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标题
- 国新办就中国创新宏观调控方式等情况举行新闻发布会
活动描述
-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定于2014年5月16日(星期五)上午10时在国务院新闻办新闻发布厅举行吹风会,请国家发展改革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陈东琪,国家发展改革委宏观经济研究院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宋立介绍中国创新宏观调控方式,统筹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等方面情况,并答记者问。中国网进行实时报道,敬请关注。
文字内容:
- 主持人 胡凯红:
女士们、先生们,上午好!欢迎大家出席国务院新闻办的新闻吹风会。一段时期以来,舆论很关注中国经济发展情况,今天很高兴请来了国家发展改革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陈东琪先生、国家发展改革委宏观经济研究院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宋立先生,请他们向大家介绍中国创新宏观调控方式,统筹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等方面的情况,并回答大家感兴趣的问题。下面先请陈院长做介绍。
2014-05-16 09:51:20
- 陈东琪:
新闻媒体的各位朋友,大家上午好。很高兴有机会面对面地和大家交谈宏观调控方式的创新。我们知道,新一届政府上任以来,面对国内外形势的复杂多变,保持战略定力,谋划发展全局,对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防风险的关系采取了比较有力的措施,尤其是着力提高发展质量,着力改善民生,着力创新,着力改革开放,在形势复杂变化的情况下,中国经济去年实现了和前一年持平的增长速度,实现了7.7%,并且很好地完成了去年全年经济工作的各项指标。
2014-05-16 09:53:27
- 陈东琪:
今年一季度的经济增长虽然还在轻微下行,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速度是7.4%,比去年的7.7%下降了0.3个百分点,当然比2010年一季度11.9%下降的幅度大,但是依然是运行在平稳增长的区间内,没有脱轨。更为重要的是,从这一年度的经济运行状态变化来看,经济结构有了明显改善,制度创新出现了新的起色,特别是大家可能注意到,虽然经济在下行,但是就业还是保持了增加,一季度城镇新增就业较上年多增了2万。我注意到一季度的统计数据,城市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人均纯收入的实际增长保持平稳。所以总体来讲,这一年多来的宏观调控取得了初步成效。
2014-05-16 09:55:21
- 陈东琪:
宏观调控成效的取得,我认为是新一届政府践行科学发展观,创新宏观调控方式所取得的。这个宏观调控方式的创新总结起来有这样几个变化:一是提出了经济运行的合理区间,并且在这个合理区间进行政策措施的操作。当经济运行接近区间的下限时,政策的着力点主要是稳增长;当经济运行接近区间上限时,调控主要着力点是防通胀;当经济运行在一个中值水平状态下,加大改革调结构的力度。所以,按照一个合理区间来调控宏观经济,重大的好处就是能够保持经济增长的平稳性和制度创新、结构调整的同步推进。
2014-05-16 09:57:11
- 陈东琪:
二是以改革开放为动力促发展,来推动提质增效。这一年多来,新一届政府在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企业参与薄弱环节和重要领域投资、减税、金融和自贸区建设等方面,都采取了很多改革措施。这些改革措施的采取,既有利于改革本身推动的制度创新,释放市场能量,搞活市场,提高企业自身发展的积极性,同时又能够使这种改革和稳增长结合起来。因为市场的能量释放出来了,创新的积极性高了,愿意投资了。虽然搞的是改革,但实际上也会带来增长。
2014-05-16 09:58:55
- 陈东琪:
三是实行供求结合的调节方式。前三十多年,经济高速增长,很大程度上是在需求侧进行调控,特别是在经济下行的时候。新一届政府在总结发扬以往宏观调控在需求侧调控经验的基础上,更为大胆,更为精准地在供给侧做一些文章。比如说,简政放权,把原来政府掌握的权力放给市场、放给企业,让市场活起来,让企业愿意去生产。政府这只手缩短了,市场这只手、企业这只手延长了,所以这种宏观调控也是把微观活力结合起来。比如说在减税方面,比如说在金融改革方面,总体考虑是努力帮助企业降低成本,有利于企业发展能力的提高,可以增加有效供给。这种供求两侧相结合的调控方式,我认为符合中国经济三十年高速增长、三十多年的内外需特别是入世以来的外需快速扩张之后,进入到以国内供求关系为主要调节内容的发展阶段的正确选择。
2014-05-16 10:03:47
- 陈东琪:
四是政府在发挥作用的时候,注意重点,注意选择性,对薄弱环节,对一些重要领域,比如说中西部的铁路投资、棚户区改造、民生工程、农村基础设施等硬的、软的两个方面,单个企业的积极性和能力不够由政府来做,这也是以往宏观调控里面的内容,但是这次更具对象的精准性,不是眉毛胡子一把抓,我觉得也是一个创新。在内容上,在着力的重点选择上面创新。
2014-05-16 10:07:41
- 陈东琪:
五是强调宏观调控保持底线思维。做任何措施安排、采取任何动作,要做最好、最坏的打算,但是要争取最好的结果,特别是在防范风险上,比如说地方债务风险的防控上、网络金融、引资银行,甚至在一些公共投资领域当中风险的防控,这注意到了短期的平稳增长和长期均衡发展相结合。风险看起来是短期释放,实际上现在的大趋势,短期增长没有问题,但是如果没有长远的防风险考虑,可能会积累风险,所以新一届政府在这方面有新思维。
2014-05-16 10:08:55
- 陈东琪:
六是社会政策托底,主要是保基本。在适应经济发展水平、适应发展阶段、覆盖城乡全局的社保体系建设完善上,这一年度做了多事情。另外,在促进就业方面采取了比较有效的措施。所以可能企业感觉到问题,但是劳动者、就业者不像2008年、不像亚洲金融危机的时候感觉那么明显,这主要得益于政府在社会政策托底方面,主动出台了必要的措施,掌握了这个主动权。所以我理解这一年多,特别是今年以来,宏观调控方式的创新方面,有很多可以陈述的,我先跟大家讲这么多,下面宋所长和我愿意回答大家的提问。谢谢。
2014-05-16 10:10:42
- 主持人 胡凯红:
下面开始提问,提问之前通报一下你所在的新闻机构。
2014-05-16 10:12:06
- 中国国际广播电台记者:
陈院长,四月份我国CPI重回“1”时代,也是创下了18个月以来的新低,原因是什么?另外也有人担忧,我国经济已经进入了一个通货紧缩的时代,不知道您怎么看?
2014-05-16 10:12:22
- 陈东琪:
物价总水平上涨的CPI指标这几年变化幅度很大,最近几个季度是在下行,特别是4月份掉到2以下,年初定的指标是3左右。原因我想有这么几个:
第一,经济总量增长缓慢减速还在延续。前面我已经讲了,今年一季度经济增长比去年7.7%还在减速,总需求的成长和经济增长是协调的,所以经济还在下行,物价会在一定时间以后也会下行。
第二,农产品原材料价格、农产品的生产成本,虽然原材料价格国际市场上和这一轮价格周期相比稳定,我看纽约的价格原油是100美元左右,但是对依赖度比较高的经济体来讲还是有影响的。
第三,生产资料市场、投资品市场现在还是买方市场,表现在工业品出厂价格,大家知道,通常用的是PPI,还是负的,虽然4月份是-1.8,但是我注意到,最近几个季度都是-2、-3,它会传递,生产资料投资品的价格下降意味着企业的购买力受到影响,意味着它的利润形成、收入形成,回过头来又影响到消费者购买。
第四,货币供应量,这一年多来我们采取的是盘活存量、控制增量,货币总体稳定情况下,物价的控制会强一些。当然还有市场上的预期,另外还有产能,特别是原材料方面存在较大产能,对市场具有一定影响。
所以总体来看,这次的原因是复杂的。但是从CPI来看,按照经典经济学的定义,通货膨胀是物价总水平的持续上涨,反过来说,通缩也是物价总水平的持续下降,也没有明确定义是负增长,但是通常负的状态下是比较典型的通缩,当然我们还是要防范通缩风险。要注意,如果CPI按照一个下行惯性延续下去的话,也可能通缩的风险会逐渐显露出来。但是从我所掌握资料变化的近期情况看,这个现象还不会马上出现。
2014-05-16 10:13:04
-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记者:
最近一段时间出台了很多政策,像财政这边出了一些所谓的税收优惠政策,然后相应的其他部门也出了一些政策。社会上对这些政策有个评价,说这是所谓的“微刺激”、“暗刺激”。我发现官方对这两个词都比较避讳,我想问一下您对此怎么看?现在的政策到底是不是“微刺激”或者“暗刺激”?
2014-05-16 10:19:42
- 陈东琪:
“暗刺激”这个词有吸引力,但是我认为好像是不存在的。实际上我们的政策措施都是公开透明的,通过媒体发布的,我认为“暗刺激”这个词不那么凸显,因为它不是全面扩张,但是如果从没有透明化的角度理解的话,我认为不存在“暗刺激”。“微刺激”这个词,我认为还是比较能够反映预调、微调、适时适度调节的特点。刚才我已经讲过,这一届政府在宏观调控方面总体上保持财政政策积极、货币政策稳定这个基本趋向没有变,但是这几年这个政策的实施,这一年来这个政策的推动,并不意味着稳定就是不作为,积极就是扩张,并不是这样的。比如稳定的货币政策,今年3月份以前,M2是下行的,3月份是12.1的增长,广义货币的增长,那么它是一个向下调整。3月份是13.2,上来一点了,那说明我们在金融政策、货币政策操作上保持了弹性,这是一个“微刺激”。我们在减税,在对中小企业鼓励创新的政策安排上,也是采取了微调,在宏观风险方面的做法也是采取预调,在公共设施的项目安排上等方面,我认为都是采取一个微调的方式。它不是很大的动作,不是全面扩张,不是全面刺激,这跟2008年4季度、2009年的政策相比,是有明显变化的,符合现在经济缓慢减速这样一个形势的需要。而且现在国际形势,欧美等发达国家经济的复苏,采取预调、微调,适时适度的这种“微”一点的措施操作,符合现在形势的发展,我认为效果也是比较好的。所以,它在防范风险方面,因为下行如果动作太大,虽然一下子上去了,可能为以后留下后遗症了。另外动作大的话,经济一下子上来,调结构、搞改革就没有积极性了。用这种预调、微调的办法,反而能留出调结构的空间,留出更多出台改革开放措施的空间,也给企业、给地方政府、给市场主体以主动创新的压力和动力。所以我认为这个微刺激代表预调、微调的概念和提法,符合现在的发展需要。
2014-05-16 10:20:43
- 中央电视台记者:
现在有一种说法,说搞改革或者防风险不利于短期的稳增长,甚至会加大经济下行的压力,比如说产能过剩的化解。我们想问一下陈院长,您对这种观点或者这种提法如何判断?
2014-05-16 10:24:20
- 陈东琪:
从理论和现实两个角度来看,如果改革开放措施真的符合长远的制度创新、长期持续增长的需要,这种措施与稳增长应该不是矛盾的。虽然短期上面不能马上产生效果,因为改革措施出台有个时间差,从这个角度来讲,我们要求改革措施很快对稳增长产生贡献,至少是不完全的。有一些措施,比如政府简政放权,我把权力直接放给市场、放给企业,可能对短期的稳增长和长期的持续增长都会产生效果。所以这就要求我们的改革确实要有全局性的长远谋划和操作上的技巧、方式上的选择、改革力度进程节奏的把握。我们30多年的改革,如果这个改革的政策措施操作得好,谋划具有长远性,效果还是非常理想的。其实我们这30多年的高速增长,10%左右的GDP的人均增长,很大情况下是我们在几轮改革逐渐释放出来的效应。所以这一轮的改革,有一些措施会对当年、当季、上半年、下半年的经济稳增长采取措施,有一些可能要等到几年以后。我们现在正在研究,改革措施哪些先出台,先后顺序怎么安排,有一些短期措施,比如放权的措施,放给企业去,这个可以多做一些,当然要看它对长远是不是会制造障碍,产生后遗症。这个角度来讲,改革与稳增长不矛盾,就看我们怎么样处理好这个关系,掌握好这门技术。
2014-05-16 10:25:00
- 陈东琪:
至于防风险和稳增长的关系,也有个平衡关系,比如经济下行,2009年一季度经济增长6.1,当时我们想扭转下滑趋势,全面大规模扩张,增长下去了,四个季度翻一番,6.1到11.9,但是后遗症来了,风险来了。当时没有风险,放出的措施马上对增长产生贡献,大家都搞投资,都搞项目,大家都跑原材料,歌舞升平。但是当时没有风险不等于永远没有风险,现在积累的风险就出来了。
2014-05-16 10:27:26
- 陈东琪:
现在仍然是这样的,短期稳增长和长期防风险相结合。这一届政府还是有意识地、积极地考虑到这个问题。比如说,像现在的地方债务率,宋所长掌握了这方面的充分材料,国外有什么样的指标,我个人认为,地方债务总体指标还是在可控的范围里面,虽然这几年在增长,而且最近几年的增长是前面累积的增长。这个时候,没有等到地方政府债务危机爆发或者爆发以前政府就采取措施,这样就防范了这个风险,虽然有的措施可能抑制了部分经济增长,但是这个必须要做。比如说对引资银行,对网上金融的发展,采取制度改革和规则上面更加严格等等。所以我们不能简单地认为搞改革、控风险就会牺牲短期增长。当然,大家知道,长期是会有效了,所以要有正确理解。但是更重要的是具体主管部门、宏观调控部门在操作这些措施时,一定要强调科学性,强调准确地把握未来,强调对现实的精确理解,这样采取的措施才是符合现实需要、符合未来趋势的,这样才可以把防风险、促改革和稳增长结合起来。
2014-05-16 10:29:11
-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经济之声记者:
4月份的用电量刚刚出来,同比增长4.6%,这个数据比去年同期下滑2.2%,比一季度又下滑了0.8个百分点,这个原因是什么?作为经济的晴雨表,用电量的下滑是否意味着我们经济下行的压力再继续加大,对全年的经济运行您怎么判断?
2014-05-16 10:32:00
- 陈东琪:
谢谢你提供这个指标。衡量经济运行趋势的指标有很多,用电指标、供电指标,从供电角度,企业的用电量、消费者角度的用电量和电力公司的发电指标是很重要的。除了用电指标还有港口吞吐量指标,除了港口吞吐量指标还有企业PM2指标,这也是很重要的。除此之外还有货币指标,还有狭义、广义货币供应量。除了这些指标以外,还有收入指标、就业指标。用电指标在下降,我们也注意到了。比如说港口指标这个月在增加,而且最近几个月在变强,前十大港口吞吐量4月份比3月份出现向上的趋势,上个月是6.5%,4月份是7%。先行指标两个:一个是制造业的,一个是服务业的,服务业的按照汇丰的统计,是54,接近55;制造业采购指数这个月比上个月加速了0.1,50.3-50.4;货币指标M1、M2,4月份都在加速,M2是3月份12.1,4月份13.2。M1一月份是最低的,1点几,现在又回了几个百分点。这些综合一些的多样化的指标来判断,我感觉经济还有下行惯性,压力还没有完全消除,可能还会有一段时间的下降趋势。但是从先行指标开始出现触底的信号看,基于现在的经济可能会有两种判断:一种是下降幅度变小,一季度7.4,可能二季度还下降一点点,变为7.3,还是怎么样?幅度变小了,可能产出指标、就业指标、增加值指标,反映到GDP总量指标上可能会正好,但是它有个时间差,从先行指标到产出指标到就业指标到GDP的总量指标有一个时间差,所以有可能先行指标2月份触底了,产出GDP这个指标可能会在3月份或者下半年走稳。虽然很难判断一定转折,转为回升。所以我的基本判断是,二季度这些主要的信号指标来看,我是三句话:第一句话,下行还有一定的压力,还有一定的惯性;第二句话,下行出现了一些积极变化;第三句话,在一定时间后,经济可能会比悲观的预期要好一些。因此中央讲的7.5的目标,按照我这样一个分析的话,有可能差不多基本实现。
2014-05-16 10:32:31
- 陈东琪:
至于刚才讲的电力指标的下降,我的同行最近都跟我打电话说电力指标,而且有的学者用两三个指标,电力指标、运输指标,甚至是下降很快,同比也好、环比也好,都在下降,减的幅度很大。原因在哪里呢?第一,确实,总的景气度没有恢复。先行指标好了并不等于总的景气度完全恢复,要有时间的。电力是总的景气度综合反映的表现,我生产幅度好、销售幅度好就会用电,如果不用电意味着生产消费还没有达到常规的状态;第二,结构在变化。我认为现在货运量的增长、用电的增长同步都还不太好,主要是中国的经济发展结构在渐渐变化,当然也不是很明显。变化之一是产业结构,服务业增长,贡献增加,工业里面的原材料工业、采掘工业、原材料的低加工工业贡献在降低,尤其是重化工业。我们看到,一季度各省市的经济增长排名当中最末的三个省,4.1、4.2,五点几,这几个省资源依赖度非常高,发展模式特征非常明显,它们在下降了。意味着两个问题,一个是需要他们的需求减少了,一个是它产能确实很大,现在要压,要淘汰。而这种原材料消耗性的产业和消费减少的话,能源的消耗弹性就会下降。另外,运输在减少,我服务增长多了,不是靠粗加工,不需要运那么多东西过来,货运量增长速度会减缓。当然也有个基数问题,如果去年非常低,也会表现增长,所以这里不能从总量增长看到它的问题。
2014-05-16 10:36:26
- 陈东琪:
当然是个问题,但是也要看到它的结构确实有改进,也可能意味着我们的能源消费弹性,增长一个百分点的能源,对应的GDP可能会减少,或者一个GDP所需要的一个百分点的百分数会降低,这是好现象。所以你刚才讲的4.6,要一分为二看,这样可能会理解总量发展模式的短期的景气变化状况,也要看到产业结构、消费结构、空间结构都在发生变化。所以,我认为还是要比较深入地看这个指标。
当然,随着经济的复苏,因为结构调整也好,无论消费结构、产业结构、供求结构,都是一点一点的,渐进的,如果那边力量大了,经济开始触底回升了,预期好了,用电的第一线,特别是消费用电、服务用电可能会上来,所以这两种力量对比的时候,如果这种力量是平的,那种力量大,可能会往那种力量走,所以用电指标一时间以后可能会恢复到正常的增长轨道上去。
2014-05-16 10:40:53
- 宋立:
也有季节性因素的原因,夏季的用电高峰还没到来,冬季的用电高峰已经过去。
2014-05-16 10:41:31
- 新华社记者:
请问陈院长和宋所长一个问题。第一,我们这几年观察宏观经济,我特别欣赏刚才陈院长对一年多来宏观调控和经济形势的判断,在我看来,咱们东部地区180多万平方公里受到雾霾的影响,当前困扰大家的,一个是环境质量要改善,还有是民生这一块,还有较高的生活成本的压力。目前经济增长速度在缓慢下行,恰恰政府又在交通、民生方面加大投入,是为了解决困扰发达地区两大问题,而且环保的投入在服务业的发展这一块,因为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带来一个好的机遇。我个人认为,现在的经济形势,不像外面认为的那样,要变坏,要怎么怎么样,特别是房地产,如果价格稳住了,甚至适度下跌,是老百姓愿意看到的。您是否认同这个观点?第二个问题,请宋所长解释一下,以前金融部门曾经测算过,房地产价格下行30%,银行能够承受得住这种风险。您是否认同这个观点?
2014-05-16 10:42:44
- 陈东琪:
谢谢你的问题。刚才你谈了一些观点,我基本都赞同,也是一致的。总体来讲,其实刚才我在回答那位女士提的电力指标问题时,我已经讲了对当前形势和下一步走势的看法。现在国际国内有一些学者认为中国经济风险很大,较为厉害的讲法,认为要崩溃、衰退。但是也有人认为中国好厉害,今年就要超过美国,非常乐观。这两种观点都非常鲜明,好像也非常极端。你不能说他一点道理也没有,讲要衰退,有风险,肯定是有风险,我们也要看到这种风险,而且有些风险还在积累,短期的像地方债务、引资银行、金融领域的、环境的风险是很大的,老百姓是非常关心的。PM2.5那么高,这个风险是很现实的,不能说这种判断一点依据都没有,但是它放大了。中国经济增长那么快,按照这个惯性去算,再说PPP,购买力平价一上来,我们的汉堡和美国的汉堡价格怎么样,按照这个老思维判断,按照这种惯性的理论逻辑去判断,你也不能说没有道理。所以我们要跳出他们的逻辑去分析,要根据中国的现实。
2014-05-16 10:44:11
- 陈东琪:
我认为中国的现实是:依然有增长,而且还是较快的增长。有的指标比较具体,叫中速增长,也有的有具体的数量指标——7%左右的增长,但是有一个时间长度。我的基本看法是:中国的经济增长,战略机遇期还没有消失,增长的动力和因素已经释放了大量的,但是还有一些潜在的因素要释放,比如城镇化深化、工业化深化,特别是中西部。比如说消费水平的提升带来城乡居民创造的内需的扩大,比如说13亿多人口跳跃式的进行信息消费、服务消费、旅游消费,比如说生产领域的制造业的这张皮已经有了,服务业这个毛还在发展。制造业体系形成了,规模扩大了,制造业能力在全世界占了一席之地,自然就扩大了服务业发展的需求。这几年工业特别是原来传统工业增长的减速,实际上跟这个有关。可是,这部分新型的工业、现代的服务业、生产消费服务业的未来形态的增加,加上中国人均GDP、人均收入,政府提出了倍增计划,而且我个人也认为,原来是GDP总量增长快,今后可能是人均GDP增长快于经济总量的增长。这种情况下,中国经济还会保持一个在改革开放创新推动下的持续增长。所以这个东西不要脱离现实,自己没有主见或者那么脆弱的心态来理解人家的观点,他的逻辑是对的,但是他逻辑依赖的现实和资料要更新,要更为符合中国的现实。从这个角度来讲,我认为中国讲当前增长和长期的时候,都要心中有数,自己把握好自己。新一届政府在这方面,我个人认为,全局意识、高度意识、长远意识、持续增长的意识、质量意识、战略谋划的意识是非常可佳的,考虑到中国经济经过30年高速增长之后的新阶段的现实发展带来的新需要、新市场。从这个角度来讲,你刚才分析,从结论和观点来讲,应当说我们是一致的,这也是我们理解中国经济发展总体趋势变化的最重要的要点。
2014-05-16 10:46:31
- 宋立:
刚才说的金融系统的测试,在价格下跌的情况下承受的问题。我是认同这种观点的。举一个例子,2008年、2009年,房价下降了多少,那次危机之后调整了多少,过来了。你想一下,那次之后房贷制度变得这么严格、这么健全了,从这个意义来说,我们现在的风险管理比那个时候要好多了。虽然我也注意到,外界有些媒体表示质疑,认为乐观,但是我认为是实事求是的。
第二,稍微延伸一点,关于房地产的风险,有人认为现在趋势性的下行到了,就意味着有问题。而我认为,现在是阶段性的均衡状态,这个很重要。大家注意,它是价格一涨就没有人买了,但是价格稍微一降,马上就有人买了,这是阶段性的。这种阶段性均衡意味着什么?意味着这段时间价格可能会上下波动一下,但是还没有到趋势性下降的时候,因为我们的城市化进程远远没有完成,刚需还是放在那儿的。日本房价趋势性下降的时候城市化率已经60%、70%了。虽然去年我们公布城市化率53.73%,但是大家知道,那个城市化率实际上是劳动力的城市化率,统计的是常住人口,而我们真正的生活方式的城市化率,现在大致在40%左右。我们的户籍人口城市化,加上举家转移的这些人的城市化,因为劳动力住在工厂,在工厂干活,不需要买房子,只有原来住在城市的人和这些年举家转移到城市的人,从生活方式上城市化了,他才和房子发生关系,而这个指标我们只有38%-39%的样子。你想,我们要达到50%,达到60%,还需要多长的时间,他对房子的需求是摆在那儿的。所以,房价会有一个阶段性的调整,但不会出现大的趋势性的长期的下降,就不会有外界所说的风险的存在。当然,这跟我们对于经济的前景相联系。确实,4月份数据出来以后,外界有些解读偏悲观,为什么呢?他首先看消费,从12.2下降到11.9了,消费下来了,投资也下来了,出口也不是很乐观,三大需求都不乐观。但是要看实际增长,3月份消费是12.2对应的是2.4的CPI,4月份11.9对应的是1.8的CPI,扣除CPI因素之后增长了0.1个百分点。所以总的来说,消费是个缓慢上升的态势,而不是像直接数据表示的是下行态势。
2014-05-16 10:50:09
- 宋立:
外需实际上是回升趋稳的,你看看它的先行指标,海关总署公布了先行指标,环比连续两个月增加的。还有投资,虽然说投资本身是下行的,但是投资指标的结构在优化。第一,投资里面如果看新建、改建和扩建,新建是在增加的,说明经济里面新增长建立起来了,改建和扩建略有下降,说明我们对传统的东西并没有扩大产能。还有,投资结构方面,从基建、设备这几项来看,设备更新的投资是上升了,这就意味着我们需求和供给的政策在起作用,劳动密集型行业的设备在更新,环境污染防治方面节能减排的设备在更新,这都是投资里面的新的力量。当然我们也看到,从投资者几大块,制造业三分之一,房地产四分之一,基础设施五分之一,制造业是持平的,没有再往下走了。这三分之一是持平的,基础设施这五分之一是上升的,只有房地产这四分之一是下降的。所以如果打开它的结构看的话,虽然说总体上投资往下走,但是里面的结构是向好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其实最近的形势没有数据表面来得那么悲观,也没有外媒解读的那么悲观。总体上说,向好的大的格局没有变化,现在应该是趋稳趋升的时期。
2014-05-16 10:54:47
- 中国日报记者:
今年欧洲和美国的经济都出现了明显复苏,但相比欧美,中国的经济却没有明显的好转。请问你怎么看这个现象?你怎么评价今年外需的形势?
2014-05-16 11:00:00
- 陈东琪:
我们的外部环境,欧美这些发达国家的经济,这两年出现一些新的变化。去年上半年欧元区欧盟经济还是比较差的,甚至有的还是负增长,下半年触底回升,今年出现了同步向上。发达国家欧美日三大经济体是同步向上的。美国经济这几年都是3%以上的增长,它的制造业、服务业,它的外贸,都是明显增长。但是发达国家现在有个现象,就是它的进口弹性在下降。美国经济名义增长3以上,但是它的进口从三年以前的两位数到今年一季度的负增长。发达国家这样一个变化,特别是美国,主要原因是什么?我想有几个:一是美国、欧洲这些发达国家再工业化,原来它的大型工业企业国际公司全球布局产业链,现在有些环节回去了,像苹果,这样产生什么效果呢?一个是对中国出口的挤出效应,一个是对消费者,因为它的工业增加、生产活动增加、就业增加、收入增加、消费能力提升来自于美国产品,他不要进口了,有一部分,这是从美国自身讲的。二是美国现在的整个景气度、消费预期比较好,它的资产负债表上的增长,比如说它的房地产,它的证券,包括债券和股票,价格的上升,使他的家庭资产增长效应明显。而欧美发达国家的消费者,特别是新生代的消费者,虽然现金收入没有增加,工资收入也没有增加多少,他就是刷卡,他觉得有还款的能力,我的房价上涨了、证券股票上去了,所以他有这个消费意愿和行为。
2014-05-16 11:00:37
- 陈东琪:
但是为什么它好了,中国没好?以前是欧美好,中国更好;欧美平,中国也向上;欧美差,中国差得少一些。现在是欧美上升,中国还在缓慢下行。除了刚才讲的欧美发达国家进口弹性的系数下降以外,自身的原因有几个:第一,我们的发展模式弊病在显示,特别是原来低价、数量化的出口模式,前30多年,特别是本世纪这15年当中的效果,发挥到了极致。因为我们整个发展模式,数量型增长模式。但是,现在的国际竞争在加剧,需求侧消费者结构在调整,供给侧企业成本在变化,现在企业综合成本竞争力在下降。当然,绝对来看还是在提升,但是相对看越南、东南亚,甚至拉美地区的劳动力的比较优势,我们还存在一部分,但是在逐步减少。然后即使是高端劳动力的成本,相对于美国,因为我们这几年工资增长很快,加上这几年房地产的上升带来企业的固定费用增加,融资成本相对比较高,前几年快速发展,大量借贷,现在在还钱,使它的成本形成能力受到影响。以前是一身轻,劳工成本低、汇率成本也低,2005年7月到现在,9年多的汇率改革,实质上是人民币升值,虽然今年一季度以来有一些贬值,但总体上,我们如果把现在的汇价和2005年7月份的汇价比较,30%多。虽然这几年企业出口成本还没有明显提高,但是累计提高的边际效应就产生了,所以企业突然发现我出口困难了,要卖的产品现在卖不出去了,原来的产品在国内消费还没有足够可以承接的消费能力,就产生了出口减速。所以今年一季度的出口数字比较不好看,虽然4月份有一点改善,也不是很明显,是微弱的,还存在不稳定性。所以我个人认为,欧美和中国经济的这样一个不同步变化现象,这种短期的交叉现象,弄得不好可能变成一个中长期的,意味着两个问题:一个是结构性问题,一个是周期性问题。结构性问题就意味着我们的发展模式,特别是数量型的出口模式要调整,意味着我们的产业发展模式要调整,原来的低中端,慢慢要向中高端迈进,因为全球的消费者构成总的消费当中的比例在提高,所以我们的产业发展格局要适应这种全球消费格局的变化。我们要解决体制性问题、结构性问题,当然也有周期性问题,那就是政府政策措施怎么样帮助出口企业在提高出口竞争力上有所作为,采取稳外需、稳出口的政策措施。因此,我个人的想法就是,对目前这样一个内外变化格局的调整,要有个全方位的、长远的和短期稳增长相结合的一揽子的政策考虑,这要我们在年度政策和下一个五年规划考虑中长期的时候要考虑这些问题。
2014-05-16 11:03:21
- 陈东琪:
至于短期的稳增长,今年能不能实现预期目标7.5%的出口增长,从目前各个方面的信号变化来讲还是有可能的。我看到采购指数PMI当中新订单指数在增加,出口订单指数也在下降,但是在收敛,进和出的力度目前来讲,进的力度大一点,进口指数上升好一点。出口的指数上升慢一些,就意味着我们在下一步稳增长政策措施上还可以适时适度做一些调整。从这些方面判断,当然前提是欧美发达国家经济能不能持续复苏,目前国际货币资金组织MIF、世界银行,包括美欧一些著名的研究机构,对未来的经济增长前景还是做了一个上调。我们的基本判断认为,从欧美经济发展周期性的历史来看,一旦旧趋势、这种下降调整趋势调得比较充分了——何况美国次贷危机和欧洲主权债务危机持续时间比较长了,对2006年、2007年去泡沫化也比较充分了,金融的去杠杆化,房地产的去泡沫化也比较充分了,就进入到一个新的周期趋势,一旦形成的话,不会很快结束的。欧美发达国家的市场周期是比较明显的,因为它没有大的结构性问题,主要是周期性问题,只要你的下行时间调充分了,幅度调充分了,现在美国科技产业革命领域的新内容已经出来了,智能化生产等等。新的趋势一旦形成,你看欧元区去年下半年触底,今年在一两个季度不可能马上就回去了,只要一种方向结束,向另一种方向,这种方向是延续的,所以我们对外部环境的判断,未来一两年,不说得太远,总体上来讲,应该还是有利于我们的出口的稳增长和出口模式调整、寻找新市场空间的这样一个需要,我认为还是能够做到的,关键是内部。我认为是如何帮助企业从制度创新、从结构、从降低成本方面,帮助企业提高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提高它实现创新、提高产品质量的能力,这就看我们在供给侧、需求侧采取的措施。针对外企,特别是服务出口型企业、高端制造型企业、科技含量高的企业,有人力资本推动发展的企业,创新能力持续的企业,给予更多的支持。这样的话,短期的稳出口,短期的稳对外贸易的增长,可以和长期出口发展模式和长期的外需国际市场空间的利用结合起来,这样才能达到刚才对中国经济未来一段时间的较为乐观的预期目标,才不会出现对经济的一个悲观的结果。从这个角度来讲,这位先生看到了全球经济当中中国和发达国家变化不同步的新现象,我根据这个问题发挥了一下,做了这样一个解释,供您参考。谢谢。
2014-05-16 11:09:17
- 主持人 胡凯红:
今天的吹风会到此结束,谢谢陈院长,谢谢宋所长,谢谢各位。
2014-05-16 11:13:50
图片内容:
-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定于2014年5月16日举行吹风会,请专家介绍中国创新宏观调控方式等方面情况。
- 上午10点,会议正式开始。
- 国新办新闻局副局长胡凯红主持会议。
- 国家发展改革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陈东琪介绍有关情况。
- 国家发展改革委宏观经济研究院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宋立。
- 中央国际广播电台记者提问。
-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记者提问。
- 国家发展改革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陈东琪回答记者提问。
- 中央电视台记者提问。
- 吹风会现场。
- 新华社记者提问。
- 中国日报记者提问。
视频地址:
- http://mp4.china.com.cn/video_tide/video/2014/5/16/20145161400213325123_361.mp4
相关新闻:
- 发改委回应政府对GDP增长能够容忍底线
- 发改委主任:去年宏观调控创新体现在四个方面
- 徐绍史:改革的号角已经吹响 改革的战书已经下达[组图]
- 国务院:未来增长面临下行压力
- 增强宏观调控能力 加快经济转型升级
图片大图:
-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定于2014年5月16日举行吹风会,请专家介绍中国创新宏观调控方式等方面情况。
中国网 董宁
-
上午10点,会议正式开始。
中国网 董宁
-
国新办新闻局副局长胡凯红主持会议。
中国网 董宁
-
国家发展改革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陈东琪介绍有关情况。
中国网 董宁
-
国家发展改革委宏观经济研究院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宋立。
中国网 董宁
-
中央国际广播电台记者提问。
中国网 董宁
-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记者提问。
中国网 董宁
-
国家发展改革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陈东琪回答记者提问。
中国网 董宁
-
中央电视台记者提问。
中国网 董宁
-
吹风会现场。
中国网 董宁
-
新华社记者提问。
中国网 董宁
-
中国日报记者提问。
中国网 董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