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虹
王红旗:尊敬的各位老师,大家好!特别感谢各位在百忙当中挤出宝贵的时间,共同探讨思想,相聚友谊。这真是一举多得的好事。今天是我们2015年的第一次中国女性文化论坛,感谢大家的支持,欢迎大家的到来。今天的论坛嘉宾,可以说是五、六代同堂。有前辈学者朱虹教授,她是82岁高龄,是1980年代将西方女性主义文学传到中国的第一人,也曾是邓小平去美国的翻译。我们都特别尊重她,今天她是自己打的来第一个到的,真的很感动。还有来自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央民族大学、中国航空航天大学、中华女子学院、首都师范大学、全国妇联、中国妇女报的知名学者,中国网80后,90后的记者朋友们。
我们今天相聚在一起讨论“女德”这个话题的渊源,是受中华女子学院《思考与关注》的启发,其中的“女德班”聚焦与点评栏目选载了“女德班”教现代女性守妇道,“女德班”是一场封建糟粕沉渣泛起的闹剧,资本如何通过伪道德绑架女性:评“女德学堂”等文章,让我很震惊。为什么会出现“女德热”现象?我想,可能因为有很多人是“缺德”的,但缺德的却不仅仅是女人。也就是说,目前虽然家庭所面临种种问题与挑战,的确需要道德重建。但为什么没有出现“男德班”教育热,而“女德班”却由“北上广”不断蔓延。我和在座的学者们打电话商量,大家都说我们作为有社会良知与责任的高校知识女性,应该对这种“女德热”现象进行剖析与反思,发出我们自己的声音,正是在诸位的鼓励支持下促成了今天的论坛。封建传统“女德”,是数千年中国封建社会针对婚姻家庭规范妇女的道德伦理。它的核心内涵是“男尊女卑”,“男强女弱”,“男主女从”,“男主外女主内”。是男权统治把女性囿于男人之下家庭之内的、千古奇辱的性别压迫与歧视。虽然体现农耕文明社会家庭劳动分工的特点。但是,如今社会从“比体力”发展到“比智力”的知识经济信息时代,随着女性受教育程度的提高,“比智力”女性是同样可以出类拔萃。世易时移,如今再宣扬封建“女德”,对当代女性进行奴性屈从教育,不仅与男女平等、性别和谐的现代社会倡导的道德伦理相悖,而且,会给遭遇家庭不幸的女性造成更多心理上的、精神上的自我迷失。在不成熟的思考中,设置了四个方面的议题:其一,当代社会“女德教育”的复杂现象剖析;其二,封建男权文化“女德”伦理内涵的批判;其三,“女德”文化的历史变迁;其四,如何以性别平等建构当代社会女性道德伦理。希望通过诸位发表自己的观点来逐步深入完善。下面请我们尊敬的朱虹老师谈谈她的看法。下面请我们尊敬的朱虹老师谈谈她的看法。
朱 虹:这是一个谈理论的会。我是做翻译的,脑子里没有理论,但是王红旗老师说要来,我就来了。红旗说,讨论“女”德。我第一个反应,德,美德有没有性别?我们说爱国,爱劳动、爱环保……这都是“德,”但没有性别。“女德”是“女性”的德。我推想,那是相对于男人而言。“女德”应为男女关系,性别关系或者家庭关系里女人的“德。”至于王老师说那种“女德”的“培训班,”我听了吓一跳。我只知道有些英语补习班那是烂的一塌糊涂,纯粹骗钱,哪里想到时下这种所谓的“女德”培训班。但是作为“女德”一部分的家务劳动,我有一点点想法。第一点,女人在家里面的劳动——做饭、看孩子、洗衣服……这些活儿拿到外面去做,或请人来家里做就得付报酬,说明这个劳动是产生价值的。唯独女人在自己的家里头做,她创造的价值就得不到社会的承认。按理,女人的家务劳动,支持了丈夫出去上班,支持了孩子去上学,她创造了价值,年老的时候应该得到“退休”金,不是福利,不是施舍,是她的劳动所得。不仅如此,家务劳动按照恩格斯所说,虽然创造价值,但本身是重复的,所以女人一辈子做家务劳动还是挺亏的,要你教书什么的,你本人业务水平逐渐提高,职位不断提升。家务劳动是重复性的劳动,你本人年复一年的做。所以女人的家务劳动,创造价值,可是不仅得不到社会的承认,而且还包含一种牺牲,因此更应该给予认可和补偿。这是我从“女德”想到的。第二点,我感到女人的这一生,好像是一条线:童年、少年、青年,中年,老年。我常常听到一句话,“家里有个老人真好——接个电话、收个快递、下课了接孩子,准备晚饭……”这种夸奖,常常指女性老人,这些“好”都不是为老人本人,都是无报酬的为他人。女人一生就这样一条线画下来?能不能换一个线路,把女人的一生画一个圈?从童年、少年、青年、中年、老年,到了老年能不能沿着圈儿回到“童年”?我发现,老年过得好,也有点像童年:无牵无挂,开心地玩,学新本领,扩大社交圈子,享受生活,虽然时间所剩不多,但都属于自己,要好好支配。譬如,原来没有条件玩的,现在可以玩;原来没有机会学的,现在可以学,提升生活质量。我之所以产生这个思想,纯粹是偶然的。我年过80,想换一个环境,换一个活法。听说怀柔的水比北京的水好,怀柔的空气比北京的空气好。恰逢去年APEC“热,”我们外文所的西班牙文学专家林一安先生,组织我们外文所的部分退休老人和家属到怀柔去玩,住在APEC附近的“联建老年公寓。”我基本上未接触过养老院,一个笼统的印象是他们要从老人身上把投资赚回来。可是在怀柔北的这个“联建,”我觉得气氛很平和。原来是国营,上属北京市铁路局。于是我就入住了,每天在网吧埋头做我的翻译,对其他活动不闻不问。后来,有一天,其他老人竟然侵入“我的”网吧!这些从未碰过电脑的老人现在天天来网吧玩电脑游戏!原来,马路对面中国科学院大学的硕士生们来养老院义务教电脑!这时我才注意到,老人的活动很多,电影,球类,自行车运动,太极拳,体操,声乐,悬腕写大字,抖风轱辘,玩什么的都有,真是多才多艺,还不算每周的茶话会。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一位朴实的农村老大爷,一进门就大声说:“我要看三国演义!”有个婚介摄影公司义务给我们照相。我们不都老了吗?他们偏偏带来漂亮的服装给我们换上,给我们化妆,好像非要把我们照得人人减少20岁!由此我想到,我们生命的这一条“线”可以变成一个完美的“圈”,享受老年。随便翻翻王红旗主编的《中国女性文化》学刊,看到她有一句话,说女人“放飞梦想”可以“从30开始,”“从40岁开始,”甚至“从50岁开始”,……说到“50岁”就变成省略号了,就停下来了,让我给你续上吧:从80岁开始,好不好?我在电视上看关于人大政协的报道,听卫生部黄部长说到人体器官捐献问题,我要在这里呼吁我们老年妇女朋友,我们应该推动这件事。我们孕育生命,最懂得生命的价值,最热爱每一个生命,因此应该在捐献器官上做出我们的贡献。1978 年我第一次到美国,受环境影响,立刻签字立了遗嘱捐献遗体任何有用的部分。回国后我到我的合同医院,同仁医院,说我这个遗嘱能不能存在你们这儿备用。对方说我们没有这个服务。
王红旗:朱老师谈得让人感动。她对女性一生为家庭“无我”牺牲的传统“女德”观念,进行了鞭辟入里的剖析。尤其是,她提出把女人一生的“一条线”画成“一个圈”,以自己真实的生活,倡导和践行新的、现代性的女德观。下面有请魏国英老师发表高见。
魏国英:我讲的题目是,传承优秀古代传统,构建当代性别文化。去年底,在舆论关注和政府监管部门的介入下,广东东莞的“女德班”闹剧告一段落。但从新闻报道中得知,“女德班”也得到了某些女性的青睐,学员中还不乏高级知识分子和干部。2013年,《中国妇女报》曾报道广州重点中学真光中学要招收两个“淑女班”,开设烹饪、口才、礼仪等课程,引发了一些大学生在真光中学门口抗议和教育界的热议。看来,在国家大力倡导复兴传统文化的背景下,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杜绝和防止腐朽、落后的性别观念借机沉渣泛起,的确是需要全社会给予关注的问题。今天,首都师大女性文化研究中心举办“当代女德与性别关爱伦理论坛”,就很有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这里,我仅就在当代先进性别文化构建中如何承传优秀传统文化的问题,谈点想法,与同志们交流探讨。传统文化是一种历史的存在,传统文化的影响是一种历时的形态。任何时代的文化,除了外来的新东西以外,都必然是本民族传统文化的批判继承与合理延续。因之,构建当代先进的性别文化,对传统性别文化的纵向继承和横向转化开拓是其不可或缺的成分。首先,对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应在承继赓续的基础上,结合时代条件加以弘扬,使其具有新的丰富内涵。毋庸置疑,中华儿女共同创造的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赖以存在的精神标识,是当代性别文化建设的宝贵渊源和巨大财富,也是男女两性修身养性都应汲取的有益营养。例如“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以及效忠祖国、敬重父母、尊师重教、勤劳节俭、谦逊礼貌、忠厚仁义、严己宽人、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等规范个人责任和义务的优秀传统文化精神,是中华儿女共有精神家园的精髓和灵魂,也是当代性别文化建设的源头活水。其次,对于糟粕性的传统文化,要坚决地加以否定和摒弃。在长达数千年的中国封建社会中,我国是以建立在宗法制度基础上的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作为统治形式的。它必然要求建立与这种制度及其统治形式相适应的家长制和维护以宗法利益为核心的男性支配权。以“三纲五常”、“三从四德”、“男尊女卑”为基本特征和基本内容的封建女教和女德,严格地说,它是历史——包括文化传统历史——演进发展的一个必然阶段。从根本上讲,它是为维护男权中心主义和巩固封建制度统治、对广大妇女实行束缚、奴役和压迫服务的。对于这些文化糟粕,在构建性别文化时,理所当然地要给以批判和加以抛弃,同时还要警惕它披上新的外衣,即以“新瓶装旧酒”的形式重返文化市场。复次,对传统文化中的某些可贵因素可以也应该进行现代转化。如同列宁所说,“每一种民族文化中,都有两种民族文化”的表现形式,我国一些具体的文化传统往往又是良莠杂糅,精糟共存的。这就要求我们在分析、鉴别和选择、批判的基础上进行继承和转化。以传统文化的“相夫教子”为例,从本质上说,它是主张通过男子——丈夫和儿子的社会价值,来衡量和体现女子即妻和母的功能与作用的。在观念上,它剥夺了妇女应有的主体意识和自主精神;在行为范式上,它把女子束缚在家庭生活的狭小天地中。这是一种牢笼,也是一条绳索,即女子比普通男子除政权、族权、神权之外还要多受的夫权绳索的束缚。而与此相关的“母以子贵”、“妻以夫荣”的“相夫教子”的目的也就变得虚伪和可怜了,它毕竟是以剥夺他人——女人的独立权益为代价的。但事物还有另一面,这一具体的文化传统还有某种现代转化的余地。那就是,当代女性一方面要从旧式“相夫教子”“良母贤妻”的生活价值模式和精神枷锁中解放出来,另一方面可以汲取其中的有益成分,即重视发挥妻子对丈夫的影响和母亲对儿女的教育作用,从而在一个新的层次和层面上,焕发女性改造世界与周围环境的主体性,为传统的女德文化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值得注意的是,无论是对传统文化的承继与转化,还是否定与摒弃,都要立足并且践行性别平等这一价值标准。在倡导发挥新时代女性“相夫教子”的新功能时,也要积极倡导并推动男性承担起“相妻教女”的职责,因为作为独立平等的个体,夫妻双方具有互相支持、共同承担抚育后代和家务劳动的同等义务和责任。在倡导彻底抛弃“男尊女卑”、“男内女外”、“男强女弱”的传统性别观念时,要明确认识并大力传播这既是对女性的解放,也是解除对男性的束缚。因为不平等的性别文化和传统的性别分工,既剥夺了女性社会参与的权利,也使得男性承受了过重的社会责任,限制了他们充分参与并享受家庭生活的机会,也限制了他们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当然,每个人都有自由选择生活方式和价值取向的权利,无论是选择做“全职太太”、“家庭煮夫”,还是选择做兼顾家庭的“职业人”,都应得到社会尊重和保障。但作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和主导舆论,还是要以形成认同男女应平等地参与社会和家庭劳动的社会共识为己任。改革开放后,随着多种思潮的涌入,学界和媒体曾出现一种呼声,认为新中国倡导的“男女都一样”,“男同志能办到的,女同志也能办到”的思想观念忽视、抹杀了男女两性间的自然和文化差异,提出“用恢复性差异的概念来‘恢复’妇女的性别身份”,这种以告别新中国前30年妇女缺乏性别特色的“旧”身份,走向新时期有女性特色的“新”形象的“新旧转换”的主张,又为某些陈旧性别观念回归留下空间,这或许正是眼下陈腐的“女德”杂音频现的一个原因。因此,我们在构建当代先进性别文化时,既不能对传统文化消极适应,也不能盲目照搬西方的东西,而是要从我国的国情和妇女状况出发,对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和糟粕进行辩证合理的区分。这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工作,需要学界深入研讨,也需要全社会的参与和投入。
王红旗:魏老师的讲话,非常具有历史性和建构性,不仅针对当下为什么会产生“女德热”的原因把握得很准确,而且从历史与现实层面,提出了建构新女德首先要有“性别平等”意识。下面请韩贺南老师发表高见,听听她对这个问题是如何认识的。
韩贺南:我讲的题目是,妇联组织对妇女的角色期待。我也觉得这个论坛,出的这几个题目特别好,但是我真的不知从哪说起。刚才听了魏老师的发言,很多观点我是赞同的。因为我们真的是对女德建设应该好好的思考思考,文化传统的东西是老祖宗一代一代的人积淀下来,很不容易改变,很多东西都是在我们血脉里的。甚至有些东西你要去改变它,要和人们的习惯去抗争,还要和人们的情感去抗争。你说我想要这样的一个女性,他说这样的一个女性就和我想象的不一样,和以前的不一样,以前的好女人都是什么样的?有一个模式的东西在人们的印象里面。但是这个模式我们觉得它又太陈旧了,我们不能像过去那样“三从四德”、“六礼七出”的。女德肯定是随着时代进步的,我们赋予它什么样的时代的内涵,又继承传统的精华,又有时代特性,对这个时代特性也得把握好。不同的历史时代女德的含义肯定不一样,不能把老祖宗“三从四德”拿出来,说现在女人太缺这个东西了,应该拿出来,但那里边封建的东西非常多的,不符合现代人的需求,而要建构新的东西又真的是比较难。那么,现代女德核心的内涵到底应该是什么?这个是很值得讨论的。现代女德的核心内涵肯定得体现女性的主体性,为女性的能力增长,鼓励女性为社会做更大贡献,围绕这个来建设女德。另外,像刚才朱老师说的,为什么专门有女德?它是相对于男性的关系而言的,道德是一种规范,行为规范,仅次于法律又高于风俗的一种规范。不论女德也好,男德也好,都是与男女之间的关系建设相关联的。男女之间的关系,大女子主义不行,大男子主义肯定也不符合现代的要求,所以现代的女德一定是要有利于建构平等和谐的性别关系。那平等和谐的性别关系肯定就不是一方为主,另一方为辅。在具体关系情境当中,不是一方是主要的,另一方总是次要。不是主体与客体,主体与他者的关系。应该是两性之间的平等和谐的互动的关系,我这是对朱老师发言和魏老师发言做简单回应。我觉得,妇联组织在中国妇女运动的引领和推动方面,还是起非常大的作用的,最近我认真学习了新时期以来的全国妇女代表大会报告,看到妇联组织一直是很倡导女性要做新时代的新女性。新时期的新女性应该有什么样的特点呢?我觉得,首先强调新女性的精神特质,这个精神特质是不同时代有不同要求的。 20世纪80年代是这样的,做“四有”、“四自”的新女性。不同历史时期对女性的期待,与当时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是紧密相关的,当然也与妇女的生存状况、发展状况紧密相关的。20世纪80年代国家是刚刚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那个时候就是市场经济对女性的生存发展状况的冲击比较大。80年代初比较突出的问题就是女工下岗,还有婚姻家庭问题特别多,女性“被离婚”的比较多。中国妇女五大报告就开始提出了“四自”,那时候的“四自”是自尊、自爱、自重、自强,六大报告改为自尊、自信、自立、自强。20世纪90年代,要做“八观”、“四德”的新女性。这个“八观”是什么呢?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还有妇女观,婚姻观、恋爱观、生育观、教子观。“四德”是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新世纪以来主要强调妇女的主体性、主体意识与创新意识。倡导女性创新、创造、创业,鼓励女性奋力开拓,永葆敢为人先的创新气魄,创造新岗位、创造新业绩、创造新生活。可以看出妇联组织对新女性的期待,精神特质里面也有道德层面的,而且新女性道德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有家庭关系的,有社会关系的,我觉得还是比较注重从个体的、家庭的、社会的各个层面,来如何塑造女性的精神特质。此外,还可以看出,妇联组织对女性的角色期待是个复合的角色系统,不是强调女性美,“男的负责挣钱养家,女的负责美貌如花”。这里面所说的复合角色系统,就是社会角色和家庭角色融合的角色。这里的家庭角色,我把它叫做“家庭内社会角色”。就是说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是连接社会的。有时会以为,似乎妇女天然的就是家庭建设的领导者,好像应该把家庭建设的责任赋予给妇女。我觉得家庭建设妇女一个人承担,担子太重了。道德的建设也好,家庭建设也好,一定都是男女共建的。一方面来负责对另一方面进行道德的教育她是承担不了这个责任的。所以得好好研究。我记得五四时期李达说过这样的话,他从社会系统的角度谈妇女解放,他曾说男女一体的个人是社会的基本单位。我们经常说个人是社会的基本单元,但是李达说没有男女两性的结合,人类就不会繁衍,也就不会有社会。其实不仅是繁衍问题,男女之间的合力,思想、能力、方方面面的合作和碰撞,一定会产生一个新的东西出来,就是新的力。所以,家庭建设也好女德建设也好,一定是男女共建的。
王红旗: 韩老师从当代妇女史的角度观,诠释了妇联组织对新女性的道德人格建构的历史变化,提出家庭道德的男女共建”观点是很有现实意义的。下面由郑新蓉老师发表她的看法。
郑新蓉:知道有女德班,而且应该是去年炒得厉害,今年显得声音小一点。但是,就本质来说,我到现在还认为这个是社会里面非常小面的东西,至少正规教育、公共学校中很少,民间教育里也可能还不是普遍的。因这个议题与社会潮流相逆,所以说会引起特别关注,也有媒体愿意把这种离奇的东西放大。首要的事情,我们应知道这类教育有多少,分别在哪些地区和教育机构。第二,来自妇联的,高校的、研究机构的,能不能齐心协力做一项调查,评议一下现在女性的道德水准,我们可以比较不同代际的女性,也可以和男性比较,拿一些公共议题、私人议题、道德的议题用网络的方式进行调查,使讨论更有言说的依据。在我看来,我们这个社会的进步、人类社会进步的核心内容不会变,其中之一是,不能依崇一个人的身份、家世、性别而独特地赋予一些人道德规范。比如说对奴隶的道德和对主子是不一样的;又比如在一个民族不平等的年代,对依附性民族或弱小民族的道德规范和对主流民族的规范不一样;再如同传统社会的君臣道德不一样;男人和女人也有不同道德规范的。近代以来,社会最大的一个进步就是建立了依据每个公民个体而不是依身份特征的普遍道德规范和法律规范。如果我们单独提女性道德、农民工子女的道德,农民工的道德等,无疑我们都得重新思考人类社会走过的几百年历程,到底它的合理性和进步在哪里?我们要重申人类社会进步价值:人的平等和人的解放。在生活层面,的确有很多现象值得思考:我常常接触一些成家立业的年轻人,丈夫们就会说郑老师你劝劝我的夫人,她不想要二胎,会付出太多;也有男士半开玩笑跟我说“郑老师,年轻人把你的女权主义理论学歪了,两口子在家里洗个碗都要今天她洗明天我洗,分得那么清楚”;原来给我家打扫卫生的是一个40多岁的阿姨,干活的时候老跟我说像她们这个年龄这么踏踏实实做家务活的女人越来越少,今后你们城里人越来越请不到人,村里年轻农村女性更愿意去打麻将、在家呆着、干什么都不愿意出苦力,不如上一辈那么勤劳了;近期媒体曝光,女孩子美容不惜花大钱和冒毁容风险,反映出女人不靠劳动靠“颜值”的价值观;前段时间房地产畸形发展带来的“丈母娘现象”等等。上面列举的现象堆积在一起,人们需要寻找原因,这个社会就觉得要有出口。如果从最经验层面看,近年来的“女德教育”、“女德班”是和这些点点滴滴的东西相关的,但是点点滴滴东西为什么就变成教育女人或者“女德”问题了呢?其实中国发展就像一个高速快速列车,跑得太快了,冲撞了太多的东西:我们的资源,我们的环境,我们的道德。这是众所周知的。在我看来,冲撞过程当中可能最大一个结果就是社会的分层分化。这个社会可能有太多的人其处境、际遇实际上”挺悲催“的,我原来不接触这个词。而且可能“悲催”的人群中,男性尤其社会底层的男性更多。他们常常比同一阶层女人还不幸,他们受到的压迫更深、承受的压力更大,因为男人要成家立业,养家糊口。中国发展光环后面,的确有无数男子充当着最苦力的劳动者,为炫丽的发展奠基,他们奔波、流动,远离家人,承受着生活和职场的各个方面挤压、剥夺。这些不幸和压迫,都要有一个习惯或社会默许的出口,需要一种转化。那么做什么样的转化呢?就是把自身所受到的这种资本主义全球化带来的原子化的个人,所遭受的压力“合理”地转向更弱者。在家庭关系当中,人们常常可能会转向他还能名义上或者借助传统文化去往下指责的那种人,那就是女人。社会对女人的那种失望和愤怒的感觉是复杂的,这些失望和愤怒会表现在私人或亲密关系中,也会表现为公共话语。诸如,女人不劳而获,女人抢男人饭碗,女人虚荣炫耀“颜值”,女人嫁不出去。凡此种种,结集成“女子道德”议题,“女德”在这个意义上是某种社会情绪的“替罪羊”和发泄渠道,而且会在很大层面发酵、扩散。关于大家谈及如何重树新女性形象?我们可以谈新男性,新女性形象,但是可能不能拿“德”去框住,不必谈男德或者女德应该怎么样,也不必沿用这些旧概念谈夫德、妻德等等。新女性在道德建设方面可以研究,可以讲,但是不能用“女德”约束妇女发展。在此,我谈两点建议:第一,我们的媒体要客观宣传,甚至放大宣传关于中国女性正面形象。目前媒体上关于女性真实、丰富、多样、正面的形象太少了。我们都知道,女性不是只有生活在厅堂和厨房的简单面向,大多数女性不是在靠和小三打架过日子,但是我们的媒体描绘出来的女人生活就是消费主义的,不安全的,结婚就要房子的。生活当中大多数的女性、正能量女性都没有客观反映出来。像在座的翻译家朱虹老师这样的女性的精彩谁知道?我们能不能有一种声音,包括我们这个网,就是将精采的、丰富的、多面向的女性生命、包括男女两性在社会和家庭生活互动和谐的故事都展现出来。这既有个人价值,也有社会意义。现实生活中,夫妻共处有很多模式,其实女强男弱也能和谐幸福,男强女弱也能和谐幸福,多样态家庭有很多和谐、正面的案例。媒体要把普遍性、真实的、多样性生活反映出来,哪怕反映普通女性和男性生活,使他们更为真实、积极和发展的面貌能够走到社会舞台上来,这是一项特别重要的性别文化建设。第二、制度建设和社会建设,我特别把制度建设和社会建设放在一起谈。按老祖宗的预言,一个社会过分谈德的时候可能就失大道了,你大谈道的时候就是失道,人人谈德的时候就是缺德的一个时代。我们的电视媒体也在极力宣传道德楷模,可宣传的是什么呢?一个家庭病一个人或死一个人或伤一个人,那么,这个家庭中的一个人或一家人的全部时间、金钱、生命就搭进去了,或者是母亲或者是孩子;又如,一个人就因为他撞了一辆有钱人的车就可能一辈子过着奴役般的生活,他就没有钱嘛。当如果这个社会有很多很多的人仅仅因为这些偶然事件,他们就根本过不上正常人生活,他的能力、潜能和希望就都完了,这个时候仿佛可能真是,也只能是靠狭义道德或者道德的慰藉帮他们了。这也反映出一个社会的基本保障制度、社会的互助制度还有漏洞,一个人仅仅因为家庭偶然的各种情形就落入一种完全没有自我生活和自我发展的生命中去,他(她)的自主性就是照顾一个人一辈子,这时候如果只谈道德意义而不谈社会建设,是不合适的。不能只拿道德的东西去慰藉无常的命运、无端的牺牲和无休止的奉献。何谓制度建设?其核心内涵是,任何一个人他\她哪怕有孩子的拖累,家里有残疾拖累(被拖累的又以女性为多数),都还能走入公共社会生活,还能发展自己的才能,还有成长为一个健康成熟的社会人性的那种空间。一方面是政府提供基本保障,另外一个是社会或社区自治或自助建设(或许家族也是一种力量),两者缺一不可。在新型的性别文化建设过程中,需要正面澄清一些问题,其中包括道德建设。比如说我们的消费主义倾向,比如重财富轻道德、一夜成名,这种文化的确多少让男男女女都中了些毒。如何辨析这些东西,让我们这个民族和百姓能够道德上自新,或者在精神上保持健康向上活力,必须是全社会的一些事情,而不是不单单先从女人开始。北师大女教授协会,连续四年在北师大开设“女教授讲坛”,让如朱老师这样的各学科女性教授去讲她的人生、专业乐趣、事业追求、家庭劳作,子女教育,讲如何权衡家庭和事业,如何与配偶相处,让年轻人看到原来还有那么有意义的女性人生,知道女性还可以那么多样的和智慧的选择,而不止于功利主义和消费快乐。大学生们也意识到,狭隘的个人主义或消费主义最能让一个人的生活闭锁,缺少或根本没有能动性,我们这个社会看似很发达,很物质,但是很干瘪很空虚。总之,怎么通过制度建设、社会建设和文化建设,为每一个人注入生命的活力、社会的活力,平等而负责任地生活和发展,摆脱传统消极道德的桎梏,这是我所关注的事情。
王红旗:郑老师把这几年的深刻思考与实践经验和大家分享,提出社会家庭道德重建的两个方面,从个体而言需要来一个全民道德自新,从社会而言要有相应的合理的制度建设。其实我也有想法,下一步就想在网络上做女性教育课堂,在座的诸位应该是第一批讲课教授。下面请姜秀花老师来谈。
姜秀花: 刚才大家说的我很多都有同感,郑新蓉老师说可能女德的影响范围没有那么大,的确,从地理分布上它确实没有那么广泛,但是它的负面影响却非常大,它好多的宣传语言特别令人震惊。比如说,女人要骂不还口,逆来顺受,绝不离婚;要做女强人就要切掉你的子宫,切掉你的乳房,放弃女人所有的特点,等等。有的女德班在招生简章中申明其主要的目标就是培养你怎么做好女儿,好太太,好妈妈,好媳妇,好婆婆……各种好女人,怎么帮助丈夫事业成功,帮助孩子成栋梁,怎么为家里聚财聚福。具有明显的低估女性价值的指向性。尽管这些还只是某些人言说或行为,但是对整个社会男女平等价值观的确立还是有很大副作用,所以我觉得还是挺值得讨论的。俗话说的好,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道德是每一个时代核心价值观非常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我觉得习近平总书记2014年五四青年节在北大说得特别好,“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是全社会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观,核心价值观承载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精神追求,体现着一个社会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有什么样的价值观念,有什么样的道德信念,有什么样的精神追求,甚至说可以影响民族发展的走向,这是非常重要的。我觉得在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战略和不断推进先进性别文化建设的当下,不少人还在鼓吹落后保守、贬抑女性价值的所谓女德观,我们作为性别平等观念的拥趸者,应该发出自己的声音,对这种逆主流文化价值观潮流的观念和行为或者趋势发出不同的声音,明确表达自己的立场和观点。一是在这样一个意识形态古今杂陈、中外混搭的情况下,以追求性别平等为己任的社会各界包括在座的各位,应该旗帜鲜明地争取意识形态领导权和话语权,确立先进性别文化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重要地位。现在所谓的女德文化为什么这么流行,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有很多幌子,在这种幌子的包装下很多人很难去判辨它到底好还是不好。比如现在国学流行,他们就打着国学的幌子,说三从四德等一些关于女性道德规范和价值定位的一些论述是国学的一部分。我们国家这些年一直强调文化和观念建设,十六大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十八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这样的形势下,一些女德班为了使自己的活动合理化、正当化,甚至会大段引用核心价值观的一些论述来包装自己,塑造政治正确的形象,实际上卖的完全是另外的药。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要旗帜鲜明表明态度,反对传播陈腐妇德观念和规范的行为,正确引领大众确立先进性别文化观念。二是要推动制度改革,合理分配社会资源,为妇女提供更多发展机会。我觉得为什么会出现女德班流行这样的情况,可能跟女性的社会发展遇到很多性别困境有关。现在社会上很多妇女在公领域中有不公平对待的际遇,在社会上找不到很好的出口,那么她就要寻求在私领域有一定的发言权或控制权等等,就希望有一些人赋予她这种能力、权利,赋予她这样一个角色定位、一种价值,女德班的开办正好迎合了一些女性的需求。所以制度的改革和创新就显得特别重要,就像刚才郑老实说说政府责任特别重要,政府在妇女在社会上陷于困境的时候,在公领域发展不顺畅的时候怎么进行制度建设,给她提供更好的发展环境,这非常重要,应该好好思考。三是要对传统文化中有关女性角色规范的内容进行甄别。不是说所有的传统妇德都是不好的,像三从四德这种在等级社会产生的非常明确的是有等级观念的妇德是不好的,因为它限制妇女的自由和创造力。但是传统文化中也有很好的一些精华,鼓励妇女慈善友爱、能动自立,但现在流行的一些妇德往往把传统文化精华忽视了,而去追求糟粕的东西,所以要系统梳理我们传统文化资源,确立一种具有正能量的精神追求或者价值观念。四是要注意发挥妇女的主体性。鼓励妇女去发现自己的各种潜能,学会独立思维,争取自我言说的环境,言说的权利。另外就是鼓励妇女积极行动,培养女性作为一种行动主体,作为一个社会参与者,在社会上应该有的对社会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做贡献的愿望和能力,不能永远处于被塑造的被动角色中。五是要以妇女为本,了解妇女的需求。调动妇女的主体性或者创造性我觉得还要以人为本,要知道妇女在想什么,有什么困难,有什么需求,要调查妇女到底是一个什么状况,不能凭空根据你的价值判断、根据你的想象去塑造妇女或者给妇女拟定议题,而要根据妇女的需求去帮助她们做创造性的人生建设或者价值建设。六是这种平等的文化塑造需要男性参与。在中国父权制的一个传统下,往往男性有更多的话语权或者价值导向性,在历史上,如果男性觉醒的话,妇女解放的进程就要快一些,我们国家从戊戌维新到五四运动都是男性先知先觉的,推动那个时期的妇女运动发展的特别快。我们这个时期为什么在男女平等观念和追求上出现了这样那样一些问题,可能就是父权制塑造下的很多男性面对很多压力,男性在压力多的时候就希望各自归位,按照传统角色去各自归位的话,女性主要负责家庭,男性的压力可能相对少一些。我觉得怎样在这种日益多元开放的时代发挥男性的作用就显得特别重要。其实我们男性现在很多也是很积极的,像白丝带运动的男性。一些特别有平等意识,有社会责任担当,有文化责任感的一些男性起来了,那么结局就不一样了,因为受益的不仅是女性,男性也会从中受益。当然政府、社会媒介、公民社会的责任就不必多说了。
李英桃
王红旗:姜老师谈得非常具体,尤其是对制度性建设的分条列举,很有自己等独特的理解。下面请李英桃老师发言,她刚从纽约开完联合国“世妇会+20”的会议,一定有更新的信息与大家分享。
李英桃:我一直从事国际关系研究,所以就从这个角度谈几点吧。接到红旗姐布置的任务,我一直在考虑如何切入并反思“女德”问题。正好在微圈里看到一篇写埃莉诺•罗斯福的文章,说她是最伟大的女性和最失败的妻子。转发该文时,我加了一句评论:“她丈夫是最伟大的总统和最失败的丈夫吗?”当我们谈到女人、谈到所谓“女德”的时候,就是像刚才朱虹老师说的,一定是相对于男人和“男德”来讲的。既然是相对于男人来讲,一个失败的妻子,是不是就一定有一个失败的丈夫呢?但人们一般很少判断丈夫是不是失败,也并不认为富兰克林•罗斯福总统是个失败的丈夫。
特别是在这个例子里,富兰克林•罗斯福后来爱上了埃莉诺的社交秘书。弥留之际,这位美丽的秘书一直陪伴在他身边。人们可能会觉得做丈夫的并不失败,是由于妻子失败,才导致自己的丈夫和自己的秘书好上了。仔细分析这篇小文章及其背后的东西可以发现,不光是中国文化,在西方的文化建构中也一样,人们判断男人和女人好坏的标准并不一样。当我们用双重标准去衡量的时候就会发现,女人不是“好妻子”一定是失败的,而男人没做“好丈夫”也不算失败。女人在社会上做得再成功,如果不是好妻子,她的人生就注定是失败的,男人就不一样了。
所以当我们思考所谓“女德”的时候,或者在建设新型性别关系的时候,都必须面对这个问题。性别关系实质上是一种权力关系。经过千百年的社会文化建构,男女之间这种权力关系已经被制度化了,体现在社会的方方面面,影响着我们每个人的行为。同时,我们的行为又反射到这社会结构中,复制或重塑我们的文化。性别研究中有一个说法叫“do gender”说的就是这个道理。这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处于不断变化中。近代以来,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妇女运动的发展,妇女地位已经有很大的提高,但迄今为止,世界上仍没有任何一个国家真正实现性别平等。判断男女两性成功与失败的双重标准也长期存在着。我觉得,刚才姜秀花老师讲的特别好,针对那些所谓“女德”学校所带起的腐朽文化的沉渣,我们要广泛传播和倡导性别平等的理念,同时以自己的行动去实践这些理念。或许我们并不是妇女的代表,也没有理由代表全部妇女说话,但我觉得,从媒体角度或者从妇女研究者的角度,我们可以以身作则,做我们认为对的事情,践行性别平等理念,这样会有助于挑战不平等的性别结构,重新建构对男女两性的价值判断标准。
说到这里,我就转到了第二点。我不知道大家看到没看到,这周日,就是4月12日,希拉里•克林顿已经正式宣布参选美国总统。如果大家看了她的录像片的话应该注意到,中间有一个片段,她说,strong family,strong country——家庭强,国家强。对美国是这样,对中国也是这样。我们国家现也在强调家庭和妇女在家庭中的作用,同时也必然涉及到怎样建构一个性别平等的家庭的问题。我刚才在这网上查了一下党和国家领导人,在2013年10月召开的中国妇女第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重要指示和讲话。习近平在同全国妇联新一届领导班子成员集体谈话时强调,广大妇女要自觉肩负起尊老爱幼、教育子女的责任,在家庭美德建设中发挥作用,帮助孩子形成美好心灵,促使他们健康成长,长大后成为对国家和人民有用的人。王岐山在大会开幕式上指出:“希望广大妇女传承美德,促和谐树新风。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慈母、孝女、贤妻对促进家庭和美、社会和谐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我觉得,这些说的都很对,因为是在全国妇女代表大会上,当然要讨论妇女应该在家庭中应该承担什么样的责任。但这丝毫也不意味着男人不必承担家庭责任。已经结婚生子的女人,当然应该尽可能做“贤妻良母”,与此同时,已婚的、有孩子的男人也应尽可能成为“贤夫良父”,就像刚才魏国英老师说到的,女人“相夫教子”、“相夫教女”,男人“相妻教子”、“相妻教女”,这是一样的道理。实际上,男人要做好男人、好丈夫、好儿子、好爸爸,女人要做好女儿、好女人、好母亲,这都是相互的,也都跟朱虹老师说的两性关系是一致的,既然是两性关系,就是对两性的共同要求。
这样,其实就已经转到我发言的第三个方面。夫妻双方在家庭中分担家务,在社会上比翼齐飞,这是我心目中的和谐家庭和strong family的模样。与此同时,我必须说,我们每个男人和每个女人,每个男人和每个男人,每个女人和每个女人都是不一样的,你很难说家庭分工也像切豆腐一样切得整齐划一,一模一样。在权利上、义务上,在理念上、原则上,我觉得,无论家庭还是社会都必须坚持男女平等原则,不能对男女两性使用双重标准。但这并不意味着要忽视男女之间的差异,在做每件具体事情的时候,大家可能就会根据具体问题做出具体分析和具体选择。接下来,我想汇报一下今年去三月份去美国纽约参加联合国妇女地位委员会第59次会议的情况。
这次会议上提出的一个目标就是:到2030年实现男女比例50:50。也就是说,到2030年实现全球男女平等。回国后,我跟不少人谈到这个目标,他们大都认为根本不可能实现。2030年离现在只有15年了,15年能不能让在决策领域实现男女平等都是个问题,甚至连达到30%这个上个世纪90年代的目标都是个问题,更别说50%了,要在各个领域都实现妇女占50%,那绝对是不可能的。其实,也正是在这种背景下,联合国和各种非政府组织都希望各国政府要表现出实现男女平等的强烈的政治意愿,同时要实行全面的问责制。比如说,在中国,虽然男女平等是中国的基本国策,但人们往往认为这是个“软国策”,执行起来力度不够,如果加上全面综合的问责制,它可能就变成一个“硬国策”了。这次大会通过的《政治宣言》的最重要的内容就是2030年实现50:50。《宣言》还特别强调把性别平等意识纳入主流。其实,如果仔细学习王岐山在中国妇女第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式上发表的祝词就会发现,其中就有明确的把性别平等意识纳入主流的内容:“要坚决贯彻男女平等基本国策,在立法决策中充分体现性别意识,在改善民生中高度关注妇女需求,在社会管理中积极回应妇女关切,使男女平等真正体现到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社会生活各方面。”中国政府在国际社会和国内都有承诺,现在是怎么做得更好,我们觉得这方面需要进一步强化。第五点,我想回应刚才前面几位老师都说到的男性参与的问题。大家都知道,《哈利•波特》的女主角艾玛•沃特森代言了一个性别平等运动叫“HeforShe”,就是“男人为女人”,其实这也是一个“女人为男人”的运动,SheforHe。在中国,这个运动4月12日刚在清华大学启动。它特别强调了男人在男女平等或者性别平等议程中的参与,没有男人的参与,单靠女人是很难成功的。位于主流的多是男人,女人要进入主流,就必须通过男人把守的权力之门、利益之门。
男人需要给女人们开门放行,甚至帮着推一把,所以男人的参与非常重要的。当然,男人的参与,除了艾玛代言的这个运动,反对针对妇女暴力的活动的规模也很大,就像姜秀花老师刚才说到的“白丝带运动”。暴力,包括家庭暴力,好多是以性别为基础的暴力,实际上多数情况是男人对女人的暴力,当然也不排除少量女人对男人的暴力。无论施暴者和受害者是男是女,男人的参与都同样重要,我要说解放女人就是解放男人。最后,我还想重复我在以前的活动中提到的一个观点。
这就是女人在社会中该怎么做,我想说的是,女人一定要聪明be smart。因为整体而言,男人在社会中所处于的地位要优于女性,而女人已经足够努力了,所以女人要想办法让自己变得更聪明,不仅要比过去的自己聪明,而且要比男人聪明。在多数家庭中,我估计女人可能会承担更多家务。在这种情况下,女人一方面聪明地安排,聪明地沟通,让丈夫高高兴兴地和自己一起承担;另一方面,认识到,在很多时候,女人承担家务劳动确实仍多于男人的现实,在力所能及地范围内多做一些。我并不说女人就应该多做,而是说,与其花精力花时间和丈夫争吵,不如自己赶紧处理完事情,该干什么,干什么去,这样效率还高些,心情也好些。我觉得,有的时候“更努力”本身也是一种“聪明”的办法,安排好时间,提高效率也是聪明的办法。
女大学生情感问题和求职困境
王红旗:余老师清楚地梳理了近代“女德”观念的演变,见解独到,学理性很强。下面有请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刘娜老师,根据她了解的女大学生情感与就业的现实问题谈谈高校的女生教育。
刘 娜:我讲的题目是,从女大学生情感问题和求职困境谈女生教育。步入二十一世纪,信息革命史无前例的加速经济全球化发展,推动人类文明步入新的历史时期。在中国,随着经济改革和对外开放的深入,人们所生活的社会和环境也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让人应接不暇,有时无所适从。如何更有效地解决生活中出现的各类新问题,如何理解社会上出现的新情况,作为有着两千多年传统文化的中国,她的人们也在中、西方不同思想和文化交锋中尝试着各种解决之道。我所从事的高校学生事务管理工作中最具挑战的部分,就是大学生尤其是女生的人际关系和情感问题。大学阶段正是年轻人开始直面社会交往、情感婚姻和职业选择的敏感时期,这里既有性别伦理、社会角色等常识性的问题,也包括新形势下出现的各种各样的新问题。现在的大学生已经是“90后”,甚至是“95后”,绝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进入大学后要从“家人主动适应自己”变成要“主动适应他人”。这种人际关系处理带来的压力,成为适应大学生活的首要心理困扰。他们在人际交往中出现了不同层次的问题,如在室友关系上,近年来也发生了不少危机事件,以至于最近大学同学之间最流行的问候竟然是“感谢室友不杀之恩”,人际关系的紧张蔓延到睡在上下铺的“兄弟姐妹”之间;在两性交往中更是频繁出现由于爱情观不正确出现“毕业就分手”、“练爱”、“不求天长地久,但求一朝拥有”等的错误观念,大学生的情感处理不当必然会出现影响学业、心理问题、人身伤害的严重后果。尤其是女性大学生的情感困惑和身心伤害,最为引人关注。因失恋处理不当导致心理问题,甚至心理疾病的案例,所占的比例接近我所经手的心理问题学生的三分之一。在教学过程中,我也发现很多大学生的爱情观是模糊的,他们对个人的自身发展、婚姻两性关系是迷茫困惑的,要么自我封闭压抑或从各种媒体上的碎片式信息中寻求帮助,要么从周围伙伴处讨教取经,容易被不正确的思想和文化影响,误入歧途。在做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中,应对女大学生求职困境的心理疏导、求职策略指导、岗位推荐,占据了我的大部分精力和时间。女大学生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与男生相比都处于劣势,就我的学生而言,水平相当的男毕业生和女毕业生,最后收到用人单位录用通知的比例将近3比1,而且有一半男生最后都改签了单位。在学校里,表现优秀的女大学生无论从成绩还是从综合能力上,都不比男学生逊色,但在求职过程中就不那么顺利了,也会碰钉子,吃闭门羹。如何树立女大学生的职业自信和性别关爱是相当一部分高校教育工作者思考和应对的问题。面对女大学生的一系列包括人际交往、情感和求职困境等问题,高校非常有必要通过课程、讲座、沙龙或个体咨询等形式,来增强大学生对性别差异性的认识、女性自我保护意识培养、个体职业生涯发展进行规划。近两年,社会上一些机构或是大学里出现的“女德课”和“淑女班”,也许正是人们尝试用传统的女德教育,来解决现代女性婚姻家庭和职业发展等问题的一种现象。某些机构和学校开设“女德课”和“淑女班”,也是因为有这样的社会需求,也有它出现的必然性。大学开设“女德班”的主要目的,是希望通过弘扬和践行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提高女大学生人文素养、职业能力和人际关系能力,进而缓解女性作为弱势群体在社会变迁中所承受的压力。课程以讲座的形式邀请国学讲师或者社会成功女性担任授课教师,内容有的从国学经典如《论语》、《弟子规》等的经典词句出发,结合现代女性独立意识和典型案例,鼓励女大学生从自我学习、自我管理、自我保护、自我发展的角度提高素养和能力,树立当代社会独立女性地位和形象,以便更好的处理人际关系,解决情感困惑,理解职场的性别差异。但是,对此类课程,我们要保持审慎的态度,避免将内容局限在只讲授约束女性思想、规范女性行为的“三从四德”传统落后思想,而是要结合时代特点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吸纳传统女德思想的进步精髓,以培养现代女性的独立精神、创造智慧和社会责任感。当然,我们还要保持清醒的头脑,认识到学校通过讲座或课程来培养,提高女大学生自身认知水平和能力,只能从自身层面应对人际交往、爱情婚姻、职业生涯发展遇到的问题,但对于像女大学生求职困境这样的复杂社会问题,还需要依靠全社会的关注和投入。身为教育工作者,我们更希望看到的是如何通过科学的社会调研,了解目前女大学生的道德现状和面临的具体问题,再采用科学的研究方法来分析问题的历史和现实原因,系统性构建解决问题的方法。基于对问题的理性分析,西方的经济学理论已经做出了很好的贡献,可以洋为中用,拿来借鉴。最近我关注的女大学生就业困境问题,也找到了突破口,就是用经济外部性来阐释很有说服力和建设性。经济的外部性是指“在社会经济活动中,一个经济主体的行为直接影响到另一个相应的经济主体,却没有给予相应支付或得到相应的补偿。”比如我们的工厂生产可能会对环境造成污染,但并没有对此付出生产成本,这体现了外部性的负面影响。再比如义务教育,也是有外部性的,因为教育本身不产生收益,但受教育者提高了素质和能力,必然带动社会建设方方面面的发展,教育对社会发展就产生了正面的外部性。女性作为经济主体,当她结婚、生育、抚养小孩,是对家庭这个社会最小单元进行投入,对家庭和社会的人力资本提升做出了经济贡献,带来了广泛的社会效益,产生了正面的经济外部性。但是,目前我们的社会福利和行政机制还没有正面系统的给予补偿和保护。就女大学生就业困境来看,除了受到当前经济下行压力的负面影响使得就业岗位减少,用人单位也会考虑自身成本负担,尽量减少或不招女大学生,不是因为女性的知识和能力水平相对于男性有多少差异,而是担心招了女大学生尤其是女研究生,不久她就面临结婚生育等问题影响工作,而企业这部分的损失又得不到政府的经济补偿或税负减免,肯定会审慎招聘临近婚育的女性员工,这种理性的选择也无可厚非。但是,作为将要承担更多家庭责任给社会带来正面经济外部性的女大学生,要承受用人单位的性别歧视和巨大的就业压力,更有失社会公平,也造成巨大的人力资本浪费。经济外部性是无法通过市场经济自行调整达到平衡的,必须借助除供求方外的第三方力量介入加以协调干预。因此,政府应该发挥杠杆作用,通过出台激励政策和矫正税,来平衡因为女性承担家庭责任而影响就业的经济外部性问题。目前,我国在生育保险、女工产假等方面做出了努力,但还不够健全,可以借鉴发达国家生育福利政策,再结合我国国情,不断发展完善我国的生育和育儿福利政策,从根本上缓解女性求职困境。笔者认为,针对大学生的“女德”教育是女性关爱的一种尝试,出发点是关爱女性、培养女性综合素质、提高职业能力和社会适应力,但是,作为高校教育工作者,还不能就此止步,采取科学严谨的态度,正面女性所面对的社会家庭个人问题,深入调查研究,探究问题解决的根本之道,从而推动社会的文明进步,对此责无旁贷。
一个女性独立的真正内涵
王红旗:刘娜老师从学校女生教育的课程实践,讲述了女大学生面临的情感与就业方面的双重困惑,在高校以国学来讲授“女德”,一定要明辨糟粕与精华。这也回应了刚才几位老师的看法。他们学校在她精心的具体部署之下,女生教育做得很有实效。是值得推广的经验。下面有请中央民族大学于玉蓉老师从古典文学中的女性形象来谈谈。
中央民族大学教师 于玉蓉
于玉蓉:尊敬的各位老师们,我讲的题目是,从《诗经》中的“弃妇诗”看现代女性的“独立”,很荣幸参加今天的“中国女性文化研究基地学术研讨会”,能与国内优秀的女性专家、学者面对面的交流对我来说是非常难得的学习机会!
其实我对女性主义的认识并不系统。在座的老师当中,除了王红旗老师之外,我可能最了解的就是朱虹老师,因为我读博的时候接受新华社《瞭望》新闻周刊的约稿,为朱老师写了一个人物访谈,我在了解朱老师的履历、学术论文、译著以及多次采访她的过程中,对我们中国女性主义有了初步的了解。我觉得朱虹老师今天来参加的是“前锋论坛”,但我认为她不仅是前锋也是先锋,因为她是我国第一代女性主义学者,“上世纪80年代初她在北京出版《美国女作家短篇小说选》,把美国女作家介绍到国内,这部著作被学界认为是当代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先声;上世纪90年代初,她又在纽约出版《恬静的白色——中国当代女作家短篇小说选》,把中国女作家介绍给美国,其中包括杨绛、冰心、黄宗英、张洁、张抗抗、铁凝……”我为新华社所写的约稿题目就叫《朱虹:中西文学的虹桥》。所以说,我就是通过采访朱虹老师对我们国内的女性主义、女性文学有了零星的认识。接到王老师的邀请之后,我说我对“女德”、“女性主义”等都没什么研究,这不是说外行话嘛,王老师说你就从专业角度出发,谈谈我们古代文学当中的女性形象等等。在这里呢,我就结合我的工作和生活来谈一点感悟式的看法。
刚才聆听各位老师的发言,我觉得理论性都特别强,对我确实是一个理论上的提升。从我的专业出发,我谈谈古典文学的女性形象吧。我们古典诗词当中提到女性其实更多的是对女性美包括她服饰的一种描写。比如之前热播的一个连续剧叫《甄嬛传》,里面有个插曲叫《菩萨蛮》,歌词选自晚唐“花间派”词人温庭筠的一首词《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整首词实际上写什么?就是写一个女性如何睡到自然醒,然后姿态娇慵地坐在屏风旁边梳洗打扮,梳了个什么发型,穿了什么样的衣服……整首词就是对于女性容貌以及服饰的描写。古典诗词当中除了对女性如何美的描写,当然涉及到女性的,还有几个类型:
第一个是“游子思妇诗”。因为古代男子要么去京都赶考求功名,要么就是当兵服徭役,总之要长时间地离开家乡,所以造成很多留守妇女,这时候,游子思妇诗就产生了。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类型就是“弃妇诗”。关于被始乱终弃的“弃妇”这一形象,在古代文学中形成了一个系列,从《诗经》中的“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到汉乐府中的“弃捐箧奁中,恩情中道绝”,再到中唐诗人白居易那首非常有名的告诫女子的《井底引银瓶》,“为君一日恩,误妾百年身。寄言痴小人家女,慎勿将身轻许人!”唐传奇中有关这个题材的有非常感人的《霍小玉传》,小玉对恋人李益提出了“八年之期”,也就是说只要求爱她八年就行,八年之后他可另娶别人,爱的如此热烈又如此卑微,但依然难以摆脱被抛弃的命运。由于发言时间的限制,我们就以《诗经》当中出现的“弃妇诗”为例。《诗经》有305篇,其中弃妇诗能有10余首,算是不小的比例了。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国风•卫风•氓》这一首。整首诗以一个女子的口吻,回忆了自己与青年男子“氓”如何相识、相恋,冲破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约束,与他私定终身,“秋以为期”,为了爱情,这个女孩勇敢地追随爱人、离家而去。进门后的三年里,她没日没夜地辛勤操持家务,“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但换来的是什么样的结局呢?“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我一心一意地来爱你,可是你却变心了,三心二意把我抛弃了。我当时讲到这首诗的时候是怀着很沉痛心情,我说大家看女孩子命运很悲惨对不对,我当时就找了两个女生谈谈你对这个女性的命运怎么看的。现在大一的学生都是95后了。看看《诗经》中记载的三千多年前的女子的命运,女生站起来说这个女子的命运确实很悲惨,但同时又很潇洒地说“只有跟错的告别才能和对的相逢”嘛。她觉得没有什么,不就是一段错误的恋爱甚至错误的婚姻吗?我要挥别过去,勇敢地再寻找对的人。我说现在的你可以很潇洒地重新开始,当时这个女子可以吗?她又思考说确实不行,因为她没有经济来源。现在夫家不要她了,她如果回娘家,娘家也不要她,她的父兄也嘲笑她,“兄弟不知,咥其笑矣”,所以《氓》中这个被抛弃的女子最后就是无所适从、没有归宿了。联系周代的社会背景和婚姻制度,学生们仿佛能够对这个女子的悲惨命运感同身受了,女生们同时又感到庆幸,多亏咱们现在生活在现代,感觉好像可以摆脱这样的命运,感觉她们是独立的。
其实我更想追问的一点是,现在的同学们也好,包括我自己也好,我们真的是独立了吗?是不是真的可以庆幸自己不再拥有《诗经》当中这位女主人公悲惨的命运了呢?其实我觉得我们现在女性远远没有达到独立。现在我们看起来好像既可以接受教育,也可以出来工作,赚钱养活自己,实际上我觉得我们还是远远没有达到独立,这个独立包括精神上的也包括经济上的,更重要的是精神上的。刚才韩老师也提到了,现在流行的是什么?“你负责赚钱养家,我负责貌美如花”,我觉得这是女性经济上依赖他人、精神上不独立的一种表现,怎么挣钱养家要靠别人呢?你就靠貌美就可以拥有让别人养活你的权利吗?一旦年老色衰呢?是不是也会遭遇像汉乐府中所描写的“团扇”的命运,“常恐秋节至,凉风夺炎热。弃捐箧奁中,恩情中道绝”?
其实提到古典诗词啊,我特别喜欢两句诗,就是“北国有佳人,遗世而独立”。这两句诗给我的意境特别美好,当然这里面的“独立”跟我们现在的“独立”不一样,但是我就想选取其中这两个字——“独立”,一个独立的女子本身就是美好而动人的。即便是几千年过去了,相比《诗经》中的女子,我们当代女性依然没有达到独立,甚至没有认清到底什么是真正的独立,不是说你出来念大学,随便赚点钱就独立了,你在思想上依然没有独立,你依然在想选择一个男人来依靠,过生活,让他来买房子,由他承担起生活的重担,而你只需附庸在他的身边就行了。“你负责赚钱养家,我负责貌美如花”这种性别分工带来的是什么后果呢?女性年轻时仰仗美貌过着轻松舒适、任性傲娇的生活,随着年龄的增长越来越没有安全感;另一方面,男性为了养活自己和家人,生存的压力非常大,这就像魏老师所说的,简单的性别分工“剥夺了女性参与社会的权利,同时也剥夺了男性享受家庭的权利”。我觉得真正的独立就是你和爱人携手并行,一起来承受生存的重担,一起共同面对命运的遭际,一一起经历生活的悲欢,共同成长,互相成就!要有勇气跟男孩子一块儿买房子,一块儿来供房贷;至少在精神上,你要有这样的认识,而不仅仅坐享其成。我觉得这个才是一个女性独立的真正内涵。
以上就是我从自己的工作和生活出发的一点粗浅看法。女性主义和性别研究是一个很有前景的研究方向,我以后会更系统地学习相关的理论,也恳请各位老师不吝赐教。
余华林
王红旗:听李老师讲一系真心话,才知道她不仅在学术研究方面如此出色,营造家庭和谐关系也颇有智慧。下面有请余华林老师从近代“女德”谈谈他的观点,他是今天参加论坛的两位男性青年才俊之一,大家欢迎。
余华林:我讲的题目是,近代中国的女德论述及隐形表达。一近代中国在西学东渐的背景下妇女观念开始出现与传统背离的倾向。三纲五常、男尊女卑的旧礼教,在这个时代受到了前所未有的置疑与挑战。尤其是在维新时期,男女平等的声音逐渐汇为思潮。康有为在1885年初步形成的大同思想中,就认为中国古来的“男为女纲,妇受制于其夫”的“私理”“私法”,便因其“与几何公理不合,无益人道”,而在应当废除之列。 谭嗣同在《仁学》中也斥责“重男轻女”为“至暴乱无理之法”。 梁启超1897年作《变法通议•论女学》,痛陈君民、男女不平等的起源,为女学张目。继严复提出“新民德”的命题之后,梁启超又提出“新民说”,其中专门论述了“公德”。
虽然,他们对于女德并未特意论述,梁启超甚至自称其所倡兴的女学“内之以拓其心胸,外之以助其生计,一举而获数善,未见其于妇德之能为害也” ;但是他们的主张中已明显带有男女平等的色彩,蕴含着对儒教男尊女卑、男主女从的性别伦理的改良与修正。他们以国族目标为初衷的性别价值导向,在启发“女智”的同时已经赋予了女性角色延展和自我赋权的机会和可能,新“女德”已成开“女智”议题中的自有之义。清末以来,在男女平等和女权的言说声中,“三从四德”已屡受批判。
1903年金一在《女界钟》中系统地论证了男女平等,明确指出“道德知识,乃天赋此身以俱来,无男女一也”;传统“女德”、“女训”使得“中国女子习闻三从七处之恶谚,兢业自持,跬步不敢放纵,生平束身圭壁,别无希望”。并称“括而言之,则三千年来中国女子常注意于个人之私德,而于公德则直可谓之未尝闻也。……公德者,爱国与救世是也。……爱国与救世,乃女子之本分也”。 柳亚子在《女界钟》后叙中对摧残女权的传统“妇德”又进行了专门的鞭笞:“中国女权之萌芽,其摧折践蹈也久矣!强权暴肆,公理沦亡,谬种流传,暗无天日。……曰扶阳抑阴也;曰夫为妻纲也;曰三从七出也;曰无才是德也。”
此后,对于传统女德的批判已不绝如缕。至新文化运动时期,随着“女人也是人”的发现,妇女的人格独立因而成为许多人的共同诉求。新文化人对于传统女德中的片面贞操观和贤妻良母主义进行了集中的批判。对传统女德的批判热潮从清末一直延续到民国时期,其批判思路也基本沿袭了《女界钟》。其一,论证男女道德并无不同。如巾侠在《女德论》中称:“德无分于男女也,同是官骸,同是秉赋,同是社会,喜怒哀乐之情,饮食起息之状,胥圆颅而方趾者,靡有不同。则凡所以立身处世参替化育者,皆宜循乎一轨。” 鲁迅在《我之节烈观》中也鲜明地指出:“道德这事,必须普遍,人人应做,人人能行,又于自他两利,才有存在的价值。” 其二,在男女同德的基础上,对“三从四德”进行全新的阐释,将其与爱国、救世相联系。如陆晶清将“三从”解释为“从学问,从事业,从时代潮流”;将“四德”解释为“勤德,俭德,勇德,公德”。 漆承一提倡用“服从主义,服从领袖,服从政府”来代替“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的三从;认为“四德”除了女诫四德(妇德妇言妇容妇功)以外,还有《小学绀珠》所谓的四德(忠孝信悌),所谓“忠”不仅要忠于丈夫,而且要忠于民族、忠于国家;所谓“信”就是与朋友交往要守住信义;所谓“悌”就是要“和睦乡里”;并称四德“正是我们国民所缺乏的,不但今日的妇女应该注意,即男子亦该重视”。
经过知识界的猛烈批判,应该说民国时期在报刊上公然宣扬“三从四德”的言辞已不多见,即使有,一般也是打着民族国家的旗号,对传统的女德进行再阐释,如“新贤妻良母主义”,此不赘述。二需要进一步申明的是,尽管晚清以来,知识分子对于传统女德进行了大力的批判,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的思想和行为已经彻底摆脱了女德的影响,如果仔细探查,我们会发现在思想深处仍能找到传统女德的痕迹。我们可以先来看看当时的知识青年对于理想配偶的期待。在1921年《东方杂志》所刊载的一项调查中,184名已婚的学生对妻子最满意的条件依次为下列各项:
资料来源:陈鹤琴:《学生婚姻问题之研究》,《东方杂志》第18卷第4号,1921年2月。据原表改制。
1924年的一项青年婚姻问题调查中,已订婚的男青年对未婚妻最满意的地方分别为:性情温顺、有学问知识、聪明伶俐、容貌美丽、身体健康。表7.1:你订亲后对你未婚妻所最满意的是下列那几样事?
资料来源:甘南引:《中国青年婚姻问题调查》,《社会学杂志》第2卷第2-3号合刊,1924年6月。
在这些标准中,我们能明显地看到一些传统女德影子,如“为人温和”、“性情温顺”、“朴实勤俭”、“行事谨饬”、“服从”显然属于传统妇德的范畴;“善治家事”属于传统妇功的范畴;“沉默寡言”应属传统妇言的范畴;至于“品貌尚可”、“容貌美丽”是否属于妇容暂且不论。当然,这些标准中又明显体现了时代的特色,就是他们要求配偶应该具备新知识,即所谓“有知识”、“有学问知识”、“服务社会”、“能自立”。如果要对这些标准做一个概括的话,或许可以说是“新知识旧道德”。历任《妇女杂志》主编和《新女性》主编的章锡琛曾感叹当时一般道貌岸然的老年人甚至少年人,平常所持的论调,无不痛恶“新式的女子”,骂她们为妖冶、轻浮、多言、好奢侈;然而到了他们自己要寻求配偶的时候,却又觉得“旧式女子”呆板可厌,所以希望找到一个具有“新思想旧道德”的“新女子” 。章锡琛对此评论道:“这是一个何等矛盾的名词!然而也正是一个现代极漂亮极时髦的名词!这样的新女子,正是现代一般女子的唯一的模范!” 他还对这样新女性进行了生动的刻画:
新是在思想上的;她们会剪发,会穿旗袍,会着长统丝袜和高跟皮鞋,她们也会谈女子解放,男女平权,乃至最时髦的国民革命。然而你如果一考察她们的道德观念,她们却依旧崇拜孝亲敬长之风,勤俭贞淑之德,夫唱妇随之乐。在旧式小姐的身上,穿上一件新式的衣服,这正是现代的所谓“新女子”!譬如你问一位新女子,“你赞成旧式的婚姻么?”她一定会表示极端的反对的。倘使你再问她,“你结婚的时候需要怎样的一种仪式么?”她一定会说是需要,甚且会说非举行一种极隆重的仪式不可。又如你问一位新女子,“你以为贞操应是该崇拜的么?”她或者也会对你说,这不过是一种迷信。但倘使这位新女子一旦受了强暴的污[侮]辱或奸人的欺侮,她一定会痛不欲生,或者会自暴自弃,至少也要觉到自己背着一种不可磨灭的羞耻。最近某女士在某种女子刊物上主张男女社交公开,但同时又主张采用欧美习惯,青年女子出外的须有“伴护人”监视。这些都是说明新女子的新思想旧道德的普遍。
男人们对理想女性的形象塑造,对于妇女自身也产生了直接的影响。“新思想旧道德”正是此时很多“新女性”的共同特点。1940年,在报纸上出现过这样一则女子的征婚启事:
女,26,未婚,身清貌美,性温忱庄重,师范毕业,喜文艺通女红,具旧道德新思想,征京津大学、品高、职优、入丰、生活优裕、体健英俊、忠诚重情、独身男子为婚,共慰前途,诚附近照,函和内××社一号信箱。
一般来说,在征婚启事中列出的条件,总是自己身上最好的优点,或者是最能打动异性的优点。该女士称自己师范毕业、喜文艺,这分明是标榜自己具有“新知识”;称自己身清貌美、性格温忱、通女红,这则是凸显自己的“旧道德”。最后还要将“旧道德新思想”郑重列出,而且将旧道德置于新思想之前,大加彰显,看来她已经洞悉了当时社会上男青年们对“新思想旧道德”的看重,并以此为荣。这说明当时的女性已经自觉不自觉地接受了男性对自己形象的塑造,并在努力适应这种形象。从以上论述可以看到,尽管从晚清以来,知识界对于传统女德已进行了持续的批判,但人们头脑中的女德观念从未得到彻底清理。知识界尚且如此,底层民众对于传统女德的认同和保留情况更不言自明。前面我简单梳理了一下近代知识分子对于女德的一些论述和隐形的表达。至于女德的价值我认为要具体分析,可以从三个层面来分析:首先,女德(尤其是四德)仅从表面文辞来看,确实可算传统美德。如妇德强调妇女要有美好的品德;妇言强调妇女的言辞得体,态度温和;妇容强调妇女容貌端庄,俭朴整洁;妇功强调妇女应有一定的家庭生活技能。但传统社会对于三从四德并不仅仅是从上述文辞来理解的,它不仅基于男尊女卑、男外女内的行事逻辑,而且对于女性三从四德的片面强调——如贞操、顺从、少言——已达于极端,事实上确实造成了对女性的束缚。这正如贤妻良母的美名我们无法否认(谁也不能提倡女性都去做刁妻恶母),但将女性就定位为相夫教子的家庭主妇显然是错误的。因此,对于女德应该要深入分析其内涵,既不能简单地贴上封建糟粕的标签加以全盘否定,也不能打着恢复国学、恢复传统美德的幌子盲目提倡。其次,所谓传统美德,应该是男女共同遵守的,而非仅仅针对女性。品行端正、言辞得体、外貌端庄、具备生活技能,不仅是女性应该具备的美德,也应该是男性同时具备的。清末有人称:“孔子有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今试易地以观,而为男界立一三从之规则,曰从母、从妻、从女,有违之者,在子则为不孝,在夫则为不贤,在父则为不慈。男界诸君,其甘之乎?男界既不甘之,而独施之于女界,揆诸公理,岂可谓平。”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我想应该是一个基本原则。如果没有一个男德概念的话,那么女德也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认为女德是个伪概念,如何构建现代的女德文化也是个伪命题。最后,时至今日,我认为最重要的道德提倡,不是针对某个群体的女德或者男德,而是针对每一个个体的公民道德和针对社会全体的社会公德。梁启超1902年在《新民说》中写道:“道德之本体一而已,但其发表于外,则公私之名立焉。人人独善其身者谓之私德,人人相善其群者谓之公德,二者皆人生所不可缺之具也。无私德则不能立,合无量数卑污虚伪残忍愚懦之人,无以为国也;无公德则不能团,虽有无量数束身自好廉谨良愿之人,仍无以为国也。” 借用梁启超的概念,我认为我们目前急需重建的恰恰是人人独善其身的私德和人人相善其群的公德,也就是公民道德和社会公德。当然,以上我这只是就“女德”谈女德,就道德谈道德,没有上升到更高层面,所以郑新蓉教授的刚才的观点给我很大启发。
李慧波
王红旗:好一个“一起经历成长”。在婚姻关系中,的确两个独立的人的结合很重要,尤其是精神的独立。可能这就是当代的双博士家庭富有代表性的家庭观。也可以说是在婚姻中,女性的德首先是经济与精神的双重“独立”人格。下面有请李慧波老师发言。
李慧波:各位前辈下午好!我是看各位文章和作品成长的,所以在各位老师面前班门弄斧有点诚惶诚恐。我主要从三个方面来谈,有的观点可能有老师已经提过了。第一个方面是“女德班”为什么能够存在;第二个方面是“女德班”的性质以及我对它的认识。第三个方面是如何来做或者如何给女性发展指一条道路。
首先,我谈谈“女德班”为什么能够存在。现在社会各界都在积极保护、传承和弘扬国粹,很多地方开了一些国学班,“女德班”就是搭着这个顺风车借用国学这两个字出现,并在全国遍地开花的。有需求才会有市场,“女德班”的盛行说明了社会有这样的需求。所以说,在指责“女德班”的不合理的时候,需要从更深层次来思考其存在的原因。我觉得,改革开放以来在巨大经济和社会变迁中,女性弱者的地位表现的越来越明显了,其中既有生理的原因也有社会原因。生理上原因我就不赘述了,比如说与男性相比,女性体质比较纤弱,不宜在高空或者野外、冷水中作业。社会原因比如职场上对女性的歧视,同工不同酬。而且女性一直承担着抚育子女、家务劳动的任务,常常因此中断职业,当一些女性在社会上很难立足,觉得没有出路的时候或者得不到社会和他人帮助的时候,可能从二奶、小三、色情业当中来寻找出路。
再加上现代人在婚姻道德价值规范方面,都面临着各种迷盲和困惑。比如说裸婚、“丈母娘现象”等,特别是夫妻关系、家庭结构的脆弱化,使得人们希望寻找一条解决问题的出路,于是就有人就从传统文化当中来寻找答案,包括今天的“女德班”,所以,出现这种现象也是社会问题造成的。其次,我谈谈对“女德班”的看法。“女德班””要求女性自我奴化。如逆来顺受,打不还手,骂不还口,坚决不离婚等,在遭遇家庭暴力的时候,女性不但不能反抗,还要委屈、退让、忏悔、感激、感恩等。这就扼杀了女性正常诉求的行为。在倡导男女平等、女性独立的今天,觉得确实让人匪夷所思。
新中国成立后,在1950年就颁布了第一步法律——《婚姻法》,内容包括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男女平等。从那时候起,女性解放就已扩散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包括受教育权、劳动就业权,以及妇女在家庭中的权利等。“妇女能撑半边天”,“男人能做到的事女人也能做到”是从那时候出现的。尽管说这些带有政治革命的妇女解放有片面性,但是,女性社会地位、男女平等的程度都大大提高了。
1995年联合国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在北京的召开,可以说是中国妇女运动国际化的转折点。反对性别歧视,反对性别暴力,社会性别平等诸多概念都传入中国大陆,并且建构起中国大陆对妇女研究和妇女救助与服务的新视角。以妇女为本,赋权妇女的理念,开始对中国社会公正、性别平等,产生了深远影响。近20年以来,在各级妇女组织和各界妇女活动家的推动下,中国妇女运动越来越与国际接轨,推动了政府促进性别平等及妇女发展的庄严的承诺。不难看出,“女德班”在这个时候提出,与社会正在倡导的社会性别平等理念相去甚远,可谓贻害无穷。
第三,我说一下针对“女德班”复杂现象,应该如何做。我想从四个方面谈起。首先,古人将文化传承概括为扬和弃,或者叫有损、有益的原则。“损”指的是放弃,“益”指的是增加,与时俱进地把符合时代的元素放进来,舍弃其中不符合时代的元素。我认为传统女德中值得借鉴的有很多方面。比如传统的孝亲观念。老人问题既是社会福利应当关注的事情,也是家庭伦理应该负责的内容,我国老龄人口众多,社会养老基础薄弱。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国家的养老问题可能是由家庭来解决的。
目前,家庭养老出现了很多问题,以及不正常的现象,特别是在农村地区,主要表现为当老人随着年龄增大没有能力自理的时候,子女对老人的需求忽视或采取冷漠的态度,有的老人甚至被赶出家门,我觉得传统女性伦理中孝文化的合理成分对今天促进家庭和谐,树立尊老敬贤的社会风气是有帮助的。当然古代的孝亲理念含有严重的等级专制,要求女性去屈从的糟粕应该被剔除。再一个举个例子,《女论语》中提到“居家相待,敬重如宾”,“夫有恶事,劝谏谆谆”。当然,在古代是片面强调妻对丈夫的尊重,这当然是不合理的,但是剔除其中男尊女卑的内涵,夫妇相亲相爱和平共处,这个思想还是可取的。勉夫励志的乐羊子妻、匡夫以正的李兑妻、直言进谏的楚庄樊姬等。近年来查出了不少腐败案子,好多官员因行贿受贿锒铛入狱,有些妻子起到了负面作用。常言道:“妇贤夫祸少”,如果妻子能对丈夫直言进谏,对其丈夫乃至对国家都是有利的。又如《内训》的慈幼章。讲得是母亲对孩子的教育。古代母亲在教育和培养子女道德方面留下不少丰富的成果,也是值得后人借鉴的。可见,对于传统道德,需要用审慎的态度来对待,有扬有弃,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才是应该采取的态度。其次,当代女性不仅仅囿于家庭,很多女性已立足于社会各个领域。女性是在参与社会生活的基础上,发挥在家庭方面的作用的。
但是,女性作用的发挥必定建立在其人格尊严获得保障,两性权利、机会和责任平等的基础上的。以牺牲女性发展机会和独立人格为代价,去换取社会和家庭和谐的做法,不适合时代要求,也不会使得两性、家庭和社会达到真正和谐,甚至还会给男性的发展、家庭和社会的和谐带来阻力。今天,社会和家庭的和谐应该以所有人平等为前提,并由所有人共同参与,需要男性、女性、老人、子女共同呵护。再次,我认为“女德班”的出现也警示全社会,应当从政治、经济、法律、文化、健康、心理各个方面关注和帮助女性。
“女德”是对女性的一种道德绑架
王红旗:李老师的在古今结合之下梳理当代女性文化历史,主张对传统“女德”要有扬有弃,并提出了具体的措施。下面有请另一位男青年才俊代刚,发表他的观点并总结论坛。
代 刚:各位教授好。早在这个议题设立之初呢,我就接到王红旗老师的邀请,当时我的第一反应就是说这个命题太大了。“女德”这个话题虽然对我来讲并不陌生,因为我所从业的单位中国妇女报一直在关注“女”也一直在关注“德”,去年开始关注“女德”这个话题,这些在后面我会逐一展开向各位回报。在我正式发言前,我要特别向各位老师报告的是,我领受这个作业很长时间,思考了很长时间,但真的是没有文字上的准备,重要的是聆听,我是凌晨三点下夜班,9点起来就往首师大赶,之前我担心自己会犯困,但十几个专家发言之后,我自我感觉很好,英桃老师,我是不是比你的学生听课认真呢?有关各位的高见,引起我的共鸣,我会在会议最后的小结中做表述。我想先结合个人的情况谈一下感受,然后结合我的工作谈一下。最后呢,中国网的记者提问之后,再做一个简单的会议总结。首先呢,我个人的感受是,工作节奏的加快对很多都市人年轻人而言,男女除生理之外的界限已经很模糊了。男人逐渐开始做着传统意义上女性的工作,女性也是这样。余教授着急去幼儿园接孩子,其实同龄的大抵都是这种紧张的节奏,每天早晚的接送孩子对我们这些人来讲已经超乎工作。余老师的孩子还读幼儿园,早晚饭在幼儿园吃,我的孩子读小学,每天要在家吃早饭晚饭,我儿子还有五个共计十三个小时的课外班。我个人来讲,就是像刚才走的我们半边天的另一位代表一样,现在每天基本上上夜班的话,早晨送不了,但是晚上基本是我接,我大概一周陪孩子上课在8、9个小时,大概一周给孩子做两三顿饭。比如今天他一会儿有奥数课,往常都是我给他做晚饭。其实随便选一个校门口或补习班看,不分男女不分老少都在以自己的方式参与孩子的教育。相夫的工作女性在做,“教子”的工作呢,我想都是根据各自家庭的情况或当天的实际来调节的。由此展开,个人认为现在的家庭生活传统意义上的男女分工正在淡化。另外一个感受,就是觉得讨论“女德”是一个很矛盾的话题。因为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你要提女德的话就应该谈到另外一个层面男性的那个道德。我觉得,“女德”是对女性的一种道德绑架,这是我个人理解,之前各位教授已经谈很多了,时间的关系,不能谈太多。第二个结合个人的工作向各位老师做一个思想汇报。我的工作和各位教授有很大的差别,做新闻有点送快餐的感觉,说完就完了,说过就过了。没有深度也不深厚,顶多是个信息时代的搬运工或者炒剩饭的。我昨天让编辑把中国妇女报有关“女德”的评论员文章打印出来,大概跟大家分享一下。我们在去年9月份发现这个问题的,当时是广东,还在媒体上为女德班做过广告。所以9月18号发表了一篇评论员文章《女德班是一件封建糟粕沉渣泛起的闹剧》,许多纸媒和网站进行转载。国庆前后广东就开始查封这个,包括从工商角度,其实查这个很难用意识形态查的,就用工商办法查封了。我们在从10月10号开始在头版连续刊发评论员文章,第一篇《关停仅仅是第一步》,第二篇评论是《加强监管谨防改头换面》这是有关“女德班”反思之二,第三篇呢就是《推进性别平等,大众传媒责无旁贷》。提到传媒呢我要说一下,“女德班”在北京、山东、河北、陕西、广东、海南等等这几个地方,其实都有不同的班公开招生的,发布的广告有网络广告还有纸媒广告。第四个反思呢就是《铲除女德生存土壤》。我个人觉得这个土壤,不止是传媒不止是舆论,也是你我他构成的这种环境,这个是一个大环境大土壤,我想这种土壤可能也不是一时形成的,这是有一个时间的。我们发了四篇评论员文章就是反思。这个结束之后第二天头版就推出了一个好家风故事、好家训的征稿启示。没有关联?坦白讲这个事是我在做,但是巧合了,巧合了因为要配合全国妇联的寻找最美家庭活动。去年呢,我本人参与了这个活动,并负责在新浪和央视网设立的官网。王红旗老师作为专家参与后期的审评工作,来自全国的300个候选家庭的事迹我都很清楚,包括最后评选出来的一百个最美家庭我也很了解。有一个感受,我年前在中国女性文化论坛,研讨一部女导演拍的电影的时候说过,很多最美家庭的“美”是因为苦难、因为劫难。在家庭突遭苦难或劫难的时候,有些所谓的顶梁柱逃避或者逃跑了,留下了能吃苦能耐劳不逃避的女人。刚才李教授说到岐山同志的讲话,那是党中央,他代表党中央说的。不久,李源潮同志在全国妇联十一届一次执委会议上要求,积极发挥妇女在家庭建设中的特殊作用,宣传新时期贤妻良母、孝女善邻时代典型。其实我觉得贤妻良母咱们不说了,为什么要提孝善呢?因为孝善是为人最基本的东西,为什么党中央要提这个?那就是我们的社会太需要了。社会的主流是好的,广东“女德班“现象我觉得连支流都称不上,但是应该能称得上是暗流。因为它对社会的引导和影响太恶劣了,对我们的价值观还是价值体系建设,是带有毁灭性的或者带有破坏性的。今年的2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春节团拜会上用四分之一的篇幅阐述家庭建设的重要性。他说,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紧密结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扬光大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促进家庭和睦,促进亲人相亲相爱,促进下一代健康成长,促进老年人老有所养,使千千万万个家庭成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我想这话不是仅仅针对半边天说的,是对每一个人说的。公德美、德道德,不是某个人某个群体的行为约束,而且到公众的共同行为规范。就今天的话题而言,谈“女德”,我更愿意也更希望大家一起来谈“德”。 各位专家,今天的发言和提问环节全部结束了。我本人从八十二岁但并不高龄的朱虹老师有关器官捐赠的倡议中,从七十岁的魏国英老师对年轻人的关注,以及王红旗、韩贺南、李英桃、姜秀花等前辈身上的激情中,看到了“德”,看到了温暖,看到了年轻前进身影后的一双双温暖的手。这是不是“女德”我不知道,但我知道这就是“德”,德无处不在!当然,我也从刘娜、于玉蓉、李慧波等同龄的青年才俊身上看到,我和她们的差距。离你们近,就意味着获取正能量。向各位致意!从各位发言来看呢,我们很难就一个话题难形成一个共识,但是我觉得大家坐到这一起能够关注“女德”这个话题,本就是职责所在。职责就是本分,我们个人无论是男是女安分守己做好本份。守己,从工作角色来讲要守己也要安分。今天的相聚,对于长期致力于妇女研究的各位专家而言,表达自己的观点就是守己。说到守己,对我们今天话题多次触及到的传媒来讲,更要守己。古话说,从善如登,从恶如崩,在当今信息时代善恶的引导对年轻人更是如此。但遗憾的是,有些优秀的传统、优秀的文化在当下所释放的能量很微弱,往往负能量的东西较之更易成气候,是值得全社会深刻反省的。各位老师,今天我们不为煲一碗心灵鸡汤而来,也不是为形成共识而来,我们为关注而来,为交流而来,我们交流我们所关注。各位用自己的精心准备和亲身参与为学子们为年轻人进行着价值引领,释放着正能量。我个人肤浅地认识,今天围绕着舆论环境、历史遗留、社会现实等就“女德”或者公德进行一次思想的碰撞和交汇。我们用我们自己的方式,表达了对当下热点事件的关注,是知识分子的一份社会关怀。感谢各位的参与!我们今天的话题到此结束!
活动报名:请将姓名+职业+联系方式发送至female@china.org.cn
报名成功会有邮件回复
中国女性文化研究中心
中国女性文化研究基地主任王红旗
助理 周显波
责任编辑 蔡晓娟 王琳
联系电话:88828051
电子邮箱:female@china.org.cn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中国女性文化研究中心
联合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