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标题
- 政协委员孙萍谈公共外交
活动描述
- 嘉宾:政协委员、京剧艺术家孙萍时间:2010年3月9日18:00 简介:政协委员、京剧艺术家孙萍接受了中国网前方报道小组记者的采访,向我们讲述中国民间外交的起源和怎样在中国发展公共外交。
文字内容:
- 中国网:
各位网友大家好,这里是中国网·中国联通“两会”特别报道,现在在我们中国网演播间作客的是全国政协委员孙萍女士,孙委员您好,欢迎您作客中国访谈,你也是中国访谈的老朋友,很想知道您今年有什么提案和好的建议能为我们介绍一下吗?
2010-03-09 17:31:08
- 孙萍:
首先还是我去年的提过的问题,也是去年大会的一个发言,就是今年在政协工作报告上谈到的公共外交,因为这个公共外交的词最早是赵启正提出来的概念,我是实践者。你们也知道我在海外工作了20年。我在用着每一个工作细节来实践公共外交,这个意思就是是说政府对政府是政府外交,民间团体对民间团体是民间外交,只有民间的团体和个人对它的政府都叫做公共外交或者公众外交。这个理念到现在没有太多人能够理解,所以我回国之后,我觉得我们国家确实在这方面有些滞后,因为14亿人这么大的国家,完全靠政府外交的话,是有一些难度和困难,我觉得也有一些不容易解决的问题。
2010-03-09 17:33:55
- 孙萍:
如果我们把民间力量调动起来,或者我们成立这样一个专门的委员会协调所有的专家。不一定协会来管理所有的人,协会可以统筹所有专家和协会,就能够在大事要事上把所有的专家和协会的人包括国际问题专家和民间组织统筹起来。比如就气候学来说,把气候学家请来,还有外交方面的人,还有官方的人请来,大家就可以了解到政府应该说什么话,历届政府每次在大会上都说什么话,我们中国在这上面会得到什么利益,或者说我们可能会失去什么。
2010-03-09 17:34:31
- 中国网:
就是多了很多沟通的渠道。
2010-03-09 17:35:20
- 孙萍:
对。气候大会这次是一个很凸显的问题,就是说我们的民间外交,没有太多的过去,也没有发出什么过多的声音,只有政府一家在发出声音,而美国是去了很多的民间组织。
2010-03-09 17:35:45
- 中国网:
我理解您的意思,您是从这件事情上为我们举一个例子,就是发展公共外交实在是刻不容缓的。您刚才聊到您在国外有20年生活和工作的经历,这么长的时间您是不是也觉得发展公共外交是刻不容缓的?
2010-03-09 17:36:21
- 孙萍:
是刻不容缓的,因为你光是嘴头上谈,光是靠一个官方的,比如说外交部的一个公共外交处或者说形成一个办公室来谈,就靠这样一个级别的地方来引导全国的公共外交的牵头人的话,我觉得可能做的面比较窄一些。如果成立一个专门的委员会,比如公共外交学会、协会或者基金会,这样由政协前头,或者说外事委员会牵头,比如外事委员会牵头做这么一个公共外交学会或者基金会,来统筹这件事可能更可行一些。我们看的更宏观一些,政府更超脱一些,去年常好秋(音)同志的一个大会发言已经发了,我去年的文章也写了大会发言了,我也写了提案了,但是我觉得今年的提案和我今年的书面发言应该夯实这个提案,所以我在今年的大会上提了这个提案。
2010-03-09 17:36:37
- 中国网:
是坚持了自己的提案?
2010-03-09 17:36:50
- 孙萍:
一是坚持举了很多的例子,以哥本哈根大会为由头举了很多外事例子。就是说在去年的基础上,我提出了今年要夯实发言,要变成一个提案。这个提案就是要在政协统领下,或者政协外部委员会的落实下,成立一个公共外交协会、学会或者基金会。
2010-03-09 17:37:02
- 中国网:
因为孙萍委员是京剧界的名家,我很想知道就是您觉得艺术在公共外交当中能够起到一个什么样的作用?或者怎么样更好的发挥公共外交的作用?
2010-03-09 17:37:11
- 孙萍:
我的感受太深了,就是因为我是一个艺术家,我的艺术可能会被很多在国外的观众接受。尤其我做文化交流的时候,欧洲一些上层社会的人,他们比较好接受一些。他们接受我的画的时候就没有防备了,他们觉得我是一个艺术家,可是我往往不是纯粹艺术的东西。比如1993年的时候,匈牙利的总统颁发我荣誉贵宾证章的时候,那个时候我就替使馆传递了一个信号,就是希望总统来中国访华。这是传达出去的一个信号。总统听完了之后,说我是应该看看,然后就把当时匈牙利驻中国的唯一的女大使调回匈牙利,了解情况。了解完之后,大使就跟他说,中国是一个很大的国家,匈牙利不应该完全靠着美国,应该到中国来看看。那个时候改革开放还不完善,但是在那个情况下,我传达这个信号那个老头觉得调研完了之后就正式的同意了。同意之后,咱们国家听到这个信号之后,再发过来正式邀请,他欣然接受。他到中国来访问,之后他邀请江主席去访问匈牙利,这样就促成了江主席1995年访问欧洲五国,这是一个小例子。
2010-03-09 17:37:28
- 孙萍:
还有一个小的例子是说,在我们2001年的时候,申办奥运会的协议期时。那个时候,我在美国,当时使馆有一个想法,说能不能通过我跟基辛格博士一块儿吃一顿饭,因为我跟基辛格博士已经成为一种忘年交了。因为他特别喜欢京剧的艺术,他看过我在费城交响学团的伴奏。我的个人音乐会在林肯音乐中心举办。他对我就是一个完全的接受,感觉京剧的艺术太美了。然后我请他吃饭,说要谈这个事,我就给他打电话,说博士我想请您吃一顿饭。他说你有什么问题要跟我谈,这是美国人一定要问清楚的。当时我说,我希望您说服美国奥组委的成员支持中国,投中国的一票。他说可以,因为支持中国,所以不反对我们申奥。他对中国很友好,他知道这个理由就来了,吃了这顿饭。吃饭的时候他就开门见山,美国人就是这样,他说孙萍我给你三个理由,你来说服我。
2010-03-09 17:37:40
- 孙萍:
我第一个理由是,中国这么大国,14亿人,奥林匹克运动员还没在中国召开过。奥林匹克精神是1、2、3、4、5。如果没有在中国举办一届奥运会的话,奥林匹克意义何在?这种大道理谁都会讲。但是,我们第一个抛出去了,可以接受。第二个就是,我刚要说第二个问题的时候,我女儿插话了,那个时候她很小。我也没有注意到她关注那么多事。他接受了我,也接受了我的女儿,他是我们很长时间的一个朋友了。我女儿说,博士爷爷,这一届美国支持加拿大,美国现在又在申办2012年奥运会的主办权。如果加拿大拿到2008年的主办权的话,美国就没有机会再申办2010年的奥运会了。奥运会的规矩是一个州不能连续两届举办奥运会,这是铁定的规律。当时博士一下就明白了,吃完饭后,再不提个问题了。这么容易就把他说服了,他特别用心地打通了一个电话,说谁谁可以了,你在什么地方等我,我过去接你,咱们到谁家去,一家一家的说。去了之后也是非常轻松地谈,谈到这件事,有的时候是很用心,有的时候是用轻描淡写的形式。因为大家一旦接受你,你是一个艺术家,可以用艺术的形式说过去了。想想同意了,没问题,只要不伤害到真正的美国的利益,只要他说同意,他就不会反对了。
2010-03-09 17:37:55
- 中国网:
所以您女儿的回答也是特别高明。
2010-03-09 17:38:10
- 孙萍:
我是一个艺术工作者,我只是一个人,一个百姓,或者是一个个人。对官方的人来说这样的话,不管这件事上我起到多大的效果或者是功效,多大的作用,我必须做。每一个都非常痛快,很开心的,最后我们互相通了电话,互相祝贺。
2010-03-09 17:38:24
- 中国网:
所以您最开始为我们介绍您今年的提案——公共外交。您为我们讲了这么两个特别生动的形象和例子,让我们真正感受到公共外交是刻不容缓,也是势在必行的。
2010-03-09 17:38:34
- 孙萍:
中国现在越来越多地在世界上扮演重要角色。我们不管是G2也好,还是G50、G20也好,我们无论如何不可回避地要在国际上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这个时候如果没有很好的全盘的计划出去,例如政府唱什么样的角色,我们民众发什么样的声音的话,我们用最俗的话可以说,谁唱红脸,谁唱白脸,如果没有这个东西,这些事情可能是事倍功半。我也觉得对于一个国家14亿人,这么大的一个大会特别重要,一定要大力推广。而且要成立一个公共外交学科。
2010-03-09 17:38:46
- 中国网:
谢谢孙委员在节目当中的作客,也谢谢各位网友的收看,下期再会。
2010-03-09 17:38:59
图片内容:
- 公共外交中,“我们用最俗的话,谁唱红脸,谁唱白脸,如果没有这个东西,这些事情可能是事倍功半”。
- “我是一个艺术工作者,我只是一个人,一个百姓,或者是一个个人”。
- “这个提案就是要在政协统领下,或者政协外部委员会的落实下,成立一个公共外交协会、学会或者基金会”。
- “协会可以统筹所有专家和协会,就能够在大事要事把所有的专家和协会的人包括国际问题专家和民间组织统筹起来”。
- “公共外交的词最早是赵启正提出来的概念,我是实践者,你们也知道我在海外工作了20年”。
视频地址:
- mms://wmv5.china.com.cn/VOD/olderDataft/olderDatazfgy/20100308-sp.wmv
图片大图:
-
公共外交中,“我们用最俗的话,谁唱红脸,谁唱白脸,如果没有这个东西,这些事情可能是事倍功半”。
中国网 胡迪
-
“我是一个艺术工作者,我只是一个人,一个百姓,或者是一个个人”。
中国网 胡迪
-
“这个提案就是要在政协统领下,或者政协外部委员会的落实下,成立一个公共外交协会、学会或者基金会”。
中国网 胡迪
-
“协会可以统筹所有专家和协会,就能够在大事要事把所有的专家和协会的人包括国际问题专家和民间组织统筹起来”。
中国网 胡迪
-
“公共外交的词最早是赵启正提出来的概念,我是实践者,你们也知道我在海外工作了20年”。
中国网 胡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