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直播 文字实录 图片实录 返回直播页

中国社科院《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NO.14》发布会

   兹定于2016年5月30日14:30在中冶大厦9层第一报告厅(北京市朝阳区北三环东路)举行“《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NO.14》新书发布会”。中国网现场直播,敬请关注! 文字实录 图片实录 返回直播页

图片实录 更多

相关新闻

相关专题

相关站点

活动标题

  • 中国社科院《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NO.14》发布会

活动描述

  • 兹定于2016年5月30日14:30在中冶大厦9层第一报告厅(北京市朝阳区北三环东路)举行“《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NO.14》新书发布会”。中国网现场直播,敬请关注!

文字内容:

  • 王茵: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媒体朋友们,大家下午好,今天我们在这儿举行《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2016发布会,也是第14次发布会。这次发布会的主题为“新引擎、多中心,群文化城市体系”,首先要向以倪鹏飞为首的城市竞争力课题组表示祝贺,要向发布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表示祝贺,向一直以来关注和支持这个报告的专家学者、媒体朋友们表示感谢。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连续十几年来对全国294个地级以上城市综合竞争力进行比较后出座次,即从全球视角分析中国城市的整体位置,同时提出中国城市的全球竞争战略,是国内各个城市政府部门制定规划的重要参考资料。今天非常感谢大家在百忙之中出席这个会议,接下来首先我介绍与会的嘉宾,他们是:

    2016-05-30 13:51:39

  • 王茵:

    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院长、学部委员高培勇先生,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社长赵剑英先生,中国社会科学院科研局副局长王子豪先生。专家有:国务院参事,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组组长牛文元先生,中国区域科学研究会理事长、南开大学教授郝寿义先生,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宏观经济研究院科研管理部主任高国力先生,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所长魏后凯先生。我是这次大会的主持人王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重大项目部主任、中国社会科学制度出版中心主任,还有金成武先生,他是经济研究编辑部副主任,金成武先生现在在路上,经济研究编辑部编审王丽娜女士。当然,更重要的是我们这个报告的课题组成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与竞争力研究中心主任倪鹏飞先生,以及他的主要研究团队。

    2016-05-30 14:25:44

  • 王茵:

    参加这次会议的媒体有:人民网、新华网、中国网、光明网、中新网、北京青年报、法制日报等著名媒体。对于各位领导、专家媒体的光临我们再次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

    按照会议的议程,首先请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院长、学部委员高培勇先生致辞。

    2016-05-30 14:26:06

  • 高培勇:

    尊敬的牛文元老师,剑英社长,后凯所长,郝老师,以及我们的自豪局长,各位女士们、先生们,大家下午好。作为致辞,第一个必须做的事情,就是请允许我代表中国社会科学研究院财经战略研究院对大家参加今天的这样一个发布会表示衷心的感谢和热烈的欢迎,这也是我说不清第几次参加城市竞争力的发布会,每次参加这样的发布会,都会有一些新的心得和体会。

    2016-05-30 14:32:57

  • 高培勇:

    这次城市竞争力报告的发布会,我感到最大的一个变化,就是有关城市竞争力的评估指标越来越向综合性的层面迈进,越来越让人感觉到城市竞争力是综合性指标,而非单一的经济命题,它是通过各个方面的指标综合而成。比如让我们立刻想到的,就如全面深化改革一样,包括了经济的、政治的、文化的、社会的、生态文明的,以及党建、内政外交等多个方面。如果把全面深化改革的目标定义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话,我想,这个城市竞争力的综合性指标,最终也要凝结于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这是今天这本《城市竞争力报告》所折射出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这就是说,城市竞争力指标实际上是和时代的发展进程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说它和时代发展进程紧密联系在一起,实际上就是立足于当前中国的发展现实。

    2016-05-30 14:37:06

  • 高培勇:

    讲到中国当前发展的现实,最突出的一点,就是我们正在逐步进入经济发展的新常态。讲到新常态,大家立刻会想到的是当前的经济下行,压力是日趋加大。从供给层面也好,从需求层面也好,我们都看到,起码作为以往经济发展引擎的城市化进程是在减缓当中,还有固定资产的投资,实际上它的增速也在放缓当中,特别是其中的民间投资增速,下滑的速度是非常之快的。大家已经看到,虽然第一季度中国经济增长的速度是6.8%,但实际上我们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只有10.5%,其中民间投资的增速是5.2%。

    2016-05-30 14:40:55

  • 高培勇:

    这让我们想起,如果说在过去30年当中我们一直在依赖于城市化的发展进程,来推动中国的经济增长的话,那么在今天,我们如何继续推进城市化的发展进程?越来越感觉到城市化进程这样一个推进是需要获得新的动力的。这种新的动力靠什么?我看到很多报告都在讲,要保证“十三五”时期中国经济增速能够达到年均不低于6.5%的水平,我们依靠潜在的经济增长速度变成实际的增长速度,另外一靠就是靠改革的红利。而从改革的视角来理解城市化的发展进程,并且使城市化、城市竞争力获得新的推动力的话,恐怕我们只能越来越多地依靠制度的创新。谈到制度的创新,我上周三的时候在城市百人论坛上提到过一个亟待改革的事项,那就是要变二元经济社会体制为一元的经济社会体制。二元的经济社会体制和一元的经济社会体制其实在中国集中表现在二元的财政体制,而二元的财政体制又具体化为我们沿袭已久的城市财政和国有制财政。就城市财政而言,即便在今天,我们整个财政收支体系的布局基本上是围绕着城市来运作的,只要是城市内部的收入与支出,都是明明白白的、毫无障碍地列入到财政收支范围当中去。但是一旦跳出城市,延伸到农村,它的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就要在另外一种体制条件下,或者打了一个折扣的体制条件下布局,这也就是说,我们的外来人口在城市化进程当中,它会和城市居民享受不一样的待遇,这是讲城市财政。

    2016-05-30 14:42:59

  • 高培勇:

    另外一个标尺,就是国有制财政。我们的财政体制的运作,直到今天,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以所有制作为分界线的,只要在国有制范围内的事情,它都会明明白白、不折不扣地能够进入到财政收支体系当中。而一旦跳出国有制,那么不管是收入还是支出,都要打一定的折扣。从这个角度讲,在当今的中国,要提升城市的竞争力,并且通过城市竞争力的提升来推动城市化发展进程,从而使中国的经济能够有个相对稳定的经济增速,看来我们还得把更多的力气放在推进改革上,而不是用传统的思维模式或者思维逻辑来推进当今中国城市化发展进程。

    2016-05-30 14:45:10

  • 高培勇:

    就刚才我讲的这个事情而言,要变二元财政体制为一元财政体制,其实线索是非常清楚的,在财政收入上,我们要做到让人们(包括城市居民,也包括外来人口)对这个城市在收入层面的贡献能够显现化,不管是城市固有的居民还是外来人口,都要通过一个体制安排,使得他对这个城市发展资金方面的贡献能够让大家看得见、摸得着,而且实实在在的能够把握住。这需要做什么呢?这需要做两件事情。一是让每个人缴纳的间接税能够显现化,任何一种商品和服务当中都是包含税收的,我们要做到的是在制度设计上、在人们的感知上,能够让所有人对这个城市的财政收入方面的贡献让大家看得见、摸得着,这是很重要的一条。你买一个馒头以好、吃一顿饭也好,你交了多少税,特别是让居住在城市里的所有人都感觉到,而不是让人们感觉到,这个城市的财政收入都是居民贡献的、都是由国有制财政所贡献的,不是这个意思,这是非常重要的事情。

    2016-05-30 14:45:47

  • 高培勇:

    除此之外,另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就是逐步提升直接税的比重数字。因为在间接税的条件下,大量的税都隐性化。如果能够逐步提高人们缴纳的直接税的比重,不仅是纳税人本人,还有其他所有人,都能够明明白白地知道你对这个城市的发展做出了贡献,这是非常重要的一条,是财政收入方面的。

    还有一方面就是在支出线索上要实现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不管你是城市人口,还是外来人口,你是户籍人口还是非户籍人口,只要你生活在这个城市,只要你在这个城市做出了你应该有的税收贡献,那么他应当同其他居民享受无差别的基本公共服务,比如教育、社保、住房诸如此类。我想,这是在当前的新的历史背景条件下,我们在改革方面所应当着力推进的一个线索。

    2016-05-30 14:50:36

  • 高培勇:

    这个线索非同小可,绝不是和其他线索处于均等地位的,而是作为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一个基础和支柱来打造的,我们只有迈出了这一步,城市的治理水平才会向现代化迈进,我们才会有一个大家所期待的各个方面都能兼容的城市竞争力的发展水平,我想这也是推进我们中国城市化进程,使我们各方面改革的红利能够及时显现,从而避免我们在经济发展的过程当中出现一些挫折,走不必要的弯路,所能坚守的一个方面。所以特别希望今天这样一个发布会,大家能够围绕着城市竞争力的指标,特别是围绕着城市竞争力这个指标体系所做出的评估结果,大家能够放在关系党和国家发展全局的这样一个更宽广的平台上加以讨论和评估,而不是局限于我们过去的更多地放在经济发展的平台上来加以评估,这是我们开好今天这个发布会的初衷之所在。

    2016-05-30 14:50:47

  • 高培勇:

    特别感谢各位能够参加今天的发布会,围绕着城市竞争力这样一个指标体系,以及它的评估结果,贡献大家的才智。谢谢大家。

    2016-05-30 14:56:06

  • 王茵:

    感谢高院长从数据入手,对本报告和城市发展问题做了简洁而有深度的学术分析。城市竞争力是财经战略研究院的重要权威成果,感谢高院长多年的支持。下面有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社长赵剑英先生致辞。

    2016-05-30 14:56:38

  • 赵剑英:

    尊敬的各位专家,各位媒体朋友,大家下午好,非常高兴能够参加《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2016年版发布会,首先我谨代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对《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2016年版的发布表示衷心的祝贺,以及概述的原创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及城市竞争力课题组表示衷心的祝贺。

    2016-05-30 14:57:04

  • 赵剑英:

    《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是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院倪鹏飞研究员牵头、联系两岸四地的专家学者,十几年锲而不舍的原创,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品牌报告,这个报告具有权威性、公正性、实用性和指导性,一向被国内政府部门及民众所关注,为相关省区和具体城市分析自身竞争力、制定提升竞争力的战略提供了启示和参考。细心一点的读者和媒体朋友们可能会发现,今年这个报告出版单位换组了,是由社科文献出版社改成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首先作为出版单位,我们非常荣幸承担这本报告的出版。

    2016-05-30 15:01:29

  • 赵剑英:

    这本报告从接收稿子到出版,我们花了一个月的时间,字数还是很多的,有60万字,今天这个书还没有进出版社,直接从印厂拿到发布现场,也体现了竞争力这个因素,时间和效率。我想,我们这个报告对出版社来讲,我们是非常重视的。现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成立了重大项目出版中心和中国社会科学智库成果的出版中心,全国近600家出版社当中,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正在努力打造国内高端智库集中发布的中心,我们已经出版了50恩多本,从2015年开始,出版了国内25家高端智库尤其是中国社会科学院11个专业化智库的主要成果,在我们国家智库报告这样一个出版形态当中得到体现,我们还开辟了地方智库报告和智库丛书几大系列,同时我们不仅在国内发布,现在已经跟英国著名出版机构罗德里奇出版社谈妥了,选择一些对中国的宣传方面有重要意义的国际高度关注的话题,翻译成英文,由罗德里奇这个出版社在英国发布,我们正在走这样一步国际化的道路,出版社为何智库建设的成果,做出我们的一些努力。

    2016-05-30 15:01:57

  • 赵剑英:

    关于这本报告的变化方面,或者说创新方面,有新的因素方面,刚才培勇院长已经从战略高度把城市竞争力的研究做了很好的精彩的演讲,听了很有启发,待会儿鹏飞研究员的团队要对这本书做专门的报告,我作为出版社就不浪费时间了。我想说的是,这本报告,除了国内继续宣传之外,我们要跟国外的罗德里奇出版社谈合作,争取在国外搞成一个连续出版物,扩大它的国际影响力,使出版单位和研究单位共同合作努力,把《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成为一个国际品牌,使我们国际学术界观察中国城市研究乃至于更宏观的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载体,这也是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跟倪鹏飞教授这个团队,和财经战略研究院在这个报告的首次合作,我想我们会合作得更好,把这本书报告从原创到宣传,取得更好的效果。谢谢大家。

    2016-05-30 15:04:52

  • 王茵:

    正如赵剑英社长所说,我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非常有信心能够将国内知名的品牌打造成国外知名的中国社会科学成果。接下来有请科研局副局长王子豪先生致辞。

    2016-05-30 15:05:03

  • 王子豪:

    各位领导、专家,各位媒体朋友,大家下午好,非常荣幸参加今天的发布会,首先我代表中国社会科学院科研局向财经院倪鹏飞研究员牵头,两岸四地专家共同携手完成的2016年度《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正式发布表示热烈祝贺。城市报告的编纂走过了14个年度,它的社会影响力日趋占领了重要地位,这大概是从城市报告首部编纂开始就体现出这样三个重要特点:

    2016-05-30 15:06:29

  • 王子豪:

    第一,城市报告抓住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飞速发展的城镇化进程,前所未有地将城市建设作为一个中央高度关注、社会迫切关注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摆在了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面前,城市报告紧紧围绕城市建设这个重大实际问题,坚持不懈,辛勤耕耘,体现了社会科学工作者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社会责任意识。同时,城市报告汇聚两岸四地专家力量共同携手完成,体现了财经院的组织协调能力,体现了课题组的团体协作精神,值得发扬和激励。

    2016-05-30 15:06:50

  • 王子豪:

    第二,城市报告反映了我国城市建设的发展规律。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指出,城市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有其自身规律,必须认识、尊敬、顺应城市发展规律,端正城市发展指导思想,切实做好城市工作。同样,科学研究也有自身规律。科学研究必须理论联系实际,秉持实事求是精神,研究城市问题不能脱离城市发展的实际,城市报告课题组从我国城市建设规律出发,借鉴国际城市发展经验,经过多年的探索,建立起一套比较全面、完善、科学的指标体系。每年的报告都建立在拥有大量客观数据基础之上,这样就使研究成果具有了科学性,社会影响力才得以不断扩大。

    2016-05-30 15:07:21

  • 王子豪:

    第三,城市报告提供了我国城市发展的理论支撑。我国的城镇化速度是历史罕见的,城市的高速发展也使得城市研究具有了前所未有的迫切性。城市建设绝不应当是单纯的经济发展,必须树立新的发展理念。城市发展应当如何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如何提高城市发展持续性、宜居性、避免“城市病”,如何提高城市风貌整体性、文脉延续性、塑造城市精神等等,这些都是新的城市发展观需要解决的问题。城市报告详细评价了近300个中国城市的竞争力状况,并提出城市发展的经济竞争力强、社会凝聚力强、环境永续力强三个价值目标,这对于形成我国新的城市发展理念具有指导意义,对城市的具体发展具有借鉴价值。

    2016-05-30 15:07:58

  • 王子豪:

    最后,我要祝愿城市报告的编纂工作不断取得新的成绩,祝愿财经院广大科研人员能够保持团结协作、潜心研究的优良学风,通过组织实施城市报告这样的课题研究,带出一支政治坚定、学风扎实、学术素养深厚、了解社会实际的人才队伍,使我们的社会科学研究在贯彻落实中央四个战略布局,全面推进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生态文明建设当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在这里祝贺社会科学出版社,也希望能够给我们以后组织出版更多的学术精品。谢谢。

    2016-05-30 15:08:20

  • 王茵:

    感谢王局长,谢谢科研局的重视。接下来进入今天发布会的主题环节——成果介绍。首先请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与竞争力研究中心主任倪鹏飞博士先生做主题报告,大家掌声有请。

    2016-05-30 15:10:27

  • 倪鹏飞:

    非常感谢今天出席会议的各位领导、专家,还有新闻界的朋友。确实,咱们这个报告已经坚持了第14次了,按照一般的研究规律,第一个问题,作为一段时间的研究,可能是比较好,但是长期进行研究,有有利的方面,也有不利的方面。

    我们这个研究,当我们有松懈情绪的时候,就受到了很多的鼓励。最近的一个鼓励,就是去年年底,中央城市工作会议,37年一次召开的城市工作会议,把我们城市发展目标确定了,其中一个目标就是要提高城市的竞争力。后来我了解,专门提出这个目标,也与我们前期扎实的研究有一定的关系。

    2016-05-30 15:10:52

  • 倪鹏飞:

    刚才高院长讲了城市发展的一些重要趋势,我还想给大家报告,我们的竞争力报告研究进展的一些趋势。中央全会提出了五大理念,是去年提出来的,大家翻一翻我们的“竞争力”,从原来的“经济竞争力”,现在发展成为“可持续竞争力”,“可持续竞争力”包括六个方面,其中“五大理念”,正好在六个方面里面,同时又加了一个城乡一体,城乡一体也可以放在社会里面。所以说,我们竞争力的研究,作为引领城市发展的一个重要参考,正像刚才几位领导所说的,试图在理解城市发展的规律,遵循党中央、国务院的重大决策和指示,在这几个方面的结合上下功夫,所以我觉得,这是可以给大家做一个汇报的。

    2016-05-30 15:12:03

  • 倪鹏飞:

    今年的竞争力,和每年有相似之处,它的整个格局,接下来两位同事会做详细的报告。我们现在竞争力研究还有一个重大的转变,这个重大转变就是从原来的仅仅是进行城市竞争力的评价,发展为对一些重大的前瞻性的问题进行研究。今年我们选择了城市体系这样一个问题,之所以选择这个问题除了我下面要讲的背景以外,还有一个重要的背景,就是我们国家由住建部牵头,正在进行城市体系的规划研究,我们团队也是这个研究的团队之一。所以我们把今年的主题确定为城市体系的研究。

    2016-05-30 15:12:22

  • 倪鹏飞:

    今年的竞争力,和每年有相似之处,它的整个格局,接下来两位同事会做详细的报告。我们现在竞争力研究还有一个重大的转变,这个重大转变就是从原来的仅仅是进行城市竞争力的评价,发展为对一些重大的前瞻性的问题进行研究。今年我们选择了城市体系这样一个问题,之所以选择这个问题除了我下面要讲的背景以外,还有一个重要的背景,就是我们国家由住建部牵头,正在进行城市体系的规划研究,我们团队也是这个研究的团队之一。所以我们把今年的主题确定为城市体系的研究。

    2016-05-30 15:12:22

  • 倪鹏飞:

    为什么要研究这个问题呢?中央政府为什么要研究规划这样一个问题呢?因为中国正在经历人类历史最大规模的城市化进程,城市化进程正在改变中国既有的空间格局。既然要顺应规律,因此中国目前的城市体系要做重大调整,因此我们应该要研究,要规划新的城市体系来。这个目标,我注意到在研究的过程中,内部有的仅仅倾向于竞争力,倾向于经济增长,实际上我们通过文献的回顾发现,全世界或者比较有前瞻性的对城市体系规划的目标,它是要促进国家的经济增长、社会公平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要着眼于这样的目标。具体来说,有几个事情,使得我们必须要研究这个东西,并且我们要设计出一些新的思路来。第一个,我刚才说了,中国正在经历人类最大规模的城市化进程,大家都知道,中国的城市化有着巨大的潜力,但是它就是发挥不出来。

    2016-05-30 15:12:46

  • 倪鹏飞:

    前一段时间说可能问题出在我们的户籍制度上,所以我们就改革户籍制度。现在我们改革了,三、四线城市的户籍放开了,但是人家不去啊,问题还没有得到解决。所以我们现在经济下行的压力很大,一方面我们有巨大的潜力,另一方面我们现在下行的压力很大。所以,我们要看一看,我们这个潜力是不是没有发挥出来,我们应该怎么把它发挥出来?这是第一点。

    2016-05-30 15:17:17

  • 倪鹏飞:

    第二点,从全球到中国,一个重大的趋势,就是城市在大型化,因为有个规模经济的问题,规模越大,会享受越多的外部经济,所以有大型城市的问题,一般大型的城市可能竞争力就强。但是一方面在大型化,另一方面大城市的“城市病”愈演愈烈,我们这一次研究就发现了,待会儿就会介绍,城市竞争力最强的城市也是“城市病”最严重的城市。那么我们如何趋利避害,如果让城市既要大型化,获得规模经济的优势,又要避免过度聚集导致城市病?所以需要新途径。这个需要新途径,也需要设计一个新的城市体系来。

    2016-05-30 15:20:21

  • 倪鹏飞:

    第三点,中国正在发生重大的一个变化,中央领导也在讲,在分化,在各个方面分化,城市也在分化,并且分化得非常严重。我们中心区在繁荣,它的一百公里以外就是贫困带,在衰退。还有,大家现在讨论得特别多的是东北的下滑特别严重,东北整个在衰退,而我们研究发现,东北的衰退是不是与它的大城市的衰落有很大的关系?结果我们进行了一个实证的统计发现,确实存在这样的问题。整个国家的不同区域在进行分化,区域里面的不同区域又在进行分化,这也是与我们现行的制度体系和现行的城市体系有很大的关系。改变这个问题,也要使我们的城市体系进行一个重新的设计。

    2016-05-30 15:20:50

  • 倪鹏飞:

    第四点,一般来说,全世界城市发展初级阶段的时候,城市体系可能是一个等级的,中国也不例外,在过去是等级的。但是和其他国家相比较,我们除了规模上的等级以外,还有一个重大的是行政等级,尤其是行政背后的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的差异在加剧,所以又进一步导致了上面的分化。要化解这个矛盾,也需要有新的突破。

    2016-05-30 15:21:09

  • 倪鹏飞:

    第五点,我们的政策。刚才我们说了,现在有“城市病”很严重,大家都觉得城市规模不能太大,应该向小城镇去发展,所以整个来说,我们提出大中小城镇协调发展,简单地来说,就是限制大城市发展,要让到小城市里面去。刚才咱们说要尊重经济规律,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落实到城市空间来,每个人都愿意到收入高、就业机会多、公共服务好的大城市里面去,但是这些公共服务基础设施没有改变的情况下,我们的政策却希望我们都到小城镇里面去,甚至我们说小城镇都把户籍放开了,去吧,但是没有效果,没有人愿意去。那么大家想一想,这个政策是不是应该调整呢?那么怎么办呢?概括来说,怎么能趋利避害?市场发展的规律是让大城市能获得更多的外部经济,但是大城市的发展又会导致“大城市病”,那么我们怎么既发展大城市,又不导致“城市病”?从国际的经验来看,有解决的办法,能够兼得。

    2016-05-30 15:24:02

  • 倪鹏飞:

    基于这样一个情况,我们提出要研究这样一个问题,也给我们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方向,就是释放潜能,化解矛盾,顺应规律,需要重构中国的城市体系。

    确定这个题目以后,我们做了很多文献的研究和实证的研究。首先看看国际经验,从组织体系来看,单一的城市向城市群方向发展。从规模体系来看,这一点值得大家注意,就是全世界的城市都在大城市化,需要大国的人口,一百万以上的人口,要占到这个国家的40%-50%,有一些小国,几乎整个国家的人口都在大城市里面。随着城市化率的提高,一百万人口占整个国家城市人口的比例在迅速上升。

    2016-05-30 15:24:39

  • 倪鹏飞:

    第二,从结构体系来看,我们注意到,全世界的一些大都市、大城市区在多中心化,有的大国出现了多中心。因此,从单中心到多中心是全世界发展的重要体系。组织体系就是城市群化,OECD在九几年的时候,专门做了城市群的比较研究,反映出城市群人口占整个国家的人口比例,城市群GDP占整个国家的GDP,总得来说,城市集群化发展趋势非常明显。

    第三,城市的联系。从过去的垂直联系,就是全世界的情况来看,尤其进入到发达阶段,从过去的垂直联系,上一级的城市控制指挥下级的城市,正在演变成平起平坐的平等的网络体系,也就是各城市各个中心是有分工的,他们之间没有明显的等级,这个城市在金融中心上比较好,他那个城市在制造中心比较好,他们之间是互补的关系。尤其在欧洲的国家比较明显。

    2016-05-30 15:24:57

  • 倪鹏飞:

    同时,我们做了实际的研究回顾以外,也对文献做了很多深入研究。我本人这几个月看了大量的有关这方面的文献,城市规模体系的文献、结构体系的文献、组织体系的文献,联系体系的文献,总体上来看,都是谈一个问题,没有把他们联系在一起,没有一个多空间层次的城市规模、结构、组织、联系体系完整的框架。我们希望能够在理论上做一些突破,我看了很多文献,找到了两个非常接近的两个模型,但是它是各讲各的,后来我想到我的两个模型联系到一起,把这样一个框架,用一个模型的方式连在一起。我们的思路是这样的,一个国家或者是一个城市,它的人口的规模会决定城市是多中心还是单中心,以及这个城市的分布。为什么呢?因为一个城市,特别是中心城区,它有一个最优规模的问题,通过几个变量,也就是说,交通的便利程度就是拥堵程度,你的工资、租金,这样几个变量,拥堵超过一定程度,人口超过一定程度,城市的人口选择的一个中心里,成本就要超过收益了,就不合算了,就必须分成两个。国家也是的,国家层面、区域层面、城市区层面,都受人口规模影响,决定是否是多中心的问题。一个国家的国家人口是可以确定的,国家人口确定了,就可以确定这个国家是几个中心,包括最大的中心。如果这几个中心确定了,中心的人口也就确定了,中心人口如果超过了最优的规模,接下来城市是几个中心也就确定了。地理学界一直有一个齐普夫法则,结合在一起,就能够很好地把国家人口、国家城市中心和区域的城市人口和城市中心联在一起,形成一般的平衡。这个理论体系所描述的现实规律是存在的。

    2016-05-30 15:34:43

  • 倪鹏飞:

    基于这样一个理论,结合到中国这个巨型国家,中国不仅是一个大国,我认为它是个巨型国家,我们就可以在四个方面推定。第一,中国将是一个集群化的城市组织体系,它表现为城市群。第二,中国城市规模来看应该是“哑铃型”的城市体系,把城市分成大城市、中等城市、小城市和小城镇四级,大城市和小城镇两边的未来人口会很多,各占1/3,中等城市和小城市的人口相对要少一些,它们两个加在一起才可能达到整个城市人口的1/3,所以我认为可能是“哑铃型”的。第三,中国将是多尺度的城市体结构体系。第四,网络化的城市体系,金融、制造、科技、文化,各有一个城市体系,这个城市体系的中心和层级是不一样的,这几个网叠加在一起的时候,就形成一个新的综合的网,这个体系中心与中心之间可能就是扁平化的、相互合作的体系,而不是等级化的体系了。

    2016-05-30 15:35:31

  • 倪鹏飞:

    这个理论和推定做了以后,我们就对中国的实际进行了一个观察,也做了真正意义上的计量分析,在这里我们给大家展示的是简单的统计的描述。从统计上看,我们国家城市群体系已经是非常清楚了,中国确实存在着一个城市群体,并且我们还用齐普夫法则订立,说明不仅仅是有城市群,而且城市群人口规模还有点符合国际地理学界的判断。

    2016-05-30 15:35:47

  • 倪鹏飞:

    多中心,从国家的角度来看,城市群的角度来看,多中心好像已经存在了。上海、北京、广州、深圳,这可能是中国三大顶级的中心,其他西北、东北可能都有中心,但是一个大城市的城市内部多中心还很少,还没有很好地出现,这是我们大城市的城市病非常严重的重要原因。我们也注意到,比如说东莞、苏州,他们有点像多中心,所以他们城市发展的情况来看,要好得多,虽然城市规模比较大。

    2016-05-30 15:36:01

  • 倪鹏飞:

    网络化和多中心是结合在一起的,从总的国家来看,我们有网络化的情况。但是总体上来看,区域,尤其是城市来看,网络化还很遥远,还主要是等级化的体系比较严重,这些都从一些实证的层面上反映出我们国家的情况。

    最后是规模化,就是城市的人口,这个是比较有意思的。在我们心目中肯定都是尖塔型的,大城市人口比较少,越往下人口比较多,这些年注意到,小城镇发展没有问题,大城市这些年发展非常快,中等城市和小城镇发展的相对比较慢。在学术界大家讨论的时候,都把这个当成一个问题,我参加欧洲项目,外国人都认为这是一个问题,但是我认为这是一个趋势,不是一个问题。从天津的经验来看,一百万的大城市比例会提高,从规模经济来说,现在好多研究三百万到五百万才是最优的规模,无论从城市数量来看还是大城市人口规模来看还是比较少,所以有这样一个规律,这是2006到2014年的数据反映出来的情况。

    2016-05-30 15:36:56

  • 倪鹏飞:

    还有一个有意思的分析,还是在集群里面,其实我原来一直在思考,大城市小城市协调发展,大家特别希望让小城镇有个很好的发展。这个我们做了一个统计描述,就发现了一个问题,就是在城市群里面,在大都市的周围,小城镇发展得非常快、非常好,包括小城市发展得非常好、非常快。但是,在城市群之外,在比较偏远的远离大都市的区域,小城镇不但没有很好的发展,而是在衰落之中。我们把两万个镇的数据都找到了,它的非农就业和常住人口,都做了分析比较,这个图非常明确地显示出,在都市区里面,在大都市周边,在城市群里面,小城市发展得非常好,之外就比较差。

    2016-05-30 15:37:30

  • 倪鹏飞:

    根据上面的这些研究,我们得出一些结论,其实这个结论也非常清楚了,在组织体系上,中国已经出现一个城市群体系,而且这个城市的规模序位关系,正像齐普夫法则描述的理想状态靠近。在规模分布上,是“哑铃型”的,出现了大城市和小城市(镇)“两端大”,中等城市比较小,而且竞争力普遍较强的城市和小城镇多分布于城市群之内,城市群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增长和规模红利的源泉。空间结构上,我们已经出新了上海、北京、广州这样的多中心的城市群,但是内部还是单中心,导致“城市病”愈演愈烈。

    2016-05-30 15:37:47

  • 倪鹏飞:

    联系上,尽管顶级城市间功能分工和网络化已经浮现,但低级别城市间的等级化联系特征明显,城市网络化联系远未形成。为了更好地顺应城市化的客观规律,适应转型的需要,挖掘发展的新动力和新红利,我们应该要有个新的规划。这个新的规划我们概括成三个目标、四个任务的转变、五个重要措施(345),三个目标就是有利于促进经济竞争力的提升,简单说就是竞争增长。我们在这里做了一个初步的计算,如果按照这个规划来看,大城市和十大城市群城市放开了发展,这些区域保持8%以上的增长是没有问题的,在未来五到十年,如果这样的话,6.5%以上的增长也是完全有信心的。所以,无论从目标来看还是现实来看,有这个能力。第二是社会凝聚力,因为我们说是网络化的,是城市群的,网络化可以缩小地区差距。第三是这种体系有利于环境的可持续,既是我们的目标,也是我们设计的能够达到的方向。

    2016-05-30 15:38:25

  • 倪鹏飞:

    基于这样的目标和我们现实的情况,我们要做四个转变,一是从过去孤立的城市体系向城市群体系转变,这个转变实际上已经开始了,做得比较成功了。二是由“塔尖型”的规模结构相“哑铃型”转变,这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尤其是在决策者,总是担心大城市会不会带来问题,但是全世界的趋势是这样的,如果我们不顺应这个趋势,没有抓住这样一个重大的机会,对我们长期的发展是很不利的。我刚才忘了说了,其实我们现在面临着城市发展的重大机遇,就是城市群的发展,放开城市群的大城市、在城市群里发展小城市,网络化发展,真正能够释放出城市化发展的红利、城市化的巨大潜力来。现在我们虽然强调这个,要推定城市化,但是还是在笼统地强调,有些政策还没有调整到位。三是单中心向多中心转变,你要大型化,就必须多中心。四是从等级化向网络化转变。

    2016-05-30 15:39:20

  • 倪鹏飞:

    如果我们采取这样的措施,即使是不采取短期的刺激措施,也能更好地保证6%以上的增长,同时还能够促进社会公平,消除“城市病”,改善生态环境。

    在前面的基础上,我们课题组做了一个计量的研究,对未来做了一个预测和描述,主要用了引力模型,用了可持续竞争力的指数,也用了时间距离一些最新的方法,做出了中国城市群体和城市体系这样两大体系。

    2016-05-30 15:39:31

  • 倪鹏飞:

    那么这四个方面怎么具体化呢?规模体系就是哑铃型,我们这里提出了三十百千万,就是三个世界级的城市,十个国家中心城市,一百个大型城市,一千个重要城市,一万个小城镇,这是重点的。目前总的来说,我们国家的城市还是比较少的,如果不把小城镇放在里面,小城镇有接近两万个,我们从小城市到大城市才660多个,与我们国家的人口规模相对来说差得太远。基于此,我们有这样一个新的建议,小城镇未来可能会减少,重点发展一万个小城镇、一千个中小城市、一百个大城市、十个国家中心城市等等。人口“哑铃型”,刚才我使大城市、超大城市、特大城市占人口的1/3,小城镇1/3,中小城市和小城市合在一起1/3。结合去年的研究,去年我们提出东中一体,网络发展,一网五带三十群。一网就是东中城市网,五带就是东北、西北、正西、西南、南线。三十群,现在我们国家规划的是十九个,但着眼于未来,有些城市群还在形成之中,我们这个研究是把正在形成的和潜在的都列进来。多中心是四个尺度的多中心,就是国家、区域、城市群和城市内部的多中心,网络化就是金融、制造、科技、等等,形成一个网络。

    2016-05-30 15:40:32

  • 倪鹏飞: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要采取五大措施:第一,重点发展城市集群化战略。这个集群化战略分城市群内和城市群外。城市群内,一方面要加快大中小城市基础设施一体化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同时建立城市群的治理体系,让大家能够在一起平等地通过讨价还价的办法,把许多问题能够得到解决。第二,城市群外,长三角、珠三角这些,既然国家是个城市群体,他们之间的分工合作、定位也要做一个很好的梳理。实现大城市房开的战略,放开城市人口的限制,他既然要到大城市去,就让他到大城市去,但是有一点,城市的中心区不得超过最优规模,比如三百到五百万,如果城市中心区超过三百到五百万的话,必须再建新的中心。上次我在住建部开会的时候,我提了这个建议,有个领导立即就说,法国巴黎就是这样的,法国巴黎人口很多,但是核心区只有三百多万人口。最近街区市引起讨论的时候,咱们学者访问新加坡刘太格规划大师,他的建议和这个有点相似,他建议北京应该建立六个城市,这就能解决了,多中心就能解决。

    2016-05-30 15:47:12

  • 倪鹏飞:

    我们可喜地看到,至少北京现在开始建新的子中心了,这样就能够释放和共享规模经济的红利。第三,实行小城市差别化发展的战略,我们不能笼统地说发展小城市,我们要在城市群、大都市周边这些地区发展小城镇,它的经济自然也在发展,我们就放开了让它发展就行了。对于偏远地区,既没有就业机会,也没有财政收入,政府也没有钱搞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你让他去,他当然不去了。所以没有限制性。当然,对于这些边远地区,出于政治上的考虑、军事上、生态上的考虑,出于历史的考虑,要有选择、重点的发展,而不是笼统地说大力发展小城镇。接下来是多尺度的中心,刚才已经说了,不展开说了。空间和功能的网络化发展。

    我再总结一句,如果实现这样一个战略,尤其是放开大城市,在城市群里面发展中小

    2016-05-30 15:47:39

  • 倪鹏飞:

    我再总结一句,如果实现这样一个战略,尤其是放开大城市,在城市群里面发展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的话,第一可以扩大这些城市内部的投资,第二由于这些城市的联接,可以扩大这些城市基础设施的投资,第三个,由于它的互相分享外部性,可以提高全要素生产率,那么它当然能够产生巨大的增长红利和发展红利。刚才说了,对地区差距的缩小和环境的可持续,都有重要的作用。说了这么多,最后还是落实到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还是高院长下面的财政措施要跟上,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说到根本上还是财政的问题,在这个基础上,我们还是希望国家加快推进财税体制改革,谢谢。

    2016-05-30 15:49:53

  • 王茵:

    感谢倪鹏飞主任精彩的主题报告。接下来有两个课题组做专题报告解读,首先有请张洋子博士

    2016-05-30 15:50:14

  • 张洋子: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广大新闻媒体朋友们,大家下午好。我是课题组成员张洋子。今天我非常荣幸在这里给大家介绍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第14版的理论框架和主要的研究发现。

    在第一部分中会给大家介绍理论框架、指标体系、样本城市和计算方法。第二部分中会重点介绍本次报告的研究发现,包括综合经济、宜居宜商、可持续竞争力及大城市城市病指数的排名情况和空间分布.

    2016-05-30 15:50:31

  • 张洋子:

    本次报告延续了往年城市竞争力报告的传统和做法,从产出、过程、投入三个方面逐层递进进行研究。产出方面研究的是城市综合经济竞争力、综合增量竞争力和综合效率竞争力。过程方面包括,宜居竞争力和宜商竞争力。投入方面研究的是可持续竞争力,其中又包括知识、和谐、生态、文化、全域、信息等六个方面。

    2016-05-30 15:50:54

  • 张洋子:

    在综合经济竞争力方面,共选取了294个指标进行分析,其中包括289个大陆城市和港澳台地区的5个城市。由于数据可得性的有限性,在可持续竞争力方面研究了289个城市。有了样本城市的数据之后,又经过多个方面的分析,最终得到我们的结论。数据的来源主要来源于国家统计局和港澳台的统计部门。以上给大家介绍的是本次报告的理论框架,接下来重点给大家介绍本次报告的研究发现。

    首先,在综合经济竞争力方面,本年度排名中国综合经济竞争力前50名的分别是:第一名深圳,第二名香港,第三名上海,第四名广州,第五名台北,第六名天津,第七名北京,第八名苏州,第九名澳门,第十名无锡,下面依次为佛教、武汉、南京、东莞、成都、青岛、郑州、长沙、大连、厦门、宁波、重庆、沈阳、杭州、常州、南通等等。

    2016-05-30 15:51:22

  • 张洋子:

    接下来介绍可持续竞争力排名情况。其中前20位分别是:香港、上海、北京、深圳、澳门、广州、杭州、苏州、南京、青岛、厦门、武汉、东莞、宁波、成都、大连、无锡、珠海、天津、济南。其中长三角地区占据了4席、珠三角占据2席,港澳地区2席,环渤海地区2席,广大中西部地区没有城市进入可持续竞争力前十强之列。各地区排名最高的分别是大连、武汉、成都和西安。

    (图)接下来这幅图反映的是可持续竞争力的区域分布。在港澳地区和东南部地区,可持续竞争力发展水平较强,而在西北地区和西南地区,可持续竞争力发展水平相对较差。

    2016-05-30 15:55:14

  • 张洋子:

    当我们把综合经济和可持续竞争力的排名放在一起来看,在图片左边是综合经济的前十名,右边是可持续竞争力的前十名。其中,深圳、香港、上海、广州、北京、苏州、澳门同时排在综合经济和可持续竞争力的前十强之列,表现出色,而且发展较为均衡。而台北、天津、无锡在综合经济竞争力前十名之中。杭州、南京、青岛在可持续竞争力前十名。

    以上给大家介绍的是本年度综合经济和可持续竞争力的排名情况和空间分布,下面介绍一下宜居城市竞争力。本年度宜居城市竞争力整体水平偏低,而且排名较高的城市数量较少。从近三年的情况来看,整体上呈现出下滑的趋势。具体指标来看,在社会环境方面表现相对较小,而在居住环境方面相对较差。

    2016-05-30 15:55:41

  • 张洋子:

    在宜居城市报告中,还采取了单项指标进行分析。今年的报告选取的是空气质量这个报告。空气质量是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是近年来的个热点问题,研究这个问题非常具有现实意义和研究价值。空气质量排名前十位的分别是:海口、福州、舟山、惠州、珠海、厦门、丽水、深圳、昆明、贵阳和中山。从区域分布来看,西南、东南、东北、西北、中部和环渤海是区域排名。

    本年度宜商城市竞争力整体上水平不高,超过一半城市在均值以下,而且各城市之间的差距相对较大。如雷达图上反映,宜商城市竞争力,在制度环境方面表现较好,而在主体联系方面相对较差。本年度宜商报告选取的单项指标是银行网点数,这也是今年报告新增加的一个指标。银行网点数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一个城市宜商环境、宜商要素方面的水平。

    2016-05-30 15:56:40

  • 张洋子:

    银行网点数排名前十位的分别是:香港、北京、重庆、上海、广州、成都、天津、深圳、澳门和苏州。其中在港澳台地区和环渤海地区银行网点数较为出色,而在东北和西北地区相对较差。

    接下来给大家介绍的是中国大城市“城市病”的排名情况。在大城市“城市病”指数中,我们选取了交通拥堵、空气质量、房价收入比、医院万人床位数、刑事案件率五项指标构建体系,选取了38个主要大城市进行分析,数据来源包括国家统计局、高德交通分析报告以及环保部的空气质量报告。

    2016-05-30 15:57:05

  • 张洋子:

    经过课题组的研究发现,中国大城市“城市病”问题愈演愈烈,反映在具体的五个方面就是,交通方面越来越拥堵,环境方面存在的污染问题以及环境恶化问题,住房方面,住房压力越来越大,医疗设施严重短缺。同时,在安全方面形势也比较严峻。以上是五个最主要的指标进行分析。当然中国大城市“城市病”问题还包括,火灾、交通生产事故以及失业问题和贫困问题等问题。

    2016-05-30 15:57:31

  • 张洋子:

    以下介绍的是中国大城市“城市病”指数的排名,排在前十位的分别是:深圳、北京、杭州、温州、广州、济南、上海、西安、佛山和石家庄。我们可以发现,在大城市“城市病”指数排名靠前的城市,大多是单中心、中心城区人口集聚程度较为严重的城市。经过课题组的理论研究和实证分析,我们发现人口单中心过度集聚是导致“城市病”的重要严重,这也是本次报告的一个研究发现。这像这副图上所显示的,在中心城区人口集聚程度较严重的城市,它的大城市“城市病”指数也相对较高,呈一个较为显著的正相关趋势。

    2016-05-30 15:58:11

  • 王茵:

    下面有请李超博士。

    2016-05-30 15:58:27

  • 李超:

    由于时间关系,现在代表课题组把我们课题组的一些主要的研究发现和规律性的东西给大家展示一下。

    第一,综合经济竞争力的情况,这是我们和去年对比,十强的分布主要有这么几个变化,第一个是广州超越台北晋升第四位,第二是北京超越了苏州晋升第七位。从综合的增量来看,中西部地区向重庆、成都和武汉分别是进入了综合增量排名的前十位。中西部的大城市,发展后劲还是比较足的。单项来看,天津的综合增量排在首位,澳门综合效率排在第一位。从可持续竞争力十强分布来看,主要变化有这么几个,一是青岛取代澳门进入十强,二是深圳超越了澳门,进入了可持续竞争力的第四位。

    2016-05-30 15:58:50

  • 李超:

    从具体分项来看,香港在六个分项里面有三个排名第一,包括和谐城市、生态城市和全域城市。我们可以看一下城市竞争力的六大区分布情况,刚才我们张博士已经详细介绍了一下,我把规律性的东西点一下。

    第一,均值水平的排名,我们可以看出,均值排名越高的区域,它的区域差异变异系数也越大。中国的区域差距主要是体现在六大区域之间,但是区域内部的差异,相对区域之间的差异,相对较小。

    2016-05-30 15:59:18

  • 李超:

    第二,东北的衰落,东北整体竞争力水平的下滑,与它的主要城市竞争力弱化有关系。我们可以看一下,东北综合竞争力排名前四的城市,大连、沈阳、哈尔滨和长春,综合经济竞争力的优势相对于其他几个区域来说相对较低,所以中心城市辐射带动作用相对较弱。

    从分布规律来看,我们呈现整体收敛、两极分化的趋势。我们通过对比近三年的竞争力情况,我们发现,中国城市之间的差异整体上呈现缩小的趋势,但是有一个现象应该引起重视,就是排名前十的和排名后十的城市,它们之间的差距还是在逐步扩大。

    2016-05-30 15:59:41

  • 李超:

    (图)从密度曲线来看,和正态分布情况进行对比,我们也发现竞争力明显左偏,在0.5以下的城市占绝大多数,所以我们的竞争力除了区域差距在缩小,但是有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整体还是偏低,所以竞争力的提升还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从空间分布规律来看,我们纳入距海距离,从城市到最近海港的距离,我们发现综合经济竞争力呈现“倒S”的规律,这在我们“斯地塔空间逆悬”(音)原理大致是一样的,但是我们的可持续竞争力,大约是在距海一千公里左右,呈现低值,所以出现一个“正U型”的规律。

    2016-05-30 16:00:17

  • 李超:

    人口流向成为竞争力的新的风向标。我们可以把中国的城市按照流入地和流出地进行划分,无论是综合经济竞争力还是可持续竞争力,人口流入地明显高出流出地的,包括可持续竞争力也是这样的格局,所以人口的流向可能是今后竞争主要体现的方向。

    今年把转型做了初步的梳理研究,我们把280个城市按照九宫格三维划出四个项线,除了香港和澳门都在第一向线之外,其他内地城市跟港澳地区还是存在不少差距,主要在二、三、四象限,所以转型发展和我们的港澳,包括一些国际上的著名城市来说还是有很大的差距。

    2016-05-30 16:00:33

  • 李超:

    再看人口集聚和“城市病”,前面两位课题组成员已经汇报过,这里我主要汇报下,我们的“城市病”和城市竞争力排名前十的城市里面,北、上、广、深都在“城市病”的十强之列,城市竞争力水平越高的城市,城市病越来越严重,这也是引起关注的问题。

    分项竞争力,刚才张洋子博士已经详细点评了一下,我主要强调几个单独的分项。第一是宜商城市竞争力的下滑幅度非常大,在近三年来是最大的,因为近三年来,新常态的影响,一直在下降,但是今年下降幅度非常大,均值下降了22.34%,中位数的水平大将了24.08%,这是必须引起我们重视的方面。

    2016-05-30 16:01:40

  • 李超:

    知识城市呈现了典型的马太效应,前十的城市我们可以看一下,它的科研经费占总支出的比例是37.88%,前20强城市占全部城市的49.94%,也就是说,全国城市里前20强城市占了科研经费的一半左右。第二是专业指数,其中61.25%集中在前10强城市,高科技进出口总额的80%都集中在前十强城市,所以知识城市之间的差距逐步扩大,也是需要我们引起关注的问题。

    生态城市前十位的城市在近三年来下降幅度不是很明显,但是后十位的城市下降幅度大约都是在均值的2/3左右,所以最好的和最坏的差距在逐步扩大。我们内部讨论的时候,李老师用了一个词叫“危险的收敛”,这是需要引起关注的事情。

    2016-05-30 16:02:03

  • 李超:

    我把趋势和展望,包括去年年底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的基本情况跟大家展示一下,虽然我们目前城市发展面临很多问题,我们大城市的“城市病”越来越严重,包括逃离北上广,包括唱衰我们城市的声音也很多,但是我需要谈一下,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之后,我们的城市今后可能还面临一个机会窗口期,主要是体现在四个方面,第一个是潜在的机会窗口,就是演化经济学提到的两种机会窗口,第一种是在后发优势在比较优势的情况下,落后地区存在赶超的前提条件,比如说中西部地区,还是有潜在的增长优势的。第二是在科技革命的机会窗口期,包括新科技革命,包括互联网+,逐步的在城市之间开始扩散及所以很多东部城市在面临新技术革命的时候,我们可以面临弯道超车的机遇。另外是城乡制度改革,包括户籍制度改革,浙江的德清、贵州的湄潭,很多地方试点的农村产权制度改革,这也是蕴含着改革的红利。城市的体系将迎来结构调整的绝佳契机。

    2016-05-30 16:03:16

  • 李超:

    最后是城市政府的管理职能在日益规范化和科学化,包括我们的自贸区,包括前年提得比较热的,包括正面清单、负面清单,包括现在全国各地城市管理的问题都在逐步地引起重视。我相信,正如上海世博会里提到的,城市会让生活更美好,我的预计,对中国城市的发展也是抱有一个乐观的估计。

    时间关系我就简单介绍这么多,谢谢大家。

    2016-05-30 16:05:00

  • 王茵:

    感谢李超博士,每年这个报告发布之后,都是几家欢乐几家愁,今年也应该如此。下面进入学术研讨环境,六位专家可以就本报告的内容进行点评,也可以就更宽泛的城市发展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然后大家相互讨论。首先有请国务院参事牛文元先生。

    2016-05-30 16:05:18

  • 牛文元:

    首先感谢倪鹏飞研究员和他的团队做了非常有意义的工作,这个报告出版了14版,近几年几乎每一次我都出席,对这个团队的工作给予非常高的评价。这里我讲三个问题:

    第一,对于一个国家,我们现在处于中高端增长的机会和窗口,靠什么?靠城市。为什么要靠城市?中国近代的城市,110年来,大概是以南通作为首个有近代城市面貌的,到现在660个城市左右,它的发展过程里头,带有工业化时代的一些先进的东西,但是也有弊病。而最大的弊病在哪里呢?还不在城市本身的发展,而是在城市的体系不完备。所以今年这个竞争力报告,我觉得选题选得非常准确。

    2016-05-30 16:06:05

  • 牛文元:

    系统科学里头认为,对一个系统的优化,就是两个方面,结构和功能,而功能要想表现优秀,必须通过结构调整,而且也是国家综合治理、宏观调控最能够有效的就是结构调整,今年这个选题,整个体系的变化,我觉得切中当前我们中国城市发展里头必须要解决的问题,而大家酝酿了这么多年,我们光是说,而没有实际行动,所以这次报告体现了比较重要的问题,国际上认为三个,结构治理、制度安排、路径选择。第一个就是结构治理,结构上如果不顺,你的制度安排也不顺,你的路径选择也不一定对。所以,现在我们是抓到源头。所以第一个问题我就讲讲聚焦,目前中国的城市要想让中国走出几大陷阱,必须从城市,而且要从城市的结构,从体系结构入手,这是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前几年我们在议论这个事,但是一直没有今年这个报告比较清晰地描绘了中国城市体系如何进行结构性的变化非常重要。所以第一个问题讲聚焦,就是要结构调整。

    2016-05-30 16:06:33

  • 牛文元:

    而结构调整应对什么?供给侧的结构性改革。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解决什么问题?三个问题,一是中等收入陷井怎么突破?二是经济停滞的陷井怎么解决?三是塔西佗陷阱,跟贫富差距、公平都有关系的。这三个陷阱的跳出靠什么?我想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也好,我们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也好,都提到了这个问题,但是你这个报告才真正点题比较明白,所以我觉得从战略意义上来讲,充分加以肯定。

    2016-05-30 16:07:01

  • 牛文元:

    第二,当前包括以后,中国城市化率大概是70%-75%,我们有两个一百年的计划,希望二三十年以后,中国的人口大概10亿到11亿集中到城市当中去,而城市要创造国家GDP的实力达到96%-98%。那么城市本身不能解决他的先进生产力的平台的问题,那么你这个国家的实力肯定达不到要求。要想解决城市的竞争力,三个元素必须考虑,第一是动力,靠什么来推动?现在我们提的创新,包括我们改革,包括我们观念,包括我们的制度,也包括科技,当然也包括管理,这些创新本身共同集聚动力。光有动力也不行,第二的还有质量,经济发展、城市发展必须要讲究质量。第三个元素是公平,城市的发展是创造更好的生活环境、生活质量,而且城乡之间要平等,要统筹,要一体化,你没有质量是不行的。所以我们说,动力、质量和公平正好是五个发展理念里体现的最精华的地方,而在这个竞争力报告里面,已经现出了对于竞争力本身,不光是看你GDP有多高,还要看你的生活质量,还要看你的“城市病”解决了多少。

    2016-05-30 16:10:38

  • 牛文元:

    第三,对于城市本身,作为一个推动国家发展、推动GDP健康增长的一个基本工具和平台,这个经验平台,一般来讲,源头的,供给侧本身就是源头,而源头里头的源头,是通过这五个抓手,一是创意,当然要有创意,没有创意肯定不行。二是研发,三是设计,四是投资,五是标准,这是所有世界先进国家的城市的源头,你的先进作用表现在哪里,这五个。我们今天看城市竞争力报告里头,竞争力指标也好,以及你得到的基本排名也好,基本上符合刚才我所说的这个。总体一句话,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已经出了第14本,我们也做过类似的,报告往后越做难度越高,前面的积累用得差不多了,必须不断有新的提法,而且解决当前理论问题和我们实际的管理问题,这个是很难的。所以今年我觉得很符合中央现在提出的,现在中央的城市问题到底怎么走,这个路子你说很清楚?我觉得也清楚,也不清楚。清楚是大的方向清楚了,具体的做法还要靠研究者们提供方便。今年这个报告,从战略意义上来讲,包括你实际上颠覆了过去城市发展的整体,这是很大的一个,但能不能实施,这里头还有一些细节问题。

    2016-05-30 16:11:18

  • 牛文元:

    我提一点建议,刚才讲的都是好话,也讲一点对这个报告本身的评议。报告的指标体系本身的设置,虽然我们有十几年了,是延续的,但是要与时俱进,也就是说,你碰到新问题,那么原来的指标体系里头哪些要增添,哪些要删除,就是我们通常说的有个新陈代谢,恐怕是要在慢慢慢慢的,当然你的骨干不可能淘汰,但是这些变化要适应新的形势和变化,如果有可能的话,这是今后《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要注意的一个方面。

    2016-05-30 16:12:22

  • 王茵:

    牛文元先生一直都很关注和支持研究,感谢他精准到位的点评。下面有请专程从天津赶来的南开大学郝寿义教授。

    2016-05-30 16:13:17

  • 郝寿义:

    我来之前,鹏飞教授给我打了电话,他说你这次来会给你一个精细。我今天听了一下,确实感到有惊喜,眼前一亮。倪鹏飞教授这个团队做城市竞争力的研究,有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连续性。其实做一个事做一次也难也不难,但是连续做下去,是最难的,只有连续做下去,才能出真正的成果。今天听了这个报告之后,总的感觉,我同意牛先生刚才的评论。今天主要是两个评论,再有提两点建议。

    2016-05-30 16:14:42

  • 郝寿义:

    这次报告,我觉得眼前一亮的东西在两个地方,第一是对城市竞争力的评价更具综合性,体现了五个理念,过去主要是从经济的角度比较多,这次不仅有综合经济的竞争力,而且把宜居、宜商的城市竞争力,特别是可持续的竞争力,短期的竞争力和长期的竞争力,都结合起来,这确实是一大进步。这对我们国家目前来看很有意义。大家知道,我们过去三十多年,对一个地方城市竞争的评价,绩效的评价,就一个指标——GDP。新一届党中央领导提出来,现在不唯GDP,那么怎么评价我们地方的政绩,这是很突出的问题。我们国家和其他发达国家不一样,我们政府在经济社会发展当中作用非常之大,我们既管经济也管社会,西方国家主要是社会,不管经济。现在不唯GDP了,那么下一步的考核指标,或者地方、政府遵循的指标是什么?这对实际工作来说现在是个突出问题。这次竞争力的报告,在城市竞争力的衡量上更加综合、更加全面,确实是个很重要的突破。

    2016-05-30 16:15:10

  • 郝寿义:

    第二,这次城市竞争力的报告还有个很大的变化,以往的城市竞争力报告都是对单个城市,特别是做出政策建议的时候,都是侧重于地方层面如何来把它这个城市再进一步提高。这次有个重大变化,就是地方层面上升到了国家层面,作为整个国家,我们要提高城市的竞争力应该做什么。这次提出来一个城镇体系的调整,我觉得这个意义非常之大。

    大家知道,城镇化是我们国家经济发展的一个很重大的潜力,它在我们国家过去的发展当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是现在大家突然感觉到,城镇化搞到现在,再往下走,包括我们现在提出了新型城镇化,它的这种潜力就没劲儿了,不像过去劲儿那么大,大批的人往城市走,

    2016-05-30 16:16:50

  • 郝寿义:

    大量的基础设施、房地产,拉动经济的发展。现在忽然感觉到,城市基础设施建得差不多了,现在就是地铁,轨道交通,其他好像也没有什么,再一个是地下设施。人口转到城市来,转到大城市的还有,但是往中小城市转的越来越少,甚至出现了一种不是大城市的逆城市化,而是中小城市的逆城市化,在这种情况下,作为中国的城镇化,它的潜力到底怎么样?现在大家在实际工作中都很困惑。我觉得这个报告提出了一个大的格局,就是城镇体系结构格局重新调整,特别是提出了对于中国遵循这么多年的城市发展方针提出了新的看法。过去我们是限大,发展中小,大力发展小城镇。这个方针对不对呢?我觉得也没错,因为是和我们国家工业化发展水平结合的,这个程度是并进的,不是你想怎么搞就怎么搞,城镇化和工业化是不一样的。大家都普遍认识到,现在来看,我们的城镇化和工业化是脱节的,脱节表现为什么呢?

    2016-05-30 16:17:15

  • 郝寿义:

    就是工业化超前于城镇化,就造成了城市的发展,土地的城市化比人口的城市化还要快。城镇化与工业化是不同步的,过去我们的认识是这样的。这个报告我们提出了一个新的看法,就是我们的城市化和工业化的不同步,不仅反映在数量上、时间上,还反映在空间上,空间的这种不同步。大家知道,我们现在提出来,过去城市发展的方针,大力发展小城镇,我们国家提出城镇化,不是城市化,国外没有城镇化的概念,都叫城市化,但是我们国家提出来城镇化。为什么呢?因为大城市、中等城市容纳不了那么多人,所以要就地城市化,怎么办呢?发展小城镇。但是这些年下来我们发现,小城镇越发展越不行了,有很多的问题,它发展不起来。为什么呢?我觉得,这恰恰是我们把城镇化和工业化在空间上的不同步没有注意到。现在发展小城镇最大的困难是什么呢?它没有就业,没有产业。但是工业化发展,越是到了工业化的中后期,早期是小作坊、小工厂就可以,越是中后期,越是众型化。众型化的特点是什么呢?

    2016-05-30 16:17:54

  • 郝寿义:

    它有集中。小城镇,工业化是集聚不了那儿去的,但是我们还非要往那儿引人,大量盖房子,通过新农村运动,把它集聚,集聚不起来。而大城市恰恰符合了工业化中后期的集聚的趋势,我们限制大城市,恰恰就制约了我们中后期的工业化,它恰恰需要这种空间,可是我们限制了。所以这样就出现了矛盾。这个报告,提出中国城镇体系格局的调整是非常到位的,这个理念非常到位。当然,也有专家说了,现在我们要进入后工业化。后工业化就是服务业要逐渐占领集聚化。服务业就不需要集聚吗?其实服务业同样需要集聚,可是集聚的形态和方式与制造业不一样,但它同样集聚。如果一个大的工业,制造业的基地它的范围在一百平方公里左右,那么服务业要在一千平方公里,否则集聚不起来一个服务业的中心。

    2016-05-30 16:18:34

  • 郝寿义: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国家现在已经进入到了工业化的中后期,甚至有的已经进入到了后工业化的初期,这时候我们城市的这种发展方针,我觉得不是我们想怎么样干,而是要结合它的内在发展规律,要和制造业的中后期的发展趋势要求和服务业后工业化初期的发展要求相吻合。所以我觉得,今天这个报告把这个问题其实在一定意义上解决了,非常有意义。

    这个问题提出来,还有助于我们解决一个问题,就是城镇化与投资,这个投资既包括民间投资也包括公募投资,它的效率问题。投资是讲效率的,我们现在在城镇化过程当中,因为我们国家在这方面的投入还是相当大的,应该说有了很大的成效,但是也存在很大的问题,很重要的一个问题是投资效率的问题。大家知道,我们现在提出来供给侧结构改革,其中很重要的就是去库存。咱不说别的去库存,从城市的角度,房地产的去库存。房地产的去库存,难的不是一二线城市,难的是三、四线、五线城市,你想去它去不掉。你现在一放,一二线城市又涨起来了,要去的这一块去不动。

    2016-05-30 16:19:01

  • 郝寿义:

    那么怎么办?现在还有个公共设施和公共服务公共产品的投入,公共产品的投入也是要讲效率的。我们把大量的投资都投在了,我们的城市扩得很开,大量的基础设施投资都投在上面了,哪来的效益?这两者相加带来的结果是什么呢?就是大量的不良资产,带来了我们现在最怕的金融风险。大家都看,我们的金融风险在哪儿呢?在金融,在股市,在债市?这还不是最主要的,我觉得最主要的是大量的投资没有回报,包括民间的、公共的,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的城市发展方针确实需要改变,要把我们的投资放在有效益的地方,这样才能从根本上化解我们的金融风险。今天倪鹏飞研究员带领的团队提出来中国城镇化体系格局的调整,我觉得确实很有意义,很值得再深入地来挖掘。

    2016-05-30 16:19:42

  • 郝寿义:

    谈到城镇化的发展,其实还有一个方面的问题,就是管理。我们的城镇化,刚才课题组提出来,我们现在有城市病,城市病的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我觉得,在我们国家,可能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的城市管理非常薄弱。这个薄弱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宏观层面,大量的宏观层面比较薄弱。我们前几年提出来了主体功能区,但是落不下来,你限制也好、鼓励也好,最后体现在规划上,跟它配套的相应的少。中国城市体系的这种新的格局,我觉得这个规划非常到位,它是跟主体功能区这样全国性的规划是对等的,这方面,咱们主体组今年选的这个,非常有针对性。

    另一方面,在具体的城市管理上,有基层、微观的或者综观的城市管理上,存在的问题更多。当然,因为每年都要有个主题,今年的主题选得很好。

    2016-05-30 16:30:37

  • 郝寿义:

    下面提两个建议。从今年的竞争力报告的研究情况来看,我感觉到,咱们的研究报告现在有个新的趋向,就是在全国提出这种政策建议,对城市竞争力的评价是手段,并不是目的,目的是要提出新的政策指新、政策建议,起到国家智库的作用,这是今年城市竞争力报告很明显的一个特点。顺着这个特点,我想提两个建议:第一,我们国家对地方的这种评价,过去是GDP为主,下一步怎么评?我觉得,咱们这个报告应该说做了很好的工作。过去城市竞争力报告,我在听到很多反映,最重视的是什么地方呢?各个地方的城市,尤其是大中城市,最重视,他们是看着这个,你看我排在哪里,他们非常重视。中央层面并没有高度重视,理念在这方面有了很大的进步。因此我就在想,如果在这个基础上,今年有个很大的特点,就是把城市竞争力更丰富了,体现了五个理念,能不能在这个基础上再为国家做一件事,给国家提供一个评价地方的指标体系。这个现在很缺,现在国家不断地下文件,量越来越大。

    2016-05-30 16:31:30

  • 郝寿义:

    地方顾不过来了,GDP没了之后,导向有点含糊了,我觉得,在咱们这个报告的基础上,继续做这方面的工作,提供一个评价地方的综合性的指标,让地方工作有所遵循。

    第二,我建议,除了在宏观层面的,今年咱们提出来的中国城镇体系这样一个宏观层面,在综观层面,能不能再做一个工作,就是城市管理,我们国家现在,我看到的,我们在精简的基础上,地面的硬件建设上,不亚于发达国家。去年我在美国呆了好几个月,看了好几个省,90年去的时候,感觉他们怎么那么好呢?现在就觉得他们怎么那么破呢?我们的硬件并不弱。但是,我们的管理比他们差,我就举一个例子,你到国外看它的房子,百年的房子跟新的一样。再看我们,五年、六年,十年的房子就破得不象样了。为什么呢?管理出了问题。我们的管理出了什么问题呢?第一个,重建设轻管理,重建设轻维护,没有人去维护它。

    2016-05-30 16:32:27

  • 郝寿义:

    现在谁维护呢?街面整修,政府维护,政府掏钱。重地上轻地下,重城市形态轻城市内核,就是城市的理念、观念。百年的房子为什么就维护得好呢?门口的绿化都是自己做的,做得非常漂亮,为什么呢?因为那个房子是他的,你是所有者,因此你就得维护,你不维护,我要罚你。我们是什么概念呢?现在房子,我买了商品房,是我的,我是业主,我要权利,但我不尽义务。政府呢,房子卖给个人了,是他的,但是我要尽义务。所以理念和观念都倒了。还有城市文化奇缺,缺乏个性。为什么出现这个问题呢?很重要的,我们过去追求的是GDP。为什么要重建设呢?建设出GDP。投资有GDP,维护费很大的牵,没有GDP。所以我们现在很多的问题是感觉问题,很多“城市病”是管理问题,比如马路我们修得那么宽,但是还堵。为什么呢?很简单,我把马路拓宽了,GDP出来了。

    2016-05-30 16:32:52

  • 郝寿义:

    但是你看国外,我最近看网上的,日本的道路很窄,香港的道路很窄,但是它不堵车。为什么?是管理的问题。所以,我建议,下一步在这个问题上,城市管理竞争力看看能不能再做进一步研究。

    2016-05-30 16:33:16

  • 王茵:

    郝教授以非常风趣的语言提出了他的间接,并提出了建议,非常感谢。下面有请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宏观经济研究院科研管理部主任高国力先生。

    2016-05-30 16:33:29

  • 高国力:

    首先祝贺《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2016年版发布,这个报告在国外国内都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力,特别是已经成为国内地方各级政府非常关注的一份报告,也在国家有关部门产生了越来越大的影响。今天听了倪鹏飞研究员团队的介绍,感觉到收获很大,并且里面一些有撞击力的亮点和新提法也非常多,在这儿利用这个机会,想做两点评价,再提三个问题,一起讨论和交流。

    第一个评价,体系重大。今天既切合了主题,你这个主题提出了中国城市体系的新格局,同时在你的报告中,我专门关注到,你提出了一系列的有关城市体系的框架体系,比如三个目标架子、四项目标任务、五大战略路径,特别是具体特别了一网五带三十群城市体系,三十百千万城镇体系,四尺度、多中心和多功能的城市网络体系等等,体系是今年你这个报告的关键词、核心词,我觉得非常完整,也非常重大。

    2016-05-30 16:34:18

  • 高国力:

    第二点评价,持续创新,因为我是第一次来参加这个报告的发布会,以前确实从网上、各种途径也关注过,今天我也感觉到了,这个团队坚持了14年,至少今年我的感觉是,力图在原有研究框架上、研究设计上、指标选择上都做一些拓展,做一些补充,甚至做了一些创新和更新,这是非常难得的,所以能够坚持、能够持续的创新,形成这样一个品牌,还是非常难得的,也是非常值得充分肯定的。这是我简单地做了两点评价。

    利用这个机会,提出三个问题,跟今天这个报告有密切的关系,有一些是我个人的思考,但是也没有想出答案,提出来供今天在座的各位老师一起交流。第一个问题,这个报告中提出了城市群。关于城市群,从国务院的提法上、“十三五”规划上,有两个说法,是作为国家层面的提法,一是把城市群作为推进中国新型城镇化的主体形态,我想这已经被国内广泛接受。

    2016-05-30 16:34:48

  • 高国力:

    但是具体讲,这句话后面还有很多问题值得研究,我是想到了,城市群有没有边界和范围?城市群是不是越大越好?我个人理解,城市群还是有一定的边界和范围的,是有一定的规模效应和范围效应的。最近国务院刚刚颁布了长三角城市群,从最初只有十几、二十几个城市,已经扩展到几十个城市,涵盖了三省一市,浙江、江苏、安徽和上海,我觉得,这个城市群是需要在不同的阶段,特别是在城镇化发展的不同水平情况下,需要有不同的范围和边界,它涵盖的城市数量要有限。

    2016-05-30 16:35:07

  • 高国力:

    当然,这个城市群的边界是动态调整的,我想这个问题需要引起讨论,需要给予明确,否则现在都提,提得很热闹,并且一味地争取挤进城市群,以这个为目标,但实际上丧失了城市群原有的真正功能和作用。我个人觉得,咱们这个报告中,我专门留意到了,选取了25个城市群,做了很规范、很系统的研究。我个人觉得,城市群应该是城镇化达到较高水平才有的形态,很多中西部地区只是一个城市群体,还没有严格意义上上升到城市群的形态上发挥作用。

    2016-05-30 16:36:20

  • 高国力:

    第二个关键词,“十三五”规划中提到了世界级的城市群,并且对长三角、京津冀都提出定位为打造建设世界级城市群。我的问题是,到底什么是世界级城市群?世界级城市群和世界城市是什么样的关系?难道仅仅是人口多、数量大、国土面积达就是世界级城市群吗?我个人觉得,既有这种外在指标的要求,如果按人口、土地面积的话,我们中国很多城市群都是世界级城市群,成渝、长三角、长江中游,但是我个人觉得恐怕还不是。更应该关注城市群它的功能、结构、效率甚至效益,这些指标恐怕有的时候不好选,但是确实应该选取能够体现这方面内在功能的指标研究,才能真正提出中国的世界级城市群。针对这个问题,我有两点考虑,一个是双控,能不能将来对城市群的数量也要控制,我个人觉得25个多了,即便是从国家层面,不要一下子把那么多的,几乎每个地区每个省都有个城市群,能不能精选出最有可能发挥城市群功能的。二是控制城市群内部的城市的数量。把“双控”作为下一步中国城市群发展的引导的思路,否则太滥了。

    2016-05-30 16:36:41

  • 高国力:

    另外,要更多关注城市群内部的功能和效应,特别是把要素的自由有序流动、资源的有效高效的整合、产业链接协作、关联配套,还有功能的分工和互补,把这个作为引导城市群健康发展的关键要素来给予强化。

    2016-05-30 16:38:36

  • 高国力:

    第二个问题,这个报告旗帜鲜明地提出了一个“哑铃型”的城市规模结构,我有个思考,我有个观点提出来供商榷,我感觉你们这个提法,一是有冲击力,二是有规范的数量支撑。我觉得有待商榷的是,一般人口要素转移的规律是有梯度的,产业转移有梯度,人口流动有梯度,城市的培育也有梯度,按照这个规律,在市场的作用下,往往人口是从特大往超大、从超大往特大,从特大往大城市,从大城市再往小城市,怎么保证这些人口和产业、要素越过中等的城市数量,直接在小城市里聚集呢?要按市场作用下,可能很多人由于特大城市、超大城市成本高,

    2016-05-30 16:39:42

  • 高国力:

    可能选择往二线、三线需,而不是直接去四线、五线,因为四线、五线城市就业机会少、收入水平低、生活环境差。所以,如果按照这个规律的话,我提出一个“纺锤型”的城市规模结构。未来中国的城市规模结构是两头小、中间粗,特大城市、超大城市承载一部分人口,数量众多的小城镇、小城市承担一部分人口,更多的应该是寄希望于中等,中间层的一批大中小城市,数量多、类型多、功能完善和配套,吸引更多的聚集人口和产业。这个我是一家之言,提出来供课题组一起思考和研究。只要言之有据,中国到底人口结构是什么样的,

    2016-05-30 16:40:16

  • 高国力:

    我想也可以是多元化的,但是愿景不同的话,政府在城市规模结构发挥的作用就不一样了,如果按照课题组说的“哑铃型”,配套的一套政策引导体系,可能就是对两头的扶持。按照我这个“纺锤型”,我觉得政府的扶持应该体现在控大,控制超大和特大城市的蔓延,扶中,扶持中等城市,扶持一批数量多、类型多、功能完善的中小城市。整合小的,把小的城镇、小城市,下一步怎么随着城镇化的推进,要尽量整合,尽量归并,按照这个体系,纺锤型的体系结构也不是没有可能的。这是提出来供商榷。

    2016-05-30 16:41:04

  • 高国力:

    第三个问题就是“城市病”。我们在报告中也提出了非常多的观点,并且提出了一个指数,现在社会非常关注。我觉得,中国的“城市病”也是有别于国外以前发生的“城市病”。原来国外的“城市病”可能是大城市,比较单一,中国的“城市病”出现了三个表现,一是“城市病”爆发的范围广,不光是特大城市和超大城市有“城市病”,一批中等城市也出现了“城市病,像太原、石家庄都有不同程度的“城市病”。二是病太多,报告中列了五种城市病态,恐怕还不止这五种,这种摊大饼式的蔓延,也算是城市病。三是中国“城市病”和“乡村病”并存,

    2016-05-30 16:41:51

  • 高国力:

    “城市病”现在引起了很多重视,但实际上“乡村病”的隐患会更大,农村的撂荒问题、留守群体的问题等等,我把“城市病”概括为中国特色的“城市病”,确定是非常地复杂,下一步制约中国城市竞争力的提升。赞同前面几位专家说的及要从城市的规划、建设和治理三个维度分别给“城市病”的化解和防范。规划方面,把几条红线,要上图、落地,住建部、环保部也都在提生态红线、城市生长边界的红线,还有一条不常提的红线,我认为也要强调,就是碳排放空间的红线,将来也要纳入到城市竞争力的长远的储备目标里去。将来如果城市碳排放太高的话,你的竞争也不算高。第二方面是多规合一,实际上是加强规划的衔接,整合规划的体系。第三方面是将来对新区和新中心的布局、数量和功能怎么合理化。从城市建设角度,地下综合管廊、海绵城市、智慧城市等等,这都是防范或者治理城市病的很有效的举措,下一步还要加大投入。

    2016-05-30 16:48:14

  • 高国力:

    从治理角度,城市管理、城市治理,恰恰是下一步中长期更需要不可的,因为它体现在交通的治理、环境的治理、流动人口的治理、澎湖区的治理、城乡结合部的治理等等,这些问题都会陆续出现。

    时间关系,我就做两点评价,三个问题,问题只是提出来,还没有破题,希望今后的研究过程当中,能有机会跟团队有进一步的交流。

    2016-05-30 16:49:11

  • 王茵:

    谢谢高主任,他的双控观点非常具有参考价值,而且出现了“纺锤型”和“哑铃型”的观点碰撞,提出城市病和乡村病的关联问题,非常具有启发性。下面有请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魏后凯所长发言。

    2016-05-30 16:49:43

  • 魏后凯:

    前面几位专家点评都很好的,对竞争力报告的评价我都同意。鹏飞做了14本,坚持了14年不容易,而且今年的选题挺好,有一些新的指标。刚才听了这个以后,讲五个观点。第一,今年我们竞争力这个报告的主题是新引擎、多中心、群网化的城市体系。这个多中心、群网化,过去好多年以前,我就是主张多中心网络开放,我们写了很多文章,后来参与全国国土规划纲要的时候,还把多中心网络开放这个思想写到了规划里面去,我觉得这个思想是一致的,多中心群网化、多中心网络化空间结构、多中心网络开化,我的意思就是多中心网络状的结构,为什么未来是中国主要的空间形态呢?这跟我们的法典阶段有关系。1988年的时候,我写了一篇文章,区域开笔理论问题,当时就写了根据发展阶段,落后地区增长开放,发展中地区演出开放,较发达地区网络状的开放。我们去年的GDP是8000美元左右,我们已经稳步进入了中等收入的阶段。

    2016-05-30 16:50:14

  • 魏后凯:

    工业化发展来看,中国进入整体工业化后期阶段,下一步提高工业化质量。城镇化来看,去年我们城镇化率是56.1%,我们已经进入了城镇化中期的快速减速阶段,未来中国的城镇化也是要提高城镇化质量。所以从方方面面来看,我们现在提多中心群网化也好、多中心网络段也好,刚好处于这样一个阶段,这是我要强调的第一个观点。昨天我们也在广州那边开会,跟我们这个都差不多,有些叫多极网络化,我叫多中心网络化,鹏飞这里叫多中心群网化,都是说明了一个意思。

    2016-05-30 16:51:30

  • 魏后凯:

    第二,听了以后,包括我们现有的研究,感觉到有一个现象,就是我们现在是城市规模越大,我们的综合竞争力的指数就越高,我们“城市病”的指数也就越高。就是说竞争力排在靠前的都是一些规模比较大的城市,这也反映我们现在这些年,地方政府要提高竞争力,都是把城市规模做得很大,把县改为区,把市改为区,越搞越大,就是做大规模,“摊大饼”。城市搞得那么大,像北京又出现了城市的“膨胀病”,这里面的原因在哪儿?我认为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到目前为止,中央也好、地方也好,中国公共资源的配置还是大城市的偏向,这个我们做过测算,人均公共资源跟我们的行政等级是有关系的,你是首都,人均资源就要高于一般的省会城市,省会城市就要高于地级市,地级市就要高于县级市,跟我们的城市规模也是有关系的,就是说资源的配置是一种大城市的偏向,我们大城市拿到的资源、争取到的各方面资源就相对比较多。

    2016-05-30 16:55:14

  • 魏后凯:

    第二个方面的原因,我们在统计上面计算城市规模效益的时候,统计核算上有一种偏差,比如说北京南水北调,北京严重缺水,张家口把水调过来了,但是我们给张家口的补偿很少。我们南水北调,每吨水调水的成本是8块钱,但是这8块钱是靠全国14亿人民分摊的,北京用水的价格并没有得到反映,这种资源的价格因素,在现有的统计口径里面没有反映出来。还有一个是环境的问题,我们都说北京雾霾,空气不好,甚至还说雾霾可能影响妇女的生育,等等一系列,但是雾霾这一系列的因素,在我们计算的经济指标里面并没有反映出来。前段时间,给我评一个城市规模效益的报告,最后测算的结果,根据我们现有的统计数据,测算的结果说,中国城市的最优规模是两千七百万,那显然就是说,目前为止我们中国还没有一个城市能达到这个最佳规模。这说明一个什么问题?也不是说我们理论错了、方法错了,可能是我们统计的口径问题。我们也注意到,城市规模大,竞争力指数高,“城市病”的指数也高,这样一种相关性比较高的,可能有多方面的原因。这是我的第二个观点。

    2016-05-30 16:55:35

  • 魏后凯:

    第三个观点,这些年来,从八十年代以来,我们学术界一直在争论,有些强调要发展大城市,有些强调要发展小城市,有些要发展中等城市,不同的争论。我认为,这些争论实际上意义不大,我们今年的竞争力报告,实际上大中小城市各有优劣,它是一个城镇体系,它在城镇体系中承担的作用,所起到的功能是不一样的,你不能说我只要大城市不要中小城市,只要小城市不要大城市,它是一个体系,大中小城市都是存在的,承担的功能不一样,只是说我们这种城市体系,它的形态是不一样的。当然,过去说城镇体系、人口的规模结构是金字塔型的,这是我们过去典型的传统的观点,今天我们倪鹏飞教授提出了一种新的观点,说可能是一种“哑铃型”的,高国力部长又提出了一种“纺锤型”的,这只是形态不一样,不管哪一种形态,我觉得都是一种城镇体系。既然是城镇体系,就是我们的大中小城市要发挥各自的作用,发挥各自的功能和优势,大中小城市要协调发展,

    2016-05-30 17:03:29

  • 魏后凯:

    当然,在这里面,比如说中心城市,有些城市可能是世界的中心城市,有些是国家的中心城市,有些是区域的中心城市。我们现在说北京、上海都要打造世界城市,实际上世界城市就是一种综合性的世界中心城市,我倒觉得,北京也好、天津也好,能不能成为世界中心城市,它不取决于北京和上海,而取决于中国经济在世界上的地位,只要我们的中国经济在世界上有地位了,可能就会出现一个两个,甚至包括香港,两到三个、四个世界中心城市,纽约有好、伦敦也好,之所以成为世界城市,是因为美国英国经济在世界上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奠定了它的世界中心城市的地位。假如中国经济在世界上没有地位,中国不可能出现世界城市。究竟是北京、上海还是香港三个城市谁能成为世界城市,那是一个竞争的关系,这也是我们城市体系里面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

    2016-05-30 17:04:00

  • 魏后凯:

    第四个观点,城市的等级与城市的网络并不矛盾。就是说,城市之间的相互联系,它本身就能够形成一种网络。刚才也讲了,过去我们提出多中心、网络型的空间结构,中央也提出来未来推进城镇化,城市群是一个主体形态,我们也曾经提出一个构想,就是多中心网络开放的构想,多中心就是提出三级城市群,第一是世界级的城市群。根据我们的研究,在2020年以前,我们的珠三角、长三角和京津冀有可能建设成为世界级的城市群,在2030年以前,或者2040年以前,我们的长江中游城市群可能建设世界级的城市群。第二个层面是国家级的城市群,有一批。第三个层面是区域级的城市群,这个就是依靠三个等级的城市群作为国家级的增长极,支撑未来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这是三极中心。

    2016-05-30 17:04:57

  • 魏后凯:

    还有网络开发,从空间开发的角度来说,提出了四纵四横的结构,国家重点开发主轴线,四条纵向的线,一个是远海、二是京广、三是京九,四是从包头到西安,到成都,一直到南宁去的,是三条南北向的国家级重点开发路线。还有一个,长江经济带,还有丝路经济带,沪昆线,从上海到杭州到贵阳到昆明去的,这是未来国家重点开发的途线。第四条重点开发途线,就是从青岛到济南、到石家庄,到太原,一直往西走这么一条重点开发途线。这样的话,如果这个多中心、网络的开发,形成多中心网络状的结构,支撑未来中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快速增长。假如这种多中心网络结构能够形成的话,未来中国经济要保持十到二十年左右的高度增长应该是没有问题的。

    2016-05-30 17:05:15

  • 魏后凯:

    第五点,简单谈一下我们的城市体系跟分工是结合在一起的。应该说,处于顶级的城市是向高级化方向发展,底层的中小城市应该是向专业化方向发展。但是现在我们的大中小城市的分工,有一种趋同发展倾向,比如说北京、武汉这种大城市都在搞一些中低端的产业,我们把中小城市的机会占有了,所以,一方面带来这些大城市的膨胀,一方面抢占了中小城市发展的机会。所以,下一步要强化城市体系,大中小城市功能的分工,北京、武汉这种大城市,就是要去功能化,北京搞那么多中心干吗?北京现在又是政治中心,又是经济中心,又是金融中心,又是交通中心,又是文化中心,所有的中心都集中在这里,你不膨胀也很困难。所以我想,要去功能化,通过功能的疏散,来引导我们产业的疏散,依靠产业的疏散,来促进我们人口的分散,这样才能够治理大城市病,同时也给中小城市留出一些发展的空间,留出一些发展的机会。这样的话,城市体系里面就可能形成一种新型的产业分工格局。

    由于时间的限制,我就谈五个方面的观点,供大家参考。谢谢!

    2016-05-30 17:05:31

图片内容:

图片大图:

  • 中国社科院《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NO.14》发布会即将开始

    中国网 宗超

  • 《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NO.14》

    中国网 宗超

  • 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院长、学部委员高培勇

    中国网 宗超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社长赵剑英

    中国网 宗超

  • 中国社会科学院科研局副局长王子豪

    中国网 宗超

  • 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与竞争力研究中心主任倪鹏飞

    中国网 宗超

  • 报告课题组成员张洋子博士作专题报告解读

    中国网 宗超

  • 报告课题组成员李超博士作专题报告解读

    中国网 宗超

  • 国务院参事、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组组长牛文元

    中国网 宗超

  • 中国区域科学研究会理事长、南开大学教授郝寿义

    中国网 宗超

  • 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科研管理部主任高国力

    中国网 宗超

  •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所长魏后凯

    中国网 宗超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重大项目出版中心主任王茵主持发布会

    中国网 宗超

  • 倪鹏飞主任作主题报告

    中国网 宗超

  • 出席《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发布会的嘉宾

    中国网 宗超

  • 中国社科院《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NO.14》发布会现场

    中国网 宗超

文字实录 查看全文  正序 倒序 刷新

打印 合并称谓 显示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