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标题
- 国新办就“第五次全国荒漠化和沙化土地监测”情况举行发布会
活动描述
-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定于2015年12月29日(星期二)上午10时在国务院新闻办新闻发布厅举行新闻发布会,请国家林业局局长张建龙介绍 “第五次全国荒漠化和沙化土地监测”情况,并答记者问。中国网现场直播,敬请关注!
文字内容:
- 主持人 胡凯红:
女士们、先生们,上午好!欢迎大家出席国务院新闻办的新闻发布会。从1995年开始,我国每5年组织一次荒漠化和沙化土地监测工作。目前,这项监测已经开展5次。为帮助大家了解相关情况,今天很高兴请到国家林业局局长张建龙先生、副局长张永利先生,请他们向大家介绍第五次全国荒漠化和沙化土地监测的情况,并回答大家提问。出席今天新闻发布会的还有国家林业局防沙治沙办公室主任潘迎珍女士、国家林业局宣传办主任程红先生。首先请张局长介绍相关情况。
2015-12-29 09:53:16
- 张建龙:
主持人好!女士们、先生们,新闻界的朋友们,大家上午好!
非常感谢多年来记者朋友对林业改革、发展工作的支持,作了大量新闻报道,为林业工作的顺利开展创造了非常好的环境。今天大家顶着雾霾参加新闻发布会,我们确实非常感激。
2015-12-29 09:54:42
- 张建龙:
为了掌握全国荒漠化和沙化情况,我国每5年组织开展一次荒漠化和沙化土地监测工作。第五次全国荒漠化和沙化监测工作从2013年开始,历时2年多,组织了5000多名技术人员参与,综合运用了遥感、地理信息、全球定位和地面调查技术,获得了全国荒漠化和沙化土地现状及动态变化的最新数据。
第五次监测结果显示,截至2014年,全国荒漠化土地面积261.16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27.20%;沙化土地面积172.12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17.93%;有明显沙化趋势的土地面积30.03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3.12%。实际有效治理的沙化土地面积20.37万平方公里,占沙化土地面积的11.8%。
2015-12-29 09:56:22
- 张建龙:
第五次监测结果与第四次监测(2009年)相比有明显好转,呈现整体遏制、持续缩减、功能增强的良好态势,具体主要有以下5个特点:
第一,荒漠化和沙化面积持续减少。全国荒漠化土地面积由262.37万平方公里减少到261.16万平方公里,净减少12120平方公里,年均减少2424平方公里;沙化土地由173.11万平方公里减少到172.12万平方公里,净减少9902平方公里,年均减少1980平方公里,与第四次监测期内的年均减少1717平方公里相比,减少的幅度有所增加,也就是前五年每年减少了沙化面积是1717,现在年均减少1980平方公里,明显减少速度在增加。我国荒漠化土地和沙化土地面积自2004年出现缩减以来,已经连续10年保持了“双缩减”。
2015-12-29 09:57:53
- 张建龙:
第二,荒漠化和沙化程度继续减轻。荒漠化和沙化程度呈现出由极重度向轻度转变的良好趋势。从荒漠化土地看,极重度减少2.83万平方公里,轻度增加8.36万平方公里,实际上危害程度在减轻;从沙化土地看,极重度减少7.48万平方公里,轻度增加4.19万平方公里。极重度荒漠化和极重度沙化土地分别减少5.03%和7.90%。
2015-12-29 09:59:42
- 张建龙:
第三,沙区植被状况进一步好转。2014年沙区的植被平均盖度为18.33%,增加了0.7个百分点。包括呼伦贝尔沙地、浑善达克沙地、科尔沁沙地、毛乌素沙地和库布其沙漠等在内的东部沙区植被盖度增加了8.3个百分点,固碳能力也相应提高了8.5%。
2015-12-29 10:00:05
- 张建龙:
第四,区域风沙天气明显减少。我国东部沙区土壤风蚀状况呈减轻的趋势,土壤风蚀量下降了33%,地表释尘量下降了约37%,其中植被增加的贡献率为20%。沙尘天气明显减少,5年间平均每年出现沙尘天气9.4次,较上一个监测期减少了20.3%,也就是减少了五分之一。生活在北京,会觉得沙尘暴减少得更多。北京地区平均每年出现2次,过去5年平均每年5.4次,所以北京下降了63%,全国下降了20%,说明北京这个区域沙尘暴得到了有效的控制。
2015-12-29 10:04:20
- 张建龙:
第五,林沙产业快速发展。在防沙治沙过程中,各地大力发展特色林沙产业,沙区经济林果面积已达540万公顷,年产干鲜果品5360万吨,占全国年产量的33.9%。林果业的发展带动了种植、加工和贮运等产业的蓬勃发展,成为沙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和农民群众脱贫致富的拳头产业。仅新疆林果种植面积已突破146万公顷,年产量达650万吨,年产值达450多亿元,农民人均林果业收入达1400多元,为农民的致富,特别是为贫困户的精准脱贫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2015-12-29 10:04:23
- 张建龙:
监测结果表明,党中央、国务院确定的林业发展和生态建设战略及实施的一系列重大工程、采取的一系列重大政策措施,取得了显著成效。同时也表明,我国土地荒漠化和沙化状况依然严重,保护与治理任务依然艰巨,防治工作依然任重道远。
一是防治任务艰巨。我国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积分别占国土面积的1/4以上和1/6以上,成为我国最为严重的生态问题。 “十三五”期间,全国需要完成10万平方公里的沙化土地治理任务,也就是每年需要治理2万平方公里,3000万亩,任务十分艰巨,并且都是一些剩下来的难啃的“硬骨头”,好治理的这么多年已经治理,剩余的10万平方公里的治理难度更大。如期实现2020年防治目标,还需要付出艰辛的努力。
2015-12-29 10:04:57
- 张建龙:
二是保护与巩固任务繁重。沙区自然条件恶劣,生态系统脆弱,破坏容易恢复难。有明显沙化趋势的30.03万平方公里土地,如果保护利用不当,极易成为新的沙化土地;已有效治理的沙化土地中,初步治理的面积占55%,极易出现反复,后续巩固与恢复任务十分繁重;还有28万平方公里的暂不具备治理条件的沙化土地,亟待封禁保护。
2015-12-29 10:06:33
- 张建龙:
三是无序开发建设现象严重。沙区开垦、超载放牧、水资源过度开发利用等问题非常突出。5年间沙区耕地和沙化耕地面积分别增加了3.60%和8.76%。2014年牧区县平均牲畜超载率达20.6%;内陆湖泊面积萎缩,河流断流现象时有发生,地下水位逐年下降。据专家研究,新疆塔里木河农业用水占比高达97%,近30年内蒙古湖泊个数和面积都减少了30%左右,科尔沁沙地农区地下水10年间下降了2.07米。这些都对沙区生态建设和植被保护构成了巨大威胁。
2015-12-29 10:07:06
- 张建龙:
加强荒漠化沙化综合治理,是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改善沙区生态和民生的迫切需要,也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选择。我们将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要求,坚持保护优先、科学治理、适度利用的原则,进一步创新体制机制,完善政策措施,强化依法防治,依靠人民群众和科学创新,推进重点工程建设,努力抓好荒漠化和沙化防治工作,为沙区群众建设更加美好的绿色家园。
谢谢大家。下面我愿意回答大家关心的问题。
2015-12-29 10:08:01
- 主持人 胡凯红:
下面开始提问。
2015-12-29 10:09:34
- 中央电视台记者:
张局长,刚才介绍中提到目前我国有效治理的沙化土地面积占沙化土地总面积的11.8%,今年中央出台的《关于加快生态文明建设意见》中明确提出,到2020年我国50%以上可治理的沙化土地要得到有效治理。请问我们将采取什么措施确保这一目标如期实现?
2015-12-29 10:09:52
- 张建龙:
五中全会“十三五”规划建议提出可治理的沙漠化治理率要达到50%。这是什么概念?还要治理10万平方公里的沙化土地,5年每年是3000万亩。我们每年完成的人工造林不到一亿亩,沙区占三分之一,任务非常艰巨。我们一定要采取多方施策、多管齐下来保证完成中央交给我们的任务。有几条措施非常重要:第一,要巩固治理效果。要把沙区的天然植被和经过这几十年的植树造林形成的植被保护好,要加大打击滥采滥伐等对沙区植被造成破坏的违法行为,不能边治理边破坏,这样完不成任务。所以保护好现有植被,这是我们完成3000万亩任务的首要前提工作。
2015-12-29 10:10:37
- 张建龙:
第二,要坚持科学治理。科学治理要做到“两个结合、一个提高”。“两个结合”:第一个是飞、封、造结合。造林有不同的形式,分为飞播造林、封育造林、人工造林。只要是有条件的,能飞播的飞播;条件相当好有人工造林条件的人工造林;一定要加大封育和飞播的力度。从实践来看,飞播、封育的效果非常好,这是第一个结合——“飞、封、造”结合。第二个是乔、灌、草结合,以灌为主。因为这些地方立地条件很差,降雨量不多,地下水位很深。有一些地方可以造乔木,但是绝大多数的地方还是要以灌木为主。灌木耐旱、根系发达,治理风沙效果好。所以,不要盲目地在没有条件的地方有意搞人工造林,造乔木林。
“一个提高”即一定提高治理效果。3000万亩一定要完成,但效果一定要保证好。不仅要有存活率,重要的还要有保存率。所以要加大科技含量,从树种选择、造林的方式方法、管理等等方面都要加大,包括推广先进的沙区技术。过去在沙区造林,实际上没有那么高的密度。
2015-12-29 10:12:42
- 张建龙:
第三,实施好重点工程。现在有三北防护林工程、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沙区封禁保护工程,要加大沙区工程的投资力度,以大工程带动面上的防沙治沙工作。
第四,创新机制。防沙治沙这是一个公益事业,国家应该投入,但是不能仅仅依靠国家投资治理,根据现在的经济状况也是不大现实的。这几年我们也在创新机制,就是产权创新模式,创新投入补偿机制,把社会资本、银行资本、企业资本引进来,现在条件好的地区就是这样做的,发挥全社会力量参与防沙治沙。通过机制创新调动全社会参与防沙治沙。
第五,与省级人民政府签订防沙治沙目标责任书,现在看效果很好。根据防沙治沙法,防沙治沙工作责任在地方政府,通过签定协议、传导压力,调动各级政府积极性,发挥政治优势。“老大难老大难,老大重视就不难”,实际上地方领导的积极性调动起来是我们完成任务的一个重要措施。
谢谢!
2015-12-29 10:18:58
- 凤凰卫视记者:
最近雾霾越来越重,风越来越少。很多人说风少是不是因为三北防护林的原因?
2015-12-29 10:21:33
- 张建龙:
这是很有意思的一个问题,我先说一点自己的个人观点。植树造林增加植被对风速肯定有影响,如果没有影响为什么还要增加植被,来防沙治沙,减少沙尘暴。实际上这几年大量增加植被,沙尘暴天数明显减少,北京的沙尘暴明显减少就是增加植被——北京周边造林、内蒙造林等等的直接结果,一定可以降低风速。但降低风速是有限的,是地表风速。有专门研究,1米以内风沙流状况,10米以内是什么状况,不可能改变大气环流。
昨天我从福州回来,福州空气清新,他们那里偶尔有雾,但没有霾。到北京上空,一片雾霾。福建的森林覆盖率66%,全国第一。它没有因为植树造林多了就有了雾霾。京津冀的森林覆盖率23%,刚刚超过全国平均数。所以说,三北防护林影响了风速就有了雾霾,这只能说是一家之言。如果那样的话,我们看哪个楼房都比树高。我认为植树造林不仅不会造成雾霾,对雾霾的治理还能起一定的作用,但这个作用是有限的,并不是造林可以解决雾霾。植物有植物叶,有大量的生物量。北京林业大学有专门研究,植物吸附雾霾是肯定的,树叶上肯定要吸收一些雾霾,机理上能不能转化,这些还在研究。我们认为大气环流形成的风速,说造了几棵树就影响了风速,不太可能。
2015-12-29 10:22:02
- 张永利:
这个问题张局长已经回答得非常清楚。雾霾形成有两个主要条件:一是污染物的排放;二是气候异常,特别是大气环流的异常导致这种天气增加,污染物不易扩散,从而形成了雾霾。而森林的防风作用仅限于近地风,根本达不到影响大气环流的程度,所以这个说法缺乏科学根据。相反,森林植被的增加有利于减少土壤侵蚀和地表释尘,在一定层次上降低大气中粉尘颗粒物的含量,削弱雾霾形成的条件。据最新的一次监测结果,2009年到2014年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区的植被盖度增加了7.73个百分点,相应的浑善达克沙地的土壤风蚀量减少1.08亿吨,地表释尘量减少了328万吨。同时正像刚才张局长讲的一样,树木具有一定的滞尘吸尘作用,有的还可以杀灭大气中的病菌,吸收有毒有害物质或者释放对人体有益的负离子,减轻雾霾对人类的伤害。
2015-12-29 10:27:10
- 中国国际广播电台记者:
沙区主要在我国干旱和半干旱地区,有观点认为这些地区的自然条件不适合大规模植树造林,所以对沙区的植树包括防沙治沙效果产生了疑问。请问国家林业局对此怎么看?
2015-12-29 10:30:12
- 张永利:
沙区造林有一定的特殊性,所以社会上很关注,这非常正常。对于这个问题,我认为不能一概而论,也就是不能简单化地看待和回答。国家林业局提倡的沙区造林或者干旱、半干旱地区的造林从来都是有条件的,在沙区或者干旱、半干旱地区的宜林地,也就是可以长树的地方造林。沙区到底能不能造林?怎么造林?我想提示大家几点:第一,沙区许多地方历史上都有森林覆盖,黄土高原、内蒙古东部、河西走廊、新疆一些内陆河流域以及北疆的准噶尔盆地都有茂密的森林分布。塔河下游、黑河下游至今还保留有非常好的大面积的胡杨林、梭梭林。以史为鉴,说明沙区很多地方其实是可以造林的。
第二,沙区很多地方不仅可以造林,而且可以获得不错的成效。三北防护林工程、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都是成功的范例。赤峰、通辽、多伦、榆林、大同、和田也是很好的例证。内蒙古的赤峰市幅员面积9万多平方公里,建国初期它的森林覆盖率不足5%。风沙肆虐、生态脆弱,人民吃了不少苦头。经过半个多世纪坚持不懈的防沙治沙、植树造林,它现在的森林覆盖率达到了35%,生态面貌大为改观,成为全国的一面旗帜。陕西延安的退耕还林、河北坝上的人工造林,都在很大程度上很明显地改变了这些地方的小气候和降雨量。
2015-12-29 10:31:03
- 张永利:
第三,沙区造林必须因地制宜、科学推进、量水而行。这也是国家林业局在内蒙赤峰召开的全国干旱、半干旱造林绿化现场会上反复强调的几个关键词。具体讲就是要把握以下原则:一要坚持保护优先。首先采取最严格的措施把现有的弥足珍贵的林草植被保护下来。二要合理选择造林地块,在宜林地上造林。正同张局长反复强调的一样,绝不能勉为其难超越条件胡来蛮干。三要按照规划造林,现在沙区和干旱、半干旱地区至少还有3亿多亩的宜林地,要充分考虑水分平衡,把水资源承载能力放在重要位置来考量,实事求是以水定需、以水定林。四要大力发展节水林业、雨养林业,同时提高水资源的高效利用,把水资源节约利用的技术、产品、措施引入到造林绿化工作中。五要坚持宜乔则乔、宜灌则灌、宜草则草,乔、灌、草相结合,有些地方则不妨宜荒则荒。六要贯彻适地适树的原则,在旱区、沙区都栽抗旱耐旱树种和经过千百年自然选择的乡土树种。七要适当降低造林密度。八要高度重视灌木林的发展。九要人工造林和自然修复相结合,充分地利用自然力。十要重视科学技术的支持。
2015-12-29 10:34:11
- 张永利:
第四,我国本来就人多地少,生存空间有限。干旱和半干旱地区面积高达365万平方公里,占整个国土的38%。面对数以亿计生活在这些地方的骨肉同胞,我们造林绿化工作是力度大一点还是力度小一点呢?请大家去想。
2015-12-29 10:37:41
- 中新社记者:
第五次监测结果显示,中国荒漠化土地和沙化土地面积自2014年连续10年保持双缩减,这是不是意味着我国荒漠化和沙化土地已经出现了好转,防治压力大大减轻?现在对防沙有一些看法,认为一些人工措施对沙区生态造成了破坏,十八大提到坚持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生态文明建设方针,请问防沙治沙中如何坚持这样的方针?
2015-12-29 10:38:27
- 张建龙:
今天发布的这个数字,大家看出来了,无论是荒漠化还是沙化土地,现在整体是缩小趋势。但这并不意味着防沙治沙工作任务就很轻松了,反而感觉到责任更大了,难度更大了。现在治理面积或者治理到现在这种程度,治理与沙化只是一步之遥。今天治理了,明天也可能沙化了。沙漠化治理是需要以一个过程来看的。我曾经看到一个资料,50年代到90年代这40年的治理,90年代的时候450万亩,50年代是310万亩,经过了40多年时间才增加了100万亩。现在从十几年来比较看不到问题,只能看到一个方向性的动态的结果。现在越治理得多,保护任务越繁重,承担的责任就越大。现在为什么治理快呢?国家投入增加了,老百姓的参与力度增加了。如何把这个成果巩固住?任务非常艰巨。这是从保护角度讲。
2015-12-29 10:39:38
- 张建龙:
第二,从发展治理角度来讲,剩余的3亿亩也好,每年的3000万亩也好,这个难度远远大于过去。治理肯定是先易后难,本身治理方针也是先易后难,越到后来治理难度越大,所以丝毫不能放松。我们应该从体制机制、科学技术创新上着手,把五中全会提出的“五大新理念”用在防沙治沙上,在过去基础上很好地总结经验,研究下一步的发展,一刻也不能松懈,所以没有容易的感觉,也不能说取得了成绩可以歇歇了。再说治理的这些成绩和整体的荒漠化和沙化情况相比也是九牛一毛。所以说,任务不是轻了,而是更重了;责任也不是轻了,而是更重了。我们要担当这个责任,要很好地完成党中央、国务院交给我们的任务。
2015-12-29 10:41:22
- 张建龙:
你刚才讲的第二个问题,究竟以自然恢复为主还是以人工造林为主?这个不能绝对来讲。因为中国很大,中国的荒漠化和沙化土地分布区的气候情况也很复杂。自然恢复要因地制宜,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采取更加合适的方式。我们讲要加大封育飞播,封育就是恢复自然力。如果完全靠自然力恢复,中国的沙漠是治不了的。也可能说得太绝对,大家可以讨论。为什么?有些沙漠就没有自然恢复的条件,起码还要有植被的,自然恢复也是要有种源的。城市化以后,沙区人数减少,但我们沙区人口密度并不小,很难找到塔克拉玛干这样的大沙漠,我们的沙漠遍地是牛羊,怎么靠自然恢复?这个理念是对的,没有必要人工干扰的,越干扰越添乱,成效也未必好。为什么天然比人工好?这是理论界、实践界都证明的。自然恢复与人工措施相结合,或者说人工措施辅助来自然恢复沙区植被,这些理念现在都在转变。现在看到一些现象,有一些地方不应该栽乔木,确实栽的,地下水位下降,确实也有退化林分。但以此否定人工措施防沙治沙,这是不应该的,也是不客观的。自然恢复为主的理念大家一定要树立,能够自然恢复的不要人工干预,自然恢复不了的一定要人工干预,这样能够更好更快地恢复好沙化土地,能够恢复生产力。
2015-12-29 10:44:52
- 中国日报记者:
我们国家目前正在实施的“一带一路”战略要突出生态文明的理念,要建设绿色丝绸之路。请问国家林业局在“一带一路”战略中有哪些行动和作为?
2015-12-29 10:50:01
- 张建龙:
“一带一路”是国家大战略,这几年我们一直不断地研究、不断地探讨,做一些顶层设计、做一些规划,在“一带一路”中林业应该怎么参与。有一点是肯定的,“一带一路”的发展,生态保护、生态空间是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如果生态恶化了,人的生存空间都没有了,发展从何谈起?在“一带一路”里面,重点在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一带一路”在国际上涉及65个国家,国内是风沙危害的7个省,西北5省及内蒙、西藏占沙化土地面积的95%还多。过去,古丝绸之路主要以防风固沙、防止土地退化为主。在国内我们加大工程治理,动员全社会的力量,把国内该治理的要治理好。问题是国内参与国际生态治理,首当其冲的就是“一带一路”。首先建立一种机制,明年准备在哈萨克斯坦召开中亚5+1林业部长级会议,我们建立一个平台。在欧洲中东欧16国,我们也正在筹划建设一个机制性的平台,也是明年。在东南亚,东盟十国博览会上我们准备和东盟十国也建立这样一个平台。首先把主要地区的平台建立起来,这是第一步。平台建立起来之后就是建立机制,怎么落实,究竟干点什么?荒漠化、土地退化的治理是一项,野生动物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也是重要的。我们的竹藤国际组织在北京,竹产业在当地带动致富的势头很好,还有防火、植被保护等等工作都在开展。具体来说,一要开展技术培训。防沙治沙技术,中国在世界上肯定是先进的。把我们的技术通过培训其他国家,帮助他们进行能力建设。另外还有一些示范项目,包括野生动物能力建设项目、防风固沙示范区的项目,国家在加大示范中心建设。我们还组织国际组织进行这方面能力的聚集或者筹建一些基金,沿着“一带一路”把65个国家和林业有关系的很好地带动起来、推动起来。这个“带”重要的是几个方面,古丝绸之路上的世界文化遗产要很好地保护,受风沙危害比较重。沿着河流两岸、水田这些老百姓生活的地方,这也是重点治理的。还有沙源地区,沙源的发源地也是重点。现在我们正在搭建平台、理顺机制、明确方向、建立抓手,比如培训、基础设施建设、示范项目,总之要有实实在在的行动来带动,为“一带一路”的生态环境建设服好务,使“一带一路”的经济发展在可容纳的生态环境范围内进行,给它们创造一个好的生态环境。谢谢。
2015-12-29 10:50:29
- 主持人 胡凯红:
今天发布会到此结束,谢谢国家林业局的几位领导,谢谢各位记者朋友,我们明年再见!
2015-12-29 10:58:34
- 张建龙:
谢谢大家!
2015-12-29 10:58:48
图片内容:
- 国新办将就“第五次全国荒漠化和沙化土地监测”情况举行发布会。
- 国新办新闻发布会现场。
- 国家林业局局长张建龙介绍 “第五次全国荒漠化和沙化土地监测”情况。
- 国家林业局副局长张永利
- 国家林业局防沙治沙办公室主任潘迎珍
- 央视记者提问。
- 国家林业局宣传办主任程红
- 凤凰卫视记者提问。
- 国新办新闻发言人胡凯红主持发布会。
- 国家林业局局长张建龙回答记者提问。
- 新闻发布会现场。
- 中国新闻社记者提问。
视频地址:
- http://mp4.china.com.cn/video_tide/video/2015/12/29/201512291451364064876_360.mp4
图片大图:
-
国新办将就“第五次全国荒漠化和沙化土地监测”情况举行发布会。
中国网 董宁
-
国新办新闻发布会现场。
中国网 董宁
-
国家林业局局长张建龙介绍 “第五次全国荒漠化和沙化土地监测”情况。
中国网 董宁
-
国家林业局副局长张永利
中国网 董宁
-
国家林业局防沙治沙办公室主任潘迎珍
中国网 董宁
-
央视记者提问。
中国网 董宁
-
国家林业局宣传办主任程红
中国网 董宁
-
凤凰卫视记者提问。
中国网 董宁
-
国新办新闻发言人胡凯红主持发布会。
中国网 董宁
-
国家林业局局长张建龙回答记者提问。
中国网 董宁
-
新闻发布会现场。
中国网 董宁
-
中国新闻社记者提问。
中国网 董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