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标题
- 第四届“中国(天津滨海)国际生态城市论坛暨博览会”
活动描述
- 由住建部、国家发改委、天津市人民政府、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主办,天津市滨海新区人民政府承办的第四届“中国(天津滨海)国际生态城市论坛暨博览会”定于2013年9月15日在天津市举办。主论坛于15日9:00在滨海国际会议中心举行。中国网现场直播,敬请关注!
文字内容:
- 主持人:
尊敬的各位领导,第四届中国(天津滨海)国际生态城市论坛暨博览会即将开始,请到指定座位就坐。
2013-09-15 09:00:24
- 主持人:
出席本届论坛的的领导和嘉宾有:全国政协原副主席、工商联名誉主席黄孟复,新加坡荣誉国务资政吴作栋,国家住建部副部长仇保兴,天津市委常委、滨海新区区委书记袁桐利,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魏建国,新加坡国家发展部部长许文远,新加坡驻华特命全权大使罗家良,天津市人民政府副市长、滨海新区区长宗国英,新加坡高级政务司长陈振泉,新加坡原国家发展部部长马宝山,市政协副主席、市工商联副主席黎昌晋,新加坡国家发展部副常务秘书郑锦宝,世界自然基金会中国区CEO彭培德,美国工程院院士霍夫曼,中国工程院院士戚发轫,清华大学原副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倪维斗,国际清洁能源主席格劳博,美中绿色能源促进会主席吴锡九,中科院院士、天津大学教授姚建铨,国家住建部城乡规划司司长孙安君,国家发改委气候变化司副巡视员孙桢,新竹市市长许明财,新竹市议会副议长孙锡洲,中国社科研究所所长潘家华,中国国际交流中心副秘书长张小冲,国际环境创立理事会秘书长齐默曼,天津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办公厅主任朱军,中国国际交流中心交流部部长许朝友。
有请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魏建国先生主持第一阶段论坛。
2013-09-15 09:11:38
- 魏建国:
尊敬的全国政协黄孟复副主席、尊敬的新加坡吴作栋名誉国务资政、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大家上午好!第四届中国(天津滨海)国际生态城市论坛暨博览会第一时段的会议现在开始。
在此,我谨代表论坛举办方对各位来宾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地感谢。第四届中国(天津滨海)国际生态城市论坛暨博览会是由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天津市人民政府、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联合主办,由天津市滨海新区承办。滨海论坛以生态城市创造和谐未来为永久主题,本次论坛以生态城市与美好家园为年度主题,将通过一个主论坛和八个平行分论坛,围绕发展可持续和宜居城市建设绿色生态城区、新城镇化过程中的生态修复经验分享,国际合作战略研讨等等议题进行深入讨论。全面总结国际国内生态城市发展的理论和实践,探索生态城市建设的崭新思路和举措,为未来生态城市的建设提供能施行、能复制、能推广的参考和借鉴。
各位来宾,论坛的第一时段共有五项议程。首先请天津市委常委滨海新区区委书记袁桐利代表东道主致欢迎辞。
2013-09-15 09:13:50
- 袁桐利:
尊敬的黄孟复先生、吴作栋先生、彭培德先生、仇保兴先生、许文远先生,尊敬的各位嘉宾、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大家上午好!
在这秋高气爽的美好时节,第四届中国(天津滨海)国际生态城市论坛暨博览会隆重开幕了。我谨代表天津市委市政府和滨海新区向论坛及博览会垄断举办表示热烈祝贺,向各位嘉宾表示诚挚的欢迎。
建设生态城市是人类对传统工业文明的反思和扬弃,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中国天津滨海国际城市论坛暨博览会以生态城市创造和谐未来为永久主题,已经成功举办了三届,本届论坛及博览会将围绕生态城市与美好家园这个主题,着力探索生态城市建设的基本规律,总结推广成功范例,推进国际交流合作,促进美好家园建设,对于推动全球经济社会与自然环境和谐发展必将发挥重要作用。
2013-09-15 09:16:56
- 魏建国:
下面请全国政协原副主席、全国工商联名誉主席黄孟复先生致辞,大家欢迎。
2013-09-15 09:28:56
- 黄孟复:
尊敬的吴作栋先生、尊敬的各位来宾、女士们、先生们,金秋时节,秋风送爽,来自世界各地的有识之士相聚在美丽的渤海之滨,参加第四届中国(天津滨海)国际生态城市论坛暨博览会。三年来,在各方的支持和参与下,滨海论坛博览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规模不断扩大,交流的议题日益广泛,国际影响在逐步增强,大会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和社会各界交流城市生态建设的理念、展示生态建设成果的长期性和制度性的平台,对促进各国、各地区的经济社会可持续健康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从2010年的生态城市与绿色复苏,到2011年的低碳发展与生态城市,到2012年的生态城市建设与机制体制的创新,再到今年的生态城市与美好家园,滨海论坛暨博览会的年度主题的不断变化,揭示了行动的紧迫性和正确认识形势的复杂性,再到目标思想引领、会议内涵逐步深化,对推动绿色发展、建设生态文明的作用也越来越大。
2013-09-15 09:35:48
- 黄孟复:
我相信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滨海论坛暨博览会一定能办的越来越好。自1978年中国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飞速的发展,对效率的追求带来了工业化、现代化的积聚,城镇化已成为我国发展不可避免的趋势。回顾发达国家城镇化的进程,可以看到,每次城镇化都会有生态的严重破坏和资源的过度利用,城市文化遗产的破坏等等的历史问题。中国的国情现实迫使我们必须走一条健康的、可持续发展的城镇化道路。我们的城镇化不是初级工业化阶段的城镇化,而是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城市道路相适应的城镇化。我们要走城市与生态、城市与农村、城镇化与新型工业化的协调发展的路子,走可持续发展的路子,这也就是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
2013-09-15 09:49:23
- 黄孟复:
这一过程中,城市发展建设至关重要。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建立美丽中国,发展生态城市这是城市发展的全新理念,涉及国家社会的宏观发展,又关乎每个人的衣食住行。本届大会的年度主题“生态城市与美好家园”正契合这一思想。相信围绕这一主题的深入讨论和探讨,交流、凝聚共识,将对加速生态城市建设推动世界实体经济生态健康发挥积极作用。
2013-09-15 09:52:14
- 黄孟复:
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中国正处在工业化、城镇化加速发展的重要阶段,坚持以生态理念走新型城市化的道路,实现可持续发展,是世界各国人民和中国人民的共同利益所在,我们应该携手进一步加强交流与合作以更大决心、更坚实的步伐来推进城市生态化,实现可持续的发展,促进共同繁荣。
2013-09-15 09:59:02
- 黄孟复:
为此,我提出三点建议:第一,加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积极推动生态城市的发展。在当前世界经济的大调整、大变革中,无论是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都应当抓住生态建设发展带来的契机,更加注重培育以生态绿色为特点的新的经济增长点,更加注重传统产业的调整、改造和发展新能源、节能环保等新型的产业,更加注重推动生产、流通、分配、消费以及建筑等环节的节能绩效,更加注重保护和建设生态的环境。各国政府都应当实行有利于生态发展的政策措施,形成经济社会与自然环境相协调的发展机制,引导企业大力开发生态技术,生产生态产品,发展生态经济,以最大限度的实现资源的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尽可能减少产业发展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和对人类健康的损害。
2013-09-15 10:00:11
- 黄孟复:
第二,巩固树立生态文明理念,大力倡导生态消费。人们的文明发展与自然环境息息相关。近年来,人类征服自然的能力迅速增强,随之而来的环境危机和生态退化的问题,缺乏生态环保意识的社会群众难以持久,最终人类将为此付出沉重的代价。发展生态经济需要我们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价值观念,把节约文化、环境道德纳入社会运行的工序,把资源承载能力、生态环境容量作为经济活动的重要限制条件,进而改变人们的生产生活的方式和行为模式。在大力推动生态生态、绿色流通的同时,积极倡导生态消费,引导社会公众自觉选择节约、环保、低碳排放的消费模式,推动经济持续发展。
2013-09-15 10:00:19
- 黄孟复:
第三,深化完善经济全球化机制体制,努力构造绿色发展环境。各国在开展应对气候变化,促进生态发展的国际合作中,应当在政治上相互尊重平等协商,共同推进国际关系的民主化。在经济上要有共识,共同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均衡、普惠、共赢的方向发展;在文化上要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尊重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与进步;在生态建设上应相互帮助协力推进,共同维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为此,我们主张国际社会应当把推进贸易自由化、便利化,作为发展生态经济的助推器,反对各种形式的贸易保护主义,促进各国生态经济的成长和壮大,特别是发达国家应承担更多责任和义务,在科技成果转化、资金援助、减免债务对重点问题上采取切实措施,帮助发展中国家加快实现可持续发展。发展中国家应当积极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不断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
2013-09-15 10:02:14
- 黄孟复:
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天津滨海新区不但是中国改革开放的窗口,同时也是建设宜居城市的示范区、发展生态经济的补偿区、开展国际协作的协同区,随着滨海新区开发开放的不断深入,一个生态经济的示范之城、环境友好的和谐之城、生态优美的宜居之城、创新汇聚的活力之城正不断崛起。这里展示了中国人民与世界携手共进追求幸福生活的决心和能力。今天诸位负有历史使命感的各界精英汇聚在这里,围绕“生态城市创造和谐未来”这一关乎人类未来的主题,突出城市为核心、企业为关键、科技为先导、教育为根本、传媒为催化剂、社会为基石,推动生态发展,建设生态文明,进行深入交流,共同探讨全面性、战略性问题,凝聚共识,这无疑是世界生态文明建设和城市发展史上的一次盛事。相信在大家共同努力下,人类必将沿着可持续发展的光明之路走向更美好的未来。
谢谢大家!
2013-09-15 10:04:49
- 魏建国:
感谢黄孟复主席的致辞。下面有请新加坡名誉国务资政吴作栋致词,大家欢迎。
2013-09-15 10:07:32
- 吴作栋:
尊敬的黄孟复先生、仇保兴先生、袁桐利先生,各位嘉宾,女士们、先生们,首先要感谢这次会议的组委会邀请我参加第四届中国(天津滨海)国际生态城市论坛暨博览会。
自从2010年举行首次会议以来,滨海论坛暨博览会可谓越办越好。如今它已经成为政府官员、学者、企业家和对可持续发展有兴趣人士齐聚一堂,互相交换意见和交流最重要做法的重要平台。我很高兴来到这里同老朋友们见面,以及看看天津在各方面的最新发展。我希望在接下来四天,大家能集思广益想出新点子,彼此互相学习,协助塑造中国和世界城市发展的未来。
2013-09-15 10:08:28
- 吴作栋:
天津滨海新区是讨论可持续发展和城市化课题的理想地点。滨海新区的开发开放,推动天津成为环渤海地区的经济中心。去年,天津全市生产总值增长达到13.8%,成为中国增长速度最快的行政区。
新加坡和中国享有长久、互惠互利的关系。新加坡向来大力支持中国的发展,并且会继续下去。一个稳定、开放和繁荣的中国对亚洲和世界都有好处,因为这将促进区域的发展,同时也有利于世界和亚洲地区的和平及稳定。新加坡和中国的合作既深且广。随着中国的发展以及发展需要的改变,新中的合作也不断演进。我们希望新加坡在一些领域的经验和政策,能继续对中国具有参考价值,正如我们也会继续在其他不同领域向中国学习。
2013-09-15 10:08:55
- 吴作栋:
新中两国一直不断在寻找进行互惠合作的创新领域。这个想法可在两国政府间的两项重要合作项目上获得印证。1994年,当中国开始进行产业现代化和吸引外资时,我们开展了苏州工业园区计划。苏州工业园区如今已经发展成熟,目前正处于新的发展阶段,焦点主要是放在高科技工业和现代服务业上。许多中国城市也从苏州工业园区的发展中获得一些有用经验。
随着中国的发展,它也自然地开始更关注环境与可持续发展课题。以牺牲环境换得的经济增长,将无法让人们长久获益。因此,当我在2007年向时任中国总理温家宝提出发展生态城的构想,他立刻同意了。一年后,即2008年,在温总理的支持下,天津生态城举行了奠基仪式。
2013-09-15 10:09:54
- 吴作栋:
我要感谢温家宝总理和时任天津市委书记、现任中国国务院副总理张高丽所领导的天津官员,对天津生态成计划从概念化到具体落实所给予的合作。中新双方都看到联合发展生态城的价值,这项计划致力于实现三方面的和谐:人与人、人与经济活动及人与环境的和谐共存。对中国而言,天津生态城的发展能让它预见快速城市化所带来的挑战,协助中国获得应对这些挑战的知识和创意构想。对新加坡而言,这也是个让我们分享在中国的发展经验的良好机会。
有鉴于此,天津生态城的构想并不仅限于是一项商业投资计划。我们的目标是要把它建设成在生态发展领域,能实现经济可持续性的思想先锋。它应采取新颖、创新的生态理念,经实验后,再将相关经验复制于其他城市。天津生态城的建设,着眼于打造一个有别于中国其他城市的地方。其潜能在于它能够对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以及推动中国城市化的和谐发展,作出有意义的贡献。
2013-09-15 10:10:45
- 吴作栋:
天津生态城的良好进展显示中新两国政府与私人企业界如何通过合作,以负责任的态度和可持续的方式,把一片贫瘠的土地发展成一个宜居生态城。我完全赞同习近平主席的说法,他在今年五月访问天津生态城时说,天津生态城的成功将取决于它是否可在中国其他地方复制,成为其他生态城的示范城市。我很高兴听到其他中国城镇已经在研究天津生态城的模式,并采用了部分理念用于它们的发展上。
今天,天津生态城将欢庆五周年几年。在短短的五年内,它在可持续发展方面已经取得了不少成就。例如,天津生态城将建设成为中国的首个“国家绿色发展示范区”它同时也广获海内外的认可,被视为中国最成功的生态城项目。
2013-09-15 10:11:48
- 吴作栋:
我对天津生态城在以下两个领域所取得的进步,尤其感到高兴。
首先,在实体上,天津生态城已从一片荒芜的盐碱地发展成一个景色宜人的宜居之地。随着这个城市的发展与进步,更多居民将陆续迁入,他们将能使用生态城内的设施及特别设备。例如,天津生态城即将成为中国第一个为居民和商家供应百分百直饮水系统的城市,来自水龙头的水将可直接饮用。
与此同时,随着国家动漫园与生态科技园最近完工,天津生态城已准备就绪,能为城内与邻区居民提供良好的工作机会。至今,已有超过1000家公司在生态城内登记注册,我深信还会有更多公司相至沓。
2013-09-15 10:13:06
- 吴作栋:
其次,通过这项合作,中新两国的官员也加深了对彼此的了解。他们充分发挥了团队精神,群策群力,合作无间。我很高兴这一项目持续获得中国政府、天津市以及新加坡政府的强力支持。如果没有各方面坚定不移的支持,天津生态城将无法取得目前的成就。
从许多层面上看,天津生态城是一项走在时代前端的计划。在中国五千年的悠久历史中,城镇居民人数在两年前第一次超越了农村人口,城市化的进程将持续加速。从发展生态城所获得的有用经验,令天津生态城更有条件支持中国在解决环保问题与促进社会和谐方面所做的努力,并成为可持续发展与城市化的良好示范。
2013-09-15 10:14:43
- 吴作栋:
天津生态城这个项目,同时也可成为中国探索如何通过新颖的合作方式,与周边国家建立政治信任和加强双边关系的参考例子。这类的合作不应只限于政府与政府之间的层面,也应包括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层面,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在社会和商业领域各层面进行广泛合作,将有助于在政府之间以及人民之间建立起强韧的双赢关系,这对各方都有好处。
尽管成立至今仅五年,天津生态城项目已展现出巨大潜力。不过,前方的路依然漫长。到目前为止,我们主要把重点放在发展生态城的实体基础设施和硬件上。在未来五年,我们将开始把重点放在开发较不明显、却十分重要的发展元素上。除了发展硬件,我们也必须发展软件,例如发展社会基础设施和促进包容性及和谐增长。随着天津生态城逐渐成熟,从青少年时期迈入成年阶段,它需要同时拥有硬件和软件来实现一个蓬勃的社会和经济的生态系统。
2013-09-15 10:14:49
- 吴作栋:
这方面的调整已经开始展开。尽管中国和新加坡在土地面积和地理环境方面存在很大差异,却面对一些相同的社会挑战。去年,新加坡主办了首届新加坡-中国社会管理论坛,两国在论坛上讨论了如何促进不同种族、不同宗教和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社会和谐。天津生态城可从这类的讨论中获益,因为生态城所希望达致的目标,便是希望为居民打造一个富有凝聚力及适合工作、生活和娱乐的和谐社区。
放眼未来,我有信心,双方一定能够紧密合作,攀登新高峰,使天津生态城成为促进双边合作和可持续发展的典范。
中国已出台多项构思缜密的发展战略规划。应对相关的挑战,需要持之以恒的努力。与此同时,这些挑战同时也为中国和其他国家带来许多合作机会。这包括了能够支持中国实施生态发展和资源节约的项目,以及能促进中国同本区域关系的项目。我们皆是本区域的利益相关者,大家都希望看到这个区域和平、稳定和繁荣,而这也符合大家的利益。
我很高兴看到各方代表踊跃出席滨海论坛暨博览会。谨此预祝论坛圆满成功。谢谢!
2013-09-15 10:15:55
- 魏建国:
非常感谢吴作栋阁下为我们作出的非常重要、意味深长的演讲。
下面有请中国住建部副部长仇保兴先生致辞,大家欢迎。
2013-09-15 10:16:58
- 仇保兴:
尊敬的黄孟复主席、尊敬的吴作栋先生、尊敬的各位来宾,女士们、先生们,我今天要跟大家介绍的是“共生理念与生态城市”。
城市与自然界的存在是非常悠久的历史,城市怎么样与自然共生,是人类五千多年建成史的伟大梦想,至今我们还在探索。共生城市有三个主要协同集。培育共生城市不仅需要有硬件,还需要有软件。共生城市应该自演化成长的机制。
共生的现象是大自然最普遍的现象。大到自然界、海洋、陆地,我们处处可以发现共生的现象,各种动物、各种微生物愉快的进行共生。小到人的肠道里微生物也是共生的,这些微生物与人类间存在相互利用,能量相互交换、信息相互交换的过程。这张图就是人类肠道中各种微生物共生的现象。这种共生反映了在城市人类与各种各样的生物,与自然界完全应该是共生的,认识到这个规律就可以把城市建设成为生态的。
2013-09-15 10:17:10
- 仇保兴:
在中国历史上与西方城市建设史上有一些有差别的城市建设规划的思路。在中国历代的文人画中,理想的城市就是希望用桃花源记刻画理想城市,怎样和自然界共生。但西方古罗马到现在总是把城市看作是机械的、精确的、方块式的能够快速规划、快速建成的城市。中国非常悠久的建城史和中国的风水理论自然有关系。风水所讲的就是自然与城市如何共生,城市的选址必须要后枕山,四周环水,还要面屏山。城市和自然之间的和谐相处,以2000多年前的环境来讲,城市的规划应该是因天材就地利,成果不必中规矩,完全按照自然来规划我们的城市,这和古罗马的方格式的城市有天壤之别。
2013-09-15 10:18:45
- 仇保兴:
这张图是英国人霍华德在100多年前提出的田园城市,也希望打破那种超越自然的城市规划的模式。所以说中西方文化在工业文明之后在建城思路有趋同的趋势。
在中国文化中,我们非常崇尚山水城市,山水城市与工业文明的机械式的城市完全不一样。中国有许多城市有悠久的历史文明,它非常崇拜城市周边的山水与城市应该和谐相处,城市只是山水中的一个自然的、和谐的组成部分。而西方有许多理念,比如说纳克毕希拉说的“建筑是居住的机器”,城市不过是居住机器的放大。这样一来我们规划的城市可能很壮观、很庄严、很机械,但是它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或者自然物质的循环利用就发生了冲突。
2013-09-15 10:19:28
- 仇保兴:
在中国历史上,古人对山水的崇拜是其他一些文化难以想像的。2000多年前就有中国的规划师说“山者,万物之瞻仰也,草木生焉,万物反之只焉,反鸟集焉,吐生万物而不私焉。水者,万物之本原也,诸生之宗室也,美恶贤不肖愚俊之所产也”。水是包容万物的,中国古代的建城史中把山水城市,山与城市如何进行和谐相处分为九种模式,当然远远不能包括中国丰富多彩的五千多年的建城史。共生城市与基建城市相比,能源利用上共生城市非常集约,物资讲究循环利用,城市按照生态学的原则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但是机械城市是经济效益之上的。它的低成本排放是成为主要的落脚点,城市规划是按照物理学。
2013-09-15 10:20:39
- 仇保兴:
从共生的意义来讲。共生城市是混合的用地空间,讲究把居住、工业、就业、生态、公园系统的混合在一起,而且尊重多样化的、尊重地方文化与自然的,但是机械城市遵照严格的功能分区,CDB、工业区刻划的像钟表那样精确,遵循标准化、同质化,在一个区域内不能混同其他功能,这样造成了所有的机械城市都呈现出千人一面的景象。
从空间结构来讲,共生城市是扁平化的,一个城市由不同板块来组成,共生讲求新陈代谢,一切物质和资源都可以循环,共生城市讲究内部基因的传承,与传统文化一脉相承,尊重传统文化,但是机械城市是层级制的,服务于中心,各个单元虽然是平等的但又是单调的。同时机械城市是外部世界强加的一种城市结构的模式,缺乏系统的内生。
2013-09-15 10:21:39
- 仇保兴:
从系统论角度来讲,共生城市系统内的各个元素相互之间是存在紧密的共生互利的关系,是自组织的。共生城市讲究感性和理性的共存,共生城市是包容的、开放的城市,机械城市是二元论的,是它组织的,带有人的理性的强化。而且这种机械城市是西方文化占主导的城市,具有排他性。共生城市是工业文明转移到生态文明以后,是生态文明主要的城市的依托模式。这种共生城市是信息化、服务业为就业的主要依托。但是机械城市是工业文明的依托,它对工业化很敏感,一旦工业化衰落就会出现底特律式的衰退和败落。
这样一来可以看到,在城市城市或者生态城市设计中应该把“共生”作为核心理念,因为“共生”理念基于丰富的多样性,来源于无数的微循环,这些微循环是共生基础,共生所产生的物质协同效应是能源和能效成倍提高甚至超越物理学的定义。共生是自组织系统最重要的本质特征,离开了“共生”,我们的软件就难以着落,而且共生的最高层次是中国文化中的阴阳互补,在处处都呈现出阴阳互补是宇宙的规律,是中国文化的精髓。
2013-09-15 10:22:23
- 仇保兴:
共生城市的三个协同集。首先把能源、资源与建筑进行协同,大量推行可再生能源与建筑一体化,把风能、太阳能、地热能和建筑完美结合在一起。垃圾处理多样化,越是到金字塔顶端,垃圾减量化越明显,对大自然干扰就越小。越是和它共生的垃圾处理模式更会仿效自然界和生物界的现象。我们在一个社区中把绿色能源组合起来,先把这些绿色能源用小区享用,如果有多余的再向外网络供应,这样的绿色能源社区是生态城市的基层组成细胞。我们把雨水收集LID与水循环利用。可再生能源与景观并不冲突,只要精心设计,所有的可再生能源的使用都会产生多样化、新的景观模式。
2013-09-15 10:34:08
- 仇保兴:
城市的服务功能与产业的协同,我们把土地混合使用做到极致,不仅是平面的甚至立体空间都追求土地混合使用,只有不同功能的混合同时追求居住、商业、就业、娱乐都在一个尽可能小的空间满足多样化的需求,这样把人的交通环节减小到最低程度。这种模式的创造是城市的综合体或者立体城市,是在土地特别紧张的中国和其他人多地少的国家是非常值得推崇的。
另外,可以看到交通与住宅、交通与建筑,完全可以按照中国的传统文化,如果把建筑看成是“阳”,交通和其他空间看成是“阴”,这个阴阳应该从微观到宏观处处都能够相互之间组合、相互之间平衡。在高密度的居住区有蜘蛛网一样的人行道,使得建筑与周边空旷的空间和人性间像阴阳互补一样得到完美结合。如果把快交通与慢交通进行相互融合弥补,就会方便群众同时减少大量的碳排放。如果把步行街区的交通、休闲、购物、交流和绿色出行能够高度协同起来,城市的街道就会变成亮丽的风景。
2013-09-15 10:37:09
- 仇保兴:
气候自然与景观的协同。中国的建筑和中国的城市规划学中非常讲园林与建筑协同,园林是“阳”建筑就是“阴”,园林与建筑是抱合的、是相互共生的关系。这与西方的园林从属于建筑是不一样的。中国北方到南方,中国的四合院,充满着阴阳互补的智慧,这是五千年人类为了自然和谐创造出来的文化和值得借鉴的经验。利用现代科学可以刻画出,在社区空间造就一个良好的小气候,使热岛效应降到最低。把可再生能源与建筑多样化,创造出一个既有传统又富有现代感,充满多样化的现代城市景观。城市完全可以和周边山水协同,城市和周边自然完全可以做到共存、共荣、共雅。
我们如何培育有共生理念的生态城市。我们要尊重自演化的成长机制。一个城市必须有非常好的软件,这个软件就是共生城市的“自演化”机制。作为一个自主式体制的生态城市共生的基本规律,共生城市必然具有自组织特性系统,是内发的,是人民群众尊重自然的共同行动。生态城市规划是具有新陈代谢空间结构的自演进奠定基础的,而不是设置障碍,过去按照钟摆式的机械式的设计是阻碍这种演进生成的。一般政府扮演着他组织,民众扮演自组织。生态城市不应该有结构性的错误,这种结构性错误一般来讲非常容易,中国规划师容易把路网搞的无比巨大,好像路是为了汽车存在而不是为了人的交往。生态城市的规划,原来的路网非常稀疏,后来我们改正了,有利于人类的交往,使得它有助于自组织软件的生成。最重要的就是市民的能动性、创造性,使整个城市朝着生态化演进的最基本动力。
2013-09-15 10:37:25
- 仇保兴:
典型的例子是德国的弗莱堡,它被称为正在演进中的四个生态城市典范。市民成立各种各样的社团组织,自动要求城市的碳排放下降,能够使用更多的可再生能源。工业文明时代,我们崇拜的集中化的重大无比的城市基础设施实际上是一种工业文明的旧思路,非常容易造成这个基础设施与其他自然环境相互的排斥。其实在自然界给我们的启示,如果所有的循环能够距离越短,共生系统的复杂性越容易演化,越能够降低碳排放,能效更高。
同时可以看到生态的修复,是让城市生态系统自我演化的基础。要在一个盐碱地上建设一个生态城市就要培育原来盐碱地所不具备的生态系统的自我演化的机制。比如说水生动植物、陆地上的植物多样化都通过人工修复,使它充满多样性、充满生机。在景观设计中,引入自然生态于城市空间中,保留最丰富的、多样性最好的自然斑块,这些斑块是城市的生命之基。新建的城市公园绿地,通过愿景性规划来引导工以正确的方式,促进生物多样性和景观多样性的生成而不是相反。城市社区应该由乔木和藤本植物,生态景观和水环境改变带来可持续性的改进,这无疑调动市民积极性、能动性。我们持续优化,把它作为过程性的景观设计,像加拿大多伦多的“树之城”,该方案以持续成长的树木来取代持续开发的建筑物,让不断丰富、不断积累、不断多样化的树林代替人工景观,带来混凝土的反自然力量。政府通过精心组织街道、绿地,形成绿色出行和骑车这样一种非常安全和舒心的最终把握。城市空间的景观形成不应该由规划师一次性决定,应该提供一个不阻碍树木自然演进的框框,应该引导市民参与机制,使自然与人越来越和谐,生态景观越来越能够软化人工景观。
2013-09-15 10:40:20
- 仇保兴:
在这种过程中,我们非常注重日本或者新加坡在社区的层面发动市民对社区魅力再造,把再造的社区通过政府相互组织评比,使市民了解,这个社区通过软件的建设,使硬件呈现出更多的生态,使社会能够和自然和谐相处。结果随着时间推移和积极性的调动,整个城市的生态化不断地演进。
共生理念是生态城市规划编制的循环,是决定生态城市成败的细节。生态城市是组织,政府、社团和民众基于共生理念的新组织体相互耦合的结果。共生城市的效能提高,应该基于系统的自我演进而不是由规划师一定终身。公升城市是源于市民的创造和进取精神。现代智慧信息网络是各个系统整合的纽带,是市民与政府共同创造的虚拟空间,利用虚拟空间把各个系统的共生的更紧密、更复杂、更具有自我演进的能力。
谢谢各位!
2013-09-15 10:46:56
- 魏建国:
谢谢仇保兴部长的精彩演讲,他阐述了城市建设的共生理念。下面有请新加坡国家发展部部长许文远先生致辞。
2013-09-15 10:47:13
- 许文远:
各位来宾,各位同事,各位朋友,在6月份我在西班牙主持世界城市峰会市长论坛,当时共有来自50多个城市的市长和领导参加这次会议,中国也非常积极的参与其中,中国有三个代表城市参加了这次论坛。参会的城市都想学习来自于中国的经验,中国是如何应对如此巨大而且迅速老化的人口问题,中国如何能让大都市变得更加宜居,中国如何在没有消耗大量世界资源的基础上,从第三世界国家转变为世界大国。实际上这些问题是很多其他城市共同面临的挑战,所以城市的市长们在全世界范围内寻找聆听最佳的解决方案。
2013-09-15 10:47:26
- 许文远:
我们明白一个城市奏效的方案不能简单的复制到另一个城市,但是分享最佳实践经验可以缩短学习过程,同时可以避免其他城市犯过的错误,少走弯路,这是过去新加坡48年的发展道路,我们采取了兼收并蓄的方法,我们第一步是观察其他城市如何解决类似的问题。我们努力去理解他们这样做的原因和方法,然后会结合新加坡的政治环境和当地情况,为新加坡制定一个解决方案。当然我们偶尔也会犯错,但是整体上我们的成果是正面的。我们用了一代人的时间,成功的从第三世界的小村庄发展成为一个现代化的花园城市。新加坡的成功是建立在其他城市的发展经验上。我们在分享经验的同时,也在不断的学习。正是再这样的环境下,新加坡创办了“世界城市峰会市长论坛”。我们希望能够建立一个平台,让所有的城市来一起探讨如何改善人们的生活。
2013-09-15 10:47:51
- 许文远:
这也是为什么在2008年,新加坡创建了“宜居城市中心”,我们的目标是“提炼、汇总和分享有关如何打造一个美好的城市的经验”。当然,宜居城市中心从新加坡的成功经验中获取了很多参考信息。在一份刚出版的刊物“城市解决方案”(2013年2月)中,宜居城市中心采访了新加坡的建国总理李光耀先生,以记录他对于新加坡成功转型的见解。
主办单位希望我能够分享有关新加坡的故事,我觉得最好的方式就是与你们分享李光耀先生对这一问题的看法。宜居城市中心采访李光耀先生时,曾问他宜居城市应具备哪些条件?李先生指出了六个要素。接下来,让我详细说明。
2013-09-15 10:47:59
- 许文远:
首先,治安良好所带来的安全感。一座城市必须让人感到安全和舒适。如果你总是感到恐惧,周围的环境再美好也无济于事。这是作为宜居城市的最基本条件。
第二,整洁的市容。在早期的新加坡,李光耀先生发现到路边的树林往往被烟尘覆盖。于是他立即加强了污染控制标准,并且转移了污染企业。正如他所说:“我们的国家是一个小岛;除非我们自己保护自己,正确规划企业布局,否则我们就会把自己的城市破坏。”
第三,便利的交通。城市必须拥有顺畅的交通,因此必须限制汽车数量,提升公共交通的质量。
第四,宽阔感。充裕的城市空间。我们必须建造高楼,但是我们不能把它们建得太密集。我们必须有供孩子和老年人玩耍休闲的场地,给人一种即使身处在有限的空间,也能够拥有像大国一样完整设施的印象。新加坡必须保持一种在狭小空间里的空间感。
第五,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新加坡有很多与其他城市衔接的直航航线。我们尽力吸引企业把新加坡作为他们的总部基地。这让我们拥有巨大的优势。
第六,平等的机会。必须要有平等的感觉,让人感觉一份归属感。因此我们致力让每个家庭都拥有自己的家园。居者有其屋,这些资产会随着城市的增长而增值。正如李光耀先生所说,“一位屋主会维护其住宅周围公共空间的整洁,而一位租房者往往只看顾房屋的内部,不扫他人门前雪的。”
2013-09-15 10:54:12
- 许文远:
李先生还指出了新加坡成功发展的三个关键。
首先,必须要有一个有效率的管理机制。它不能是一次性的,必须是长期保持高效。然后要有一个或者几个组织来负责具体工作。
其次,机会平等的社会。你必须让人们相信这个社会是平等而且公正的。我们拥有多种族的人口结构-华人、印度人、马来人以及其他种族,因此我们的政策必须是不偏袒任何种族的。
再者,廉洁的政府。这是建立在一个不贪污、并以严刑峻法杜绝腐败的政府体制。
正如李先生所述,以上所提的这些都是新加坡发展的基础。历年来,我们在这种根基上继续进步并从中改进,接下来让我具体说明一下。
首先,我们在建设发展中强调绿化,努力将新加坡打造成一个“花园中的城市”。每个市镇都致力推动全面的绿化。我们在建筑物的顶楼建造花园,同时也鼓励利用垂直绿化来美化建筑物的外观。我们让公园分布在各居民区里,以使多数的居民在其住家范的400米内便有一座公园。我们拥有出色的公园连道网络,因此人们可以在各公园之间以步行或骑自行车的方式任意穿梭。我们正在将一段废气的铁路转化为一条26公里长的绿色道路,来完善整个公园连道网络。
第二,我们不断地尝试创造更多的空间。我们填海造地,并善用土地资源。我们已开始探讨开发地下空间,使其不局限于传统的运输和仓储用途。我们打算向地下更深层探索,考虑各种可能的新用途并拓展地下空间的利用。
2013-09-15 10:54:31
- 许文远:
第三,我们倾力维护生物的多样性。我们将10%的土地预留作自然保护区、公园和绿化地带。这对于一面积狭小且高度城市化的国家来说很不容易做到的。我们开展多项工程,来丰富都市环境中的生物多样性。一个成功的案例是针对冠斑犀鸟的保护项目,这种珍惜的本土鸟类曾一度被认为在新加坡已经绝迹,但现在在新加坡却可发现超过100只犀鸟。我们也希望能够成功的让水獭重现在我们某些河流和湿地里。也许你们并不知道新加坡还是蝴蝶的天堂。在新加坡有超过300个品种的蝴蝶,对于一个建设密集的城市来说,这个数目诚属不易。
第四,我们对环境和气候变化课题高度重视。我们正积极推动降低碳排放,尤其是在建筑领域。所有的新建筑物都必须超越能源效率的严格标准以获得绿色建筑标志的认证。我们的目标是让全国80%的建筑物,包括现有的建筑,能够在2030年前取得绿色建筑标志认证。这就需要进行强制的改造或翻新、提供财务奖励和引进创新方法。我们的目标是让新加坡成为全球绿色建筑的领头羊,并对热带地区有专长。如今,我们要求所有的填海造陆项目必须高于最高潮位记录的至少2.25米,是我们应对长期性海平面上升的方法。
第五,我们在共同交通领域投入大量资金,这样就逐渐会有更多的上班族愿意把他们的汽车停放在家。所有的新市镇具备了人性化的设施,让行人和自行车骑士感到更安全。我们正提升城市里的自行车交通基础设施,划出更多禁止机动车行驶的区域,特别是在夜间和周末。我认为城市应该为行人和自行车骑士的安全提供保障。我们还无法达到哥本哈根的水平,但我相信我们能够缩短跟丹麦在这方面的差距。
2013-09-15 10:54:46
- 许文远:
第六,我们不遗余力的保留与历史、遗迹和回忆的纽带,一个城市如果缺少这些就会失去灵魂。我们需要发展,但是我们会尽力保存那些古老的建筑甚至古老的树木以保持与历史的联系。例如,我们正发展新加坡最古老的坟场之一--比达达利坟场。虽然我们必须迁移坟墓,以在那块地段上兴建房屋,我们也同时建造一个“追思园”,当中便有一些墓碑与原坟场的遗迹,通过这些来缅怀我们的先贤和保存我们的文化遗产。
第七,我们竭力制订长期和全面的未来50年的规划,这套计划将对新加坡的可持续发展起着指导作用。即使今天,我们仍在为我们的机场与海港于2030年之后的发展而努力。这一切都是为了确保新加坡能继续在国际贸易中扮演全球枢纽的角色。
就像其他城市一样,新加坡仍然在进行着建设,新加坡的故事还是继续被书写。我们会继续学习其他城市,加强城市创新。新加坡欢迎合作伙伴在新加坡实验新的城市解决方案。同时,新加坡还在其他国外城市积极的参与规划科技园区,建设城镇以及发展生态城市。
在中国苏州工业园、天津中新生态城和广州中新知识城是最佳的案例。他们正在探索改善人民生活的发展道路。当新加坡总理李显龙上个月与习近平主席会面时,习主席认为我们应确保这些项目的成功,并且把这些项目复制到中国的其他城市。他补充说,我们应该拓展和深化在其他领域的合作,例如可持续发展、社会管理和环境保护。
2013-09-15 10:55:07
- 许文远:
天津生态城正是定位于这些目标。今天,这一项目跨过了其五年的里程碑,现在是时候让我们来用更新的眼光来规划未来了。首先我们应该巩固天津生态城城作为生态发展的领导的地位,尤其是在绿色工业和研发领域,让居民能够拥有良好的工作。其次,我们要加强天津生态城的互联性,成为一个典型的卫星城,服务于周边区域的发展。再次,我们要在天津生态城积极的尝试创新的社会管理政策,因为社会管理是中国和新加坡双边合作的一个首要领域。天津生态城在过去五年收获颇丰,今后将继续引领中国兼容并蓄和谐发展的道路。
上周,李克强总理分享了一些他关于中国城市化动力的观点,他强调说“以质量为关键,以改革为动力。我们应该以普通群众的愿望为指导,积极有序的推进城市化进程”。这样一种专注于普通群众的愿望和梦想的方法正是新加坡成功的基石,也是我们书写过去发展篇章的基石,也是我们书写下一个发展篇章的指导思想。
谢谢各位!
2013-09-15 10:55:21
- 魏建国:
许文远先生在演讲过程中给我们提出了非常多的真知灼见。各位领导、各位来宾,今天上午论坛第一时段的各项议程圆满结束。
2013-09-15 10:55:37
- 中国网:
茶歇时间。
2013-09-15 10:55:53
- 主持人:
尊敬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女士们、先生们,第四届中国(天津滨海)国际生态城市论坛暨博览会主论坛第二时段现在开始,有请本次主论坛第二时段的主持人,第一财经主持人褚琳。
2013-09-15 10:56:05
- 褚琳: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女士们、先生们,上午好!非常荣幸在这里主持第四届中国(天津滨海)国际生态城市论坛第二时段的议程,一会儿有七位重要嘉宾为大家进行专题演讲,这些嘉宾是分别来自国家部委、天津市以及海外的学术和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相信他们能够在生态城市以及城市的可持续性发展方面给出很多良好的建议以及可借鉴的经验。
现在有请第一位发言嘉宾,国家发改委应对气候变化司孙桢副司长。
2013-09-15 10:57:55
- 孙桢:
谢谢主持人。尊敬的各位来宾,媒体朋友们,女士们、先生们,上午好!很高兴与大家就气候变化政策问题进行交流,我发言题目是“应对气候变化,主流化、本地化、协同化”。
气候变化是人类社会面临的严重挑战,国际社会高度关注,普通公众和企业界也越来越关注,要真正做好应对气候变化工作必须动员更多的力量。中国政府十分重视把应对气候变化工作纳入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先后出台了国家应对气候变化工作方案,制定了碳强度下降的目标,提出了绿色发展、低碳发展、循环发展的战略。全面实施低碳发展战略,除了各级政府的大力推动还必须将其变成全社会的自觉行动,特别是纳入到主流的经济活动中去。因此,必须创造出一种经济制度,使低碳技术能够赢利,这就是低碳经济。从低碳发展这样一个战略目标到低碳经济再到低碳技术,这应该说是一个系统工程。其中低碳经济扮演着平台的作用,低碳经济核心制度是碳市场同时还需要相关税收及价格政策。
2013-09-15 10:59:27
- 孙桢:
碳市场的建立需要法律的支持。气候变化立法的主要任务是建立一整套的温室气体排放管理制度,包括总量控制、排放许可、排放交易和数据管理。气候变化立法很重要的一点是给应对气候变化和低碳经济明确的赋予一个人格,也就是说它具有自己独特的目的性,不因经济形势的起伏而影响其政策的有效性。经济发展转型期间需要低碳发展,转型成功后更需要低碳发展。
碳排放许可是一项行政许可。在简政放权的大背景下,碳排放行政许可必须是切实有必要的。理由有二:一碳排放空间是全球意义上的有限资源,对于一个国家而言是具有战略意义的资源,必须采取政府管制措施;二许可证是碳交易的起点,考虑到碳市场的金融性质,为保证市场安全起点必须严格管理。必须看到在需要管理的整个碳排放量中,可能分成两部分,一部分属于许可的管理,另外一部分属于其他。尽管碳交易及其许可证只涉及了一部分的排放量,但产生的碳价格却对所有经济活动提供了一个信号。许可证的申请者应该提供高质量的排放数据,可能需要经过第三方的审核,还可能由执法部门进行现场的检查或者在线监测。而其他排放数据不会如此的高精度,可以采取统计或者抽样的办法。因为数据的精度与行政成本、社会成本联系在一起,必须采取区别对待的办法。
2013-09-15 11:00:11
- 孙桢:
至于企业的负担问题,应该看到参加交易和申请许可的企业虽然承担了减排法律义务,同时也获得了一笔金融资产就是碳信用,这对于企业是好事。气候变化工作还必须得到各级地方政府以及广大公众的支持。相对于全球其实国家的行动也是本地化之一。从道德的正确性来讲,本地化也是站得住脚的。对于气候变化的忧虑不能只来源于遥远的地方或者北极熊,我们必须关心自己居住的城市是怎样受到了气候变化的不利影响,适应气候变化的工作必须从本地出发,只有具有忧患意识的人才会自觉地开展行动。从某种意义上说,只有从局部考虑才会在全球行动。我国的区域发展是不平衡的。气候变化政策的设计必须与国家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相衔接,与主体功能区规划相衔接,与此同时必须维护全国的统一市场。
2013-09-15 11:01:56
- 孙桢:
2001年以来我国陆续开展了低碳试点工作,从制定低碳发展规划到尝试碳排放股权的交易,到探索碳排放的峰值是两个内容在不断深化,现在需要及时地总结经验,结合法律的起草和政策制定推广到全国。
近年来,我们对各省区发展改革委从事气候变化工作的干部进行了系统培训,今后培训工作还要向下延伸,我们还将与一些干部学院合作,增加气候变化方面的课程,使其他方面的干部也能够得到这方面的培训。我们还将公开发布一批培训教材,有需要的可以免费下载,使更多人受益。我们要推动气候变化方面的科普工作,今年6月举办了第一个全球低碳日活动,取得了较好效果。
2013-09-15 11:02:20
- 孙桢:
应对气候变化是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方面,它与诸多的资源环境问题具有根源相同、路径相通之处。我们必须自觉地发挥它们之间的协同效应,这包括提高能源效率,保障能源安全,扩大森林和植被,加强自然保护,治理局地污染,治理雾霾也是推动低碳发展的机遇。我们不仅要关注二氧化碳的管理和治理也要关注非二氧化碳的温室气体的管理,特别包括甲烷。
要最大限度地发挥各项政策的协同效应,必须准确地理解和很好地把握各种资源环境因子间的关系。一些科研单位已经开展了探索,希望尽快成为政策研究者的工具,发挥协同作用也离不开政府各部门的相互配合。当前我们正在开展转变职能、转变作风的教育活动,开展反对官僚主义的教育实践活动,重点是反对本位主义和部门利益,这必将促使我们更好地形成工作合力,共同推动应对气候变化的各项工作。为打造中国的经济升级版,建立美丽中国,实现中国梦作出贡献。
谢谢大家!
2013-09-15 11:02:40
- 褚琳:
非常感谢孙副司长的演讲,他非常认真准备了英文的讲演提纲,也照顾到在场的一些外宾。通过孙司长的介绍,我们知道国家发改委应对气候司开展了很多工作,包括教育、培训等问题。实际上生态问题,城市可持续,减少碳排放不仅是中国问题也是全球面临的挑战,不仅仅是中国关心这个问题,很多世界性的组织和学术机构也在研究和讨论。
现在有请第二位嘉宾,世界自然基金会中国首席执行官的彭培德先生。
2013-09-15 11:02:59
- 彭培德:
各位嘉宾,女士们、先生们,首先我要向天津生态论坛表示感谢,感谢你们邀请我来这里发言,我非常高兴我能够来到这里代表世界自然基金会跟大家介绍我们的经验,来介绍我们的视角,关于生态城镇和美丽中国的视角。我们也非常高兴能够在这里与大家探讨这个主题,地球实际上是我们共同的家园,我们总是被地球的美丽所震惊,但是我也知道地球非常脆弱,我们的空气、我们的水、我们所吃的食物,即便是我们所使用的材料,还有我们使用的药物,从而来保持健康,所有这些都是生态系统给我们提供的。
2013-09-15 11:03:35
- 彭培德:
但是,人对于资源的需求不断地增加,这也给生物多样性造成了很大的负担,我们相信在最终会进一步的限制人类的可持续发展的前景。根据有关公布的指数,我们可以看到生物多样性在逐渐丧失,就像我们在这里看到的一样,我们居住在这样的生态环境中,我们所居住的生态环境中所花费的资源量要比我们供需所花费的资源量更多。我们的资源使用量不断增加,而生物多样性却在不断地丧失,除非我们改变这样的轨迹。到2030年我们的数字会不断发生变化,届时我们会需要有两个今天的地球为我们提供所需要的资源。
2013-09-15 11:04:07
- 彭培德:
现在的城市已经成为人口消费的增长点,以及资源使用的增长点,实际上城市已经成为全球的热点,导致了我们所面临的很多生物超载和生物多样性的丧失。在全球范围内,城市居民消费了70%的化石燃料,而且也是负责70%所产生的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今天,我们也看到,在全球GDP中城市也占到了非常大的比例,到2050年的时候,几乎所有的70%的世界人口将会居住在城市中,我们来想象一下,大概在一百年前,居住城市的人口要少得多。现在中国是有巨大人口的,这给中国脆弱的生态系统造成了巨大压力,中国人均生态足迹已超过了全球可持续发展的边界,中国生态系统多样性的丧失也是非常严重的问题。我们看一下这些图表,我们看看黑线,我们获得了一些小成功比如说熊猫、亚洲象这些稀有动物增加了,但是对于东北虎、扬子鳄的数量都在持续下降。
2013-09-15 11:06:39
- 彭培德:
作为快速发展的新兴经济体,中国面临越来越多的可持续发展挑战,尤其是城市发展过程中,2010年来中国的城镇化率超过50%,与发达国家进行比较,中国的城镇化在未来二三十年将继续持续下去。城市化是一个关键驱动因素,对于中国未来经济发展来说城镇化发展与中国的足迹会密切相关,会导致大量环境挑战,对于各级政府而言都是如此。左图是显示随着越来越多人迁移到城市地区,他们对于资源消费量在不断增加。但是如何管理这些资源?如何解决需求方的问题?如何解决土地的供应以及能源供应、水供应问题,如何减少环境影响,如何减少城市的环境消耗的影响。我们必须对这些问题进行评估,对于中国的领导人来说,在未来的20-30年中解决这些问题非常关键。
我们看到中国还有其他国家都面临着一系列挑战,现在我们必须要作出选择,我们如何来设计和建造城市会对于环境产生影响,同时也影响经济增长,包括对城市建设宜居环境造成很大影响。现在我们提出了一个解决方案,我们收集了很多三赢的城市建设的最佳实践来自全世界各地,它意味着从经济角度、社会角度、自然环境的角度来说,这种解决方案都是非常好的,这也是可持续发展的三大支柱。
2013-09-15 11:07:13
- 彭培德:
当我们看到这些案例研究的时候,好的管理以及作出可持续性的选择是对社会以及对于居于经济带来诸多好处。我们不能简单的减少生态足迹同时促进可持续的经济增长。城市有着很多的在生态足迹中有很多因素加以利用,作出选择是可以帮助我们在这个互相连续的体系创造很大的成熟效应。德国的斯图加特发现,当做环境评估的时候,要让它的空气保持非常干净的话就必须保持这个城市的绿地,在图中大家可以看到他们保持了这些绿地,从而确保这个城市的空气质量是很好的。对于一个三方共赢的城市设计也可以保护自然资源,同时可以实现这些自然资源的可持续管理,纽约就提供了非常好的例子,在节水、保护环境以及节省资金方面是很好的例子。过去30年纽约实施了很多创新性的解决方案促进供应与管理需求的问题,在过去200年保护水资源而非不断地投资于管道系统,这种投资要求资本量非常大,几乎是100%,目前纽约的饮用水来自河流、小溪和水库,它们来自城市的北部。对于纽约来说投资于自然资本保护自己的生态系统,实际上就是它的水资源管理的基石。
2013-09-15 11:07:50
- 彭培德:
另外,为了实现三赢,城市解决方案的机制设计也非常重要。柏林就提供了非常好关于绿色融资方面的非常好的例子。柏林1996年创造了这个方案,这是一个合作项目,包括公共和私人部门间的项目,这个绿色金融项目上投资可以在十年内收回来,实现了35%的建筑物能效增加,绿色金融实际上能够使得房屋业主减低成本,通过绿色金融创新通过能源公司自己的计算也可以回收过来,他们对自己有一个绿色回报的期望率,他们通过能源效率的提升节省了很大资金,节省的资金可以支付自己的绿色金融贷款,这就不需要额外的多贷资金了。
2013-09-15 11:09:07
- 彭培德:
女士们、先生们,相信的确有选择帮助我们创建可持续性的城市,提升人们的福祉,中国也正在很多领域进行探索,也给我们列出了很多可持续性发展的例子,日照也投资了可再生能源,天津也在打造生态城市。为了真正做到宜居城市必须有一致性的可持续性的方法。我们没有办法选择我们如何能够重塑或者重走之前的足迹,不能停留在过去的视角中,也要更好地管理我们已有的环境资本,并在城市规划中进一步的前瞻视角,通过这样的做才能真正带来可持续性的城市,今天我们所有做的选择将会塑造孩子的未来。
2013-09-15 11:10:02
- 彭培德:
今天这个会议真的是一个非常好的机会,在这样的会议上可以通过交流进一步地去促进可持续性城市化的发展,找到未来的机会,找到未来的挑战!
最后预本次论坛圆满成功,谢谢各位!
2013-09-15 11:10:47
- 褚琳:
感谢彭培德先生的精彩演讲,给我们介绍了世界其他一些大城市的解决方案比如纽约、柏林,特别是给我们带来了一个崭新概念“绿色金融”,低碳不仅有益于环境甚至可以创造出经济效益。
下面有请的这位嘉宾会给我们讲讲一个城市如何向低碳排放进行转型,如何建设我们的美好家园。他曾经荣获2010-2011年绿色中国年度人物称号。有请中国社会科学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司长、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潘家华博士进行演讲。有请。
2013-09-15 11:11:43
- 潘家华:
谢谢主持人。各位领导、各位嘉宾,女士们、先生们,大家上午好。
今天我给大家交流一点我自己的感想,我们说建设生态城市,寻求的是一种和谐。这样的和谐需要一个标志,什么是标志呢?低碳就是标志。如果我们的生态城市不低碳,生态城市就谈不上是真正意义上的低碳城市。
城市化是工业化的产物,没有工业化不可能有大规模的人口集聚,不可能有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和运行。工业化的动力是化石能源,工业革命前基本没有化石能源的消耗,正是由于化石能源提供了大量的高密度高热质的动力来源,使得我们的城市基础设施得以建设、得以运行,我们的工业得以拓展,我们改造自然的能力得以加强。没有化石能源不可能想像我们可以建20层的高楼、50层的高楼。我们设想一旦化石没有了,工业革命、工业文明还会持续吗?工业化进程如果到了终结,进入后工业时代。工业文明,也就是现在这样一种生产和生活方式如果不可继续,那我们大规模的城市还可以再继续维系吗?这是需要思考的问题。
2013-09-15 11:12:30
- 潘家华:
现在有一个问题,低碳转型在理论上、方法上、理念上都是需要的。问题是工业革命是由技术引领的,有一项技术形成一次革命,推动整个人类社会经济的进步和发展。我们现在的低碳革命,如果说有革命的话,现在没有一个突破性的技术来引领这样一场革命。如果我们需要引导这样一场的革命的话,我们现在需要考虑的是在化石能源消耗殆尽的情况下,这个时间不会太长,工业文明从十八世纪到现在也不过是200多年的时间,我们的化石能源还能支撑多久?西方学者对工业化的可持续时间,按照现成的化石能源大概有一百年左右的时间。
如果化石能源消耗殆尽,城市依赖于扩展和运行的动力没有了,那么这场革命如何进行?从目前情况来看,显然不可能是一种单一技术的革命。应该是一种全方位的,各种低碳的技术的集合体,是生产消费各个方面的,这还只是一个方面,我们说化石能源确实是给我们提供了能源,促进了经济的发展,生活品质的提升。同时它也是我们生活环境和生活品质下降的根源所在。
2013-09-15 11:19:03
- 潘家华:
今年蔓延全国300多平方公里的雾霾天气,应该说化石能源的消耗是一个根源。工业文明,又以化石能源来推动,使得我们在整个思想观念、伦理基础方面也形成了一些工业文明的思维定势,我们知道达尔文的“适者生存”、“自然选择”,也就是说能够利润最大化、能够积累财富的就应该享受更多的资源、享受更多的财富,对于那样一些竞争力比较差的或者不具备垄断资源占有的这样一些社会的弱势群体,按照工业文明的理念他们是不适者,所以他们处于贫困、处于被歧视的状态也就是自然的。所以这是工业革命以后大量的、大规模的贫富差距、地区差距的出现,这个问题在今天中国的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拓展的时代也是表现得非常突出。
2013-09-15 11:19:48
- 潘家华:
我们要问化石能源能够支撑我们的工业化多久?看一组数字,40年前中国还处于工业化的初期阶段,我们的能源消费只有美国的1/4,40年后我们的资源消费超过了美国20%。如果我们有能源的话,还应该沿着这样的道路继续前行,因为中国当前的城镇化水平按照统计数字,2012年底是52.57%,七亿一千万人口在城市里生活,即使是这样,按照发达国家的水平,达到80%以上的城市化水平的话,我们还有很大的差距,即使不到80%的城市化水平到70%,我们还有3亿人口新增到城市的生活空间。而我们的城镇化水平有人说是不完全的、有人说是有水分的,我们在这七亿一千万统计的城市化人口中间,还有两亿六千万的农业转移人口和非户籍人口,他们是不享受城市均等的社会服务。这样一些人在城市里面也是需要生活空间,需要就业、需要基础设施。我们按照过去40年的发展,按照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我们延续下去的话,我们能够有这么多的能源可以支撑吗?
2013-09-15 11:24:01
- 潘家华:
根据已经探明的储量和我们现在开采使用量,这个数据并不特别理想,有人说随着技术的发展,我们可以探明更多的资源,随着技术的发展我们还可以提高能效,这些都是真的,但是有一个真理,那就是我们的地球是有限的,我们的化石能源的探明储量不可能无限扩张的。我们的技术效率是可以改进的,但是有一个技术反弹效应,也就是技术的双面性,一方面是节省能源的、一方面是消耗能源的。有这样一种情况,即使我们认为是比较丰富的煤炭,在中国它的储采比只有31年的时间,当然这个数字看来可能有些悲观,但是这个数字确是我们在探明储量的具体数字。
能源安全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还有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我们应对气候变化,我们孙桢副司长已经讲到,全球已经有一个两度温升的目标,就需要我们控制温室气体的排放,显然就是让我们控制化石能源,尤其是煤炭的燃烧。当然有人说,气候变化是一种自然现象,不论它是自然还是人为的,但是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化石能源是有限的。还有一点,我们人类对自然的干预应该是越少越好,这样人才能和自然形成一种和谐。基于这两点,不论是有两度温升目标还是没有两度温升目标,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实现低碳乃至于这样零碳的城市转型都是必要的,而且是非常迫切的。
2013-09-15 11:24:59
- 潘家华:
根据已经探明的储量和我们现在开采使用量,这个数据并不特别理想,有人说随着技术的发展,我们可以探明更多的资源,随着技术的发展我们还可以提高能效,这些都是真的,但是有一个真理,那就是我们的地球是有限的,我们的化石能源的探明储量不可能无限扩张的。我们的技术效率是可以改进的,但是有一个技术反弹效应,也就是技术的双面性,一方面是节省能源的、一方面是消耗能源的。有这样一种情况,即使我们认为是比较丰富的煤炭,在中国它的储采比只有31年的时间,当然这个数字看来可能有些悲观,但是这个数字确是我们在探明储量的具体数字。
能源安全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还有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我们应对气候变化,我们孙桢副司长已经讲到,全球已经有一个两度温升的目标,就需要我们控制温室气体的排放,显然就是让我们控制化石能源,尤其是煤炭的燃烧。当然有人说,气候变化是一种自然现象,不论它是自然还是人为的,但是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化石能源是有限的。还有一点,我们人类对自然的干预应该是越少越好,这样人才能和自然形成一种和谐。基于这两点,不论是有两度温升目标还是没有两度温升目标,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实现低碳乃至于这样零碳的城市转型都是必要的,而且是非常迫切的。
2013-09-15 11:24:59
- 潘家华:
中国经过改革开放30年,我们的经济有了长足的发展。根据联合国开发计划署2013年的《人类发展报告》,中国的人类发展水平在全世界190个国家的排位排在101位,处在一个中等偏下的水平。相对来说,我们的城市化水平也是处于一个比较低的水平,如果我们要进一步发展,提升城市化的水平,显然需要我们有一个选择,我们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去走这样一种高碳、高消费的美国道路,甚至这样一种相对低碳的日本和欧洲道路对中国来讲也是可取的,我们要走的是低碳道路。这样的低碳道路显然对我们的城市化是一种刚性的约束,我们可以非常集约,像长沙的“天空城市”838米高的规划,土地集约度非常高,但是把每吨水、要把每一公斤水从地面提升到838米,一个人30公斤、50公斤、100公斤提升到838米,不是靠这么一点简单的太阳能就可以了,是需要消耗大量的化石能源,那不是集约,那是虚假的集约。我们说绿色也很简单,只要有能源,海水可以淡化。所以我们城镇化最关键的是低碳,只有低碳我们才有可能实现我们的生态城市。实现低碳并不是神话,世界上很多的城市已经在做这方面的实践,而且低碳对于我们城市发展来讲,就是基于提供就业,提供能源安全保障,提供清洁的能源保护环境。我们建设美好的家园,维护低碳才是一种可持续的、真正的、美好的城市家园。
2013-09-15 11:31:49
- 褚琳:
感谢潘家华博士的演讲。我们知道人类文明在很长一段时间很大程度上都依赖于煤炭以及其他一些化石能源的支撑和消耗。一百多年前,伦敦所发生的雾霾使得英语语汇中多了一个词“Smoke”,现在京津冀地区也面临空气污染的挑战。大家知道“低碳”是主动选择,也是在自然资源不断枯竭的情况下不得不作出的一种选择,我们只有走生态城市的建设之路,只有进行低碳排放才能保护我们的家园,建设更加美好的家园。
有了这样的理念我们如何实施呢?还必须掌握相当的科技,下面这位嘉宾就将给我们介绍相关的学术以及成果。他是美国工程院院士,也是加州理工学院的教授,他将和我们分享在技术领域的成果,下面有请Michael R.Hoffmann博士。
2013-09-15 11:36:36
- Michael R.Hoffmann:
大家好!借此机会首先感谢会议举办方,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论坛,有着重要的意义,能够在这样的论坛上从我的视角探讨可持续发展的努力,以及我所在的加州理工大学在这方面的技术是我的一大荣幸。
2013-09-15 11:36:46
- Michael R.Hoffmann:
我们在过去两年中一直开展合作项目来开发污水处理系统,可以用于城市地区也可以用于遥远的乡村地区。之后我介绍一下我们在这方面所开展的项目。在正式发言之前,我想给大家介绍一下可持续性工作。在美国的校院可持续性工作。我的实验室位于加利福尼亚南部的校园。最近它进行了重建,外部的装修又重新做了一下,保持了当时的一些历史风貌。同时我们也对内部进行了更加先进的能效方面的改进,从而能够从能源、效率方面开展很多试点项目,在这个建筑物里,可以帮助我们实现更高层级的能源效率以及可持续发展水平。在这个具有历史价值意义的楼中,我们使用了太阳能技术,也使用了生物沼气和燃料电池的技术,解决建筑物的70%的电量,我们通过这样的方法降低了能耗消耗,与传统的实验室相比,我们所使用的能源减少了85%。除此之外,我们也将废水进行再利用,我们也对表面径流水、雨水进行收集处理,我们将回收水用于建筑物的厕所用水。在这个建筑物我们采用了很多现代化技术,让它是更具有能源效率的建筑,更具可持续性的建筑。
2013-09-15 11:37:15
- Michael R.Hoffmann:
我们与“盖茨基金会”开展了合作,我们与他们一起开发了一个自溶式人用卫生间的处理系统。它不仅可以用于发展中国家,也可以用于发达国家,我们的目标最初是有能力将人类所排出的废物进行处理,最终避免疾病的传播。通过没有进行处理的人类废物导致的疾病的传播,我们知道对于这些人类废物如果不进行处理如果直接排到河流、湖泊或者其他水体中比如海洋中,会导致非常严重的富营养化问题,也会导致氧气在水中消耗殆尽。两年前我们开始了这个项目开发,我们当时想开发出一个卫生间体系,这个体系不取决于污水处理系统或者是成本很高的集中化的污水处理厂,在整个社区中都需要运行的污水处理厂。我们在认真的考虑,人每天都会排泄,每个人在今天早上的时候已经上过厕所了,冲了厕所,我们往往忘了冲走了之后跑到哪里了?今天早上我做了一个计算,鉴于中国的人口,一年中中国大概有四亿五千万公斤的人类废物的生成,每天大概会有22亿升的尿液产生出来,这是很大的处理挑战。我们如何处理呢?我们可以通过建立起一个自溶性体系,通过可再生能源达成我们的最初理念。
2013-09-15 11:38:02
- Michael R.Hoffmann:
在“盖茨基金会”我们提出了这个建议,盖茨对这个项目非常重视。对于我们来说,对于卫生间的设计我们需要通过卫生间的改造减少世界各地的疾病传播,我们也希望提供一种体系,这个体系可以在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同时适用。我们有一些流程,这些流程是集中化的,这里不详细的介绍它的细节,基本来说是对人类废物进行处理,随着时间推移我们对它进行处理,可以作为副产品生成能源。我们限制了有机化学的因素在水中,我们也会对水进行重新的利用,将它用作中水来冲马桶,用作洗手的水,这个体系与国际空间站的处理水体系类似,但是与之相比我们这个体系成本更低,大家需要记住的是国际空间站的宇航员在自己的尿液进行处理之后,他们再喝这些处理过的水,我们不想有让人感到很不舒服的方面。今天早上新加坡也介绍过他们的废水处理,将废水处理成可饮用的清洁水,新加坡人现在就在喝自己处理过的废水。
2013-09-15 11:39:49
- Michael R.Hoffmann:
我们的第二个阶段是原型建造。这个阶段有很多例子,图中可以看到我们有一个污物处理设施,这是在一个国际运输中非常常用的集装箱内建造的,它的屋顶有非常薄的太阳能电池板,但是效率非常高,这些太阳能的收集器可以帮助我们收集更多的阳光,将它存储到电池中去。在我们的原型体系中对太阳能进行储存,图中有两个学生在我们试点的房屋外拍了照片,这个试点已在很多校园安装起来,一会儿我会给大家介绍发展的状况。我们将太阳能存储在一个小电池中,就能够捕获非常高效率的太阳能电池板中的能源,从而有足够的能源运行整个体系,能够将运行的时间从24小时延长到72小时内,收集1天的阳光就可以使这个系统运行24-72小时,加利福尼亚的阳光非常充足。
我们收集马桶中人类冲走的废物,再将它进行重新循环,对废物进行处理。根据不同人的需求,在原型中可以看到它有西方的坐便也可以安装蹲坑,在这里每天大家都在这里上厕所,废物传输到后面的管道中,我们也收集尿液,所以这对于男性来说可以使用这样的器械。(图)这是我们几年前开发的一个设备,尿液是进行不同体系的处理,与马桶排出的废物进行分别的处理。(图)这是三个促进器,对于人类的排便进行处理。经过一天之后,它们收集到这个缸里。整个流程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方便我们对人类粪便进行高质量的处理。
2013-09-15 11:42:58
- Michael R.Hoffmann:
整个体系有一个很大的好处就是分开处理尿液以及粪便。开始的时候我们在这里使用不同的设备对于尿液进行处理,我们可以利用设备对于尿液或者是液体废物处理后,同时生成能源。这个电源就再次返回到我们的电池存储系统中,最终作为整个系统的用电供应源。自上而下来看,可以看到这个是反应器的配置布局以及马桶里面的布局。我们还利用了其他的技术加速和提升废水的处理。在开始的时候,在我们的收集仓里,我们使用电极处理器从而提升液体和固体废物的分离,然后再将液体进一步的分离进行电化处理。之后再进一步对固体进行处理,这里可以看到进一步的做ECF的处理,这里含有非常高比例的在尿液中不需要的以及粪便中不需要的有害化学成份。
图中这个反应器,之后我们再基于电极产品,最大限度优化半导体的性能,让它最好的发挥作用。在反应系统中利用氯进行反应。我们也使用盐,我们吃饭的时候,盐在吃的过程会氧化,从而能够生成一种消毒的物质,所以我们能够杀死体内的寄生虫以及有害细菌。这也是氯在我们体内的作用。在处理过程中,人类液体废物中处理后还有一些固体,当然还有一些其他的物质也是存在于人类所排出的废物中。经过207分钟的处理后,废物很大程度上变清了。为什么开始的时候有泡沫呢?是因为产生了氢气。在处理的过程中,还有一个有用的副产品就是氢气,我们可以将氢气拿了出来,再将它转换成为电力,在氢电池中进行存储,一会儿我给大家介绍这方面的实施流程。
2013-09-15 11:42:58
- Michael R.Hoffmann:
在我们的实验室中,在圆形马桶设备中,可以看到这些设备使用的非常广泛。可以看到处理后颜色发生了变化,我们与消毒与时间函数也进行了调查。将液体从固体分离开来在人类的尿液中,随着时间推移,240分钟后废物全部被清掉,生成氢气,这是水分离技术,这是一项重大项目成果,这是我们研究中心的非常重大的项目。我们生产氢气、生产高百分比的氢气。(图)这里可以看到在整个气体的反应体系中可以生产85%的氢气,也可以杀死细菌。我们进行了240分钟处理后可以看到,没有任何活着的细菌存在处理过的尿液中,这些寄生虫、细菌都被杀死了。
我们也开发了在技术,在实验室内部来决定DNA、PCR的氢气。所有的不同物种都可以在我们的实验室进行分析。这里是我们开发出的强大体系,可以让我们很快的测定出是否还存在任何病原体在液体中,在这里我们还开发了氯对水进行消毒。除此之外,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做相应的测试,看水分离电极体系的效用以及半导体材料的使用,在整个编码过程中有非常稳定的长期运行体系。这个处理怎么做的呢?我们使用太阳能,太阳能存储在电池中,对于水进行氧化,最终生成氧气。可以同时减少水中的氢气,在负极上再进行阳极氧化的时候可以对复合物进行氧化。这个体系已经存在多年,它可以用作污水处理,尿液处理,处理之后可以生成相对比较洁净的水。
2013-09-15 11:43:46
- Michael R.Hoffmann:
接下来我们收集了生成的氢气再放到燃料电池中。这些燃料电池也是固态的燃料电池,与大多数我们看到的氢燃料电池不一样。我们的微生物燃料电池是可以给机器人供电的,在图中右上可以看到是对机器人充电的微生物燃料电池,它的材料就来自于对尿液处理后产生的物质,除此之外可以利用这种物质对手机进行充电。在这里,我们开发了很多电池存储技术,从而进一步生产可充电的锂电池,现在正在盖茨基金会的支持正在开展这个项目。锂电池是可以充电的,他们可以存储高至100倍的能源,密度要比传统的锂电池相比更高。
(图)这是控制体系,我们有远程传输能力。无论你在哪个地方都可以帮助你监测不同的组份包括能源的输入和产出,也能够帮你了解内部的能源情况。我们看看一个印度的实用案例。在12月份的时候我们会把这些组件运到印度进行测验,这会帮助我们在印度解决很多的人体废物的处理问题,我们希望找到一个处理的设备。我们与印度一家公司进行合作,将处理体系内嵌到公厕设施中,我们也在开发更先进的体系,进一步应用在不同的区域,尤其是污水处理体系以及其他体系不充分的地方。
以上是我们和盖茨基金会共同开展的项目。比尔盖茨打算继续支出10亿美金支持这个体系的开发,目前这个体系已经开发了两年时间,这里我想向其他一些人表示感谢,包括科勒公司对我们的支持。我以上是从实验室介绍了我们的工作,以及我们的工作如何在实际中运用,感谢大家的聆听,谢谢。
2013-09-15 11:44:19
- 褚琳:
非常感谢Michael R.Hoffmann先生对最新技术的介绍。大家熟知太阳能热水器,现在大家也对太阳能厕所有了崭新的了解。循环水最后还是可以饮用的,现在有些人已经开始享用这样的成果,比如说在新加坡,不知道在座的人什么时候可以享用到这样的饮用水。
我们论坛所在地是天津滨海新区,不知道大家对滨海新区有什么了解。最近统计数据显示滨海新区有253万人口,经济总量达到七千亿元,这在中国所有城市中除直辖市外排名第九位,这样的成绩相当不易。滨海新区被誉为中国最有潜力最有活力最开放的新区。作为国际城市生态论坛的举办地,生态城市建设、城市可持续发展方面天津滨海新区有什么经验可以借鉴呢,现在有请天津市副市长、滨海新区区长宗国英先生。
2013-09-15 11:47:28
- 宗国英:
谢谢主持人。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嘉宾、女士们、先生们,大家上午好!
刚才听了几位嘉宾的精彩演讲,很受启发、很受启示,借这个机会向大家表示衷心地感谢,向出席会议的各位嘉宾,各位朋友,表示热烈欢迎。我发言的题目是“以市场化的改革推进美丽滨海的建设”。
建设生态城市是当前世界各国突破资源瓶颈的制约,化解生态环境问题,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和共同的行动。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以负责任的大国姿态在这方面做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截至目前,中国已经有超过90%的地级以上的城市提出了建设生态城市的明确目标,并正在结合各自的实际因地制宜的开展实践。天津滨海新区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和服务辐射区域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近年来以开发中新天津生态城为契机,广泛利用最先进的发展理念前沿技术和成熟经验,在推进生态城市建设方面作出了显著成绩。
2013-09-15 11:48:37
- 宗国英:
过去三年里,滨海新区在实现GDP每年20%以上高位增长的同时,万元生产总值的能耗和取水量保持全国领先水平,重点工业企业的污染物的排放达标率和工业固体废物的综合利用率均达到了百分之百,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93%,非常规水利用比重达到11%,城市的清洁能源的使用率达到75%,建成区绿色率的覆盖率达到35%以上,应该说,向着建城、宜居生态城的功能目标迈出了坚实的一大步。
但是建设生态城市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滨海新区虽然在这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需要继续探索的工作还很多,建设生态城市依然任重而道远。去年中央提出了“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将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推上了前所未有的新高度。今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天津视察并且专门视察了中新天津生态城,要求天津要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加快打造美丽天津。这些都是对我们建设好生态城市提出的更高要求。如何落实好上述的发展要求,把城市建成美好的家园。我认为关键是要更好的发挥市场和政府两股力量的作用,其根本的途径在于推进市场化的改革。
2013-09-15 11:48:52
- 宗国英:
第一,加快发展融资市场化改革。建设生态城市涉及到经济的转型、环境的治理、生态修复等方方面面,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按照国际的经验,环保投入达到GDP的1.5%以上才能够遏制环境的污染恶化。达到3%以上才能有效改善生态环境。中国从2001年到2011年十年间在生态环境建设上累计投入了近4万亿人民币,约占GDP的1.5%,“十二五”期间这一投入将超过五万亿元人民币,约占GDP的1.8%。由此可见中国的环境投入依然严重不足,也充分说明单纯依靠政府的财政推进生态城市建设显然远远不够,必须更多地调动和倚重政府外投资力量。今年本月6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明确提出要在电力、铁路、电信资源的开发、公用事业等领域推出一批符合产业导向,有利于转型升级的项目向民间资本开放,释放出鼓励社会投资,参与生态城市的积极信号。
2013-09-15 11:51:35
- 宗国英:
滨海新区当前正处在大开发、大建设的关键时期,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生态城市建设的资金需求更加旺盛迫切,为此,我们未来将按照国家政策导向在精打细算用好政府性投资的同时,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的条件,依托高端项目的储备开辟更多的投资领域,依托各类基金资源畅通各类投资渠道,引导和鼓励内外资特别是民间资本深度参与生态城市建设,投入到环保设施、绿色产业、科技企业的发展上来,努力突破生态城市建设和发展的资金瓶颈的制约。
2013-09-15 11:52:55
- 宗国英:
第二,打造便于绿色技术和产品推广的市场环境。推广使用低碳绿色技术和节能环保产品,是化解资源环境等一系列发展中的现实问题,解决生态城市的根本途径。中新天津生态城开建以来,在发展绿色产业、绿色建筑、绿色公交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主要得益于应用了一批先进适用技术和产品,因此复制中新天津生态城的经验做法,加快在滨海新区全域建成生态城市,首先必须推广低碳绿色技术和节能环保产品上做文章,为此我们重点在三个方面下功夫:一是引进更多的技术产品,从而为产业转型升级和城市绿色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和产品保障;二是创造更多的市场需求,按照生态城市绿色建设的设计、施工评价标准,全区范围内推广使用节能环保新技术新材料和可再生能源,高标准建设新建城区和示范小城镇,同步推进成熟社区,既有建筑物节能改造,努力把新区所有的建筑物建成低碳环保的绿色建筑,从而创造更多的绿色商机,培育更多新的经济增长点;三是创新更多发展政策,主要是围绕服务产业升级,鼓励科技创新推进节能减排等,完善政策体系,探索建立有利于城市绿色发展的市场运营机制、市场的价格体系和产品的交易平台。
2013-09-15 11:53:47
- 宗国英:
第三,全面构建法制化、市场化管理模式。管理方面主要是依靠强化资源环境领域的法制建设,建立健全有利于保护城市生态环境的约束机制和管理方式。中国1979年以来,先后出台了20余部资源和环境的保护法律,占立法总数的1/10,为全国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法律保障。以此为基础,遵循绿色发展导向,继续完善相关的立法和制度建设,更是新形势下进一步规范城市发展、打造美丽中国的重要前提。
2013-09-15 11:55:16
- 宗国英:
为此,未来将从严格执行国家各项法律规定,一方面把住增量关,将影响环境评价作为引进项目的先导性的指导和硬约束,不断提高环境的准入门槛,确保不给新区生态系统增加新的负担。另一方面要用铁腕治理存量污染,调动政府、第三方评估机构和社会舆论的力量,全方位强化事后监管,健全评价考核体系和行为惩罚责任追究等机制,坚决关停并转高耗能、高污染企业,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努力实现增长不增污。
在服务方面,下一步的重点是不仅仅依靠政府的力量,而要在依靠政府力量的同时,建立健全各类公共服务标准的基础上加快转变政府的职能,将社会组织可以担负的事项,市场化路径可以解决的问题交托出去,以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引导更多社会组织和专业机构参与提供个性化、多样化的公共服务,真正实现政府和市场两条腿走路,不断提高公共服务的覆盖面和质量水平。
各位朋友,女士们、先生们,过去的30年,中国通过深化市场改革实现了经济的腾飞和快速的崛起。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通过充分释放改革的红利,打造经济的升级版,促进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将是中国发展的主旋律和最强音,也为中国各地推进生态城市建设,构建美好家园提供了发展机遇。滨海新区是中国的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区,享有在全国先行先试重大改革举措的优势条件,未来我们将充分放大这一优势,将深化改革与建设生态城市紧密结合,进一步创新工作思路方法和举措,努力为可持续发展作出更大贡献。最后预祝本次论坛暨博览会取得圆满成功,预祝各位朋友在滨海新区生活愉快,度过一段美好的时光。
谢谢大家!
2013-09-15 11:55:58
- 褚琳:
非常感谢宗国英副市长对天津滨海新区经验的介绍,整个工作非常突出市场的作用。
下面演讲的是一位可再生能源方面的专家,他曾经创立了国际可持续能源组织,负责协调全球对于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工作。
现在有请国际清洁能源协会(ICEC)主席及联合创始人Gustav R.Grob先生。
2013-09-15 11:58:03
- Gustav R.Grob:
尊敬的阁下、朋友,上午好。首先我想讲一些历史,但是我会讲得非常短,因为时间有限。下午在平衡论坛中有一个论坛是我主持的,在这里所探讨的就是废物的管理和燃料电池这一部分,我也期望,今天下午会有更多的人对这样的论坛感兴趣,因为废物的处理和能源的储能是非常重要的,以及什么样的电池得到开发出来,我也期望在这个论坛上见到更多的大家熟悉的面孔。
其实,在做这个幻灯片的时候,齐默曼先生给了我非常多启示。我曾经来过天津,也是跟着政府一起过来,而且我还带着一些大学的人员过来,但是那时是处在邓小平的时代。我记得三十多年前我来到了天津,觉得天津充满各种各样的化学品的公司,那个时候已经提出了一系列需要工业化学品公司安全发展的概念,后来我又在北京组织了第一个可持续发展能源论坛,是1990年的时候,时隔多年之后,再次故地重游,我觉得真是太好了。其实故地重游的概念是每个人都会做的,故地重游的过程中我听到二氧化碳的碳汇如何处理。所以很多年故地重游的时候我也注意到这样的精神提高了提升,在今天的论坛上这样的精神再次得到了肯定。
2013-09-15 12:03:09
- Gustav R.Grob:
在与中国合作过程中,以及去中国举办的各个论坛中,这一路走过来我们看到中国越来越关注环保问题。图中左边是30多年前我所看到的,而右边的是我这一路走来看到了中国这些年一直以来的工作。
我想介绍的是从可再生能源角度看待的一些解决方案,能源对于经济增长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没有能源就根本没有人们的舒适性、没有移动性可谈,重要的是能源一定要是安全的。在我们讲话的时候,世界上仍然有非常高比例的电是燃煤方式开发出来的,而这些燃煤电厂带来的污染是不可忽视的,今天下午平行论坛上大家将听到更具体的能源解决方案。
2013-09-15 12:10:00
- Gustav R.Grob:
(图)我们想用可再生能源的方式发电,通过集中电网以及分散式的方式合作,尤其通过可再生能源实现分散式的发电,辅助集中电网的发电方式,在未来的发展趋势,这是一种切实可行的愿景。
能源的供应对于持续增长的人口是非常重要的。由于人口不断地增长,所以有三个最主要的原因将决定我们在能源使用和供应方面有一些重要变化。第一是经济上,化石能源的供应总是有限的。第二是化石能源使用过程中带来非常多健康方面的威胁,全球气候变暖以及其他领域健康和环境污染的风险。世界卫生组织和我们机构也有非常紧密的合作,我们共同合作过程中发生了化石能源使用与健康有直接相关关系。第三是对化石能源的节约使用,我们在化学行业以及冶金行业中所需要的。最早我来到天津的时候看到10%的化石能源直接用于化学行业,为了能够保证化学行业的健康可持续性以及环保的发展,就要具体处理在化学行业中,妥当燃烧这些化石能源的具体方式。
2013-09-15 12:11:56
- Gustav R.Grob:
目前,中国的煤炭是非常重要的生产天然气的能源。(图)这是非常重要的一张图表。这里可以看到世界化石能源的消耗情况。目前几乎消耗了一半的化石能源储量,化石能源不断地减少,它在日益枯竭。我们回顾历史,当时并没有任何利用化石能源的方法。走向未来,我们必须找到一个可持续发展的能源使用方式。中国的人口增长速度,由于计划生育的政策逐渐放缓,但是非洲、印度的人口增长速度仍然是非常快。
除了可再生能源外,传统能源都在不断地减少。本世纪我们必须要找到一个解决方案,我们的解决方案在于风能、太阳能、水能、可再生能源,以及甲烷能源的可持续使用,相信甲烷在未来一千年会继续存在,甲烷是可以在废物中进行处理的,霍夫曼教授在他的发言中也为我们清晰阐述了废物是非常重要的能源来源,我们可以通过化学方法从废物中找到更多的能源供应。
2013-09-15 12:25:32
- Gustav R.Grob:
另外有一个非常著名的图表,矿物也在不断减少,包括所有的化石燃料也在不断减少,消费在不断地增加,中国的能源消费量过去多年每年超过10%的增长率,相信未来继续会保持,世界范围内的能源消费增长是每年2%。就绿色能源来说,我们需要更多的绿色能源,如果可以在这里进行一个简单的投资计算,可以看到对于这个世界来说,每年至少需要一万亿的投资于可再生能源用以满足人类的需求,对于我们在寻找解决方案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将不同的投资因素进行考虑,我们当然希望将我们的资金获得的更好的回报率。希望大家都同意这一点。
(图)这是全球范围内的可持续解决方案。(图)这是一个成本比较展示,成本比较来说可再生能源更便宜,煤炭广泛的存在。但是煤炭要比风能、太阳能更加昂贵,尤其是考虑中国即将采取的措施解决煤炭产生的污染问题。
2013-09-15 12:26:27
- Gustav R.Grob:
下面看看能源结构的问题,我在德国一次大会上做过类似发言。可再生能源来自不同的领域,世界各国都在积极开展利用可再生能源的活动,它是一种高潜力的能源,比如地热能,我们可以更加有效的加以利用,除了利用雨热泵外,还有很多其他解决方案可以去探索,地热是一个非常大的潜利用,到目前使用得还不够,对于很多城市而言,目前正在全球有更多的方式利用地热能,尤其是欧洲一些城市,现在欧洲也在替代煤厂、核电厂,地热能是很好的替代。
我建议中国关闭核电站,毫无疑问,中国的核电站的成本非常高。我们再看看福岛、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其实,有很多的核电站的事故每天都在发生,只不过有一些事故没有报出来而已,非常的危险,所以我们现在就要停止核电的使用,它占到我们电力供应的2%-3%,是完全可以忽视的,但是如果发生任何灾难的话,它可以将全人类都毁灭掉。
2013-09-15 12:26:53
- Gustav R.Grob:
(图)这是巴塞罗那的一个成功的故事。很多年前是有一个巴塞罗那太阳能指令,这是在巴塞罗那的一个城市中要求房屋业主安装太阳能收集器,这个项目非常成功,很快在西班牙扩展开来。中国也有相关项目。就废物的使用来说,我们知道废物是包括人类所排出的废物,基本上来说还会包括其他的有机废物,我们可以对这些废物进行使用,而非是源源不断地挖掘这些化石燃料,这些废物是已经存在的,可以对所有的化工原料进行生产,可以利用废物进行生产,我们希望在这一领域看到有更多的同事可以在生物燃料、生物化学方面取得更多的进展,从而在废物中产生出更多的生物用品。
我们做过一个研究ISEO能源研究中,我们发现地球上有更多可负担起的可再生能源,比人类所需要的在不久的将来根据现有的人口增长速度所计算出的需求量大得的可负担起的可再生能源,比如GEOCOGEN以及METHASYN这种可再生能源体系目前都是非常的有效,尤其是与那些不可再生能源相比成本非常有吸引力。如果我们考虑一下污染者自付费的完全成本原则,我们利用智能电网的话,可再生能源都能够完全与不可再生能源相媲美,所有国家都进一步促进自己的可再生能源自给自足率,利用可再生能源,中国也是如此。这能够极大地通过更加清洁和更加高效的电厂和和运输模式减少污染。
2013-09-15 12:29:04
- Gustav R.Grob:
另外,就像我刚才所提到的,剩余的有限的资源可以,而且必须需要对着二重污染具有更加高的附加值的化学和冶金工业所需要的产品。对于交通行业中,目前可以利用更多的可再生能源,而非仅仅是石油。中国在这个领域中正在成为日益领导全球的国家,中国高铁发展速度比任何一个国家都快,从杭州到上海之间的距离就是一个例子,之前要花很长时间,现在很快就可以从杭州到上海。另外就是北京和上海间的高铁。在欧洲我们也有这样的高铁,上海还有磁悬浮列车,磁悬浮列车就是欧洲的技术。每种方案都可以进一步考量,从而建立更高效的体系。瑞士就是很好的例子汽车、火车、轮船之间建立起立体交通网络,从而提升很好的交通效率。校车也可以采用清洁能源技术。(图)这是上海拍的一张混合动力的公共汽车的图片。汽车非常适合于短距离运输,而且它是清洁能源,在行业中被广泛使用。
交通无论如何都是人类的基本需求之一,所以必须通过我们的努力对人类的交通需求加以满足。我将1992年在里约时对于未来汽车的描述做了以下总结,未来汽车应该更加舒服更加轻量化,而且必须是零排放、零污染、更加安全,长期的使用寿命,可再生、可循环,低维护成本,除此之外要有现代化的导航体系。未来汽车的低维护成本非常重要,可以帮助我们节约大量时间。
2013-09-15 12:30:06
- Gustav R.Grob:
(图)这张图有15年历史,现在世界范围内,这个图片上所展示的车型已经被大多数的汽车厂商开发和利用电池。电池技术发展很快,相信中国在这个领域可以成为领导全球的国家。(图)这是不同的车辆驾驶成本的比较。对于电池来说很多新的技术都产生于中国。
当然智能电网,我们曾经听过计算机控制的智能电网可以满足我们对电力的需求和分配。(图)这是瑞士的一个例子,瑞士首先用电动汽车替代了汽油汽车,因为汽油对环境造成了大量污染,相信未来会在中国看到这样的趋势。除此之外我们看到了更多的立体交通在城市的发展。航空运输也会有氢气的飞机,图中是德国空客开发的。宇宙飞船也在日益采用清洁能源,这也可以帮助我们保护环境。
2013-09-15 12:31:04
- Gustav R.Grob:
最后我们总结一下清洁能源的汽车可以满足人类出行的需求,清洁能源的大众交通必将帮助我们解决更多的公共交通拥堵的问题。我第一次来中国的时候基本上没有几辆汽车,大量的自行车,但是今天在大街上令人感到窒息。清洁能源的综合运输必须在各个城市间进一步开发。航空运输也必须更加清洁,我们必须加强不污染环境的运输体系的开发,在中国也有日新月异的变化,我们要实施更具有电力化的快捷运输体系,我们要设计更加清洁、更加轻、可再生能源的材料,而且我们在实施这样的体系建设的时候要以更快的速度建设,我们想要解决以上的问题,拯救我们的地球,就必须快速的解决,否则就要找另外一个地球了,因为一个地球已经不够了。
大家可以在我们的网站上找到你们感兴趣的大多数的解决方案,Www.uniseo.org。谢谢大家。
2013-09-15 12:31:51
- 褚琳:
感谢Gustav R.Grob博士准备了这么多的翔实资料,也让我们意识到目前人类的困境,我们不得不转向清洁能源和绿色能源。
下面有请最后一位演讲者,这是一位德尊望重的老科学家,他曾经参与国两弹一星的研究,在中科院工作了20多年,又在美国硅谷工作了10多年,甚至还创建了自己的公司,虽然退休了很多年了,但他一直致力于绿色能源的推广。现在我们欢迎美中绿色能源促进会主席吴锡九先生。
2013-09-15 12:32:18
- 吴锡九:
大家好!今天我要跟大家交流的题目是“在海量数据时代建设信息技术的高铁,发展宽频带网络互联技术应用于智能城市的建设”。
过去20年来,三次高速的建设把中国的基础建设带入了三个阶段,使中国的经济飞跃发展。第一次是90年代高速公路网建设,第二次是20世纪初高速铁路网,现在高速宽带网可以建设信息高铁,信息高铁的基础是信息技术革命的第三波科技创新。第一波的科技创新是80年代的半导体、集成电路和计算机,第二波是90年代的互联网,第三波是正蓬勃发展的高速度宽带网络技术,它是基于第一波、第二波基础上结合光纤器件的光纤传输网络。
2013-09-15 12:33:25
- 吴锡九:
信息高铁技术是新的宽带光纤网络,用于骨干网、接入网和数据中心的连接。它的技术特点不是颠覆性的而是不断发展的,并且具有相互的兼容性,允许目前使用的技术不断升级。信息高铁技术的具体内容,我们下午有平行论坛可以具体介绍,这里不详细介绍了。这里首先介绍信息高铁技术的三个重要发展方向。
首先介绍信息高铁技术在数据中心连接的高速发展。现在海量数据促成了大规模的数据中心集群的发展高速,大规模的数据中心集群是什么?拥有几万台以上的服务器,机房的面积好像是鸟巢的四分之一或者五分之一。它促成了Infiniband和FCoE和以太网光纤通道技术的发展。几年前,中等规模数据中心的服务器使用以太网互联技术,而连接很多节点到HPC(高性能计算机)就需要选择InFiniband而现在升级到千兆以太网,能支持HPC,而Infiniband越来越多被应用于高性能企业数据中心。Infiniband提供的优越性包括它的扁平化的拓扑结构,不丢包的,非常低的延迟,对服务器中心处理器的更少依赖。以太网的历史发展整个网络设备无处不在,更方便的解决方案。同时为了解决不丢包的问题,同时发展了以太网光纤通道。目前世界最快的超级计算机的前500强,从最新的名单来看,226个系统使用Infiniband,188个系统使用千兆以太网。
2013-09-15 12:34:49
- 吴锡九:
(图)从这张图上可以看到,12年来的变化,Infiniband近来快速发展有超过以太网的趋势。数据中心的Infiniband的能可以随服务器的增值提高,并且不会产生饱和的情况。它具有高确定性的带宽利用,大数据、长距离传输的时候可以减少丢包或者不丢包,提供非常低的延迟。它和TCTIP老技术相辅相成。微软公司最近搞了一个非常大的数据中心Bing,它的内容架构采用了40G的Infiniband,比原来用的10G的以太网效能提高了10倍,成本减少了一半。数据中心能够直接连入广域网的网关是信息高铁技术的基础。目前已经有公司在北京完成了三个数据中心的高速数据网,采用了Infiniband的试传,欢迎大家参观,在今天下午的分论坛五有具体报告。
信息高铁在广域网传输的实例,可以在7000光纤英里的回路上五次来回可以没有损失,速度非常快、没有延迟的传输数据。以太网一方面升级到千兆,同时又发展了以太网光纤通道。把光纤增值税分装在以太网的数据包内,实现了不丢包,解决了以太网上不丢包而且利用了现有的以太网,也是一种新的方法。
2013-09-15 12:36:45
- 吴锡九:
第二个信息高铁的重要发展方向是支持了现有接入网技术的发展与升级。现在接入网的技术是以固定无源光网络为基础就是EPON/GPON,为适应宽带的升级必须进一步升级,要更高升级就要转向使用多波复用。同时采用可调解光器,就是一根光纤上传输更长的波长。可调解光器是下一阶段接入通信网光纤的基础器件。早期因为价格比较贵使用复杂,现在因为光学器件的高度发展,价格降低了,并且进行使用。
国家电网大容量WDM系统今年建成,它创建了国际应用首例,采用了Interconnection,可以传输40种不同颜色,网络带宽由40G变成400G。
2013-09-15 12:37:40
- 吴锡九:
第三个信息高铁的重要方向就是软件定义的网络。它由斯坦福大学的一个研究组提出来新型网络架构,实现了网络流量的灵活控制,为核心网络的应用创造提供了良好的平台。美国许多大公司特别是硅谷的很多大公司,谷歌、IBM、HP都在大力发展这样一种软件定义网络,谷歌已经把它应用于广域网。它的思路是软件控制硬件思维,使网络更加可编程、更自动化、更低成本,已经成为多用户数据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摆脱了基于封闭的和专用的交换机和路由器的硬件转向开放网络,使用性价比更好的商用系统。将来通用处理器的速度越来越快,就是chip的速度越来越快,动力越来越强大,能够把Infiniband这些技术吸收到它的芯片中。同时软件定义网络的使用会提高整个网络系统的性能。软件定义网络可以基于TCPIP也可以基于Infiniband。因为历史的原因,用户比较多,2010年有3.6亿,四年以后提高到370亿美元,也就是四年内要提高100倍。
2013-09-15 12:37:59
- 吴锡九:
(图)软件定义网络,把网络虚拟化,然后将网络服务控制性能从硬件转移到软件,应用网络服务功能相结合。随着软件定义网络的进一步是服务定义网络,可以用来管理垂直的市场服务,提供更全面的解决方案。
信息高铁技术应用于中国的智慧城市的建设有三个方面。第一是结合了中国智能电网的发展。中国信息高铁和中国智能电网结合是如虎添翼。中国的智能电网不但是电力提供和管理者,又可以是通讯信息的提供和管理者,这将是世界创举。
(图)信息高铁促成三网融合加上智能电网。海量数据通过通信网、广播网、互联网和电力网通过信息高铁上就可以互联互通,然后进入到云计算的数据中心,最后促成应用层的各种应用,如图中所示。首先信息高铁促进了智能电网的远程教育,同时又可以促成远程医疗、保健和智能培训。它促成了智能交通的推广,促成了智能家具的应用。所以在硅谷蓬勃发展的新一代技术,结合中国的自主创新,应用于中国特色的智能生态城市,在海量数据时代,铺设信息技术的高铁将成为中美优势互补,合作双赢的典范。
详细的出讨论请大家参加今天下午的第五分论坛。谢谢大家!
2013-09-15 12:39:04
- 褚琳:
再次感谢吴老的精彩演讲,同时对于第二时段演讲的七位致以衷心地感谢,感谢各位在座嘉宾的积极参与,我们第四届中国(天津滨海)国际生态城市论坛到此告一段落。今天下午有更多的分论坛会继续深入讨论,希望大家继续参与,谢谢大家!
2013-09-15 12:39:57
- 中国网:
本次直播到此结束,谢谢!
2013-09-15 12:42:10
图片内容:
- 第四届中国(天津滨海)国际生态城市论坛暨博览会现场
-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魏建国主持及发表致辞
- 天津市委常委滨海新区区委书记袁桐利代表东道主致欢迎辞
- 第四届中国(天津滨海)国际生态城市论坛暨博览会现场
- 全国政协原副主席、工商联名誉主席黄孟复致辞
- 新加坡荣誉国务资政吴作栋致辞
- 住建部副部长仇保兴先生致辞
- 第四届中国(天津滨海)国际生态城市论坛暨博览会现场
- 新加坡国家发展部部长许文远先生做主题演讲
- 第四届中国(天津滨海)国际生态城市论坛暨博览会进行中
- 主论坛第二时段主持人褚琳
- 国家发改委应对气候变化司孙桢副司长
- 世界自然基金会中国首席执行官彭培德先生
- 第四届中国(天津滨海)国际生态城市论坛暨博览会现场
- 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司长、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潘家华博士演讲
- 美国工程院院士、加州理工学院教授Michael R.Hoffmann博士
- 第四届中国(天津滨海)国际生态城市论坛暨博览会现场
- 天津市副市长、滨海新区区长宗国英先生演讲
- 国际清洁能源协会(ICEC)主席及联合创始人Gustav R.Grob先生
- 美中绿色能源促进会主席吴锡九先生演讲
- 媒体聚焦
- 9月15日,第四届“中国(天津滨海)国际生态城市论坛暨博览会”在天津市举办
- 中国网现场直播
- 第四届中国(天津滨海)国际生态城市论坛暨博览会会刊
视频地址:
- http://mp4.china.com.cn/flv/olderDatazb/olderDatazyhy/20130915xxx_1379226383.mp4
相关新闻:
图片大图:
-
第四届中国(天津滨海)国际生态城市论坛暨博览会现场
中国网 李佳
-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魏建国主持及发表致辞
中国网 李佳
-
天津市委常委滨海新区区委书记袁桐利代表东道主致欢迎辞
中国网 李佳
-
第四届中国(天津滨海)国际生态城市论坛暨博览会现场
中国网 李佳
-
全国政协原副主席、工商联名誉主席黄孟复致辞
中国网 李佳
-
新加坡荣誉国务资政吴作栋致辞
中国网 李佳
-
住建部副部长仇保兴先生致辞
中国网 李佳
-
第四届中国(天津滨海)国际生态城市论坛暨博览会现场
中国网 李佳
-
新加坡国家发展部部长许文远先生做主题演讲
中国网 李佳
-
第四届中国(天津滨海)国际生态城市论坛暨博览会进行中
中国网 李佳
-
主论坛第二时段主持人褚琳
中国网 李佳
-
国家发改委应对气候变化司孙桢副司长
中国网 李佳
-
世界自然基金会中国首席执行官彭培德先生
中国网 李佳
-
第四届中国(天津滨海)国际生态城市论坛暨博览会现场
中国网 李佳
-
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司长、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潘家华博士演讲
中国网 李佳
-
美国工程院院士、加州理工学院教授Michael R.Hoffmann博士
中国网 李佳
-
第四届中国(天津滨海)国际生态城市论坛暨博览会现场
中国网 李佳
-
天津市副市长、滨海新区区长宗国英先生演讲
中国网 李佳
-
国际清洁能源协会(ICEC)主席及联合创始人Gustav R.Grob先生
中国网 李佳
-
美中绿色能源促进会主席吴锡九先生演讲
中国网 李佳
-
媒体聚焦
中国网 李佳
-
9月15日,第四届“中国(天津滨海)国际生态城市论坛暨博览会”在天津市举办
中国网 李佳
-
中国网现场直播
中国网 李佳
-
第四届中国(天津滨海)国际生态城市论坛暨博览会会刊
中国网 李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