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尼系数表达贫富差距,反映民众生存真实感受
基尼系数源自20世纪初意大利经济学家基尼,是根据劳伦茨曲线所定义的判断收入分配公平程度的指标。数值越大,说明贫富差距越是悬殊。某种意义上说,它既是民众生存感受的一种真实反馈,更是顶层设计亟待考量的民生数值。[详细]
基尼系数是反映居民收入分配差异程度的一项重要指标。其经济含义是:在全部居民收入中,用于进行不平均分配的那部分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因此其最大为“1”,最小等于“0”。联合国有关组织规定:若低于0.2表示收入绝对平均;0.2~0.3表示比较平均;0.3~0.4表示相对合理;0.4~0.5表示收入差距较大;0.6以上表示收入差距悬殊。
系数浮动是市场经济的必然,还是贫富差距的预警?
有媒体称基尼系数0.4是警戒线,此次0.61的数字更引发担忧。中国家庭金融调查与研究中心主任甘犁表示:“这既是经济高速发展过程中的常见现象,也是市场有效配置资源的自然结果,它并不可怕。”
局部来讲,这种分析不是完全没有道理,也可以自成体系,但它的“罪过”是,容易遮蔽基尼系数持续走高背后的分配正义问题。基尼系数是什么?是衡量收入分配差异、做社会预警的一个指标,其最大意义就在于“预警”二字,非说它不见得精确,非强调有各种原因,罔顾它警示的现实,引导大家视而不见,这等于是纵容收入鸿沟越来越大。[详细]
民间众说纷纭,官方数据却一直“养在深闺人未识”
1978年中国的基尼系数为0.317,自2000年开始越过0.4的警戒线,并逐年上升,2004年超过了0.465。很多年前,无解释、无征兆,国家统计局就不再公布国内基尼系数。
于是随后出现两种吊诡的现象:一方面是民间对基尼系数的研究如火如荼,譬如中国社科院一份报告称,2006年中国的基尼系数已经达到了0.496。2010年,新华社两位研究员更判断我国的基尼系数实际上已超过了0.5。及至眼下,西南财经大学中国家庭金融调查给出的数据显示,2010年中国家庭的基尼系数为0.61。
另一方面,否认中国社会存在贫富差距严重的现象,早在2008年就成为社会领域的一大“亮点”,担纲人物包括经济学界专家张五常、政界名人刘吉等。官方的说法则选择了一种“暧昧表达”,譬如2011年末,国家统计局的《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统计监测报告(2011)》说,“从五项监测指标来看,2010年基尼系数略高于2000年的0.412,实现程度为79.8%。” 可见,敏感的基尼系数,一直是“养在深闺人未识”。[详细]
无论数据如何,收入分配改革都应充分重视
西南财大这份民间版基尼系数数据是否准确,有人表示值得探讨,但基尼系数的警示作用本身必须正视,而对基尼系数的正视,恰恰是收入分配改革的必须。
中国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社会各阶层之间贫富差距越来越大,日渐成为一个社会问题、政治问题。十八大已意识到这一问题的严重性,提出“千方百计缩小贫富差距,给和谐社会制造必要的氛围”,这让许多人看到了改善生活和收入分配不公状况的席位。必须清醒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这份学术机构公布的基尼系数,至少再次警示了推进收入分配改革的急迫。[详细]
现在,摆在我们面前的问题是,收入分配改革已经没有悬念,但是,如何改革,却是一个值得研究和思考的问题。因为,在收入分配问题上,一些表象的问题比较好处理,如提高居民收入占国民收入的比重、提高低收入人群的收入标准、增加农民的收入等,但是,一些深层次问题,处理起来就不那么简单了。如垄断如何打破、就业如何增加、黑色和灰色收入如何禁止、居民的就业能力和水平如何提高、机会不均等的矛盾如何化解等。可谓明滩好渡、暗礁难闯。[详细]
中国未来收入分配改革,应有的三个深度考虑
事实上,我国近年来缩小贫富收入差距的诸多举动,之所以效力不彰,结构性的根源是制度性不公所造成的阶层收入分化。这种阶层收入分化,主要体现在城市居民与农村居民、国企员工与民企员工、公务员与普通民众的对比方面。
首先是城市居民与农村居民的收入分化。这不仅体现在城市居民与农村居民各自在医疗、教育、养老等社会保障方面的待遇过于悬殊,还体现在对农产品仍实行相对的价格管制,更体现在直至今天仍未真正放开的户籍管制。
其次,在国企员工与民企员工的之间,虽然也存在极个别民企的员工待遇并不比国企员工逊色的情况,但就整体而言,国企员工丰厚的奖金、优厚的福利以及相对较低的工作压力,可谓令绝大多数民企员工望尘莫及。
再次,在公务员与普通民众的收入对比方面,提高公务员的收入水平固然会实现“高薪养廉”但当下我国公务员与普通民众之间,不仅存在表面收入的相对差距,还存在严重的退休金双轨制。此外,公务员因监管缺位所造成的灰色收入也不断成为社会舆论议论的话题。[详细]
|