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标题
- 第9期“网络传播沙龙”:中国网媒的海外传播
活动描述
- 由中央网信办网络新闻信息传播局指导,《网络传播》杂志定于5月25日(周三)在中央网信办190办公区6楼举办以“中国网媒的海外传播”为主题第9期“网络传播沙龙”。沙龙邀请中国网总编辑王晓辉,新华社原主任编辑、博联社创始人马晓霖,凤凰网总编辑邹明,及北师大新闻传播学院副院长张洪忠教授作为本期沙龙嘉宾。中国网现场直播,敬请关注!
文字内容:
- 主持人 郭沛沛: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以及来自全国各地新闻网站的朋友们:
大家下午好!很高兴再次和各位相聚在“网络传播沙龙”的现场。我是主持人郭沛沛,欢迎各位的光临!
今天与其说是一场沙龙,不如说是一场老朋友的聚会,去年11月份,杂志举办的第四期“网络传播沙龙”,专题探讨了“新闻网站的传播力是如何炼成的”,今天我们再次相聚在第九期“网络传播沙龙”的现场,目光依然关注网站,探讨网站最前沿也是最关心的话题之一“中国网媒的海外传播”,希望与各位度过一个愉快的下午。
2016-05-25 15:00:55
- 主持人 郭沛沛:
如果说新闻网站自身的传播力讲究的是内功、是一个输入的过程,那么今天探讨的海外传播更多的是策略、是招数,是输出的过程。
随着我国综合实力的提升和新媒体时代的不断深入,中国与世界的关系越来越紧密,中国希望融入世界并为世界发展和进步提供机遇的同时,更希望世界能够全面真实客观全面地了解中国。
当然,在网媒进行深度的国际传播的格局中,面对西方的媒体竞争,面临复杂的国际形势,如何讲好中国故事,构建中国的话语体系,传播中国的美好形象,依然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课题。
2016-05-25 15:02:01
- 主持人 郭沛沛:
今天我们依然请来了业界最具有发言权的网站代表和业内专家和国家共同探讨这样的话题。现在请允许我向大家隆重介绍:以“全面准确的介绍中国为己任,全景式呈现中国”的中国网,今天光临我们现场的是中国网总编辑王晓辉先生;“两岸三地、全球视野,具有中华情怀”的凤凰网,今天光临我们现场的是凤凰网总编辑邹明先生;“知识创造财富、道义凝聚力量,让新闻社区化”的博客联合社,今天光临现场的是博联联社创始人、总马晓霖先生。还有此期沙龙的特邀点评嘉宾,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院长张张洪忠教。稍候张老师将会在互动环节与各位嘉宾对话,深度探讨“中国网媒的海外传播”,敬请期待。
2016-05-25 15:05:46
- 主持人 郭沛沛:
莅临“网络传播沙龙”活动现场的还有国务院国资委新闻中心新媒体处处长,第三期“网络传播沙龙”主讲嘉宾闫永。再次对他们的到来表示欢迎,也对他们对我们“网络传播沙龙”的大力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谢!出席沙龙的还有《网络传播》杂志主编狄多华,《网络传播》杂志主编助理孙光海,还要感谢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对“网络传播沙龙”的全程战略支持,今天光临我们现场的是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新闻处副处长郭影。《网络传播》沙龙的精彩内容也将在中国网信网、中国网、中国青年网、中国经济网、央广网、海外网、未来往、千龙网、中国发展网、今日头条、华龙网、红网、长城网中同步呈现,此次还要特别感谢中国网的十人直播团队对“网络传播沙龙”进行全程直播,也谢谢你们。中青华云、谷尼舆情也将对沙龙提供数据支持。
2016-05-25 15:06:53
- 主持人 郭沛沛:
如果有人问3分钟能做什么,很多人都很不以为意,3分钟甚至不够泡一杯茶,不够喝一杯咖啡,甚至连你刷完朋友圈的时间都不够,但是有个人却用3分钟让世界了解中国。令人惊奇的不仅如此,以前我们听过一句话“歌而优则演,演而优则主持”,然而这一位却是“管理优而支持”,中国网总编辑王晓辉和他的《中国3分钟》已经成为外媒了解中国的一个重要窗口,每期3分钟的故事就像一块块拼图把中国的形象拼接得更加清晰、更加立体。现在让我们掌声有请中国网总编辑王晓辉先生,一起来听一听中国网是如何讲述中国故事的。
2016-05-25 15:07:26
- 王晓辉:
谢谢主持人。各位朋友、各位来宾,大家下午好,我是中国网的王晓辉,非常荣幸有机会能够站在这个讲台和大家一起交流我的想法、我的一些看法。刚才主持人说,与其说今天是一个沙龙,倒不如说是一个老朋友的聚会,我确实有同感。来到这里举目一看,马晓霖先生是当年我在新华社的同事,相识已经有二十几年了。邹明先生也是多年的老朋友,还有吴庆军,还有一些年轻的同事们也在场。所以今天我格外珍视这个场合,珍视这个机会,愿意在这里把我的一些看法跟大家交流一下。
2016-05-25 15:08:02
- 王晓辉:
今天给我的题目叫“对外传播”,对外传播是什么呢?首先我认为它是一盘必须下好的大棋。为什么说“它是一盘必须下好的大棋”?有几个因素决定,首先是中国的国际地位决定。想一想我们今天的GDP,想一想我们今天的经济总量,已经占到了世界第二位,在任何一个地方都能看到“Made in China”,在任何地方耳边都能听到熟悉的中国话。
2016-05-25 15:09:25
- 王晓辉:
我昨天晚上刚从韩国回来,去机场的路上,带着我们到免税店转了转,我一进去以后我觉得是不是回到王府井了,充盈在我耳畔的都是汉语。过去有一句话叫弱国无外交,弱国也没有什么外宣、对外传播,因为轮不着你说话,你说话别人也不听。但是今天的中国不一样,我们走到这个地步,到了第二大世界经济体,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方方面面举足轻重,你不说话,别人也在等你的态度,这一点我们躲不过去的,也要表态。
2016-05-25 15:10:22
- 王晓辉:
我们面临的国际关系是一种错综复杂的国际关系。有位领导前一段时间讲过,中国今天的对外传播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好的条件,同样中国的对外传播也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战。今天这个对外传播的概念不一样,我认为它是一种国家行为,既然是国家行为,就需要明确的顶层设计。我们怎样打好这个“组合拳”,或者是打和弦,首先是布局的问题,哪里是重点?改革开放初期,我们要赢得欧美的投资,要向欧美学习先进的管理和技术,我们肯定要把对外传播的重点放到欧美、日本等等,但这中间也会有不同的重点。50年代的时候我们可能跟苏联交往多一些,那个年代可能这些年轻同事们的父辈学俄语的多一些,我们传播的重点也在那里。后来转到欧美、日本等等,所以应该是有重点的。现在也应该有动态调整。不同的国家面临的不同的形势,和我们的关系也是在不断变化的,国际关系风云变幻,友谊的小船它可能随时会翻。
2016-05-25 15:11:35
- 王晓辉:
随着各国之间的关系、经济关系、政治关系、文化上的合作、经济上的交往不断发生变化,所以也要动态的调整。习主席讲扶贫要精准扶贫,我们对外传播也要精准传播,对一个国家说的东西和对另外一个国家讲的,方式方法是要有差别的。马晓霖先生是阿拉伯语言的专家,是中东问题的专家,你想,对阿拉伯国家对外的传播跟朝鲜、跟韩国、跟日本能一样吗,话题就不一样,讲法也会不一样,一会儿马晓霖先生还会跟我们分享他在这方面的经验和见解。
再有,我们中医用药也讲均衡调和,有补的,有解火的,对外传播也是一样,是一个大琴,就像大的音乐一样有主旋律,有和弦,有配琴。所以不仅仅是我们的主流媒体、网络媒体、商业网站,包括我们的游客也是一样,也是成为对外传播的主体。
2016-05-25 15:14:42
- 王晓辉:
还有一点,随着新媒体、互联网的出现,对外传播的范围、主体极大的扩大。以前根本没有条件参加对外传播,现在只要你会外语,只要你会发微博,只要你能发微信,你就可以成为对外传播的主体,你就能够把中国的故事讲出去,同时也把中国人的信念、理想、习惯、风俗以及中国人的观点也都带到了国外。所以新媒体的出现、互联网的出现给对外传播创造了一个极好的条件。
2016-05-25 15:16:06
- 王晓辉:
对外传播哪些是重点呢?我认为就是讲好中国故事,讲好中国故事是对外传播的一个着力点。哪一个国家都有自己的风俗习惯,都有自己的哲学,都有自己的理想信念,都有自己的世界观、价值观,但是怎么样传播呢?还是应该用一个一个小的故事去给人家讲,才能够让人家接受,你单纯的去讲“中国好”,我们中餐就是好,过去有人在对外的的场合讲,“中国的汉字在所有语言文字当中最优秀,优于其他所有的语言。”我认为这就不是好的对外传播的方式。你怎么知道你的东西是最好的?因为只有你懂。还说我们的方块字能写对联,可是外国人没有贴对联的习惯。所以咱们在这方面还是讲故事,通过故事是最好的着力点
2016-05-25 15:17:22
- 王晓辉:
讲好中国故事,其实我们的主管部门也很焦急,就是怎么样把中国故事讲好。习主席前一段时间在关于新闻传播的重要讲话中讲了48个字,其中最后叫做“沟通中外、连接世界”,最后这8个字讲的就是对外传播。但是我们现在面临的其实是一个能力的问题,怎么讲好中国故事,怎么做好对外传播。我认为有四个方面,我们应该去着力下一下功夫、花一些心思、动一些脑筋。
2016-05-25 15:18:33
- 王晓辉:
一是找准外宣资源、找准对外传播的资源,哪些东西是我们传播的内容。比如说大家都喜欢的《愚公移山》的故事,是不是对外传播的资源?我接触过几个外国人,他对我们的愚公移山似乎不太懂,我们讲的愚公移山是我们挖山不止,中国人这种坚定的信念,做不成事绝不罢休。老外就觉得你们干嘛把山挖了,你们直接搬家,换个地方,像美国这种移民国家,他会觉得你干嘛不移民呢?为什么要把山挖了呢,他未必能理解,所以这是一个外宣资源的问题。有一些东西是只有你这个民族有的东西,未必是世界上都能接受的东西。
2016-05-25 15:19:26
- 王晓辉:
二是选准话题。选准话题很重要,比如今天中国的扶贫,政府有这个决心,人民有自强不息的信念,我们要在较短的时间内使7000多万人脱贫,这对整个国际社会的贡献、整个人类的贡献,这个就能讲出去,这些小小的故事都特别感人。
2016-05-25 15:20:01
- 王晓辉:
三是瞄准受众。你讲给谁听的?讲给这个国家听的,恐怕就要讲他所关心的事情。选话题非常重要,记得过去有一个电影里面有一首歌,叫做“see you say me ,See you together”,就是说你、说我、再说说你,你光说我,就是那么以我为主,就那么自我,说时间长了,友谊的小船就翻了,人家就不爱听了,所以要瞄准受众、把握话题非常重要。
2016-05-25 15:21:23
- 王晓辉:
四是用准语言。有两个方面:一是使用人家听得懂的语言,二是使用人家听得懂的语言。这两句话虽然一样,但是意思是不一样的。对英国人你肯定要用英语,这是他的语言,还有一个是他接受得了的语言。
2016-05-25 15:22:03
- 王晓辉:
比如说我们过多的政治概念,我们所说的“八荣八耻”、“五讲四美三热爱”、“两个文明”、“一起抓”,如果没有详细的解释,外国人是听不懂的。实际上我们这是一个很好的表达方式,我们对外传播的时候,包括我们写稿子、写新闻,如果你写“十八大以来”,翻成英语,外国人就说十八大是什么?就算是懂中国的、了解中国的,他的脑子也会瞬间出现一个短路或者梗阻,他明白了,你又说了“四个全面”,他马上又想,哪“四个全面”?得是中国问题的专家才能理解“四个全面”。如果不明白的,又给他来一个梗阻,他的思路就被你的语言一次打断、两次打断,如果打断个三四次的话,他可能离开你了,所以我们要用准语言。
2016-05-25 15:22:26
- 王晓辉:
中国网这些年来做了一些探索,但是我们跟人民网、新华网、央视网,还有一些大的商业网站比起来还有很多差距,但是在对外传播上我们有了一点点体会,我在这里把我们的困惑和问题说出来,跟大家一起商量商量。中国网是用十种语言讲述中国故事,对外传播。我们在发稿子的过程中也是一样的,要有很多关于中国的文化、经济、政治,也面临着刚才我所说的这些诸多的挑战。在实践中我们认识到,一是要用人家能够听得懂的语言讲述中国故事,讲人的故事比其他的什么故事都有效果,都能够感人,都能够打动人,像禅宗讲的直指人心,只有人的故事才能够直指人心。社交媒体出现以后,我们也意识到社交媒体的重要意义,我们专门成立了社交媒体部,这几年一直在做这方面的工作,特别是用一些短视频来传统中国,讲中国的故事,达到了非常好的效果。
2016-05-25 15:26:03
- 王晓辉:
比如说可移动式车库的短视频达到2个亿的浏览。我从去年5月份开始,和我几个同事一起,想做一个讲中国故事,传播点中国立场,如果时间太长了人家也不愿意看,如果做访谈节目,一访谈就是半个小时,在社交媒体上他也没有这个耐心,我们就做了一个《中国三分钟》,我把英文起成《China Mosaic》,“Mosaic”的意思是马赛克的意思。我想通过一个个小马赛克,讲中国的故事,表达一个个中国的观点,最后把它拼成一个完整的中国。到现在已经做了五六十期了,做得很艰苦,但是苦中有乐,我们也取得了一些成绩。昨天我在首尔,刘奇葆部长还跟我说《中国三分钟》做得挺好,你们要继续努力把它做到更好,发挥它的作用。节目不长,3分钟用英文主持,借一个事件入手,然后引出中国的观点、中国的文化、中国的评论。比如说京剧大师梅葆玖去世,我就想大师去世了,中国网总得做一点怀念,几句话介绍了一下梅葆玖,介绍了一下他逝世,马上就引入了中国的京剧,通过这个事件我就讲出了中国的京剧有生旦净末丑,200多年的历史,生是什么、旦是什么,净是什么、末是什么、丑是什么,这是中国艺坛的一颗明珠,很多外国的朋友也喜欢。
2016-05-25 15:27:20
- 王晓辉:
通过“AlphaGo”把李世石打败了,我引入了中国的围棋,我讲围棋是中国人发明的,有4000年的历史,有黑白,代表着阴阳,圆子方盘代表着天圆地方,361个分割点代表了中国的夏历,这里面有先有后,有忍有让,讲究是占便宜别太多,占便宜太大就会吃亏,这是中国人通过对世界的观察、对事物的观察一种哲学思考和人生态度。我们就是用这种方式来做的。但是由于个人的能力有限,尽管我的团队、我的同事付出了很大的心血,他们都很优秀,还是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也希望得到各位媒体同志的关注、关心,多给我们提意见,咱们一起来讲好中国故事,把中国的对外传播工作做好。我今天抛砖引玉就讲这些,谢谢大家!
2016-05-25 15:29:09
- 主持人 郭沛沛:
非常感谢王总的精彩方向。今天的主题是海外传播,王总一下给我们上升了一个层次,为什么说是中国网全景式呈现中国呢,王总一出手就是一个更宏大的命题,我们再次把掌声送给王总。
如果说我们要做好海外传播,要讲好中国故事是我们的意愿或者是当下面临的一个形势,但是如何讲好中国故事却需要足够的智慧。刚才王总分享的几点都对我们有非常大的有益的启示,比如要进行精准传播,要利用新媒体、社交媒体去讲好中国故事。在这里我顺着王总的话补充一下,如果说在传统媒体时代或者在媒体事业的起步阶段和西方稍微有所差距的话,但是面对互联网的冲击、面对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大家应该说是在同一个起跑线上的,利用新媒体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形象,应该说是我们中国可以实现“弯道超车”的机会。
当然,讲好中国故事,我们自己的中国故事虽然很精彩,但是怎么样让别人同样觉得也精彩呢?这其实就涉及到在一个跨文化传播背景下的艺术性表达的问题。刚才王总也给我们介绍了,比如说选准话题、找准资源这些都是对我们非常有益的启示。
2016-05-25 15:29:55
- 主持人 郭沛沛:
随着中国网络媒体的发展,应该说对海外传播的模式、理念都产生了非常大的变革,不夸张的说,网络媒体的发展将要成为海外传播的主流媒体之一,已经成为了各国的共识。所以我们一方面要加强在海外传播的实践性的探索,另一方面也要加深对网媒在海外传播现象规律本身的研究,以理论指导实践。所以此次沙龙也特邀了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院长张洪忠教授。张老师多年关注海外传播的现象,就在前不久还发布了《中国高校海外传播力影响报告》,尤其是在传播效果的测量以及在社交媒体的应用方面,张洪忠老师绝对是行家中的行家。现在我们就掌声有请张洪忠教授,让我们跟随着张老师一起踏上这场海外之行。
2016-05-25 15:32:15
- 张洪忠:
刚才我听王总讲了以后特别有感触,这是一个真正的专家,我今天坐在这里压力很大,我知道马晓霖很多年,一直关注他的微博,是他的粉丝,是真正的中东专家,我很多中东的知识是在他那里学的。邹总,凤凰网我更不用多说。我记得小时候,我们知道国际的时候其实离我们很远,我们知道国际事情的时候是插不上话的,我们最多看看报纸,隔几天在报栏里看一看。但是今天我们任何人都可以通过互联网跟国际对话,建构我们国家的点点滴滴的形象,所以互联网已经真正成了我们公共外交的平台。与其说我们以前有“乒乓球外交”、“熊猫外交”,今天其实我们进入到“网络外交”的时代。我想知道我们国家在互联网的海外传播中,我们在这种国际的互联网格局中,我们的互联网传播处于一种什么样的权重?从王总开始吧。
2016-05-25 15:32:57
- 王晓辉:
中国互联网方面的海外传播,应该说开辟了中国对外传播的新阵地,但是就目前来讲,咱们总体判断,中国的对外传播相对在全世界的范围,我们跟西方比起来,还没有达到那个力度和强度,所以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最主要的是语言的限制,因为你要做好国际传播,必须得用英语、法语、阿拉伯语……在这方面我们的人才是不是有那么多?再有,我们的媒体,我们的表达方式,现在对外传播、对内传播混为一谈了,很多人说对外传播和对内传播是一样的,其实是不一样的,这几个方面我们应该认清楚。还有很多的事情要做,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2016-05-25 15:33:55
- 马晓霖:
说到中国的海外传播,包括过去做记者驻外的时候,一方面自己要去采访,要用人家的母语给人家写新闻稿,传播中国的声音,报道中国新闻观、中国价值观、中国世界观下的世界形象,让世界呈现一个多样性的发展。同时我们还想对外销售中国产品,在这个过程中你就看到你的产品受不受欢迎,这就牵扯到中国形象问题。说实话挺难,刚才王总做了非常精彩的中国形象如何传播。我觉得传播很大程度上经常是延续多少年的思维,没有把宣传和思想工作、没有把意识形态的宣传跟新闻传播切割,使得我们把传播跟宣传两个混在一起。发展中的中国,当然不是一个固化的东西,说到传播,很简单,你是谁,你从哪里来,你找谁?中国也是一样,中国的过去是什么?中国现在的定位是什么,你将来想干什么?特别是我们强大以后,我们只要回答这三个层面。
2016-05-25 15:35:43
- 马晓霖:
从传播层面来讲,那就不是简单的靠一些大网站。国家形象、公司形象、公民形象,这三个形象,看世界的排名得分就能看出来,所以我觉得在形象得分方面,我们首先要考虑我们的国家形象是什么,我们的公司、企业,特别是走出去,包括我们附带的产品,你会带给什么形象。我们每一个公民每年出国,去年1.2亿,2020年达到2亿人次,消费也是最能花钱的,去年2000万的消费量,我刚刚从伊朗回来,伊朗说我们不欢迎日本人,也不欢迎欧洲人,我们愿意中国人来,中国人花钱很大方。除此之外,除了购买能力强,也有一些是负面的。谢谢。
2016-05-25 15:40:18
- 张洪忠:
马总提出了传播中的很多问题,第一是传播观念的问题,内宣、外宣不分。第二个问题是我们运作的机制也有很多值得商榷的。凤凰网的邹总怎么看这个问题,有请邹总。
2016-05-25 15:49:56
- 邹明:
一讲到传播,就觉得我们身上的担子特别重,实际上我们日常工作就是这么做出来的。记得一个台北朋友告诉我,北京那么发达,现在出门都可以不带钱包了。他说,我们都在网上看一个东西,是CNN的一个著名记者,那个节目就叫《我在北京的一天》,他用手机支付过了一天的时间,早上买煎饼果子,说没带钱,你扫微信吧,到商场也扫微信,他用这个故事讲述中国的网络支付已经发展到什么阶段了,中国的网络已经发展到什么阶段了。之所以这个新闻或者这个故事能够能够有那么大的影响,我们当时也谈了这个事情。
2016-05-25 15:50:38
- 邹明:
我觉得这个故事讲得很精彩,有几个要素:第一,故事很好,中国确实是网络最先进、最发达的国家之一了,包括我们的快递,在很多国家是不可能的,在网上订个菜,谁给你送啊,不可能。第二,谁讲的?外国人讲的。第三,是外国一个著名的媒体讲的。第四,这个媒体讲这个故事是在海外发酵的。
回过头来我们说海外传播,我们怎么做海外传播?谁来讲,用什么语言来讲,在什么平台来讲,我觉得这都是很重要的。在我们的海外传播上,不是说我们国家有钱,收购几家网站,收购几个媒体就行了,我们就传播出去了,我觉得那都是土财主的作风。确实很多故事,我讲这个案例就是值得我们在座的思考,也值得我们作为网络媒体人思考,它是一个成功的案例。
2016-05-25 15:53:34
- 王晓辉:
对外传播未必得到的都是掌声,我们的心理定位也不是说我讲的这个故事得到的都是掌声,比如前几天我做了一期节目,叫做《天书指路—海角再远也是家》,就是讲中国有世世代代在开发南海打渔生活奋斗的故事,通过这个引出来从历史上我们的渔民就在这里,这就是我们的家园,我们是热爱和平的渔民的家园。当然这里面讲了以后,20个小时就有260多万的阅读量和30多万的视频观看,还有将近3000人的评论,这3000人的评论,也有一些不好的评论。我的意思是说,对外传播不一定得到的是掌声和鲜花,可能得到的是指责,这也没有关系,只要他关注了。怕的是没人看,没人理,没人评论,那就白做了。
2016-05-25 15:54:41
- 张洪忠:
谢谢王总。也就是说我们在对外传播的时候,其实互联网是一个舆论场,它不一定全部是掌声,它是一个博弈的过程。首先是要在场,在场比不在场好,有人关注比没有人关注好,互联网至少要挺进这个领域。具体怎么做,看看马总有没有一些具体的想法,比如我们的网媒海外传播,以你在中东这么多年的研究和了解,我们怎么做好网媒的海外传播,有没有一些具体的建议或者措施?
2016-05-25 15:58:33
- 马晓霖:
首先一个根本性的问题要解决,将来有更宽松的互联网环境很重要。从互联网来讲,我觉得要用别人听得懂的语言,要用别人接受的语言,别人接受的方式,这还不仅仅是用什么文种的语言。基于互联网来讲,要草根性,要说人话,跟人家气场相同。大家如果要研究的话就会发现,互联网确实是不一样的形态,互联网受众完全是跟我们这一代,60年代、50年代,甚至70年代都是不一样的。在这个情况下,如果我们再以50年代思维指挥青年人传播,包括用我们固话中国人思维来讲我们中国人的故事,来让外国人相信,你就是大熊猫,你不是恐龙,那恐怕很难。在这种情况下研究业态很重要,研究受众心理很重要,研究什么样的方式更能让人家相信你是真的,相信你是好的。
2016-05-25 15:59:36
- 马晓霖:
只要大家解放思想,放开让大家传播,我相信是可以传播好的。当然也确实是不能指望你获得的都是鲜花、掌声。我想,随着我们的发展,我们跟世界交往的密切,“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全球化进程的推进,越来越多的中国人被世界了解,越来越多外国人到中国来了解中国,从国家到媒体层面,这种配合一定会把国家的形象传播得很好。
2016-05-25 16:04:34
- 张洪忠:
请邹总谈一谈我们应该有哪些做法提升网媒的海外传播力。
2016-05-25 16:05:33
- 邹明:
我特别同意刚才晓辉讲的PPT里面的第二点,他说这是我们国家应该顶层设计的,这里面我强调一点。第一,网络传播不只是网站的事,是所有的机构,包括国家政府、个人的事。第二,我们必须得承认当今这个世界最大的社交媒体在哪儿,我们必须利用所有社交媒体进行理念的传播。
第三,最近我看了一篇文章,说白了就是美国政府如何对中国进行传播的,举了很多例子,美国在中国的大使馆、领事馆,以及日本在中国的大使馆、领事馆,如何在我们的微信、微博上进行他们理念的传播。当然也有更多服务中国人的理念,而且特别讲到他们的语言特别的贴地气,卖萌也好,他们的语言很多都是卖萌的,和中国网友互动的,等等举了很多的例子。
2016-05-25 16:05:50
- 邹明:
第四,我们不一定利用我们这种大媒体进行传播,还有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名人,他的传播和影响力是很大的。一个著名的联合国的爱心扶贫大使,她是一个演员,在中国微博有很大空间的,她就可以以这个名义在中国传播慈善、公益、扶贫的理念,做得多好。但是我们国家也在扶贫,中国有很多演艺界人士扶贫也做得很好,他做过海外的传播。因为很多扶贫我们也想吸纳海外的一些资金,我们做了吗?这些都没做。刚才晓辉说的顶层设计特别好,但是这个要求不是要求中国网的、人民网的、新华网的,应该所有中国人都有这个意识,所有中国人想走向世界都要有这个意识,我必须和我的受众进行紧密的合作,进行紧密的互动。包括公益、扶贫,我们今年准备到美国去做,专业已经设立起来了。从这个点出发,让大家意识到是所有的政府机构,哪怕是国企,哪怕是我们共同承担责任,对外传播。
2016-05-25 16:07:22
- 王晓辉:
我再呼应邹总一下。刚才他讲的这个我非常赞同,今天社交媒体的出现,给中国的对外传播提供了一个前所未有的良好的渠道,在这个渠道中应该发挥作用的两个方面,一个重要的群体就是年轻人,今天我看到这么多年轻的同事来参与这个讨论,真的觉得很欣慰,还是要靠我们年轻人在社交媒体上充当主力军。因为今天的媒体形态和过去不一样了,当年的记者,用凯撒大帝说过的一句话,我来了,我看了,我征服了。过去的记者是,我来了,我看了,我写了,写完了我发了就算了。我来了,我拍了,就扔给编辑了,我就走了。但是今天的记者不一样了,除了你来了,你写了,你发了,你还要有一个什么能力呢?那就是营造互动的能力,因为那么多人在等着你的反应,你发完了以后人家有评论,有评论之后你有什么评价,你有什么反映,在这点上年轻同志肯定比咱们做得好,人家有人家的一套语言系统,人家有人家快捷的思维,所以在讲述中国故事上,我觉得利用社交媒体,发挥年轻人的作用,这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
2016-05-25 16:09:14
- 张洪忠:
我想再问晓辉总一个问题,比如我们在顶层设计之下的时候,我们在讲中国故事的时候,有没有一个具体的特别好的案例分享中国网?
2016-05-25 16:09:58
- 王晓辉:
我说一个做得不成功的案例。实际上中国网不是一个像新华、央视这样备受关注的网站,实际上我们发出的消息,发出的任何一个方面在海外还是很容易引起人家的关注的。我们曾经有一篇稿子,那是在世界上一次领导人执政能力的评选当中我们发了一篇稿子,我们就说了一下中国的领导人执政能力排在第二,世界英语国家做的评选,我们排在第二,那已经很是不简单了,印度的莫迪排在前面,我们的一个年轻的同事就写了莫迪排在前面,这个传播也不是说不实事求是的传播,那就是一个比较失败的案例。在印度大家立刻就感兴趣了,很多人就欢欣鼓舞,所有的中国人都承认咱们排在第一了,实际上我们等于给人家做了一个传播。这是我们的一个不成功的案例,我觉得这方面我们应该多去注意。成功的案例也有一些,比如我们在“一带一路”上,我们讲述了很多普通人的故事,用图片,短小视频说明中国的时候,这是成功的,《三分钟》这个节目是其中的一个代表。
2016-05-25 16:10:14
- 张洪忠:
现在“一带一路”是国家很重要的一个政策,“一带一路”里面阿拉伯国家又是很重要的区域,在这块区域里面,传播对于我们学术界而言,我们有时候了解是很少的,也许我们对美国了解很多,对英国、欧洲了解很多,其实对整个阿拉伯国家、中亚地区了解很少,我们团队也在开发哈萨克斯坦、土耳其的舆情分析系统,用他们的语料库来做,但是也是很难的。我想问一下马晓霖,在东亚地区、阿拉伯地区,在这片地区进行对外传播的时候,用互联网的时候有没有一些注意的或者可以推荐的方法?
2016-05-25 16:11:04
- 马晓霖:
这个问题很好。中东中亚是关注的重点,跑的也比较多,去年国庆跑的中亚,今年春节的时候跑的是海湾四国,这个暑假我还要从红海穿越到大西洋,走整个北非,也是围绕“一带一路”,因为我给宁夏卫视主持一档高端访谈,就叫《解码“一带一路”》。“一带一路”的沿线国家对“一带一路”的构想,他们的反映,说白了就是我们传播的效果怎么样,现在应该说是五味杂陈,不一而足。总体来讲,他们感觉是不错的,因为不像西方媒体抹黑和一味的质疑,因为这一条线正好是我们千年的丝绸之路的历史古道,这一带所有的民族国家都知道“一带一路”,都因为丝绸之路辉煌过、灿烂过,也因为丝绸之路的中断而衰落。
2016-05-25 16:11:50
- 马晓霖:
反过来讲,我们传播“一带一路”的时候怎么讲好故事,这个故事不仅仅要讲给“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听,而且要讲给所有的域外国家听,美国、日本等等,要让他们知道,“一带一路”真正是中国的倡议,世界的机会,让他们帮助中国理解“一带一路”,来参与“一带一路”,这样大家一起在“一带一路”这个“大盘子”中发财。这种情况下,无论中国的形象也好,包括“一带一路”推介的也好,总的障碍要小得多。说白了我个人理解“一带一路”就是复兴中国梦的一个抓手,中国梦复兴之时应该是“一带一路”建成之时。所以关键我们要把自己定位好,二是要跟方方面面的远亲近邻讲好我们想干什么,就是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我们要到哪里去,说清楚、讲明白。
2016-05-25 16:13:27
- 王晓辉:
“一带一路”绝不仅仅是经济上的“一带一路”,其实自古的“一带一路”就是经济之路加上文化之路,所以在今天的对外传播当中,我们做这个工作当然是肩负着历史重任,不仅仅做好经济方面的传播,更重要的是做好文化方面的传播,才能够让人家真正理解这“一带一路”,参与这“一带一路”。
2016-05-25 16:18:13
- 张洪忠:
中国网有没有阿拉伯语的频道?
2016-05-25 16:18:39
- 王晓辉:
有,我们阿语频道有9个同事,还有2个外国专家给我们做改稿人,每天发的稿子,从同行的反馈来说口碑还是不错的。我们现在在阿文也做了一些新媒体上的尝试,比如我们做了一个阿语的阿文应用,专门为中国和国外使用阿文的人用的,既传播了信息,这里面有新闻、有信息,还有服务,比如中国清真寺的介绍,清真寺怎么走,开放的时间。包括还有一些应用,像罗盘似的,祈祷的时候他们是对着太阳的方向,你在任何一个地方,只要打开这个应用,不仅能够看到中国用阿文表达的中国立场、传递的中国形象和声音,还能够应用它做“礼拜软件”,你跪下去那个方向绝对不会错,跪得准,这也是很受阿语受众欢迎的一个应用。
2016-05-25 16:18:45
- 马晓霖:
我互动一下,不知道为什么现在阿拉伯文的比重在我们话题中太高了,还是网络传播的问题,我过去记得大外宣送的都是纪录片、武术这些东西,但是去年我看到网上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的一个小短片,就是把《媳妇的幸福生活》的电视剧用阿拉伯语,不仅是阿拉伯语,还用埃及土语对口型配出来了,我听了一段笑得肚子疼。中国人说了一口掉渣的埃及口语,你觉得这个事情很诡异,但是反过来想,这就对了,这就是拿人家的语言,拿人家熟悉的东西来传播中国。过去说风光片、功夫片,留着长辫子,打打闹闹的,它是传播当代最流行、最现代化大都市中国的青年人,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奋斗,他们跟父母的关系,跟邻居的关系等等,会展现一个全新的中国,当代的中国。传播并不是简简单单的播发新闻,其实把我们的文化产品丰富了,通过网络撒播出去就达到了很好的效果。
2016-05-25 16:19:56
- 张洪忠:
我们在海外传播的时候,海外华人往往是我们二次传播的一个最大的中介,因为我们在传播的时候首先是海外华人接触我们的信息,然后再传给外国人,我有两个姨在波士顿,我去波士顿看她们的时候,她们为了争非诚勿扰哪一个女嘉宾漂亮,吃饭的时候争得不可开交,因为她们在波士顿二十多年了,其实她们就是文化二次传播的载体,我们在对海外华人的传播中,我想问一下邹总,我们互联网有没有一些好的做法,能够对海外华人进行传播?
2016-05-25 16:21:00
- 邹明:
刚才我讲了社交网络化,我举两个例子,解释我们是怎么利用海外媒体进行传播的。5月初我们做了一个很好的合作,和台湾的中视电视报,是台湾的最大新闻网站,还有中视集团下面的万宝合作,因为我这边要发表五篇文章,这五篇文章都是国内顶尖的涉台学者写的,我们对大陆的政策。我想这不行啊,光我发不行,我还必须得在台湾落地,我就去跟他们谈,咱们合作,连续用五天把这个发出来,他们很高兴。发出来之后影响特别大,中时电子集团,中国时报也特别兴奋,因为我这边给他提供了很好的文章。可以说我影响了有影响力的人,我们做到了,这个案例就是说,我是利用了在海外我要传播地区的最大新闻网站的平台,传播了我们的思想、我们的理念,所以达到了很好的效果,他们每天都给我兴奋得写报告,当天点击最高的如何如何,这是一个案例,我们可以接着做的,一是我们如何利用最大的社交媒体来做中国的传播。另外,我们如何利用驻在国最大的有影响力的新闻媒体进行传播的。
2016-05-25 16:22:23
- 邹明:
还有一个研究学者说我们网站上有很多好的评论文章,有很好的对国际问题的阐述,比如说南海问题,作为美国人来说,读中文还是很困难,他说你们能不能有针对性的翻译成英文,我来给你传播,我们也有自己的英文频道。从这点他又警示我了,并不是说我们放在所有网站的人对所有海外的传播都感兴趣,还有一大批需要感兴趣的人,我们还有很多事没做。简单总结一下我们是如何用好海外的社交网站的,如何用好海外的新闻网站的,如何用好海外的知名智库的学者,用他们来帮助传播中国的声音,我觉得这是我们还算小小成功的经验吧。
2016-05-25 16:23:07
- 张洪忠:
因为我们现在都在做海外传播,我也参加过政府部门组织的海外传播的测量指标什么的,但是我总是看到每个单位都是报我今年报了多少篇稿子,我今年做了什么,都是从传播者自己的角度来说自己的成绩有多大。目前我们对我们对外传播的时候,网络传播的时候,考量的标准,我不知道晓辉总能不能给我们介绍一下,我们有没有从传播效果的角度来考察网媒的考评?
2016-05-25 16:24:25
- 王晓辉:
从传播效果来说互联网,特别是新媒体是最能够直接、直观看到效果的媒介。传统媒体上,电视播送完就没了,广播也是播完了就没了,报纸发完了就没了,这方面特别是新媒体有多少人看了,有多少人看了视频,有多少人转发了、推荐了,有多少人给你回应了,一清二楚,你自己也很直观。我们现在也是一样,我们每次发一个东西,我都说马上看一下关注,有多少人点击,有多少评论,骂我们的占多少,支持的占多少,这是我们评价社交媒体传播效果最好的方式。对于一般的来说,我们发了多少条稿子,有多少记者参与,这些东西是我们完成了这个报道任务,咱们得跟主管部门、领导有一个交待,我们动员了多少力量、做了多少策划,我们是怎么想的,这也是很有必要的。但是直接能够反映出你的效果来的还是社交媒体上,很直观,所以我们非常注重这个指标。对于互联网的你可以找点击量,视频有播放量、观看量,社交媒体更是这样,很多留言,大家的评论都能看得出来,这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知己知彼的一个武器。
2016-05-25 16:24:45
- 张洪忠:
我想问一下晓霖,从您的观察来说,最近几年海外的互联网的传播,我们的影响力有没有什么变化?
2016-05-25 16:25:41
- 马晓霖:
互联网可能更多的不是一个资讯的载体,更多的是社交的工具,这种情况下,比如我们要通过互联网考察传播效果的话,也挺难。但我们更大的是中文,中文的传播效果也很难说,但是有一点,从海外各种政府机关、外交机构、影视明星、政客,在咱们微博落户,包括在微信,我觉得我们新媒体的传播肯定是有效果的,这种效果可能体现在某种政策上,体现在某种表态上。这方面还需要系统的做跟踪。但是中国互联网的影响力是毋庸置疑的。中国互联网工具的应用在国际上产生的影响力是相当大的。
2016-05-25 16:26:03
- 邹明:
从我本身的角度来说,做了这么多年互联网的传播,我觉得每年影响力都是慢慢提升的。从凤凰网本身来说,上凤凰网的海外人关注度最高的是海外的媒体人,这是比较特殊的,无论是华语的媒体人,还是英文的媒体人,我们都有过交流,盯着我们的人都是海外的媒体人。我觉得前几年还没有这么关注,这几年他也确实想了解凤凰网的立场,凤凰网传播的中国的声音,我觉得这是一个好现象,包括我们这种特殊的和央视不太一样的身份,所以它很有利在海外公众中树立中国的形象。第二,我们在海外的传播中也尽量翻译,用海外华人所喜欢的语言来变一下,这方面还是有所加强的。第三,如果做一个很好的海外传播的话,我们必须得策划,平台的策划,代表人物的策划,选题的策划,在这方面晓辉他们也有很多经验。我就谈这几点。
2016-05-25 16:28:20
- 张洪忠:
因为时间的关系,这个环节的互动到此结束。我有几个感受,第一个感受,最近几年随着我们国家互联网的发展,经济的发展,我们的互联网在海外的影响力是明显的提升和提高。我有一个数据,很多国家和地区的微信这个社交媒体是排第一的,这是我们整个海外影响在力在急剧提升。第二个感受,我们在对海外传播的时候还有很多工作要做,比如说我们要把宣传和传播分开,我们对海外的时候是一种传播,传播是一种平等的,一种讲故事的方式,一种双方互相平等沟通的方式,所以在观念上要有区分。二是在措施上要改进的是,我们对外的互联网的传播,不仅是互联网公司的责任,其实在互联网这个无所不在的世界里都让每一家企业都在传播中国的形象。我们团队正要马上发布“中央网络的媒体海外传播力”,中央14家网站的海外传播历,我们也做了110家央企的海外网络传播力,20几家国有银行的海外网络传播力,还有几十家自主品牌汽车的海外网络传播力。我们发现我们有很多空缺。第三个感受,我们在传播的时候,不仅是我们自己的平台在做,我们还要借助二次传播平台,海外社交媒体的平台,其实我们在这方面还是有很多空白的区域需要去建设和填补的。所以,未来我们网络海外的传播力还有很多工作去做,但是已经开始,我们有一个好的起点,我相信我们海外网络传播力一定会做起来,做得很好。我的环节到此结束,把话筒交给主持人郭沛沛。
2016-05-25 16:30:07
- 主持人 郭沛沛:
非常感谢几位嘉宾的精彩分享,先把掌声送给几位嘉宾。几位嘉宾的分享让我们对整个网媒在海外传播的现状以及摆在我们面前的艰巨任务都有了一个非常清晰的认识。虽然说我们在海外传播的路上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但是不可否认的是,随着网络媒体的发展已经为海外传播开辟了一个新的领域,也是一个大有可为的空间。任何行动的改变都是来自于理念的先行,网络媒体相对于传统媒体,或者刚刚几位嘉宾都谈到的,随着社交媒体的不断深入,网络媒体相对于其他媒体最深的一个变化就在于大的全球的互联性,个人参与能力变得急速加强。也就是说,任何一个事件或者任何一个行为都有可能变成一个国家形象的代名词出现在外国人的眼中。塑造国家形象是这个时代给予我们的一个机遇,也是我们每一个人身上的一个艰巨的任务。今天来的都是网站的同行,对于网站,各位嘉宾也是从自己的自身经验上给了很多借鉴性的方法。总结一下,比如在顶层设计上,我们的视野要全球化、我们的受众要进行贴近化、我们的语言要多元化,同时我们的传播要精准化,再次把掌声送给几位嘉宾。
2016-05-25 16:31:54
- 主持人 郭沛沛:
我刚才也说了,这不是一场沙龙,而是大家的聚会。我知道来的都是业内同行,对这个话题也有自己的思考,现在是互动环节,如果你有问题的话可以举手示意。
2016-05-25 16:32:51
- 观众:
感谢各位老师的分享,收获很多。尼克松在《1999不战而胜》中写到,“当有一天中国的年轻人不再相信老祖宗的文化,我们美国人就不战而胜了。”在未来国与国之间的较量中,不是武器,而是思想决定一个国家的生死存亡。对于中国网媒,包括中国政府以及各种外交海外传播,跟欧美的传播体系的海外传播,各位老师能不能做一个比较,它的传播策略和传播效果?
2016-05-25 16:33:07
- 马晓霖:
文化的传播力、渗透力、韧性远远高于硬实力对一个民族、对一个国家的影响,大家可以想一想,罗马帝国消亡了那么多年,罗马的精神、罗马的哲学、罗马的文化到现在依然在整个世界文明体系中产生着非常深的影响。坦率的说,中国的语言一旦翻成外语,它的自身魅力大打折扣。有一段英文诗歌,我不知道被哪个有才华的青年网民,大概用十几种诗歌体翻译成中文,美极了,五言、七绝、宋词、长短句,中国文化博大精深。从这点来讲,我们要有自己的文化自信,把我们的硬实力做上去,我相信我们的软实力会相得益彰。
2016-05-25 16:34:30
- 马晓霖:
说到底,我们不要忘了辩证法,决定事物变化的是内因,打铁自身不硬,是自身的问题,要去变革。一句话,你把民生搞好了,把经济建设搞好了,把老百姓都伺候好了,外面再大的风都吹不倒这棵大树,这是我的一点看法
2016-05-25 16:40:20
- 王晓辉:
我补充两句,也是回应你刚才的问题。尼克松说1999不战而胜,从这个书名就说明他的论断是错误的,现在马上是“一九”了,二十年过去了,“不战而胜”达到了吗?没有。而且我虽然不是美国总统,没有尼克松那么有名,我也可以下一个论断,当未来二十年之后,美国的青年人如果不相信美国文化的时候,那么我们中国就胜了,也可以这样说。实际上2039年我们中国可以“不战而胜”,但是真正导致你文化弱的是什么?是你的政治弱、经济弱。只有一个国家贫困了,你的文化大家都不相信了,你的青年人不相信你的文化了,他对这种文化缺乏自信了,中国这些年来,说实话我们的经济、国力、影响力在不断刷新,不断走向新的高度,中国人现在走在外面应该说是自信满满,当然我们有的时候也要给自己敲醒一下警钟,我们的人均GDP,我们的综合实力可能还有一些差距,但是总体来说我们的经济实力是向上的,这样使得我们的文化实力也是在向上走的。起码我觉得尼克松这个话说的不靠谱。谢谢大家!
2016-05-25 16:43:00
- 主持人 郭沛沛:
非常谢谢几位嘉宾的解答。无论是刚才在回答的过程中还是在整场中,其实马总一直在强调这件事情就是“内因”。我们国家一直有一个古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当我们让别人了解你的时候,把自己先修养好,这是别人认识你的前提,更是获得信任的一个最佳途径。
现场互动环节到此结束,谢谢几位嘉宾。有学者曾经说过,二十一世纪中国的崛起是最显著也是影响最深刻的现象,确实,当今中国正在经历一场千年未有之变局。在这种网络媒体发展的格局下,中国正在以新的形象站立在世界的面前,“网络传播沙龙”将继续关注中国网媒在海外传播的现象,为共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为讲好中国当代这个最宏大、最精彩的中国故事尽一份心、添一份力。
《网络传播》沙龙聚焦最前沿的话题,邀请最权威的专家,旨在为最亲爱的读者和网友奉上最有诚意的巅峰对话。在此也做一个预告,杂志自推出“中国新闻网站传播力榜”以来,已连续发布11期,明天上午9点的时候我们将会专题召开第三届中国新闻网站传播力研讨会,届时将对榜单新型评价体系及年度榜单发布情况作介绍。届时各位的参与!
《网络传播》沙龙,朝阳门内大街190号,再次欢迎各位的光临。
2016-05-25 16:43:43
- 中国网:
本期直播到此结束,感谢关注!
2016-05-25 16:57:49
图片内容:
- 第九期网络传播沙龙现场
- 第九期网络传播沙龙——中国网媒的海外传播
- 中国网总编辑王晓辉分享海外传播实践心得
- 中国网总编辑王晓辉发言
- 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院长张洪忠
- 博客联合社区创始人、资深媒体人马晓霖
- 凤凰新媒体副总裁、总编辑邹明
- 嘉宾共话中国网媒的海外传播
-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记者提问
- 博客联合社区创始人、资深媒体人马晓霖回答记者提问
- 第九期网络传播沙龙主持人郭沛沛
- 中国网对网络传播沙龙进行现场直播
图片大图:
-
第九期网络传播沙龙现场
中国网 宗超
-
第九期网络传播沙龙——中国网媒的海外传播
中国网 宗超
-
中国网总编辑王晓辉分享海外传播实践心得
中国网 宗超
-
中国网总编辑王晓辉发言
中国网 钱晨
-
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院长张洪忠
中国网 宗超
-
博客联合社区创始人、资深媒体人马晓霖
中国网 宗超
-
凤凰新媒体副总裁、总编辑邹明
中国网 钱晨
-
嘉宾共话中国网媒的海外传播
中国网 宗超
-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记者提问
中国网 宗超
-
博客联合社区创始人、资深媒体人马晓霖回答记者提问
中国网 宗超
-
第九期网络传播沙龙主持人郭沛沛
中国网 宗超
-
中国网对网络传播沙龙进行现场直播
中国网 宗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