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标题
- 2013年《产业蓝皮书》发布会
活动描述
- 中国社会科学院定于2013年5月20日(星期一)9:30,在中国社会科学院一层学术报告厅,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联合主办“2013年《产业蓝皮书》发布会”,并正式发布《中国产业竞争力报告(2013) NO.3》。中国网现场直播,敬请关注!
文字内容:
- 主持人 社科文献出版社社长谢寿光: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新闻界的朋友们,大家早上好。欢迎大家在百忙之中,尤其今天北京限行,在交通状况很不好的情况下,出席我们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联合主办的2013年《产业蓝皮书》发布暨中国产业竞争力研讨会。这个报告是我们蓝皮书系列里面《中国产业竞争力报告》的第三部。作为蓝皮书的出版者,我首先要代表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向以张其仔为主的团队表示祝贺,向为这部蓝皮书研创提供全方位帮助的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以金碚所长为首的领导表示衷心的感谢,向今天出席发布会的各位专家、各位嘉宾和新闻界的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2013-05-20 09:24:06
- 谢寿光:
出席我们今天发布会的嘉宾有: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研究所金碚所长、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学部副局级学术秘书张晓晶、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部主任张占斌、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张亚雄副主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部石耀东副部长。我们对这些专家和领导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
2013-05-20 09:31:04
- 谢寿光:
《产业蓝皮书》应当说是背靠着中国研究工业经济、产业经济的最强大的团队,也是最主要的智库——中国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首次发布以来就在产业界、研究界和有关的政府部门引起极大的反响。在第二部发布的时候,里面有一些观点受到个别媒体的误读,引起了一些不必要的争议。我在正式向大家来报告第三部内容之前,再次恳求媒体准确解读我们专家研究的成果,按照研究者研创的东西做出比较客观的分析和解读,而不要就其某一个点来进行恶意的炒作,造成理论上的误导。我们这次也已经注意到这个问题。蓝皮书主报告的观点代表着我们课题组、主编的意志,但它并不代表中国社会科学院,也不代表中国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里面其他报告是代表作者自己对这些问题的看法。因为今天整个经济运行里可讨论、可引起争议的事情非常多,请大家进行准确的解读。要想让大家知道2013年最新出炉的这一部蓝皮书有什么样的亮点和研究成果,首先有请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张其仔,也是这部蓝皮书的主编做报告。大家欢迎。
2013-05-20 09:34:32
- 张其仔: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新闻界的朋友们,上午好。非常高兴能够代表课题组就2013年《产业蓝皮书》一些基本的情况来做一个简单的介绍。我现在汇报的内容主要是下面几个方面:一是2013年《产业蓝皮书》的总体框架。二是我国产业竞争力的走势分析。三是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产业竞争力的情况。四是2013年我国产业竞争力走势展望。最后是针对我们研究的问题提出一些简单的政策建议。
2013-05-20 09:37:56
- 张其仔:
首先汇报2013年产业蓝皮书的总体框架。这是第三本,前两本蓝皮书有总报告、行业篇、地区篇,在这个基础上增加了国际篇和专题篇,2013年《产业蓝皮书》有五大部分,对2012年我国产业竞争力的总体状况进行了分析,对2013年我国产业竞争力的走势进行了展望。行业篇重点分析12个行业的竞争力,包括新能源、纺织服装、钢铁、水泥、采掘、汽车、化工、电子信息、船舶、医药和航天航空工业的竞争力,进行国际比较。国际篇分析了全球产品空间的结构变化,工业化国家、新兴经济体和潜在新兴经济体的产业竞争力以及对我国构成的挑战。地区篇评估了地区间产品空间结构的差异和国家级园区的产业竞争力,重点评估了2000多个县的产业竞争力状况,并作了分析,对位居前列的产业竞争力强县的经验进行了初步的总结。这里面比如对社会热点关注的问题进行的研究,包括第三次工业革命、绿色经济、国际贸易摩擦、企业“走出去”和中国产业升级等热点问题。
2013-05-20 09:38:54
- 张其仔:
在方法上,2013年《产业蓝皮书》也有几个新的特点,主要是增加两方面的内容:一是运用3000多小类产品的数据,计算我国出口产品的技术含量。这个指标有助于我们整体把握我国产业的技术竞争力的情况。二是运用产品空间结构的方法,画出全球和我国产品空间结构图,这有助于整体把握中国在全球产业分工中的位置,直观把握产业结构的更为细致的变化。
2013-05-20 09:41:19
- 张其仔:
为什么增加这两个方法?以前评价产业竞争力的时候用量的指标,包括市场占有率、贸易竞争力指数,这些量的指标没有办法充分反映我国出口产品的技术含量,我们今年特意增加了这个内容。之所以用产品空间结构的方法来研究产业的趋势,是因为在研究中国产业升级的过程当中发现,不论是企业、地方都有一个困惑,到底中国的产业升级的方向在哪里?关键的部门、关键的产品,我们中国有潜在竞争优势的产业在什么地方?我们今年的《产业蓝皮书》用了产品、空间结构的方法,希望对中国最有潜在比较优势的产业进行判断和分析。这是我汇报的第一部分。
2013-05-20 09:42:16
- 张其仔:
第二,中国产业竞争力的走势情况。
第一个特点,2012年中国产业的总体竞争力与2011年相比稳中略升。中国出口占全球总出口的比重,改革开放以来总体呈现增长的势头,2010年10%,2011年是10.43%,跟2010年相比基本稳定。在2012年的时候国际市场占有率已经超过11%,这个水平已经超过了当前的美国、德国和日本,但是跟美国比较高的水平相比还是有差距的,美国1948年出口的比重是25%左右,我们是11%。我们2013年是下降的趋势,2012年略有回升。
第二个特点,中国对发达国家的产业竞争力进一步走弱,对发展中国家的相对竞争力有所上升。国际金融危机之后,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率下降,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中国对发达国家的竞争力有所走弱。2012年这一态势没有得到根本扭转,受欧债危机的影响,中国对欧盟产业竞争力下降最为明显;对发展中国家,对东南亚国家竞争力上升是比较快的。
2013-05-20 09:43:44
- 张其仔:
第三个特点,我国地区产业竞争力前8位仍比较稳定,东部地区的产业竞争力趋稳。2012年位居中国产业综合国际竞争力前8位的仍然为广东、江苏、浙江、上海、山东、福建、辽宁和天津。从走势来看,东部的部分省市如广东、福建、浙江、天津开始出现回升势头,江苏和辽宁开始趋于稳定,北京、上海从目前来看仍然处于下降的通道当中。我们这里研究的产业竞争力不包括服务业,就是产品。
中西部地区绝大多数省市的产业竞争力继续呈上升之势,但各省市间走势出现分化,云南、湖北、山西等有所下降,重庆、西藏、四川、河南、安徽省上升比较快,2012年重庆市的产业国际竞争力仍然保持比较快的上升势头,从2011年的第14位升到了第11位。
2013-05-20 09:45:08
- 张其仔:
第四个特点,中国出口产品的总体技术含量虽然不断提高,但是技术竞争力总体水平仍然比较低。2005年以前进行计算,中国处于40名之外,现在已经在前30名左右,仍然没有进入到前30名,出口产品的技术含量略高于印度、巴西、南非、希腊等。但是与美国、日本、德国、法国、英国等国家相比差距仍然比较大。
从中国出口产品的复杂度来讲,中国目前在全球的位置是排在第21位,我们出口产品的复杂度包括两个维度:一是中国出口产品有比较优势的产品的种类和数量;二是独特性,我们生产的产品其他国家能不能生产。
2013-05-20 09:52:02
- 张其仔:
第五个特点,在全球产品空间结构中,我国的比较优势不断从边缘产品拓展到核心产品,同时部分处于边缘的劳动密集型产品比较优势出现弱化趋势。我们把产品分成两种,第一种是边缘产品,第二种是核心产品,核心产品和边缘产品相比,它的技术含量高,产业升级的可能性比较大,能力的层级也比较高。我们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和资源型产品之所以出现弱化,主要是跟我们转变发展方式有关系,资源型产品——煤、铁、铝、锡、锌等竞争力有所下降,这跟我们国家调整经济结构、实现发展方式转变的关系比较大。
这是中国产业竞争力的几个特点。
2013-05-20 09:55:25
- 张其仔:
第三,发达国家与发展国家的产业竞争力变化趋势。
从美国的情况来讲,美国有竞争力的产品在全球产品空间结构图中属于中心位置,2006年之后,其具有竞争力的产品明显下降,特别是居于中心位置的具有竞争力的产品明显下降。国际金融危机不仅波及到美国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产品,而且对其具有比较优势的边缘性产品的竞争力也造成很大的冲击。从贸易竞争力指数和美国产品出口在全球的市场占有率来讲,这几年一直处于下降的趋势。
从日本的情况来看,日本具有竞争力的产品,在国际金融危机以后数量和种类急剧收缩,2006年以后,无论日本居于中心位置的核心产品,还是处于边缘位置具有竞争力的边缘产品,其竞争力都出现下降。这几年的市场占有率和贸易竞争力指数也没有出现回升的势头。
与日本不同的是,德国处于产品空间中心的核心产品竞争力下降较少。我们发现,国际金融危机之后,德国无论是出口的市场占有率还是贸易竞争力指数,基本上是保持稳定的。这是我们对一些发达国家产业竞争力的演化做的一些分析。
2013-05-20 09:56:35
- 张其仔:
同时我们分析发展中国家的产业竞争力,包括金砖四国,我们现在在这里展示的不包括中国,在2006年以前,不包括中国的金砖其他国家竞争优势呈现扩大化的趋势,其中主要表现为向边缘产品挺进,直到2009-2011年金砖四国,不包括中国,在全球核心地位的产品竞争力表现并不好,这一现象值得我们高度关注。从一些国家的产品空间结构变化和经济增长的关系来看,这可能表明中国之外的金砖其他国家经济增长的表现值得我们高度关注。在发展中国家的产业竞争力里,我们对东南亚国家比较优势的演化做了研究,东南亚国家这几年有比较优势的产品开始由边缘性产品向中心区域演化,所以它的核心产品的数量越来越多,应该说,这给东南亚国家的经济发展增添了新的动力。
2013-05-20 09:59:13
- 张其仔:
蓝皮书对非洲国家的竞争优势做了研究,我们发现非洲国家的竞争优势主要是表现在边缘性产品增加很多。从未来的一段时间来看,非洲仍将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也是值得中国大力开拓的市场之一。从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产业竞争力的分析来看,我们认为,从目前的形势来看,从产业竞争力的表现来看,发达国家在短期之内恢复比较高的经济增长速度是比较困难的,发展中国家比如非洲和东南亚国家,虽然经济发展的增长会受到发达国家的影响,但是从产业竞争力的角度来分析,它们的经济增长的前景相对应该是比较乐观的。这是我汇报的第三部分。
2013-05-20 10:01:07
- 张其仔:
第四,2013年中国产业竞争力的走势。
有两个趋势:第一个趋势,我国的产业竞争力总体上仍将有所提高。之所以这么说,我们有几点理由:一是国际经济形势进一步恶化的可能性比较小。2013年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虽然仍将处于弱势阶段,出现大幅度下滑的可能性比较小,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会受发达国家弱势增长形势的影响,但是稳定增长的势头不会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东南亚、非洲等地区仍可能实现较快的经济增长,这一点对中国稳定出口增长是有好处的。二是发达国家再工业化的挑战力度有限。为了实现经济增长和解决失业问题,发达国家采取了一系列再工业化的措施,但是由于发达国家的产业结构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很多国家的竞争能力更多集中于部分核心产品,对于这些产品这些国家的竞争力虽然仍然很高,但已经丧失了竞争力的核心产品以及边缘产品,其竞争能力短期内难以恢复。这两年引起的全球各国关注的第三次工业革命对中国的产业竞争力影响,从长期来看,需要高度关注,但短期内对发达国家的竞争力提升的作用非常有限。三是我国产业体系支撑的综合优势是比较明显的。虽然这几年国内面临劳动力成本上涨的压力,但我国劳动人口的规模仍然庞大,依靠大规模劳动力人口支撑起来的产业,其相对比较优势虽然会出现下降,但绝对竞争优势仍然明显。通过改革开放后30多年的发展,我国已经建立了产业间相互支撑的体系优势,一些发展中国家在劳动力成本上虽然已经有了优势,但是产业体系支撑的综合竞争优势和中国相比仍然有一定的差距,所以总体上我国的产业竞争力会有所提升。
2013-05-20 10:02:17
- 张其仔:
第二个趋势,中国在2013年出口产品的技术含量也会有所提升,我们向核心产品和技术密集型产品迈进的方向不会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在这里利用产品空间结构的方法对中国最有潜在比较优势的产业做了大体的判断,具有潜在比较优势的产业主要是在化工、机电产品、仪器仪表方面,对于矿产、能源产品、纺织服装等等这些产品,因为现在有些产品比较优势比较明显,在这些行业里潜在的有竞争优势的产品相对是比较少的。这是两大趋势。
2013-05-20 10:05:36
- 张其仔:
尽管我们对我国产业竞争力提升抱比较乐观的态度,但是我们不能忽视中国企业参与国际竞争力主要的风险。在这里我们认为我国企业参与国际竞争主要面临以下几个风险:一是发达国家产业逆向升级。为了应对经济危机,一些发达国家实行了再工业化的战略,我们感觉是最先进的产品,跟发展中国家和我国不会发生激烈的碰撞,但是结果表明,发达国家国家的产业升级出现逆向升级的趋势,因为发达国家的再工业化过程已经跟我国和其他发展中国家争夺市场。我们测算发达国家产品技术含量的时候发现,有一些国家的产品技术含量是在下降的。
2013-05-20 10:07:14
- 张其仔:
二是人民币升值的风险。为了应对经济不景气,发达国家可能采取的措施,包括实行宽松的货币政策,从国际金融危机后的经验看,发达国家的货币贬值和人民币的汇率波动,对中国出口企业的影响比较大。这也是值得我们高度关注的。
三是贸易条件的恶化。随着我国出口产品技术含量的提高,贸易条件有可能出现恶化。因为现在有一些研究会发现,随着我们发展中国家出口产品技术含量提高之后,贸易的条件不是改善了,而是恶化了。我们前面谈到中国在2013年的时候,产业竞争力提升的方向是向技术密集型、向核心产品演变的方向,不会有变化,这对中国的对外贸易和中国的产业竞争力也会产生一些重要的影响。这是第四部分。
2013-05-20 10:08:10
- 张其仔:
第五,一些建议。
第一点,我们高度重视产业安全问题。我国制造业中传统具有优势的行业、新兴的优势行业和潜在比较优势的行业,在一些核心产品上仍然缺乏竞争力,它的优势主要是靠国外关键产品的支持,这对我国的产业安全也造成重大的影响。针对这一现状,我们国家一方面要通过技术攻关实现进口替代,另一方面则需要实现进口的多样化,避免对部分国家的过度依赖。
第二点,把提高县域产业竞争力放到突出位置。县域经济在中国经济发展中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它的作用正在进一步加强。蓝皮书当中对县域经济产业竞争力做了比较,对竞争力比较强的县市经验做了归纳和总结。从第一产业的经验来看,分析对比了第一产业竞争力前10强的县级市,很多县级市属于比较相似的情况。首先在农业经营模式上,注重通过龙头企业的作用加强市场和农民之间的连接,在发展好优势特色产业的基础上,建立并做强具有自身特色的农产品品牌,重视科技在农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对第二产业竞争力提升比较快的县市经验也做了总结,我们也发现几个特点。第二产业竞争力提升比较快的县基本特点是非常注意园区建设,努力通过园区建设吸引相关企业进驻,推动工业的集聚发展;非常注意加强招商引资的工作,将招商引资作为促进工业发展,调整经济结构的突破口。第三产业竞争力比较强的县工业实力都是比较强的,在目前的情况下,我国县一级第三产业竞争力的提升和发展还是要依靠工业的发展来支撑和带动。
2013-05-20 10:09:28
- 张其仔:
第三点,加强对跨国公司垄断行为的监管。目前来讲我国不少行业的关键部件对国外依赖性比较大,一些国外企业依靠这种地位,运用市场支配力量,对中国的企业实行压制。对此,我国一方面要注重保护期知识产权,另一方面要坚决打击垄断行为,保证正常的市场竞争秩序。
第四点,加大对发展中国家市场的开拓力度。我们比较中国和一些发展中国家产品演化的趋势和结构不难发现,中国与很多发展中国家的产品空间相比差别比较大,互补性比较强,中国产业升级的方向与金砖国家、新兴经济体以及潜在经济体的矛盾相对比较小,这对中国加大对发展中国家市场的开拓提供了基础。
第五点,协调好国际贸易收支平衡和提升产业竞争力的关系。近几年来,由于我国产业的竞争力持续走强,所以国际贸易顺差比较大,对此我国应给予高度关注,要积极通过扩大内需、优化出口结构加以改善。同时也必须看到,中国国际贸易顺差比较大,也与发达国家对中国实行不合理的出口限制有关。中国在面对国际贸易收支不平衡问题时,不能通过人为扭曲的方式,以牺牲通过公平竞争表现出来的产业竞争力为代价。在平衡国际贸易收支问题上,必须坚持公平竞争,建立合理的国际市场秩序为前提,坚决反对一些发达国家企图利用各种不合理的措施向我国政府提出的不合理的要求。
2013-05-20 10:12:08
- 张其仔:
第六点,重视能力建设。这是报告当中没有写到的,但很重要,要把治理产能过剩和能力建设结合起来。现在产能过剩的问题今年会比较严重,分析这个问题的时候,大家也会说出很多的理由和原因,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还是我们的能力不足,我们现在的企业,地方也好,创新的能力不足,能力的同质化比较严重。任何一个产业,一旦出现,大家会蜂拥而至。我们在加强治理产能过剩问题的时候,应该把治理产能过剩和能力建设充分结合,要防止治理产能过剩对中国的产业竞争力造成一些不良的影响。
我的汇报就到这里,最后我代表我们中国产业竞争力研究课题组对各位来宾、各位领导和媒体界的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谢谢。
2013-05-20 10:14:04
- 谢寿光:
感谢张其仔研究员把这部书的创新点和关键部分与大家共同分享。下面有请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研究所所长金碚讲话。
2013-05-20 10:15:38
- 金碚:
今天又是开产业竞争力报告的发布会,在发布的同时也可以对中国产业发展的状况进行一些讨论。刚刚张其仔研究员已经把他们的研究概况以及主要的结论给大家做了介绍,很有意义。现在研究中国产业竞争力的问题意义特别重大,为什么?因为我们国家经济发展到现在,可以说处于很纠结的状态。第一方面,经济增长率和以前相比在下行,从10%左右这样的台阶下到7%、8%,产生了一系列的问题。尽管我们说是主动调控,但是现在经济增长到这个状况,还是希望能够稳住,至少能够稳住7.5%,甚至更高一些的增长率,稳增长。第二方面,产能过剩,好像是各个产业产能都过剩。产能过剩到底是什么问题?到底是经济下行的问题产生的还是有内在的问题?很纠结。第三方面,稳增长要调结构,怎么调?曾经有一段时间舆论说第二产业太大了,特别是工业太大要把它调下来,第三产业太小了,要调上去,各个地区都做了很大的努力,但是成果甚微。制造业如果调下来,增长上不去,税收也没有,这种情况很纠结。
2013-05-20 10:16:01
- 金碚: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非常有必要来认真分析中国产业现在到底是什么状况?我们到底是处于什么样的发展阶段?刚刚张其仔研究员对研究报告进行的分析,很多东西是很值得大家去琢磨的,到底是什么情况?因为时间关系,我们把这个问题简单化:研究产业状况以研究竞争力。因为市场经济没有竞争力就什么都没有,有竞争力才有增长和市场以及占有率。竞争力是什么状况?中国的竞争力状况是怎么样的呢?如果我们把这个问题简单化,从数量上来看,主要表现为规模和比例结构。从规模和比例结构的角度来看,中国的产业发展好像很乐观,甚至是产能过剩,规模越来越大,结构上也还不错,至少是感觉结构在统计上看在升级,制造业的比重也是处于比较高的位置上,也不错。唯一的是刚刚我讲的是不是向高技术产业去发展,是不是向服务业去发展,从结构含义来说有一点纠结,总体来讲数量的分析还是相对乐观。如果进一步对中国产业的质量——什么是质量?就是技术素质,刚刚张其仔提到的哪怕在数量上规模一定很大,但是技术里面的控制部分是你的吗?如果从这个方面来研究的话,中国的产业,从技术素质的角度来看,中国的工业化其实从总体来讲并没有达到中后期阶段,充其量是中,你说它已经后期了,从技术素质来说远远没有。
2013-05-20 10:18:20
- 金碚:
这个报告当中已经讲到,有一句话——“传统优势产业在高端产品的制造上仍然缺乏竞争力”。什么是传统产业的高端产品呢?最近我们社科院另外一个课题组也做了相对的研究,从技术上来看,把中国的制造业,刚刚张其仔讲,资源型产品的竞争力在减弱,如果我们把产业技术的素质或者技术质量排序,大体上分为三类,第一类是低技术,第二类是中等技术,第三类是高技术。
这三类技术进行国际竞争力的比较,跟这个报告类似,是什么状况呢?是U字型的结构,在低技术一端仍然具有明显的竞争力,但是竞争力在逐渐下降,而且有分化。中间这一段是中等技术,大体上代表了第二次工业革命时候的产业,这明显可以看出中国的竞争力比较弱。相反,高技术产业,什么IT等等产业,好像我们竞争力还不错,但是我们认真分析一下,所谓的中等技术水平,统计上讲的是什么意思呢?这实际上是工业的主体,工业技术素质的主体,它要不行,高技术也不能行。所谓中等技术,这一类产业具体讲是什么呢?机械、化工、交通设施,这一部分的产业我们国际竞争力是比较弱的,技术上来讲是比较弱的。我们还有一个课题把各个产业里面最有代表性的产品跟国际上的产品来比,技术上到底差多少。结果跟这个都一样的,这一类产业相对来讲国际竞争力是比较弱的。问题是这一部分产业的升级遇到很大的问题,甚至在舆论的压力下认为这一部分产业不要发展。比如说化工产业的升级,往哪儿升?所有的地方都反对上这个项目,乙烯也是化工的升级产品,但是很多都不要,说这个东西污染。但是没有这个东西,很多东西没法儿支撑。机械这部分也是,里面也涉及到很多,技术上也会产生一些对环境的问题等等。而且觉得这部分产业产能过剩,但是统计上看确实是竞争力不足。
高技术产业为什么表现竞争力还挺强?因为国家有很多优惠政策,但是高技术产业里面的核心部分又不是我们的。中国是这样的产业状况。从质量的角度、技术素质的角度来讲,中国产业远远还没有到所谓成长为中高阶段,已经是很强的竞争力,千万不能这么自信。而且你攀登技术素质的制高点,我们讲每个产业都有它的制高点,除了规模以外有这个技术制高点,大多数都不在中国,甚至包括所谓低技术的产业,很多核心的部分仍然不在中国。
2013-05-20 10:23:02
- 金碚: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比较纠结。现在中国经济下行之后,要稳增长,增长靠什么呢?很显然,如果我们简单靠规模扩张,人为地进行结构的变动,再来推动中国经济的增长,前两天李克强总理也讲到这个空间已经很小了。用宏观的办法,好像是在调结构,说什么地方结构还缺,宏观政策去投资,用这种办法来做,空间已经越来越小,因为副作用越来越大。我们现在越来越依赖于需要技术的素质方面来提升中国的产业竞争力,特别是提升创新能力。但是谈何容易。有什么办法?你不靠国家的优惠政策,靠便宜的土地,靠这种办法来刺激你认为重要的产业,一刺激又产能过剩,你是需要靠经济机体自己形成一种竞争力,通过公平竞争来不断增强你的活力和竞争力,从而成为下一轮中国经济增长最主要的推动力。
这个过程是很艰难的,我个人认为很艰难,而且我们大部分的企业、大部分的政府部门不知道怎么干。打个比方,就像我们过去种树一样,北京要绿化,绿化率要达到百分之多少,我们就把大树搬过来往里栽,一看这个树的覆盖率很高,但是这个树都是搬过来的,我们这个产业比方就是路径,搞一个园区,有便宜的土地和便宜的劳动力把资本吸引进来,招商引资,相当于把外地的树搬到这儿来,一看都很好,结构很好、规模很好,问题是你这一块土地,这个树不是在这儿长起来,你把这个树搬过来之后,这个树真的在你这儿扎根吗?这个地方真正形成工业的气氛,能够可持续发展吗?这是一个问号。我们很多地方引进来之后,只要经济一不行,产能过剩,就觉得这个产业没有前途,就是我刚刚讲的这个产业不是在这儿从芽这儿长出来的,是从别的地方搬过来的,这也不错,很快就可以搬过来。但是让它扎根,成为有自己生命力的工业经济体,这对中国还不是短期内能做到的。
2013-05-20 10:26:28
- 金碚:
刚才张其仔还讲了一些国际比较,德国为什么能这样?他们的产业形成跟我们不是一个路径,人家在那儿栽了树,从种子开始慢慢发芽,长成参天大树,是这样的路径,而且根很深,形成工业文明、工业文化,支撑了这个工业体系。我们国家不是这样的,我们国家是招商引资,搬过来再说,也不错,短期来讲也创造了很好的数量上的业绩,但是根扎住了吗?产业的制高点有你吗?你让树真正长成了强健的树,不怕风刮,不怕各种冲击的生命体,是不容易的。中国现在对于产业竞争力的研究非常的重要,而且不仅可以说对工业界或者产业界——一二三产业都有启发,而且对于国家、对于领导、对于我们社会公众怎么看这个事,形成一个什么样的产业发展的政策环境和舆论环境非常重要。
2013-05-20 10:29:40
- 金碚:
今天来了很多媒体,中国的决策越来越受到媒体的影响,这本来是件好事。我也是搞媒体的,我们跟他们讲,你们在报道产业也好、企业也好、地方政府也好,你得理解地方政府,理解企业,理解产业,不理解光在感情用事地说,在中国是什么状况,产业是什么状况。升级往哪儿升?具体来讲是什么样的产业可以升?升的过程当中肯定是有好的办法,是不是仍然在某些方面要付出代价的,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说干一个好事不付出代价也不可能。我们前30多年发展当中付出的代价太大了。但是你再往下发展,我们可以走到一条不付代价的道路吗?这也找不到。那怎么能够很科学、很现实地来推动中国产业的竞争力提升,一推动,实现整个中国经济实现的目标,怎么能够抓住未来五到十五年仍然有战略机遇期的时机,能够把中国经济再提高一个档次,把中国的产业竞争力做得更强。这值得各方面来研究。
最后祝贺张其仔课题组又一次提供了很好的研究报告,不仅是发表了他们的一些观点,而且很多观点和很多的内容值得大家来共同探讨。谢谢大家。
2013-05-20 10:33:25
- 谢寿光:
非常感谢金碚所长做了非常简短但是非常有深度的有关中国工业竞争力的讲话,他是中国最著名的研究中国竞争力的专家。下面有请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蔡惟慈副会长,大家欢迎。
2013-05-20 10:33:29
- 蔡惟慈:
我来自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是机械行业的一名老兵,1968年参加工作,就在机械企业,1973年底到原器件部,一直没有离开大楼。2001年机械行业的政府管理部门取消之后,我们变成了协会,仍然在那个楼里。昨天晚上刚从外地回到北京,说社科院有这样的会希望我能参加,来了之后说希望我做一个发言,确实有一点担心,尤其是刚才我们金所长我们也经常碰到,金所长讲今天到会的有一批媒体,我是不善于对媒体讲话的,而且我也确实觉得现在的媒体年轻人很多,往往对他们感兴趣的一点放大,对不感兴趣的就不讲,有时候我也挺担心的。我简单说几点。
第一,祝贺。产业竞争力蓝皮书现在是第三本,这是很有意义的工作,中国是迅速崛起的大国,在经济成长过程当中,对产业竞争力逐年做分析和评价非常有必要,尤其是对今后,刚才张其仔研究员的报告非常清楚,对2013年还做了展望,我们希望有关部门、有关产业注意一下,这样的研究是非常有意义的。我是抱着学习的态度来的。刚才听到报告,感觉做出的一些评价基本上符合我们这个行业的情况,里面有两句话特别欣赏,传统产业优势或者说在过去的这种比较低层次的优势正在受其他金边国家的侵蚀,而正在向核心部位或者说我们所期望的那种比较高层次产业的核心领域的部分,正在有所接近。我认为这个判断是对的,机械工业是工业当中最大的产业群,包括汽车在内。在历史上,我们国家一直是把汽车放在机械工业里面。机械工业总的竞争力的状况,今天因为我不是主讲,我很简要地说一下,60多年的发展历史当中,改革开放这一段是机械工业发展的高速增长期,进入新世纪之后,2004年到2010年这段时间是我们的黄金时期,也可以说是高速期。2010到2013年这三次报告做了分析,到底怎么来看待?我自己作为一个老兵,我的感受仍然是在提高之中,尽管规模和速度可能有所放慢,但是内在的竞争力是在稳步提高之中,在这里面我觉得是符合的。尽管机械工业在很多业外人士认为是传统行业,我们国家可能在若干传统行业当中真具有某种核心竞争力。在若干所谓的高技术产业中,可能空心化现象更重一些,这可能会引起一些炒作。机械工业现在时髦的说法是装备制造业,机械工业之所以能够在这十来年当中发展,得益于好几个方面,首先是高速增长需求的拉动,二是国家政策明显的导向和支持,三是行业内部改革所激发的活力,四是开放环境所带来的发展机遇。这四点我最看重的是机械工业自身改革深化所激发出来的活力。
2013-05-20 10:34:15
- 蔡惟慈:
为什么我认为它的竞争力仍然在稳步提升之中?就在于倒逼机制使得我们感受到需求增长速度下滑之后的研究的压力,为了对付这种压力,我们行业里面可以说比以前更加注意所谓创新驱动,依靠我们的产品升级来开拓过去所没有进入的新的空间。正是在这两个机制的作用之下,我认为尽管我们的速度由2000年到2010年25%的高速增长,变成2011年和2012年的11%、12%相对低速的增长,但是行业提升内在素质的努力正在取得成效。对于中国的装备制造业不要太悲观,包括刚才金所长所讲的,如果我们把中国的装备制造业分成两部分,一是以钢炼煤化油为主的电力装备、冶金矿产装备、石油和石化装备,这叫重大装备,这是一大块。第二大块为这些成套装备提供支撑的技术机械,比如说数控机床、机电输送零部件、内燃机等等。这两大概念我们直接赋予它们煤、化、油的装备,我们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相对要小一点,也就是说竞争力要强一些,尤其是像电力装备,可以说中国现在是当之无愧的电力装备的强国,这个“强”就目前来讲我们产品的性价比,它的生产能量、适用性是具有很强的竞争力的。因此在常规电力设备上,我们现在占据着国内的绝对优势地位。现在常规电力设备基本上没有进口的,实际上我们国家正在生产世界上产量最大的设备,后面几个国家加在一起也没有我们多。但是我说的这个强,不能说绝对了,什么意思?从今天这个角度来讲,我觉得产业竞争力首先要看产品,第二要看我们有没有一批具有公认竞争实力的这种企业。在这个角度来讲,中国电力装备的生产企业的硬件条件,无论是厂商还是生产装备,可以说已经进入世界先进行列,但是我们企业的技术开发能力,我们企业的质量保障能力,我们企业的利润率,我们企业的研发实验条件和世界强国是有差距的。讲这个竞争力,不要妄自菲薄说中国的装备制造业或者机械工业竞争力不值一提,不是这么回事,在若干成套装备和主机上我们有很强的竞争力,这更多表现在硬件上。表现在企业的软实力上,我们确实是差距太大。如果我们社科院工业经济所的同志要开展机械工业产业竞争力的研究,我们可以在底下进行一些联系。我们有一些视角跟你们不太一样,你们更多地是注意国际贸易方面份额的变化,即使从这方面来讲,也是在提高之中。
2013-05-20 10:42:57
- 蔡惟慈:
下面想提一些建议,前面你们提出五条建议,我自己看,市场经济情况下能力过剩,尤其在我们这样一个人口大国是不可避免的。要注意的是什么?要创造有利于优胜劣汰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使得市场机制真正发挥作用。如果能做到这个,对于机械工业来讲,我对今后的产业升级一点都不担心。因为中国人是聪明的,是勤劳的,是有上进心的,只要环境有利于让好的企业胜出来,不好的企业淘汰下去,我们经过一段比较困难的时期之后,中国的机械工业转型升级问题能够得到解决。中国机械工业,我说的改革比较深,我们有的行业是绝对垄断的情况,机械工业大体是以非国有成份占大头,只要市场机制能够在公平公开的环境当中真正发挥作用,我相信中国人能够解决摆在我们面前的考验。中国的机械工业的产业竞争力能够在前若干年的高速增长的情况下继续往前走,变成世界上名副其实的机械工业强国。谢谢。
2013-05-20 10:47:47
- 谢寿光:
感谢蔡会长非常有见地的讲话。下面有请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部张占斌主任讲话。
2013-05-20 10:49:40
- 张占斌:
非常高兴参加产业蓝皮书发布会和产业竞争力研讨会。这是一件非常值得祝贺的事情。我们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培养了大批人才,为国家经济发展做出很突出的贡献,近年来出版了很多有影响的书,《产业竞争力报告》是其中一种,已经出了三本。在金碚所长的领导下,张其仔研究员的团队做了大量的工作,每出一版都有很多改进和完善。这一次有五部分,总报告、行业篇、地区篇、国际篇等等,特别是把2000多个县的产业情况做了很详细的分析,有数字、有分析,而且还有很多的调研,这对真正了解我们中国大地上的事,发生的真实的故事,非常有意义,这件事情也非常有价值,表示祝贺。而且要祝贺我们谢寿光社长,打个比喻,中国现在是经济大国,还不是经济强国,如果我们的产业能达到世界顶尖的发达国家的水平,我们会向经济强国更加靠近。谢社长他们的皮书系列就是顶尖的,这是强强联合,这是非常有意义的一件事。
2013-05-20 10:50:00
- 张占斌:
通过看我们的研究成果,也受到很多启发,首先是祝贺。二是将来愿意跟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和社科文献出版社进行合作,进行战略性的合作。我们工业经济研究所培养了很多人才,其中也有很多在我们国家行政学院工作。将来行政学院也有一些书在社科文献出版社出版,将来还要跟谢社长继续合作,要达到我们这方面的影响力,包括一些科研、咨询等。国家行政学院是为属于政府系统培养中高级国家公务员和培养高层次行政管理及政策研究人才的重要基地,他们也非常关注我们国家的产业。产业竞争力如何对一个国家非常重要,很大一块是关注经济,很大一块是关注产业,如果我们这一块研究得好,有更多好的设想和更多好的经验,对于提高我们国家的产业发展是非常有意义的。
2013-05-20 10:54:45
- 张占斌:
最后提一点希望,从朋友的角度希望把这件事情长期做下去,坚持下去,今天已经开一个非常好的头,会越做越好,而且这一版重点还评了县的产业影响力,对地区和行业不断拓展。这个书的价值和社会影响会越来越大,凡是对社会有用的书一定是有生命力的,也一定会对大家有帮助。中国现在可以说是经济大国,还不是经济强国,如果向强国迈进,首先产业要上去,这也是我们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看家的本领,所以我说意义非常大。李克强总理上任之后多次强调打造中国产业的升级版,我们要跟全球的发达国家、跨国公司进行竞争,要有这种决心和努力,我们还有很多具有比较优势的传统产业,我们继续发挥中国人口大国、劳动密集型、地域广阔、产品分工可以在不同层级上覆盖的特点,继续发挥传统的优势。这对新一届政府也好,对保持中国经济长期的发展来讲是很重要一件事情。
2013-05-20 10:54:55
- 张占斌:
最近我注意到,中央对城镇化有很重要的论述,十八大都有很重要的观点,强调提高城镇化的质量。现在理论界也很关注这件事情,也有很多议论,对城镇化给予很大的希望,同时还有很多批评的意见,甚至很多批评的意见甚至很严厉苛刻,担心城镇化搞偏了,给国家带来一些严重的后果。城镇化包括新型城镇化很重要的一条或者前提,是需要产业的发展和支撑,没有产业的发展和支撑,城镇化是搞不起来的,就可能搞成“鬼城”、“空城”。舆论上也帮助政府提了一些建议,一说城镇化就是盖大楼,不能单纯这样来看,很重要是把产业做好,让产业有竞争力,有了好的产业,有竞争力的产业,我们工业化会更好,同时带领服务业迈上新的台阶。这对支撑我们经济非常有意义。这个研究非常有价值,希望能够继续做好。我作为一个经济学的研究者,将来我还要用你这个书,也非常感谢,祝愿大家能够在这件事情上做得更好,为国家多做贡献。谢谢。
2013-05-20 10:56:47
- 谢寿光:
感谢张主任的鼓励,也期待着有更深入的合作。下面有请国家信息中心预测部张亚雄副主任讲话。
2013-05-20 10:58:52
- 张亚雄:
感谢邀请我来参加今天的发布会,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和中国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都有大量的合作,在合作当中都学到很多的东西。工业经济研究所是研究工业经济的国家队。我作为一个外行,来之前结合我们目前做的一些工作给大家汇报一下,一个是让大家了解,二是希望大家批评指正,我们下一步的工作会做得更好。
2013-05-20 10:59:15
- 张亚雄:
我们现在做两个小课题的研究,一是基于全球价值链中国产业升级的战略研究,二是从全球经济再平衡看我国制造业前景。全球价值链的研究原本并不是做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这方面的研究,但是我们想从这方面看看有没有新的东西。国外这个研究现在很热,无论是在学界,在一些政府和国际组织,包括媒体都非常关注这个问题。本意是按传统的海关的全价值链的统计来讲,你的贸易规模或者贸易结构是一个状况,实际上随着贸易理论和贸易实践的发展,生产在全球的配置和分工,比如说中国的加工业等等,你的出口产品当中的增加值,中国是十分典型的,并不是在中国。典型的产品的例子,大家都在用的iPhone。iPhone在美国市场的价格2011年是500美元,它从中国进口的时候的价格是179美元,如果再扣掉从其他国家过来的原材料的成本,中国真正的增值部分只有6.5美元,也就是说这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如果你从增加值的角度去看制造业,去看出口,实际上跟海关传统的按总量来算的出口有非常大的差异。这有两方面的含义,一个是在国际贸易统计方面,一个是在政策方面,所以目前国际组织WTO正非常积极投入这方面的研究当中,包括WTO、OECD和欧盟委员会以及各国的政府机构都对这方面做了很多的研究。国内的研究机构,包括我们商务部都对这个问题开始非常关注,因为跟中国是联系最密切的。
2013-05-20 11:01:57
- 张亚雄:
我们计算目前采用的是KPWWW方法,为了核算出口当中的国内增加值,把出口区分了,除了国内的出口增加值之外,把出口分成几类,一是用于其他国家的最终需求;二是中间产品,为了满足自身需求在生产过程的中间投入;三是用于其他国家的再加工,出口至第三国;四是用于其他国家的再加工,出口返回本国。这部分在计算一个国家的出口增加值当中要扣除出去。我们采用的是国际投入产出表的系列表。
2013-05-20 11:05:56
- 张亚雄:
简单的几个结论,因为研究还在进行当中,我国出口中的国内增加值呈现下降的趋势,从1995-2005年。最后一个点是合计,蓝线是2005年是最低,基本上每千美元的出口带来的国内增加值不到750美元,2000年是800美元,1995年是不到850美元。很清楚地看到,这里高加工的,机械、电子等等这部分是在低谷,这里面中国出口的产品国内增加值的部分是相对比较低的。
对中国国内增加值带动的贡献比较来看,我们做了几个主要贸易伙伴,包括美国、日本、韩国和一些亚洲其他的发展中国家,包括东盟,有这么几个特点。中国对美国出口对中国国内的增加值的贡献是最高的,1995年是例外,最后是合计各行业的平均值。在1995年是日本最高,随后美国的比重逐步增长,到2005年中国对美国出口对中国国内增加值的贡献是占了50%,日本是逐年大幅度地减少,从1995年是40%多降到20%左右,韩国一直是比较低,亚洲其他发展中国家比重都不太大。
(图)这张图是用我们计算增加值出口的行业结构和国内的产业结构进行了一个比较,有可能经过增加值调整之后的出口结构的差异,出口结构和产业结构的差异按照全值来计算可能会更小一些。实际上从增加值的结构来看,跟国内产业结构的差异还是非常大的,从产业竞争力,从出口部门的产业竞争力和国内部门的产业竞争力来看差异比较大,从图上都可以看出。
2013-05-20 11:06:50
- 张亚雄:
怎么看未来我国制造业的前景?一是建立在分析全球经济周期或者结构调整的思维框架下。在上一轮的经济周期大家比较清楚出现了全球经济的失衡。一方面,为代表的就是贸易失衡或者经常项目盈余的失衡,底下的蓝线就是美国出现大量的贸易逆差,而以中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出现了持续大量的顺差。在储蓄投资方面也出现大的失衡,投资的方向造成了生产能力在全球的配置。结果是发达国家在上一轮经济周期当中是全球需求的主要提供方,也就是进口方,新兴市场经济体是主要供给方,就是出口方。
目前正在进行新一轮全球经济的平衡。新一轮全球经济周期我们认为可能呈现三个趋势性的变化:一是发达国家和全球新兴市场经济体之间的再平衡。随着杠杆率的调整,新兴市场经济体的投资价值有可能将有所降低,随之造成制造业的产能有可能会减少,贸易逆差会收窄。二发达国家内部也出现一个调整,就是目前的债务危机的调整。从目前来看,美国经济无论是在政府部门、企业部门和私人部门的去杠杆化过程调整远远比欧洲要顺利,有可能未来一个经济周期,美国会强于欧洲。三是是随着汇率、人力资本以及资源价格的上升等等,流向中国的资本会被东南亚国家分流。
2013-05-20 11:09:05
- 张亚雄:
在新一轮周期下,我国制造业的前景,美国制造业的回流,刚才张其仔老师已经分析得很透彻,长期看对中国制造业的影响还是值得关注或者是比较大的,因为逆向的产业结构的调整。短期由于双方产业结构和竞争力的差异影响不大。但是东南亚国家将对我国制造业形成有力的竞争,随着中国要素价格的上升,东南亚国家会挤占份额。日本跟东南亚国家联系非常紧密,一方面拉动东南亚国家的出口增长。同时对韩国竞争力的挤压有可能会影响到中国,因为中国大陆跟台湾、韩国在电子等等方面制造业的联系会非常强。
2013-05-20 11:12:03
- 张亚雄:
最后是扩大内需,特别是新型城镇化,或者是国内经济的结构调整会成为我国新一轮经济周期下制造业快速发展的推动力。这一张图回到我们计算的结果,显示的是85年到2005年中国和亚洲主要发展中国家包括美国产业结构之间和产业间的分工或者经济联系的图。在85年的时候,中国跟其他国家的产业联系非常弱,到右下角这个图的时候,到2005年的时候,亚洲的产业间的关联主要重心转移到中国。这是到2005年,到2010年或者这几年的时候这个联系会在逐步加强,但是这种趋势是不是会发生转变,我们能不能继续保持这种产业间的分工合作和产业的联系依然是以中国制造业为中心。未来,比如中国的制造业能力的过剩对于企业盈利能力的挤压,包括劳动力问题等等,这都是未来制造业竞争力需要研究和回答的问题。我们目前没有一个非常好的结果,还是正在研究的课题,请大家多批评。谢谢。
2013-05-20 11:13:23
- 谢寿光:
非常感谢张主任把他自己的研究成果在这里跟大家做简要的报告,也希望这个研究成果将来能进一步发布。我们下面有请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部副部长石耀东发言。
2013-05-20 11:14:43
- 石耀东:
非常荣幸有机会来参加蓝皮书的发布仪式,就产业竞争力的情况和我们面临的一些问题跟大家做一些交流。首先还是要祝贺张其仔教授以及他的团队给我们大家呈现这么好的研究成果。作为在产业经济领域里面的国家队,能够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就我国的产业竞争力的情况做很深入的全面的研究,特别是对于我们国家现在产业竞争力总体的情况有一个基本评价,包括面临的一些问题和影响的因素,包括对未来产业竞争力的走势做一些展望,在这个基础之上就如何提高产业竞争力,以及怎么实现产业优化升级提出非常好的建议。不单是为我们这样一个研究机构在产业竞争力领域里的研究提供非常好的参考,更重要的是为我们把握未来中国产业发展的一些大的走向,特别是对我们面临的一些紧迫的任务提供了非常好的参考,或者是非常有价值的研究报告。
2013-05-20 11:15:11
- 石耀东:
前面几位专家提的都非常全面、非常到位,因为刚才前面几位专家都提到一个共同的问题就是产能过剩,可能现在是困扰中国经济运行,特别是产业竞争力很重要的方面。我注意到,张其仔教授在主旨发言里特别提到,在政策建议里特意增加了这样的内容,这个必要性现在来看是非常紧迫的,特别是前不久李克强总理在国务院机构职能转变的全国电视电话会议上特别强调,要下大力气来解决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盲目扩张的问题。这可能是我们未来搞政策研究的工作者需要面对、分析和解决的一个难题。
2013-05-20 11:16:45
- 石耀东:
就产能过剩的问题,我们可能需要做一些分析,特别是一些有疑问的或者有困惑的问题,我们需要做一些深入的分析甚至探讨。比如说产能过剩形成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刚才蔡会长特别提到要营造好的市场竞争的环境,让市场机制发挥作用。实际上在产能的形成过程当中,除了市场的因素和非市场的因素,哪些非市场的因素对产能过剩产生了一些长期的影响。产能过剩问题到底是供应的问题还是需求的问题,是投资过多了还是需求不足了?到底是哪方面的问题?是一个长期的问题还是一个短期的问题?从长期来看,一个运作良好的市场竞争机制一定能够把资源导入到最有效率的领域当中去,所以产能过剩从长期来说不是一个问题,只要让市场发挥作用就可以。我们现在看为什么有一些问题,特别是产能过剩的问题长期存在?我不否认有的行业里可能有一些波动,比如造船业和周期性比较明显的行业,每四年左右有一个市场的波动,但是我们看现在产能过剩已经从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开始到现在,我们每一次提到产能过剩里都会提到钢铁、水泥、平板玻璃等等行业,每次的过程当中都提到,我们翻看以前的文献和资料,比如钢铁行业,我们在全国产量只有2000多万吨的时候已经出现了产能过剩的苗头,就开始讨论产能过剩的问题,一直到今天,当我们产能出现9亿多吨的时候,还在谈产能过剩的问题。这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2013-05-20 11:17:34
- 石耀东:
产能过剩问题化解的机制是什么样?是用行政手段的机制来解决还是更多地应用市场机制的手段来化解产能过剩的问题,这也是需要我们深入思考研究的问题。由于从根本上来说,产能过剩的现象问题之所以比较突出,前面我说到,因为我们在产能的形成过程当中可能有一些非市场的因素在发生作用,在阻碍市场机制优胜劣汰的功能发挥,包括扭曲的要素价格,在招商引资过程当中一些地方政府为了拉投资、拉项目,给予一些廉价的低价,甚至在劳动力的方面都是给予很多的优惠的政策。对市场竞争机制的作用还是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企业面对产能过剩的问题,更多的应该是利益博弈的过程。首先可能是需要对行业的发展有一个判断,需要一些信息,这些信息是从哪儿来?有的是从市场得来,对行业增长的前景企业有自己的判断,是要扩大产能。另外是需要对其他的利益主体的博弈过程,比如企业之间可能也存在利益博弈,如果在产能过剩的大背景下同业竞争者谁先退出呢?如果我认为我的竞争对手要率先退出的话,那么我为什么要退出呢?是什么企业率先退出呢?哪些企业不愿意退出,也存在不能够退出的问题。我们分析如果企业从其他的方面获得一些政策的资源,能够使企业在产能过剩的条件下生存,这样的产能也是很难退出的。在退出过程当中企业也会面临退出障碍,有一些技术性的问题,资产专用性的问题,包括债务的处理能力方面的问题,在这个领域当中作为管理者来说,我们需要探讨很多问题,到底对于一个行业来说,特别是错综复杂的行业当中,到底什么产能是最优的产能,国际上也没有规范的公认的产能的标准。难道设备利用率达到90%就是一个最好的产品?如果设备困难的企业的设备利用率达到90%甚至100%一定在达到这个阶段之前已经做新的投资,这方面还需要我们再做一些深入的分析。
2013-05-20 11:18:41
- 石耀东:
从政策决策者的角度来说,还要解决怎么退、如何退的问题。因为现在我们面临着产能过剩问题,除了准入方面的问题,过度的准入和过度的投资,还有很多是因为退出难,不愿意退,有的是退不出,怎么让不愿意退和退不出的产能能够转向自愿的退、容易退这方面。用什么样的标准来促使这些过剩的产能能够顺利退出呢?这是一个大的方向,应该是让市场机制发挥作用,刚才蔡会长也说让竞争机制发挥优胜劣汰的作用。
二是在政府的干预由过去注重事前审批的投资规模和管理模式能够向事前、事中、事后监管,能够以节能、环保、安全、质量、土地利用等等方面为标准的监管模式来转变,当然政府可以在很多方面,特别是在政策上对一些产能的退出给予一定的援助,比如说是否考虑设立一些产业退出援助基金。从日韩过去的经验来说,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办法,对设备的更新也好,对人员的安置也好,对一些债务的处理也好,政府提供必要的援助也是非常必要的。
2013-05-20 11:19:18
- 石耀东:
三是从创新上来推动产业的升级,特别是结合这几年面临的要素成本上升大的背景,推动产业升级需要一些抓手,这些抓手需要从创新上,从品牌的竞争力上,从延伸价值链上去找出。这也是在产能过剩当中结构性的过剩,在总体过剩情况下有一些技术含量高的领域还存在着产能不足的问题,可能要从创新上,从产业链上,从品牌上,从服务上来提升我们的附加值,总体上来解决所谓产能过剩的问题。
我是有感而发,前面专家也提到产能过剩的问题,因为今天时间有限,这个报告我回去也要好好研究,有一些心得在会后也可以和张其仔的团队进行交流。最后我也想借这个机会对谢社长表示感谢,我们也是多年的合作单位,我们也是蓝皮书里汽车产业的一个作者单位,谢社长这么多年一直对我们给予很大的帮助和平台,我们也希望今后能够进一步地深化我们的合作。谢谢各位。
2013-05-20 11:20:46
- 谢寿光:
非常感谢石部长。我们这一阶段的嘉宾发言结束,后面有六位专题研讨的部分,价值和意义很大。六位发言者都是课题组的主要成员,每个人控制在8分钟以内。首先有请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投资与市场研究室副主任江飞涛,发言的题目是汽车工业竞争力。
2013-05-20 11:21:51
- 江飞涛:
我汇报的内容分三个方面:一是竞争力变化和国际比较,二是竞争力提升中面临的问题和挑战,三是对策与建议。
从最近三年的情况来,中国汽车工业的贸易竞争力连续三年是小幅下降的,随着国内市场需求明显放缓,中国汽车工业竞争力的迫切性更为凸显。从国际市场的竞争力来看,2009年到2011年它的市场占有率是进一步提高,得益于汽车一般零部件出口的快速增长和近两年来中低端汽车的快速增长。这是国际市场占有率的国际比较。
贸易竞争力指数是小幅下调,从2009年到2011年来看是成下降的趋势,这表明我们国家汽车工业的贸易竞争力呈现持续下降的态势。我们也给出日本、韩国、德国的贸易竞争力指数的情况。贸易竞争力指数的下降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是我国汽车关键或核心零部件仍需大量进口的态势没有根本改变。二国内汽车市场需求的结构升级,对于中高档汽车的需求更为强烈,国内汽车市场难以满足这部分市场需求。显示比较优势指数的情况来看,09、10、11年的情况呈现逐渐上升态势,这表明我国汽车工业的比较优势在持续上升。通过国际比较可以看到,显示比较优势指数是仍比较低。从汽车全员生产率情况来看,这几年不断上升。
2013-05-20 11:22:43
- 江飞涛:
下面着重讲下汽车产业提升中面临的问题与挑战。首先,中国的汽车产业仍处于全球价值链的低端,中国虽然已经成为汽车生产和消费大国,但是在全球价值链的分工中仍处于组装环节和非核心、非关键零部件的制造环节,位于全球价值链的低端,中国汽车产业核心技术的严重缺乏,同时制约着中国汽车产业由低端化向高端化方向发展。近年来自主品牌面临相对严峻的挑战。从2011年情况来看,自主品牌乘用车的销售量较上一年是下降2.6%,在国内市场的占有率也下降3.4个百分点,自主品牌的竞争力还待提高。从品牌竞争力看,自主品牌在知名度、美誉度等方面都与国际大品牌、合资品牌存在比较大的差距。自主品牌现在所拥有的建立在低价、利薄上的成本优势也给品牌的提升带来了阻碍。
2013-05-20 11:24:37
- 江飞涛:
自主研发和创新能力亟待增强。中国汽车工业一直以来面临比较核心的问题。以合资模式和限制竞争为特征的汽车产业政策不利于竞争力的提升。这种政策模式下,汽车行业对内开放之后滞后于对外开放,缺少对内资企业充分开放并使其中的优势企业脱颖而出的环境政策,是影响中国汽车企业研发能力提高、短期内竞争力提升的主要原因。抑制市场竞争的汽车产业政策使得企业缺乏自主创新组织学习的精神和动力,并导致相关利益主体的寻租行为。
2013-05-20 11:26:07
- 江飞涛:
中国汽车产业在国际市场面临新的挑战,主要是出口国贸易市场的贸易壁垒和出口门槛的提高,日本汽车产业调整在全球的布局,加速扩张海外市场,进一步加大了中国汽车产业拓展海外市场时面临的压力。
政策方面有三点:一是调整产业政策取向,改善市场竞争环境。政府应当抛弃以扩大规模和提高产业集中度为由保护垄断的政策,将政策重点转为构建一个公平的竞争环境。在此基础上,汽车产业政策应重点注重以下几个领域:一是汽车产品的安全性管制,保护消费者权益,建立完善的汽车产品召回制度,制定并实施更为严格的排放标准,从税收政策上进一步加大对于研发和创新的激励,加大对于产业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研发的支持,积极支持技术功能的职业培训和教育。二是促进汽车企业提升自主研发和创新能力。最为重要的促进企业自主研发和创新能力的是要放松政府管制,大幅减少政府对微观市场的干预,对汽车产业的发展创造一个开放、公开、公平的竞争环境,开放竞争的市场环境是激励技术创新最为有效的机制。三是积极推动汽车工业信息化深化发展。首先,发展公共服务平台。其次,要大力发展汽车电子业。其次,积极支持汽车企业进一步利用产品数字化建模、工程分析、工艺设计、制造执行和信息系统,通过集成创新来改变产品设计方式,数据管理方式和经营模式,促进业务流程的整合和优化,提高设计制造效率,实现生产成本的精细化管理。主要是从这三方面提出的汽车工业竞争力的对策建议。谢谢大家。
2013-05-20 11:26:31
- 谢寿光:
非常感谢。很短的时间把要点都给大家做了报告。下面有请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王燕梅副研究员给大家做报告,题目是机械工业竞争力。
2013-05-20 11:27:34
- 王燕梅:
我的报告分四部分:前两部分是对机械工业的国际竞争力以及历史走势和国际比较进行情况的展示,第三部分是讲影响企业工业竞争力的主要的因素和变化,第四部分对2013年竞争力的情况进行简单的展望。
首先看机械工业竞争力的演变。21世纪以来,中国机械工业经历了高速增长的10年,我们这个报告根据出口的情况做了国际竞争力,基本走势跟行业的情况也是比较相似的。近十年经济的高速增长,从世界机械工业几大国之一成为世界第一。在国际竞争力方面的几个指标方面提升的速度比较快,但是从2009年以来一些竞争力的指标表现出了跟过去10年不同的走势。
2013-05-20 11:28:03
- 王燕梅:
首先看国际市场占有率,这基本是一直往上提升的速度,到2009年我们出口有很大幅度的下降,但是在国际市场占有率还是上升的趋势,一直到2011年达到15%的比率。这个口径是比较大的,包括机械和运输装备,比机械工业联合会的口径要大一些。二是贸易竞争力指数。这反映净进口的相对的情况,机械工业是在2004年才实现了出口高于进口的情况,但是竞争力指数从2004年增长比较快,2008年达到最高的水平,2009年和2010年有所下降,2011年稍微有一些上升。三是显示比较优势指数,这个指数反映的是行业是不是在中国来说具有出口优势的产品行业,大于1是表示是出口优势行业,从2005年开始机械产品成为中国的出口优势产品,这也是一个体现抛物线的走势,在2009年达到最高点,然后有所下降。
2013-05-20 11:29:36
- 王燕梅:
最后一个指标是质量竞争力指数,是出口单价的国际比较。我选择三个产品:车床、发电机组和轴承及零件。从价格情况来看,基本是小幅上升的幅度,这样的竞争力指数是用中国的出口价格比上世纪前十位出口价格的平均值,可以看出从价格来看,从这个指数来看,车床的竞争力是属于比较低的水平,轴承零部件比较低,发电机组基本上赶上世界的先进水平,这也从蔡会长那儿得到一个印证。这是中国的情况。
下面看一下与国际市场的比较,国际市场占有率,我们做了日本、德国、美国、中国的比较,这几个国家都是市场占有率大幅下降的程度,中国是很快增长。贸易竞争力指数,这也是基本相似的,中国本来是负的转为正,增长的速度在前几大国家里是最快的,显示比较竞争力指数。可以看出机械在日本来说是非常有竞争优势的产品,在德国也是,但是在美国慢慢变成了一个不具有竞争优势的产品,中国也是一个比较快的走势,但后两年有所下降。
质量竞争力,我们列出这三个产品世界前十位出口大国的情况,从这里还是可以看出车床和轴承跟其他国家的差距还是比较大的。这是2011年的数据。
2013-05-20 11:31:15
- 王燕梅:
下面看一下影响因素的情况分析。刚才我们提供主要是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是进出口贸易反映竞争力的情况,其实是国家在这个产业,全球价值链分工位置的体现。主要的影响因素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看,包括国际分工、国际演变、国内外市场需求的变化、要素供给和价格的变化以及政府政策等等。
下面简单来说一下,中国机械工业在全球产业链分工中的位置。本世纪以来,我们认为国际分工正在从产品间的分工为主转向以产品内分工为主,中国机械工业属于在国际产品内分工中处于加工组装的环节,进口零部件,出口产成品。产品内分工的情况和整机的情况一样,主要是出口低端产品,进口高端产品。下面有一张图,机械产品进口中的零部件占的比重比较高,有的年度接近70%,出口产品中零部件的比重一直保持比较低的,在40%或者不到的情况。这体现我们分工的位置。
全球竞争格局变化对产业竞争力的影响。一方面金融危机爆发以后,世界经济复苏缓慢,世界机械产品贸易额增长速度大幅下降,2008-2011年名义增长率仅为2%,影响了中国经济类产品的出口。尽管跟其他国家相比中国的市场占有率提高了,但是显示比较优势指数出现了下降,中国的机械产品在全国出口中的重要程度出现了下降。另一方面,金融危机之后机械行业贸易和投资保护主义盛行,对中国机械产品出口以及产业竞争力产生了负面影响。这是世界机械产品出口的情况,在2009年出现一个下降,这是世界机械产品出口占全球的比重也是在往下走的走势。
2013-05-20 11:33:45
- 王燕梅:
生产成本费用上升对产业竞争力的影响。机械产品价格变动一直比较平稳,上游原材料的价格指数都是高于机械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2011年以后,因为需求的下降,由于产销增长速度开始下降,成本上升对利润的抵减的作用明显,就表现为工业增加值和利润总额的增长率下降,而且低于产值的增长率。这有一张图,比较平稳的显示的是机械工业品的出厂价格指,这个是从2001年开始近十年的走势。高高低低起伏是一些上游产品,可以看出上游产品价值的涨幅是高于机械工业的。
国内需求结构升级对产业竞争力的影响。国内机械市场在规模增长动力不足的情况下,需求结构出现了快速升级。需求结构升级来源于两方面的因素交织,一是政策的拉动,二是市场自发的投资需求向中高档机械装备转移。以2009年为分界线,机械装备的需求规模快速增长,在这之前是快速增长,需求结构升级相对缓慢,2009年以后需求规模的增长比较平稳,但是需求结构的升级以更快的速度,这样导致2009年开始,机械产品的进口增速超过出口增速,贸易竞争力指数由上升转为下降。
支持性政策对产业竞争力的影响。可以说最近十年机械工业的支持政策的力度是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有几个主要的对机械工业支持的政策,还有一些细分的产业规划,这些规划基本上明确了机械工业的发展目标,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一些政策的具体措施是由政府确定鼓励发展方向,划定产品和企业,从多角度加大资金支持力度。
2013-05-20 11:36:17
- 王燕梅:
下面对2013年机械工业竞争力的展望。2009年开始,受国内外经济环境的影响,机械工业主要经济指标增速全面回落,反映国际竞争力的一些指标也出现的回调。过去十余年竞争力快速提升的部分条件已经发生了根本的改变,比如开始进入国际分工体系带来的国内外市场规模快速扩张、低廉的要素成本。中国的工业化进程已经基本走完了中期阶段,机械工业结构升级的动力与能力、国家对政策的支持都达到有史以来的最高水平。技术能力追赶和市场追赶两类,目前中国机械工业已经基本完成了依靠成本优势获得市场份额快速增长的阶段,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机械技术能力。
竞争力的走势受到国际经济环境和国内投资情况的左右,但是也是国际分工的体现,而国际分工是基于比较优势的,中国的比较优势决定在中低端生产的产品和生产环境上,中国的地位在目前世界上还是不可替代的。因此和规模有关的竞争力指标也许有一些波动,但是总体的走势还是比较平稳的,并且是上升的走势。但是质量竞争力的提高反映的是一个能力,这是更加长期和艰巨的任务。谢谢。
2013-05-20 11:37:07
- 谢寿光:
下面有请《中国经济学人》主编李钢来报告,题目是中国产业实现升级了吗?
2013-05-20 11:39:52
- 李钢:
非常高兴有机会感谢谢社长和张其仔老师来邀请我来参加这个会议。首先关于中国的产业竞争力和产业升级有非常多的争论,一方面我们看到从2001年中国加入WTO以后,中国利用两个市场的能力不断提升,中国的产业国际竞争力用一些传统的指标来测算是不断提升,这是好的一方面。另一方面也有人认为,中国的对外贸易主要是通过利用世界产业链转移机遇,目前主要是进入了产业链的低端,低端锁定会影响中国的产业升级,甚至有的学者认为中国现在只是“世界车间”,而不是“世界工厂”,一个是生产车间,一个是世界型的工厂。中国的贸易是一种“悲惨式”不可持续的增长。大家现在看到对于中国的产业升级,对于中国的产业国际竞争力有一个非常大的争论,形成两种截然不同的认识。我做的研究就是要回答这个问题,从我们自己的研究来判断中国到底是否实现了产业升级。
2013-05-20 11:41:19
- 李钢:
一般研究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时候或者研究产业升级的时候都用一个指标就是贸易顺差,包括出口或者进口,包括贸易的净进口或者净出口,很多人对贸易顺差有非常多的指责,认为贸易顺差是带来中国一系列问题的非常重要的原因,甚至有的国外学者认为中国的贸易顺差是导致世界经济不平衡的重要的原因,似乎贸易顺差成了中国非常多经济问题的根源。如果我们把时间尺度放得长一些,从1978年以来可以看到,实际上中国贸易的顺差特别是大幅的贸易顺差只是近十几年的事情,大概是90年代中后期才出现的。我们在80年代初期的时候,那时候有非常大的压力要出口创汇,我记得看一个事实,70年代末80年代初期,国家曾经为了进口制造女同志用的发夹的钢材,专门开了国务院总理办公会,讨论是不是要花100多万美元来进口一些特殊的钢材来做发夹。如果大家把这个贸易顺差的问题放在更长的尺度来看,就会发现其实这不是一个什么问题。我们现在贸易顺差是90年代到现在也就是20多年的事情,而美国大概在1970年以前有将近100年时间的贸易顺差。我大体的意思是,如果在一个很长的尺度或者较长的尺度来看,贸易顺差不是什么问题,最多来说贸易顺差就是可以有点类似于城市里面的富贵病,比如高血脂、糖尿病,看起来是一个问题,但是这是从贫穷阶段主要问题是营养不良到营养过剩到现在营养均衡的必然发展阶段。比如我们对很多问题的争论,包括对于中国产业国际竞争力的争论,包括对于中国产业升级问题的争论都要放到这个国家所处在特定的历史阶段来看,而不是简单看现在带来什么问题。这是第一个观点。
2013-05-20 11:43:33
- 李钢:
现在对产业国际竞争力和具体产业升级的问题,我认为中国实际上是从1978年以来实现了两次产业升级,第一次实现的产业升级是上世纪90年代前完成,第一次产业升级是什么呢?如果以出口来看,主要是出口原材料制成品,比如农产品、矿产品到转变为出口制成品。中国的第一次产业升级是从原来主要出口依靠原材料换汇变成主要出口制成品。这一次产业升级是非常重要的,这一次产业升级判断为第一次产业升级使资源禀赋不再成为民族崛起的障碍。中国是地大物博的国家,但是我们主要的资源禀赋都是低于世界人均水平的,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民族崛起过程当中有一个非常大的障碍,你的资源禀赋是不是能够支持民族的崛起?在上世纪90年代前实现的产业升级使中华民族摆脱了上苍给我们资源禀赋巨大的障碍,这不再成为民族崛起的障碍,这是第一次产业升级所实现的对中华民族非常大的进步。
同时我们看到在这次产业升级,实际上和国内的产业变化是同步的,我这张图一个是按变价来计算的产业结构,一个是按不变价来计算的产业结构。我们会看到,随着我们国家出口产品实现产业升级的时候,国内的产业结构也实现了巨大的产业升级。也就是说,从主要是非常高的农产品的比例到现在农产品第一产业占的比例非常少,左边的图是占10%左右。我重新做了一次,按不变价来算只占5%左右,国内的产业结构和出口的产业结构同时实现了巨大的产业结构升级。这是第一次中国的产业结构升级。
2013-05-20 11:46:45
- 李钢:
在上世纪90年代实现第一次产业升级之后,中国又实现第二次产业升级,主要是中国制成品的技术含量不断提升。这张图是中国一些主要的金属业、电信设备这些产品所占的比例,从这张图可以看出中国的一些高端的技术产业,比如说像电信设备大概的比例处于上升的阶段,而服装等传统上认为技术含量比较低的行业,比例在不断下降。但是用这种图的问题是出在两方面:一方面,我们很难总体把握中国制造业产业升级的程度是什么样的;另一方面,实际上中国的一些高技术产业也只是进入它的组装环节,它的技术含量是不够高的。这两个问题会影响到对这个图的使用和判断。我们用什么办法对中国的技术产业进行判断,每个行业所用的员工的素质是什么样的?我们大体可以认为,如果一个产业可以想像,这个产业如果它的员工90%以上都是农民工,这个产业的技术含量是不会高的。相反如果一个产业90%以上都是博士生,我不相信这个产业是低技术的产业。我们就来判断一下中国一些主要行业的劳动力平均学历是什么样的,判断出来实际上还是能够印证大家的一些判断,比如电信设备、集成电路这些行业的技术含量是最高的,而比如说我们原来判断的中等技术行业,比如机械行业是处在中等的位置,是处于第二梯队。我们原来认为一些技术含量比较低的行业,比如说服装行业、纺织行业在制造业里平均员工的学历是最低的。大家原来的判断认为哪些是低技术行业,哪些是高技术行业,即使这些行业,比如电信设备、制造业,虽然你认为主要是进入了一个组装环节,但是这些行业的技术水平确实是还要高于传统的纺织服装行业。
2013-05-20 11:49:17
- 李钢:
我们按这样来算中国总体的产品出口的技术含量非常有趣,我们可以看到中国的出口产品和进口产品的技术含量确实是这些年都在处于不断上升的局面。我算了一个净进口的技术含量,相当于出口产品和进口产品的差距,我们也看到这张图,确实是处于不断下降的局面。我们能够判断认为,从上世纪90年代之后,中国制造业的技术含量确实是处于不断上升的局面。同时我们也进行了计算,中国制造业进行出口的时候是相当于解决了多少就业,而进口的时候当然也相当于解决国外的就业,从我们测算表明,确实是中国从1980年到现在,中国出口产品所包含的,越来越多地解决了高端技术的就业问题,我们会看到中国出口产品所包含的高端学历人员的比例是明显快于文盲和小学文化程度的人。我们有一个计算。这是我们中国产品净出口所解决的就业是什么样的。这个结构是跟中国的劳动力要素禀赋的结构是高度吻合的,在1980年的时候,中国实际上高端劳动力比如大学生、研究生,我们净出口当中,这些人属于净进口的状态。到1994年随着中国劳动力要素禀赋的变化,所有的包括高端学历、低端学历都处于净出口的阶段,我们认为大体上中国从90年代后实现了第二次升级,我们讲第一次的产业结构的升级是上世纪90年代实现的,是实现了从资源禀赋、资源换物质财富,过度到靠劳动来换财富。90年代之后的升级是从传统的劳动力、传统的人口能力换物质财富变成质量型的换中国的物质财富。我们专门做了一个研究,关于中国到2020年劳动力素质是如何变化的,我们算出来还是非常乐观的,认为到2020年中国劳动力素质会不断升级,我们认为质量型的人口红利将进一步优化中国的产业结构的升级。最近总理有一个讲话,认为大概中国的人口红利是很难支撑中国下一个十年到二十年的经济增长,我们认为虽然传统的人口红利在减弱,但是这种质量型的人口红利,不断的人口素质的提高所带来的人口红利将进一步支撑中国十年到二十年经济的增长,将能够实现产业结构升级与经济快速增长同步。
2013-05-20 11:52:55
- 李钢:
最后总结一下,首先,认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出口商品的结构得到了巨大的提升,中国产业结构的升级并不是像大家传统的认为升级很慢。我认为中国从改革开放以来实现两次巨大的产业升级,第一次产业升级从主要依靠初级原材料过度到主要依靠制成品的升级,第二次产业升级是在制造业内部实现的,制成品的技术含量在不断提升。同时我们第四个结论是对中国的产业劳动力数据进行展望,认为到2020年中国劳动力素质不断升级,这会进一步提高中国劳动力水平。总之,我们对中国今后十年经济增长与发展方式的转变是非常乐观的,我们认为中国将迎来质量型人口红利所带来的经济增长与产业升级的新十年。谢谢大家。
2013-05-20 11:58:13
- 主持人:
请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运行室副主任原磊发言,题目是中国工业增长动力机制的转换。
2013-05-20 11:59:04
- 原磊:
我的题目是当前工业经济形势分析以及“十二五”的展望。
第一,当前经济形势分析。从几个方面来看,一是中国工业生产增速放缓,从2011年开始看的话,到2012年到2013年1到4月份都是延续下滑的趋势。总体来讲,下行的幅度是有一定大的幅度,波动的程度明显有所降低。第二,从产业来看重工业下滑幅度大于轻工业,目前来看重工业的增速高于轻工业。从2013年的1到4月份来看,重工业的增速有所提高,高于轻工业的增速。下面这张表是增速下滑幅度最大的一些行业。第三,东、中、西部的增速全面回落,目前来看,从这张图可以看到,从增速的幅度来看,尤其是中部下滑的幅度最大,相比来讲东部的下滑幅度一直较小,从目前来看,东部地区的工业经济增速有所恢复,基本上恢复到2011年或者2010年之前的一段时间,基本上是增速总体上有所恢复。如果从增速的速度来看还是很慢的。第四,制造业投资增速明显回落。
2013-05-20 11:59:45
- 原磊:
我们从制造业的投资增速来看,我们把这一条黑色的虚线,就是制造业的投资增速,总体来讲,从2013年来讲出现一个问题,低于全社会的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的增速,从去年包括2012年的时候,当时贸易经济压力也比较大的时候,但增速还是没有低于全社会固定资产增速。从2013年来讲,制造业投资增速进一步下滑,反映了投资者对未来前景预期的不确定性。从产业来看,高耗能的产业投资增速下滑的幅度更大一些。
第五,工业品进出口增速加快回升,但对经济增长拉动幅度没有增长。我们在出口增速回升的同时,进口的增速也在增长。右边的图是进出口差额的量,4月份的差额跟去年4月份的差额没有太大的差异,在经济的拉动方面的作用是有限的。第六,工业企业经营效益好转,但是经营压力仍然比较大。这张图是工业企业的利润总额的图,利润总额红色的线是增速,增速一方面来讲2013年比2012年有比较大的回升和好转,但是在跟以前相比还是差别比较大,企业的压力还是比较大的。右边的图可以看到,红线这一块是销售成本,蓝色是销售收入,这个成本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销售成本的增速是一直快于销售收入的增速,也反映了中国工业企业生产成本这一块持续上升的压力。劳动力生产要素成本的上升导致一些企业竞争效益的压力。在供给面的一些问题。还有销售收入增长速度是快于利润的收入,中国的产能过剩的问题,因为企业之间有产能过剩,恶性竞争的情况存在。虽然说企业的量是有的,销售量是有的,但是大家都不赚钱,赚的比较少,也反映出来这些问题。
2013-05-20 12:01:51
- 原磊:
第二,“三大需求”趋势分析。从投资来看,以投资驱动为主要特征的工业经济增长方式已经难以持续。因为从2002年扩市,资本驱动逐步代替了最终消费,成为中国工业经济增长最主要的拉动力量。但是投资增长过快造成一系列的问题,比如“投资挤了消费”“产能过剩”等等问题,对资源环境造成巨大压力。现在投资驱动型经济增长方式难以持续,如果中国工业继续为了投资而投资,为了拉动经济而投资,会造成很大的压力,这种情况是无法持续的。
应当看到一个问题,由于中国经济存在产业的不平衡和区域不平衡的问题,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区域的协调发展都需要通过增加投资来实现,所以我们认为在未来的时间中国投资的增长还有很大的空间,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里,中国投资率会处于很高的水平,为什么投资率是维持一个很高的水平,增长模式有变化,认为与过去投资驱动型发展模式不同,新的发展阶段之下投资增长率应当是需求大的结果,而且投资的质量应当是稳步提升。
2013-05-20 12:03:04
- 原磊:
中国基础设施投资还有很大的空间。这是关于不同省份的图,还有人均GDP的水平,不同的省份之间还有很大的差距,通常这些经济发展比较好的一些地区,像人均GDP水平比较高的地区,这种基础设施的存量比较大。还有他们之间如果说用回归分析,有很大的相关性,一般来说人均GDP每增加一个单位,人均基础设施也会增加。我们认为从十八大来讲,人均的收入水平,国家有翻一番的指标,还有“四化并举”工作的城镇化的发展思路,总书记说加大基础设施投资也将是比较大的空间。
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将成为工业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增长的根本立足点。中国一直在谈自身消费率较低的问题,如果扣除商品的价格因素,我们看消费的增速一直是快于GDP的增速,也有这样的情况。如果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占GDP的比重也出现一个上升,也反映一个阶段中国消费增长的需求,下一阶段中国要想提高消费率问题,目前消费率比较低,既有收入层面的因素,但是同样也有产业结构的问题,产业的结构和需求结构不相适应,也是需要消费的增长、需要产业结构的改善包括产业结构的投资等来实现。我们应当用城镇化带动工业化,建立与社会结构相适应的产业结构。
2013-05-20 12:04:45
- 原磊:
进出口对工业经济增长的作用将逐步由需求拉动转向效率的提高。长期以来包括我们刚才谈的时候,我们往往用出口减进口的差额来衡量进出口对国民经济的拉动作用。这种思路是有问题的,什么问题呢?对于国家来讲,进口和出口同样很高,大进大出的发展模式,从差额上没有太大的差异,事实上对经济的促进作用是完全不一样。有时候进口和出口,进口是国家对资源利用的能力,进出口有时候更大的作用是促进国内产业效率的提高。在下一步发展当中,从进口的扩大有利于内需的扩张,很多消费品之间是互补的,而不完全是相互替代的关系。
2013-05-20 12:06:41
- 原磊:
第三,“十二五”工业经济增长的趋势分析。
潜在产出增长率的下滑反映工业经济增速的下行压力。我们都认为是潜在产出增长率是出现下滑的,下滑趋势是从2007年出现的,下一阶段这个趋势还会继续。
产出缺口较低甚至为负,说明了工业经济尚处于不景气的空间。目前我们的产出缺口在逐渐降低,是为负,反映经济的不景气,从需求的因素是不景气的因素。
2013-05-20 12:07:16
- 原磊:
工业化进程阶段的改变也意味着工业经济增长的放缓。长期以来,工业部门一直是中国经济增长的核心引擎,从1992年到2011年来看,工业平均每年拉动GDP增长5.353百分点,相比之下,第三产业平均每年拉动GDP增长3.88个百分点。下一步工业对国民经济的作用不仅是体现在增长的拉动,更主要是结构的升级。
我们有一个结论,“十二五”期间,劳动力和资本变动对工业经济增长的拉动将会减弱,资源环境对工业经济增长的约束会进一步加强,技术进步对工业经济增长的拉动会进一步增强。预计中国工业经济可能会延续目前的趋势,出现一定幅度的下滑,但仍处于平稳较快增长区间。2013年全年工业经济增速将维持在9.5%左右。谢谢大家。
2013-05-20 12:07:58
- 主持人:
下面有请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吴利学做报告,题目是下一波新兴市场经济体的产业竞争力。
2013-05-20 12:08:23
- 吴利学:
我们的研究目的主要是帮助更好地认识中国产业竞争力的情况。首先谈一下何谓“下一波”新兴经济体。在今后五到十年可能成为一波新的新兴经济体,首先是对中国的产业竞争力产生一定的影响,特别是对中国的出口贸易有一定的竞争,也可能成为中国产业转移的目的地。我们研究的过程当中选择几个代表性的国家,不一定很全面,一方面受到研究目的的约束,另一方面也很大程度受到数据可得性的约束。我们主要选择了拉美和东南亚的一些国家。他们基本的情况是这样,他们人口规模有5.5亿左右,人口增长率不是很大。GDP的增长是非常快的,个别经济体的经济增长非常迅速,人均GDP大概是在世界平均水平左右。这是具体人口的数量,这是GDP的增长状况。这是人均GDP的情况。(图)
2013-05-20 12:08:49
- 吴利学:
从对外关系来看,经济开放度普遍很高,贸易依存度基本上在50%以上,而且外贸的增长是非常迅速的,同时也是国际的FDI(对外直接投资)净流入的主要地区。这是贸易依存度的情况,当然受欧美金融危机的影响,这几年有一点点的下滑。这是外贸的增长情况,从这个情况来看,外贸还是在持续增长。这是他们吸收FDI的情况。从产业结构来看,这些国家基本上都是服务业比重比较高,特别是加勒比海和美洲的一些国家。他们的服务业比重远远高于东南亚的国家。这里面的原因可能跟他们的邻居有关,他们挨着美国比较近,跟他们的自然地理条件,比如很多小国,巴拿马可能以旅游为主。从增长趋势来看,工业增长有波动,他们工业比重有时候上升,有时候下降,并没有一个明显的趋势。从出口来看仍以初级产品和低端制造业出口为主。这几个图是他们制造业的比重情况以及服务业的比重,还有出口的情况。
2013-05-20 12:10:21
- 吴利学:
重点看一下这些国家与中国产业竞争力的比较。我们处理的方式是按照技术密集程度划分,把所有的出口产品分成四个行业,大概涵盖的范围都在这儿,我就不一一介绍。首先看在中国低技术产业仍然保有优势,这种优势正在部分减弱。下一波新兴经济体正在逐步扩大这一领域的优势。这是我们和他们的一个比较。从中低技术产业领域,我们和新兴经济体都不是很强,而且中国在这个领域国际竞争力明显下降。在中高技术领域,中国的竞争优势还是比较明显的,但是下一波经济体这个领域是他们最弱的一个领域。在高技术领域,中国的竞争优势是在稳步的提升,虽然有个别的新兴经济体高技术领域的竞争力超过我们,实际上类似于我们加工贸易一样,也是发达国家把一部分领域里的部分环节放到他们国家,但是他们从总体上讲也没有在这个领域形成核心竞争力。
最后谈几点展望。我们认为从低端制造业已经开始向越南、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下一波新兴经济体转移,这种转移的趋势会加速和扩大。但是在中低技术产业,这些国家在承接这方面的能力也比较弱,而且这个领域也是高污染、高能耗的一些行业。所以我们国家的产业结构也是把它慢慢淘汰或者是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发展,也是很难转移或者是提升。在中高技术领域的产业,短期内他们还很难跟我们形成很严重的竞争。但是高端技术产业我们面对主要的竞争对手或者我们发展的目标还是发达国家。谢谢大家。
2013-05-20 12:12:10
- 主持人:
下面有请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博士邓洲,题目是第三次工业革命对中国的挑战与机遇。
2013-05-20 12:12:23
- 邓洲:
非常感谢张老师给我这个机会跟大家分享在这个报告当中我的一些想法。我的汇报题目是第三次工业革命对全球产业分工合中国制造业的影响。从18世纪英国工业革命以来,人类的文明发展是从农业社会进入了工业社会,工业化可能是一个国家经济企业加速发展的重要动力。前两次工业革命出现了像英国、美国以及后来的日本在世界经济当中的霸主国家,像韩国高增长的国家,中国在改革开放以后的高增长的背后也是工业化的过程。
从这张表上可以看出三次工业革命的区别。工业革命的理解有很多,有的理解是比较狭隘一些,就是针对于一些技术上的变革或者是能源使用上的变革,但是我们认为工业革命是非常宽泛的概念,包括技术的变化和生产方式的变化,能源使用方式和新材料和主要交通工具、通讯手段甚至是主导产业的变迁,核心竞争力的变革,贸易形式的改变以及发展方式的变化,所有这些变化都共同构成了一次工业革命,我们现在经历着第三次工业革命。
2013-05-20 12:12:45
- 邓洲:
在第三次工业革命当中国家与国家之间的产业竞争力的源头也会发生一些改变。首先,响应速度将替代成本成为新的竞争焦点,在三次工业革命当中有一些产品和生命周期的变化,比如,第一次工业革命的珍妮纺织品,从1764年出现到1840年才得到普遍的使用。第二次工业革命之后到上个世纪60年代的,新产品从构思到商业投产的时间缩短到了20年。而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周期在缩短,可能就不到2年的时间。这不是重复低成本的模式,而是快速发现新市场的变化,以及针对这种变化进行调整的过程。二是知识型人才成为最重要的竞争资源。第一次工业革命当中,人从基本的体力劳动当中解放出来,核心竞争力可以操作机器,第二次工业革命是出现研发人员和管理人员,第三次工业革命真正的核心人才是富有创造力的人才。三是设计制造一体化和生产的分散化。设计制造一体化是指设计和制造在信息上和空间上都有一个聚集的过程,越靠前沿的生产越表现得突出。在美国硅谷附近很多微型工厂以加州大学为基础,日本的母工厂也是靠近自己的研发中心。制造业生产出现分散化的过程,比如3D打印机的出现,可能会将集中在工厂里实现的生产过程分散到很多地方,出现社会放大并产生和出现社区工厂的概念。
2013-05-20 12:13:46
- 邓洲:
第三次工业革命对全球分工格局产生一些影响。首先是低价产品市场空间不断压缩,竞争压力增大。越来越多的消费者愿意支付更高的价格获得高质量和个性化的产品,这种低价低质产品市场本身受到压缩,这种情况不仅仅在发达国家,在发展中国家也有这样的趋势。二是数字化、智能化和新型装备将大量替代普通劳动力,可以让发达国家突破劳动力成本过高的瓶颈,可以重构制造业领先地位。具体反映为在技术研发上会巩固和延伸传统的通用技术的优势,在产业分工上以中国或者其他发展中国家为中心的制造业版图之外找到先进制造要素聚集区。在产业结构上加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主导和引领作用。在全球研发分工上成为科技基础设施大本营。这主要是借助非常强大的大学和研究机构的资源。
2013-05-20 12:15:00
- 邓洲:
在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影响下,发达国家不仅能够重获传统产业竞争优势,更面临新兴产业发展的巨大机遇,全球产业分工,特别是制造业的分工重心会向发达国家有所转移。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凭借低成本的要素供给、庞大的市场需求已经成为全球制造业大国,并正在通过不断积累的技术创新能力向制造业强国迈进。第三次工业革命给我们带来冲击,同时也带来机遇。我们国家现在作为一个后起国家,工业化的进程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巨大,我们国家还是对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补课。我们国家产业和企业自身要素的条件和要素在短期内适应第三次工业革命的要求还比较困难。一是核心技术能力薄弱造成知识、技术转化为经济利益的能力比较差。中关村是我们国家技术研发资源最密集的地方,但是就中关村来看技术产出占总产出的15%左右,如果从全国来看,我们国家真正通过技术转化经济利益是非常低的,主要还是依靠规模化的制造和成本的优势创造的价值。二是现代制造技术创新主体和产业主体有缺失的情况,我们大企业大而不强,无法整合整个产业链,而小企业我们的中小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并没有发挥像日本这样的国家创新的作用。三是技能型和知识型工人供给不足。我们国家现在人才结构,像金字塔型的,基层的普通劳动者非常多,但具有一定创新能力的技能型工人是非常缺乏的,而且这些工人在培养上,不仅在教育的培养上还是在工商的培养上的机制还是非常不健全的。四是传统的产业政策与先进制造技术和产业发展需求不匹配。我们现在的产业政策主要是以减免补贴为主,在产业政策重点是相当于救火队的形式,哪里需要发展就补哪里,缺乏长期稳定的政策,这种朝阳产业的发展更需要稳定的政策导向。
2013-05-20 12:15:14
- 邓洲:
我们觉得带来的机遇是显而易见的,首先是有利于缓解制造业日益趋紧的要素约束。二是有利于加快传统制造业的转型与升级。新兴产业的发展特别是信息技术的使用,普遍在传统产业当中应用,对传统产业改造是有一定帮助,本身来说传统产业自身与一些新兴技术的融合可以实现自身的升级,比如传统的像数控机床的升级,传统的制造像传统的汽车产业向新能源产业的升级都是机遇比较大。三是有利于形成的产业群体和经济增长点,这是第三次工业革命带来新的技术,这些会形成一些新的产业增长亮点,这对于我们保增长也是起到一定的作用。
总的来说,中国是彻底错过第一次工业革命,基本上与第二次工业革命也是擦肩而过。第三次工业革命到来,我们恰好有能力也必须去迎接它,而且利用好这次机会,实现中国制造业竞争力的提升。谢谢大家。
2013-05-20 12:16:30
- 主持人:
谢谢邓洲。我们今天的讨论会到此为止。非常感谢媒体的朋友。今天的会议到此结束。
2013-05-20 12:17:23
图片内容:
- 5月20日,社科院2013年《产业蓝皮书》发布会举行
- 中国网现场直播
- 《产业蓝皮书》发布
-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社长谢寿光主持会议
-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张其仔作报告
- 社科院2013年《产业蓝皮书》发布会现场
-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所长金碚讲话
- 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副会长蔡惟慈讲话
- 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部张占斌主任讲话
- 国家信息中心预测部张亚雄副主任讲话
-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部副部长石耀东发言
-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王燕梅副研究员作报告
-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中国经济学人编辑部副主任李钢作报告
-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运行室副主任原磊发言
-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吴利学作报告
-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博士邓洲发言
相关新闻:
图片大图:
-
5月20日,社科院2013年《产业蓝皮书》发布会举行
中国网 李佳
-
中国网现场直播
中国网 李佳
-
《产业蓝皮书》发布
中国网 李佳
-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社长谢寿光主持会议
中国网 李佳
-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张其仔作报告
中国网 李佳
-
社科院2013年《产业蓝皮书》发布会现场
中国网 李佳
-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所长金碚讲话
中国网 李佳
-
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副会长蔡惟慈讲话
中国网 李佳
-
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部张占斌主任讲话
中国网 李佳
-
国家信息中心预测部张亚雄副主任讲话
中国网 李佳
-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部副部长石耀东发言
中国网 李佳
-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王燕梅副研究员作报告
中国网 李佳
-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中国经济学人编辑部副主任李钢作报告
中国网 李佳
-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运行室副主任原磊发言
中国网 李佳
-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吴利学作报告
中国网 李佳
-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博士邓洲发言
中国网 李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