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号失灵、卡斯柯公司,这是上海10号线地铁追尾事故中的关键词,它又重新唤醒了人们遗忘几个月的另一段记忆,我们看到了事故调查,看到了强大的专家团,看到了安全大检查,看到了动车组召回。但事故再一次罔顾有关方面的努力而发生了。这不禁让人好奇补丁究竟打到了什么地方?再来一次安全大检查就能够防患于未然吗?
人的生命,不是任何制度任何单位任何人的试错成本,任何拿人命“开玩笑”蔑视生命价值尊严的失职渎职行为,都是罪不可赦的该受法律严惩的劣行。特别是在事故频发、一错再错”之后,相关方面还完全没有彻底的反省和改进,依然存有侥幸,依然对一些制度性漏洞,选择性无视,这样的怠慢疏忽,只能加深涉事者的罪责。
[干部年轻化的选拔升迁困境]
人们特别是网民群体,已经形成对这种“非常规”官员百分之百的警惕。当然,公众的质疑行为本身没有问题,属于合理监督,但是越来越高的质疑率,说明一个必须承认的残酷现实:官民互信日益缺乏,政府公信力频受折损。审视当前基层政权制度中的诸多问题,特别是人事制度。首先是不公开;其次是不公平。仅仅依靠官方回应补不了民众信任墙中的漏洞,必须做到信息公开,创造条件让民众监督政府。
随着时间的推移,年轻官员上位的现象将越来越多,所以必须有制度化保证和透明化程序。组织部门只有将官员提拔的条件、规则和程序,勇敢地向社会公开,才能避免“拼爹”时代对权力部门造成的负面影响,才能为干部队伍年轻化锻造一种积极的平台。
[市长为强拆道歉的公共利益困境]
任由强拆怪圈横行下去,一是强拆血案不止,百姓利益难得保障,二是城市建设更加艰难,基层官员压力重重,三是社会戾气增加,不稳定风险加剧。国家会在本应造福民众的城市化进程中失信于民,会在推进国家繁荣的进程中失了人心。失信失心的发展,绝不是国家的福音。但市长道歉,被当做是对强制拆迁的一种问责形式,这就有些令人费解了。“市长道歉”能终结“暴力拆迁”吗?
如何打破这一恶性循环?不妨考虑建立拆迁问题第三方评审机制。在政府部门和拆迁户无法达成协议时,可考虑由第三方评审团介入。评审人员可以依据城市发展情况、拆迁前后环境变化情况、拆迁人员生活情况予以通盘考虑,给出协调意见。对强拆进行遏制,也可协调政府、拆迁户等各方利益,达到一个大致均衡。但真正要解决强制拆迁,还要在公权力和公民权利发生矛盾时,界定和限制公权力。
[特供菜背后的食品安全困境]
当权力部门的官员们,吃着不含柠檬黄的馒头,嚼着没有瘦肉精的“猪肉”,他们如何去感知食品安全危机之下民众的忐忑不安;当食品安全的决策者们躲进小楼成一统,在乱世纷扰中“独善其身”,他们还有多少动力去“达济天下”,致力于打击地沟油上餐桌、减少农药残留,严打食品添加剂的违规……特供菜不应当成为应对食品安全的一个补丁。这已经不是人们习惯认知中的权力优先,而是懒政之下不顾民众利益的自我保护。当人们看到权力部门的自我保护措施,只会对“地沟油”之类的有毒有害食品更加恐慌。
供港、输日、输欧美食品以及供应频繁举办“盛会活动”的食品质量,都证明监管部门有能力做到食品安全。因此,解决食品安全问题除了要完善食品安全管理体制解决政出多门,厘清责任、强化教育、修订编制标准等具体措施外,首要的问题是加强问责制,强化对监管者的问责。另外还要强化对违法者的惩戒力度。还要引入独立的第三方监督。
[聂树斌案的法治困境]
冤案猛于虎,但比冤案更可怕的是沉冤不雪、有错不纠。其结果,流失的是司法部门的公信力,损毁的是民众对法治的信心。知错即改,才是重获社会信任、重建司法权威之计。像赵作海案和天价过路费案,不正是司法部门果断出手的示范吗?斯人长逝,墓草青青,“昭雪”对死者来说已无实质意义,但对生者、对全体公民来说,却意义重大。补丁有BUG,可以再修改,最可怕的是明知有漏洞,却不屑于打补丁。聂树斌案真的再也拖不起了。
冤假错案层出不穷的背后,是普遍的重实体轻程序、非法证据难以得到排除,律师权利难以落实,刑讯逼供不时出现。这一切,不但让正义难以实现,反而制造出更多本应避免的冤案错案,聂树斌案,就是刑诉法曾经在保护公民个体权利方面软弱无力的一个佐证。而在刑事诉讼法的修改中,非法证据排除和“不得强迫自证其罪”将可能有效遏制刑讯逼供,如能增加对律师权利的保障,则会使辩护权进一步得到保障。一部符合法治精神、人道主义原则的法律,来保障每一个公民的权利,这都是我们所期待的。但是,即便法立得再好,如果法律得不到遵守,又有何用?
[救助跌倒老人的道德困境]
中国目前已进入工业化社会,面对道德滑坡,人们感到很困惑,对传统美德心向往之,但空谈多、践行少。对于有违道德的事,似乎人人义愤填膺,但又往往“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一个彭宇案更是将道德底线击得粉碎,这根本不是一份简单《老年人跌倒干预技术指南》所能弥补的!
西方伦理思想的现代转型,是从“美德伦理”转向“规范伦理”,过去讲骑士精神、助人为乐,现在则“法网恢恢”,规范成为自由的前提。所以,补丁打在何处,似乎显而易见。通过制度设计加强对见义勇为者的物质和精神救济,不让他们流血流汗又流泪;通过法律对恶意诬陷者予以必要的惩罚,保护见义勇为者的合法权益等等。政府、社会对见义勇为的善待和鼓励,再加上公民自己的“道德指南”,我们才能真正看见希望。
[学术评价的体制困境]
屠呦呦和袁隆平尤如平地惊雷,给无数国人以打了鸡血针式的大亢奋。但这两位耄耋老人在科学道路上的身影备显孤独。随着岁月的滚滚向前,他们迟早会凋零。10年之后,谁有能力接过他以及他们手中的重担呢?靠那些得不到院士的头衔,享受不到应有的社会资源与尊重——不是忙于准备厚厚的课题材料申请科研资金,就是生存于困窘之中的人吗?
中国人拿诺奖不能寄希望于一个耄耋之年的老人活得更长久,而要从根本上修复培育科学家的“土壤”。首先必须重塑学术精神,重新打造一个推崇学术研究的教育氛围。从“广义”上讲,就是改革教育体制,平衡教育资源,营造重学习重创新的浓郁氛围;从狭义上讲,就是打造更具激励和严肃淘汰意义的学术体系,在加大资源倾斜力度的同时,对那些造假、抄袭、欺骗等学术不端行为严肃淘汰,而不是任其假以“学生行为”的托词,肆意侮辱“院士”头衔。可以肯定,这个道路曲折而漫长,但成功从来就没有捷径可言。
中国到底处于一个什么样的阶段?国力日益强盛,国际地位不断提高,科技实力突飞猛进,但在大国崛起之时,尚有不为人知的阴暗角落与哭泣之音。食品安全、地质安全、煤矿安全、交通安全等问题和事故频出。即使如上海一向以精明取胜,商业文化发达,规则意识强,工业化和现代化程度在全国来说最高,但从上海最近两三年发生的几起大的事故包括静安大火来看,尽管有鲜亮的现代化城市外表,但一个高度现代化城市所具有的内核还是很缺乏。
在上海地铁追尾事件几天之后,天宫一号顺利升空,这不禁让人生疑,中国在大步迈向现代化国家之时,脚下的台阶是否坚实?中国近年逐渐增多的里程碑式成就早已被难堪的现实所摊薄,中国更需要地铁动车不被追尾、渤海漏油能迅速发现并处置、猪肉价格别涨太快、社会底层也有成功希望、容身之所不会一夕被毁、不白之冤从未发生、跌倒老人不被漠视、农民工子女也能平等入学等等这样或那样的诸多坚实台阶。
在这些台阶之间,或许我们不能说哪一个是最重要的。但我们期待某一天,当国人身处美好未来时,回望历史,他看到的不再是千疮百孔与丰碑林立,而是一条基础夯实、平稳渐进、没有甩掉任何人的发展之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