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标题
- 国新办就我国对外开放最新进展情况举行吹风会
活动描述
-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定于2014年5月15日(星期四)下午3时在国务院新闻办新闻发布厅举行吹风会,请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党组成员、办公厅主任隆国强介绍我国对外开放最新进展情况,并答记者问。中国网进行实时报道,敬请关注。
文字内容:
- 胡凯红:
女士们、先生们,下午好,欢迎大家出席国务院新闻办的新闻吹风会。一段时期以来,媒体对中国的对外开放情况,尤其是“一带一路”上海自贸区的建设情况比较关注。今天我们很高兴地请来了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党组成员、办公厅主任隆国强先生,请他为大家介绍有关方面的情况,并做一些解读。
2014-05-15 14:43:52
- 隆国强:
各位媒体朋友大家好,非常高兴有机会在这里和大家就中国对外开放进行交流,借此机会再次感谢凯红给了我们这个宝贵的机会。
大家知道,在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后,中国的对外开放所处的外部环境和我们自身的条件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外部环境来看,在危机以前,持续了十几年的全球的繁荣结束了,全球的经济增长陷入了低迷,与此同时,我们看到因为需求不振导致的产能过剩的矛盾在加剧。为了应对这种情况,一方面这些遭受危机的国家,通过定量宽松的货币政策等等措施救助金融市场,同时像美国、欧洲一些国家也采取了工业化的战略振兴制造业,很多新兴经济体也在加速推进自己的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美国随着它的战略东移,还推动了TPP、TPIP这样的巨型的区域贸易组织,不仅仅是进一步推进区域贸易里面的投资自由化贸易的自由化,同时还在推动构建新一轮贸易规则,所以这个外部环境对我们来说,既有新的挑战,也有新的机会。
从我们自身来看,中国经济发展经过三十年的快速增长,现在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我们说是增长速度的换档期,从原来平均达到10%左右的高速增长期,正在转向中高速增长期,在这个速度转换过程中,会引发出很多新的矛盾、新的挑战。
2014-05-15 14:52:11
- 隆国强:
与此同时,我们看到,中国参与全球竞争的比较优势也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原来支撑参与全球竞争的最重要的优势是我们的人口红利,低成本的劳动力支撑劳动密集型产业,国民经济在不断增强。我们在过去抓住了劳动密集型的出口导向型产业跨境转移的机遇,采取了正确措施,使得我们出口快速增长,2013年我们成为全球最大的贸易体。但是,随着我们的比较优势的变化,我们看到,劳动密集型产业的竞争力正在弱化,当然也有一些新的优势显现出来,比如说我们的人口数量红利在减少,但是质量红利在改善,我们每年有七百多万大学毕业生,特别是对一些技术含量比较高的工作——研发工作来看,这是比较大的优势。另外我们还有比较完备的基础设施,比较完备的产业配套能力等等,加上中国这样一个快速扩张的本土大市场,这些新的优势也吸引更多的投资者把高端产业活动向中国加速转移。
2014-05-15 14:55:48
- 隆国强:
在这种内外新的形势下,我们结构转型的任务就越来越艰巨,越来越迫切。从十八大到十八届三中全会,我们提出来要构建开放型经济的新体制,实际上,我想就是着眼于国际国内环境的变化,推动对外开放的战略,进一步服务好国内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提升我们在全球分工中的地位。在三中全会的决议里面,围绕着构建开放型经济的新体制,在扩大服务业的开放、改革,对外投资的管理体制,还有推动自由贸易和我们自己的优化开放布局,作出了很多的举措,总书记也提出来“一路一带”的开放的新的战略构想。所谓“一路一带”大家也知道,丝绸之路经济带和二十一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围绕这些新的战略构想,我们也采取了新的战略举措,比如在上海建立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等等,很多下一步开放的举措,率先在上海自由贸易实验区里面推行。
2014-05-15 15:00:01
- 隆国强:
应该说,中国的新的开放战略和我们一系列对外开放的实验,引起了国内国外的关注,很多国家,不管是欧美发达国家还是近邻的发展中国家,对中国新的战略、新的发展机遇都是高度重视,希望能够更好地分享中国发展带来的机遇。国内就更不用说了,各个地方政府在新一轮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都积极地行动起来。
今天我们非常高兴,有这个机会,我不代表任何政府部门,我们作为一个政策研究的研究者,有机会和媒体朋友就大家关心的问题进行交流和讨论,大家可以提你们感兴趣的问题,我知之所限,可能不是每个问题都给你一个完满的回答,但是我会尽力而为。
2014-05-15 15:04:48
- 胡凯红:
谢谢隆主任,下面请提问,提问之前通报一下你所在的新闻机构。
2014-05-15 15:04:54
- 深圳卫视记者:
我记得去年的时候,隆国强主任在这里,我也向您提过一个问题,关于深圳浅海实验区的情况。到目前为止,请隆主任评价一下,一个是上海,您刚才提到上海自贸区的这个试验,目前来看进展怎么样?因为上海出来之后,各地包括广东也在申办自贸区,不知道现在有没有一些新的批复?谢谢。
2014-05-15 15:05:09
- 隆国强:
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去年经国务院批准以后,是在9月29日揭牌的,到目前为止已经有8000多家企业在里面注册。因为上海自贸区原来是四片海湾特殊监管区,原来就有企业,所以加上以前所在的企业,有一万七千家企业在里面运作。这里面大部分注册企业是服务类的企业,有商贸服务的,有物流的,当然也有做金融的。
上海自贸试验区,按照国务院批复,已经有很多改革的举措。建立上海自贸区的基本目标就是为新一轮的改革开放,特别是涉外经济体制的改革(当然蕴含着开放)来探路,希望能够里面探索出一些可以总结、可以复制、可以推广的经验。在贸易的便利化方面应该说有很明显的进展,这里面包括比如说监管部门,海关、检验检疫部门互相信息共享,真正做到一次申报、一次查验、一次通关,通关速度大大加快。我昨天晚上看了新闻报道,原来一辆车通关要6分钟,现在只要40多秒钟,应该说效率大大提升了。
2014-05-15 15:05:54
- 隆国强:
在开放领域,首先是服务贸易的开放,从国务院批复的文件里面,第一批规定了六大领域、18个部门,在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里率先对外开放,这里涉及到金融、教育等等,也有新的企业在里面注册。同时更重要的是,在里面探索所谓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的对外资管理新的一种体制。背景是,现在全世界大概有70多个国家,主要是发达经济体,对外国投资者实行了负面清单的管理,我们现在正在和美国就双边的投资协定进行谈判,负面清单的管理是投资协定里面所包含的重要内容。与此同时,我们也还和其他一些经济体在谈自由贸易安排,有些还是高水平的自由贸易区,比如我们在谈中韩的自由贸易区,还有中澳的自由贸易区谈判,还有中国-东盟自贸区要升级打造2.0版。这些高质量、高水平的自贸区里,也包含着对投资者实行负面清单和准入前国民待遇的管理方式,这和我们以前针对外资的管理方式是完全不一样的,所以需要在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做一定的试验,应该说在上海的试验还是受到了投资者欢迎的。
2014-05-15 15:11:11
- 隆国强:
在对外投资领域也有很多新的试验,在这个试验方案里,特别强调要探索我们自己对外投资的新的管理体制。大家知道,以前我们对对外投资有一系列的审批,有时候审批的程序还比较复杂。在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里面,对外投资是备案制,简化了手续,速度大大加快,而且还在探索用人民币对外投资,这实际上是对外投资和金融开放相叠加的一些新的领域。我看媒体上报道,比如说“弘毅基金”是第一单在上海自贸区做了对外投资,感觉非常好,因为它减少了大量的审批,政府的服务、金融服务都大大改善。当然还有其他的领域,在贸易领域、在政府的审批,都做了很多探索。
应该说,短短的不到一年的时间,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还是推进得很顺利,大家现在考虑的是,中央政府在考虑怎么能够及时总结在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已经探索成功的好的经验,比如上市登记制度迅速在全国推广,从地方政府来说,很多地方政府都非常积极,希望能够在本地设类似的自由贸易试验区。
地方政府有这种设立自由贸易试验区的积极性,这是件好事情,自由贸易试验区是中央政府推动新一轮改革开放的设想,和地方政府通过设立自贸区来加速本地发展的愿望,一个好的结合点。但是我们要避免一哄而上,中央政府还需要进一步统筹规划,真正从各方面的特定的优势出发,像三中全会说的,选择若干个地区建立自由贸易试验区,现在有很多方案相关部门正在审批。
2014-05-15 15:11:20
- 国际台记者:
APEC贸易部长会议马上就要举行了,现在和中国相关的还有TPP和RCEP的谈判,还包括中韩、中日韩自贸区的谈判,未来中国怎么样统筹协调这样多个不同的贸易区域的关系?有个什么样的思路?对马上就要举行的贸易部长会议您有什么样的期许?
2014-05-15 15:22:11
- 隆国强:
实际上,对任何一个国家来说,现在可能都处在多种区域贸易合作的安排之中,很少说某一个国家,当然有个别国家是被边缘化的,大部分国家都不是说我只有一个贸易安排,对中国这样一个大国更是如此,因为我们发展得很快,很多的贸易伙伴愿意通过这种区域合作分享中国的机遇。
三中全会中专门有一节讲了要积极推进自由贸易区战略,我们判断自由贸易安排,这是新一轮的贸易投资自由化的主要的载体,在二战结束以后,主要的推动贸易投资自由化的平台是多边的平台,就是关贸总协定。在多哈回合以后,多哈的谈判应该说进展远远低于大家的预期,所以在过去的十年里面我们看到,各种各样的自由贸易安排是方兴未艾,层出不穷。
2014-05-15 15:23:15
- 隆国强:
自由贸易安排里面也有很多不同的类型,比如你刚才讲的APEC,被称之为“开放的地区主义”,也就是说APEC推进贸易投资自由化的进程中,所有的成果不仅仅APEC成员自身可以分享,而且非APEC的成员也是可以享受的。比如在APEC安排下,中国假如把关税降低了,这个降低不仅仅是针对APEC成员的,非APEC成员同样也可以享受降低关税带来的好处,所以它是开放的地区主义。
你刚才也提到,像TPP、RCEP这些,是一种非开放的贸易安排,这种安排就会在成员国之间达成贸易和投资自由化的成果,而这些成员之间可以相互享受,但是非成员是不能享受的。正是因为非成员不能享受贸易投资自由化的成果,就导致很多国家生怕被边缘化、掉队了,你的企业进入某个已经有自贸区安排的市场时,你就会受到歧视。所以很多国家主动地推进各种各样的自由贸易安排。
2014-05-15 15:27:17
- 隆国强:
对中国来说,其实我们现在已经谈了十来个自由贸易安排,最大的是中国-东盟,我们还有和香港的CPECA和澳门的CPA,台湾有ECFA,还有和冰岛、新加坡、瑞士等自由贸易安排。现在谈的有中韩、中澳,RCEP也在谈。中国并不是TPP的成员国,TPP现在12个成员在谈,TPP是跨太平洋的,除了美国、日本等大经济体以外,还有很多小的经济体,对TPP,最近中美双边都有很多的讨论。应该说,我们的态度和以前相比也有很多变化,TPP在美国加入以后,很多专家觉得,是不是针对中国的,大家在学术界讨论得也很紧张。慢慢的,大家也就以平常心来看待了。TPP形成以后,会形成一个自由贸易安排,而且最重要的我们需要关注的是TPP里有新的贸易规则,包括劳工标准、环境标准等等,这些标准在其他自贸区里并不多见,和WTO相比,很多自由贸易安排已经跨过了边境措施,原来边境措施是减关税、非关税壁垒等等,这个是边境后的措施,像劳工标准等等。所以我们要特别关注这些新的经贸规则会不会在更大的范围内去推广,特别是会不会推广到多边体制下,这些新的规则到底会给我们带来什么样新的挑战、提出什么样的要求、蕴含着什么样的新的机遇,也是需要我们研究的。RCEP我们原来叫“10+6”,东盟10国,再加上中日韩、印度、澳大利亚、新西兰,这也是一个很庞大的自由贸易安排,人口众多,中国和印度加在一起可能有大概30多亿人口的自由贸易安排。也就是我们现在讲的巨型贸易安排,RCEP如果能够得到顺利推进,能够按照大家的期望,建立起包括16国30亿人口的大市场的话,我觉得对所有的成员国,包括中国在内,都是一个非常富有实质意义的自由贸易安排,对这些成员国通过深化相互之间的分工、深化相互之间的贸易投资关系,从而相互利用彼此带来的发展机遇,都是有很重要的积极意义的。所以这也是我们新一轮自贸谈判里非常重要的一个选项、方案。
2014-05-15 15:27:22
- 中国海洋报社记者:
今年是全国首批沿海城市对外开放三十周年,这些沿海开放城市的成功发展经验,会不会将对其他沿海城市给其他内陆城市提供什么样的借鉴?现在是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有何新的进展?
2014-05-15 15:31:28
- 隆国强:
这个问题提得非常好。中国对外开放不是“齐步走”的,如果我们回顾过去三十年的历史,你会发现,我们从沿海新建立四个经济特区,做了三四年的试验,有了一套好的经验和做法以后,中央迅速地在14个沿海开放城市建立经济技术开发区,采取了类似于经济特区的政策和做法。回顾这段历史,一开始就有朋友问上海自由贸易实验区,开放中进行新的小的探索,一旦成功,迅速地把好的做法推广。这14个沿海开放城市,回过头来看,虽然他们彼此发展不太均衡,有的发展非常好,有的相对差一点,像大连、天津、青岛、宁波,都是沿海开放城市开发区里首先完善基础设施,改善投资环境,吸引大量外商投资企业,现在你到这些地方去会发现,开放区从原来的几平方公里迅速扩大到几十平方公里,甚至上百平方公里。这些区域不仅仅吸引了大量的直接投资,通过外商投资企业和本土企业的合作与竞争,促进了整个城市、整个区域的经济实力的壮大,非常重要的是在这些地方,在实践中,培养出了一批懂开放型经济的干部,这些干部了解国际经贸规则,了解外国投资者需要什么,了解什么能够来改善自己投资的软硬环境,这些人是非常宝贵的财富,很多人从沿海到了内地,很多内地的同志专门跑到这些沿海开放的城市去学习,去总结经验。我们的开放从经济特区、沿海、沿江、沿边开放,到现在加速内陆地区的开放,形成一个全方位开放的格局。今天这14个沿海开放城市,总体上应该说是在我们沿海最重要的经济代里起到龙头作用。
2014-05-15 15:32:11
- 隆国强:
下一步中国经济的转型升级,特别是我们讲要争创国际竞争的新优势,我个人认为,这些沿海开放城市,加上几个特区城市,还要在我们新一轮开放里要起到引领作用的龙头。这些地方下一步开放做好了,是具有全局意义的。正好在这种关键的时点上,总书记讲要构建21世纪的海上丝绸之路,我接触了一些沿海开放城市,这些开放城市的地方政府也非常积极,他们也在思考和探索,在打造21世纪的海上丝绸之路中能发挥什么作用。总书记这“一路一带”的构想,是针对着发生变化的内外环境提出的新一轮开放的战略构想,相关的部门现在已经在深入的研究,怎么把这个战略构想落到实处,制定规划。
地方政府也非常积极,在内陆地区可能比较多的地方看到,在丝绸之路经济带上,我是处在一个什么样的地位,怎么能够把我自己的优势发挥出来,抓住“一路一带”的机会,能够更好地通过和周边地区、和沿路沿带的国家深化经济合作,加速自身的发展。沿海地区可能比较多的考虑我怎么能够抓住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新的机会,总书记讲“创新合作方式”,各个地方也要创造性地去探索,采取什么样的举措,能够更好地深化和沿路沿带国家的合作,从而把我们潜在的优势发挥出来,引领我们国际竞争优势的升级。
2014-05-15 15:41:28
- 美国有线电视记者:
中国三十多年来的开放,给中国带来了很多好处和利益的同时,是不是也带来了一些负面的影响,或者没有预料到的后果?中国近年来学到哪些经验教训?
2014-05-15 15:41:34
- 隆国强:
在任何一个国家,在发展过程当中,没有一件事只有好处,没有坏处,世界上没有这么美的事。任何一件事,我们做出一些重要的战略决策时都要衡量一下,这个战略决策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如果是利大于弊的决策,我们还要考虑,怎么能够充分地把这个潜在的好处发挥出来,怎么能够采取相应的措施,把不利之处(即所谓的弊)能够抑制住,我们讲叫趋利避害。过去三十年里,世界银行评价说,中国是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少数几个获益比较多的发展中经济体之一。我们自己切身体会,也是对这个判断做了一个注脚,如果没有开放,中国很难想象,今天发展到这个程度,我们的产品质量、技术水平,我们的经济实力,我们的人员素质的提高,都从开放中大大受益。
2014-05-15 15:42:36
- 隆国强:
但是你说会不会有开放带来的冲击,我觉得也是有的。开放了以后,会带来很多新的风险,很多研究全球化的人会强调,比如说开放带来的跨境犯罪增加了,还有跨国的竞争,总体来说,作为一个经济学家,我们是肯定竞争带来的好处的,因为竞争可以促进企业提高效率。但是,有的竞争,在你没有做好准备的时候,它可能会对你的本土企业形成一定的冲击,这也是我们看到在开放进程中比较可惜的,我们很多原来的本土品牌在开放过程中销声匿迹了,也就是说我们这些企业没有能够有效地应对开放带来的冲击。比如上海牌手表,现在不知道在哪儿了,还有耳熟能详的很多很多东西,或者萎缩了,或者消失了。所以开放确实也是有代价的。这就进一步告诉我们,在新一轮开放里面,我们依然要准确地判断我们所面临的新的机遇,同时也有新的挑战,新的战略也应该想办法趋利避害,把这个机遇牢牢地把握住,同时把潜在的可能的这些冲击尽量加以防范,让它不要发挥出来。
中国很幸运的是,三十多年的开放,在金融开放方面,我们觉得好像比较慢,但恰恰是这个“慢”让我们在几次重大的金融危机里没有受到大的冲击,比如1998年的亚洲金融危机,中国也受到了冲击,但是不像亚洲其他邻国受到那么大的冲击。这一轮的全球金融危机,对很多新兴经济体也产生了很严重的冲击,中国同样也受到了冲击,我们也想了很多办法来应对这个冲击,但是总体上来说,我们在开放进程中,把我们管理风险的能力和开放的进程把握得还是比较好,所以在这些重大的外部冲击面前,中国能够得以避免重大冲击,这应该说也是我们非常重要的一个成功经验。所以,在我们往前走的任何时候,您刚才的提问就是提醒我们中国政府、中国的老百姓,在新一轮开放中,确实要有“底线思维”,要防范风险,在防范风险的前提下,做到趋利避害。
2014-05-15 15:46:04
- 中央电视台记者:
请问隆主任,国家统计局前两天公布了《2013年全国农民工调查报告》,其中提到一个数字,就是我们的农民工2.69亿人中只有32%左右受过专门的技能培训,这个比例不到三分之一,是比较低的,但是我们知道很多制造业和加工企业在朝着劳动力更便宜的地方转移,国内的高端制造和劳动力素质还没有提高那么快,但是成本已经足够高了,甚至比东南亚一些国家和台湾地区还要高,这个困境应该如何面对?包括从企业和政府角度做哪些及早的准备来应对?
今年中国经济的平稳增长需要一个外部环境,您对中国经济增长今年的外部环境是如何判断的?4月份的外贸数据看是好于市场预期,也出现了小幅的出口,数据反弹了,在两个月下滑之后反弹了,您觉得这对中国今年经济实现宏观调控目标平稳增长有什么意义?
2014-05-15 15:46:10
- 隆国强:
这个问题问得非常深刻。确实像你所说的,中国在相当长一段时间,放在全球性来看,我们是个制造大国,靠制造业在全球的竞争力才能安身立命。我们很难想象,在未来的十年二十年我们变成一个服务出口大国,这是我们自身的发展阶段和比较优势决定的。这样一个制造大国,一方面我们劳动力成本上涨得很快,这本身并不是件坏事,我们发展经济不就是想让老百姓富一点嘛,就是想让劳动者在单位上班期间创造更多的财富同时也分享到更多的财富,所以人均收入水平提高、工资上涨,总体上来说这是我们发展的目的。我们人均GDP,从改革开放之初的148美元到现在是6000美元。
从工资的角度来看,我前一段看了英国《经济学》杂志做的一个比较,我们跟原来的邻国相比,比如说泰国,二十年前是我们人均工资水平的2.3倍,到了现在,2012年的时候,他的工资水平只相当于我们的0.7倍,就是相当于我们的70%。在东盟有好几个经济体,他们的工资水平明显比中国低了。这个趋势我们看到还会进一步向前发展,我们的收入水平可能比他提高得更快,收入差距会越来越大,这就意味着我们一些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随着劳动工资水平的快速上涨,它的国际竞争力会受到很严重的冲击,我们看到一些生产低端劳动密集型产品的企业订单开始在流失,那他怎么办?就是两条路:一条路是转移,转到劳动力成本更低的地方去,刚才有朋友问到越南的事,就是因为他觉得在珠三角劳动工资越来越高了,找一个劳动成本更低的地方,有转移到东南亚的,也有转移到中西部地区的。像富士康,搬到了郑州,一下子雇了十万人。还有一条路,就是转型,比如说有一些设计,一些新的产品,提高管理,压缩一些水份,还可以创自己的品牌。有一部分企业,是在原有的产业里面慢慢升级成功的。还有一些企业,可能彻底转的,我原来做服装的,现在开始做电子了,甚至做其他东西了,跟原来的产业没有关系了,这也是一种转型。
2014-05-15 15:46:50
- 隆国强:
对中国来说,我们的这种转型是处在一个全球化的新阶段,和以前日本、韩国走过的路不太一样,回顾当年日本在经济发展人均收入水平提高以后,他是按照产业间的升级,比如原来从纺织、做服装、玩具、鞋帽,到后来做钢铁、化工,后来做汽车,再到后来做电子等等,那时候国家之间的分工是产业之间的分工,一个产业大部分的生产链条是在一个国家内部完成的。到了今天,从上世纪七十年代开始,全球化不断深化,带来一个重要的结果,就是形成了所谓全球生产价值链。一个产品是在很多国家共同完成的,而全球化程度最高的就是IT产品,比如说中国是全世界智能手机最大的生产国,IPAD也好、三星也好,大部分都是在中国生产组装,出口到全球。但是这里面你会发现,是全球很多国家共同努力完成了这个过程。美国做的芯片,有的国家做的存储器,有的国家做的线路板等等,很多很多的零部件,最后汇集到我们这儿,当然中国也做一部分零部件。但是总体来看,我们现在所承担的这些分工环节是劳动密集型的、附加价值比较低的,这种情况下,我们怎么办?我们需要升级,升级的方向不仅仅是原来的产业之间的升级,可能更多的我们要关注的、我们要实现的是价值链的升级,每个价值链在全球化背景下,它的增值、劳动生产效率,高低差别是很大的。所以我们要去搞研发,我们要试图生产技术含量比较高的、复杂的零部件,同时在下一轮当中我们要做国际营销网络,我们要去分享分销的一部分利益,我们要去做品牌,从而分享品牌带来的利益等等。所以这种升级就需要我们有良好的劳动力素质来支撑。
2014-05-15 15:56:41
- 隆国强:
你刚才提的这个问题是个重大问题,今天正好有这么多媒体朋友,大家都应该呼吁,现在我们看到的这个情况,和我们升级所需要的,我感觉落差还是很大的。最近这几年,我们出口部门的劳动力供求发生了很大改变,以前我们在农村有大量的剩余劳动力,所以他出来打工,找到一个稳定的工作,他会很珍惜。现在因为多方面的原因,在普通工人的劳动力市场上,供需矛盾发生了改变,也就是说,是需大于供。在很多沿海地区,甚至在一些中部地区,你去企业调研,他会告诉你,第一招工难,招不到合格的产业工人;第二招工贵,工资上涨得很快;第三点更可怕,因为招工难、招工贵,员工的流动率非常高,就是他到那边打工以后,觉得很容易找工作,所以稍微有不如意或者低于他的预期,就会流动。这个流动带来很多问题,我们都知道熟能生巧,你在一个地方老工作,就会积累很多劳动技能。现在的工人可能工作十年了,但是他老在跳槽,老在换工作,是很难积累技能的。对于企业来说,一个是让工人在干中学,积累劳动技能,另一方面是要进行培训的。但是因为工人的流动率这么高,企业也不敢培训,培训完了,工人走了,培训费就打水漂了。所以提高劳动者的素质特别重要。
2014-05-15 15:57:36
- 隆国强:
我前两天到天津看,让我很振奋,天津搞了一个职业教育园区,把六大职业教育学校放到一起,大家共享一些教育资源,包括图书室、运动场,最重要的是实习训练室,很庞大,外观看上去像体育场,其实进去分了很多实训的实验室,这些技校的学生,中职和高职的学生,可以在里面操作非常先进的机床。从这些学校毕业的学生,就业率98%多,经过严格训练之后,这些人直接可以上岗,而且有比较高的劳动技能。这里面给了我们很重要的启示,就是我们现在要推进产业升级,适应这种比较优势变化就不得不推进产业升级,我们需要一个能够支撑产业升级的劳动大军,政府在这里面是可以发挥非常好的作用的。当然,我们也看到,教育部最近也在调整教育发展的方向,一些原来的学院要更多地转向职业教育,这一系列的举措,都是适应我们现在正在变化的比较优势,怎么能够为支撑我们成功转型升级来培养合格的劳动者。
我们特别与发达国家比较,你会发现,其实像美国、英国也还有很多有一定劳动密集程度的产业,但是这些工人的素质比咱们国内的工人素质是有优势的,我们也去调研,比如一家企业并购了美国一家零部件企业,他觉得除了拿到技术以外,一个很重要的收获就是美国的这些技术工人,他甚至把这些技术工人请到国内工厂指导我们自己生产线上的工人。所以劳动技能的培训,一个优秀的产业工人的队伍,是真正未来能够支撑中国制造大国地位的最根本的东西,这一点中央政府、地方政府都可以做,企业也可以做,包括在座的媒体也非常重要,因为产业工人要有一种很重要的荣誉感。现在为什么大家都不愿意做产业工人?就是价值判断的问题,大家都觉得读大学好,当白领好,不愿意做蓝领。所以怎么树立一个正确的就业观念,在座的诸位朋友可以发挥很重要的作用。中国面临着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我们需要一支优秀的产业工人队伍。
2014-05-15 15:57:51
- 隆国强:
国际的外部环境,应该说大部分研究者的判断其实是一致的。今年美国复苏比往年会好一点,相对来说新兴经济体和往年比可能差一点。金融危机爆发以后,新兴经济体还不错,受冲击的发达经济体都不好。日本的不确定性大一点,就是因为安倍所谓的“三只箭”刺激了以后,现在有了新的消费税,对经济的影响还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但是像美国经济的复苏,虽然一季度受到天气的原因稍微差一点,但是总体来看,大家比较看好它的未来。
欧洲各国不太一样,有的国家比较好,我一个多月前去英国,英国对自己今年的增长前景非常看好,德国也不错,北欧一些国家也不错,南欧相对差,但是比原来要好,希腊都开始重新发债了,投资者愿意接受了。所以总体来看,我们今年所处的外部环境,其实应该说比上一年是略有改善的,但是会有区域间的差异,而这个区域间的差异,会影响到我们出口市场的结构,会影响到我们出口的产品结构,也会影响到我们的贸易方式的结构。相对来说,我们对发达国家更多出口的是消费品,是高质量的、优质的消费品,比较多的采用的加工贸易的方式。你现在到沿海去问,出口企业会给你不一样的回答,有的企业会说好得很,有的企业会说今年不行,如果他是面临新兴市场的,会感觉压力比较大,如果他的产品是面向美欧这样的市场,他就感觉订单很好。所以我们还是要看统计数据,一季度一直到四季度,海关统计数据不太好看,除了真实的需求增长以外,其实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是基数原因,去年前四个月因为对港出口有一些融资性贸易带来的虚高的基数,使得我们出口的数据是比较难看的。但是从实际出口增长情况来看,可能比这个数据展现出来的会略好一点,这对我们保持一个稳定的增长其实是非常有利的。
2014-05-15 15:57:57
- 新华社记者:
今天监管层刚公布了稳定外贸的几项措施,包括扩大国内短缺资源的进口,扩大原油进口渠道,还有“营改增”改革范围的扩大,还有人民币汇率问题,您觉得出台这些措施的背景是什么?这些措施有什么新意?
2014-05-15 16:01:56
- 隆国强:
关于支持外贸健康发展的决议,我觉得是非常及时的。之所以出台这个决议,首先你去看一下这个内容,你刚才点到的几个方面,比如说优化贸易结构。优化贸易结构是两个方面,一是进口方面要扩大资源型产品,扩大我们需要的技术含量高的一些产品,以及涉及到老百姓民生的优质消费品的出口,这就是很有意义的,因为很多国家在短期调整经济的时候,往往关注外部的需求,怎么刺激出口,但是我们一上来就讲进口,这就很有新意。为什么讲进口?出口是为什么?如果仅仅是盯着增长,从外需的角度来看出口就是利用别人的需求,但是如果仅仅是为了利用别人的需求,你挣了一大笔钞票把钱存起来干什么?出口是为了进口,更深层次地讲,发展国际贸易是为了深化国际分工,把我们的资源放到我们有优势的部门,然后腾出来一些没有优势的部门怎么办?让别人来生产,我们去进口。对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我们短缺几个东西:第一是我们缺资源能源的供给,这是我们国情决定的,上帝不太眷顾我们,人口这么多,我们资源能源人均拥有水平非常低,所以我们要保障资源能源的安全,必须放在全球来考虑。如果局限于在国内保证资源能源的供给,以前可以,现在不可能,未来更不可能,我们必须用全球的资源,并不是说因为全球有资源,我们就可以浪费,不是这样的。我们一方面要开源,另一方面要节流,要更高效地利用。所以通过国际分工,首先要满足我们对资源能源这些大宗的初级产品、农产品的需求。第二,我们作为发展中国家产业要升级,我们就有很多关键的零部件,很多高质量的材料需要在全球来考虑。我前天在天津调研的时候,有一家自行车企业老总的介绍让我们很有感触,全世界一亿一千多万辆自行车产量,中国产八千万辆,天津产四千万辆。这个数可能大家不太熟悉,其中一家自行车企业就能产一千万辆。自行车除了代步工具以外,它也在升级,变成一个健身的用品,既能够代步又能健身,所以自行车里分化了很多,既有很低端的,也有很高端的,价格非常高,上万、十万人民币的都有。越是高端的自行车就越需要材料,这里面有碳纤维的材料、钛合金的材料等等,这些材料我们到目前为止还是需要进口的。所以说,我们这些产品,如果我们出口结构要升级,我们要做高端的自行车,就要进口高端的材料。其实很多很多产业都存在类似的问题,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要进口关键的技术、关键的零部件等等。当然,还有很重要的是,现在我们更加讲民生,在指导意见里面还专门讲到进口涉及到民生的重要商品,让中国的消费者能够享受到低价格高质量的其他国家提供的消费品和服务,这都是很有新意的。从新的发展阶段,我们着眼于参与全球分工、着眼于促进产业升级、着眼于改善民生,我们把进口作为推动对外贸易健康发展的很重要的内容,这是很有新意的。
2014-05-15 16:02:30
- 隆国强:
在出口部门,其实也有很多举措,包括稳定人民币汇率,更好地让金融服务于我们的实体企业,特别是服务于出口企业,更好地发挥出口信用保险的支撑作用,还有比如说让政府更好地营造好的外部环境,包括怎么应对贸易摩擦,包括怎么能够改革贸易便利化,大家别小看这个贸易便利化。我给大家举一个例子,去年8月5号,国务院决定1410种商品取消法定的强制性商品检验。取消以后,后面4个月,这1410种商品目录对应的商品,出口增长率超过了20%。大家回忆一下,去年出口增长平均6.8%,能高出这么多百分点,是因为这个商品独特吗?不是。这些商品跟8月份以前数字相比,也是远远的高。这说明什么?说明贸易投资便利化的改革措施实际上是会大大增强我们的出口竞争力的,会有力地刺激这些相应产品出口。
现在讲到总体背景是全球经济低迷、出口不振,所以要出台相应的政策,但是我们用什么样的办法来提高我们的竞争力,这里面是很有讲究的。以前无非就是给点补贴、想办法把成本降下来,这一轮,你会更多地发现,在增强竞争力领域所出台的这些政策,恰恰有很多是改革的举措,是怎么能够推动我们产业升级的举措,是把改革,把短期增强竞争力和长期提升结构、促进结构升级多种考虑融合在一起,来采取的相应的政策措施,这些都是有新意的,和以前惯常的做法是不太一样的。
2014-05-15 16:09:24
- 胡凯红:
今天的吹风会到此结束,谢谢隆主任,谢谢各位。
2014-05-15 16:09:31
- 隆国强:
谢谢大家。
2014-05-15 16:09:57
图片内容:
-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党组成员、办公厅主任隆国强
-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新闻发言人胡凯红
- 深圳卫视记者现场提问
-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党组成员、办公厅主任隆国强回答记者提问
- 国新办就我国对外开放最新进展情况举行新闻发布会
- 国际台记者现场提问
-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党组成员、办公厅主任隆国强回答记者提问
- 中国海洋报记者提问
-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党组成员、办公厅主任隆国强回答记者提问
- 国新办就我国对外开放最新进展情况举行新闻发布会
-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党组成员、办公厅主任隆国强回答记者提问
- 中央台记者现场提问
图片大图:
-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党组成员、办公厅主任隆国强
中国网 郑亮
-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新闻发言人胡凯红
中国网 郑亮
-
深圳卫视记者现场提问
中国网 郑亮
-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党组成员、办公厅主任隆国强回答记者提问
中国网 郑亮
-
国新办就我国对外开放最新进展情况举行新闻发布会
中国网 郑亮
-
国际台记者现场提问
中国网 郑亮
-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党组成员、办公厅主任隆国强回答记者提问
中国网 郑亮
-
中国海洋报记者提问
中国网 郑亮
-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党组成员、办公厅主任隆国强回答记者提问
中国网 郑亮
-
国新办就我国对外开放最新进展情况举行新闻发布会
中国网 郑亮
-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党组成员、办公厅主任隆国强回答记者提问
中国网 郑亮
-
中央台记者现场提问
中国网 郑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