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软实力的提升需要全方位的发展
    当今世界,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要求更加紧迫。党的十七大报告中突出强调了加强文化建设、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极端重要性。我们必须严格落实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和国家“十二五”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使中国文化的大繁荣大发展早日到来。
徐世丕
徐世丕
    国家在提升文化软实力的时候,应把着眼点放到广大普通老百姓,让每一个老百姓的基本文化权益,都得到保障。
文化传承:善待历史
文化强国应尊重善待传统
文化强国应尊重善待传统
    四书五经、经史子集、唐诗宋词、话本戏剧,这些传统文化培育和塑造了一代代中国人的精神人格。建设文化强国,理应汲取传统文化养分,弘扬传统文化固有的精神价值,形成新的文化传统。因此,建设文化强国应与传统握手言和。这意味着,必须破除以往对待传统文化那种非精华即糟粕的二元对立思维,与传统和谐共处。

传统文化是软实力最有力的支撑

    拥有5000年历史文化的中国,曾经是世界上文化软实力最强大的国家。这在西方与东方的历史上,没有任何国家能与之相比。近代以来,中国文化的软实力衰落下降,进入21世纪,中国需要提升自己的软实力,非常重要。我们对于中国传统文化、民族文化的着力保护,实质上是对中国文化软实力的保护和提升。

让文化遗产有尊严地存在

    如果把文化遗产过于经济、过于功能地考虑,就会使它真实的、永恒的价值受到影响;如果作为对未来时代不可替代的资源来考虑的话,就会更加慎重。

文化产业:发展创新

发展繁荣文化应跳出工具思维的框框

    一些人碍于“工具理性”的思维定势,把文化看成获取金钱的手段和工具。比如,“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口号就是这样一种表现。在这里,文化成了本身无内容意义而专为经济活动服务的“台板”。

文化大发展,要繁荣不要奢华
    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这个“大”,应落在何处?我认为,这个“大”,应是大大满足群众的基本文化需求。政府工作报告对2012年主要任务的阐述,对于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也强调“群众的”、“基层的”、“农村”、“公益性”……这是“春雨润物细无声”,着眼于广泛基本的需求。文化要繁荣,不要奢华。
文化产业化必须尊重文化发展规律
    文化的产业化是一个大的问题,一旦产业化了就必须按照商业规律来操作,商业的一个目的就是利益的最大化。国家加强文化产业基地规划和建设,不论是地方政府还是企业都不愿错过这个机会,于是一大批文化产业园区应运而生。由于有政策的扶持,文化产业被各方看好,热钱也排队涌入,除了求快、盲目、投机,大量文化产业园区还在挂羊头卖狗肉。如果一味追求形式和速度,那么表面繁荣的背后就会产生泡沫和隐忧。

文化软实力:走出国门

文化强国首先要有清晰国家文化形象
文化强国首先要有清晰国家文化形象
    文化强国,要有一个清晰的国家文化形象。从历史文化来看这是非常清楚的,但关键是未来文化强国的文化形象应该是清晰的。中国是一个文化大国,这是历史创造的。文化强国是我们的目标、我们的未来、我们的追求,所以未来应该有一个非常清晰的国家文化强国的形象,有一个鲜明有力的、为我们公民所自信的文化精神。

文化软实力的特点与提升路径

    民族文化向世界文化转化,不是指简单地融入世界文化大潮之中,也不是指被外国文化所同化,而是指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学习、相互交流、相互对话和相互渗透日益密切和频繁。在国际交往方面,塑造国家的文化形象非常重要。无论“请进来”还是“走出去”,我们都应该努力塑造和充分展示国家和民族的良好文化形象,如深厚的人文精神和严谨的科学精神、良好的道德风貌和崇高的精神境界、开放的文化心态和积极的生活态度等。在保持民族文化特色的同时,勇于并且善于面向世界,充分吸收全人类文明成果,使民族文化始终屹立于世界文化之林。

见微者,知天下微 评

往期回顾

    总体来看,中国对外文化贸易仍是逆差,也就是说,外国文化产品进入中国文化市场的份额远远高于中国文化。在中国文化“走出去”的路径与方法上,我们必须要学习西方。但前提是守住中国文化的本真,拒绝去学西方文化的皮毛,这样就不会把我们自己的丢了,又没有学到别人的长处。

中国网观点中国  |  编辑:宋韶辉
中国网专家博客  |  欢迎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