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新闻中心>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国际研讨会

“海上丝路”泉州缘 ( / 25)

发布时间: 2015-02-09 09:20:59  |  来源: 泉州晚报  |  作者: 庄建平  |  责任编辑: 郭素萍

当年泉州华侨通过“水客”、“客头”和私营商号的侨批馆、侨批局等机构,将钱物递送回乡,融书信与汇银于一体。图为侨批实物。

“州南有海浩无穷,每岁造舟通异域。”

迎着“海上丝绸之路”上温润的海风,中国海外迁徙史上荡气回肠的下南洋,由泉州人主演。今天,600多万的泉籍华侨华人散布在世界各地,其中90%在“海丝”沿线国家。他们为住在国和祖籍国的经济文化交流作出了贡献,同时也保留着地域文化的五个基本要素,包括方言古话、饮食习惯、节庆礼俗、民间宗教信仰、民居建筑等。

海外泉籍侨亲有600多万

泉州华侨出国的历史悠久。泉州人自哪个朝代开始移民海外现尚无明确考证,但是随着“海上丝绸之路”的开辟,越来越多的泉州人走向海外。明代,出国的华侨不仅人数更多,侨居地域也更广,其中,尤其以侨居菲律宾居多,许多晋江安海人到菲律宾侨居。根据相关史料,隆庆年间(1567—1572年)开放海禁后,晋江安海首航吕宋,“安平人乃多从而趋之,几至十家而九。去者或久客不归,间有籍居生长子女者”。

目前有600多万祖籍泉州的华侨、华人分布在世界五大洲的11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90%居住在东南亚各国。

泉州的华侨众多是有个中原因的。首先,泉州位于季风气候地带,古时候的人们就懂得利用风向(东南季风和西北季风)、驾驭木船,出海捕捞,这为泉州人走向海外创造了有利的自然条件。其次,泉州位于东南沿海地区,具备海洋文明的典型特征。宋元时期,泉州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起航点和东方大海港,泉州人出洋兴贩贸迁蔚然成风。此外,历史上,泉州沿海一带地狭民稠,田不足耕。人民的生活条件艰苦,在围垦海滩、向大海要粮的同时,开始沿着海路外出谋生。而东南亚地区自然条件良好,泉州人将先进的耕作技术带到当地,生活才日渐富足。这是泉州人走向海外的一大动力。最后,不得不提的是泉州人拥有的爱拼敢赢、勤劳勇敢的精神,扎根海外,获得了极大的成功,这也鼓励着越来越多的泉州人走出去发展。

这一批南洋的新移民,早过郑和下西洋,胜过马可·波罗之行,揭开了中国最早的民间“小外交”。他们很快地融入当地社会,在各行各业发挥着自己的光与热,推动了所在国经济、政治、文化以及社会的发展。20世纪下半叶以来,随着经济行业的扩展,东南亚逐渐形成一些蜚声国际的企业集团,如新加坡华侨银行集团(南安人李光前之子李成伟为董事局执行委员会主席)、印尼黄奕聪家族(祖籍泉州罗溪)的金光集团、郑少坚(祖籍泉州永春)的首都银行集团、郑周敏(祖籍泉州晋江)的亚洲世界(国际)集团、马来西亚林梧桐家族(祖籍泉州安溪)的云顶集团等,这些企业集团都是旗下拥有数十家企业,经营多元化、实现跨国经营的大型华资企业集团。他们是泉州人的骄傲。泉州人在南洋,如同一张富有历史厚重感的品牌名片,向海外友人展示着华人群体的朝气与活力。

如今,东南亚等地仍保留着闽南地区的传统习俗,如除夕的祭祖、守岁,初一的“开春”迎新,元宵的观灯,清明的扫墓,中秋的赏月等等,均与泉州本地习俗如出一辙。此外,华侨华人也将泉州本土的民间信仰带到当地。一些民俗文化,诸如敬畏祖宗、眷念亲情、怀旧恋根、爱家思乡等传统也在当地社会得以传承。据初步统计,海内外讲闽南语的人数超过4000万人。在新加坡,闽南话叫做“福建话”,70%—80%的新加坡人会说或会听“福建话”。在东南亚,不少马来人也会使用闽南语。

   上一页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下一页  


文章来源: 泉州晚报
责任编辑: 郭素萍
分享到:
0

留言框

网友热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