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标题
- 气象局11月发布会
活动描述
- 中国气象局定于11月2日(星期五)14:30在中国气象局科技大楼一楼多功能厅召开11月例行新闻发布会。中国网现场直播,敬请关注!
文字内容:
- 主持人 余勇:
各位媒体朋友们,大家下午好,欢迎大家前来参加中国气象局2012年11月新闻发布会。首先,我介绍一下出席今天下午新闻发布会的领导和专家:中国气象局应急减灾与公共服务司司长陈振林先生,国家气象中心天气预报室正研级高工王秀文女士,国家气侯中心气侯与气侯变化服务室正研级高工陈峪女士。我们今天的新闻发布会有以下内容:一是介绍2012年汛期气象服务情况、二是10月份全国天气气侯特征及主要天气气候事件回顾,三是未来10天天气展望,重点介绍党的十八大开幕式天气。下面我们首先请陈振林先生介绍有关情况。
2012-11-02 14:46:19
- 陈振林:
各位下午好,我先介绍一下今年10月全国天气气候特征:
今年10月全国平均气温叫常年同期偏高,区域差异显著。
10月,全国平均气温为10.5℃,较常年同期(10.3℃)偏高0.2℃。从空间分布看,华北南部、黄淮大部、江西大部、湖南南部、广西大部、云南东部和贵州南部等地气温偏高1-2℃;新疆中西部部分地区气温偏低1-2℃,局地偏低2-4℃。
月内,受频繁冷空气活动影响,东北南部、华北、西北地区东部和新疆等地共有62个站监测到极端日降温事件 发生,日降温幅度达10~14℃,其中辽宁兴城(14.1℃)、河北秦皇岛(13.0℃)和新疆若羌(13.3℃)日降温幅度突破历史极值。
10月,全国大部降水较常年同期明显偏少、东北地区降水明显偏多。
10月,全国平均降水量29.1毫米,较常年同期(35.9毫米)偏少18.9%,为2000年以来同期降水第3少年。从空间分布看,东北大部、内蒙古中东部、青海南部、四川大部、新疆北部、江汉地区、广西南部以及广东西部降水偏多2成以上,其中东北南部和西部、东北东部局部、内蒙古东部局部以及广西南部降水偏多1倍以上。全国其余地区降水普遍偏少2成以上,其中新疆南部、西藏西北部、甘肃中西部、青海北部部分地区降水偏少超过8成。
从区域特征看,辽宁平均降水量66.5毫米,较常年同期(34.0毫米)偏多96.6%,为1951年以来同期降水第4多年。
2012-11-02 14:46:36
- 陈振林:
我们回顾一下10月份国内有什么重大天气气侯事件,第一是华南东部地区秋旱持续,从8月1号到10月26日期间由于前期广东大部、福建南部、海南降水偏少在3—5成,广东东南部5—8成,广东平均降水量比常年偏少将近50%,所以华南出现了秋旱的现象。但是26日以来由于台风“山神”的影响,缓解了河南南部和西部的旱情,但是东部干旱现象持续。目前广东东部、福建南部、云南中东部存在中到重度气象干旱。
2012-11-02 14:47:03
- 陈振林:
影响比较大的第二个事件是台风“山神。受今年第23号台风“山神”影响,10月26-31日,海南、广东西部、广西东部和南部累计降雨量在50毫米以上,其中海南南部和广西南部局地超过200毫米。“山神”带来的强降水对缓和海南、广东等地的旱情有利,海南各地气象干旱基本解除。同时降水对水库蓄水也非常有利,初步统计,海南陵水全县水库容量增加7%,保亭全县水库容量增至67.43%,三亚全市七大水库共增加5000万方。
2012-11-02 14:47:29
- 陈振林:
第三个比较突出的事件是西南地区持续阴雨天气。入秋以来,西南地区出现了持续阴雨天气,表现为雨日数多,连阴雨时间长等特点。9-10月,云贵川渝4省(市)平均雨日数为29天,为近10年来历史同期次多(2010年为30.6天);四川中北部和中南部、贵州西北部、云南东北部等地最长连续降水日数有10~15天,四川东南部达15~20天。持续阴雨寡照天气,对当地农作物生长产生了不利影响,并对交通运输、旅游,特别是对国庆长假期间公众出行产生了不利影响。但长时间降水增加了库塘蓄水量,为冬季农业生产用水奠定了基础。
2012-11-02 14:47:42
- 陈振林:
第四个事件是云南、甘肃、陕西、山西、新疆等省(区)遭受局地洪涝或风雹灾害。10月1日,云南省丽江市永胜县、玉龙纳西族自治县遭受洪涝灾害;8日,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临夏市遭受洪涝灾害;10日,陕西省延安市延川县遭受洪涝灾害。10月16日,陕西延安市宜川县遭受风雹灾害;16-22日,山西运城市芮城、临猗、万荣等5个县遭受风雹灾害;新疆兵团4个师10个团场遭受风雹灾害。
2012-11-02 14:47:51
- 陈振林:
第五个事件是我国中东部大部地区出现雾霾天气。10月,我国中东部大部地区出现雾霾天气,全国平均雾霾日数为2.6天,略多于常年同期(2.3天)。黄淮西部、江淮、江南东部以及北京、湖南南部、广东、广西等地雾霾日数一般有5-10天,其中安徽东部、江苏大部、广东中部、广西东部等地达10-15天,局部地区超过15天。与常年同期相比,江苏、安徽东北部、广东西部、广西东部等地雾霾日数偏多5-10天,局地偏多在10天以上。雾霾天气造成上海、浙江、江苏、江西等多地航班延误、取消,高速公路封闭,同时也对人体健康产生一定的影响。
2012-11-02 14:48:01
- 陈振林:
第六个是北方部分地区出现低温冷冻灾害。月内,山西、黑龙江部分地区遭受低温冷冻灾害,造成不同程度损失。其中8-10日,山西省吕梁市离石、方山、岚县、石楼4个县(区)遭受低温冷冻灾害;12日,黑龙江省黑河市遭受低温冷冻灾害;15-22日,黑龙江省齐齐哈尔、伊春、绥化市等4市10个县(市)遭受低温冷冻灾害。
2012-11-02 14:48:33
- 陈振林:
下面我介绍一下气象部门2012年汛期服务情况。
2012年汛期,气象部门加强组织领导,强化责任落实,确保汛期气象服务有序开展。各级气象部门均成立了以一把手为组长的汛期气象服务领导小组,制定和完善了汛期气象服务方案,完善了各项规章制度。根据灾害性天气演变趋势和气象服务的需要,先后召开了8次全国气象部门视频会议,传达学习和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领导有关重要批示精神,安排部署气象服务工作。4月24日,召开全国汛期气象服务动员电视电话会议,对汛期气象服务工作早动员、早部署。5月3日,召开中国气象局气象服务工作领导小组第二次会议,传达和贯彻落实回良玉副总理在国家防总2012年第一次全体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对汛期气象服务工作进行再动员、再部署。结合“下基层、转作风、促发展”活动,组织开展了全国汛期气象服务大检查,局领导亲自带队赴各省(区、市)检查指导汛期工作,先后两次进行全国汛期电话查岗,促进了各项工作的落实。汛期,中国气象局启动气象灾害应急响应18次,5次派出工作组赴相关省(区、市)督查指导,确保了汛期气象服务工作的有序开展。
2012-11-02 14:48:47
- 陈振林:
二是加强气象现代化建设,着力提升灾害性天气监测预报能力。
中国气象局始终坚持以气象业务现代化促进气象防灾减灾的科学化。今年以来,一是推进现代气象业务改革。启动了观测业务改革,启动能见度、固态降水自动观测装备建设,顺利实现观测任务和流程的调整;深入推进现代天气和现代气候业务改革,加强中尺度天气分析、强对流天气实时监测和短时临近预警、定量降水估测预报、台风海洋精细化预报以及城镇气象要素精细化预报等预报技术体系建设,业务体系进一步完善。二是强化科技支撑。积极推进重大气象科学试验,组织开展青藏高原、干旱、南海季风强降水、秦巴山区地形云降水等试验相关项目15项,促进灾害性天气监测预报能力的提高。三是加快推进气象观测现代化。完成风云二号F星发射和在轨测试,风云三号业务验收,新建自动雨量站3990个,启动219个新型自动站、6个基准辐射站、177个自动土壤水分观测站建设,制定《区域自动气象站社会化保障监督管理规定》,在省(区、市)积极探索气象装备保障社会化。四是扎实推进数值预报业务发展。组织推进GRAPES全球模式系统技术改进,提高模式预报水平和业务能力。五是稳步推进精细化预报。在36个大城市组织开展灾害性、高影响天气和气象要素精细化预报业务,逐6小时定量化预报实现业务试运行;推进海洋气象精细化预报业务建设,提高了沿岸海区预报精细化水平,并将钓鱼岛天气预报纳入城镇天气预报业务范畴。
汛期,中央气象台定量降水预报准确率稳步提高,其中暴雨48小时和72小时预报准确率较去年分别提高11%和16%,24小时短时强降水预报准确率较2010~2011年同期提高了21%,为近三年来同期最高。
2012-11-02 14:48:57
- 陈振林:
三是气象部门把握服务重点,提高防台减灾气象服务能力。中国气象局修订了《台风业务规定》,将48小时台风警戒区扩大到整个南海范围,并在警戒区范围内将热带低压的定位次数增加到每日8次。对登陆台风或近海台风首次启用了风云2F气象卫星每6分钟一次的加密观测,使台风定位、定强以及信息发布较以往提前10余分钟,为有效防台减灾赢得了宝贵时间。初步统计,对今年汛期的17个编号热带气旋的预报检验,中央气象台24、48、72小时台风路径预报误差分别为94、162、212公里,较2011年误差分别减小18、19、67公里,预报误差为近5年同期最小。中央气象台共发布台风预警92期,海上大风预警30期,中国气象局共启动台风应急响应8次。特别是在“苏拉”、“达维”和“海葵”三个台风接连正面袭击我国期间,中国气象局近五年来首次启动了重大气象灾害Ⅰ级应急响应。在“海葵”影响期间,上海市气象局利用今年开发的0-6小时逐时动态QPE/QPF算法和数值预报解释应用的技术,准确预报“海葵”对城市的影响,根据预报信息,上海市政府下发明电,号召市民减少出行、确保人身安全,取得了良好的防台减灾效果。
2012-11-02 14:49:14
- 陈振林:
四是加强跟踪监测,强化中小河流洪水和山洪地质灾害预报预警。针对今年山洪地质灾害趋重的严峻形势,中国气象局以推进现代气象业务改革为抓手,以山洪地质灾害防御气象保障工程建设为依托,开展暴雨诱发的中小河流洪水和山洪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服务试验业务,实现从气象预报向灾害风险预估延伸。进一步强化与国土部门的合作,5月18日,联合召开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现场会暨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工作协调领导小组会议,讨论研究地质灾害气象业务标准体系建设,提高地质灾害气象预警信息发布能力。汛期,双方联合发布《全国地质灾害气象预报》20期,各级国土、气象部门累计联合发布地质灾害预报300余期。
2012-11-02 14:49:31
- 陈振林:
五是提升气象为农服务和人工影响天气科技水平,为农业抗灾保丰收提供保障。
中国气象局全面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第三次全国人工影响天气工作会议精神和国办44号文件精神,着力提升气象为农服务和人工影响天气作业水平。利用中央财政为农气象服务专项,推动277个县开展特色农业气象服务,推动县级气象与农技推广机构联合发布农用天气预报试点。针对汛期干旱、洪涝、低温、阴雨寡照、寒露风等农业气象灾害,中央气象台以强化科研成果应用、提升农业气象服务科技内涵为重点,开发了一周农业气象关注与灾害影响预估、冬小麦产量动态预报等新产品,改进夏收夏种、秋收秋种气象服务流程,制作并发布各种农业气象服务材料近400期,在CCTV-1晚间天气预报节目中播出农业干旱监测预警以及农用天气预报、病虫害气象等级预报27期。为进一步增强气象为农服务和抗旱减灾服务能力,中国气象局推动国家级人工影响天气中心建设,启动东北区域人工影响天气工程建设,调整完善人工影响天气协调会议制度,联合总参谋部制定了国家级人工影响天气应急专业队建设方案,增雨、防雹作业能力明显增强。
汛期,共组织开展飞机人影作业360架次,作业时间907小时,开展人影地面作业27806次,共发射人影炮弹527820发、火箭弹64166枚,地面燃烧炉燃烧碘化银烟条2183根,为增加雨水资源、缓解旱情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2012-11-02 14:50:24
- 陈振林:
六是气象部门创新工作方式,提升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能力。
各级气象部门以继续深入贯彻落实国办33号文件为契机,着力提高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能力。截至目前,推动29个省(区、市)人民政府制定下发贯彻落实国办33号文件的意见或办法,通过政府主导,建立和完善预警信息快速发布的“绿色通道”。中国气象频道在全国30个省(区、市)的294个地级以上城市实现预警信息实时插播;中国天气网防灾减灾天气频道于5月12日上线,实现与国家减灾网业务信息的互联互通和统一发布。各级气象部门充分利用国家突发公共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建设、气象为农服务“两个体系”建设等成果,增强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能力,广东、山西省气象局通过国家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建设,实现了自然灾害预警信息统一发布;海南省气象局利用北斗卫星向南海作业渔民发布气象预报预警信息,保障了预警信息发得出、收的到、用得上,有效保护了渔民生命安全。汛期,各级气象部门向防汛责任人、应急责任人及社会公众共发布预警信号14816万次,为57.7亿人次提供了预警服务,气象预警信息公众覆盖率达到90%以上。
2012-11-02 14:51:01
- 陈振林:
七是突出工作重点,强化防汛抗旱决策服务。
中国气象局始终把决策服务作为公共气象服务的重中之重,针对每次重大过程,及时组织全国天气预报加密会商,及时向党中央、国务院及有关部门报送决策气象服务材料。汛期,共向党中央、国务院和有关部门报送《重大气象信息专报》、《气象灾害预警服务快报》等决策气象服务材料约400期,获得中央领导同志批示27次。据不完全统计,汛期各省(区、市)气象局向当地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报送15617期决策气象服务产品,地方省级党委、政府领导批示342次。台风“韦森特”影响期间,广西自治区气象局及时为区党委、政府和防汛办等部门报送《重大气象信息专报》,区政府根据决策服务信息及时组织人员转移和防台风准备,全区实现人员零伤亡。
2012-11-02 14:52:49
- 陈振林:
八是强化部门联动,着力构建防灾减灾合力。
继续深化与民政、水利、农业、国土等部门在防灾减灾能力建设、信息数据实时共享等方面的合作,着力形成防灾减灾合力。5月11日,举办气象灾害预警服务部际联络员第一次专题培训,25个部委办的联络员参加了培训;6月14日,组织召开第五届气象灾害预警服务部际联络员会议,进一步完善了气象防灾减灾应急联动机制。为进一步强化各级政府在气象防灾减灾工作中的主导作用,4月23至27日,组织举办地方党政领导干部气象防灾减灾专题研究班,来自25个省(市、区)和新疆建设兵团的29名市长、县长参加了研讨培训,为有效组织气象防灾减灾奠定了基础。今年汛期,中国气象局通过短信、邮件和传真等方式,向39个国务院各部委及相关单位发布国家级气象灾害预警419期,发布决策气象服务手机报153期。气象灾害预警服务部际联动平台(测试版)于6月12日上线运行,为31位部际联络员提供预警信息邮件23436封、短信2736条。
2012-11-02 14:53:04
- 陈振林:
九是加强科普宣传,提高全民防灾减灾意识。
为强化气象科普宣传,成立了中国气象局气象宣传与科普中心。利用“5.12防灾减灾日”等重要节点,联合有关部门开展气象科普进农村、进学校、进机关、进社区、进列车、进企事业等活动,特别是在北京“7.21”特大暴雨后,与各类媒体协作,共同开展气象预警知识科普宣传,取得良好的效果。与民政部联合打造了国内第一档防灾减灾综合访谈节目《中国减灾》,截止目前已播出29期。组织开展中央媒体“走基层、看气象”活动,借助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等中央主流媒体传播气象防灾减灾知识,提升公众防灾避险自救能力。中国气象频道播出《国家气象播报》、《风云抢鲜报》、《地球全角度》、《点击最天气》、《亚洲亚洲》、《风云进行时》等专题气象服务节目1651期,制作各类气象服务节目19407档;应急期间,增加直播节目148档,累计时长350小时21分钟,发布各类预警信息2951条次。中国天气网开辟了“气象防灾减灾科普Flash”等一批服务专栏目,共上线107个专题,发布气象服务资讯7281篇,公众总浏览量达到23.92亿页,日最高浏览量达2686万页。中国兴农网推出“兴农透视”栏目,共制作上线专题15个,发布各类资讯信息4239条、视频195个、百科词条增加录入255条、合作社注册会员增加到34808名。
2012-11-02 14:53:27
- 陈振林:
下面我们来看一下未来十天天气预报。
未来10天,影响我国的冷空气活动较频繁,势力较强,大部分地区气温较常年同期偏低2℃左右;新疆北部、华北、东北地区南部、江南、西南地区东部等地雨雪天气较多。2-4日,受强冷空气影响,我国将出现一次较大范围的雨雪、大风降温天气。西北地区东部、华北、东北地区中南部、山东东北部将出现雨转雪天气,山西东北部、内蒙古中部和东部偏南地区、河北北部、北京、天津等地将出现中到大雪(雨),局地暴雪(雨)。北方大部分地区气温将下降6-10℃,部分地区降温幅度可达12-14 ℃;并伴有5级左右偏北风。江淮、江南、西南地区东部将出现小到中雨,气温呈逐渐下降趋势。 7日起,又有一股较强冷空气影响新疆北部,尔后东移南下影响我国其他大部分地区。 8-10日,南方地区自西向东将有一次较明显的降雨天气过程。
2012-11-02 14:53:38
- 陈振林:
党的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即将开幕,面向十八大气象服务工作已经准备就绪,北京地区8日天气(十八大开幕),多云,风力不大,日最低气温-1℃左右,日最高气温9℃左右。对此,我们会做好监测预报、不断订正预报和服务。
2012-11-02 14:58:23
- 陈振林:
进入11月,冷空气活动增多、增强,需预防冷空气活动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以及气温下降对身体健康造成的危害;中东部大部地区则需注意大雾对道路交通的不利影响;风干物燥,各地要注意做好防火、用火安全工作。
11月份,冷空气活动逐渐增多,强度明显加强。各地需加强防御强降温和大风天气对生产生活可能带来的影响,同时注意防范局部低温雨雪和霜冻危害。冬季取暖期需预防一氧化碳中毒,定时开窗通风。公众需根据天气变化适时地添衣保暖,预防感冒和心脑血管等疾病。
11月风干物燥,发生火灾的可能性较大,各地要注意防火、用火安全、继续加强森林草原火险的防御工作。
11月,中东部地区已进入雾霾天气的多发季节。各地须防范因能见度降低、空气污染物增多,对道路交通、人体健康造成的不利影响。
11月是晚秋初冬过渡季节,北方很多城市逐步入冬,并逐渐出现降雪,路面结冰、积雪,将对道路交通产生一定影响,公众需合理安排出行计划。
2012-11-02 15:07:44
- 陈振林:
对于农业生产方面,我们建议:
北方应防范大风降温降雪天气,做好防寒防冻。设施农业应加固温室棚架,畜牧业要注意做好牲畜保暖、饲料储备等工作,以防范大风、降温、降雪的不利影响。
北方冬麦区要注意培育壮苗,防御冻害。北方冬麦区要密切注意天气变化,根据降温情况和麦田墒情适时施肥、浇水,促进形成壮苗,防御冻害。
江南、华南应抓住降水间隙抢收晚稻。11月上旬江南晚稻收获进入尾声,华南11月上中旬还处于大面积收获阶段。收获期间降水偏多,不利晚稻收晒,各地应抓住降水间隙抢收晚稻。
西南地区应利用晴好天气,做好秋种。四川盆地东南部、贵州等秋冬种偏慢地区要抓住晴好天气,适时播种冬小麦和移栽油菜,以减轻前期阴雨天气造成的不利影响。
2012-11-02 15:07:57
- 主持人 余勇:
谢谢陈司长的介绍。下面进入记者提问环节。
2012-11-02 15:08:11
- 凤凰卫视:
陈司长介绍到十八大相关气象预报工作准备就绪,请您介绍一下准确工作的重点,包括我们实践的方向。我们看到马上迎来降温天气,北京也做出提前供暖规定,想问一下这个降温是不是正常现象,对于供暖措施有没有什么建议和评价?
2012-11-02 15:08:24
- 陈振林:
针对十八大气象服务工作我们前期已经做了准备,与相关部门做了及时沟通。中国气象局对此非常重视,提前制定了工作方案,北京市气象局每天都会向会务组提供会议期间北京地区天气预报,包括中期、短期、灾害性天气短时临近的预警,这是无缝隙的。有关长期、中期、短期天气情况都会向会务组提供。另外就是会议代表和公众更关心的,比如说空气质量预报、生活气象指数、温度等等,我们也会及时提供。除了北京市气象局之外,中国气象局其他业务单位也都做了相应准备,在中国天气网、中国气象网上增设了十八大气象服务专栏专题。同时也面向各部委做好气象信息服务,我们有应急预警发布平台向各部委及时发布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如果期间发生重大的、高影响、特别是转折性天气,我们将及时进行加密会商包括启动加密观测。我们将密切关注冷空气活动,突然降温、大风或者降雪,特别是第一场雪,当然市政各方面都做了充分的准备,这些都是会影响整个城市的运行,特别是对城市防灾减灾的方面我们都会予以关注,及时预警。也会根据会务需求及时调整跟踪有关服务。
您刚才提到北京提前供暖,实际上,不仅仅是北京,在全国特别是北方地区,从过去固定的日期开始供暖都已经转向看天供暖,这也是科学发展的一个具体表现。气象部门跟相关部门,市政联合会商根据降温情况、根据天气变化来及时决定何时开始供暖,或者提早或者延后,这都是节约能源科学有效的好措施,这样的举措是受欢迎的。
2012-11-02 15:08:50
- 陈峪:
根据资料来分析,北京常年入冬时间是在11月1号,这是根据中国气象局最近发布的关于气侯季节划分的行业标准,根据这个标准来计算的,北京观象台这个观测站的常年入冬时间是11月1号,截止到10月31号北京还没有进入冬季。但是这一次冷空气过来以后,北京可能进入冬季,和常年比较基本接近,偏晚的时间也不是太多。可以说今年北京入冬时间是个正常情况。
2012-11-02 15:09:06
- 北京日报:
十七大以来气象事业发展有三部分,这五年来我们坚持发展公共气象服务业务,把提高公共气象服务水平与政府服务职能紧密结合,建设有中国特色公共气象服务体系,这个提法是非常有新意的,气象服务在很多国家都是提倡服务社会服务公众,那么怎么理解中国特色这四个字?
2012-11-02 15:09:20
- 陈振林:
中国特色气象服务,这个话题要讲起来很长,我试图简短回答你的问题。十七大以来,中国气象局党组强化公众气象服务,具体表现是将气象服务纳入现代气象业务体系重要组成部分,公共气象服务是引领,预报预测是核心,综合观测是基础。过去大家更多关注气象观测和预报,这是我们传统的职责。近几年来,把服务特别是面向需求,以需求为牵引,将其作为业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它起到引领作用,用户公众、相关部门有什么需求,我必须做好这方面的服务,与此同时审视我们的预报哪儿没跟上,需要新增什么预报、我们观测设施哪些不健全,推进气象预报的完善。所以公众气象服务工作在十七大以来取得很大的发展,使得气象预报更加融入社会、融入政府,为政府决策,特别是经济社会发展,气象服务要发挥更大的作用。由于需求的引领,进一步提升了我们得气象现代化水平,加强基础设施能力建设,提高我们预报观测服务的能力。
另外服务也社会化,利用社会资源,不是自己一个部门单打独斗。比如说我们面向三农服务,深入基层强化基层的能力,这一点就特别明显,我们发展了55万信息员队伍,这成为气象服务有机组成部分。
2012-11-02 15:09:55
- 陈振林:
同时我们跟各部门合作共享资源,实现共赢,发展合力,这都是具体的表现。为什么说中国特色,从防灾减灾角度讲,应该说十七大以来创造性的建立了“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气象防灾减灾机制,大家可以从美国曾经遭遇的台风“卡特琳娜”,包括最近刚刚发生的飓风“桑美”,很多媒体也都报道很多,跟我们国家城市做对比。我们的特色是联动机制,近些年来在防灾减灾方面确实发挥很大作用。我们因台风灾害造成死亡人数每年都在下降,这就是我们发挥了优势,政府动员,迅速集全国之力,形成防灾减灾合力,这一块是大家有目共睹的,这是政府主导的。
部门联动也是共享资源,从预警发布,从灾前、灾中到灾后,联动预案得到不断完善,这是比较有特色的。
再一个发展了基层的防灾减灾能力,特别是利用中央出台文件和相关精神,我们强化服务“三农”工作,这一点在过去也是没有的,我们取得了非常明显的进展。应该说从服务的角度,我们国家取得的一些经验一些做法在世界气象业引起了很大的反响,这两年正在日内瓦召开的世界气象大会,讨论通过《世界气侯服务框架》,中国面向各部门各行业的服务工作也成了大家讨论的热点问题。当然了,我们也把我们好的做法与各国分享,我们也有一个统计,在决策服务方面,特别是重大灾害政府主导下紧急防灾救灾我们的水平在世界上是领先的,因为我们有我们的制度优势、体制优势,这也是为什么说中国特色的气象服务。当然它的内容很丰富,我只是做一个简单的介绍。
2012-11-02 15:36:18
- 新浪网:
本周末北方大范围雨雪天气倍受关注,特别是北京的天气,这几天预报不停修正,我们想知道最新的预报北京周末雨雪天气是什么样的。这次寒潮比往年略微提前,这对今年冬天的气温有什么影响?今年到底是暖冬还是冷冬?
2012-11-02 15:36:58
- 王秀文:
从气侯角度来讲,11月份是深秋向初冬转换的季节,冷风势力逐渐加强,11月份也是冷空气波动过程最多的月份。今年11月份正迎合了气侯上冷空气波动频繁势力强劲的气侯特征。我们近一段时间一直预报有强冷空气影响,也就是明天、后天,北京的天气预报意见还是比较一致的,也就是有明显的雨雪天气或者强降温天气,甚至会出现五级左右的偏北风。
从整个冷空气活动来看,尤其是对北方,有的地方像河北、北京、天津、山东、陕西、河南北部可能出现日最低降温到0摄氏度以下,有的地方出现今年的初雪。
2012-11-02 15:37:48
- 陈峪:
国家气侯中心前几天刚刚对冬季情况做了预测,具体可以到国家气侯中心了解。大致来说冬季气温全国总体还是延续偏高的状况,但是也不排除在一些地区一些时段发生气温偏低的低温情况。尤其是北方东部地区气温有可能比常年偏低一些。
2012-11-02 15:38:14
- 光明日报:
近期华北地区接连出现大雾,想问一下这对交通航空造成严重影响的大雾天气发生的原因是什么?现在北方相继进入了冬季取暖季节,这对未来天气会不会有越来越多的这种雾天趋势。
2012-11-02 15:38:57
- 王秀文:
秋冬季出现大雾还是比较多见的,前段时间出现大雾是由于冷空气潮湿风小造成的,总得来讲造成大雾天气还是比较复杂的,它的发生受大范围气象条件制约。从现在预报来看,我国未来十天不会出现大范围持续大雾天气。
2012-11-02 15:39:18
- 陈振林:
目前针对大范围的雾霾天气,不管是中央气象台还是各地气象部门都能相对准确地做出预报,但是大家会问为什么还是经常发生连环撞车的交通事故。实际当中,它的预防还是非常难的,而且有一些局地突发团雾,突然前方能见度降低,急刹车就造成相撞。
针对雾霾天气,中国气象局从去年开始跟交通运输部一起强化交通干线特别是高速公路精细化气象观测站的建设。因为针对它的影响我们分析还是一些突发的局地的影响比较大,针对这个预报要做到精细化。首先要有精细化观测,获取实况信息为基础,每个路段部门联动起来,针对当地短时临近预报,你即便上了公路能够出现定位系统获得前方雾霾、道路结冰积雪,这样能有效地避免事故的发生。我们通过在华中、华北区域试点,争取两到三年实现全国联网,届时大家再来看我国交通气象服务的能力和它带来的效果会比今天有一个大的改观。
2012-11-02 15:39:38
-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
十八大开幕前期,5—7号的天气情况大概是什么样的?今年会不会出现一些极端天气气侯事件?
2012-11-02 15:39:52
- 王秀文:
11月5—6号,华北东部和东北地区气温比较低,其他大部分地区相对来讲变换比较平稳,气温比3—4号稍微上升一些。但是整个来讲还是比常年要偏低,没有强降温、没有强的大风或者雨雪天气。6—7号西南地区天气不会太好,其他地方以多云天气为主,风力不是太大。
2012-11-02 15:40:22
- 陈峪:
极端天气气侯事件在任何地方任何时段都有可能会出现,冬季引起气象灾害的天气事件,一般是强冷空气、寒潮带来大风、强降温和暴雪天气造成雪灾等等,南方地区出现雨雪冰冻,冻雨对交通影响比较大。另外华南地区容易出现寒害,对农业经济作物产生比较大的影响。
2012-11-02 15:40:44
- 主持人 余勇:
今天的新闻发布会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2012-11-02 15:41:02
图片内容:
中国气象局2012年11月新闻发布会即将开始
中国气象局办公室主任、新闻发言人余勇主持发布会
中国气象局应急减灾与公共服务司司长、新闻发言人陈振林介绍情况
新闻发布会全景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天气预测
凤凰卫视记者提问
国家气候中心气候与气候变化服务室正研级高工陈峪答记者问
光明日报记者提问
国家气象中心天气预报室正研级高工王秀文
新闻发布会主席台
新闻发布会结束
会后,中国气象局应急减灾与公共服务司司长、新闻发言人陈振林接受记者采访
相关新闻:
图片大图:
中国气象局2012年11月新闻发布会即将开始
中国网 董德
中国气象局办公室主任、新闻发言人余勇主持发布会
中国网 董德
中国气象局应急减灾与公共服务司司长、新闻发言人陈振林介绍情况
中国网 董德
新闻发布会全景
中国网 董德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天气预测
中国网 董德
凤凰卫视记者提问
中国网 董德
国家气候中心气候与气候变化服务室正研级高工陈峪答记者问
中国网 董德
光明日报记者提问
中国网 董德
国家气象中心天气预报室正研级高工王秀文
中国网 董德
新闻发布会主席台
中国网 董德
新闻发布会结束
中国网 董德
会后,中国气象局应急减灾与公共服务司司长、新闻发言人陈振林接受记者采访
中国网 董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