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标题
- 中国气象局第16期直击天气:共话防灾减灾与城市安全
活动描述
- 中国气象局定于5月10日(下周二)14:15在中国气象局华风三楼演播厅举办第16期直击天气——与科学家聊“天”活动,主题:当暴雨来袭时,城里的小船说翻就翻?——共话防灾减灾与城市安全。中国网现场直播,敬请关注!
文字内容:
- 宋英杰:
观众朋友大家好,欢迎您收看这一期的直击天气与科学家聊“天”,聊的是天气,这一期我们聊的主题是一个问号,暴雨来袭时是不是城里的小船说翻就翻,今天我们邀请到的三位聊“天”的嘉宾,我来介绍一下:
李京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北京地理学会理事长,国家减灾委专家委员会委员
程晓陶 全球水伙伴中国委员会秘书处副秘书长,国家减灾委员会专家委员会委员
周兵 国家气候中心气候监测室正研级高工
周兵他可能会和我们聊一聊跟大家关心的厄尔尼诺相关的热点的问题,我们今天要聊的这个“天”,我觉得归纳一下按照这个逻辑和思路,我觉得是“两个为何”“一个如何”,第一个为何就是,为何最近南方的暴雨频频刷屏?周首席给我们解释一下,为什么老是能看到北方很少下雨,而南方的朋友们就亲身经历和遭遇这种降雨,北方是看着南方下雨,为什么老在下,没完没了?
2016-05-11 10:36:39
- 周兵:
其实今年自从3月21号华南前汛期开始以后,我国南方已经经历了13次暴雨强降水过程,那这个我们有图片来给大家展示一下,其中3月20号到23号华南前汛期暴雨过程非常的危险,但是间隔了八天进入4月份以后,连续出现9次暴雨强降水,那5月份已经又经历了三次暴雨过程,所以南方的暴雨过程是频繁在出现,这是一个重要的事实,这肯定是异常的。另外也是跟厄尔尼诺密切相关的,南方的降水很大程度上跟影响我国的副热带高压系统是密切相关的,副热带高压总体来讲,在这个春季表现得异常的强大,同时位置也比较偏南,在这种情况下我国南方处在西南气流控制下,来自于印度洋以及南海附近的水汽能够进入到我国这个江南一带,也包括了华南也包括了长江流域地区,所以说这个水汽条件非常的充沛,在这种情况下13次暴雨过程是非常清晰的。
为什么跟厄尔尼诺有关系?实际上厄尔尼诺的出现会诱导出一个“好天气环流系统”,这个“好天气环流系统”出现在什么地方,主要是在菲律宾以东及其到我国南海附近,所以说这个厄尔尼诺诱发的高压系统叠加在常年随着季节变化的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这个系统上,使得副热带高压南海到西太平洋一带异常的强大,所以说在我国的南方出现了频繁的暴雨过程。但是这个暴雨过程频繁有所不同的是,我们长江的以北地区,黄淮到华北的大部分地区,降水相对来说偏少,而且这个偏少的程度导致了这个北方华北等地出现了中等干旱现象,所以说一南一北天气系统是完全不一样的,那表现出来的特点也是南方雨水多,北方主要是华北黄淮一带雨水少。进入到5月份以后,跟4月份的特点有所不同,我们知道5月2号到3号北方,像东北等地,出现了一次明显的长降水过程,这次降水过程还造成了高铁和航班的延误。
2016-05-11 10:41:35
- 宋英杰:
对,而且是风雨交加,创造了历史记录。
2016-05-11 10:42:06
- 周兵:
现在理论上讲目前还处在前汛期前期,掀开了像广西阳朔等地,12小时出现了201.8毫米的降水,福建由于长期暴雨引发地质灾害造成了人员伤亡。
2016-05-11 10:48:20
- 宋英杰:
之前我们有很长一段时间我记得超过20个月我们经常说您刚才提到的厄尔尼诺,真的是生命史实在是太长了,但是现在关注的迹象表明它现在就结束了,那有人一听厄尔尼诺要结束了,会不会松一口气,您说的叠加效应不存在了,会不会我们的天气会正常一点?
2016-05-11 10:49:29
- 周兵:
确实厄尔尼诺牵动了大家的心,厄尔尼诺带来了全球范围气候异常,另外一方面厄尔尼诺确确实实也是成为我们进行气候预测的一个重要的信号,那厄尔尼诺经国家气候中心的预计,5月份左右就要结束,那厄尔尼诺的结束并不代表厄尔尼诺对全球气候的影响结束,厄尔尼诺对中国的气候影响他有一个特点,主要出现一种滞后效应,就是说大气气候对海洋的这种现象的响应是有滞后的效应,这一点跟北美就完全不同,美国为什么关注厄尔尼诺,因为美国的气候大部分的时候他冬季的气候影响非常的大,而厄尔尼诺都在冬季尤其是圣诞节前后是鼎盛时期,所以说对北美的影响,就是对北美的下游效应的影响表现得比较直接,几乎是同时的。而我国处在上游这种效应表现的跟北美的主要的差异就是一个滞后性,第二个我国的气候主要是季风性气候,季风性气候最大的特点就是年和年之间的降水变率比较大,这个降水的变率大导致了这个我国气候的复杂,表现出我国气候预测的难度也比较的大,那正好这个厄尔尼诺是季节到年计预测的重要的信号,这个对我们的重视还在对气候的影响以及对气候预报准确的提高上面的一些信号。
2016-05-11 10:50:04
- 宋英杰:
那也就是说,我翻译一下就是说,尽管他基本上已经算是OVER,已经不存在了,但是我们还不能掉以轻心,因为美国关注他影响主要是在峰期,而中国是在衰减期和消亡期,滞后效应很漫长,这个让我们想到1997年到1998年,那首歌叫做《相约九八》,我们不希望类似的天气在2016年重演,我们可以“相约九八”但是不要相约九八的天气。同时我想请问一下程晓陶教授,您说排水系统就是要承载这个自然的降水,按理说早已经把一个地方气候上的降水的状况已经预见估计到了,但是为什么我们现在是经常性的现象,城市看海,排水就跑不过降水?
2016-05-11 10:50:35
- 程晓陶:
你这个问题实际上涉及几个概念,一个是降水,降多大的水,再一个是说城市排水和我们过去理解的农村排水他有什么不一样,然后第三个是说这两个要比较的话我们想着要提高城市的排水系统难在哪儿。第一个是说这个降雨,其实我们一般的降雨是没有问题的,我们怕的是暴雨,暴雨实际上大家现在可能都知道了,一天降雨超过50毫米就是暴雨,但是暴雨还分等级,50到100是暴雨,100到200那是大暴雨,要是一天超过了200那就是特大暴雨,但我们现在有的地方把排水系统标准提高了,怎么还淹呢,这可能跟你受到暴雨的强度不一样有关系。第二个,暴雨量即使是一样的,但是我们知道一场降雨的分布从时间和空间上他是不均匀的,比如说北京的7?21大暴雨,平均降雨是200多毫米,但是为什么大量的人员伤亡是在房山,因为这次的暴雨中心在房山,那边最大降水超过了400毫米,因此就是说同样的一场雨暴雨中心在哪儿,这个影响可能还不一样。
2016-05-11 10:51:18
- 程晓陶:
另外就是说这个不均匀还和这个时间有关,如果同样的一场雨暴雨,中心也是确定的,但是这个雨峰是出现在前面还是出现在后面,影响效果还不一样,因为我们知道就是地面上有一定的蓄水能力、渗透能力,对于这个能力我们说叫做蓄满产流,开始下的雨会被土壤吸收一部分,然后一般的洼地可以调蓄一部分,然后雨峰在前面先来了,那这个雨峰就被削弱一点,但是这个雨峰是偏后的,那前面的小雨就把这些土壤的能力,把这些湿地洼地的能力就消耗掉了,等到真正雨峰来的时候他下面就没有能力了。因此就是说降雨不一样,虽然可能报出来是同样的暴雨或者是大暴雨,其实产流的特性也不一样。再就是从一个区域看,因为真正排水不是比的降雨,是比它的径流,和径流相比的时候,那我们知道如果说你在这个地方他上面的集雨范围大一点还是集雨范围小一点,那到你这来的雨量就不一样了。另外坡降陡一点还是平一点,越是陡就像骑自行车往下滑是没有闸的,是越来越快,破坏力会越来越大,平面他是缓和的,可能危害就没有那么大了。所以说尽管可能说起来都是暴雨,但是暴雨的特性造成的影响会不一样。
2016-05-11 10:54:28
- 程晓陶:
第二个我们说城市排水为什么难,过去也有人问过我,说农村的排水能力怎么比我们城市里的还高呢,农田还可以达到5年一遇、10年一遇,城市的标准怎么一年一遇、两年一遇?这实际上他这两个算法是不一样的,因为农田是百分之百的透水面积,庄稼可以适应一定受淹程度,不会说一碰到水就会死,因此对农田我们的要求是一天的降雨三天排完就算是达到标准了。在三天里面还有一部分水会渗下去,有些水还会蒸发,因此排涝就相对容易一些。另外农田排水只要挖个沟就可以了,但是到了城里就不一样了,城里的标准是一小时降雨一小时排完,拿一天来说,一天降了50毫米,可能50毫米就集中在一小时里降下来的,于是你听起来好像是这个标准他才达到一年一遇,农村可以达到十年一遇,但是实际上在城里面想保证一年一遇标准比农村十年一遇还要难,另外城市里是靠管道来排水的,但是这个时候城里面难在哪儿,过去我们是叫做快速的发展中间“先地上后地下”,基础设施滞后标准偏低,今天我们想改变这个状态的时候,那最简单的大家会想到就是要把管子加粗,每次大暴雨以后说看法国怎么样日本怎么样,人家的管子可以跑汽车,我们动不动还被水泥给堵上了,但是你要想把这个管子再扩大了是非常不容易的,因为地底下不是只有那一个排水管,城市里面的这个正常运转还有供水,供气,供电,供油,里面排水还有排污水排雨水的,另外我们还有电话线电视线,计算机的网络线,这些东西都埋在地下面,你想你要扩大的时候哪儿有一个现成的空间留给你,道路堵塞了我们可以把一个局部拓宽,但水管拓宽一个局部是没有用的。
2016-05-11 10:54:44
- 宋英杰:
那有没有一个延伸的问题,您说地面的建设优先地下的建设可能滞后,那现在有很多地方他就具有后发优势,他发展的慢,因为地下的建设更复杂,推倒从来或者是扩容扩建更艰难,那我们能不能转变一个思路,以后的城市建设地下优先先有一个更坚实更安全的地下,再有更光鲜更美丽的地上。
2016-05-11 10:55:09
- 程晓陶:
大家其实这个道理说起来是很简单的,如果一个城市要有一个新区,我首先把这些管道放在下面,把路再上面修好,这样就不会老去挖开路了,然后在一个一个小区开发商他只要把所有的管道跟你的统一已经全部做好了给他接上,问题就都解决了,但是问题就在于我们国家跟发达国家这个欧洲国家走的路是不一样的,他们的城镇化走的几百年,我们就在过去的二三十年里面,尤其是1998年超过30%以后,还不到20年,也就18年,可是我们的城镇化率涨了20多个百分点,改革开放城市人口增加了6个亿,6个亿等于欧盟28国人口的总和,人家几百年的历史被我们压缩到了几十年,他们在那个阶段是先地下后地上,他政府先投资先贷款,我先把这个基础设施建好,我的土地就升值了,否则你这个地是卖不出好价钱的。但是咱们就没有这个条件,我们开发商抢着要,根本不问你的基础设施是不是建好了,因为老百姓他愿意搬,他不会变成钉子户,投资效益收回来也快,政府也着急卖地,开发商也愿意要,老百姓买房的时候都是去挑这个户型好不好,交通方便不方便,周围有没有学校有没有医院,没有人去问你这个地方会不会淹水。所有的这些因素都造成了明明你知道这个应该先地上会地下,但是他里面没有这么一个利益机制,所以说结果就造成了现在这么一个局面,可是等到你想改变他的时候还很难,这个就是为什么刚才您问这个问题,说我们的排水系统跑不过暴雨,其实并不是那么简单,好象就是谁做的决策不对,或者是谁傻瓜,还不是那么一个简单的概念,和这个社会发展的机制,和这个发展阶段很多和我们国家现在都有关系。
2016-05-11 10:55:38
- 宋英杰:
这样理性的看待,有些地区从科学的角度去分析可能我们无法完全避免或者是超越这样的一个阶段,这不是给谁去洗涤的,也不是说我们再往上喊一嗓子骂一句抱怨几声这个问题就解决了,他可能会伴随着这个发展的阶段长期存在,我们可能会调侃说又看海了,甚至是去年上海在海上,我们可能更有建设性的去看待这样的一个问题,甚至您给我上了这一课,我以前也不清楚,农田您说是三天的降雨是正常,而在城市是一小时降雨一小时要排完,标准是不一样的,农田是所有的地方都可以排水都可以渗水,甚至你说麦子喜欢涝,稻子还喜欢泡,我们人怕,我们活的越来越敏感越来越精细要求也越来越高,可是面对这样的人越来越高的这种要求,我们从这个减灾和应急管理的角度如何使得我们的城市设施能够越来越吻合大家的需求。李教授,您觉得呢?
2016-05-11 11:01:31
- 李京:
这个应该说就是像程晓陶教授讲的,是非常快速的城镇化过程造成了一系列的问题,要解决这个问题不是靠一两个工程,一两个策略,而是需要一套完整的方案,或者说是一套组合拳来解决这样的问题,就是包括风险识别与评估,工程与非工程减灾措施,监测预警系统建立,灾害应急管理措施等,综合在一起才有可能把这个问题彻底解决。
2016-05-11 11:01:48
- 宋英杰:
他不仅仅简单是一个工程的问题。
2016-05-11 11:02:29
- 李京:
对,工程和非工程措施都需要,或者从某种角度说是把技术和管理结合在一起,综合去解决这样的一个问题。比如说风险识别,我们首先要确定哪些地方是最严重的,因为光是一个降水量还不够,这是必要条件但并不是充分条件,不是说这个地方降水量大一定是这个地方灾情最重,因为跟地形是否低洼,排水是否通畅也有关系。针对每一个点,分析造成灾情严重的原因,对症下药去解决比如说有些地方就是城市交通设计的问题,当时建立交桥就采用了下沉式,一遇暴雨这座桥下就积水,哪怕这里不是降雨量最大的地方,最大降雨区离他远一点,由于现在我们交通网络四通八达,这里低洼,水也会很快汇流到这里,这个地方就是内涝风险很高的地方,要做好排水系统,紧急情况下如积水过多还需要派排水车去应急。一些城市暴雨内涝时地铁进水严重,都是地下积水过多,从地铁站口灌进去的,如北京“7·21”暴雨期间就有十几个地铁站口进水。在短期内不能把排水量更扩大的情况下,至少可以把地铁站口的台阶抬高,高于水面,其实这在工程上比排水要容易的多,使水不至于灌进去,因为地铁站一灌水地铁就停运,整个交通就瘫痪,损失很大,所以要考虑这个问题。
2016-05-11 11:02:48
- 李京:
确定了内涝的风险,就要对高风险地区采取相应的工程和非工程减灾措施。那工程治理一般的来讲主要的功能就是拦蓄、下渗、排水,这里面我们要优先考虑前两者,为什么呢,中国跟有些国家不一样,很多城市特别是中国东部的城市其实是极为缺水的城市,旱情很严重,水资源很宝贵。
2016-05-11 11:05:14
- 宋英杰:
看着水流走了心里很可惜的。
2016-05-11 11:07:30
- 李京:
对,需要洪水资源化,或者是雨洪资源化,就是想办法把洪水利用起来,不是说排走就玩事了,这是头疼医头脚疼医脚。我们季风区的特点一年降雨就集中在那两个月,这边雨季刚刚防洪结束马上就得接着抗旱,水资源是非常宝贵的。我们现在东部城市缺水缺的很严重,不得不大量的抽取地下水,造成地面沉降等严重后果。怎么把洪水转化成水资源,无非是我们刚才讲的拦蓄和下渗。拦蓄是指的利用河流湖泊,可以是天然的也可以是人工的,把水存储起来,转化成地表水资源,在旱季使用。下渗是想办法让水渗到地下去,变成地下水资源,就是尽可能的洪水转化成水资源,化害为利。而基于这样的观点的就是近几年常说的海绵城市,最核心的特点就是把雨洪给资源化,所谓的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像海绵一样,在应对暴雨洪水灾害时具有良好的弹性,它有很强的吸水储水渗水净水能力,下雨时把雨水存储起来,等到需要用水还可以把储存的水释放出来加以利用,这是新一代的城市雨洪管理概念,我们想办法把水拦下来再就地消化,不让它变成洪水,而变成水资源。
2016-05-11 11:07:47
- 李京:
对此我们国家很重视,2015年10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当时给出的目标就是70%的降雨就地消纳和利用,那现在有多少地方能做到这一点呢,我们不清楚,但是指导意见给出了目标,2020年城市建成区20%以上的面积达到这个指标,2030年80%以上的面积达到这个指标,显然我们现在城市建成区能达到这个指标的面积达不到20%。可见我们现在的城市下渗的能力很差。为什么同样的降雨,几十年前不会积水,现在就会出现内涝呢?现在的排水能力肯定比以前强,为什么还不行呢?可见问题不能简单地全推到排水能力上,关键的问题是以往城市里和周边有大面积的水面,耕地和林地草地,雨水可以从这里渗入地下,形不成积水;现在这些地方基本都被开发占用了,城市的主要地区都被水泥建筑覆盖,形成一个大的不透水层,雨水既不能进入河流湖泊,又不能渗入地下,可说是无路可走,无处藏身,结果基本上全转化成地表径流,形成城市洪水。因此雨洪问题要综合的治理,依据海绵城市的理念化害为利,而且他的好处是同时还解决了缺水的问题。
2016-05-11 11:08:32
- 宋英杰:
我觉得就像一个人一样,明明很饿,但是来了食物又消化不良,我们现在通过海绵城市的理念能够让他渗,能够存,能够流,这样顺畅的消化使得水不再是灾害,而是资源,是我们正好缺的资源。您说到关于城市建设的这个理念,我想问一下,因为你们都是国家减灾委专家委员会的成员,现在的一些城市做规划,或者是扩容改造的过程当中,会咨询你们吗?
2016-05-11 11:08:50
- 李京:
在城市的规划阶段征求意见目前我还没有接到,不过现在的城市规划肯定会考虑像海绵城市这样的理念和要求,国家比如说建设部有相应的规范考虑了防灾减灾的需要。以前减灾委比较忙于大地震大洪水等大的灾害,如1998年的洪水,国土面积很大范围受影响,2008年汶川地震,上千万人受到灾害,应该说当时城市灾害相比之下并不那么严重。等这几年那些大灾害大致控制住了,城市灾害严重性突显出来,现在开始更多重视城市灾害了。
2016-05-11 11:09:33
- 宋英杰:
对,我之所以问李教授和程晓陶教授这个问题,我是希望很多的城市既然他有一种规划的系统性的这种设计思维,应该去咨询。如果真的像你们请教咨询的城市或者是政府的人士越多的话,其实我们对他的城市会更有信心,我们很不希望一个城市做规划的时候就是一个市委书记或者是市长主要领导去拍这个板,要听科学家的。不能说我们这个城市建设是为了多美,能吸引多少游客来,而是让生活在这个城市的人更安全。我忽然想起来了2010年上海世博会时候的主题词,“城市让生活更美好、更安全”,那如果真的一个城市来了一场暴雨就发一场洪水,就成为一次被淹的经历的话,这个城市不会让人们变得更美好、更安全。我们的气候是无从选择和改变的,但是这样的一个雨热同季,两种极致相互叠加,稍有偏差就可能形成极端的灾害,而且对于周首席这样气候监测预测人员也非常的艰难,刚才不算是抱怨,算是一个正常的气候状况的介绍,真的,在中国做气候的预报确实很难。我们经常说靠天吃饭,其实仔细想来季风气候就是靠夏天吃饭,就是这几个月的时间去吃饭,而且吃这个饭吃的很不安分,经常要么是热,要么是旱,要么是涝,所以WMO有一个主题,让我们有一个警觉,我们是不是面对更热更旱更涝的未来,我们希望这个未来即使在短期内无从改变,但是我们能改变的是对于一个城市的认知和管理的水平。
2016-05-11 11:09:49
- 宋英杰:
下面为各位记者网友开放,你们可以针对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向任何一位嘉宾提问。
2016-05-11 11:10:09
- 中国国际广播电视台记者:
主持人你好,我是中国国际广播电视台的记者,我有一个问题想要请问一下专家,我看到在“7?21”暴雨之后有一个调查显示,还有近7成的民众对于我们暴雨预警机制还是缺乏了解,我们很多时候会发现我们听了天气预报说今天有暴雨,但是在出行的时候大家还是很侥幸的,然后过桥的时候有一些没有经验的人就被淹没在立交桥下面,在水中打滚,那专家可以给我们科普一下怎么利用这个机制,在暴雨预警发生以后我们怎么避免自己遇到的危险,谢谢。
2016-05-11 11:10:43
- 宋英杰:
他所提出的问题第一个层面是我们的责任,就是还是我们做的不好,有关暴雨预警第一就是,什么量级发什么颜色的预警,蓝色的黄色的橙色的红色的达到多大的量,在多大的时候段当中雨量和雨强到底多大,第二个针对不同的预警信号防御措施是什么,在这一点上,可能我们标准制定的很精细很严谨,但是向公众去宣导如何去利用可能做的还很不够,那在这个基础上如何让大家能够充分利用预警机制,这是李教授您的专业,如何来针对这个应急所有非工程措施这种系统的管理。
2016-05-11 11:11:11
- 李京:
他所提出的问题第一个层面是我们的责任,就是还是我们做的不好,有关暴雨预警第一就是,什么量级发什么颜色的预警,蓝色的黄色的橙色的红色的达到多大的量,在多大的时候段当中雨量和雨强到底多大,第二个针对不同的预警信号防御措施是什么,在这一点上,可能我们标准制定的很精细很严谨,但是向公众去宣导如何去利用可能做的还很不够,那在这个基础上如何让大家能够充分利用预警机制,这是李教授您的专业,如何来针对这个应急所有非工程措施这种系统的管理。
2016-05-11 11:13:10
- 李京:
另外也要通过宣传提高公众本身的意识,了解一旦发生暴雨,什么地方最容易积水,危险性最大。例如北京除了7?21大暴雨外,之前和之后也同样发生过大暴雨,出现严重内涝积水深的地方都集中在几个地方,只不过损失没有那么大,因此一旦说有暴雨了,大家对经常在哪儿发生积水应心中有数,特别是北京有那么多立交桥,要了解哪些是高风险的,大家在暴雨期间尽量减少外出,一定要出行时尽可能避免通过那里。
有的时候光有了暴雨预报还不够,暴雨的中心和实际积水最多的地方不完全重合,光知道降雨还不足以判断哪积水深,还需要有水情的预警,其中包括积水到底有多深。其实在应急预案中,水情的预警是有的,但是目前收到水情预警信息的人群没有那么广泛的,所以说我觉得这个话题实际上,从我们来讲今后水情,哪个地方积水多,达到一定的深度就应该禁止通行,目前积水深度信息可能报告了政府部门,但是向公众发布的还是少。比如说通过电信的方式,还有咱们街道喇叭,那么多大屏幕那么多显示屏,很少看到哪个桥下面的水深达到多少了,行人车辆不能通过了,我觉得这方面要加强,这样使得公众知道了,尽量不出门,还有一定要出去以后路边有一些显示那个水深多少了,你可以提前绕行,我觉得就会更好地避免灾害。
2016-05-11 11:13:23
- 宋英杰:
我觉得您阐述的是四个方面的问题,第一个就是暴雨的预报和预警本身这套系统首先要准确,要完善,并且要让公众充分的知晓才能够应用;第二个部分就是解决预警所有信息的最后一公里问题,能够送达到每个人的手上;第三个确实是这个雨情和水情真的是两回事,所以有的气象和您搞水利有的时候也是隔行如隔山,这下的雨大但未必这是淹的最严重的地方,这个是多部门多学科联动的一个领域;第四个就是公众也应该提高对于这些预报的警觉,以及对于发生灾害的可能性的预判,也要提升这方面的知识。
2016-05-11 11:13:43
- 宋英杰:
我记得有一个让人非常感慨的小故事,就是在鼓浪屿上有一个小屋,其实总体上这个故事起初很温馨,一对青年男女开着一个小店,叫做“达维和苏拉的小屋”,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一个爱情故事以及衍生出来的这么一个小屋呢,因为四年前当年有两个台风相继走在那个地方,一个叫“达维”一个叫“苏拉”,然后有一对青年男女不相识,都被困在了鼓浪屿上,在困的过程当中萌发了爱情最后成就了姻缘。然后我就在想,我们做这个天气预报的人,听到这个温馨的爱情故事常常有一种挫败感,针对那两个台风我们发了最高等级的红色预警了,为什么还有一群人他们就完全没有听到,或者是听到了以后完全没有在意这个红色预警,最后被困在这样的岛上。其实岛上的设施还是不错的,所以我们的挫败感在于,其实真的应该让每一个人都知道,并且知道了以后他们愿意去相信、能够去应用,那就是这样的一个问题,我不知道李教授的回答是否让您满意。下一个问题。
2016-05-11 11:13:55
- 财经杂志记者 :
谢谢主持人,我是财经杂志的记者,首先有一个问题要跟周兵老师沟通一下,刚才跟您聊了一下,您提到厄尔尼诺的影响是滞后的,在今年会滞后多长时间,几个月?刚才主持人也说不希望像1998年年大的洪水跟我们相约,今年会不会有可能发生这样大的洪水。第二个想问一下李京老师,您刚才提到大的防洪减灾需要工程跟非工程的一些做法,那咱们国家九八年过去十几年了,在防洪方面的工程设施跟应急管理是否现在能够应对那么大的洪水,谢谢。
2016-05-11 11:14:11
- 宋英杰:
这是两个非常敏感和尖锐的问题,那周首席您先回答前面的问题。
2016-05-11 11:14:50
- 周兵:
我觉得今年从3月21号开汛以来的情况算起,今年的形势不容乐观,为什么,因为我们对流域的监测显示,像珠江流域,长江流域,辽河流域,这些流域到目前为止,就是到今天5月10号为止,平均的降水量和常年同期来比的话,都偏多2到3成,那跟1998年也是这个同期来比的话,可能有些地方偏多了3到5成,所以说今年在春季里面这个雨下的可能比1998年还要多,还要严重,这个是多的情况。那少的情况是怎么样呢,就像淮河流域,海河流域以及黄河流域,这些地方降水总体来说目前为止偏少了1成到4成,像海河流域偏少47%,非常的明显,淮河流域偏少12%,黄河流域偏少2%,那这些地方偏少的情况跟1998年再去比较一下,因为我们脑子里面好象有一个标尺,情不自禁跟1998年比一下,跟1998年比的话三个流域跟1998年同期偏少了3成以上,就是说今年春季3月21号到5月10号这个多的地方多了2到3成,少的地方少了3成左右,南北这种差异还是非常明显的。
2016-05-11 11:18:22
- 周兵:
那今年这个厄尔尼诺跟1998年比在主汛期会不会出现流域性的大洪水,我想今年的情况我们从厄尔尼诺这个现象来讲,就是一次至1951年以来最长的厄尔尼诺,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个峰值,第二个累积强度,第三个持续时间,但值得注意的是海温指标的最强并不意味着气候系统或大气环流的异常最强,我们有另外一个指标就是热带大气对厄尔尼诺响应南方涛动指数,这个指数简单的讲也就是说西太平洋和东太平洋这个翘翘板的程度相比的话,1997年/1998年的超强厄尔尼诺和1982/1983年超强厄尔尼诺在热带大气这个翘翘板这个效应明显的要高于2015年到2016年这么一个特点,所以说这个情况是热带大气的响应是这个样子的。那今年长江流域到底会经受怎么样的考验,一方面确实面临着这个汛情还是非常严峻的,这个是一个巨大的挑战,那对出现洪涝的风险还是比较大的;另外一个如果跟1998年进行比较的话,那长江流域的洪涝灾害的情况我想有一点是完全不同的,我们长江流域从90年代末以后形成了三峡工程,三峡工程有一个主要的功能就是防御和调度洪水的功能,这个功能在今年可能会显现出来,对长江流域的洪水的调控能力要介入。
那随着气候变化以及气候变暖,天气气候的极端事件频繁的增加,那今年尽管刚才我谈到了热带大气的响应可能没有前两次来的明显,但是他叠加在前期变暖,2015年是最暖的年份,这个主要的事实和现象就是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频繁,所以说今年长江流域可能面临着,刚才两位教授都谈到了,城市多次暴雨过程可能会诱发城市内涝,城市看海,大家记得去年,南京上海武汉都出现了看海现象,尤其是南京在城市通往机场的高速公路上出现了高速公路被淹没的现象,就是今年这种情况城市内涝的风险是非常大的。
2016-05-11 11:18:42
- 周兵:
另外一个我觉得城市的气候安全问题已经是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气候的安全表现在几个方面,我觉得城市现在有五个方面跟气象关联非常密切的,一个大家非常容易接受的,而且是都已经感受到的城市热岛效应,这个现象尤其是在冬季大家感受的非常明显。第二个就是城市还有一个干岛效应,城市的建设城市不断的扩大,城市干燥这个现象也成为了一个气候现象,显现出来。第三个就是城市的雨岛效应,为什么现在降水的强度越来越强,而且这个强降水的中心在城市里面比农村表现的更加的突出。还有一个,城市的混浊岛也就是污染岛这么一个效应,如果提到雾-霾的话城市就是京津冀一带的城市感受非常的深刻,城市污染岛的问题。还有一个就是城市的湿岛,所以说今年我国南方尤其是长江流域面对着这个汛情非常的严峻,长江流域梅雨量可能会较常年偏多,影响我国的东亚夏季风强度很多,这种种因素可能会在六七月份集中爆发出来,这个就是我们要切切实实要做好相应的预警预案。
2016-05-11 11:19:50
- 宋英杰:
就是说到现在为止,按照您的阐述如果和1998相比,至少南方的降雨不比同期要弱,北方很多地方干旱也不比那个地方弱。但是有一些人会想起一个实验,三四月份下雨下的很多,但是在主汛期梅雨季节就没有什么了,但是我觉得您所阐述的无论是气候变暖和厄尔尼诺滞后这双重的叠加效应,我们至少一直能够想起1998年,我觉得至少这样的一个解决应该是很好的。刚才记者还问了第二个问题,我觉得也非常的敏感,李教授您给回答一下,一旦出现,我们当然希望刚才周首席说的,三峡他调蓄的功能,不是没有办法用而是不需要用,如果真的出现洪水我们会是什么样的情况?
2016-05-11 11:20:46
- 李京:
1998年以后国家采取了一系列工程和非工程减灾措施,建立了更完善的防灾减灾体系,在长江,包括长江的一些大的支流如汉江,建设了以三峡为代表的一批防洪工程,防御方面应该是有保证的,而且即便出现了与1998年同样的大水了,我个人认为灾情不可能出现同样的局面。而且我们的应急措施跟那时比更不可同日而语,1998年我们还没有国家级的应急体系。2003年开始建设国家自然灾害应急体系,前不久刚公布国家自然灾害的应急预案第三版,2011年公布的是第二版,现在做到第三版了,每一版都是根据多年的灾害应急的实践,对前一版的内容进行加强和修改完善,整个体系的建设都加强了。我们应急的能力从管理这方面是有一个很大的提高,动员人员,各种新的技术的使用,仓储救灾的物资,应急物流和应急通讯的能力等都提高了,当时哪儿有那么多的手机,现在不仅人人有手机,还有一大批卫星通信设备,我们手机通信要是断了,还可以用卫星通信设备保证应急是的正常通信,虽说离达到尽善尽美还有不少距离,但比那会儿防灾能力要高多了。
2016-05-11 11:22:20
- 宋英杰:
我觉得除了让您充满信心的这些工程措施还有一些非工程的系统工程让您觉得同样量级的降水是没有大的问题。
2016-05-11 11:22:52
- 程晓陶:
是的,我理解是这样的,就是1998年大水之后,国家是成倍的加大了投入,这个可以说一个比喻,就是1998年过后5年的水利投资,是建国1949年到1999年,这几十年的投资要高两三倍,就是这个投资力度是非常的强的,那在这样的一个大的背景下面,一个像长江的堤坝是加高加厚了,包括我们的三峡、小浪底等等枢纽型的地方,我们控制洪水的工程现在已经提升一大级,应该讲如果今年再发生像1998的大水,我们抗洪的底气肯定是比过去要足一些。
2016-05-11 11:23:10
- 程晓陶:
另外就是最近这些年特别是“十二五”以来,就是国家还有几个大的投入,一个就是中小河流重点防洪段的投入,再有一个就是像非工程的,就是山洪灾害的监测预警系统,在过去短短的五六年覆盖了全国2500多个县,这个是一个非常大的工程,他起的效果可以怎么说呢,50年代那个时候我们国家是属于百废待兴,防洪能力非常的弱,那时候年均洪灾死亡是8000多人,那么60年代到90年代这40年平均每年水灾死亡人数是4000多人,98大水之后,前十年,水灾死亡人数每年已经降到1000人上下,那2010年以后这几年,现在每年的水灾死亡是几百人,就是工程和非工程这些建设应该说效果是比较明显的。
2016-05-11 11:26:01
- 程晓陶:
还有一个很大的投入就是水库的加固,从开始是大工程,到现在小一型小二型都列入国家加固的计划,所以说从这些这方面来讲,工程防御能力,包括我们的预警能力,这个的的确确是比1998年那个时候要提高了一大块,但是现在不等于我们没有问题,因为问题还是会有一些变化,比如说三峡建成以后,清水下泄,导致河床下切,现在我们比较担心的是什么问题,就是这次大洪水下面,你像1998年是8个洪峰从上面来,那每一次调蓄还要放下来,但是这样的一个洪水放下来的时候他的淘沙能力比正常情况要大,他会不会因为河床的淘沙产生崩岸,这个是我们比较担心的,因为我们的大堤都贴着岸,如果说崩岸发生了,最后堤都跑到河里去了,这个时候那你堤修的再高也会是一个问题,所以今年水利部在汛前专门为突发性崩岸做了部署。
2016-05-11 11:26:18
- 宋英杰:
实际上也是1998年之后我们这些年加大投入所形成的工程已经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2016-05-11 11:26:40
- 程晓陶:
另外刚才那小伙子还问了第一个问题我也想说几句,大家今年都在说厄尔尼诺,到底今年汛期会怎么样,实际上刚才周老师也觉得超强的厄尔尼诺一个是1982年到1983年是一次,一个是1997年到1998年的这一次。那今年会是什么样?我们今年最直接的就是从经验来说,就是和那两次去比,1998年的特点是什么?1998年特点是全国性的,从闽江大洪水开始,然后到珠江水系西江大洪水,然后是长江的大洪水,然后是嫩江-松花江大洪水,这个都是流域型的,但是今年会不会是这种流域型的大洪水,现在这个应该说是一个不确定的,因为像过去我们说长江的这种流域型大洪水应该是三种,一种叫做下大型,就是雨就下到长江中下游,这种雨三峡是无能为力的,因为他在下面,然后还有一种是上大洪水,雨就下在四川,下在上游了,下游没事,这种也不担心,因为现在有三峡。那么流域型的往往是下游的迟一点,因为一般来讲五六月份中下游的雨,刚才您也说了那个谚语,他就下过去了,然后到了7、8月份上游的雨,这两个是不相遇的,但是像1998年,前期下游没有下太大的雨,他雨季一推迟,上下游碰撞这个时候就是1998年特别惊险的百万军民上堤抗洪,今年雨来的早倒是说有可能不会变成上下游遭遇这种情况了。
2016-05-11 11:27:30
- 程晓陶:
再有一种就是我们说1982年和1983年那一次,那一次没有形成流域型的大洪水,但是那年的安康大水,安康整个城市遭受的灭顶之灾,死了860个人,就是在这个城里面被洪水淹死了,那场水是什么概念,就是汉江在安康这一段的流量达到31000立方米每秒,他有记录以来最大的流量才24000,就是说在这种情况下他那种极端事件他即使不出在大流域,他就出在一个局部地区,他有可能远远超出你的城市承载能力,他就已经不是内涝了,他就是城市防洪堤防,而且那个水涨的非常的快,一个小时涨将近一米,七八十公分这样的涨速。所以说,今年我们除了说流域型大洪水之外,就是像这种尺度的中小河流的超标准的,因为像这个我们还有75.8,那个都是局部一下子一天给你降800毫米。
2016-05-11 11:27:53
- 程晓陶:
就是像这种极端的也是存在的,另外就是说今年还有一个旱涝并重,也有可能出现旱涝急转,前面你觉得旱的挺厉害,一直不下雨,但就是到“七下八上”的时候雨下的比什么时候都大,这些都是有可能的,今年其实是有非常大的不确定性,并不是谁都可以说准的,在哪儿下哪儿不下,他告诉你这个暴雨下在哪儿不下在哪儿,其实是有非常大的不确定的。
2016-05-11 11:28:13
- 宋英杰:
对,程晓陶教授补充的让我们大家对整个厄尔尼诺后厄尔尼诺这个时期上下集结的这个降水有了一个更清晰的全景的认识,而且我们可能原来老师讲的会不会像1998几个大江大河的全流域,哪怕是一个局部一个小江河,可能对我们来说那都是非常严重的事情,因为现在真的生命是最宝贵的,我们特别希望一次洪水来了零伤亡,这个是我们期望的,所以说即使没有全流域的洪水,只是出现几个小的事件也是需要我们高度警觉和预防的。
2016-05-11 11:28:30
- 周兵:
刚才主持人和我们嘉宾都谈到了,今年气侯异常我告诉大家,到目前为止西太平洋南海静悄悄的,一个台风都没有,这种异常它后面有什么更大的异常,我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那今年是厄尔尼诺的次年,目前的情况主要的异常,实际上某种程度上还是副热带高压控制了南海,这个地方就挺好的天气不利于对流的发展,所以说今年异常的还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台风。
2016-05-11 11:28:46
- 宋英杰:
好,这个问题又进行了延伸补充。还有问题吗?
2016-05-11 11:29:03
- 人民日报社记者:
我是人民日报社的记者,想问一个问题,关于海绵城市治理的问题,刚才专家也提到了现在海绵城市正在建,想问一下,因为每个城市的情况是不一样的,这个海绵城市是符合哪些类型的城市,哪些城市会遇到比较大的挑战,或者说在现在的建设当中有哪些经验和教训,会有哪些的困难?
2016-05-11 11:29:24
- 程晓陶:
我今天刚参加减灾委第七届中国综合防灾减灾大会,在会上我做了一个报告,就是在谈这个海绵城市的问题,海绵城市这个理念像刚才李老师说的,他想解决的问题是说我们前期的这个建设城市的这种发展造成了看海频繁,然后你说简单的加大排水实际上是一个困难的事,另外国际上还有这样的经验,当你真的实现了这个排水能力加大以后,你会发现一个问题,谁来承受这个水,因为你是要排出去,首先是要排到河里,那水集中排到河里以后,河流就造成了一个高水位,这个就会使得涝水进不去,我们因涝致洪,又因洪致涝这样的关系,所以说一个就是在规划的时候就考虑了这个排水管网的建设,再有一个就是希望增加他本身的这些蓄滞渗的能力,减少排水系统的压力。但是现在确实是困难非常的大,大在哪儿呢,就是说一个是我们国家的南方北方刚才您也问到了,每一个城市的特点是不一样的,南方的降雨量也很大,但是北方说是雨少了,但是我们的峰值、暴雨并不比南方少,只不过是概率问题。
2016-05-11 11:29:57
- 宋英杰:
而且降雨日数这些年在减少,但是暴雨日数在增加。
2016-05-11 11:30:31
- 程晓陶:
南方的暴雨强度大, 北方并不比南方小,所以说每一个城市都不一样特点,因此就是问题不是说海绵城市适合于哪儿样的城市,而是说我们针对城市的不同的特点如何去找到适合于这个城市特点的海绵城市的建设方式,现在比较多的大家都是在学国外的LID,一说LID,一说海绵城市建设就是下洼式的绿地,然后雨水调节池,雨水花园、产生和治理,大家一说都是这样的一些东西,但是实际上这些措施不等于海绵城市,他只是说某一种类型的,比如说国外,国外我举了很多的例子,美国的新西兰的,人家的降雨很均匀,而我们是受季风气候的影响, 有雨季有旱季,这是不一样的,因此实际上要给每一个城市自主选择海绵城市适合他的方式。
2016-05-11 11:30:47
- 程晓陶:
另外现在海绵城市实际上应该是包括流域尺度包括城市尺还有社区尺度,这几个尺度要配套来考虑。所以我今天讲的核心观点是说, 海绵城市建设的基本模式一定是追求道法自然,天人合一,就是把人的力量和自然的力量合起来,而不是城市发展了, 自然的力量就用没了,这个合起来是为了省钱,不是为了费钱。现在有一些地方的模式, 一个平方公里一两亿是很费钱的,一个打造的模式,这样的话他推广的时候就会很困难,你现在造的很贵,维护也很贵,你今天做了20%,你还想扩展到80%,到那个时候就没有钱了,我们要低成本,天人合一的,这个是低成本。
2016-05-11 11:31:03
- 程晓陶:
所以说从这些角度来讲,我们一定是打持久战,不是速决战,现在要求你在短时间里面,所有的指标达到一个高指标,高指标然后逐步地去扩大,但是我们换一个思路,如果说我们不是高指标,我们是低指标的大范围,因为你要处理的面积大一点,达不到那么高的指标,一下子达不到75%,然后指标逐步提高,然后比高指标扩大,这个在某些城市更符合这样的形式,就是说他的推进机制需要调整,其实现在还在试点的阶段,一定是要总结经验,比如说沿海有些城市他有钱,你就按照这个去做,那我们还有内地还有一些没有钱的城市,那我们还有没有更好的其他的符合他的模式,这样的我们通过试点不断地总结经验,可能我们就会找到更好的模式,但是这个方向一定是对的,不可能还有别的出路,只是说具体的在推进的机制上面措施上面要去因地制宜,这个是现在还在继续探讨的。
2016-05-11 11:31:21
- 宋英杰:
那就意味着其实打造海绵城市这样一个现代的理念,您也在倡导,实际上我们也拥有了东方的古老的智慧来打造的,而不是说我们蜂拥而上,比如说您是一个另外城市的市长,李市长对程市长说我们市已经变成海绵城市了,他是一个间接的过程,而且我注意到您提的一个概念,未必是一个社区的视角和一个城市的视角,可能是一个流域的视角,可能你们在建设海绵城市的过程当中还会有一种联络的,而不可能一个城市周边都不是海绵城市就我一个人独占其身。
2016-05-11 11:31:34
- 程晓陶:
您说得非常的正确,大家知道2013年余姚市被大水淹了7天,这个我专门去做了调研,为什么水会把他淹的这么厉害,一个原因就是上游的城市加大了排水能力,水来的就更多更急了,下游的城市他做了防洪修了大闸以后,河床直接抬高了,水流能力减弱,于是余姚的水就没有出路了,所以要想解决这个问题还得从流域的角度来解决,绝对不是说靠了一个碎片式的小块来解决他的问题。
2016-05-11 11:31:50
- 宋英杰:
现在我们管理是网格化,但是无论是海绵城市还是我们对于一个区域的洪水可能预防治理都不可能是小小的网格化,我们的视野会更加的宽阔。那时间的关系我们最后一个发问的机会。
2016-05-11 11:32:07
- 光明日报记者:
我想问一下程晓陶教授,在汛期的时候您认为公众还有政府都应该怎样应对那个地质洪涝灾害,问一下李教授刚刚您提到的水情预警目前有什么措施吗?
2016-05-11 11:32:24
- 程晓陶:
我觉得第一个是要做好一定的防范措施,就是对自己所居住的环境要有一个风险评估,我这里有很多类型的自然灾害,有什么灾害有可能影响到我,比如说发山洪的时候,或者是暴雨内涝的时候,我这里存在不存在这种可能性。第二个你所活动的场所,比如说我要去上班,我这个上班的这条路上有没有下洼式的立交桥,像07年济南大水之后,当时我是他们地方政府请的专家组成员去调研,我们就发现一个问题,他原来有一个山水沟,山水沟为了解决交通问题他把下面改成了道路,然后人为地让他拐弯了,进了另外一条沟去了,结果这一次雨大的以后他就漫出来了,这是一个高风险的陷阱,结果汽车开过那之后就被冲下去了,一直顺着水冲到河里,因为这,一个点上死了好几个人,所以说像这些咱们能够识别这种高风险的。还有一个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深圳前两年的一个女同志,她开车接她的老公,结果她车在一个过高速的涵洞里被淹了,水一泡她还在车里面给她老公打电话,说我被困在车里了,我已经报警了,我在这等着救援呢,最后她就是来不及被淹死在里面了。最近美国的休斯顿一场暴雨城里面也死了七个人,我看了一下他的结果,七个人里面大部分都是死在车里的,就是没有那种意识,说在车被陷在水里了,他没有想到那个水会往上涨,因为车熄火了, 不逃生, 就淹死在车里了。我觉得老百姓要有风险意识,对所居住的环境, 对你所经过的道路, 哪些地方是危险的, 你要绕开它。
2016-05-11 11:32:52
- 程晓陶:
第二个就是我们现在这几年我们注意到了一个现象就是下水道,老百姓每年都有掉下水道淹死的。我们注意到这种描述,往往都是一边走路冒着雨还打着手机,然后就掉下去了,实际上就是排水管道他有一个过程在雨峰的时候他会形成压力,把这个盖子就顶开了,但是他峰过去了以后他水又往里面走,这个时候如果说你不小心经过那的话,其实人只要观察这个水面他一定有一个漩涡,你看到这个漩涡你就可以绕开,这样的灾难完全是可以避免的,就怕你趟水在街上走还注意不到这个现象。
2016-05-11 11:33:10
- 程晓陶:
还有一个现象就是被电死,就是水体带电,实际上也不是不可避免的,因为他这个电场一定是往外围变弱,现在有些人暴雨中跑步,结果一下子闯到带电的水里面去,最后抽着筋倒下,别人还没有办法去救他,因为水里面带电。如果人有这个风险意识,你一脚踏出去觉得脚发麻,你认识到这个水体带电你往后退一步这个事就过了。所以说老百姓要有一些常识的话,好多灾害中间的损失是可以避免的。
2016-05-11 11:33:28
- 程晓陶:
再有一个就是说灾害预警,平时你可能不一定关心这个天气预报,但是当你知道了有预警信息的时候,这个时候你可能就要加大这个力度来看这个天气的预报了,特别是对那个地势不是很平缓的,缓涨缓落的,你会不会发生山洪,这个时候人就要有警惕了。
2016-05-11 11:33:43
- 宋英杰:
现在我们和水利部合作有山洪的预警和国土资源部合作有泥石流滑坡的预警,次生灾害我们在天气预报当中也有显示。
2016-05-11 11:35:04
- 程晓陶:
对,所以这种时候你要注意这种信息了,不能像平时那样了三天五天看一次,这样的话有了风险的意识有了个人的风险防范的措施,这个灾害一定是可以避免的。
2016-05-11 11:35:42
- 宋英杰:
我觉得感谢程晓陶教授为我们天气预报的收视率来站台,希望大家经常看,别隔三差五的去看。我觉得您讲的特别的形象,归纳起来,第一个水都已经漫过来了,开车还安安稳稳的不对,毕竟汽车不是潜水艇。第二个下雨,雨下的很大了一定要观察水面,这个时候打电话没有那么重要了。第三个一旦跑进去发生麻了赶紧退出来,千万不要到水里面去充电。其实都是一个小小的细节对大家来说只要能掌握有充分的警觉意识可以挽回自己的生命。
2016-05-11 11:35:56
- 李京:
水情的问题,这个就是我们刚才讲的,水情跟降水是有必然的联系,但不是直接,所以光有降雨的数据还不足以说明水情,我看到我们行业部门的应急预案中关于水情是要做预警的,就是说他特别提到积水深度达到多少要发预警,这个现在是做没做我不知道,但是我发现北京721暴雨后很多下沉立交桥下面都有标识了,显然是做了一些工作,因为北京积水主要是在立交桥的那些地方。刚才还说了很多公众意识问题,但是我后来因为调查这个,看了很多当时的照片,有些立交桥下别说晚上了,就是白天有的地方水淹了都看不出来水深。它前面边缘线是跟地面平行的,你就算走到那开车到那都看不到这个水深多少,所以说我们要建立一个监测系统,最简单的监测系统就是测积水深度,可以让人看到,第二个就是把这个信息公布出去,通过电视、网络、短信还有特别是我们道路上的大屏幕指示牌,同时我们可以在通信技术上想些办法,让靠近该地点一定距离的手机都可以接到消息,否则的话咱们尤其是那些环线你离的近了拐都拐不出去,你想往后倒但后面的车已经堵上了,那么就都堵在那了。
2016-05-11 11:36:13
- 李京:
最重要的是要把这个信息提供给大家,比如说哪些桥下积水,我们事先要有一个预案,比如说水深到多深小轿车就不能行驶,多深大型车辆也不能行驶了。应该建立一个标准,达到这个标准之后了我们周围这些提示牌就把这个信息提示出来。大家就知道,事先没有考虑到的人员和车辆,到达这附近之后看提示也就知道了,所以这些是可以避开的。也就是说一方面大家要提高风险意识;另一方面管理部门要想办法做好服务工作,有危险及时提醒大家避开。
2016-05-11 11:36:31
- 宋英杰:
我觉得您说的这个特别的重要,我们如果现在的短信发布预警信息还是简单的群发,管你有用没有用,管你在哪儿,有时收到这个信息就会觉得莫名其妙,如果可以做到精确的识别,就像GPS定位一样能收到这样的提示“千万别往前再开了,那积水很深。”这个对于一个市政的服务真的是会让人终生难忘。如果可以做到GPS导航的水平,我觉得城市的关于至少水情雨情的应急发布管理算是可以让大家满意的。
2016-05-11 11:37:37
- 宋英杰:
好,那今天时间的关系,有关城市的小船是不是说翻就翻,这个话题我们就聊到这,非常感谢您的出席和倾听,也非常感谢观众朋友们的收看,谢谢大家。
(结束)
2016-05-11 11:38:05
图片内容:
- 直击天气---与科学家聊“天”活动现场,嘉宾共话防灾减灾与城市安全
- 主持人宋英杰
- 北京师范大学减灾与应急管理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减灾委专家委员会委员李京
- 全球水伙伴中国委员会秘书处副秘书长、国家减灾委专家委员会委员 程晓陶
- 国家气候中心气候监测室正研级高工 周兵
- 活动现场
- 中国国际广播电台记者提问
- 北京师范大学减灾与应急管理研究院教授李京回答记者提问
- 主持人宋英杰邀请记者提问
- 财经杂志记者提问
- 国家气候中心气候监测室正研级高工周兵回答记者提问
- 人民日报记者提问
- 国家气候中心气候监测室正研级高工周兵回答记者提问
- 光明日报记者提问
- 全球水伙伴中国委员会秘书处副秘书长程晓陶回答记者提问
- 活动现场媒体聚焦
图片大图:
-
直击天气---与科学家聊“天”活动现场,嘉宾共话防灾减灾与城市安全
中国网 钱晨
-
主持人宋英杰
中国网 张钰
-
北京师范大学减灾与应急管理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减灾委专家委员会委员李京
中国网 钱晨
-
全球水伙伴中国委员会秘书处副秘书长、国家减灾委专家委员会委员 程晓陶
中国网 钱晨
-
国家气候中心气候监测室正研级高工 周兵
中国网 钱晨
-
活动现场
中国网 钱晨
-
中国国际广播电台记者提问
中国网 钱晨
-
北京师范大学减灾与应急管理研究院教授李京回答记者提问
中国网 钱晨
-
主持人宋英杰邀请记者提问
中国网 钱晨
-
财经杂志记者提问
中国网 钱晨
-
国家气候中心气候监测室正研级高工周兵回答记者提问
中国网 钱晨
-
人民日报记者提问
中国网 钱晨
-
国家气候中心气候监测室正研级高工周兵回答记者提问
中国网 钱晨
-
光明日报记者提问
中国网 钱晨
-
全球水伙伴中国委员会秘书处副秘书长程晓陶回答记者提问
中国网 张钰
-
活动现场媒体聚焦
中国网 钱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