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标题
- 国新办就《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2015年度报告》有关情况举行发布会
活动描述
-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将于2015年11月19日(星期四)上午10时在国务院新闻办新闻发布厅举行发布会,请中国气候变化事务特别代表解振华介绍《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2015年度报告》的有关情况,并答记者问。中国网现场直播,敬请关注!
文字内容:
- 主持人 胡凯红:
女士们、先生们,上午好!欢迎大家出席国务院新闻办的新闻发布会。联合国气候变化巴黎会议即将举行。今天,《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2015年度报告》也正式发布,为了帮大家更好地了解《报告》、中国参加巴黎会议的立场和主张,我们很高兴地请来了中国气候变化事务特别代表解振华先生,请他向大家介绍这方面的情况,并回答大家提问。下面先请解主任介绍情况。
2015-11-19 09:54:51
- 解振华:
各位媒体的朋友们,大家好。非常感谢中外媒体对气候变化问题的关注,对中国应对气候变化所采取的行动、政策措施,特别是在国际气候变化进程中中国立场的关注。今天我主要是发布一下《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2015年度报告》。《报告》中既有中国在今年所取得的一些进展,也有我们参加马上召开的巴黎气候大会中方的立场。
今年是“十二五”最后一年,我们应对气候变化行动取得很好的进展,几个主要的数据给大家公布一下。截止到2014年,全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同比下降了6.1%,比2010年累计下降了15.8%。“十二五”规划要求下降17%,现在看这个目标已经完成了。
2015-11-19 09:56:59
- 解振华:
“十二五”中国非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费的比重达到11.2%,比2005年提高了4.4个百分点。“十二五”规划要求达到11.4%,完成目标也没有问题,这是能源结构再优化。森林蓄积量比2005年增加了21.88亿立方米,原来我们对外宣布的承诺目标是15亿立方米,现在已经达到了21.88亿立方米。低碳省市、园区、社区的试点工作现在正在有序开展,7个碳排放交易试点也全部实现了上线交易,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逐步在加强。全社会绿色低碳发展的意识和能力在显著提升,应该说中国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今年6月,中国政府向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秘书处提交了中国2020年后应对气候变化自主行动的报告,也提出了中国2020年后应对气候变化的各项目标、任务。在《报告》里面都有,我就不再重复了。
下面我就回答大家的问题。
2015-11-19 10:00:26
- 主持人 胡凯红:
谢谢解主任!下面开始提问,提问之前还是先通报一下你所代表的新闻机构。
2015-11-19 10:03:33
- 中国日报记者:
巴黎会议是万众瞩目的,虽然报告上面写了中国的立场,还是想请您再讲述一下对本次巴黎会议的期待。对于2015的全球协议,哪几点是应该达到的?再有,煤炭数据的修订,之前国内都已经公开发布过,但是因为最近一些媒体又在报,所以大家有一些质疑,是不是数据被低估,能不能请您解释一下?
2015-11-19 10:03:56
- 解振华:
巴黎气候大会将于11月30号到12月11号召开,包括《公约》的第二十一次缔约方大会,《京都议定书》的第十一次缔约方大会。这次会议主要目的是要达成关于2020年后加强应对气候变化行动的协议。现在世界各个国家围绕着巴黎大会的成果展开多轮谈判。我最近刚刚从巴黎回来,去参加了这次缔约方大会的部长级预备会。从这次预备会的情况来看,各个国家态度还是积极建设性的,但是仍有分歧,特别是主要分歧还依然存在。我们希望这次会议有这么几个成果:第一,现在已经有160个国家向公约秘书处提交了各国的自主贡献方案(INDC),还应该会有更多的国家提交。这表明世界各个国家都在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采取行动,这是一个非常好的进展。
2015-11-19 10:04:56
- 解振华:
第二,我们希望这次会议的结果要在坚持在《公约》下遵循《公约》的基本原则,是一个落实《公约》基本原则、加强全球行动的成果。我们希望能够达成一个有力度、有雄心,而且是有法律约束力的巴黎协议。但是我们认为应该遵循《公约》的基本原则,在《公约》框架下开展谈判,最后达成这个结果。在应对气候变化行动当中,应该充分体现公平原则、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各自能力原则,考虑到各国国情。各个国家应该按照这个基本的原则最后达成共识,这是我们非常重要的一个关切。
另外,要想这个会议成功,能够达成协议,必须建立政治上的互信,过去谈判和公约、议定书已经取得的共识,各个国家应该认真落实。各国已经作出的承诺必须兑现,这是建立政治互信非常重要的基础和表现。比如说,发达国家按照公约、议定书的要求,要率先大幅度减排,要为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IPCC也明确建议,发达国家在2020年之前要在1990年的基础上减少排放至少25%-40%。而且发达国家也承诺,到2020年之前每年为发展中国家提供1000亿美金的资金支持,还要建立技术转让机制。我们希望这些承诺或者是要求都应该得到落实,这是建立政治互信的基础。我们希望巴黎大会的成果能够激励或者鼓励、要求各个国家进行发展方式、生活方式的转型,要向绿色、低碳转型。也就是说,各个国家都要发展,但是发展和应对气候变化要能够相协调,唯一的路径就是要实现绿色、低碳发展,如果在协议中达成这样一个共识,这将是一个里程碑式的会议。
2015-11-19 10:07:49
- 解振华:
我们希望这次会议能够取得成功,各国能够按照这样一个方向来努力。中国政府非常重视气候变化工作。我们已经作出的承诺或者我们自己确定的目标,尽管困难很大,现在看都已经完成了。我们在整个谈判当中会继续发挥积极建设性作用,应该说,我们在多边机制当中还是作了很多工作,我们国家的领导人习近平主席、李克强总理,他们一是重视气候变化工作,二是他们也亲自跟各国领导人交换意见,推动整个多边进程。
2015-11-19 10:13:18
- 解振华:
今年中美、中法、中国-印度、中国-巴西、中国-欧盟都发表了气候变化的联合声明,这些声明当中为巴黎大会的一些重要分歧寻找解决方案。应该说,中国政府对多边进程发挥了很重要的建设性作用。另外,中国跟发展中国家也在加强沟通,基础四国的部长已经发表了联合声明,立场相近发展中国家也在加强沟通,特别是“77国集团+中国”在气候变化问题上也在加强内部的沟通协调。现在中国和所有的国家、国家集团都有畅通的沟通渠道,这也是我们为多边进程发挥积极建设性作用的一种非常重要的表现。
2015-11-19 10:15:03
- 解振华:
另外,刚才也提到中国的煤炭数据比此前公布的数据有所增加,应该说,这是中国在应对气候变化、增加经济数据透明度方面的一个非常明确的表示。现在数据也更加准确了,这次主要是经过第三次经济普查之后,对整个经济、能源各个方面的数据进一步进行普查之后作了一些调整,我觉得这个调整是更符合实际了,更透明了。在中国提交的INDC中,我们已经论证和考虑了第三次经济普查关于煤炭、能源数据调整的情况。所以,INDC的那些内容不会受影响,而且我们作出来的承诺也不会受影响。我们会认真按照中国已经公布的自主贡献的方案去落实,我相信经过努力,这些目标是能够实现的。谢谢。
2015-11-19 10:18:29
- 美国全国公共广播电台记者:
你刚才说了中国现在有7个碳排放权交易试点,你打算如何把这7个统一起来变成一个全国性的?另外,我发现很多中国人现在对污染意识提高了,但是对气候变暖的意识不是很强,这是为什么?你打算对这个问题怎么办?
2015-11-19 10:21:38
- 解振华:
中国已经开展了7个省市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工作,现在看,试点进展得非常顺利,已经全部上线交易了,而且碳价也比较稳定,在《报告》里面也有反映。但是我们搞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并不注重现在碳的价格是多少,关键是我们要通过这个试点探索一个建立碳市场的机制。实际上这里面有很多问题,比如确定总量、配额如何分配、在交易之前如何核查交易量和排放量,因为这是要实打实地进行交易,排放量就是钱,所以要有非常确切的、科学核实的方法,现在这些问题在试点中都在进行。所以,配合这些试点,我们已经发布了《碳排放权交易管理办法》,历史排放核查的指南,总量和配额分配的办法,以及交易过程中核查的一些方案和方法,在试点中主要是解决这些问题。另外,现在在积极考虑立法,要搞一个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条例。把这些准备动作都做完之后,应该说,建立全国统一碳市场的条件就比较成熟了。这几年我们一直在做这个工作,争取在2017年全国的碳市场能够开始启动。
2015-11-19 10:22:48
- 解振华:
现在很多国家,像美国一些地方政府、欧盟,还有一些周边的国家,也希望能够跟中国合作,将来是不是搞一个统一的碳市场。所以,我们想现在还是开展合作,互相交流碳市场的一些经验和教训,比如我们和欧盟的一些主要国家都在这方面有很好的合作,我们也吸取了欧盟在碳市场方面的经验教训。现在看,欧盟在碳市场方面有些经验还是值得我们学习的,但是也有一些教训值得我们借鉴,它原来的碳价格30多欧,后来掉到2-3欧,为什么呢?配额发得太多了,而且减排的力度还不够,所以整个市场疲软。我们在设计中国碳市场的时候已经吸取了这些经验教训,争取把我们的市场做得更规范、更好,我们预计2017年开始启动中国的碳市场。
2015-11-19 10:25:36
- 解振华:
气候变化、环境保护、治理大气污染是同根同源。现在中国的大气污染,特别是雾霾的污染还比较严重。一方面国务院已经发布了大气污染治理十条,这些措施都是非常正确的,现在出现了“阅兵蓝”、“APEC蓝”,为什么?因为找到了根源,治理的措施是非常对头的,只要下决心,这个问题是能解决的。但是,要考虑到经济、就业和社会的问题,所以要有一个逐步的过程。我相信不会用太长的时间,这些问题就能够解决。我们正在治理大气污染,也制定了节能减排的方案,还采取了节能、提高能效、调整能源结构、增加森林碳汇等措施。如果这些措施能够很好地协调,完全能够解决这些问题。雾霾、空气污染,大家切身感受到了它的影响。大家还没有感到变暖对自己的危害,实际上现在全球各个国家对气候变化问题的认识在加深。因为极端气候在增加,飓风、干旱、洪涝灾害都跟气候变暖有关系。随着大家对这个问题的认识越来越深刻,体会也会越来越深。中国也和全世界各国一样,对气候变化问题的认识,最近这十年变化非常大,因此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现在这些措施越来越得到了全国各地方政府、企业家、社会机构和老百姓的认识和支持,应该说看到了这些变化。谢谢。
2015-11-19 10:28:06
-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记者:
能否介绍一下今年上半年单位GDP二氧化碳下降目标完成的情况怎么样?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国家采取了哪些措施和行动来降低碳排放?目前来看,我们是否有信心完成2020年碳排放强度比2005年下降40%-45%这样的目标?
2015-11-19 10:32:42
- 解振华:
这个问题在这个报告里面,各种数据、采取的措施、取得的成效都有了,我是不是不重复里面的数据和措施,给大家节省一点时间,这样可能更好一点。谢谢。
2015-11-19 10:33:03
- 法制晚报记者:
我看报告的前言里提到,我国上半年向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秘书处提交了中国国家自主贡献文件,明确了中国二氧化碳排放2030年左右达到峰值,并力争达到这一目标。请问实现这一目标有多大的难度?如何确保这个目标的实现?谢谢。
2015-11-19 10:33:31
- 解振华:
中国提交自主贡献是一个一揽子计划,计划里面既有减缓,也有适应,也有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中的立场、目标,我们确定到2030年左右中国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争取早一点提前达峰。另外,争取碳强度2030年在2005年的基础上降低60-65%,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比重达到20%左右,森林蓄积量要增加45亿立方米,这是我们在减缓方面的一些目标。
在适应方面,这是中国的特色,其他国家在他的INDC当中谈适应的不太多,但是中国在我们的INDC当中对适应作出了安排,一是要健全早期的预警预报体系,要进一步完善;二是有一系列措施,采取了减灾防灾措施;三是增加我们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这些方面的能力,而且我们已经发布了中国适应气候变化战略,在这个战略中也对提高适应能力作出了一系列安排。特别是在INDC中,不光是确定了目标,也制定了相应的政策措施和具体工程措施。应该说,我们的INDC是很负责任的,而且是很实在的,是能够确保完成的方案,这和其他国家的INDC有很大的区别。
2015-11-19 10:33:59
- 解振华:
要实现这个峰值的目标,主要是通过节能,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因为我们国家现在的能耗和先进国家相比还有比较大的差距,与平均值相比,可能我们还有1.9倍,这样一来我们节能的空间还是很大的。但是我们的成绩还是很大的,我们的“十一五”、“十二五”采取了节能降耗减排的措施,据世界银行公布的数据,中国近20年,累计节能量占全球的52%,加上最近这两年,应该是52%以上。也就是说,全球的节能总量当中,中国占了一半以上。中国的节能过去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是潜力还很大。
2015-11-19 10:36:26
- 解振华:
另外,调整能源结构。因为中国煤炭占能源消费比重去年是66%,“十二五”要达到65%,但是非化石能源的比重现在是11.2%,到“十二五”应该到11.4%,到2020年达到15%左右,2030年达到20%左右。要实现这个目标,国际上说中国要实现能源结构调整的目标要付出艰苦的努力。这一点我是非常相信的。但是在这方面中国发展也非常快,最近这5年,全球可再生能源的总装机容量中,中国占了25%;2013、2014年增量当中,中国占了37-40%,也就是说中国可再生能源的发展速度非常快。由于中国可再生能源发展规模大,也降低了全球风电、光伏发电的成本,按照国际能源署公布的数据,大体上降低了50%。也是中国在应对气候变化,发展可再生能源方面所作出的贡献。另外,增加森林碳汇,要大量的植树造林,增加森林的养护,提高养护水平,大量吸收二氧化碳。
十八大报告明确,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实行绿色、低碳、循环发展,这些措施都是应对气候变化,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确保中国可持续发展的一些根本措施。谢谢。
2015-11-19 10:38:55
- 彭博新闻社记者:
我的问题是,您认为巴黎会议会达成一个怎样的协议?另外一个问题,2014年与美国签订的协议将会以何种方式影响在巴黎即将达成的协议?我们具体可以从巴黎期待怎样的协议出现?
2015-11-19 10:41:55
- 解振华:
我们希望这次巴黎会议能够有一个有法律约束力的协议产生。这个协议应该是一个落实《公约》的、各国加强行动的协议。
刚才我已经讲了,这个协议当中应该非常明确,它要遵循《公约》的基本原则,共同但有区别、各自能力和公平原则。《中美元首气候变化联合声明》中讲到要考虑各国国情,利马会议的决定当中也反映了这一点,要遵循这些原则。另外,要把这些原则反映在协议的减缓、适应、资金、技术、能力建设、透明度、行动力度等各个要素中,建立一些框架性的机制。各国的行动在整个框架之下能够有效加以落实。我们希望这个协议中既要坚持公约原则,又要在协议的各个要素当中具体体现和落实这些原则。但是,现在在谈判当中,关于如何把原则落实到各个要素当中去,还有一些分歧。我相信,随着谈判进程的逐步深入,各国发挥建设性的作用,采取一些灵活的态度,可能在会议的最后阶段能取得共识。特别是,各国领导人也会出席巴黎会议,发挥政治推动力。通过各国的努力,我希望这次会能够取得成功,解决这些问题。现在发展中国家最关心的,一是这个原则能不能坚持,二是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资金技术支持能不能兑现。这是会议成功、协议达成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是广大发展中国家最关切的问题,也是建立政治互信的一个很重要的表现和基础。现在随着谈判的深入,我想这些问题会得到解决。中美两国领导人在去年11月发表了《气候变化联合声明》,今年9月又再次发表了《气候变化联合声明》。这两个《声明》当中对刚才我讲的这些主要分歧点都找到了落脚点或者解决问题的方案。去年的《联合声明》对利马会议的成功发挥了特殊的作用,利马会议在最后阶段陷入僵局,《联合声明》里的一些内容打破了僵局,推动利马会议取得成功。今年我们和美国、法国、欧盟、印度、巴西都发表了联合声明。我们希望各国政府,特别是各国领导人的努力,能够为今年的谈判作出重要、特殊的贡献。对《中美元首气候变化联合声明》我们给予很高的评价,国际社会也给予很高的评价。谢谢。
2015-11-19 10:42:47
- 北京电视台记者:
我的问题是针对与交通领域节能,因为交通领域推动新能源汽车是很大的一部分,目前很多车主认为新能源汽车在电池、充电或者安全性方面还存在一些顾虑,请问在推进新能源汽车方面目前存在的难点是什么?是否有一些新的措施?
2015-11-19 10:52:58
- 解振华:
应对气候变化的措施当中,刚才讲到节能提高能效,节能中一个很重要的措施,就是要在工业、建筑、交通、服务业这些领域节能提高能效。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逐步深入,特别是城镇化在中国比例越来越高,可能建筑、交通的排放会增加。在交通领域,节能、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采用一些新的能源至关重要,而且它的减排作用会越来越大。我们现在在城镇化的过程中,特别是“十三五”规划中,可能在建筑、交通节能上下很大的功夫。交通领域的节能有几个,一是大力发展公共交通,这是解决问题的根本措施,公共交通、地铁、城际铁路的发展会大大减少排放。二是发展新能源汽车。现在中国新能源汽车的发展速度非常快,我们有的城市电动汽车总量已经是世界上各个城市当中最多的,这都是非常好的现象。但是现在在发展的过程中,一个是电池,这方面的技术在不断创新,续航能力在提高。另外,充电桩的问题,现在也存在一些问题,都将在规划和协调中加以解决。我相信交通领域,不光是城市交通,航空领域、航海领域都在搞节能提高能效,采取这方面的措施,不光是技术措施,也有一些经济上的措施,所以交通领域的潜力还是非常大的。谢谢。
2015-11-19 10:53:52
- 香港商业电台记者:
你刚才多次提过有一个重要的分歧,在巴黎气候会议中有重要的分歧,能不能举例说一下那些分歧的例子是什么吗?
2015-11-19 10:56:14
- 解振华:
分歧主要是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如何体现。现在谈判中没有一个国家公开反对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这一点非常好。我们希望,原则上要肯定,具体上要落实。也就是说,要落实在各个要素当中,比如说减排。根据历史责任、各国的发展阶段、能力、发展水平,发达国家应该按照《公约》和《议定书》的要求,承担全经济范围绝对量减排义务,而且要有足够的力度。IPCC建议在2020年之前发达国家至少应该减排25-40%,现在发达国家的减排力度并没有达到。发展中国家按照《公约》的要求,在得到发达国家资金技术支持的前提下采取积极的行动。这是在减排问题上的区分。在巴黎协议当中,也应该体现这种区分,但是也还要有一些创新。比如说中国,我们不仅要全经济范围进行相对减排,而且已经公布了自己的峰值年目标,这是大大进了一步。在适应方面,各国的生态状况、基础设施、能力不同,在适应方面是多样化的。但是总体上,发达国家适应能力还是比较强的。现在有很多发展中国家连沼气系统都没有,所以就无从谈怎么采取措施减灾防灾。所以首先要帮助发展中国家提高适应能力。
2015-11-19 10:56:34
- 解振华:
资金方面,这个非常明确,按照历史责任、各国的发展阶段和能力,《公约》要求发达国家要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支持,2020年之前要实现每年1000亿美金,现在距离这个目标还有相当大的差距,所以这个必须落实。发展中国家在得到这些资金支持的情况下,要尽快提高自己的能力,采取积极的行动。中国已经建立了气候变化南南合作基金,过去3年已经在南南合作方面采取了很多行动,一共拿出了4.1亿元人民币,帮助20多个发展中国家,给他们提供了节能、提高能效、新能源方面的支持。另外也为120多个发展中国家的1000多名官员和技术人员开展了培训,主要是帮助发展中国家提高这方面的能力。应该说,中国在资金问题上尽己所能帮助发展中国家,但这和发达国家提供资金支持的责任和义务性质是不同的。
2015-11-19 11:00:48
- 解振华:
技术问题,按照《公约》要求,发达国家应该向发展中国家转让低碳节能环保技术,现在这个问题也没有得到解决。
透明度的问题,大家都应该提高应对气候变化的透明度,这是建立互信的基础。但是相当多的发展中国家没有这个能力,还是需要发达国家帮助发展中国家提高统计、监测、核查的能力。在这些方面都要体现出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历史责任不同、能力不同、发展水平不同的区别。同时,大家也要一起努力,同舟共济、各尽所能、合作共赢,来共同应对气候变化。所以,我们希望最后的协议要解决这些分歧,实现这样一个目标。谢谢。
2015-11-19 11:04:08
- 路透社记者:
有两个问题都是关于巴黎气候大会的,这次气候大会是否会在某种程度上受到巴黎恐怖袭击事件的影响?另外,为了在会议上取得有效的成果,中国会采取进一步的举措或作出任何形式的妥协吗?中国当前承诺的目标是不是不会再进行修改了?
2015-11-19 11:05:31
- 解振华:
巴黎恐怖袭击事件发生之后,法国外长、巴黎气候大会主席法比尤斯已经表示,定于本月底举行的巴黎气候大会将如期举行。应该说,这次年底的巴黎大会是今年国际社会一件非常重大的事,在国际合作应对气候变化的进程中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刚才我讲了,我们是非常希望把这次会开成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进程当中一个里程碑式的会议,所以这次会议非常重要。大会取得积极的成果,如期达成协议,这是世界各国和人民的共同愿望。中国参会的谈判代表团已经组成了,昨天我们开了全团的预备会,在各个方面也都作了充分准备。我们想,根据主席国的决定,我们会如期参加这个会。我们希望各国政府一起努力,争取会议取得成功。
另外,无论遇到什么情况,中国作出的INDC的安排要确保完成。中国政府、中国人民是说话算数的,只要我们作出的承诺,确定的目标任务,尽管有很多困难,我们都会完成。我们不会因为各种原因修改我们的目标。也可能你的意思是说,你们准不准备提高力度?因为我们这个目标是在各个领域、各个方面充分论证了两年的基础之上确定的,应该说是科学的,是作了充分准备的。所以,我们会确保完成这个目标。但是,如果想再进一步提高目标,这可能需要更多努力。首先是技术必须要创新,如果没有技术创新,要想改变这个目标很难。所以,这次在谈判当中,我们希望建立一种激励机制,全球一起努力。确定目标之后,关键是要技术创新。如果依靠传统的技术,各自封闭地应对气候变化,要想提高力度是很难的。所以,发达国家提供资金、提供技术支持、技术转让是提高力度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措施。在这一点上,我们的目标不会变,但是我们会在这个领域发挥更多的作用。刚才我们也讲了,2030年左右实现这个目标,经过努力,争取早日达到峰值,这也是我们努力的方向。谢谢。
2015-11-19 11:06:06
- 中国国际广播电台记者:
我们知道,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制定《“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建议》,发改委现在也正在编制“十三五”规划纲要。请问,中国政府对于推进绿色、低碳发展有着怎样的考虑?
2015-11-19 11:13:40
- 解振华:
十八大确定了中国有五个理念创新,其中有绿色发展、创新发展。在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当中明确了要搞绿色、低碳、循环发展,在这方面“十二五”确定的一些目标现在都实现了。确定“十三五”目标,可能在这方面都会有充分的体现,在顶层设计规划当中,在具体的实施当中、具体的措施当中,现在都在进一步研究、论证,在落实五中全会文件当中要求的各项措施,特别是制度创新、政策创新,还要加强技术创新,通过创新实现绿色、低碳发展的各项目标。我相信,“十三五”规划在这方面都会有充分的体现,现在这项工作正在进行当中。谢谢。
2015-11-19 11:14:30
- 主持人 胡凯红:
最后一个提问。
2015-11-19 11:16:00
- 中国报道记者:
有两个问题,第一,关于我们现在国家提出了“一带一路”的倡导,我们国家在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特别是在与海上丝绸之路的沿线国家,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是否有一些合作的意向,比如海防工程的建设,或者是关于基础设施,基金方面的帮助?第二,我们提到国内需要大力发展清洁能源,但是在过去几年我们也发现有一些光伏产业的企业,比如说尚德电力在经营方面也是出现了一些问题,由于发展过快。在未来如何避免这种清洁能源产业发展得过快,出现了相对产能过剩的问题呢?
2015-11-19 11:16:36
- 解振华:
“一带一路”的合作将来可能会越来越和应对气候变化的措施相结合。比如,我们在国外援助或者搞合作,搞一些基础设施建设,要充分考虑到低碳的基础设施建设,既加强了基础设施建设,又体现了低碳的要求,可能会越来越加强这方面的工作。现在各国,特别是中国在搞绿色金融,也是力争在各领域的合作当中,尤其在经济合作中能够体现绿色低碳的要求,这一点肯定会逐步加强。特别是和发展中国家合作,可能要考虑到适应能力提高的问题,这也是我们将来在开展南南合作当中首先要考虑的,要加强发展中国家预警预报的能力、减灾防灾的能力、基础设施建设的能力,怎么样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特别是极端气候对各国的影响。这方面肯定是一个重要的领域和需要考虑的问题,这也是把“一带一路”的建设与提高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很好地结合的一个很重要的领域。
2015-11-19 11:17:26
- 解振华:
关于光伏产业的发展,中国可再生能源发展得很快,而且技术更新得也很快,产业的规模也很大。应该说,光伏设备,我们占了世界市场上相当大的比重,其中有一个很大的贡献,就是把光伏产业、可再生能源成本大大降低了。在发展的过程中可能也有一些企业有盲目发展的现象,但是随着市场越来越规范,企业的发展越来越成熟,这些问题应该都能够得到解决。我在和美国、欧盟的一些谈判代表谈判的时候,我说大家要鼓励发展可再生能源,结果你们又对中国的光伏产业搞反垄断,实际上你承认不承认,中国的光伏产业的发展对你们国家和对全球成本降低、技术提高作出了很大的贡献,他们承认这一点。
2015-11-19 11:20:32
- 主持人 胡凯红:
今天发布会到此结束,谢谢解主任,谢谢各位。
2015-11-19 11:20:39
图片内容:
视频地址:
- http://mp4.china.com.cn/video_tide/video/2015/11/19/201511191447908727673_361.mp4
图片大图:
国新办将就《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2015年度报告》有关情况举行发布会。
中国网 董宁
国新办就《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2015年度报告》有关情况举行发布会。
中国网 董宁
中国日报记者提问。
中国网 董宁
中国气候变化事务特别代表解振华介绍有关情况。
中国网 董宁
国新办新闻发言人胡凯红主持发布会。
中国网 董宁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记者提问。
中国网 董宁
美国全国公共广播电台记者提问。
中国网 董宁
中国气候变化事务特别代表解振华回答记者提问。
中国网 董宁
新闻发布会现场。
中国网 董宁
国新办发言人胡凯红邀请记者提问。
中国网 董宁
新闻发布会现场。
中国网 董宁
法制晚报记者提问。
中国网 董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