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标题
- 《中国文化发展报告(2013)》发布暨中国文化发展与展望研讨会
活动描述
- 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湖北大学联合主办的“文化建设蓝皮书《中国文化发展报告(2013)》发布暨中国文化发展与展望研讨会”将于2014年4月17日上午9:00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第一学术报告厅举行,会议将发布《文化建设蓝皮书•中国文化发展报告》,中国社会科学院、湖北省委宣传部等单位的领导和专家学者将出席会议,对当前中国文化发展的前沿问题展开深入研讨。中国网现场直播,敬请关注!
文字内容:
- 谢寿光:
尊敬的李慎明院长、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大家早上好,今天举行文化建设蓝皮书发布,这是在皮书系列里的首部中国文化发展报告的发布会和研讨会。今天出席会议的有中国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现任全国人大内务司法委员会副主任、全国人大常委李慎明研究员。出席会议的其他领导和专家有:湖北省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喻立平、湖北大学党委书记、中国文化发展报告编委会主任刘建凡、湖北大学党委副书记刘国新。出席的专家还有李景源和万俊人,还有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教学与研究》杂志的主编秦宣教授;国际价值哲学学会会长、北京师范大学哲学社会科学学院副院长吴向东教授、教育部社会科评价中心主任李建平教授。另外有中央和湖北省的有关媒体,以及主要的作者,有江畅教授、戴茂堂教授、靖国平教授、张建军教授、朱海春教授等。出席会议的还有出版单位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的领导和湖北大学校办、宣传部、社科处高等人文研究院的负责人,我们为各位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
文化建设作为党的十八大确定的五大建设的重要支柱,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背景下,地位显得尤为突出和重要。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这十几年来无论是对文化产业还是公共文化事业,以及国际文化传播,分别作了深入的研究,在社学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皮书系列中,有关文化方面的蓝皮书应该有十几种之多,但是从总体上反映文化建设的状况,包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体系建设等等方面的内容,以及包括哲学社会科学作为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发展状况在蓝皮书中反映不是很多。
2014-04-17 09:17:21
- 谢寿光:
换一个角度,从文化的生产、文化的传播和文化的消费进行整体把握,中国社科院比较有影响的、出版最早的是文化产业蓝皮书,也有上周在这儿发布的文化消费报告,已经发布四年了,都有。但是从整体上把文化的生产、传播和消费作为整体来把握的,今天和大家见面的是首部。作为主持人,我是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的社长,我首先要代表出版方向蓝皮书的研发团队,特别是以湖北大学党委书记刘建凡教授领衔的整合全校之力所作的系列研究,而且以文化建设蓝皮书为核心的项目正式出版,作为出版方我向他们表示祝贺。向关心支持这部蓝皮书原创的,而且有相当一部分是哲学家,包括李景源教授的关注和支持表示感谢,特别要感谢李慎明院长,百忙之中抽出时间参加会议,让大家分享初步的研究成果。
我作为出版者,还要说第二句话,一部蓝皮书从无到有就是一个重大的突破,但是从有到好,它的历程会更艰难。因为皮书如果不坚持下去,不作为一个连续性的出版物,一种载体如果没有连续性出版,它的价值是会大打折扣的。尽管在首部发布中会存在这样那样的不足,更有待于大家进一步完善。今天开发布会和研讨会的目的也正好在于此。下面有请中国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党组副书记、全国人大常委、内务司法委员会的副主任李慎明讲话。
2014-04-17 09:18:11
- 李慎明:
尊敬的立平、建凡、寿光同志,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同志们,大家上午好。今天中国第一本文化建设蓝皮书面世,它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出版社的皮书系列增添了一个新的成员,而且是一个重要成员。这在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今天有着一定的特殊意义,对蓝皮书的出版发行表示热烈的祝贺。中国是源远流长的文明古国,但在20世纪中叶以前的100多年里,我们逐步落后于现代文明,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在以毛泽东同志为领导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的带领下,中华民族踏上了伟大的振兴之路。改革开放和党的十八大之后,振兴之路越走越宽阔,说到底这一振兴之路其实质就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特色的现代化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之路。中国GDP的快速发展为我们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经济增长和物质力量,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新机遇与新挑战的出现,要求我们必须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与新的时代特征和国情紧密结合,得出新的结论并创新出一种属于我们自己的全新文化体制机制与之相互支撑,从而使我们的文化传统经涅盘而获得新生,进而产生新的文化,创新中华的马克思主义。这个任务是紧迫的,是关系到中国自身发展的要务,不及时开展这样的文化建设,就难以处理中国现代化带来的各种问题,无法应对工业、信息、城镇和农业现代化的挑战,不足以凝聚人心,也难以为中国的持续发展提供健康稳定的政治社会秩序。
2014-04-17 09:18:18
- 李慎明:
因此,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作出了文化体制改革的重大决定,党的十八大政治报告又予以推进和强调,为进一步办好皮书,我谈以下几点很不成熟的认识,仅供各位参考:
一、适当在文化的理论层面做点探讨。比如什么是文化?我个人认为文化可以分为四个不同层次:一是从人类历史发展长河积累的总成果形成的,这是范围化的概念。即文化是指人类在改造客观物质世界进程中创造的物质成果,包括故宫、天安门,和精神成果的四书五经,它的总和的总称。即物质成果加精神成果,这是范围化。或是从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人类精神生活特质建立,这就是大文化的概念,即文化是之指人类在改造客观世界中创造的精神成果的总和,从一定意义上讲,可以说是自然科学加哲学社会科学。三是从一定社会形态结构构成界定,这是中文化的概念。即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的政治和经济形态在关键形态上的反映,并反作用于一定的政治和经济形态。比如原始社会、农业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的文化,分别是原始、农历、封建、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形态,在观念形态上反映并反作用相应的政治和经济形态。我们现在所讲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社会主义文化的一个分支。四是从一定的社会观念形态、意识形态上界定,这是小文化的概念。即一定的意识形态是与一定社会的经济和政治直接相联系的观念、观点、概念的总和,包括政治法律思想、哲学、宗教、道德、文学和其他社会科学等形式。一定意识形式的内容是一定社会的经济基础、政治制度、人与政治关系、经济关系的反映,一定的理论是一定的意识形态乃至一定社会文化的核心,因此范围化、大文化、中文化和小文化要大发展、大繁荣,其根本前提是要高度重视和发展正确的理论。对于社会主义国家来说,只有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不仅文化建设,而且经济、政治、社会及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才有正确的方向和灵魂。我初看了一下文化蓝皮书,主要是大文化、中文化的概念,将来文化建设是怎么界定。
2014-04-17 09:26:27
- 李慎明:
二是要针对文化问题这一概念必须连带弄清文化与文明的联系与区别。不同社会形态都有不同的文化与文明,在有阶级存在的任何社会形态中的文化中,总是有精华和糟粕,即不同社会形态的精华组成了人类历史中的文明。对于社会主义新文化诞生之前的所有文化,我们都应该批判的汲取,吸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不同社会形态文化中的精华都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不断得到继承和发扬光大。但对其中的糟粕也必须随着社会的不断前进,最终被人类新的进步的文化所抛弃。文明是指人类创造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可特指数学、物理、化学、天文、地理、生物等自然科学和哲学、宗教、法律、文学、艺术、教育等,哲学社会科学中的精神财富。也可知社会发展从低级逐步发展到较高阶段表现出来的状态,文化有先进、落后、精华、糟粕之分,但文明仅有程度上的高下,没有先进、落后与精华、糟粕之分。如任何时候也不能把1+2=3这个常识说成是落后或者糟粕,更不能把其与时俱进为1+2=4或者5,还没过时的文明。但是文化有糟粕。正因如此,我们不能笼统说文化是人民生活的家园,我个人的观点是不赞成这个的,文化是人民社会的家园。应该说文化是人们精神生活的家园,因为人以群分,不同的人生活在不同的文化,即不同的精神生活家园之中,如广大人民群众生活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火热的生活中,有极少部分人生活在东莞的醉生梦死的腐朽的文化之中。
三、把文化安全的研究和发布作为皮书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4月15日上午习近平同志在主持召开中国国家安全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发表重要的讲话中指出,增强忧患意识,做到居安思危,是治党治国必须始终坚持的一个原则,我们党要巩固执政地位,要带领人民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保证国家安全是头等大事。又指出必须坚持整体国家安全观,以军事、国家、社会安全为保障,这中间有文化保障、安全保障的问题。习近平同志还指出,要构建集政治安全、国土安全、军事安全、经济安全、文化安全、社会安全、科技安全、信息安全、生态安全、资源安全、核安全等一体的国家安全体系,这里特别论述了文化的安全问题。
2014-04-17 09:35:24
- 李慎明:
文化的安全十分重要,一个社会就是由经济、社会、文化三部分组成,经济政治文化是组成了一个大社会,我们五位一体建设中的社会是小社会,按道理不能与经济、政治、文化相并列。从一定意义上讲,经济是社会的基础,政治是社会的支柱,而文化则是社会的灵魂。毛主席在《新民主主义论》说中,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反映,有给予伟大影响和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而经济是基础,政治则是经济的集中表现,这是我们对文化和政治经济关系及政治和经济关系的基本原理。毛主席不愧是大理论家、大思想家,经济不能直接反映文化,它必然通过政治这个中介,文化对经济的反作用也不能直接进行,必然也要经过中间政治的这个桥梁。苏联亡党亡国从一定意义上讲就是从意识形态的解体开始,我们一定要加强对文化安全方面的研究,要抵御国内外错误思潮的影响,绝不能继苏联亡党亡国之尘。
四、根本上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在抵御错误思潮,保障文化安全支持要解放思想,以开放的态度和宽阔的胸襟集聚古今中外的各种优秀文化。文化建设搞好了,发展了,才能对其他文化的人民产生吸引力,产生世界性影响。湖北大学研创的这本文化建设蓝皮书其宗旨可以说就是这种思路的充分体现,以实证调查分析为基本依据,为当代文化建设与经验进行总结,而且致力于展示文化建设的成果,并通过展示来提示调整思路,中华文化建设需要这样的智力支持,需要像这样不断的这样的文化总结、自我展示、自我反省来培育我们文化的自觉自信,乃至自我更新的能力。当然,这一宗旨的实现与湖北大学的同志们对文化问题的长期研究及其对中国现实的一贯关切是分不开的。
2014-04-17 09:35:29
- 李慎明:
五、要倡导文化逐步走出去。在当今世界,国家间的竞争仅靠经济、军事等硬实力是行不通的,一定时间、一定范围内可以行得通,称王称霸。国家建立友好合作更是需要文化的发挥,更要靠自信文化的吸引力,当今中国绝不保守,恰恰是一些发达国家秉持顽固的保守主义,我们引进多少外国版本的著作及文化产品,他们把中国文化作品翻译介绍过几本?很少很少。我们讲文化走出去,孔子要走出去,老子要走出去,太极、少林、中医药要走出去,但也应该夹杂新中国的文化走出去。以文化软实力作支撑,在世界舞台上发出中国声音,展示中国形象,美国要与我们构建新型大国关系,借鉴一下中美关系史,特别是新中国成立后的中美关系史,可能会有好处,比如了解一下朝鲜战争史,我们的抗美援朝战争史,基辛格在《论中国》里面呼吁两国领导人不要误判形势,不要发生迎头相撞的事件,他知道中国人民是爱好和平的,但逼到头上中国人民也是不怕死的。这对我们珍惜战略机遇期,构建和平发展的国际环境也会有所帮助。我为什么谈这段?因为前一段我进入了北京电视台的六集片子,《伟大的抗美援朝》,片子做得非常好,六个小时,应该了解了解这段历史。中国的干部群众,特别是青少年,包括美国、其他国家人民,甚至政要、思想家都应该了解这段历史。
六、最后我想说的是中国文化建设的任务是长期而艰巨的,文化有其自身发展规律,文化的培育发挥影响都是潜移默化的,需要作出长期不懈的努力,寿光同志刚才讲,从有到好还有个过程,我希望这本文化建设蓝皮书的研创也要长期地坚持下去,一本一本扎扎实实做出来,通过壮大不断扩大影响。这个离不开湖北大学,离不开湖北省委宣传部,包括省委的坚强有力的支持,我相信他们能很好地完成这个任务。同时希望更多社会学者、更多人士关心参与中国文化建设,为之出谋划策,优秀文化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和放出的异彩,必将与人类永存。还极有可能汇聚比人类还高级的生物类,人类有产生的一天,也有灭亡的一天,但也有可能更高级的生物会在我们茫茫宇宙中诞生,我相信只要我们充分发挥集体智慧,承前启后前人智慧,中国文化必将迎来更加辉煌的明天。谢谢大家。
2014-04-17 09:40:41
- 谢寿光:
感谢李慎明院长做了非常有深度的学术高见的报告,里面有很多思想和内容值得我们吸取,也对我们下一步文化建设蓝皮书的研创提供很好的指导。下面有请湖北大学党委书记,也是这部蓝皮书整个编委会的主任刘建凡教授讲话。
2014-04-17 09:40:45
- 刘建凡:
尊敬的李院长、喻部长、谢社长,各位领导、各位嘉宾,大家上午好。今天在这春意盎然的时节,在伟大祖国的首都北京我们第一本文化建设蓝皮书《中国文化发展报告》正式发布,并同时举行中国文化发展与展望研讨会,在此我谨代表皮书研创单位、会议主办单位之一的湖北大学向出席今天发布会和研讨会的各位领导、嘉宾表示热烈的欢迎,向给予皮书出版和举办本次会议大力支持的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表示衷心的感谢。
2014-04-17 09:41:00
- 刘建凡:
文化建设在党和国家的总体布局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改革开放特别是十六大以来,我们党始终坚持促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同发展,推动文化建设不断取得新的成就,走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之路。当前,正是一个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的重要时期,如何进一步繁荣发展我国主流文化,真正做到文化自信、文化自强、文化自觉,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大而紧迫的课题。湖北大学作为湖北省人民政府和教育部共建的省属重点综合性大学,有责任和义务充分发挥自身人文社会科学的传统优势,围绕这一重要课题在主流文化的构建研究方面有所作为,有所建树。去年6月,在湖北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下,湖北大学举全校之力,整合全校人文社会科学的学术力量,积极推动校内相关学科之间的协同创新,成立了由长江学者江畅教授领衔的湖北大学高等人文研究院,近一年来研究院在深化文化主流研究和扩大学校影响方面迈出了坚实的步伐,先后举办了首届当代世界文化发展论坛和当代中国文化发展论坛。
特别是一段时间以来,江畅教授的团队在国内知名专家学者的支持和协助下,在校内相关学科学术骨干的共同努力下,经过大量的实证调查、数据分析与团队研讨,形成了《中国文化发展报告(2013)》蓝皮书,蓝皮书得成功研创发布是我校高等人文研究院的成果,是我校协同创新取得的重要成绩,也鲜明地体现了我校学人对中国现实的关怀和学术服务社会的理念。我们希望蓝皮书的出版能为党和政府的文化决策管理提供理论依据和支持,同时也为社会公众了解我国文化的现状、前景提供支持和启示。
2014-04-17 09:41:17
- 刘建凡:
下一步我校将继续大力支持高等文化研究院积极开展工作,进一步扩大文化建设蓝皮书的研创范围,努力将蓝皮书系列办好、做强、提高显示度,为推进文化强国建设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各位领导、各位嘉宾,长期以来社会科学对我校学科建设和事业发展给予了鼎力支持,对于我校高等人文研究院首部蓝皮书的出版提供了很大帮助,借此机会我代表学校再次向各级部门和单位、各界人士、各位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最后预祝本次发布会和研讨会取得圆满成功,祝各位领导、各位嘉宾身体健康、万事如意,谢谢大家!
2014-04-17 09:41:33
- 谢寿光:
感谢刘建凡教授的讲话,我们也希望专家能够密切合作,把这部蓝皮书打造成皮书系列重要的品牌。下面有请湖北省委宣传部喻立平副部长讲话。
2014-04-17 09:47:16
- 喻立平:
尊敬的李慎明院长、寿光社长,尊敬的各位专家、各位领导、各位学者,非常高兴今天在北京见证湖北乃至中国文化发展上的一件大事,就是文化建设蓝皮书中国文化发展报告的出版。我认为这是文化发展历史上一个标志性的事件,必将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历程中留下非常重要的一笔。所以我首先要祝贺湖北大学为文化发展和文化繁荣所作出的积极贡献,也要感谢中国社科院、中国社科院文献出版社以及各方面的专家学者对湖北大学、湖北省的文化发展繁荣所作的指导、贡献。
这是一个标志性的事件,听了李慎明院长作的高屋建瓴的论述,他的讲话非常精彩,从理论、大视野、经济、发展各个方面作了论述,实际也是对蓝皮书出版的定位和充分的肯定。《周易》里面有一个贲卦,放大了就是文化的意思,“关乎天文,一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文化的概念最先可能就是源于这个地方,这两句话实际上包含了非常深刻的内涵,我理解文化从来都是经济、社会、政治发展最根本的动力,文化也是社会治理最根本的方法,特别是中国的文明、历史,文化的发展也要审查十遍,文化也是时代发展繁荣的产物。
现在我们是一个大开放的时代,文化的创造不再是个人的行为,不再是封闭的小范围的、独立的自拉自唱的即兴制作,文化的创造一定是大融合、大视角、大视野,在这样的基础上进行的文化创造。我们的蓝皮书出版就适应了这么一个要求,现在是一个大数据的时代,所有的创新,特别是文化的创新,必须要以信息的掌握,以大数据的掌握为基础,所以我们不但要有经济的大数据,我们现在也特别需要文化的大数据,没有这样的大数据我们的很多文化创新可能都是重复的行为,谈不上真正的创新,所以蓝皮书的出版也适应了这个要求。
2014-04-17 09:47:29
- 喻立平:
从文化自身的发展来讲,现在进入了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时代,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说:现在文化发展的大目标,中华文化的复兴离不开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曲阜、孔庙时说: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必须要有文化的形式来支撑,所以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一定要以文化的发展、繁荣为条件。所以我们在推进中国梦、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一个必要的条件就是文化的繁荣和发展。现在进入了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也进入了文化发展的自觉阶段,孔夫子到了魏国,他的学生叫冉祖给他驾车,孔子一到魏国就说这个地方人口众多。冉祖就问应该干什么事情?孔子说国家要富裕起来,让人民富裕起来,学生问富裕起来该干什么?孔夫子说要教化,通过文化的教育来提高国民的素质,我们现在就到了这么一个阶段,我们的人口众多,十几亿,世界第一,我们国家的GDP也排名世界第二,我们国家富起来了,这时候我们最需要的是什么?就是文化教育。这些年我接触民间的一些文化,他们对文化的需求,尤其是内在的需求非常旺盛,如果在这个时候我们的文化教育没有跟上,我们的国家还是会立不起来,还会有很大的危险。我们现在正好进入了这么一个阶段。我们搞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我理解这个“化”就是文化,只有和中国的文化融合起来了才能实现中国化、本土化。习总书记去年“8·19”讲话,说任何伟大的真理要真正管用,必须要本土化,本土化最根本的就是文化,现在我们要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要入心、入脑,必须要抓中国的文化,要和中国的文化融合起来。
2014-04-17 09:53:02
- 喻立平:
我觉得我们文化内在的发展也到了这个阶段,也适应了这样一个时代的要求。这段时间和湖北大学的领导、专家们接触,我有很多的感悟,我非常钦佩湖北大学校领导班子,还有以江畅先生为首的各位专家学者智慧的眼光,这个事情真是做得好。我非常赞赏湖北大学举全校之力来做这么一件事的机制,从专家学者来看湖北大学可能不是最强的,包括在武汉,有些学院都比湖北大学要强,但是举全校之力来做这件事湖北大学是最强的,这样一种机制一定能成大事,非常惊叹湖北大学的高效、高质量,去年下半年和江畅老师交流这个事情,当时觉得想法很好,但能不能落实,我心里感觉到恐怕还要有一个过程。世界文化的发展报告、中国文化发展报告、湖北文化发展报告,这三大报告弄起来很不容易,没想到不到一年,大半年的时间就出版了,就出成果了,非常了不起。
我们对湖北大学做这件事充满了信心、充满了期待,我们期待着通过这么一个事,湖北大学能成为文化发展的新型智库,文化发展的智库好象还很少,至少是整合各方面力量来做这件事情的智库还很少,能够真正做到协同创新的智库还很少。我希望湖北大学通过做这件事能够创立一个文化建设的大品牌。昨天我和王社长进行了交流,出版社也很有信心,这件事长期做下去,一定能够创立一个很好的品牌。我们希望湖北大学通过这件事能够出一批文化大家、文化大师,能够出一批文化领军人物,有这样一个平台,湖北的文化发展,乃至中国的文化发展都会出现一个崭新的面貌。湖北省委,特别是湖北宣传部一定尽全力支持湖北大学做这件事,最近我们和财政在协调,要把它作为文化建设方面的一个重大项目来支持,争取有实实在在、比较客观的支持。我就说这么多,祝大会圆满成功。谢谢大家!
2014-04-17 10:00:23
- 谢寿光:
感谢喻部长,也希望喻部长对这个项目给予更多支持,共同推进我们的合作。下面进行成果发布和学术研讨。第一位有请江畅院长,发布2010—2013中国文化发展以及2014的中国文化建设展望。
2014-04-17 10:00:29
- 江畅:
尊敬的李院长、谢社长,尊敬的各位专家、学者,各位嘉宾,女士们、先生们,大家上午好。在各界领导的热情关怀下,在有关专家学者的积极参与下,特别是在社学科学文献出版社的鼎力支持下,文化建设蓝皮书《中国文化发展报告》正式出版了,作为蓝皮书的研创课题组负责人,我既充满了欣慰之意更充满了感激之情。我们的时代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文化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主要因素,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综合实力和人民社会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社会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我国的文化实力和发展水平与我国的经济实力和增长速度,与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还不相适应,因此建设与经济和政治强国相匹配的文化强国任务日益凸显出来。在这样的背景下,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作出了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大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党的十八大政治报告提出扎实推进社会主义强国建设的重大战略任务,新的形势,对我国文化建设和发展状况进行总体上的描述和研究,以提高我国文化发展的自觉性、主动性,增强文化建设顶层设计和文化事业管理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2014-04-17 10:00:45
- 江畅:
正是在这样特殊的历史时期,湖北大学高等人文研究院在湖北大学党委政治领导和学校相关部门大力支持下,组织研创了文化建设蓝皮书中国文化发展报告,力图通过报告全面反映我国文化建设的总体状况,跟踪我国文化建设的新进展,预示我国文化发展事业的前景和走向。文化是一个内涵极其丰富的概念,文化建设蓝皮书中的文化是指党的十八大政治报告中提出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五位一体的总体建设目标中的文化建设,这种意义上的文化不是广义的文化,而是相对于经济、政治、社会和生态文明而言的文化,是当代中国的主流文化,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核心价值体系为内核和灵魂的社会主义文化。为了对我国社会主义文化作出尽可能科学的描述、跟踪和预测,为了便于国家对国际文化指导和管理,我们初步制定了一个包括文化建设、文化生产、文化成果、文化水平、文化传播和文化影响的六个指标构成的当代中国文化发展指标体系。我们相信,通过这个体系基本上能够反映评价每个地方乃至全国文化建设的状况和成效。
2014-04-17 10:06:34
- 江畅:
报告根据我国文化建设的现状和文化自身发展的特点,从六个方面分十二个主题对2010—2013年我国文化发展的状况进行了总体上的概括,并在此基础上对我国近几年文化建设和发展成绩和经验进行了认真的总结。对存在的不足、问题及其原因进行了深刻的分析,对我国文化的未来发展进行了科学预测和对策性研究,我们还从理论创新、网络文化等七个方面对我国文化发展中的热点问题进行了专题研究。
作为第一本文化性的建设蓝皮书,报告涵盖了2010—2012乃至2013年间中国文化发展的状况,在此期间中国文化经历了一个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快速发展的历程,通过政府等机构的文化建设,和企业等机构的文化生产,中国文化的发展无疑表现在成果和效率的增长,能力和水平的提升,也表现在传播渠道的拓展和影响范围的扩大。
2014-04-17 10:07:14
- 江畅:
2010—2013年,我国在作为中国主流文化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体验,并取得了显著的成就,这些成就鲜明地体现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五中、六中、七中全会的报告中,并且最终在十八大报告中浓缩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是中国共产党带领各族人民在思想文化领域所取得的伟大成就,它必将引领中华民族走向伟大的民族复兴。
2010—2013年,党和政府加大了对理论学术研究的引导力度和投入力度,启动和遵循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以及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博士授权单位,启动和组织了马克思主义基础教材的编写工程,国家通过发布项目并给予经费资助的方式,引导并且支持有关核心价值体系,道德文化和其他文化建设的研究。2010—2013年,我国的文化对内和对外传播也取得了显著的成绩,近几年来我国广大媒体从业人员和文化工作者借助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传播理念,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植入广大人民群众的思想意识中,并越来越得到人民群众的认识。同时,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当代中国价值观也正在融入到世界文化发展中,显示出独特的个性和魅力,并越来越多的得到世界的认同和赞赏。
2010—2013年,党和政府加强了对文化布局、文化繁荣和文化体制改革的引导和规划,加大了对文化市场,包括文化产品生产生产等执法力度,文化体制改革使中国绝大多数文艺院团和出版机构实现了体制变革,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活力。这期间文化企业更加注重体制创新和产品创新,企业文化产品创新能力明显增强。正是这些发展极大地提升了中国文化生产的水平,尤其是这些年来被广为购并的影视娱乐作品也在弘扬社会主义主流价值,传递正能量上发挥着越来越显著的作用。
2014-04-17 10:07:41
- 江畅:
2010—2013年,中国文化的发展成绩斐然,它为中国文化未来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尽管如此,中国文化发展在文化体制改革、文化产业发展、文化精品打造以及文化创新、文化服务、文化消费、文化对外传播等方面还存在着不足和问题,对此本报告相应提出了一下对策建议:第一,把顶层设计和市场机制有效结合起来,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第二,创新体制机制,提升文化创新能力。第三,加快经济经济方式转变,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第四,实施高端人才战略,努力打造文化精品。第五,加大文化投入,着力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第六,采取综合措施,全力满足人民群众文化消费需求。第七,拓展对外文化传播,进一步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和影响力。我们认为,通过这些措施中国文化建设和生产的创新能力一定能够得到大力提升,中国文化的软实力和国际影响力一定能够得到分享,得到进一步增强。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一定能够得到更好的满足。中国主流文化是中华民族的血脉和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我们期待并且相信,通过中国文化建设者、生产者、传播者的不懈努力,中国文化发展必将会走向更为光辉灿烂的明天。谢谢大家!
2014-04-17 10:07:46
- 谢寿光:
感谢江畅教授对报告作了全方位的描述。下面有请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中国社科院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李景源教授,他在做文化研究方面是最早的,有请。
2014-04-17 10:11:40
- 李景源:
各位来宾上午好,今天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和湖北大学、湖北大学高等人文研究院一起举办文化建设蓝皮书的发布会,同时召开文化发展和展望的研讨会,我感到非常高兴,我谨代表社科院文化研究中心向蓝皮书的出版表示祝贺。另外我还想代表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原来哲学所的副所长,现在我们院的机关党委副书记孙维平(音)研究员向会议的举办表示祝贺,向与会的各位嘉宾表示感谢,因为他也是这本蓝皮书的主编之一,因为公务在身,他在上海浦东学院进行学习,所以不能来参加会议。
我谈几点感想,就蓝皮书来说,我觉得文化建设和文化发展蓝皮书的编撰很不容易,它实际上是一项非常艰难的事业。因为目前国内已经出版了文化蓝皮书的一个书系,包括文化产业、公共文化服务、国际文化产业、国有文化企业等等方面的蓝皮书,这些蓝皮书还不包括各省市、方方面面的蓝皮书,现在可能有四五十种,在这样的情况下打出一片天地,紧紧抓住中国文化建设本身来搞一本蓝皮书,相当不容易,所以它的出版实际是对文化皮书书系增加了一个新的面孔,是一朵奇葩。更重要的意义是谈到了要为党和国家的文化决策提供理论依据,从这样的角度讲,它今后的出版将会对整个文化的发展,包括文化蓝皮书的书系起到引领作用,我觉得这本书的意义确实很重要。
2014-04-17 10:11:52
- 李景源:
看了这个书的总报告,这个书的宗旨很明确,是想在文化发展这块作出一个宗旨,和所有蓝皮书的宗旨是完全一致的。另外蓝皮书里考察的对象很明确,任务和范围很准,就是本书五位一体布局中的文化,中国社会的主流文化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灵活的社会主义新文化,我觉得这样一个文化定位的把握可以保证文化蓝皮书将来做得越来越好、越精、越有品位,同时越有高度。
皮书明确提出了中国文化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包括六个方面,书里对文化建设、文化生产、文化成果、文化水平、传播和影响,从这样六个方面来对中国文化和文化建设的发展进行描述和述评,也保证了这本书的质量。这个书还有一个特点,从观念的角度来谈马克思主义理论建设和哲学社学的学科建设,以及和这两者相关的教材建设,我认为这是抓住了中国文化在当前发展的一个很关键的问题非常值得肯定。
2014-04-17 10:12:12
- 李景源:
关于文化的作用怎么理解?在这之前,十七届五中、六中全会,包括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对文化建设,文化的作用都作了很原则、很深刻的论述。但是对文化的作用,我们研究得时间很短,怎么理解、怎么论述还是一个需要解决的课题。传统的思路,一个是从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哲学、社会科学也是科学,从这样一个角度来论述文化的作用,这也是一个思路。哲学社会科学本身是科学,现在又提出社会技术的概念,社会技术实验室,妄图从这样一个角度进行论述,我觉得这也是值得进行肯定的。还有一种思路,理论和实践关系的思路,文化作为人生活的一种方式,作为实践的模式产生的经验,经验又上升到观念层面、理论层面,反过来进一步指导人们的行为。关于中国文化有一系列论述,叫《大中国统治世界》,从文化的角度来论述经济、政治等方方面面改革的过程,中国模式的内涵是中国传统文化集成的一个代表,我觉得这都是可行的。
2014-04-17 10:18:46
- 李景源:
这本书就好在在这两种思路的基础上突出抓了关键文化这块:抓住这块可以带动两个方面:一个是抓住了广义文化结构的核心,广义的文化结构包括器物文化、制度文化、观念文化。这三者当中观念文化实际是处在很核心的位置,这三种文化相互依存,器物文化和制度文化是人的主观需求,是人实践活动的对象化,反过来反映的还是内心、观念和精神世界,还是反映这一面。过去讲形上,谓之道;形而下,谓之器。这种“道技之变”从古到今是中国哲学争论的核心问题,季维平先生认为到“道技之变”主要是在先秦,后来中断了,实际这个贯穿了整个中国哲学史。但是他不用“道技之变”,而是用“理事之变”,再后来用西方的概念表述,就是共性和个性之变,这个争论实际上贯穿了整个中国哲学史。为什么抓观念文化,重要性在什么地方?谈某一种文化,红杉无论是出了一大批玉器,玉器都是里器,商州文化出了一大批青铜器,也还是里器,都是制度文化,表面看挖出来的是器物文化,实际是制度文化,制度文化背后是等级的观念,儒家就起源于礼乐文化。特别是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国际上流行文化工业论、文化产业论的概念,实际上他的工业和产业已经被越来越多的文化因素所渗透,张瑞敏讲过一个故事对我打动很大,他到德国问时,德国工业协会的负责人会见他,两个人谈起来,张瑞敏说你知道海尔这个品牌吗?他说知道,世界上都有名。他说你觉得产品怎么样?他说产品非常好,而且现在已经不用佛里昂了,而且性能、节能和节电都很好。张瑞敏说,如果你现在需要买电器,你会买海尔的电器吗?他说,那我不会。张瑞敏说,这两样这么好,你为什么不买?他说我要买的话我应该买一个艺术品,文化产品,不是买一个工业品,海尔从工业品的角度来说是完美无缺的,而我需要的是一种文化、艺术,你在这里没有。我们为什么现在要抓观念文化、精神文化?我觉得这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
2014-04-17 10:18:51
- 李景源:
抓住观念形态的文化,有利于加深理解狭义文化的结构,我们现在是讲五位一体的文化就是狭义文化,抓住这块有利于我们深入思考文化。毛泽东写心之力,就讲精神的力量。文化大革命,他一个很重要的依据就是要充分发挥文化的力量、精神的力量,这也是他当时的想法。贺先生提出二心说,实际上从个体来说,除了心理的心是一个层面,在这个层面知者表象,所有的这些东西都是受物支配的,但是人另外还有一个心,就是逻辑的心,到了这个层面,是价值的评判者,行动的指挥者,知识的设计者,我觉得他是说我们一旦进入到精神境界里面有很多层次,层次当中有重要、不重要,有主有次,有高有低之分,贺先生曾经写过一篇文化的体和用,说这个是增强我们对观念文化重要性的分析和理解。在他看来,精神是所有文化的本体,他是新心学的代表,也是文化建设最根本的目的,这个是绝对的体用观,永远不会变,精神对所有其他的现象来说是体用,我不是完全赞同他,还有相对的体用观,从科学来说,比如哲学为体,科学为用,用这个来区分。第二是宗教为体,道德为用,不是他号召人们信仰宗教,而是说你的道德修为、伦理的观念怎么样,最关键的是内心有没有操守、有没有信仰、信念,第三是艺术为体,技术为用。明清家具,之所以不同是因为艺术观念不同。清代家具雕刻的繁复,技艺的成熟程度,实际上反映的仍然是艺术的观念、审美观念的不同。这些观点揭示了社会科学、特别是人文学科对于人的精神世界、精神家园建设的作用。
近代以来,中国思想界关于文化的中西之争,按照贺先生的思路,都是关于体的争论,不是关于用的争论。中学为体还是西学为体,实际都是体的争论,体的争论都是关于文化精神的争论,文化实质性内容的争论,或者套用现在的话就是价值体系的争论,你究竟选择什么样的价值体系,是这样的过程。1937年的时候,当时三校合并到衡阳的时候,贺林他们晚上散步会不会灭亡的时候,得出一个结论说中国不会灭亡,因为中国的思想、文化不会灭亡。在这之前,陈一君在1900年到日本时看到中国人到日本学习历史,对他感触相当深,后来喊出来,国亡,中国的文化不能亡。从那之后告诉我们一个问题,就是当一个民族衰落的时候,文化必然衰败,但是文化衰败最核心的问题就是学术文化的衰败,所有的有关中国的学术文化,无论是儒家、道家、佛家,研究的中心和独立性全部被外国给夺走了。
2014-04-17 10:34:23
- 李景源:
我听了李慎明同志说中国文化走出去,怎么走出去?一就是文化机构,包括孔子学院可以走出去。二就是文化艺术院团也可以走出去,中国的杂技经常走出去,但是这些东西走出去还不行,更重要的是文化的内容,文化的学术,文化精品,文史哲领域,出现学术大师,成为中国文化的学术中心、学术优势和学术独立性,只有这些东西有了之后中国的文化才真正走出去了。不是把书背到国外就走出去了,你的书在中国确实占领了学术高地就会到中国来学习你,这时才真正走出去了。在当前来说,根本的问题是中国的人文学科,蓝皮书讲什么是文化的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各学科的发展,建材的发展。我认为当前最重要的,从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建设工程到今年搞了十年,但是我们这些人文学科,这个工程我们目前还没有做,如果我们这方面不做,马克思主义跟中国文化的结合就没有学术基础,整个中国传统文化就是2003年的时候我去参加一个座谈会,是关于文化的座谈会,让我说说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从那时候到现在已经11年了,但是我们所有的人文学科这一块,在国际上还不能说已经成为一流学科,关于我们本身的还不能说已经成为艺术学科,学术文化是整个文化的制高点,现在讲老子、论语、荀子,这些都是学术文化的代表作,如果在这块我们不加强,我们的文化建设实际就是一句空话。
我觉得中国文化建设蓝皮书的出版将会对人文学科的发展,对以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文化有机地结合,能够起到更好的促进作用。谢谢大家。
2014-04-17 10:34:28
- 谢寿光:
非常感谢景源教授非常深刻的讲话,有些观点我们也是非常赞成的,文化走出去,我们应该往这个方向努力。下面有请清华大学教授万俊人发言。
2014-04-17 10:41:18
- 万俊人:
各位上午好,非常荣幸有机会参加文化建设蓝皮书的发布会,我和湖北大学的渊源关系,和江畅教授的私人友谊,所以我对发布会格外感受和期待,我想表达几个意思:文化建设蓝皮书它的形成和出版形式来之不易,它的过程我多少了解一些。我想现在的文化问题当然是非常重要的,刚才各位发言已经说到了。我想说一个背景,最近习近平总书记在欧洲学院的发言提到了几个时间概念,这几个时间概念非常有意思,一个是中华文化5000年,一个是近代170年,一个是历史文化百年,改革开放30多年,谈到这几个时间的结点是想大家认识中国。我们可以想到从文化角度体会这几个时间节点的意味更深长、更深刻。五千年的文化是人类历史上四大文明古国唯一能够延年不绝的基本原因,为什么其他的文明古国都没有了,我们还连续不断的,大概所有的解释只有一点。
我们的民族、我们国家的文明不会灭亡是因为有文化,是一种看不见的。近代170年是民族在五千年文明史上唯一留下一段比较痛苦的,落后于人类文明进步的平均水平,正是由于这一时期的痛苦带来了五四文化。五四有各种评价,我自己也有自己的看法。五四的激进意义大家都知道,我们应该对它有一些批判性的反思,其中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五四文化运动所隐含的文化激动,比如消极的文化激进主义,但是最极端的时候连一些文化保守派都瞧不起中国文化,这样的例子在文化发展史上是极其罕见的。
前不久我说近代百年国人有文化的自信心不足,说得严重一点是文化自虐,自己瞧不起自己的文化。到今天我们发现,我们缺少的恰恰是这个东西。所以在这个背景下看,当代中国的文化建设的紧迫不仅仅是意识形态重建的问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构建问题,更是这个民族文化自信的重新确立问题。在这样一个意义下,任何文化建设就会显示它不同寻常的价值。我和江畅教授私下聊过,重提文化,并且政府主导,强调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时期,很多人都在做文化,电视上、各个角度都可以看到,我们学者做文化的唯一方式就是把文化作为一项事业,人到中年,这项事业有特殊的意义,因此回到我要谈的第一个问题,为什么文化建设蓝皮书能够在湖北大学这个地方高校产生,我想有两个原因:第一,湖北是文化的腹地,是中华文化重要的发源地,是中华文化的精神资源。湖北属于中国腹地,既不是东南沿海也不是西部欠发达,某种意义上有很独特的地方,就是西化得从来都不是像东南沿海那么快。发现近代很多比较文气的政治家和社会活动家都产生于东南部,这是很有讲究的。
2014-04-17 10:41:33
- 万俊人:
以江畅教授为首的团队,对江畅教授来说这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成就这项事业是对他一项重大放弃的补偿。因为之前江畅教授作为司局级干部掌管湖北的考试院,他放弃了这样一个职位,回到了自己的母校湖北大学,并且走进了高等人文研究院,这个院一建起来就做了这样一件大事,这很不容易,在这么短的时间里有这样的成就,这与学术领导人个人的努力和能力是密切相关的,这是无庸讳言的。在这个意义上,我非常钦佩他,祝贺他,也力所能及地给他提供一些支持。
文化建设蓝皮书的一些内容我有些了解,它的立意非常高远,而且有它的特点,立足于建设,是用一种积极的姿态来关注和思考中国当代文化,这是很重要的。我刚才说了近代百年来,我们国人,包括很多学者,甚至是大部分学者,实际是一种消极的姿态来看待文化问题,因为看文化必须看传统,因为文化不可能截取某一个截面,文化必须是连续的、传统的,现代整个中国人深受西方现代性的影响,有这样一种心态,总是用进步、发展这样一些观念来衡量,带来的是文化总是有待批判。近代以来,我们国家的文化历经一百年甚至更长时间,一百多年倒灌的时期,我们的文化从文化自信心到文化本身的生产和发展都处在低势,因此西方的都进来,这是我们民族历史上没有过的。这是我们的文化对周边国家都是有影响的,近则东南亚,远则欧洲,近代化其中一个重要来源就是中国,古代人文、古代哲学,包括周易,今天还有人知道那时候的重要来源之一就是《周易》。
2014-04-17 10:42:27
- 万俊人:
我们处于倒灌的被动地位,让人家灌,从来没有输出,建设的姿态是我们恢复文化自信的第一步,没有这个我们根本谈不上文化自信,这不是我说的,文化自信是习总书记说的,是在文件中三个自信以外谈到的又一个自信。论文化,不仅是姿态,更重要的是着眼于当代,这个很不容易。谈文化我们要用两只眼睛,一只往回看,向祖先学习,那里有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和智慧。另外一只眼看,我们置身的社会和国家,文化建设报告的姿态是积极的,而且聚焦点是当代。这个非常好,把传统文化和当代文化怎么结合起来。
习总书记最近强调,既要把过去的弄清楚,要知道我们从哪儿来,也要把现在的搞清楚,才知道我们将来会怎么样,不忘本来才知道未来。在某种意义上说,当代人思考当代文化实际有一定的难度,有时候容易被某些经验的东西所束缚,这需要智慧。这次蓝皮书不仅有中国文化发展报告,还有三个不同的论坛,一个是地方性论坛,湖北文化发展论坛,我刚才说了,它有足够的资格构筑自己的文化论坛。还有中国文化论坛,还有世界文化论坛,所以从地方到国家,到世界,它的视野是流动的、开放的,这个非常好。我尤其强调的是地方论坛,地方文化论坛实际上是地方文化发展事业的基点,不仅仅是学校、学者和学术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地方的视野问题,如果做得好可能成为有典型意义的地方的支持。大家知道人文社会知识首先都是地方的,做好了成为全国的知道,甚至成为全世界都有用的知识。真正的创造、真正的实力在这个地方。我最近受中宣部委托到广东中山市考察,他们的全民瘦身做得很好,而东莞经济发展以及整个社会的发展都不太不景气。我碰到一位广东省的领导,他说如果这样发展宁可不发展,因为它带来的后果甚至比不发展还严重。比如尚北地区,整个城市造冰毒,水都没法喝了,长期吸毒,骨头都软了,这样的国民以后干什么?钱是多了,但人没有骨头,没有精神,没有洁净的生存空间和环境,像东莞的发展模式,那有什么样的意义?简而言之,如果中国的发展是那样一种模式,那是多么的可悲?这些年我在不同的地方反复强调,中国文化面临的最大敌人,或者中国社会发展面临的最大敌人就是一定要警惕中国社会的发展文化,所以讲文化,做文化,根本的问题就是要治我们的骨头,治我们的心计。
2014-04-17 10:42:34
- 万俊人:
总书记最近强调几个核心字:传统、文化、精神和道路,精神就是中国梦,没有精神是不行的,像上北地区就很危险。湖北省应该有更大的支持,地方文化品牌的创立比一个地方的商业或者经济里面的创业要难得多。这本蓝皮书刚刚出来,小荷才露尖尖角,需要扶持,它不是湖北大学的事情,甚至不是湖北学者的事情,江畅教授的研究实际来自全国各地高校,很开放。如果做好了荣耀首先是湖北,是湖北大学的,这实际是非常核算的,从商业角度来说是非常合算的投资。
最后,文化一定要有国家意识。现在比较流行的一个概念是文化政治,既是文化又是政治,特别是经济全球化时代以来,国家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竞争到最后实际上不仅仅是技术资本的竞争,更多是软实力的竞争,所以撒切尔夫人曾经说,中国发展不可怕,因为他们没有理念、没有文化。发展到世界经济老二的时候会发现,有时候在国际论坛,无论是经济论坛还是社会论坛或者其他论坛,如果有人改变一下话语规则,我们就会付出很沉重的经济代价,损失几百亿、上千亿,所以文化软实力是有硬指标的,它的影响日趋明显。想来想去,西方人实际靠武力征服过我们吗?美国这么强大,交手这么几次,无论是越南还是在韩国也没有占上风,真正能够给我们产生心里和精神压力实际是他们的文化,用什么东西去较量?就像武林一样,硬功夫的较量已经完成,剩下的是软功夫,谁能拥有《葵花宝典》谁就能一统江山,当然在世界上文化没有《葵花宝典》,只是有自己的优势而已。在这个意义上,文化软实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我想二十一世纪中国社会发展的主题之一,除了经济发展,社会、生态、政治,同时也要文化。理论自信、制度自信、道路自信之外,我们最终要建立中华民族和国人的文化自信,这项事业才刚刚开始,它的任务、使命都是格外的艰巨、光荣而伟大。
在此,我想祝贺江畅教授和他的团队,祝贺湖北大学,以及祝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希望把这项事业做下去。套用毛主席的一句话:做一件好事并不难,难得是做一辈子好事。做一件有影响的事情并不难,然而把一件事情持之以恒地做下去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不仅是考验我们的智慧,更多考验我们的责任、抱负、意志、使命感。对今天每一个文化人来说,对中国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都应该有自己的使命。我就讲这些。
2014-04-17 10:54:39
- 谢寿光:
谢谢万教授有深度、深邃、富有深远意义的讲话,如果说没有万教授的支持,湖北大学作为地方大学,用全球性的视野进入我的皮书系列,说实话我心里也是忐忑的,如果这部蓝皮书的研究成果没有大家的支持是不行的。下面有请秦宣教授发言。
2014-04-17 10:54:45
- 秦宣:
大家上午好,今天来参加这个活动,我深比较特殊,第一,我是湖北人,第二,我是湖北大学的毕业生,第三,江畅老师是我大学时候的老师。所以身份非常特别,就在江畅老师从考试院院长回到湖北大学的时候,我也是背后推手之一,我是坚决主张他回去的,因为中国不缺官员,缺理论家和思想家。再次参加这个活动很高兴,对于文化建设蓝皮书和中国文化发展报告的出版,表示祝贺。
2014-04-17 10:55:03
- 秦宣:
最近,我一直在想这方面的问题,当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作用之后,我们的文化到底怎么发展?我觉得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这个问题之后,我们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关注这方面话题还有几个原因,一是中国改革开放35年的历史,我个人认为它就是一个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转变的历史,也就是说我们是一个市场化改革的历史。在这个过程中,市场经济带给中国很大的福利,使中国的经济总量跃居到世界第二,按不变价格计算,2013年是1978年的25倍,人均收入增长18倍,但是我们发现市场经济使中华民族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但是现在中国经济总量第二,中国的文化软实力没有第二,中国的综合国力没有达到世界第二,尤其是文化软实力没有达到。这说明一个问题,市场经济给中国带来的影响,在经济领域要比文化领域大得多。
第二点思考,中国开放的过程,其实也就是与中国融入世界经济的过程,就是融入经济全球化的过程,而经济全球化实际上是市场经济的全球化。我们可喜的看到,2013年中国的进出口总额首次达到了世界第一,这表明中国的经济总量在世界上的份额在提高,对外贸易过程中所占的份额在扩大,中国经济已经成为世界经济的一部分,而且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一个强劲动力。但是在国际领域中我们却发现了一种现象,就是世界上有很多国家的人认为中国现在是经济上十分的发达,尽管有五千年文明,但是中国现在没有文化,我们的文化软实力影响也不大。这就使我想起了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来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作用之后,中国的文化发展到底怎么办的问题。
2014-04-17 10:56:49
- 秦宣:
因为时间有限,我提几个问题供大家思考。第一,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作用之后,我们的意识形态,我们的文化建设,到底朝着哪个方向发展?大家一致认为市场经济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作用,好象是在经济领域,不光是在经济领域,但是在文化领域我们通过无产阶级专政,通过共产党的领导也可以对意识形态,对文化的发展给予很好的控制,但是我觉得这种观念可能是不正确的。刚才也讲了这个话题,市场经济或者说经济渗透到文化政治发展的各个方面,举这个例子是说市场配置资源是一个微观问题,它决定生产和消费。我们现在遇到的问题是中央强调马克思主义,但是社会不信怎么办?我们培养了那么多马克思主义的研究者,单位不要怎么办?我们也搞了那么多马克思主义研究,写了那么多成果,出版社不出版怎么办?出版之后没人买怎么办?买了之后没人看怎么办?看了之后没人信怎么办?这些问题都不是市场能解决的。我曾经想过,真的让市场、文化在这里面起决定性作用,我们在座的各位有相当一部分可能会面临失业,我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老师如果都让学生来选课,这一课程马上会萎缩,思想政治理论课老师马上会下岗。如果按照市场决定一切,我们的意识形态,我们的文化安全,到底怎么办?这是我们要考虑的,需要引起大家思考的一个问题。
第二,我们将来的文化发展到底朝着哪个路向?马克思主义是反对市场经济的,是批判市场经济的,经典的社会主义是否定市场经济的,而现在我们主要是搞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但是我们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现在凡是对世界上公认的是市场经济的国家,绝对没有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也没有以社会主义为发展的方向。在中国始终存在的一个问题就是马克思主义的中国传统文化、当代西方文化和马克思主义这三者之间如何结合的问题,过去百年来我们一直没有摆脱这方面的困境,从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我们考虑中国现代化就一直是从文化的角度,或者说很大程度是从文化角度上考虑的,一直面临着方向性的选择。中国的传统文化很显然适合于自然经济和农业文明,现代的西方文明很显然是工业社会市场经济,现在我们要把这三者放在一起,所以现在面临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怎么办的问题。
2014-04-17 11:00:29
- 秦宣:
最近一周的时间里我连续参加了四个关于文化方面的讨论会,其中有一个是关于核心价值体系的,一个是核心价值与传统文化的,一个是关于现代化与中国文化的,还有一个是今天我们谈的文化发展,一周参加了四个,说明大家对文化越来越重视了,但是也说明我们文化未来发展方面的疑惑和困境也越来越大了。明年是新青年创刊100年,紧接着是五四运动一百年,将再掀起一次新的文化大潮来,我看了梁舒敏、梁启超、胡适。尤其是梁舒敏的书现在拿出来再读一读,特别的有意思。所以第二个问题是路向选择的问题,主张文化的重建,但重建还是再创新,这是一个问题,我们要很好地思考。
第三,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作用之后,我们的文化发展到底如何反映?计划经济条件下进行文化市场和文化管理方法,现在很显然已经过时了,下一个阶段我们中国共产党到底怎么管理,这里面很显然考验中国共产党的智慧,也考验我们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实现程度,我就说这么多,谢谢大家!
2014-04-17 11:00:35
- 谢寿光:
谢谢秦宣教授。下面有请张建军教授。
2014-04-17 11:04:03
- 张建军:
有幸向大家报告中国文化发展2010—2013情况,所谓文化活动大到像奥运会开幕式这样的大型活动,小到像社区居民参加的广场舞,都属于文化活动范畴。本文所指的文化活动主要是指在国家层面具有较大影响的大型文化活动。从国家层面参与主办的一些活动,以这个为主来做个这个报告。在这个报告中,因为文化活动范围非常广,层面也非常多,我们在写的过程中,我用一个不太科学的概括,有两个层面:一是群众文化活动品牌。这其实是从上到下、从下到上的活动,从发布,包括中国文联、文化部、中宣部来组织基层文化活动,基层的文化活动到上面来进行集中展演。二是专业艺术活动。专业艺术活动中从上到上,或者从上到下,从上到上是在专业的、非常高端的演出活动、展览。从上到下是这些活动有非常广泛的群众参与。从上到下也包括文化部系列,或者是文联系列,有组织的去组织,到高端的或者是比较高层次的艺术活动,到基层去进行慰问、演出,包括三下乡、高雅艺术进校园等等。
横向层面的包括国际文化的交流,中国和世界进行文化交流,这里有很多文化节、艺术节,还有对外的品牌,文化活动的项目,海外文化中心的建设以及大量的文化表演和商业演出,还有国内外的优秀成果引进,这是从内到外的层面。同样是地理层面的、横向的,和港澳台的互动,祖国大陆和港澳台进行的一些文化互动活动,紧扣中华民族的文化主题进行活动推广,包括用青少年文化活动、文化展演交流等等形式,还有以品牌项目为依托的大型文化活动,比如两岸的文化产业交流,文艺巡演交流等等,这是基本的范围和报告写作的情况。
2014-04-17 11:04:20
- 张建军:
这三年来的文化活动里面亮点非常多,群众文化方面向大地情深、永远的辉煌、群星奖评审等等都非常有亮点。从国际文化交流来说,创立了很多品牌。和港澳台文化互动中也有港澳台中华文化传承工程,已经成为文化品牌的活动。这里也还有一些问题,主要是我们在这个活动中一些显性的管理,成绩比较突出,但是隐性管理还有待提高,或者说软性的运作还有待进一步思考。我非常赞同前面几位教授提到的观念问题,从观念问题来思考,可能在文化活动组织过程中能够更有意思地把中国文化的理念在活动中体现出来,然后在活动设计中更好地体现。这些文化活动从文化部、文联这个系列作为主体,发挥的作用是非常大的,但如果把硬性的管理更多转化为软性管理,或者把显性管理更多转化为隐性管理,会有更多广大文化工作者或者是爱好文化艺术的群众,可能会发挥更多想象力和创造力,来为大众呈现出更多优秀的文化活动,满足民众对高品质文化活动的迫切需要。
我的报告就是这样,谢谢大家。
2014-04-17 11:08:05
- 谢寿光:
谢谢张建军教授关于文化活动的研究和观察,是很有价值的,当然下一步,特别是中央转变作风之后,对以政府为主导的,大量投入的结果肯定会受影响,有待下一步进行观察和分析。下面有请吴成国教授,关于中国文化实力和竞争力报告。
2014-04-17 11:10:34
- 吴成国: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我作为江畅教授主编蓝皮书的中国文化实力、竞争力报告部分的作者,我们在写作过程中呼应江畅院长提出来的要建立自己认证的指标体系,我们在探讨中国文化实力与竞争力报告过程中也力求建立起自己怎么去观察中国文化实力与竞争力的指标体系。在这个报告中主要是从三个方面:一是探索中国文化实力和竞争的建设性成就有哪些。从四个指标体系考察。二是从中国文化实力与竞争力建设存在的问题有哪些,也是从四个指标体系去考察。三是提出了提升中国文化实力与竞争力的对策,我们提出了四个方面的对策。因为时间关系,我仅从第一部分,中国文化实力与竞争力文化成就,我们提出了一个考察指标就是传统文化的深度考证和大力弘扬这样一个考察指标体系。蓝皮书的写作更多是数据和图表,不太利于做演讲,我就自己的感悟谈两个例子:第一个例子,用唐文化来说明传播文化的深度考证和大力弘扬的重要性。唐朝的强大不是在于GDP的强大,也不是在于军事实力的强大,而是唐文化的强大。台湾诗人余光中有一首诗可以说明这个问题,他说就与好场,七分牛成了热光,剩下的三分小城捡起,袖口一头,就是半个食堂,余光中先生认为,唐诗作为唐文化很重要的代表成就。我想说的第二个例子是千万买银的故事。送挤压从外地为官回到了南京,他花了1100万买了一套房子,今天大家都称为房奴,我觉得这个故事对我们今天要买房的人有很好的启示。买了房子之后邻居之间互相走动,他的邻居是非常有仁爱之心的大臣如孙子。他就问宋济亚你这套房子花多少钱?他说花了1100万,怎么这么贵?宋济亚回答说我是花了100万买这套房子,花了1000万,买的是你这个邻居,所以这是对我们买房者的启示,我们买房也有很多位置的因素,邻居也很重要,因为有一句名言:叫富润物,德润身。意思是财务是拿来装修房子的,而道德是用来滋养我们自身品格的。我觉得传统文化得到很大的弘扬,这是我们在考察指标中建立的第一个。
2014-04-17 11:10:46
- 吴成国:
第二部分是探讨中国文化实力与竞争力建设存在的问题,我也想拿一个例子来说明。我们提出来一个指标体系,就是文化创新力亟待提升。这两年我到云南大理先后开了三次佛教文化的研讨会,2010年云南大理市人民政府花了2亿人民币为云南大理拍了宣传片子《希夷之大理》。我们搞哲学的人都知道,“希夷”两个字出自老子道德经第14章,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大家都知道大理是佛教文化的重镇,陈凯歌导演花了2亿人民币拍了一个老子道德经里面的片子,很多游客看不懂,我认为这就成了地方文化,我们在考察文化实力和竞争力存在的问题时,提出了文化创新力亟待提升的指标体系。
第三部分是谈了提升中国文化实力和竞争力的对策,我们提出了四个方面的对策。中国文化实力和竞争力就是中国文化在世界上的影响力,当中国连续三年经济总量位居世界第二,对世界经济发展作出了不可或缺的贡献的同时,我们也要思考中国文化对世界的影响是否跟得上,也就是说中国文化在世界上的影响力要和我们的经济实力相匹配,当务之急是要用文化认同使中国在世界发声,并产生影响力。我记得白居易有一首诗这样写到:吟咏留千古,声名动四夷,天意君须会,人间要好诗。在今天这样一个伟大的时代,更需要对得起时代的好诗,就是要有这个时代的文化。文化承载着一个民族的精神传统,滋养着社会的道德心灵,塑造着城市的品格气质,实现中国梦离不开文化的坚实支撑,坚实文化追求,传播正能量,建设软实力,方能成就一个文明的厚度、深度和高度,我想这便是我们湖北大学高等人文研究院探究中国文化实力和竞争力,研创中国文化报告的目的与愿望。谢谢。
2014-04-17 11:17:18
- 谢寿光:
谢谢。下面有请戴茂堂教授做报告。
2014-04-17 11:26:16
- 戴茂堂:
大家好,各位老师、各位专家,大家上午好,我简单说一下关于文化消费的问题,我主要的观点是我认为讨论文化问题必须联结在一起去说明。文化实际在我的理解当中是人身上的衣服,从这个角度来理解,我觉得当今中国的文化消费,现状有三句话:一是今天的中国文化消费基本上是处于穿衣的状态,所有的人都有文化需求,都有文化消费意愿,想穿一件好衣服在身上,有很多数据可以支撑这一点。我们的调研数据有80%以上的人认为今天我们进行文化消费很重要,这样的数据很多。二是文化消费的意愿大致能够得到满足,把它描述为有衣穿。基础性的文化消费,比如我们想去一个很近的地方去旅游,或者说我们想看一场电影,或者参加一场文艺晚会这样一些简单的、基础性的文化消费,大致能够得到满足。我觉得不追求名贵的或者是高端的文化消费,基本上都能够找到自己的一件衣服。三是整个国民的文化需求和自己的需求得到满足的可能性大致相当,或者说大致对称。你有什么样的文化需求,整个社会也基本上能够给你提供相对应的文化需求满足条件,所以我把它称之为衣服穿在身上还合身。
2014-04-17 11:26:28
- 戴茂堂:
今天中国的大众文化消费,这是现状的描述,主要的问题我有三句话:一是整个文化消费存在极大的不公平、不公正。比如在一线城市,或者说在落后的农村,比如在沿海和西部,整个文化消费是不平衡的。这里面折射出文化消费的一些不公正,或者是不公平现象。因为国家的投入和整个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准相对应,文化不公是一个问题。二是文化消费有被压抑的状态,整个社会有很多人有很强烈的文化消费意愿,但是受到经济发展水平制约,受到政策的制约,受到个人心态的约束,导致文化消费的意愿不能彻底被释放出来,所以导致文化的压抑现象还是比较重的。三是整个文化消费的问题,我觉得民众表达自己文化消费意愿的渠道不畅通,整个老百姓的文化权利不能够彻底表达出来,表达机制不健全。比如这个地方要建一个艺术院或者文艺场馆,文化管理部门取代或者代替了老百姓去决策,老百姓需要什么,他们没有发出自己声音的渠道,这样就导致管理部门所做的一切跟老百姓心中所需求的东西不切合,所以这种表达机制、文化表达方式还需要进一步建立。
2014-04-17 11:26:49
- 戴茂堂:
关于这些问题的解决,我的想法是:当前中国文化发展问题的研究,最核心的问题是要回归到对人自身的理解当中,就是我们作为一个人,作为一个现代人,作为一个在全球化视野下发展起来的中国当代人,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文化,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文化消费满足,这个问题我觉得时时刻刻成为我们研究的引申,按照马克思的说法,人来到这个世界最大的希望就是全面的、自由的发展或者实现自身,如果说这就是人的目标的定位,我们需要通过什么样的文化建设来跟这样一种人性自身发展的内在需求进行结合,我觉得这是最重要的考量。如果说离开了人自身的需求去抽象地发展文化,或者拍脑袋地做文化场馆的建设,可能效果会很差,因为文化的消费跟其他所有物品的消费最大的区别是文化的消费越多就越感觉到自己存在得很充分,并且文化在消费过程中不会消失,比如看一场电影,我们并不是因为你去看这场电影电影就会被你看没了,但是一般的物品消费,在消费以后就没有了,比如一双鞋,一只笔,用完就没有了,别人不能再用。衣服也是这样的,穿完就破了或者丢了。而文化的是越用越在,越用越有。在这点上,我们对人的理解要加在一起,如果不注意这点的话,我们的文化就像鸦片一样,我们吸到鸦片或者毒品之后,觉得自己很空虚,这样一来文化就不能真正支撑我们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存在于这个世界,所以文化建设最高或者最基础性的工作就是投入大量精力去研究真正的人性,真正的人本身。谢谢。
2014-04-17 11:31:09
- 谢寿光:
谢谢。下面请靖国平教授就当代中国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状况做报告。
2014-04-17 11:31:14
- 靖国平:
尊敬的各位领导、专家,大家上午好,很高兴也很荣幸有这么一个机会在这里做一个简短的发言,作为皮书的作者,我还是要对社学科学文献出版社江畅教授和湖北省委宣传部领导的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谢,我想讲两的问题:一是这个选题研究的背景。二是关于我们所做的基础性工作。
中国文化发展报告这个题目,我是学教育学的,从我们的角度来讲,应该是中国人的文化发展报告,对当代中国人的研究,群体性的研究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我们在前期是把它定位在中国公民当代文化素质发展研究,但是中国公民的概念非常大,涉及的人群非常多,所以我们第一步选了中国当代大学生这样一个人群。当代大学生的发展事关中国整个国民素质的发展,大学生作为一个先进的文化学习者和未来国家的建设者,他们的责任是非常大的。
正如大家所知道的,中国大规模扩招之后,中国的大学生越来越多,大学越来越大,与此同时大学生的素质,特别是文化素质面临着严峻的威胁和挑战。我们现在达到本科、硕士、博士的文凭,上过大学的人实际上并不意味着是受过良好教育的人,也不意味着受过良好高等教育的人,这中间有一个落差,实际上有一个区分,这应该是我们研究的基本起点。未来对中国大学生的追踪研究,特别是文化素质的发展追踪研究,是我们项目组持续的工作,这是背景。
2014-04-17 11:31:27
- 靖国平:
现在我们做的主要工作是三个方面:一是对2010—2013年以来中国当代大学生文化素质的教育工作所做的梳理。二是关于中国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面临突出问题所做的分析。三是对中国未来大学生文化素质工作发展所做的展望。目前我们主要的工作梳理了一下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基地建设;二是课程设置;三是教学活动;四是社会实践。基地是中国当代大学生文化素质发展的重要的平台,目前国家有93个国家大学生素质教育基地,湖北大学也有一个,是一个非常好的机制,但是基地的建设和运行存在许多困难和问题,差异非常大,各个学校的做法有很多不一样,在报告当中我们也有具体的分析,相应课程的设置、科学、实践的活动差别也是非常大。如此一来,在大学生文化素质发展的问题上表现在很多方面,我们主要从科学素质、道德素质、艺术素质三个方面做分析,我们更加看中的是审美素质或者叫艺术素质,中国的教育发展在方针上应该通过审美教育、艺术教育去引领发展,包括支持的、智慧教育的发展等等,未来展望有一个初步的判断,很不全面,也不一定准确,主要是要嵌入创新性人才培养模式,目前的工作只是初步的,要对中国当代大学生素质发展、素质教育工作做持续跟踪,还有一点是对其他的社会人群,包括国家公务员,甚至包括各行各业的人士,农民工,整个的文化素质都要做相应的研究,现在只是一个起步,任重而道远。谢谢。
2014-04-17 11:32:13
- 谢寿光:
谢谢。下面请靖国平教授就当代中国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状况做报告。
2014-04-17 11:32:18
- 靖国平:
尊敬的各位领导、专家,大家上午好,很高兴也很荣幸有这么一个机会在这里做一个简短的发言,作为皮书的作者,我还是要对社学科学文献出版社江畅教授和湖北省委宣传部领导的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谢,我想讲两的问题:一是这个选题研究的背景。二是关于我们所做的基础性工作。
中国文化发展报告这个题目,我是学教育学的,从我们的角度来讲,应该是中国人的文化发展报告,对当代中国人的研究,群体性的研究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我们在前期是把它定位在中国公民当代文化素质发展研究,但是中国公民的概念非常大,涉及的人群非常多,所以我们第一步选了中国当代大学生这样一个人群。当代大学生的发展事关中国整个国民素质的发展,大学生作为一个先进的文化学习者和未来国家的建设者,他们的责任是非常大的。
正如大家所知道的,中国大规模扩招之后,中国的大学生越来越多,大学越来越大,与此同时大学生的素质,特别是文化素质面临着严峻的威胁和挑战。我们现在达到本科、硕士、博士的文凭,上过大学的人实际上并不意味着是受过良好教育的人,也不意味着受过良好高等教育的人,这中间有一个落差,实际上有一个区分,这应该是我们研究的基本起点。未来对中国大学生的追踪研究,特别是文化素质的发展追踪研究,是我们项目组持续的工作,这是背景。
2014-04-17 11:33:23
- 靖国平:
现在我们做的主要工作是三个方面:一是对2010—2013年以来中国当代大学生文化素质的教育工作所做的梳理。二是关于中国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面临突出问题所做的分析。三是对中国未来大学生文化素质工作发展所做的展望。目前我们主要的工作梳理了一下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基地建设;二是课程设置;三是教学活动;四是社会实践。基地是中国当代大学生文化素质发展的重要的平台,目前国家有93个国家大学生素质教育基地,湖北大学也有一个,是一个非常好的机制,但是基地的建设和运行存在许多困难和问题,差异非常大,各个学校的做法有很多不一样,在报告当中我们也有具体的分析,相应课程的设置、科学、实践的活动差别也是非常大。如此一来,在大学生文化素质发展的问题上表现在很多方面,我们主要从科学素质、道德素质、艺术素质三个方面做分析,我们更加看中的是审美素质或者叫艺术素质,中国的教育发展在方针上应该通过审美教育、艺术教育去引领发展,包括支持的、智慧教育的发展等等,未来展望有一个初步的判断,很不全面,也不一定准确,主要是要嵌入创新性人才培养模式,目前的工作只是初步的,要对中国当代大学生素质发展、素质教育工作做持续跟踪,还有一点是对其他的社会人群,包括国家公务员,甚至包括各行各业的人士,农民工,整个的文化素质都要做相应的研究,现在只是一个起步,任重而道远。谢谢。
2014-04-17 11:34:03
- 谢寿光:
感谢靖国平教授,也期待着你关于当代中国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持续的、关键性调查出炉。各位专家、各位领导,关于首部文化建设蓝皮书发布会及研讨会所有的议程全部完成。感谢各位的大力支持和合作,感谢媒体朋友的坚持,祝这部蓝皮书能得到更广泛的传播,它的成果得到更多使用,因为皮书是智库产品,皮书的研创团队就是智库的平台,所以希望从智库的角度对这个研究、对这个成果给予更多关注,对它的成果给予更多转化。也希望湖北大学这个地方性的大学能够对五大建设之中的文化建设能够长期的关注和追踪,作为出版方,我们会一如既往地和湖北大学保持密切联系和合作。谢谢大家的光临,今天的会议到此结束。
2014-04-17 11:34:09
图片内容:
- 《中国文化发展报告(2013)》发布暨中国文化发展与展望研讨会
-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社长谢寿光主持本次研讨会
- 中国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现任全国人大内务司法委员会副主任、全国人大常委李慎明研究员
- 湖北大学党委书记、中国文化发展报告编委会主任刘建凡
- 湖北省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喻立平
- 《中国文化发展报告(2013)》作者 江畅教授
- 李景源:文化强国背景下我国文化发展面临的新任务
- 教育部社会科评价中心主任李建平教授
- 秦宣:市场经济对我国文化发展的冲击与对策
- 张建军:中国文化活动报告
- 吴成国:中国文化实力和竞争力报告
- 戴茂堂:中国公众文化消费需求满足状况报告
- 《中国文化发展报告(2013)》发布暨中国文化发展与展望研讨
- 靖国平:中国当代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状况
- 《中国文化发展报告(2013)》发布
- 《中国文化发展报告(2013)》发布暨中国文化发展与展望研讨会
数据地址:
- http://webcast.china.com.cn/webcast/created/17344/152_1_0101_desc.htm
相关新闻:
- 2014年《法治蓝皮书》发布暨中国法治发展与展望研讨会
- 2014年《中国省域竞争力蓝皮书》发布暨区域发展战略研讨会
- 中国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排名:苏粤京名列前三甲
- 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2014年《法治蓝皮书》
- 山东出版蓝色经济文化丛书助力海洋强国建设
图片大图:
-
《中国文化发展报告(2013)》发布暨中国文化发展与展望研讨会
中国网 张琳
-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社长谢寿光主持本次研讨会
中国网 张琳
-
中国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现任全国人大内务司法委员会副主任、全国人大常委李慎明研究员
中国网 张琳
-
湖北大学党委书记、中国文化发展报告编委会主任刘建凡
中国网 张琳
-
湖北省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喻立平
中国网 张琳
-
《中国文化发展报告(2013)》作者 江畅教授
中国网 张琳
-
李景源:文化强国背景下我国文化发展面临的新任务
中国网 张琳
-
教育部社会科评价中心主任李建平教授
中国网 张琳
-
秦宣:市场经济对我国文化发展的冲击与对策
中国网 张琳
-
张建军:中国文化活动报告
中国网 张琳
-
吴成国:中国文化实力和竞争力报告
中国网 张琳
-
戴茂堂:中国公众文化消费需求满足状况报告
中国网 张琳
-
《中国文化发展报告(2013)》发布暨中国文化发展与展望研讨
中国网 张琳
-
靖国平:中国当代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状况
中国网 张琳
-
《中国文化发展报告(2013)》发布
中国网 张琳
-
《中国文化发展报告(2013)》发布暨中国文化发展与展望研讨会
中国网 张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