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转播到腾讯微博字号:

千古英烈千古歌

新闻中心-中国网 news.china.com.cn  时间: 2011-08-31  发表评论>>

1911年4月27日早,林觉民与战友林文等人编入黄兴统率的第一路选锋队。当日黄昏,林觉民偕林文、方声洞等人随黄兴直扑两广总督署,将督署付之一炬。当队伍退出东辕门时,与大队清军展开血战,肉搏中林觉民负伤被擒。

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



林觉民在广州天字码头就义时,年仅24岁。

历史一页页翻过,这个名字却注定永远不会被忘记。一段血色的爱情,终成千古传奇。

他们

写下绝命书的,还有他们。

林觉民的福建同乡方声洞。1905年加入同盟会,同盟会福建支部长。他和哥哥方声涛以及一姐两嫂都是同盟会员,还亲自介绍妻子入会。慷慨赴义前的一天,他在广州写下了给父亲与侄儿的两封绝笔书。在禀父的绝笔中他写道:“此为儿最后亲笔之禀”,“祖国之存亡在此一举,事败则中国不免于亡,四万万人皆死,不特儿一人;如事成则四万万人皆生,儿虽死亦乐也。只以大人爱儿切,故临死不敢不为禀告。但望大人以国事归心,勿伤儿之死,则幸甚矣。夫男儿在世,不能建功立业,以强祖国,使同胞享幸福,奋斗而死,亦大乐也。且为祖国而死,亦义所应尔也。儿刻已念有六岁矣,对于家庭本有应尽之责任,只以国家不能保,则身家亦不能保,即为身家计,亦不得不于死中求生也。儿今日极力驱满,尽国家之责任者,亦即所以保卫身家也。他日革命成功,我家之人,皆为中华新国民,而子孙万世亦可以长保无虞,则儿虽死亦瞑目于地下矣。惟以此以往一切家事,均不能为大人分忧,甚为抱憾!”

李晚,祖籍广东,在攻打两广总督衙门时牺牲。他的《与家兄诀别书》写道:“此行成败不可知,任其事而怕死非丈夫也,余明知无济,只在实行革命宗旨,决以生命为牺牲。推倒满清,建设中华民国,事成则汉族光明,或败身殉,愿毋我念。”

向英烈致敬



黄兴,起义领导者。他在给邓泽如的信说:“本日即赴阵地,誓身先士卒,努力杀贼,不敢有负诸贤之期望……绝笔于此,不胜系恋。”还有一封致孙中山、冯自由的绝笔书:“今夜拟入,成败既非所逆睹……幸各人挟有决死之志,或能补救,亦未可知”,“绝笔上言”。

宋教仁从上海赴广州前,有人劝阻,他回答说:“无恐。事成,为四万万同胞造幸福;不成,则送我一颗头颅已矣!”

让我们记住他们吧。林觉民24岁,方声洞、喻培伦25岁,林文26岁,烈士们的平均年龄只有29岁。就是作为领导者的黄兴也不过37岁、赵声31岁。

历史学家罗家伦说,他们有理想,有信仰,有热忱。我们现在重读黄兴在起义以前写下的绝笔,真是坚绝悲壮,心雄万丈;林觉民留别他父母和爱妻的遗书,则情文并茂,一字一泪,这都是千古不磨,光芒万丈的文学。这种热忱的情感,最蕴藏在光明纯洁的青年胸中!

一年后,黄兴在黄花岗一周年纪念会上,痛悼壮烈牺牲的伙伴们时,曾动情地说:“七十二烈士虽死,其价值亦无量矣。且烈士之死义,其主义更有足钦者,则以纯粹的义务心,牺牲生命,而无一毫的权利思想存于胸中。其中如林觉民先生,科学程度极其高深,当未发动之先,即寄绝命书与其夫人,又告同人:‘吾辈此举,事必败,身必死,然吾辈死事之日,距光复期必不远矣。’其眼光之远大,就义之从容,有如此者!”又喻君培伦最富于爱国思想……对他们“品格之高尚,行谊之磊落,爱国之血诚,殉难之慷慨”予以极高的评价。

1911年,一个绝望的春天,一个希望的春天,一个死亡的春天,一个再生的春天。

   上一页   1   2   3   4  


文章来源: 广州日报 责任编辑: 王瑞芳
官方微博
[我要纠错] [推荐] [收藏] [打印] [ ] [关闭]
留言须知 版权与免责声明
网友留言 进入论坛>>
用户名 密码
留言须知 版权与免责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