乎和农民的土地纠纷,造成了与农民关系的紧张,在这方面中国的领导层有哪些考虑?谢谢。
2012-02-02 10:25:31
- 陈锡文:
关于转基因的玉米和水稻,据我所知,有关部门并没有批准它可以商业化生产,所以不可能在市场上出现,这是第一。第二,关于农业用工荒的问题,我想至少在目前还没有明显的出现。因为一方面虽然进城的农民工数量在不断增加,现在外出农民工大概在1亿6千多万人,所以农村劳动力有所减少。但是另外一方面,农业机械的综合作业水平在不断提高,去年耕种收三个环节的农业机械综合水平达到53.5%,也是历史最高的,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替代劳动力。第三,你刚才讲到的土地问题,确实在工业化、城镇化推进过程中,方方面面都需要使用土地,所以确实有些矛盾。
在土地问题上,中央政府非常重视保持原有法律政策的稳定以及保护农民的土地权益。在今年的一号文件中,对于稳定农村的土地政策和保护农民土地权益,提出了三件大事:
第一件事是由国土资源部牵头,完成农村土地所有权的确权登记颁证工作。第二件事是由农业部牵头,开始农村土地承包权的确权登记颁证工作。第三件事是由国务院有关部门共同来研究,提出对土地管理法中涉及到征收农民土地条款的修改。我想这三个工作的推进都会为缓解农村土地各种各样的纠纷和矛盾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2012-02-02 10:25:57
- 北京电视台记者:
刚才陈主任提到去年我国的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了53.5%,我们知道这个数字是每年都在提高的。与此同时我们也注意到,有些媒体报道说我国目前的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是线断网破人散,不知道陈主任您如何解释这个现象?今后如何加强基层农技推广体系?谢谢。
2012-02-02 10:29:24
- 唐仁健:
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突出了农业科技创新,尤其突出了农业技术推广。农技推广体系线断网破人散的问题,在前些年确实非常突出。2008年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对健全基层的农技推广、疫病防控和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提出要求之后,这种状况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变。农业的科技贡献率逐年提高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经过改革发展,基层农技推广体系的服务能力都有了很大的提供。去年农业科技人员进村入户,到田头指导农民技术推广工作,无论是人数还是力度,应该说都是历史上空前的,也表明了这一点。二是大量的其他服务组织和体系,包括科研院所、农业大学、农民专业合作社,以及其他一些专业性、企业性社会组织,发挥的作用也明显加强。
2012-02-02 10:29:51
- 唐仁健:
今年的一号文件突出强调农业基层推广体系的能力,主要是两大方面:一、做强主力军,就是经常讲的七站八所。怎么做强有两点:第一,强调条件改善和能力建设。有三个亮点:一是我们讲的“一个衔接两个覆盖”。“一个衔接”是要让基层在岗的农技推广人员工资收入水平与基层事业单位的平均水平相衔接。因为在基层事业单位五大体系中,多年来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工资一直是非常低的,平均水平相衔接将极大地激励基层农技推广人员的积极性。“两个覆盖”,一个是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示范县,今年要覆盖到所有的农业县(市、区、场)。这个覆盖讲的主要是投入财政资金,解决基层农技推广机构没有工作经费的问题。一个是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条件建设项目要覆盖全部的乡镇,这个钱是发改委的资金,主要是解决他们的办公条件,比如说房屋、仪器设备、交通工具等等。
2012-02-02 10:34:00
- 唐仁健:
另外一方面,文件强调要转换机制,增强活力。要全面实行人员聘用制度,严格上岗的条件,落实岗位责任等等,不是说你在这个岗位上可以端铁饭碗。推广的效果和条件怎么样,也不像以前主管部门说了算,需要主管部门、乡镇政府、农民三方来考评。
二、做大“方面军”。农业的科研院所、农业的大学、专业合作组织、龙头企业等等,要采取适当的政策和措施,引导他们开展农技推广。在这方面,激励机制很关键。比如说,在农业的院校、研究机构,今后要实行推广教授、推广型研究员制度。在财税方面,国家将给予相应的支持政策。
2012-02-02 10:39:53
- 金融时报记者:
我有一个问题问陈主任,关于中国粮食的安全问题。中国现在玉米和大豆的进口都有所上升,我想问一下这样的国际合作在确保中国粮食安全的工作中起到什么样的作用?比如说我们看到近年来一些中国的农产品公司加大了在国外项目的力度,比如在阿根廷、俄罗斯、菲律宾,这样的趋势今年是否会继续?
2012-02-02 10:46:44
- 陈锡文:
从总量来看,中国的粮食安全是有保障的,5亿7千多万吨的粮食在全球粮食总产量中大概占到22%,而去年中国的总人口在全球总人口中大概占19%。
刚才问到玉米和大豆的进口,玉米的进出口问题我刚才已经回答了,实际上我们利用玉米转化的农产品和农业加工制成品的出口量比进口的玉米数量要多。大豆的进口这些年来确实有比较大的增长,前年中国大豆进口是历史上的最高水平,达到了5480万吨。去年略有下降,是5260万吨左右。
大豆的进口应该说是中国积极参与国际分工的一个成功范例。由于气候、技术、品种和运输等方面的原因,近期中国的大豆生产的比较效益比一些主要产国要低。中国的大豆单产水平还比较低,农民种它经济上感觉并不划算,所以适当地增加大豆的进口,把过去种大豆的一部分土地替代出来,生产其他高产、高价值的农产品,对当前中国农村农业的发展是有利的。这种国际合作,是双赢的。
2012-02-02 10:47:29
- 陈锡文:
至于你说到中国的一些企业开始走出去,在国外租地或者买地生产农产品,这个情况有,但这只是中国农业走出去的多种方式中的一种。比如说还可以采取其他的方式。世界上的几大粮油公司,通常所说的ABCD,他们自己种的地并不多,但是买卖粮食数量非常大。我们还可以到一些粮油的出口国家去设立农产品的初级加工厂,帮助当地扩大就业,也把一部分企业的利润和税收留在当地。还可以采取技术和经济的援助措施,帮助他们改善农业基础设施条件,提供优良农产品品种,发展比较适用的先进技术,帮助当地来增加粮食和油料的生产。
其实促进现在农业生产不太发达的地区增加粮食、油料的生产,并不一定要运回中国,中国也用不了这么多。我们坚信一条,只要有粮食增产潜力的地方能把这些潜力发挥出来,全球的粮油供给能增加,对中国的粮食安全就是一个非常大的支持。所以我想农产品的贸易也好、农业国际间的技术交流也好,一定要争取双赢和多赢的格局。
2012-02-02 10:52:07
- 新华社记者:
请问陈主任,当前中国的农业科技体制改革已经进入了深水区,在改革当中主要面临的问题是什么?今后将采取哪些措施进行解决?谢谢。
2012-02-02 10:57:21
- 陈锡文:
刚才唐主任已经介绍到,我想最主要的是体制和投入两方面的问题。从体制角度来看,要促进农业科研、和生产紧密结合。 如果研究成果只是为了去评职称,为了出版著作,实际上对生产的促进就非常有限。当然体制不光是在科研方面,刚才唐主任介绍了,推广方面也有很多体制问题。因为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对于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稳定具有非常大的支撑作用。 在中国,研发资金投入占GDP的比重本身就比较低,而农业的比重更低,所以这次文件着眼建立长效机制,提出要保证财政农业科技投入增幅要明显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幅,提高农业研发投入占农业增加值的比重。
但是增加了投入,钱怎么用到刀刃上,还需要推行一系列的改革和创新,形成一套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解决了体制和投入问题之后,农业技术的成果是要体现在地里面的,是要靠一家一户的农民去运用的,因此还要努力提高农民的科学技术素质,让他们能够成为掌握现代科学技术真正的主人,这样才能使农业科研成果生产实践中发挥作用。
2012-02-02 10:58:09
- 美联社记者:
我一共有两个问题问陈主任:第一,关于农业的科技问题。在这次文件中提到过中国要进一步提高粮食的产量,不能够继续依赖使用更多的农药和化肥。中国打算推动的是怎样的农业技术,您是否能给出具体的例子?哪些技术能够激发提高农产品产量的最大潜力?第二,您提到要巩固大规模的农田以及农业的机械化,我想问一下什么是大规模的农田?具体有没有数字?
2012-02-02 11:07:18
- 陈锡文:
合理使用化肥和农药本身是农业技术进步的一种表现,但使用不合理可能会带来反作用,所以科学地使用化肥和农药非常重要。
具体的技术有三个大的方面:一、化肥农药的生产者、供给者要不断进行技术创新,能够提供更加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化肥和农药。二、是指导农民科学地使用化肥和农药。这几年国家一直在推进测土配方施肥,单位面积上使用化肥减少大致20%左右,并且实现产量增加、效益提高。三、采用新技术,特别是在农业中实现循环经济,发展生态农业。最经典的例子是中国很多地区所实行的沼气技术,把农作物秸秆、牲畜的粪便集中起来,在沼气池进行集中发酵,既能给农民提供安全、清洁的能源,又增加有机肥来源、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2012-02-02 11:08:36
- 陈锡文:
第二个问题讲到关于农业土地的规模和机械化问题。随着农村人口的减少,户均经营规模应当逐步扩大。在扩大中国农业经营的规模过程中,有两点是必须注意的,一是从中国实际国情出发,中国人多地少,再扩大规模我想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也到不了像新大陆国家、南北美洲、澳洲这么大的规模,一家一户种上两三万亩地,相当于中国半个乡的地只有一户农民种。 当然,中国各地的地区差别非常大,不同地区农业经营规模差异也很大。如果有机会到东北看,例如在黑龙江农垦农场,有的规模可以和美国、加拿大媲美。
总体来说,我们的农业规模一定是一种适度的规模,这个适度就是人地之间的比例关系动态适应。二是土地经营规模的逐步扩大一定要建立在农民依法自愿有偿的基础上,不能强制推进。在扩大农地经营规模过程中,我们要更加注重建设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就像刚才唐主任讲到的,一家一户种的地能有十几亩、几十亩就不算小了,一台机器可以为十家、八家甚至几十家、上百户农民服务,机械的耕作规模、服务规模可以是非常大的。因此在农民家庭承包经营制度稳定的基础上,怎么去发展农民的合作经济组织,怎么来提高农业技术的社会化服务水平,是中国农业发展中的关键问题。
2012-02-02 11:14:04
- 中国日报记者:
前些天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城镇化率首次超过50%达到51.27%,请问这个数字意味着什么?对“三农”的影响是什么?我们有什么样的对策?第二个问题,有评论说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我们国家其实是在依靠老弱妇孺在维持中国的粮食供给安全,国家对于现在农村劳动力,比如说受教育水平,年龄、性别方面有一些调查结论?我们怎么解决先进的农业技术入户难的问题?谢谢。
2012-02-02 11:21:15
- 唐仁健:
我们觉得这个问题非常重大,也很有意思。刚才讲到城镇化率达到了51%,这是中国社会重大的历史性转折,对“三农”工作具有极其丰富的政策含义,重点应该解决谁来种地的问题、农民怎么进城、乡村如何治理三个大的问题:
这几年随着农民外出打工的数量逐步增加,现在大数是2亿5千多万,刚才陈主任讲1亿5千万是跨地区的。由于大量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农村确实有“三留守”的问题。今后应该有三个方面的主要措施来加以解决:一是在坚持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培育和创新农业的经营主体。近几年的进展非常明显,农民专业合作社现在已经超过50多万家,同时,要加快发展专业大户、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二是要培育职业农民、专业农民,让新一代有技术、会经营的农民在农村或者回到农村从事农业生产的现代化经营。今年的一号文件中特别讲到了这一点,今后青年农民回乡创业,包括搞家庭农场,在财税、信贷政策上都要给予相应的支持,这也是WTO“绿箱政策”中很重要的一条。
三是要加强农业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快发育专业的、综合的,合作性的、公司性的,政府的、民间的服务组织,为农业生产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
2012-02-02 11:22:06
- 唐仁健:
关于今后农民如何进城的问题,这个大家也非常关心。总的来讲,要让农民进城以后能够真正享有与当地城镇居民同等的待遇。一是合理引导人口的流向。要双轮驱动,既要推进城镇化,也要加强新农村,让留在农村的人口也能享受到良好的生活条件。按居住地常住人口统计,现在城镇化率已经达到51.27%,但是如果从户籍人口来讲还有3亿人是农业户籍,大量的农民工将会返回农村。二是对符合条件的农民工,要解决落户问题。目前新生代农民工有1个亿左右,在今后推进城镇化当中应当优先解决的。三是引导农民工和农民就地转移就业。去年在省内就业的是8390万,增长了10.1%,而出省的农民工是7400多万,下降了3.2%,这说明农民就地就近转移已经是一个趋势,今后要引导。另外一个比较大的问题,农民进城会涉及到原有财产和权益保护问题,比如原来的承包地、宅基地在集体有的分配权、林地等等,要保护他们原有作为集体组织成员相应的权利,让他们带着财产进城。
乡村怎么治理的问题,总的来讲是要建立立足国情和适应发展需要,建立党组织领导、能让农民充分参与、充满活力的乡村自治机制,发展各种新的社会组织和中介组织等等。
2012-02-02 11:32:02
- 香港大公报记者:
有媒体报道说中国每年登记的农业科技新成果3千多项,但转化率只有40%,形成规模的不到30%,这种转化率低的问题怎么解决?农业科技存在投入大、回报率低的问题,怎么激发各地地方政府、科研单位对于农业科技的投入,保证农业科技的投入经费?谢谢。
2012-02-02 11:43:50
- 唐仁健:
科技转化率低确实存在,“最后一公里”的问题比较突出。主要通过四点来解决:
一是明确农业科技的性质和定位。中央一号文件鲜明地提出农业科技具有显著的公共性、基础性、社会性,明确了今后的工作导向和政策指向,强调要以公共财政为主导。
二是要文件关于“一个衔接两个覆盖”的规定,充分调动基层科技人员的积极性。
三是科技大户、科技特派员、科技专业户等的“二传手”作用。
同时,要完善体制机制,为科技进步提供配套措施。我们相信,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发出以后,今后农业科技的贡献率会明显提高,农业科技工作会大为加强。
2012-02-02 11:44:21
- 主持人 郭卫民:
今天的发布会到此结束,谢谢各位。
2012-02-02 11:53:09
图片内容:
- 国新办就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有关情况举行发布会
- 中国网做好直播准备
- 国新办新闻局局长郭卫民主持发布会
- 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办公室主任陈锡文介绍情况
- 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唐仁健出席发布会
- 中央电视台记者提问
- 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办公室主任陈锡文答记者问
- 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办公室主任陈锡文听取记者问题
- 路透社记者提问
- 新闻发布会主席台
- 金融时报记者提问
- 新闻发布会记者提问环节
- 美联社记者提问
- 新闻发布会上抓紧时间发稿的记者
- 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唐仁健答记者问
- 会后,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办公室主任陈锡文接受记者采访
视频地址:
- http://mp4.china.com.cn/flv/olderDatazb/olderDatagwyxwbxwfbh/20120202gxb_1328157914.mp4
相关新闻:
- 我国今年起增加农业保险保费补贴品种 扩大区域
- 台农业教育部门新负责人敲定 今将公布"内阁"名单
- 农发行放贷3176亿元支持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 黑龙江省人民政府转发国务院关于开展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通知的通知
- 长治郊区荣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
图片大图:
-
国新办就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有关情况举行发布会
中国网 董德
-
中国网做好直播准备
中国网 董德
-
国新办新闻局局长郭卫民主持发布会
中国网 董德
-
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办公室主任陈锡文介绍情况
中国网 董德
-
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唐仁健出席发布会
中国网 董德
-
中央电视台记者提问
中国网 董德
-
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办公室主任陈锡文答记者问
中国网 董德
-
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办公室主任陈锡文听取记者问题
中国网 董德
-
路透社记者提问
中国网 董德
-
新闻发布会主席台
中国网 董德
-
金融时报记者提问
中国网 董德
-
新闻发布会记者提问环节
中国网 董德
-
美联社记者提问
中国网 董德
-
新闻发布会上抓紧时间发稿的记者
中国网 董德
-
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唐仁健答记者问
中国网 董德
-
会后,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办公室主任陈锡文接受记者采访
中国网 董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