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建崴:“我所亲历的84年国庆庆典”

   嘉宾:中国科学院研究员 郭建崴
   时间:7月9日15:00
   简介:1984年10月1日,35周年国庆首都群众游行时,北京大学游行队伍行进中突然展开一条“小平您好”的横幅,画面瞬间传遍全世界,并被新闻摄影记者牢牢地定格,成为共和国历史上珍贵的记忆。“小平您好”这句话感情真挚,代表了一代人的情感。郭建崴研究员不仅参与84年国庆庆典,而且是“小平你好”横幅制作者之一,今天他将向我们讲述他所亲历的84年国庆庆典。
文字实录 图片实录 返回访谈页

活动标题

  • 郭建崴:“我所亲历的84年国庆庆典”

活动描述

  • 嘉宾:中国科学院研究员 郭建崴
             时间:7月9日15:00
             简介:1984年10月1日,35周年国庆首都群众游行时,北京大学游行队伍行进中突然展开一条“小平您好”的横幅,画面瞬间传遍全世界,并被新闻摄影记者牢牢地定格,成为共和国历史上珍贵的记忆。“小平您好”这句话感情真挚,代表了一代人的情感。郭建崴研究员不仅参与84年国庆庆典,而且是“小平你好”横幅制作者之一,今天他将向我们讲述他所亲历的84年国庆庆典。

文字内容:

  • 中国网:

    各位朋友大家好,欢迎来到中国网,这里是中国访谈·世界对话。1984年10月1日,35周年国庆首都群众游行时,北京大学游行队伍行进中突然展开一条“小平您好”的横幅,画面瞬间传遍全世界,并被新闻摄影记者牢牢地定格,成为共和国历史上珍贵的记忆。今天我们为大家邀请的嘉宾郭建崴先生就是35周年国庆庆典这一历史时刻的亲历者。为您介绍: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化石》杂志主编、北京市西城区科协副主席郭建崴先生。郭建崴老师您好。

    2009-07-09 14:50:28

  • 郭建崴:

    你好。

    2009-07-09 14:51:20

  • 中国网:

    非常高兴您来到我们的节目做客。我知道您最近特别的忙,越临近国庆时,采访您的人越多,是吗?

    2009-07-09 14:51:35

  • 郭建崴:

    是的,忙的不可开交。

    2009-07-09 14:51:50

  • 中国网:

    打出“小平您好”这个横幅,这可能是一代人的记忆,而对于您来讲,您是一个亲历者,这段记忆在您的整个学生生涯当中会占到什么样的比重?

    2009-07-09 14:52:04

  • 郭建崴:

    应该说是大学生涯,那个时候已经接近大学尾声了,我们是大四时参加那次游行的。当然,知道我们要参加游行的时候是在大三,正好84年前半年是大三,后半年是大四。最初学校能够把这个任务交给我们这个年级,我们就已经很兴奋了。因为在这之前,共和国阅兵游行活动已经十几年没有搞了,那个时代又是刚刚改革开放初期,从原来文革和“两个凡是”过渡到邓小平执政期间,整个中国的面貌改变的非常大,我们这代人是直接受益的一代。否则,可能我们没有机会毕业直接考大学,可能会上山下乡,或者在家待业,前途很迷茫。

    2009-07-09 14:52:35

  • 郭建崴:

    因为有了改革开放,恢复了高考,我们对自己的人生有了重新选择的方向,再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够考上北大,那个时候我们真的是意气风发,对自己是充满了希望,对国家也充满了希望。这种希望体现在当我们知道要去参加国庆阅兵的时候,大家都很激动,都很向往,都希望在这个过程中展示自己,有这样的心理。

    游行本身是有组织的,当时的游行开始是解放军,三军像仪仗队一样,雄赳赳、气昂昂地走过天安门,还有当时新式武器的展示。我们也都看到了,觉得国家有这么强大的军事实力,后面就是工人、农民的方队,都展示了当时蓬勃向上的朝气,然后是学生走过,这是现场的游行。

    2009-07-09 14:52:54

  • 中国网:

    您刚才向我们笼统的介绍了当您知道将要参加游行的心情和同学的感受。我们说的更详细一点,接到这个消息以后,您说您和您的同学都是意气风发,有期待和盼望。我想在演习的过程中本身就有很多的酸甜苦辣,是值得今天回味的,是吗?

    2009-07-09 14:53:15

  • 郭建崴:

    是的,在我的印象里,好象半年前就开始训练。先是在学校的操场上。

    2009-07-09 14:53:39

  • 中国网:

    是所有同学都参加,还是选出一些同学去?

    2009-07-09 14:53:59

  • 郭建崴:

    就是将要参加国庆游行的同学,基本是81级的同学。

    2009-07-09 14:54:21

  • 中国网:

    所有同学都会参加?

    2009-07-09 14:54:31

  • 郭建崴:

    81级的所有同学,我记得北大选择的是81级各个系的同学都参加。我们的任务不只是游行,当年的“十一”,也是中日友好一个纪念日,当时的总书记胡耀邦去日本访问,有一个倡导,就是中日世世代代友好,中国派了很多青年到日本去,参加他们的文化活动,同时邀请了3000名日本青年到中国来。就在“十一”那天的晚上,一起在天安门广场有一个联谊。

    2009-07-09 14:54:50

  • 中国网:

    为这个活动也要做很多的准备?

    2009-07-09 14:55:00

  • 郭建崴:

    是的,我们学跳集体舞,用各个少数民族的舞蹈元素编排一系列舞蹈。

    2009-07-09 14:55:20

  • 中国网:

    您当时表演什么?

    2009-07-09 14:55:36

  • 郭建崴:

    那是集体舞,大家都跳,所有的舞都要跳。到了“十一”的晚上,狂欢了好几个小时。

    2009-07-09 14:55:58

  • 中国网:

    应该是两个任务,一个是游行,一个是演出。那么每天排练的时间怎么安排?

    2009-07-09 14:56:10

  • 郭建崴:

    开始没有集体舞,就是走队列。后来加了集体舞的内容,有老师教,是穿插来。最苦的是练队列,经常是顶着骄阳,或者是突然来一场雨,为了训练我们的意志,不让我们躲。

    2009-07-09 14:56:23

  • 中国网:

    半年都是这样?

    2009-07-09 14:56:40

  • 郭建崴:

    每周有固定几天这样练。练了一段时间以后,就进行统练。因为当时还有很多的大学参加了,一共统练了两三次,都是到一个军用机场,那里有跑道,适合很多人训练。说到酸甜苦辣我没有觉得,因为当时很年轻,觉得没有什么。

    2009-07-09 14:57:01

  • 中国网:

    很多事情当时可能会觉得苦,但是过去很多年回想起来剩下的记忆只有甜,练队列这件事是这样吗?

    2009-07-09 14:57:10

  • 郭建崴:

    当时没有觉得苦,年轻人身体好,没有把它当成是苦差事。当然,还有一个因素,就是我们本身就很向往能参加这个活动,能参加这个行动本身就使我们很自豪,根本不觉得苦。如果不参加这种活动,比如说我是一个体育迷,特别爱运动,我也会天天在足球场上踢两个小时的球,或顶着太阳在游泳池游泳,也经常把自己折腾的精疲力尽、挥汗如雨,皮肤晒得很黑。

    我记得有一年夏天,我在大一的时候,以前不会游泳,我们开游泳课,练得特别累,一天游两场,晒的身体特别黑,同学都说好健美。所以说有了这样的基础。

    2009-07-09 14:57:21

  • 中国网:

    现在顶着这么大一个荣誉,更不当回事

    2009-07-09 14:57:37

  • 郭建崴:

    是的,不觉得累。

    2009-07-09 14:57:52

  • 中国网:

    我知道您心中有一个梦想,是想当军人。那么这次的集训有没有一些让您梦想成真的感觉?

    2009-07-09 14:58:00

  • 郭建崴:

    你说的对。在一定程度上有这样的感觉,不能叫梦想成真,但接近梦想中的某种状态。在这之前我们军训过,我是班长,又比较喜欢军旅生活。很凑巧,让我当我们整个年级的学生连长,有90多人,正好是一个连的编制。他们开玩笑说,我是见习少尉。那个时候很认真,不光自己好好练,还要求他们很严。在我的骨子里,我很愿意当一个军人。这次国庆游行的训练,让我体验了做军人的感觉,感觉很好。

    2009-07-09 14:58:14

  • 中国网:

    您觉得这种苦对您来说可能没有什么,对周围的其他同学呢?

    2009-07-09 14:58:25

  • 郭建崴:

    可能有的女同学觉得苦,在大太阳下面晒着,她们可能觉得苦。

    2009-07-09 14:58:40

  • 中国网:

    现在回想起来还有什么让您记忆犹新的,感动的片段吗?

    2009-07-09 14:58:57

  • 郭建崴:

    印象中我有一个好朋友,是和老师一起做熊猫研究的一个同学,他叫曾州。原来我入大学的时候是分在细胞生物学遗传学专业,这个同学是分在植物生理专业。到二年级的时候,由于我们的老师潘文石研究熊猫,急需几个学生给他做助手,当时又没有生态学专业,就从三个不同专业里面选了三个学生,组织一个新的专业,叫生态学专业,我和曾州,还有一个女同学转到这个新专业里面。

    我对他的印象特别深,他是一个特别严肃、认真的人,做什么事特别严谨。但是由于他可能中小学时代特别的用功学习,当年高考时是广东省第三名,很厉害,但在走队列的时候是顺拐的。大家都拿他取笑,但是他特别的认真,别人不练了,他还练,一定要改过来。后来经过自己的苦练,终于改过来了,走的还相当好。

    2009-07-09 14:59:07

  • 中国网:

    挺不容易的,顶着心理上的压力克服困难。可能因为他离您比较近,所以给您的印象比较深?

    2009-07-09 14:59:26

  • 郭建崴:

    是的,其他的有些女同学体力很弱,甚至晒的有中暑的感觉,但是也坚持下来了,很不容易。

    2009-07-09 14:59:56

  • 中国网:

    按照两个任务的计划,按部就班地做,参加国庆庆典游行,之后是演出。没有想到后来打出的横幅,让你们几位同学一下子被大家所关注和熟知。请您讲讲这个事情的来龙去脉?

    2009-07-09 15:00:16

  • 郭建崴:

    当时是年轻人,总有想表现自己的欲望。当时在北大待了三年多,融入了北大的传统,更有一种敢为天下先,什么事情想超前,敢作敢为,好象天下之大没有我们做不到的事情,有这么一种精神和气质在里面。所以很多同学都想利用这个机会表现一下。

    但是按照组织者的管理来说,不允许我们有什么非分的举动。有严格的纪律,不许夹带标语和口号等,包括我们练队列也是迈着整齐的步伐走。但是越到国庆的时候,年轻人的心理就有这种萌动,其实不光是我们,其他班的同学也有。比如说后来别的班级的两个男生在国庆现场举起一个女同学,那个女同学挥舞着一面五星红旗。其他的学校,我记得有人跟我说,北医的同学也打过一个标语,那个标语和医学院很有联系,就是“只生一个娃”,诸如此类的有很多花絮。

    2009-07-09 15:00:33

  • 郭建崴:

    作为我们这些人,我们当时做得可能更超前一点,胆子更大一些。因为当时国家刚刚经历过文革,所以有一些领袖被神话了。所以当时这样称呼领导人,让人觉得很震撼,所以这个标语能被大家所记住,可能是因为这个原因。

    2009-07-09 15:00:52

  • 中国网:

    但是最开始不是这四个字,是吗?

    2009-07-09 15:01:12

  • 郭建崴:

    有一个过程。我们最后一次排练以后,指挥部决定我们这个方队统一路过天安门广场时挥舞一个蓝色的花束,教我们扎花,我们觉得挺难看的,后来知道其他的可能有不同颜色,整体效果还可以。但是当时我们不知道,我们全班都是蓝色的纸,所以看起来很单调。

    当时都已经到了晚上7点多的时候,一个北京的同学整天都在家里,第二天游行才回到学校。他看到了花就皱眉头,他说太没有创意了。因为他平时写毛笔字,练书法,他灵机一动说,我写几个字,让全世界人民都通过电视转播看到我的书法作品。最初是这么一个创意。

    2009-07-09 15:01:23

  • 中国网:

    那个时候周围的同学没有提出其他的意见,比如说你可能带不进去?

    2009-07-09 15:01:39

  • 郭建崴:

    没有,大家没想到。这个同学叫常生,他一说这个意见,我们都觉得太好了。我们几个都在宿舍里面,觉得这个想法好。

    2009-07-09 15:02:02

  • 中国网:

    写什么呢?那个时候知道吗?

    2009-07-09 15:02:13

  • 郭建崴:

    不知道,就是准备用扎花的纸写,然后用床单贴上去。墨他自己有,但是笔找不到合适的。因为拿笔练楷书写不了那么大的字,后来好象是拿着抹布绑在棍子上,沾着墨写的字。所以他写的几个字和平时练书法时用的笔不一样,写的很不好。工具找好了以后,大家就想写什么内容。

    2009-07-09 15:02:24

  • 中国网:

    当时是几个同学?

    2009-07-09 15:02:37

  • 郭建崴:

    最初是3—4个同学,但是逐渐有同学下自习回来,大家觉得这个创意很好,几乎我们班的男生都参与了这个活动。大家就聊、讨论,写什么东西。最后一个同学说,咱们写“邓小平万岁”,大家说这个没创意,现在是什么时代了,还搞个人崇拜。我想这个同学也是开的一个玩笑。因为毕竟那个时候我们已经进入了改革开放,大家说总得和改革开放,或者和国家领导、人民之间关系的角度来考虑,想来想去写六个字,是“小平同志您好”。

    后来拿订书机往床单上订,订的时候发现床单不够长,容不下六个字,只能放四个字。后来一想,就把“同志”两个字省略。这个时候我们心里面有一点担心,因为那个时候不像今天,我们可以私下里把总书记叫胡哥,那个时候哪敢这样,那个时候刚刚从天津喊“毛主席万岁”过来。虽然不再喊“邓小平万岁”,但是直接说“小平您好”,还是觉得太唐突了。

    2009-07-09 15:03:01

  • 中国网:

    敢为天下先的同时就意味着是要承担一些风险和压力。

    2009-07-09 15:03:28

  • 郭建崴:

    是的。我们觉得这个步子还是迈的太大了。但是北大学生就是北大学生,敢作敢当,大家就说怕什么,我们一致形成意见说我们不是恶意的,我们是善意表达,向领导人问好,表示老百姓和领导人关系很好,很密切,有什么不好的。最后就把“同志”两个字给省掉了,变成了“小平您好”。

    2009-07-09 15:03:39

  • 中国网:

    您带了一张照片,好象是制作横幅的过程,很珍贵。

    2009-07-09 15:03:54

  • 郭建崴:

    大家可以看到这张照片展示的是我们制作横幅的过程,因为桌子小,折过去压在下面了,“平”字没有。

    2009-07-09 15:04:03

  • 中国网:

    这个已经快制作完了是吗?您在哪里?

    2009-07-09 15:04:14

  • 郭建崴:

    边上是我,我在拿着这个角。看不清楚的是常生,是他写的字。这个叫毛小红,这个叫栾小峰。

    2009-07-09 15:04:28

  • 中国网:

    这是你们宿舍的同学吗?

    2009-07-09 15:04:48

  • 郭建崴:

    不都是我们宿舍的,常生和我是一个宿舍的。毛小红是隔壁宿舍的,栾小峰是另一个宿舍的,大家都参与这个事情,我们都是同一个班级的。

    2009-07-09 15:05:00

  • 中国网:

    大家可以看到上面的标题:《追寻永留青史的瞬间》。

    2009-07-09 15:05:08

  • 郭建崴:

    后面还有同学被挡住了。有的同学进不了这个画面,等到我们照完了,他们再做几个动作照一下。当时应摄影师的要求,我们都照了。

    2009-07-09 15:05:21

  • 中国网:

    当时怎么有这种意识呢,把制作的过程都拍摄下来?

    2009-07-09 15:05:45

  • 郭建崴:

    纯属是一个偶然。刚刚开始改革开放,我们的家长没有挣很多钱,照相机不是所有的同学都有。我们班的一个同学他家是北京的,父母都是在高校工作的,所以他有照相机。我们平时出去玩时他都带着照相机,随时给同学照相。那天他的照相机也在,他自习回来,一看大家做这个事情,他觉得很好,他也参与了我们的制作。另外把照相机拿来,把这个历史的瞬间留下来,并不是事先想到要留照片。

    2009-07-09 15:06:06

  • 中国网:

    他也没有想到这几张照片成为了珍贵的历史资料。

    2009-07-09 15:06:17

  • 郭建崴:

    是的,当时他可能是喜欢、收集这些东西,他不光是这一件事情这样,包括每次野外实习他都照相。

    2009-07-09 15:06:32

  • 中国网:

    所以养成一种好习惯是多么的重要。

    2009-07-09 15:06:53

  • 郭建崴:

    是的,是的。

    2009-07-09 15:07:05

  • 中国网:

    横幅制作完成以后,下一步在宿舍中大家商讨很多的就是怎么把横幅带进去?

    2009-07-09 15:07:14

  • 郭建崴:

    对,因为横幅做好以后,就要找能够撑起来的东西,我们就找到了蚊帐,订好以后准备在广场上大家一举就举起来了。要不然人山人海的,只拿一个床单就看不见了。但是怎么带呢?按照规定不许夹带的。

    说个不恰当的比喻:“危机四伏”,因为从北大到集结地,我们要坐派来的公交车,把我们从北大一直拉到东皇城根的位置。从东皇城根还要一点点走到长安街上,然后再从长安街上按照规定的时间段,再正式进入游行的行列里面。所以每一步都必须掩护好了,那个时候大家商量,我和曾州携带,因为我们俩个子比较矮,我们说穿上实验室的白大褂,把它夹在腋下,白大褂很长,下面露不出来。

    2009-07-09 15:07:32

  • 中国网:

    允许穿白大褂吗?不穿统一的服装吗?

    2009-07-09 15:07:51

  • 郭建崴:

    允许。当时还说是统一服装,很难看,大家就说随意吧,穿着当时最好、最干净的衣服就行,显示大学生是朝气蓬勃的,不必像军队和农民统一服装。正是因为这个,我们的专业是北大细胞遗传班,所以才有可能穿白大褂。别人问起来,就说代表我们的专业,在实验室里面解剖兔子什么的。当然这是一个准备,但是没有人问我们怎么穿白大褂。后来几个高个的同学把我们围在中间打掩护,一路上瞒天过海的躲过了很多。

    因为穿白大褂夹着硬棒棒的东西很累,我们就说在车上这段是我,下了车你再夹一会,这样我们两个人接力一样的把这个东西带到长安街上。到了长安街以后,进入到正式的游行行列里面,开始还是军事训练一样的方阵排的整整齐齐的。快到天安门的时候,我们就拿出来,高个的同志接过去。

    2009-07-09 15:08:02

  • 中国网:

    能走路吗?那么硬。

    2009-07-09 15:10:01

  • 郭建崴:

    很难,但是走过去了。

    2009-07-09 15:10:13

  • 中国网:

    我本来还想请您给我们讲讲那天您的所见所闻,但是您肩负着这么一个“重任”。我估计您什么都顾不上了,那一天的心情只有紧张和忐忑了。

    2009-07-09 15:10:23

  • 郭建崴:

    你说的太对了。后来很多同学回忆,当时看到了很多东西。比如有的同学喜欢照相,但是那一天没有带照相机,有规定不许照相。因为我们在长安街上要休息相当长的时间,他就利用这个时间去看坦克、导弹。有的同学照相了,但是被警察发现以后就把胶卷曝光,不允许照相。但是我们两个哪儿都不敢去,还得东张西望的看有没有人盯着我们,所以那天我们两个人最紧张。

    直到到了天安门广场前,把这个东西交出去了,我就觉得任务完成了。当时一片空白,想不起喊什么口号。另外,当时北大的方阵走到天安门广场金水桥位置的时候,不知道什么原因,方阵乱了,可能有的同学想多停一下,看看天安门城楼上都有谁,这些行为使队伍不像原来训练的那样按部就班的走了。前面的同学停下来,后面的一拥就停顿了。指挥说马上过去,又开始跑,所以我们的方阵是当年唯一乱的一个方阵。

    由于乱,我就跟着跑,也没有什么更深的记忆,唯一的记忆就是天安门广场这么大,当时觉得人特别的渺小。然后就是周围全是人,是花的海洋。其他的感觉没有什么。另外三个同学,余红石、李宇、常生把标语举起来。

    2009-07-09 15:10:38

  • 中国网:

    他们是你们中个子最高的吧?

    2009-07-09 15:10:55

  • 郭建崴:

    李宇和余红石都1米8几,常生不到1米8,但比我们高,另外是他自己写的,愿意把自己显示出来,所以他也举着在天安门广场正对着城楼的位置打开了。也就几分钟的时间,随着队伍跑过去,这个标语也就收了。可能是怕官方误解了,事后谁也没有想到把这个标语留下来,要不然博物馆又有珍藏的东西了。

    2009-07-09 15:11:06

  • 中国网:

    当时标语打出来的时候,周围有什么样的声音和反映?

    2009-07-09 15:11:19

  • 郭建崴:

    因为当时方阵都乱了,当时大家喊什么的都有,特别嘈杂。我没有印象有没有人针对这个标语喊什么。因为这个标语的字是面向天安门广场的,我们的游行队伍即使能够看到有标语,但是没有看到有什么字。反而是从天安门城楼的角度看过来,包括照片和影视的资料,从天安门广场的角度看得很清楚。

    2009-07-09 15:11:36

  • 中国网:

    这也说明你们的标语展示的很成功。

    2009-07-09 15:11:50

  • 郭建崴:

    非常的成功。现在想起来,如果其中的某一环节被组织者发现的话,这个历史事件就不会发生了。

    2009-07-09 15:12:03

  • 中国网:

    而且当时如果统一服装的话,这个标语也带不进去。

    2009-07-09 15:12:18

  • 郭建崴:

    是的,难度很大。

    2009-07-09 15:12:28

  • 中国网:

    我后来在网上看到大家说,为什么“小平您好”这几个字会在大家心里起那么多的波澜,会有那么多的热议。就是因为它代表的不仅仅是这几个学生,而是那一代人的感情。因为你们都是改革开放的受益者。能为我们讲一下您和您同学的经历吗?

    2009-07-09 15:12:47

  • 郭建崴:

    这是一种很深层的关系,是一种潜在的关系。比如我刚才说我们是改革开放最早的受益者之一的一批人,由于有了改革开放,才有恢复高考,这两者可能是并行的,使我们有机会通过自己的努力上大学,将来就可以实现更多人生梦想。另外,我们那代人特别的爱国,我们受党的教育多年,报效祖国的思想特别强烈,至少我个人是这样的。

    当时就觉得由于我们能上大学,有了更好的报效祖国的平台,因为学生物学的是自然科学,我们最高的理想是当科学家,多出科研成果,为国家做贡献,靠这个来实现个人的人生目标。

    那个时代的年轻人正是和改革开放这样的事情牢牢的拴在一起,而改革开放确实是邓小平出山以后,他领导的共产党的集体提出的奋斗目标。所以说,对邓小平个人来说,我们有相当深的感情。但是这并不是由于这样,我们就要写这个标语,这只能是一种心灵或者是深层次的关系。

    2009-07-09 15:13:05

  • 郭建崴:

    当时写一个标语更多的还是年轻人的冲动,那种激情,那种展示自己的心理。只是说这种心理,包括北大敢想敢做的精神,还有我们潜意识里面对改革开放的感情,很有机的融合在一起。正是这种有机的融合,也使得当我们把这个标语打出来以后,引起了社会的共鸣,才有了大家对这个事情的认可。

    而这在之前,我自己心里一直是忐忑不安的,我怕这个事情被误解。万一官方误解了,如果说你对领导人不尊敬,万一制裁你怎么办。所以我们打完标语,完成了集体舞以后,回到宿舍不久,常生的女朋友,她弟弟打电话对她姐说,我在西单路口看你们游行的时候,两个警察就说,北大这帮小子太胆大了,非收拾他们不可。然后她放下电话就跑到我们宿舍,她既为她的男朋友担心,也为我们这些同学担心。她说:你们赶紧躲躲吧,警察要收拾你们。

    所以第二天,我就躲到亲戚家,悄悄地看看事态到底往哪个方向发展,心里还是很忐忑不安的。我们在做这个事情的时候,是绝对没有百分之百的把握,担心被误解。过了几天,报纸上全是正面的宣传,那个时候这个心才真正的落肚子里面了,才回到北大,和同学一起谈这个事情。

    2009-07-09 15:13:37

  • 中国网:

    当你们几个当事人再聚首的时候,会不会在一起重温当时的画面,聊一聊自己这几天的心路历程?

    2009-07-09 15:13:50

  • 郭建崴:

    肯定要聊的。就说当时怎么害怕,现在就变成了好事,这说明我们还是很有创造力的,说明北大的学生还是很牛的。充满了自豪感,也有从不确定到被肯定过程中的特有心理过程。

    2009-07-09 15:14:05

  • 中国网:

    什么时候你们几个同学第一次看到王东先生拍摄的很经典的“小平您好”的照片?

    2009-07-09 15:14:15

  • 郭建崴:

    我不是一个特别关心政治的人,虽然我在那个时代想通过自己努力报效国家,但是这和政治拉不上。另外,我总觉得我在整个过程中只是一个参与者,应该说“主谋”,或者是第一英雄人物应该是常生,所以我一直没有把这个当成事情,我只是很侥幸参与了这个事情。虽然这里面我起到很重要的作用,保证把标语带进去,还有就是大家在讨论内容的时候,也有我的智慧在里面,但是我一直都认为最初没有常生同学的想法,就没有后面的东西。

    所以我从来没有把我自己放在很重要的位置。如果问这个事情是谁干的,应该是常生干的,我们只是帮助了他。所以我没有过多的想,我能不能在照片里面,或者照片什么样?有的同学在我之前就看到了,我是过了好长时间,有人说看看报纸上有没有你,我才看到这张照片。

    2009-07-09 15:14:27

  • 中国网:

    但是后来媒体有很多都在报道这个事情,您手上也拿了一些资料。为我们展示一下。

    2009-07-09 15:15:35

  • 郭建崴:

    这是后来了。当时35周年我们打出标语以后,有很多的报道,我就觉得让常生同学自己说好了,我没有接受任何一个采访。后来可能北大同学都是这样想,没有把它当成是个人的光荣,但是虽然朋友之间觉得体现了北大的特质,觉得挺牛,但是没有想把它向世人广泛的宣扬。

    在我的印象当中,从打出“小平您好”以后,至少在十几年里,我都没有提这个事情。后来到小平诞辰100周年纪念的时候,这个时候新闻媒体很关注和邓小平有关系的事情,就想到“小平您好”的事情,说能体现当时一代人的心理,就找当时的当事人。常生他们又找不到,就先找到了张智。

    2009-07-09 15:15:45

  • 中国网:

    这是当天的照片吗?

    2009-07-09 15:16:13

  • 郭建崴:

    这是上大学时的照片。这张照片因为是张智保留的,所以他提供给记者,这个报纸是04年的了。戴眼镜的是张智,常生就是写字的那位。这是04年的报道。刚才我说这是《深圳晚报》,同时登了我们当时自己拍的写标语时的照片。

    2009-07-09 15:16:39

  • 中国网:

    这个很详细,好象很多人都采访到了当事人。

    2009-07-09 15:16:48

  • 郭建崴:

    还远远不够,我觉得最好是采访到常生,但是常生同学我们和他失去了联系,他中间出国了,到现在也没有联系上。这张报纸也是04年的时候,《科学时报》把当年的照片登了一下,就是在天安门广场王东拍的照片。还有我们,这是张智、栾小峰,还有我本人,他们采访到了我们几个人。还登了部分同学登香山时的一个照片,还有王东,还有徐小平,他当时是北大团委的干部,他是第一个写了“小平您好”的报道。虽然他没有参与这个活动,但是他写了。

    就我个人来说特别的感谢他,他一下子把这个事情当成是一个正面的好事,投到《人民日报》上,一下子就把调子给定成积极向上的了。当然,我们本身做这个事情也是积极向上的,从此以后我们就不会被误解成不好的东西。所以我那天看到他,我说你把我们给救了,要不然我们还不知道怎么回事呢。

    2009-07-09 15:17:08

  • 中国网:

    之前您说和这几位同学的联系一直没有断,还是在保持着联系。

    2009-07-09 15:17:35

  • 郭建崴:

    也不是。实际上北大的学生有一个特点,我们刚才说北大的精神是开拓、进取,还有一个就是不靠拉关系让人提携,所以大家都是各自奋斗。有相当多的同学直接到国外留学,还有的人在研究生阶段出国留学。真正留在国内的同学很少,我当年本科毕业以后在广东华南农业大学工作,离大家都很远。当时只是通信,后来慢慢的就淡了,但是彼此心里都有同学们,尤其是我经历过被同学们救助的经历,我对他们的感情特别的深。

    我工作两年以后又读研究生,在这个时候有很多同学已经比我高两级了,所以交往不是特别的密切,但是偶尔走动走动,就是聊天。

    2009-07-09 15:17:55

  • 中国网:

    其实是一切尽在心中。

    2009-07-09 15:18:13

  • 郭建崴:

    是的,尽在心中!

    2009-07-09 15:18:26

  • 中国网:

    刚才我听说,前不久你们当时几个成员参加了某一个访谈节目的录制,有一个再聚首的机会。在一起的时候是不是很多共同的感受和回忆又回来了?

    2009-07-09 15:18:36

  • 郭建崴:

    是的。当然,这不是第一次聚会,真正意义上的再聚首是北大百年校庆的那一年。那一年大家都回校了,那个时候有机会聚一起了。但是那时没有像今年的共和国60周年,或者是04年的小平百周年,和这些纪念日没有接上,所以没有谈论“小平您好”这个事情,只是谈论个人的经历,谈谈同学之间的友情。也谈一些“小平您好”,但不是主题,都是N个主题里面很不起眼的东西。到了04年,由于要纪念小平百年,这个时候才有了“小平您好”这个事情,慢慢成为了我们开始接受采访,把这个事情的来龙去脉向社会谈出来的机会。

    2009-07-09 15:18:51

  • 中国网:

    我觉得每一个参加国庆庆典的年轻人,心中都会对它有一个别样的情感。今年60周年大庆的时候,您对这样的国庆庆典有什么样的期待和祝福?

    2009-07-09 15:19:16

  • 郭建崴:

    这就是年轻人和中年人的区别,那个时候我们真是热情高涨,又赶上改革开放刚刚几年,中国的变化是天翻地覆,我们感觉和祖国紧紧联系在一起,所以特别的澎湃、激动。现在是人到中年,看什么东西都觉得就这么发展了,包括这几年我国的经济发展迅猛,去年成功举办奥运会,也激动、高兴,自己是这个国家的公民,但是这种高兴劲就觉得事情就应该这样发展,包括政治体制上的民主化,觉得都应该这样。如果不这样还能走回头路吗,所以现在一切的一切都是应该的。

    当然,在国家的发展过程中也有一些波折,但是这些事情很正常。所以,在您提到“国庆庆典”这个概念之前,我还没有过多的想。现在提出来,我觉得我希望看到我国有更多的新式武器,希望国家更强大一些。因为我们的发展速度很令人惊讶,GDP在增长,但是由于我们的增长遭人嫉妒,要不然有人说我们不好,包括南海,最近有一些小国说这是它的领土,不顾历史的事实在那里瞎折腾,而背后我相信会有某大国怕中国太强大,在指使这些活动,都想削弱我们。

    我觉得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公民,我们还是希望我们国家能够在这样的波折面前挺起脊梁,能够抗争,能够把这些阻碍我们发展的障碍消除掉。军事实力肯定是必须有的,所以我真的希望能够看到新式的武器,能够展现国力的东西。

    2009-07-09 15:19:36

  • 中国网:

    让我们共同期待看到今年盛大的国庆庆典。非常感谢郭老师今天在节目当中和我们分享了这么多珍贵的片段和记忆,非常谢谢您的到来。谢谢各位网友的收看,下期再会!

    2009-07-09 15:19:57

图片内容:

视频地址:

    mms://wmv.china.com.cn/dianbo/fangtan/2009/090616.wmv

图片大图:

  • “北大学生就是北大学生,敢作敢当”

    中国网 王瑞芳

  • “我们那代人特别的爱国,我们受党的教育多年,报效祖国的思想特别强烈。”

    中国网 王瑞芳

  • “我们两个哪儿都不敢去,东张西望的看有没有人盯着我们,那天我们两个人最紧张。”

    中国网 王瑞芳

  • 记录历史的珍贵照片

    中国网 王瑞芳

  • “可能是怕官方误解了,事后谁也没有想到把这个标语留下来,要不然博物馆又有珍藏的东西了。”

    中国网 王瑞芳

  • “我和曾州携带,因为我们俩个子比较矮”

    中国网 王瑞芳

  • “大家说总得和改革开放,或者从国家领导、人民之间关系的角度来考虑,想来想去写六个字,是‘小平同志您好’”。

    中国网 王瑞芳

  • “现在想起来,如果其中的某一环节被组织者发现的话,这个历史事件就不会发生了。”

    中国网 王瑞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