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标题
- 发改委“十二五”规划建言献策在线交流
活动描述
- 时间:2010年12月7日15:00 嘉宾:田锦尘 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展规划司副司长 国家发展改革委社会发展司 国家发展改革委就业和收入分配司简介:"十二五"规划建言献策活动自11月2日启动以来,受到了广大民众和境内外媒体的高度关注,在一个多月的时间里,建言献策活动取得了哪些进展?群众关心的热点都集中在哪些方面?为了更好的让大家了解建言献策活动的目的和意义,更直接的与群众交流,倾听百姓的心声,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中国网联合举办“十二五”规划建言献策在线交流。此次活动主要围绕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强社会建设和公共服务等问题听取网民的意见,网民可以就“十二五”规划如何细化、落实“十二五”规划《建议》提出建议,表达诉求。参与在线交流的方式有两种,一是通过中国网我为“十二五”建言征集活动发表评论,二是通过节目开通的热线电话直接参与到与嘉宾互动过程中。节目将在中国网《中国访谈》栏目、国家发展改革委网站同步发布,欢迎网友届时收看、参与互动。
文字内容:
- 中国网:
各位网友大家好,欢迎收看“中国访谈 世界对话”。
“十二五规划建言献策”活动已经开展了一个多月的时间,这一个月以来取得了哪些成果?解决了群众关心的是哪些方面?为了更好的了解这方面的情况,中国网和国家发改委联合举办了“十二五规划建言献策”在线交流活动。此次活动主要围绕着保障和改善民生、社会建设以及公共服务等问题听取大家的意见,大家可以针对规划当中的各项政策如何细化落实来提出您的观点,表达您的诉求。您可以在中国网“我为十二五规划建言献策征集活动”中发表评论,也可以拨打我们节目的热线电话,直接参与中国访谈栏目及国家发改委网站。
2010-12-07 14:54:56
- 中国网:
今天我们非常荣幸的邀请到了3位嘉宾,他们分别是来自国家发改委发展规划司副司长田锦尘。
2010-12-07 15:02:33
- 田锦尘:
各位网友,大家好。
2010-12-07 15:02:55
- 中国网:
国家发改委社会发展司副巡视员刘宇南。
2010-12-07 15:03:09
- 刘宇南:
各位网友大家好。
2010-12-07 15:03:30
- 中国网:
国家发改委就业和收入分配司副司长纪宁。
2010-12-07 15:03:53
- 纪宁:
各位网友大家好。
2010-12-07 15:04:24
- 中国网:
首先,非常欢迎3位嘉宾来到中国网作客。我们知道发改委正在组织力量编写十二五规划的《纲要》,规划《纲要》和规划《建议》的不同究竟体现在哪些方面?您先给大家介绍一下。
2010-12-07 15:04:37
- 田锦尘:
好。这个问题可能是很多朋友都特别关注的问题,我的朋友也经常问。说:“中央《建议》出来了,你们制定规划跟《建议》有什么区别?”这里我想简单的做一个介绍。可以从这么几个方面来进行理解和把握:
1.从规划和《纲要》的制定和审议来看。我们的规划《纲要》是在国务院领导下制定的,最后要报全国人大来审议并且通过后来颁布实施。
2.从《建议》和《纲要》的功能和作用上来看,它们也是有些不同的。
2010-12-07 15:05:43
- 田锦尘:
《建议》是编制规划《纲要》的基础,它是对编制规划《纲要》提出的指导性的意见。规划《纲要》要对《建议》进行具体的落实和细化,规划《纲要》要对中央建议提出的指导思想、基本要求、奋斗目标和主要任务进行具体化。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我觉得中央《建议》可以说是制定规划《纲要》的一个“纲要”。另外,从《建议》和《纲要》的内容和篇幅上来看,《建议》更多的是要体现战略性、宏观性和导向性,可能一些具体的重大项目和指标就很少,或者说没有。规划《纲要》既要体现战略性,同时也要体现一些可操作性,所以在体现战略性的同时,需要一些重大项目和指标的支撑。
2010-12-07 15:06:58
- 田锦尘:
另外在《建议》和《纲要》的文字篇幅上来看,《纲要》的内容要比《建议》多,从文字数量上来讲,一般是《建议》的两倍以上。主要的区别我认为可能就是在这几个方面。我想顺便提一句,在国务院提出规划《纲要》报人代会审议前,中央制定《建议》来指导《规划》的编制,这是从“七五”计划开始的,主要的意义是什么呢?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的中心工作已经转向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怎么体现党对经济工作的领导?就通过制定《建议》的形式来体现,这样就能够更好的使我们党对经济工作进行指导。
2010-12-07 15:09:20
- 中国网:
编制《纲要》的程序和方法又是怎么样的顺序呢?您给大家说一下。
2010-12-07 15:12:01
- 田锦尘:
一般来讲程序和方法大体上要分5个阶段:
1.前期研究阶段。我们要对未来5年发展可能面临的一些重大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包括一些重大目标、重大项目要进行深入的研究,为编制规划奠定一个比较好的基础。
2.思路的起草阶段。这个阶段主要是提出未来发展的方向性的思路,明确我们的发展方向和《规划》要解决的一些重大问题。
3.纲要的正式起草阶段。这个阶段实际上就是我们现在所处的阶段,要根据中央《建议》的精神,具体完成规划《纲要》的起草工作。
4.衔接论证阶段。规划草案编制出来以后,我们要组织国家的规划专家委员会对规划进行咨询、论证,提出一个咨询报告。这个报告要随着规划《纲要》一同提交全国人大进行审议。在这个阶段也要广泛的开展建言献策活动,广泛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实际上我们今天的活动,就是这次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
5.审批公布阶段。我们的规划《纲要》经过进一步修改完善以后,最后经国务院批准要报全国人大审议通过,然后颁布实施。具体到“十二五”规划《纲要》就是明年的3月5号人代会开幕的时候要提交全国人大进行审议。
2010-12-07 15:12:19
- 中国网:
咱们“‘十二五’规划建言献策”活动开展一个月以来取得了哪些成果?大家最关心的热点问题最集中在哪些方面?
2010-12-07 15:15:39
- 田锦尘:
我们是在11月2号在国务院召开的新闻发布会正式启动,现在经过了1个多月的时间,总体来看进展是非常顺利的,社会各界也是高度关注,截至12月5号,我们收到的各种建言献策,如果我没记错的话,大概是51149条,这已经超过了“十一五”期间的建言献策活动的总数。从建言献策的渠道来看,参与最多的渠道是网络,大概占到了2/3。排在第2位的是通过手机留言,这一块大概占到了20%;第三个渠道是电子邮件,大概是10%多一点,还有其它一些渠道,包括邮寄信件等方式也有一些。
2010-12-07 15:16:03
- 田锦尘:
从建言的内容来看,排在第一位的是关于民生和社会建设方面的内容,这是大家比较关注的。这块内容大概占了建言献策的25%左右,也就是1/4。这里面比较集中的有,关于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问题,养老问题和不同编制下人员待遇不同的问题。这些都是大家比较关注的。排在第二位的是关于统筹城乡区域发展方面的问题,大概占到了16%左右;这里面包括“三农”问题、优化城镇化格局的一些问题等等。排在第三位的是关于科技、教育人才方面的,大概是占到了11.5%。排在第四位的是资源环境的问题,大概占了8.9%。这里面主要集中在垃圾处理、污水处理,包括水资源保护利用、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相协调等方面的内容。排在第五位的是改革开放,特别是改革方面,这里面涉及到收入制度分配改革等问题,这是大家非常关注的,这一块大概占了8.5%左右。还有其它方面,比如产业基础设施建设,人口问题等等。总的来说,涉及的内容非常广,几乎包括了经济发展各个方面的所有内容。
2010-12-07 15:17:37
- 田锦尘:
从建言的人员结构来看,不同渠道里面的人员结构也是不同的。在网络建言方面,科研院所的科研人员占的比重最多,大概是30%左右都是科研人员;排在第二位的是企事业单位和事业单位,大概占了20%左右;排在第三位的是机关工作人员和农民、农民工,这两类都分别占了10%左右,还有大学生、退休人员等等,这样一些人员也占了一定的比例。还有一种方式就是通过邮寄信件的方式建言献策的,这一块中主要是离退休人员,大概是占了50%左右,还有学生、农民、农民工等等。
2010-12-07 15:19:32
- 中国网:
看来各行各业的朋友都参与到了建言献策的活动中,这也反应出大家对“十二五”规划广泛关注。《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发布以来,引起了社会的普遍关注和讨论,舆论界也普遍认为这是非常富有新意和革命性意义的。中国网也有很多评论。我们注意到在这次的规划《建议》当中有这样的亮点: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这个提法您怎么看?
2010-12-07 15:21:08
- 田锦尘:
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应该说是与我们现在所倡导的“科学发展”理念,包括与我们长期坚持的社会主义生产的根本目的都是一致的。从科学发展观来讲,它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要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要使发展的成果更好的惠及全体人民。从社会主义的生产目的来看,实际上是要最大限度的满足整个社会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它的实质实际上也是满足人民的需求,也是满足以人为本的发展。从这个角度来讲,把改善民生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是我们长期坚持的、一以贯之的发展理念,是一脉相承的。
这次“十二五”规划《建议》为什么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联系起来呢?主要是我国目前经济发展方式面临的问题比较突出,比如在发展的同时,资源和环境的压力变得非常大,收入分配结构不合理,消费率在大幅度下降,我们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可能相应的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速度跟不上经济发展的速度。现在我们面临着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战略任务,还有10年的时间,在这10年的时间里面可能要解决的最大问题就是民生的问题,但是民生问题要解决又必须通过转变发展方式来解决。所以这一次中央《建议》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联系起来,实际上就是针对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要进一步增强规划的针对性、现实性和可操作性。
2010-12-07 15:23:31
- 中国网:
《建议》当中也提出来了,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一种制度。那么这种制度究竟体现在哪些方面呢?请您给大家介绍一下。
2010-12-07 15:26:57
- 田锦尘:
这是这次五年规划《建议》比较有新意的亮点,它涉及到方方面面,是一项艰巨和复杂的系统工程。比如涉及到要进一步促进经济发展,为我们的保障改善民生增强物质基础,要调整结构、增加民生的投入等等方面,包括要转变政府职能,以及更好地提供公共服务等这样一些内容。
现在我们已经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实际上人民群众对保障和改善民生又有了许多新的期待。要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也确实需要给公众提供一个比较好的对未来发展的预期。从这个角度来讲,我们不可能仅仅通过一些就事论事,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方式来解决,而是必须通过一些可行的制度安排来解决。从这个角度来讲,未来5年,我们保障改善民生可能要把重点放在“解决制度性安排”上来。
2010-12-07 15:27:16
- 中国网:
对于今后社会建设和民生问题,您觉得还有哪些方面是值得我们大家关注的?
2010-12-07 15:29:48
- 田锦尘:
从中央《建议》这方面的内容来看,关于保障和改善民生非常丰富,也有很多新意。这次中央《建议》也提出来,要建立比较完整的、符合国情的、覆盖城乡的、可持续的基本服务公共体系,要创新和完善社会管理等等。这样一些方面的内容,我觉得可能都是大家可以去关注和期待的。
2010-12-07 15:30:04
- 中国网:
在中国网“十二五”规划建言献策的征集活动当中,根据调查老百姓最希望生活得到改善的三个方面分别是:消费、住房和医疗。可以说这每一项都和大家的生活息息相关。随着中国老龄化进程加剧,关注老年人的健康问题也是让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注意到。应该如何关注老年人的生活,给大家提高生活质量,这方面引起了广泛关注。
有一位山东的网友说:要关心老人的生活,把《老年法》的相关规定落到实处,要重视老年人的精神生活质量,在社区设立老年人心理咨询站和服务热线,同时还要减轻老年人的心理压力,提高老年人的精神生活状态,通过政策扶持,可以鼓励社会力量创办老年护理院。
接下来是一位湖南长沙的朋友:家里有80多岁的老人,没有人沟通,建议社区之间建立老年人互动平台,可以跨社区、跨辖区定期面对面的交流,提高老年人的精神生活质量。
随着中国老龄化人口的发展,老年人口在社会总人口当中的比重越来越多,可以说把老年人的生活质量提高的话,从某一种方面也可以说对于整个社会的质量是一种提高的体现。对于现在老年人养老保险制度是社会保障体系当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咱们这个体系目前达到了多大的覆盖面?
2010-12-07 15:31:38
- 纪宁:
目前我们国家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主体是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到目前为止,有将近2.5亿人参加了这个保险,其中包括了6千万离退休人员。至于说它覆盖面达到多少,这个问题有不同的口径。以2009年为例,如果从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覆盖的就业人员数来说,覆盖面达到了60%。如果从就业人员享有的养老保障来说,达到了65%,因为目前机关事业单位的从业人员大多还实行退休制度。当然,现在还有一些非就业居民没有养老保障制度安排,这些都将在“十二五”期间研究解决。《建议》当中已经明确提出,要完善实施城镇职工和居民养老保险制度。
2010-12-07 15:33:17
- 中国网:
谢谢您。城乡社区在老年人医疗保健服务方面可以发挥到什么样的作用?
2010-12-07 15:35:39
- 刘宇南:
我国老年化的趋势在不断加快,老年人的需求呈现了从量到质不断升级的趋势。从以前老年人只希望基本的生活照料就可以满足,到现在逐步向需要健康保障、精神慰藉、紧急援助等方面不断升级。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其实从现在的国家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方案设计到国家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方面都有了一些统筹考虑。
当我们讲到老年人保健的问题,现在在国家设立的9大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当中专门有一项。它的服务内容包括什么呢?它包括了对辖区65岁及以上老年人进行登记管理,进行健康危险因素的调查和一般体格检查。在其它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如在老年人健康档案的设立,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的管理上,都对老年人的健康有了制度的安排。
第二,国家发改委现在正会同民政部制定“十二五”养老服务体系规划。这里面考虑要通过发展不同类型的养老服务,比如居家养老、社区、日托、机构养老、康复等,以满足不同的需要。但是其中很重要的,作为政府的职能,要加强公益性养老服务建设,重点满足优抚对象、最低生活保障老人、生活困难的老人以及失能和半失能的老人需求。
2010-12-07 15:38:19
- 中国网:
一个来自北京的朋友也说到了:“农村地区的养老是一个大问题,很多子女并没有能力帮助到老人。希望政府提高福利养老金,把它和最低工资挂钩。建立养老金和最低工资同步增长的机制。”对于农民的养老问题及农村的医疗问题确实是一个大家密切关注的问题,这些年我国推行的新兴农村合作医疗事业取得了哪些成果?请刘巡视员给大家说一下。
2010-12-07 15:45:29
- 刘宇南:
农村养老保障的问题纪司长很专业,我建议她来回答这个问题。
2010-12-07 15:45:53
- 纪宁:
农民的养老保障问题长期以来还是比较薄弱的,因为我们国家的农民多年来主要是依靠家庭养老,所谓“积谷防饥、养儿防老”。但是家庭养老的模式已经越来越不适应经济发展、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及家庭结构变化的形势。
为此,2009年国务院出台了专门文件,按照“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相结合”的原则开展了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这个制度是实行普惠与缴费激励相结合的办法,年满60周岁以上的农民,都可以领取政府提供的基础养老金,农民交纳的养老保险费全部纳入个人账户,政府还给予一定补贴。2009年“新农保”首批试点的覆盖面达到了11.8%,到今年10月,试点覆盖的范围扩大到了24%,838个县,涉及16岁以上近1.8亿农村户籍人口,有7600多万农民参加了保险,有2000万60周岁以上的老年农民领取了基础养老金。这个制度受到了农民的普遍欢迎。
2010-12-07 15:46:18
- 中国网:
咱们国家准备投入多大的财政支持,把基本养老保障制度推广到广大的农村地区?
2010-12-07 15:52:25
- 纪宁:
“新农保”制度的主要内容我刚才已经介绍了,至于“新农保”下一步的发展,五中全会《建议》已经非常明确了,“十二五”期间要实现新农保全覆盖。也就是说只要涉农的县(市、区)都将建立新农保制度,而且逐步将符合条件的农民都纳入保障范围。因为新农保的基础养老金主要由中央财政负担,因此实现“全覆盖”后,中央财政肯定要加大投入。此外,在参保缴费、待遇确定等环节都给了地方一定的自主权,所以要实现全覆盖,地方财政也会相应的加大投入。
2010-12-07 15:52:41
- 中国网:
现在要说到“十二五”规划,大家最关心的一个问题就是究竟它能不能切切实实的提高自己的生活水平。说到提高生活水平,可能增加收入是一个直接的方式。来自辽宁的网友说:“光是提高人民的收入水平还不够,还要建立合理的分配制度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纪副司长,在您看来,造成中国贫富差距的原因是什么?它和分配制度有没有什么关系呢?
2010-12-07 15:55:28
- 纪宁:
造成贫富差距、居民收入差距过大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应该说是基本国情、发展阶段,还有体制机制等多种因素交织、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结果。具体来说主要包括两个大的方面:
一方面,基本国情、发展阶段的影响。第一,我们国家幅员辽阔,地区间的自然条件和资源禀赋差异是很大的,客观上就形成了发展条件好的地区发展快一些,收入增加得快一些,发展条件差的地区,发展和收入的增长都比较慢一点的情形。这是造成了区域间收入差距过大的一个原因。 第二,我国城乡经济二元结构使缩小城乡收入差距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此外,在我们国家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过程中,随着市场竞争机制的引入,收入分配主要按要素贡献的原则来确定,而不同的要素所有者竞争能力有强有弱,所以也不可避免导致收入差距的扩大。这是一个大方面。
另外一个大方面,也是主要的原因,比如说现在收入分配制度还不健全,相关领域改革不到位。可以说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一次分配主要依靠市场机制发挥作用。从初次分配看,我们的市场机制还不健全,也就是说资源配置和要素价格形成机制中非市场因素的干扰比较多。像工资决定和正常增长机制不够完善,导致劳动者报酬偏低,要素价格形成机制不够合理,企业参与分配的行为还不规范,政府作用还没有很到位等等。这是从初次分配来看。
从再分配调节体系来看,我们财税的调节作用还不到位,税收制度及财政支出结构还有待健全,另外就是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还没有全面建立。这些都造成了收入差距的扩大。
2010-12-07 15:56:24
- 中国网:
您觉得现在有什么具体的措施能够提高大家的收入,减少这种贫富差距呢?
2010-12-07 16:04:18
- 纪宁:
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一直高度重视收入分配问题,在中央文件、政府工作报告和领导讲话中都多次提到解决收入分配问题。我想要加快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缩小收入分配差距,国家应该主要通过以下措施来缩小差距。
第一,坚持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这是获取收入的源泉,能够为城乡居民的增收打好基础。
第二,建立健全职工工资的正常增长和支付保障机制,使劳动报酬的增长能够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同步。
第三,完善对垄断行业工资总额和工资水平的双重调控政策,以缩小行业收入差距。
第四,千方百计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统筹城乡发展,不断缩小城乡收入的差距。
第五,加大税收对收入分配的调节力度,减轻中低收入者的税收负担,加大对高收入者的税收调节。
第六,再一个就是田司长提到的,就是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大对民生领域的投入。
第七,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促进城乡居民增加转移性收入。
最后,进一步规范收入分配秩序,增加收入分配的透明度。
我想通过这些综合措施,能够缩小目前的居民收入差距。
2010-12-07 16:04:31
- 中国网:
说到分配制度,我们不能不说到学术界广泛讨论的问题二次分配的问题,您觉得二次分配对于提高收入有什么样的作用?对于缩小贫富差距,是初次分配重要,还是二次分配发挥了更大的作用?
2010-12-07 16:09:25
- 纪宁:
一个社会要使收入分配比较规范,收入差距比较合理,应该说初次分配和二次分配都很重要。以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为主要手段的再分配是政府调控收入分配的一个重要手段,这个调控手段也是世界上成熟的市场经济国家的通常做法。像许多欧洲国家,它们初次分配后的收入差距也是很大的,但是通过社会保障等再分配的调节以后,收入差距都控制在合理的范围之内。所以说,再分配调节是很重要的手段。对于我们国家来说,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调节收入差距,不仅要在初次分配领域发力,比如消除劳动力自由流动的限制,合理提高劳动者报酬,也要在再分配调节上做文章,比如使更多的低收入者,包括农民、城镇困难群体等获得更多的直接补贴,增加政府对社会保障的投入等等。
2010-12-07 16:10:19
- 中国网:
我们注意到2009年4月29号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了《关于2009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工作的意见》,其中提出了:“要加快出台关于加强收入分配调节的指导意见和实施细则”。发改委也是一直在主持这项工作,我们很想知道这细则什么时候能够和大家见面?这个细则在编制的时候又遵循哪些原则呢?
2010-12-07 16:12:24
- 纪宁:
国家发改委作为收入分配的宏观调控部门,确实是长期致力于完善收入分配政策、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加强收入分配调节等方面的工作。2009年4月国务院通过的《关于2009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工作的意见》当中提出,由发展改革委牵头,研究出台关于收入分配调节的指导意见。为此,我们按照国务院的统一部署,会同相关部门正在积极努力的开展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相关工作。由于收入分配的问题涉及面广,既是一个民生问题,又事关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具有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的特征,所以研究这个问题必须着眼长远、统筹考虑。因此具体用什么形式,在什么时间,出台什么相关的文件,我想还是需要按照国务院的统一部署,结合我们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形势来统筹考虑。
2010-12-07 16:12:45
- 中国网:
现在我们国家正处在城镇化快速发展的阶段,城镇化对于缩小城乡差距方面您觉得能够起到什么样的作用呢?由田司长给大家解答一下。
2010-12-07 16:15:34
- 田锦尘:
我来回答这个问题。城镇化是任何一个国家在发展中都要面对的问题,是一个国家走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在中国,城镇化本身的过程也是破除城乡二元结构、缩小城乡差距的过程。大家可能知道,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包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我们面临的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三农”的问题,如果没有农民的小康,可能我们未来2020年的小康就很难实现。
“三农”问题的核心实际上也是收入的问题,就是怎么样更好更快地提高农民的收入,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但是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在现有的大的国民收入分配格局下,比如我们在GDP总的比重中,农业的比重是在不断下降的,农业比重在下降,如果农民人口不减少的话,农民收入的提高将是非常困难和缓慢的。所以我们说,要富裕农民,首先要减少农民。
城镇化实际上就是农民减少的过程,通过城镇化,农民不但进入城市,进一步在城市提高生活水平,同时由于农民减少了,在农村的农民可以更多的占有各种资源和生产资料,相应的就可以提高农业的规模化经营水平,提高农业的现代化水平,可以进一步增加农民的收入。从这个角度来讲,城镇化确实是有利于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
另一方面,随着城镇化的快速发展,随着城市经济的不断发展壮大,反过来城市有更多的实力来支持农村的发展。从这个角度来讲,确实城镇化无论从正反两个方面都是有利于提高农民的收入,缩小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
2010-12-07 16:15:59
- 中国网:
城镇化在推行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阻力?我们如何攻克这些难关?
2010-12-07 16:18:41
- 田锦尘:
在城镇化的健康发展中,我们面临很多问题需要解决,比如整个城市的规划问题,怎么更合理,比如土地怎么利用更适合中国的国情。这里面我觉得有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现在由于面临着城乡二元这样一种户籍制度所产生的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农民工问题。现在在城镇化统计中,实际上接近1.5亿左右的农民工是统计在了城镇化里面,而这些农民工实际上又没有能与城市居民平等的享受同样的公共服务,享受同样的权力。
户籍本身是一张纸片,这个本身是不太起眼的东西,但是附加在户籍上面的各种权利、福利,实际上就把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给分割开了,相当于在中间打了一堵墙。我想推进中国的城镇化健康发展,可能未来一段时间非常重要的一项任务就是要解决好农村居民,特别是在城市务工有稳定居住条件的农民工能够在城市安家落户,这可能是未来5—10年我们需要解决的突出问题。
2010-12-07 16:20:19
- 中国网:
现在已经有很多的热线电话打到直播间来了,现在接听一位朋友的电话。这位朋友你好,欢迎您参与到我们的节目当中,您有什么样的建议可以提出来。
2010-12-07 16:24:21
- 电话热线:
您好。我想问一下发改委的专家关于药价的问题。我们家附近有2家药店,我买祛火药,一家卖6元,一家卖11元。我想问一下国家有没有药价方面的举措。现在药价太高了,普通民众消费不起,而且价格也不太统一,两个药店的价格差距可以达到1倍以上。我不知道这个药价怎么定的?
2010-12-07 16:24:56
- 刘宇南:
确实,现在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问题,老百姓十分关注,它关系着老百姓看得起病的问题。药品价格又是其中的热点。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当中有一项重要任务,就是要在全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基本药物要全部纳入医保的报销目录,而且报销比例也要远远超过其它药物。
不同的价格是一个现实问题,这可能是大家都遇到过的。我想可能从渠道上来讲是有两个方面的原因:
首先,从厂家来看,同一药品可能会由不同的厂家生产,涉及到工厂的生产成本、管理水平等等,那么肯定会造成出厂价的不一。
其次,从医院进药的渠道来讲,进货渠道不一样,再加上使用量不一样,医院的管理水平不一样,对药品加价的水平可能也不一样,这可能是造成同一药品价格不一样的另一个原因。
在解决措施上,现在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正推进省级统筹,就是要在省域范围内统一基本药物价格,现在正在做这项工作。我可以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基本药物制度的推进现在进行得非常顺利。到9月底,已经在近50%以上的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当中实现了,零差率销售以后,药品价格水平比以前下降了30%左右。而且,我相信随着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逐步深化,药品的价格问题、质量问题、老百姓用药的安全问题一定能够得到比较妥善的解决。
2010-12-07 16:25:49
- 中国网:
医疗卫生问题及住房问题、教育问题也是被大家在私下称为新的三座大山,因为它确实是和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有一位来自欧洲的朋友说:中国城乡卫生事业发展不太平衡,农村医疗水平明显滞后,由于农村的医疗室是由医生自己创办的,乡村医生专业水平有限,这种方式严重制约了农村卫生的发展。现在中国有能力也有实力在“十二五”期间把村卫生室改革为政府办的医疗机构,国家可以通过加大建设力度,合理配置医疗资源,让城乡医疗卫生事业和谐发展。
还有一位来自新疆的朋友说:现在中国老百姓看病太难了。他说:“不生病是过着小康的生活,但一生病就回到解放前的水平了。”其次就是病人多,医院少,挂号难。希望在“十二五”期间,国家能够多建几所医院,因为医院多了,老百姓不用为看病头疼了,这样既可以减轻医院的门诊负担,又加大了医院之间的良性竞争,同时还提供了很多医学大学生的就业岗位,是一个一举三得的好办法。
这也的确是很好的建议,可以考虑采纳。
对于“十二五”规划,大家很感兴趣的一个话题就是教育问题。对于教育问题,现在有哪些热点?哪位领导给我们大家分析一下。
2010-12-07 16:32:16
- 刘宇南:
讲到教育,尤其是家长、学生,包括学校老师都有这么一个感受,这个感受如果作为一个问题提出来,大家可能普遍感觉学生学得很苦,老师教得很苦,家长管得很苦。这个问题要是从发展的阶段来看,其实在我们国家现在能不能享受到基本的教育,我觉得随着义务教育的普及,这个问题基本解决了。那现在的诉求反映在哪里呢?主要是教育公平,教育质量或者说对于优质教育的诉求在不断的提高。
我个人理解,这几个问题确实非常的关键,就是公平、质量的问题。比如说公平就反映在教育核心价值,如果教育都不公平,怎么保证一个人起点发展的机会均衡;质量更是教育的生命所在,如果你培养的人才不能为社会所用,在未来的国家竞争力当中,怎么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但是从问题的表现形式来讲,我觉得也是多种多样的,比如大家说到的教育公平问题,很多人都抱怨上好学校难,我觉得在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已经对这个做了很好的制度性安排。我觉得在解决教育公平上,“十二五”确实要把促进教育公平问题,解决义务教育的均衡问题,摆到很重要的位置上。
2010-12-07 16:35:08
- 刘宇南:
这里面有什么老百姓很关注的,比如农村学校、中西部地区学校的硬件能不能跟城市的学校、发达地区的学校一致起来。为解决这个问题,“十二五”马上就要推进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标准化建设,使设施、经费、师资水平均衡起来。另外一个,就是好学校与薄弱校之间的选择,择校的问题。我觉得在教改纲要里面提出来的,在同一个县域内,我们是否能够比较快地做到教师工资城乡统一,教育经费城乡一致。还有在县域内,优秀的教师、校长能够做到合理流动,通过这种资源配置来解决不均衡问题。
教改纲要提出了非常好的规划,只要把这些东西做到位,抓住了老百姓关注的问题,政府、社会一起努力,在一些重点问题上我觉得是可以突破的。
2010-12-07 16:38:45
- 中国网:
现在又有一个热线电话接进来了,我们听一听这位朋友有什么诉求。
2010-12-07 16:41:54
- 网友:
主持人好,嘉宾好,我想问一下“十二五”期间国家是不是应该更加注重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为我们即将毕业的大学生提供一个更好的就业环境。由于我们没有相关的工作经验,很多用人单位都不愿意用刚毕业的大学生。国家能不能在这方面多想想办法,鼓励企业用刚毕业的大学生?另外能不能在教育制度上也有所创新,让大学生在校期间能学到更多实用的技术,这样我们以后毕业去进行收入工作能够更有利一些。
2010-12-07 16:42:08
- 中国网:
大学生就业的问题。首先,能不能鼓励学校发展比较实际的专长。其次,希望社会接受刚毕业的大学生,虽然他们现在没有什么工作经验,但是做任何事都是从不会到会。那么如何吸纳他们加入到社会的工作当中来?
2010-12-07 16:42:36
- 纪宁:
一方面,社会要创造条件,吸纳大学生就业。但是我想从另外一个角度,大家现在提大学生就业难,那么大学生怎么能够理性的择业。我想引导大学生理性择业不仅对大学生本人就业非常重要,而且对我们国家优化整个社会的人力资源配置也具有积极意义。在这个方面,作为国家来讲,应该加以引导。 主要有几个方面:
一、在加强择业观的教育方面要想一些办法。我们国家相对于国外来讲,在择业观和就业能力方面的教育上,实际是比较落后的。所以今后应该从中学开始,不断加强择业观方面的普及教育。大学阶段更应该开设相关的公共课程,来帮助大学生培养他们理性的择业观。这是一个方面的引导。
二、引导大学生破除传统的择业观念障碍。目前大学生就业难,其中有一个原因,他们在选择职业的时候,往往更倾向于大城市、大企业,而不愿意到基层或者是中小企业就业。作为政府来讲,应该创造更好的条件,吸引他们到基层、到中小企业当中去。同时也要引导大学生从他的职业生涯规划来着眼,破除观念上的一些障碍,到更适合自己长远发展,更有利于自己发挥作用的行业、岗位去工作。
三、作为国家来讲,也要优化人力资源的流动环境。从国家层面加快户籍、社会保障等制度的改革,加快建立统一规范的人力资源市场,消除劳动者自由流动的障碍。
主要是从这几个方面来引导大学生就业。
2010-12-07 16:43:07
- 中国网:
大学生就业确实是面临着的一个很大的压力。2010年全国大学毕业生630万,加上前几年没有实现就业的大学生,现在社会需要就业的岗位数量可以说是非常庞大的。有很多的大学生思想有这样的一种矛盾,就是我在学校学的是这个专业,但是当我大学毕业出来之后,可能找不到和我专业对口的工作。他们觉得不干自己专业对口的工作,是一种人才浪费,但是如果干上这个和自己并不相关的或者是不感兴趣的工作,他们又觉得这样的工作没有太大的意义。大家在这个问题上是不断的徘徊,您觉得应该如何给大学生们理清思路呢?
2010-12-07 16:49:28
- 纪宁:
我觉得一方面是在教育阶段,在学校的课程设置上,要跟市场需求接轨,以帮助大学生能够很好地找到自己的岗位。另一方面,我不是搞教育的,但是我想学校应给大家提供一种能力,提供一种基础的择业、就业的能力。即使找到跟自己专业不对口的工作,也能通过各种途径,不断丰富他的知识结构,适应这个工作岗位的需求,因为人应该是活到老学到老,终生学习的,而且我们国家也提倡要建设学习型社会。我想是这样。
2010-12-07 16:50:14
- 中国网:
我们再来关注几个学生提出来的好的建议。
一名在读研究生建议:首都北京应该推动重点高校走向国际化,尤其是在博士生培养和学术交流方面,政府应该加大力度,支持一些院系学习国际名校的优秀办学经验。
广东的朋友:要注重中小学生的全面发展,除了现在要注重学习成绩之外,还应该关注他们的身体健康,每周体育课的课时应该保证在6小时以上。注重小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尤其是表达能力,每门课程都应该让学生有上台讲演的机会,用多种方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的确要想面对现在快速发展的社会,作为一种复合型的人才,才能在社会中有更大的竞争力。
加拿大朋友:中国应该加大对贫困地区的基础教育投入,以教育的均衡发展作为我们的核心目标。中央财政应该统一投入来解决地方经济水平造成的教育投入不均衡的问题。
说到这个问题,也确实是面临着这样的情况,在贫困的山村地区,由于经济水平不发达,相关的教育资源不能够有很好的水平,知识的匮乏可能又造成了经济的再度落后,形成了这样的恶性循环。我们国家也一直提倡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并一直贯彻着科教兴国的战略。我们也希望政府能够有更多的资金来关注这些中西部地区的基础教育,能够给那里的学生提供更多的教育保障。
下面就涉及到这样的问题了,就是说如何让这些经济发展不同的地区实现教育上的公平化呢?请刘副巡视员给我们解答一下。
2010-12-07 16:54:21
- 刘宇南:
这个事情我刚才回答前面几个问题的时候,多少说到了一点。现在讲到教育的不均衡,一个可能就是城乡之间的不均衡。大家能够客观地感受到,办学条件的问题,师资的问题。还有一个就是区域,可能区域也是不均衡的。你到贵州的一个农村去看看,跟北京是天壤之别。第三个我觉得是在人群当中也有不均衡。这里面重点包括几类人群,一个是农民工的子女,他要和城市学生享受到同等质量的义务教育;还有就是留守儿童怎么能够得到比较好的优质教育。
我们有一些典型调查。比如讲到农村的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我觉得是比较尖锐的,比较突出的。一个就是离开了父母以后,孩子的人格发展有很多障碍。第二个,反映到他的成绩。留守儿童的成绩,在一个学校当中,可能会比其他的孩子要低10几个百分点,从升学率上来看,这个相差是比较大。
说到解决这个问题。第一,树立均衡发展的理念。特别是义务教育应该是普惠的、公益性的服务,政府应该按照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要求,去提高转移支付来解决这种差异。我们也看到了,比如讲小学生均教育经费,最高的、最低的可能相差10几倍。这种情况下怎么能够实现教育的均衡?质量的均衡?结构的均衡?这是从资源配置上的。第二,师资的问题怎么能够比较好的解决。要加速培养高素质的、愿意到基层的、愿意到中西部困难地区工作的优秀教师。比如,我刚才讲到的县域内的教师流动问题,也能一定程度上解决这个事情。第三,很多制度上的安排都要为义务教育的发展去创造有利的环境,这样我们的教育才能够比较好地实现均衡发展的目标。
2010-12-07 16:57:55
- 中国网:
现在又有一个朋友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在教育方面,我们的传统观念是否存在滞后的环节?
2010-12-07 17:04:06
- 刘宇南:
我觉得这个事恐怕也要辩证地来看,不能一概地说我们的教育观念就是全盘落后,否则很难理解我们这几年教育这么快速的发展,毕竟它支撑了我们的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同步在进步。但是从教育发展与我们面临越来越激烈的国际竞争,以及老百姓日益增长的需求来比,特别还有一些现实的矛盾,比如刚刚讲到大学生就业的问题,我觉得在学校教育制度里面,确实也有一些东西是要改革的。 比如开放式办学的问题。我觉得教育不要办成封闭的体系,要更加开放,就像小平同志当年讲的“三个开放”。教育要积极引进国外的先进办学理念、办学模式、优秀师资力量,这都是我们应该做的。另外,在一些教育的课程改革上面,也要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及时进行调整。
2010-12-07 17:04:35
- 中国网:
对于就业形势不容乐观,我想这是一个社会性的问题。一方面,应该是社会加大力度,给更多的大学生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同时大学生也应该在上课的时候多增长一些知识,丰富自己各方面的能力,对于应对社会的竞争可能会有一个更好的基础储备。现在节目也是在源源不断的收到热心观众打来的热线电话,由于节目时间的关系,不能够在这里一一为大家解读。我们会把网友所有的观点反映给发改委,由三位领导及所管理的团队一起为大家在“十二五规划建言献策活动”当中提出的宝贵意见,并做出一定的批注。
感谢三位嘉宾来到中国网接受我们的采访,对于《十二五规划建议》是如何编制,对民生问题、社会建设问题、公共服务问题做出了深刻的解读。在这儿我们也要感谢所有的热心观众朋友们参与我们的互动节目。这期节目就是这些内容,我们下期节目再见!
2010-12-07 17:08:09
图片内容:
- 三位嘉宾在中国网前台合影
- 国家发改委发展规划司副司长田锦尘
- 国家发改委社会发展司副巡视员刘宇南
- 国家发改委就业和收入分配司副司长纪宁
- 发改委“十二五”规划建言献策在线交流
- 建议》是编制规划《纲要》的基础,它是对编制规划《纲要》提出的指导性的意见。
- 家庭养老的模式已经越来越不适应经济发展、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及家庭结构变化的形势。
- 其实从现在的国家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方案设计到国家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方面都有了一些统筹考虑。
视频地址:
- mms://wmv5.china.com.cn/VOD/olderDataft/olderDatazfgy/2010-12-07-125.wmv
图片大图:
-
三位嘉宾在中国网前台合影
中国网 杨楠
-
国家发改委发展规划司副司长田锦尘
中国网 杨楠
-
国家发改委社会发展司副巡视员刘宇南
中国网 杨楠
-
国家发改委就业和收入分配司副司长纪宁
中国网 杨楠
-
发改委“十二五”规划建言献策在线交流
中国网 杨楠
-
建议》是编制规划《纲要》的基础,它是对编制规划《纲要》提出的指导性的意见。
中国网 杨楠
-
家庭养老的模式已经越来越不适应经济发展、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及家庭结构变化的形势。
中国网 杨楠
-
其实从现在的国家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方案设计到国家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方面都有了一些统筹考虑。
中国网 杨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