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长江中下游地区遭遇50年来最严重干旱,湖北、湖南、江西、安徽等省市纷纷因缺水告急。长江上游的三峡工程不得不加大水库下泄流量,以应对中下游地区持续不断的罕见干旱。天干地燥,河床裸露,农田龟裂,当这一切都以极端的姿态呼啸而至的时候,我们总会特别怀念那些江河奔腾的日子。
降水稀少是干旱的主要原因
    国家气候中心研究员周兵表示,根据初步分析,总体来说,造成长江中下游干旱的主要原因是冷暖空气不匹配,北方冷空气势力强大,向南扩张明显,南方热带系统不活跃,水汽输送条件弱,不利于冷暖气团在长江中下游地区交汇,难以形成有效降水,干旱明显。中央气象台预计,未来三天,长江中下游气象干旱区将以晴热天气为主,雨水仍然较少。旱区将持续干旱缺水的状况。专家提醒,针对未来天气形势,长江中下游地区各省市需继续做好抗旱的准备工作。【详细
天灾外还有人为影响因素
    一些基层水利干部反映,天灾外还有不少人为影响因素。首先是河道湖泊非法挖沙,使河道严重下切,水位下降,沿湖沿江地区取水困难。另一个人为因素是,一些地方小水电站快速发展,在干旱期间成为抗旱“拦路虎”。在江西、湖北、湖南,许多主要河流及其支流均建有电站,对上游来水进行人为控制。正当干旱季节中下游地区需大量用水时,这些电站却大量拦蓄水发电。由于电站管理权归属不同,利益不同,调度困难,制约了抗旱工作。第三个人为因素是各地水利设施老化,难以满足抗旱需求。【详细】
“鱼米之乡”大旱反思三大问题
    综观“鱼米之乡”的这次大旱,至少暴露出以下三大问题:其一是“重排轻储”的治水思路。其二是我国大部分农村地区农田水利设施年久失修的困局。其三是“大坝综合症”与水权分配问题。
    针对上述问题,有以下建议:其一是治水思路应该从过去的“重排轻储”过渡到“排储结合”。尤其是我国南部降雨量丰富的地区,“储水”意识相当淡薄,应该建立起“排储结合”的均衡治水思想。
    其二是要加快“以工代赈”,解决目前农村小农水利建设困境。为了彻底解决我国目前“少雨就旱,多雨就涝”的恶性局面,建议国家拔出专门建设经费,让农民修建贮水用水的沟塘渠堰。比如一个100人的村庄,给他2万元修建资金,以工代赈,让他们把自己村庄的贮水设施都修建好。
    其三是出台相关法规,解决好水坝上下游的水资源利用问题。尤其是在干旱时应该以下游居民利益为重,加大开闸放水的力度。【详细
干旱敲响农田水利欠账警钟
    早在西南世纪大旱灾之时,农业水利欠账问题就已暴露无遗,众多年久失修的中小水利设施,拖累了抗旱的步伐。那些干涸见底的水库塘坝,那些农作物绝收的龟裂田地,也令老百姓陷入绝望之中,连日常的饮用水都已成为问题,更遑论农业收成了。预计在“十二五”期间,全国水利建设总投资规模约2万亿元,投资规模是前五年的近3倍。今年“一号文件”也特别强调,各地要从农村土地出让金中提取10%用于农田水利建设。
    而今年是“十二五”的开局之年,农田水利建设热潮还未兴起来,就被干旱当头敲了一棒,不得不让人反思,该如何调整落实规划,才能尽快补上水利的“短板”。从目前情况来看,以往将资源过多投向大型水利枢纽工程,却忽视了基本农田水利设施,致使绝大部分设施陈旧老化、沟渠荒废,导致农业抗旱、抗洪的力量薄弱,一旦遇到大灾,就要遭受到重大损失。【详细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东流的一江春水,不仅是人类诗意的意象,更是我们生存与发展的皈依。大旱之年怀念江河是一种反思——没有不犯错误的人类,只有永不回头的江河。“人力胜天”的豪迈背后,是河流规律以及生态环境再不复从前。有一点是肯定的:改变既有生态系统何其容易,而建立一种新的平衡却难以上青天。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子邮件: webmaster@china.org.cn 电话: 86-10-88828000 京ICP证 040089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
关于我们 |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 刊登广告 | 联系方式 | 本站地图 | 对外服务:访谈 直播 广告 展会 无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