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标题
- 中国气象局2013年1月新闻发布会
活动描述
- 中国气象局定于12月28日(星期五)14:30在中国气象局国家气象信息中心四层多功能厅召开2013年1月新闻发布会,介绍2013年元旦假日期间天气、2012年以来全国气候特征及主要气象灾害,揭晓2012年国内外十大天气气候事件评选结果。中国网现场直播,敬请关注!
文字内容:
- 余勇:
各位媒体朋友们,大家下午好!欢迎大家参加中国气象局2013年1月份的新闻发布会。
我们做好长江防汛和多个台风的防御,据统计全年共发布气象灾害预警信息46.4万条,涉及到64.3万亿人次,做好农业生产关键期气象灾害与农害服务,开展了近百种精细化服务,与36.4万人重点服务对象建立了直通式联系,为45.4万农机手提供了气象信息服务,为保障粮食生产九年增做好了贡献,以及环境交通、旅游、医疗等涉及民生的气象服务,强化了海洋气象服务,开展了钓鱼岛、黄岩岛等气象服务,完成了党的“十八大”、天宫一号,神舟九号等重大气象保障服务,改善了生态环境、森林防扑火等气象服务力度。有关数据统计表明,2012年气象服务全国公众满意度86.2分,这些成绩的取得离不开各位媒体朋友的大力关心和支持,大家及时的传播气象预警预报信息,普及气象科学知识,为提升公众防灾减灾意识,提高灾害防御能力发挥了重要作用,有力推动了气象工作持续健康发展。借此机会,我代表中国气象局向各位媒体朋友表示衷心感谢和诚挚的祝愿,在新的一年,我们希望和大家继续携手并进,进一步扩大气象传播的广度,加大气象新闻报道的力度,推进气象宣传的厚度,共同为气象事业发展营造良好的氛围,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保障人民安全福祉发挥更大的作用,祝大家在新的一年里身体健康,万事如意。
今天新闻发布会几方面的内容有:2012年主要天气气候回顾,重点介绍2013年元旦假日期间的天气,2012年天气特征和主要气象灾害,通报一下十大天气气候事件评选结果,下面请陈振林先生介绍有关情况。
2012-12-28 14:51:39
- 陈振林:
首先回顾一下这个月到今天为止全国天气气候的特征,平均气温目前是-4.1℃,比常年偏低1.2℃,数据表明这是近七年来12月份气温最低的一年。
主要体现在除新疆北部之外,整个西部偏暖,北方和东部偏冷总体布局格局,在新疆南部,青海大部分地区,云南东部偏高,像东北、华北大部,黄淮等气温偏低,有的地方偏低4℃以上,降水量这个月目前为止15.3毫米,比常年偏多68.3%,降水量多一些,整个也相应跟刚才温度的分布有点类似,但是不完全相同。在东部,北部,还有新疆北部和东部偏多,西北地区东部也偏少。
第二个特点,在东北、华北冷湿明显,从温度来讲,东北、华北这两个区域近27年来最低的一年,12月,但是降水又比常年同期分别偏到74.9%和110.9%,低温加降水多给人冷湿相加的特点。12月截止到目前,全国有什么天气气候事件,冷空气频繁,部分地方气温突破历史极值,北方降雪偏多,部分地区遭受雪灾,在南方,多阴雨寡照天气,在云南,在我国西南地区,特别是云南的大部,四川的南部,气象干旱发展,分别再看一下冷空气这个月已经出现了三次,加上这两天,从今天到30号,这个过程四次比较强的冷空气过程,分别12月7日到10日,15—19日,还有20—24日,刚刚过去强冷空气过程影响比较大,降温幅度大,最低温度突破历史记录多,北方地区雪灾重等特点,像一些局部有降温出现了历史记录最低值,还有河北、山东一些地方都出现了历史最低值。
北方大部分降水偏多,部分地方遭受了雪灾东北大部,内蒙古的东部,新疆的北部,山东半岛降水的日数都达到6—15天,新疆部分地区超过15天,与往年降雪日数相比都有较大幅度提高,有些地方偏多5天以上,像新疆地区,这都是遭受雪灾的情况。受灾比较重在新疆,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山东一些地方,特别是新疆和黑龙江受灾较重。
2012-12-28 14:52:11
- 陈振林:
第三方面,南方地区,江南、华南多阴雨寡照天气,统计下来,大部分地方降水日数比常年偏多3—10天,有的降雨量偏多5成到2倍,特别在江西、浙江、广西地方有的地方偏多2倍以上,持续的阴雨天气,特别是寡照天气地方土壤过湿,对油菜苗壮苗和蔬菜生长不利,带来的大风降温对花卉苗木水产都带来不利影响。干旱集中在云南大部,四川南部,在西南,云南降水季5—10月份,10月份以后,西南地区大部分降水相对偏少,今年雨季降水量不是太多,所以到了12月份西南大部分仍然雨水稀少,普遍不到10毫米,特别是云南大部,四川西部,基本上没有什么降水,导致气象灾害持续发展,西南地区旱象是不是再重演,冬春连旱,还需要持续关注。
12月份对于我国农业生产产生什么样的影响,专家进行了分析。首先大风降温对设施农业带来影响,容易造成农业大棚棚架、薄膜损毁,棚内温度低,蔬菜受损毁。新疆北部,内蒙古中东部,最大积雪达到10—50厘米。强降温对冬小麦总体影响不大的,因为大风,特别是北方冬小麦停止生长,处于越冬期,北方麦区,如果没有低温还影响产量,所以强降温和降雪天气对它安全越冬应该说没有太大不利影响。
2012-12-28 14:52:54
- 陈振林:
到了年末,全年气象特征和灾害进行了总结,主要有以下方面内容,全国气温,得年初时南方有低温的天气,入冬以来,北方温度也偏低,但是现在到目前为止,全国平均下来,与常年同期相比持平,常年9.7℃,2012年,今年是9.6℃,基本上差不多,与常年同期持平。阶段性有一个特征,前期冷,1—3月份全国平均气温持续偏低,当时近27年最低,4—8月份偏高,10月以后偏冷。
从全国地域分布来看,大部分气温接近常年同期,云南中东部偏高一点,看一下降水量有什么特点,总体还是偏高,目前为止,今年“六六大顺”,66.6毫米,常年62.4毫米,偏多。全国来看,整个阶段性特征比较特殊,除了2月、8月、10月偏少之外,其余都是偏多,特别是11、12月份明显偏多,空间分布不均匀,基本上北多南少,北方有些地方偏多2—5成,总的是东北偏多比较多,达到36%了,华北是8.6%,西北是10%,东北地区降水量近62年来最多一年,北京降水量是近35年最多的一年,700多毫米。
2012-12-28 14:55:17
- 陈振林:
全年发生气象灾害有以下几方面。首先暴雨过程多,局部洪涝,区域性暴雨天气统计达到83次,夏季21次,受强降水影响,长江干流出现4次洪水,特别是7月21日到22日,北京、天津、河北等地出现了特大冒雨,北京平均降雨量达到190.3毫米。
第二个比较突出的特点,台风登陆多,强度强,影响时间集中、范围广,生成气旋的个数跟常年一样,常年生成25个热带气旋,有7个登陆,今年正好是这个数字。但是8月份就有5个集中登陆,而且登陆强度都在12级或者以上,这是平均下来平均强度历史最强。这次全年10大天气气候事件有一个事件,一个月内,有6个台风接连登陆,而且其中8月2号到8号七天之内有3个台风登陆,强度比较强,有的间隔不到3个小时登陆。这是有气象记录以来第一次。
2012-12-28 15:02:18
- 陈振林:
第三方面,强对流天气多,灾害损失比较重,雷电、大风、冰雹天气多发。4月10日到13日,南方出现影响到12个省、区、市大范围雷电大风冰雹,个别地带风力超过12级,冰雹直径30毫米以上。大风也比较多,像江浙、上海、北京、新疆等地受到大风的影响。
第四,阶段性气象干旱特征明显,但是造成的影响总体偏轻的,这个阶段性干旱刚才提到西南出现冬春连旱,华北南部、黄淮、江淮等地出现初夏旱,湖北、安徽、河南、重庆出现高温少雨出现盛夏旱,8月至10月下旬,华南东部出现秋旱,这些旱情带来的影响不大。
第五,区域性、阶段性低温阴雨天气多发,江南、华南、东北、西南等地出现阶段性低温阴雨天气。入秋以来西南地区连续阴雨天气,对秋收作物收晒带来了一定程度影响。
第六方面,11月初寒潮雨雪袭击北方多地,特别是11月2—4日,华北大部出现今年入冬以来首场降雪,北京、河北相继发布暴雪红色预警。天津、河北、内蒙古均出现极端降水,共有74个国家气象观测站日降水量突破11月历史极值。
2012-12-28 15:02:29
- 陈振林:
我们展望一下未来十天有什么变化趋势,总的来讲,未来10天,大部分地区气温较常年同期偏低1—2℃左右,新疆北部、内蒙古东部、东北、黄淮、南方大部等地雨雪天气比较多。强冷空气具体影响28—30日这次过程,中东部有大范围降雪过程,大部分气温将下降6—10℃,局地12—14℃或以上,长江以北地区还将伴有4—6级偏北风,我国东部海域将有6—8级偏北风,华北、东北、黄淮等有小到中学。江汉南部,江淮、江南北部、贵州北部有大雪或雨夹雪,局地有暴雪。30—31日,除华南中南部、福建南部及西南地区东部的部分地区外,全国其他大部地区最低气温低于0℃。
元旦假期预报如下,2013年1月1-2日,受冷空气影响,长江中下游及其以北大部地区气温将下降4-8℃,并伴有4-5级风,华北、东北地区的部分地区降温幅度可超过10℃,东北地区东部和北部有小到中雪。期间,南方大部地区以晴到多云天气为主,气温持续偏低。3日,华北、东北、黄淮等地以晴到多云天气为主;西南地区东部、江南、华南中西部等地阴天,部分地区有小雨(雪),贵州中部的局地有冻雨。
2012-12-28 15:04:26
- 陈振林:
进入一月份,预计影响我国的冷空气活动频繁、势力进一步增强,各地要密切关注阶段性强降温对人体健康、交通出行带来的不利影响。公众需根据天气变化适时地添衣保暖,预防感冒和心脑血管疾病;室内燃煤燃气取暖用户需注意通风换气,预防煤气中毒。
1月低温雨雪天气较多,西北部分地区可能会出现雪灾,西南和江南部分地区易出现雨雪冰冻天气,贵州西部山区局地易有冻雨,需做好阶段性低温和雨雪冰冻的防御工作,及时做好公路、铁路、输电线路的除冰作业,确保春运和电煤运输工作的正常开展。
1月仍然是雾霾天气发生较频繁的时期,高速公路、航运部门要特别注意天气变化,确保交通安全;同时需注意防范雾霾天气对人体健康的不利影响,关注天气预报,提前做好防护措施。
农业方面,北方冬麦区应加强小麦冬季田间管理。各地要注意采取保墒增温措施,保证冬小麦安全越冬,避免发生冻害。
南方冬小麦和油菜产区要抓住降雨间隙清沟理墒。各地应及时清除田间积水,确保沟系畅通,改善土壤通透性,以促进根系发育形成壮苗,同时适当追施农家肥提高防冻能力。
北方牧区要做好牲畜防寒保暖、饲料储备等工作。各地应密切关注天气变化,防范强降温、暴风雪危害;注意做好温室大棚加固、检修、保温工作,以防蔬菜花卉遭受冻害。
2012-12-28 15:22:29
- 陈振林:
为了提高服务水平,2012年全国公众气象服务满意度调查由中国气象局和国家统计局联合完成,调查范围覆盖我国31个省(区、市),通过电话调查方式共计调查40699人。调查内容主要包括公众气象服务满意度、气象服务信息内容质量评价、气象服务信息发布评价、气象灾害预警信息传播的现状和需求以及气象指数产品和为农气象服务需求等。
2012年全国公众气象服务满意度为86.2分,较2011年提高了0.5分。其中城市满意度为84.5分,农村满意度为87.8分,分别较2011年提高0.6分和0.5分。预报准确性是评价气象服务最重要的方面。天气预报的准确性为89.7分,公众对于气象服务信息发布及时的重要性的关注比率较2011年增加1.2%。公众对于气象服务总体上的评价持肯定态度。城市和农村公众的气象灾害预警信息的知晓率均有明显提高且差距有显著缩小。2012年公众对于气象灾害预警信息的知晓率提高了8.9%,城乡公众间知晓率的差距从2011年的8.4%缩小至4.0%;70.0%的公众知道且能够收到气象灾害预警信息,较2011年提高了12.0%。但仍有30.0%的公众不知道或不能接收到气象灾害预警信息;34.8%的公众无法通过网站获取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尤其是在农村地区;手机短信是公众通过手机获取气象灾害预警信息的最主要方式。气象服务品牌中气象声讯知晓率最高。城市公众最关注的健康气象指数是空气污染扩散条件指数,最关注的生活气象指数是穿衣指数。农村公众主要通过本地电视节目和手机短信这两个主要渠道获取气象服务信息;农村公众希望获取气象服务信息的时段是农作物播种期和成熟期/收获期、时效是3天以内和3-7天。
2012-12-28 15:22:40
- 陈振林:
12月28日下午,在中国气象局2013年1月新闻发布会上,“2012年国内外十大天气气候事件”评选结果揭晓,“7月21日特大暴雨袭华北,给京津冀造成重大影响”和“10月底最晚飓风‘桑迪’登陆,美国遭重创113人死亡”分别成为2012年度最受公众关注的国内外天气气候事件。
国内十大入选事件的投票结果,基本反映了2012年我国天气气候的主要特点,一是暴雨过程多, 局部洪涝和山洪地质灾害重,10个入选事件中有3个与此相关,其中“7月21日特大暴雨袭华北,给京津冀造成重大影响”事件成为最受公众关注的年度天气气候事件。二是台风登陆时间集中,影响范围广,“6个台风一个月内连登我国,创历史同期之最”、“今年北上台风之多罕见,长江以北首次出现强台风登陆”两大事件入选反映出今年台风对我国影响较大的特点。三是风雹灾害多,灾害损失重,如“5月10日强对流天气引发甘肃岷县特大冰雹山洪泥石流”。四是阶段性气象干旱特征明显,如公众对“今年云南仍然少雨,造成连续4年受干旱困扰”高度关注。五是11月北方出现大范围暴雪天气,部分地区遭受雪灾,有两个相关事件均入选,反应出暴雪天气对公众生产生活产生的严重影响。
国外十大入选事件则包括寒潮暴雪、强降水及其次生灾害事件、热带风暴、干旱等内容。
该评选活动自2007年开展以来,已连续举办了6届,并成为中国气象局加强气象防灾减灾科普宣传的一项品牌活动。从今年评选结果看,更受公众关注的是影响大、特别是灾害损失大的天气气候事件,国内入选的事件大部分属于灾害影响大、灾害损失较重的事件,这表明经过几年的网络投票活动,广大公众对于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认识越来越深入。
2012-12-28 15:22:54
- 陈振林:
2012年国内外十大天气气候事件评选结果如下
2012年国内十大天气气候事件:
1.7月21日特大暴雨袭华北,给京津冀造成重大影响
2.今年云南仍然少雨,造成连续4年受干旱困扰
3.6个台风一个月内连登我国,创历史同期之最
4.今年北上台风之多罕见,长江以北首次出现强台风登陆
5.11月初寒潮暴雪光临华北,北京河北内蒙拉响红色警报
6.11月上中旬暴雪横扫东北,鹤岗市全市学生停课
7.5月10日强对流天气引发甘肃岷县特大冰雹山洪泥石流
8.夏季南方多地高温突破历史极值,酷暑难耐
9.汛期长江流域强降水过程不断,三峡水库出现建库以来最大洪峰
10.4月6次大暴雨袭华南江南,多地重复遭受洪涝灾害
2012-12-28 15:23:05
- 陈振林:
2012年国外十大天气气候事件:
1.10月底最晚飓风“桑迪”登陆,美国遭重创113人死亡
2.年初百年罕见寒流暴雪横扫欧亚,600多人失去生命
3.全球二氧化碳浓度创新高,气候变暖加剧,北极海冰面积创新低
4.7月俄罗斯南部遭强暴雨袭击,171人丧生洪涝灾害
5.夏季美国经受了近半个世纪以来最严重高温干旱煎熬
6.3月多次太阳风暴袭击地球,通讯和卫星信号接收受影响
7.今年暴雨暴雪轮番袭击日本,灾害损失惨重
8.强降雨让尼日利亚遭遇40年来最大洪灾联合国施以援手
9.5月下旬强降雨使亚马逊河流域遭遇50 年一遇洪水
10.12月超强台风“宝霞”横扫菲律宾,造成重大人员伤亡
2012-12-28 15:23:25
- 北京晚报记者:
你好,我是《北京晚报》记者。请问《南方周末》有一篇文章提到上世纪50年代划定南北供暖线,现在受到频频质疑,现在人们对生活水平要求比较高的情况下,南北供暖线是否应该有所调整?当年南北供暖线设定的时候,气象学的依据是什么?以及在最近几年有没有新的气象的数据来支撑南北供暖线?
2012-12-28 15:23:33
- 陈振林:
今年早晨我来上班的时候,听交通广播有一位朋友在广播里面讲,他老家是湖北的,一到冬季非常冷,他在“中国梦”节目里说,他的家乡什么时候能像北方那样,冬天供暖气就好了。他表达了这么一个梦想,确实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大家对各方面的需求更高,对生活条件的改善有所期待。
从气象学的角度,因为涉及到供暖的依据,不完全是按照气象学来确定的,可以查一查当时的历史资料,我想当时国民经济各方面的条件有一些硬性规定,我记得我上学的时候,大家得到的结论,像黄河以南盖房的时候,不需有暖气,黄河以北可以有。但是随着几十年的发展,实际新盖的住宅在黄河以南长江,甚至再往南大家都有供暖设施。
应该说这是一个建筑学上的标准。不过在全球变暖背景下,我们也在做各方面,不仅仅建筑业,包括经济社会各个行业气象灾害风险的评估,以及可行性论证,包括重大工程。重要的建设项目,也需要考虑哪些极端事件的影响,增强抵御的能力。我们跟城市规划部门也有非常好的合作,在建筑设计的时候要充分考虑,比如说城市污染物的扩散,街道的走向,建筑物的高度、分布都要考虑。我想供暖也因此需要参考天气气候变化。说到今年,我前面介绍今年12月份的情况,大家可以看到,像北方这些地方偏冷,达到今年最低的记录。
2012-12-28 15:23:47
- 中国日报记者:
我看到国内外十大天气气候事件中提到北极海冰面积创新低,国外记者把北极海冰面积创新低和今年极寒天气联系在一起,请问专家是否有关系?是否在春运前是否会出现2008年寒潮现象,谢谢!
2012-12-28 15:46:28
- 陈峪:
你刚才提到的,不但是今年,最近几年,根据我们国家,包括北半球地区出现了比较冷的事件。在研究成因的时候,科研人员也发现了,冬季的气温跟海冰有很大关系,当海冰面积减少的情况下,容易形成冷空气南下的大气环流的天气,这样造成冬季的气温偏低现象。北极海冰面积减少,相应的水体就相应增大了,再加上这个地区偏暖,使得大气中水分增加,这样造成降雨天气,这是有科学根据的,也是研究出来的成果。谢谢!
2012-12-28 15:47:00
- 陈振林:
刚才讲了,未来十天冷空气活动频繁,总体比常年同期偏低2℃。再往前展望,我们1月份也基本上处于偏冷的状态,但是对于是否会发生类似于2008年发生在我国南方地区的低温雨雪冰冻事件,我们专家也在密切的关注,做好各种应对方案的准备。从目前情况来看,我们综合各方面的分析,发生2008年南方雨雪冰冻天气可能性不是很大。如果低温雨雪冰冻天气碰上春运就会有非常大的影响,需做好防范和准备,我们和国家有关部门建立了联动机制。特别在天气形式发展方面,我们盯住天气变化,包括对气候的预测,我们也开展全国的会商,与有关部门做好防范工作。谢谢!
2012-12-28 15:47:20
- 光明日报记者:
我是光明日报的记者,现在在全球变暖的大趋势下,出现这种极寒天气,这意味着什么?这种极端天气和全球变暖的趋势是否有必然的联系?谢谢!
2012-12-28 15:47:33
- 陈峪:
全球气候变暖,最重要的是在几十年平均气温增暖的现象,不同的地区有不同地区的差别,有的地方暖的更加明显一些,有的地方有气温降低的现象。另外在时间上也是不均衡的,我们说的变暖是指长期的这么一种总体向上的、总体增暖的现象。在这种增暖的背景下,也会有相对暖的时期,也会出现相对冷的时期。所以出现这种低温冷事件也是正常的,也是一种气候波动现象。另外气候变暖以后,很多常态发生的变化,如果把这种比喻成钟摆现象的话,它左右摆动的极点,我们认为极端事件两个点,极端事件冷或者暖的强度就会有所加大,极端事件在这种背景下有这种增多的趋势,也会有事件的强度增加的可能性。在变暖的背景下,也不是说不可能出现冷的事件。
2012-12-28 15:47:55
- 法制晚报记者:
请问一下,全球气候变暖,具体作用在我国的时候,它的过程是怎样的?第二个问题,11月份暴雪和7月份的强降雨,这样的极端天气是不是因为气候变暖原因造成的,还是其他的原因?还有刚才陈司长说到密切关注南方冬春连续的干旱,长期预报来看,从今年气候反常情况来看,能不能对明年的气候有一个预测,可能降水多或者少?谢谢!
2012-12-28 15:48:21
- 陈峪:
刚才我已经说了你问的问题,在变暖情况下,极端事件可能会有增强、增多的趋势,这也是通过大量的事实,大量的观测数据得到的这么一个结论。谢谢!
2012-12-28 15:53:43
- 陈振林:
我们应该从一个范围更广的、尺度更长概念理解气候变暖。现在大家从适应气候变化,应对极端事件能力角度出发,还应该关注它的极端性。气候变暖最显著特征就是极端事件频发多发,比如这几年来,尽管欧美、北美、欧亚都出现了极寒,非常严重的严寒天气,其实气象组织统计下来并没有改变变暖趋势。统计表明,过去15年当中,历史上有13个最暖的年份都出现在过去15年当中,北美也好,还是欧亚大陆也好,出现极度寒冷的天气现象并没有影响全球变暖的趋势,我记得去年欧洲一些地方寒冷,刚才提到造成很多人死亡的时候,美国东北非常热,超过了常年的记录。回到我们国家,也是表现在极端事件频发、多发,像“7.21”包括11月初的暴雪天气,很多地方打破了记录。我们讲极端天气事件,之间的背景联系应站在更长时间序列和更广泛区域来理解,更主动提高我们适应极端事件的能力。
大家比较关心长期预报,短期气候预测。季节一个月以上,我们叫短期气候预测,我们业务一直在做,随着技术的提高,现在能做到滚动的去做。每年年初的时候,针对各方面的需求,我们都会组织相关专家来举行大会商分析,今年的汛期会不会有什么旱涝现象发生,比如说煤电油气运的调度安排,我们也在做相应的决策等方面的服务。包括刚才朋友们关注的今年会不会出现2008年雨雪冰冻现象,其预测不如短期天气预报准确率高。
2012-12-28 18:03:03
- 中国气象报记者:
主持人你好,我是中国气象报的记者,入冬以来我国遭遇了大范围的冷空气袭击,而且是这一轮结束,下一轮就来了,24号以来很多地方刷新了低温气象记录,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2012-12-28 18:03:24
- 唐志明:
我们国家冬天干冷,我国季风特征决定了冬天就是北风,冷空气往南侵袭过程中造成气温下降,阶段性往南推,还是比较正常的现象。刚才提到1月份冷空气的特征,我们根据目前最新的资料预计在10天之内,应该说冷空气还是比较强的,紧接着1—2日,还有比较强一次冷空气侵袭北方地区。到了后期,根据资料分析,有可能到1月中旬冷空气势力比前期减弱,可能气温状况可能得到一定的改善,目前这个预报有很大不确定性,我们会根据最新的资料密切的监视,不断的更新,跟踪预报。谢谢!
2012-12-28 18:04:25
- 陈峪:
1月份北方气温偏低,特别是东北地区偏低比较明显一些。气温偏低时段在1月中旬之前,1月中旬之后可能转向偏暖态势,但是存在不确定性,大家还是继续关注,谢谢!
2012-12-28 18:05:02
- 余勇:
提问环节到此结束,各位媒体朋友,有什么需要进一步了解的,或者关注未来几天天气情况,我们会后继续提供服务。感谢大家的光临,再次祝大家新年快乐,家庭幸福,万事如意!
2012-12-28 18:05:13
图片内容:
中国气象局2013年1月新闻发布会今日举行
中国气象局办公室主任、新闻发言人余勇主持发布会
中国气象局应急减灾与公共服务司司长陈振林回顾2012年全年天气气候情况
2012年全年气候特征
陈振林宣布2012年国内外十大天气气候事件评选结果
北京晚报记者提问
国家气候中心气候与气候变化服务室正研级高工陈峪
光明日报记者就极端天气与全球气候变暖的相关性进行提问
法制晚报记者提问
陈振林介绍元旦期间天气情况
中国气象报记者提问
国家气象中心天气预报室高工康志明对1月天气进行预测
相关新闻:
- 中国气象局研究制订国家级业务科研培训单位现代化总体方案
- 外交部提醒旅英中国公民节日期间加强安全防范
- 气象局:落实开展十八大报告和党章知识竞赛活动
- 新疆阿拉山口口岸出现“风吹雪” 专家建议防雪灾[组图]
图片大图:
中国气象局2013年1月新闻发布会今日举行
中国网 杨丹
中国气象局办公室主任、新闻发言人余勇主持发布会
中国网 杨丹
中国气象局应急减灾与公共服务司司长陈振林回顾2012年全年天气气候情况
中国网 杨丹
2012年全年气候特征
中国网 杨丹
陈振林宣布2012年国内外十大天气气候事件评选结果
中国网 杨丹
北京晚报记者提问
中国网 杨丹
国家气候中心气候与气候变化服务室正研级高工陈峪
中国网 杨丹
光明日报记者就极端天气与全球气候变暖的相关性进行提问
中国网 杨丹
法制晚报记者提问
中国网 杨丹
陈振林介绍元旦期间天气情况
中国网 杨丹
中国气象报记者提问
中国网 杨丹
国家气象中心天气预报室高工康志明对1月天气进行预测
中国网 杨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